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0/xOMDAwMDE5MzExOQ.html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最近李嘉诚接连不断的大手笔,似乎说明82岁的高龄丝毫不妨碍其扩张商业版图的雄心,继57.75亿英镑 收购英国电网资产后,这位华人首富又对铁路资产发生了兴趣。17日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说,长江基建集团(01038.HK)正参与竞购英国唯一的高速铁路 线1号高铁(High Speed 1)30年的使用权。
连接伦敦和英法海底隧道的1号高铁全长109公里,运营时速为300公 里,2007年11月投入商业运营后,大大缩短了伦敦到欧洲大陆的时间,比如,伦敦的居民到巴黎的旅行时间缩短至2小时15分钟,到布鲁塞尔只要1小时 51分钟。这个耗资58亿英镑的项目曾经是英国人的骄傲,被誉为现代工程领域的杰出成就。这也难怪,在中国,四处修路造桥是常事,而在英伦三岛,自从 1899年后就再也没有修建过这等大手笔的铁路干线。
然而,由于财政困难,2009年1号高铁的国有母公司伦敦大陆铁路公司(London & Continental Railways Ltd.)将使用权移交给政府,而英国政府为削减财政赤字,在今年6月宣布出售该线路以回收部分资金。不过,出售的标的物仅仅是线路30年的使用权,中标 人可以引入新的服务运营商,基于商业核算,对运营商使用轨道和车站收取费用,通俗地讲,回收模式就是“买路钱”。英国交通部将继续保留线路附属的土地和基 础设施的所有权,并由铁路管理处(Office of Rail Regulation)就线路运营进行监管。
且不论李嘉诚的这宗竞标能否成功,他的举动倒是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即大洋彼岸的沃伦·巴菲特,今年2月,他完成了伯灵顿北圣达菲铁路(下文简称BNSF)的全资收购。BNSF在美国28个州、加拿大的2个省拥有约32000英里的铁路运输网络。
不 同于1号高铁的这项竞购,BNSF身兼运营服务商,其主要收入来源是消费品、工业品、农产品和煤炭四大品类的运输收入,收入增长取决于运量的增长以及运 费,后者相当程度为燃料价格所左右;运营费用主要是燃料成本以及38000名雇员的薪酬支出,前者通过燃料附加费对冲价格上涨风险,后者又有部分是与绩效 和利润分享挂钩。每年约有2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除设备外),15亿美元左右的折旧。总体来说,BNSF不失为一项收益稳健的投资,这又与1号高铁是类似 的。
那么,收购的初步成果究竟如何?8月7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NYSE:BRK)公布的半年报显示,BNSF 在2010年上半年收入为79.91亿美元,净利润为11.99亿美元,这两项数据在2009年分别为68.78亿美元和8.09亿美元,同比均有不少的 成长。BNSF 为伯克希尔·哈撒韦贡献了61.67亿美元的营收和8.85亿美元的净利润(BNSF自2月中旬才完成全资收购,并入公司财报)。
只 要不存在经济的二次探底,巴菲特将再一次准确地把握买入的好时点。2005年到2008年,BNSF的收入一直在持续增长,营收规模从129.87亿美元 增加至180.18亿美元,利润也相应水涨船高。然而,金融危机爆发,BNSF运量逐年下降,2007年运量为1031.82万个车皮 (Cars/Units),2008年为999.4万,2009年进一步萎缩至841.8万。不过,从今年上半年开始,BNSF工业品、农产品以及消费品 的运量,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事态似乎正朝着股神预想的方向发展。
关于李嘉诚接连出手基础设施建设的解读,也是说他对于全球经济复苏怀 有信心,在经济前景晦暗不明的当下,东西方两位投资大家同时出手铁路资产,投资若成功,也许将再次证明其预判经济大势的能力。然而,资金密集度型的投资, 如铁路资产,不仅仅要求有眼光、有远见,同样需要一掷百亿资金计的实力、相守数十年的定力。
简单从现金流回报的角度来看,铁路资产的投资, 属于典型的初始投资大、回报“细水长流”的项目,适合现金储备充足、资产负债率低、追求长期稳健回报的公司。巴菲特从2006年到2009年1月,以66 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BNSF22.5%的股权,剩余77.5%的股权收购则花了265亿美元,外加承担100亿美元的债务,BNSF成了他个人最大的单笔 投资。而李嘉诚的竞标交易额则预计高达15亿-20亿英镑。
另外,买卖是不是划算,最终收益能够达到多少,相当程度要取决于线路未来的流 量,这其中就存有很大变数。就1号高铁而言,投资者需要考虑的变量将包括未来的经济形势,监管当局的管制措施,甚至可能要预测未来英国介入欧盟的广度和深 度。而对于中国内地很多巴菲特、李嘉诚的拥趸而言,他们即便有眼光,资金雄厚,有多少愿意去做这种长期的谋划呢?
更何况,在中国,可能目前还不缺挣快钱的机会。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6/zMMDAwMDE5NDMzMw.html
总资产361亿元的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国际)重组旗下产业,将运营总部正式“定都”深圳。
8月25日下午4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与深圳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中航国际的运营总部放置深圳,并送予深圳两大礼包:设立中国航空研究院深圳分院、在深圳建设航空电子和汽车电子产业群基地。
在签约仪式上,中航工业总经理林左鸣表示,中航工业将在深圳设立中航国际运营总部的目的,是为“全力打造以航空为本、贸易物流为主、适度多元经营、相关产业领先、高度国际化的跨国公司”。
中航国际前身为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技),为中航工业旗下十大业务板块之一民品业务旗舰,其全资子公司深圳中航于1979年由王震将军率领八大军工部门之一的中航技至特区成立。
2009年,中航国际为整个中航工业贡献30%左右的销售收入,而深圳中航则占据中航国际销售收入的近6成,并囊括中航国际6家上市公司中的5家,故此次“定都”被誉为实至名归。
借力深圳中航
林左鸣曾公开表示,下辖6家上市公司的中航国际,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境外整体上市,并计划到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2500亿元,跨入世界500强行列。
“运 营这一块,中航国际希望借助深圳这一个市场化机制比较完善的地方,让中航国际在运营这一块更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实现未来数年30%左右的复合增长。”深 圳中航总经理由镭告诉记者,中航国际计划2010年销售收入达600亿,其中深圳中航300亿,未来深圳中航与中航国际运营中心将会深度合作,为冲击世界 500强立基。
2006年,林左鸣担任中航工业总经理,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管理架构和产业结构的重组,使之成为一个有整体竞争力和统一品牌的大型央企。由中航技、中航工业供销总公司、北京瑞赛科技有限公司重组而成的中航国际,成为惟一的民品业务发展平台。
2008年深圳中航董事长吴光权升任中航国际董事长;2010年3月12日,吴光权被任命为中航国际主席,深圳中航在中航工业集团序列中的位置就变得十分清晰。
经 过三十年的发展,深圳中航目前旗下拥有深圳中航集团(0161.HK)、中航地产(000043.SZ)、深天马(000050.SZ)、飞亚达 (000026.SZ)、天虹商场(002419.SZ)五家上市公司以及深南电路、中航物业、格兰云天、上海宾馆、中航商贸等知名企业。
“对 深圳中航来说,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基本上处在一种体制外、市场中讨生活、谋发展的状态,游离于航空工业系统的边缘,自成体系而获得发展壮大,其适应市 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最终获得了航空工业系统的认可,自此更可融入整个航空工业体系而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珠三家民间经济观察家金心异分析。
金心异认为,在林左鸣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进行的大整合中,中航国际作为十大业务板块之一、民品业务的主要发展平台,将更加看重深圳公司的经验,依重深圳中航集团的产业实力,这恰也将给深圳中航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这种趋势已在近两年内有所体现,而未来将会更加清晰。
海外整体上市
中航工业副总经济师、资本运营部部长李平透露,2009年11月5日,中航国际新引进了两家战略投资者,分别是香港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银投资)和全国社保基金。
李平说,中航国际与中银投资的战略投资协议已经签署完毕,中银投资将出资10亿元,获得20%的股份。
2010 年1月7日,中航工业宣布,集团与下属的中航国际、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四方签署了《社保基金增资入股协议》,根据该协议,社保 基金将采取增资方式入股中航国际,增资后的中航国际,中航工业占67.38%股份,社保基金占16.31%股份,中银投占16.31%股份。
2010年2月2日,飞亚达、中航地产、深天马公告显示,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中津创新(天津)投资有限公司,变更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中津创投分别持有中航国际80.5%、19.5%的股权。
对于中航国际此新一轮的整合重组,事实上也是为未来整体上市奠定基础。吴光权解释,中航国际可能有二三十个子公司,将来可能都是一个独特的创新性的公司。“我不是按哪个产业链做哪一段,我是从产业来审视我投多少钱,但是我控制这个产业的最高端,获得最高的价值”。
中航工业集团副总经理顾惠忠表示,该公司极为器重深圳位置及市场、资本等方面作用,未来“加大力度同深圳的合作,特别是要发展航空非航空产品基地和第三产业基地的作用,取得更大的发展”。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3/2NMDAwMDE5NzA2Nw.html
“考上北大不容易,电信手机辐射低”——9月7日下午,一幅被部分网友评价为“雷人”的广告语,张贴在北京大学校园内著名的“三角地”。
作为北大校园信息发布的聚集地,“三角地”是该校人流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正因如此,对于欲极力拓展北大学生市场的电信运营商,“三角地”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广 告语的旁侧,便是北京电信位于北大校园的促销点。距离不到十米,北京移动“动感地带”的促销活动亦摆开阵势,现场的促销人员,不放过和每一个新生靠近的机 会——对于远道进京的“新同学”,更换手机卡,成为“必备动作”——他们即将成为北京地区电信运营商的又一个新增用户。
校园外的争夺,亦热度不减。在北京地铁四号线,北京移动“动感地带”和北京电信“天翼校园套餐”的广告牌交错出现。知情者透露,四号线途径中关村,此处广告费价格不菲,即便如此运营商依旧不惜本钱。
相比较高昂的广告投入,四号线的潜在市场更为可期——由南往北,民族大学、北理工、人大、北大、清华均途径四号线。对于争夺校园市场的运营商,这是校园外又一个重要的战场。
“每一年的新生促销,都是我们年度营销的重头戏。”中国移动某分公司一市场推广负责人坦言,现在校园市场的争夺可谓惨烈。
校 园市场争夺的背后,则是中国移动用户市场的增长放缓。2009年,中国的移动电话新增用户1.05亿,相比较2008年近9000万新增用户数,增幅仅千 万户。“新增用户数量的放缓,将是大趋势,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持续。”电信行业专家付亮分析,在此背景下,校园市场是少有的新增市场。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面对刚刚启幕的中国3G市场,大学生无疑是3G高端市场最大的潜在用户。“争夺校园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布局未来。”上述运营商人士直言。
深度捆绑
8月中旬,经历高考后的漫长暑假,家在揭阳的小寒(化名),等到了位于广州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意料之外的是,通知书中夹着一张广州移动赠送的“动感地带”手机号码,并附有55元话费。
对于即将去广州上大学的小寒,更换一张广州地区的电话卡,早已在其计划之列。到广州的大学报到后,小寒随即换上了寄来的“新号码”。
“我们这一届的新生,都在录取通知书中,收到了赠送的‘动感地带’新号码。”小寒告诉记者,这让他们很方便,“我觉得挺好的,反正我们也要换号了,而且还不用花钱。”
但在市场的另一面,却有另一种解读。当小寒漫步大学校园,发现相比较电信和联通的大力促销,移动这一次“安静了许多”。尽管电信和联通卖力促销,其对新生用户斩获寥寥。
“我们班上的同学,基本上都直接换上了寄来的号码,成为移动的用户。”小寒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了解到,除移动外,电信和联通在各地的分公司,在今年的新生入学中也采取过夹带录取通知书的营销方式。但这仅是吸引新生入网的第一步。
更激烈的争夺,是在学生用户的深度捆绑上。“尽管各家运营商针对校园市场的套餐相对优惠,但以语音业务为主的业务模式,其用户的粘性并不太高。”电信行业专家付亮认为,如何将校园业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深度捆绑”,成为运营商争夺校园市场的新趋势。
本报记者获得一份广州联通针对某高校的促销单显示:“亲爱的同学,下发到你手中的中国联通手机号码卡为你在校就读期间与学校信息对口的号码。学校的有关信息(包括学生活动、考试信息、就业信息等)都将通过学校信息平台发送到此号码。”
“通过深度捆绑,把该运营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而其他运营商甚至很难获得入网的机会。”付亮分析,区别于其他商品销售,电信商品的排他性较强,“尤其是学生群体,很难同时成为多家运营商的用户。”
前述中国移动一分公司人士直言,在校园促销中各家运营商都有排他性的愿望,但部分学校也正是基于此,有着包括收取进场费在内的权利寻租诉求:“双方作用下,校园市场的争夺既复杂又惨烈。”
低成本营销?
校园市场的低价格,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广东的部分高校新生报到期间,广东联通甚至打出了“充50元送500元话费”“充100元送800元话费”的大幅度优惠。而在北京市场,北京电信甚至推出了在校园内,长途市话合一0.1元/分钟的超低优惠。
“学生市场作为一个低收入人群,是一个对价格弹性极为敏感的群体。”上述中国移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校园市场的争夺,几家运营商之间最主要的比拼就是价格,对于自身而言,就是谁能把利润降得最低。
但这还是问题的表象,据本报记者了解,移动业务运营特定的成本与收入模型,或许才是运营商不计成本“肉搏”校园市场的背后支撑。
“对于基站网络已经覆盖的一定区域,其成本投入是相对固定的。”电信专家付亮分析,区别于固定电话业务,在一个固定的无线区域内,并不会因为增加新的移动电话用户,而增加相应的成本。
“从运营的角度讲,我们每增加一个新的用户,其收入几乎是纯收益。”上述运营商人士直言,“对于所谓低价促销,只存在赚多赚少的问题,而不存在亏本的问题。”
但在现实校园市场,实物促销盛行带来的高成本,却同样让运营商面临着一定的成本压力。本报记者走访多家北京高校发现,运营商校园促销点都是赠品密布。除了常规的存话费送手机之外,还有自行车、移动硬盘、电风扇、蓝牙耳机等价值不等的实物赠品。
“我们每年花在实物赠品上的成本逐年增加。”上述运营商人士直言,几家运营商相互比拼,“都是互相逼出来的。”
竞逐增量市场
惨烈的价格搏杀,从整体上摊薄了校园市场的利润。
一位接近广东移动的业界人士透露,在广州地区高校学生群体, ARPU值(每户每月收入贡献)约在50元左右。而根据中国移动2009年年报披露,2009年中国移动用户ARPU值平均在77元人民币。
“在目前的市场现状下,学生群体对运营商的利润贡献很有限。”广东移动一家分公司人士分析,除了学生自身属于低消费人群外,也与学生的整体数量有关,“学生用户一般不足区域用户数量的十五分之一。”
即便从当下看,校园市场并非是“利润牛奶”,但运营商的争夺丝毫未见减弱。
“从移动用户新增人数看,呈现放缓趋势。”上述中国移动内部人士分析,而在各家运营商的竞争中,发展和争夺新用户,无一例外地成为各家运营商市场推广的首要战略之一。
在此背景下,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异地求学,所产生的增量市场,很自然的成为各家运营商竞逐的焦点。
不止于此,对校园市场的争夺,还为运营商日后的3G业务打下铺垫。值得关注的是,自2009年开始,三家运营商在校园推广中,都开始有意识地推广数据业务。例如,在今年北京电信的校园套餐中,均包含上网流量、WiFi时长赠送,而用于促销赠送的手机,均是3G手机。
“尽管学生属于低消费群体,但极愿意尝试新鲜应用。”前述中国移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发展学生市场更多地着眼于未来的市场培育,“形成对某一家运营商的使用依赖,对于未来的市场延续很重要。”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3/2OMDAwMDE5NzA2OA.html
三网融合试点正从政策博弈走向市场争夺。
9月10日,本报记者从一家参与联通招标的IPTV设备商处获悉,中国联通覆盖10个城市的IPTV招标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华为、中兴、思华、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乐视和青牛等7家IPTV设备商入局。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参与招标的设备商一共有11家,结果昔日IPTV设备商的霸主UT斯达康、海信、东软以及烽火通信落选,而思华、乐视、青牛等名不见经传的设备商却分别在大连、杭州、武汉和绵阳成为赢家。
不过在中国电信比较强势的上海、南京、深圳、厦门等4个试点城市这次中国联通并没有布局,反而补充了石家庄和天津两个非试点城市来开展IPTV业务,显然其希望在电信相对薄弱的北方地区取得IPTV业务的突破。
联通招标IPTV
“在 IPTV领域,现在已经并入联通的中国网通其实布局比中国电信还早,其布局的领域主要是哈尔滨、吉林、北京等区域,然而由于歌华有线等广电运营商的抵 制,2006年中国网通在北京和吉林的IPTV被广电总局叫停,而哈尔滨也在发展了近10万用户后停止了扩张的步伐。”广电总局科技司有关人士9月10日 如是表示。
然而随着今年以来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相继出台,特别是12个试点城市提交了各自的三网融合试点细则后,中国联通开始重新布局自己的IPTV业务,首批12个试点城市中,联通都被列入了参与试点的运营商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联通从今年8月开始召集IPTV设备商参与IPTV试点业务的讨论,并在11家参会的设备商中进行选择,最终华为、中兴通讯和思华等设备商脱颖而出。
广 电专家吴纯勇告诉记者,虽然IPTV业务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很小的新兴业务,而且目前也找不到什么盈利模式,同时其内容播控平台又被广电的CNTV 和上海文广百视通控制,然而作为三网融合进入视频的入口,电信运营商要想在未来的高清视频传输领域突破广电的封锁,就必须建立自己的IPTV平台。
格兰研究的数据显示,到今年8月全国IPTV用户已经突破950万户,其中中国电信的用户数量超过800万户,而上海、江苏两省的用户数量都超过了150万户,然而中国联通的用户数量则只有70万户。
显然要想在IPTV这一三网融合的标志性业务中赶超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需要更多的投入。北京联通近日抛出了年内发展3万IPTV用户的目标,显然其在IPTV领域依然在试探。
中国数字电视杂志主编包冉表示,“对于联通来说要在整体IPTV用户上超越电信短期内是不可能的,联通必须在局部市场先取得优势,比如是电信相对薄弱的黑龙江、吉林、北京、山东、河北等地。”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联通确定的首批建设IPTV系统平台的区域就包括北京、哈尔滨、大连、青岛、天津、石家庄、武汉、杭州、绵阳、长沙。
对于这些试点和非试点城市的选择,广东联通有关人士表示,“这些城市中国电信此前基本上没有布局,有的城市比如长沙、绵阳则基本上是空白,所以我们希望能取得突破,而上海、南京等城市我们已经没有再去布局的必要了,因为电信已经形成了相对的优势。”
设备商重新洗牌
对 于这次参与联通招标的设备商来说,虽然这10个城市的IPTV平台总定单金额并不大,约在1亿元左右,其与电信运营商在3G领域的投入相比简直就是“九牛 一毛”,但是如果IPTV从明年开始推广到40个城市,2012年后全国推广的话,那也意味着上百亿元的订单。显然能否抢得先机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联通的这次IPTV平台招标中,华为拿下了北京和哈尔滨,而中兴通讯取得了青岛和天津。然而老牌IPTV设备商UT斯达康,以及目前风头正劲的烽火通信出局,以及北京青牛软件、乐视,以及思华的胜出,都有些爆冷门的意思。
有业内人士表示,“思华的胜出并不意外,因为思华是国内互动电视做得比较好的厂商,它是杭州华数的系统平台厂家,但这些年比较低调。”
此外,记者了解到,思华和中国联通在手机业务上的合作也相当紧密,双方的认知可能是这次思华能进一线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2000年成立的北京青牛软件,曾于2005年获得软银亚洲、华登国际和中科招商等国内外著名投资基金的3150万美元注资,而且其与中国电信等三大运营商都建立了合作关系,所以这次中标定单规模最小的绵阳也在情理之中。
对 于UT斯达康的出局,包冉告诉本报记者,“其实UT斯达康曾经将IPTV作为小灵通后最大的潜在业务,但是IPTV前些年发展不顺利让其心灰意冷,如今卷 土重来无论在技术还是资金上都无法与华为、中兴通讯相提并论,与其他IPTV设备商也没有优势,所以其出局也很正常。”
记者了解到,中国电信也在青岛、长沙、绵阳、武汉、云南等地区进行IPTV的平台布局,这也是IPTV设备商的机会。
运营商圈地
在IPTV设备商激烈竞争的同时,电信、联通两大电信运营商也展开了IPTV的圈地战。
包冉表示,“由于工信部并没有明确电信运营商的势力范围,所以在12个试点城市,以及此前获准开办IPTV业务的二省十二市,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将展开争夺,而在正式运营前,布局较晚的中国联通的投资欲望更为强烈。”
记者了解到,此前中国联通在北京、哈尔滨和大连都建立了IPTV平台,其中北京由中兴通讯和阿尔卡特朗讯共同中标,而大连则是中兴通讯,哈尔滨是UT斯达康。目前中国联通招标后要建立新的平台,而中国电信也将在这些地区进行布局。
吴纯勇表示,“从三网融合的试点方案来看是不鼓励重复建设的,这样的确有重复建设的性质,但是考虑到原来中国联通在北京等地的平台多年没有使用而且技术上已经落后需要更新,而同时两家电信运营商良性竞争的话,会让IPTV业务发展更快,所以多平台竞争并非坏事。”
然而对于联通等电信运营商来说,除了自身建设外,还需要与CNTV、百视通等建设IPTV内容播控平台对接。
目 前,云南电信已经与CNTV建立了全新的合作关系。据悉,此前,CNTV以控股公司的方式和云南电视台合作,CNTV出2000万现金占60%股份,与云 南电视台成立了云南爱上网络公司。该合资公司到2010年4月在云南昆明、楚雄、大理、曲靖、玉溪等地发展用户达到4万户。CNTV有意让云南电信参与到 该合资公司中来,而云南电信也表示了参股的愿望。
云南电信有关人士表示,之前发展IPTV电信的投入很大、回报不佳,但是从合作模式上看,电信可以控制用户认证计费,央视和云南电视台提供EPG和内容服务,这种模式对各方来说都是各取所需。
經過接近一年的營運,華匯指數的情況如何?
原有的成分股,可參考這個,包括海王集團(70,前德智發展、駿雷國際)、馬斯葛集團(136)、威利國際 (273,前稱怡南、華匯控股、互聯控股)、民豐控股(279,前稱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漢基控股(412,前東峻、大雄科技)、福方集團 (885)、萊福資本(901)、合一投資(913)、德發集團(928)、南興集團(986)、大地資源控股(8116)。
在這一年間,華匯指數加入兩隻成分股,分別是三龍國際(329,前稱如煙集團、金龍集團)及寶源控股(692,前正興),使成分股增加至13隻,基準日為第一次由華匯系的兩間證券行代其配售時計算。現時考慮於2011年加入中國雲錫礦業(263,前保興投資)及昊天能源控股(474,前永保時)作為第14隻及第15隻成分股:
至2010年12月3日為止,四大指數的收市價如下:
泛華匯平均指數(以1000點為基數) 200.275
泛華匯加權指數(以1000點為基數) 612.322
泛華匯指數(以反向log,1000點為基數) 4,993.127
泛華匯指數(以反向e,1000點為基數) 40,556.80
即是代表,公司在一年內,股價方面,已經下跌接近80%,市值在上一年的基礎上,不計股本調整下跌了40%,反向log及e加劇了股價的變化,股價愈跌,指數愈升,兩指數分別上升接近4倍及40倍,可見股價下跌之速。
從成分股可見,僅有海王集團上升8%,德發集團則因停牌未有變化外,大部分均下跌,幅度7%至94.62%不等,其中8隻不計除權下跌超過50%,遠遜大市表現,可見投資此類股票大多都是輸錢的。
在股本擴張方面,除了海王集團及德發集團外,每隻股均曾有股本擴張,幅度由11%至57倍不等,其中有5隻股本增加多於1倍,其中合一投資一年間股本增加57倍多,寶源控股及民豐控股增加超過10倍及9倍。
但在市值方面,整體則大致相若,5隻股下跌,其中南興集團減少59%,如煙集團減少57%,其餘則增加,當中民豐控股市值增加多於5倍、合一投資增加多於2倍。
由此可以看到,在資金上面,其實他們的實力大致不變,但是股票數目則持繼增加,減少原有股東持股的比例,故股東持續損失,所以,大家請繼續留意此指數的表現呢,並避免購入以上股票。
資料:
華匯指數計算表:
http://www.editgrid.com/user/greatsoup/%E8%8F%AF%E5%8C%AF%E6%8C%87%E6%95%B8
華匯股票公告區: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5786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18/2MMDAwMDIzMjk2MQ.html
2010年因亞運會之機小試牛刀後,三大電信運營商在廣東WiFi市場再顯身手。
4月13日,廣東電信對外宣佈,從2011年5月1日到9月30日的深圳大運會期間,廣東電信天翼手機和寬帶用戶使用WiFi免費,而其固話、小靈通、非廣東的天翼用戶,以及其他運營商手機用戶也可每月使用10小時的免費WiFi。
在此之前,廣東移動和廣東聯通也分別推出了免費WiFi上網服務,其中廣東聯通將年初開始的WiFi友好體驗活動從3月31日延長至今年8月31日;廣東移動也宣佈對其全球通八大套餐客戶實行全年WiFi免費政策。
廣東WiFi免費潮
4月初,三大運營商在廣東掀起的免費WiFi大戰,頗有爭先恐後的架勢。
與 其他兩大運營商不同,廣東電信已經開始將WiFi潛在用戶的拓展目標延伸到了移動和聯通的手機用戶中。按照廣東電信市場部WiFi業務主管陳柱的說法, 「這並非是針對競爭對手促銷做出的應對行動,也不是挖牆角,廣東電信只是為了通過免費讓WiFi業務的潛在用戶得到激活。」
然而三大運營商的免費WiFi戰略,卻有著各自的出發點。從廣東省的移動通信市場情況來看,廣東移動的優惠對象是其高端的全球通用戶,與之前推出的送話費一樣,移動是為了穩定全球通高端用戶,以免被聯通「沃3G」、電信「天翼」的3G套餐大規模拉走。
廣東聯通在去年底就推出後付費手機用戶開展WLAN友好體驗活動,原計劃截止2011年3月31日,近日又將此免費WiFi上網體驗延長至2011年8月31日。
然而三大運營商中只有電信WiFi針對的用戶最為寬泛,但是其優惠最多的還是天翼3G手機和寬帶用戶,所以其推免費WiFi的主要目的依然是借此來吸引更多人使用天翼3G手機和無線寬帶。
「我們內部制定的就是C+W(CDMA2000+WiFi)的捆綁策略。」陳柱告訴本報記者,「其實之前廣東電信針對天翼用戶就贈送每月30個小時的免費WiFi,而今年5月-9月的大運促銷期間則取消時間限制,活動核心依然是為了帶動3G用戶的快速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廣東電信第一次將免費WiFi覆蓋的目標瞄準了非廣東的天翼用戶以及其他運營商手機用戶,而且在大運促銷期間贈送的免費時長從此前的2小時延長到10小時。對此,陳柱的解釋是,「這主要是為了盤活電信的WiFi網絡資源。」
截 至目前,廣東電信已經投資過億元建設了1萬多個WiFi熱點,而AP數量則達到了3萬多個,目前在廣東省內依然處於相對領先的位置,但是之前的活躍用戶數 量太少,這導致大量的WiFi網絡資源閒置。而同時3G寬帶資源則比較擁擠,而免費WiFi可以分流部分3G網絡的壓力。
其實廣東電信在去 年亞運期間就曾經面向廣州市民免費開放全城的WiFi網絡,按照陳柱的介紹,當時電信的活躍WiFi用戶(每月使用1次以上)從2萬多戶快速增長到15萬 戶,而在亞運後隨著免費WiFi業務的停止,其活躍用戶下降到6萬戶左右。廣東電信希望通過這次到年底的促銷,讓活躍用戶數量增長到20萬以上。
共建共享摸索
「廣東電信2011年計劃投資近億元新增1萬個AP。」陳柱表示。
除了完全自建的模式外,廣電電信已經開始在探索WiFi社會化共享共建,一方面借助各地市政府提出的無線城市計劃,利用政府資源來減少自身投資的壓力;另一方面探討與一些商業地產的開發商、業主合作合資的方式來建設WiFi熱點。
「比 如麥當勞建設一個WiFi接入點的費用可能只有1萬元,但是依靠這項增值服務很多麥當勞餐廳的顧客大大增加。」陳柱表示,未來電信在WiFi布點時也會考 慮與這些場所以及商業樓宇開發商合作的方式,電信負責提供光纖高帶寬的接入,而樓宇則可以免費提供了入駐的公司和客戶。
他還表示,「這些商業樓宇因為免費WiFi帶來的收益能否分享,這一切大家都可以談,但是對電信來說,在商業樓宇WiFi提前佈局是很必要的,因為誰的熱點和AP更多,今後在WiFi商業化運營中就將佔據有利位置。」
財 力更加雄厚的廣東移動,其WiFi投資力度更大。「移動一方面沒有寬帶用戶,同時其TD網絡上網速度較慢,希望通過建設WiFi網絡來彌補TD網絡的不 足。」一位電信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其實從2010年開始,移動建設WiFi的速度要快於電信,預計到2011年底,廣東移動WiFi熱點數量將超過電 信。」
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期間,廣東移動就投入超過4000萬元,在省內亞運主辦城市以及珠三角區域綠道,開通了超過1萬個WLAN熱點。進入2011年,廣東移動還將在全省21個市新增2萬個WLAN無線接入點。
免費下一步
從目前三大運營商的促銷內容以及亞運前後的活躍用戶對比來看,免費依然是WiFi用戶增長最為快捷的方式。
其實盈利模式問題一直是外界對WiFi運營將信將疑的關鍵。電信運營商的WiFi業務此前更多是各地政府「無線城市」計劃的跟進角色而已。另外,也有擔心,運營商對於WiFi網絡的投資和免費推廣,可能會對有線寬帶ADSL,以及3G等無線寬帶業務造成衝擊。
「其 實我們WiFi熱點的布點是非常有考究的,我們會考慮外來人口和商務人士集中的機場、酒店、商業樓宇等區域,而對於本地人為主的住宅小區暫時沒有佈局的計 劃。」陳柱表示,這樣一來,WiFi對有線寬帶並沒有什麼影響,而由於目前WiFi主要是局部範圍內提供高速無線上網服務,而3G寬帶則可以提供隨時隨地 上網的需要,所以兩者是互補關係。
他還表示,「其實電信WiFi瞄準的客戶主要是兩類,一是使用智能通訊終端的人群,二是使用上網本、iPad等經常出差的人群,所以不會與有線和無線3G寬帶業務形成人群的衝突。」
當 然,對於電信來說,由於其自身存在大量的有線寬帶和3G無線寬帶用戶,所以其投資WiFi業務的速度近年來相對較慢,廣州移動綜合部有關人士就指出,「對 於電信來說,建設WiFi的積極性遠沒有其發展3G的積極性高,一方面WiFi短期內難以形成自己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其對原來寬帶業務的內耗是難以避 免。」
WiFi業務未來是否可以帶來更多的數據業務並實現單獨盈利?對此陳柱表示,「現在電信在很多營業廳和銷售網點已經推出了5種WiFi時長卡(5元5小時、50元100小時等),我們也在考慮製作實體卡,但是對於這一市場的規模增長前景目前還很難預測。」
「我們希望一兩年後實現WiFi收費,比如說在提供一定時長的免費WiFi後,可以收取超出部分時長的費用。」陳柱表示,但考慮到去年亞運免費WiFi大餐結束後很多活躍用戶馬上停止使用的情況,相信對WiFi收費會有一個較長的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