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夏季達沃斯】新興的神經科學:研究和商業化嘗試並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654.html

用意念控制物體的移動?不要再感慨“這不科學”,這已經是科技可以實現的範疇了!

Emotiv公司研發的腦電波遊戲,就可以讓你體驗在集中註意力的情況下把小球移動到賽道的另一端。

在意念控制下,小球緩緩移動

通過腦電波,Emotiv的頭盔可以通過額前、耳後的位置收集信號,然後通過藍牙與小球連接。當你的註意力足夠集中時,就可以看到小球緩緩前行直至賽道的終點。這只是腦神經科學的一小部分成果展示。在2016年新領軍者年會上,除了有創意產品的展示,還有一場名為《大神經科學時代》的論壇引領並探討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意義和方法。

毫無疑問,腦神經科學的發展相對較晚,但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時期。用美國艾倫研究所首席執行官Allan Jones的話說,就是“對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就像在18世紀50年代的化學發展階段”。就像人類的基因工程一樣,腦神經科學需要引起廣泛的關註,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敏感的投資者和企業家已經開始了先行的腳步。

在西雅圖,微軟的創始人之一保羅·艾倫就在2014年投資成立了艾倫研究所,一家專門研究人工智能的公司。自從2015年能夠解開美國11年級學生要做的幾何題目後,Allan表示現在致力於研究一些底層技術和人工智能分級的標準,“數字化是開始建立標準化的過程”。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提出,對於腦神經科學研究者來說,確定大腦各部分的功能,並且找到各區域之間的內在聯系顯然更為重要。這一點得到了與會者的廣泛認同。

以阿爾茨海默癥為例,得這類疾病的時候目前尚無法從個體的角度來理解,比如關於記憶的消逝和缺失是如何造成的。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P.Mruali Doraiswamy提出了當下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我們要如何招募大量的病人”。

盡管基礎研究還在一系列摸索中,像Emotiv這樣的公司也開始進行了商業化嘗試。公司最早在Kickstarter上做眾籌,研發腦電波相關產品,並對其顧客開放SDK以豐富配套的軟件內容。“現在我們每周的出貨量在40~50臺。”Emotiv公司的Sheffie Cocnran Robinson這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聽起來頗為驚人,畢竟,產品研發還是從去年春天開始的。

圖為Emotiv工作人員講解測試結果

盡管目前腦電波的應用還是主要用於零售調查分析時了解人們在買不同的產品時的感覺,以及遊戲。但是未來,數字化科技將對腦神經科學帶來非凡的影響。比如監測醫生診斷和診斷病人的情緒, 用一個程序(類似遊戲)來檢測,而不僅僅是做問卷。

“醫生會測量你的身高、體重,這些都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但是與焦慮、壓抑、註意力相關,這樣的指標無法給出答案,也無法告你大腦的狀態如何,我們為此研發了這款產品。”Sheffie說。通過回答18道題的問卷以及遊戲測試,就可以最終確認你的大腦活力如何。

她同時表示,“我們也在考慮與Oculus這樣的公司尋找與VR結合的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35

【夏季達沃斯】新款人形機器人大秀“黑科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588.html

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上,展出了不少“黑科技”。

其中機器人可以劃分為高仿真系列、擬人系列和仿生系列。

“佳佳”是一款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多智能體系統實驗室開發的人形機器人。

她可以識別人的表情並與人類進行簡單的互動。

“你看我多大?”

“你正處於奮鬥的年紀,大概26、27歲。”

“你看我的表情是什麽?”

“你的表情很複雜,充滿爭議。”

不管怎麽說,佳佳的表現都可以稱得上是優秀,至少給出的回答都足夠機智。

與之相似的,是一款東芝出品的人形機器人。

這款高仿真機器人在2013年之後就開始亮相在各大媒體,從現場上看她的整體包括蹙眉的表情都十分逼真,也可以通過身後的攝像機鎖定關註的目標人群,再根據人的回應進行一些肢體語言動作。但是她暫時不具備互動的功能。

關於仿真機器人,曾經有過“恐怖谷”的理論,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當機器人與人類相像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厭惡和恐懼。但是長時間與她註視,你依然從她的眼神能夠感受到——她只是機器人。

這是一款由韓國科學技術院無人系統研究小組研發的人形機器人Pibot,見到它時,它正在展示如何正確識別物體並將其放在對應的筐內。

據介紹,它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來掌握相應的動作,一個抓取撿分物品的工作大概要用20分鐘的訓練和學習。由於處於實驗階段,這款機器人也會有小失誤,並自嘲地說:“Oh, I fail”。

但是更值得關註的是它背後的科技原理。

這個機器人的工作原理在於憑借機器視覺可以定位物體,並將其描繪成為一個特別的圖案,這樣即便再次移動該物體,機器人依然可以準確識別,通過紅外深度攝像頭進行測距後將描繪出如圖所示的球狀紋路是用於機器人判斷拾取路徑的規劃。

“機器人是不可控制的,你也不知道它選擇的路徑是什麽,這也是為什麽當機器人工作的時候要有一定的隔離,這是我們研發時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小組成員在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時表示。

不遠處,它的“兄弟”則在模擬嘗試開飛機。

在仿生系列中,機器人模擬自然界生物的動態和性能,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這一款名為機器蜂。機器蜂由美國哈佛大學微型機器人實驗室出品,其機翼每秒拍打120次,由人造肌肉提供動力,最輕的一款只有40毫克。

它的人造肌肉由碳纖維薄片定制而成,粘合在壓電陶瓷材料中,表面通電後會收縮,這一運動結合記憶的自然擺動可以產生飛行所需要的升力。

機器蜂的飛行要求快速、持續傳感,對環境做出反應並隨時定位,裝配並集成自主飛行所需要的傳感器、控制器、驅動器和電子元件的工作。

這一大型3D打印模型展示了如何使用新技術制造機器蜂。這一技術受兒童立體書折疊式插圖的啟發,將激光切割的片材堆疊成一塊薄平板,彈出成為完整的電動機械結構。

“重大災難的時候人們的搜救難以覆蓋到各個角落,機器蜂更小也更加靈活。”工作人員介紹說,他還表示,這些機器蜂雖然小,但是可以載重相當於自身75%的負重。

這聽起來讓人想到這麽一句話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還有蛇形機器人

蜘蛛型機器人

這類機器人的最大用途在緊急救援的探索工作。


這是ABB設計的Yumi,主要滿足人機協作。

事實上,這些流動的創意本身啟發了我們的想象空間,帶來了更多的應用,但是最關鍵的,我們對機器人的信賴幾何?當我們對機器人產生信賴的一天到來時,可能才會放心地完全把工作托付給機器人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36

【夏季達沃斯】Uber CEO:中國創業生態5年後將超矽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556.html

6月26日,第十屆夏季達沃斯新領軍者峰會在天津開幕。在早上舉行新聞發布會上,本屆聯席主席逐一亮相,對中國創新環境、工業4.0以及近期脫歐問題發表自己看法。

作為本屆新領軍者峰會聯席主席,全球租車平臺Uber創始人兼CEO Travis Kalanick在會上表達了自己對於中國創新環境的贊賞。“中國政府堅持打造開放平臺讓中國企業能夠更好的擁抱創新,‘互聯網+’給傳統行業註入了新的活力,更好幫助產業創新轉型。5年後,中國的創業生態,尤其是在北京,將比矽谷還要繁榮。”Kalanick說道。

Kalanick到過中國很多城市,但是第一次來到天津。本月,Uber宣布獲得了來自沙特主權財富基金的35億美元“大單”。包括賬上高達90億美金的現金儲備和20億美金的信用額度,Uber目前有高達110億美金的可動用資源。完成G輪融資之前,Uber估值達到了625億美元。

融資完成後,Uber將對中東市場投資2.5億美元發展業務。但同時,Kalanick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不會影響其目前在中國的策略。“我們還會持續對中國市場投入,現在我們已經在中國許多城市開展服務,我們的團隊做的非常好,這也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市場。”

近年來,依托分享經濟與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租車平臺崛起。去年,國內一站式租車平臺滴滴CEO程維作為聯席主席出席第九屆新領軍者峰會,在會上公布了當時最新一輪的融資信息。在本屆達沃斯上,Kalanick將有那些精彩發言,第一財經將持續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39

【達沃斯】“保增長”與“去產能” 相矛盾?聽黃益平、李稻葵怎麽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599.html

作為今年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之首,去產能在中國早已成為“進行時”。然而,將GDP增速維持在合理區間仍是一個重要的目標,且GDP仍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標,因此中國究竟要如何進一步推進去產能目標?保增長和去產能究竟是否矛盾?

去產能有益於長期增長

在6月26日的新領軍者年會(下稱“夏季達沃斯”)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表示,如果按照短期的各個時點來看,GDP和去產能可能是矛盾的,但如果中國能夠保持可持續的增長,繼續推進去產能、破除僵屍企業、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那麽去產能就有利於促進中國中長期增長目標。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則稱:“GDP之外,一定還要有兩到三個不一樣的指標。當前中央政府已經將去產能作為一個重要指標,包括河北政府也將去產能納入工作目標之中,因此去產能對相關地區來說的確是一個指標。”

在此前的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中,去產能也是中美討論的核心。“比如說像過剩產能問題,這不光是中國國內的問題,像鋼鐵、鋁等過剩產品對於全球市場都有很大的影響,產能過剩導致全球市場出現扭曲,”美國財政部長傑克•盧(Jack Lew)指出。

據估算,2012~2014年間全球增加的產能有41%來自中國。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薩默斯指出,中國在2010年至2013年澆築的水泥數量超過了美國在整個20世紀澆築的水泥數量。

據穆迪測算,中國全國鋼粗鐵產能約為11億~12億噸。2015年8億噸鋼產量,產能利用率70%左右。預計2016年國內需求延續去年小幅下降趨勢。出口繼續攀升,但隨反傾銷調查壓力增大而減緩。鋼鐵去產能目標為五年內淘汰1億~1.5億噸。

GDP增速對中國仍然重要

值得註意的是,下一階段,GDP增速對中國而言究竟還是否重要?

黃益平表示:“GDP增長十分重要,尤其是對於低收入國家,GDP增速代表著更好的生活條件以及更強的購買力。例如,印度GDP增速超過7%,全球領先,因此其各方面的表現也比GDP增速黯然失色的俄羅斯好得多。”

此外,GDP對中國的意義在於,“當中國的社會福利尚不夠好時,GDP增速代表著更強的創造就業能力。盡管有聲音指責中國過度註重GDP增速,但GDP對中國的確有一定重要性。”不過黃益平也強調,過度關註GDP可能會造成一定問題,如環境汙染等,“因此我認為,我們需要對增長目標做出一些平衡。”

至於究竟如何進行平衡,李稻葵表示,GDP至今對很多部門而言是最重要的績效(KPI),用以衡量各地政府的業業績,“GDP不是個完美的績效指標,中國應該用GDP作為一個基準,並且還要扣除例如環境危害造成的損失,例如以PM2.5為指標。GDP的結構問題才是重點。”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鄭真真也表示,過去人口紅利對GDP做了很大貢獻,但隨著人口紅利將不斷下滑,人口老齡化是未來30年的大趨勢,“因此我們更需要思考人口的結構,以及GDP增長如何能夠造福全人類?尤其是老年人口。”

薪資增速是消費動力

此外,消費在中國未來增長中扮演的地位愈發突出,李稻葵也表示,服務業、消費等在GDP測算中通常未被充分測算,投資項的確報高了。“根據我的研究,消費占GDP的46%,資本形成只占37%。”

黃益平稱,如果看一下官方的GDP數據,中國去年GDP增速為6.9%,但如果扣除金融部門的貢獻,GDP可能只有6.2%。之所以很多人們都認為經濟增速慢於官方6.9%的GDP數據,主要是很多人並不在金融部門之中。”

李稻葵認為:“如果藍領工資能夠持續提升,消費對GDP的比重就會提高,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藍領工資增速超過名義GDP。”

但是,中國今年的數據也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跡象,“工資增速和GDP持平了,但目前不能妄下結論。如果未來連續兩三個季度工資增速都出現放緩,中國就應該進行適當的改革來保證工資增速。”李稻葵建議。

中國經濟放緩拖累全球?

去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拖累全球”成為全球各國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但事實並非如此。

黃益平分析稱:“中國經濟放緩的過程,就是從過去的經濟增長奇跡走向未來常規增長的正常過渡,這是必須走的路,中國對全球增長的相對貢獻的確在減少,但未來長期中國仍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國。”

不過,需要向全球明確說明的一點就是:“中國經濟下行何時會見底?這還是要靠改革。”李稻葵稱。

黃益平進一步分析稱,中國經濟發展經過了30多年,目前到了重要階段,舊產業很難再支持中國的下一步發展,因此要培養高附加值、高技術的新興產業,其需要在高成本下仍然能產生價值,因此中國需要去產能、去杠桿等改革動作,讓舊的、失去競爭力的產業退出,讓新產業進來,這樣才能保持穩定增長,這也會為全球經濟帶來更多增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28

夏季達沃斯談英國退歐:對中國海外商業利益影響負面

艾瑞克·希爾斯(Erik Scheers)是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位於荷蘭的稅務合夥人以及全球執行委員會成員。當這位對跨國公司並購有豐富經驗的老手得知英國公投選擇脫歐時,露出了難得誇張且吃驚的表情。“太震驚了,我周圍幾乎所有的朋友都沒有想到。”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盡管在中國天津參加夏季達沃斯論壇,但他不斷與歐洲辦公室聯系,回應客戶絡繹不絕的問題:英國接下來會怎麽樣?脫歐效應會持續多久?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投資計劃?已經投資的項目會不會受影響?
這些不確定性正以光速從英國倫敦和歐盟總部所在的布魯塞爾,擴散到全歐洲,乃至萬里之外的中國。
過去的3天,同樣的疑惑也在夏季達沃斯中密集出現。為了回應危機,夏季達沃斯加開了一場專門的論壇與記者發布會。金融市場的風波已經第一時間顯現,然而更偏向實體的國際跨境投資則顯得稍有滯後。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演講中強調,歐洲是中國重要的合作夥伴,中方將繼續致力於維護好、發展好中歐、中英關系。“我們希望看到一個團結、穩定的歐盟,也希望看到一個穩定、繁榮的英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都不可能離開世界經濟環境去談本國的發展,所以需要攜手共進。”

中國很淡定
對於英國脫歐的影響,中國官方及學界的正式回應都顯得頗為淡定。
李克強表示,英國公投脫歐,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已經顯現,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在此情況下,推動世界經濟複蘇和各國經濟增長,需要共同應對挑戰,提振信心,來營造穩定的國際環境,共同尋求治本之策。
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則在此次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強調,“雖然公投之前判斷英國脫歐的概率並不是特別高,但現在的局面,嚴格地說是英國內部的事情,也可以說是歐洲內部的事,所以我們尊重英國人民的選擇,我們也非常希望有一個繁榮的歐洲。”
但徐紹史表示,英國脫歐進一步增加了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目前這個情況很可能引發資金外流、資產價格下跌、匯率走弱的局面,企業投資就會面臨資產價格下跌,匯兌風險都會出現。
“中國企業去英國去投資、兼並,企業家肯定會再看一看,”他說,“我相信企業家有智慧,能夠妥善地處理這個問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曉強則表示,短期的市場反應是一回事,但英國脫歐對於中國,不論是總體發展還是對外投資很難講有什麽重大的實質性影響。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資料,目前,英國是中國在歐盟內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德國。中國則是英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在歐盟外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和第六大出口目的國。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資企業對英國投資步伐明顯加快。截至2014年底,中國對英國直接投資存量為128.05億美元,英國已經成為中資企業海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目前,已有超過500家中企落戶英國。投資領域從貿易、金融、電信等傳統部門向高端制造、基礎設施、品牌網絡、研發中心等領域延伸。

國際市場忐忑
當危機來臨時,第一時間看到的是全球股市、匯市劇烈的振蕩。背後是對實體經濟不確定性的深深惶恐。因此,更貼近市場的國際組織和商界的評論,則顯得更為不安。
希爾斯告訴本報記者,雖然對德國法蘭克福、盧森堡,甚至法國巴黎等潛在競爭城市來說是個利好,但倫敦多年集聚的優勢,不可能馬上消失。
“因此,以倫敦為核心帶來的人員流動、跨境資本規劃、並購及反壟斷審查,未來法律修改帶來的商業調整,這些不確定因素都將影響接下來的商業布局。”他說。
聯合國貿發組織官員梁國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英國脫歐在短期和量上的沖擊不大,但影響不可低估,首先直接影響的是中英之間的雙邊投資,其次也可能影響到中國和歐盟之間的投資。
脫歐結果帶來的短期金融沖擊難免對中國的海外商業利益帶來負面影響。“對英國來說,脫歐對其經濟的競爭力、對外資的吸引力、營商環境和投資環境的穩定性都會帶來巨大的沖擊。由於脫歐的具體過程冗長、複雜,這種沖擊不會一次性釋放,而是持續折騰,因此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困擾將是長期的,這是最可怕的地方。”他說道。
畢馬威全球董事長韋銘賢(John B. Veihmeyer)表示,目前,不知道英國脫歐是不是會對中國公司產生很大影響,主要是因為歐洲一直是中國投資很重要的目的地,在雙方交往中英國未必是最重要的國家,其實中國近兩年與德國有很多交往,雙方已經建立起非常好的雙邊關系。“我們現在誰的手里都沒有水晶球,不知道以後會怎麽樣,英國脫歐的進程還會有進一步相互之間的談判。”韋銘賢說道。
第一東方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席、CEO諸立力稱,危中藏機,對中國而言,也許機會大於挑戰。在諸立力看來,英國脫歐對於投資者來說是一件非常令人失望的事情,因為英國在歐盟的改革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英國讓歐盟很多國家成為了外國直接投資的好地方。
他表示,從長期來看,英國的主權債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但其中也還是有一些積極的方面,比如說從短期來說,中國和亞洲的投資者有了更多的機會,而且投資成本會減少,英國與歐盟國家會更加歡迎中國的投資,從短期、中期、長期來看,機會仍舊是多於挑戰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657

【夏季達沃斯】途牛CEO於敦德:中國將誕生全球化旅遊企業

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新領軍者年會(2016“夏季達沃斯論壇”)於6月26日~6月28日在天津舉辦。

互聯網正深刻改變旅遊行業,伴隨著線上線下加速融合,“互聯網+旅遊”想象空間巨大,中國將誕生全球化旅遊企業。

中國旅遊市場正處於黃金發展期。2015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超過41億人次,出境旅遊人數達到1.2億人次,在世界各國中位居榜首。旅遊市場的蓬勃發展,離不開“互聯網+”的創新驅動。

互聯網正深刻改變旅遊行業,伴隨著線上線下加速融合,“互聯網+旅遊”想象空間巨大。途牛從創立至今10年時間,搭上了互聯網和旅遊市場發展的快車。企業專註在線休閑旅遊,一直保持著高增長。2015年下半年,途牛連續兩個季度蟬聯中國在線度假市場第一名,並已連續4年領跑中國在線跟團遊市場。

互聯網帶動休閑度假產品邁向標準化

21世紀,互聯網浪潮催生了新一輪產業革命,每個行業都在承受其帶來的裂變。在旅遊行業,機票、酒店是最早在線化的產品品類。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機票在線滲透率已達76.7%。如今,消費者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機票、酒店預訂成為常態。

相對於機票、酒店等標準化產品,休閑度假產品作為打包產品,包含了機票、酒店、門票、導遊、領隊、車、餐飲等各種項目,標準化程度和在線滲透率都比較低。10年前,機票、酒店在線預訂領域的競爭已經極為激烈,但休閑旅遊仍是一片藍海,還處於快速成長期。因此,我們在創業之初,抓住了休閑旅遊從線下向線上轉移的趨勢,主攻在線休閑旅遊市場。從2006~2016年,我們所做的核心工作之一,便是運用互聯網的方式把旅遊產品標準化,在這個過程中構築起競爭壁壘。

在旅遊行業摸爬滾打10年,我們敏銳地註意到,在線旅遊企業既要打造零售品牌,也要塑造產品品牌。

自2015年起,在原有品牌投入基礎上,我們開始註重深化品牌層次,將品牌優勢的縱深進一步加大,挖掘中高端旅遊、親子遊、爸媽遊等細分市場潛力,提高產品辨識度。繼首個獨立產品品牌“牛人專線”後,2015年12月,我們發布了第二個獨立產品品牌“瓜果親子遊”,將用三年時間建設千人親子教練團隊。

圍繞用戶需求,延伸產業鏈

10年發展過程中,途牛見證了中國旅遊市場發展的演變歷程。我們圍繞用戶需求,不斷創新、改變,從而駛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途牛已占據在線跟團遊市場領先優勢,艾瑞咨詢《2016年中國在線旅遊度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在線跟團遊市場規模為312億元,途牛市場份額為26.1%,保持市場第一,超過第二名攜程(17.9%)和第三名驢媽媽(7.8%)的份額之和。此外,途牛2015年下半年交易額及增速同樣處於市場首位。

眼下,中國旅遊市場已進入第三階段,用戶自助遊需求持續增加。2016年,途牛將重點發力自助遊。自助遊是推動未來中國休閑旅遊發展的重要潛力因素,因為許多年輕人或有經驗的遊客更願意選擇自由度高的行程。

針對市場新特點,途牛正從擴展產品品類、搭建服務網絡等方面進行布局,積極擁抱變化。

首先,繼續加強直采戰略。通過直采布局,途牛能夠更好地整合目的地資源,進一步提高產品豐富度,有效縮短產業鏈條,最終提升用戶出遊體驗。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途牛直采比例已超過交易額的1/3,產業鏈不斷向上遊整合發展,進一步降低了成本。同時,隨著直采的不斷深入以及當地采購戰略的持續推進,我們進一步推動了對客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化進程,確保了對產品質量的管控。途牛將繼續擴大直采,未來直采比例將增至50%。

其次,不斷擴展產品品類,延伸產業鏈。重點打造“+X”旅遊生態圈,為用戶提供更多豐富化、個性化的產品。此外,途牛積極布局主題旅遊市場,為用戶提供遊學、旅拍、戶外等細分領域產品。

第三,搭建出發地和目的地兩張服務網絡。隨著旅遊消費升級,消費者期望在出發地和目的地都能享受到優質服務。於是,途牛不斷升級用戶服務,建設從出發地到目的地的服務網絡。截至目前,途牛已在全國擁有170家區域服務中心。

創新互聯網金融與影視IP

當前,跨界發展正成為在線旅遊行業的新風尚。在旅遊業務高速發展的同時,途牛還圍繞旅遊消費場景進行業務創新,率先在業內全面布局“旅遊+互聯網+金融”以及“旅遊+互聯網+影視”。

借助旅遊服務經驗與場景,我們從2014年底開始涉足互聯網金融業務,並於2015年重點發力消費信貸、保險、供應鏈金融等領域。途牛自營旅遊分期付款業務“首付出發”自2015年8月推出以來,截至目前授信人數超過138萬,授信額度達到82億元;在供應鏈金融方面,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途牛已向合作夥伴提供資金支持超過33億元。此外,途牛已擁有包括商業保理、基金銷售、保險經紀、融資租賃等在內的多張牌照,可為用戶及上下遊合作夥伴提供多樣化的旅遊金融產品和服務,不僅促進了旅遊主營業務發展,也推動了產業鏈良性互動。

除互聯網旅遊金融外,我們在旅遊影視上也開創行業先河,成為業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早在2014年11月初,途牛便上線國內在線旅遊行業首款CEO代言在線旅遊類產品《老於推薦》,每款產品均以圖文、視頻等方式生動呈現,搶灘體驗式出遊新市場,為數千萬用戶提供了直觀豐富的出遊前參考。

2015年10月,設立途牛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與雲南衛視聯袂打造全國首檔90後環球旅遊真人秀節目《出發吧我們》。2016年1月17日,《出發吧我們》在雲南衛視正式首播,獲得高度關註,首期節目播放量超千萬,進一步提升了途牛品牌在年輕群體中的曝光度。與此同時,節目同款線路通過途牛《出發吧我們》專題售賣,轉化率提升接近100%。

(作者系途牛旅遊網創始人兼CEO於敦德,本文不代表本報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77

【夏季達沃斯】服務業優勢顯現 旅企有望迎來高速增長

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新領軍者年會(2016“夏季達沃斯論壇”)於6月26日~6月28日在天津舉辦。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論壇上談到,中國經濟正在從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源和創新驅動轉變。這釋放出一個信號,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優化,經濟增長模式由投資驅動型轉向消費驅動型,旅遊業將成為中國最有發展前景的行業之一。

第一財經記者6月28日采訪獲悉,攜程、途牛、藝龍、同程、驢媽媽等旅遊企業優勢凸顯,有望迎來高速增長。更有業者認為,未來,中國將誕生全球化旅遊企業。

旅遊是“幸福產業”

在達沃斯論壇這個重要場合,旅遊被列為“五大幸福產業”之一。

李克強在講話中指出,服務業成為第一大產業的優勢在不斷顯現,智能通訊、手機、新能源汽車等新興消費迅速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五大幸福產業”快速發展,既拉動了消費增長,也促進了消費升級。

近年來,旅遊消費已經成為整個社會最重要的消費之一。

國家旅遊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國內旅遊突破40億人次,旅遊收入過4萬億元人民幣,出境旅遊1.2億人次。中國國內旅遊、出境旅遊人次和國內旅遊消費、境外旅遊消費均列世界第一。大眾旅遊時代所形成的巨大消費市場,必將拉動巨大的生產與供給,旅遊業將成為助推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而作為旅遊業中最具優勢的領頭羊,攜程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中國旅遊業發展紅利的主要受益方。

分析人士認為,除了消費者因素外,旅遊成為“幸福產業”有其“必然性”。

“現在中國經濟面臨嚴重過剩,增長放緩等問題。”攜程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梁建章曾解釋,但“旅遊業是個特例,旅遊業是個長期短缺的行業,又是一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行業,瓶頸卻是人們的時間。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意識到,讓白領員工度假所造成的效率損失有限,反而適度的放松和度假可有助於效率和創造力的提升”。

享受旅遊業“紅利”

“我們觀察到,旅遊又一次成為經濟‘消費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攜程相關負責人坦言,“對於OTA從業人員來說,這是一件幸事。一方面,這意味著,未來,攜程等企業,將迎來更大的機遇期;另一方面,在機遇期之下,OTA們也要進行更多思考:怎麽在挖掘潛力的前提下,真正地做好服務、技術,解決消費者出行中遇到的‘痛點’。”

 “中國人均旅遊次數還只是發達國家的幾分之一,未來旅遊會有幾十年的大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梁建章此前直言,“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創新和創業的機會。我相信中國的旅遊業者,也能憑借世界第一的市場,開發出世界領先的產品和技術。”

“互聯網正深刻改變旅遊行業,伴隨著線上線下加速融合。‘互聯網+旅遊’想象空間巨大,中國將誕生全球化旅遊企業。”途牛旅遊網創始人兼CEO於敦德表示,互聯網正深刻改變旅遊行業,伴隨著線上線下加速融合,“互聯網+旅遊”想象空間巨大。

創新是“標簽”

創新,同樣是OTA(在線旅遊代理商)們繼續向前發展的動力。

比如,攜程提出的“拇指+水泥”的創新理念、“全站搜索”、“互聯網+外幣兌換”、“微領隊”等互聯網的創新業務和技術,成為了攜程為用戶提供服務的重要保障。

值得註意的是,攜程獲得了達沃斯論壇的2016年“全球成長型公司”稱號。這意味著,攜程有機會與更多的國際頂級企業交流,並進一步展示攜程在國際化領域的布局和姿態。

攜程聯合總裁兼COO孫潔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下一步攜程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全球化”,也會建立起全球化的合作夥伴。

根據預測,攜程2016年第二季度凈營業收入年增長率約為70%~75%。

梁建章表示,預計到2020年,攜程整體交易額可以達到1.2萬~1.4萬億元,這一水平對應2015年的3500億元,這意味著未來幾年要達到30%的年複合增長率。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旅遊業正值戰略、市場、技術、產業發展戰略期,在這個風口之下,攜程的萬億夢並不遙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78

2017冬季達沃斯聚焦全球五大挑戰 中國聲音將再成熱點

冬季的瑞士達沃斯小鎮已白雪皚皚,往常的靜謐即將被打破——2017年1月17-20日,第47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俗稱“冬季達沃斯論壇”)又將召開。此次主題為“領導力:應勢而為,勇於擔當”(Responsive and Responsible Leadership)。據了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確定將出席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

幾乎與往年一樣,每年的冬季達沃斯論壇都將聚焦新一年的熱點問題。去年論壇的聚焦點幾乎都集中在中國經濟放緩、人民幣波動之上,而今年也必將對習近平主席傳遞的中國經濟轉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等新的信息有所期待。外媒有評價稱,“習近平的出席將突顯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領導地位”。

1月20日,特朗普也將正式入駐白宮,其未來政策的不確定性(尤其是擴大基建投資、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將對全球產生深遠影響。美國現任副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美國現任國務卿約翰·克里(John Kerry)將出席此次達沃斯論壇;此外,英國脫歐後的談判進程仍模糊不清,歐洲的一體化進程遭遇挑戰,英國首相特蕾莎·梅也將出席論壇。美國的“新政”和脫歐對歐洲金融市場、貿易、經濟、移民以及政治產生的重大影響也可能成為本屆論壇的熱議話題。

根據議程,本次會議將圍繞四大全球面臨的挑戰展開:促進全球增長、重塑全球合作、改革市場資本主義和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

傳遞中國經濟新聲音

眼下,中國經濟的結構化轉型和改革仍在持續進行。與去年相比,無論是中國推進改革的決心(包括去杠桿、維持金融系統穩定、去產能等),還是中國經濟“L型”增長的前景,似乎都比2016年年初來得更加確定。

去年的達沃斯論壇上,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幾乎所有外媒和參會人士都在聚焦“中國經濟放緩會否拖累全球”、“人民幣貶值的溢出效應”。當時參會的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發表主旨演講時強調,中國經濟放緩只是全球經濟同步放緩背景下的一個縮影。李源潮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影響還在繼續,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刻調整期,中國正在從數量高速擴張向質量和效益調整,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既有信心有能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也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例如,中國從國際市場進口的大宗商品數量和所占全球份額繼續增加。2015年,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增加了8.8%,創歷史新高;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增加了14.4%,既滿足了中國自身發展需要,也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了超過1/4的貢獻。因此,中國發展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而絕非“拖累”。

今年,各界似乎也在期待著習近平主席在本次論壇傳遞中國經濟新的信號。2016年12月初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強調“擴大改革受益面”的重要性,指出改革需要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思路或體現在未來幾年中國重點改革領域。“我們預計未來中國結構性改革將加快步伐,在效率和公平間謀求平衡。”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丁爽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主流觀點預計,2017年,中國政府將重點強調政治、經濟和社會穩定,或維持既定增長目標不變,通過政策支持將GDP增長維持在6.5%以上。在2017年美聯儲加息、美元或將進一步走強的背景下,“中國央行將力圖維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的穩定,使得人民幣逐步擺脫對美元的關註。”丁爽對記者表示,預計央行將維持市場流動性“緊平衡”並避免貨幣政策立場與美聯儲出現明顯分歧,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預計人民幣在3年內向自由浮動匯率機制過渡。

如今,世界的新秩序已經浮現,也必然在變動中將不再井然有序——英國脫歐令歐洲一體化前景堪憂,德、法大選將陸續在2017年展開;美國的未來也因為特朗普的出現令人難以預料,特朗普支持“美國優先”的貿易和安全政策,而中國此時呼籲的仍然是建立“國際關系新模式”,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等倡議,彰顯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聚焦全球五大挑戰

世界經濟論壇從來都是一個極具前瞻性的盛會,各界精英集會一堂並提出政策建言。除了聚焦中國之外,今年的全球熱點顯然是此起彼伏,且必須以長遠的視角來加以探討和應對。

圍繞“領導力:應勢而為,勇於擔當”這一主題,今年年會議程分設以下五個支柱議題,幫助領導者應對下一年中亟需面對的重要挑戰:

一、加強體系建設,推動全球合作: 更新、重塑國際合作體系,更好管控全球化影響;

二、提供積極描述,增進身份認同:激發樂觀、互信精神,共同面對更加錯綜複雜的未來世界;

三、振興全球經濟:培養技能、投入資本,積極應對全球經濟放緩與就業不足現狀,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四、改革市場資本主義:警惕短視、自利和腐敗現象滋生,創建新的商業與社會契約;

五、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調整經濟發展方式,提升勞動者適應力,迎接科技進步與人文需求的碰撞。

“盡管當下的一些政治事件表現出孤立主義與去全球化傾向,但我們的世界繼續變得相互依賴。為抵禦這兩股勢力,我們要竭力打造更好的全球治理與領導力體系,及時回應社會包容性發展的需要,並有責任為全球面臨的各種挑戰找到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表示。

2017年年會聯席主席在會議的議題設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分別是美國的布萊恩·莫伊尼漢,美國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巴基斯坦的莎梅·奧貝德·奇諾伊,SOC Films紀錄片制片人;英國的全球青年領袖赫勒·托寧·施密特,國際救助兒童會行政總裁;荷蘭的萬豪敦,皇家飛利浦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美國的梅格·惠特曼,惠普企業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來自全球近100個國家的2500余位參會者將在會議中參與超過300場對話活動。其中主要的政府首腦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第一副總理伊戈爾·舒瓦洛夫,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美國現任副總統喬·拜登和國務卿約翰·克里,南非總統雅各布·祖馬等。

此外,各行各業的中國參與者也將亮相此次達沃斯論壇,信息技術、娛樂、通訊行業參與者包括: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孫亞芳,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董事長楊傑,百度總裁張亞勤等;能源行業參與者包括: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董事長傅成玉,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舒印彪,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董事長喬保平等;出行、制造業、食品行業參與者包括: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董事長徐念沙、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化龍,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於旭波等。

中國參會學者包括: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主任李稻葵,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林毅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劉明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等。

亮點議程搶先看

此次達沃斯論壇的議程也是一如既往的全面豐富且具有深度,熱點經濟、金融領域的議程包括(皆為瑞士當地時間):

1月17日(周二) 09:45—10:45,由世界經濟論壇與華爾街日報聯合舉辦題為“貨幣政策走勢”的會議。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未來利率走勢不確定性增強,各國央行應如何使貨幣政策正常化,並穩健實施政策?

同日13:00—14:00,由世界經濟論壇與《時代》雜誌聯合舉辦題為“美國前景展望”的會議。新任美國總統將在本周就職。在大選造成的分裂過後,美國將如何重新團結?

同日16:00—17:00,世界經濟論壇與第一財經聯合舉辦題為“全球成長型市場前景展望”的會議。自2016 年以來加速增長,但中國近四分之一的債務將於今年到期。有鑒於此,中國將如何維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本次會議將探討以下內容:
低利率環境與貨幣,金融和貿易去全球化
,穩定大宗商品和人口紅利。

1月18日(周三)15:00—16:00,世界經濟論壇與中國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題為“全球繁榮與中國角色”的會議。 在全球化遭遇抵制的背景下,中國在努力實施貨幣國際化、對外投資戰略和“一帶一路”計劃,旨在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互動交流。中國能否重振全球經濟?

同日15:45—16:30,世界經濟論壇與美國政治新聞網 (Politico)聯合舉辦題為“分崩離析的歐洲”會議。面對經濟、國際和民粹主義挑戰,歐洲的一體化進程遭受巨大壓力。歐盟如何才能維持自身權威,繼續在全球扮演重要角色? 會議將探討以下內容:英國脫歐之後,對歐元持懷疑態度的民粹主義;在移民和貿易問題上的脆弱外交;歐盟全球戰略前景展望。

1月19日(周四) 11:00—12:00, 世界經濟論壇與 CNBC 電視臺聯合舉辦題為 “全球銀行業:回到未來 ”的會議,並將深入討論下列問題:面對更加嚴重的不確定性,哪種銀行模式最能夠抵禦風險?在不同地區和監管環境下經營時,正確的全球戰略是什麽?

同日11:00—12:00,亞洲新聞臺將舉辦題為“亞洲的領導角色”的會議。 東盟成立已近五十年,但跨太平洋夥伴關系的前景似乎仍不明朗。亞洲將在全球經濟中扮演怎樣的領導角色?會議將討論以下內容:區域貿易協定,東盟合作和中國的凝聚力。

同日15:00—16:00,世界經濟論壇與 CNN 聯合舉辦題為“全球能源前景展望”的論壇。 縮減補貼、發展多元經濟和投資可再生能源:著能源價格下跌,政府改革的成效如何?市場對此的反應又如何?本場會議由世界經濟論壇與 CNN 聯合舉辦。

同日16:30—17:30,Business Insider將舉辦題為“全球金融科技革命”的會議。亞洲吸引了全球半數的金融科技投資,哪些趨勢將會影響未來全球金融體系?會議將探討以下內容:數字身份識別,監管科技和推廣區塊鏈技術。

1月20日(周五)10:30—11:30,《華爾街日報》將舉辦題為“脫歐之後的英國 ”的會議。離開歐盟之後,英國發展的新願景是什麽?會議將探討以下內容:確定與歐盟的關系,制定增長與投資戰略和處理國際與歐盟移民問題。

同日14:00—15:15,世界經濟論壇將舉辦題為“全球經濟展望”的會議。2017 年,全球經濟的前景如何? 會議將探討以下內容:低利率環境下的經濟增長,開放型經濟的未來,新興市場的發展路線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855

前瞻達沃斯論壇:世界經濟需要中國力量

世界經濟論壇第47屆年會(即“冬季達沃斯論壇”)確定今年的年會主題:“領導力:應勢而為、勇於擔當”,旨在號召全球領導者重新審視支持全球合作的一系列現有國際體系,並重塑適應複雜的、多極世界的新體系,以推動更具包容性與平等性的經濟增長。

多位專家表示,世界經濟發展需要中國力量,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將從過去追隨者轉變為積極的建設者和推動者。參與全球治理,首先要發展好自己,中國應該保持經濟的中高速增長,深化供給側改革,同時要發揮中國在雙邊和多邊對話機制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推進國際社會的結構性變革,打造全球價值鏈。

中國對全球經濟貢獻巨大

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月15日至18日對瑞士進行國事訪問,擬出席冬季達沃斯論壇,並訪問在瑞士的多個國際組織。

業內人士分析,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問對於推動世界經濟複蘇增長、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進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他們對習近平主席的訪問充滿期待。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表示,要竭力打造更好的全球治理與領導力體系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在11日的“國是論壇”上表示,中國經濟在三四季度以來有著恢複增長的強勁勢頭,各種宏觀經濟指標表現非常好,GDP連續三個季度實現6.7%的增長,支撐經濟增長的動力也比較堅實。2017年雖然充滿著不確定性,但是充滿希望。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預計在6.5%~6.6%。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10日國新辦的發布會上表示,預計2016年中國經濟總量會突破70萬億人民幣,增量大約是5萬億,這個增量與五年前年增長10%的增量基本相當,相當於1994年我們國家的經濟總量。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可以達到30%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認為,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繼續令人失望,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保持高水平的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形成了有力支撐。此前IMF公布的數據也顯示,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遠超美國、歐元區等國家和地區。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龐中英撰文表示,當前和可以預見的未來,美國和歐盟在全球治理中承擔的責任進一步減少,中國在全球治理中承擔的責任可能會進一步增加。2017年以後,全球治理仍然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優先。中國成為全球治理的主要驅動和領導力量之一。

中國將轉變角色

徐洪才表示,2017年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可以大有作為,趁著成功召開杭州G20峰會的東風,把中國的一些概念、理念、元素、方案融入國際規則當中,推動大家形成更多共識,在全球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等盛行的背景下,中國要繼續推動全球化,勇於擔當,有所作為。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在“國是論壇”上表示,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將會轉變,過去是跟隨者,未來隨著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實力不斷崛起,中國應該在全球治理中扮演更加積極、更加重要的角色。應該聯合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要通過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外交來發現彼此共同的利益,才可能在世界舞臺上更好地扮演中國角色。

趙萍認為,中國要在全球治理中擔當重任,也必須在手段上有守有攻,既要關註全球,也要關註自我發展。要更多關註中國利益的保護機制,中國現在已經成為資本的凈流出國,在全球投資規模特別大,在註重貨物貿易便利化的同時更要註意保護境外的企業,保護它們在當地的合法權益以及良好的經營環境。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在全球治理角色的轉變中尤其要註意兩個問題。第一,軍事和海外事務的卷入必須謹慎。第二,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發展和完善不能過度,勞動力市場應當是有彈性的,簡政放權必須是全力以赴推進的,要保證經濟生活的活力,保證人民永葆勤奮和自我奮鬥的精神。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在“國是論壇”上稱,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要先把國內治理好。在全球制造業轉型升級和中國制造2025規劃實施過程中,都離不開人力資本的提升。中國應該繼續加大對科研、教育投資,同時要提高投資效率,放松對教育、科研的過度管制,發揮教育、科研機構的自我作用。中國應該推動法治公平,保護知識產權,維護人才的利益創造基本的條件,還應該通過財稅政策創造條件,不斷引進人才,吸收全球人才為中國工業所用。

南開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支偉也同意上述觀點。他表示,參與全球治理,首先要發展好自己,中國應該保持經濟的中高速增長,以給世界提供經濟增長的動力,為此中國必須要繼續有力推進結構性改革,構建創新的生態體系,深化供給側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同時,要發揮中國在雙邊和多邊對話機制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推進國際社會的結構性變革,打造全球價值鏈,參與公平公正包容有序國際金融體系的建設。繼續擴大區域經濟合作,同時維護多邊貿易體系,遏制保護主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861

畢馬威陶匡淳:達沃斯年會將展現中國擔當,改革應加速推進

一年一度的世界經濟論壇(“冬季達沃斯論壇”)即將揭幕。今年達沃斯論壇(1月16-20日)的主題為“領導力:應勢而為、勇於擔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率隊前往,並在當地時間1月17日發表主旨演講。外媒紛紛預計,此次中國將成為論壇核心。

習近平主席此次可能將釋放怎樣的信號?海外高度關註的中國改革議程將如何推進?達沃斯所關註的技術革新將給全球帶來什麽影響?

就此,畢馬威中國主席陶匡淳接受了第一財經的專訪,他將赴瑞士參與此次論壇。過去兩年來,陶匡淳致力於提供有關國有企業改革等方面的專業咨詢,並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並購具有多年經驗。

向世界釋放中國信心

第一財經:習近平主席此次親赴達沃斯,如何看待這一罕見的高級別亮相?在這個高端的經濟盛宴上,預計習近平主席會如何釋放中國信心?

陶匡淳:此次達沃斯年會旨在號召全球領導者重新審視曾經支持全球合作的一系列現有國際體系,並重塑適應當今更加複雜的多極世界需要的新體系,以切實促進具有包容性、平等性的未來增長。

回望2016,雖然國際金融危機已過去將近10年,但世界經濟依然在種種嚴峻挑戰中砥礪前行:金融市場動蕩、國際貿易持續低迷、主要經濟體走勢日漸分化、全球經濟形勢愈加複雜,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機構於近期相繼調低了世界經濟增長預期。這些使得各方焦慮情緒升溫。

為應對經濟疲弱帶來的複雜挑戰,世界各國都在尋求經濟轉型升級。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走勢更受到世界關註。尤其在過去數年中,中國以逾25%的貢獻率穩居世界經濟增長頭號引擎。據IMF測算,2020年前這一數字還將進一步增加到30%。

習主席此次出席達沃斯年會,將為世界了解中國經濟形勢、經濟前景,了解中國政府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提供絕佳機會。

2016年,中國經濟運行平穩,多項指標回暖。作為當前世界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事實上,中國此前已針對區域經濟合作等議題提出“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方案。順應此次冬季達沃斯的主題,我相信中國將在世界經濟大局中進一步展現領導力,體現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正如習主席在不同場合下所強調的,我們的信心來自於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決心和行動。中國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有力帶動了亞太和全球經濟增長,也提供了多樣的機遇。

2016年11月19日,習主席在秘魯利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時曾表示,“預計未來5年,中國進口總額將達到8萬億美元,利用外資總額將達到6000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遊將達到7億人次……這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更充足的資本、更豐富的產品、更寶貴的合作契機。”這與我們去年對全球CEO的調查結果也相吻合:他們認為,中國和印度是未來三年為企業提供新增長機會的最具吸引力的市場。

第一財經:達沃斯論壇密切關註“工業化4.0”趨勢,並認為技術革新的步伐將重塑全球格局。此次對這方面有何期待?

陶匡淳: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當前全球經濟的熱門話題之一,也是此次達沃斯的主題之一。現在人們普遍認同,移動互聯網、雲技術、大數據、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徹底顛覆傳統生產和組織方式。根據我們去年對於中國CEO的調查,大多數CEO把創新推動增長作為首要戰略任務,持此觀點的比例高於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CEO。此外,新產品、物聯網和數據分析能力都是中國CEO的重點投資領域。

最近十幾年,中國已在多個工業和科技領域取得長足進步,尤其是高鐵、建築工程、通信、無人機、互聯網等方面,已躋身世界領先行列。中國如何與世界一道搭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快車駛向未來,或將在此次冬季達沃斯上亮出更明確的答案。

國企改革任重道遠

第一財經:主流觀點認為,十九大結束後結構性改革將加快步伐,國企改革是主要內容,而中國的改革進程也可能是此次論壇的關註焦點。你認為國企改革應該側重哪些議程?

陶匡淳:先談兩組數據。一個是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2016年1-11月,全國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累計增長了9.4%,增長率不低,不過,同期國有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只增長了2.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整整7個百分點。

再來看一下財政部的數據。同樣在2016年1-11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8%,其中,中央企業同比下降2.8%,地方國有企業同比增長16.9%。

從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在2016年前11個月,國有工業企業的經營情況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而在國企中,央企的運營效率又低於地方國企,當然央企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職能。

在產能過剩行業中,尤其是鋼鐵、煤炭、電解鋁這三個行業,國企數量多、產能占比較高,這對國企在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五大任務的2016年的業績帶來短期的不利影響。但是,即使考慮到這一點,我仍然認為,國企經營效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十三五”期間,國企改革還任重道遠。

未來工作重點之一:積極穩妥推進市場化債轉股,把它作為企業降杠桿去產能的有效手段。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在市場化、法治化的前提下推進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2016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

通過解讀這些信息,我們看到這一輪債轉股重點強調了市場化原則。什麽是市場化?最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當企業出現問題的時候,在沒有行政幹預和政府保護的情況下,是不是有商業化運作的機構也就是戰略投資者願意介入,幫助企業實現債轉股。

市場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高杠桿率主要集中於非金融國有企業部門。結合《指導意見》可以看出,未來過剩行業龍頭企業、新興產業高杠桿成長型企業將是新一輪債轉股的重點,央企和省屬大國企是主要的債轉股對象。

另外,在債轉股的過程中,實施機構也是大家關註的焦點。《指導意見》中提出,“鼓勵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多種類型實施機構參與開展市場化債轉股。”但“除國家另有規定外,銀行不得直接將債權轉為股權。”

如何建立有效的市場機制來保證選擇出有效的實施機構成為一個關鍵。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債轉股的過程中定價公允、交易公平,並對債權人和各方的利益提供有效保障。還有就是債轉股最終要有資本市場的退出通道,希望在這方面有一些配套政策出臺,給實施機構後續的退出提供保障。

未來工作重點之二:把混合所有制改革向縱深推進。

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經推出了好幾個年頭,出現了一些經典案例,但是距此次國企改革要達到的宏偉目標還很遠,市場上還需要有更多實質性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功案例。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混改是增強國有企業活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需要指出的是,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混”,社會資本的參與要達到一定規模,投資人要能夠真正參與到公司運營決策中,通過“混”不僅為國企帶來了資金支持,同時也能在管理運營、資本運作、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機制為國企註入先進的思想和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通過市場化運作,增強國企的綜合競爭力,提高運營效率。

未來工作重點之三:公益類國有企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目前,市場上對於公益類國企的改革問題關註較少,但是我們認為,其也存在較大的改革空間。

政府提出,公益類國企的改革目標是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能力”。我們認為,PPP,也就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能夠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公益類國企可以通過公建民營、特許經營、購買服務、委托代理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領域,不僅可以為企業帶來資金,還能引入市場機制,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效率。

我們曾經為一些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內的PPP項目提供咨詢服務,經驗告訴我們,在PPP項目開展過程中,有一些問題值得註意,比如雖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有關PPP的指導性意見,但PPP的法律體系還有待完善;再比如,並不是所有公共服務領域的項目都適合采用PPP模式,需要根據項目具體情況加以甄別;另外,選擇合適的PPP模式十分重要,不同模式對項目的收益會產生不同影響。

未來工作重點之四:加強對國有企業的社會監督和信息披露。

2015年11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產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意見》指出,要“切實強化國有企業內部監督、出資人監督和審計、紀檢監察、巡視監督以及社會監督”。

未來國資監管將轉向以“管資本”為主,資本運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一整套有效的外部監督和內部控制體系的運行。目前對處於壟斷行業或公益類的國企,社會關註度非常高。國企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承擔了大量的社會職能工作。由於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同社會公眾的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

社會監督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企信息披露的數量和質量。目前,國企信息披露情況還不能充分滿足開展高效社會監督的要求。而在國外,很多國家將信息披露作為國企公司治理的關鍵內容和重要基礎,比如,瑞典政府規定:“由於國有企業最終屬於瑞典人民,所以公開且專業地披露信息和保證透明度是一項民主訴求,因此政府認為國有企業至少應該像上市公司那樣透明。”另外,高標準的會計和審計是信息公開披露的前提,經合組織就指出,“國有企業應該像上市公司一樣遵循高質量的會計和審計標準。”

中企需要“制勝未來”的全球化戰略

第一財經:近兩年來,中國跨境並購、海外投資不斷放量。此前中企的海外投資並購主要以大宗商品等順周期行業為主,其副作用也十分明顯,如今並購方向則不斷向金融、科技領域轉型。你對下一步發展有何建議?

陶匡淳: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變化趨勢與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和特點息息相關。在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以後,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和驅動條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需要調整增長方式,以實現高效、高質和可持續的發展。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趨勢下,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目標和重點行業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中企將更多地關註海外市場中那些能夠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自身創新能力,提升服務品質,促進綠色環保生產的現代產業體系。這些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引領型領域內的投資將有效推動中企在經濟“新常態”下實現轉型升級,促進中國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具體來說:一方面,中國企業將致力於在海外獲取經驗、技術、品牌和人才以增強競爭力,並引入適合在中國市場推廣的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重點行業包括先進制造業、信息通訊技術、農業和食品生產、醫療保健和養老服務等。

另一方面,中國企業也將充分利用政策支持,以及政府間的倡議(如“一帶一路”)創造的有利的國際環境,為在國內市場面臨產能過剩問題的優勢產品和服務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而在這一領域,我們可能將看到越來越多中外企業在“一帶一路”項目,以及在發達國家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項目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場合作的成功案例。

第一財經:隨著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去全球化”的趨勢也將成為今年達沃斯論壇的熱點議程。在這一大背景下,你認為未來中企應該如何融入全球?

陶匡淳:中國企業全球化戰略制定與實施中機遇與挑戰並存。

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1456.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8.3%(同期全球外國直接投資1.47萬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1.8%),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近十年的複合年增長率高達23.5%,未來也將可能持續快速增長。中企全球化進入了快車道,但將面臨更加複雜的海外投資環境,據我們估計,如果考慮到企業在投(資)後100天或者更長時間里面臨的整合難題,包括實現協同效應、迎接跨境跨文化的挑戰等,可能只有不到20%的中國企業能夠通過海外並購最終實現企業價值的增長。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企對外投資的業務領域與目標市場都呈現出多樣化發展趨勢,投資目的地國家既有歐美諸多高度發達的經濟體,如美國、德國、英國,也包括貧困或欠發達國家,如尼日利亞、坦桑尼亞,或是政治動蕩地區,如利比亞;另外,中企對外投資環境也愈發易變、不確定、複雜與模糊,這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政治的敏感性和行業壁壘,來自跨國和本地公司的競爭,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帶來的稅收變化以及新興市場匯率巨幅波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等方面,這對“走出去”的中企制定與實施全球戰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制勝未來的全球化戰略是中企成功“走出去”的重要前提。中國企業在進入全球化發展階段後,需要有成為世界一流跨國公司的戰略願景,並將全球化戰略納入到企業整體戰略中進行通盤考慮;同時,還要克服本土企業“走出去”的盲目沖動與機會主義,才能擁有全局性的認知和規劃。

對於外部環境,如果沒有提前建立戰略信息的收集和溝通渠道,照搬國內發展模式,通常會使企業對海外市場產生信息誤判,與實際脫離;同時,由於缺乏系統的風險評估體系以及對於海外政策的全面了解,中國投資者往往會在合法、合規方面產生過多不必要的成本和風險隱患。

從內部運營來看,大多數中企在全球價值鏈中仍然處於附加值較低的環節,競爭優勢不明顯。隨著國內用工成本的逐年上漲,性價比優勢正在全球範圍逐漸削弱,在未來則更多需要加強創新、營銷與技術方面的核心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