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eo.com.cn/2011/1223/218519.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劉曉林 一條「北汽一億股權掛牌拍賣」的消息引起業界對於北汽價值幾何和上市預期的爭議。
突然出現在上海黃浦拍賣行公告中的持股者是北汽股份第四大股東——現代創新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現代創新」)。這是其今年第二次出售北汽股權。根據 媒體解讀和當事人解釋,在北汽「上市前夜」出手主要是因為缺錢。但具戲劇性的是,原計劃在12月22日下午進行的股權拍賣最終以臨時「撤拍」落幕。拍賣方 並未說明理由。
分析師則指出,撤拍的最大原因應該是現代創新的「真正控股方」感受到了壓力,「這起股權拍賣從一開始就不是簡單的變現和減持行為」。
而對於現代創新真正的背景和先掛牌、後撤拍的真正內幕,北汽方面也未給出確切說法。但據北汽集團財務總監、北汽財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傳騏透露,北汽現在並未到達「上市前夜」,「明年並不是上市的好時機,北汽要等待估值最高點」。
先掛牌後撤拍
「我們也是中午才接到的通知,拍賣方表示要延期到明年3月再拍賣,還是這1億股,但沒說原因。」
12月22日下午4時,原本應該已經成交的北汽1億股權,卻被告之在最後時刻突然撤拍。對於其中原因,上海黃浦拍賣行負責此項拍賣的廖先生也表示一頭霧水。
「現代創新的母公司一直強調希望低調處理,顯然,這次拍賣進行前媒體的關注度過高也是撤拍的原因之一。」業內人士分析指出。
來自北汽的資料顯示,在2010年9月成立的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汽股份」)中,現代創新是6家發起人之一,擁有7.75%(合3.875億股)的股權,是第四大股東,也是北汽唯一的民營股東。
2003年6月,作為北京現代融資平台的北京汽車投資有限公司(簡稱「北汽投」)增資擴股。借此機會,從事房地產業的上海中靜實業聯合控股子公司中 靜遠東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及兩個自然人成立了現代創新控股有限公司,註冊資本3億元。隨後,現代創新以全部註冊資本參股北汽投,佔增資擴股後的北汽投 11.67%股權,成為北汽投最大的民營股東,並間接擁有北京現代5.83%的股份。
2005年,就在北汽投謀劃上市的前夜,中靜實業以7億元標價出售現代創新整個項目資產。但據北汽相關高層透露,中靜實業後來通過其他渠道籌到了所需資金,手中的北汽股權最終並沒有出售,而北汽投的上市計劃也未能成行。
2009年北汽股份掛牌成立時,現代創新以所擁有的北汽投3億股本金,加上中靜實業再投資的1.2億元現金,共出資4.2億元成為北汽股份第四大股東。
今年3月8日,現代創新對持有不到半年的北汽股份股權進行拍賣,由於持有期未超過一年,按照《公司法》規定其並不能直接拍賣北汽股權。因此,現代控 股選擇了拍賣自身46.4259%股權,在此股權之下對應打包出售北汽股份1.8億股權;待一年期限達到之後,再進行1.8億股權的過戶和現代創新 46.4259%股權的退回。
由於北汽股份是北汽乘用車資產整體上市的主要平台,2月份現代創新再次在上市醞釀期拋售股權,難免引來關注。
「還是中靜實業需要錢」,馬傳騏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上市前變現,還可以避免上市後一定時間不許轉讓股份的鎖定期規定所帶來的限制。
但在西南證券分析師劉峰看來,現代創新的減持並不能簡單地理解如此。「北汽是絕對的潛力股,而民營股東或自然人股東在企業上市前一兩年間出讓股權,讓企業 用這部分股權吸引資本市場更希望看到的戰略投資者,是企業為了更好的上市而優化股權結構的通行做法」,劉鋒表示,北汽顯然已經開始啟動股權結構調整工作。
事實上,作為民營股份,來自現代創新的資本金也一直不穩定。2003年其投入的第一筆3億元資金第二年就被上海銀監局定性為交通銀行上海分行「違規發放巨額貸款」的典型。
據悉,現代創新3月份出售股權的接盤者皆為國內基金。劉鋒認為,「不管是換股、還是增發,北汽後續必將還會引入新的風險投資,或者加大國有資本的控股比例。」
馬傳騏證實了這種說法,「北汽上市前還會引入新戰略投資者。」
未到估值最高點
現代創新對北汽股權的頻繁變現也使得北汽股份的真正「身價」成為關注焦點。
在2009年成立之初,北汽股份的淨資產規模為106.43億元,股本在50億元以上。以此次掛牌的每股8.5元計算,北汽股份的市值已經達到425億元。
而根據此前的公開信息,北汽股東的預測是2011年每股稅後利潤約0.84元,2012年每股收益將達到1.38元,至2015年,在現有股本不變的情形下,每股收益有望達到4元。
有估算指出,以拍賣的1億股按每股8.5元計算,北汽股份的市盈率為10。照此推算,現代創新最初投資的4.2億元將有望在兩年後變身為超過40億元。劉峰表示,「北汽擁有北京奔馳和北京現代這兩塊絕對的優質資產,未來市值超過400多億元也並非妄言」。
而這起普通的股權拍賣之所以如此引人關注,主要是因為其背後的北汽上市話題。不過馬傳騏十分肯定地表示,明年不是上市融資的好時機,「從政策層面而言,目前還看不到資本市場的什麼利好前景」。
馬傳騏認為,「北汽未來必將高速發展,因此,要等待估值高點,這樣才能保證股東權益最大化。」 而根據北汽的全盤規劃,「2013年,北汽的整體利潤增長將進入啟動期,2013至2015年會進入利潤高速增長期」。
2013年,北汽的北京現代三工廠、北京奔馳技改新項目以及自主品牌體系都將集中發力。但北汽股份三大最值錢的板塊之一——自主品牌項目目前也遠未到真正發力的時候。
按照北汽的「軍令狀」,中高級自主品牌轎車C70應在今年11月底之前正式下線,但截至目前仍未露面。
分析指出,自主品牌是北汽股份上市融資的主要概念,顯然北汽股份無法在自主品牌投產之前完成上市。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4-9-25 22:49 編輯 莫名其妙暴漲股專題探討之一:中國天然氣 作者:格隆匯 都說A股垃圾股炒作瘋狂,但是比起A股績差股爆炒背後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不同,港股經常有一類股票你不知道什麽原因股價就漲了幾倍,甚至十幾倍。股價漲起來的時候,你不知道為什麽,漲完了,你也不知道為什麽。股價漲跌完全找不到理由,拿著睡覺也不安穩,這樣的股票不少人寧願選擇回避,但是股價炒升後也引來不少人去關註,技高一籌者能獲利不少,不過要是技術稍差,操作慢了一步,可能讓你一分鐘就從天堂直接墜入地獄。 對港股市場上那些股票借殼後,基本面突變,股價暴漲如光啟科學,尚可理解。而有些股票動輒漲十倍,比如中國天然氣、德普科技、漢能太陽能、中國微電子、奇峰國際、信利國際、萬威國際、匯銀家電、巨星國際、康健國際、漢基控股、確利達國際等等,大幅上漲的理由並不充分。 請問格隆匯朋友: 1,這些股票為什麽能漲十倍? 2,誰在推高股價? 3,股價推高後的結果? 4,你買過這類股票嗎? 5,你知道關於這些股票不為人知的秘密嗎? 本期港股那點事先和大家探討一下最近一個月飆漲3倍,但今天一度大跌70%的中國天然氣(00931)。 中國天然氣今日盤面走勢 該股8月25日前5個月一直在0.4-0.8元,8月25日收盤0.88,今天9月25日最高價3.02元,漲了3.4倍。但是下午兩點開始放量加速跳水,盤中振幅達75.8%,最大跌幅達70%,完全抹掉近一個月的累積升幅。最終收盤收跌36.84% ,成交額28.71億港元,成交量完全秒殺騰訊(成交額21.5億港元)、工商銀行(17.39億港元),市值單日蒸發118億港元,盤中巨幅震蕩大量成交為近幾年罕見。中國天然氣暴跌可謂觸目驚心。公司之前股價暴升的底氣來自哪里? 先來看看公司的基本面: 公司年初還名為「宏通集團」,6月才正式易名為中國天然氣,業務集中在物業、證券投資,中報公司主動提到的資產只為香港三處住宅物業。大股東簡誌堅持股逾73%,過去他出身會計業,並在多家小盤股公司任董事。 公司去年盈利只有2,060萬元,今年上半年同比轉賺2.8億元,主要受惠出售持有的上市公司可換股債獲厚利所致,燃氣業務仍然分文營業額都未有進帳。 公司現有的實際資產除了在古洞、半山及淺水灣的三處住宅物業,就只是六、七份省市、企業之間的天然氣合作框架協議。 此外,據彭博數據,公司至6月底只有8名員工,與已上軌道的內地燃氣公司員工,人數以兩、三萬計,相距甚遠。 不過這並不影響市場對公司前景產生幻想: 公司大股東簡誌堅曾於2004年曾入股中國燃氣(00384),獲發1.8億份認購證,每服行使價0.66元,到2005年就分多次出售股份,平均作價約1.23元至1.52元,一年間獲利逾倍。 另外,公司今年3月公布與中海油雲南合作,發展液化天然氣業務,正式為發展天然氣打開門路。一紙公告引發無數聯想。 還有新聞報道,已故日本股神邱永漢“徒弟”、京華創業株式會社董事徐學林來香港考察多家上市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就是中國天然氣。 市場猜測大股東的人脈以及與油企合作可以讓公司脫胎換骨。 燃氣業務還沒見到影子,不過而公司馬不停蹄簽署訂單,給投資人畫了一個大餅,股價一路狂升,市值超越300億,一舉超過經營了十余年的港華燃氣(01083),這讓港華情何以堪。 圖片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升勢驚人,估值同樣令人咋舌。公司歷史市盈率高達1188倍,就算今年下半年與上半年盈利看齊,市盈率仍達57倍。 圖片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而就在昨天,公司就股價及成交量上升發聲明指,正就發展液化天然氣業務於內地若幹省份與獨立第三方及政府部門商討若幹框架協議。此外,近期正處於商討階段框架協議為在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然而,至今框架協議尚未落實。 當投資人的美夢破滅,股價大幅下挫也令人觸目心驚。 其實,在中國天然氣暴升的過程中更,也有不少人提出質疑: 香港經濟日報稱,市傳簡誌堅當年助中國燃氣引入中石化(00386)等策略股東,但據內地資深燃氣業人士指,當年中燃策略股東都是管理層親自引入,與簡誌堅無關。有曾與簡誌堅接觸的基金經理指,他個多月前從新加坡回來後,便表示有主權基金有興趣入股,而新加坡只有兩只主權基金,但直至現在仍未有聲氣。 不過在股價大漲的時候,質疑的聲音被掩蓋了。 類似的故事今後可能還會上演,尤其是這波港股細價股炒作熱潮破滅後。誰會是下一只? 相關閱讀:中國天然氣 1個月飆3倍之謎 一絲氣都沒的燃氣股如何一飛沖天 |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18 09:51 編輯 莫名其妙暴漲暴跌股專題探討之二:中國微電子 作者:格隆匯 Angelia 滬港通開通前,細價股炒風洶湧,但風潮過後,難免一地雞毛。之前,格隆匯《莫名其妙暴漲股專題探討之一:中國天然氣》中提到的中國微電子(0139.HK)今天午後突遭洗艙,暴跌46.59%,股價在短短1個小時內腰斬。 下面是中國微電子今日暴跌的走勢圖: ![]() ![]() 該股今年多數時候在0.2以下橫行,一直到7月30日傳出廣西金海集團主席符如林入主中國微電子之後股價從0.2元起步,在短短一個月內大漲近5倍,8月29日,中國微電子宣布,與控股股東符如林訂立諒解備忘錄,建議收購集付通支付公司全部股權,其在中國全國範圍內進行互聯網支付服務和在廣西省、廣東省和雲南省三省範圍內進行預付卡發行及受理業務,收購完成後將改名為中國金海國際集團, 消息刺激股價創出1.23元新高之後回落,當日振幅接近30%,最後收漲6%。隨後一個月的時間,該股在0.9-1.1之間震蕩,但是午後風雲突變,股價在一個小時內腰斬。想要翻版瑞東在439(當時的英發國際,現更名為光啟科學)的保興資本(1141)受牽連難逃被洗艙的命運,股價三級跳水,全天大跌32.5%。 ![]() 符如林是何許人? 根據公開資料,符如林是廣西金海金融投資控股集團掌舵人,旗下有投資管理、實業、百貨,及商務酒樓等業務,涉及便民超市連鎖店、農資物流連鎖店、連鎖店式廣告業務、農產品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及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系統設備產研及維護企業。他在資本市場中最早被人知曉是因為舉牌在上交所上市的南寧百貨。南寧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南寧百貨,600712)2012年2月2日晚公告稱,自然人符如林舉牌,目前已持有公司1730.7186萬股股份,占南寧百貨總股本的5.08%。根據2011年三季報,此次增持或將使得個人股東符如林躍居第三大股東。公告顯示,符如林自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多次買入賣出南寧百貨。其中,2011年9月,他以8.698元/股至10.18元/股的成交價格買入105.5995萬股,並於去年10月份以8.44元的成交價格全部賣出。此後,符如林於2011年10月、11月分別以10.27元、9.011元的價格連續兩次買入100股、43.3913萬股,並於11月以9.1元的價格將買入的43.4013萬股全部賣出。2011年12月,符如林以6.661元/股至8.808元/股的成交價格再次買入727.9647萬股,並於當月賣出36.44萬股。今年1月,符如林以7.324元/股至7.386元/股的成交價繼續賣出2.4779萬股,並以6.833元/股至7.398元/股的成交價買入1041.6718股。以此計算,符如林該項買入耗資約7000萬元。 不過他的舉牌並沒有讓南寧百貨的走勢得以逆轉,舉牌後的兩年里,基本處於被套的局面,到今年的二季報割肉離場,退出了前十大流通股東。如果全部清倉了,那以南寧百貨二季度最高價4.13來算,每股起碼虧損2塊以上,而且從南寧百貨三季度的走勢來看,符如林正是割肉割在了地板上,他因此錯過了至少一波至少50%的漲幅。 他進入香港市場,一戰成名的是炒作中國金融租賃,今年2月14日,符如林耗資1461萬港幣入股中國金融租賃4048萬股,均價0.36元,當天,股價急跌26%,橫盤兩周後才開始啟動。中間3月11趁跌勢再度增持。股價再往上漲翻倍後,就甩手減持1310萬股,套現1211萬港幣基本上收回成本。之後不停有新股東增持,一路將股價打到3塊錢,現在符如林手中持有3184萬股中國金融租賃,成本幾乎為零,以今天收盤價1.77港元計算,凈賺5 635.68萬元。而中國金融租賃的市值也從開始的2億左右市值一路暴漲至將近18億。 開始提到保興資本,又不得不說說之前格隆匯梳理過的殼王系列:高振順和孫粗洪。(詳情請登錄格隆匯網站查閱香江股市幕後的那些殼王系列) 高振順今年最得意之作——光啟科學借殼英發國際令其控制的瑞東集團股價一天最高漲5倍,不過讓市場憧憬能翻拍瑞東的保興資本(孫粗洪控制)在中國微電子遭洗艙的時候也難逃一劫,股價大跌三成。 令人蹊蹺的是,保興資本(Poly Capital Holdings)從8月7日開始增持中國微電子,多數增持的時候都是股價大漲的時候,甚至可以說是每次中國微電子大漲,都有保興資本做推手,所以,這次中國電子洗艙他難逃大跌,也是這個原因吧。 最近幾年,一些內地的炒家湧到香江,成為細價股的炒作新軍,其中不乏猛人,例如“炒底王”鄭建明、王平等,不過作為投資者,一旦參與這類股票炒作,就淪為案板上的魚肉,多少人能自信在這些炒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動作中得以全身而退呢? |
|
||||||
《預算法》並沒有對第二預備金訂定上限,所以因應施政需求擴編額度,並未違法;大家監督的焦點應該是市府動用開支,有沒有符合規定。 我們這個國家的制度是為了除弊,但讓興利很困難。」素人從政的台北市長柯文哲,近來又踢到鐵板。 台北市政府二○一六年度第二預備金編列十五億元,較一五年的九億五千萬元,高出五億五千萬元,遭台北市議員批評擴編幅度過高。柯文哲解釋,這是為了要因應不可預期的臨時需要,實報實銷,將過去列在各局處下的六%工程預算保留款集中運用,且還不到總預算一千六百億元的一%。 柯文哲施政常挑戰政府機關的邏輯,這次有沒有道理?經查,一四、一五、一六年中央政府第二預備金占總預算比率,均為○.四%。 而 依據審計部有關各縣市政府總決算報告,以最近出爐的一四年為例,各縣市政府第二預備金占總決算比率大多位於○.一%至一%之間,連○.一%都不到的有新北 市、桃園縣(當時尚未升格)、基隆市、嘉義市與連江縣;超過一%有台北市(三.四五%)、新竹縣(二.一一%)與新竹市(四.三四%)。 其中,台北市原本在一四年編列第二預備金的預算是九億五千萬元,占總預算○.四%,但決算結果顯示,北市實際用掉高達五十八億元,占總決算三.四五%。亦即,即使預算低列,第二預備金的支用仍可能超出甚多。 由於《預算法》僅規定第一預備金數額不得超過經常支出總額一%,對第二預備金則未訂上限,僅有「數額視財政情況決定」規定,因此柯文哲編列約○.九%的第二預備金並不違法。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財金系教授陳錦稷表示,第二預備金可視市政需要彈性運用,北市府編列占總預算○.九%的預算並不算高,只要符合動支程序、經議會審議即可,現在問題是在於大家對地方政府財政管理沒有信心。 不過,三九三公民平台財政專案負責人黃崇哲提醒,如果是屬於既有的施政項目,譬如柯文哲所舉列在各局處下的六%工程預算保留款,若集中在第二預備金統籌運用,可能會影響相關政務推行,第二預備金還是應以不可預期的準備為主,可預期的則回歸施政項目。 因應不同年度的施政需求,彈性調整第二預備金額度,財政學者認為可以接受,最後剩下的,就是北市府動支能否符合規定,以及柯文哲會不會濫用預算,也就是Credit(信用)的問題,而這就要柯文哲以實際施政表現來證明了。 撰文 / 郭淑媛 |
具體來看,體育產業可以分為兩大塊:一是眼球聚焦型,二是參與型。
本文由中歐商業評論(微信ID: ceibs-cbr)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張衛。
從2014年10月22號到現在,體育產業市場本身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過去兩年是一群資本和部分原有的體育人在國家的號召下做了一些事,但真正的體育產業卻還沒有開始。
從“奇妙”到“莫名其妙”
體育在以IP和權益為代表的過去兩年,在中國出現了極高的溢價,資本持續的湧入體育產業,共計有過300多次的融資,金額超過1000億人民幣。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當今體育產業的發展境況,用“奇妙”這個詞最恰當不過。毫無疑問,體育產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大,可以跟各個行業發生交集產生新的機會,比如像機器人格鬥這種新興的娛樂化賽事就受到行業人士的追捧。
具體來看,體育產業可以分為兩大塊:一是眼球聚焦型,二是參與型。馬拉松是參與型體育項目類型里面一個很好的代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從2014年的51場發展到2015年的134場,到2016年已經超過300場。像合肥這樣一個中部的城市,單場馬拉松的收益就超過1300萬,還是在沒有綜合運營的情況下。
巨大的市場帶來了產業的繁榮,也吸引著更多的人來做這個項目。然而隨之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奇妙”之後,陷入“莫名其妙”的困境。服務不夠、口碑不好,運動員的恐懼是馬拉松最為詬病的現象。2016年4月10日武漢的馬拉松受傷率達到了60%,具象地反映出了這些問題。另外智美體育也因為這些原因,股價從最初的9.8元每股跌至如今的2.2元每股。
造成這些莫名其妙的窘境的原因,不是體育人的不專業,而是各方面配套的不專業。以歐洲和美國為代表的體育產業之所以繁榮,正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很系統的產業鏈。中超職業化的道路已經超過12年,然而“登巴巴在中國踢球受傷”的事件,還是明顯揭示了中國專業救護的落後。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參與者的恐懼,更有投資人的恐懼。樂視股價的暴跌從一方面反映了這個問題。投資人投了很多錢,卻還是沒能打出一個獨角獸來。但總有先驅者在開疆辟土,也正因此,阿里和萬達仍在不斷調整其體育產業的方向,只是回報會怎樣目前還很難說。
體育是餌,它能讓圍繞著體育的周邊產業無論在社會收益還是經濟收益層面都得到成倍的增長。
可縱觀體育產業的發展瓶頸,問題之一還在於政策的紅利不夠,像稅收,由於體育仍然被定位在文化產業當中,不具備獨立性,也就無法得到獨立的資源供給;其次,這個集體產業的本質實際上是服務,服務最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既懂得這個專業,又懂得管理的人才。
除了好的出身,還要健康成長
體育產業歸根到底是構建以服務為核心的競爭力。
首先,要加強設計能力。
中國在作為體育產業最核心的賽事設計上面存在著很大問題。比如,同樣是做足球聯賽,中超的規則和英超的規則看似沒區別,我們的場地也不比他們差,但是在細節把控上卻存在非專業與專業的質的區別。這就好像公司在處理部門和部門之間的連接問題上缺少具體的細節管理一樣。如果只是在一方面做得不錯,缺少整體的構架設計始終還是硬傷。
其次,要加強運營能力。
運營包含了兩個很重要的層面,第一個是傳播能力,沒有傳播,不管是參與型還是眼球聚焦型的體育,都很難找到獨特的高點。在泛傳播和碎片化的自媒體時代,尤其是最近兩年隨著媒體的異化,要找到合適的方式來達到有效的傳播並不簡單。再者是商務能力,任何一個體育產業,尤其以賽事為主體,包括由賽事所衍生出來的培訓業或體育媒體的交集產業,最終都會涉及到商務層面的變現。
而運營就是要把體育核心的權益和資源,跟它的兩個翅膀——商務資源和傳播資源有效地結合起來。如果說設計是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基因,決定了一個產品是否有好的出身,那麽運營就決定了它是否能夠健康強壯地長大。
由於體育是一個具有很強規則性門檻的行業,比如權益門檻、資金門檻、知識門檻、規則門檻等,不同的項目的規則也是不同的,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有效地讀懂這些規則,才能在設計和運營上少走彎路。
再次,中國體育產業要完成核心競爭力的塑造,不管是設計還是運營,最終需要跨界人才的進入。
誰才是跨界人才呢?就是從前在其他行業工作的非體育人,尤其是競爭充分的行業的人才。需要把這批具有管理知識和實操經驗的優秀人士引入到體育產業,同時結合體育產業內部已有的人才資源,才有機會去創造一個1+1>2的核心競爭能力。
五種能力打造未來體育
能力一:傳播力
體育產業不僅有足夠寬闊的廣度,還有足夠長的產業鏈,它可以跟不同的產業發生交集。而在未來的體育產業里面,不管做哪一個,都要對傳媒有充分的了解。就好像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在“今日頭條”上隨時發布自己公司的新聞了,在新時代的傳媒背景下,如果一個體育公司不能夠完整地了解和使用這些新媒體途徑,將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能力二:懂經紀
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把權益的運營做好。某些國家對體育有很多的稅收減免政策,由於我們不懂得人家的經濟規則,三年前中國國家隊總教練聘請前皇馬的總教練卡馬喬時,欠下人家四千多萬稅錢。不通曉世界上的經濟規則,就沒法正確地和這些世界名師名將打交道。同時,我們也要熟悉中國的經濟和法律規則,在引入外籍人才時,一定要有中國公司的介入。其實換一種簽約方式,之前欠稅款的事情就可以避免。蘇寧就在請這些天價的外援時定了一些規則,比如將服務費和代言費拆開,這樣一來可以少交幾千萬稅金。
能力三:營銷力
它跟運營能力有一定關系,集中體現在商務方面。所謂體育營銷,就是做的體育產品首先一定要被企業方買單,讓企業願意和你綁定在一起。未來的十年當中中國體育很難直接進入面向消費者買單的產業模式,就像現在很多做體育培訓的,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很可能都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而體育更多的是一種規則型、權益型的產業,模式比較輕,因此要先發展2B。在過去將近三十多年的時間里,我認為有兩個典型的體育營銷做得最好,一個是紅牛,一個是三星。
能力四:信息化
尤其是移動信息,也就是說要有互聯網的基因。體育很難在這個階段通過O2O去解決問題,但是如果一個體育公司完全聚焦線下,只想踏踏實實做好線下的產品,忽視線上的布局,長遠來說這是短視的做法。因為體育最終需要通過提供服務來實現價值創造,如果不能夠有效地把移動互聯用好,將很難具備長遠的競爭能力。
能力五:懂硬件
從當年鯊魚皮被廣泛置疑到快速普及,再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借助高科技或者硬件來提高專業的運動能力,更多的運動達人也開始在平時健身時用硬件來監測運動效果,硬件的普遍性和適用性已經不言而喻。耐克在2014年就已經在一款鞋里面植入了芯片,這標誌著一個趨勢——硬件將伴隨著不同的運動,有不同的成長速度。
像自行車、擊劍、冰上、雪上項目這些必須借助工具來完成的運動,在硬件上的需求會變得越來越高。比如說以前大家在冰刀上只關註刃身,但是進入到智能時代,就要有智能的電子產品加入進去,來滿足運動員的剛需,幫助運動員提高成績、避免受傷、以及規範動作。
我們對體育的世界要始終保持好奇,現在不存在不代表將來不可能,就像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攀巖和啦啦隊會成為奧運的比賽項目一樣。北京奧運會時已經有28個大項,到了倫敦奧運增加到了31個大項,正是因為保有好奇和不斷去創造的精神,才能產生這些新的想法。
而目前,中國在體育方面給大家提供的可玩的東西還是太少,當吃穿住行都被滿足了的時候,“玩”就需要被好好挖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