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氣氛緊張,誰被領導叫去談話就傳說要被炒。」中信證券投行部的一位員工告訴財新記者。
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2012年新上市152家公司,較去年同期減少近四成。這152家公司由39家券商承銷,這意味著國內77家券商保薦機構中的另外38家至今尚未完成一單IPO項目。
中信證券宣佈取消保薦代表人(下稱保代)常規津貼,中國國際金融公司(下稱中金公司)裁員10%,一線券商均開始裁員減薪。冬天來了。
中金大動作
10月23日,週二,中金公司所有董事總經理(MD)取消出差等事項,集中到公司開會商議裁員事宜。據內部員工說,會議決定裁員40人,主要集中在投行部門,裁員比例大約為全公司的10%。
此外,據中金公司內部非正式通知,其銷售交易下屬的金融工程團隊也將被整體裁掉,後台部門和投行部門的裁員工作將會分步推開。
此前,中金公司研究部已經完成裁員,「研究部的頭兒沒有變動,再裁員的話下面就沒有人了」。中金公司內部人士表示。除了裁員外,中金公司部分員工被降薪,基本工資的降薪幅度在20%-30%,獎金部分則尚無定論。
中金公司作為國務院特批的第一家合資投行,曾經主導了大量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海外上市,其中的投資銀行家多為知名金融界海歸人士,大多專業睿智、 人脈深厚,中金公司也被譽為中國證券行業的「黃埔軍校」。之後,隨著國有企業的A股上市浪潮,中金公司又幫助大量國有大型企業完成A股改制上市。
2009年,中金公司以10.9億元的IPO承銷收入位居各券商之首,市場份額為20.64%。2010年中金公司IPO承銷收入縮水至7億元,市場份額為4.13%,當年承銷五家公司。2011年IPO承銷收入降至1 .68億元,市場份額下滑到1.27%,承銷數量僅為兩家公司。2012年至今,主承銷數也僅為三家,承銷收入再次下降至1.32億元。
「中金公司超國際范兒。他們張嘴就是外語,只穿繡著名字的襯衫,戴袖扣,連睡覺都打著領帶。」某中資券商調侃。
由於是合資投行且內部海歸人士居多,中金公司的薪酬架構主要參照境外投行的模式,即基本工資加上項目獎金,這樣的模式曾經是國內投行業內最有錢,也最敢發錢的一個公司,人心嚮往。
中金公司的業務特徵決定了投行人員配備及資源運用,均以服務國有大型企業為重點,當這些大中型國有企業完成上市後,中金公司缺乏發展中小企業上市項目的資源。
不過,來自中金公司的消息稱,這輪裁員將不針對保代。「中金的保代資源不多。」中金公司投行人士表示,此次裁員將會從高層開刀,「特別是一批之前養著,現在也沒有項目在開發的高層可能會被裁掉」。
「目前中金公司對業務調整的方向尚未明晰,對是否要發展中小企業項目的決定猶豫不定。」某中資券商高管說。
![]() |
全行業蔓延
與中金公司一樣,整個投資銀行業中都瀰漫著一股緊張的氣氛。
一位中信證券人士表示,傳聞稱10月底將開始高達20%—30%的裁員,將涉及到七個D-level的員工,即董事總經理(MD,Managing Director)和執行董事(ED,Executive Director),都是投行中的高層管理和項目執行人士。
此外,投行內部還將進行整合,將原有的三個組整合為兩個組,其中一個組的組長將被從前同級別的人士領導。
10月中旬,中信證券內部發文取消保代每月2萬元左右的常規保代津貼。
接近中信證券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中信證券保代的薪酬分為五塊,包括基本工資、常規保代津貼、項目津貼、簽字費以及項目獎金,其中常規保代津貼是即使不負責任何項目的保代也可獲得,項目津貼則包括存續的在審項目津貼及持續督導項目津貼。
「除項目獎金,保代津貼佔到保代月收入的50%甚至更高,因此短期看來,取消常規津貼對手頭尚無任何項目的保代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對有項目在手的保代收入影響不大。」上述知情人士說。
除了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也開始籌劃降低保代津貼。「內部已開始傳了,但降低哪部分津貼還不清楚。」接近國泰君安證券公司投行部的一位人士表示。
國泰君安保代的薪酬結構與中信證券類似,其中常規津貼為3萬-5萬元,若有項目報上證監會,在審項目津貼為2萬-3萬元,待股票發行,則取消這部分津貼,持續督導項目方面則沒有津貼。
國信證券則因不同的保代薪酬體系,不存在直接降薪問題,但投行部的整體薪酬也因為IPO項目的銳減而減少。
據國信證券投行人士介紹,投行的薪酬模式是,除基本工資外,項目被承包給項目組,項目組從承銷收入中提成可達20%-30%,保代的收入主要依靠項目承銷情況,而非由部門控制。
「傳統大型券商投行部仍是「大鍋飯」模式,根據全部門當年承銷項目情況,按照固定比例以及各保代的工作量發放項目獎金,而國信證券項目組保代直接就從承銷收入中分享提成的獎金。」上述投行人士表示,「項目多了獎金多,項目少了獎金少。」
與大型券商不同,當IPO市況不佳時,中小型券商所受的影響並不嚴重,很多公司項目數量及承銷收入金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並不大,因此尚未傳出降薪或裁員等消息。
一位光大證券投行人士表示,今年保代的薪酬和去年相比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仍對未來降薪充滿憂慮。
受到國內IPO項目銳減影響的不僅是投行人員,「10月初公司開會說投行部要降薪裁員,保代取消常規津貼,其他員工則都要降低基本工資。」中信證券一位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
保代供過於求
如果說降低保代浮動津貼即項目津貼及簽字費等,是因為大勢不好,但中信證券等券商對保代常規津貼的取消則反映了另外一個問題,保代數量供大於求。
「保代薪酬必然會逐步調整降低。」一位資深保代表示。
「當初設置常規保代津貼就是為了鼓勵更多員工考取保代資格,投行保代越多,談項目時越有優勢。」上述人士指出。「不過現在保代實在太多了。」
中信證券的一位保代告訴財新記者,保代工作量不足的情況逐漸顯現,2012年1月至8月,全行業平均每三名保代對應一個項目,而中信證券則是四名保代對應一個項目。
公開材料顯示,中信證券目前的保代人數已超過了80人,2011年和2012年的承銷數目均居行業第二名。
據證監會網站10月18日發佈的數據,國內有記錄的2241位保薦代表人中,有381位保代自註冊以來沒有負責過任何項目,約佔全部保代人數的17%。
證監會最新數據顯示,77家券商共有10216名投行從業人員,包括保代、准保代和一般投行從業人員。保代佔投行從業人員比例在22%,平均每五個投行從業人員中,就有一個保代。
10月中旬,證監會宣佈取消保代審核,註冊轉至中國證券業協會。市場人士更預期保代資格考試將從2013年開始由一年一次增加至2-4次,這將進一步促使保代人數的擴大。
與保代供給的不斷增加相對應的,卻是需求的不斷下降。2012年3月16日,證監會發佈文件,明確實施保代「2+2」模式,每一名保代可同時簽字的項目由原來的二家變為現在最多四家,IPO市場對保代總人數的需求將會大幅減少。
保代資源的稀缺,以及中國證券發行審批製為其帶來的通道優勢促使保代人成為高薪一族。而在國外成熟市場,投行業務中並沒有保薦代表人的概念,投行部門工作人員的薪酬結構一般由基本工資加獎金構成,收入並不過於依賴承銷項目佣金,獎金構成中也無常規津貼、簽字費等項目。
保代制度設立的目的是為了確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一般每家發行人公司需要兩名保代在招股說明書上籤字,才能向證監會提出發行申請。
「保代的高薪建立在A股發審制度之上,隨著發行市場化的改革,審批制若被取消,券商承銷的通道優勢會進一步削弱,保代高薪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某中資券商高管說。
本刊記者劉冉、陳慧穎、實習記者劉卓哲對此文亦有貢獻
擴容備戰:跑馬圈地
9月11日,一名做新三板業務較多的會計師告訴理財週報記者,近日,主要券商收到監管層指示,要求其將目前四個園區外的企業材料盡快準備好,該過內核的先過內核。
這被業內認為是即將擴容的最新信號。
「過內核後,如果過內核報告期內不超過兩個月應該能報了。」上述做新三板業務較多的會計師說。
擴容在即,各券商也在抓緊時間跑馬圈地。
一家投資公司人士稱,繼6月17號在南京市玄武區攜手徐莊軟件園以及東吳證券開始新三板培訓的第一棒以來,過去3個月他們已經在北京、大連、天津各園區攜手券商給企業做了多場培訓,最近將在江寧區領導的支持下攜手大通證券給南京的企業做培訓。
9月10日,在惠州市新三板宣講會現場,擬登陸新三板的7家企業代表,分別與長江、國信、廣州證券簽約。
宣講的背後,其實是各券商加緊儲備項目。
「在有些園區,必須提前好久預約,否則根本排不上號。」一北方券商的新三板負責人表示。他把現階段稱為「整個市場的宣講發動階段」。
2012年下半年至今,一邊是IPO暫停,另一邊新三板利好政策不斷,不少券商殺回新三板市場,與中小券商進行爭奪。
據悉,中信證券企業融資服務部為打造新三板業務正在大力招兵買馬,從總部到終端營業部、各分公司都成立對口部門從事新三板業務。例如在湖北,就與當地券商展開人才和項目的競爭。
而對於中小型券商來說,則把主要精力放在尚未開放的園區。
長三角一券商新三板負責人表示,目前在已經開放的四個園區搶項目已經比較困難,比如武漢,已經不再作為他們宣講的主戰場,他們把項目儲備的重點放在西安、河南、廣東、東北等。
「我們的服務能力有限,不可能覆蓋全國,所以我初步的思路是以本省為中心,向周圍省市延伸,哪些作為重點區域還在考察階段,」前述長三角券商新三板負責人稱,「這是我的初步思路,還沒有成形。」
北方一中小型券商新三板部門人士的思路也是抓住核心優勢區域。「我們喜歡的是一個地方多拿幾家這種模式,基本上堅持北方市場為主、南方市場兼顧的定位,而不是花精力到處拓展區域,我們做不過來,」他說,「很邊緣的園區就不去了,重點還是北京、天津、東北全境、重慶、河南全境、山東、河北,我們最近也在成都、西安找項目。」
整個市場的空間巨大,但核心區域的競爭隨著擴容時間表的明確已日趨激烈。
不僅是證券公司,連日來股轉公司各部門負責人輾轉各地不斷參加新三板制度培訓和動員工作。
9月4日,股轉公司總經理謝庚表示,目前公司正著手與五大國有銀行、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掛牌企業未來將得到來自各大銀行的授信。
雖然培訓和動員工作密集,「勸說」企業上新三板也容易一些,但券商仍然困惑的是,拿不準擴容後的審核標準。「企業的資質還是沒有太大變化,我們有點害怕各個營業部推薦的企業良莠不齊。擴容後的審核標準還是拿不準,如果大家都能上的話,市場定位有點模糊。」南方一家券商新三板人士稱。
上述長三角券商新三板負責人則擔心擴容後券商的適應能力。「擴容後,市場太大了,前期的人手準備都是問題。」
而券商場外市場部已經開始公開招兵買馬,金元證券、西部證券、國信證券、宏源證券、華創證券、華西證券、招商證券、國金證券、方正證券、國都證券紛紛發佈招聘信息。
掛牌成本賬:規範成本大
「券商在各地開宣講會,就是在教育與輔助當地企業,讓他們瞭解新三板好處」,上海潤和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佑強解釋。
不少新三板業務團隊認為,許多企業是短視的。「他們會想上板後能否立即得到一些好處。」
但是,上板意味著規範。
「每年賺百萬的企業,若要真心規範,管理較為麻煩,稅收與社保是這群中小企業頭疼的問題,這些會影響他們的營業收入」,深圳一名私募人士表示。
據多名新三板業務人士透露,上板後,有的企業補交數百萬稅,有的甚至補交千萬稅收。
除去規範成本外,其他成本並不高。
據一名湖南券商新三板團隊的律師介紹,在輔導上板時,備案費3萬元、委託備案費1萬元、券商改制與推薦費70-100萬元、會計師審計費25-35萬元、律師費15-30萬元。
光大證券公開資料則顯示,其新三板推薦費在90-120萬。
而當地政府為鼓勵上板,均有補貼方案,基本上能與中介費「抵消」。
據公開資料顯示,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補貼在90-140萬元、上海張江高新區在企業掛牌成功後補貼160萬元、天津濱海區補貼100萬元、武漢東湖區補貼掛牌成功者至少175萬元。
除此以外,還有18個園區公佈了補貼政策,其中大連高新區補貼最多,高達290萬元,其中,政府與高新區分別補貼140萬和150萬,分簽約、改制、掛牌三個階段補貼。
不過,華南一名新三板業務人士表示,有些政府開的是空頭支票。「我接觸過一個案例,政府補貼是分階段給的,在改制階段,政府設定了期限,但有的企業股改需要較長時間,一旦超出補貼有效期,企業只能自己掏銀子了,這種情況下企業怨言很大。」
該人士告訴記者,「因此我們券商定價的時候,也會考慮政府補貼的情況,儘量讓企業少負擔成本。」
當企業上板後,還要給股轉公司繳費。據資料顯示,掛牌初費中,總股本在2千萬股以下的企業,交3萬元;股本在2千萬-5千萬股之間的,交5萬元;股本在5千萬-1億股間的,交8萬元;股本在1億以上的,交10萬元。在以後每年的掛牌年費中,費用根據股本大小,分別為2萬元/年、3萬元/年、4 萬元/年、5萬元/年。
除此以外,企業每年還要支付券商持續督導費5-10萬/年,信息披露費每年1萬元,股份登記費每年1千元,分紅手續費為(紅股面值+現金股利)×0.035%,每年100元的名冊登記費。
交投尙不活躍
然而,在花九牛二虎之力規範後,上板後的好處,並不是立竿見影。
據上海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洪波表示,目前新三板交投並不活躍,原因有多種。例如,公司的股份按照規定有一定的限售期;有公司達到股份出讓條件,但有心理價位,暫時不想轉讓出去;新三板相關配套制度還在完善,機構投資者對新三板還有瞭解的過程。
於去年上板的一家北京企業內部人士告訴理財週報記者,「目前暫時沒有感受到紅利」,對其而言,比較有吸引力的是信用貸款。
據悉,銀行與股轉公司簽約,上板的企業信譽度有一定程度提高。例如,今年5月17日掛牌的風格信息,已在8月16日通過董事會決議,擬向交通銀行上海康橋支行申請1000萬元授信額度,向中國銀行上海田林路支行申請500萬授信額度。
而在融資方面,理財週報記者從今年新掛牌的企業中瞭解到,只有個別企業有融資動作。如今年7月1日掛牌的天房科技,8月30日在股東大會上通過《關於使用天津市房地產開發經營集團有限公司發行債券募集資金用於投資天房智能城市物聯網社區綜合服務平台項目的議案》。據悉,該公司債已在8月5日完成簿記建檔工作,本期債券最終發行規模7億元,票面利率為5.88%。
王佑強律師表示,融資舉動還要視公司定位決定,「有些企業認為盤子還沒有做大,會考慮到未來股份的價格成倍放大,同時考慮公司所處的行業前景」。
一名上海券商人士表示,其去年參與掛牌的三家公司中,融資規模都比較大,「我們主要做的是優質項目,所以融資成績較為理想」。
一名做投融資平台的人士則告訴記者,能否融資,還要看公司所在的行業前景、公司產品是否創新、商業模式與運營模式是否吸引人、融資方案是否有風險。
市場認可的過渡期
「現在還是一個市場認可的階段,從」券商找項目」到」項目找券商」的過渡期」,上述湖南律師分析。
張洪波律師則表示,其已經在受理多家新三板項目,都是高新園區外的項目,「從受理情況來看,企業考慮到將來新三板門檻可能會越來越高,所以搶佔時機。」
有華南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券商未來在挑選項目的時候,一定會把門檻提高,例如在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規模,價格也一定上漲。」
上述投融資平台人士對新三板企業融資狀況則較為憂慮,「新三板宣傳力度還不夠,風投與企業沒有更深的溝通渠道,他們不瞭解企業的融資需求,信息不流通、不對稱。」
但前述深圳私募人士認為,宣傳力度不夠的原因,主要在於新三板基礎還不紮實。「首先是規範,其次要有數量。當投資者看到有大量規範的、有成長性的企業,就會參與進來。現在風投主要在觀望階段,因為可選擇的太少了。」
其一再強調「規範」問題。「如果發現有很多企業存在造假現象,這對新三板有很大的損害。這塊沒有真正的監管機構,只靠管理機構是不夠的。」
「我希望擴容,有更多的企業上板,交投會更活躍,但我的建議是,不要擴得太快,要盯緊規範問題,前期不抓緊,後期就麻煩了」,此私募人士說。
歐元還能跌多少?這個答案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歐洲央行最終宣布全面QE,各大投行均開始大幅下調歐元匯率預期。許多分析師開始猜測,2015年歐元對美元將跌至平價。上一次歐元對美元1:1的時候還要追溯到2002年。
管理規模達1.68萬億美元資產的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外匯主管Thomas Kressin向《華爾街日報》表示,
如果你在幾個月前問我歐元的匯率預期,我不可能說歐元會在幾年內跌至平價。但是現在,我認為歐元對美元會有可能在今年末跌至1:1。
摩根士丹利在歐洲央行的QE計劃之後下調了2015年歐元對美元預期至1.05,此前為1.12;美銀美林則預計年末歐元會跌至1.10,此前的預期為1.20;匯豐控股對於歐元的預期從1.15下調至1.09。
本月22日,歐洲央行央行行長德拉吉正式宣布擴大資產購買規模。從3月起每個月購買600億歐元,持續到2016年9月,若歐元區通脹回升接近2%則會停止購債。如果持續到明年9月的話,總規模接近1.2萬億歐元。
歐元對美元在該消息公布之後24小時內跌幅超過500點,而周日希臘大選結果公布之後則繼續刷新11年低位,最低見於1.1097。
過去數年歐元一直保持相對高位,這主要是由於歐洲央行相較於其他主要央行在寬松政策上執行較晚。2008年1歐元可以兌換1.60美元,2014年5月的時候歐元對美元都處於1.40水平。在此期間,美聯儲、英國央行和日本央行都執行了不同規模的寬松措施。
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的固定收益CIO Nick Gartside認為,歐洲央行的表態已經確認歐版QE將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德意誌銀行首席國際經濟學家Torsten Slok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
歐洲的問題不會消失,美國的表現會更好,歐洲會一直落後,這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給歐元施加下行壓力。
而投資管理公司Brandywine Global的證券經理Jack Mclntyre在CNBC的節目中預計,
歐洲央行的QE會推動資金離開歐洲,奔向美國。考慮到短期內美國經濟對美元的提振,歐元對美元匯率還會跌得更低,可能會跌破1:1。美國國債會比收益率極低的德國國債更有吸引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