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世界上最貴卻也在最貧窮之列的城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764

貧困、交通擁堵以及犯罪猖獗似乎不應該是世界上最貴的城市所具備的特征。然而,這些詞語卻常常被用來形容安哥拉的首都羅安達。(更多全球財經資訊,請加微信號:wallstreetcn) 美世2014年全球城市生活成本調查顯示,羅安達再次榮登榜首,連續第二年被外籍人士評為世界上“最貴”的城市。 嚴重依賴進口部分地造成了在羅安達生活的高成本。帶來毀滅性災難的內戰持續了整整27年,盡管終於在2002年結束,然而羅安達的重建卻仍在繼續。據路透社,安哥拉的商品有75%是進口的。此外,羅安達豐富的石油資源吸引了成群結隊的外國工人前來,推高了物價。 第二名則是中北非內陸沙漠國家乍得的首都恩賈梅納(N'Djamena),中國香港較去年躍升三位至第3名。上海殺入前十,與去年相比躍升4位。北京力壓倫敦、紐約排在第11位。 亞洲、歐洲城市主導前十: 2013 2014 城市 國家 1 1 羅安達 安哥拉 4 2 恩賈梅納 乍得 6 3 中國香港 中國香港 5 4 新加坡 新加坡 8 5 蘇黎世 瑞士 7 6 日內瓦 瑞士 3 7 東京 日本 9 8 伯爾尼 瑞士 2 9 莫斯科 俄羅斯 14 10 上海 中國 據美世,歐洲城市此次排名得以上升主要是因各自貨幣/美元匯率的走強所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91

從貧窮到富有 李嘉誠的財富人生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33663.html

多年來李嘉誠早已成為一個象征,一個華人商業領袖可以在這個財富世界上抵達的最高高度。他可以自謙說:“假如我是一盞燈,能夠照亮一條路就好了。”但所有追隨者都相信,他能夠照亮一條漫長寬闊的道路,通往財富帝國,挖掘出人性貪婪的欲望與卑微的人格,以及作為萬惡之源的金錢。

李嘉誠,生於1928年,不到30歲就成為了香港的塑膠花大王。隨後,他憑借自己敏銳的眼光,進軍地產,並多次演繹“蛇吞象”的神話,促使自己的財富大幅飆漲。

根據美國《福布斯》雜誌中文網的數據顯示,在2013年福布斯華人富豪榜中,李嘉誠以310億美元的凈資產再度成為華人首富。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誠已經連續15年蟬聯華人首富。

從一名酒樓夥計到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成功也並非一帆風順。然而,對於他的成功,不僅離不開其堅韌的毅力,還與其敏銳的眼光,善於抓住每次致富機會有著密切的聯系。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李嘉誠就已開始進軍塑膠花市場。不過,他並非盲目跟風,而是借助一本英文雜誌的塑膠花信息,從中挖掘了商機,並最終將塑膠花市場做大做強。

此外,自1958年進駐地產業後,李嘉誠的敏感眼光也進一步促成了他的財富增值。

鑒於他對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的研判,他認為香港經濟有望實現騰飛,並於1971年6月,成立了長江地產有限公司,大舉發展房地產業。於是,在隨後的時間內,李嘉誠陸續上演了“蛇吞象”式的神話,並最終借助香港經濟騰飛而實現財富上的大幅增值。

李嘉誠談財富理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李嘉誠被問及會否增加捐款力度時表示,他對財富的理念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亦用之有道”,未來10年李嘉誠基金會的捐款,將超過他過去30年的捐款。

李嘉誠透露,旗下李嘉誠基金會在1980年成立,基金的一半捐款用於內地,2008年至2010年期間,基金共捐出約53億港元,長實及和黃兩間公司則合共捐出約2億港元。他表示,過去30年捐出的錢,總數約100億港元,相信未來10年基金會捐款會多於過去30年。

李嘉誠透露,旗下基金8成是用在中國人地區,即大中華區域,而過往主力做醫療及教育工作,因為他深信教育可以解決跨代貧窮。他指出,在內地不少大學一些沒有命名的大樓,都有可能是自己捐款所建的。

最近不少海外富豪將一半財富捐出,李嘉誠說,過去一段日子自己捐出的財富亦不少,他將李嘉誠基金會視為自己的第三個兒子,並將自已身家三分一註入基金會,這筆財產將相等於他個人在1980年的資產規模。

李嘉誠表示,在5月已部署一些公益項目,將於9月公布詳情,公益項目將由基金會負責,在香港進行,他沒有透露資金規模,但如果反應良好,未來會增加規模。

長實公布半年盈利119億港元,增長4%;和黃半年盈利64.5億港元,增長12%,中期息派0.51元。

李嘉誠表示,歐美仍有不明朗因素將影響全球經濟複蘇步伐,但預料世界經濟前景穩定,他對內地及香港的經濟前景充滿信心。他表示,如無重大不可預見之情況,集團業務發展蓬勃,對未來充滿樂觀和深具信心。

對於3G業務連年虧蝕後,終於有望轉虧為盈,李嘉誠表示,對明年和黃增加派息很有信心。 

李嘉誠分享人生觀:逆境和挑戰激發生命力度

“生命拋來一顆檸檬,你是可以把它轉榨為檸檬汁的人。要描繪自己獨特的心靈地圖,你才可發現熱愛生命的你,有思維、有能力、有承擔,建立自我的你;有原則、有理想,追求無我的你。”李嘉誠在汕頭大學“2011屆畢業典禮”上,借“檸檬汁人生觀”,鼓勵年輕人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大多數年輕朋友羨慕的是李嘉誠現在的財富、名望和地位,而對李嘉誠經歷過的苦難、逆境和挑戰知之不多。李嘉誠在童年時,父親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為了給父親治病,一家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貧,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收集的菜葉子便是一天的糧食。父親逝世後,14歲的李嘉誠被迫離開學校用他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妹的重擔。筆者曾經對一位年輕朋友介紹過李嘉誠先生苦難的童年時代,並問她願意經歷這樣苦難的童年嗎?這位朋友沈吟良久後說:“我擔憂我無法經歷這樣的人生考驗。”

李嘉誠說,他學到最價值連城的一課,是逆境和挑戰只要能激發起生命的力度,我們的成就是可以超乎自己所想象的。

法國啟蒙主義學者盧梭說過:“十歲被點心、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給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麽時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李嘉誠說:“我要拒絕愚昧,要持恒地終生追求知識,經常保持好奇心和緊貼時勢增長智慧,避免不學無術。在過去70多年,雖然我每天工作12小時,下班後我必定學習。”

“貧窮不一定是缺乏金錢,而是對希望及機遇憧憬破滅的挫敗感。很多人害怕可上升的空間越來越窄,一輩子也無法沖破匱乏與弱勢的局限。我理解這些恐懼,因我曾經一一身受。沒有人願意貧窮,但出路在哪里?”李嘉誠說。

的確,貧窮不一定是缺乏金錢,而心靈的貧窮更加可怕。李嘉誠成長的年代,香港社會艱苦,是殘酷而悲涼的。那時候沒有什麽社會安全網,饑餓與疾病的恐懼是強烈迫人;求學的機會不是每一個人的權利,貧窮常常像一種無期徒刑。今天香港社會新的富足,為大部分人帶來相對的緩沖保障,這是許多像李嘉誠那樣的前輩胼手胝足、篳路藍縷為香港社會奠定的基礎。

李嘉誠坦白地對學生說:“我愛當我自己!”告訴學生,上天賦予每一個人獨特生命的同時,也賦予每一個人熱愛自己和塑造自己人生的責任。

李嘉誠14句經典財富格言

1、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歲至30歲之前,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勞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到現在,運氣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不敢說一定沒有命運,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背時,那肯定不會成功。若我們貿然去做,失敗時便埋怨命運,這是不對的。

2、與新老朋友相交時,都要誠實可靠,避免說大話。要說到做到,不放空炮,做不到的寧可不說。

3、你要相信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精明,要令人信服並喜歡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4、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

5、一般而言,我對那些默默無聞,但做一些對人類有實際貢獻的事情的人,都心存景仰,我很喜歡看關於那些人物的書。無論在醫療、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對全人類有所幫助的人,我都很佩服。

6、人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對人好,人家對你好是很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你的核心人物。

7、知人善任,大多數人都會有部分的長處,部分的短處,各盡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為原則。

8、做人最要緊的,是讓人由衷地喜歡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財力,也不是表面上的服從。

9、決定一件事時,事先都會小心謹慎研究清楚,當決定後,就勇往直前去做。

10、在劇烈的競爭當中多付出一點,便可多贏一點。就像參加奧運會一樣,你看一、二、三名,跑第一的往往只是快了那麽一點點。

11、人生自有其沈浮,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一份悲傷,只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什麽叫做成功,什麽叫做真正的幸福。

12、苦難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我今天10億、100億也買不到的。

13、在事業上謀求成功,沒有什麽絕對的公式。但如果能依賴某些原則的話,能將成功的希望提高很多。

14、人們贊譽我是超人,其實我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到現在我只敢說經營得還可以,我是經歷了很多挫折和磨難之後,才領會了一些經營的要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65

錢生錢,貧窮生貧窮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moz.html

 橡谷陽光私募的100萬門檻引來一些爭議,也在預料當中,我們可以就這個東西閑扯一番。

     我記得有本書,富爸爸,提及美國私募投資的門檻,是25萬美金,作者抨擊這是富人的奧秘,政府在簡單摒棄自己的責任時,就把窮人致富的機會給關閉了大門。

     說實話,我認可他說的。私募經理人在概率上,要比普通的散戶盈利概率高,盡管也有大量失敗的。

     唯一的不同是,高凈值客戶對風險的心理承受能力強,低凈值客人心理和實際承受能力差,有可能引發不幸和事端。政府是不願意看到的。

     這我也認可。

     所以大家明白問題在於什麽地方,那就是越富有,就越有機會,於是就越富有。沒有錢,你只能在二級市場買股票,有錢,你可以在低成本的募集階段就購買一手股票,再有錢,就可以購買股權,成本低至上市價格的幾個百分點。

     很多現實中的例子都說明這個。

     富有可以拿到廉價且高收益的賺錢機會,貧窮支付更高昂成本,得到更少。

     比如貧窮者有可能為了救急,去拉爆信用卡,忍受高利貸。

     我前幾天發生的例子,更說明這類事情。我從版納飛上海,有個中轉昆明但是同一班飛機續航的,經濟艙沒有了,但有頭等艙,3880元。我為節約,就沒買。於是攜程推薦我買了後面二十分鐘的一個經濟艙,全款,結果卻是一班已經延誤了五個小時的航班,這點我要批評攜程。我到那里,前一班航班已經飛了,這一班又繼續延誤,一個小時後才飛。導致我改簽後面聯航航班,註意,此時後面的航班價格已經翻倍了。然而由於延誤導致,我乘坐的後一班飛機又延誤。那麽後來我什麽時候才上的飛機起飛呢?淩晨二點半,到上海五點半。

      合計費用是3800元,且前一班飛機是躲過了上海的暴風雨,準時降落,我耽誤7個小時,且因為沒休息好,精神欠佳一整天。

      我並不是買不起頭等艙,只是窮人心態作怪。當我想要節約一點,於是就浪費的更多。

      所以,當我們每一個人想要富有,跨過第一個門檻是非常重要,且非常艱難的。之後向金字塔上方去的路途,不能說很容易,但起碼機會成本降低,收益率上揚的概率變大。

      而對於貧窮來說,除了政府的憐憫和照顧,政府也會把責任和風險降到最低,從而消除投機失敗後的隱患,也打掉了機會。

      努力吧,越富有,就更富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500

讀書記:21世紀之貧窮者命運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m3d.html

    美國一個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去美國底層實踐了一年,寫了一本書,談及美國的底層命運。

    我只看了片段,也已經明白她說的絕望。

    核心在於底層低技能勞工的收入,在居住、醫療的重壓下,幾乎無法維持生存。以時薪6-8美元的收入,甚至不能找到一個住所,只能住在汽車旅館,而汽車旅館40-60美金,會吞噬其一天的工資收入。沒有醫保,沒有穩定的生活費用,有時候不得不住在收容所里。

    貧窮的法則是:錢生錢,貧困生貧困。

    其實中國的讀者很難理解美國人寫的這本書。

    我解釋幾個細節,首先在美國租房,信用很重要,你倒不必像中國一樣付三個月、半年壓一個月,但仍舊要一壓一。有固定的工作,就能有信用,滿足後面的條件即可。問題的嚴重性在於,40%的美國人沒有超過500美金的現金。

     因此他們除了去收容所、流浪街頭、就是群租房和汽車旅館。即使是群租房,也需要付一壓一。汽車旅館日付,則會吞噬其日內收入,付完房租,再吃飯,就沒錢了。

    我上次寫我住在聖費南多谷,一個人類學教授的家里,她把房子租給幾個房客。其實那幾個底層的窮人是沒有辦法,只有這樣才能有住處。我當時對LA不熟悉,想住美國人家里,近距離觀察一下別人的生活,就接觸了真正的底層。

    其中一個創業的美國中年女性,苦到什麽地步?用單張面餅,卷一點生菜,就是一餐。所以,我吃不下去的美國雞腿,才三美金一大袋子,烘烤完了,他們也視作豐盛晚餐。

    那麽,你是否可以居住在車里,或者流浪在街頭露宿?答案是很難,美國是私有土地,私人家里絕對不可以去。公共地方很多時候會被警察抓。而美東的冬天漫長,不用警察抓,你已經凍死了。

    我在夏威夷島四處閑逛的時候,有一次在ewa beach,看見當地土著在沙灘樹林處搭建帳篷,住著一家人,幾個小孩。夏威夷氣候溫和,算是給了他們棲身之地。

    那麽,是否有足夠的創業機會?難。美國是一個發達經濟體,很多商業模式已經成熟,新興科技並不是底層能夠做的,需要知識儲備。另一方面是美國的藍領技術職位,比如泥瓦匠、油漆工、水電工等等,卻不是每個人可以做的,需要牌照。其實,美國的牌照制度是一個惡政,它直接堵塞了許多底層生存的機會。比如在中國,學徒工跟著師傅做一段時間,就可以獨立操作,慢慢獲得收入。

    但也相對來說,白人底層和黑人底層更慘淡,亞裔和拉丁裔則同樣處於底層時,卻有機會逃離底層地獄生活,什麽原因?

     福建人偷渡過去,往往在老鄉的店里打工,包吃住,或者違法群居,一個房子里擠滿人。做裝修工,不需要牌照,中國人又敢用,於是就能生存下來。

    諸如此類。

    我常常想,像我這樣的人,如果身無分文待下來,假如不用我過去的知識儲備,是不是會像這些底層美國人一樣,逃離不了底層生活呢?

    不一定。

    我可以去華埠洗盤子、送外賣、做清潔工、快遞、搬運工.....

     前提是要有個地方可以住下來,可以洗澡和洗衣服,幹幹凈凈去找工作,熬過第一天的餓肚子......

    或者去偷搶華人--因為其他族裔都已經不用現金了,淪為罪犯,進入監獄,從此輪回往複,直到死去;或者因為第一天找不到工作,餓肚子,去收容所,面容臟亂,繼續找不到工作。

     終於有一天,就像我在Santa Monica海灘邊,看見一個流浪漢,坐在人來人往的街頭,低著頭,不知道是沈思,還是精神已經死去,滿身骯臟,一家一當在一個看不出顏色的包里,人們經過其身邊,歡笑著,視若無睹.......

      中國這個地方,即使是上海這樣的大都市,還有一百六十元一個月的鄉鎮房子可以居住,就在我最近開咖啡館的鎮上,還有泥水匠可以自由的做,還有工廠找不到工人,還有年輕人不願意去餐館做服務業,還有一塊錢的包子.....

       這並不是歌功頌德,而是說,一個國家發展到歐美這樣的狀態,總有一天,中國是不是也會進入這樣的狀態?使得每一個底層連住處都居然成了壓榨生命的要素,做工需要各種證書牌照,創業門檻高的驚人,因為即使你要報稅也要會計師幫忙的地步。

      那麽,這個世界通向何方?

      十年前,我企業破產,負債累累,重新做裝修公司起家,五年半還完債務,重新起步。這當中的歷程,黑暗期歷歷在目,常讓我環顧周圍的底層。而我正如那本書中的作者所寫,我們的精神世界迥異,可能當年我居住的貧民窟中,只有我維持著強悍的精神力量,我相信自己一定會重新出人頭地。因而在只能放一張床的房間里,和妻女一起熬過去,走出黑暗。

      我曾記得,幼小的女兒在那個狹小臭氣的空間里,歡笑著在床上跳躍。

       我明白,如果我們不能跳出這個黑暗的底層,女兒就有可能沈淪在這里,一代一代的傳承貧困下去。

      這段經歷,常讓我痛恨世界的不公,痛恨強權者控制世界坐莊的行為,痛恨人類的偽善,也因而對歐美中等所有所謂不同偉大的文明,均持有深深的懷疑。

       然而我也知道,這就是叢林世界的真實存在,從來沒有救世主,一切均要靠雙手打造。

讀《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員》--芭芭拉.艾倫瑞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509

錢生錢,貧窮生貧窮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m0u.html

     橡谷陽光私募的100萬門檻引來一些爭議,也在預料當中,我們可以就這個東西閑扯一番。

     我記得有本書,富爸爸,提及美國私募投資的門檻,是25萬美金,作者抨擊這是富人的奧秘,政府在簡單摒棄自己的責任時,就把窮人致富的機會給關閉了大門。

     說實話,我認可他說的。私募經理人在概率上,要比普通的散戶盈利概率高,盡管也有大量失敗的。

     唯一的不同是,高凈值客戶對風險的心理承受能力強,低凈值客人心理和實際承受能力差,有可能引發不幸和事端。政府是不願意看到的。

     這我也認可。

     所以大家明白問題在於什麽地方,那就是越富有,就越有機會,於是就越富有。沒有錢,你只能在二級市場買股票,有錢,你可以在低成本的募集階段就購買一手股票,再有錢,就可以購買股權,成本低至上市價格的幾個百分點。

     很多現實中的例子都說明這個。

     富有可以拿到廉價且高收益的賺錢機會,貧窮支付更高昂成本,得到更少。

     比如貧窮者有可能為了救急,去拉爆信用卡,忍受高利貸。

     我前幾天發生的例子,更說明這類事情。我從版納飛上海,有個中轉昆明但是同一班飛機續航的,經濟艙沒有了,但有頭等艙,3880元。我為節約,就沒買。於是攜程推薦我買了後面二十分鐘的一個經濟艙,全款,結果卻是一班已經延誤了五個小時的航班,這點我要批評攜程。我到那里,前一班航班已經飛了,這一班又繼續延誤,一個小時後才飛。導致我改簽後面聯航航班,註意,此時後面的航班價格已經翻倍了。然而由於延誤導致,我乘坐的後一班飛機又延誤。那麽後來我什麽時候才上的飛機起飛呢?淩晨二點半,到上海五點半。

      合計費用是3800元,且前一班飛機是躲過了上海的暴風雨,準時降落,我耽誤7個小時,且因為沒休息好,精神欠佳一整天。

      我並不是買不起頭等艙,只是窮人心態作怪。當我想要節約一點,於是就浪費的更多。

      所以,當我們每一個人想要富有,跨過第一個門檻是非常重要,且非常艱難的。之後向金字塔上方去的路途,不能說很容易,但起碼機會成本降低,收益率上揚的概率變大。

      而對於貧窮來說,除了政府的憐憫和照顧,政府也會把責任和風險降到最低,從而消除投機失敗後的隱患,也打掉了機會。

      努力吧,越富有,就更富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511

讀書札記160926工作、消費與新貧(一) 貧窮 與 福利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9/2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926%e5%b7%a5%e4%bd%9c%e3%80%81%e6%b6%88%e8%b2%bb%e8%88%87%e6%96%b0%e8%b2%a7%e4%b8%80-%e8%b2%a7%e7%aa%ae-%e8%88%87-%e7%a6%8f%e5%88%a9/

讀書札記160926
工作、消費與新貧(一) 貧窮 與 福利
掌門執筆

《工作、消費與新貧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1998) 包曼Zygmunt Bauman
作者是當今歐陸首屈一指的「後現代主義」社會學家. 本書旨在探討「貧窮」作為社會現象(而非經濟現象)具有何等意涵; 現代工業社會的貧窮現象如何發生; 與及最重要的是,現代社會如何在 意識形態層面調控和處理這種現象, 其效果如何,等等. 本書寫法專業,歐陸風格, sense密度高,論述抽象,不附例証; 特色是充滿黑色幽默.

〈何謂貧窮?〉
Def.「貧窮」,作為文化現象,指 社會大眾如何界定某水平(及其下者) 的低收入階層人士為「窮人」, 與及如何 “看待”他們. 即人之所以 成為窮人,與及被當成窮人的方式.***
至於界綫劃定在何處其實無關宏旨, 「貧窮綫」隨時空而變動不居,落差巨大. 前工業社會的窮人當然指衣不蔽體,兩餐無著的人; 當今美國政府則定義「貧窮」為:家庭或個人缺乏維持健康生活的基本用品.*** (可能包括多種家庭電器.) 按照這一標準, 2008年美國貧困人口高達4,350萬人,占總人口16%.

如何定義貧窮取決於社會大眾(ie不窮不富的大多數)本身 的生活方式.**** 透過生活方式的比對,我們知悉 “他們(窮人)” 的存在, 與及他們本質上比我們低等級.*** 掌門舉例(下同):我們炒股票(一種生活方式), 所以 “窮人”應該沒錢炒股票; 萬一他們也有錢炒股票,則必然會炒輸而更窮. 

社會之所以 “需要” 存有窮人階層,並且認為他們 值得 “關註”, 是因為大眾把自身的不安全感和焦慮(ie我可能會變窮.)投射到他們身上.*** 舉例:我們害怕窮到(或者輸到)沒錢炒股票.
大眾關註窮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兩者可以兼容***:其一是「鄙視」, 他們地位低下是因為能力薄弱(愚蠢,低學歷,欠缺智識和技能等等.); 或者道德低落(懶惰,貪婪,欠缺責任感和奮鬥心等等.).*** 鄙視他人令人得到優越感,並且自我告誡不要蹈其覆轍.
另一是「憐憫」, 他們境況悽慘也許因為出身低下,又或是運氣不濟. 憐憫他人更令人有優越感,坐言起行使得自我形象高尚. 窮人得到救濟令整體社會安全感增加…..萬一我變窮也不用擔心餓死.

上述兩種心態又衍生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行動策略:其一是「隔離」, 居少數的窮人如若由於道德低落,則當然要與 “正常人(ie我等大多數人)” 區隔開以防造成傷害或汙染.*** 最極端的情況是犯罪份子(多數是窮人), 必須監禁起來以保護社區; 並且監禁可能是較低成本的治安策略. (據說現今美國是監犯佔國民人口比例最高的 “先進國家”.) 就算大多數窮人本質善良,但是庸碌無能,格調低俗….. 總之有礙觀瞻,教壞細路就唔好喇. 所以窮人最好住在天水圍.

另一則是「救濟」, 貧窮如若由於境遇,實在令人深感同情, 社會應該施加援手,使他們渡過困境與及重頭起步. 總之使 “他們”有機會「脫貧(指獲得謀生技能和就業機會.)」****,成為和 “我們”一樣 “正常”的人. 更何況,我們他日也許同樣會遭逢不幸 (最常見的是病困和失業.), 也許同樣需要社會援手. 這種高尚的襟懷,就是所謂「安全網」概念, 是現代「福利國家」的起源及動力因.***

隔離當然不是解決貧窮問題的方法,救濟看來是唯一出路. 可惜福利國家陳義雖高,卻有先天性致命弱點. 首先是無法區分出於 內因和外因兩種窮人, 行政上只能一刀切給予全體窮人福利救濟.*** 這就造成了 “長貧難顧” 和 “養貧為患” 等公共財政和各種社會問題(尤其是治安). 更要命的是,世代交替之下,慣性(ie結構性)窮人愈來愈多, 社會流動性阻絕,兩種窮人合而為一, 造成社會分裂,*** 抗爭不息,民主制度失靈.

上述兩種表面看來背反的策略,實踐上卻可以“巧妙地”, 又或是 “無可避免地”, 結合在一起.
〈可厭但是有sense的濟貧院政策〉
歷史上最早施行福利政策的是19世紀早期的英國, 由 自由主義大哲學家 邊沁Jeremy Bentham所力推. 「貧窮法」規定社會上最貧困的人口 (在當時,一般指的是 流浪漢,全無謀生技能,又或是不肯進工廠做工的人. 邊沁稱之為 “人類渣滓”.) 應該全集中到新設的「濟貧院」, 和社會區隔開來. 更銳利的是, 濟貧院內的生活條件 “必須” 淒慘到比工廠工作所能達致的水準大為不如,****( 要註意那時代是早期工業社會, 工廠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十分淒慘.) 以抑止工廠工人放棄工作或罷工叛亂.

新濟貧法創意十足,影響深遠, 究其實質,可看到 “隔離” 較諸 “救濟” 更為著力. 濟貧院內生活條件之醜惡無以復加, 且被廣泛宣傳,成為工廠生活的參照點,**** 使得悲慘的工廠生活變得可以接受. 隔離政策既可避免渣滓汙染 “正常” 的工人,使他們逃離痛苦單調的工作崗位; 又可渲染出一種邪惡的 “恐怖氛圍”,就像瘋人院和麻瘋院一樣, 令工人心懷恐懼,安份工作,以免墮進濟貧院.***

該法施行未久即流弊叢生,深為社會所詬病. 濟貧院內的生活實在慘無人道, 教會人士嚴辭譴責.(請註意濟貧自古是教會的職能.) 工廠主則利用濟貧法的驅力大力壓低薪資和工作條件, 使得工人的生活水準與濟貧院相去不遠. 福音派教會於是乘時而興,領導工人結成階級, 推動了19世紀末的「憲章運動」,使英國的民主和資本主義制度得到革新,更上層樓.

〈高尚但是sense不足的福利國家政策〉
相較新濟貧法,二戰之後同樣由英國揭櫫的「福利國家」政策就文明和仁道得多了. 福利國家的前提是:個人不應因其不幸境遇而失去 “過著有尊嚴的生活” 此一權利. 至於該權利從何處來則人言人殊. 有謂是源於聖經宣示的上帝大愛; 有謂是自然權利; 有謂是 “安全網”的功利主義思想.

無論如何,怎樣劃定一條 “尊嚴生活標準綫” 成為棘手的技術難題.*** 此綫如訂得過低,就會令受惠者 “喪失尊嚴”,有如百多年前的濟貧院, 作為承接網也顯得不夠 “安全”; 如訂得過高(因為民主制度和工黨主政, 成為實情.),則社會承擔吃力, 更不好的是使窮人喪失工作意願. ***
另外也出現了一項事前未想過的爭議點, 為了核實申請人的困窘狀況,必須進行資格審查, 這種做法也會令申請人“喪失尊嚴” !

福利國家政策在經濟擴張時代確實形象高尚,並且行有餘力; 但在經濟低迷時期立即捉襟見肘,難以支應. (經濟長期不振,再加上人口老化,更是死路一條.) 此法施行既久一樣流弊叢生,深為社會詬病. 這回是接受救濟的人既不用住進濟貧院, 安居而樂失業,何樂而不為? 新自由主義於是乘時而興, 80年代在 戴卓爾夫人領導下顛覆了福利國家總政策. (有興趣可參閱《讀書札記160818新自由主義簡史(一) 六大宗師》.)

直到今天,上述困局迄無改變, 福利救濟所提供的 “生活水準界綫” 要設定在那個(足夠低的)水平, 才能 “平衡 社會承擔能力”, “有尊嚴的生活” 和 “足夠的重新工作誘因” 三者, 仍是個難解, 甚或是無解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59

反饋貧窮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9897325

  《中國詩詞大會》本來只是一個問答比賽節目,可是,當中也不乏動人的場面。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第五場裡,董卿介紹了一位鄉村教師陳澤蘭,這位鄉村教師,是一班留守兒童的中學老師。

  陳澤蘭老師最捧的一段話是:「我們學習不是為了脫離貧困,而是為了更好的反饋貧困。」真是值得讓人深思。 

  中國人離鄉背井,在外發展,似乎總有一番思鄉情懷,期望有朝一日衣錦還鄉。果真有那麼一日,又十居八九都會為家鄉作出一些回饋,也許,這正是中國人的美德。

  正是因為這個節目,李尚容及她媽媽於今年初的一月份為務川思源實驗學校發起了一次募捐,為該學校盡了一分力。

  其實陳澤蘭老師也是讓人敬佩的,為了那些學生,放棄了城市生活,為了培育下一代而盡了自己的一分努力,犧牲了個人的發展空間,能不讓人感動嗎?

  如果國家再多一些像陳澤蘭這樣無私的教師,中國的未來,是大有希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027

單身青年申公屋 升3成新高 「畢業貧窮」趨嚴重 學者憂增對政府不滿

1 : GS(14)@2010-07-26 19:04:13

2010-7-28 HT
單身青年申公屋 升3成新高
「畢業貧窮」趨嚴重 學者憂增對政府不滿

新生代受置業難、「畢業貧窮」夾擊,對公屋需求趨增。今年5月公屋輪候冊累積2.2萬宗未滿30歲的單身人士申請,較去年同期急升3成,創歷年新高;消息透露,當中除高學歷者增加外,亦發現更多剛滿18歲年輕人提出申請。

公屋聯會認為,「預支房屋資助」情況惡化,要求港府檢討房屋需求;有學者分析,畢業貧窮的情況漸趨嚴重,年輕人對脫貧和置業的信心下跌,長遠或者令他們失去了生活規劃,以及會增加對政府的不滿。

輪候冊13.2萬宗 達97年9成

根據房署最新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公屋輪候冊申請累積達13.21萬宗,不單創近年新高,比去年5月亦升12%,更已達97年底15萬宗的88%。

值得關注的是,未滿30歲申請者數目,過去一年升幅較整體申請為高。房署指出,今年5月,18至29歲單身輪候公屋申請共2.2萬宗,比去年5月的1.72萬宗大升28%,這亦是准許單身申請公屋以來,累積最多未滿30歲的申請個案。

高學歷佔4成 不少剛滿18歲

據了解,除具大專或以上等高學歷年輕人申請公屋的比例上升、已達佔非長者一人申請約4成之外,當局都留意到,愈來愈多剛年屆18歲者入表申請,不少更是來自公屋家庭。

消息又指出,政府注意到輪候公屋申請數字持續上升,以及不少申請來自年紀較年輕的一群,但是相信目前輪候公屋的申請機制,可以確保公共資源照顧到最有需要的社會人士。

現時青年人排隊輪公屋,除了要符合入息以及資產限額(現分別為7,440元及18.7萬元)外,亦都要通過「配額及計分制」,按其年齡及居住情況(公屋或私樓),決定其上樓次序。

房委會在05年訂立配額制度,主要希望較年長的申請者獲優先編配單位,多年來被批評扼殺不少青年人入住公屋機會。然而,以凶宅等不受歡迎單位為主的「特快公屋編配計劃」,卻變成新生代上樓的捷徑,非長者單身申請比率由初期25%急升至近年逾50%,令這類人士平均輪候1.8年已可獲配單位,反較一般家庭的 1.9年快。

「角色扭曲 變青年獨立工具」

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表示,擁有高學歷及剛滿18歲人士申請公屋的比率趨升,反映年輕人「預支房屋資助」進一步惡化,社會環境迫使非必要需求浮現,更形容:「以前的人一滿18歲,便去考車牌方便搵食;現在變為攞完成人身份證,便趕去申請公屋!」

他批評,公營房屋的角色已被扭曲,由過去主要照顧核心家庭,變為解決年輕人獨立生活困難的工具,促請港府全面檢討房屋需求,不應待情況進一步惡化才亡羊補牢。
撰文:黃偉超
2 : GS(14)@2010-07-26 19:04:33




3 : GS(14)@2010-07-26 19:05:44

大學畢業6年 月入萬元難獨立   

  近年大學生「畢業貧窮」問題逐漸浮現,有青年大學畢業後6年,仍屬低收入人士,對未來失去信心,要獨立談何容易,遂於兩年前申請公屋。

合約工漂泊 買樓要中彩票

  「無論樓價貴也好、便宜也好,都非我有能力購買!」30歲的林小姐,自去年合約工不獲續約後,轉往馬會出任兼職,並努力尋找新工作,現時月入僅3,000至5,000元。

  6年前她大學畢業之後,她曾經做過數份文員工作,月入8,000至萬元,惟多以合約形式受聘,一年半載之後便要轉工:「很多時公司情願請新人,亦都不願續約。」


  5年來猶如浮萍一樣的漂泊,大大打擊了她的置業信心:「現時我無積蓄、低收入,除非中了六合彩頭獎,否則無能力置業!」

兩年前申公屋 冀40前上樓

  林小姐一家5口,現居於400呎蝸居,但她畢業後,其家人多次表明,希望她搬出去自立,她惟有於兩年前申請公屋,期望在40歲前有機會上樓:「私樓租金每月需2,000至3,000元,我根本負擔不來;除了公屋,我別無選擇。」

  事實上,目前20至29歲持大學學歷者中,仍有約萬人失業,縱使部分「天子門生」能夠投身職場,收入亦因任合約工而停滯不前,甚至每況愈下。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表示,近年畢業貧窮的情況漸趨嚴重,主要是因為很多學生畢業後,需要償還大筆學生貸款,而就業環境亦都遠較從前坎坷。

  鍾又指出,近年合約制員工增加,約滿後要面對轉職或凍薪:「有畢業生即使工作4、5年,月薪仍只維持1.2萬元。」他認為,畢業貧窮長遠或令年輕人缺乏生活規劃:「年輕人因對未來感到不肯定,不敢計劃結婚生子。」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表示,年輕人申請公屋數字上升,反映他們對置業和脫貧信心下跌:「即使大學畢業生,亦都可能預計15年後仍然無能力買樓。」他指出若情況持續,或會令年輕人對政府的不滿升溫。


無力置業 逾半青年擬申請   

  香港青年協會今年初的調查發現,無力上車的年輕人申請公屋意慾日高,逾半表明考慮申請,近4成更視資助房屋為上車的第一步;青協擔心,青年住屋需求未獲正視和解決,長遠將影響社會穩定。

資助房屋 4成視上車首選

  青協今年2至3月進行隨機抽樣意見調查,成功訪問504名15至34歲青年,56.7%表示如果有機會,會考慮申請公屋;38.4%受訪者考慮以資助房屋作為首次置業的選擇,只有20.6%考慮全新私樓。

  對於30歲以下年輕人申請公屋數字創新高,青協督導主任魏美梅坦言並不感到意外,因近年私樓樓價及租金急升,令新生代置業及租樓非常困難;由於畢業生的工資負增長或零增長,加上通脹壓力趨增,令他們難以解決住屋需求問題。

住屋需求不解決 損歸屬感

  她認為,更多年輕人申請公屋,主因是在私樓市場難覓出路,加上公屋既提供棲身之所,租金便宜亦可減住屋支出,故相信愈來愈多人年滿18歲後,便會申請公屋:「青年抱『有嘢揸手』心態,完全是人之常情!」

  魏指出,年輕人的住屋問題未能得到解決,會影響他們對社會的歸屬感,促請港府全面評估整體房屋需求,且要進一步研究青年入住公屋,會否影響他們「向上流」的動力。

  她又希望,特首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不單要交代資助市民置業的政策方向,亦要一併處理青年住屋需求問題,為新生代尋求出路。
4 : teawater(1794)@2010-07-26 19:16:48

我都應該一18歲就申請,可能依在都差不多可以上樓smiley
5 : GS(14)@2010-07-26 19:18:39

4樓提及
我都應該一18歲就申請,可能依在都差不多可以上樓smiley


吾友及弟亦嘗從此法....獨有小弟忘了
6 : CHAUCHAU(1254)@2010-07-26 19:56:56

一個反思問題?
為左申請公屋年青人甘願淪為低收入人士(入息限額)
社會上多公屋獨居老人(有兒有女吾同住)
每一個戶籍可加一名子女及其家庭
捨易取難,長大後離父母不顧
社會在變,中國人養兒防老觀念可重存在?
80後出生率已不高,但公屋分配面積比前大
應不會出現擠迫吾夠住既情形
(相信大部份80後係公屋長大,只不想同父母同住)smiley
7 : GS(14)@2010-07-26 21:45:58

但完全封了這條路就有問題
8 : Wilbur(1931)@2010-07-26 21:54:19

好多年青人申請公屋,

尤其是特快輪候(偏遠,凶宅)o個D,

根本唔會入去住,

其實係為左張綠表,

現在看來政府應該會重推居屋,

小弟好後悔冇大學一畢業就申請番間...
9 : tcw1984(3057)@2010-07-26 22:15:03

唉,好難怪咁多人嘈呢個政府不過自97年衰左獲金之後,佢地已經變得唔敢掂樓市。
唔知振英哥上台(好大機會系佢)後會唔會有改變啦
10 : oneirocriticism(809)@2010-07-26 22:34:02

呢個post我放左入收藏
11 : 自動波人(1313)@2010-07-27 14:21:46

得三條路可行
1)好似報導中的事例,"等"......
2)資本社會,弱內強食,弱勢的人爭取去食其他人
3)加入紀律部隊,盡快註冊拎宿舍
12 : 自動波人(1313)@2010-07-27 14:30:54

6樓提及
一個反思問題?
為左申請公屋年青人甘願淪為低收入人士(入息限額)
社會上多公屋獨居老人(有兒有女吾同住)
每一個戶籍可加一名子女及其家庭
捨易取難,長大後離父母不顧
社會在變,中國人養兒防老觀念可重存在?
80後出生率已不高,但公屋分配面積比前大
應不會出現擠迫吾夠住既情形
(相信大部份80後係公屋長大,只不想同父母同住)smiley


1)上一代比再上一代生育已減少,大家還記得七八十年代的"兩個夠晒數"廣告嗎?
70,80後出生多是家中獨子/女,可能會多一個兄弟姐妹,即是家中兩個後生,要養兩個老人家,如果再要擁有自己家庭,簡直係將自己能力推至極限
再上一代(即40,50,60後)多數有幾兄弟姐妹,要供養父母都較容易

2)如果結婚後,加名然後申請換大D既屋,除非揀番較舊的屋村,否則要等一段時間才換到屋
現實情況,一起和父母同住,就算兩個後生肯,但對方的父母不肯.....也不行吧!
13 : GS(14)@2010-07-27 20:57:32

8樓提及
好多年青人申請公屋,

尤其是特快輪候(偏遠,凶宅)o個D,

根本唔會入去住,

其實係為左張綠表,

現在看來政府應該會重推居屋,

小弟好後悔冇大學一畢業就申請番間...


同感,現在弟弟申請了,哈哈哈,看來都要借他的殼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155

跨代貧窮的反射? - 低收入家庭升大學比率低

1 : GS(14)@2011-01-06 21:51:2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4840931

【本報訊】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昨日表示,不會考慮在低收入家庭較多的學校降低師生比例,原因是不想造成資源分配不平均,以及地區標籤效應,又指當局已為學校提供額外教師人手,照顧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
立法會議員余若薇昨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引述統計,指月入 30,000元以上的家庭,子女入讀大學的比率由 05年起持續上升,但月入 30,000元以下的家庭,入讀大學的子女比例卻持續下降。
拒按地區調整師生比例

余若薇質疑政府未有協助低收入家庭子女,在知識型社會中向上流動,令貧富懸殊進一步惡化,建議政府在較多低收入家庭居住地區的學校,彈性降低師生比例。另一議員湯家驊也指,清貧學生向上流動以及入讀優質學校的機會較以往為低。
孫明揚回應時表示,不認同按地區家庭收入,調整學校的師生比例,擔心此舉會造成資源分配不平均,以及地區標籤效應。
孫明揚又指教育局的工作是令入學「無障礙」,相信學生只要有能力,不會因為家境而被剝削,政府除了提供學費資助外,也會透過貸款資助學生生活費。
2 : abbychau(1)@2011-01-06 23:19:25

今次地區標籤tag 得幾應
3 : GS(14)@2011-01-07 22:57:49

唔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25

高材生住板間房體驗貧窮

1 : GS(14)@2011-08-10 23:42:1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810&sec_id=4104&art_id=15510426
靠閱讀洗滌心靈
「一個人好少煮飯,最多都係煮麪,但係唔通三餐都食麪咩?所以會出去食。」以往三餐月花 1,500元,現增至 2,500元;沒有水煲煲水,他到附近市政大樓斟水;房間沒電腦沒電視,他靠閱讀洗滌心靈。
2 : Sunny^_^(11601)@2011-08-11 08:57:15

咁呢D係佢既問題喇.之前去探過D板間房既長者.係有冷氣既,仲有fridge.飯cooker等等既設備.所以未必有大量好似佢咁簡陋既房
3 : GS(14)@2011-08-11 21:16:47

我覺得他幾高風亮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7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