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呢幾個月業績突然轉壞、負面新聞多多嘅李寧(2331),唔知係咪應付投資者查詢都嚟唔切,搞到成日擺烏龍! 噚 日就有內地媒體報道,話李寧旗下一個低檔次品牌「新動」,唔經唔覺運作咗3年,但生產呢個品牌間公司「上海新動體育用品」,竟然一直未有喺上海市工商局註 冊。嗰位記者仲好勤力咁落去舖頭,拎住「新動」嘅產品查證,發現上面個吊牌寫明產品係「由上海新動體育用品公司出品」,無花無假,無砌錯李寧咁話! 篇報道引述一名律師講,未註冊公司生產嘅產品,拎去市場賣,後果可大可小,分分鐘俾人告虛假宣傳。華華一睇都被佢嚇親,嗱嗱臨去搵公司發言人解畫。 更新吊牌致印錯名 李寧發言人解釋,原來單嘢係一場誤會。雖然李寧嘅副品牌叫「新動」,但生產嗰間公司正確名稱係「上海心動」,08年1月成立,有晒註冊號碼,所以內地記者用「上海新動」查公司註冊,梗係查唔到啦!咁何解人哋又喺你啲產品度見到「上海新動」個公司名呢? 問題就係出在舊年第三季,李寧因為要更新產品吊牌,一時唔小心,小部份產品個吊牌將「上海心動」印錯咗做「上海新動」。公司話一發現擺咗烏龍,已經即刻將呢批產品落晒架,徹查事件。不過,嗰位內地記者唔知係好彩定唔好彩,咁啱拎咗件仍然喺市面流通嘅錯版產品嚟睇。 李寧CEO張志勇因09年減持李寧股份唔記得披露,早排俾證監會罰2000蚊。睇嚟李寧班人做嘢大頭蝦有前科,希望佢哋以後做嘢小心啲! 李華華 |
| ||||||
大台北建地一地難求,建商已將觸角延伸至工業區土地,有別於同業,新大皇建設董事長賴瑞昌為了讓工業區土地合法蓋住宅,花費八年,將自己位於中和二八張工業區的土地完成變更,讓人見識到他的毅力與執著。
撰文‧梁任瑋 沿著新北市中和區中山路一路南行,兩側林立的工廠象徵早年主要生產電子零組件的產業樣貌;但隨著台灣近年工廠外移,這一大片工業區土地猶如一塊新大陸,成為建商眼中的新開發標的。 在這塊稱為「二八張工業區」的範圍內,去年新北市政府通過第一件依都市計畫程序,獲准從乙種工業用地變更為住宅用地的合法案例「映像太和」,是新北市目前單一最大建案,也替區域內另兩個正在規畫推案的工業區地主 ── 大洋塑膠與取得華隆紡織土地的馥華建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推動「映像太和」這宗工業區土地變更為住宅用地的靈魂人物,正是有「中和土地公」之稱的新大皇建設董事長賴瑞昌。 初創業 槓桿過高失敗收場中永和不少建設公司是當地士紳組成的家族企業,沒有背景的賴瑞昌則是異類。他靠著與幾位好朋友合資,包括家麒建設董事長許良助、將捷建設董事長林長勳等,在中和地區推出不少建案,雖然後來大家各立門戶,卻仍維持良好互動關係,在業界傳為佳話。 八年前,日商汽車零件廠關廠,長期深耕中和的賴瑞昌得知後,積極爭取購買;有別於其他建商為了趕搭景氣列車,違法將工業區土地推出住宅案銷售,他反而花上比別人多五年的時間申請環評、交評等手續。 甚至為了讓這個花費八年心血規畫的土地創造更高附加價值,將五千六百餘坪基地捐出三七%的地作為回饋,加上基地內的中庭、步道綠化面積,換算有近三千六百坪綠地。 賴瑞昌說,合法還是值得的,不僅消費者買得安心,他也可以純住宅規畫給住戶更好的生活品質;因此他堅持去除店面空間,規畫多樣公設,達成「零店面」、「一二樓全公設」的目標。 在公務員家庭出生的賴瑞昌,大學念的是國貿系,退伍後原本在紡織公司擔任報關員,後來同學介紹他進入前國大議長陳金讓家族經營的建設公司,開啟他近四十年從事房地產的開端。 賴瑞昌在這家建設公司待了三年之後,就自立門戶,「當時經常與三重幫接觸,很嚮往他們做的規模,我以為自己可以獨當大局了,就向家人籌借三、四百萬元,到宜蘭羅東買了六千坪土地,準備蓋透天厝推案。」雖然賴瑞昌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但缺乏風險控管概念。原本以為羅東是宜蘭的首善之區,利潤應該比較好,但忽略了當地人口外流因素,房子蓋好後銷售不佳,銀行建築融資高額的利息成本讓他吃足苦頭;最後只好以一戶六十萬元賤價銷售,負債七百萬元鎩羽而歸。 「那次失敗讓我學到欲速則不達的教訓。」回想起二十九歲那年的跌跤經驗,賴瑞昌口氣裡反而充滿感激。「還好我很年輕就體會到挫折,還有從頭再來的本錢,所以讓我後來經營事業更謹慎小心。」他分析自己創業初期的問題就是野心太大,因為自有資金不多,導致財務槓桿過高,只要景氣稍有變化,光繳利息就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好人緣 朋友合資減輕壓力三十二歲回台北後,賴瑞昌並未放棄經營建築業,他回到自己最熟悉的中和,從零開始。資本額沒有大型建商多的他,專找地主合建分屋,才慢慢東山再起,「與地主合建,一開始不用投入大筆資金買土地,也不用建築保證金,讓我可以從一塊塊小工地累積實力。」賴瑞昌說,因為當年創業的慘痛經驗,讓他堅持有一塊錢就做一塊錢的事;另外他最自豪的是自己人緣好、朋友多,很多朋友願意與他合資,讓他資金壓力減輕不少,終於在三十七、八歲時事業步上軌道。 「賴瑞昌是用人緣取代人脈。」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祕書長於俊明說,賴瑞昌對人很客氣又很熱心,二○○二年當選台灣省建商公會理事長、新北市建商公會理事長,因為他廣結善緣,任內會員數呈倍數成長,目前更擔任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公會常務理事,為同業發聲。 今年六十二歲的賴瑞昌,在建築界打拚了四十年,儘管已有數十億元身價,但仍過著樸實的生活,出入沒有司機,住在中和秀山國小旁的普通大樓。平常喜歡爬山、練太極拳的賴瑞昌,身上看不到一般建設公司老闆有的大肚腩,黝黑的皮膚也不見贅肉。 「我習慣每天早上五點就出門爬山兩個小時,回家沖個澡後再到公司上班。」賴瑞昌說,透過這個休閒活動,認識更多一般民眾對住宅的需求,「我想瞭解大家的想法,蓋房子就是要給需要的人住。」目前也安排三名子女進入新大皇建設開始接班的賴瑞昌說,現在他已不再像當年不斷拚規模、追求財富,他更嚮往的是能夠做更有意義的事,蓋出來的房子能讓消費者滿意,所以他努力推出「安全、健康、低碳、永續」的優質建築。他也期望自己花費八年規畫的映像太和完工後,可以成為區域型的地標,這樣他的努力就值得了。
賴瑞昌
出生:1952年
現職:新大皇建設董事長 經歷:台北縣商業會常務理事、新北市建築開發公會名譽理事長 學歷:大學國貿系 |
| ||||
與歷任教育部長相比,潘文忠是少數從基層老師做到教長的一位,他仕途並非一路順,憑著人紅也拚,人黑也拚的精神走到今天。 截至目前為止公布的內閣人事,最讓人跌破眼鏡的莫過於教育部長潘文忠。當人事命令公布,國教界(指國民中、小學教育界)一片叫好,堪稱舉「國」歡騰。 就連教育立委也「沒聽過」他,但他其實在國教圈是響叮噹的人物。不但是史上最年輕教育部長,還是台灣唯二當過小學老師的教育部長,目前全台國小老師約為十萬人,加計退休者更不知凡幾,為何只有他當上教育部長? 基層出身,曾幫小校翻身他的崛起,固然反映新政府將優先處理國教免試與課綱爭議,更重要的,是他敢做不一樣的公務員,即使被打入「冷宮」,也奮力找事做的膽識。 台北師專畢業後,潘文忠到台北縣(現為新北市)海山國小擔任老師,體會到基層老師在行政體系下的無力;一旦老師缺乏熱情,學生便不愛學習,淪為考試的工具,而老師會缺乏熱情,關鍵是缺乏行政體系支持和自主性。於是,他當了幾年老師後,決定參加高考、進入文官體系,從督學做起,成為協助老師的人。 「我一直相信教育最核心的是老師,因為孩子接觸最多的是老師,」潘文忠被任命為部長後,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在一個更好的教學環境裡,行政要盡最大的力量協助第一線教學人員,這是最大的目標。」「協助第一線」這目標,最知名的是他推動新北市,乃至全國的特色小學。 0一年,教育部宣布全台灣各縣市展開迷你中小學裁併計畫,多數縣市局長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就是照做,當時潘文忠身為台北縣教育局局長,了解學校在偏鄉其實不僅是學校,而是當地居民凝聚力所在,廢校或併校對學生影響小,但會讓村民大量流失,因此他逆向思考:怎樣吸引學生來就讀。 他首先打破傳統學區概念,容許位置偏遠、全校十二班內的小校可接受跨區就讀的學生;其次,鼓勵偏遠小校申請「特色學校方案」,只要計畫通過,教育局提供補助成為特色學校,吸引學生越區就讀;另方面規畫十八條學習路線,讓校外人士可以來參觀、旅遊、研習。 二00三到0五兩年內,許多偏鄉小學由黑翻紅,學生人數提高近五0%,原本十八所特色小學增加到三十八所。後來他接教育部國教司長,更到全國推展「一校一特色」,把台北縣的經驗擴大到全國。 「你有想法、提出計畫,局長(指潘文忠)就會撥款支持你,」米倉國小前校長、現任大觀國中藝術園區總監吳望如說,「他會聽校長想法、跟校長討論,幫你解決問題,不是只給錢而已。」政黨輪替,一夕由紅翻黑他看到問題就想解決,跟傳統公務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文化格格不入。這種主動風格沒在官僚體系被打壓,與他的主管支持有關,而其中最關鍵的貴人,就是前台北縣長蘇貞昌。 潘文忠還是小課長時,當時《教師法》剛過,他主動承擔舉辦《教師法》研習的責任,後來又開辦台北縣藝術饗宴系列活動,勇於任事,讓蘇貞昌眼睛一亮,破格拔擢他從八職等的課長晉升到十職等的文化局局長。 「十職等要受訓、考很多試,許多公務員卡在九職等升不上去,蘇貞昌幫潘文忠跨了一大步,」一位熟悉文官體系的教育人士說。 有長官相挺,他更敢放手做。蘇貞昌擔任縣長時,台北縣國中的中輟生比率是台灣前三名,潘文忠當教育局長後,一家家走訪國中中輟生的學校,希望降低輟學比率;有一次,他跟某家校長面談時,發現校長吞吞吐吐講不出話來,來回聊過好幾次發現,原來中輟生背後有幫派控制,幫派首腦竟是縣議員! 這不是校長就能解決的事,於是他找了包括社會局、衛生局、民政局等超過十個局處溝通協調,並且說服蘇貞昌下令警察局少年隊支援,清除部分校園幫派勢力,此後台北縣國中輟學率從0三年的0.九%,在三年內降到0.0九%,創下歷年最低。 「一般公務員會發公文宣導了事,吃飽撐著才會真的處理,誰知道局長會當幾年?萬一議員找麻煩呢?萬一縣長不支持呢?不是灰頭土臉嗎?」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莊國榮說,「這種人很少。」0八年大選藍營獲勝,他被視為蘇貞昌的人馬,開始被邊緣化。0九年從教育部主任秘書被調到國立編譯館當館長,後又被調到國教院當副院長,負責十二年國教課綱的修訂。 失落五年,從沒閒下來過二0一三年,教育部授命國教院成立檢核小組,進行社會科、國文科的課綱微調,潘文忠認為研修程序有誤、參與成員也不具代表性,他勸阻當時教育部長蔣偉寧不合程序,事後他便被調離課綱規畫;「他在國立編譯館是『冷藏區』,被調離課綱修訂等同住進『冷凍庫』,」一位民進黨教育智庫說。 但就算在「冷凍庫」,他還是維持一貫自體發熱的本領,他在國教院認養九個計畫,擔任計畫主持人,涵蓋校長專業、美感教育、比較教育到資料庫運用等領域。 現任蘆洲仁愛國小校長包志強,當時以金美國小校長身分參與其中一項「中小學校長教導型組織發展運作之研究」,這項計畫要將校長由上而下的統御式領導,轉化為老師參與決策的教導型組織。 包志強回憶,每週三下午,潘文忠會帶著研究夥伴花半天時間到學校與老師分組討論、意見分享,長達半年,風雨無阻;「外面的人看他在國教院是『住冰箱』,他從來沒有冷下來過!」黑馬出線,課綱是首要考驗這樣人紅也拚,人黑也拚;晴天也做,雨天也做的功夫,讓他在國教基層打下口碑。「冰箱」待了五年後,他走出「寒帶」,台中市長林佳龍欲解決市內十二年國教問題,找上他當副手。 如今,國教全面免試是總統當選人蔡英文的教育政策之一,外加課綱微調爭議,是新部長一上任就須面對的事,這樣的時空環境,讓潘文忠出線。 「放眼台灣文官體系,像他這樣通透國教現場、組織、內容、師資和制度的人,且兼具地方、中央歷練,不會超過五個,」一位民進黨智庫成員分析,「而他是其中最年輕的。」國民黨籍教育文化立委柯志恩也認為,過去大學校長出身的教育部長看待國教,焦點多放在招生,無法評估制度對教學現場改變,聽不懂校長、老師回饋的現狀和建議,連帶影響國教教出來的學生無法銜接到大學;「至少潘文忠聽得懂校長、老師的回饋,也知道問題在哪裡。」過去,高教出身的教育部長「由上而下」推動教育改革,缺乏教育現場回饋的政策,製造更多混亂;現在潘文忠背後有龐大基層當後盾,即將開啟「由下而上」的決策模式,但此模式溝通耗時費力,時間與民意風向是否願意給他時間,是一大考驗。 但他似乎不改其志,「要先解決政治機關、分門別類的本位主義,是一個政府或一個機關能否讓大家往前走的關鍵,讓大家理解共同的目標,而不是被交代。激發熱情,形成超越自己的力量和概念,我相信合在一起的力量是大的,」潘文忠說,這也是他入行三十年來未曾改變的信念。 【延伸閱讀】他54歲上任,歷來最年輕—近12年歷任教育部長比較(近到遠) 潘文忠 經歷:台中市副市長 上任年齡:54歲 學歷:師大教育系博士 任期:2016/5/20上任 吳思華 經歷:政大校長 上任年齡:59歲 學歷:政大企業管理學系博士 任期:2年9個月 蔣偉寧 經歷:中央大學校長 上任年齡:55歲 學歷:美國史丹佛大學土木系博士 任期:2年5個月 吳清基 經歷:台北市副市長 上任年齡:58歲 學歷:師大教育系博士 任期:2年5個月 鄭瑞城 經歷:政大校長 上任年齡:62歲 學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傳播博士 任期:1年4個月 杜正勝 經歷:中研院院士 上任年齡:60歲 學歷:台大歷史系碩士 任期:4年 資料來源:教育部 整理:單小懿 潘文忠 出生:1962年 學歷: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經歷:國小老師、台北縣教育局局長、教育部國教司司長、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現職:台中市副市長(5/20就任教育部長) 撰文者單小懿 | ||||
目標客群年齡層降低,全世界的App商戰也越演越烈,大家都搶攻這群活躍的使用者,因為那是維繫產品熱度的關鍵。 不知道該怎麼跟家中青少年對話嗎?也許你該從他們手機裡的新App理解起。 根據美國研調機構Edison Research四月公布的最新調查發現,在美國,有「閱後即焚」功能的影音社交軟體Snapchat,首度超越臉書,成為十二歲到二十四歲年輕人最愛的社群軟體。 替品牌操作社群的奧美社群團隊負責人黃逸旻觀察,現在的年輕人,比成年人更注重隱私,會將社群軟體依遠近親疏管理,只想分享給親近朋友看的內容,就用Instagram,或甚至是可匿名的Snapchat與新部落格平台Tumblr。 目前,Snapchat的估值約是一百六十億美元,已高過市場先行者推特(Twitter)的市值。 不僅美國,在台灣,也有一群原生於亞洲的新創App公司,已悄悄攻占青少年的手機(見第四十三頁表)。 之初創投合夥人詹益鑑認為,真正全球普及的App,其實只有臉書、Google、YouTube幾大巨頭,大家往往高估西方App的影響力,同時,青少年本來就是較在地化的社群,因此有在地文化優勢的亞洲企業,能抓住這市場。 但,傳統商業世界裡,二十五歲到四十四歲的青壯年才是主流,國、高中到大學的青少年,總被視為「含金量低」,相對受忽略。為什麼現在卻成了新創服務的兵家必爭之地? 首先,青少年,往往是新創服務最活躍的使用者,掌握他們就不怕產品與服務沒熱度。 用戶M型化,老與小最活躍 「老的跟小的,(在網路上)互動最頻繁,中間那一群都很冷漠,最冷漠大概就是剛出社會,或每天接收資訊的男性,這群人不太跟人互動,也不太按讚。」 旗下代理「美圖秀秀」、「美拍」等軟體的玩美行動總經理柯美慧表示,年輕族群對維繫平台的熱度很有幫助,以旗下影音平台軟體「美拍」為例,十二歲到十八歲的使用者,按讚與回覆的熱度,是成年人的三到四倍。 其次,青少年是新創企業營運服務、改良產品時,重要的風向球。 「晅群人對電商來說,其實不是高消費族群,但他們很願意真誠給你很多回贛,且他們是科技趨勢的早期風向球。」 蝦皮拍賣的行銷總監楊晨欣舉例,同樣是補貼運費,去年僅補貼宅配,未提供超商「店到店」取貨付款服務。但經過年輕使用者回饋,今年一月正武推出超商取貨付款,並補貼「店到店」運費,至今,交易量較去年有十倍的成長。 楊晨欣觀察:「很多學生,住家裡或宿舍,不是很方便收貨,這其實是一個很大、沒被滿足的需求,實施(店到店)之後,不光是學生,也很受上班族歡迎。」 而且,青少年甚至是一個新創服務「生」與「死」的關鍵。 三眉角,抓住新世代商機 要酷!他們說的須當回事 柯美慧指出,青少年通常是產品生命週期中的「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得先吸引到這些人,透過口碑擴散,才能慢慢成長到早期大眾(early majority)與晚期大眾(late majority),使產品以臻成熟。 「(青少年)嗅覺很敏銳,不像成年人,對網路會有些抗拒……,你看Facebook或Line,現在連長輩都在用,但一開始也是從年輕人擴散,」她舉例。 而青少年對新創服務而言,不僅掌「生」,更也掌「死」。 「越來越多品牌,都在關注怎麼年輕化,讓使用者年齡層下降,因為品牌最大的考驗,就是老化。」 與Line同屬一集團的社群軟體「Band」總經理邱彥錡指出,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喜新厭舊,容易「變心」,而一旦社群平台上的年輕人流失,容易讓大眾感覺這平台已經不「酷」,是衰敗的警訓。 當青少年使用者,能貢獻給新創服務遠比營收還多的資源時,新創公司該如何想辦法網羅,並留下這群人呢? 第一,你得「不敷衍」的傾聽這群人。 青少年沒收入、沒投票權,聲音往往被企業與政府忽略,因此,想抓住這群人的心,得先讓他們知道:「我把你們當一回事。」 例如Band,一開始其實是完全封閉武的私密社群平台,去年四月整個服務改變,讓平台上社群可私密與公開並存,便是透過使用者意見,發現台灣青少年其實有許多「看見」與「被看見」的需求,於是跟韓國總部溝通,使服務大轉向。 而蝦皮拍賣為了傾聽年輕人的聲音,今年三月起,甚至在客服團隊與「臉書小編」外,獨立出五人團隊,專責社群服務,宣稱「每則私訊都回覆」。 「我們想挖掘他們(年輕客群)真正困擾的點是什麼?例如有高中生希望關閉帳號,我們問為什麼?原來因為手機(拍賣)太方便,沒辦法專心念書。後來我們說,先幫你凍結帳號,如果下次你考得很好,我們會給你一個獎勵,」楊晨欣分享。 「現在年輕人,(你一)『虛假』,他們馬上會知道,很反抗,他們很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黃逸曼觀察。 要潮!僅兩天熱潮也得跟 第二,你得比年輕人更跟緊潮流。 「年輕人每天接受新東西,他今天看上別人,你明天可能就被拋棄,要不斷精進,看有沒有更多有趣東西加進產品。」柯美慧分享,美圖內部會隨時關注熱門議題、緊跟熱點。 她舉例,先前臉書慶祝同志婚姻合法,推出六色彩虹大頭貼時,即使當天是週末,台灣團隊仍立即向廈門技術團隊反映,半天後,也推出彩虹旗濾鏡。 「我們常常為了『跟熱點』三個字,疲於奔命,這風潮可能一、兩天就過了,但沒辦法,做年輕人的生意,就是要這樣,一次。兩次不跟,很快就落後,只能每次都跟上。」 目前,美拍在台灣有大約三百八十萬名用戶,十二歲到十八歲使用者便占了約四成。 別下指導棋,給他主導權 第三,也最重要的一點,得拋棄「在直言商」的本位思考,讓年輕使用者擁有自主權。 邱彥錡指出:「現在學生自主性很高,你很難單方面跟他們說,這東西就是這樣用,不行。他們希望,是他來決定這個App該怎麼使用。」因此Band 不會主動決定,要開設哪些群組,而是讓使用者自由發揮。 柯美慧也舉例,例如美拍團隊,一開始想當然耳的認為使用者在平台上分享影片,自然想獲取知名度,因此會教用戶怎麼將影片拍得更好,後來實際接觸,發現很多年輕用戶其實抗拒「指導棋」,「有些人只是想玩玩、開心,如果你干涉太多,他反而有壓力……,他腦子裡不是想成名或變紅,只是覺得這是讓他認識同好的地方,不帶功利性質。」 「他們不喜歡很商業的操作。例如我們曾經想過找校園代表,讓學生去蒐集同學的東西來平台賣,賺到的錢可以分給他們,後來訪問學生,發現他們對這中間的利害關係很敏慼,覺得不太舒服,」楊晨欣也呼應這樣的觀察。 當網路原生的「Y世代」、出生於行動裝置時代的「〇〇後」 (指二〇〇〇年後出生)逐漸成為商業世界主流,這些生意經,將不僅適用於網路服務,而是每個企業想基業長青,都得關注的課題。 撰文者吳中傑 |
4樓提及
應該只是免費用戶出事吧。。。
不用賠的。
6樓提及
好似真係整唔到無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