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2-2-3/4ONDE4XzM5OTA4OA.html
調味品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熱情持續發酵。證監會2月1日首次公佈了截至1月31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報企業的基本情況,海天、珠江橋兩大廣東調味品企業赫然出現在名單上,兩者均已在落實反饋意見進程中。而就在一個月前,加加食品成功登陸A股,成為醬油第一股。
謀劃數年一朝發力
證 監會公佈的信息顯示,海天選擇在上交所上市,珠江橋則選擇深交所。「早在2003年海天就有在證券報做廣告,這已是海天為上市鋪路的強烈信號,」廣州名道 營銷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資深調味品業營銷專家陳小龍告訴南都記者,作為全球產能最大的調味品企業,海天去年銷售額近70億。而外界能瞭解的海天上市進程 的是去年3月其官方網站發佈了「首次申請上市環保核查信息公開告示」,公告顯示海天擬申請A股上市,成功上市後募集資金投向「海天高明150萬噸醬油調味 品擴建項目」。
行業出口量最大的珠江橋也從數年前謀劃上市。其所屬的廣東省最大的外貿集團企業廣新外貿將珠江橋作為力推上市對象。
2008年珠江橋改制設立廣東珠江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上市鋪路。為避免廣新集團旗下主營業務同樣是調味品的星湖科技與珠江橋同業競爭,2010年7月,星湖科技與珠江橋全體股東簽訂「珠江橋增資擴股協議」及《商標轉讓協議》,停止醬油、復合調味料的生產。
調味品正借助資本市場升級
海 天、珠江橋對資本市場的渴望並非個案,這種慾望背後有著深厚的行業競爭因素。「一方面調味品企業上市進程在加快,去年佳隆、梅花味精、加加食品先後上市, 另一方面中糧等巨頭介入加劇了行業競爭。一些大廠家甚至用低於市場價的促銷手段擠壓區域品牌,規模在5000萬至1億的廠家日子都不好過,」陳小龍認 為,2012年行業將迎來真正的洗牌。
在此背景下,借資本市場的力量升級已勢在必行。中國調味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白燕表示,越來越多的大型調味品企業通過引入資本、股權融資、上市等多種方式募集發展資金,如已經上市的恆順、佳隆和正在籌備上市的眾多品牌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資本結構的升級。
「上市是調味品行業鐵定的發展趨勢,」陳小龍認為,要上市企業投入幾百萬甚至過千萬費用,所以很多企業雖然也渴望但並非都具備上市條件。
羅山山/文
說起調味品,很多投資者不會太在意,如醬油、料酒這些只不過是做飯的配料,但這些廚房裡不起眼的小東西卻可以成就大生意。傳承已達四代的香港李錦記之外,2014年初上市的海天味業(603288)與老恆和釀造(02226.HK,簡稱老恆和)堪稱新的樣本。耐人尋味的是,這兩家公司上市前均未引入機構投資者,僅有員工和個人股東從其IPO中受益。其中因由何在?
海天味業:員工股東的集體創富故事
2014年初A股新上市的48家公司中,3家來自佛山(包括海天味業、新寶電器與歐普鋼網),顯示了當地的經濟活力。其中,海天味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其前身是佛山海天食品調味公司,屬於全民所有制企業,1995年股份制改革中,以1994年2月底的經營性資產3841萬元為基數,70%資產出讓給職工,成為企業職工股,剩餘30%為國家股。作為國內調味品尤其是醬油行業的龍頭,其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84億元,淨利潤約16億元,主要產品包括醬油、調味醬和蚝油,約2/3銷售收入來自醬油。
海天味業上市前沒有引入創投等機構投資者,2014年初A股上市的48家公司中,共有5家與其情況類似,包括友邦吊頂(002718,住宅裝修裝飾)、歐普鋼網(002711,第三方鋼鐵物流)、溢多利(300381,飼料用酶製劑)、匯金機電(300368,金融機具)、易事特(300376,UPS等功率電子裝置)。中國有規模的人民幣創投基金不少,還有眾多的國內和國際PE機構遍地找項目,怎麼就錯過了這6家公司,值得思考。其中或許有行業因素,如友邦吊頂、歐普鋼網所處的大行業不景氣,投資機構可能比較在意。
海天味業沒有引入機構投資者,我估計是因為現金流良好,不大需要外部資金支持。仔細看海天味業招股說明書,會發現從2010年底到2013年中,其既無應收賬款,也無銀行借款。一家生意做到每年84億元、在全國有2100家經銷商的大公司,竟然都是先款後貨,不知多少消費品公司會羨慕。
再看仔細一些,過去3年,其存貨周轉期略高於兩個月,應付賬款周轉期略低於一個月,流動資金周轉良好。如果再算上巨額的經銷商預付賬款(2013年底為約17億元),海天味業實際所需的流動資金竟然為負值。此外,根據2013年年報,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超過19億元,購建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的現金資本開支約為10億元,自由現金流量超過9億元;2012年的自由現金流量更達到17億元。這是一家不缺錢的公司。
儘管上市前沒有機構投資者,但國資還是從海天味業的大發展中得到很好的回報。1995年海天味業改制後,剩餘的30%國有資產約1152萬元由佛山市國有資產辦公室持有。後來這部分股權通過佛山國資委下屬的境外子公司興兆環球持有,直到2007年4月以10.44億元出售給海天味業。13年間(以1994年2月資產評估日計),如果不計股息的收入與投入,增值約90倍,年回報率接近42%(2001-2006年間,國資通過應收股利增資約5500萬元,2004年曾投入1500萬元與海天味業組建國內合資公司高明海天)。
如果國資繼續持有30%的股份,以海天味業上市時的招股價51.25元/股計算,將是約109億元(2010年底職工股東曾集體增資約2.5億元);如果以近期市值計算,將接近148億元(扣除發行新股對應的市值約26億元)。成長性好的公司,真的是需要長期持有啊。
由於引入員工持股,海天味業上市前有58位個人股東,其中包括共同控制人龐康、程雪等8人,他們也通過海天集團間接持股。合計來看,最大股東為董事長兼總裁龐康,持股約30.4%(上市前直接持股約10.66%,間接持股約19.75%);其次是程雪,持股約10%。
以海天味業上市前股本7.11億股計算,龐先生持股約2.16億股,扣除上市時按比例發售的老股約1136萬股,其持股約2.05億股,佔上市後擴大股本的27.4%。由於海天味業2014年5月將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股份數量擴大一倍,龐康目前持股約4.1億股。以海天味業2014年6月13日收市約518億元市值(股價34.6元/股)計,其身家約為142億元。
以海天味業2013年約16億元的利潤來說,即使不上市,僅靠分紅(海天味業2012和2013年合計派息接近20億元,按龐先生持股比例,稅前股息收入超過6億元),他就已經是億萬富豪了。再計及上市時出售老股套現約5.8億元,龐先生160億元左右的身家應無問題。按照2014年新財富500富人榜,他可以排到第51名,和比亞迪的投資人呂向陽、生命人壽的張峻等人並列。最普通不過的醬油,也可以做成大生意,成就社會,成就企業,成就團隊和自己。行行出狀元,真的是這樣啊。
看看龐康先生的履歷,1982年26歲時加入海天味業的前身佛山市珠江醬油廠,歷任副廠長、副經理和總經理等職務,1995年改制時出資最多(50萬元)。50萬元20年間變成160億元(其後如2010年底曾以分紅增資約7500萬元),19年間增值超過3萬倍,相當於年回報率超過70%。深耕一家公司和一個行業超過30年,遠超過馬拉松的耐力。台塑王永慶先生曾經說過四個字「深耕,生根」,龐先生是很好的踐行例子。
海天味業所成就的億萬富豪,並非只是幾位核心管理層。其58位個人股東中,上市時股權比例排在第50名左右的員工直接、間接持股合計也達到200萬股左右,按照招股價51.25元/股計算,價值已經過億元。也就是說,海天味業上市成就了大約50位億萬富豪,是個集體創富故事。此前這家公司也曾在2008年10月出資約20億元向超過800名員工回購股權,成就了數百個百萬富翁。
老恆和釀造:簡單靈活的可轉債安排,成就9年170倍回報
醬油行業可以成就企業和億萬富豪,料酒行業也可以,老恆和釀造就是一例。老恆和的發展與海天味業有很類似的地方(當然兩家企業目前規模尚不在一個檔次),其地處浙江湖州,歷史同樣可以追溯到清代,經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公私合營與國有化改造後成為了國有企業,2000年經過改制,變成了職工持股會持股約97%,國有持股約3%。不過,或許是缺乏合適的企業領頭人,老恆和此後的發展遠不如海天味業,2005年6月,其由目前的大股東陳衛忠以約417萬元收購。
借助陳衛忠本人在調味品行業其他業務的採購和營銷網絡,老恆和業務逐步上了軌道,並從2010年開始快速擴展:2010到2013年,其年銷售收入從不到4000萬元,成長到5.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約144%;淨利潤也從2010年約600萬元,增長到2013年超過1.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00%。其2013年收入中約74%來自料酒,其餘為醬油及醋等。根據Euromonitor的報告,從零售額和零售量來計算,2012年老恆和已經是中國最大的料酒商,屬於細分行業的領先企業。其2014年6月13日收市價約為5.7港元/股,市值接近30億港元。
老恆和的IPO中,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朋友借款的安排。2005年陳衛忠收購老恆和時,無法全數拿出400萬元。根據招股說明書中的披露,他向朋友何平女士借款260萬元。有意思的是何女士並非做股權投資,錢還是算借款,不過可以轉換為公司約25.4%的股本(估計是以老恆和2014年底淨資產約1130萬元為基數,後調整為25.8%)。這個安排其實就是簡單的可轉債。何女士有眼光的地方就在於並不在意借款的利息回報(即使年利息20%,幾年下來也沒有多少),而用了可進可退的靈活安排,既可以要求對方還款,也可以在企業發展順利時將債轉股。雖然老恆和當時只是一個經營困難的小國企,陳先生只有三十出頭,甚至連400萬元也無法拿出來,不過,幾年之後誰知道又是什麼情況呢?烏雞可以變鳳凰,鯉魚也可以跳龍門啊!看行業、看企業、看人,都不能看得太死,需要留有餘地。
何平的眼光和靈活安排得到了超額回報。根據老恆和招股書,上市時何平所擁有25.8%的股本合計約9683萬股,按照6月13日每股5.7元的收市價,市值約5.5億港元。2005年的260萬元,2014年變成了5.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4.4億元),9年時間約170倍回報,年收益率約77%,可以說是非常好的投資。這樣好的回報,即使機構投資者,又有多少可以做到呢?
當然,陳衛忠是更大的贏家。他2005年收購老恆和時自己出資157萬元,目前和配偶共同擁有55.6%股份(約2.78億股),市值約15.9億港元,9年時間增值約800倍,年回報約110%。
老恆和上市前也沒有創投和PE等機構投資者,這一點值得探討。雖然陳先生用自己的資金和相關業務網絡支持老恆和的發展,扮演了資金提供者和增值服務提供者的角色,不過,老恆和過去幾年的發展中,確實是缺錢啊,例如其2012年底的現金只有約200萬元,主要依靠銀行貸款(2012年底有銀行貸款超過2億元)。
為什麼為數眾多的創投和PE沒有對其投資呢?其一,可能是老恆和的業務基礎不算很紮實,過去3年擴張太快,經銷商隊伍也有待穩定(招股書中披露,其經銷商數目2012年底為427名,2013年8月底為214名,變化很大)。其上市後股價曾大幅波動(招股價為7.15港元,最高曾超過11港元,但3月25日公佈出色年度業績後股價反而大幅下跌),可能也反映了投資者的一些顧慮。
其二,可能也和行業與地域不大引人注目有關係。相比較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等近年的熱門行業,調味品行業確實不大吸引眼球。湖州雖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環境優美,但在投資方面似乎不屬於熱點地區。但好的投資不一定來自熱門行業和熱點地區,類似於禪宗所說的「不執於相」啊。
個人參與Pre-IPO投資回報各異
何平女士只是個人投資者參與公司上市前投資的其中一例。在今年A股新上市的48家公司中,還可以找到多起類似案例,例如孫戈投資金一文化(002721)、翁潔投資眾信旅遊(002707)。兩位個人投資者的角色不同,投資時段不同,回報也差別很大。
金一文化招股書披露,財務投資者孫戈2008年2月投資5000萬元,佔公司約8%股份,約合2009年增資後的800萬註冊資本,作價為每1元註冊資本6.25元。2009年12月,其轉讓400萬元給新股東,作價每元註冊資本4元。2014年公司上市時,孫戈也出售老股約47萬股,招股價為10.55元/股,回收資金約500萬元。金一文化2014年5月30日停牌前收市價為23.2元/股,孫戈剩餘股份約353萬股,市值約8200萬元。如果把2009年底轉讓的400萬元註冊資本按當輪轉讓價格計算,其總回報合計約為1.02億元。2008年初5000萬元的投資,經過6年,只有略多過一倍的收益,年回報率不到13%(未計歷年可能的派息),不算好的投資。
翁潔投資眾信旅遊的例子則不同。根據眾信旅遊招股書,翁潔2010年11月和九鼎一起參股,投資了400萬元。公司披露引入個人投資者的原因是翁潔長期從事旅遊行業,可以幫助公司發展。這就與孫戈在金一文化中的財務投資者角色有所不同。其入股價是以眾信旅遊2010年預計3000萬元利潤和10.7倍P/E為基數,400萬元持股約33.33萬股,每股作價約12元。以6月12日眾信旅遊股價約為90元/股計算,其持股市值約3000萬元,3年半時間賬面回報約7.5倍,年回報率約78%,相當可觀。
孫戈投資金一文化6年回報平平,可能是因為入股的時間正值2008年初,是上一輪牛市的最高峰,出價或許太過進取。按照其投資5000萬元佔8%股份計算,入股前的公司估值已經高達5.75億元。要知道,金一文化是一家快速發展的公司,2010年淨利潤才約4546萬元(2010至2012年期間,年利潤複合增長率約31%)。如果2007年金一文化的淨利潤只有約2000萬元,孫戈給出的估值相對於參股上一年公司利潤的P/E已經接近30倍,後面賺錢的空間已經很有限。
在金一文化其後於2009年12月和2010年4月進行的兩輪融資中,新股東的入股價都低於孫戈的入股價(分別是每股4元和3.95元)。無獨有偶,劉央的Atlantis在2007年7月投資我武生物的控股公司,可能也是因為趕在大牛市後期投資,出價過於進取,為後來的退出或回報不佳埋下了伏筆(詳見2014年6月號本欄文章《劉央何以錯失我武生物》)。可見即使是對於不錯的公司,也要慎選時段,不要為好公司付出太高的價錢。
醬油和料酒,都是很平常的東西,就在我們每天生活中的廚房。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生活,投資機會也離不開生活,就看我們能不能看得見。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欲查看其他資本圈精英評論,請下載並登錄「新財富酷魚」和我們互動。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1 22:58 編輯 老恒和(2226):被市場的致命自負低估太多的調味品龍頭 作者:格隆匯 Joney 編者按:老恒和(2226)這個公司自上市以來即存在很多爭議,尤其是其偏高的毛利率。爭議的結果是公司股價大幅縮水。正如我們會員南海之夢今天文章里說的“股市最大的利空是漲得太多了,而最大的利好就是跌得過分了”。本文的思路基本秉承了這個邏輯:如果公司不是假公司,就算是為了沖上市而在財務數據有有一定灌水,那麽,這輪大跌,洗澡是不是也洗幹凈了? 格隆匯會員Joney 在一周前即已完成相關報告。受限於我們每周日推深度報告的慣例所限。但市場在上一周做出了相當反應,所以我們並不確知這個時點到底如何去評判公司價值。但我們基本認為會員把老恒和公司的解剖做得足夠細致和深入,所以就當一份純粹研究資料,推出給大家共饗。至於中短期股價會如何,我們不做評判,大家自己根據會員的分析和自己的研究去做把握。 老恒和2014年1月上市時曾經風光無限:IPO超額認購1044倍凍資高達943億港元,首日漲15.7%,股價最高升幅51%。但是3月末的高臺跳水讓大家大跌眼鏡,一時質疑滿天飛,之後雖然交出兩份合格業績單,但也乏人問津。 那麽到底市場在質疑些什麽?僅僅8倍市盈率的料酒龍頭為何乏人關註?機會和風險在哪里? 我們總結了下,市場不待見的問題無非就是三高:高增長,高毛利率,高存貨。 那麽三高到底高的有沒有道理,真的高得足以讓股價腰斬嗎?且待我們慢慢剖析。 問題一、高增長 公司2011年收入增長236%,2012年208%,2013年57%,2014年上半年35%,增速看似像高臺跳水——這是市場質疑的主要問題之一。 答案是什麽?其實主要基數和品類擴充的影響。 首先,2012年初之前,公司都計劃以之前包含調味品的主體中味釀造在A股上市,但是直到2012年末才最終決定售出中味,以調味料為主體老恒和在港股上市。所以在2010-2011的歷史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關聯交易,2011年批發給中味的銷售約45百萬人民幣,占總銷售的41%,從中味采購的成品及原料有46百萬人民幣,占總成本的72%,且還有13百萬人民幣借款給中味。 但是這一數字在2012年顯著下降,2012年批發給中味的銷售下降到5百萬人民幣,僅占總銷售的1.5%,從中衛采購成品及原料只有25百萬人民幣,占到總成本17%,到了2013年所有這些關聯銷售進貨及借款均已經清零,該留在老恒和這塊的銷售和利潤才恢複,我們認為公司2013年才正式進入了可比銷售的階段。 其次就是主要經銷商的鋪貨,觀察發現2013年增長最快的品類不是料酒,而是醬油。公司年報中也有說明,第一大經銷商湖州愛山接過的是原來中味的銷售體系,2013年總體增長了約超過100%,但是料酒增長也就20%上下,主要是新產品醬油從無到有的鋪貨,類似情況在第二大經銷商上海榮進身上更為明顯。上海榮進從2012年年中才開始合作,榮進來頭不小,是替六月鮮打下上海江山的功臣,渠道實力雄厚,所以榮進接手後2013年醬油從無到有直接批發了約40百萬人民幣,料酒也從10百萬人人民幣提升到了10百萬人民幣,每個季度都能翻一翻。這樣江浙兩大經銷商的鋪貨光是醬油我們就預計在2013年多鋪了約80-90百萬人民幣的銷售,所以相應的醬油銷售也由2012年的13百萬人民幣躥升至1億人民幣。那後續力道如何,出去開始鋪貨的低基數效應,2014年上半年,醬油增速降到了49%,略快於同業30%的水平。 那麽實際的增速到底如何?料酒這個占公司銷售七成的商品到底能有多大的增速,2014年上半年的增速相信能很好的給出大家答案26%,其中中高端是增長主力,占比40%,增速60%以上。占比16%的醬油年增49%至人民幣4.7千萬元,而占比最小的醋類收入增長最快為197%。長期來看通過消費升級的趨勢,渠道生化以及加價機會,我們認為20%以上的銷售增長還是可期的。 ![]() 問題二、高毛利 公司2012,2013年毛利率分別為57%,59%,之前2010,2011分別為37%和42%,這其中的約一成的擴張很容易解釋,其實就是從原關聯方中味的利潤轉移回來,2011年批發給中味的銷售約45百萬人民幣占總銷售的41%,而2012年下降到5百萬人民幣,僅占總銷售的1.5%,2013年則完全沒有。 下一個問題是近60%的毛利率到底合不合理。 首先要說明的是,黃酒行業的毛利率本來就不低。古月龍山的毛利率為什麽只有30%,主要是國企銷售通過子公司完成,海外的毛利率也有50%,此外第二大黃酒企業金楓酒業毛利率有50%。再者,公司成本計算方法用的是加權平均,原材料除了2011年大股東零對價捐贈的基酒外,用的都是原材料的歷史成本。 根據招股書公司2012年料酒毛利率約在61%,醬油在37%,醋在56%,其他在23%。拿料酒做例子,假設公司加價率2.5倍的話,零售價10元500毫升的料酒出廠價4元,里面是約7毛的米發酵而來的基酒和0.9元的包材。500毫升的料酒料酒需要新基酒約75%即約375克,大米糯米到黃酒的產出比約在1:2.5,那麽就是約7毛的米,其他就是可以忽略成本的水,大股東無償轉讓的陳年基酒和無價的時間。那麽多出2.4元的毛利就相當於60%的毛利水平,與公司報表基本符合。所以本質料酒行業就是用時間換利潤的行業。 歷史數據來看,公司2014年上半年毛利率按年下降1.9百分點,公司解釋主要原因是包材價格上升,我們認為部分原因是略低毛利率的醋和醬油的銷售貢獻上升。2014年上半年醋和醬油共占銷售24%,2013年上半年之戰銷售18%。2012年醋的毛利率約在56%,醬油在37%,料酒在61%。符合趨勢。 問題三、高存貨 2014年上市半年公司公告已使用3.78億人民幣用於買米(2.4億人民幣)及擴產能(9.7千萬人民幣),公司2014年年中的存貨高達5億人民幣(增加1.7億人民幣),庫存天數增加214天至585天,現金周轉天數增加了227天(約0.6年)至587天(約1.6年) 存酒過程中賬面現金流一定會很難看。2014年上半年現金周轉天數進一步拉長至1.6年,經營現金流仍為負數。應收增加15天至67天,應付增加2天至65天,由於儲酒,庫存天數增加214天至585天,現金周轉天數增加了227天(約0.6年)至587天(約1.6年)。基酒存貨占現金,但是創造一至兩年後的市場。這個相信等到明年看市場上的貨品鋪放情況,自然見分曉,問題是在此之前投資者能不能抓住機會在市場猶豫的時候下手。 但是時間換增長。公司2013年底已經基酒存儲提高到6.3萬噸,2014年會發力儲備基酒,計劃2014年末進一步以高到七百萬壇,在二零一四年發酵季節末將其基酒庫存量提高至約169百萬升。公司判斷現在米價處於低期,2014年會發力儲備基酒,預計資本支出約人民幣七八個億。公司重申計劃在2014年年底將基酒儲量提升到1.69億升(七百萬壇),到2016年21萬噸基酒(一千萬壇),基本完成基酒儲備的安全量,之後就會投入更多資源深度分銷,發力銷售。 最後的問題是:公司到底值多少錢? 首先我們要撇清的問題是:公司是不是真的,產品有沒有在全國市場賣。我們走訪湖州,上海,深圳、香港等地,上架情況還是相對令人滿意的——這是一個真真實實存在的行業龍頭公司。大家可以就近自己檢查。 湖州大潤發 ![]() 上海大潤發 ![]() 深圳東門華潤萬家 ![]() 其次取決於你認為純釀料酒醬油高增長是否為大勢所趨。 我們先來看看料酒醬油及醋市場的容量。調味料酒40億批發額左右,但是估計有80%的黃酒(市場容量約400-500億批發額)被作為調味品使用,這樣計算廣義廚用酒的市場容量在300-350億,公司長期遠景是占這個市場的10%,及30億的批發銷售,目前僅僅1/5。相應醬油市場容量預估600億左右,醋的市場容量在100億左右,公司也能在高端市場分到一杯羹。 再者公司在一直在進取地擴張渠道和發展新品。從近期的通告可以看出公司如上市時所說不斷在開拓新市場新渠道,2014年12月進入香港市場,1月華東直銷渠道中驛超級及120個服務站點的打開,京東商城,順豐嘿客開賣,2月拓展至太原,紅燒香菇老抽醬油及零添加特技鮮上鮮醬油的在華東區域的上架。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今年開始在香港的惠康超市也可以找到,目前特價49.5港元750毫升的廚用花雕,相對45港元500毫升的會稽山還是很有競爭力的,相對其他品牌價格也在中位數,身在香港的朋友們可以親自體驗下純釀的料酒與普通料酒的差別。 香港惠康已有售老恒和產品 ![]() 最後我們來看看估值: 10倍都不到估值,75%之巨的H-A折價 老恒和現在對應2015年9倍市盈率,A股的海天34倍,中炬36倍,港股食品飲料下遊品牌的平均市盈率也有25倍左右。 我們先來看看食品飲料板塊H-A的比較,下表可以看出料酒,調味品在市盈率上的H-A折價高達70-80%,市凈率折價也有40-70%,橫向對比乳業下遊H-A折價僅40%,豬肉H-A折價60%,農業H-A折價25%,酒類還有溢價。 是港股上市公司質地不好嗎?我們對比每股收益增長,凈資產收益率及股息率,均互有輸贏。那到底是什麽原因?我們認為平均市值可以解釋大部分的原因,除了包含中國食品及華潤特殊原因的酒類,其他基本都是市值H-A折價越高,估值H-A折價越大。隱含的就是板塊關註度缺乏,那就是老恒和吃的虧。 我們再來對比一下港股食品飲料細分板塊的估值差異,可以看到調味品10倍都不到的市盈率,明顯是往上遊10倍的農業豬肉靠,而非下遊15倍的餐飲,25倍的品牌上靠。這對於老恒和一個百年品牌且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公司是否公平,相信大家一目了然。 ![]() 綜上,公司光是吃估值重估的紅利,股價就應該可以輕松翻倍,何況2016年上市儲酒大規模鋪貨的動能在前,而現在券商預估的2016年銷售增長僅為15%,估高了有效稅率利潤增長僅為2.4%!實際我們預計公司2016年發力銷售20%銷售利潤增長大概率可期,就是說2016年的3億人民幣凈利潤,0.58元每股收益。 如果市盈率以A股的海天、中炬高薪打對折的話,也可以有14倍,PEG也就在0.7,那麽市值站上50億港幣,股價站上10港幣是可待的。如果市場轉好給予增長股能有1倍PEG的話,那股價沖向15港幣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中短期而言,8元港幣或許可以是個可以期待的數字。為什麽? 一來,公司在2014年8月曾以每份0.1港元發行1億份非上市認股權證,12月內可以一份一股,轉換價每股8港元轉換為公司股票。 二來,9月曾經有投資者想以每股8港元收購第二大股東王建新及何平持有的18.67%的股票(公告過)。兩者的定價都恰好在8元,這應該不是巧合。 三來,當然是估值水平,8元港幣相當於13倍的2015年市盈率,這樣隱含的H-A折價還有60%之多,也比上市價7.15港幣元僅高了12%,比歷史最高價還低了15%。 最後,催化劑在哪? 個人覺得,未來公司將會發一次財報,價值重估一次;上一個產品,增長加速一次。等到2016年產品在有華人的地方發力鋪開的時候,就是收獲期。 |
此輪融資將用於鋪設傳統渠道、擴大線下銷售,招募及引進更多產業人士的加入。
i黑馬 8月18日消息 今日,林依輪創辦的辣醬品牌“飯爺”宣布完成新一輪8300萬元融資,領投方來自HCapital,跟投方為四川泰和集團、合肥燕莊食用油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青虹古義投資管理中心、上海場景派投資中心和個人投資者王恩傑、張華。
飯爺創始人林依輪表示:“飯爺從辣椒醬起步,未來將延伸到更多差異化、精品化調味品的大品類市場。”此輪融資將用於鋪設傳統渠道、擴大線下銷售,招募及引進更多產業人士的加入。
2016年4月,“飯爺”曾宣布獲得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投資方為匯源集團,朱新禮女兒朱聖琴親自操刀這一項目。另一位投資方芳晟投資,合夥人於明芳之前曾是百麗集團核心成員。而參與飯爺天使投資和A輪投資的機構包括策源創投、真格基金、芳晟基金、匯源集團,以及個人投資者韓仰、林依輪等。
據飯爺官方披露,飯爺於今年5月11日正式上線,兩天時間賣出了3萬瓶辣醬,兩個月時間線上銷售已過千萬。
林依輪作為演藝明星,自2005年在中央電視臺以美食節目主持人的身份出現以來,已出版多本美食書籍,並於去年與優酷合作了美食節目《創食計》。林依輪現任世界中餐聯合會理事,曾是兩屆法國廚皇會五星金鉆獎得主。
如果要尋找到一個全世界對吃最有研究的國度,我想中國一定是其中一個。
來源 | 新消費內參(ID:cychuangye)
作者 | 龍貓君
【新消費導讀】
如果要尋找到一個全世界對吃最有研究的國度,我想中國一定是其中一個。
我們既不必去從繁冗複雜的數據中去尋找數據,也不需要從統計學概率上分析中國人有多喜歡吃,我們只是光看看一些傳統的民諺就能理解吃之於中國人的意義。
比如丟了工作不叫丟工作,叫炒魷魚。比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不叫工作,叫鐵飯碗。
中國的食物講究五味調和,除了食材本身的味道之外,各種重要的調味品也是其中的關鍵要素。
所以,今天龍貓君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與吃有著息息相關的行業,這個看起來都是小產品,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大行業的行業。
這個行業中蘊藏著許多消費品行業的投資者曾經未能看到的一些大機會。
中國調味品行業是如何分類的?
在講調味品行業的定義和分類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調味品行業的歷史。
中國人使用調味品的歷史可以往上追溯到數千年前,與現在如此紛繁複雜的調味品種類相比較,過去最重要的是兩種調味料。
一種是醬油,一種是醋,我們分別來看看這兩種產品的歷史。
中國人的食物講究的是五味的調和,酸甜苦辣鹹既被用來形容五種味道,也被用來形容中國人命運的狀態。
而醋作為酸的味道的主要的來源之一,在中國調味品歷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歷史典籍中,並沒有醋這個產物的具體發明過程的記載,但是在編外歷史的傳說中,醋的發明者屬於我們知道的大名鼎鼎的釀酒始組杜康的兒子黑塔發明的(為什麽有個這麽奇怪的名字)。
據說杜康發明酒以後,他的兒子黑塔在作坊里提水、搬缸什麽都做,慢慢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釀酒的技術。
在這個過程中,有著良好節約意識的黑塔覺得釀酒過程中的酒糟丟掉實在太可惜,就存放起來在缸里浸泡。
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時,一開缸,一股從來沒有聞過的香氣撲鼻而來。在濃郁的香味誘惑下,黑塔嘗了一口,酸甜兼備,味道很美,便貯藏著作為“調味漿”。
這種調味漿叫什麽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來命名這種調料叫“醋”。
這當然只是傳說了,事實上我國,是世界上谷物釀醋最早的國家,早在公元前8世紀就已有了醋的文字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專門釀醋的作坊。
到漢代時,醋開始普遍生產。南北朝時,食醋的產量和銷量都已很大,其時的名著《齊民要術》曾系統地總結了我國勞動人民從上古到北魏時期的制醋經驗和成就。
書中共收載了22種制醋方法,這也是我國現存史料中,對糧食釀造醋的最早記載。
到了近代以來,又逐漸形成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醋的品類。比如被稱之為北方醋系的山西老陳醋、以及城市在南方但是釀造工藝被歸為北方醋的鎮江醋、四川保寧醋、北京龍門醋、天津獨流醋等。
這中間不得不提一個重要的城市,鎮江。就像吃小龍蝦就不得提起盱眙和潛江一樣,從南京這個六朝帝都出發,大概乘坐20分鐘高鐵就能到達鎮江。
這個被三國演義中孫權稱之為“天下第一江山”的城市除了因為金山寺和劉備招親出名,最重要的是一個著名的以醋而聞名於中國的城市,城市中的鎮江醋文化博物館,龍貓君曾經漫步其中,感受過鎮江這個城市的醋文化。
說完了醋,我們再來看看醬油。醬油作為調味品中同樣舉足輕重的調味品,其產生的歷程與另外一種調味品醬有著很大的關系。
根據公開資料,醬油是一種在中國有著數千年釀造歷史的調料。醬油是一種用豆、麥、麩皮釀造的液體調味品,是根據醬演變而來的,最早期是用鮮肉腌制而成的產物。
很顯然,我國勞動人民早期是沒辦法使用肉這樣稀缺的物質來釀造醬油的,所以在充分發揮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之後,我們發明了通過大豆這種更加大眾且廉價的方式來制造醬油,從此以後醬油的使用才開始了普及。
說完了調味品中比較重要的兩個兄弟以後,我們現在開始正式而隆重的講一講到底什麽是調味品行業。
在官方解釋中,所謂調味品行業是指在飲食、烹飪和食品加工中廣泛應用的,用於調和滋味、氣味並且有去腥、除膻、增香、增鮮等作用的產品。
根據中國調味品協會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調味品營業額約占食品工業額的百分之10左右,是典型的小產品、大市場。
最近10年,我國調味品每年平均增長幅度超過了15%,行業總產值超過1400億,總產量超過1000萬噸。
這麽大的市場中,要林林總總細分成許多垂直的領域,總體而言,根據不同的分類方式,調味品有著完全不同的分類。
首先我們按終端產品的品類來進行分類:
醬油是其中的第一大品類。總體而言醬油可以分為釀造醬油、配置醬油、魚露蝦油。
這里需要重點說說釀造醬油,按照釀造技術的不同又可以細分為高鹽稀態發酵醬油和低鹽固態發酵醬油。
這里重點給大家解釋下什麽叫高鹽稀態發酵醬油。所謂的高鹽稀態發酵醬油是指以大豆或者脫脂大豆、小麥為原料,以較高濃度(一般為18.5%-20.5%)的大量鹽水(總原料的2-2.5倍),以流動狀態醬醪經過3-6月低溫發酵制作的醬油。
而低鹽固態發酵醬油是以脫脂大豆以及麩皮、小麥粉為原料,經蒸制、制曲,並采用較低濃度鹽(大約為6-8%)固態發酵方法高溫發酵而成的醬油。這種醬油發酵溫度較高,制作周期比較短,1個月內可以制作出成品。
通過上面的簡單的對比,前一種發酵方法時間更長,從醬油品質上要遠比後一種略高。
同樣,作為調味品中重要品類的食醋分為釀造食醋和配制食醋,而釀造食醋又可以分為固態發酵食醋和液態食醋。這些醋按照品類細分又可以分為麩醋、香醋、陳醋、熏醋。
接下來說到第三個類別,那就是我們幾乎同樣每天都會接觸到的醬。這些醬料也依然可以被分為兩種,一種是釀造醬,一種是配置醬,這里面的分類有點複雜,龍貓君拆開來講。
首先是釀造醬會被分為三大類,依然是面醬、豆豉、豆醬。
然後配置醬主要有三大類,分別是黃豆醬、蠶豆醬、雜豆醬。而黃豆醬又被細分為大醬、黃醬、豆瓣醬。
接下來要說的一個大類就是腐乳了。也就是我們經常俗稱的風味臭豆腐,臭豆腐按照分類則可以分為青、紅、白、醬四大類別腐乳。
腐乳這個類別說完之後,我們需要來說說中國人偏愛的雞精。我們把這一類型的調味品統統稱呼為複合調味品。
這個領域就有很多讓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了,比如大名鼎鼎的太太樂雞精,複合調味品主要是有三大類:固態、業態、半固態。
接下來就是料酒這個品類。依然是分為兩大類,就是釀造型料酒(黃酒、清酒、葡萄酒型料酒)和配置料酒了。
最後說說香辛料和鮮味劑這兩個類別。香辛料非常容易理解,主要大類就是胡椒和幹辣椒。
而鮮味劑則是以味精為主要代表。當然除了上面的分類方法,行業里也還會一般采用如下分類的方法:
按照味覺系統進行細分可以分為:鹹味、甜味、鮮味、酸味、辛辣味
按照成品形狀可以分為醬品類、醬油類、汁水類、味粉類、固體類
按照風味還可以分為:川式、廣式、西式。
總之,中國調味品市場種類比較多,且分類方式比較多樣。
調味品行業的關鍵要素是什麽?
想真正的了解一個行業,除了理解市場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是需要是理解這個行業的最核心,最需要關註的要素點在哪里,下面龍貓君就為大家一條條梳理調味品行業的關鍵要素點。
要點1 為什麽調味品行業是一個好行業?
所有想要開始關註,並且想要進入到一個行業的人,首先縈繞在腦海的一個問題是,這個行業是一個好行業,是一個值得投資的行業嗎?我到底該怎麽判斷這個行業呢?
你學會的第一種方法,當然是看行業增長速度,這幾乎是人人都會的手法。
所以從數據對比看,調味品行業是一個好行業嗎?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然後再看看這個行業里行業龍頭數據的對比,通過兩組數據的對比,或許我們就可以得到一些結論了。
首先來看增長,最近10年,我國調味品行業每年平均增長幅度超過了15%,行業總產值超過1500億。從增長與市場規模來看,是一個不斷上升的行業。
尤其是遭遇到新一代消費者的消費升級的大潮流,從大市場來看沒有問題。
接下來看這個行業里的龍頭,著名的海天味業。
目前在A股市值1047。36億2013年、2014年、2015年公司的營收同比增長分別為18.84%16.85%、15.05%,凈利增長為33.03%、30.12%、20.06%。可以說實現了高速增長。
通過傳統的數據指標,我們可以發現這個行業是一個依然在快速增長的市場,行業里已經出現了巨無霸龍頭企業。
再從第二個角度來談談這為什麽會是一個好行業。
一個好行業除了要滿足高速度的增長,另外重要的一點是盡量少受到周期性影響。
消費品由於大多數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跟經濟水平,經濟周期都有很大關聯性,比如汽車、珠寶等大宗型消費品會受到經濟周期影響。
但是調味品不會,一方面是因為調味品屬於占據居民可支配收入中較少的一部分,另外一方面在於調味品在消費行為中屬於剛性需求,所以對於周期性影響非常小。
甚至跟季節變化也沒有關系,地域限制性上也比較小,所以調味品行業是一個高度的對周期性不敏感的行業。
這樣可以保證,一個調味品的品牌不會受到太多外部環境的影響,一旦穩固了特定的市場後,除非遭遇到食品安全這樣的黑天鵝事件,營收規模不會遭遇突然下降。
最後是這個行業屬於一個高利潤行業。為什麽幾塊錢調味品可以做到這麽高利潤,龍貓君認為這是由於這個行業特性決定的。
與一般的日化類消費品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體量打廣告不同,調味品行業由於很大一部分銷售收入來源於特殊渠道,也就是餐飲渠道。
這一渠道受到廣告影響比較小,所以從渠道費用來看會比一般消費品所需要的渠道費用少很多。
要點2 與產業上下遊的關系
由於調味品行業是一個依靠於農副食產品行業進行深度加工的行業,從產業的上下遊關系來看,其上遊屬於農業產業,而下遊屬於餐飲,食品加工業以及商超等流通產業。
上遊方向來看,最大的影響,由於農產品受到供需關系影響比較大,所以農產品價格上遊對調味品影響很大,如果農產品價格上漲,會直接影響到這個產業的價格。
而接下來下遊對調味品這個產業影響更大,比如作為直接銷售通道的餐飲影響更大,如果餐飲業有規模增長,則調味品行業也會隨之上漲。
我們最終從這個強關聯中發現了一個規律,就是餐飲與調味品行業的強關聯性,屬於正相關性。
要點3 為什麽這是一個高壁壘行業?
大家肯定在目前的認知中,會認為這個行業是一個低壁壘行業,如果進入到這個行業會比較難建立起行業壁壘,然而事實正好相反。
這個行業是一個壁壘非常高的行業,而且最重要的是一個重資產行業。
在這里先簡單說說一個消費品行業的三個階段,我們以調味品行業為例子。
一般而言,消費品行業第一步的起步階段,都是單品牌策略,切入市場的初期,由於資本體量比較小,抓住一款爆品占據用戶心智,在單品類里成為第一名,甚至形成心智壟斷非常重要。
這個策略在調味品行業非常明顯,甚至有的企業直接依靠一個產品就長盛不衰能夠賣好多年。
我們看看王守義13香,一款低價產品能賣到10億以上規模,也是一個奇跡,而且從不多元化,堅持在一個單品賣到極致,同樣的例子是老幹媽,也是一個爆品賣很久。
堅持單品的好處龍貓君在前面很多文章都講過,就是可以形成心智壁壘和規模壁壘,在原材料采購上會有非常大的優勢。
當然會有很多企業接下來進入到第二階段,就是利用品牌紅利和渠道優勢,快速圍繞著同類型品類開發更多SKU占據貨架。
這個階段,由於品牌勢能強大,利用這個階段,品牌開始收割品牌紅利,表現為持續大量的賺錢,在品牌價值曲線上居於巔峰狀態。
最後一般品牌會自然進入到第三階段,就是進入到資源整合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通過投資並購來延長自己的價值鏈。
這個時候會出現兩種思路,就是垂直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
所有的消費品基本會經歷這三個周期,那麽調味品行業的企業目前基本處於第二個階段,也就是品牌處於巔峰狀態。
這個階段,進入到這個行業最大的壁壘有幾個:
資本壁壘。調味品行業絕對屬於重資產行業,無論是廠房的投入建設還是後期的品牌與推廣都要重金支持,一般的小型創業者進入的機會並不會有太多。
技術壁壘。醬油、醋行業釀造技術以及發酵技術都是比較複雜的產業,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容易。
渠道壁壘。這個行業是一個絕對對渠道依賴非常強的行業,在分銷上目前依賴電商銷售比重比較小。
大家主要是依賴於餐飲渠道和大分銷模式進行銷售,所以搭建起這樣的渠道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差。
這個領域的機會有哪些?
前面兩部分簡單介紹了一些這個行業的競爭優勢與壁壘,最後我們聊聊這個行業的一些消費升級下的新機會以及這個領域的隱形冠軍。
調味品行業作為一個高競爭、高壁壘行業,巨頭林立,里面的大部分玩家都已經有著幾十年的歷史,輕易洞穿他們的市場並不容易,但是這里面還是有一些資本層面的機會:
區域龍頭的整合機會是歷史性的機遇。雖然這個市場有海天這樣的千億級別的巨頭,但是在四川等區域市場,存在著非常多的區域性的整合機會。
而且這一些品牌資產價值處於被低估狀態,現在從投資邏輯而言具備大量的投資機會。
高端醬油和高端調味品市場還處於藍海周期。這個市場是公認未來最具有增長潛力的市場。雖然有六月鮮以及部分日本品牌醬油在這個市場,但是依然還是很缺乏高端品牌,尤其是隨著新一代消費者的崛起,對調味品個性化需求更加強烈。
基於特定人群的品牌調味品。調味品除了調味,更重要的其實是營養價值,兒童、老年人對營養品的價值需求點是有不同差異的。
基於兒童和老年人的特定產品依然不夠細分,所以從這個維度去思考,這個領域還存在著比較大的開發空間。
渠道下沈的投資機會。中國品牌調味品向農村廣闊的市場滲透不夠,這中間還有著巨大的投資機會。
某些品類中還有湧現產品品牌的機會。比如在幹辣椒和辣椒醬領域其實存在著新的更新換代產品升級機會。
雖然近些年來湧現了類似飯爺這樣的產品品牌,但是依然不夠,這個市場也是一個很久沒出現新爆品的市場機會,而調味品領域其實有這樣的新機會。
某些特定餐飲品類提供調味品產品的機會。比如為火鍋、西餐等特定產品開發新的品牌也會存在機會。
總之,圍繞著這些需求進行投資和尋找標的,這個領域還是有很大投資機會的。
最後留下一個互動話題,你做飯經常會用哪些調味品品牌呢?你知道有哪些區域性地方特色的調味品品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