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螞蟻金服增資控股國泰產險獲批 保險“棋局”落下重要一子

雖然已成為眾安保險的第一大股東,但螞蟻金服在保險業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昨日,臺灣上市公司國泰金控發布公告稱,其大陸子公司國泰產險獲螞蟻金服增資事宜正式獲批。增資完成後,螞蟻金服將實現對國泰產險的控股,其保險“棋局”落下重要的一子。

國泰產險急需“輸血”

7月26日,國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灣國泰金控”)對外發布公告,宣布其在大陸的全資子公司國泰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下稱“國泰產險”)獲準增資。國泰產險的資本金將從8億元,增至16.33億元,新增資本金8.33億元由螞蟻金服全額認購。

公告顯示,認購完成後,螞蟻金服成為國泰產險的控股股東,持股51%,臺灣國泰金控通過旗下的兩家全資子公司持股49%,其中臺灣國泰世紀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4.5%,臺灣國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4.5%,臺灣國泰金控將作為戰略股東,雙方達成戰略合作關系。

臺灣國泰金控和螞蟻金服共同表示,雙方的合作是基於共同的理念與目標,保險業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而且正體現出越來越強勁的發展動力,2015年全國保險業行業發展速度創7年來新高,雙方對保險市場前景都有樂觀判斷;同時,在依法合規的基礎上穩妥創新,推動保險回歸保障,成為一項貼心的,人人可獲得的金融服務,也是雙方的共同目標。

官網信息顯示,國泰產險成立於2008年,在包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以及湖北、四川等地設有分支機構。2015年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6.44億元,在所有外資產險公司中排名第8。

不過,成立8年來,國泰產險尚未擺脫虧損的局面,《第一財經日報》註意到,國泰產險2015年凈虧損達到1.47億元,較2014年進一步提高106.5%,保費收入排名前兩位的車險和企財險也均呈現承保虧損狀態。

同時,從國泰產險的現金流和償付能力來看,也急需“輸血”。從國泰產險財務數據來看,近幾年其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均為凈流出的狀態,2015年末償付能力充足率更是從年初的431.62%下降至年末的107.74%。今年第一季度“償二代”下,國泰產險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更是僅有63.63%。

國泰產險表示,增資後償付能力充足率將符合法定標準。在增資完成後,國泰產險將積極探索包括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在內的互聯網技術在保險中的應用,尤其是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務於互聯網新經濟中所產生的場景化、碎片化的保險需求,聚焦於創新和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

對於國泰產險之後的更名等計劃,螞蟻金服相關人員對本報表示,目前資金交割、董事會調整等事宜即將進行,更名等還未提上“議事日程”。

螞蟻金服的保險“棋局”

事實上,螞蟻金服背後的阿里從2009年就開始涉足保險業務,在BAT中起步較早。從航意險到退運險,淘寶的保險頻道經營多年,意外險、車險等財險產品和壽險萬能險產品都已經有很可觀的銷量。

但這些早期業務更多停留在“通道”層面,賺取一定的平臺費用。掌握著眾多的場景和數據的阿里顯然不會止步於此。

2015年9月,螞蟻金服從財富事業群中獨立出保險業務板塊,正式成立保險事業部。更是將原國壽財險副總裁兼中國人壽電子商務公司副總裁尹銘“挖角”擔任螞蟻金服副總裁、保險事業部總經理。

據了解,截至2015年,其保險業務用戶突破了3億,合作保險機構達76家。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財產保險互聯網、電話銷售經營數據,阿里巴巴集團(含淘寶、天貓、招財寶、支付寶、聚劃算等)與財險公司合作保費10.55億元,占比第三方合作保費的43.12%。

而螞蟻金服的保險業務也形成了平臺和場景“兩條腿”走路的模式。

螞蟻金服保險事業部資深總監李冠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場景保險方面,螞蟻金服保險業務目前的最大場景方實際是阿里巴巴的“淘系”,類似賬戶安全險、退運險皆根植於這些場景中,未來探索的方向有電商、O2O、農村和旅行四大領域。而在平臺保險方面,則將改變單一“被動選擇”的方式,發展場景式交叉推薦,與會員權益的打通,結合數據分析工具等方式。

尹銘則公開表示,螞蟻金服保險事業部將通過數據、精算技術和互聯網業態用戶痛點挖掘能力,做促進保險行業的發展助推器,主要體現在研發創新產品和提供反欺詐解決方案。

從去年9月開始,螞蟻金服啟動“互聯網推進器”計劃,在渠道、技術、數據、征信、乃至資本層面,與金融機構加大合作,計劃將在5年內助力超過1000家金融機構向新金融轉型升級,截至目前,該計劃已吸引78家保險機構加入,國泰產險也是“互聯網推進器”計劃的其中一員。

通過“互聯網推進器”計劃,螞蟻金服與保險公司合作,已經嘗試用大數據來支持一些保險產品的風險定價,用人工智能來輔助在線理賠,用雲計算來支撐單日億級保單的生成等等。螞蟻金服表示,接下來,將充分挖掘自身的互聯網技術能力,在產品創新、定價、風險控制、銷售、後端服務、金融雲等等方面,與保險公司協作共創,從而更好地與加入“互聯網推進器”計劃的保險合作夥伴實現端到端的全流程深度融合。

保險牌照“三年抱仨”

在保險牌照的獲得上,螞蟻金服在近幾年也收獲頗豐。

2013年10月,螞蟻金服成為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的單一最大股東。2015年,眾安保險收獲了22.83億元原保險保費收入,並憑借投資收益在第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的2014年即實現了盈利。盡管其綜合成本率仍然超過100%,件均低等被一些市場人士“吐槽”,但仍然沒有阻礙其超過500億元的估值。並且,眾安保險已將上市提上了日程。

“阿里巴巴在保險方面的渠道業務已趨於成熟,目前已然過了試錯周期。參股眾安讓其累積了保險行業的運營經驗,保險業的穩定現金流和景氣度也被阿里看在眼里,那自己去獲取產壽險公司的控制權也成了合情合理的必然。”一名保險公司高管對本報表示。

而除了此次獲批控股的國泰產險之外,由螞蟻金服、天弘基金(由螞蟻金服控股)等9家企業發起設立的信美人壽也成為了保監會上個月批準籌建的首批相互保險社之一。據媒體報道,在信美相互人壽10億元的初始運營資金中,螞蟻金服和天弘基金的自有資金出資額分別為3億元和2.05億元,占信美相互人壽初始運營資金的30%和20.5%。

不過,對於流淌著自己“血液”的保險公司,螞蟻金服在合作上似乎並不會給予“特殊照顧”。

“螞蟻金服走平臺思路,不管是眾安、國泰產險還是其他保險公司在螞蟻金服的層面上都會一視同仁,在選擇合作保險公司的時候,是根據服務能力、產品市場接受度等參考指標選擇最合適的,而不會因為股權上的連接有所不同。”上述螞蟻金服相關人員對本報表示,在螞蟻金服計劃中的車險平臺上,或許就不會出現國泰產險的身影。

螞蟻金服表示,互聯網技術正在助力普惠金融,在保險領域,我們需要不斷提升老百姓對保險的獲得感。互聯網保險現在有超過3.3億的保民,這充分說明了互聯網與保險結合後所能產生的化學反應。

故事還只是剛剛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67

馬雲落下全球化關鍵棋子:將中國物流公司帶出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324/162114.shtml

馬雲落下全球化關鍵棋子:將中國物流公司帶出去
羅超 羅超

馬雲落下全球化關鍵棋子:將中國物流公司帶出去

e-Hub是阿里巴巴的一小步,卻是全球中小企業實現自由貿易的一大步,馬雲eWTP的構想正在成為現實。

去年聖誕我去泰國觀察到,阿里和騰訊在泰國熱戰正酣,針對此現象我得出的結論是,馬雲和馬化騰要打世界大戰,中國互聯網公司正在謀劃全球。就在3月23日,阿里巴巴在全球化戰略上又有新動作:攜手十多家中國物流夥伴與馬來西亞官方合作,在吉隆坡機場打造中國境外首個服務於eWTP(電子世界貿易平臺)的國際超級物流樞紐e-hub,預計將在2019年投入使用。這一動作體現出阿里巴巴全球化戰略“物流先行”的思路,對於阿里全球化、中國物流行業和馬來西亞企業意義重大。

e-Hub是eWTP物流層面的頂層設計

在2016年的G20峰會上,馬雲提出eWTP倡議,希望建立一個全球買、全球賣、高效率、全透明、無障礙的全球電子商務平臺,讓全球中小企業隨時通過手機做全球的生意,全球買全球賣,這一倡議得到了國內外與會者的支持,此次得以在吉隆坡建立物流樞紐,正是因為eWTP倡議得到馬來西亞響應。

eWTP是一個龐大的構想和頂層設計。它並不只是一個貿易問題,而是一個綜合問題,需要跨越語言、金融、支付、物流諸多門檻,而在吉隆坡設立物流樞紐的核心目標就是解決跨境物流以及跨境物流周邊問題。阿里巴巴也宣稱,吉隆坡e-Hub不只是航空貨物倉庫和配送中心,它是一個綜合的eWTP園區,包括物流、通關、貿易、金融等一系列供應鏈設施和商業服務。

從理念來看,e-Hub屬於跨境物流的頂層設計。事實上,在阿里巴巴上市明確全球化戰略之後,其就已經開始在跨境物流上布局。2014年,阿里巴巴以2.49億美元投資新加坡郵政,之後菜鳥網絡開始與全球各地的郵政和物流供應商對接,搭建全球化的物流服務網絡,為電商全球化打基礎。但是這些均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合作,e-Hub則是連接世界與世界的模式,且是屬於菜鳥開放物流架構的一部分。圓通、中通、申通、百世、韻達等在內的中國快遞企業,以及心怡、北領、萬象、晟邦等中國倉儲和落地配公司,均被納入其中,換句話說,菜鳥模式被搬到了海外。

阿里巴巴電商全球化選擇以馬來西亞為橋頭堡、東南亞為跳板,吉隆坡eHub必將被複制到全球。馬雲當初做菜鳥網絡時,沒有人會想到菜鳥到底會在阿里電商生態中會扮演什麽角色?如今,它通過開放式的模式和基於大數據技術的規劃調度,用阿里的“平臺思維”逐步完善物流體驗。2016年,菜鳥日均處理包裹量已經達到5700萬個,去年雙11期間菜鳥處理了6.57億個包裹,已經可以為超過1000個區縣提供當日達次日達服務。在跨境物流上,菜鳥已探索近4年,根據其官網數據,已覆蓋224個國家/地區,引入e-Hub模式之後,阿里有望將菜鳥的“平臺”模式複制到跨境物流上,大數據技術和全局規劃優化能力將成為致勝關鍵。

菜鳥在努力將中國物流企業搬出去

2016和2017年,國內快遞公司陸續上市,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是電商對於中國物流行業的關鍵貢獻。15年前,中國每年的包裹數量才過1億個。到2016年,這個數量達到了300多億件,300倍的增長速度背後是電商興起的紅利,為物流企業帶來了大量訂單,在吉隆坡e-Hub啟動儀式上馬雲演講也提到,“電商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們的另一個業務——物流。在中國,菜鳥網絡的物流合作夥伴承擔了70%的包裹遞送。”

馬雲所提到的這些物流快遞公司均在菜鳥網絡協同下參與了國際超級物流樞紐項目。國家郵政局在2014年年初就提出推動快遞企業“向下”、“向西”和“向外”拓展的號召,推進中國物流公司出海。2014年,圓通等紛紛啟動國際化戰略。但中國物流公司海外拓展卻面臨諸多困難,比如單打獨鬥缺乏國際競爭力、國際物流企業主導市場規則,還有語言文化等差異。因此,中國物流的國際化程度一直不高,沒有誕生類似於UPS這樣的全球性巨頭。

不過,隨著中國市場消費升級的勢不可擋,全球買全球賣成為必然,跨境電商崛起成為物流行業新的增長動力,可以預見,在eWTP助力下2017年中國物流企業出海之路將會更加順利。

一方面,正如菜鳥網絡總裁萬霖所言,中國物流企業的服務能力已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基於信息化管理手段和中國本土的管理經驗,中國物流在效率、速度和成本上優勢明顯;另一方面,在阿里巴巴e-Hub構思之下,組團出海有利於克服此前物流國際化的諸多問題。菜鳥網絡可以組織當地物流企業,此前其跨境物流合作夥伴數量已有50多家,現在e-Hub戰略會讓其拿下更多當地物流企業;而隨著eWTP構想被更多國家接受和加入,阿里巴巴則會有更多當地政府關系和跨境物流訂單。菜鳥網絡的物流大數據、全局規劃調度能力將會進一步提升中國物流在海外的競爭力。

當地中小企業將受惠於e-Hub模式

阿里巴巴建立馬來西亞e-Hub超級國際物流樞紐的消息,成為馬來西亞當地物流企業的利好。提前曝光的消息,讓超過6家物流企業的股價上漲2%—13%,其中規模最大的馬來西亞郵政股價創下新高。全球化一定是雙向而不是單向的,因此跨境物流也不是中國物流企業能獨吃的蛋糕,e-Hub模式也將讓當地物流公司受益。事實上,e-Hub的終極目標是將菜鳥在中國所構建的開放式物流平臺,複制到全球,讓全球物流公司在菜鳥的物流大數據之下接受全局調度和規劃,實現馬雲“未來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都將實現快遞72小時可達”的物流目標的同時,讓全球物流公司享受電商紅利。

eWTP是一個宏大的構想,要落地最關鍵要解決的是貿易三大流:信息流、資金流和商品流。菜鳥e-Hub解決了物流問題。在互聯網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信息流已不是問題。在資金流上阿里巴巴也有動作頻頻。螞蟻金服早已啟動全球化戰略,其已投資印度版支付寶Paytm、韓國互聯網銀行K-Bank,更早之前則與日本最大電商平臺、美國在線支付公司Stripe、歐洲退稅機構瑞士環球藍聯達成合作,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建立超級物流樞紐的同時,螞蟻金服也與馬來西亞兩大銀行聯昌國際銀行及馬來亞銀行分別簽署諒解備忘錄。當信息流、資金流和商品流三大跨境電商的根本問題都得到解決之後,跨境電商也將發生從量變到質變。

由此可見,e-Hub實施之後,馬拉西亞當地中小企業都將迎來利好,東南亞的優質商品將更加便捷、高效地銷往全世界。更值得期待的是,當e-Hub從馬拉西亞複制到東南亞乃至全世界,eWTP體系也將進入全球化時代,不再是點對點的跨境貿易,而是一張四通八達的多對多高效跨境貿易網絡,當地中小企業的商品也將迎來銷往全球20億消費者。e-Hub是阿里巴巴的一小步,卻是全球中小企業實現自由貿易的一大步,馬雲的理想正在成為現實。

菜鳥聯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621

太陽落下20年 調景嶺 2015年01月15日

1 : GS(14)@2015-01-18 02:36:11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45650

早前的台灣九合一選舉令寶島一夜變天,藍海瞬間變綠地,是否意味著國民黨沒落?但它畢竟是個歷史悠久的政黨,二十世紀初曾經叱吒一時,以致於後來在港台兩地也極具影響力。黃霑七十年代曾寫道:「這是青天,這是白日,這是滿地的紅色!」二十世紀中期,香港正值殖民地統治,許多國民黨員因內戰失利而逃難到港並定居,黨思維自然在港遍地開花,每逢雙十均可見霑叔描繪的「懸旗風景」,尤其是有小台灣之稱、位於將軍澳的調景嶺。
「那裡背山面海、風景優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漫山飄揚,有學校、自組的治安隊、自家發明的娛樂活動。」著有《調景嶺滄桑五十年》的原居民王國儀淡然數語,道出了1950年成立、1995年被遷拆的調景嶺風光,取而代之的是將軍澳健明邨、善明邨及彩明苑。轉眼間,紅旗上的白日已徐徐落下20年了。

文:林穎嵐
圖: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鳴謝:香港舊照片

前身
調景嶺之所以在二十世紀中形成,與內地政局發展甚有淵緣。二戰後,內地爆發第二次國共內戰,人民解放軍(共產黨)1949年10月攻佔廣州,國民黨退守台灣。除了逃避戰火的老百姓外,還有一群不得不走的國民黨軍、警、政、教人士及家眷,隨隊一路向南面逃難,當時年僅8歲的王國儀正是其中一員:「當時有人逃到泰國邊境金三角附近,其餘則逃到香港及澳門。」他指,日軍侵華、香港淪陷後,本港人口只有約80萬人,直至國共內戰爆發,難民蜂湧而至,令香港在1949至50年間,人口暴升至200萬人,當中有120萬人是從內地來港的人。王憶述:「很多人帶著金條來港,但都在途中遺失了,以致逾百萬人淪為難民,於深水埗大埔道、李鄭屋村附近露宿。」當年的房屋多屬4層高、沒有電梯的平房,樓梯間就成了他們的避難所,後來因被平房私人看更趕走,他們才走到山邊搭建木屋聚居,造就了木屋區的出現。他解釋指:「難民被趕到山邊後,到處找朋友、親戚的下落並定居,但當中有一萬多人從北方來,人生路不熟,連廣東話都聽不懂,於是便走到有東華東院(東華三院前身)定時派飯的摩星嶺落腳。」就這樣,這群無法「埋堆」的難民便在摩星嶺聚居,一住便是半年,成為了調景嶺的雛形。

秧歌舞事件
1950年6月18日,端午節,這群聚居在摩星嶺的難民如常地領飯,「當時突然來了一群衣著光鮮的左派工會宣傳人員,在這批難民前大跳秧歌舞(共產黨慶祝時跳的舞蹈),雙方最後當然發生衝突,多人受傷。」王國儀說時緊握拳頭,直斥是左派有意挑釁。流血事件發生後,隨即觸動了港英政府神經,官員即晚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把難民送到更偏遠的地方,「肇事者都是配備長槍的國民黨軍人,加上事發地點與當時的政治重心地中上環距離不遠,一旦發生暴動便一發不可收拾。」王說。

立村
1950年6月25日晚上召開的「秧歌舞事件緊急會議」,有人提議把難民送往新界及離島,王指:「他們都是外省人,言語不通,各地居民代表當然反對到底,最後政府便決定,把他們送到沒有陸路交通工具可達的調景嶺。」王指,當時社會局(前社會福利署)派了主任方存適來遊說難民,更笑誇他是個聰明人,「該地本來是一片墓地,而且又叫『吊頸嶺』,感覺『唔老嚟』,難民當然耍手擰頭,但方不但以提供食宿作為條件,更靈機一觸,取其諧音辯稱是『調景嶺』,終於順利把他們遷移。」6月26日,政府即時租用了幾艘天星小輪把難民送往該地,並在上船前為各人登記,以便發放飯票。

照鏡環?Rennie’s Mill?吊頸嶺?
調景嶺的名稱多年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照鏡環山,亦有人稱Rennie’s Mill、吊頸嶺,到底哪個才正確?答案是以上皆是。王說:「最早期的叫法是十九世紀末的『照鏡環山』,因為該地面向海灣,可從山嶺上看到月光倒影,美得像『美人照鏡』。」至1905年,加拿大退休公務員倫尼(Alfred Herbert Rennie)以數百元買下整座山並開設麵粉廠,才得名「Rennie’s Mill」,王續解釋:「當時的冷氣系統落後,令麵粉質素極差,結果廠房4年後倒閉,Rennie更於同年4月在山上吊頸自殺。」由於該地當時只稱作Rennie’s Mill,華人聽聞此事便謔稱為「吊頸嶺」。隨後便如前文所言,社會局要說服難民遷入,才開始改稱「調景嶺」。

難民營時代
調景嶺於1950年6月26日正式成立,約有7,000名手執飯票的難民入住,因此外界均視為調景嶺難民營,「社會局向每戶發一張飯票,每日派兩次飯,份量按人頭計,如6人家庭便可取6殼飯、6件冬瓜、6件南乳。」他指:「當時生活真是苦不堪言,自己吃不飽還要照顧小孩,每次派飯後,有人會在飯堂後方洗爐鑊,排出來的污水夾雜飯焦,很多婦女會蹲在坑渠邊徒手撈起,把飯焦曬乾壓成粉狀,加水沖成糊仔讓嬰兒填肚。」無論是難民抑或政府都以為,飯票制度只是暫時措施,豈料調景嶺後來卻愈聚愈多人,政府遂於1952年停止接濟。

獨立福利
殖民政府1952年停止援助,意味著調景嶺難民營已被棄管。當時台灣政府獲悉此事後,便向難民作出直接支援,提供「獨立福利」。王說:「當時港英政府已承認內地的中共政權,無法讓台府向調景嶺難民提供直接援助,於是,社會局便與東華醫院及其他慈善團體,組成『港九各界救濟調景嶺難民委員會』(港九救委會),在調景嶺設立居民服務處,讓台府透過該處接濟居民,維持飯票制度之餘,亦提供獨有的教育補貼(詳見後頁)。」踏入1960年,調景嶺人的生活漸趨穩定,港九救委會便將「飯票」改為「米代金」,王指「即是派米。」到了1970年,大部分人都無需倚賴米代金維生,委員會便向居民進行經濟審查,只向有經濟困難及長期病患者發放補貼金,「我當時負責發放補貼金,可以證明這個制度一直至清拆才終止。」他說。

殖民政府接管
在殖民政府棄管下,調景嶺獲台方支援才熬過最艱苦的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該處已發展成一個「與世隔絕」的小社區,可惜1962年一個強颱風溫黛來襲(詳見後頁),便扭轉了調景嶺的命運。王說:「溫黛風災促使調景嶺由難民營變成木屋區,後來港英政府見該區的人已能自理便有意接管,派當時管理木屋區的『寮仔部』將該地轉為徙置平房區管理。」他指,當時居民曾極力反對,但當局答應讓原居民無限期居住,雙方才達成共識,於是政府便為區內居民登記個人資料,正式落戶,調景嶺亦正式成為香港一部分。

遷拆
自從1962年由政府接管後,調景嶺內的社區設施逐一興建,並一路發展至80年代。至1984年,中英雙方簽訂《中英聯合聲明》,除落實香港將面臨97回歸,還意味被視為反共基地的調景嶺,離「被清拆」不遠了。港英政府早在70年代起,已著力發展「衛星城市」,而將軍澳及馬鞍山區就是80年代第三批發展地段,順理成章清拆調景嶺,對老街坊而言,固然認為是其右派政治立場所致。但姑勿論原因為何,95年4月4日,政府還是宣布全村清拆,居民遂派代表與政府談判,王國儀成為代表之一:「當時政府只答應,賠償按房屋面積計算的『上蓋建築費』及搬遷費。」他指,由於殖民政府1962年接管時,曾答應62年以前入住的原居民可無限期定居,於是居民便控告政府,要求得到合理賠償,「當年政府接管時,答應原居民的條件有信件為證,他們拿著信告上法庭,原居民最終勝訴,可獲得額外120%的賠償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2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