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瀕臨紅海競爭的市場,有婚宴「小巨蛋」之稱的典華,卻可以在強敵環伺的行業中持續成長,甚至今年底要再拓展據點,老闆林齊國看到了什麼商機? 撰文‧梁任瑋 年產值高達八百億元的台灣婚宴市場,競爭者越來越多。連姿態較高的飯店業者都嗅到商機,紛紛重新裝修宴會廳,降價搶攻。 但婚宴市場受制「好日子」多寡影響,以二○一三年來說,即使將農曆七月的吉日算進去,也只有三十三天,比前年整整少了十二天;但台灣最大的婚宴服務集團典華機構,去年營收仍穩定成長,維持二十億元水準。 典華在台灣婚宴市佔高達一○%,坐落台北市大直的典華幸福大樓,六個樓層、十六個宴會廳,共一千桌次,最大一廳可容納一五○桌,「胃納量」相當驚人,每年平均一千四百對新人在典華宴客,典華也被稱為婚宴產業中的「小巨蛋」。 花二十億 四年蓋幸福大樓十五年前,典華仍只是一家區域型、再平凡不過的傳統中餐廳。二○○○年前後,台灣產業大量外移,許多餐廳生意受影響而關門熄燈,當時仍在新北市經營傳統中餐廳的林齊國驚覺,婚宴市場這塊一直沒有專業的人來做。「一般喝喜酒時,餐廳只管出菜,也沒人在意新郎、新娘穿什麼衣服,司儀只是隨便找個人擔任,客人則是你辦你的婚禮,我喝我的喜酒,完全沒有互動。」別人看到的是台灣結婚人數下降,林齊國看到的卻是對婚禮的精緻要求沒有被開發;他想起自己參加過很多國外的婚禮,雙方親友的真情告白,總是讓他震撼無比,更激起他改變台灣婚宴形態的念頭。 ○四年,他開始把旗下的餐廳轉型為專業婚宴會場,重新投入市場。為了讓場地更氣派、更舒適,他直接進軍大直重劃區,租地興建「典華幸福大樓」,但從規畫到完工,典華幸福大樓花了四年才在○八年落成,前後共投入二十億元。 為了符合專業婚宴大樓服務,林齊國在興建之初就融入許多創新作法,事實上,這也都是典華近十年可以在婚宴市場穩坐龍頭寶座的關鍵。 例如,為了讓客人都能毫無阻礙地看到台上的婚禮活動,每間宴會廳都儘量減少柱子,但如此一來跨距就得加大,所以一定要用較粗的鋼骨結構支撐建築物,材料自然所費不貲。 甚至,為了吸引年輕的新人客群,林齊國將場地「舞台化」,在宴會廳設計了一個「從天而降」的升降台、軌道纜車,讓每位參加的賓客看到新人出場都驚呼連連,加上與時裝走秀一樣長的伸展台,在這條星光大道下鋪了一大片光纖,當室內燈光關掉,就會看到自動變化的七彩光芒,讓新娘彷彿有置身奧斯卡頒獎典禮般的自信與驕傲。 「我們一直在做別人覺得不可能的事。」林齊國的兒子,典華整合長林廣哲說。早年婚禮並不流行播放新人成長故事影片,後來成為趨勢,他們很快就注意到市場需求在改變,讓典華很快就走在趨勢的前面,在宴會廳內建置好設備,連非婚宴市場的客戶都可以抓住。 例如,在典華幸福大樓有一部一次可容納七十位客人或一輛轎車的貨梯,不僅減少大量客人入席的前置作業時間,也讓不少車商指名在典華舉辦車展、記者會,彌補結婚淡季的宴會廳使用率。 導入e化 提升管理效率除了服務創新,典華這幾年也導入企業e化管理,大幅提升管理效率,最基本的就是連廚師都必須申請電子信箱、加入通訊軟體LINE的群組。「明顯的效益就是上情可以下達,公司的政策可以確實傳遞給每位同仁。」林廣哲說。 典華的後場廚房,堪稱是全台灣最壯觀的廚房之一,每個時段最多可同時為一千桌上菜,廚房裡的一一○位師傅,就是典華可以順利上菜的精銳部隊。典華行政總主廚黃世宏說,除了內部早已將菜色內容系統化,有一套出菜的標準作業流程;而且為了讓廚師不斷成長,透過電腦通知開會、簽呈,也縮短管理流程。他笑著說,「沒有e化,一句話就要講一百遍,如果需要更改時間,就要再講一百遍;那麼,典華更不可能成為台灣最大、最專業的婚宴集團。」「很多事情是想法的突破,不是技術的突破。」典華學習長林齊國說,典華為了轉型做許多改變,都不是了不起的創舉,但一個行業經營久了,容易被自己的經驗綁住,所以他把自己的頭銜從董事長改為學習長,就是勉勵自己與員工都要不斷學習。 一四年底,典華位於新莊副都心內的「新北旗艦館」將開幕,台中七期的五星級飯店Lin Hotel也將落成,許多計畫都在進行中,「這個行業好像剛要蓬勃發展。」方頭大耳、總是面帶微笑的林齊國樂觀地期許。 林齊國 出生:1951年 現職:典華學習長 經歷:安樂園經理、典華集團創辦人 學歷:高雄工專 家庭:已婚,育有一女二子 典華機構 成 立:2000年 負責人:林齊國 資本額:12.8億元 據 點:3家 年營收:20億元 |
| ||||||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指出,國內三十九家銀行承作信用卡、現金卡業務中,僅兩家銀行獲利。中信銀雖被外界點名,但去年被國泰世華搶走好市多聯名卡生意後,今年簽帳金額首度被超越,這場信用卡戰怎麼打,還有得看。 撰文‧張舒婷 日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驚爆,國內三十九家銀行承作信用卡、現金卡業務中,只有一家國銀、一家外銀獲利,引發譁然;市場認為,曾銘宗口中的「賺錢銀行」,指的是中國信託銀行與花旗銀行。 某位民營銀行信用卡部門的主管透露其中「眉角」所在:以銀行在信用卡業務上的「收入結構」來看,主要是刷卡金額的手續費一.五五%及循環利率的五%到二○%;其中刷卡金額再扣除付給發卡組織的費用、其他營銷費用、呆帳後,利潤大概只剩○.六%。 至於被視為最大「油水」的循環利息,在雙卡風暴發生後,利潤也明顯下滑,「扣掉所有成本、呆帳提存率後,現在利潤大概只剩三%。」一旦金管會將循環利率下調至一六%,連三%都不保。 中信銀信用卡暨支付事業總處副總經理徐鋒志也證實,國內平均每卡每年刷卡金額為八萬元,「在這八萬元中,銀行大概只能賺到五、六百元。」信用卡業務利潤之微薄,可見一斑。 靠信用卡增加好感度 按此計算,卡友每刷一百元,銀行僅賺○.六元,換言之,目前市面上打著「現金回饋一%(刷一百元送一元)」的信用卡,基本上都是賠本生意。 至於循環餘額,以有效卡數與循環信用餘額皆排名第五的台新銀行為例,今年四月循環餘額約一○三億元,台新金控個金執行長尚瑞強指出,目前客戶適用一六%以上利率者,佔整體餘額一成五、約十五億元以上,也就是說,利率一旦調整,其循環餘額收入恐銳減上千萬元。 既然利潤微乎其微,為何三十多家銀行仍爭先恐後發行信用卡?近期甫接任中信銀執行副總、負責督導個人金融與信用卡業務的劉奕成回答:「銀行業務中,直接在第一線面對客戶、建立客戶深刻印象,就是信用卡。」這也是為什麼銀行若要重新樹立品牌形象,通常都由信用卡開始。 國泰世華銀行副總李素珠也說,最近國泰世華信用卡提供咖啡及下午茶買一送一優惠,消費金額雖不高,但就是看準信用卡不僅是支付工具,而是建立消費者「好感度」的橋樑。 簡言之,對銀行業者來說,信用卡絕非只是聊備一格的業務,更是重要的行銷工具。這也呼應曾銘宗日前所言:許多銀行考量到若沒有信用卡,不利銀行形象,為了維持產品線完整,寧可賠錢也要推出服務。 無論如何,這場信用卡大戰已煙硝四起,對業界而言,到底是賺錢的「裡子」重要?還是刷卡金額、流通卡數的「面子」重要?各有見解。 聯名卡有利開發新客戶 尤其,自去年國泰金從中信銀手中搶下COSTCO(好市多)聯名卡後,戰況更熱烈。根據最新統計,今年四月,國泰世華銀行信用卡簽帳金額高達二七二.七億元,超越中信銀的二五一.六億元,這是稱霸國內信用卡市場逾二十年的中信銀,首度將龍頭寶座拱手讓人。 不只如此,國泰世華銀行的有效卡數將突破三一六萬張,緊追在中信銀的三六六萬張之後。李素珠說,目前COSTCO聯名卡發卡數已超過九十五萬張,新卡動用率達九成。這對中信銀而言,不啻為一大威脅。 不過,金融圈人士直言,國泰世華搶下COSTCO聯名卡,看似吃下一塊大肥肉,但現階段極難獲利。因為COSTCO聯名卡正是目前市面上大張旗鼓推出「現金回饋一%」的信用卡之一,國泰世華銀行前主管透露:「COSTCO聯名卡現金回饋一%,扣掉這一%費用與其他行銷成本後,至少就二%,一來一往抵銷後,根本沒賺。且這張聯名卡已佔國泰世華整體信用卡業務量的三分之一,對他們來說是不小負擔。」記者求證國泰金控高層信用卡業務的獲利結構,對方不願證實,不過也有其他銀行負責信用卡業務的主管說:「不能單以利潤來衡量聯名卡的效益。」聯名卡的好處在於吸收到以往未觸及客戶,再者COSTCO會員平均消費能力高於一般人,日後勢必成為國泰世華在個人信貸、財富管理等業務潛在客戶,不能說是虧本生意。 至於中信銀,儘管長期為國內信用卡市場的領導品牌,但一路走來也戰戰兢兢,尤其從去年開始,內部嫺熟信用卡業務的重量級主管紛紛求去,包括被譽為「台灣信用卡教父」、帶領中信銀成為信用卡龍頭的辜家老臣羅聯福退休;長期負責信用卡業務的資深副總屠德言跳槽中國平安集團;緊接著全球個金執行長「老爺子」黃思國,今年也將屆齡退休。所以中信銀為加強個金高階主管陣容,去年才挖角曾擔任悠遊卡公司董事長、巴克萊證券董事總經理的劉奕成,就是要在信用卡一役中,扳回一城。 國泰世華、中信銀角逐信用卡寶座,誰會勝出?無人敢回答,但能確定的是:信用卡大戰將是耐力賽,業者間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懂得精挑細選的消費者,才是最大贏家。 信用卡龍頭之爭 ——發卡前5大銀行 銀行 有效卡數(萬張) 循環信用餘額(億元) 簽帳金額(億元)中國信託 366.3 156.6 251.6 國泰世華 315.9 141.3272.7 玉山 246.2 107.3 156.8 花旗 241.4 169.6 188.5 台新 218.2 103.2 136.4 註:統計至2014年4月 資料來源:金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