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優秀交易者只追求穩定可靠的交易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rn5.html

一個優秀的交易高手的定義應該是,能夠連續多年獲得穩定持續的連續複利回報,經年累月地賺錢而不是一朝暴富,常賺而不是賺,資本市場的高額利潤應來源於長期累積低風險下的持續利潤的結果,職業交易者只追求最可靠的,只有業餘低手才只關注利潤最大化和滿足於短暫的輝煌中。這也是多數人易現輝煌,難有成就的根本原因。重倉和頻繁交易導致成績巨幅震盪是業餘低手的表現,且兩者相互作用,互為因果。堅忍,耐心,信心並頑強執著地積累成功才是職業的交易態度。是否能明確,定量,系統地,從根本上必然地限制住你的單次和總的操作風險,是區分贏家和輸家的分界點,隨後才是天賦,勤奮,運氣得到盡可能的成績,而成績如何其中相當大地取決於市場,即“成事在天”。至於輸家再怎麼輝煌都只是震盪而已,最終是逃不脫輸光的命運。從主觀情緒型交易者質變到客觀系統型交易者是長期積累沉澱昇華的結果:無意識----意識到---做到----做好----堅持----習慣----融會貫通----忘記----大成。小錢靠技術(聰明),大錢靠意志(智慧)。長線(智慧)判方向,短線(聰明)找時機。智慧成業,聰明只果腹。聰明過了頭就喪失智慧(為自作聰明),所以我要智慧過人而放棄小聰明(為大智若愚)。這裏的意志應理解成為堅持自己的正確理念和有效的方法不動搖。止損是以一系列小損失取代更的致命的損失,它不一定是對行情的“否”判斷(即止損完成不一定就朝反方向繼續甚至多數不,但僅僅為那一次“真的” 也有必要堅持,最多只是反止損再介入),而只是首先超過了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所以資金最大損失原則(必須絕對〈=資產的5%)必須嚴格首要遵守。至於止損太頻繁的損失需要從開倉手數和開倉位,止損位的設置合理性及耐心等待和必要的放棄上去改進。行情更應輕倉慎加碼(因行情震盪也,由於貪心盲目加碼不僅在震盪中喪失利潤,更失去方向從而破壞節奏徹底失敗)。僅就單筆和局部而言,正確的方法不一定有最好的結果,錯誤的方法也有偶然的勝利甚至輝煌,但就長遠和全部來看,成功必然來自於堅持正確的習慣方法和不斷完善的性格修煉。大自然本身是由規律性和部分隨機性組成,任何想完全,徹底,精確地把握世界的想法,都是狂妄,無知和愚蠢的表現,追求完美就是表現形式之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於人我們是緣分而非最好,於事我們講究適應,能改變的是自己而非寄予外界提供。利潤是風險的產物而非欲望的產物,風險永遠是第一位的,是可以自身控制和規避但不是逃避,因為任何利潤的獲得都是承擔一定風險才能獲取的回報,只要交易思想正確,對於應該承擔的風險我們要從容不迫。正確分析預測只是成功投資的第一步,成功投資的基礎更需要嚴格的風險管理(倉位管理和止損管理),嚴謹的自我心理和情緒控制(寵辱不驚,處驚不變)。心理控制第一,風險管理第二,分析技能重要性最次。必須在交易中克服對資產權益的過度關注或攙雜進個人主觀需求原因,從而引發貪婪和恐懼情緒放大造成戰術混亂,戰略走樣最終將該做好的事搞得徹底失敗。交易在無欲的狀態下才能更多收穫,做好該做的而不是最想做的。市場不是你尋求刺激的場所,也不是你的取款機器。任何的事物,對他的定義越嚴格,它的內涵越少。實際的操作性才越強。在我們的交易規則和交易計畫的構成和制定中,也必須如此從本質和深處理解和執行,這樣才能保證成功率。盯住止損(止贏),止損(止贏)是自己控制的(謀事在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5

投信篇》追求相對績效 贏的關鍵在小型股 投信尋找飆股 祕笈大公開

2010-03-29  今周刊





投信操盤目的在追求「相對傑出」的表現,選股重點在漲幅剽悍的個股。

這類型股票,多是籌碼較輕的中小型公司,透過挖掘潛力股方式提前大量布局。

投資人可從投信買超名單中,發現明日之星。

撰文‧歐陽善玲

若說外資是大鯊魚的話,主要以中小型魚類為食,常成群結伴的「雙髻鯊」,或許可形容本土投信。投信在台灣有三十九家,但資金規模約三千四百億元,只有外資 的六.五%。就像雙髻鯊,投信操作是競合關係,既需要互相取暖,彼此又有績效競爭壓力。透視他們時而犀利、凶猛的特性,透視他們的操作方法與選股邏輯,散 戶也可以跟著賺。

儘管投信「分量」遠不如外資,但進出動作仍具意義,特別是對中小型股的影響力「舉足輕重」。投資人若要掌握投信操作技巧及選股邏輯,可從三方面著手。

掌握投信對盤勢想法及操作技巧首先,從基金持股比率,看投信對市場多空想法;其次,從投信買超個股,看大盤強勢族群;第三,參考投信選股流程及指標,建立 自己的核心持股。

跟著投信操作前,要先釐清基金經理人對盤勢的想法。如果態度樂觀、偏多操作,那基金持股比重就會逐步增加;反之,態度保守、偏空操作,持股就會逐步降低。

舉例來說,投信投顧公會每個星期都會公布基金持股比重,如果基金持股從第一周的七六%,明顯增加到第二周的八五%,就能大致判斷投信對後勢看法偏多。

但要注意,投信資金動向有時也反映出散戶對大盤態度。例如,當市場行情好、散戶信心強時,就會透過申購基金方式參與股市。而國內股票型基金有持股最低七成 的限制,當資金湧入,基金規模變大、持股比重相對不足時,為符合法令規定,基金經理人就算沒有特別看好後勢,也必須加速布局。

同樣的道理,當散戶對市場感到悲觀,大量贖回基金時,就算基金經理人再看好盤勢,也會被迫賣股求現、以應付贖回潮。因此,投資人透過基金持股比重,判斷投 信多空動向時,最好能多觀察幾周時間,才能確實掌握投信的操作態度。如果偏多,投信就會站在攻擊一方,尋找營收成長性佳的個股;要是偏空,也會狠砍中小型 股票,以降低波動風險。

觀察投信如何營造作帳行情釐清投信對盤勢態度後,接下來就要瞄準投信看好的個股。一般而言,台股基金操作首要目標,在打敗大盤指數;其次,是在同類型基金 中勝出,一旦成為市場佼佼者,就可能吸引更多資金流入。

換句話說,投信操盤目的在追求「相對傑出」表現,選股重點在漲幅剽悍的標的。這類型股票,以中小型公司居多,而提前大量布局,也是投信最有價值的部分。

如何挖到金礦,是各家投信研究團隊的本事。但如何炒高手中標的價格,擊敗對手、爭取排名,就有戰術考量。受到過去投信績效獎金制度缺失影響,市場常在年 底、季底甚至月底,傳出所謂的「作帳行情」。

舉例來說,公司規定,基金報酬率在同類型中排名第一,績效獎金就有二百萬元;第二名獎金就只剩下一百萬元、第三名獎金只有五十萬元。名次每差一名,獎金就 銳減一半,而這當中報酬率差距,可能只有○.一%、甚至更小。對基金經理人來說,作帳動機就很強。

一般情況下,投信作帳手法有二。一是握有跟其他同業不同的「冷門股」,以「鎮單」方式進行;二是反手賣出同業持有較多的股票,破壞對手績效的反作帳行為。

首先,有作帳需求的基金經理人想要勝出,必須先鎖定獨門個股,也就是對手沒有的股票,最好是具有業績題材的小型股。如果與對手差距僅在一%以內,基金經理 人只要靠著自己的力量,在一、二天內,就能輕易將小型股價格拉抬上去。

像去年底的年度績效火拼,電子書概念股振曜,股本僅六.八億元,作帳行情起跑前一個月,股價就從七十六元上漲至一百三十四元,漲幅達七六%;而股本十一. 五億元的天瀚,同樣搭上電子書列車,股價表現也不遑多讓,不到一個月時間,漲幅也逼近六成。股本小、有題材的個股,就容易成為作帳標的。

若一切進行順利,冷門小型股即是基金經理人決勝關鍵。但要注意,如果經理人籌碼估計錯誤,砸下銀彈卻拉不動股價,就有可能淪為幫人抬轎或出貨,作帳不成還 名利兩頭空。不過要是缺乏「獨門生意」,持股中沒有適合作帳的標的,經理人也會改變策略,直接賣掉持股比重較低的個股。

例如,A基金持有某檔股票二%、B基金持有相同股票達八%。A、B兩檔基金對壘,績效競爭激烈,報酬率差距極小。而A基金經理人在衡量持股後,自知拚不過 B基金,在加碼買進反而會拉抬對手考量下,就會乾脆將手中持股二%賣出,藉由打壓B基金績效,爭取排名超前的可能。

過去就曾發生兩檔持股相近的基金,因疑似反作帳行為,而使原本績效一直保持領先的基金,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最後一天收盤時,出現情勢大逆轉,由先前位居第三 名的基金奪得年度績效冠軍。

不過,宏利投信投資長王彥傑表示,隨著投信公司獎金制度改善,市場參與度逐漸成熟,基金作帳情況已逐漸不存在。

更何況,過去作帳失敗的案例其實不少,靠基金經理人一路買上去的股票,到了隔年第一個交易日、作帳行情結束,報酬率就會落後同業,等於把未來績效先拿來 賠。投資人只要留意投信買超的個股即可,太過迷信作帳行情,有時反而會增加持股風險。相較於有爭議的作帳策略,投信的選股邏輯及挖掘潛力股能力,反而更具 參考價值。

理解投信選股策略

一般投信選股大致可分為三大門派,包括一、注重營收成長性,二、公司獲利及股價評價,三、市場趨勢及投資題材。

例如,近三個月績效第一名的柏瑞巨人基金經理人鄭智文,就偏重趨勢選股策略,及營收高成長公司。截至二月底,柏瑞巨人基金第一大持股,為相片印表機廠誠 研。在觀光景點即時沖印與自助沖洗盛行下,全年營收可望有二位數成長。二月以來,誠研股價漲幅達四八%,同期大盤僅上漲四.九%,兩者相差近十倍。

另外,大部分投信會設立一定的選股標準,要求基金經理人依循,以達到風險控管效果。

以寶來投信為例,基金經理人選股程序就有好幾道關卡。寶來投信副投資長劉興唐解釋,首先要在上千檔股票中,選出五百檔一般觀察名單(watch list),條件是流動性不能太差,市值不到一百億元的公司就會被剔除。

接著,研究員及基金經理人要依照自己負責的產業,從五百檔個股中再推薦八十檔股票,作為「購買名單」(buy list),基金經理人所有買賣持股,都要從這裡來。

要成為「購買名單」沒有一定的條件,全靠產業分析師的專業判斷。但大致歸納,這些個股都有一定競爭優勢、產業利基,股價評價也相對合理;若是搭上市場主流 題材,例如兩岸政策開放、節能環保,就更能吸引產業分析師青睞。

如果基金團隊中有不同聲音,像是看好的個股卻沒有被該產業分析師推薦,也可透過會議討論方式,把「漏網之魚」再撈回來。另外,「購買名單」並非萬年不變, 每月最後一周,投信會針對八十檔個股營收、業績狀況做調整。只要有一檔股票被剔除,就會有另一家公司遞補上去,使選股名單維持在八十檔個股。

跟隨投信腳步挖掘飆股

為使績效脫穎而出,這些選股流程在外人看來十分複雜,也難以仿效。因此,一位投信總經理就建議,如果要跟隨基金經理人挖到飆股,可以觀察整體投信針對某一 檔個股的持股比率,如果全部投信的總持股比率在五%以下,就先觀望。

倘若投信後來積極加碼,從五%一路增加到一○%,甚至一○%以上,那就表示這支股票已獲得投信圈的「共識」,這時股票往往就會進入飆漲的「甜蜜期」,投資 人最好趁機搭順風車;但假如開始靠近一五%或以上,則要小心恐怖平衡,隨時可能有投信會搶先拋貨,此時最好見好就收。

至於投信選股功力跟大盤相比究竟如何?以近半年投信買超前十五大個股表現來看,漲幅最高的啟碁近半年漲幅達三九.五%,同期大盤漲幅只有四.九六%;其他 像是投信買超第一名的中石化、第五名的頎邦、南科、華紙、國巨及新纖等,漲幅也都超過三成。總的來看,投信買超前十五名漲幅均在大盤之上,顯示投信進出動 向,確實是飆股的先行指標,也是相對聰明的選擇。

而基金多數偏愛小型股,投資人也可將投信視為小型股的動態指標,長期鎖定並持續追蹤。

漲幅勝過大盤

近半年投信買超前15大個股公司代號 公司名稱 3/23收盤價(元) 近半年股價漲跌幅(%) 近半年投信買超(張)1314 中石化 13.80 30.19 71062 3481 群 創 48.45 17.74 55702 3474 華亞科 25.40 18.14 45826 2337 旺 宏 18.80 6.52 41282 6147 頎 邦 36.55 30.07 39443 2408 南 科 31.30 39.11 38209 2327 國 巨 12.60 35.92 35763 1440 南 紡 12.95 7.02 34625 3034 聯 詠 98.90 25.19 33762 1905 華 紙 16.50 32.53 33156 1409 新 纖 11.70 34.17 28218 2409 友 達 36.20 10.37 27867 2102 泰 豐 25.05 35.04 27354 6285 啟 碁 61.10 39.50 26435 2332 友 訊 33.00 18.28 26262 TWA00 加權指數 7811.87 4.59 -

資料來源:CMoney

從投信動向擬定選股策略

1. 透過投信投顧公會每周公布的基金持股比重,判斷投信多空態度,若基金持股比重每周增加,代表投信看法偏多,開始留意營收成長性強或投信持續買超的小型股。

2. 觀察整體投信對某一檔個股的持股比率,如果持股比率在5%以下,就先觀望。若一路加碼至10%,甚至超過10%,就表示這檔股票已獲得投信圈的「共識」, 投資人可搭順風車,但要見好就收。

投信一般選股指標

1. 股價評價

本益比低於10倍、股價淨值比0.8至1.2倍

2. 流動性

市值100億元以上、或每日成交量大於1000張

3. 題材性

市場趨勢、企業購併、產業利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1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追求绝对收益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jiku.html


  在弱市中取得正收益是每个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事情,巴菲特早年经营合伙企业时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不过,在认真研读了相关资料后,我认为,可以借鉴他的投资思路,但没有必要过于执着地追求绝对收益。

图1:巴菲特合伙企业1957-1968年收益率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追求绝对收益


 

我们的环境更恶劣


    从追求绝对收益的角度来看,A股市场的环境比美国股市要恶劣。

图2:上证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2001-2010年上半年收益率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追求绝对收益



 

    从图2中可以发现,上证指数的波动幅度比标准普尔要大得多,这无疑给投资者取得绝对收益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其实,对比一下图2和图1还可以发现,与巴菲特 职业生涯的早年相比,最近10年美国股市的波动也更大了,于是就连巴菲特也不能幸免于亏损:2001年和2008年伯克希尔账面价值分别下降了6.2%和 9.6%。

    另据学者们的研究,中国股市的股价同步性(即所谓的“同涨同跌”现象)的程度在全球不是第一,也是第二,这就是说,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在熊市时找到不跌反涨的股票难度要比世界上其它地方要大得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价值投资者试图在熊市时获取绝对收益可能需要比巴菲特更高的水准。我有自知之明,不会狂妄到自以为比巴菲特还高明。

    当然,如果我们不投资股票,将资金全部投入到定期存款之类的品种上是可以稳获正收益的,不过,这是无赖的做法。无论如何,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目的是长期收益最大化。

我们的武器更少


    巴菲特早年之所以能在指数下跌时还取得正收益,是因为他的投资种类更齐全。巴菲特合伙企业的投资可分为三类:Generals(低估类投资)、Workouts(套利类投资)和Control(控制类投资),其中后两类投资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指数没什么关系。

    1962年,道指下跌了7.6%,而巴菲特合伙企业的收益率为13.8%,巴菲特的总结是:“1962年业绩表现最佳的是“Control”类投资——持股比例达到73%的Dempster公司。”

    问题是,大多数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是没有能力做Control类投资的。所谓Control类投资,是指要么控制了这家公司,要么买入了相当多的股 份,从而可以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政策。从会计角度来讲,当控制了一家公司后,我们就不以市价来计量它了。但是,这对投资者资金的要求之高是可以想象的,个 人投资者难有这样的财力;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财力足够,却又受法规所限不能做这样的事情。

不对套利抱过高期望


    既然控制类投资做不了,对一般投资者而言,能够借鉴的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就只有套利了。

    然而,对巴菲特的套利案例进行分析后,我对套利并不寄予太大的期望。

    首先,套利的收益率并不高。巴菲特1962年报告的总结是——如果剔除借款所带来的好处,这类投资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在10%—20%之间。我算了一下,巴 菲特合伙企业1957—1962年的平均收益率为26.0%,也就是说,从中长期来看,套利类投资其实是拖了合伙企业收益率的后腿。

    巴式套利的收益率之所以不高,是因为他从不根据谣言或是内幕消息行动,“我要一直等到从报纸上得知此类公开信息后才采取行动……这类投资的利润率一般都非 常低。一位朋友形容这就像是别人拿走了95%的部分,而我们在捡剩下的5%。”听消息或许可以牟取暴利,但这不是价值投资者做的事情。

    其次,巴菲特本人也从不刻意地将套利作为在熊市获取绝对收益的手段。

    最完美的事情就是在牛市中持有100%的“Generals”类投资,而在熊市中持有100%的“Workouts”类投资。但是我无意通过猜测股票市场 的走向进行资产配置。我认为,尽管这三类投资的短期表现会因市场情况大相径庭,但长期来看,它们都是很好的投资对象。而依靠猜测各类投资在未来市场的表现 进行资产配置,以防范市场波动风险,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巴菲特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中的一段陈述就更能表明套利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有时我们的保险子公司也参与套利,代替持有短期现金等价物。我们当然偏好长线投资,但我们的现金时常比好主意多。在这种时候,套利有时比国库券的收益高得 多,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我们抵御可能必须放松长线投资标准的诱惑。(在我们讨论完套利后,查理通常会总结道:“好了,至少它能使你不在酒吧里浪费 时间”。)

    按照这样的思路,在熊市后期,可以找到很多可长期投资的品种时,我们是不用考虑套利的。只是在熊市前期,套利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问题是,我们很难准确地在刚进入熊市就明白所处的位置吧?

    对于套利,巴菲特其实是着一种随缘的态度:

    很幸运,去年我们在这类投资[1]上的比重比较高。我刚才已经讲过,这并不是由于我预计到了去年市场的走势,而是因为我正好找到了更多的这类投资而非“Generals”类投资。同样的,对“Workouts”的集中投资使我们没能充分享受到下半年市场的强劲反弹

    因此,我们也大可不必过于强求通过套利在熊市中取得绝对收益,更打击人的是,我们在A股市场上可能难以发现巴式套利机会。





[1] 指套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17

禮客董事長翁素蕙 擺攤女孩變身時尚精品女王 不向環境低頭才能追求夢想財富


2010-8-2  TWM





經營精品outlet的禮客董事長翁素蕙,打扮貴氣逼人,但外界卻不知道,她曾經以擺地攤謀生,甚至窮到必須輟學,一百元一百元地賺取生活費,到現在成為年營收五億元的精品賣場董事長,翁素蕙以三階段人生,獲得她心目中真正的財富。

撰文‧羅弘旭

二 ○○五年七月,標榜台灣第一家精品outlet的禮客時尚館,在台北市內湖COSTCO大賣場旁開始營業,經營五年後,內湖單館年營收達五億五千萬元,董 事長翁素蕙接受採訪時,手上戴著歐米茄鑽錶,耳戴閃亮的鑽飾,貴氣雍然。在她辦公室牆上的一幅畫作,透露出她想望的內心世界:「我就像那畫中的小女孩一 樣,渴望騎在紅色小馬上,飛翔在星光閃耀的天際間。」

拚命存錢

﹁存到郵局就不拿出來﹂

翁素蕙出身嘉義義竹的一戶農家,小時候,她必須在放學後騎著腳踏車,把自家農田裡挖出的竹筍送到農會寄賣。後來,父母認為家裡小孩太多,決定讓翁素蕙北上投靠大姊,但大姊家境也不富裕,因此翁素蕙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擺地攤賺生活費。

但 十二歲的年紀,面對地攤這種最赤裸的生意競爭,翁素蕙得自己在夾縫中找空間擺攤,三不五時還得躲警察,甚至會有地痞無賴來收保護費,翁素蕙回憶:「那時候 我就認清楚,自己的未來只有自己能掌握!」翁素蕙從生意交際中學習到人脈和關係的重要,小小年紀的她,遇到其他擺地攤的對手,都嘴甜地口稱「叔叔」、「阿 姨」,用晚輩的姿態,向其他前輩請教擺攤門道。翁素蕙說:「一般人只知道去萬華一帶批貨,但我打好關係,別人才偷偷告訴我去板橋找工廠,進貨價格可以再低 一成。」回憶起人生第一個累積財富的階段,翁素蕙說她沒有什麼方法,就是拚死把錢存起來,她說:「那時候我就定下每個月要存錢的目標,例如說五千元,每個 月就一定要達到這個目標。」實際執行上,翁素蕙用的是最笨的方法,「存到郵局就不拿出來」。當時還得寄錢供弟弟學費的她,每天擺攤不管賺一百元或是二百 元,就把生活開支先挪出來,剩下的錢不管再少,立刻存到郵局去,要求自己不花用這些存款。

投資房產

「那時候賺到連自己都會怕」從國小六年級開始擺攤,到國中、五專,翁素蕙用最傻的方式,在郵局累積了三十萬元的存款,當時,台北市一棟普通的公寓也才八十萬元而已。

銘 傳商專(現改制為銘傳大學)畢業之後,翁素蕙通過公職考試,分發進入台北市政府工程處當科員,但一年後,她卻放棄了人人稱羨的鐵飯碗。回想當年的決定,她 輕輕笑著,但語氣堅定地說:「一輩子當公務員,無法追求到我想要的財富。」翁素蕙後來選擇進入巨東房屋擔任房仲,不僅迎接台灣房地產的黃金時期,也用自己 之前賺的第一桶金,開始投資房地產。她坦承:「那個年代,只要你﹃敢玩﹄,投資賺錢真的很快。」她當時左手買進右手賣出,早上買,下午賣,「那時候賺到連 自己都會怕。」翁素蕙經營房地產的訣竅來自她把人脈當朋友來經營,把對方、甚至對方的家庭、對方的親人,都當成她關懷的對象。當年與翁素蕙交易過的投資客 回憶:「翁素蕙後來不做房地產了,但中秋節還是會收到她送來的小禮物。」翁素蕙自己也說:「有的投資客沒時間和兒子交心,我代替他關心兒子,聽他兒子抱怨 感情和課業上的不順,甚至帶他兒子去吃飯,當他後來打算出脫土地,第一個就是找我。」即使翁素蕙已退出房市,但過去認識的投資人一有案子,還是會來問她能 不能幫忙,她得意地說:「最近還有人來問我,說有一筆土地要轉手,能不能幫他忙。」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年,翁素蕙從房屋銷售做起,逐步跨足房產開發、營 建到房地產投資。問起這期間擁有多少財富,她說:「最高峰時,我在台北市約投資三十間房子吧。」她不願多透露目前旗下有多少房地產,但位於忠孝東路 SOGO正對面,承租給歐米茄和MFB美信生醫館的忠孝大樓,以及內湖禮客大樓,都是翁素蕙投資持有,估計總市價不低於五億元。

在房地產狂飆的這幾年,翁素蕙投資買房的訣竅是:「第一眼大概就知道這房子合不合你的意。」但驚豔的第一眼之後,她還是會繼續看第二次、第三次,並找出其中缺點,藉此和地主議價,壓低購入成本。

從事房地產三年之後,翁素蕙離開房仲業,跟著夫家移民澳洲,後又回台灣創立管家婆科技,幾度轉型,才找到精品時尚outlet的商業模式。

為何想成立禮客時尚館?翁素蕙說,「在歐洲、美國,outlet觀念成熟,台灣卻還沒有類似的商店,此外,庶民經濟會讓低價精品的市場更大。」她還把台灣的outlet重新定義為「都會形態outlet」,也就是離市中心不能超過三十分鐘車程的經營地點。

但 這些商業考慮都比不上翁素蕙內心的渴望:「我自己喜歡逛街,也愛買東西。」就像她坦承內心如同畫中的小女孩:「我小時候沒實現的夢想,現在都一一要再抓回 來。」創立禮客時尚館與其說是想要打造新形態購物中心,不如說她是想要有一間「隨時可以買到喜歡的精品」的outlet。

創業圓夢

「小時沒實現的夢想,都要再抓回來」禮客時尚館的成功,也來自翁素蕙從澳洲回台灣創業之後結識的人脈,管家婆科技創立早期,和連鎖加盟協會、全家便利商店合作甚深,翁素蕙也在前輩聚會中發揮自己妝點氣氛的特長。

九 二一震災當年,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潘進丁生日派對上安排的驚喜,就是把翁素蕙裝在大箱子裡面,讓她跳出來獻熱吻;也曾在連鎖加盟協會的活動上,與阿瘦皮鞋 董事長羅水木大跳探戈,她謙稱:「我年紀最小,當然要在協會裡面當開心果,我也很感激這些前輩在我創業時候,給我很多指導和經驗。」在人生的第三階段,翁 素蕙說:「我現在追尋的,是真正的財富。」也就是「做你心目中真正想做的事情。」經營禮客正是她第三階段人生的夢想。

翁素蕙的小女孩夢想,最明顯的就是每年一度的禮客時尚周的走秀重頭戲,都請來世家豪門擔任走秀嘉賓,但最後的壓軸必定是由她親自上場。

在眾人的鼓掌聲中和鎂光燈閃耀下,當年為生活掙扎,苦求一線機會的小女孩,終於實現滿天星光閃耀的夢想。

翁素蕙

出生:1963年

現職:禮客董事長、管家婆科技董事長

學歷:銘傳商專會統科

經歷:巨東房屋副總

婚姻:已婚,育有1子

從擺地攤到創業圓夢

翁素蕙的御財3 階段

12歲?20歲

小學六年級開始擺地攤,賺的錢都存入郵局,且絕不動用,累積存款30萬元。

20?27歲

從仲介做起,踏入房地產市場,把客戶當家人一般關心,累積人脈,之後跨足房產開發與投資,最高峰在台北市同時投資30戶不動產。

33歲 ?

實現自我夢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創立管家婆科技、禮客時尚生活館,年營收超過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35

追求不完美的控制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20.html

初入內部審計(Internal Audit)這一行時,經常認為企業應該追求完美的內部控制,如果被審者不認同的話,我會視他們為懶惰,怕麻煩及欠承擔。

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自己當時的想法幼稚,工作了多年,最後才醒覺,一盤生意講求的是利益和成本效益,不能像藝術般去追求完美。況且,完美的控制根本就不存在,至少我未見過。

其實控制要去到那一個程度要視乎成本效益,當控制帶來的效益高於設置及執行的成本的話,這個控制就值得去做。

舉 個極端的例子,一家公司有幾百元現金用來做Petty cash,公司不會花幾十萬去買個夾萬來鎖這些現金,而且也不會在放置現金的地方特別加装CCTV,以及派護衛24小時守候吧,對不對?現實中,公司只會 花相配的資源去做控制,例如將現金鎖在抽屜,及找人不定期做盤點就已經可以了。

其實控制的設計要點在於「剛剛好」,有時比起追求完美還來 得辛苦和困難。因為如果要追求完美,時間金錢效益可以通通不管不理,就以上Petty cash的例子,夾萬、CCTV、護衛等通通都拿來用,乾手淨腳。但如果追求不完美而且要做到剛剛好的話,控制的成本效益就必需要考慮,較甚麼都不用理會 麻煩,是吧?

我不時都會收到從事內審的網友的電郵,而最普遍的提問是那裡可以找到流程的標準做法。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標準,因每家公司的情況不同,就算是相同的行業,不同公司的做法都可以不一樣,所以設計控制時要因時制宜,不要將所謂的標準當做聖經而硬套在流程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80

追求明日 左丁山


2010-1-22  AD




 

一位美國律師去北京,經過香港,公事之餘,就係搵朋友飲茶。人住在文華酒店,心思思要去陸羽,請佢嘅朋友賓架P訂位,賓架P又叫左丁山去訂位,於是無端端走咗去陸羽飲早茶,順便認識一位新朋友。

呢 位律師A原來識得一啲普通話,能讀簡單中文。問佢點解唔喺文華食早餐,而要嚟陸羽呢?律師A話:「一九九七年我與太太來港,睇旅遊書介紹,慕名而來,但唔 知係唔係陸羽唔睬鬼佬嘅呢,我地一場嚟到,無人理會,變成熱情而來,無奈而去。o依家又到香港嘞,真係想試一次呢間茶室究竟係Mr. Luk還是Mr. Yu嘅?」於是向佢講解少少歷史,Luk Yu(陸羽)並非陸先生、余先生。呢日啱啱收到城市大學鄭培凱教授嘅新書「茶道的開始」,台灣出版,粉紙七彩精印,內有大量彩圖,認真漂亮,原來呢本書就 係《茶經》,陸羽原著,鄭培凱導讀,咪兔8號繪圖,愛茶,喜歡嘆茶嘅人士應該人手一本。揭過呢本書,對律師A吹番幾句,解釋陸羽是何許人也,啱晒!

但 律師A聽得唔係幾明,亦無興趣,於是我地講番中美經濟,國際大事,老實講,賓架P與左丁山加埋知道嘅美國大事,比律師A對中國嘅認識多好多,起碼佢在美國 冇睇中文報紙,而我地在香港就日日睇FT、WSJ、FHT。但係律師A有一樣就知道得十分清楚,佢話到日本公幹之時,曾有日本公司請佢做代表,控告中國公 司侵權,但佢一口拒絕,點解呢,佢話:「日本係昨日,中國係明日,我地美國人點解要代表昨日控告明日呀,明日先至有前途o架嘛!」美國律師果然理性到極, 識得為未來生意增長着想,亦可以此推論,中國崛起,已成大形勢,美國商界會一面倒親中,唔怪得美國嘅美國商會極力反對紐約州參議員舒默(指控中國操控匯價 之議員),熱烈歡迎胡錦濤訪問。胡錦濤訪美,隨員眾多,代表團龐大,內有香港前特首董建華。聽講董先生早前曾赴美一遊做定準備工夫,佢對中美關係之發展, 有一定角色扮演o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00

三十歲年輕團隊 ﹁好奇﹂創商機 愛評網靠口碑行銷追求倍數成長

2011-2-28  TWm




社群力量大,口碑也能賣錢!這是 一個美食分享網站的成功經驗,平均年齡僅三十歲的四個人,靠著美食評論創業,從沒沒無聞到被Google、台灣大哥大指名合作,更讓愛評網成為台灣最大美 食社群網站。撰文?賴筱凡 走進隱身在台北市羅斯福路上的愛評網,三十多坪的辦公室、三十一位員工,這是愛評網成立五年所交出的成績單。去年愛評網的營收達一千萬元,第一次讓他們從 創業賺到錢,更令他們確立,靠著社群的力量,也是能夠「評」出大商機!而一手創立愛評網的團隊,是四位年僅三十歲的年輕人。愛吃有理從找餐廳衍生出的創業 點子

在社群經濟的大框架下,許多不懂社群在玩些什麼的人認為,「為什麼我要在上面留言?為什麼我要知道別人在談論什麼?」答案很簡單,人是群體動物,渴望獲得 社群的認同感,更極欲擁有社群話題裡的參與感,只是這樣的概念很抽象。愛評網卻在這樣的基石上出發。「我們只是好奇,為什麼沒有一個網站能夠完整的整理出 各家餐廳的特色、優劣。」穿著白色T恤、愛評網執行長何吉弘不否認,創業的點子來自於他們本身的需求,為了約會找餐廳、聚會找去處,這是起源於多數人基本 的民生需求—─ 吃。「工商名錄黃頁的網站很多,但它只是幫餐廳做一個陽春的網頁,寫著電話、地址。」但何吉弘深信,一般人需要的比這更多,「你去一家餐廳前,一定想知道 它到底好不好吃,服務好不好,有哪些菜色。」這些,卻是工商名錄型的黃頁網站無法提供的,「就算有提供,很多是『商業操作』出來的內容。」消費者想看的不 是廣告,而是真實的評價。在網路的世界裡,你可以迅速又便宜地搜尋到各類訊息,就像你在Google鍵入「台北」、「餐廳」兩個關鍵字,會跑出一五二○萬 筆資料,使用者卻無從得知,哪些是他們需要的資訊,「所以,我們一直非常堅持,應該不是只有我們有這類需求。」儘管如此,他們又抓到了另一項要點,口碑。 縱使那個年代還不盛行所謂的「口碑行銷」,但「一傳十、十傳百」及「口耳相傳」這些傳播模式,卻真實地存在生活中。「所以,你到台南會吃蝦捲,到花蓮會買 麻糬,到淡水會吃阿給。」就算你從來沒到台南吃過蝦捲,你也知道台南的蝦捲很有名,這就是口碑。先試水溫讓店家知道口碑行銷力量大

何吉弘無法百分百確定,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對的,所以他們決定先試水溫。「我們花了一周的時間,拜訪了我家附近所有店家,一一告訴他們,我們想請人家來試 吃、寫評價,就算強調這是『免費』的,還是會有人不願意,一百家店只有五家願意填。」何吉弘笑得尷尬。事情比他們想像的還困難,店家不明白口碑力量有多 大,更擔心這評價在網路上寫出來,是好是壞難掌控,又不像廣告只呈現好的一面。但不是全然沒有機會,還是有店家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就在半推半就下, 愛評網開始有店家進駐了,但從免費到收費,又是另一個教育店家的難題,因為「你必須讓店家知道,分享這些口碑,是有代價的。」所以,當愛評網接到第一個收 費訂單時,創業團隊高興極了,「那是去年八月,我還記得那是一家日本料理。」愛評網副執行長葉卉婷回憶,當時的愛評網撐了三年都沒有收入,最後那家日本料 理店卻賴帳,讓他們好氣又好笑。有一次,愛評網替一家新的巧克力店做行銷,提供給網友試吃、寫評價,短短一年,新巧克力店的業績比同條街的舊店家還好, 「最後舊店家找上我們,劈頭就說,你們怎麼幫他們(新巧克力店)做的,我們也要一份。」何吉弘說,這個例子雖小,卻也證明他們的商業模式是對的,因為店家 開始正視口碑行銷的威力。店家之於愛評網,其實只是愛評網站上的內容,社群之於愛評網,卻是大到難以想像的服務對象。他們一直都明白,最重要的是,社群要 更喜歡這個網站,畢竟口碑是立基在千千萬萬名網友身上,社群才是愛評網的根本。但要組織一個有影響力的社群,並不容易。偏著頭想了一下,葉卉婷說,「你必 須給使用者源源不絕的新鮮感,還有歸屬感,甚至成就感。」她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在創立愛評網的過程中,這三大要素是吸引每月五百萬人瀏覽愛評網的最大主 因。社群是很現實的一個群體,他們不愛陳腔爛調、不愛「老梗」,追求日新又新。「所以,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想辦法異業結盟、推新活動。」關在四坪不到的會 議室裡,每次的活動前,何吉弘、葉卉婷、葉卉婷的雙胞胎姊姊、也是愛評網產品總監葉卉卿,與副執行長陳易成四個人,總會先坐下來,不斷地沙盤推演各種可 能。異業結盟抓住社群的歸屬感與成就感

像是近期台灣大哥大主動找上門的合作案,希望把愛評網的服務放到手機上,讓消費者用手機就能找到身邊美食與精闢評論,甚至還能用手機參與美食團購,讓愛評 網的服務賣進手機用戶的市場。其次,社群歸屬感的營造更難。「如果你的網站沒有人來,空有這些活動也沒有用。」葉卉婷明白,愛評網的根在社群,如何留住這 些人,是愛評網的最大課題,「你得把key man(關鍵人物)『黏』在這裡。」為了增加社群對愛評網的黏著度,他們開始讓社群「交朋友」,「為什麼臉書(facebook)這麼紅?為什麼噗浪 (plurk)、推特(Twitter)能讓網友黏在上面,每分鐘都要更新?答案很簡單,你想知道別人在想什麼,更想讓別人知道你在想什麼。」所以,臉書 上最熱門的功能是狀態更新,就像奎爾曼(Erik Qualman)在《社群新經濟時代》裡提到,「狀態更新讓使用者可以持續對生活圈裡的人炫耀、告知、宣洩。」更讓使用者輕鬆就能與生活圈保持聯繫,這也 是為什麼臉書的發文伺服器每天要處理超過一千億則更新的訊息。為了抓住社群的歸屬感,愛評網開啟交友功能,因為他們不只要黏住愛評網的重度使用者,更要把 這些人的親朋好友統統拉進來。愛評網更引進了線上遊戲才有的「威望制度」,「我們鼓勵『分享』,但要讓『分享』變得更有動力。」葉卉婷抓住線上遊戲玩家的 成就感心理,複製到愛評網上。社群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大到可以創造出全球最大網站,也大到可以推翻一個政權,社群能載舟,亦能覆舟。問他們是否擔心社群經 營不好變毒藥?「這就是網路的好處,隨時都可以喊卡。」葉卉婷笑著說,他們很清楚要經營一個有影響力的社群,必須步步為營。儘管他們去年已經成功創造出一 千萬元營收,但這只是愛評網的開始,今年他們要追求倍數的成長,營收目標訂到三五○○萬元,「影響力是會擴散的!」

繼地圖日記後,Yahoo!培育新秀好康挖挖哇 儼然台版Groupon不到四坪的辦公室,成立甫一年,這是繼地圖日記後,台灣雅虎最新看好的網路新星——好康挖挖哇。談起創業過程,好康挖挖哇創辦人謝 朋芳笑得靦腆,放棄原本的工作,堅持要走這條網站創業路。從自己時常收集大小優惠資訊的需求做起,卻鮮有一個完備的網站能將各式優惠整理出來,這樣的創業 點子被雅虎看見,進而成為雅虎培育的新秀,而上一個接受雅虎輔導的網站是地圖日記。「過去,網路創業很大的迷思是,想賺廣告費,可是台灣靠廣告費能活的網 站,大概只有Google和雅虎。」謝朋芳很早就認定,廣告費不會是支持好康挖挖哇存活的來源,所以他們積極耕耘社群,發起各式各樣的活動,「提供好康優 惠吸引貼文、讓社群更有參與感。」儘管好康挖挖哇距離獲利還有很多努力空間,但儼然台版Groupon的他們,看著Groupon風靡全球,已經成功爭取 到特力屋、COACH等品牌進駐的好康挖挖哇,或許也是在等一個成功的機會。

愛評網 www.ipeen.com.tw創業:2006年創業團隊:葉卉卿、葉卉婷、何吉弘、陳易成(由左至右)網站類型:美食分享網站員工人數:31人主要成 績:去年營收1000萬元,今年目標上看3500萬元愛評網成功三祕訣一、維持網站公信度,不用廣告充當美食評論。

二、謹慎經營社群,讓使用者愛不釋手。

三、積極尋找異業結盟,擴大影響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95

練團先寫遺書 追求內在掌聲

2011-10-17  TCW




如果,只為了一場表演課程的訓 練,必須攀越四千公尺的高山,甚至預先寫下遺書;你有這樣的熱情投入嗎?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就帶著她的團隊,走過生命中一定要跨越的旅程,實現她的探 索。

想突破:放棄大紅時機去創團

賈伯斯過世當天晚上,劉若瑀上網搜尋,看到○五年賈伯斯對史丹佛畢業生的演講,「我整篇看完,瞬間知道了這個人的生平和態度,才了解這是怎麼一回事;然 後,你會覺得你和他是同一族的人。」都是在「做生命當中覺得最重要的事。」原來,藝術表演和創新科技竟然是殊途同歸。

優人神鼓是劉若瑀於一九八八年創立的表演藝術劇團,將擊鼓、靜坐和武術融入劇場創作,不但常常獲邀參加國際重要藝術節的演出,到全世界超過一百個城市演 出,劉若瑀也於二○○八年獲得國家文藝獎。和雲門舞集一樣,已經成為台灣之光。

一九八○年初,劉若瑀是當時蘭陵劇坊的當家花旦,也主持兒童節目,得到金鐘獎肯定,她可以大紅大紫,當時卻選擇一條冷門的路,到了美國加州偏遠牧場學習表 演,「那時我很疑惑,我一直在想,表演到底是什麼?表演就是這樣了嗎?」

從紐約大學劇場藝術所畢業後,她接受波蘭劇場大師葛托夫斯基(Grotowski)一年訓練,「那時我總覺得自己好笨,每天不斷受到很多撞擊。」

有些訓練,她根本不明白其目的是什麼,只能照做。比方說「雕塑」,就是在大自然中,尋找一棵樹或一塊石頭,然後就地佇立不動,並把自己雕塑成對面的物體; 或是練習「流動」,就是要快速的奔跑。

而最讓劉若瑀挫折的,是在後來練習創作時,那位大師說她已經是一位「西化的中國人」,好像沒有擁有自己文化背景,這對一位藝術文化人來說,是多麼大的衝 擊,劉若瑀才想起,自己從小在眷村長大,和台灣這塊土地的連結非常薄弱。這時,她甚至覺得自己過去像是白活了,她決定回台灣後要「重新長大」,重新認識這 塊土地。

回國後,她就創立了優劇場,但是,這塊土地並非準備十足的養分、糧草等著她來收割,反而是磨難的開始。

早期,劉若瑀為了讓團員能夠學好打鼓,規定新人從第一天開始,每一天上午就是打坐、蹲馬步、練太極拳;下午則是拿著兩根木棒,不斷對著鼓心敲打,這樣的練 習要持續一年以後才有資格學其他課程。「要練到,你能清楚知道打下去的每一毫秒的細微差別,才算是練好基本功。」

就算是日常的擊鼓練習,每次一打下來,就是兩個小時站著不動,「每次都練到滿身大汗,結束時雙腳都直接跪下去,」而雙手練到長繭、破皮流血更是常有的事, 「擦了藥繼續打,只要打鼓就不感覺痛,」劉若瑀說。

找靈感:西藏高山走一個月

為了訓練肺活量以及培養靈感,劉若瑀曾經帶著團員三度雲腳(編按:劉若瑀自創詞彙,指不含目的地的走路,如同白雲在天空飄移。)台灣,以「走一天路,打一 天鼓」或「白天走路,晚上打鼓」的方式持續練習。還有一次,他們遠赴西藏高山去雲腳一個月,出發前,二十位團員還都先寫下遺書。他們在四千公尺高的山上, 忍受高山症的威脅,繞山而行。劉若瑀認為,要現場實地體驗,才能更了解舞蹈中那種困境中渴望自由的感受,進而才能真正表演出貼近自然、崇拜大地的感覺。

這樣的劇團要維持營運,原本就不容易,其中,經費一直都是個問題,尤其在劉若瑀求好心切、講究細節的要求下,更為艱難。像是一場表演不過幾萬元的收入,她 卻毫不心軟買下五十萬元的戲服,常讓劇團的財務狀況更為吃緊。

劇團成立初期,劉若瑀領了好幾年六千元月薪,現在即使名氣大了,表演機會多了,劇團目前仍每年虧損,平均一年賠五十萬到一百萬;因為劇團的藝術和行政人員 加起來有六十人,一個月基本開銷就要二百五十萬元,創作一檔新戲更要投入大量資源;推掉商業表演,加上她「慢工出細活」的要求,「即使票賣光都還是賠 錢。」

劉若瑀分析,雲門舞集的收入,有四○%以上來自募款及廠商贊助,而這個數字在優人神鼓只有一%不到,「因為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山上,而且我只想管創作和排 練的事,對於募款,實在不是很在行。」終於,在去年全年虧損高達四百萬元的震驚下,劉若瑀請來專業經理人負責募款。

即使面對劇團財務吃緊,劉若瑀的堅持卻不曾動搖:「從來沒想過放棄。」她認為,與其花時間考慮放棄的利弊得失,不如專注去做好該做的事。

曾擔任蘭陵劇坊指導老師,現為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教授吳靜吉,在劉若瑀書中的推薦序裡提到,一九九八年,優人神鼓在法國的亞維儂藝術節開幕演出,結 束時全體觀眾起立鼓掌,劉若瑀和團員們聽到掌聲和安可聲,驚訝的不知所措而愣在台上,「其實劉若瑀很單純,就像她當時面對掌聲的反應一樣。一旦找到了最 愛,一定心無旁騖的堅毅學習。」

雖然,外界的掌聲對她是一種鼓勵,但是,內在的掌聲對她來說更有意義,讓她知道選擇這條路,人生沒有遺憾,接近圓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29

財務分析要追求數據和邏輯推理的正確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xhs.html

我和財新網專欄作家Barrons 在對吉利集團財務狀況的看法上有分歧,有朋友留言道,「可以擱置爭論,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對此言,我不是太贊成。

不以成敗論英雄

首先,我在《吉利集團:財務狀況不佳是客觀事實》[1]一文中是這樣說的,「財務狀況不好並不一定導致企業陷入困境,但因為財務狀況欠佳而最終陷入困境的企業也比比皆是。」因此,即便吉利集團未來陷入財務困境,也不能證明我錯了。這樣,對Barrons先生來說是不公平的。

其次,我並不希望吉利集團將來陷入困境。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不像有些人影射的那樣,在做空吉利汽車的股票,也不會從別人的做空中獲取任何好處。反過來,如果吉利集團陷入困境,卻對我會有間接的負面影響——政府是有可能用納稅人的錢去救助它們的。

最後,有時候事實也不能說明對錯。例如,2007年國內土地價格飛漲,有人稱麵粉價高過了面包價,那個時候高價大肆拿地的企業其行為是對是錯?2008年一些房地產開發企業為此計提了巨額的存貨跌價準備,可後來計提減值準備的一些項目不但沒虧錢,甚至還賺了。我們能說2007年高價拿地就沒錯麼?

格雷厄姆教導我們說,「你的對錯並不能由多少人反對你來決定。你之所以對,是因為你的數據和邏輯推理是正確的。」Barrons 不久前又發表了一篇文章《吉利的「不吉」之言》[2],並且稱「純財務分析,不涉及其他。」我歡迎他的這種態度,認為可以繼續進行專業討論了。

但是,我對《吉利的「不吉」之言》這篇文章也有不滿,那就是Barrons 依然在說什麼「吉利集團的應收天數為48天,庫存天數為75天,應付天數為173天,現金轉換週期為負50天。」我在《財務指標分析要區分主動和被動》[3]一文中已經指出他的計算方法有問題。他既沒有反駁說我的指責沒有道理,又繼續使用該模型以及他計算的結果來支持其觀點,多少有些對讀者們不負責吧?

切莫偷換風險概念

當然,這不意味著我就沒有錯誤,Barrons 已經多次提醒我引用巴菲特的話有錯誤了,那麼,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徹底的討論吧!

我引用巴菲特話來自國內翻譯過來的文章,沒有對照原文去看,不過,從結果方面來說,我認為反而是我領會了巴菲特真正的意思,而看了原文的人卻未必。

Barrons 在文章中摘抄了巴菲特的原文,還有他的翻譯:

Huge debt, we were told, would cause operating managers to focus their efforts as never before, much as a dagger mounted on the steering wheel of a car could be expected to make its driver proceed with intensified care. We'll acknowledge that such an attention-getter would produce a very alert driver. But another certain consequence would be a deadly - and unnecessary - accident if the car hit even the tiniest pothole or sliver of ice. 」「我們被告知,大量的債務會讓經營管理者比以往更加努力專注,就像在汽車的方向盤上裝上一把匕首會讓駕駛員異常小心的駕駛。我們承認,這種讓人集中注意 力的方式會造就一個非常警惕的駕駛員。但另外一個肯定的後果則是,一旦汽車碰上即使是最小的小坑或者一點冰,將導致一場致命而且不必要的事故。」

在引用的這段話前面,其實還有一句,我手中一個版本的翻譯是:

 

負債的信徒向我們保證,這種崩潰不會發生。

另一個版本則是:

迷信這些債券的門徒一再強調不可能發生崩盤的危機。

不用看原文,我們也會知道,第一個版本的翻譯是有問題的。不好意思的是,我還真是時常引用那本書中的字句,就讓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前面的兩段話吧!

過去,我們已經成功買過幾種低於投資級的債券,儘管都是些過時的「墮落天使」——最初是投資級的,但在發行人日子不好過時被降了級的債券。

20世紀80年代,一種退化了的墮落天使在投資場景中突然出現——在發行時就大大低於投資級的「垃圾債券」。在10年的發展中,新發行的粗製濫造的垃圾債券變得更垃圾,所以可以預見的結果最終發生了:垃圾債券印證了它們的名字。在20世紀90年代——甚至在經濟衰退打擊它之前——金融界的天空因為佈滿了衰敗公司的屍體而變得陰暗。

這下子巴菲特說那番話的背景就清楚了,他是在討論債券的風險。債券的風險是什麼?對持有人來說,是不能按時收到本息;對發行人來說,則是不能按時支付本息。不能支付債券的本息,這樣的風險,對企業來說才能稱得上「致命」啊!

Barrons 並沒有理解巴菲特所說的風險是什麼,請看他在引用原文後緊接著說了什麼:

參照原文,顯然前面文章的引用改變了巴菲特的原話。而結合巴菲特原文的背景,我們才能理解巴菲特此番講話的真正含義。在1990年給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的信中,巴菲特批評了80年代的槓桿收購(LBO, Leverage Buyout)所借的大量垃圾債券(Junk Bond)對企業造成的危險。槓桿收購的理由是大量的債務能迫使企業管理層更加專注運營。而巴菲特則認為大量的債務(Debt)讓企業陷入風險之中。

Debt-債務;Liability-負債。巴菲特所說的匕首擱在方向盤上指的是LBO借的巨額債務(Debt)而不是負債(Liability)。債務與負債雖然都有一個「債」字,但在財務上卻有不同的意義。債務(Debt)一般需要支付利息,而負債則包括正常的商業往來中的應付帳款等,一般不需支付利息。其實,巴菲特成功的一個核心就是來自保險業的大量「浮存」,也就是持有但不擁有的錢,也屬於負債(Liability)

Barrons這是在強調債務需要支付利息了,而債務這種屬性帶給企業的風險,其實是業績波動的風險,人們用財務槓桿係數[4]來評估這種風險,這是股東們應該重視的風險。但是,很顯然巴菲特說的是償付風險。我的文章討論的也正是吉利集團的償債能力,而正如前面已經說過的,有息負債需要償付,無息負債同樣如此。

即使是在分析償債能力的時候,Barrons 仍然會忘掉有息負債需要償還:

财务分析要追求数据和逻辑推理的正确

在吉利集團的710億負債中,應付項目大約有296億,佔了總負債的42%左右。而其他運營負債則佔總負債的24%左右。這兩項由於運營而引起的運營負債佔了總負債的三分之二。與之對應的運營資產,現金、應收、庫存加在一起約384億,遠高於應付項目

過去,國內企業有很多「短貸長投」的現象,或許當事人正是像Barrons 這樣認為來自銀行的短期借款可以一直借下去吧!但是,這種現象不是越來越少了麼?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Barrons在上面的分析中甚至沒有考慮「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那可是有明確的償還期限的負債啊!

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資產負債率(長期償債能力)、流動比率(短期償債能力)是最常用的指標。例如,吉利的公司債券募集書中進行償債能力分析時就採用了四個指標——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和EBITBA利息保障倍數。很可惜,沒有用D/E

當然,資產負債率是有缺陷的,所以,有人用「有形資產負債率」來代替「資產負債率」,認為能夠更加客觀地評價企業的償債能力[5],只不過,按這一評估指標,吉利集團的得分會更低。

完善風險評估模型

我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我寫文章也多是從投資者的角度來展開分析。而對投資者來說,防範風險是最重要的事情。眾所周知,巴菲特挑選接班人的一條重要標準就是 防範風險的能力,他說,「我們需要天生就能識別和避免嚴重風險的人。我把它們用斜體標了出來『包括以前從未出現的風險』。我的意思是說隱藏在投資策略中的 某些風險不能被現在金融機構通常使用的模型識別出來。」

再來看查理·芒格先生的一段話:

我的一個朋友去一家學校上學,學校教他怎樣用壓榨供應商的方法來減少營運資本,教他用簡單的代數來壓榨供應商。雖然他在考試的時候計算出數值,但他告訴老 師,這種方法是愚蠢的,他絕不會真的去使用——我們都希望能和供應商建立彼此信賴的夥伴關係。他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而且很有成就——因為他拒絕了商學院 的愚蠢。學生要獨立思考,要學會質疑自己所學的東西,這是很重要的。

然而,就是這樣的兩個人,他們還曾去過深圳的比亞迪總部,但是他們想到過比亞迪與經銷商的糾紛最終給比亞迪帶來了多麼大的損失麼?不錯,相對於經銷商和供 應商來說,汽車生產商是處於強勢地位,但這種強勢也不能使用過度。而從比亞迪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發現隱藏在「競爭優勢」背後的風險是何等的不容易!

我會把與經銷商和供銷商的關係列入評估企業風險的模型中,而不是簡單地把應付賬款多看作企業競爭優勢的體現,您呢?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x5l.html

 

[2] http://barrons.blog.caixin.cn/archives/26688

 

[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xco.html

 

[4]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 http://wiki.mbalib.com/wiki/財務槓桿

 

[5] 請參考http://wiki.mbalib.com/wiki/有形資產負債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27

關於追求絕對回報投資體系的思考——知行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zwc.html

劉祖悅  2012年1月15日

    2011年在下跌中結束了,成為了我國證券市場有史以來跌幅第三大的年份,標準股票型基金2011年平均虧損24.95%,偏股型基金全線虧損,大量私募 基金被迫清盤,市場非常慘烈。非常幸運的是,我所管理的證券資產在2011年都實現了正收益,主要得益於全年持有的貴州茅台及「瘦肉精」事件後57元左右 買入的雙匯發展在2011年都實現了正收益,仔細回顧起來,2011年的投資結果有很大程度的運氣成分。

     到底是追求絕對回報,還是追求相對回報?是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追求相對回報以是否跑贏指數為基準,而追求絕對回報則以獲得正收益為基準並避免較大虧損。從我個人來說,喜歡自己資產的穩定增值,而不是大起大落,特別是不希望自己的資產大落。今年虧損50%,明年賺100%,兩年下來還是做了無用功,而且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我傾向於選擇追求絕對回報,避免出現證券資產的大幅損失。

    在高度不確定、劇烈動盪的市場中,能不能做到追求絕對回報呢?先來考察我最尊敬的兩位投資家——巴菲特、卡拉曼的投資理念及歷史投資業績。巴菲特說:「投 資第一條是不虧損,第二條是記住第一條」,其始終堅持嚴格的安全邊際,巴菲特自1956年至2010年之間55年的投資業績記錄中,只在2001年、 2008年出現了虧損,分別為-6.2%、-9.6%,虧損幅度都沒有超過10%。55年裡,證券市場發生了多次重大危機,證券市場發現了多次劇烈的下 跌,但巴菲特能夠在這55年裡只有2兩年出現小幅虧損。另一位投資大師卡拉曼在其所著的《安全邊際》一書中認為:「價值投資追求絕對表現,而不是相對表現」, 並一直將追求絕對回報作為目標,常年保持大量現金,從不使用槓桿,卡拉曼創建並管理的包普斯特基金自1982年至2009年的27年均收益率為 19%,27年裡沒有出現過虧損,即使在2008年這樣的金融危機中,卡拉曼依然獲得了正回報。從這兩位投資大師的投資理念及歷史業績來看,以追求絕對回 報為目標是有可能實現的,至少避免出現大幅度虧損是有可能實現的。

    如何中國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建立起追求絕對回報的投資體系呢?目前我還沒有找到完整的答案。通過研究巴菲特、卡拉曼的投資理念及投資管理實踐記錄,發現以追求絕對回報為目標的投資體系可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嚴格進行價值投資,始終尋求安全邊際

    巴菲特、卡拉曼都是價值投資大師,投資時始終要求安全邊際。安全邊際不僅提供了一定的下跌保護,也提高了潛在的回報率。真正的投資都需要安全邊際,而安全 邊際需要建立估值的基礎上,需要嚴謹的投資估值。只有能夠評估得出投資標的的價值,才能確定出安全邊際,而評估投資標的的價值需要足夠的專業知識及經驗, 而等待安全邊際的出現則需要無比的耐心和紀律。

   

2、投資組合保持一定的分散,控制單只證券的比例,並進行套利等低風險投資

    適當的分散才能將單只證券判斷錯誤及表現不佳給整個投資組合帶來的負面影響限制在一定範圍。巴菲特早期管理合夥企業的過程中,同時進行低估類證券、控制類 證券、套利類證券投資,對單只股票的投資比較分散,單只證券投資比重最大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對美國運通的投資,倉位達到了只有30%多,同時,控制類投 資與套利類投資,則與市場的表現相關度不大,在市場下跌的時期,基本不受到市場下跌影響。卡拉曼的投資也非常分散,很少有單個頭寸的規模超出總資產的 5%,同時採取對沖手段降低投資組合的下跌風險。

    

3、保留一定的現金

    保留一定的現金才有能力抓住絕佳的投資機會,並降低極端下跌市場帶來的重大打擊。巴菲特總是喜歡保留一定的現金,足夠多的現金才能讓其睡得踏實,正是由於 其保留了足夠的現金,才使其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還有能力抓住高盛、通用電氣等投資機會,而在其進行了這些重大投資後,又通過減持部分股票讓現金水 平恢復到讓其滿意和心安的水平。卡拉曼也經常喜歡保留很多的現金,以等待符合條件的投資機會,只有出現足夠多且分散的投資機會時,才會大幅降低現金比重, 如1999年,其持有現金的比例達到了42%。

   

4、將規避風險放在第一位,始終避免捲入投機狂潮

    無論是巴菲特還是卡拉曼,都將規避風險、避免損失放在了第一位,都沒有捲入到投資投機狂潮之中,如二十世紀90年代的網絡股投機狂潮。他們都對風險保持了敏銳的嗅覺,沒有讓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他們帶來致命傷害,反而成為了他們的投資良機。

    以上幾點可能還遠遠不是追求絕對回報投資體系的全部。雖然我選擇了將追求絕對回報作為自己的投資目標,但對如何建立起完整的追求絕對回報投資體系依然答案,還需要繼續思考和探索追求絕對回報投資體系,繼續從巴菲特、卡拉曼等投資大師的智慧中尋找答案, 繼續在投資實踐中嘗試追求絕對回報的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