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股票掌故
香港股票資訊
神州股票資訊
台股資訊
博客好文
文庫舊文
香港股票資訊
第一財經
微信公眾號
Webb哥點將錄
港股專區
股海挪亞方舟
動漫遊戲音樂
好歌
動漫綜合
RealBlog
測試
強國
潮流潮物 [Fashion board]
龍鳳大茶樓
文章保管庫
財經人物
智慧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創業
股壇維基研發區
英文
財經書籍
期權期指輪天地
郊遊遠足
站務
飲食
國際經濟
上市公司新聞
美股專區
書藉及文章分享區
娛樂廣場
波馬風雲
政治民生區
財經專業機構
識飲色食
即市討論區
股票專業討論區
全球政治經濟社會區
建築
I.T.
馬後砲膠區之圖表
打工仔
蘋果專欄
雨傘革命
Louis 先生投資時事分享區
地產
O2O創業資本遇冷 熱錢都跑到B2B電商去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02/153046.shtml
導讀 : 2015的B2B融資企業數量已經是去年的6倍以上,越來越多的B2B創新企業出現在媒體報道中,整個電商界即將邁入B2B時代。
即使最濃重的迷霧,在太陽升起後終會消散。
肆虐一年的O2O大戰終於走入終章,仿佛一夜之間,原本熱情萬丈的VC們都帶著資本躲了起來,讓轟轟烈烈的O2O補貼大戰變成了一場鬧劇,只得以合並和批量死亡收場。
寒冬真的來了麽?確實是的。數據顯示,2015年二季度互聯網行業VC/PE融資事件規模為37.89億美元,環比下降50.36%;融資案例數量222起,環比下降10.84%,剛結束的第三季度的情況比第二季度更加嚴峻。
有人說,這次寒冬就因為不爭氣的股市,但在我看來,股市僅僅是催化劑,真正讓投資人捂住口袋的是現階段的O2O本就是無本之木。
目前的O2O更像是一場做給投資方看的商業狂歡:O2O平臺用重金收買了一群只在乎補貼力度的消費者,利用誇大甚至是虛報的市場規模來套取投資人的真金白銀,完成了所謂的商業閉環。在整體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以及運營效率並沒有獲得真實提升的情況下,平臺根本沒有能力扭虧為盈,只能依賴投資人的資本輸血,這樣的商業閉環是非常脆弱的,一旦遇到金融局勢動蕩或是周轉困難,平臺很快就會倒閉,投資人也將血本無歸。難怪有人說,O2O就是一個坑,坑了投資人的同時也讓整個電商領域都被說成“騙子”,沒哪個投資人再腦袋短路把錢投入這個行業了。
資本不再眷顧電商了麽?其實不然,只不過資金更多轉向了B2B。相較於O2O的大面積雕零,體量更大、運行更加穩健的B2B電商則吸引了更多關註。根據托比網的數據顯示,2015的B2B融資企業數量已經是去年的6倍以上,B2B的媒體曝光率也大幅上升,越來越多的B2B創新企業出現在媒體報道中,整個電商界即將邁入B2B時代。
他們看好B2B 為哪般?
B2B今年大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作為B2C和O2O的上遊,B2B擁有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且增長穩定。
根據易觀智庫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B2B市場交易額達8.8萬億元,環比增長23.6%;到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B2B市場交易規模預計達15.2萬億,環比增長32.8%,這樣的高速增長在經濟增速放緩的中國是非常難得的,也預示著中國的B2B電商領域有可能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期。
B2B電商市場交易規模表現搶眼,眾多投資界人士對其也是大為看好。IDG的熊曉鴿認為下一代的BAT會在B2B領域里產生,用BAT對標未來B2B行業中的巨無霸。經緯中國左淩燁稱B2B已經排進了國內VC投資的前三名,北極光的張朋認為移動互聯網給B2B帶來了新的機會,而千米網的石正川則認為B2B將成為未來中國電商界新的關註點。
市場需求讓B2B 成為電商新亮點
為什麽說B2B電商將大有所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企業目前的電商化水平仍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很多領域的電商化水平仍舊很低。
舉個例子,作為制造業、建築業的重要原材料之一,鋼鐵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在經歷產能過剩和經濟下行等多重打擊後,鋼廠和高級代理商希望通過降低價格的方式刺激消費,但收效甚微;與此同時,下遊用鋼企業購買鋼材的價格卻沒有降低甚至還有增加,高昂的價格攤薄了利潤,有時候還會碰到上遊中間商囤貨以至於無鋼可賣的局面,更增加了企業負擔。
出現這樣結果的原因傳統的鋼鐵貿易電商化程度很低,貿易鏈過長,從鋼廠到終端用鋼企業需要經過鋼廠、多級代理商、中間商、服務商等多個環節,最多能有八九個層級。經過層層轉手和盤剝,鋼鐵真正到達用鋼企業的時候價格已經大幅上漲。不僅如此,在鋼廠降低出廠價格時,中間利潤將加大,更多中間商將加入其中,層級將變得更多,進一步加重用鋼企業負擔,也讓鋼廠獲得增大銷量獲得利潤變得困難。
面對這樣的市場亂象,B2B電商就發揮了作用,B2B電商最直接的效能就是用平臺的方式使得信息透明度增加,縮短貿易鏈條長度,讓不同體量不同需求客戶能夠在平臺上找到最合適的產品,促進交易的形成,最終讓終端企業能夠以更加低廉的價格買到產品而制造廠能夠獲得更大的銷量和利潤。
B2B 電商由綜合平臺逐步走向重度垂直
近兩年,B2B電商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由綜合性平臺向重度垂直過度。每一個行業對於流量導入、供應鏈管理、物流、金融服務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綜合平臺想要滿足所有客戶的電商化需求難度很大,效能遠低於重度垂直平臺,這幾年風頭正勁的“找鋼網”“找塑料網”等重度垂直電商平臺借此騰然興起。
B2B 電商向著生態化邁進
除了重度垂直之外,B2B電商的另一個特點是正在向生態化邁進。在促成交易的基礎上,B2B電商正在進行生態化的建設,在物流、倉儲及再加工和供應鏈金融方面著重發力,利用平臺的力量將產業上下遊統一為一體,為企業提供完整的電商解決方案和實際運營助力。
SaaS 企業服務與B2B 電商齊頭並進
伴隨著B2B電商的崛起,SaaS企業服務行業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企業最需要B2B電商幫助他完成“業務流程再造”和“供應鏈重構”,而這些正是SaaS企業服務的強項。目前主流的SaaS企業如千米網用SaaS軟件將企業的交易流程進行線上化改造,金蝶、管易等ERP軟件則為企業提供庫存管理、倉儲建設的線上解決方案,而明道等企業管理軟件則為企業提供內部管理和溝通工具。這些電商SaaS軟件或系統通過底層數據互通共同幫助企業進行B2B電商化改造,為他們的電商化提供助力的同時也借勢深入B2B領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機會。
B2B 電商應更註重品類衍生及配套服務
在B2B電商的發展過程中,有一項有可能成為其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這就是“天花板”效應,也就是單一的品類的交易體量是有上限的,想要進一步發展就需要擴大產品品類體系,或開發深加工產品以應對多變的市場。
舉個例子,瀝青產品的年交易額上限預計在400億,任何一家B2B電商企業的交易額短時間內都不可能突破這個數字,想要進一步獲得市場就需要涉及瀝青衍生市場,將防水納入其交易範圍就可以將上限突破5000億,從而擁有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
另外,配套服務也將是B2B電商另一個發展重點。目前中國的B2B電商主要業務是促成交易,從中收取服務費或信息費,這樣的經營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B2B電商平臺能夠將供應鏈金融、倉儲建設以及進出口貿易等配套服務融入,可以在現有體量內產生更多的效益,對於吸引企業入駐、擴大規模也是有很多好處的。
結語:B2B電商擁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是未來10年乃至更久的電商熱點,在這個基礎上,B2B電商企業需要抓住機遇,揚長避短,相信這個行業中必將會誕生新的“獨角獸”,個別企業甚至可能會超越BAT成為新的電商傳奇。
撥開寒冬迷霧,陽光最終將照射B2B電商。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溫二爺 ,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老董告白》當政府沒對策、對手都跑到中國找機會 蔡篤恭:如果我們不結盟,力成沒幾年也會消失!
2015-11-09 TWM
在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放話要台灣政府開放的敏感時刻,力成董事長蔡篤恭成為台灣半導體廠引資紫光
的第一人。他說,「如果這件事我們不做,力成沒幾年也會消失。」今天做這件事情可能會被罵得一塌糊塗。」十月三十日下午四點,在走進證交所記者室召開重大
訊息前,力成董事長蔡篤恭已做好可能遭受輿論攻擊的準備。但最終堅持走上這個舞台,或許是他沒有選擇中的選擇。
「力成原來對紅色供應鏈是不害怕的。」蔡篤恭說。身為全球最大記憶體封測廠,力成手握全球前幾大記憶體廠訂單,加上在先進製程的技術領先,都不是陸廠三、
兩天可追上的。然而,蔡篤恭自信的語氣中,卻參雜著無奈,因為快速崛起的紫光整合的不只有中國供應鏈,也積極參股海外公司 ,
進行策略聯盟。「這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影響了。」畢竟,「台灣已經沒有記憶體產業。」他說。然而力成卻有高達九成營收來自記憶體封裝測試,除了主要客戶東芝
和美光分別在日本和美國;半導體產業龍頭英特爾則不只在中國大連設廠,也與紫光結盟。此外,紫光近期藉由投資硬碟大廠威騰,間接買下Flash記憶體大廠
新帝(SanDisk)。「我們客人在做結盟的動作,如果我們固守在那裡,最後也是被淘汰。」他很清楚,紫光將是影響客戶動向的關鍵變數。
把握機會,就怕DRAM歷史重演縱使這幾年蔡篤恭花費極大力氣與客戶們建立穩固關係,但終究形勢比人強,如今在記憶體產業裡,紫光既有野心,又有資金,
「如果我們不及早加入,我相信我們的競爭對手一定會想辦法切進去。」他直言,「在DRAM那時候,因為我們沒有很積極,政府最後也沒有下決心幫忙,所以
DRAM消失。如果這件事(指與紫光結盟)我們不做,我認為力成沒幾年也會消失掉。」在他看來,這是一旦錯過就再也無法回頭的關鍵時刻,而他最不希望看到
的,就是歷史重演。
反過來說,若能成功與紫光策略聯盟,不僅有利於鞏固客戶,力成也有機會在過去著墨較少的中國市場,取得較高的市占率。而紫光帶來的一九四億元資金,也將成為力成布局先進製程及擴大產能的強大動能。所以力成不但要做,還要比別人更早一步。
不是紫光過來,是我們去敲門當然,他完全理解外界對這項決策的擔憂,以及在情感面造成的衝擊。「對整個產業的經營者,心裡是非常矛盾的。」但他強調,自己
比誰都愛台灣,之所以做下這個決定,就是因為他相信,這才是對台灣最好的作法。「當你把錢拉到別的地方去,其實你是不能控制的,但別人的錢拿到台灣來,是
在我們控制底下。」他苦笑:「如果錢拿到別的地方你也怕,拿到你口袋你也怕,那就不知道要怎麼做了。」而蔡篤恭不認為紫光入股的意圖是為了竊取技術。實際
上,不同於輿論指向紫光兵臨城下,逼迫力成打開大門,這次主動去敲門的人,其實是力成。
就在數個月前,因為銳迪科的牽線,蔡篤恭主動提議要到北京與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會面。「我本來是想推我們大陸廠跟他們結盟,但大陸廠大家都是做不好才要跟人家結盟嘛,所以他就對這個沒什麼興趣。」然而這場會面,在趙偉國看到力成的財務報表後,起了化學變化。
蔡篤恭記得,趙偉國當下表示:「台灣的PE(本益比)只有十二到十三倍,但在大陸大概有五十、六十倍。」也就是說,若紫光能取得力成二五%的股份,就可以
將力成的獲利合併到紫光的財務報表,在中國股市的高PE帶動下,紫光股價可望走揚,對於資金的募集也就更容易。
「我講這個是沒人相信的,大家都把它放大成兩岸關係。」他急切又無奈地表示:「事實上發展是這樣起來的。」而且力成也不是過去以來,唯一一個去北京敲紫光
大門的人。「其實台灣所有競爭對手都去了。」蔡篤恭說,「這不是我想不想的問題,這是生存!」事實上,力成今年業績能夠頻創高峰,靠的就是二○○七年以
來,寧願犧牲利潤也要做的未來投資。
相同道理,如果用兩年後的眼光來看今天的決策,蔡篤恭有絕對自信:「你們一定會說,那個DK(蔡篤恭的英文名)眼光很好!」
撰文 / 何佩珊
這麽多北京企業為何都跑到天津落戶?
7月9日,百家企業與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下稱“中心商務區”)戰略合作和落戶協議在濱海新區簽約,涉及金融、貿易、文化教育、眾創空間、服務類企業,總註冊資金達到612億元。
簽約當天,京津冀眾創聯盟同時揭牌成立,三地57家雙創機構和企業加盟,在創新創業領域開啟三地協同統籌、要素開放、資源共享的發展新篇章。
此次集中簽約呈現出明顯的產業聚集特點,簽約企業門類涉及總部經濟、金融、科技創新、國際貿易、文化創意等各個方面。值得關註的是,百家簽約企業中來自北京地區的企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中心商務區的政策優勢、交通優勢、載體優勢逐漸發力,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取得實效。
有將公司從北京落戶到天津的創業者表示,天津的眾創空間標簽是稅收窪地,這對創業者來說很有幫助,尤其是對做電商的創業企業來說更是如此。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自貿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等五大戰略疊加的背景下,自2015年以來,天津中心商務區圍繞自貿區和雙創特區建設,在改革創新、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駛入快車道。
2016年上半年,中心商務區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億元,按照可比價格計算,相較去年同期增長104.3%。上半年累計新增市場主體2800家,是去年同期的1.3倍,合計註冊資本金857.7億元。
中心商務區的主要產業任務是發展創新型金融,一年多以來,區內聚集了金融市場交易所、投資基金、金融租賃總部、銀行、保險、商業保理、跨境投融資平臺等諸多業態。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心商務區內註冊企業總數超過1.4萬家。其中,金融及類金融企業896家,管理資產規模超過1.8萬億元。
“雙創特區”自去年9月21日掛牌以來,月均新增“雙創企業”超過300家,總數已達到2788家,其中金融類企業336家、科技樓企業756家、商貿類企業1544家、文化創意類企業152家。
同期揭牌的“京津冀眾創聯盟”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背景下,為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由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廳作為指導單位,由行業龍頭企業及創新創業服務機構自發組織的。這也是京津冀地區首個跨區域眾創聯盟組織。
京津冀眾創聯盟成員包括以騰訊、阿里、百度、360為代表的行業龍頭企業,以創業黑馬、中信國安創客、優客工場、東升科技園為代表的眾創空間運營機構,以清華工研院、北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浙大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科研機構,以IDG、真格基金、經緯創投、紅杉資本為代表的投融資機構,以國家超算中心、獵聘網、中細軟知識產權中心為代表的專業服務機構組成,其中70%的聯盟成員為跨區域服務機構。
在聯盟成立大會上,來自京津冀三地的行業龍頭企業及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共同發布了“於家堡宣言”,將以開放、共享為原則,打破區域資源要素壁壘,服務京津冀經濟體質增效升級。
中心商務區管委會主任鄭偉銘表示,從傳統角度來看,招商引資主要提供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但是,在新經濟形勢下,僅有政策還不夠,如何把雙創特區真正建設成全國創新創業示範基地,還需要打造一個創新創業生態圈。
據中心商務區管委會貿發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5年,京津冀眾創空間已經超過了300家,服務企業和團隊數量超過了1.5萬家。隨著眾創空間的遍地開花,服務同質化、資源分散、單一機構的服務能力無法覆蓋到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和專業板塊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創新創業生態服務體系亟需完善。他表示,“京津冀眾創聯盟以‘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優選服務’為服務機制 ,將打破區域資源壁壘,充分整合三地各類資源,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專業服務,比如提供空間共享服務,整合京津冀地區眾創空間、孵化器資源,建立辦公空間互換機制,為創業團隊提供空間支持等。”
此外,聯盟還將提供融資對接服務、創業輔導服務、市場推廣服務、數據共享服務等各類服務。在此基礎上,未來還將進一步拓展服務深度,通過組織京津冀跨區域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品牌峰會等活動,為創新創業項目打造展示與對接資源平臺,搭建投融資機構與企業級創業項目對接橋梁,從而助力創業企業解決最為關鍵的渠道擴展、資金積累等問題。
調控下這些房子反而賣瘋了!就它80年都跑贏了資產通漲!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1-08/1051147.html
公眾號上海沃畫報最近推了一篇文章說,上海老洋房今年6-8月成交了50多幢!
要知道上海私有產權的老洋房總共只有200-250幢,其中產權清晰、可出售的老洋房全市不超過100幢!修繕完好的不足50幢!
物以稀為貴,今年成交的洋房中,巨鹿路的一棟就以近40萬元/平方米的成交價,刷新了華僑城·蘇河灣別墅34.49萬元/平方米的記錄,成為全國第一天價!
實際上,這套被稱為是“鄔達克上海處女座”的巨鹿路886號洋房,還不是上海掛牌單價最高的老洋房。盛大網絡首席執行官陳天橋目前意欲轉讓的嚴家花園,現在的掛牌價格已經達到了每平米63萬元。
根據沃畫報文章提供的信息,上海老洋房的價格最近幾年是一年一個價。以陳天橋的嚴家花園為例,過去幾年幾乎一年漲一億,從6億一直賣到了10億。
在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樓市調控下,這些老洋房卻賣出了史上罕有的成交量。但老洋房的價格不僅受房地產市場價格的影響,還和收藏市場的走勢有關,擁有一條自己獨特的行情。
70多年里,它的保值能力最強
如果將全球所有資產放在一起衡量,在過去70年的時間里,跑贏了通脹、跑贏了美國股市、跑贏了黃金石油的資產非常稀少,但上海的老洋房一定在列。
根據現存資料,上海現存老洋房造價比較高的,是延安西路64號,嘉道理住宅(現上海少年宮),僅造價就達到100萬兩銀子。
建國後新修的《上海房地產誌》記載,民國時上海地價最貴的,地價平均達到16萬兩。以上述價格計算,嘉道理住宅的地皮當時的價格也就在336萬兩白銀。整個房子加起來的購置成本應該在436萬兩白銀。
這在當時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由於當時的白銀計量單位采用市斤制,每兩白銀僅為31.25克。如果當時這436萬兩銀子不用於購買房子,而是一直存放在銀行,那麽按照今天的白銀價格,應該只有5億元人民幣。
不過,如果當時這部分白銀如果能換成黃金,價格就不一樣了。按照當時的價格,一兩金子大概等於21兩白銀、30元銀元。以今日的黃金牌價,大概可以達到20億元人民幣的水平。
但是,如果以嚴家花園的價格評估建築面積達到3300平米的嘉道理住宅,目前的市場估值至少在20億以上。而這尚未考慮到地價,比起占地只有8.5畝的嚴家花園,後者不僅占地面積比它大出一倍,達到21畝,而且地理位置也更靠近上海的核心區域,且當時的建造投入遠遠超過後者,和後者相比建築本身所蘊藏的人文故事也更具傳奇,因此整體估值很有可能能達到30億元以上。
可以說,上海的老洋房,是過去60年時間里少數能跑贏實物通脹和資產通脹的投資品。能和上海老洋房一較高下的,也許就只有美國的道瓊斯指數了。
這不僅和上海老洋房的不動產屬性有關,也和它的收藏價值有很大的關系。在國內的私人藏品中,歷史建築一直是最受高凈值人群歡迎的一個品類。
《胡潤財富報告》稱,64%的富豪喜愛收藏,男富豪比女富豪更喜歡收藏。億萬富豪比千萬富豪更喜歡收藏。在這個背景下,不僅上海的老洋房升值迅速,北京的四合院、府邸升值潛力也很大。 傳媒大亨默多克買下的北京四合院,面積250平米,買入時的價格是1000萬,而在2014年時估值已經上億。
新洋房、四合院,能跑贏大市嗎?
然而,無論是上海的老洋房,還是北京的四合院,不僅供應非常有限,而且需要持續修繕和維護,不僅每年需要花費一定費用,而且也影響了房屋的使用。
在這個背景下,新建的專供收藏用的產品出現了,它就是各種中式住宅。
在蘇州桃花源,銷售人員說,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客戶,不是蘇州本地人。他們買房的目的,不是為了自住,不是為了投資,就是為了收藏。
和蘇州桃花源的購房客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江南園林的愛好者一樣,泰禾在通州開發的運河上的院子,也因為蘊藏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成為收藏界的重要目標。上周泰禾和信達的聯合品牌會,雖然沒有實物產品推出,卻吸引到了數百人前往上海展覽中心想提前一睹上海院子芳容。
由於西方的發達,很多國人不再自信自己的文化,總覺得中國文化,不能和歐美相比。然而,進入新世紀後,國人突然發現中國傳統的很多文化是很先進的、很優秀的。邦爺的MBA導師就曾說,西方流行的漢學熱,就是因為他們突然發現,中國古人所推崇的文化,才代表著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
古代道家提出,人們應該尊重萬物自然天性。而這種尊重自然,適應自然的“道”恰恰是今天現代文明所匱乏的。西方認同了中國道的觀念,而西方的這種認同,最後又傳導至中國,引發了一輪又一輪國學熱。目前很多雙語學校也推出《三字經》、《論語》等儒學內容,想把我們中國古文化重新承繼回來。
在這樣的文化趨勢下,盡管目前還沒有數據反映,房地產企業新造的融合大量中國古代文化的產品,在二手房市場出現快速的升值,甚至銷售人員都說中式住宅是小眾產品。但在中長期升值這件事商,邦爺還是願意給中式園林、中式院子投一票,因為它們代表著世界文化可能的未來。 不過,看好是一回事,投資還是另外一就事。這里邦爺需要提醒各位,購買中式院子,絕不只是簡單賣了就行。業主可能需要為院子的內裝修,投入大量精力和金錢,不斷的調整其中都細節,顯示出自己的高雅文化情趣。
之前上海老洋房的市場數據顯示,即使同一地段,不同設計師,不同的內部裝飾,不同的故事,以及房主不同的情趣,都會影響一套房子未來的升值能力。往往那些更明白應該怎麽生活的房子才更值錢。但大多數時候,懂得怎樣生活,比單純買一套房子難得多,沒有自購的修養、學識和閱歷,很難“養”出一套好房子。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邦地產立場。
希望此文能對您有所幫助,更多問題可以加入邦地產粉絲群交流。
【宏觀】沒買過單的國家,一個都跑不了:加拿大“次貸危機”暴風之眼解讀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501&summary=
【宏觀】沒買過單的國家,一個都跑不了:加拿大“次貸危機”暴風之眼解讀
2008 年的次貸危機懲罰了美國的過度的貪婪,不破不立美國的金融杠桿,債務以及蘊藏在房地產和金融系統的風險已經通過數年的時間化解消化,但其他的國家學會了經驗教訓了麽?呵呵當然是沒有,次貸危機之後真正出清的也只有風暴核心的那幾個國家,而強大外溢的效應使得金融危機後這場全球貨幣盛宴極大程度的刺激著全球其他國家瘋狂的增加著債務和杠桿,那些當年沒有受到到太大影響的風暴外圍的國家很顯然這方面不足夠深刻,當然時隔10年了,那些還經過過次貸危機還活著的人都已經漸漸的老去,新生軍記憶中的房地產泡沫已經逐步的只變成了書本上停留的文字;
現在這些問題不是不報,之前只是時候未到而已,但沒有痛自然就不會痛定思痛,反而泡沫做的更大,或許未來2-3年之內這些當年風暴外圍的國家一定會重演美國版次貸危機的情況,雖然這可能對於全球金融體系的影響肯定不像美國那麽大,但對本國的沖擊不會小,不破不立方能完成這輪十余年的全球再平衡的調整;
一條最願意看到和不願意看到的新聞:加拿大版“次貸危機”爆發?樓市泡沫下最大房貸公司崩盤, 當然媒體可能會寫的煽動一些,但對於親身經歷過08年次貸危機的人而言,home capital的情況很快讓我想起英國的一家大的金融機構——NorthRock 北巖銀行,可以說是當年金融危機中英國很重要的一個循環點,遭遇被擠兌、之後引發金融體系風險的一家金融機構。
對於這些銀行或向非銀機構來說本質上最重要的就是在資產負債表。房貸呢就相當於它的資產、而吸收的大量的儲蓄和存款包括拆借回來的錢都算作負債端。
資產端和負債端中間權益和資產的關系就是金融機構風控的主要條件。北巖銀行當時的存款和貸款之間大概接近是1:4的關系,也就是說負債端(吸收的儲蓄)100元的話,資產端(放出去的房貸)大概是324元。北巖當時除了大倫敦地區做的風聲鵲起,那時候流行的一句話是:“如果你房貸辦不下來,可以去北巖銀行試一試”。
資產端惡化(造假和違規的操作、房貸的低質被暴露出來),面臨著資產端流動性大幅度下降、壞賬率上升、還貸人受到收入的影響斷貸的比例開始上升; 而另一端的資產端,很多儲戶對北巖銀行失去了信心,產生了不信任,股價開始逐步下跌, 金融機構的失血開始形成典型的負正反饋的機制:股價越跌、市值越小、杠桿越高。
最終結果開始轉移到現實生活中,開始發生擠兌,越是擠兌,存款賬戶資金大規模流出,而資產端無法快速變現,會發現杠桿越來越高,最終就就了流動性危機,再傳導到股價上,股價再反過來影響流動性……
Home Capital之所以受到關註,是因為它的邏輯和北巖的情況是一模一樣的,問題就在於這些國家的收入、經濟情況、利率水平、債務成本,這些變量會在什麽時候同時發酵,另外一頭就是負債的來源,這些多重變量都在影響著所謂的金融體系的穩定。
房價持續上漲、與收入脫鉤、人們越來越相信房價不會下跌、住房負擔能力理論上來說越來越差、人們還是不斷增加杠桿加入到買房大軍中,外來資金極速增加繼續炒高房價、金融體系的監管及央行不斷警告但市場並不買單,發放住房貸款發生違規情況,低收入和無收入者也能獲得貸款,這些都不是很好的現象。當零零星星看到這些現象的時候,都會想起06年和07年的瘋狂。
Home capital出事之後,加拿大其他幾家公司出現了連鎖性反應,這也和當年次貸危機的情況非常像,市場質疑的聲音、流動性快速收緊、傳導……
加拿大不會是最後一個,連鎖性的反應會陸陸續續提現,越來越多的對沖基金也在做一個選擇:過去一年中針對澳洲、新西蘭的房地產在做空;
推薦閱讀:
澳大利亞的債務就是個旁氏局
2016年Jonathan Teppe與澳對沖基金Bronte Capital的首席投資官John Hempton一起,對澳大利亞房地產市場進行調研,同時香港N家對沖基金大舉布局做空澳洲的四大銀行,我也隨後親赴澳洲,拜訪了澳洲的金融審慎監管局,並且暗訪了一些房地產市場的情況,看到了觸目驚心的一幕:
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和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央行)早早的就開始給各大銀行施壓,要求銀行收緊對國外投資者貸款政策,同時提醒各大銀行投資者貸款風險問題,尤其是收入來源於海外的投資者。
一個親身的調研成了網上流行的著名段子:出門唐人街左轉第三家(暗喻:中介機構幫助你偽造海外收入證明);當時記得回來後和多家基金經理交流的時候講起這段子的時候,大家多少還有些不太敢相信;銀行發放貸款以及保險公司投保的審核標準非常低,信用風險漏洞巨大。許多抵押貸款經紀人、銀行貸款員並不關心貸款者是否有償付能力,貸款者很容易就能取得非常高的貸款購房杠桿,唯一需要的也許只是兩張工資單。貸款者資料核實的工作是外包給印度的呼叫中心完成。
事實上呢?之後《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報道稱,澳新銀行和西太平洋銀行都表示,他們發現曾批準了數百例中國人使用虛假收入證明在澳洲申請住房貸款,而這主要是在中介的幫助下完成的。
盡管澳洲的稅務局審查體系算是完善的了,為了獲得貸款,澳洲人也是豁出去了,瑞銀(UBS)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盡管澳洲銀行已經實施了更加嚴格的借貸標準,然而,過去兩年里申請到按揭貸款的澳洲人,“貸款欺詐”的問題依然盛行。2016年使用貸款經紀人,申請上陳述不實的受訪者有41%表示他們是根據經紀人的建議這麽做的(相比通過銀行渠道的比例為13%),有將近1/3的澳洲房貸持有者在申請貸款時說謊,也許不排除有些房貸申請者即使在匿名調查中也沒有說出實話,事實上,這份數據還未包括海外人士的購房申請,如果加上去的話,相信這一比例可能更高。
來看看Jonathan Teppe與ohn Hempton一起調研後接受采訪的內容:
“澳大利亞房產可以價值重估,把房屋價值上漲的部分計成存款,用以申請新的房屋貸款,有一個投資者1年之內做了20次價值重估。”
“一個從埃及移民到澳大利亞的優步司機,1995年花費9萬澳元買了一處房產,現在住在一套150萬澳元的房子里,同時用抵押貸款購買了5套房產,並幫她女兒抵押購買了悉尼一套價值220萬澳元的房產。”
在一個中產階層的社區,家庭平均年收入約為8萬澳元,但房產可以被拍賣到127.5萬澳元,房價收入比達到15倍;
在一個小咖啡館里,12個競價者在對一套房產瘋狂競拍;澳大利亞天空新聞電視臺一個周末竟然播報了30多起房產拍賣會。
澳大利亞房地產市場中,40%的新增房屋抵押貸款,是無需付首付的房屋抵押貸款。其中,以投資為目的的購房者中,60%選擇了無首付的貸款,以自住為目的的購房者中,有30%選擇了無需首付的貸款。
澳大利亞有180萬人在稅務辦公室(ATO)登記有房產投資,其中三分之二的人申報了房租虧損,也就是說房租無法沖抵月貸款利息。澳大利亞的房租價格增速,已經降至21年的低點,目前低於1%。
澳洲央行的警告發出之後,澳洲四大銀行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英聯邦銀行(Commenwealth Bank of Austrilia)、澳新銀行(ANZ)和澳大利亞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幾乎同時收緊了放貸。ARPA要求每年銀行的投資房貸款增長比率不得超過10%,與此同時,維多利亞州政府規定,從今年7月1日起,將外國投資者購買公寓的印花稅稅率從3%上調至7%。。。
看到這些。。。其實加拿大也都已經演繹了一模一樣的一遍,現在加拿大的多米諾骨牌開始出現了倒塌,
澳洲總理特恩布爾今日警告說,澳洲的債務已堆積成山,除非聯邦政府能夠控制預算,否則未來幾代人都將不得不肩負還債的重擔。據澳新社消息,周四,特恩布爾告訴ABC電臺:“這將意味著,(未來)政府不得不減少服務,或者是增加稅收,或者是兩者兼用。”特恩布爾說:“我們不能繼續過超出我們能力範圍的生活,把更大的如山般的巨額債務,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代,如果未來澳大利亞大型銀行遭遇流動性危機將需要大量的資本來應對現金流危機,如果沒有外部資本幫助,他們將將會有人出現類似次貸危機時候的情況;
新西蘭自然也是一樣的,甚至是更甚一出;
專訪澳新銀行CEO:房價和紐元,邏輯告訴我們泡沫這件事情終將是不可持續
奧克蘭的狂熱:房地產泡沫的故事永遠都一樣
沒買過單的國家,一個都不會少!沒經歷過泡沫的人性永遠不會懂得貪婪和風險這四個字是怎麽寫的;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那些你招不到的95後,為什麽都跑到星巴克去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4/163920.shtml
那些你招不到的95後,為什麽都跑到星巴克去了?
咖門
2017-07-04 10:14
來源 | 咖門(ID:KamenClub)
作者 | 啡姐
“許多人來來去去,相聚又別離…”這句歌里,唱得分明就是咖啡行業人員流動頻繁的現狀啊!
常有咖啡館老板抱怨,“招人”不容易,留住人更難。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不僅“50萬年薪挖不走一個星巴克店長”(傳送門:揭秘星巴克隱形福利:星巴克店經理為何難挖?),很多“挑剔”的95後甚至在大學期間就喜歡到星巴克兼職。
星巴克為什麽能成為年輕人眼中的“別人家公司”呢?
一
傳說中的“別人家公司”
又是一年畢業季,空氣中彌漫著青春不肯散場的氣息。
有句話怎麽說來著“新人是最銳利的刀鋒”,不知多少企業在這2個月期間摩拳擦掌,想從人才戰爭中搶得先機,為後續可能的發展做儲備。
可是,其中不少在熱鬧中鎩羽而歸,尤其餐飲業——
微博、公眾號、朋友圈,能想到的招聘平臺全發了;
夢想、星辰大海、夕陽中奔跑,海報里遍布青春元素;
或插科打諢,或賣萌撒嬌,或含情脈脈,文案簡直不要太走心。
結果1個月過去了,自己修煉成了“金牌段子手”,“新鮮血液”還是沒著落。
“薪酬要說不算低啊,還管午飯,怎麽就那麽難?”
提到招聘就心累?
而前兩天,啡姐照慣例在星巴克寫稿子,沒靈感發呆的幾分鐘功夫,看到不止一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在向星巴克夥伴詢問招聘事宜。
星巴克近期有什麽招聘公告?我是沒看到;後續他們成功入職了沒?我也不清楚。
但在那短短幾分鐘里,年輕的求職者那種略有慌張又滿是期盼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估計得是多少企業求而不得的。
誠然,餐飲業人才流動大,招聘難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抱怨著“現實”的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麽星巴克成了年輕求職者眼中的“別人家公司?”
二
95後看好的企業都有哪些特征?
蟬聯各種“最佳雇主”,分析文章比比皆是,論吸引年輕人的功力,星巴克修煉已久。
1.歸屬感:設身處地的關懷
今年4月,星巴克公布了一項新福利——
自今年6月1日起,所有在星巴克中國自營市場工作滿兩年且父母年齡低於75周歲的全職夥伴(員工)都將享受到一項全新的“父母關愛計劃”———由公司全資提供的父母重疾保險。
從“助房津貼計劃”到“夥伴識天下計劃”、“夥伴回家計劃”,再到如今的“父母關愛計劃”,星巴克的福利邏輯,始終圍繞一個關鍵點:夥伴需要什麽。
“通過調查發現,中國的夥伴最關切的是父母的身體健康。這可能是我們在美國沒有的人生體驗。”今年4月,星巴克董事會執行主席霍華德·舒爾茨在清華大學演講中,這樣解釋“父母關愛計劃”設立的初衷。
涉及到員工家人的“夥伴文化”
這種設身處地的關懷,與其說是用福利待遇留人,不如說是情感留人,並且將這種情感,延伸到了親情之中。
2.認同感:能被看到的光亮
伴隨6月畢業季的到來,星巴克中國又有新動作,看上去無關經營——在公司的倡議下,許多門店都為即將畢業的兼職大學生舉行了專屬的“畢業儀式”,成都Alam是其中一位,這個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姑娘,與夥伴圍坐在一起,手握咖啡,笑得很甜。
星巴克為95後夥伴舉行的“畢業儀式”,用咖啡幹杯
讓我註意的,是她在星巴克的職業履歷:從一個懵懂的大學生,初入星巴克任兼職,兩年後,22歲的她已成為一家星巴克門店的值班主管。
兼職做到門店管理者的崗位,對很多零售業態的雇主來說,幾乎是不會去想的事情,而類似的夥伴在星巴克卻很常見。
曾聽有人給餐飲店支招,大意是說,善於運用兼職員工,能讓門店在高峰期不至於排班上手忙腳亂,並且節省更多的人力成本。
僅僅從雇主本位思考,兼職基本等同於臨時的幫工。而星巴克卻在把等號畫到了另一端——全職員工。
據了解,星巴克所有空缺職位優先對內部員工開放。而且兼職員工與全職員工,在招聘、培訓、考核、薪酬等各個環節的待遇和標準,都是一樣的,甚至包括共享咖啡豆股票的收益,只是工作時間上的要求略有不同。
每一位夥伴都能感受到十足的認同感
3.信任感:滿足個性化的雇傭體驗
信任感首先來自一種品牌力的彰顯。一個勢能強的品牌往往會在大眾心理留下靠譜的認知從而降低選擇成本。這一點,星巴克已經在漫長的市場深耕中先聲奪人。
而新一代的年輕人要求得更多,他們不只希望有競爭力的薪酬,對於雇傭體驗,他們甚至有一套全新的標準。
工作環境與氛圍對不對胃口;是否要處理紛繁的人際關系;原本的愛好將被發揮還是壓抑;有需求的時候企業能不能聽到自己的聲音;或者也可以很簡單,在這里工作聽起來酷不酷……
90後的求職者,要求更加多樣化
所以為什麽你能看到,星巴克的咖啡師幾乎沒什麽專業限制,而是更強調陽光、人文精神、有愛;以及,為了留住人才,咖啡師可以自由申請回到家鄉的星巴克門店,或者通過“夥伴識天下”計劃轉移到更喜歡的城市去上班。
星巴克試圖用各種可能的途徑向夥伴說明:我在傾聽你的聲音並值得你信賴。
只要是具有星巴克“精神氣質”的年輕學生,踏入星巴克工作的第一天就會得到一個“師傅”。在咖啡這個非常強調手工出品的行業,師徒關系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星巴克需要的文化傳承,也給還未走出校園的“徒弟”們在職場第一站就設置了快車道。
畢業才一年,卻在星巴克工作了5年的杜浩和師傅在一起
4.成就感:自由展現天性和才華
95後是極其多元化的一代,個性十足,這一點或許讓老板們喜憂參半。各地星巴克夥伴中,專業學習藝術、繪畫、民族舞、樂器,哲學、農業和土木工程的都有,而在咖啡面前,這些多元化的背景卻毫無違和感。
星巴克在給予夥伴的個性展示這件事兒上,“尺度”也很大。
比如,在武漢開設的全國第一家融入藝術展覽概念設計的創意天地門店,儼然培養出了星巴克武漢的一支明星團隊,從店經理到管理組到普通咖啡師,幾乎每個人都有那麽幾項拿得出手的才藝;從主持到演出,從臺前到幕後,星巴克的夥伴都可以全部包辦;還未畢業的兼職夥伴與藝術家坐在一起,也能面對上百人,自信地侃侃而談。
更重要的是,他們並不把這當成“工作任務”,而是自己發揮天賦的舞臺。
星巴克倡議的價值觀:欣然接納和歡迎每一個人
三
結 語
4月11日,霍華德·舒爾茨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中,提到星巴克的“金字塔結構”,頂層的塔尖部分是員工,中間是顧客,底層位置才是股東。
“仁慈、憐憫心、人文精神、愛,這些詞匯也許不常在商學院的教科書里出現。但是這恰恰是我們打造一個長期、持久、繁榮的企業的基石。”他如是說。
與星巴克類似,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已經意識到,要想讓顧客有美好的消費體驗,須先讓員工有美好的工作體驗。
員工服務好的基礎,源於其能感受到好的工作體驗
比如海底撈,認為員工是企業內部最大的顧客,只要做到大堂經理以上,就可以給父母發養老金;
比如王品,奉行“一家人主義”(We are Family),把顧客當恩人,把同仁當家人,有錢大家一起賺;
……
餐飲拼產品、拼服務、終究要拼顧客的體驗感,而顧客的體驗感,來自與員工的每一次互動,可見,員工舉手投足間展示出來的愉悅與否發揮著十足的重要性。尤其在95後員工潮來臨的時候,讀懂他們的需要,才能讀懂顧客的需要。
“員工即客戶”,找回或者創造慣性缺失的價值認同,提升員工自身的體驗,正在成為服務行業的關鍵競爭力。
[本文系咖門(ID:KamenClub)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啡姐。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推薦關註(ID:iheima)]
星巴克
95後
贊(...)
分享到:
2017電視劇收官季,霸屏大女主都跑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1-02/1158212.html
每經影視實習記者 畢媛媛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國慶長假過去一月有余,衛視四季度大戰悄然打響。為了一年的完美收官,也為了給招商季助威,各大衛視都在第四季(以下簡稱“Q4”)度祭出各種重磅大劇和品質佳作,力求在年末實現一場大豐收,同時提前預熱,爭取來年贏得開門紅。
目前各大衛視Q4待播劇和開年大劇已經基本確定,能否在第四季度中收獲驕人的成績,是每年電視臺考核的重中之重。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通過觀察發現,Q4季度劇集多是以“男主”大戲為主的品質大劇,而2018開年大劇,則又回到“IP+流量”的大女主時代。
1、2017男主大戲來收官
獻禮劇宣傳期的劇目普遍表現平淡,目前雖有《國民大生活》《特勤精英》《維和步兵營》等新劇持續熱播,但收視仍處於一蹶不振的狀態,因此觀眾自然把目光投向了即將在本月底陸續上演的新一輪大戲。從Q4已經定檔和有可能待播的作品來看,今年各衛視的收官成績已經有了基本雛形。值得註意的是,頭部“男主”大戲的風格明顯。
東方衛視和北京衛視共同綁定推出《急診科醫生》已經開播,該劇改編自點點原創劇本《人命關天》,是一部醫療職業劇,由花兒影視聯手貳零壹陸影視共同出品。其中,金牌導演鄭曉龍成了最大期待點,從通俗的生活劇《渴望》,到幽默詼諧的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再到歷史題材的古裝劇《甄嬛傳》《羋月傳》,鄭曉龍一直都在尋求突破和新的嘗試,他的作品風格也始終在發生著變化。
▲從近期《急診科醫生》播出的數據來看,雙臺均為破1(CSM52城/圖)
湖南衛視的壓軸劇選擇了《獵場》和《遠大前程》。早在6月29日,胡歌一條“把梅長蘇也帶去獵場”的微博在網上掀起千重浪。闊別熒屏近兩年,他成功用前作《瑯琊榜》帶起新作《獵場》的熱度。該劇是由青雨傳媒、浙江影視集團、藍色星空影業聯合出品,作為胡歌繼《瑯琊榜》之後主演的又一大作,《獵場》自開拍就備受關註。
不過《獵場》因故延遲了近兩年的播出時間,網友的態度也呈現兩極分化式,有的表示力挺胡歌,“好劇不怕等”;當然也有人感慨,《獵場》已失先機,畢竟現在職場瞬息萬變,2015年拍攝的電視劇如果在2016年播出必然大火,只是是否還符合2017年的市場需求,就未可知了。
《遠大前程》是以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灘為背景,主要講述幫派間的風雲變幻、縱橫捭闔,關於“選擇”的故事。從兩部劇來看,都是妥妥的男主戲。
此外,東方衛視和北京衛視還將推出《瑯琊榜》續集《瑯琊榜之風起長林》。作為大IP的續集,網友們嘴上雖說嫌棄,仍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圍觀。但珠玉在前,《瑯琊榜之風起長林》壓力不可謂不小,能不能過網友“高標準”的審核,還值得期待。
江蘇衛視有望繼續加磅跟進《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上半年《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的熱播,重新刷新了觀眾對於國產劇質感和演技的理解,7月片方發布了部分續作預告,如果說上部更多的是藝術創作,那麽下部的中老年司馬懿將還原更多歷史的面貌,吊足觀眾的胃口。
▲吳秀波在《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的老年扮相(豆瓣/圖)
之前被江蘇衛視買下的《將軍在上》原本會在Q4播出,但是因為合作問題已經轉至山東衛視門下。
2、2018“強卡司+大IP”再度來襲
從各大衛視在招商會上公布的待播劇單來看,“強卡司+大制作+熱門IP”的古裝劇仍是市場熱點。
縱觀2017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喬傳》《那年花開月正圓》,都預示著大女主故事的經久不衰,而2018年的《贏天下》《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懿傳》《凰權·弈天下》《扶搖》《獨孤皇後》等等,依舊圍繞大女主的永恒主題,以頂級制作和豪華配置開啟古裝大劇的華麗篇章。
▲從《如懿傳》劇照看得出,劇集制作精美(豆瓣/圖)
周迅、霍建華領銜主演的宮廷大劇《如懿傳》自開拍以來就備受爭議,關於《如懿傳》小說抄襲事件驚動了整個影視圈和文化圈,更有消息爆出,兩位主演周迅和霍建華的片酬合計1.5億元,縱是這樣,很多網友還是表示期待。
總投資高達5億元的《贏天下》也被受期待,這數字是截至2017年亞洲電視劇制作歷史單體最大投資。值得註意的是,《贏天下》《如懿傳》《凰權·弈天下》分別占據湖南衛視、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推薦片單第一的位置,古裝大IP劇有著強大的收視號召力。
隨著衛視間實力的分化,一線衛視與二三線衛視的距離開始拉大。對比二、三線衛視競播二輪、三輪劇的策略,三家衛視對於頭部劇依然是熱情不減。
2017年古裝劇競爭激烈。據不完全統計,上映的熱門古偶劇將近20部,其中非正劇走向的古偶、玄幻仙俠題材16部。但這種紮堆上映的現象造成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和古裝劇制作水準的不一。隨著政策的收緊及強調電視劇和演員要弘揚“正能量”,衛視在采購上已表現得謹慎起來。
國海傳媒研究院朱珠告訴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衛視進入招商季,作品均凸顯了精品化、大IP,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鼓勵現實題材創作,後續預計現實題材的劇會增多。
3、2018臺臺競爭升級臺網競爭
2017年,視頻網站和電視臺的爭奪更加白熱化,從優酷獲得《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優先上線播出權,到《軒轅劍之漢之雲》采取“半臺全網”,再到《河神》和《白夜追兇》等口碑網劇的爆發,電視臺與視頻網站的競合成為多方關註的熱點。
▲《白夜追兇》口碑炸裂(豆瓣/圖)
2017年Q4和2018年的多部大劇,已能看到背後視頻網站的身影,如愛奇藝直接和正午陽光聯合出品了《瑯琊榜之風起雲林》,優酷則參與了《贏天下》《武動乾坤》的制作,騰訊視頻是《扶搖》的出品方之一。
面對互聯網的沖擊及同行業的競爭,為了保持收視率並獲得更大的市場,各大衛視遭遇了嚴峻的挑戰。從近期各大衛視的招商會在電視劇部分可以看出,電視臺都以頭部劇“霸屏”,加上“明星IP”引流和“品質巨作”,力圖通過“黃金”劇目資源搶奪收視人群。
比如受到較高關註的《如懿傳》,此前衛視首播權花落東方衛視和江蘇衛視的信息被公開時,南方都市報稱,每家衛視是以300萬元/集的價格購買到,這意味著90集的《如懿傳》的首播權價格達到2.7億元。業內人士看來,五大衛視之所以願意花費數億元資金爭奪電視劇版權,與當下衛視平臺面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有密切聯系。
據收視率排行發布的2017年1月~9月,CSM52城中各省級衛視的表現來看,湖南衛視、上海東方衛視、浙江衛視和江蘇衛視這四大衛視實現收視率破0.2,北京衛視率為接近,其余省級衛視的收視率皆在0.14以下。再加上人才等各方面的流失,衛視的日子已經不如前幾年好過了。
因此,2018年不僅是各大衛視之間的競爭,衛視與視頻網站的競爭已箭在弦上,各家衛視急需找到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借助差異化的形象讓觀眾產生興趣甚至形成習慣,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股票掌故 |
香港股票資訊 |
神州股票資訊 |
台股資訊 |
博客好文 |
文庫舊文 |
香港股票資訊 |
第一財經 |
微信公眾號 |
Webb哥點將錄 |
港股專區 |
股海挪亞方舟 |
動漫遊戲音樂 |
好歌 |
動漫綜合 |
RealBlog |
測試 |
強國 |
潮流潮物 [Fashion board] |
龍鳳大茶樓 |
文章保管庫 |
財經人物 |
智慧 |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
創業 |
股壇維基研發區 |
英文 |
財經書籍 |
期權期指輪天地 |
郊遊遠足 |
站務 |
飲食 |
國際經濟 |
上市公司新聞 |
美股專區 |
書藉及文章分享區 |
娛樂廣場 |
波馬風雲 |
政治民生區 |
財經專業機構 |
識飲色食 |
即市討論區 |
股票專業討論區 |
全球政治經濟社會區 |
建築 |
I.T. |
馬後砲膠區之圖表 |
打工仔 |
蘋果專欄 |
雨傘革命 |
Louis 先生投資時事分享區 |
地產 |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