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投資人:雷軍的“七字訣”,很多創業者都想錯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8/148791.html
i黑馬:“專註口碑極致快”小米的七字訣早已傳遍江湖,然而很少有人能夠正確解讀這其中的含義,雷軍說的“極致快”是什麽,創業者說的“極致快”又是什麽。2015年1月7日,湛廬文化與浙江人民出版社共同主辦“管理與互聯網思維大博弈——暨《柳問》新書發布會”上,投資過小米的IDG(中國)常務副總裁黃翔指出,小米七字箴言,雷軍的真正意思是:快速創建一個公司,做到平衡的極致。
以下是黃翔的發言:
年輕創業者的短板在於管理
IDG的一個業務,就是幫助創業者。我們在接觸很多創業者,尤其是互聯網創業者,80後、90後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些年輕的創業者,可以說樣樣都好,萬事俱備,但是有一個很大的短板,他們自己都承認,這就是管理的問題。
我們IDG在創業投資領域里面做了這麽長時間以來,如果說有什麽經驗?確實發現了大部分創業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三要素:建班子、帶隊伍、有戰略。最重要的就是建班子跟帶隊伍,戰略在我們這個行業里面沒有這麽突出,前面兩點是至關重要的。大家知道做投資,看項目,很多程度是看人,這個人就是一個團隊。
60後和90後之間的管理有代溝
從創業者的角度來講,不管是年輕的創業者,還是已經成功的這些互聯網公司,很多公司出了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方面出了問題。很多公司面臨的這些困惑,比如說我們投了大概有20家左右的90後,但實際上是85後跟90後的公司。有一個特別大的問題,60後可能不會理解90後。但是90後在創業中不可能只跟90後、80後打交道,他們要懂得怎麽跟比他們更年長的人打交道,包括自己的團隊,包括自己的員工,包括自己的合作夥伴,這是他們非常大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個管理問題。當然,60後說看不懂90後,所以也會有這個問題 。
小米的“快”不是快速叠代
我最近就碰到一個創業者,是做油畫的,他說他能背雷軍的七字絕,最後一個字是“快”。他問我畫油畫怎麽能做到快速叠代呢?我說你做油畫,為什麽要快速叠代呢?他說因為是雷總說的“快”,我說雷軍說的那個“快”,不是快速叠代。我聽過雷總的報告,因為我們投資了小米,請雷軍給我們做過詳細的講解,怎麽樣做一個互聯網產品公司,尤其是怎麽樣做互聯網產品的硬件。其中雷軍就講他的“快”,雷軍說自己過去不擅長管理,在金山管理很痛苦,所以當他出來創業的時候,就想避免企業在發展中的一些矛盾。企業一慢,各種各樣矛盾就來了,雷軍說他自己不擅長管理,所以他要出來做一個公司一定是要做一個“快”公司,等公司長到一定規模的時候,讓他騰出時間來管理,這就是雷軍說的“快”。雷軍說的“快”,跟創業者說的“快”完全不相幹,但是創業者在網上看見了大量的人這樣解讀雷軍管理思想的“快”字。
雷軍的“極致”——平衡or 百分百
再比如說雷軍講的“極致”,網上什麽樣的解讀都有,雷軍自己是怎麽解釋的?極致是一個特別複雜的事,他說我們是做小米的,不是做蘋果的,我這個團隊當中有搞技術的,搞技術的人就喜歡極致。極致極致,就把小米做成了蘋果,但蘋果不是我的市場,我要做的是小米,所以我告訴他們不能太極致。
雷軍說“極致”是個平衡的概念,因為總是追求極致,就總出不了產品,雷軍就著急,所以告訴技術人員做到一定程度上的極致。但是,對小米的服務來講,服務是用心做的,就是一個真心百分之百要把它做到極致的。雷軍用“極致”兩個字來概括,這里面有很豐富的含義。
假如說沒有人仔細去看,又沒有人很好地去解讀,大家就會有很多的問題。一個“極致”,你做產品該怎麽理解,做服務又該怎麽樣理解。我的意思就是說,一個很偉大的管理思想,雷軍是很成功的企業家,即使他講的這些,也是需要有合適的人,做很合適的解讀。
即使雷軍這樣的成功,這麽快速增長的一個互聯網企業,他也認識到他自己管理的這些短板,他也認為企業發展到他現在這樣一個規模,是需要重新回到一個管理的時代,所以不管是從創業者,還是像雷軍這樣成功的企業家,他們都已經認識到管理的價值,尤其在現在複雜多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當中,管理的價值比以往更加重要。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新三板難題:誰都想賺了就跑,這遊戲還怎麽玩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651

新三板受到主板的影響,很多行為都短期化。 (CFP/圖)
三個月內,新三板指數慘遭腰斬,火熱的市場急劇降溫;那些一心賺快錢的機構、公司,正手握賬面浮盈,苦苦等待套現機會。爆炒一輪後,新三板的短期風口已經結束?
從2015年6月29日開始,僅僅一周,新三板掛牌公司艾錄股份(830970)的股價就跌去近五成,從最高28塊跌到了15塊,市值縮水了9億元。
“公司一切正常。”創始人兼董事長陳安康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顯然,他對這場沒來由的暴跌也毫無頭緒。
股災颶風席卷的不僅是艾錄股份,與三個月前相比,新三板指數已經慘遭腰斬——從4月7日的歷史高點2673點、2134點(做市指數和成指)跌到7月8日的1220點、1280點。單日成交金額也相應從52億元跌至3.5億元。
2015年7月15日,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達到2732家,正在向3000家邁進,新三板指數行情則繼續掙紮著從V底爬升。
“韭菜”沒得割了
這個時候,機構投資者才發現,自己投進去之後,退不出來。
在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中,幾乎所有人都把新三板這一輪低潮歸咎於預期的政策紅利沒有兌現,轉板、分層、做市商擴容、公募基金入市等等,都沒有落地。
2014年年底、2015年初,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股轉公司)多名高管在多個公開場合表態,新三板競價交易方式有望推出,不過推出的時間節點一再變化,從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內。
“昨天說的、今天說的、和前天說的不一樣,不嚴肅。”陳安康對此很著急,但又無可奈何。
新三板最開始引入的是協議交易,即由買賣雙方共同商定價格成交;2014年8月推出了做市交易方式,引入做市商向投資者提供買賣價格,以其自有資金和證券與投資者進行交易,一舉激活了新三板市場流動性;競價交易類似A股交易方式,買賣雙方公開報價方式確定證券價格並成交。
2015年4月29日,股轉公司總經理謝庚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新三板市場不具備競價交易的要求,會依市場條件的成熟情況研判推出時機。
競價交易無疑能夠為新三板註入更多流動性。這一政策預期擱淺,無異於給新三板潑了一瓢冷水。
新三板的投資熱情已經冷卻,聯訊證券投資顧問周琦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新三板短期內風口已經過去了。”2015年年初,其公司客戶在新三板風口上賺得盆滿缽滿,現在新三板流動性不夠,他們看到一些表面利潤,但是拋不掉。
大部分投資人參與新三板,主要是為了參與企業定增,幾乎沒有在二級市場買賣股票。周琦有一個客戶,幾千萬投資新三板定增,只有10萬塊在二級市場,還虧了50%,“你說這叫投嗎?這叫試試水,玩玩”。而今,不僅二級市場鮮少人試水,定增也沒人玩了,因為賺不到錢。
2015年4月初,聯訊證券和天星資本聯合發起了一只新三板投資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基金,2億元規模的產品只用了18秒認購完成,還超募2000萬元,在A股股災之前,和A股權益類基金相比,這只產品的表現並不太好,凈值基本沒動,一塊零幾厘。
如果說個人投資者的選擇是觀望,機構投資者則是慌了。
競價交易不推出、投資者門檻不降低,兩個政策泡沫破滅了。某私募基金合夥人、剛剛從證券公司辭職的新三板業務高管周山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本來機構投資者都等著個人投資門檻降低去割“韭菜”,結果“韭菜”沒得割了。這個時候機構投資者才發現,自己投進去之後,退不出來。
在周山看來,新三板有一些好的交易制度,比如沒有漲跌幅限制,機構是很容易把價格拉高出貨、由散戶接盤,“它發現遊戲玩不下去,這個市場自然會蕭條”。
很多新三板基金產品設計的期限是18個月,機構投資者出現恐慌情緒,原本是短線心理,發現退出通道不明朗,只好把價格降低一點,慢慢退出。這是新三板這一輪由盛而衰的最根本的原因。再加上此前A股市場火爆,對新三板市場形成一個蹺蹺板效應,很多資金分流出去了。
市場錯配
誰都不知道市場能紅火多久,大多數人抱著先撈一把就走的心理。
2015年6月中旬以後,A股遭遇前所未有的暴跌,新三板也跟著下墜。在太平洋證券副總裁、企巢新三板學院院長程曉明看來,新三板還是受到了主板的影響。
A股市場釋放出各種政策利好“救市”的時候,新三板也上演了一輪“自救”,主角是各掛牌企業,大股東增持、公司回購、高管暫不減持。
當然,還有一些機構乘機瘋狂了一把。天星資本在6月22-26日這一周投資了33家企業,6月29日-7月3日這一周投資了55家企業,7月8日,又宣布籌備專項資金用於新三板二級市場增持優質企業股票。這家激進的新三板投資機構,投資的新三板公司數量正逼近400家。
在和天星資本打過交道的周山看來,天星資本這種豪賭式的投法,是在賭新三板的命運,如果將來新三板真的成為納斯達克,天星將持有300多家上市公司,這是什麽概念?它會成為中國第一投資機構。
但像天星資本這樣的機構,畢竟是少數。
新三板機構投資者現在分成三種:傳統風投企業、陽光私募系、投行、券商系。周山覺得,雖然這三撥人不一樣,但是有共同特點——短視。他們抱著借政策紅利炒一下就走的心態,而不是長期投資者。
對於新三板創新型中小企業來說,這部分投資者其實不太合適。這是一個錯配的問題,投資者結構和掛牌公司之間,並不匹配。理想的新三板投資者應該是一批結合一級、二級市場投資特點的新銳投資者,不會一天到晚想著快速兌現。
這一點,陳安康深有感觸。2014年11月,艾錄股份交易方式從協議交易轉為做市交易,做市商讓他頗為失望。陳安康原本對做市商的理解是,做市商對股票估值,適當的時候穩定股價,價格高的時候拋一點,便宜的時候買回來,可以做差價,活躍市場。
現實中恰恰相反,做市商拿了最低價格,然後在市場價格高的時候拼命減倉,在價格低的時候也不會加倉。艾錄股份的第一家做市商,以4塊多的成本拿了180萬股,天天在減持。高價拋出之後,這個錢就再也不進去了。
人家開玩笑說,“拿了低價股不做市、耍流氓”。陳安康對此很認同,公司憑什麽給你200萬股,讓你賺2000萬?是讓你幫忙做市的,讓你給新三板做貢獻的。你只賣出不買進、低進高拋,誰不會?做市商制度有問題,對做市商沒有制約。
截至目前,中國115家證券公司中,約有79家新三板做市商。雖然去年6月份正式發布實施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做市商做市業務管理規定(試行)》已明確提出,做市主體是證券公司和其他機構,目前只有券商能夠做市。
券商本來應該扮演一個流動性供給者的角色,但很多做市交易的人員,原來是做二級市場出身,很多券商的做市部門的人員是掛在自營部門的下面。新三板做市商的人員配置、風控特點,新三板做市方式,都非常接近二級市場。
周山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券商出身的做市商,習慣了短期化操作思路,和關聯公司相互配合,對倒一下,把價格操作很高,券商以很低價格拿到的貨,在高位出,價格落下去的時候、低位補回來就是,做市商對企業一點支持都沒有。
三板受到主板的影響,很多行為都很短期化。比如A股詢價的方式,機構面對新三板一開始其實也是缺乏經驗,都是蜂擁而上,而非理性思考。一些做市或者轉板概念企業,定增定價都非常高,很多都沒有做盡職調查。就周山所知,機構就是問一下價格、看一下估值,就投了,對企業簡單的了解都沒有。過於草率的投資流程,導致當時一些投資出現判斷失誤。
某些券商則為了自己利益,把一些做市企業估值做得很高,使自己能夠獲得比較高的行銷費用,企業估值嚴重偏離了實際價值。誰都不知道市場能紅火多久,先撈一把就走。
在這一輪下跌中,不少企業老板們行為短期化,這也是受到A股的影響,只想在市場火爆的時候瘋狂圈錢。很多掛牌企業,短時間內多次定增,有些業績根本不足以支撐其估值的企業,定增金額很高,一下子把市場的現金流吸納過去,而未來發展不足以支撐其估值。
廣證恒生證券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官袁季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在各個周期,市場參與主體都在追逐利益最大化,這可以理解。市場理性只是相對的,企業估值長期處於波動狀態,市場亢奮了,大家都預期過高。
2015年初,各路資本懷著很高的政策預期進入、直接激活了新三板市場。資本的逐利性,在各個市場都是一樣的,對政策預期比較高,助長了部分短期行為,加上新三板本身容量比較小,供求關系不平衡,快漲快跌表現更為明顯。各新興市場都經歷過上漲、估值確認過程,新三板也不例外。
2015年4-5月間,新三板平均60-70倍的發行市盈率,讓周山很吃驚的是,三板交易市盈率和發行市盈率出現背離的情況,有些掛牌企業的發行市盈率比交易市盈率更高,這不正常。一個個企業的估值動輒80-90倍,就像“神創板”一樣,當時周山就跟同事講,不要高興得太早,到時候有得苦頭吃。
爭奪企業資源
只要解決了流動性問題,就解決了企業融資問題。
面對新三板的大跌,程曉明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新三板當務之急是迅速擴容,每年上3000家企業、早日達到1萬家以上,其次是加大企業退市力度,每年退市率達到5%以上。等掛牌數量達到1萬家以後,再提高交易活躍度,加大活躍度的重要措施就是降低個人門檻。
盡管新三板一直強調自己與主板的區別,但它和上交所、深交所爭奪上市企業資源只是遲早的問題。
這次A股暴跌,監管層暫緩IPO,不少人覺得這對新三板是一大利好。在上一輪IPO暫停時,一些企業等不起,轉投新三板,給新三板帶來一批相對優質的企業資源。
周山認為,A股和三板之間肯定會有很多博弈,因為A股代表的是中國過去三十年發展模式,是傳統產業和傳統資產的聚集地,而三板代表的是一股草根力量、科技類企業改變自己命運的力量,提供中國社會階層一個流動的渠道。
在他看來,之前大公司去上海,中小公司去深圳,現在冒出一個新三板,各種政策紅利,無漲跌幅限制,競價交易又分層,註冊制、掛牌沒有財務門檻,上交所、深交所都希望優秀中小企業為自己所有,希望新三板作為預備板、跳板,你先幫我選好、規範好,可是股轉公司真的願意嗎?
2015年7月2日,股轉公司監事長鄧映翎在北京舉行的新三板與中小企業發展論壇上透露,今年年底將試點允許新三板掛牌企業轉到創業板。掛牌企業如果在新三板孵化成長,達到了成熟企業要求更多的流動性,可以轉到創業板,轉到上交所戰略新興板。
2015年6月底,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金興明在“陸家嘴論壇”上透露,上交所戰略新興板已獲國務院同意,最快2016年4月推出,定位於規模稍大、已越過成長期、相對成熟的企業,與主板、創業板形成銜接,同時也有適度交叉。
在一些機構和行業人士口中,股轉中心被稱為“北交所”,與上交所、深交所並列,被稱為“中國的納斯達克”。但納斯達克並非紐交所的補充,而是有著大名鼎鼎的微軟、英特爾、蘋果等公司。
袁季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無論是交易所還是股轉中心,為企業服務是其共同方向,不論是上哪個板或是轉板,最終都是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做出的選擇。即使市場低迷,融資越來越困難,新三板確實為那些原本很難進入資本市場的中小企業提供了融資機會。在註冊制出來之前,新三板的入口更寬,會帶來大量掛牌企業,同時其結構性特征會越來越突出,即整體受到資本追捧很難,只有優秀企業會獲得市場的認同。
周山也認為,新三板給了中小企業實實在在的資金支持,只要解決了流動性問題,就解決了企業融資問題。隨著接下來天涯、天星資本、矽谷天堂、錘子科技、百合網等知名企業掛牌之後,對人心是個提振,新三板或許可以快速走出來。
(註:出於當事人請求,周山是化名)
早餐市場3000億 金龍魚、億滋都想“占個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7016.html
早餐市場3000億 金龍魚、億滋都想“占個座”
一財網 胡軍華 2015-09-17 08:06:00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早餐市場之一,沒有強勢的早餐品牌,市場極度分散。肯德基、星巴克這些西式餐飲品牌已經進入這個市場,而各種連鎖中式包子鋪、面包店也迅速湧出,早餐正在經歷一場現代化改造。
周強是益海嘉里電商渠道的負責人,大部分時間在匆匆趕路,為了介紹金龍魚的早餐策略,他花了15分鐘找到一臺狀態最好的投影儀。周強說:“金龍魚希望來一場早餐革命,這事得用PPT來說。”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早餐市場之一,包子、饅頭、油條、豆漿在很長時間里一統天下,沒有強勢的早餐品牌,市場極度分散。肯德基、星巴克這些西式餐飲品牌已經進入這個市場,而各種連鎖中式包子鋪、面包店也迅速湧出,早餐正在經歷一場現代化改造。
金龍魚是最新進入的一家。近日,金龍魚聯手O2O平臺閃電購在上海推出Morning Cup早餐產品,以“杯子蛋糕+豆奶粉”的組合抓住年輕白領。
早餐“藍海”
金龍魚沖進早餐市場,有多重動因。
油、面、米是金龍魚的主力產品,國內這些產品的生產廠家眾多,加工工藝和技術設備大同小異,產品同質化的問題已經逐漸凸顯,價格戰不時上演,利潤微薄。2015年上半年,擁有金龍魚品牌的豐益國際小包裝糧油業務收入31.8億美元,實現稅前利潤1.16億美元,稅前利潤率僅為3.6%。
豐益國際向肯德基等餐飲連鎖企業提供食用油、面粉,這些是初加工產品,附加值低,益海嘉里食品營銷有限公司電子商務渠道銷售部的一位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杯子蛋糕這樣的深加工產品利潤率要遠高於初加工的面粉、食用油。
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王昕認為:“金龍魚此番推出的蛋糕與豆乳產品,不僅豐富了其食品、飲料的產品線,同時也能夠與其原本的糧油業務產生協同效應。在金龍魚的產品系列中,金龍魚澳大利亞麥芯粉和一級黃大豆兩大原有產品所屬的面粉和雜糧的產品線能夠很好地為蛋糕與豆乳產品的生產提供原料供應。同時,蛋糕粉中的植物油等各種食用油均為金龍魚公司的主營產品。可以說,金龍魚在早餐食品領域的發展是其產業鏈垂直整合的一大突破,並能夠幫助協調各產品間的產能,同時也是充分利用自身產品供應鏈優勢的體現。因此,此次新品的推出從戰略布局來講,金龍魚充分利用了其原有業務的優勢,產生了協同效應。”
金龍魚以食用油著稱於國內市場,而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的食用油消費有見頂飽和的態勢,早餐市場的發展空間要大得多。
中國的早餐市場有多大?各方觀點不一。跨國食品巨頭億滋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億滋內部市場調研結果顯示,到2017年,中國早餐市場每年的規模將達到1595億多元人民幣(約250億美元)。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早餐市場之一。
益海嘉里食品營銷有限公司電子商務渠道銷售部介紹,2011年國內早餐食品市場容量是2000多億。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估算,2015年全國早餐市場的量級已經超過3000億, 預計未來幾年將保持10%左右的增長。
各顯神通分羹
如何在早餐市場分到一杯羹,各方各顯神通。
麥當勞、肯德基的早餐早已成為中國市民早餐菜單上的常客。6元起步的價格囊括主食和飲料,蔬菜、面點、肉類混合,營養搭配全面。一些常見快餐連鎖品牌如必勝客、星巴克最近也進入了中國早餐市場,並提供了各種品類的早餐可供選擇。
金龍魚的杯子蛋糕是與韓國希傑公司合作的產品,準確名稱是“Morning Cup原味預拌蛋糕粉”,蛋糕所需的絕大多數配料都已經預調好裝入紙杯中,只要再打入一個雞蛋拌勻,放進微波爐中烘烤幾分鐘,就成為新鮮出爐的蛋糕。
杯子蛋糕這種產品,達利園、康師傅也有,是工廠統一生產後配送到零售終端,與現做的金龍魚杯子蛋糕相比,新鮮與美味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金龍魚推出的豆奶粉也頗有淵源。2008年底,益海嘉里收購了在東北地區名氣很大但已停產的晨星島豆奶業務,接手後,要突破維維豆奶形成的先發優勢難度不小。而維維豆奶這些年雖然占據市場優勢,豆奶業務也無法擺脫增長乏力的狀況。
在摸索多年後,金龍魚的豆奶粉以“1+7”的形式出現,“1”是豆奶粉,“7”則是分開包裝的7種輔料,有抹茶、芝士、巧克力等多種口味,可以自由搭配。
周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可換口味的豆奶粉和杯子蛋糕受到了不少年輕女性的青睞,雖然只是在電商渠道出貨,但幾個月的時間已經各賣出20萬份左右。
挖掘早餐市場,億滋也想了新招。億滋近期將首次在中國市場發布“belVita焙朗早餐餅”。“belVita焙朗早餐餅”專為早餐設計,億滋方面稱研發人員花了15年研發這種產品,該公司稱有營養、美味和便捷三大特點,原材料是多種谷物,含有堅果和水果顆粒,經過特殊的慢火烘焙技術,含有膳食纖維,保留了豐富營養。
王昕稱,國內食用早餐的人群中,大部分人的早餐食物單一、營養不全面,不能滿足身體健康的需要。目前,市場上可選擇的方便早餐食物很多,但都有不足之處,主要問題是不能提供人體早餐所需的能量和營養。但是隨著各大食品品牌布局高端早餐市場,各類高端方便的早點已經逐漸占據市場份額,從西式的高級全麥面包,到中式的無添加、無油炸面點,國內早餐品類已經逐漸向便捷、營養、高端的方向轉型。
編輯:任小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