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李嘉诚对外界仍是一个谜。
围绕着他的名字,各种传记重复杜撰了无数传说。对于李个人身价的猜测,则像一种无穷尽的动力,驱动整个世界密切关注李的生意、健康及家庭。他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天才,依靠对交易天生的敏锐,不停扩大自己的财富。与其说人们因此熟悉了李,不如说,李嘉诚被神秘化了。
采访李嘉诚之前,我以为将见到一个即使行动日渐迟缓,却依然有着照人肺腑的锐利目光的长者,并处处流露出一个伟大人物所应有的独特人格。
2006年9月5日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的首次碰面,只是打破种种预期的开始。78岁的李步履飞快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而他那双曾用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手,关节粗壮,握手时富有力量。他认真地看着我,微笑着,近乎多余的自我介绍:“李嘉诚”。
两天之后,在香港,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更多的印象得以形成。相比多年前的照片,他的外貌没有太多变化。他有着一对大大的瞳孔,但眼神不是格外犀 利,而是柔和的、探寻的,像儿童一样闪现着好奇心。说普通话和英语时,他语速不快,但铿锵顿挫。每讲几句,他都会下意识地笑笑,给人以毫无世故之感。
他也并非一个乐于表现出自己在商业方面拥有异常洞见的人。对于多数问题,他的回答快而且有跳跃感,而不是逻辑感极强的论述与解释。他似乎更愿谈论自己对中 国人思维、行事习惯的思考,对慈善事业的看法,以及多年前的回忆。一些朴素至极的比喻点缀在思考与故事间,这让他更像一个有意教育后人的长辈。时不时地, 他还会提醒说:“你不明白要问我”。
如果有什么是我最想从李嘉诚这里得到解答的,那就是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李嘉诚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他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在这样朴实得近乎单纯的答案之后,却是一个华人世界所罕见的、业务庞杂且高度国际化的商业帝国。只要想到全球有超过1350万人在使用他所经营的3G移动 电话网络,海上13%的集装箱在其港口内运载,散布在中、法、英、俄的消费者出入于其7500家零售店,其控股的赫斯基能源每日产出34.4万桶石油,以 及其集团业务遍及54个国家,拥有约25万名员工就可感受到其工作并非那么简单。
但也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与李的实业深入人们生活比起来,他的思想尚未产生足够影响。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李拥有着一种在全球罕见的生意之道。
人们曾经试图用“股神”巴菲特的思想框架来解释李。表面看来,他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极善于分配资本,厌恶负债,热爱现金流稳健的业务,并都将状况 不佳的老牌公司重塑为一部“价值机器”。但相比巴菲特知易行难的方法论——通过控股保险公司而获得大量的浮存金,遵循其老师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 巴菲特投资于大量内在价值被低估的公司,任由其自行管理,获取分红——李嘉诚的风格难以被简单归纳。
李嘉诚在全球商界的口碑,大多来自于一些极富想象力的投资与交易,这为他赢得了“精明的资产交易者”的名声。但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是,虽然从未有人将李定 位为一个杰克·韦尔奇式的杰出的管理者,可自1979年以来,李一直有效控制着一家成功多元化的公司。而且,作为一个“帝国建造者”,李的技巧可谓丰富, 他会像一个投资者一样耐心地将资本囤积于某一领域,承受亏损压力维持一些业务的发展,也会在恰当时机将新兴行业与资本市场的概念高调结合,以融资所得逐渐 将一个产业由虚做实。他敢于在一些政策风险很大的市场下注,往往能够全身而退,而他早年一些不被看好的投资,亦能获得数以亿计的回报。
这种无拘束的企业成长方略,在李嘉诚的运用下效果奇妙。1979年他以近7亿港元入主的和记黄埔,至2005年利润已经达到了143亿港元。于1990年 代初已逾60岁的李在过去的十六年中,仍率领着其旗舰公司和记黄埔,将收入增长了近15倍。此期间内,外界估算,李个人的财富从25亿美元增长至188亿 美元,成为了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第九人。
但对于那些模仿者,在缺乏更清晰的价值观描述下,无论是李的多元化战略还是低买高卖的手段,都很容易被误解为机会主义的财技游戏。虽然如郎咸平也曾将李的 策略总结为业务多元化、全球化、稳健的财务政策和“不为最先”,但此四种以规避风险为核心的倾向又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和黄在3G业务上投入超过 250亿美元,以争取全球领先3G业务运营商的位势?为何和黄能够成为华人企业中少有的顺利实现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公司?
究竟应该向李嘉诚学什么?
“李嘉诚一直在转变和提升他的商业模式。你不能去学他做什么业务,做怎样的资产组合。因为这些东西跟他的背景、目标、个人喜好、公司的基础、外在环境都有 太多相关。”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对《环球企业家》说:“应该去思考的,是他的逻辑是怎么形成的?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这个决定?他是怎么来做 这个决定的?他的感受是什么?他在那个时间的思考点是什么?”
在郭看来,他从李嘉诚身上所学得的心得有三:一、在不断巩固已有业务的技术、管理能力的同时,不拒绝寻找新的机会。二、在开展新业务时不做愿望式的假设, 提前评估好自己是否输得起。三、所能支撑前两点的是心态。只有一种高明的内心平衡机制,才能让他既保持良好的进攻性,坚持寻找挑战,又拥有足够的自控,不 变成一个赌徒。
而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认为李嘉诚的独特之处在于两点:“李嘉诚明显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不会公司没做好就去忙慈善,但当他想做慈善的时候,又是很大的手笔。除了务实,他没有只局限在香港的地产业务上,也证明了他的视野超越了同辈许多企业家。”
根本而言,这两种说法都超越了基础的方法论,而更接近于一种企业家的修养。这正是李嘉诚少被解析的秘密所在:一个与李共事逾十年的人士称之为“心法”。
访谈时,李嘉诚做了一个手势,右手掌先呈15度角平缓的滑过,到一个点上,则一下变成50度,做攀升状。其涵义为:28岁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此生可以跟贫穷说再见,接下来只是乐于工作而工作,这一做就是50年。
“我内心已有非常好的保障,若一个人不知足,即使拥有很多财产也不会感到安心。举例来讲,如果看着比尔·盖茨的财富和你自己的距离那么大,那么你永远不会 快乐。”李嘉诚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静,表面看来很忙,但内心其实没有波动,因为自知做着什么工作。我知足,但不表示没有上进心。”
【“心里头创造的逆境”】
在开始对于李嘉诚的风格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前,我们先试着回答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李嘉诚是如何工作的?
关于其工作习惯,最为著名的细节是他的作息时间: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李并未接受过高尔夫专业训练,姿势算不上标准,但成绩通常不错。他认为,重点是打每一球时都保持冷静,有规划。
每天早晨,李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根据题目,他选择自己希望完整阅读的文章,由专员翻译。通常,这些关于全球经济、行业变迁的报道,是启发李嘉诚思考的入口。
“他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让他平衡危机感和内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里头创造出公司的逆境”,知悉李的人士表示:“他看到各种报道,然后设想自己公司的状况,找到那些松弛的部分,开会去改变。等他做好准备,逆境来的时候反而变成了机会。”
这就是李所谓的“90%以上的时间想未来的事情”。他并非一个喜欢通过无休止的会议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人,在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的会议上,他听取每个汇报的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更多时候,李喜欢自己阅读、分析、判断。
虽然并未接受过太多专业教育,但李嘉诚热爱数字。不仅其3G手机上每天都会陆续收到全球各个市场的3G业务发展数据,他还热爱广泛阅读年报。他自称可以对 集团内任何一间公司近年发展的数字,准确地说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数据:“看一看便能牢记,是因为我投入。”而他从20岁起就热衷于阅读其它公司的年报,除 了寻找投资机会,也从中学习其它公司会计处理的方法的优点和漏弊,以及公司资源的分布。
此种近乎玄想的工作方式能够有效运转,端赖于李的一种才能:他能将大量复杂信息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几个问题。
比如,在1999年时,就“如何在移动通讯业保持公司的高速发展”这样一个问题,太多的条件与变化让找到标准答案十分困难。但李将现实拆解为两大类问题:其一为市场本身究竟在如何变化?其二为Orange是否有实力通过并购提升自己?
在第一个问题下,他得出三个判断:话音业务的竞争过于激烈、数据业务的增长迅猛、网络热潮已让移动通讯公司的市值达到颠峰。而对于希望开展并购的公司管理 层,他也提出四个相对清晰的条件:收购对象的现金流需稳健、完成收购后Orange负债率不得提高、和黄需对Orange保持35%的控股权、获得收购公 司的绝对控制权。
前一个问题说明顺应技术转型势在必行,后一个问题则难以在四个条件下实现,两相结合,李迅速将和黄在Orange约45%的股权售出,获得了146亿美元 净利。虽然这一大交易引发了对李持续不断的争议——他是一个交易者还是一个建造者?——但在接近之人看来,“为建造而交易,不和自己的资产谈恋爱,正是李 先生对自己没有局限的一个体现。”
除了经验和直觉,这种判断力还可以被解释为,他是个无穷尽的提问者。甚至在一次前往圣保罗中学与学生交流时,他还会发问道:你们每天都会坐下来玩两三个小时的电脑游戏,有没有想过整个游戏产业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游戏背后的程序是怎样运行的?
多数时候,李每天六点下班,回家后,除了拨打越洋电话,他还有必修功课:夜晚的阅读。除小说外,他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并每阶段设定一个主题(最近的主题是宗教)。这个工作都意味着一点:他最大的恐惧在于不愿错过见证世界的变化。
平日,李对衣、食的要求相当低,他说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主要是因为简单,且夜间休息的好。“我每天晚上都睡得很好,因为在名方面我行事谨慎,别人不容易破坏我的名誉,利方面,全部从正道而来。”李说。
【心法之一:掌控自主权】
熟悉之人看来,让李嘉诚安寝无忧的,除了名利之心淡泊,还有一个更为基础的原因:他的各项业务都拥有着良好的现金流。
李对现金流高度在意,富有盛名。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而在确保现金流同 时,他还努力将负债率控制到一个低位:“自1956年开始,我自己及私人公司从没有负债,就算有都是‘假贷’的,例如因税务关系安排借贷,但我们有一笔可 以立即变为现金的相约资产存放在银行里,所以遇到任何风波也不怕”。此外,他永远采用极为保守的会计方式,如收购赫斯基能源公司之初,他便要求开采油井 时,即使未动工,有开支便报销——这种会计观念虽然会在短期内让财务报表不太好看,但能够让管理者有更强烈的意识,关注公司的脆弱环节。
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是这样一个逻辑:没有现金流的威胁,负债与否取决于自己,就让多数问题不是被动决定,李便拥有了对生意尽可能大的自主权。在与李嘉诚合作极多的人士看来,“把握自主权”正是他的核心观念。
这似乎与外界熟悉的李嘉诚背道而驰:仅从结果看,李像一个永远敢于火中取栗的交易突击手,没有什么能妨碍他永远扩张的雄心——
50多年前,李嘉诚像现在国内众多制造业公司创业者一样,经营着一家塑料花生产厂。在顺应制造业潮流积累到第一桶金之后,他在香港人口爆炸性增长的70年 代抓住了地产业的机会。1980年代中期起,和黄在通讯和石油领域谋求布局,1990年起则展开全球港口业务扩张。1991年时,和黄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 对外表示:“香港对我们而言有点小,我们开始觉得撞墙了”。当时长实系的利润有80%来自于其香港业务。经过长期的调整、升级,20年后,和黄的资产组合 构建得颇富时代精神:3G通讯业务、在中国开展地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开采及精炼,以及港口。现在,香港业务只占到公司总体收入的20%。
但在骨子里,李嘉诚是个极度厌恶风险的人。一个细节是: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
虽然李并不吝惜对外重复阐释自己的方法论:“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但因其听起来简单得近乎空洞,且太多人过于重视李嘉诚“发展”一面的经 验,就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平衡——分析人士经常认为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和国际化的市场搭配让和黄富有抵抗风险能力,却少于追问:什么在支持李无休止的展开扩 张?为何多元化通常让其它公司现金流紧张,和黄却能进行一些规模极大的市场培养?
和黄于2001年开始投资的3G业务(全球范围内,和黄的3G子公司名为“3”)正是一个李嘉诚进军新业务的鲜活样本:虽然和黄从未对外宣布其投资总量,但市场估计为250亿美元。这很容易被视为一次豪赌,对于和黄而言,却堪称一次极富耐心,准备周详的行动。
李嘉诚所以卖掉其2G业务(欧洲的Orange和美国的Voicestream),而不是以其原有用户为基础实现换代,一个最主要的考虑是:既然这是一次 技术变革带来的机会,而新技术具体什么时间崛起并不可知,如果保留原由业务,则可能出现对于新、老业务投资选择中游移不定的尴尬。在市场高位上出售2G业 务,不仅获得了极充裕的现金,更是一种不留包袱的下定决心之举。
退出Orange两个月后,和黄就购得了在英国经营 3G 业务的执照。而在开展3G业务同时进行的,是李在财务层面进行的准备。当他决心将公司的部分财力倾注于3G业务时,他已经有一个几年内可能亏损的数字预 期,并依此要求地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赫斯基能源等几块业务将利润率提高,将负债率降低到一个风险相对小的程度:2001年时,赫斯基能源为和黄贡献 的利润不过9亿港元,到2005年已经升至35亿,同一时期,原本利润维持在一个稳定区间的港口业务和长江基建的的利润分别从27亿变为39亿,及22亿 变为34亿。即使3G投资巨大,但到2006年6月底时,和黄的现金与可变现投资仍有1300亿元。
在这个近年中投资最大、也是回报最慢的全球性技术换代中,所面对之困难远远多于任何人所能想象。和黄的3G业务刚刚推出时,曾饱受手机短缺及其它技术上的困扰,直到2004年,种种困难才得以克服,加上各款时尚手机相继推出,整体的业务有了显着的进步。
而在发展过程中,和黄了解到,虽然没有单一产品成为其撕开市场的杀手级产品,但3G的核心竞争力是存在的:将其速度提升到可以顺畅接通任何网站,手机就不 止是一个用于通话的终端,而是一部小型电脑。虽然其它无线运营商也试图让用户通过手机上网,但一个无形的障碍是:运营商们希望将用户锁定在自己的无线门户 内,而用手机登陆其它网站则速度缓慢。只有打破这一僵局,用户才能乐于使用手机上的信息增值。顺着这一思路,和黄最早和雅虎、Skype等网络公司合作, 取得了先机。
事实上,即使是世界最大的移动业务运营商,也并未比和黄做的更好。虽然沃达丰也在有步骤进行3G业务扩张,但在日本的竞争失利并最终退出,以及此前收购德国Mannesman公司所受损的费用(impairment charge)高达230亿至280亿英镑,这都让其自2005年以来不复往日辉煌:其到2006年3月31日的财报称,沃达丰净亏损达230亿英镑——正因为和黄拥有多重业务相互支持,依然可以过去几年中保持上百亿港元的盈利。
反而是和黄以耐心和持续的改进获得了更多成绩:到2006年8月,其全球3G用户数量达到了1350万名,为全球最大的3G业务运营商。过去12个月中, 活跃用户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益)从42.2欧元升至44.66欧元,而非电话业务所占的收入比重从25%提升到28%,开发每个客户成本 (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s)也从293欧元降低到262欧元。
【心法之二:持续技术改进】
李嘉诚看重自主权的另外一个体现在于,他非常注重跨资产间价值的挖掘。
比如他对于零售业务不遗余力的投入,并非仅仅因为看重零售业务拥有极佳的现金流,更因为,零售是一个可以与地产密切结合的业务。即使他并不追求所谓的“协 同效应”(因为那不可量化),但当零售、地产、港口等业务处于一个平台上经营,以李的团队之善于成本控制,总能够找到很多额外的盈利空间。
除了横向的业务之间的价值发掘,单一业务的潜力发现也颇有可为。当李嘉诚认为健康、美容类产品将成为未来零售业最主要的成长动力,便不惜成本在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各国寻找经营不善的零售网点,逐渐将已经被证明成功的产品移植到收购来的店面中去。
这两种整合的关键问题是一个:和黄的团队有多少技术和管理能力?
因李嘉诚太善于资本市场的进退,硬币的另一面就几乎很少被关注:李嘉诚是一个非常热爱借由技术改善实现价值增值的人。在多数电信运营商担心成本低廉的 VoIP将抢夺其话费市场时,当他听说这种新技术可以无限度降低成本,他果断敲定让和黄成为全球第一个安装有Skype软件的3G业务运营商。
1979年,李嘉诚入主和黄时,和黄旗下的港口业务只是一块收入有限而且勉强盈亏平衡的生意。但李相信集装箱为主角的全球贸易将成为一个重大趋势,因此, 在1982年中英谈判时,即使香港商界民心不稳,李嘉诚仍根据对于局势的判断和对资金的把握,果断投资于香港第6号货柜码头,只用2亿港元就获得了4个泊 位。数年后他再竞标面积与6号相若的7号码头时,价位已经高到了40亿港元。
而在拥有一定的业务规模后,李嘉诚持续要求港口业务的负责人进行管理技巧的改善。因为香港港口空间有限,最主要的改善在于,其它港口码放2、3层的集装箱,在这里需要摞至6、7层高。
这并非简单的吊机和码放方式的改变,更为需要对所有集装箱的出、入时间进行良好统筹,否则,仅在搬运腾挪中就将损失极多时间。因此,从1980年代中期 起,和黄一直自主开发码头的电子管理系统,直到近年升级为nGen管理系统,可以事无巨细的显示码头内集装箱的各种资料。甚至,和黄港口在香港的子公司根 据当地情况,专门发明了由电脑控制搬运集装箱的“电子龙”型吊机,较全部装载工序由人工控制效率大为提升。
克服了空间狭窄的劣势,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反而因其效率,成为了国际著名的“补时港口”(catch-up port):那些在运输过程中被延误的时间,可以在香港得以补偿。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下,1990年代初,和黄港口业务开始国际化,1991年购得 英国最大港口菲力斯杜后,15年间,和黄已经成为业务遍及21个国家,经营43个港口共251个泊位的全球最大的私营港口公司。
除了对当前管理需求的实现,和黄甚至不乏为长期发展培育技术的韬略。
1970年代,经历了当时的能源危机,李嘉诚意识到能源业务的前景值得看好。1987年,李先生家族及和黄集团开始购入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的股权,其后 由于赫斯基的合作伙伴出现财政困难,李再次予以协助,私人大幅增加持股量。虽然在90年代外间经常有人对公司的发展潜力并不理解,但李嘉诚表示,他并未因 此困扰,他对前景很有信心,认为赫斯基拥有非常良好的资产,定会有理想的发展。
在那段时期,在改善管理同时,和黄建议赫斯基投资于油砂资源的收购和油砂精炼技术的培养。虽然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件毫无意义的工作:石油的开采成本非常 低,油砂却不同。油砂主要由水或砂构成,其中最多只有20%沥青,将油砂中的沥青分离并加工成高质量的原油,成本则要高出许多。
直到近年,随着石油价格的不停飙升,业内人士才不无赞叹赫斯基的储备。其塔克油砂田将于今年11月产出第一桶油,并预期在两年内达到一个峰值:日产三万桶油。塔克被预期在35年里共产出3.5亿桶沥青。而其第二个油砂矿Sunrise被预期在40年里产出32亿桶沥青。
而且,油砂精炼技术还意味着前景的广阔:据估算,加拿大油砂含有的原油是1.75万亿桶,委内瑞拉是1.7万亿桶,占全球石油储备总量近2/3。将其充分利用,按照目前全球8500万桶/天的供应量,则可使用超过100年。
现在,赫斯基的市值已经与和黄的控股公司长江实业相若,而和黄依然拥有前者35%的股权,李个人则拥有36%股权。
【心法之三:个人角色管理】
与李嘉诚在一起的时间,你很少能感觉到本应属于华人首富的巨大自我。他的言语、目光和笑容,都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早年经受的战乱、苦难,以及随后六十六年的辛苦工作,这些负面影响究竟是被一种怎样的力量化解,而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性格极端的人?
是命运?—在很多场合,李都会提到自己的一生“蒙上天眷顾”。
但李嘉诚回答说:“性格才是命运的决定因素。好像一条船,船身很重要,因为机器及其它设备都是依附在这条船里面。”
很长时间以来,因为李的被神化,他的性格都为外界所忽视:李是一个性情急燥还是温和的人?他可曾有脆弱或失去自控的时候?
如果过往的经历可以呈现出李嘉诚的部分性格,那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他随时准备自己应付挑战,同时,乐于在高度自控下获得内心自由。关于后者,一个最恰当的 阐释是他自身的体验:在参与地皮招标时,李会不停地、很快地举手出价,但当价钱超过市场的规律,他左手想举起时,右手便立即“制止”左手。
很早年时,李嘉诚就证明了,他从来不惮于改变自己,并永远清楚什么时候该挑战下一级台阶。
在其记忆中,第一次强烈的自我改变发生在十岁时。那一年,李嘉诚升入初中,在没有任何人的提醒下,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这让他一改往日的贪玩,开始发奋,每晚主动背书、默写。这种一夜之间的改变甚至曾令其父不解。
12岁时,因为父亲患肺病,李嘉诚去阅读相关书籍,希望找到救治方法,反而发现自己有着得肺病的一切症状。当时,李不仅需要负担其家族的经济,还需疗养肺 病。但那时他已经深知个人角色管理的方法:没有太多选择,除了须将工作处理妥当,还攒钱买下旧书自修。今日回想起,他仍承认,这是一生最困难的阶段。
早年的经历不仅将李塑造成一个勤奋的推销员,更养成其对于生活细节毫不讲究的习惯:多年之后,李有一晚下班较晚,到家后拿起桌子上的饭就吃,虽然感觉味道有些臭,却未做声张的吃下了两碗——饭后问明,原来这是两碗给狗准备的饭。
但到22岁创立公司时,李嘉诚很容易就完成了一次质变:他告诉自己,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经不够。新的挑战是:在没有找到成功的方程式前,如何让一个组织减少犯错、失败的可能?
或许本质而言,李嘉诚的全部独特之处,正系于其永远懂得把握角色变更的时机和方法。在一次演讲中,他谈及个人管理的艺术,就是应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不停反思 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我懂不懂得什么是节制的热情?我有拼战命运的决心,我有没有面对恐惧的勇气?我有信息有机会,有没有实用智慧的心 思?我自信能力天赋过人,有没有面对顺流逆流时懂得适如其分处理的心力?”
而其一生中最大的一个疑问是:富有后,感觉不到快乐又如何?
29岁的一个晚上,李嘉诚坐在露天的石头上回顾自己过去的7年:从22岁创业,到27、28岁“像火箭上升一样积攒财富”,他在当时已经知道,自己将成为富有人士。但他并不知道,内心的富贵由何而来?
那几年间,他正开始在意自己的衣着、手表,研究玉器。但在那一晚,他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知足,有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工作上得到的金钱除了足够家人生活使用外,其它的钱有正确用途,能在教育医疗方面能够帮助别人,生活虽然朴素,亦能令自己感到非常快乐。
1980年起,李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其宗旨是“通过教育令能力增值以及通过医疗及相关项目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并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 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到今天,他的基金会已在过去26年捐赠近80亿港元,最近他再表示会将不少于1/3的个人资产放入基金之中。
而曾表示“从未考虑过要退休”的李,在这次采访中表露了一个新的计划:在2008年时减轻工作量,每个月抽出三天全天时间,每天花不少于8小时时间参与到李嘉诚基金会的公益工作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lcvt.html
前言:
2010年5月19日,麦伯良总裁接受升级秘书处及升级宣贯专项小组的采访,并为升级宣贯专刊《升级·行动》欣然题写刊名。本次访谈持续数小时,同时也是麦伯良总裁首次为内外部刊物或事件的亲笔题字,以示对于升级的高度重视。
升级的背景
升级是我提出的概念。02年之前,我们基本上是单一的集装箱产业集团,虽然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也是世界名牌,但怎 么说也只是集装箱单一板块,正常年份的规模大约是500亿,抵御经济周期风险和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是有限的,增长也遇到了天花板。发展到今天,我们已拥有多 个业务板块,总的业务架构基本搭起,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在加强,但基础还不实,还没有完全具备核心竞争力,有些板块还很弱小。
中集一直是以全球视野去运营和比较的,我们的目标也是要做一个世界一流的跨国集团企业,这跟过去的中集是完完全全的不同了,会出现一个全新的中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全面升级的过程,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所以,我们把这样一个行动定义为升级行动,一次战略升级行动。
升级的核心是人。人的思想认识,对这件事情的参与程度将是这次升级行动成败的关键。如果还像过去一样,什么事情还要 等我来决定,什么东西看都不看就报给我,我们的升级就注定会失败。所以总部的各级领导和部门长,各板块的总经理,工厂的总经理,要真正承担起责任,该你定 的事情你去定,也要去承担你定后的结果,那是你的责任。解决这个问题,从集团层面,我们就要开始理清责任和权力。
影响深远的三年
对于升级,我最开始说要三年时间,工作任务很艰巨。如果我们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整个战略升级规划,对于中集来说,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中集就会有条件、有机会走向3000亿的规模,这在世界上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都是一流的。
但是,这个目标可不是说说就行的,以我们目前的组织能力,我们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我们必须改变,而改变的关键 就是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我们先不说3000亿,要能做到2000亿、稳定地盈利100-200亿,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竞争力就已经跟其他很多企业不一 样了,我们的多业务板块结构,抗御世界、行业、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强大,不会轻易倒下,除非我们自己出了问题。如果我们再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体系和机制、科 学的流程,效率和公平又能平衡好,这将可保持长期健康增长。中国人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能造就真正世界一流的企业,等走到世界的TOP100,那多牛啊。 这项事业,不管对民族、对团队、对个体都是非常好的。要说到技术,海洋平台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地位,下五洋捉鳖与上太空揽月同样高端。
我们已经有这个宏伟目标的雏形了,如何把它变成现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梦想。
升级最大的难题就是人
升级最大的难题就是人。只要我们的核心干部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说什么话、说的对不对都不是最重要的,他愿意积极参 与并坦诚建言,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就证明他关注升级这件事并在做着自己的贡献。这比一些人一句话不说,事不关己地坐在这个地方要好得多。我觉得有几 条主线要理一理。
第一条主线是关键核心骨干团队,他们对集团为什么要升级、如何升级的认识,以及“我”在这里面应该做什么的理解和思 考。如果所有的核心骨干团队都在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起码成功了80%。做宣贯工作,关键是要解决重点问题。前段时间我一个星期都在看所有部门 长,包括总部的、车辆的、安瑞科的2009年考核,我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各级领导对干部,或者说不只对干部,对升级这件事上的责任感是远远不够 的。我说的责任感是指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对这些干部的责任感不够,第二个是对中集这份事业的责任感也是不够的。
刚才我说最大的问题是人,说到底是人要变,人怎么变呢?从个体来说,思想要变、认识要变、观念要变、责任感要变、职位要变,所有这些都要变。我首先从自己改变,如果说中集过去20年的发展主要靠我麦伯良的话,将来最大的改变,就是升级以后,主要就要靠大家了。过去做到500亿时,我还年轻,各企业我也很熟,大家少做点,打个勾同意,根本没看的文件就到我这里了,我就一字一句看,我还应付得了。以后就不行了,这样下去中集不走下坡路就谢天谢地了。
怎么样才能升级呢?就是各级干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责任。包括对职能、对人、对事业、对业务等方方面面都要承担起责任来。怎么样让他们承担起来呢?这是升级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升级是无从谈起的。
所以升级的关键还是要抓住人,如何让他们真正承担责任,现在连关注的力度都不够,参与的程度也不够。我是有这个感觉 的。有些人好像事不关己,无所谓的态度,集团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想到了就发几句牢骚,说两句话就完了,还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关注他的事情。所以,我觉得 第一年,宣贯的重点是要把这些干部的认识统一起来,包括升级委员会的人,各大板块和企业的总经理,总部和板块的部门长。如果这群人有了共识,积极参与进 来,提高了认识水平,我觉得第一年的工作就非常非常地成功了,通过他们自然就可以往下贯彻。第二年,我们再通过宣贯继续向下宣贯。你们要去宣贯:为什么要 升级?升级有什么意义?这个主题是可以让大家去思考的。第一阶段还是把概念性的东西做出解释,进行定义,要统一语言,这也是个标准化的问题。
我们现在有些人,事情没做好找了一大堆客观原因在辩护,这就是认识与观念的问题。所以宣贯要抓住核心,不求过于系 统,不求太细,把精力放在一些核心观点的宣导上。比如,怎么看责任?什么叫真正的承担起责任?怎么去考虑评价这件事情?把几个主要的名词、要点解释清楚。 事情做好了,你该拿奖金,做的不好呢,你该拿零吧。这些认知大家是不是一致啊?
要真正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果工厂部门长以上的干部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我觉得升级就接近成功了,集团各大板块也就能蓬勃发展,逐步壮大起来,集团升级才能到位,将来1000亿、3000亿才是有可能的。
我自己也在转变
我自己也在转变,具体的业务我不会过多参与。现在我的重点工作在体系的搭建和人才的培养上。为了理清9个板块,成立了升级委员会,让秘书处来帮我梳理。首先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下一步,我们的投资重点是人才。
我会把90%的时间放在体系搭建和人才的培养上。对我来说,挑 战是很多的。有些板块很新,我需要去学习,从这个角度我需要参与进去。很成熟的业务我会降低参与度,有时候提出一点意见。不是说没有担心,但是变革是要付 出代价的,我要把一些人推到一线去,让他们真正地承担起来。他不在风浪里吃点亏,不交点学费,怎么成长成熟起来呢?我也在关注业务,每个月的报表我也在 看,我看到不对的地方或者说有重大问题的时候,我也会提出意见,有些想法我会找他们来聊。但是,我这样做,是从培养干部的角度来考虑的。看到你这个板块不 太对路了,或者我有更好的想法了,我会找他们来谈,但我不会直接去参与业务。
寄语核心干部
对一些怀有高度事业心的人,想干事的人,不管年轻还是年长的人,这次升级给大家提供了宽广的施展人生才华的巨大舞 台,也会提供无数的机会。我相信每个干部都能找到自己提升的路线与价值。从一个单一的产业走向多元化的跨国集团,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服务延伸越来越宽广, 你看空间有多大啊!当然这是对愿意做事的人来说的。不愿意做事的人肯定不愿意看到这个变化,我劝他们明智一点,该干啥干啥,就是不要阻挡中集升级的脚步, 中集战略升级这个步伐是坚定不移的,是不可阻挡的。虽然有风险,有挑战,但是中集别无选择,必须这么做!
我很想通过升级,给年轻人、想干事的人提供一个宽广的舞台。中集二十多年来,很多对中集做出历史贡献的人,激情不再 了,知识面跟不上了,也不想辛苦去学习了。有些人,比如像我这样比较傻的人,还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这次升级,说大一点,为了国家、民族在世界舞台 上更有价值一些。另外一点,是给中集年轻团队、想干事的人提供机会。我相信每个人只要担起责任,他一定会做好。从这个角度来说,相信自然规律,相信一代更 比一代强,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冲在最前面的责任到此为止了。下一步就是把人培养好,把框架搭建好。我觉得只要我做到这一步,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已经是 非常负责了。这就是我的历史使命,该交给年轻人做就交给年轻人做。当然事情非常艰巨、挑战很多,关键核心还是在人。所以我刚才说有些人不想干了,该干什么 干什么去。留在这里的,要积极参与,承担责任。这是我们升级要根本转变的东西。
|
||||||
在追尋財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像 一心追求真理的求道者般,找尋一條終極的賺錢道理,儘管傷痕累累仍前仆後繼。只要用心體會,賺錢的道理眾裡尋它千百度,或許就在「燈火闌珊處」。 撰 文‧謝富旭、林心怡 有一首被遺忘許久的民歌是這麼唱的:「我翻過重重關山,又走過流水潺潺,尋求那生命中永恆的答案;在一個晨光乍現的清 晨,我才恍然,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原是平凡!」(出自歌手蔡淳《答案》)這段歌詞用來描述每位想要致富者的心境,可說是再貼切不過了。每個顛撲不破的投資道 理,往往就是再平凡不過的老生常談,但大多數的人卻往往須歷經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過程,一次又一次的資產浩劫甚至是破產,才能把賺錢的簡單平凡道理銘刻在 自己的心中。 二十世紀最著名的金融投機客傑西.李佛摩(Jesse Livermore)說得最傳神:「我很早就發現華爾街沒有什麼新東西,也不可能有什麼新東西,因為今天在股市發生的一切在以前都發生過,也將在未來不斷 地發生。」以下是五位散戶達人公開他們思索十幾年才想通的賺錢道理。 贏家想通的第一個道理:操作短線首重停損股市犀利媽:懂得認錯,奠定贏 的基礎要成為投資贏家最重要思考就是克服人性弱點。至於投資人最大的弱點是什麼呢? 作空紀律最重要 虧損三%就停損據《今周刊》去年對全台逾千名證券營業員發出的問卷顯示,投資人最常犯的錯誤在於「不願認賠殺出」。這項人性弱點,常常導致投資人被融資追 繳,資產蒙受巨大損失。 被媒體封為﹁股市犀利媽﹂、今年六十一歲在股市獲利超過五千萬元的專業投資達人周亞瓊,接受本刊訪問時說:「我只是 個女工,不懂什麼投資大道理,如果硬要說我比別人多懂什麼,那就是我很有承認錯誤的勇氣,作錯方向停損決不手軟!」她笑著回答。 周亞瓊做過 女工,僅高職畢業的她,三十九歲失婚後,靠著辛苦存下的二百萬元投入股市,至今累積逾二十五倍身價。二十二年漫長的投資資歷,周亞瓊歷經萬點崩盤、金融海 嘯,依舊能在股市屹立不搖,無師自通的她自有一番股市賺錢的訣竅。 喜歡作波段的她,自謙是「追高殺低」的菜籃族。但這位菜籃族賺多賠少的最 大訣竅就在於勇於停損。「停損就是向市場承認我錯了,消極來看就是減少虧損,但積極來看,是為未來保存實力,要為賺更多的錢作準備!」﹁追漲殺跌﹂就成了 周亞瓊短線操作的獲利模式,對於看好的公司,她會先買個三、五張試水溫,趨勢對了,就會加碼至上百張,但只要虧損三%就會停損。比方前陣子周亞瓊看壞太陽 能產業,她就放空茂迪、榮化,「不過作空紀律很重要,一旦苗頭不對(放空後如再漲三%),我的空單就會回補!」周亞瓊補充說。 人性最大的弱 點之一就是不願意認錯,如果能克服這個弱點,面對投資市場保持謙虛與學習的心,你等於往投資贏者圈邁了一大步。 周亞瓊 出 生:1950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經歷:機車組裝廠女工、食品會計 學歷:稻江商職夜間部 贏 家想通的第二個道理:長線投資要有主見黑手大戶:不隨波逐流,找好股從一而終操作短線最重要的贏家特質是懂得認錯,但如果你是屬於長線投資人,搖擺不定反 而是致命傷,因為做長線成功最重要的贏家道理在於,要有主見並有堅持到底的決心。 只買價值被低估的股票 靠著從 財報精選個股並鎖定獲利穩健高現金殖利率的方法,是邱永章能從工廠黑手變成身價上億元台股﹁中實戶﹂的主要關鍵。數年前他八元就陸續買進的佳格,以及低檔 買進的儒鴻、聚陽等,每檔投資年限都逾三年,平均累計投資報酬率都有五至十倍不等。邱永章強調,投資邏輯前後要﹁從一而終﹂,是他十年前想通的最重要賺錢 道理。 在十幾年前,邱永章也曾因為﹁人云亦云,吃好鬥相報﹂下,在聯友與達碁合併的前後(現已更名為友達)布局該家公司,﹁這檔由盈轉虧的 股票,最後讓我前後賠了快一千萬元!﹂分析這次投資失敗的原因,邱永章有些難為情的說,除了自己對電子股不甚了解外,再來就是賺錢之後食髓知味,明知道是 追題材搶短線,但卻以長線思惟持有,沒想到追高後卻換來了大賠的下場。﹁我本來也是奉行買價值被低估的股票為準則,一開始買進友達成本在十五元,賣掉後, 在五十五元又追回來,沒想到最後搞到三十九元停損出場。﹂自此之後,邱永章就堅持嚴守自己的投資邏輯不隨市場起舞,並且只買價值被低估的股票,因此在股票 篩選上,他除了會檢視該公司的管理能力、經營誠信、每年是否穩健配發現金股利外,也會挑選毛利率至少一○%,且現金殖利率最好六%以上、負債比最好不要過 高的股票,且可扣抵稅額至少在一五%以上,最後則是要成立三十年以上的公司。 邱永章 出 生:1952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經歷:工廠黑手職員、維陽機械負責人 學歷:國中 贏 家想通的第三個道理:想要豐收要具備耐心郭大俠:分批買進低估股,耐心等待賺一倍透過培養自己的投資智慧,找到適合長線投資的好股票後,想要有豐富的收 割,第三個贏家特質——耐心也不可或缺。 ﹁耐心布局等待好股,不融資、做好資產配置。﹂是︽郭大俠教你買股賺一倍︾的作者、郭際勝自認為想 通的最重要賺錢道理。 ﹁投資股票一開始就要賺一倍其實很難,因為有時好股票必須耐心等待,如果把身家只重壓在一檔股票,就會失去正確的判 斷!﹂奉行長線投資的郭際勝認為,投資價值低估的股票長線投資才會贏。 用「存」股的方式長線持有、等待獲利一九八○年代股票狂飆,郭際勝也 曾聽信友人的建議放空榮成紙業,當時他認為榮成紙業大漲到五十幾元遲早要崩盤,因此把手上所有的近三十萬元現金全部作空。沒想到股價一路狂飆到一百三十多 元,讓軋空的他一路解除定存補差額。雖然郭婉容的證所稅出了大利空,才讓他最後能以小輸出場,但那次差點賠光積蓄的經驗,讓他痛定思痛,「被迫」想通一套 適合自己的賺錢邏輯。 郭繼勝說,先鎖定三、五檔禁得起時間考驗的績優股,之後靠耐心等待「兩個機會」來臨,否則寧願按兵不動。第一,股價已 跌到被低估的水準;第二、在低檔買進後耐心等待,等到獲利讓自己滿意的水準再脫手。 這看似簡單的賺錢道理,卻需要很大的心靈修煉。「培養耐 心美德的投資人最好再多培養一些其他的興趣,不要把時間都花在研究股票上頭,因為你的交易次數太少,少到會令你打哈欠!」因此,這位股市達人釣魚的時間遠 比看盤的時間多得多。 另外,郭繼勝說,勤閱專業性的財經媒體,固然是蒐集財經產業資訊的重要媒介,但是卻不能光以此作為股票買賣的依據,因 為媒體新聞消息多元化,雖然有的參考性高,但消息錯誤與特定人士放消息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他認為,具備解讀新聞訊息、思考新聞背後真正意涵 的能力很重要,最好是把利多與利空消息分開來看,先做客觀分析,才能不隨市場起舞。對他而言,長線投資者要能獲利,必須自己勤做功課,勝過媒體提供的龐雜 財經資訊。 因此在投資邏輯上,郭際勝認為,做好投資功課、選好投資標的之後,耐心等待時間布局「低價股」最能提高股市賺錢的勝率,而這裡的 「低價股」是指價值被低估的股票,只是,在布局前,克服「恐懼」的投資性格才會賺到錢。 也就是在景氣越差時,越要買價值低估的好股票,用 「存」股的方式長線持有,耐心等待獲利,例如亞泥、統一超、台玻、中鋼都是屬於這類投資標的。 郭際勝 出 生:1957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聯合理財網理財會客室人氣部落格作家 經歷:資深電子業務員 學 歷:淡水商專 著作:《郭大俠教你買股賺一倍》贏家想通的第四個道理:克服漲跌悲喜要靠智慧快樂投資人:上漲不必太高興,下跌反而賺更多即使 是長期投資,買進股票後,很難不時常去關心股價的漲跌,而人性的弱點則容易受到股價漲跌影響,難免就犯下錯誤。因此,克服漲跌的悲喜與情緒,除了耐心外, 還需要有一套懂得看透漲跌的智慧。 前台証期貨總經理,目前已退休成為專職譯者的林茂昌,自二○○四年成為「自營商」(操作自己的投資部位) 以來,締造出超過三○○%以上的累積報酬率。迄今,光是每一年所領的現金股息,就遠超過一個台北市中產階級家庭一年的生活開銷。 這位金融沙 場老將,窮二十年時間想通的道理是:只要投資到一檔好股票,上漲,不必太高興,因為,跌反而賺更多。 長期投資最終能神奇地扭轉局勢林茂昌 說:「最棒的投資是找到一檔能連續十年維持穩定獲利的公司,並且穩定地配發現金股息。」「如果有一家上市公司,連續十年每股稅後純益(EPS)都維持一元 上下,而且每年都有機會讓你以十元以下價位買進,即使它都不漲,甚至買進後還繼續下跌,這也是一筆很棒的投資。」他舉例說,如果有一家公司EPS長年來都 維持一元,而且每年配發○.六元的現金股息。在不考慮稅負與交易成本等細節下,如果你以十元價位買進這家公司股票五十張,總計五十萬元,很「幸運地」,你 買進股票後遇到長期性的多頭,這家公司股價從十元一路上漲至來年的十二元、第二年續漲至十四元、第三年十六元,然後第四年回跌至十四元,至第五年時又重新 回到合理價位十元。在這段期間,為了達到複利效果,你把這家公司的現金配息全數再投資。五年後,你將擁有這家公司六十二.九張股票,市值六十二.九萬元, 五年下來累計報酬率二五%。 相反地,如果你十元買進五十張股票後,很「不幸地」遭遇空頭市場,這家公司股價從十元,跌至來年的八元、隔年再 跌至六元、四元,然後再逐漸回升至第五年的十元價位。由於你運用現金股息在股價更低價格時購進更多張數,五年後你將擁有這家公司股票七十七.五張,市值為 七十七.五萬元,五年累積報酬率高達五四%。竟遠遠超過多頭循環時的累積績效。 「這就是長期投資的『將軍抽車』(註:逆轉勝之意)效果,過 程很沉悶,看似一路落敗,但最後在市場重回均衡軌道時,神奇地扭轉整個局面,反而獲得大勝!這是我投資路上想通的最重要道理。」林茂昌如是說。 林 茂昌特別強調,投資股票未必是我贏你輸的零和遊戲,也可以把投資股票,當成自己的公司,分享企業經營成果及股利,達到「正和」的和諧境界。 林 茂昌 出生:1960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經歷:花旗銀行、中國信託、台証期貨總經 理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贏家想通的第五個道理:擺脫多空法則要有謀略基金達人:空頭市場才是定期定額的最佳獲利溫床即使參透了股價漲跌,但每當金融危 機到來,看到股價崩跌腰斬,很難不讓人信心動搖。這時,擺脫股市多空循環的擺布,則要靠一套資金部署的謀略。 十年前,劉俊烈擔任銀行財富管 理部門副總職位時,對採用定期定額基金投資法的客戶,資產載沉載浮,一直無法穩定增長的現象感到疑惑。為了解決心中的疑惑,他花費多年心血,甚至砸了上百 萬元把國內近千檔核備的境內外基金分析過一遍後,想通了一個最重要的道理:「空頭市場,才是定期定額的最佳獲利溫床!」 看穿多空循環穩定獲 利 「這個道理顛覆了投資人習以為常的觀念:多頭才能賺錢,空頭最好敬而遠之,因為只有賠錢的份!」「基於這種習以為常的觀念,絕大部分的基 金投資人都是在多頭時才扣款,而且漲愈凶,扣款加碼愈多;反之,空頭時則減少扣款,甚至乾脆中止扣款寧作壁上觀!」劉俊烈分析說。 「這種習 以為常,大家都認為對的想法,其實隱藏著一個很大的迷思:在金融投資世界裡,大家都以為自己是神,能看透多空循環,掌握頂部與底部??。」「問題是,這只 有神能作得到!大家都作不到。」劉俊烈自行研發的「限時限額加碼停利(EDCA)基金投資法」,則是反其道而行:鎖定的基金(大多是新興市場基金)遇到淨 值大幅下滑時,反而加倍扣款,跌愈多、扣愈多。股市轉空為多,淨值開始上揚時,則分批獲利出場。這套方法從二○○一年來,創造出一○%以上的年化報酬率。 在台灣核備的全球型股票基金中,要找出過去十年,年化報酬率達一○%的還不到五檔。 劉俊烈說,「投資就如同太極的陰陽般,多頭持續到一個程 度,就會泡沫化,為下一個空頭埋下伏筆。」「同樣地,空頭跌到一個程度,將吸引各方資金陸續湧入,為下一個多頭製造一個契機。」劉俊烈的「母子基金投資 法」以及「限時限額加碼停利法」如同太極,看穿了多空循環,並接受它、適應它,為穩定獲利創造了另一種可能。 在目前全球股市因歐債危機及全 球經濟有二次衰退之虞下劇烈向下修正,劉俊烈也開始啟動加碼扣款的機制,特別是針對中國與俄羅斯兩地的股票型基金。企圖複製○八年金融海嘯他逆勢加碼扣款 締造亮麗投資報酬率的成績單。 投資的道理沒有絕對是對的,每一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賺錢方法,以及與自己個性及資金狀況吻合的賺錢道理,學習 別人想通的賺錢道理,再從中磨合適合自己的道理,才是致富的不二法門。 劉俊烈 出生:1953年 現 職:誠富財務管理策略研究公司負責人經歷:中國國際商銀、 華信銀行學歷:台中商專、美國東北大學MBA |
||||||
http://smallpignotes.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html
觀念一:樹立堅強信念,投資理財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有許多工薪階層或中低收入者持有"有錢才有資格談投資理財"的觀念。普遍認為,每月固定的工資收入應付日常生活開銷就差不多了,哪 來的餘財可理呢?"理財投資是有錢人的專利,與自己的生活無關"仍是一般大眾的想法。
事實上,越是沒錢的人越需要理財。舉個例子,假如你身上有10萬元,但因理財錯誤,造成財務損失,很可能立即出現危及到你的生活保障的許多問題,而擁有百 萬、千萬、上億元"身價"的有錢人,即使理財失誤,損失其一半財產亦不致影響其原有的生活。因此說,必須先樹立一個觀念,不論貧富,理財都是伴隨人生的大 事,在這場"人生經營"過程中,愈窮的人就愈輸不起,對理財更應要嚴肅而謹慎地去看待。
理財投資是有錢人的專利,大眾生活資訊來源的報章、電視、網路等媒體的理財方略是服務少數人理財的"特權區"。如果真有這種想法,那你就大錯而特錯了。當 然了,在蕓蕓眾生中,所謂真正的有錢人畢竟占少數,中產階層工薪族、中下階層百姓仍占極大多數。由此可見,投資理財是與生活休戚與共的事,沒有錢的窮人或 初入社會又身無一定固定財產的中產等層次上的"新貧族"都不應逃避。即使捉襟見肘、微不足道亦有可能"聚沙成塔",運用得當更可能是"翻身"的契機呢!
其實,在我們身邊,一般人光叫窮,時而抱怨物價太高,工資收入趕不上物價的漲幅,時而又自怨自艾,恨不能生於富貴之家,或有些憤世嫉俗者更輕蔑投資理財的 行為,認為是追逐銅臭的"俗事",或把投資理財與那些所謂的"有錢人"劃上等號,再以價值觀貶抑之……,殊不知,這些人都陷入了矛盾的邏輯思維--一方面 深切體會金錢對生活影響之巨大,另一方面卻又不屑于追求財富的聚集。
因此說,我們這些蕓蕓眾生必須要改變的觀念是,既知每日生活與金錢脫不了關係,就應正視其實際的價值,當然,過分看重金錢亦會扭曲個人的價值觀,成為金錢 奴隸,所以才要誠實面對自己,究竟自己對金錢持何種看法?是否所得與生活不成比例?金錢問題是否已成為自己"生活中不可避免之痛"了?
財富能帶來生活安定、快樂與滿足,也是許多人追求成就感的途徑之一。適度地創造財富,不要被金錢所役、所累是每個人都應有的中庸之道。要認識到,"貧窮並 不可恥,有錢亦非罪惡",不要忽視理財對改善生活、管理生活的功能。誰也說不清,究竟要多少資金才符合投資條件、才需要理財呢?
理財應"從第一筆收入、第一份薪金"開始,即使第一筆的收入或薪水中扣除個人固定開支及"繳家庫"之外所剩無幾,也不要低估微薄小錢的聚斂能力,1000 萬元有1000萬元的投資方法,1000元也有1000元的理財方式。絕大多數的工薪階層都從儲蓄開始累積資金。一般薪水僅夠糊口的"新貧族",不論收入 多少,都應先將每月薪水撥出10%存入銀行,而且保持"不動用"、"只進不出"的情況,如此才能為聚斂財富打下一個初級的基礎。假如你每月薪水中有500 元的資金,在銀行開立一個零存整取的賬戶,劈開利息不說或不管利息多少,20年後僅本金一項就達到12萬了,如果再加上利息,數目更不小了,所以"滴水成 河,聚沙成塔"的力量不容忽視。
當然,如果嫌銀行定存利息過低,而節衣縮食之後的"成果"又稍稍可觀,我們也建議開闢其他不錯的投資途徑,或入戶國債、基金,或涉足股市,或與他人合夥入 股等,這些都是小額投資的方式之一。但須注意參與者的信用問題,剛開始不要被高利所感,風險性要妥為評估。絕不要有"一夕致富"的念頭,理財投資務求扎實 漸進。
總之,不要忽視小錢的力量,就像零碎的時間一樣,懂得充分運用,時間一長,其效果就自然驚人。最 關鍵的起點問題是要有一個清醒而又正確的認識,樹立一個堅強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我們再次忠告:理財先立志--不要認為投資理財是有錢人的專利--理財從 樹立自信心和堅強的信念開始。
觀念二:理財重在規劃,別讓"等有了錢再說"誤了你的"錢程"
在我們身邊,有許多人一輩子工作勤奮努力,辛辛苦苦地存錢,卻又不知所為何來,既不知有效運用資金,亦不敢過於消費享受,或有些人圖"以小搏大",不看自 己能力,把理財目標定得很高,在金錢遊戲中打滾,失利後不是頹然收手,放棄從頭開始的信心,就是落得後半輩子悔恨抑鬱再難振作。
要圓一個美滿的人生夢,除了要有一個好的人生目標規劃外,也要懂得如何應對各個人生不同階段的生活所需,而將財務做適當計劃及管理就更顯其必要。因此,既 然理財是一輩子的事,何不及早認清人生各階段的責任及需求,訂定符合自己的生涯理財規劃呢?
許多理財專家都認為,一生理財規劃應趁早進行,以免年輕時任由"錢財放水流",蹉跎歲月之後老來嗟歎空悲切。
1、求學成長期:這一時期以求學、完成學業為階段目標,此時即應多充實有關投資理財方面的知識,若有零用錢的"收入"應妥為運用,此時也應逐漸建立正確的 消費觀念,切勿"追趕時尚",為虛榮物質所役。
2、入社會青年期:初入社會的第一份薪水是追求經濟獨立的基礎,可開始實務理財操作,因此時年輕,較有事業沖勁,是儲備資金的好時機。從開源節流、資金有 效運用上雙管齊下,切勿冒進急躁。
3、成家立業期:結婚十年當中是人生轉型調適期,此時的理財目標因條件及需求不同而各異,若是雙薪無小孩的"新婚族",較有投資能力,可試著從事高獲利性 及低風險的組合投資,或購屋或買車,或自行創業爭取貸款,而一般有小孩的家庭就得兼顧子女養育支出,理財也宜採取穩健及尋求高獲利性的投資策略。
4、子女成長中年期:此階段的理財重點在於子女的教育儲備金,因家庭成員增加,生活開銷亦漸增,若有扶養父母的責任,則醫療費、保險費的負擔亦須衡量,此 時因工作經驗豐富,收入相對增加,理財投資宜採取組合方式,貸款亦可在還款方式上彈性調節運用。
5、空巢中老年期:這個階段因子女多半已多各自離巢成家,教育費、生活費已然減少,此時的理財目標是包括醫療、保險專案的退休基金。因面臨退休階段,資金 亦已累積一定數目,投資可朝安全性高的保守路線逐漸靠攏,有固定收益的投資尚可考慮為退休後的第二事業做準備。
6、退休老年期:此時應是財務最為寬裕的時期,但休閒、保健費的負擔仍大,享受退休生活的同時,若有"收入第二春",則理財更應採取"守勢",以"保本" 為目的,不從事高風險的投資,以免影響健康及生活。退休期有不可規避的"善後"特性,因此財產轉移的計劃應及早擬定,評估究竟採取贈與還是遺產繼承方式符 合需要。
上述六個人生階段的理財目標並非人人可實踐,但人生理財計劃也決不能流於"紙上作業",畢竟有目 標才有動力。若是毫無計劃,只是憑一時之間的決定主宰理財生涯,則可能有"大起大落"的極端結果。財富是靠"積少成多"、"錢滾錢"地逐漸累積,平穩妥當 的生涯理財規劃應及早擬定,才有助於逐步實現"聚財"的目標,為人生奠下安定、有保障、高品質的基礎。
觀念三:拒絕各種誘惑,不良理財習慣可能會使你兩手空空
每個月領薪日是上班族最期盼的日子,可能要購置家庭用品,或是購買早就看中的一套服飾,或是與朋友約好去上一份"人情"……,各種生活花費都在等著每個月 的薪水進賬。
在我們身邊不時地看到這樣的人,他們固定而常見的收入不多,花起錢來每個都有"大腕"氣勢,身穿名牌服飾,皮夾裏現金不能少,信用卡也有厚厚一疊,隨便一 張刷個兩下子,獲得的虛榮滿足勝於消費時的快樂。
月頭領薪水時,錢就像過節似的大肆花,月尾時再苦嘰嘰地一邊縮衣節食,一邊再盼望下個月的領薪日快點到,這是許多上班族的寫照,尤其是初入社會經濟剛獨立 的年輕人,往往最無法抗拒消費商品的誘惑,也有許多人是以金錢(消費能力)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或是補償心理某方面的不足,這就使得自己對金錢的支配力不能 完全掌握了。
面對這個消費的社會,要拒絕誘惑當然不是那麼容易,要對自己辛苦賺來的每一分錢具有完全的掌控權 就要先從改變理財習慣下手。"先消費再儲蓄"是一般人易犯的理財習慣錯誤,許多人生活常感左入右出、入不敷出,就是因為你的"消費"是在前頭,沒有儲蓄的 觀念。或是認為"先花了,剩下再說",往往低估自己的消費欲及零零星星的日常開支。對中國許多的老百姓來說,要養成"先儲蓄再消費"的習慣才是正確的理財 法,實行自我約束,每月在領到薪水時,先把一筆儲蓄金存入銀行(如零存整取定存)或購買一些小額國債、基金,"先下手為強",存了錢再說,這樣一方面可控 制每月預算,以防超支,另一方面又能逐漸養成節儉的習慣,改變自己的消費觀甚至價值觀,以追求精神的充實,不再為虛榮浮躁的外表所惑。這種"強迫儲蓄"的 方式也是積攢理財資金的起步,生活要有保障就要完全掌握自己的財務狀況,不僅要"瞻前"也要"顧後",讓"儲蓄"先於"消費"吧!切不可先消費--盡情享 受人生--等有了"剩餘"再去儲蓄。
觀念四:沒人是天生的高手,能力來自于學習和實踐經驗的積累
常聽人以"沒有數位概念"、"天生不擅理財"等藉口規避與每個人生活休戚相關的理財問題。似乎一般人易於把"理財"歸為個人興趣的選擇,或是一種天生具有 的能力,甚至與所學領域有連帶關係,非商學領域學習經驗者自認與"理財問題"絕緣,而"自暴自棄""隨性"而為,一旦被迫面臨重大的財務問題,不是任人宰 割就是自歎沒有金錢處理能力。
事實上,任何一項能力都非天生俱有,耐心學習與實際經驗才是重點。理財能力也是一樣,也許具有數位觀念或本身學習商學、經濟等學科者較能觸類旁通,也較 有"理財意識",但基於金錢問題乃是人生如影隨形的事,尤其現代經濟日益發達,每個人都無法自免于個人理財責任之外。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女人是天生的 理財高手",從現今一般家庭由太太掌管財務的比例較高中似乎得到印證,但從家庭角色分工的角度來看,管家的人管錢也是理所當然的"份內事",但並不表示女 性擅長理財,不然為何在理財專業人士當中,女性的比例又偏低呢?
現代經濟帶來了"理財時代",五花八門的理財工具書多而龐雜,許多關於理財的課程亦走下專業領域 的舞臺,深入上班族、家庭主婦、學生的生活學習當中。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勤儉儲蓄的傳統單一理財方式已無法滿足一般人需求,理財工具的範疇擴展迅速。配 合人生規劃,理財的功能已不限於保障安全無慮的生活,而是追求更高的物質和精神滿足。這時,你還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玩金錢遊戲",與己無關的行為,那就證 明你已落伍,該急起直追了!
觀念五:不要奢求一夕致富,別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裏
有些保守的人,把錢都放在銀行裏生利息,認為這種做法最安全且沒有風險。也有些人買黃金、珠寶寄存在保險櫃裏以防不測。這兩種人都是以絕對安全、有保障為 第一標準,走極端保守的理財路線,或是說完全沒有理財觀念;或是也有些人對某種單一的投資工具有偏好,如房地產或股票,遂將所有資金投入,孤注一擲,急於 求成,這種人若能獲利順遂也就罷了,但從市面有好有壞波動無常來說,憑靠一種投資工具的風險未免太大。
有部分的投資人是走投機路線的,也就是專做熱門短期投資,今年或這段時期流行什麼,就一窩蜂地把資金投入。這種人有投資觀念,但因"賭性堅強",寧願冒高 風險,也不願扎實從事較低風險的投資。這類投機客往往希望"一夕致富",若時機好也許能大賺其錢,但時機壞時亦不乏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的"活生生"例 子。
不管選擇哪種投資方式,上述幾種人都犯了理財上的大忌:急於求成,"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缺乏分散風險觀念。
隨著經濟的發展、工商業的發達、國際市場的大開,投資渠道也愈來愈多,單一的投資工具已經不符民情,而且風險太大,於是乎有"投資組合"的觀念應運而生, 目的既為降低風險,同時也能平穩地創造財富。
目前的投資工具十分多樣化,最普遍的不外乎有銀行存款、股票、房地產、期貨、債券、黃金、共同基金、外幣存款、海外不動產、國外證券等,不僅種類繁多,名 目亦分得很細,每種投資渠道下還有不同的操作方式,若不具備長期投資經驗或非專業人士,一般人還真弄不清呢。因此我們認為,一般大眾無論如何對基本的投資 工具都要稍有瞭解,並且認清自己的"性向"是傾向保守或具冒險精神,再來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量力而為"選擇較有興趣或較專精的幾種投資方式,搭配組 合"以小博大"。投資組合的分配比例要依據個人能力、投資工具的特性及環境時局而靈活轉換。個性保守或閒錢不多者,組合不宜過於多樣複雜,短期獲利的投資 比例要少;若個性積極有沖勁且不怕冒險者,可視能力來增加高獲利性的投資比例。各種投資工具的特性,則通常依其獲利性、安全性和變現性(流通性)三個原則 而定。例如銀行存款的安全性最高,變現性也強,但獲利性相對地低了;而股票、期貨則具有高獲利性、變現性也佳但安全性低的特性;而房地產的變現能力低,但 安全性高,獲利性(投資報酬率)則視地段及經濟景氣而有彈性。配合大經濟環境和時局變化,一般說來,經濟景氣不良、通貨膨脹明顯時,投資專家莫不鼓勵投資 人增加變現性較高且安全性也不錯的投資比例,也就是投資策略宜修正為保守路線,維持固定而安全的投資獲利,靜觀其變,"忍而後動'"。景氣回蘇,投資環境 活絡時,則可適時提高獲利性佳的投資比例,也就是冒一點風險以期獲得高報酬率的投資。瞭解投資工具的特性及運用手法時,搭配投資組合才是降低風險的"保 全"作法。目前約有八成的人仍選擇銀行存款的理財方式,這一方面說明大眾仍以保守者為多,另一方面也顯示,不管環境如何變化,投資組合中最保險的投資工具 仍要占一定比例,我們普遍認為,不要把所有資金都投入高風險的投資裏去。"投資組合"乃是將資金分散至各種投資專案中,而非在同一種投資"籃子"中作組 合,有些人在股票裏玩組合,或是把各種共同基金組合搭配,仍然是"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的作法,依舊是不智之舉啊!
觀念六:管理好你的時間勝於管理好你的金錢和財富
現代人最常挂在嘴邊的就是"忙得找不出時間來了"。每日為工作而庸庸碌碌,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的人,就像常怨歎錢不夠用的人一樣,是"時間的窮人",似乎 都有恨不得把24小時變成48小時來過的願望。但上天公平給予每人一樣的時間資源,誰也沒有多佔便宜。在相同的"時間資本"下,就看各人運用的巧妙了,有 些人是任時間宰割,毫無管理能力,二十四小時的資源似乎比別人短少了許多,有人卻能"無中生有",有效運用零碎時間;而有些懂得"搭現代化便車"的人,乾 脆利用自動化及各種服務業代勞,"用錢買時間"。"時間即金錢",尤其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更能深切感受,每天時間分分秒秒的流失雖不像金錢損失到"切 膚"的程度,但是,錢財失去尚可複得,時間卻是"千金喚不回"的。如果你對上天公平給予每個人24小時的資源無法有效管理,不僅可能和理財投資的時機性失 之交臂,人生甚至還可能終至一事無成,可見"時間管理"對現代理財人的重要性。想向上帝"偷"時間既然不可能,那麼學著自己"管理"時間,把分秒都花在" 刀口"上,提高效率,才是根本的途徑。
"忙"、"沒有時間"只是藉口而並非真實,如果聰明才智相仿,而工作時數比別人長,績效(薪水、所得、職位、成就)卻不比別人好,那就該好好檢討,是不是 沒有充分發揮時間效率?在心理上必須建立一個觀念,力求"聰明"工作,而不是"辛苦"工作。例如別人六個小時可做到的事,我努力在四個小時之內完成。以追 求最高的時間績效為目標,假以時日,時間自然在你掌握中!
時間管理與理財的原理相同,既要"節流"還要懂得"開源"。要"賺"時間的第一步,就是全面評估時間的使用狀況,找出所謂浪費的零碎時間,第二步就是予以 有計劃地整合運用。首先列出一張時間"收支表",以小時為單位,把每天的行事記錄起來,並且立即找出效率不高的原因,徹底改善。再來,把每日時間切割成單 位的收支表做有計劃的安排,切實去達成每日績效目標。"時間是自己找的",當你把"省時"養成一種習慣,自然而然就會使每天的二十四小時達到"收支平衡" 的最高境界,而且還可以"遊刃有餘"的處於"閒暇"的時間,去從事較高精神層次的活動呢!
如果你是開車或乘公交車的上班族,平均一天有兩個小時花在交通工具上,一年就有一個月的時間待在車裏。如果把這一個月裏每天花掉的兩個小時集中起來,連續 不斷地坐一個月的車,或不眠不休地開一個月的車,就能體會其時間數量的可觀了。
要占時間的優勢,就要積極地"憑空變出"時間來,以下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讓你輕鬆成為"時間的富人"。
儘量利用零碎時間:坐車或等待的時間拿來閱報、看書、聽空中資訊。利用電視廣告時間處理洗碗、洗衣服、拖地等家事。不要忽略一點一滴的時間,儘量利用零碎 時間處理雜瑣事務。
改變工作順序:例如做飯時,先洗米煮飯、煮湯、再來洗菜、炒菜,等菜上桌的同時,飯、湯也好了。稍稍改變一下工作習慣,能使時間發揮最大的效益。此種"時 間共用"的作業方式可在工作中多方嘗試,而"研究"出最省時的順序。
批量處理,一次完成:購物前列出清單,一次買齊。拜訪客戶時,選擇地點鄰近的一併逐戶拜訪。較無時效性的事務亦以地點為標準,集中在同一天完成,以節省交 通時間。
工作許可權劃分清楚,不要凡事一肩挑:學習"拒絕的藝術",不要浪費時間做別人該做的事,同事間互相幫忙偶爾為之,不要因"能者多勞"而做爛好人。辦公室 的工作各有分工,家事亦同,家庭成員都該一起分擔,上班族家庭主婦不要一肩挑。例如,先生的書房、車子;小孩的房間、玩具要求他們自己清理,家事也要分工 負責,把省下的時間用來自我充實,做個"新時代主婦"。
善加利用付費的代勞服務;銀行的自動轉帳服務可幫你代繳水電費、煤氣費、電話費、信用卡費、租稅定存利息轉賬等,多加利用,可省舟車勞頓與排隊等候的時 間。
以自動化機器代替人力:辦公室的電話連絡可以傳真信函、電子郵件取代,一方面可節省電話追蹤的時間內容又有憑據,費用亦較省。而且傳真信、電子郵件簡明扼 要,比較起電話連絡須客套寒暄才切入主題,節省許多無謂的"人力"與時間。家庭主婦亦可學習美國婦女利用機器代勞的快速做家事方法。例如使用全自動單缸洗 衣機、洗碗機、吸塵器、微波爐等家電用品,可比傳統人力節省超過一半的時間,十分可觀。
http://feigan.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5.html
如果你個人的信念已經非常好﹐請不要受到我的觀念打擾﹐應該堅守你的信念。
對/錯是非常個人的事。
或者﹐你現在擁有的股票﹐對你來說﹐已經是對的企業。
對的企業最需要的﹐是你的耐心。
我個人而言﹐我本身的投資經歷不長﹐從2009年才開始認真的思考對我有利的投資方法。至今﹐我認為Graham教導的證券分析﹐是我最能夠接受的投資方法﹐是所有一切的基礎。
我非常幸運﹐能在2011年閱讀Graham英文版本的經典﹐尤其是“Intelligent Investor”﹐我認為它的﹕
是我投資信念的基石。
我非常幸運﹐能在2011年發覺價值法的困難﹐Principal obstacles to success of the analysis﹕
同時發覺價值法的善戰之處﹕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價值法的善戰﹐我閱讀巴菲特致股東的信﹐青蛙王子的故事可以借鏡。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價值法的善戰﹐我閱讀費雪的著作﹐我認為它可以補充Graham's經典的quality approach。
但是﹐我仍然認為股海無涯﹐為勤是岸。
而且﹐我也認為﹐條條道路通羅馬。最重要的是了解你的能力圈﹐不停的練習和加強。
對/錯是非常個人的事。
或者﹐你現在擁有的股票﹐對你來說﹐已經是對的企業。
對的企業最需要的﹐是你的耐心。
2011-11-10 NM
「汽水和即食麵供應商企圖操控價格,誰知道背後有沒有受到支配着零售業的地產財團的壓力?當市場出現不完全競爭,政府介入可以令市場運作更完美呀!中學經濟課教科書都這樣講嘛!」支持訂立競爭法的如是說。
要 是競爭法可以神奇地令市場運作得更好,老實講,我也想不到為何我們要堅決反對。不過,事實告訴我們,世界各地的競爭法都被濫用,窒礙推陳出新。難道我們又 可以完全不理會這些事實? 競爭和競爭法的問題,真的那麼難分解嗎?化繁為簡,其實支持立法者認為,競爭就是價格的高低。任何價格現象,他們都可以煞有介事地說成競爭被操控的證據: 當他們見到一件產品,到處都是賣同一個價錢,他們便懷疑背後有合謀定價;當他們見到同一件產品,在不同地方賣,以不同價錢出售,他們又指控是支配了市場的 商人在進行市場分割的壟斷性定價策略。 大家見到這種中學教科書水平的經濟學有多荒謬嗎?不過,要說服這些特區填鴨式教育精英,不能單憑講道理和事實,還要拋書包。
海 耶克在The Meaning of Competition如是說:Competition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opinion... It creates the views people have about what is best and cheapest, and it is because of it that people know at least as much about possibilities and opportunities as they in fact do.(競爭基本上是形成觀念的過程……它讓人們找出他們相信是最好及最便宜的,並因此知道大概在事實上有什麼可能性和機會。) 簡而言之,世界既沒有完全同樣的產品在同一時空出現,人也不可能有無盡的資訊,所以競爭的過程,其實就是用不同的方法,讓人們知道事物的存在。所謂完美市 場價格競爭的構想和分析框架,是捉錯用神。 競爭法的出現,實際是官僚、政客和所謂的學者希望取代資本家,將市場變成他們心目中單調和機械式的規範。競爭法的存在,肯定會扼殺不少可能性的出現。可 惜,這些失去了的機會,永遠都無法計量,我們也永遠都無法知道,競爭法的真正代價是什麼。
汽水和即食麵的個案,歸 納到最基本,其實是貨主和零售商之間的博弈。對貨主來講,大零售商走數風險低一點,散貨能力又高一點,但數期也自然長一點;小鋪的風險雖高,但勝在數期 短。銅板的另一邊,大牌子產品市場有保證,貨主自然多點話事權。雜牌貨難得有人取貨,條件也自然寬鬆一點。 小零售商尋找生存空間的方法,自然會賣多點的雜牌貨,當然有時也會用少許大牌子貨招徠客源。又有時候,雜牌貨漸漸被受落,也變成大牌子。這個過程,不但是 市場競爭,也是在擴闊消費者選擇的過程。要是套用了競爭法的思維,所有零售商無論大小都可以用同一條件拿到大牌子的貨,到最終,人人都在賣同一個牌子的 貨,消費者的選擇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
李兆富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馥李 實習記者 王井懷 「山西煤老闆將逐步將退出歷史舞台,意味著新一代晉商的崛起和新生」。山西信友集團董事長劉芳亮在首屆世界晉商大會發言中稱。
近年來,山西政商兩界都努力將人們視野中的「煤老闆」,改變成能喚起歷史感的新稱謂:「新晉商」。在8月20日舉行的首屆世界晉商大會上,「新晉商」更是被放在一個新的平台上加以展現。
被動的轉型之路
在這個換名的背後,是山西對於自己多年來發展模式的反思與重新定位。對於山西來說,經濟轉型實際上是煤炭轉型,更確切的說是煤老闆的轉型。
煤老闆轉型的命題,提出不是一天兩天,要轉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從山西煤炭賣到全國,煤老闆富甲海內之時,轉型之聲就不絕於耳,道理很簡單,靠挖資源 並非長久之計,煤老闆要財富傳世,謀求轉型和多元發展是必由之路。但當時煤炭市場炙手可熱,煤老闆們被鈔票推著走,很難罔顧轉型。有遠見的煤老闆,多是在 煤炭主業之外,投資酒店、旅遊等產業,作為輔助。
「只是玩一玩,看一看,有的搞旅遊,有的搞飯店等,沒有把主要的精力拿出來。」山西省政協經濟和人口資源委員會副主任劉道友說。
而在煤炭資源整合之後,煤老闆失去了了對資源的支配權,一朝改換門庭,才算是逼上梁山,走上轉型之路。
但轉型何其艱難。這兩年,山西省內對煤老闆的轉型,從政府到民間,多有扶持和激勵的政策出台,諸如「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政策,該政策著眼於解決農業產業化問題,引導煤老闆們學習浙江經驗,為所在地打造一個產品,發展一個產業。
在此前後,煤老闆廣泛地投入到現代農業、食品加工、旅遊開發等領域。不過,目前來看,轉型的總體成績不盡人意。
「不是說沒有成功的,但是普遍推開還是有難度。」劉道友說,農村人才不行,技術不行,無論是種菜還是搞養植,短期內培育新的產業有難度。
轉型之艱在觀念
去年,山西介休的青雲集團董事長梁明明,與德國HPC公司合作建設的青雲通用航空基地項目在上半年正式落地,設計製造能力為年產超輕型直升飛機和運動滑翔機5000架。這個靠煤炭起家,轉型造飛機的民營煤炭企業,被稱之為山西轉型跨越的標竿。
在劉道友看來,梁明明這樣轉型成功的煤老闆,其標竿意義還不在產業上的跨越,更在於轉型模式。
實際上,在煤炭領域,煤老闆長期與政府部門打交道,在涉及的煤炭開採、鐵路運輸等領域,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煤老闆們長期浸染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對如 何在體制和政府監管的夾縫中求生存諳熟於心。但跳出煤炭領域,在諸如食品、旅遊等領域,面對的則是相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在這方面,煤老闆們就日益顯示侷 限。
況且,在這些領域,利潤率要比煤炭生意差了不知多少倍。費盡心力還未必能贏得市場,煤老闆們的轉型,大抵都要囧上這麼一段時間。所以,轉型辦實業,往往不如到其他地方炒樓。所以,前兩年,來自山西的煤炭資金,曾經在北上廣、海南,留下了大手筆買地買樓的盛況。
「可貴的是梁明明只做老闆,請技術人才負責研發,請管理人才搞經營管理,把企業做成股份制企業。」劉道友說,山西的有部分煤老闆,只想自己幹,不放心請職業經理人,這些觀念不轉變,轉型的路就還很長。
806年,耶拿戰役勝利之後,黑格爾從窗口看到騎在馬背上的拿破侖,立即明白為何德國戰敗:拿破侖代表的觀念已經決定了意誌和意識的新世界。工業4.0首先是世界觀,然後是自證合理的工具。在積極參與過程中,中國企業要明白,這是一個從觀念到行為的新秩序的建立過程。
從觀念到行為的新秩序
以德國為先導的工業4.0遠遠超過智能工廠和數碼技術的範疇。它預示著未來二十年的工業經濟秩序。它的博弈在理想價值觀和設計標準。工廠、物流、數控機床和CPS軟件……因此,中國企業必須有自己的參與策略,包括策略地選擇治理結構,策略地妥協和堅持,這樣才可能在新的經濟秩序中兌現自己的貢獻。
要麽創造一個新系統,要麽被舊系統奴役,這是競爭的第一原則。上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里根鼓吹“星球大戰”計劃,目的是再造一個軍事和政治的競爭遊戲,一個美國制定規則、蘇聯被動反應的新博弈。作為工業技術大國,德國企業20年缺席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盛宴。物聯網終於帶來重新制定遊戲規則的大好機遇。從這個意義上講,工業4.0是德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它發揮德國的工業技術優勢,順應人口老化和人工昂貴的限制條件,創造德國能夠主導的世界工業經濟規則。
使用過ERP軟件的中國企業都了解,它委婉地要求企業從玩“跳棋”改到有章有法的“國際象棋”。ERP從內部庫存整改開始,逐步蔓延到物流、規劃、人事、財務…一旦承諾上馬,企業的管理理念和運營系統必然隨之改變。那些失敗的企業沒有倒在軟件上,而是敗於兩種管理文化的沖突。被ERP電擊過的企業,準備好被工業4.0全身麻醉吧!它不僅要改變企業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還要修改整個供應鏈系統的DNA結構。
建立優質聯盟
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明日邊緣》(Edge of Tomorrow)中,外星生物“米米克”(Mimics)入侵地球。米米克打不敗,因為他們能夠讓時光倒流,從自己的失敗中學習,還可以分兵出擊,並且協同作戰。背後控制整個外星生物自我再生系統的神經中樞是“歐米伽”。摧毀“歐米伽”,分布式、網絡狀、自組織的外星生物群便立即崩潰。工業4.0不是外星生物,但它的運行原理卻是同樣的:一個由物聯網、互聯網、雲計算連接起來的網絡狀、分布式智能生產系統。它可以自我預見需求,自我診斷和維修保養,自我溝通協調物流。
未來二十年,工業4.0是符合中國和德國企業的發展趨勢。以中德各自的優勢,二國企業是實現工業4.0最優質的合作夥伴。為實現優質聯盟,雙方必須關註下面的七個問題。
1.技術背後的價值觀。德國要解決勞動力稀缺和昂貴,中國要保障充分就業。以人機一體的“augmented operators” 為例,智能軟件和可視硬件可以像指導外科醫生臨床開刀一樣給操作工發動作指令。它既可以解放勞動力,也可以變成對勞動力的智能奴役;既可以減少專業技術人員,也能夠提高低級技工的工作機會。國情決定價值觀。
2.信息的歸屬和使用權。到工業4.0的階段,簡單信息沒有價值。有核心價值的是流程信息、資產信息(Asset information)和事件信息(event information)。這就像寫《九陰真經》的字符沒有價值,是戰鬥中總結出來的拳法、套路、搏擊應對的選擇最有價值,它們共同組合成最後的經文(軟硬件系統)。中國企業的經驗數據為系統DNA的一部分,具有超凡的價值。因此,系統開發商和應用企業要有等價交換的規則。
3.發展方向、路徑選擇和決策標準。目前,工業4.0只是一個藍圖。具體到廠房設備層次的感應器和執行器(Actuators)、控制程序邏輯(PLC)、流程管理人機界面(HMI)、生產執行系統(MES)和企業資源規劃(ERP),各個層次在未來20年中都可以有多項發展的選擇。關於發展的路線圖和策略目標,中國企業要有話語權。一矣成型,只能路徑依賴。
4.套裝嵌入式生產裝備的主次關系。受法本化學公司(IG Farben)、“羅意威理念”(Loewe Norm)的歷史影響,從生產來複槍的羅意威兄弟公司開始,德國企業就大力推廣可以互換的多用途機械零件,進而形成德國工業標準設計(DIN)和德國電子標準設計(VDE)。它們幫助德國企業設計和制造像變形金剛一樣的組合型工業母機。進入工業4.0,組合的原則是最大的政治,因為套裝嵌入式系統(Embedded systems)設計事關相互依賴和友好套牢。防止單方面依賴是自主靈活的關鍵。
5.接口、界面、平臺標準決定分布式生產網絡的控制權。硬件背後,工業4.0 有四大軟件子系統:智能預測分析、自組織的維修保養、數字生產流程、智能物流。每個子系統內部又包含不同的軟硬件組合。每個環節的連接接口都是戰略要地。它的設計和標準影響系統內部和之間的兼容。因此,接口將是友商競爭的聚焦點,然後是界面和平臺。
6.聯合開發,共同制造的聯盟策略。工業4.0還是一個成長中的有機體。它需要中德之間的高度合作。它不能成為一方向另一方營銷新技術設備的“特洛伊木馬”。太陽能產業的歷史教訓不能忘,不能讓歐洲企業通過標準和技術更新,刻意制造出中國企業對新設備的需求。如果在同一塊石頭上絆倒兩次,那只能怨自己太笨。
7.教育、培訓、後續創新的知識管理系統的合作。管理方法隨生產方式而改變。20世紀初的工業流水線標準化生產激發出泰勒管理方式。工業4.0必然帶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創新機會。掌握第一手信息的先進企業有義務向產業生態環境中的利益相關者開放源代碼,方便兼容創新。一個公平合理的知識與技術轉讓平臺也有利於產業生態的繁榮昌盛。
總的來說,工業4.0涉及到以下要件:理想價值觀,產業與市場的權力分配,工業標準化的話語體系,數字機床等實物符號,歸屬與結盟的儀式,人機互動的日常活動,以及對立面(與之競爭的系統)。套用馬克思的句式表達,工業4.0是未來工業社會關系的總和。
(作者為加拿大萊橋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複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特聘教授)
(編輯:李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