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打造“中国最受欢迎的球队” 杨家诚拟再购46.44%伯明翰股份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14/20090814025749572.html


每经记者  孙嘉夏  发自上海

        港商杨家诚成为英超第一位真正意义上华人老板的憧憬,正一点点地实现。杨家诚旗下上市公司泓锋国际(02309,HK)昨日证实,公司已就可能进行的要约收购,与伯明翰俱乐部董事会展开接洽。

        英 国媒体透露,杨家诚已经准备以7000万英镑的价格,收购伯明翰俱乐部约46.44%股份。2007年,杨家诚已收购了伯明翰29.9%股份,成为这家俱 乐部最大的单一股东,但却从未在董事会谋得一席之地,俱乐部仍旧操控在另两大股东萨利文和戈尔德兄弟手中。

富豪钟情英超球队

        作 为当今世界第一联赛,英超俱乐部早已吸引不少国外富豪的注意。杨家诚对英国足球的兴趣也由来已久,2006年1月,杨家诚开价1.2亿英镑,收购当时还在 英冠联赛中的雷丁队;2006年3月,杨家诚又开价5000万英镑,试图收购维甘竞技;在2006年4月,杨家诚开出3000万英镑的价格,尝试收购谢周 三,但上述交易最终并没有成功。

        2007年6月,伯明翰俱乐部的两大股东萨利文和戈尔德兄弟同意转卖股份,随后杨家诚通 过泓锋国际,收购伯明翰29.9%的股份。伯明翰俱乐部当时发表声明称,萨利文和戈尔德兄弟分别向杨家诚转让了14.81%股权,其他部分小股东转让了 0.28%股份。伦敦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声明显示,杨家诚收购的代价总计约2440万英镑。股权转让完成后,萨利文和戈尔德兄弟通过旗下的公司,分别继续持 有伯明翰23.22%的股权,杨家诚则成为俱乐部最大的单一股东。

        此后,萨利文和戈尔德兄弟希望杨家诚继续全面收购俱乐部,不过杨并未有所动作,并提出安排英国知名球星麦克马纳曼和同为泓锋国际董事的中国国家队前任队长范志毅一起进入俱乐部董事会,此举遭到萨利文和戈尔德兄弟的反对,并最终被驳回。

全面收购谈判进行中

        作 为大股东却从未真正完全掌控俱乐部,杨家诚决定全面收购这家老牌球会,他计划拿出7000万英镑,分别收购萨利文和戈尔德兄弟持有的23.22%股份,共 计46.44%股权,一旦收购协议达成,杨家诚的持股比例将超过76%,成为绝对控股方。据英国媒体披露,杨家诚已与萨利文达成协议,和戈尔德兄弟的谈判 则仍在进行中。

        泓锋国际昨日证实,公司已就可能出现的要约收购,和伯明翰俱乐部董事会展开接洽,但现阶段还没有提出任何要约收购,伯明翰俱乐部则在官网发布声明,称泓锋国际的全面收购行动正在展开,声明显示,此次出售俱乐部股份,主要是因为资金问题。

        杨 家诚在2007年收购伯明翰时,曾表示将把伯明翰打造成“中国最受欢迎的球队”,并希望引入中国球员,以增加人气,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杨家诚也表示, 购买伯明翰股权是“出于兴趣”,但他同时坦言“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显然,杨家诚的行为也有财务上的考虑,在新赛季重新升回英超后,伯明翰已经能获得一 笔数千万英镑的电视转播费,而英超在中国国内也将重新回到开路电视进行转播,杨家诚此时提出收购意向,显然将吸引大量英超迷的目光。

发型师“出身”的神秘港商

        除了上市公司泓锋国际外,外界对杨家诚的经历知之甚少,各界对杨家诚是否有实力玩转英超俱乐部也始终存有质疑。

        这位香港富豪16岁时即到伦敦求学,回港后成为一名发型师,但有香港媒体报道称,当时杨家诚的生活并不如意,曾遭银行及法院追债。此时,杨家诚已开出了自己的发型屋,但真正翻身则来自于股市上的大捷。

        2004 年底,杨家诚买入的奥玛仕(00959,HK)入股知名的希腊神话赌场,股价随即飙升,据称杨家诚当时获利近亿元。此外,杨家诚在能源、房产领域的投资均 收益颇丰,为自己掘下了第一桶金。在投资之外,杨家诚始终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他曾担任香港澎马流浪俱乐部主席,当时的主教练即是范志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3

价值投资为什么不会越来越受欢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hjyu.html


尽管有很多价值投资者获得巨大成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和个人投资者并不多。他们不愿采用价值投资的原因是价值投资并不总是管 用,无法保证投资者每一天、每一个月、每一年都能获得正收益。
价值投资是一种长线投资策略,需要很好的耐心。即使是巴菲特买入的股票,价格也可能下跌一半,在金融危机中,下跌的幅度可能会更加惊人。
进行价值投资需要对股票价格进行合理的估值,这对于专业投资者而言并非易事,对一般个人投资者而言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尽管这种方法长时期内非常管 用,但很多人都无法坚持。他们宁愿寻找其它可以永远赚快钱的方法,或者至少看上去是可以永远赚快钱的方法。现在尽管很多人宣称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但是真正 在实践中能够坚持价值投资的人少之又少。
现在的华尔街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技术投资者,他们采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和超级计算机来寻找各种各样的市场价格偏差,并从中获利,而不是根据估值、管理层 素质、和行业竞争情况等对单个公司进行基本面分析。由于采用这种方法找到的市场价格偏差往往很小,在很多时候,这些投资者需要用很大的杠杆———即借钱来 放大他们的收益。从好的一面看,这种策略在大部分时间都是管用的,所以才能如此受欢迎。一旦这种策略失效,即使可能仅有1%概率失效,结果都可能是灾难性 的。这相当于用一支可以装一百颗子弹的左轮手枪玩俄罗斯轮盘赌,其中只装了一颗子弹,每一次扣动扳机的时候,如果没有碰到那颗子弹,就能赢很多钱。但是, 一旦有一次碰到了那颗子弹,那就必死无疑。
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愿意玩这样的游戏吗?我不愿意。但是华尔街上有些绝顶聪明的脑袋正是用这种方法来管钱的,当然他们大部分管理的都是别人的钱。《华 尔街日报》记者斯科特·帕特森在他的新书《定量交易员》中认为虚张声势的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是金融危机的幕后始作俑者之一,他们创造的那些看上去妙不可言 的数学公式几乎摧毁了整个华尔街。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投资者显然没有从过去的失败者身上吸取教训,例如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1994年由约翰·梅利维泽创立,他之 前是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副总裁和债券交易部门的负责人。梅利维泽还聘请了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和罗伯特·默顿,以及曾经担任哈佛大学 经济学教授的已退休美联储副主席戴维·莫里斯。这只基金使用的交易策略包括:固定收益套利、统计套利、以及配对交易等。他们的想法是寻找市场中非常细微的 价格偏差,并从中获利。由于这种价格偏差非常小,所以他们需要使用很高的杠杆来增强收益。当一切都正常运作的时候,这只基金在扣除各种费用之后每年能够给 投资者创造40%的回报。但是当俄罗斯政府发行的国债出现违约时,这只基金遭遇灭顶之灾,而且几乎把整个美国经济拖入深渊。最终,美联储不得不出手挽救他 们。
那么,价值投资未来会不会在投资者中越来越受欢迎呢?情况可能不会如此,而且一般的价值投资者也不希望很多人使用这一方法。因为一旦使用价值投资的人 太多,用这种方法赚钱的难度就会变得很大。现实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新的投资者认为高等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甚至占星术可以帮他们找到稳定获得高额回报 而且几乎没有风险的方法。这可能就是投资界永恒不变的规律,也是价值投资者能够长期获得超额回报的源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43

徐小平:歡迎忽悠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9/100336420_all.html

 「他戴著眼鏡,雖然眼睛不大、但一直迸發出智慧的光芒⋯⋯」聚美優品的「80後」創始 人陳歐,在台上講述自己幾年前第一次在北京海淀翠宮飯店見到徐小平的情景時,聽眾席裡迸出了一片笑聲。

  在朋友圈裡,徐小平是一個在長相上充滿「喜感」的人——最大的喜感來自於他的眼睛:大多數時候都是笑容可掬到眯成一條線;講到興奮處,又會瞪得 溜圓。在朋友眼裡,「他常常被好故事感動,決定掏錢的過程往往十分草率;等到給錢的時候,心情又會有點陣痛。但掏完錢後,他馬上會去看事情好的一面。」這 麼一個愛感動、熱衷於當人生導師的人,最後玩成了一個天使投資人,投了蘭亭集市、聚美優品等一批創業公司,這讓他的朋友們很意外。

  陳歐2009年即獲得徐小平18萬美元的天使投資,首輪項目失敗後,改做垂直團購網站聚美優品,2011年獲得紅杉資本300萬美元的A輪融 資。

  從2006年始,徐小平陸續給創業者投資。直到2010年秋天以前,他都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專業人士,但當最初撒下的種子開始發芽——那些被投公 司中有的已拿到C輪融資、馬上要上市,還有的拿到了過億元的A輪或B輪投資,徐小平放下「玩投資」的想法,開始把投資當做「正經事」(Be professional)。

  2011年初,徐小平結束美國高校創業演講之旅後回國,不久便宣佈成立真格基金,正式以天使投資人身份亮相。2011年12月1日,徐小平與紅 杉中國創始人及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共同宣佈,合資成立真格基金二期,規模3000萬美元,其中,徐小平個人資金及吸收多位前新東方同事出資1530萬美元, 紅杉出資1470萬美元。該基金計劃在兩年內投資上百家早期創業型企業。用徐小平的話說,真格基金進入「2.0時代」。

「不相信模式」

  徐小平最欣賞的天使投資人是雷軍。不過,他們的風格截然不同。

  雷軍有一條出名的投資原則,「只投熟人推薦、自己熟悉的領域」,而且對自己看中的項目,恨不能與創業者「同吃同住同勞動」。

  到了徐小平這裡,標準變成了:「這個人能不能感動我」。

  徐小平不怕投陌生人。作為天使投資人,這種勇敢來自於他實在見過了太多來找他談理想的年輕人。嘗試用自己的經驗去幫助他們,改變他們的人生命 運,正是徐小平在新東方時期的主要工作。對人的判斷,特別是對年輕創業者的判斷,徐小平自認有經驗。儘管徐小平對於自己參與創辦新東方卻最後出局的經歷仍 耿耿於懷,但他的天使投資之路深深打上了那一段經歷的烙印。

  1996年1月,彼時已經40歲、在加拿大鬱鬱不得志的徐小平,受俞敏洪的邀請,回國共同創辦了北京新東方諮詢公司,從事出國留學指導。這次創 業讓徐小平獲得了最大的能量釋放,「最忙的時候,一年做上百場講座」,幫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專業與院校,以及未來人生、事業的發展方向。

  從1996年到2001年,因與俞敏洪政見不合被趕出新東方董事會前,徐小平堪稱閱人無數。也正是這段經歷,讓徐小平體會到了幫助改變他人命運 過程中的成就感。後來進入投資圈,徐小平依然更願意「視自己為一個青年事業輔導者——從學業、職業到創業」。

  蘭亭集市的創始人郭去疾,曾這樣描述徐小平投資的經過,「2006年秋天的一個晚上,我打電話給小平,講了我非常複雜的創業設想,之後小平就說 『我聽不懂,但你要多少錢?』第二天小平讓秘書把現金給我送了過來。」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幾乎每一個獲得徐小平天使投資的創業者,都會提及「我就是和他 喝了一杯咖啡」「我只見過他一面」,或者「我們就聊了半小時」。

什麼樣的人能打動徐小平?

  「有氣質,有口才,有思想,有人格力量,有說服力,有個性!」一口氣總結出六個「有」,讓徐小平講到了興奮處,宛如一個氣質非凡的創業者已站在 自己眼前。「懸的標準是看我頭熱不熱,我愛不愛他,我動不動心。」說到這裡,情緒亢奮的徐小平兩眼放光,一隻腳有力地蹬在椅子架上,幾乎要起立,同時下意 識地揚起一隻手在半空中不停劃動。

  但旋即,他的語調又冷靜下來,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說,自己的標準其實是「一懸一實」——「實的標準就是看他有沒有做這件事所需要的教育」。

  出身於教育世家,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之後任職於北大、創業後又從事留學指導的徐小平,最熟悉的環境是校園,最瞭解的人是學生,特別是留學生。 其圈中好友都知道,「美國名校留學生」身份的創業者最能讓徐小平「中招」,其中,他尤其欣賞斯坦福大學MBA專業的畢業生,如從他這裡拿到第一筆創業資金 的陳歐、郭去疾。

  但徐小平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迴避「學歷」,只強調創業者應有必要的教育。在他看來,「教育」包括了創業者求學及工作經歷,這些經歷 將會訓練一個人的說話能力——「一個會說話的創業者,會讓人看到這人有沒有誠信,是鬼鬼祟祟的小人還是君子」。

  從事投資六年來,曆數從徐小平手中誕生的作品——化妝品團購網站聚美優品、跨國B2C蘭亭集市、在線相親平台世紀佳緣,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徐小 平稱對很多投的項目「根本聽不懂」。

  「我就是拍腦袋,發暈的時候我就投了。在新東方的時候我是『忽悠大家』,如果我能被忽悠,那說明這人一定也是大家。」徐小平說,自己對項目其實 沒有更多的理性判斷,「有經驗嗎?有團隊嗎?」這些內容全都不考慮,因為他從來不相信「模式」。

  「凡是被模式打動的,一般都不成功。模式是不被保護的,能發明模式的人,也未必能做成功。我幾個最慘的投資都是『被模式』。」徐小平說。

投資「職業化」

  一旦遇到一個讓自己「心動」的人,徐小平會以最快的速度拍板投資。「閉著眼睛就投了,投了死活就不管了。」徐小平描述說,每每扔錢的那一刻, 「既激動又痛苦,因為扔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的錢。」

  從2006年到2010年,像陳歐這樣的創業者,徐小平投資了有30個左右,其中絕大多數是歸國留學生,他卻始終沒把自己歸入「職業投資者」的 行列,甚至每到了制定新年目標的時刻,他反覆告訴自己的一句話會是——「今年不再做投資了」。

  但是,每次過完年,在北京又見到被他稱為「青年野心家」的那些創業者,徐小平又會立刻忘記了「花自己的錢」的那份心疼,再次沉入那種「用投資來 改變他人命運」的激動之中。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2010年下半年。徐小平早年投資的企業中,有幾家已經開始獲得更多VC或PE的追捧,「有的公司已經拿到C輪融資、馬上要上 市,還有公司是拿到了過億的A輪或B輪投資」,這一成績單,終於讓徐小平第一次有了放下「玩投資」的想法。

  他開始主動拜訪本土投資圈的明星人物——雷軍、沈南鵬、包凡,尋找投資夥伴,嘗試聯合投資。如果說雷軍是天使投資人中的婉約派代表,徐小平的投 資作風則是十足的豪放派。2010年8月至今,徐小平都異常忙碌,他赴美國名校進行巡迴創業演講,每到一地,甚至會慷慨地邀請留學生吃一頓價值上千美元的 海鮮大餐。2011年5月,他還邀請100多位留學生回國參加創業論壇,全程負擔他們的五星級酒店食宿和往返美國的雙飛機票。

  「中國最精英的一群孩子成了我的客人,真讓我激動,讓我感動。」徐小平說,自己就是要讓這些創業者提前先感受一下什麼是成功的幸福感。

  說到成果,在過去短短18個月中,徐小平領導的真格基金已經一口氣完成了對40多個項目的投資。

  「徐小平只要投的一個公司上市了,他就可以繼續投60個。」俞敏洪這樣評價。

 

  徐小平簡歷

  1956年生於江蘇泰興,198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1983年至1987年,任教於北京 大學;1987年至1995年,在美國、加拿大留學、定居。1996年1月回國,創建新東方諮詢處,從事新東方出國諮詢和人生諮詢事業。2005年後淡出 新東方,轉做天使投資人。2011年初,成立真格基金。截至2011年末,投資了中國內地近80家初創型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89

英超歡迎你來買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61018.html
這個奧運健兒「穿金戴銀」的倫敦時刻,重提中國足球似乎有點煞風景。但是,如果把這個話題放置在中國對英投資前景的緯度上討論,倒也如同擠上番茄醬的薯條般變得不再那麼「影響胃口」。

倫敦奧運會期間,建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00832.HK)董事局主席胡葆森探訪了英超聯盟總部。在與英超聯盟CEO斯庫達摩爾(Richard Scudamore)和英超聯盟秘書長科沃德(Nick Coward)交換名片後,胡葆森婉拒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只為抓緊時間與那座臨時擺放在櫥窗裡的英超冠軍獎盃合影。

胡葆森投資河南建業足球俱樂部的歷史已經達到19個賽季,但他在英超聯盟總部的討論中表達對於中國職業足球環境的失望,他講的一則笑話緩解了現場略 顯沉悶的氣氛:「有一名中國球迷問上帝,中國什麼時候可以拿到世界盃冠軍,上帝回答『明天就可以』。球迷說,你不是跟我開玩笑嘛。上帝回應,是你先和我開 玩笑的。」

英超正在成為這個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聯賽,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本報記者從英超聯盟處獲取的數據顯示,2011年,這個聯盟的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2.55億英鎊,其全球球迷數量達到9.35億人。英超聯盟實際上就是一家企業,20傢俱樂部和英國足總共同入股。

英超價值到底幾何?衝刺IPO的曼聯就是一個例證。日前,曼聯美股上市前的路演拉開帷幕,7月31日俱樂部披露的信息是,本次將公開發行超過 1660萬股,單價位於16美元~20美元之間,由此,這家英超豪門的估值超過30億美元。招股書披露,曼聯2012財年的收入有望達到3.15億英 鎊~3.2億英鎊。

目前中超明星俱樂部如廣州恆大和廣州富力以及上海申花的背後也是依託著投資者的上市公司(恆大地產:03333.HK,富力地 產:02777.HK,申花投資人朱駿則是中概股九城的掌門),他們如同「軍備競賽」般地重金購買球員已經讓英超感受到了中國金主的能量。一擲千金的恆大 並不孤單,申花已經簽下了今年幫助切爾西拿到歐冠的當家球星德羅巴。

第一步是買球員,第二步會不會買球隊?科沃德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中國投資者收購英超俱樂部的可能始終存在,但英超不會因此感到威脅。因為一項職業運動成熟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本土化+全球化的基礎上,即明星的孕育離不開群眾基礎的土壤。

英國貿易投資總署(UKTI)CEO拜爾德(Nick Baird)近日對包括本報在內的媒體表示,中國已經成為英國的第三大投資國。

事實上,2012年是中國對英投資的豐收年,例如,中投公司投資收購了泰晤士水務公司8.68%的股份,光明集團斥資12億英鎊購買英國麥片頭牌60%的股權則給擁有80年歷史的維他麥描繪了一幅衝向亞洲的藍圖。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對英投資正在向多元化和實體產業發展,近年來中國對英投資從貿易、金融、電信和航運等部門延伸到高端製造業、創意產業和研發中心。足球會不會是下一個孕育投資紅利的領域呢?

歡迎潛在投資者

第一財經日報:作為剛剛奪得英超冠軍的曼徹斯特新貴,曼城(Manchester City)的背後是阿布扎比財團,而今年為英超帶來歐冠獎盃的切爾西則是俄羅斯富豪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的球隊。而華人富豪楊家誠也早已通過收購伯明翰俱樂部成為當時的首位英超華人老闆(伯明翰目前為二級聯賽英冠球隊),在目前的經濟 形勢下,是否會有更多潛在的中國買家投資英超球隊?

科沃德:在貼近本土社區、追求成為一支鄰家球隊的同時,英超眾多俱樂部也在融入全球化,比如我們有全世界聯賽中最多的外籍球員。一切都向快樂足球看 齊,我們的球迷希望看到世界級球星在家門口比賽。正是因為英超在全球各地擁有大量粉絲,這些俱樂部也成為各路贊助商和投資者眼中的潛力股。對於潛在投資 者,我們不但歡迎而且鼓勵。

造福股東的英超

日報:你剛才也聽到胡葆森說了,在中國玩了19年的職業足球,就是不給力,你會不會說服他,「嘿,既然中國足球不好玩,為什麼不買一支英超球隊呢」?

科沃德:當然,這種可能始終存在。他前面說到的一些對於中國足球的看法讓我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初,為什麼當時的幾家英格蘭頂級聯賽豪門會攜起手來決定另起爐灶(1992年英超聯賽誕生,設計出一種全新的賽制刺激當時的球市,當時是22支球隊,如今是20支)。

他們為什麼要從當時的92支英格蘭各級聯賽俱樂部中獨立出來?因為想把足球這塊商業蛋糕做大。我不認為英超聯賽的商業模式放之四海皆準,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道相同相知與謀,把足球當作一項常規的商業行為來運作,創造出符合球市、球迷、俱樂部和股東的最大價值。

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上世紀80年代,英國足壇千瘡百孔,猖狂的足球流氓把球場弄得烏煙瘴氣,地方政府也因此把支持足球發展看作燙手山芋。這是當時英超聯賽創立的大背景,也就是要在俱樂部、球迷和政府之間創立良性互動的關係。

本土化+全球化的典範

日報:你們不會有危機感嗎?德羅巴可是剛剛被挖牆腳到上海申花了。

科沃德:重要的群眾基礎,這才是確保球星生產機制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這也是足球消費行為的驅動力。

如今,足球商業正在成為全球市場的一股新興力量,而不再只是業已高度職業化的美國體壇傳統項目橄欖球、棒球、籃球和冰球。

我也瞭解你問這個問題的出發點,如果一傢俱樂部要創造效益的話,是需要世界級球星撐門面的。

日報:所以你還是不會視這些中國買家為英超的威脅。

科沃德:我們願意當「白求恩」,英超英超,就是為了鼓勵超級競爭的。

對於我們而言,當前的第一要務是培養下一代年輕球員,這也是為什麼一個為期三年的「塑造精英球員」項目已經啟動。

多培養本土球員是正道,但這與我們歡迎來自巴西等國家的球星並不矛盾,只不過一兩個球星不解決問題。看看阿森納和曼聯(1991年,以當時的貝克漢姆等年輕球員為班底的曼聯獲得青年足總杯冠軍,由此開啟長達十多年的曼聯時代),就是本土化+全球化的典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41

赴非淘金 中國個體商人不太受歡迎

http://cn.reuters.com/article/wtNews/idCNCNE88J08C20120920

路透薩利馬/北京9月18日電---馬拉維這個非洲東南部國家稱自己為「非洲溫暖之心」,並對他們友善的名聲非常驕傲。但在Jaffa Shaibu這個32歲的薩利馬服裝市場商人看來,則不那麼歡迎來自中國的貿易商們,後者在最近四年中不斷湧入當地。

「如果照現在這個樣子下去,總有一天會與他們發生爭執,總有一天會有流血衝突」,Shaibu稱。

薩利馬(Salima)是一個臨近馬拉維胡、有著4萬人口的小鎮,如非洲大陸其他地區一樣,這裡的人們對中國商人也有著相似的不滿。Shaibu和他的同事認為,中國商人們有更好的進貨渠道來低價進口服裝、鞋、電子產品等,也有更強的經濟實力以使自己保持低利潤。

這種不滿部分反映出中國在非洲地區的外交和商業影響力在不斷增長的同時,也產生了反作用。

從很多方面上來看,中非關係正處於最緊密的時期。在過去三年中,雙邊貿易額從2009年的910億美元幾乎翻番至2011年的1660億美 元。今年七月,中國政府決定在今後的三年向非洲提供200億美元的優惠貸款。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表示,中國將永遠是非洲國家的「好朋友、好夥伴、好兄 弟」。

但是越來越多的非洲人們則不那麼熱情。

去年11月,南非發生針對中國人房屋的縱火事件,四名中國人被燒死;今年8月,由於勞資糾紛,贊比亞礦工爆發衝突,礦工將礦車撞向一名中國 經理致其死亡;在加納,幾名持武器的中國方面的非正式工作人員與當地青年發生衝突,引發政府鎮壓;幾個星期前,安哥拉引渡了37名中國籍嫌犯,據新華社報 導,這37人涉嫌組成犯罪團夥針對當地中國公民進行搶劫、綁架、敲詐勒索等,對受害人施以汽油燒身、活埋等殘酷行徑。

從西部的塞內加爾到東部的肯尼亞,非洲的貿易者們紛紛表現出不滿,在他們看來,隨著投資大潮而湧入非洲的中國個體商人們是在進行不公平競爭。

這些負面效應也影響了馬拉維部分地區。今年六月,這個有著1300萬人口國家的北部城鎮卡龍加(Karonga)爆發反華示威,致使政府重新啟用了一部已經作廢了幾十年的法律,規定外國零售商們只限活動於大城市中。

但該國政府目前並沒有嚴格執行這一法律。在薩利馬的主幹道上有近200米長的商店街,其中有9家是中國人開的。當地政府限這些商舖於7月底之前搬離,然而這些中國商人認為該國政府不會做出任何不利於中國的舉動,哪怕僅與中國有一點點關係,所以仍舊照常營業。

薩利馬商人Noel Zenengeya稱,「政府的反應太慢了,如果他們不做出任何舉措,那麼我們將自己採取行動抗爭。」

中國駐馬拉維大使館並不反對馬拉維限制外國商人活動地域的新法令。大使潘和鈞並呼籲當地商人搬遷至指定地點。

在過去的五年中,非洲國家平均的經濟增長率達到5%,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今年全球十個增長最快的經濟體有五個是非洲國家,其中包括塞拉利昂、尼日爾、安哥拉、利比里亞和加納。

然而當地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仍然保持在低水平,這決定了當地人的購買習慣。香煙販在公共汽車站叫賣是非洲大陸上很常見的景象,而很多人一次只能負擔得起一支香煙。衣物、鞋帽等用品也是這樣,不論質量怎樣,當地民眾更多地選擇便宜的中國商品,而不是本地產品。(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15

歡迎拷貝 荷蘭狂人創590億身價


2012-10-08  TCW




在台灣,多數電視節目製作人年薪不到新台幣百萬元;但在荷蘭,卻有一位電視製作人,靠著複製創意,坐擁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百九十億元)身價 ,成為曾入選《富比世》(Forbes)全球五百大富豪的媒體大亨。

在中國颳起旋風的《中國好聲音》節目,創意源自二○一○年開播的《荷蘭好聲音》(The Voice of Holland)。

這節目在荷蘭曾創下最高三百七十五萬收視人口,等於有逾二○%的荷蘭人收看,目前節目的製作版權,已經銷售世界四十多個國家。

《好聲音》系列節目在世界各地崛起,也讓它的原創公司Talpa大豐收,例如光是英國版《好聲音》節目的授權費,就高達二百二十萬英鎊,約合新台幣一億四百萬的天價。

他販賣節目「聖經」,還能拆帳

打造這「好聲音帝國」的荷蘭電視製作公司Talpa,善於將自己受歡迎的節目格式化,販賣製作版權。他們把相對英美來說,規模較小的荷蘭市場當作實驗室,嘗試各類型節目,一旦成功,就拆解一套節目製作的「聖經」,授權給其他國家。

Talpa公司的老闆,正是身價二十億美元的約翰.的摩(John de Mol),一位對娛樂事業有著狂熱的爭議性人物。他的致富關鍵,是靠著自己對「娛樂」的狂熱,將創意「格式化」,使自己的點子能不斷的被人複製、仿作。

他出身娛樂世家,卻一度瀕臨破產

彷彿從出生起,他就注定跟娛樂事業脫不了關係。

祖父經營交響樂團,父親是歌手,被譽為「荷蘭的法蘭克辛納屈」;約翰.的摩本人行徑,一如大家印象中的娛樂大亨,他喜愛美女、個性豪奢,只為可以在飛機上抽菸而購買私人飛機,並因為個人對足球的熱情,而大手筆入股英國著名的職業足球隊曼聯(曼徹斯特聯足球俱樂部)。

他的名字第一次廣為人知,來自一九九九年他所製作的真人實境秀《老大哥》(Big Brother),在荷蘭播出後,得到巨大回響,於是他將節目製作版權販售到國外,許多國家的《老大哥》至今仍持續製播,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真人實境秀之一。

但在《老大哥》成功前,他已在廣播與電視圈努力了近三十年。 十五歲時,就開始在父親經營的地下電台擔任技術人員與DJ,整天泡在他最喜歡的音樂當中。電台被政府勒令停業後,他轉入電視圈,開始為荷蘭的公共廣播電視集團工作,之後成立自己的製作公司。

但自己開製作公司這段時間,卻是他人生的低潮,公司不賺錢,苦撐七年下來,他瀕臨破產。後來,終於靠著一部以醫院為主題的肥皂劇翻身,讓他嘗到通俗市場的甜頭,確信自己要往大眾的通俗娛樂事業發展。

他敢挑戰道德,被稱垃圾節目之王》

他從不相信「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相反的,他認為這世上永遠會有更好的創意,也永遠要試著挑戰社會與觀眾的界線。其後他研發出許多叫座的益智節目與約會節目,也曾做挑戰道德底線的爭議節目,甚至因此被冠上「垃圾節目之王」的惡名。

例如,他要求參賽者在節目中向路人蒐集體毛,或企畫出讓素人在節目上公開徵求捐精者的實境秀,甚至以器官捐贈做為實境節目最終大獎。

在旁人眼裡,這些瘋狂的節目,彷彿是他為賺錢而不擇手段的工具;但他卻認為,自己只是在電視節目產業上試圖創新,鑽研如何讓節目「秀」得更精彩。因為曾低潮過的他深知,只要節目不夠精彩,觀眾隨時會轉台,因此如何抓住觀眾的眼睛,成了他最在意的課題。

除了敢碰爭議,他也是十足的工作狂,曾說:「永遠要努力工作,別期待自己的下班時間是晚上六點,因為電視節目可是一週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在播送。」

《好聲音》還在世界各地持續發燒,但他卻對媒體表示,該節目的秀可以再更精彩,節目張力要更加強,顯示出他對「抓住觀眾」無止境的企圖心。

他這套販售節目格式的商業模式,不但為他賺進大把銀子,也帶動荷蘭電視產業的整體發展。目前已談定版權,將製作台灣版《好聲音》節目的資深電視製作人李方儒形容,這幾年,「荷蘭已經變成了電視綜藝界的好萊塢。」

雖然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他企畫的節目吸引全球數億人口,也將他推升為新一代的電視綜藝之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42

三大交易所聯手路演 中國監管層首次全球「講故事」 「歡迎來中國股市」

http://www.infzm.com/content/82489

監管層首次參加路演,向全世界投資者講中國故事,以開放釋放誠意。

境外機構投資者,反響熱烈,但觀望居多。

如果中國資本市場能真正消除壁壘,更加健康,將迎來更多的投資熱忱。

這是一場特殊的「路演」——首次由中國監管層參與的全球路演。

「帶好準備表演的東西,上路。」華爾街傳奇投資家巴頓·比格斯如此描述路演。簡而言之,就是為了賣出一個好價錢,在投資者面前講自己的「故事」並回應各種質疑。公司在首次公開募股時需要「路演」,各類機構為了籌集資金,也常常路演。

不過這一次,演出者中罕見地出現監管者的身影。2012年9月下旬,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組團兵分四路,開赴美加、歐洲、韓日以及中東地區,進行全球路演。

路演的目標是吸引更多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中國監管者需要在全球投資者面前兜售中國資本市場,以及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新政——QFII是境外投資者合法投資中國市場的唯一「入場證」。

這也是最吸引外界關注的地方。開放的態度,似乎在釋放一種誠意——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者將發起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開放」。而手握選擇權的境外機構投資者,面對2012年以來熊冠全球的中國股市、明顯放緩的中國經濟,又持何種態度?

低調處女秀

熱烈程度超乎預期,中方官員像是難得一見的明星。路演結束,他們紛紛上前找中方官員合影。

2012年9月17日中午時分,韓國首爾,超強颱風「三巴」正登陸朝鮮半島。

位於首爾市中心的五星級酒店樂天飯店,國際銷售組宴會部經理殷冬靈焦急而擔心地望向窗外:一場「中國資本市場論壇」舉行在即,可邀請的客人會在狂風中如約趕到嗎?

此時,論壇主辦方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的副總經理李正強正帶領一行十人的中國團隊,與韓國的機構投資客戶共進商務午餐。他們的日程安排緊湊,上午見客戶,中午商務餐,下午路演。

兩點,論壇開場。出乎殷冬靈的預料,接受邀請的八十多名韓國機構投資者代表悉數到場。

這是全球路演的其中一場。當天下午2點,韓國樂天飯店二樓翡翠廳,中國團隊登場。「每個成員都西裝革履,穿得很隆重。」殷冬靈回憶,在韓國,像這樣活動,除了領導穿著正式外,隨從和翻譯通常穿得比較隨意。

中方團隊裡除了證監會和交易所官員,還有申銀萬國、建設銀行、嘉實基金和銀華基金的業務主管。這次全球路演的四支隊伍都遵循這種「標準配置」——一家託管銀行(負責QFII資金託管、股票清算等)、一家券商(負責QFII在A股的經紀業務)以及幾家基金公司(可能的QFII投資顧問),以回應機構投資者的各種「技術問題」。

場下八十多名代表來自20家韓國金融機構,大多是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還有幾家銀行、保險公司和養老金機構,其中只有7家已經獲得QFII資格。

儘管中國官方希望在更大範圍內推介中國資本市場,但路演的現場更像是刻意營造的小範圍交流圈。從南方週末記者拿到的一份路演籌備資料看,所有最後參會的投資者代表已經精確到特定公司的特定個人。

「這次路演組織得非常低調,而且保密。只有獲得邀請信的投資者代表才能進入會場,更不用說記者了。」一位韓國記者說。

中方團隊的中國資本市場「故事」講了兩個半小時,主要談及了中國金融市場走向、QFII政策近期變化。為此中方還準備了一百多套分發的資料,印有英文、韓文的資料每套有四五本,內容包括中國金融市場、股票、基金的大量數據和專業分析資料。

場上,有關QFII政策變化的細節被投資者們反覆問及。「熱烈程度超乎預期。」一位中方代表透露,原計劃半個小時的問答,因此又延長了二十分鐘。

「很多是市場已知的東西。」一家養老金機構代表說,「但我明顯感到中國政府想拉近和外國投資者的關係,這個引起了我的興趣。」在韓國的投資者眼中,中方官員更像是難得一見的明星。路演結束,他們紛紛上前找中方官員合影。

「難得有和中國高層官員接觸的機會,所以我才參加了路演。」上述韓國代表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聽說在中國很難見到他們,我覺得他們很友善。」

為了這場全球路演,中國團隊已經精心準備了三個月。

2012年6月,各家券商、基金公司、託管銀行就已接到路演通知。哪些公司去哪個地區,由證監會指定。8月初,由各家券商牽頭張羅各項路演事宜。一位券商業務主管說,「境外的客戶由我們召集,官員去是解釋一些政策。」

而9月路演期間,除了小範圍的推介說明會,中方團隊先後單獨拜會了73家養老金及大型投資機構。

比如,在紐約,中方團隊拜訪了花旗集團的全球副總裁。據當時一位在場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這位「在花旗集團內排名很高」的副總裁頗為重視中國市場,但「對中國具體情況並不十分瞭解,甚至不是很清楚QFII是什麼政策」。不過,這樣「淺層次」的交談持續了兩個小時。

在紐約的路演,動用了全美華人金融協會的關係——紐約有三萬多華人從事金融行業,而資歷較深的多在協會裡任職,十幾年來織就的密集關係網,像毛細血管一般伸向華爾街。

「這樣的路演讓雙方有一個非常直接的交流渠道,而過去投資者只能從報紙上看到負面消息。」全美華人金融協會主席吳皓說。


熱情很高,監管很嚴

2006年、2007年,QFII資格一票難求,但眼下,QFII的資格審批開始加速。

這次規模浩大的全球路演,被許多人解讀為一次應時之舉。

2012年9月26日,上證A股跌穿2000點,股市冷清。而前段時間,「中國概念股」在美國股市因造假而被集體「獵殺」。至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更是2012年來全球投資者矚目的大事件。在這些背景下,市場普遍認為中國需要提振信心。

「相比真金白銀入場,QFII作用在於對信心的提振。」嘉實基金董事總經理張自力說,「這波境外路演就是想吸引更多機構投資者。」事實上,在中國市場,QFII的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根據中金公司統計,QFII資金佔A股資金總量不到1.1%,即便2012年4月新增500億美元額度,也不足5%—10%。

QFII制度是從2002年11月起實行,當時借鑑台灣的經驗。後者從1990年開始施行QFII,13年後徹底放開了資本市場。

相形之下,中國依然實行嚴厲的資本管制,對境外投資者,監管層態度明確,長期投資者歡迎,境外熱錢嚴禁。因此,對於QFII的審批一直頗為謹慎。

2006至2007年間,A股迎來一波牛市,QFII資格更是一票難求。「那時候想申請,幾乎沒可能,得走關係。」一家華爾街資產管理公司亞洲區投資經理回憶。

當時,為了從A股牛市行情中分一杯羹,華爾街上的這些基金公司,只能巴巴的去求那些已獲QFII資格的大公司買賣A股。每一次買賣,需要向這些「巨無霸」支付1%的單邊「手續費」,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國內散戶買賣股票的手續費不過千分之六上下。

「他們非常賺錢,當然我們也獲得了利潤。」上述經理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當時他所在的機構就分別使用高盛、美林和瑞信各500萬美元額度殺入A股追漲。而牛市一結束,這些投資者就迅速撤離,此後再未回頭。

QFII審批從2012年初開始加速。過去,獲得審批需要18個月,現在是6個月。而主權財富基金、養老金機構這類超長期機構投資獲批速度更快,「可能一兩個月就可以下來」。

中金公司統計顯示,從QFII制度開始施行的2002年11月起,截至2012年9月底,十年時間內獲得QFII資格的機構共181家,而僅2012年9個月就新增46家。投資額度也顯示,過去十年,共有157家獲得308億額度,而僅2012年9個月就已獲批92億元。

「現在監管者熱情很高。」匯豐銀行一位熟悉QFII業務的人士說。

不過,對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的每一步,證監會和外管局都有嚴格規定——拿到QFII資格一年之內,必須向外管局申請額度;拿到額度之後六個月以內必須將美元匯入中國;而自美元兌換成人民幣之日起,10天之內必須要進行投資。

這些規定直指那些純粹賭人民幣升值,把美金換成人民幣就不投資的境外熱錢,甚至證監會還有口頭指導,QFII賬戶中股票投資不能低於50%。「這些就是迫使QFII要進行股票投資。」匯豐銀行這位人士說。

抄底的人

長期來看,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

有趣的是,很多國外投資者從中國監管層的路演中讀出了別樣的含義。

海富通基金公司總裁田仁燦參加了由深交所組織的赴歐洲路演,在倫敦、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參加者都有上百人。他的印象是「路演現場氣氛熱烈」,「投資者很感興趣」。

「他們關心的都已經是技術問題了,說明他們有興趣進來,不需要再去說服他們中國市場有多好。」他說。

而南方週末記者訪問了華爾街、歐洲、亞洲的幾十家境外投資者,一個共識是,A股已經到達底部,多少會有些反彈。

一位投資者總結,中國監管層加速QFII放行大多在A股萎靡之時,這使得大部分抄底A股的QFII都收穫頗豐。「A股裡面現在有些比H股還便宜的,」華爾街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經理趙文說,「如果有額度,肯定會買這些。」

事實上,和外界普遍理解的相反,QFII除了比較青睞大盤藍籌股外,那些低風險偏好和追求「買了不能虧」的養老金,主權財富基金、大學基金會等機構,對中國的債券更感興趣。

趙文所在的公司管理資產的70%來自養老金機構,吸引他申請QFII的重要原因是,「想買在國內發行的可轉債」,而「中石化等幾家國有企業只A股發行可轉債」。

可轉債,就是可以轉成股票的債券。股票不漲的時候就是債,如果股票漲了,也可以轉換成股票。

「買國有企業的可轉債對我來說沒有下行風險,頂多賺得少。」趙文說,「國內可轉債剛剛起步,大家不大瞭解,有些可轉債條件非常好。」

當然,人民幣的升值趨勢也是境外機構投資者對QFII感興趣的原因。而境外機構投資者的一個共識是——儘管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長期來看,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這迫使境外投資者必須保持對中國市場的關注。

「仍在觀望」

儘管中國官方罕見地主動向境外機構投資者拋出了橄欖枝,但在這些投資者眼中,投資中國股市依舊障礙重重。

不過,在境外投資者的籃子中,中國市場這道菜似乎還只是個點綴。國內一家券商QFII業務主管對這些境外投資者的觀察是——「有興趣,但不一定會馬上行動。」

在華爾街,ACM全球宏觀對沖基金首席投資官陳凱豐發現,周圍不少大的投資機構「嘴上表示對中國市場特別感興趣,但是一問他在中國市場的倉位,是零」。

例如,對美國投資者來說,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是繼美國本土、歐洲和日本之後的投資「第三梯隊」。「大機構的投資組合一般40%左右在股市,這其中美國大盤股佔一半,中小盤股25%,歐洲佔一成多,新興市場佔一成多。」陳凱豐說,「在整個投資組合中,中國市場可能佔比大約2%-3%。」

在歐洲和亞洲,南方週末記者採訪了幾十家機構後發現,這些地區的投資者中國倉位基本上不足4%。

而眼下,華爾街上的基金經理對中國經濟的普遍印象是:房地產泡沫、經濟不太景氣、統計數據造假,以及政府換屆帶來不穩定因素。

中短期內,看空中國——或者更確切地說,「對中國市場持觀望態度」——是華爾街的主流觀點。

在這一點上,幾乎大部分境外機構投資者不謀而合。「我們對中國的投資有盈利,但是2012年,對比像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市場,中國市場是在虧損的。」前述韓國投資經理說。

另外,頻發的中國概念股財務造假醜聞,也讓很多境外投資者「覺得中國股票不能碰」。

「外國投資者看不懂中國公司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只好嬰孩和髒水一起倒掉。」花旗集團一位投資經理說。

同樣是中國概念,趙文更願意替他的客戶投資港股,除了流動性比較大,更重要的原因是「披露比較充分」,「再怎麼看,A股披露的信息總是半信半疑的」。

陳凱豐最近接到了不少其他國家金融機構的路演邀約,比如希臘、西班牙、斯洛伐克以及一些拉美國家。他在聽完波蘭的路演之後,覺得「波蘭的ETF不錯」,「以後有機會的話想買一些」。

儘管中國官方罕見地主動向境外機構投資者拋出了橄欖枝,但在這些投資者眼中,投資中國股市依舊障礙重重。

比如,直到現在,境外對沖基金、共同基金仍然是中國監管層眼中不受歡迎的境外投資者。而境外投資者普遍用於對衝風險、增強市場流動性的投資品種期權並未放開,而具有同樣需求的股指期貨種類單一。另外,交易時間太短,導致市場無法馬上消化一些突發事件,容易大漲或大跌。

即便QFII加大審批速度,困擾境外投資者的各種「技術壁壘」依舊難以打破。

QFII在中國開設自有資金或者客戶資金賬戶,資金匯入後有一年的鎖定期,資金一年才能從中國匯出一次。而討論多年仍舊未能立法的「資本利得稅」,迫使QFII在資金匯出時遭遇難題。

2012年10月15、16日,在中國官方境外路演結束後,中金公司聯合美國凱威萊德律師行,在後者位於紐約世貿中心旁的會議廳又舉辦了一場長達兩天的「宣講會」。

據當時參會的嘉實基金張自力回憶,兩天會議到場一百四十多人,「很多人都待到很晚,下午的酒會都留下了,熱情依然很高。下周,律師事務所的人要來北京拜訪,或許有業務要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94

巴菲特歡呼下跌歡迎下跌利用下跌 劉建位__學習巴菲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c7o.html
 [總體而言,伯克希爾和它的長期股東們從不斷下跌的股票市場價格中獲得更大的利益,這就像一個老饕從不斷下跌的食品價格中得到更多實惠一樣]

  2012年11月27日中國股市上證指數跌破2000點,收盤1991點。過去一年下跌16%,過去兩年下跌31%,過去三年下跌37%,過去5年下跌60%。很多人在抱怨股市持續下跌,很多人恐懼得要割肉,很多人想買卻很猶豫。

  如果巴菲特碰到中國股市這樣持續下跌的情況,他會如何反應呢?歡呼下跌,歡迎下跌,利用下跌。

  第一,巴菲特會歡呼下跌:股市下跌是重大利好。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股東手冊中如此闡述他的投資原則,股市下跌是重大利好:「總體而言,伯克希爾和它的長期股東們從不斷下跌的股票市場價格中獲得更大的利益,這就像一個老饕從不斷下跌的食品價格中得到更多實惠一樣。所以,當市場狂跌時,我們應該有這種老饕的心態,既恐慌,也不沮喪。對伯克希爾來說,市場下跌反而是重大利好消息。」

  「那些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持續不斷買入股票的投資者,應該對股市價格波動採取與我們一樣歡迎股市大跌的態度;相反,許多投資者在股票價格上漲時得意洋洋,在下跌時卻悶悶不樂,這完全不合乎正常的邏輯。可是他們對食品價格波動的反應就從來不會出現這樣的神經錯亂:他們知道自己永遠會是食品的購買方,因此他們歡迎食品價格下跌,譴責價格上漲(只有食品的銷售方才會不喜歡價格一直下跌)。與此類似,即使新聞紙的價格下跌可能意味著我們手中持有的大量紙張庫存的價值會下跌,我們控股的《布法羅晚報》也照樣會為新聞紙的價格下跌歡呼,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報紙永遠需要不斷買入新聞紙。完全相同的邏輯指導著我們伯克希爾的投資思考和決策。只要我還活著,我們將會不斷整體收購企業,或買入企業的一部分股權即股票。在這種情況下,股價下跌使我們受益,而股價上漲則使我們受損。」

  第二,巴菲特會歡迎下跌:低迷的股價是我最喜歡的朋友。

  巴菲特2012年在致股東的信中寫道:「如果將來你準備成為股票的淨買入者,不管是用你自己的錢直接買入,還是通過持股一家正在回購股票的公司間接買入,股價上漲都會損害你的利益。股價低迷不振反而會增加你的利益。可是,感情因素往往會讓事情複雜化:大多數人,包括那些將來會是股票淨買入者的投資者,看到股價上漲才會感到內心非常舒服。這樣持有股票的投資者,類似於一個經常開車上下班的人,只是因為他的油箱今天加滿了油,就為油價上漲而歡呼。」

  「我和芒格根本不會期望大多數人聽了之後會轉變想法認同我們。我們已經觀察人類行為多年,深深知道這樣做根本不起任何作用。但是,我們確實非常希望你們能夠清楚地瞭解我們個人如何思考和計算。在這裡我應該坦白地說,我年輕的時候,也是一看到股市上漲就非常高興。後來我讀了格雷厄姆寫的書《聰明的投資者》,其中第8章告訴投資者應當如何看待股價波動。原來阻擋我的眼光的障礙物馬上從我眼前消失,低迷的股價從此成了我最喜歡的朋友。拿起這本書,是我一生中最幸運的一刻。」

  第三,巴菲特會利用下跌: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在美國股市持續暴跌的時候,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公開宣稱「我在買入美國股票」:

  「無論美國還是世界其他地方,金融系統都是一片混亂。更糟糕的是,金融系統的問題已蔓延到整個經濟體系之中,目前從小小的洩漏演變成猛烈的管湧。短期內,美國失業率將繼續上升,商業活動將會停滯不前,而媒體報導也將會更加令人恐慌不安。」

  「因此……我一直在買入美國股票……如果股價繼續保持吸引力的話,我的私人賬戶中除伯克希爾股票以外的資產不久將全部買入美國股票。」

  「我買入股票奉行一條簡單的信條: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當前的形勢是——恐懼正在蔓延,甚至嚇呆了經驗豐富的投資者。當然,對於競爭力弱、負債率高的企業,投資人保持謹慎是正確的。但對於美國那些競爭力強的企業的長期繁榮前景過於恐懼就是非常錯誤的了。這些優秀企業的利潤也會突然下滑,但大多數企業都會在未來5年、10年或20年創下利潤新高。」

  「讓我澄清一點:我無法預測股市的短期波動,對於股市未來1個月或1年會漲會跌我一無所知。但是,很有可能,即在市場恢覆信心或經濟復之前,股市將會上漲,而且可能是大漲。因此,如果你要等到知更鳥報春,那時春天已經結束了。」

  「簡單回顧一下歷史:在經濟大蕭條期間,道瓊斯指數在1932年7月8日最低跌到41點,直在1933年3月弗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上任之前,經濟仍然在惡化,但到那時,股市卻反彈了30%。再回顧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美軍在歐洲和太平洋(4.83,0.02,0.42%)戰局變得十分糟糕。1942年4月,這時距盟軍扭轉戰局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美國股市卻已經見底反彈。同樣,20世紀80年代初期,儘管經濟沉陷泥潭,通貨膨脹率瘋狂上漲,但卻是買入股票的最佳時機。簡而言之,壞消息是投資者最好的朋友,它能讓你以很低的價格買入美國經濟未來的一部分收益。」

  「長期而言股票市場表現將會是相當好的。20世紀,美國經歷了一系列重大不利事件:兩次世界大戰、其他創傷嚴重代價高昂的軍事衝突、1929年經濟大蕭條、十幾次經濟衰退和金融恐慌、石油危機、流感爆發,尼克松總統因水門事件醜聞下台。但道瓊斯指數卻仍然從66點漲到了11497點。」

  「也許有人會認為,在一個上漲173倍驚人收益率的世紀裡,投資者不可能會虧錢。但確實有些投資者虧了錢。這些不幸的投資者只是在自己感覺良好時才會買入,因此後來他會在媒體報導讓他感覺恐慌不安時賣出。」

  「未來10年,證券投資收益率肯定會高於現金,而且可能會高出很多。那些現在手裡緊緊握住現金的投資者是在打賭,他們能夠十分高效地確定自己從現金轉向股票的有利時機。他們還在等待能讓他們感覺良好的好消息,但他們忘了冰球明星WayneGretzky的忠告:我總是滑向球將要去的地方,而不是球現在的地方。」

  重複一句巴菲特的名言:如果你要等到知更鳥報春,那時春天已經結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88

泰國大力歡迎遊客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309/18188899
二月二十七日晚參加新城電台雄財宴,酒會上碰到不少商界、金融界知名人物,人名太多,不能盡錄,有趣談話亦多,不過左丁山被警告,「不能寫出嚟!否則以後斷線!」唔寫就唔寫啦,繼續做朋友要緊。入席後有一位美婦人趕到,就係永安旅遊嘅總裁梁港蘭,梁女士掌港永安旅遊多年,曾經離開過,自中資收購永安後,又請梁女士返去掌舵,可見旅遊專才的確不愁寂寞。與梁女士講起香港旅遊,香港人好似唔多歡迎內地遊客噃,認為香港承受不了噃,要求禁止一簽多行,一日多行噃,總之有一種情緒,就係認為香港旅遊業已經飽和,要停下來,想一想。梁女士話:「我地多數搞出外旅遊,對inbound(來港)冇咁熟,不敢評論。外地就多多歡迎香港人去旅遊呀,由政府最高領導人出面㖭,譬如我都係第一次體驗到,泰國總理英祿女士來港訪問,竟然撥出時間見我地旅遊界,請我地多多帶團去泰國,泰國對發展旅遊好有誠意,女總理親自出馬推動㖭。」
後來得悉,英祿來港訪問兩日,除與梁振英見面及到太古廣場購物之外,仲主動要求見旅遊界代表。於是東瀛遊、康泰、永安、新華等等十幾間旅行社代表與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一齊去酒店與英祿會面四十五分鐘,英祿希望香港人多啲去泰國旅遊喎。
說不定下次英祿到中國訪問,也會親自與中國旅遊人士見面,要求多啲多啲中國人到泰國自由行。我地嘅特首聽講就別有想法,大公報(三月五日)引述「可靠消息」話梁振英上京開政協會議,與不同部會閉門商討暫停「一簽多行」或「一日多行」,一於閂門趕水客,一刀切,連累埋有公事需要一日多行之非水客人士。政治上,凡有一件新政推出,或有一件舊政撤銷,往往好難恢復原狀(用聯儲局術語,入市容易退市難),譬如今日話不准一日多行,他日要恢復嘅話,必定有人反對,麻煩多多嘅!梁振英為求民望,不惜迎合民粹,先有港人港地,二有買樓BSD,三有禁止任何人攜帶超過兩罐奶粉出境,難道第四招就係「暫停一日多行」?如要耳根清淨,索性宣佈回復2002年沒有自由行嘅狀態就算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64

亞馬遜:最受歡迎的管理類書籍」金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722

QZ:生活和媒體進入數字化時代的好處之一就是數據流的創建,這一點是之前無法企及的。而亞馬遜的Kindle電子閱讀軟件利用這一便利收集了書籍中讀者標註最多的的段落。

亞馬遜公司表示,在亞馬遜小說類和非小說類的電子書中,觸動讀者並使其利用電子標註筆進行標註的段落竟驚人地集中。

亞馬遜統計的結果很好了反映了市場的偏好。標註率最高的段落來自《飢餓遊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星火燎原》:「因為有時事情在人們還未做好準備的時候發生。」關於宗教類和能夠提高自身修養的書籍也經常受到關注。總的說來,最受歡迎的選段還是來自商業和管理類的書籍。以下摘自亞馬遜所統計的標註次數最多的段落(當然,正如我們之前所提及的,對所有商業建議都應該抱有批判性的眼光)。

出鏡率最高的段落中大部分來自紐約時報商業記者 Charles Duhigg所寫的《習慣的力量——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其中最受歡迎的段落是:

改變一個習慣,你必須保持原有的「動機」(cue),同時能獲得原有的和觸機直接相關的「獎勵」(reward),但調整你的「慣性行為」(new routine)。規律如下:如果你保持原有的觸機和所獲得的獎勵,但改變你的慣性行為,你的習慣就會發生改變。這樣你就能在動機和獎勵相同的情況下改變任何習慣

在1990年首次出版的暢銷書——由Stephen R. Covey所著的《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同樣有很多段落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例如:

管理者把事情做對,領導者做對的事情。

最近在Walter Isaacson的《喬布斯傳》中關注度最高的段落是在1997年喬布斯所寫的電視廣告的旁白:

致瘋狂的傢伙們。他們不合時宜,我行我素。他們桀敖不馴,反叛忤逆。他們麻煩不斷,惹是生非。他們像方孔中的圓樁。他們用與眾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他們既不墨守成規,也不安於現狀。你盡可以認同他們,反對他們,讚美或者鄙視他們。不過你唯獨不能漠視他們,因為他們改變著尋常事情。他們推動人類向前。也許有些人認為他們是瘋子,在我們眼中他們卻是天才。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喬布斯的另一句名言是:

知道自己在講什麼的人,不需要PowerPoint。

在排行榜中也包括來自Susan Cain的《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引發讀者思考的一段話:

研究顯示,當團隊人數增加時,團隊的表現卻因此下降:6個人組成的團隊與9個人組成的團隊相比,能想出更多更出彩的新點子。而4個人組成的團隊則更勝一籌。組織心理學家Adrian Furnham寫道:科學證據表明運用頭腦風暴小組的商業人士是極其愚蠢的。如果你擁有極具天賦和熱情的員工,從創造力和效率的角度考慮,應該鼓勵他們單獨工作。

Linked網站的創始人Reid Hoffman和企業家Ben Casnocha共同完成的《The Start-up of You: Adapt to the Future, Invest in Yourself, and Transform Your Career》一書中,同樣有兩段很受大家歡迎:

在這個世界上,你如何能比想要和你做同一件事的人更先行動,效率更高,做得更好或是所花的成本更低,同時又能做到獨一無二?你所能提供的是別人很難得到的嗎?你所能提供的是稀缺的、有價值的嗎?

以及

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大膽冒險去完成偉大的事情吧。構建一個有益於你運用智慧,資源以及有利於集體行動的人際網絡。瞄準一個突破的機會。

同樣出現的還有Brian Tracy所著的《吃掉那隻青蛙》中提及的關於截止期限的重要性:

第三步:為自己的目標設定一個最後期限。任何一個目標或者決定,如果沒有最後期限,就不會產生緊迫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的行動也就沒有真正的起點和終點,自然而然地,你就會拖延時間,工作效率也在不知不覺中降低了。第四步,將實現的目標,要做的所有事情列出來。

《與愛因斯坦月球漫步:美國記憶力冠軍教你記憶一切》是由Joshua Foer所著,文中所提供的對生活的建議如下:

一成不變消磨時間,創新卻能夠讓時間延伸。你可以每天鍛鍊,健康飲食,一生長壽,也可以匆匆度過短暫的一生,如果你的時間都在沙發上翻閱報紙中度過,那麼每一天都將不會被銘記——他們來臨,然後消失。這就是為什麼要經常改變慣性行為,去其他地方度假,儘可能多地增加新的經歷來鞏固我們的記憶。在物理時間外延伸出新的記憶,延伸我們對生活的感知。

在這段摘自 Kelly McGonigal的《自控力 斯坦福大學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心理學課程》一書中,突出了冥想的作用:

神經學家發現當你要求你的大腦進行冥想時,大腦除了冥想外還能夠擁有許多自我控制的技能,包括集中注意,調節壓力,控制情緒和擁有自我意識。經常冥想的人不單單在這些方面勝人一籌。長期以來,他們也會有更強的意志力。經常冥想的人在前額皮質有更多的灰質,同時大腦也有更多部分用於自我意識。

對了,還有,在EL James的成人三部曲《格雷的50道陰影》的許多橋段中,有一條有價值成為商業的黃金法則:

人類的成長和發展是領導力的最高追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