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利率管制不放開,村鎮銀行就像孫子一樣」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383

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第二條中關於「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製為村鎮銀行」的相關細則,成為關注的焦點

通往銀行家的門

如果政策能有突破,那麼溫州今年很可能會有一兩家小貸公司轉為村鎮銀行。

對那些為全世界生產皮鞋、服裝、電路裝置或閥門之類的溫州企業家而言,銀行家是一個充滿誘惑的身份。

4年前,通往銀行家的大門向他們敞開。3年前,同樣的這扇門又關閉。現在,門有望再度重啟,儘管很可能只是一絲縫隙。

點燃銀行家夢想的是2008年5月銀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頒佈的《關於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明確指出,那些「依法合規經營、沒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小貸公司,可在股東自願的基礎上,改造為「村鎮銀行」。小貸公司和村鎮銀行最大的區別是前者不能吸收公眾存款。

2個月後,浙江省的相關管理辦法出台,對大股東資格進行了限定:本地民營骨幹企業。這個範圍縮小了許多,因為之前銀監會和央行文件對小貸公司股東的界定為「自然人、企業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

自此,新中國第一傢俬人錢莊和第一傢俬營股份制銀行的創建人方培林和楊嘉興被排除在外。為此,方迄今仍耿耿於懷。

而溫州企業家們則為小貸公司的牌照爭得頭破血流,最後牌照的發放有的不得不由區黨委會決定,或者索性就按納稅額排座。

然而2009年,銀監會的一紙文件把通道又生生堵死。在這份名為《小額貸款公司改制設立村鎮銀行暫行規定》中,銀監會明確了村鎮銀行的主發起人必須是「銀行業金融機構」,且股份不少於20%,而企業法人最多10%。

「也就是說現在小貸公司的大股東,轉為村鎮銀行後不能當董事長,只能當董事,董事長要銀行來派遣。」溫州市金融辦主任張震宇解釋說。

「這對小貸公司股東的積極性打擊很大。」溫州一家知名小貸公司總經理說。因為溫州企業家早就可以參股村鎮銀行,而且一般都是被求著入股,根本沒必要先辦個小貸公司。

而且,在民間借貸發達的溫州,企業家們湊幾個億的資金一點不難(現在溫州小貸公司註冊資本金從幾千萬到8億不等),如果自己放貸或投資會比辦個小貸公司掙錢多,因為後者最高利率受限,而且稅負頗重。在溫州一家去年被評為「優秀小貸公司」的報表中,記者發現去年該公司的納稅額接近淨收入的一半。

現在,關上的門很可能藉著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的春風而再度開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這次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第二條中關於「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製為村鎮銀行」的相關細則,自然成為了那些已拿到小貸公司牌照的企業家們關注的焦點。就這區區幾個字,據張震宇說,也是他們向銀監會「爭」來的。

「如果不能把銀行作為主發起人這條拿掉,就不叫改革。」上述不願具名的小貸公司總經理說。

「溫州試驗區,我們想竭力爭取在村鎮銀行發起人上有所突破。」在4月7日的一次論壇上,浙江省金融辦副主任包純田在回答南方週末記者提問時說。

如果政策能有突破,那麼溫州今年很可能會有一兩家小貸公司轉為村鎮銀行。至於轉制條件,張震宇羅列了幾條:一是時間辦得長,有經驗;二是資本金規模大;三是在經營過程當中,每年被省政府評為優或良等級。

利率管製成攔路虎

在存款利率不能浮動的條件下,誰會有動力把錢存入村鎮銀行呢?

如果小貸公司的大股東可以直接轉為村鎮銀行的大股東,這也意味著企業股東們從拿自有資金放貸轉為拿公眾存款放貸,按村鎮銀行10%的資本充足率算,可以撬動10倍於自有資本的資金總量。

然而,在存款利率不能浮動的條件下,誰會有動力把錢存入村鎮銀行呢?況且,村鎮銀行的貸款利率浮動範圍遠低於小貸公司(最高是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的4倍),而且店面和人員等各種成本大增(小貸公司最少兩人就可以運作)。

「轉不轉,還得要看細則,算算賬。」 溫州日勝小貸公司總經理陸榕說。

溫州信用擔保行業協會會長郭炳鈔更是坦言:「利率管制不放開,村鎮銀行就像孫子一樣。」

溫州樂清聯合村鎮銀行副行長唐可平也承認干村鎮銀行「很累」。該村鎮銀行成立於2010年5月,由杭州聯合銀行佔股40%主發起,剩下60%股份由人民電器集團等多家民企瓜分。該銀行是溫州現有的3家村鎮銀行中的老大,也是浙江省內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村鎮銀行之一。

根據樂清聯合村鎮銀行提供的數據,2011年末,銀行貸款餘額27億元,而存款餘額僅為21億元,存貸比高達132.11%。村鎮銀行不得不以9釐的利率從主發起行杭州聯合銀行拆借資金。

「我們的存款大部分是由貸款客戶帶來的。」樂清聯合村鎮銀行副行長唐可平說,「我們以承諾給他們貸款利率下浮作為優惠條件。」

對比樂清聯合村鎮銀行和溫州鹿城捷信小貸公司就可以發現成本的不同:2011年末前者貸款餘額27億元,後者僅為10億元,前者的戶均貸款數額為79萬元,而後者的這一數值接近兩倍,為150萬元。這意味著,僅貸款一項的勞動力成本就可能增長五倍之多,而村鎮銀行比小貸公司惠及三農和小微企業數量更多、利率更低。

據日勝小貸公司總經理陸榕介紹,小貸公司年資產回報率可以達到15%-18%,遠遠高於村鎮銀行的回報水平。

「我們原有小額信貸中心,現在新成立微貸中心,希望貸款數額更小。」唐可平笑說,「我們已經成為勞動密集型行業了。」

儘管如此,樂清聯合村鎮銀行在這一年仍然計劃在鎮上開設兩家全功能支行。「市場需求還是很大的,」唐說。

為瞭解決吸儲壓力,唐建言可在村鎮銀行先試點存款利率市場化和存款保險制度。

在最冷的冬天擴張

現階段擺在溫州小貸公司面前最大的難題,是不敢貸。 

為了給瀕危的實體經濟輸血,浙江省金融辦已同意溫州市在2013年將小貸公司總量從現有的27家擴張到100家,今年新增試點指標30家,為全省最多。

而主發起人的入圍資格從申報審批改為公開招標。4月5日至25日,第一批招標已經啟動。在溫州市鹿城區和甌海區,已經發佈小額貸款公司主發起人入圍資格的公開招標公告,目前正在對投標人進行資格審查,預計在5月9日開標。

更多小貸公司入場,意味著利率水平將會下降。不過現階段擺在溫州小貸公司面前最大的難題,是不敢貸。

「中小企業融資難,其實是中小企業裡面沒有抵押物、擔保條件不夠的融資難。」 鹿城捷信小額信貸公司負責人說。所以小貸公司,包括村鎮銀行的主要業務就是為上述客戶提供各種信用擔保。但現在,溫州民間借貸市場的信用已經瀕臨崩塌。

危機前,如果還沒領到房產證,但是手頭有購房發票和合同,就可以直接到小貸公司承諾將房產抵押,辦理登記貸款。「而現在,小貸公司只認房產證了。」上述負責人說。

有鑑於此,溫州多名金融從業人員不約而同地提及了同一種路徑——成立國資背景的擔保公司。

「政府出面擔保融資,讓小微企業把這一年度過去,否則沒辦法。」環亞創投執行合夥人胡旭蒼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76

蒙古完全放開的媒體運營

http://www.eeo.com.cn/2012/0816/232003.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馥李 實習記者 孫黎 在蒙古,媒體運營是完全放開的。

中蒙合資的桑斯爾電視台,是蒙古當地影響力最大的電視台。桑斯爾電視台的副董事長,也是中方的負責人林棟告訴記者,在蒙古國的基礎設施部的下面,設有一個局專門管理媒體,但多數隻是監管收費標準、規範運營等。

「這一點很重要!」林棟說。蒙古只有280萬人口,卻有400多家報紙。對桑斯爾電視台這樣的中資背景的電視台,在內容製造上,沒有絲毫干涉。只要不播放色情節目,其他一切都可以容忍,也可以自由批評政府。當然,林棟作為電視台的中方代表,也經常被其他媒體抨擊,他早已習慣了。

在蒙古國,電視台的主要盈利模式,便是收視用戶的收視費。這一模式,根植於蒙古市場,至今仍被認為是最合適的經營模式,也為桑斯爾電視台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從2005年開始,迅猛發展的桑斯爾公司,連續四年被蒙古國評為蒙古國百強企業之一。除了轉播這些頻道,桑斯爾電視台還自辦了四套節目。STV綜合頻道、電影頻道(已和蒙古頻道同時上星)、兒童頻道,文藝頻道。

2004年,蒙古國議會和桑斯爾電視台建立微波點對點發射台,每次議會會議,都由電視台現場採錄並播出,蒙古國其他電視台,都得轉播桑斯爾的議會頻道才能播出。

收看議會直播,是蒙古人參與瞭解政治的主要渠道。在蒙古採訪期間,在機場和商店,我們都能看到,電視屏幕正不間斷的播出對著議會會場情況。這也是桑斯爾電視台的王牌頻道,他們的記者總是守候在議會大廈,隨時跟蹤會議進程。

似乎很難想像,蒙古國最為重要的輿論陣地,就這樣交給了一家中蒙合資公司。蒙古的總統、總理、部長,都是桑斯爾電視台的重視用戶。總統家的電視信號出問題了,也得桑斯爾電視台的維修人員去處理。

蒙古人不僅關心本國的政治。每當中國召開十六大、十七大時,桑斯爾電視台同樣會直播大會進程。因為語言相通,內蒙古電視台的蒙語衛視頻道,是蒙古國觀眾收視的首選頻道,蒙古人也借此瞭解了中國的時事政治。

電視台轉播譯制電視劇《西遊記》,曾創造了烏蘭巴托市民萬人空巷的收視記錄。而播出時段,社區的治安案件也明顯減少。

在這之後播出的譯製片《水滸傳》,也同樣創造了收視佳績,一些蒙古青少年至今還會哼唱「好漢歌」。此外,《還珠格格》、《成吉思汗》等電視劇,也曾在蒙古掀起收視狂潮。

而這些節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在於,越來越多的蒙古人,瞭解了中國產品和中國企業,中國成為他們出國的第一站,由此帶動著旅遊、購物、上學、求醫、探親訪友,中蒙之間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19

財新:中國將放開「單獨」家庭生二胎 三中全會後公佈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207

財新網消息,其從權威人士處獲悉,中國將放開夫妻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家庭(所謂「單獨」家庭)生二胎,而該方案將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後不久公佈。

財新網引述該消息人士稱,

放開「單獨」家庭生二胎的決策已定,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後將公佈相關政策。

這意味著中國實行了33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將面臨重大調整,雖然「單獨」政策只是生育政策調整的一小步,但是對未來「放開二胎」政策具有「風向標」的意義。

昨日,針對外媒報導中國可能會放開「單獨」二胎政策,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毛群安表示,「完善生育政策」是新組建的國家衛計委的重要職責。現在衛計委已經組織調研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和分佈的關係,研究提出了完善政策的思路和方案。

昨日的發布會主題是發佈《2012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報告》,衛計委網站公佈的發布會實錄中並沒有提及二胎政策。但從會後各家媒體報導來看,二胎政策變動顯然成為關注熱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17

商務部:將進一步放開鋼鐵汽車等領域外資准入限制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074

據商務部官方網站消息,11月19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例行發佈會上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放開鋼鐵、化工、汽車等一般製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包括放寬外資在註冊資本、股權比例、經營範圍等方面的限制。

此前,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到,要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

而此次沈丹陽的闡釋被媒體視為對此前《決定》中放開外資准入限制的進一步解釋。

沈丹陽還表示,要加快推動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同時,將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功能性機構,鼓勵外資投向公共科技服務平台建設。

對沈丹陽此番表態,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國在汽車等行業的政策依然是限制外資持股比例的,放開外資股比限制是大勢所趨。

據《新京報》報導,此前,對於中國外商投資的法律法規,外資企業一直頗多微詞。華南美國商會在今年2月發佈的年度刊物中稱,自首次調查至今九年時間,受訪企業一直將「與中國政府相關的法律法規問題」列為企業在華發展的最大挑戰,涉及內容包括關稅、稅收和行業法規等。

不過,近期放出的放寬外資准入限制的政策消息令外資企業轉向樂觀。據《北京晨報》報導,中國美國商會會長葛國瑞近日表示,美國在華企業未來對兩大領域的改革尤為樂觀:即服務業和投資環境。「在服務業方面,我們已經看到中國在一些領域做出了開放的承諾,這些領域的開放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繁榮至關重要。」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商務部研究院外資部主任馬宇認為,這麼多年來一直在提「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但沒有根本的改變。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場准入的限制。

馬宇表示,雖然我國吸收外資結構已經明顯改善,但是仍然有結構不合理的方面,比如金融電信、交通運輸等管理性強的服務業在外資總量中佔比仍然很低,房地產這類不太鼓勵的服務業反倒佔比較高。並不是外資不願意投資,而是市場准入限制進不來。

「在一般製造業領域,開放水平高於服務業,一些限制已無存在必要,比如對股權比例、高管等方面的限制,應該放開,這是市場可以做的事情,是企業決定的事情。」馬宇說。

下一步放開外資股比限制也並非沒有爭議。目前,按照我國汽車產業政策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版),我國對整車合資企業,以及新能源車關鍵零部件,規定了外資持股不得超過50%。有汽車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放開外資股比限制,外方會馬上增資控股,將對我國汽車企業造成很大衝擊。但也有主張開放的觀點認為,50對50股比限制已經堅持了30年,但沒有達到當初預想的效果,不妨放開限制讓企業之間充分競爭。

對此,對外經貿大學外國直接投資研究中心主任盧進勇認為,汽車企業的發展會有一個過渡階段,要經過若干年,直到全面放開,屆時外資控股50%以上也行。這要根據我國汽車企業的發展而逐步實現。「改革的大方向已經確定,但是不會一蹴而就,會有一定過渡期和條件限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40

放開“單獨”然後呢?

2013-11-25  NCW
 
 

 

計劃生育政策終於調整一步,放開“單獨”二胎;全面放開二胎,取消生育限制,這兩步還要等多久?

◎ 本刊記者 藍方 李妍 文全面放開“單獨”生二孩,成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出台的最受普通百姓歡迎的新政。

所謂“單獨”,是指夫妻雙方有一方是獨生子女。能否讓“單獨”父母生育兩個孩子——這個本應是一個家庭內部的決策,卻成為中國最高政治會議中最為糾結的議題之一。

從2012年十八大開始, 嚴格執行30年的計生國策,便屢屢傳出變革風聲,三中全會最終成為衆望所歸的政策節點。不過,最終的決策過程多少有些雲山霧罩。2013年11月12日,三中全會結束後發佈的官方公報未提計生政策調整,第二天,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下稱衛計委)相關人士仍對財新記者表示未收到任何文件或消息。

11月15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全文正式公佈,有關計生改革的最終表述方才清晰: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啓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至此,以“獨生子女”為核心的計劃生育政策正式迎來變革。11月17日,衛計委表示,接下來各地將通過省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委會修訂地方條例或作出規定,根據本省情況各自落地實施。

“令人欣喜。”美國前總統比爾· 克林頓11月17日評價三中全會時說。他認為,若獨生子女政策不調整,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會日益嚴重,以致數年後缺乏足量勞動力,拖累中國躋身發達國家。

放開“單獨”,被官方視做“保持合理的勞動力規模”“延緩人口老齡化速度”最穩妥的路徑——不會造成短期內的人口波動或出生堆積。但在諸多學者看來,在中國的生育率已低至1.04的情況下,僅僅放開單獨還是“太遲了”。

時至今日,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已困擾中國經濟,年輕一代生育意願跌至穀底。在不少學者看來,中國不僅要放開“單獨”、放開“二胎”,更要全面放開計劃生育甚至轉向鼓勵生育。

官方此次步伐雖小,風向標意義卻巨大。“可以把現在的政策理解為先邁小步,再邁大步。” 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劉國恩說。

一小步

學者測算,放開“單獨”後至2030 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將從8.75億增至8.77億,即僅增加200萬決策的回應終於在民間放開生育控制多年的呼聲後到來。雖然只是小步放開,但仍然讓不少家庭欣喜若狂。

對家庭主婦劉莉而言,單獨二孩放開為他們省了很多麻煩。“我本來打算去國外生,算了一下,至少需要30萬元。”在劉莉居住的小區,很多明星、商人家庭都生了二胎,但落戶是大問題。

“基本都在國外生,否則就是特別有關係,能在北京落戶,實在不行,只能在周邊地區,比如河北落戶,非常麻煩。”劉莉說。

近年來,到國外生二胎成為潮流,但不少孩子仍然在中國成長。“只有極少數是為了移民拿綠卡出去生的,絕大多數都是為了身份合法。”劉莉分析說,持國外國籍後患無窮。“孩子畢竟要在中國上學,教育成了大問題,要不就上私立,再花一大筆錢,上公辦學校要各種手續,很難辦下來,而且參加高考也是問題。”“‘單獨’放開,主要影響城市家庭。”上海社科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對財新記者說,“農村獨生子女少,政策影響的人群很有限,主要還是影響城市多,因為獨生子女集中在城市。”“計劃生育政策卡的主要是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原衛生部北京醫院黨委副書記劉秀琴分析說,“單獨”政策放開,經濟較為寬裕,時間、精力充足的中產城市公務員、事業單位等群體將成為主要受益者。

三中全會定調後,各地的回應都非常積極。浙江省人口計生委表示,浙江正“抓緊”研究啓動單獨兩孩政策,預計走完法規修改的流程,在明年年初出爐。北京方面表態將“積極”落實相關政策,且已經做好了包括調研論證在內的一切準備工作,一旦地方法規納入修法框架,新法很快就能實施。廣東也在第一時間回應,要“堅決貫徹落實”,“儘快”依照法定程序出台相關措施,“儘快”讓符合條件的居民享受到這一新政策。

盡管目前輿論普遍都表示歡迎,但生育意願實際上並不一定都能轉化為生育行為。

劉秀琴的女兒就是獨生子女,政策一旦落地就可以要二胎。“但他們不會要的,因為工作太忙了,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來管兩個孩子,現在城市裡的年輕夫妻都是這樣,工作壓力大,包括經濟上的壓力,要一個孩子已經很累了,會要二胎的人應該還是少數。”財新記者隨機詢問了近十對符合“單獨”政策的夫妻,只有兩對表示會要二胎,更多人認為,政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他們是很高興的,但從現實角度理性考慮,他們不會要二胎。

“主要是沒有必要,一個孩子還顧 得過來,兩個孩子負擔就太重了。”北京某小學教師小姚的女兒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但她發現投入的時間、精力越來越多。“她長大點兒,生活上的投入少了,可教育上的投入越來越多,每天下班要送她去學芭蕾和油畫,回家還要看她寫作業,包括周末都沒有停過。”小姚認為,現在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這與以前“散養式”的家庭是不同的。“如果再要一個,我哪有時間、精力照顧培養他,即使有爸媽、保姆幫忙,也是受不了的,而且我和老公都還年輕,希望在事業上有所發展,是不可能再要孩子了。”根據衛計委前期開展的生育意願調研,符合“單獨”二胎政策的人數在1500萬至2000萬間, 其中50%-60% 的夫婦願意生育第二個孩子。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在11月17日的“人口學界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座談會”上介紹其測算結果,放開“單獨”後,至2030年,中國15歲-59歲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將從8.75 億增加到8.77億,即僅增加200萬;到2050年也不過才從7億增加到7.26億。

衛計委方面分析,符合單獨兩孩再生育條件的夫婦總量不是太大,再加上各地啓動實施政策會有時間差,短期內不會出現出生人口大幅增長的問題。

左學金亦強調,單獨二胎放開只是完善計劃生育政策的一小步,“影響是很小的”。

刻不容緩

中國因為計劃生育累計“少生”了4億人,總和生育率(即平均每個婦女生育數)遠低於更替水平盡管只是一小步,但也是必須而重要的一步。

“人口衆多仍然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但人口結構性問題日益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原國家計生委副主任、現任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公開表示,中國的低生育率水平穩中趨降,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總和生育率就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目前也已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如果維持現行生育政策不變,總人口在達到峰值後將快速減少,影響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

同時,人口結構性問題日益突出。

衛計委的測算顯示,勞動年齡人口在2012年比上年減少345萬人,2023年以後,年均將減少約800萬人。相應的是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2013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億,到30年代中期將達到4億,占總人口的比例將從目前的七分之一提高到四分之一。此外,出生人口性別比長期偏高,到2012年時仍高達117.7。

還有家庭規模持續縮減的問題。“六普”(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戶均3.1人,較“五普”減少0.34人,與上世紀80年代初戶均4.43人比較,下降1.33人。獨生子女家庭1.5億多戶,獨居老人的比例提高,家庭的傳統功能有所弱化。

與此同時,城鄉居民的生育意願早已改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群衆生活水平的提高,少生優生、優育優教的生育觀念正在形成。

王培安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啓動實施單獨兩孩政策“條件成熟、時機有利”——有利於保持合理的勞動力規模,延緩人口老齡化速度,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利於逐步實現國家政策與群衆意願的統一,提升家庭抵禦風險的能力,增強家庭養老照料功能,促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有利於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作為基本國策推行已逾3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有必要作調整,早在政策制定之初就有共識。1980年9月,中共中央發佈《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信中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但信中也同時稱:“30年以後,目前特別緊張的人口增長問題就可以緩和,也就可以採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30年間,除了在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可有一定變通,中國60% 的地區實際上都在執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中國人均資源少”“人口底子薄”這樣的論斷,多少年來深入人心。

尤其面對中國公共服務供給的短缺與不均,“人太多”的解釋幾乎順理成章。

但為了讓中央的“倡導”落地,代價卻高昂。中國為了生育控制,建立了規模龐大的計劃生育管理及服務機構。

計生系統要調控人口,無非兩個手段:其一是技術手段,即提供臨床醫療服務以節育節孕;其二是經濟手段,即向超生家庭徵收社會撫養費。

“一胎上環二胎扎,計外懷孕堅決刮”——這樣的口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農村地區屢見不鮮,至今仍未完全棄用。2006年計生委的調查數據顯示,已婚育齡婦女綜合避孕率為84.6%,採取宮內節育器、女性絕育以及男性絕育的比例達87.2%。其中,將近五分之一的人是“由計劃生育管理人員”決定其避孕方式。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易富賢根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鑒計算,1980年至2009 年,中國共進行了2.75億例人流手術。

根據歷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在這30年間,中國共出生了5.44億孩子。也就是說,“中國每懷孕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以人流告終”。

長期以來,計生工作在官員的考核體系中都占“一票否決”之地位。強制性地以“技術”手段控制生育,成為中國農村最主要的矛盾衝突之一。面對國內外的輿論壓力,中國政府的做法,是一面強調“依法行政”,一面將“經濟手段”放到優先位置。對於“超生”出來的孩子,父母繳納可高達人均收入10 倍的社會撫養費後,孩子即可平安出生並落戶。

按照規定,當事人未按期繳納社會撫養費,對加收滯納金後仍未繳納者,計生部門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即便當事人不服而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也不停止徵收。在地方實踐中,這一“強制執行”再次與暴力糾結在了一起。拘留孕婦或家屬,打砸家庭財物,乃至強制引產的案例屢見報端。

在如此嚴格的執行下,中國順利達成了“控制人口數量”的政策意旨。按照衛計委的官方測算結果,中國因為計 劃生育政策, 累計“ 少生” 了4億人,“大大減輕了人口過快增長對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

然而,這一“成績”的另一面,是中國異常嚴峻的人口形勢。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1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即平均每個婦女生育數)再創新低,僅為1.04,遠遠低於維持一個國家和地區人口規模長期穩定所需要的“更替水平”,即平均每個婦女生育2.1個孩子。

到2012年,中國勞動力人口總量首次出現下降,在此之前,普遍的用工荒已困擾中國勞動力市場多年。

陸續披露的宏觀數據,已經昭示改革的迫切性。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也屢屢警示,隨著老齡化局面的快速形成,未來中國可能喪失“人口紅利”。生育政策的改革意義,也並不僅僅停留在經濟學層面。尊重並捍衛人的生命,尊重與保護作為基本人權的生育權,也越來越被社會廣泛呼籲。

十年曲折

2010年,計生委內部擬定了一個分批放開“單獨”生二胎的意見,卻

又延宕了三年

常年“一胎化”的生育政策,給中國社會、經濟帶來的問題已不容迴避,學界、民間呼聲此起彼伏。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顧寶昌,是最早呼籲徹底放開二胎生育的學者之一。他向財新記者介紹,學界自2000年開始發出調整生育政策的聲音,並一度樂觀地預計在兩三年內就能“解決這個事情”。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建新就在從事人口問題的研究,當時學界預期,2000年中國政府將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政策,允許生二胎,並為此做了研究準備。但多輪改革上書均以政府方強硬的回應告終。官方始終堅持的口徑,便是中國人口過剩與資源短缺、經濟社會不發達的根本矛盾還未解決——“計劃生育政策不能鬆懈”。

“政府層面還是用人均分母的思維,這套說法已經說了很久了,人口數量問題成為堅持計劃生育政策,不做重大改革的擋箭牌。”李建新說。

“環境的破壞是因為生活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造成的,環境治理汙染是靠技術和制度,沒有一個國家是靠少生孩子來治理汙染,同樣,資源的開發利用也是經濟發展的問題,與人口數量多少沒有直接關係。”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左學金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通過減少人口總量來稀釋人口與資源的關係、人口與環境的關係、人口與經濟的關係,這是一個長久存在的認識誤區。

無論官方口徑為何,低生育率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低生育率持續下去,從2030年到2070年,中國人口的下降幅度將達40%。大規模的人口衰減,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是沉重打擊。

改革的壓力不斷累積。2012年,包括陝西鎮坪強制引產事件在內的多起暴力計生事件曝光,再次掀起輿論風波。

學者們在公共事件中積極發聲,連續向中央、全國人大建言,希望儘快調整現行計生政策。

另一方面,一向被視為計生政策支持者的原計生委,也在2008年啓動了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準備工作,包括開展生育率調查、獨生子女婚育狀況調查、低齡人口基礎信息核查等,並組織了一系列的課題研究和測算。

2010年,原計生委在內部已經擬定出了一個分批放開“單獨”生二胎的意見,準備從2011年開始,以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浙江五省首批先行,總計分為三批,逐步在全國開放。隨後,在原計生委自己起草的部門“十二五”規劃中,也提到了放開“單獨”的設計。

但這個醞釀了兩三年的方案,“報到中央,沒有批下來”,一位接近決策層的學者說。

盡管這一方案並未最終實施,但在官方表述的微調中,改革的跡象逐漸顯 現。中共十八大報告里,計劃生育雖是仍需堅持的國策,但對比十七大報告,“穩定低生育水平”的說法不再,已轉向“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2013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的政府工作報告更進一步,提出“逐步完善人口政策”,這比十八大報告“逐步完善政策”更為清晰,且作為獨立的目標以一個完整句子的形式置於“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要求之前,對計生工作“基本國策”的後綴說明,也擴充為“適應我國人口總量和結構變動趨勢,統籌解決好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和分佈問題,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這就是要調整計劃生育政策的積極信號。”人口學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郭志剛對財新記者表示。

今年全國“兩會”後,計生改革的第一個實質性的步伐,終於邁開——與計生政策相伴相生30年的原計生委被正式撤銷,併入衛生部,成立新的衛計委。

“撤並計生委,從組織結構上為停止計劃生育取下了緊箍咒,也消除了利益部門的阻力。”易富賢說。

王培安介紹,今年的全國“兩會”之後,高層要求新成立的衛計委繼續 “深化相關研究論證”,並進一步徵求各相關部門和各地意見。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是政策變革的重要時點。

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第四天,一大早,財新記者從權威人士處獲得獨家消息,三中全會已敲定放開“單獨”,並將在會後公佈相關政策。但前一天的11月11日,衛計委的新聞發佈會上,發言人在回應放開單獨的提問時仍態度強硬:“必須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不動搖”。

直到11月15日,《決定》全文正式發佈,執行30年的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才正式宣告調整,期間的糾結反複由此可見一斑。

生育堆積可控

“放開二胎(導致)的生育堆積,並不嚴重,而且可控”對於“遲早要放”的計生政策,學界和業界其實有著多套方案。三中全會最後敲定的先放“單獨”,無疑是其中最為穩健的。

在11月17日國家衛計委組織召開的“人口學界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座談會”上,王培安介紹,有關部委面前擺著的是四種思路:全面放開“單獨”,全面放開二胎,維持現行政策直到年出生人口數下降到1200萬左右,以及進一步收緊生育政策。

後兩種曾頗受歡迎的“穩定論”,現在明顯不合時宜,最早被淘汰。而對在沒有太多經濟負擔的條件下養育兩個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處,這是一些夫妻堅定選擇生二胎的初衷。于全面放開二胎的方案,王培安稱衛計委組織了大量研究論證,認為“現階段就實施普遍兩孩政策,短期內將引起出生人口大幅波動,出現較嚴重的出生堆積,給各項基本公共服務帶來很大的壓力”;且從長期來看,將形成周期性出生人口波動,總人口持續增長,人口峰值推遲到來,影響人口發展遠景規劃目標的實現。

所謂生育堆積,指的是全面放開計 劃生育管制後,出生率在短時間內將出現大幅反彈。“如果說在同一年裡,大家都爭先恐後的生孩子,驟然推高出生率,那麼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無論就醫就學,公共設施的提供等方面,都會面臨問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說。

對生育堆積的測算,是決定政策走向的關鍵。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2012 年10月發佈名為《人口形勢的變化和人口政策的調整》的報告,其中測算如果全國所有地區同時放開二胎,那麼會出現生育率的大幅升高,在放開後的頭幾年,總和生育率可能會超過4.4。這也就意味著,當年的出生人數將達到4600 萬-4800萬。因此,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提出的方案,是從現在到2015年,實現全國全面放開二胎的目標。與此同時,嚴格控制二胎以上的生育。到2020年前後,實現完全的生育自主。到2026年,則需要採取措施鼓勵生育了。

這一研究結果,也被衛計委看做民間獨立研究對官方測算的印證。但事實上,學界對此有不少不同意見。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的研究即顯示,若2013年全面放開二胎,2014年中國將形成生育小高峰,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為1.93左右,當年新生嬰兒數量應在2000萬左右,最高值不會超過2700萬,最低值不低於1500萬。王廣州解釋,他的判斷之所以不同于4.4的總和生育率,是因為生育堆積勢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釋放;第二,新增一孩育齡婦女不可能馬上生育二孩。“因此,放開二胎的生育堆積,並不嚴重,而且可控。”李建新也認為放開二胎後,不可能出現人口爆炸和出生堆積。“中國生育率已經很低了, 現在‘80後’‘90後’是生育主體,他們在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思想觀念和老一輩已經出現極大差距。”李建新分析說,與國家政策相比,社會環境才是影響生育率的關鍵因素,比如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精力成本等。

“說人口數量會激增是擴大化的說法,為了維護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其實已經有實例可以作證,這些擔憂是完全不必要的。”左學金表示。

根據上海市政府公佈的信息,2012 年6月抽樣調查顯示,上海市戶籍“80 後”家庭的平均生育意願為1.2個孩子,這些家庭中約有80% 的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也就是說這裡面80% 的夫妻是可以要二胎的,但結果是,受到家庭經濟條件、環境、工作壓力、生育狀況等影響,有生育願望並不代表實際的生育行為。”左學金表示。

上海市政府信息顯示,2011年有1.2 萬對夫婦申請辦理生育第二胎的手續,但實際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真正懷孕,而在懷孕過程中,家庭可能還會做出選擇。

2012年1月至9月,上海的戶籍人口二孩率在8% 左右。因此, 從2004年開始,上海已經取消了四年的生育間隔,鼓勵符合生育二胎政策的夫婦生育二胎。

更典型的案例是,1985年,山西冀城作為中國首個“人口特區”,以“不能宣傳”為前提成為“二胎政策試點”。

政府建議,農民生育要有計劃,婦女第一胎在24歲生育,第二個孩子則在30歲 左右生育,杜絕三胎和三胎以上的生育。

結果是,1982年至2000年全國兩次人口普查期間,山西翼城各項人口指標數據均優于全國水平,全國人口增長了25.5%,翼城放開二胎卻僅增長了20.7%。而另一個重要的人口統計指標出生性別比全國為117.8,翼城則為 106.1。

“山西冀城作為試點並不是取了特殊樣本,而是取了普遍性樣本,它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結構、文化教育水平等各方面都是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放開二胎的結果是,自然增長還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劉國恩表示,“這說明一胎化不僅沒有有效控制人口數量,反而造成了性別失調。”

期待更大改革

改革最佳時機的窗口期轉瞬即逝,“窗口期錯過了,以後的改革就更

難”

在不少學者看來,放開“單獨”是遠遠 不夠的。

“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將提高生育率提到人口發展戰略的高度上來,所以我們更應該擔心的是生育率走低,人口會出現過少的問題。”左學金說。

左學金曾于2010年撰文稱,“ 政府方面一直在高估人口增長和生育率。”“十五”期間,計生委規劃的人口淨增量為6257萬人,但實際增長4013萬人;“十一五”期間,計生委規劃的人口增量為244萬人,但實際增長3418萬人。兩個“五年規劃”誤差都超50%。“按照計生委的預測,到了本世紀中葉,中國人口數量達到16億才會出現下降。”左學金表示,根據他在2010年就曾公佈的測算,中國人口還要增長20 年,在2030年達到峰值,大約為14.08 億。“然後就會出現下降。”當時,他預測2010年末中國人口約為13.4億,極接近六普數據。

“現在人口紅利沒有了,鄉村的在生,城市的不讓生。”劉國恩認為,中國人應更多地把眼光放在人力資本投資上,而不是控制人口數量上。“關鍵在於創收,而不是約束人口,這是簡單的開源和節流的關係,家庭都知道,節流不如開源,作為一個國家也是同樣,世界上沒有任何發達國家通過約束人口增長來提高人均生活水平。”李建新同樣認為,目前的改革太保守,步子應該邁得更大一些。“貫徹多年的一胎政策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最主要的問題是人口結構老齡化和性別結 構失衡,人口結構自身發展不均衡,經濟怎麼可能可持續發展?”李建新認為,應該用動態的人口結構觀看待問題,而不是用靜態的人口數量觀看待問題。

“這只是開小口子,力度太小,與原本期待的計劃生育政策的改革有很大差距,看似是前進了一小步,但實際上體現了決策部門對中國人口問題的本質性認識並沒有發生改變,仍停留在30年以前的思路。”李建新認為,單獨二胎政策的放開,體現了決策部門仍將人口數量問題放在第一位,沒有認識到人口結構問題的重要性。

清華- 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豐認為,僅放“單獨”問題多多。

首先,獨生子女政策對不少家庭造成傷害,讓個人和家庭做出了沉重犧牲,僅僅放開“單獨”,意味著原來的獨生子女政策還在繼續,仍未得到糾正。其次,在實際操作層面,面對龐大的流動人口,如何鑑別一對生育夫婦是否為“單獨”?

會否給生育夫婦造成另一種負擔?這都有待具體政策明確。

“歸根結底,放開‘單獨’應該是一個過渡性政策,中國應儘快放開‘二胎’。”王豐說。

全面放開“二胎”,中國當前的人口形勢就能得到有效的扭轉了嗎?

學界給出的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越晚代際的女性,生育的數量越少。”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黃文政認為,中國的女性生育行為已經發生改變,今後的女性生育意願將進 一步降低,“80後”女性未來終生生育孩子數很難超過1.6,將長期低於2.1的世代更替水平。

易富賢介紹,中國大多數地方,由於實行了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已經形成了生育的“爬蚤心態”——用玻璃罩限制跳蚤跳的高度,跳蚤碰壁後自動適應不斷降低的罩子高度;待取下罩子,跳蚤已經不跳了,變成了爬蚤。

“社會經濟發展是推動生育率下降的‘勢能’,計劃生育政策是踹一腳的‘動能’。踹得越狠,生育率下降得越快。”易富賢認為,今後即便鼓勵生育,“生育率也爬不上來了。”王豐介紹,在中國還在為是否放開生育管制而爭論時,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等東亞國家和地區,都已出台鼓勵生育的政策。然而,“沒有一個地方在出台了鼓勵生育政策以後,生育下降的趨勢得到了扭轉。”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之後,從鼓勵節育到鼓勵生育,都存有一定的滯後期。王豐解釋,這有對人口形勢認識的不一,也有官僚系統本身的惰性。新加坡的政策調整滯後了12年,韓國10年,日本17年,中國台灣是15年。到2013年,中國的政策已經滯後了22年。王豐認為,即便三年內取消限制生育的政策,甚至出台鼓勵生育的政策,已經比東亞其他地區的政策又滯後了10年以上。

多位學者對財新記者指出,2005年到2010年是人口生育政策正常調整的最佳時期,而現在仍是改革的窗口期。長期研究人口政策的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說,改革最佳時機的窗口期轉瞬即逝,“窗口期錯過了,以後的改革就更難”。

當前,中國的計生政策趕在“窗口期”邁出了第一小步,何時能夠儘快邁出第二步——徹底取消生育限制,乃至鼓勵生育——這成為學界和全社會的下一個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28

央企混合所有制破題 中石化下遊將向民資放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125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中國石化擬在發展混合所有制方面破題,在下遊領域(如油氣零售等)向民營資本放開合作。此為中央級企業在發展混合所有制,打破壟斷方面的一大跨越,此後陸續將有其他國企跟進。中國石化19日晚間發布公告,公司全體董事審議並一致通過了《啟動中國石化銷售業務重組、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實現混合所有制經營的議案》。公告顯示,公司董事會同意在對中國石化油品銷售業務板塊現有資產、負債進行審計、評估的基礎上進行重組,同時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股,實現混合所有制經營,社會和民營資本持股比例將根據市場情況厘定。董事會授權董事長在社會和民營資本持股比例不超過30%的情況下行使下述內容(包括但不限於):(1)確定投資者、持股比例、參股條款和條件方案,並組織實施該參股方案;(2)簽署交易文件及相關其他文件,並辦理與前述事項相關的審批、登記、備案、披露等程序。新華社報道稱,在中國石化主營業務中,成品油銷售業務盈利能力較強、資產回報率較高。按照加油站數量計,中國石化股份公司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成品油供應商。日前,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發表了《國有企業改革在深化》一文,其中指出,國有企業改革已經進入了攻堅階段,面臨著新的歷史性任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重點是加快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深化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更新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519

統一賬戶平臺上線 A股放開證券賬戶"一人一戶"限制 大幅降低開戶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332

據新華網消息,醞釀近兩年之久的統一證券賬戶平臺終將於“十一”期間上線。與之相配套,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24日公布新版《證券賬戶管理規則(修訂版)》,明確放開一人一戶限制,大幅降低投資者開戶費和市場成本。這有望增加A股市場的開戶吸引力。

新華網對此的報道是:

此次修訂,中國結算以“一套規則”為原則,從統一新開賬戶可使用時間、放開一人一戶限制,到降低賬戶業務收費標準、統一中國結算櫃臺賬戶業務等,都進行了部署。

    關於新開證券賬戶可使用時間,目前上海市場是開戶第二日可用,深圳市場是當日可用,考慮到對新入市投資者需要進行適當性評估以及回訪確認等情況,中國結算統一新開證券賬戶可使用時間為開戶第二日開通使用。

    新規則逐步放開一人一戶限制,刪除原證券賬戶管理規則中“對於同一類別和用途的證券賬戶,一個自然人、法人只能開立一個”的限制性規定。據介紹,在現行對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等特殊機構放開一人一戶限制基礎上,在統一賬戶平臺上線初期將放開範圍逐步擴大到普通機構投資者和因滬港通交易需要的個人投資者,下一步再擇機盡快全面放開一人一戶限制。

    新規則還統一並降低賬戶業務收費標準,減少賬戶業務收費項目,統一並大幅降低投資者開戶費用。

    此外,新規則將統一中國結算櫃臺賬戶業務,打通中國結算京、滬、深三地賬戶業務櫃臺,實現通櫃受理各市場賬戶業務。

    對於新賬戶規則實施前已開立證券賬戶的投資者,中國結算將為投資者配發一碼通賬戶。對於規則實施後新開戶投資者,將在投資者首次開戶時,為其開立一碼通賬戶和相應的證券子賬戶。

    據了解,中國結算將於近期配套發布統一適用的賬戶業務指南,全面統一不同市場賬戶業務細節性要求。

    一人將可開多個證券賬戶

    “逐步放開一人一戶限制”,成為此次規則調整的一大亮點。這意味著投資者將可以開設多個證券賬戶。目前,A股投資者只能在滬深兩市各開一個賬戶。

    新規則刪除了原證券賬戶管理規則中“對於同一類別和用途的證券賬戶,一個自然人、法人只能開立一個”的限制性規定。

    “在現行對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等特殊機構放開一人一戶限制基礎上,在統一賬戶平臺上線初期將放開範圍逐步擴大到普通機構投資者和因滬港通交易需要的個人投資者,下一步再擇機盡快全面放開一人一戶限制。”中國結算有關負責人說。

    放開一人一戶限制是正在推進的證券賬戶整合工作的一部分,每位投資者將擁有一個總賬戶和若幹子賬戶。據介紹,一碼通總賬戶下的子賬戶包括人民幣普通股票賬戶(A股賬戶)、人民幣特種股票賬戶(B股賬戶)、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賬戶(股轉系統賬戶)、封閉式基金賬戶、開放式基金賬戶以及根據業務需要設立的其他證券賬戶。

    統一賬戶不僅將給投資者帶來影響,更將影響證券業發展。“這可能加速證券業融合互聯網的速度。”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胡俞越說,由於形成了統一的賬戶,這為日後互聯網開戶等互聯網證券業務的開展打下了基礎。

    投資者開戶費將降低逾50%

    據了解,這次證券賬戶規則調整之後將統一並降低賬戶業務收費標準。“減少賬戶業務收費項目,統一並大幅降低投資者開戶費用,進一步降低市場成本。”中國結算有關負責人透露。

    24日公布的證券賬戶規則中並未體現收費標準的變化。不過,中國結算將於近期公布規則指南,其中將詳細呈現調整後的收費標準。

    據記者了解,調整之後,滬深A股賬戶開戶費用將設定為40元,比現有的90元下降幅度超過55%。

    中國結算公司副總經濟師戴文桂說,證券賬戶整合之後,中國結算只保留一套開戶系統,滬深兩市的賬戶信息將會遷移到統一賬戶平臺,這樣將大幅降低券商的運行成本。

    除此之外,根據新規則,由開戶代理機構本地保存賬戶業務原始憑證和電子化憑證,不再要求向中國結算報送。中國結算將統一制定賬戶業務憑證電子化標準和管理要求。取消電子化憑證報送將進一步節省市場成本。

    新規則將增加A股開戶吸引力

    毫無疑問,建立股市一碼通體系,將為中國資本市場打造統一標準的“高速公路”,加速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同時,采用統一賬戶管理有利於簡化投資者操作流程、節約市場成本等。

    分析人士認為,在市場信心回暖的背景下,證券賬戶統一平臺的建立以及開戶費用的大幅降低,將增加A股市場對於新投資者的吸引力。

    實際上,近一段時間以來,A股賬戶新增開戶數呈現上升趨勢。中國結算的最新周報顯示,上周兩市A股開戶15.155萬戶,創4個多月來的新高。此外,期內持倉A股賬戶數為5257.61萬戶,也是自今年5月下旬以來該數據首次出現環比回升。

    同時,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最新數據顯示,8月11日至15日證券市場交易結算資金銀證轉賬增加額為2484億元,減少額為1971億元,8月份累計凈轉入逾250億元。

    股市預期向好,再加上開戶費用下降,新增開戶數有望繼續增加。這好比是開車上高速,不管你開什麽車,所有的車型費用都要交一遍,而現在只要交一筆“行車費”,這條資本市場的“高速公路”便可任你行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83

RQFII額度告急 中國考慮進一步放開股市和債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7109

A股

中國金融監管機構正考慮擴大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向更多國家開放中國大陸的股市和債市,同時拓寬人民幣回流渠道。

《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稱,中國可能允許瑞士和盧森堡的機構投資者在RQFII項目下將海外籌集到的人民幣資金用於投資中國股市和債市。

知情人士稱,在香港的RQFII額度快用完的情況下,中國外匯監管機構已向國務院申請更多額度。現在還不清楚這一申請何時獲批以及能有多少額度獲批。

該知情人士還表示,中國監管機構將繼續青睞長線投資者和首次申請RQFII資格的投資者。

據上證資訊報道,近期外資對RQFII A 股ETF的配置需求非常強烈,但上周RQFII A股ETF資金凈流入減少,主要因為RQFII投資額度基本用盡申購受到限制。

據了解,目前南方東英旗下公募基金RQFII 額度使用率已達98.31%,博時國際獲批的86億人民幣RQFII 額度已使用超過74億元人民幣,“RQFII額度管理政策調整後,很多基金公司對額度進行了調配,但現在‘騰挪’出來的額度也已接近耗盡,基金公司還需要留一部分額度開發新產品以及供專戶等使用,不敢全部用完。”有接近相關基金公司的人士透露。

中國於2011年推出RQFII項目,此舉旨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融資和貿易中的地位。RQFII試點範圍已經從最初的香港擴大到新加坡、英國、法國、韓國和德國。其中,香港獲得的RQFII額度最高,達到人民幣2700億元。新加坡獲得人民幣500億元RQFII額度,英國、法國、韓國和德國分別獲得人民幣800億元RQFII額度。今年迄今,RQFII獲批額度累計達到人民幣6400億元,遠遠超出了2011年的人民幣200億元。

RQFII項目是外國資本投資中國股市和債市的一個主要渠道。該項目的迅速擴張也幫助拓寬了外資進入中國欠成熟資本市場的渠道。北京希望這可以幫助企業分散融資來源,降低對銀行信貸的高度依賴。中國股市的表現一直落後於大部分全球其他地區的股市,中國的債券市場則呈現爆炸式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040

新股發行在即卻愁錢不夠?上交所擬放開信用賬戶打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45

126674835_14037475174841n

第四輪新股發行在即,打新錢不夠用怎麽辦?

中國證券網報道,上交所為支持IPO業務,擬在近期放行投資者利用信用賬戶打新。業內人士認為,使用信用賬戶打新將提高打新投資者的資金使用效率,激發投資者申購滬市新股的興趣,網上凍結資金規模有望再擴張。

據記者獲悉,上交所近期下發了《信用賬戶支持IPO業務測試方案》的通知。測試主要內容為IPO發行業務支持信用賬戶申報,測試時間為9月17日至9月23日。

該通知意味著,測試通關後,滬市投資者也有望在信用賬戶中參與新股申購了。

根據現行規定,投資者在申購滬市新股時,融資融券客戶的信用證券賬戶中的市值合並計算到該投資者持有的市值中,不過該賬戶不能用於申購新股。

據一家大型上市券商滬上營業部總經理介紹,其所在營業部的客戶鐘愛打新,但客戶在申購上交所新股時常遭遇不便,客戶需要不斷的騰挪資金,將自有資金轉到普通賬戶後,才能參與申購。此外,用做新股申購的現金放在信用賬戶,還可以作為融資融券的擔保品,盡管無法實現融資打新,但投資者可以融資投入兩融標的證券。

這一觀點也得到券商融業務相關負責人的認可。與同樣市值的證券作為擔保物相比,客戶提交的現金擔保品將能獲得更大的授信額度。與此同時,客戶使用這部分資金用於打新,也不會影響到客戶的履約擔保比例。

事實上,信用賬戶可用於新股申購已非首例。根據深交所相關規定,普通賬戶持有深圳市值,信用賬戶持有深圳市值,兩個賬戶市值合並計算,即可在普通賬戶進行新股申購,也可以在信用賬戶進行新股申購,但同一只股票如果客戶已經用深圳普通賬戶做了申購,則不能用深圳信用賬戶做申購,反之亦然。

某券商兩融人士預計,鑒於深交所信用賬戶打新已較為成熟,預計在測試完成後將很快上線。這意味著投資者最快將於下周三,即第四輪新股集中發行期間享受到這一便利。

證監會日前下發第四批IPO批文,本批次共有11家企業獲得了首發許可。根據已經公布的招股說明書,下周三和周四兩天將有10只新股集中發行,而上交所新股占據半壁江山。市場根據前三批新股行申購情況,預計下周10只新股或將凍結資金近5000億元。如果屆時上交所順勢推出信用賬戶打新,在“新股不敗”的大環境下,投資者還可進一步利用擔保品申購新股,或有助於進一步推漲客戶參與滬市新股的熱情,網上凍結資金水平有望逾越五千億高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237

限購基本放開,松貸剛剛開始 第二波救市,房價還會驚天逆轉嗎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398

 

2014年9月23日,山東省日照市,一處正在緊張施工的建築工地現場。 (CFP/圖)

46個限購城市已有40個松綁,樓市限購時代就此進入尾聲。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強刺激已被中央摒棄的宏觀背景下,以放松房貸為標誌的新一輪救市浮出水面,效果有待觀察。

“滿江紅,南京久等”。

2014年9月21日下午,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正式發文,全面取消住房限購,雅居樂在南京的一個樓盤急忙趕制了這麽一則新廣告。

至此,全國自2011年以來實行限購的46個城市中,除了北上廣深和珠海、三亞這六地,剩下的都在過去四個月間,完成了取消限購的地方政府救市第一波。樓市限購時代就此進入尾聲。

但不斷松綁依然沒有擋住樓市繼續下行。2014年8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住宅價格指數”已經連續第四個月環比下跌,房地產行業投資增速更是跌入谷底。

第二波救市行動早已馬不停蹄又跟上了,而且這次行動等級更高,由省級政府出臺文件,並擴展到信貸優惠、購房落戶、公積金門檻降低等方方面面。8月8日,福建省的“閩八條”打響了第一槍,四川、江西、寧夏、湖南、湖北相繼跟進。

解救樓市仍在發酵升級之中。9月22日,就在南京發文取消限購的第二天,一則傳聞攪動了整個房地產業和資本市場:央行向四大行吹風,放松首套房房貸的認定標準。

若傳聞屬實,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認為這甚至可以視作第三波救市。9月18日他就在微博上稱,“預計第三波是以個別中央部委為代表的國家級救市”,包括住建部牽頭的長效機制,和央行、銀監會為主導的房貸政策。

但截至9月24日發稿前,傳聞依然深陷爆料、辟謠不斷的漩渦中,而權威部門依然保持沈默。

每逢樓市下行,開發商、銀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就進入了一個救市博弈場。本輪樓市下行,源於市場供求轉變和信貸持續不寬松。在強刺激已為中央所摒棄的宏觀經濟背景下,無論是方興未艾的第二波救市,還是猶抱琵琶的第三波,是讓房價再次驚天逆轉,還是僅僅呈現為一次托底?

一個時代結束了

南京取消限購的文件是21日下午5點發出的,城北的複地新都國際,當晚6點就開始打電話給一批意向客戶,賣出了二十余套房子。

“取消限購發文後,很多開發商連夜開了慶功會,這一天終於到了。”南京當地房地產媒體的一位高層王明(化名)回憶道。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南京的房價已經連續三個月環比下跌了。

3月份,看到鄰近的省會杭州庫存房源突破10萬,房價開始下跌時,王明接觸的業內人士還在笑話這個事,“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感覺杭州樓市不比南京差啊”。

整個2013年,南京賣出了9.1萬套房子,是2009年以來的最高峰。南京房地產開發促進會秘書長張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去年的南京樓市庫存不多、房價堅挺、樓盤熱銷,買房子還要托關系才行。

但困境突然就來了。進入4月,位於南京東側仙林湖附近,保利、金地旗下的幾個樓盤開始降價。緊接著,九龍湖、江北片區等郊區板塊開始挨個降價,只有中心城區的房價還能維持穩定。

王明認為這輪降價的源頭是受全國大勢影響,“保利、金地等全國性開發商,在其他地方遇到了資金困難,把南京的樓市當成了取款機,降價促銷”。

本地開發商的資金也不再寬裕了。《南京樓市》主編朱福林舉了一個例子:南京一個別墅項目在做房產信托產品時,甚至把提供給高管的兩套住宅都放在一起打包了,“窮到了當房子的地步”。

開發商自然巴望著限購松綁的早日到來。取消限購的文件是21日下午5點發出的,南京城北的複地新都國際,當晚6點就開始打電話給一批意向客戶,賣出了二十余套房子。

限購放開後,價格還會上漲嗎?江蘇同步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史剛認為“短期內不會出現樓市的價格上漲,只會放量。”

深圳中聯地產二手房研究院的檢測顯示,針對16個放開限購的城市,政策出臺後成交量有所上漲,幅度大約在10%-20%。“大家覺得沒效果是因為預期太高了,總希望房價能翻一番兩番的。”該研究院總經理肖小平說。

在王明看來,限購早已不是束縛南京樓市發展的障礙。“基本上是只要你想要買房,開發商都會想辦法‘幫你解決’資質的問題,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對於更多的購房者而言,房貸比例能不能多一些,房價未來漲還是跌,才是關鍵。

第二波救市來襲

8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數據顯示,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下跌的城市有68個,而實行了限購的城市,不過是46個。第二波等級更高的救市來襲,意圖撐住更多未限購城市的房地產市場。

那些從未實行過限購的城市日子也不好過。

新近公布的8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數據顯示,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價格同比下跌的城市有68個,7月有64個。而實行了限購的城市,不過是46個。在華中地區,僅有南昌、長沙和武漢三地被限購。

踩著第一波以取消限購為核心的救市尾聲,第二波等級更高的救市來襲,意圖撐住更多未限購城市的房地產市場。

9月15日,湖北省出臺《關於促進全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人稱“鄂六條”,涵蓋了包括首套房基準利率降至七折,以及契稅、公積金等多項優惠。

“它是一個指導性的文件,給個大的方向和框架,讓下面的城市去做自選動作,報上來覺得OK就執行。”一位不願具名的湖北省房地產業內人士解釋。湖北黃岡第一個做出響應,表示給購房者以財政補貼;武漢也隨即宣布全面取消限購。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看來,房價拐點在去年第三季度就已出現,只不過一開始只是表現為漲幅的縮小。進入今年5月後,他觀察到的是全國範圍內的普遍加速下跌。

“供大於求,以價換量。”陽光100置業集團常務副總裁範小沖這樣形容當下的開發商處境。他認為不同於以往的外力作用,此次樓市拐點源自市場內生的供需關系變化,從去年的供不應求,轉為今年的供過於求。

對於此輪下行,中原集團首席運營官李文傑認為是一個合理回歸、良性回調。

地方政府或許相對更加焦慮。9月15日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來自房地產行業的部分稅收在下滑,其中8月的房地產營業稅同比下降7.4%,建築業營業稅下降0.4%。房地產企業所得稅下降5.1%。

土地出讓收入也在大幅縮減。8月27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報告了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其中提及7月份土地出讓收入還是同比增長了一成,但與前7個月的整體增幅相比,已經減少了一半。

松貸猶抱琵琶

“即便地方發了文,還是要看銀行,地方政府管不了銀行。”

當取消限購已接近尾聲但卻沒有顯示出多少威力之時,“松貸”成為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們眼中最大的救命稻草。

9月22日,央行向四大行吹風放松首套房房貸的認定標準的消息尚還只是傳聞;第二天,9月23日,福州、青島就相繼依葫蘆畫瓢地發出了公告:“出售唯一住房又新購住房的居民家庭償清原購房貸款後,再次申請住房貸款的,按首套房貸認定。”認房不認貸,針對的是有改善性住房需求的人群。

按照現行信貸政策,銀行執行的是“認房又認貸”。也就是說,貸款房本都要看,只要有過貸款記錄,不管是否還清是否賣出,再買房時都要按照第二套住房的政策來。

然而,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的消息目前沒有得到官方證實,那麽即便地方發了文,還是要看銀行,地方政府管不了銀行。”

房價下行之下,商業銀行事實上一直在收縮個人購房貸款業務。2014年第二季度的金融數據顯示,個人購房貸款余額同比增速2009年以來第一次落後於整體房地產貸款余額增速。

在南京,限購取消後,房貸市場依舊緊張,沒有出現優惠利率。融360統計了目前的17家銀行,其中有15家實行首套房利率上浮5%,二套房上浮10%的水平。平安銀行和廣發銀行則幹脆停止貸款。

在湖北省最新公布的“鄂六條”中,寫明“首套房貸利率最低可打七折”,給出了下限。

但前述湖北房地產業內人士對此政策並不樂觀,他認為省政府的信貸優惠更像是針對銀行的“倒逼”行為,銀行是否執行並不以政府意誌為主,“七折貸款,銀行是虧本做生意,圖什麽呀?上市公司是要為股東負責的。”

於是,陽光100置業集團常務副總裁範小沖只能呼籲銀行應該站在更高的層面考慮,“從政府的角度,非常希望銀行能站在這個國民經濟更高的高度,不是只為自己的利益,能夠支持房地產的發展。”

樓市低迷,營銷花樣叠出。2014年9月17日,一場漢字聽寫大賽在南京江北的一家樓盤舉行。 (CFP/圖)

不會再回到老路上了

“上一輪限購放開減少了行政幹預,這是正確的方向,但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樓市。”

中央層面的松貸傳聞若屬實,在李文傑看來,肯定是利好,但依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目前樓市信貸緊張的局面。“信貸放開,是要中央給銀行資金放水,要大規模的刺激,但現在的宏觀基調是調結構促改革,頂多只能期待微刺激。上一輪限購放開減少了行政幹預,這是正確的方向,但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樓市。”

肖小平也對此輪信貸放開的刺激效果持謹慎態度,“它真正作用的是之前有房子,又能夠還清貸款的人群,也就是被‘認房又認貸’政策困住的人。但在市場上,這部分人的占比不會很大。這樣一個松動的政策,又不足以改變市場上投資或投機型客戶對樓市的預期,使他們的行為發生變化。”

過去十年的中國房地產市場,救市總是與下跌如影隨形,這一次也不例外。2008年下半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之下,中國樓市出現飛速增長5年後的第一次大幅下跌,二套房貸隨機松綁,營業稅免稅也從5年降為2年,房價報複性的反彈了至少一倍;2011年史上最嚴樓市調控政策實施,也就拖累了房價漲幅一年多而已。人們難免擔心,本輪一波又一波的救市,會不會導致房價的再次逆轉。

尹中立覺得不會了,“當一種資產價格持續上漲的時間一長,投機的人比重就會高。房價在中國漲了十多年,連掃垃圾的都知道買房子可以賺錢時,可想而知在中國過去的購房者當中,投機的比重是非常高的。反過來,當價格持續的下跌,並且趨勢形成,估計會很難逆轉。”

未來的兩到三年內,國內樓市都處於“清庫存”的階段,消化過剩供給,這是李文傑的判斷。“不再會有政府的大規模刺激了,否則又會回到之前的老路上,跟這屆政府提出的路線不符”,他提醒開發商們,“不要再有錯誤的期盼,最重要是要認清當前形勢,盡快地跑量,我覺得去等或賭都是不切實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2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