彰基走出去,而且交出亮麗成績單,但是赴中國發展這件事,不僅內部有不同意見,外界也存有諸多疑慮。 彰基院長郭守仁最常碰到外界詢問的問題是:「郭院長,你這樣什麼都教給他們,不就都讓他們學走了?」「都被學走,不就沒有競爭力了?」扶植完被踢走? 與陸企合設公司,拿股權當老闆跟中國合作,彰基副院長陳秀珠坦言內心還是會擔心:「當彰基把他們扶植起來,會不會一腳把我們踢走?」因為大家心裡都清楚,「管理」就是「無形資產」、「智慧財」,是個「Know how」,在一旁看久了、學久了,還是可以學得會。 所以彰基與中國當地企業成立公司,「握有股權的好處是,當對方不需要你的時候,你有股權,你還是老闆,產出效益還是要回饋給彰基,」陳秀珠說。 一般人聽到醫院要到中國發展,會擔心「名醫都跑到中國去,到時候他在台 灣看不到醫生?」 但是從客觀條件來看,陳秀珠觀察到,目前醫療水準發達的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大城市,其實已經不太需要台灣名醫。 大陸就醫習慣是原因之一,「大陸民眾只相信北京、上海、廣州的醫師,他們根本不認識台灣名醫,所以台灣名醫也不吃香,」曾在台灣醫院服務,之後轉往南京明基醫院、廈門長庚醫院,目前在寧波李惠利東部醫院擔任副院長的邱豐祥,說出他近十年在中國的觀察。 換句話說,現在會需要台灣醫生的地方僅剩下中國二、三線城市,但是二、三線城市,生活條件與北上廣還差上一截,「名醫在台灣過得好好的,他為什麼要到資源相對缺乏的中國的二、三線城市去?」陳秀珠說。 而另一種擔心:會不會西進業務影響到台灣的服務品質或醫療人員的權益,彰基也以實際的成績來證明完全相反。 以前醫界流傳一句話:一流的醫生在台北,二流的醫生到高雄,」當年榮總一位高層聽到郭守仁要離開台北到彰基,還對著他說:「你到那個違章建築去做什麼?」因為醫療資源缺乏的中部,沒有醫生想去。 這句話一直記在郭守仁心裡,彰基這幾年布局海外,他特別在意不讓台灣的醫療業務與品質受到影響。 過去七年,彰基先後三次以高分通過JCI評鑑,並且陸續取得十項臨床照護計畫認證(Clinical Care Program CertifiCation),認證數量居美國境外醫院第一. 這樣的成績就連JCI總部都相當訝異,甚至還曾派出亞洲區主管二度前往彰基拜訪,想要了解是如何做到。 而攤開健保署公布的各醫院肝臟移植術後三年存活率,也可以看到彰基的肝臟移植團隊,三年存活率達八五%,全國排名僅次於高雄長庚,與台灣醫界巨擘台大醫院並列全國第二。彰基對四癌(口腔癌、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篩檢率,高居醫學中心之冠。另外,衛福部的緊急醫療能力分級評比,彰基也被評為「重度級」。 醫護血汗情況加劇? 海外收益,反挹注健保給付不足一個機構或企業在發展新事業過程中,難免會有人力調度上的問題,彰基近年擴大海外版圖,員工會不會血汗或是過勞?我們從彰基歷年統計的數據當中,找到答案。 根據「一〇三年醫療機構護理人力現況調查」資料,全台護理人員離職率平均高達一五.八%,但是從一〇年彰基開始擴張海外版圖,到了一五年,我們發現彰基這幾年護理人員的離職率反而從一〇年的八%降到一五年的六. 九%,醫生的離職率也從七.七%降到五%以下,低於業界平均水準甚多。 顯然,彰基在對外擴張同時,醫療品質、人才培育都還維持在一定的水準,而彰基的海外拓展,也已扎扎實實反映在彰基的財報上,目前培訓及輔導的收入一年超過一億元,這些收益就可以彌補健保給付不足的部分,讓急診、兒科等虧損科系,不用承擔太多壓力,且醫院有些餘裕提供民眾較好的醫療服務。 不過,就算各方面都有不錯的成績,陳秀珠還是不斷的告訴自己以及醫院同仁:「我們還要再進步。」因為她已經看到,中國有些醫院直接跳過台灣跟其他國家學習。目前上海首屈一指的上海華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醫院),選擇直接跟美國哈佛合作了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如果我們一直抱著『被學完了怎麼辦?』難道他們不會跳過台灣跟更頂尖的學?」她認為,該擔心的不是「自己被學完,我們怎麼辦?」而是「別人都走在前面了,我們卻都還不知道,」這一點最可怕。 撰文者張瀞文 |
健保署大放利多,砸九十二億元全面調高醫師門診、住院診察費等約一成,四月一日上路。然而,採齊頭式平等的分配方式,無法解決重症科醫師荒問題,何以致此? 中央健康保險署四月一日起大放利多,拿出九十二億元給醫護人員加薪,規模堪稱二十年來最大,調幅平均一○.七%。 健保署這次全面調漲醫院、基層院所、急診、精神科等門診診察費用約一四%;以醫院門診為例,已經實行四年的支付額二二八點調升到二六○點,調幅為一四%;基層院所門診診察費也從現行三二○點提高到三三二點;目前健保點值一點相當於○.八至○.九元。 除門診外,醫院包括一般病床、燒燙傷病床、加護病房、隔離病房和慢性病房等住院診察費用,也全面調升約一○%至一四%。 另外,急性一般病床、經濟病床、嬰兒病床、精神急性一般病床、燒傷加護病床、燒燙傷病房和加護病房等病房費支付點數,也調升約一成。以一般經濟病床為例,醫學中心原本支付點數是三○二點,調升到三三六點;護理費用則從二八七點調升到三○七點。 健保如此大放送,醫界卻不全然買單,重症醫師感到無奈,醫界大老更憂心忡忡;原來,是分配出了問題。 後果:醫師寧可做門診 分配不均 恐擠壓住院額度「健保總額有一定額度,當門診診察費調高時,勢必擠壓到住院額度,對醫院發展而言不是那麼正向;健保署希望醫學中心發展住院,不要發展門診,卻又這樣做,不知道想法是什麼?」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余忠仁點出問題。 台大醫院醫務室主任、外科名醫胡瑞恆也說,感覺這次調漲只是把錢花掉,沒有顧及重症醫師,這樣的結果只會讓醫師「越來越喜歡做門診」,但各醫院門診比重太高,並非好現象。 全民健康保險會付費者代表也覺得調得莫名其妙;健保會委員、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名譽董事長謝天仁質疑:「健保會決議有要健保署調門診診察費嗎?這樣有扭轉給付不公平的事實嗎?」謝天仁進一步解釋,健保會增加這筆預算,是希望能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在重症科,鼓勵醫學中心做重症,導正現在醫療「該肥的不肥,不該肥的卻很肥」的亂象;但調升門診診察費用的結果,卻讓「會吵的孩子有糖吃」,完全違反健保會的目的。 還原這次醫護加薪的緣由,是因為長期以來,醫界對健保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支付額太低;此外,在總額制度下,點值還要再打八折或九折,一點無法換算成一元。 越來越多醫師抱怨薪水太低、工時太長,加上重症科出現醫師出走或招不到人的窘境,讓外界關注到「血汗醫院」問題。 以重症為例,加護病房一天健保給付病房費二五六○點,加上醫師診察費八○五點,總共三三六五點(約三○二八元),相較於新加坡的八二三.九新幣(約新台幣一.九萬元)少很多,儘管這次分別調升到二八五二點和八九七點,總共三七四九點(約三三七四元),差距仍大。 而不給醫師加薪的「禍首」,則指向健保會中的付費者代表,但付費者代表也喊冤說,健保費用根據每年人口、醫療服務成本增加而成長,現在總額達六千二百億元,醫護不應該如此血汗。 治本:鼓勵重難症醫護 加護病房、夜間值班優先 也因此,健保會乾脆在去年協商時,首度明訂「醫療服務成本指數(包括人事費用、藥品藥材及耗材成本、基本營業費用和消費者物價指數等)改變率」所增加的預算約九十二億元,要用在調整健保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並以「與醫事人員薪資連動或間接反應之方式辦理」,希望能合理反映醫療成本。 健保會希望能藉著增加預算,留住重難症的醫師,卻因沒有白紙黑字,加上受限於調升點數要在「健保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通過,由於該會議中,各層級與各專科的人都有,健保署人員坦言:「只調重難症,案子要過就阻力重重,很難獲共識。」雨露均霑的調升方式,確實皆大歡喜,卻無助於解決醫院重症科醫師荒的困境。健保未來要再調升支付點數時,不妨採用胡瑞恆的建議,優先調升重難症的給付,如拉高困難手術處置費用和加護病房費用等,讓辛苦的人員受到鼓勵。 另外,醫院夜間值班人力吃緊,嘉義長庚醫院院長蔡熒煌建議,增加夜間值班費用,提高誘因,也應納入參考。 健保資源有限,錢如何花在刀口上,應採取有效率的作法,相關單位別再鄉愿了。 撰文 / 林思宇 | ||
貴航貴陽醫院精神科主任楊紹雷攜64位患者、11名醫護人員“集體出逃”一事,有了最新進展。2月6日中午,貴航貴陽醫院院辦副主任廉艷回應媒體稱,此事件中出走的醫護人員均未正常提交離職報告,屬於擅自離崗。
大年初三(1月30日)早晨,七八輛車將貴航貴陽醫院的精神科病患集體載至貴陽市第六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六醫)。
“院方之前毫不知情。”廉艷說。聽到“搬家”的動靜後,當天的行政總值班趙院長跑出來,問楊紹雷要把病人帶去哪,但楊不說話。直到院方報警,楊才在派出所承認要把64名患者帶到市六醫。
按照此前楊紹雷的說法,患者和監護人提前一天便已通知到位。
75歲的患者家屬張勇(化名)予以否認。大年初三(1月30日)下午約3點,他接到貴航貴陽醫院精神科蘇醫生的電話:“精神科要搬家,你們願意過去,我們就派車來。”
張勇有點懵:“搬哪兒去?”
對方回答:市六醫。
“家屬之前怎麽一點都不知道呢?”張勇回憶,電話那頭的蘇醫生並未回應疑問。除夕那天(1月27日),張勇還去了趟精神科病房,將老伴接回家過年。當時沒有任何醫護人員向他透露過風聲。
此前,楊紹雷稱監護人基本都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自願轉院。
“知情同意書並非轉院當天或之前簽署的,我就是在2月2日左右補簽的。”張勇對於具體日期有些模糊,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人已經被接到了市六醫。
去年10月,院方已得知楊紹雷等人準備集體跳槽,醫院院長、黨委書記等都曾找楊紹雷談話,但其對跳槽矢口否認。
1月24日,貴航貴陽醫院召開年度表彰大會給優秀科室頒獎,楊紹雷所在的精神科是其中之一。廉艷回憶,楊紹雷親自上臺領獎前,院長又問他是不是要離職,“他大聲跟院長說,離職的事是謠言,周圍很多人都聽見了。”
廉艷稱,按照正常的離職手續,醫生必須提前一個月通知院方,首先將辭職報告交給人力資源部。
而11名“集體出逃”的醫護人員中,只有楊紹雷提交了辭職報告,“他的辭職報告是大年初二那天,從門縫里塞給護士長的。”
美國醫生特魯多對醫療行為如此描述: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而這後兩項,更多的是由護士來完成。可是在中國,護士的數量一直處於短缺的狀態,2010年前,全國醫療機構的醫護比只有1:0.85。這種狀況在十三五期間有了改變。
“護士隊伍不斷壯大,素質和專業能力得到提高。截至2016年底,我國註冊護士總數達到350.7萬,占衛生計生專業技術人員的42%,較2010年增長了71.2%。”5月1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在國家衛計委新聞例行發布會上表示。
同時,她還提到,全國醫院醫護比由2010年的1:1.16提高到2016年的1:1.45。
但隨著中國年齡譜的變化,老齡人口的劇增,中國急需更多護理人才的加入。在《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目標中也提到,到2020年,執業(助理)醫師與註冊護士比要達到1:1.25。
“2016年,醫院醫護比是1:1.45,如果算上社區等基層醫療機構,全國醫療機構的醫護比是1:1.10,與國際通行的1:2的標準相比,還有一定距離。基層醫護比仍然較低,為1:0.7.” 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衛生人力研究室陳紅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城鄉分布差異明顯
護士和患者的接觸是最直接、最連續、最密切的,也直接關系到患者的感受。
郭燕紅介紹,其實優質護理服務落腳點是為患者提供專業、全面、連續的、人文的護理服務,是改革與改善同步推進的舉措。改革就是在醫院推行責任制整體護理,讓護士去負責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全程服務。在病情觀察、協助診療、促進康複、健康教育、心理支持,這些方面都以病人為中心,同時也與醫生和其他專業人員相互合作配合,共同圍繞患者,落實好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和護理工作。應該講這是一個護理工作模式的改革。
但是改革需要有人才能完成。
“護士的人數在快速增長,2010年,註冊護士為204.8萬人。2010~2016年,護士人數年均增速為9.4%,超過了衛生計生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執業(助理)醫師的年均增速。在2013年,醫護比以1:1的身份扭轉。”陳紅藝表示。
其實,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護士隊伍的短缺是一個共同面臨的挑戰和話題。
“為什麽這支隊伍會短缺?由於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在不斷提升,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在不斷提高,進程在加速。同時,我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從急性期的診療,慢性期的照顧,以及居家後的康複等等各方面都需要護士協助醫生來提供服務。所以我們第一個遇到的困難就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在人民群眾健康需求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在全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速的過程當中,護士隊伍一定是短缺的。”郭燕紅表示。
目前,中國每千人口註冊護士數由2010年的1.53人增長為2016年的2.54人,發達國家每千人口護士已經達到3甚至5以上。
“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城鄉分布差異明顯。2016年,城市每千人口註冊護士4.91人,農村僅為1.49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護比過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比為1:0.86,鄉鎮衛生院醫護比為1:0.7。同期,公立醫院醫護比為1:1.46,醫院為1:1.45。學歷層次雖有明顯改善,但總體仍較低,需進一步提高。”陳紅藝表示。
與此同時,看似平凡的護士工作,但是要求不低。無論國際和國內,對於護士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在西方國家護士的學歷最低需要大專畢業,有的國家還要求本科學歷。2016年,註冊護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16.3%(2010年8.8%);中專學歷人員占比34.0%(2010年46%)。
郭燕紅表示,隨著就業渠道越來越多,很多年輕人更多願意選擇其他的職業。同時護士的工作,特別是在醫院,需要提供24小時的服務,工作既有風險又很辛苦。所以護士的流失也是我們面臨的挑戰。
一方面要壯大護士隊伍,另一方面要穩定護士隊伍,降低流失率,延長護士的職業生涯。面對這些問題,國家組織制訂《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提高護士隊伍總量,優化護士隊伍結構,加強專科護士培訓。同時制訂《護士條例》的相關配套文件,細化護士配備標準。
“國家要求,到2020年實現每千人口3.14名註冊護士的目標,需要繼續改善醫護比結構。目前為了適應人口老齡化、健康中國建設需求,要加大養老護理、社區護理等專業培養力度,完善護理院校教育專業結構。同時適當壓縮中專學歷護理人員培養規模,加大高等學歷人員培養規模。當然,要考慮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需求。對於完善基層護士職稱晉升通道,要積極督促落實基層衛技人員職稱制度改革,暢通護理人員職稱晉升通道。”陳紅藝表示。
薪酬制度仍待改善
護士短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薪酬待遇的問題。
雖然目前護士的薪酬隨著公立醫院改革的大潮正在逐步提高,但是仍然需要根據這個行業的特點制定薪酬制度。
“需要增強護士的薪酬激勵,提高護理崗位吸引力,現在很多醫療機構因各自護理人員中編制外人員規模大,要統籌編制內外人員薪酬水平,一視同仁,同崗同薪同待遇。薪酬結構上,要充分考慮護士工作特點,提高護齡津貼和值班夜班補貼。”陳紅藝表示。
事實上,如何保證那些遊離在體制之外的護士的薪酬,仍是需要註意的一個地方。2014年底,全國公立醫院在編職工為435.7萬人,編外職工為156萬。“這些編外人員中,護士占了大多數。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編外人員的待遇低,可以節省醫院的支出。”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此外,陳紅藝認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則要從整體人才隊伍建設上入手,按照兩個允許的總體思路,積極利用醫聯體等國家政策,統籌考慮加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提高崗位吸引力,這是前提。而後,一是要在薪酬結構上充分考慮護士特點,二是要根據事業發展要求,改善醫護比結構,待遇低,無編制,結構也很難改善。
rubyip在6樓提及
就上市??
greatsoup在4樓提及
6. 陳志輝: 573
7. 譚漢輝:8246
8. 鄭展榮:8246
好clean
LHC在16樓提及
呢隻咪就係傳說中既一百倍股?
----
分曬比自己一大群好朋友上市,這間公司上市係為左送錢....
iniesta在19樓提及LHC在16樓提及
呢隻咪就係傳說中既一百倍股?
----
分曬比自己一大群好朋友上市,這間公司上市係為左送錢....
俾你估到既都好難會係囉
9-7-2014
全方位進修增值特輯:中大EMBA課程排名躍升全球十三 獨辦課程再獲亞太區第一
中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早前榮獲倫敦《金融時報》評選為全球第十三位EMBA課程,比去年十七躍升數級。並再度蟬聯亞太區獨辦課程之冠,今次排名共評核全球一百個EMBA課程。中大EMBA課程主任陳志輝教授(圖)對排名感到欣喜。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185393
19-4-2013
中大 EMBA 課程 全球排名高踞十七
香港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 早前宣布榮獲倫敦《金融時報》評選為全球第十七位的EMBA課程。是次排名共評核全球一百個EMBA課程。由2001年《金融時報》首次舉辦全球EMBA排名開始,中大的EMBA課程一直高踞全球首二十名內。
中大EMBA課程主任陳志輝教授對排名感到欣喜:「我們首創了全港第一個EMBA課程,真正是香港製造。中大EMBA課程真正重視的是我們的獨特優勢,協助當今亞洲新紀元中的商界領袖面對各種挑戰,並不斷精益求精地發表一流研究和提供卓越的EMBA課程。」
畢業生薪酬獨辦課程高踞榜首
薪金升幅高達45%
在全球獨辦EMBA課程中,中大EMBA的校友薪酬高踞榜首,平均年薪高達港幣$2,412,850,薪金升幅也高達45%。而在首20名亞太區獨辦EMBA課程中,中大EMBA在學術研究、工作經驗、學員國際化、教師國際化和國際諮詢委員會等幾個範疇中的得分最高。
課程連接中國和世界
陳教授表示:「本課程與北京大學和國立臺灣大學EMBA課程聯合創辦了全球首個『大中華EMBA精英研習周』,為兩岸三地EMBA學員策略性地提供一個切磋交流的平台。另外,為擴展學員國際視野及提供機會讓他們與全球各地的高級行政人員切磋交流,本課程會繼續開辦更多環球工商管理考察課程。」
培育頂尖環球管理人才
陳教授續道:「自2002年始,我們積極邀請商界領袖跟本校的學生及校友交流商業卓見,例如與香港電台合辦了廣受歡迎的《與CEO對話》及《管理新思維》等節目。這些節目內容以及其他定期舉辦的論壇、年會等內容會被輯錄成書本和數碼視像光碟,並刊登於報紙和雜誌,部份書本更轉輯為電子書,讓更多聽眾和讀者可從中學習管理知識。」
香港中文大學「EMBA中文班」為亞洲新紀元培育世界級領袖!為亞洲EMBA商學教育先驅,連續八年位居亞洲第一,精英校友遍佈全球,頂級國際知名華人師資,融匯中西,拓展國際化視野香港、深圳兩地上課,國際名校交流計劃 (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後獲發全球高度認可之學位。
香港中文大學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於1963年 (今年適逢「五十周年」校慶),同年在 “QS University Rankings: Asia”排名當中,名列第七位。香港中文大學共有八個學院,包括文學、工商管理、教育、工程學、法律、醫學、理學及社會科學等,於其科研學者當中,擁有四位諾貝爾獎得主。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簡介
創校之始已開辦工商管理學科,並於1966年在香港創辦首個MBA課程,及後於1993年創辦亞太區首個EMBA課程 (註: 2012年 “Financial Times EMBA Rankings”列爲全球第17)。商學院轄下有决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財務學系、管理學系、市場學系、會計學院、酒店及旅游管理學院等,在校生人數超過5000 (本科生及研究生)。辦學以來,校友人數至今已超過26000,遍佈世界各地,當中不少校友今天已晋身各行業之商界領袖。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34669
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0203/html/p20-21.htm
3-2002
英國《金融時報》的2002年全球100最佳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中大榜上有名。能夠在 全球1500所入圍學院中脫穎而出,當然實力雄厚;對於取得如此優異成績,中大工商管理課程主任 陳志輝校友謙虛地表示,排名高,當然是對課程一種鼓勵。但他制訂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著眼點, 是培養出富國際視野、未來社會需要的商業人才。
商業世界充滿競爭,競爭成敗的關鍵在於人才。所以,如何培訓出色的商業人才,對推動商業發展十分重要;尤其香港面對戰後以來最深刻、也最徹底的一次經濟結構轉型,可謂求才若渴!
三項新猷今年推出
擔任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兼工商管理課程主任的陳志輝校友(77崇基市場)表示,為了配合香港社會發展,中大工商管理課程今年推出三項新猷。
第一、開設一門 One MBA 課程。「課程最大的特色,是學員畢業前,有18個學分需要在全球不同的 地域修讀。目前有5所國際的大學聯合招生及提供課程,地區包括美國、 歐洲、亞洲及中南美洲。課程的學員來自世界各地,學員自組成「國際團隊」,一起做功課、交流。這樣一來,就可以擴大學員的國際視野,了解全球的發展情況,畢業後,有基礎成為世界級的商業領袖。
第二、開設MBA Programme in Health Care。「這門新課程與醫學院合作,招收一些醫學界學員,包括醫生、護士及醫療服務人員,首二年,學員跟工管碩士課程的學生一起學習,第三年,學員要與醫學院的同學一起上課,修讀與醫療有關的課程。」
第三、是對工商管理碩士全日制課程進行修訂。「過去,課程的設計不夠彈性,譬如學員需要修課18科,第一個學期,便同時期開設了5科,學生的學習進度受到結構上的局限。如今將核心課程部分抽出來,細分成為單元,再詳細思考不同單元的先後教授次序,便可更細緻地滿足學員的學習需要。更重要一點,是課程會模擬學員真正做一門生意時,實際面對的問題,做到理論與實際結合,協助學員畢業後,能夠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所培訓的人才,能切合未來發展的需要。
因應社會需要制訂新課程
香港人口老化,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截至1999年底,香港人口數目為 6,974,800,其中六十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 14.8%,逾一百萬人,對醫療的需要,預期有增無減,開設 MBA Programme in Health Care,無疑因應了未來發展的需要。至於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那些富國際視野的商業人才,的確是未來社會發展所需的寶貴「資產」。陳校友笑說:「這是中大工商管理學院今年推出的三大重點。」
談到中大工商管理學院近年得到世界媒體的讚譽,學院和課程的排名位列前茅,陳志輝表示:「我們的著眼點並不在排名,最重要是向社會負責、向未來的世界負責、向僱主和我們的學員負責。未來需要甚麼樣的人才,才是我們的焦點。當然,做出成績,受到別人讚賞,這是一種很好的鼓勵。」
兩門新課程簡介
與校友結不解之緣
陳校友畢業後,赴美國柏克萊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後取得母校哲學博士學位,可以說是中大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對於四年的大學生活,陳校友笑說:「崇基就像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在四年的大學生活裡,除了讀書,還讓我理解自己身處的時空、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對個人的心智成長,終身受用。」「也很重要一點,是認識了一群好同窗、好朋友。
我剛才提到的第三點,即全日制課程改革,其中還有一項特色,是學員畢業前,有機會到一家公司做顧問工作,由導師帶領,讓學員在實習中,積累實戰經驗。本港有很多公司對此十分感興趣。今年便有幾家公司參與,讓學員到公司實習,其中包括新鴻基地產、讀者文摘及PSINet等大企業。這些公司的負責人,像新鴻基的黃奕鑑(77新亞財務/84研究院工管))、是中大的學長;PSINet的關漢光(78崇基市場/84研究院工管),便是我的師弟。這個校友網絡,對我們幫助很大,他們不僅向我們提出意見,還提供實際支持。」
陳校友除了制訂課程、教授學生和研究外,還擔任消費者委員會主席,談到在消委會的工作,陳校友表示,很高興在消委會中,能夠與陳黃穗(68崇基社工)、李介明(66新亞英文)及劉燕卿(73崇基社會)等共事。陳校友笑說:「他們全是校友,大家一起工作,份外開心。」
可以說,中大校友的網絡,與陳志輝校讀書、教學和做事結緣同行二十多載!
fatlone168在28樓提及
呢隻唔使睇P/E吧?
pcp7838在29樓提及fatlone168在28樓提及
呢隻唔使睇P/E吧?
依家跌到呢個位都至少 20
LHC在30樓提及pcp7838在29樓提及fatlone168在28樓提及
呢隻唔使睇P/E吧?
依家跌到呢個位都至少 20
係到震緊倉我睇好呢間公司,點震我都唔會走!!
pcp7838在31樓提及LHC在30樓提及pcp7838在29樓提及fatlone168在28樓提及
呢隻唔使睇P/E吧?
依家跌到呢個位都至少 20
係到震緊倉我睇好呢間公司,點震我都唔會走!!
概念十足,business model 欠奉,版塊火熱.
VC在34樓提及
沈大C 推既股仔我有D驚
greatsoup38在33樓提及
唔好當佢籌碼啦
LHC在40樓提及
震倉中
stockwinner在41樓提及LHC在40樓提及
震倉中
都震好耐!
點解仲咁有信心?因為班管理層?
bylee在43樓提及
害怕中
fatlone168在52樓提及
呢隻嘢望落都算正經? 起碼有息派...
greatsoup在53樓提及fatlone168在52樓提及
呢隻嘢望落都算正經? 起碼有息派...
康健野要小心
pcp7838在55樓提及greatsoup在53樓提及fatlone168在52樓提及
呢隻嘢望落都算正經? 起碼有息派...
康健野要小心
點知係康健野.
iniesta在59樓提及
唔係垃圾周顯系?
jjolean在58樓提及
呢隻點睇到係醫生系
我覺得似係做實業,直到轉到主板
ninomiyau在62樓提及
醫生的,出面吹緊呢隻放盤。
greatsoup在67樓提及
轉主板
太平天下在68樓提及greatsoup在67樓提及
轉主板
都叻的,白手興家,一步步黎,咁就目標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