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圖)
11月12日,據新華網消息,國際科技論文被視為一國科研實力的象征。然而,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的9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
百余篇國際論文輪番被撤,刺痛著中國學術界的顏面和神經。中國論文為何被撤?背後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隨著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被撤論文作者單位進行的調查,一條代寫、代投、偽造同行評審的國際論文“一條龍”服務灰色產業鏈浮出水面。
在對中國論文被撤痛心疾首的同時,不少專家也指出,中國科學界的學術不端並非主流,不能因撤稿否定我國科研水平的總體提升和對世界的貢獻。
百余篇中國論文遭撤稿,出版方給出的理由是“發現第三方機構有組織地為這些論文提供了虛假同行評審服務”。
同行評議是學術刊物普遍采取的論文評審制度。一般由出版方邀請論文所涉領域的專家評價論文質量,提出評審修改意見。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章是否刊發。
中國科協副主席、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專委會主任黃伯雲院士告訴記者,調查發現第三方機構提供虛假的評審專家信息。比如用自己註冊的郵箱地址冒充專家郵箱,評審時論文實際上是返回到投稿者手里。投稿人冒充評審人將正面評價發至出版方,從而達到操縱評審的目的。
深入調查發現,虛假同行評議只是這其中的“冰山一角”。調查人員告訴記者,這幾批被撤論文中,有少數作者與第三方機構簽署了一“明”一“暗”兩個合同:“明”合同是指為論文進行語言潤色服務,而“暗”的就是成果轉移合同。論文直接由第三方代寫,完成後再轉移給買家,論文買賣的本質十分明顯。
調查顯示,這些提供國際論文服務的第三方機構多以“語言公司”的面目在網絡上出現。表面上,他們是為英文水平不高的科研人員進行論文潤色,實際上卻提供從虛假同行評議、代投到代筆的“一條龍”服務。這些機構網羅了不少同時具備專業知識和英語水平的“海歸”充當“槍手”,根據服務項目的不同向顧客索取幾千到數萬元的費用。
除了“守株待兔”,第三方機構還會根據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提供的作者信息情況主動出擊,給“具有國際論文潛力”的論文作者發郵件,尋找潛在客戶。
記者在調查結果中看到,論文被撤作者中有一位南京女醫生,她癌癥手術經驗豐富,也積累了大量臨床數據。由於評職稱對國際論文數量有要求,這位醫生屢次向國際期刊投稿,卻因為英語水平不行和缺乏同行評議頻頻被退。於是她從淘寶上找了個第三方機構對論文進行潤色,隨後這家機構還為她提供了虛假的同行評議和代投服務。果然,論文發表在業內知名期刊《DiagnosticPathology》(《診斷病理》)上。
“調查表明,被撤論文中絕大多數作者均不同程度存在學術不端。其中大多存在通過第三方代潤色、代投、提供虛假的同行評審信息等行為,少數根本沒有實驗數據,直接是由第三方代寫。”黃伯雲說。
據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工作人員介紹,撤稿情況發生後,中國科協迅速啟動調查機制。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專委會多次召開專題會議,並通過電話溝通、實地走訪被撤論文作者及所在單位,與國際出版集團溝通,基本掌握了被撤論文的情況。
“我們對被撤論文中標註有我們基金資助號的所有22篇論文逐一徹查。為了查明真相,基金委的監督委員會還向部分被撤論文作者所在單位派去調研組,進一步厘清被撤論文到底是哪種程度的學術不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院士告訴記者。
“相關深度調查還在繼續,納稅人的每一分錢都要在陽光下使用。”楊衛表示,對於被撤論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將嚴格按照基金條例處理。
一是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申請中,如果有以被撤論文作支撐依據的,一律撤銷申請。二是對被撤論文作者中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撤銷原資助決定,追回已撥付的基金資助經費。三是這次被撤論文涉及情節嚴重的,作者在3至5年內不得申請或者參與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記者了解到,一些被撤論文所在單位也對相關作者進行嚴肅處理。中國醫科大學對本校的三位涉事作者撤銷教授、主任醫師資格,並在網上公布。
“這些作者自律、規矩意識淡薄,有些人腦子里連保證同行評審人信息真實性的基本科學規範都沒有。”參加調查的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此外,我國法律尚沒有對第三方‘科技論文服務’作出規定,也缺乏行業自律組織和監管機構,滋生論文領域亂象叢生。”
“撤稿事件給我國學術界在國際學術界的聲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再次表明我國學術界、科學界仍然面臨著學風浮躁、學術失範的嚴峻挑戰,學術不端行為變得更加多樣、更加複雜,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形勢嚴峻,任務艱巨。”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說。
針對被撤稿件存在的多種學術不端,中國科協重申了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主要行為規範,明確了“五不”行為準則:即不由“第三方”代寫論文,不由“第三方”代投論文,不由“第三方”對論文內容進行修改,不提供虛假同行評審人信息,不違反論文署名規範。
“其實每篇論文都有負責與出版社聯絡的通訊作者。如果投稿人自始至終直接與出版方直接打交道,就沒有第三方代寫代投的牟利空間。這條灰色產業鏈也就不複存在了。”黃伯雲說。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高級顧問王乃彥院士認為,對國際論文的數量崇拜,根源仍然在於科研評價體制不合理。“不同的學科之間、理論和臨床之間,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不能混淆在一起,統統強調論文。”他直言,“有些外國雜誌就是靠著中國投稿人的投稿費養活的。”
在楊衛看來,科學道德和科學誠信建設是持久戰,要長時效、廣覆蓋、重實效。“從論文抄襲到引用不規範,從一稿多投再到槍手代寫、第三方代投……學術不端不斷出現新的形式。樹立好的學風,首先要大家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對個人誠信、成長的危害。要十年二十年常抓不懈,在本科生、研究生、教師隊伍、科研人員隊伍里廣覆蓋。還要有切實有效的處理手段,對學術不端零容忍。”楊衛說。
愛思唯爾期刊出版全球總裁菲利普·特赫根援引《美國科學院院報》數據指出,2012年關於論文欺詐或疑似欺詐的統計顯示:美德日排名前三,中國排在第四。“中國論文質量崛起是不爭的事實。論文絕對數量持續上升,撤稿量也將不可避免地增加。”菲利普·特赫根說。
“我國科研論文總數世界第二,撤稿是其中一小部分。絕大多數中國科研人員的基本道德操守還是好的。少數人出了問題,要調查分析原因,總結教訓。”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說。
(記者余曉潔、羅沙、詹婷婷、張亮)
花點時間,分享生活的小確幸
「新零售100」是野草新消費為挖掘最具潛質新零售創業公司,全新打造的一檔品牌欄目。
2017年,新零售正當風口,大量資本湧入,那什麽樣的創業公司才代表了新零售所指的方向,並能夠在消費升級大潮中做出有價值的改變?野草新消費將從數千家零售相關企業中,篩選100家在技術、內容、運營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的新零售公司,讓他們更好地站在時代舞臺中央,也為行業提供更多的思考與洞見。
本期采訪了新零售創業公司花點時間創始人&CEO朱月怡,看看花點時間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從一個消費垂直細分領域,為何能快速擴展並培養一批忠實粉絲?
在「喪文化」盛行的今天,周一,對很多上班族來說都是黑色的——它意味著一周「喪」的開始。但你一定見過這樣的場景(哪怕只是在朋友圈),身邊的某位姑娘會在每個周一收到鮮花快遞,她小心地刷洗花盆、修建枝丫,將鮮花擺好造型,可能還會拍照發個微博、朋友圈,「分享生活的小確幸」,「開啟元氣滿滿的新一周」。
這種「每周一花」的新型訂閱式鮮花電商興起於2015年,以花點時間、愛尚鮮花、宜花、flowerplus等為典型代表。其中,成立不到兩年的花點時間,已成為了營收規模過億、擁有數百萬訂閱用戶、覆蓋全國近300座城市的鮮花電商平臺,且平均複購率高達70%。
以下內容為朱月怡口述,經野草新消費編輯整理。
口述 | 朱月怡
整理 | 秦 予
解決效率問題,不如提升幸福感
最開始我是一名財經商業記者,做媒體算是一個少年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很想了解各個不同的行業。2011年,我加入了易到用車,那時易到還很早期,離開則是在2015年8月,相當於經歷了一個公司比較完整的周期。
我覺得很少有人能有這樣的經歷,四年時間看到一家創業公司從天使輪、A、B到C輪,包括我們打了一場特別貴的仗(專車補貼),一直到最後創始人團隊整個退出的過程(野草新消費註:朱月怡曾為易到用車副總裁&CMO)。
這段經歷加速了我對創業的認知,給了我很多珍貴的經驗,比如對節奏的把握,同時也讓我知道市場有多麽殘酷。包括我做花點時間的初心,都是從易到用車開始的。
我一直覺得互聯網產品解決了很多「效率」問題,最初的網站解決了信息流通效率的問題,電商解決了整個商品物流的問題,O2O解決了服務效率的問題……效率的問題解決了很多,但一點點幸福的問題都沒有解決。
互聯網人越來越快,可是大家內心越來越滿足了嗎?沒有。我覺得反而是越來越恐慌了。做花點時間的初心,就是想做一件能夠讓大家內心別那麽著急、恐慌的事情。
想象一下,你在網上訂了花,每個星期都能收到。而且,鮮花不是你收到了扔一邊就行,你還要找一個花瓶,給它蓄上水,然後修剪枝葉,插花。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還會不滿意,還會重新去學習如何安插會更美。這是一個很有意思、又需要費點功夫的過程。但是我覺得費的那一點功夫,在效率之外能讓你內心覺得有一點安穩和溫暖,那就是我們想在這個產品里面提供的。
我一直很想做這樣的事。2015年,我發現當時市場上已經有一些小花店在做類似的訂閱式鮮花配送,規模都非常小,產品也很初級,雖然不被看好,但其實給了我特別大的信心——因為它是一個特別好的市場信號,說明有用戶在接受這樣的新型鮮花消費模式。
在整個事情還沒有被完全看清楚之前,我覺得那是進入的最好時機,如果再不做就晚了。
幸福感回歸初心,不斷變化策略
花點時間的產品最開始定價大概是每周100塊錢,我覺得已經挺平價的了。因為當時一束禮品花大概的客單價在四五百塊錢左右。所以我們已經在用20%的價格進入市場。但平不平價這件事兒有時不由你決定,而是用戶決定。
創業者就是要帶著初心,然後不停變換策略,去測試這個市場到底接納的是什麽樣的產品和價格。
如果市場還沒不能接受100塊/周,那麽我們就一點點開始測試。從一周一百,慢慢到一周五十、一周三十,最終我們發現一周25元左右(即99/月),對於市場是一個快速刺激,訂閱量迅速就起來了。說明那是一個能讓大家覺得可以嘗試的價格。
除了價格,我們也在嘗試不同的產品設計,明確用戶到底是誰。比如,是不是只要滿足文藝女青年的小眾需求?到底什麽樣的花更適合以這樣的方式給到用戶?
舉一個我印象很深的例子。 我們曾經做過一束花,它像從蘆葦蕩里攏出來的花,有蓮蓬、蘆葦,還有蘆葦梗。
當時我們用戶也特別少,一周才幾百個用戶,但獲得了非常差的反響。很多用戶都跑過來罵我們:「我們買的是花,你給的是什麽?」所以當時我們就覺得,做這種是有點一廂情願。
這樣的事情其實有過多次,比如我們會找藝術家來合作,然後推一款花瓶,那個花瓶極其怪異,搭配也很怪,用戶就不會買單。
創業的前半年里,我們都在做這樣的測試。我覺得對於創業來說,測試的維度越多越好,越多越不給自己設限,你才越知道想要的那個點到底在哪兒。
當然,在那個時間點,我們面臨一個選擇——到底是讓花點時間變得popular、成為大眾生活方式,還是只滿足市場上擁有獨特調性的小部分人的需求? 說白了,就是做大眾產品還是做高端產品?
我們知道,對日常鮮花來說,上遊供應鏈、保鮮、物流等等都是難題,而做高端產品客單價高,物流壓力也小,但我們還是選擇了前者。因為回到初心,我覺得花就是應該讓每個人都能夠擁有的,而不屬於少數人。
何況做高端鮮花產品,那個時間點已經有很多人都已經完成了。800塊錢一束的花確實很美,也有人願意去買,甚至周周去買,市場已經滿足了小眾的需求。
經過半年的測試,我們確定好了花點時間整個品牌定位,開始準備擴展到不同的城市。但在打城市時,我們也面臨一些選擇,比如說到底是先把北京市場做透,還是盡快去擴展其它城市?
此前在易到用車,我們都希望在短期內把一個小城市打透。但這一次,我們選擇的是快速拓展,甚至是以一種比較「野蠻」的方式迅速開倉、迅速在當地發展。我們曾經最快兩周內開啟了一個倉。
之所以這樣做,還是跟我們對於這件事的基本判斷有關。雖然我們已經測出來了北京人很喜歡這個產品,那麽上海呢?其他城市呢?他們對價格的承受力也是25元/周嗎?他們對花的顏色、品類有沒有偏好?我們可能做了一大堆調研,猜了一萬種可能性,可能都不如去這個城市試一下。
所以我們迅速開倉,大概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開了七個倉,基本上一個倉可以覆蓋周邊的兩到三個省左右。目前,我們靠「倉+落地配」這種方式,基本上已經覆蓋全國將近300個城市。
如何邁過規模化的高門檻?
做這個(訂閱式鮮花電商)業務的進入門檻很低,你只要有一個小網站,你對花有一定的審美,其實就可以進入這個行業。但它規模化的門檻特別高,一旦當你服務的用戶超過一定量級之後,手工作坊的經驗都不適用,一切都要推倒重來。
差不多成立10個月的時候,我們用戶量劇增,月GMV過了千萬。這時我們意識到了此前大半年的經驗都不再work,我們必須把每一個流程標準化、工業化,實現流水線操作,制定質檢標準。
這時,你會發現99元/月的產品背後確實藏了大量工作。直到今天我們都覺得整個鮮花行業還處於非常初級的狀態,產業鏈充滿了空白和模糊,我們要做的事情特別多。
在上遊供應鏈上,我們做的第一步就是從上遊花田直買,並且確定采購標準。我們在雲南有四十人的團隊在專門負責這塊,他們在這個行業里有至少二十年的采購經驗,很了解哪個區域種玫瑰,誰種的最好。
國內鮮花的種植向來是看天吃飯,鮮花的采購標準相對比較混亂。
比如在玫瑰這個單品上,流行的標準是根據花徑長度分A、B、C級,但我們發現用戶更在意的是花頭大小,所以我們重新根據花頭直徑來定義ABC的條件,這直接影響采購價格、影響我們到底跟不跟農場簽約。國外鮮花種植和供應已經非常成熟,很快我們也會擴展這一部分。
真正困難的事其實還不在上遊供應,而在於從花田采集好的那一刻開始到用戶手上這個過程。這中間大概不到48小時,卻是產生明顯差距的時候。
花的保鮮期期=時間×溫度,每一種花都有不同的溫度標準,有些花要在4-8度,有些花可以在15度,我們需要定哪些花需要分區儲藏。再比如,我們還需要制定物流包裝的標準,包裝的紙是什麽成分,對花會不會有氧化作用,紮袋捆綁到什麽松緊度等等。
這個行業確實很混亂。我記得之前有業內人士跟我們說,花泡在水里不要用保鮮劑,用84消毒液效果更好,過兩天又會有人告訴我們,雪碧才是最有用的。最後,我們只能一個個去測試。
從生產到加工運輸,這中間我們真的需要走100多道工序,其中大多數流程標準都要靠我們一點點測試得出,直到現在我們還在叠代。未來,我們願意向行業開放和輸出這些標準。
品牌、產品與盈利的核心邏輯
創業可能有100件事需要做,但你只能做最重要的那幾件。一直以來,我們在做的其實只有兩件事,一是順著供應鏈去填補空白,二就是順著用戶做品牌。
品牌當然是很漫長的一件事,我覺得品牌的核心在於品質+價值觀。品質需要恒定,這件事情我們還在努力。價值觀也是我們一直以來在輸出的,我們從一開始就在打造「花小時」這樣的IP,提倡悅己消費,女孩子要對自己好一點。
我們累積的粉絲用戶已有400萬,訂閱過的用戶已經超過100萬,其中一二線城市的白領女性占絕大多數。我們選擇高圓圓成為投資人,也是覺得她能代表我們用戶的形象:堅強、獨立、愛自己。
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把90%的銷售渠道放在了微信公號上,而不是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我們的產品是基於「內容+社交」的邏輯。
你看到了花點時間的文章和主題花,向往我們提倡的生活,或者你看到朋友圈里閨蜜的曬花,看到辦公室同事每周的小確幸,這些能夠去喚醒你對更美好生活的渴望。這與以前電商的搜索邏輯不太一樣。
當然,人需要成長。最初在做流量時,我們肯定選擇最容易切的點,只在微信公號上賣。但我們發現,在淘寶店沒開的時候,淘寶就出現了我們品牌名字的搜索量。所以,電商的流量和邏輯真的完全不work嗎?我不確定,不如試試看。
至於線下店,我們暫時不會考慮。第一是線上本身的空間還非常大,為什麽不把一口井先砸透呢?第二,線下店帶來的是鮮花的大量損耗,這個問題還是挺嚴重的。
為什麽今天很多電商看起來毛利很不錯,但其實不盈利?因為它們花了大量獲客費用,可能這也是很多電商聊「新零售」、往線下走的原因。
我認為盈利的核心有兩點,首先就是客戶對你的依賴程度,算賬要算大賬,你每花一塊錢獲得的用戶流量要能夠留住這些用戶,這才是第一位。
其次是提高整個後端效率、降低成本。我們的重點還是會放在增強用戶黏性這一塊,我們的用戶忠誠度肯定會比其它電商更高,平均複購率有70%。當然,這對公司的考驗也特別大。
這兩年,我看到行業里一些好的改變,比如這個領域參與者明顯增多了,每個環節的參與者都增加了。但是,更多的參與者只是看到了用戶對於鮮花消費升級的需求,只看到了前端部分,真正投入到上遊、做對產業鏈有價值的事情的人並不多。
因此,確實會存在一些產品同質化的問題,市面上有許多99/月的鮮花產品,但以我們目前的成本結構來看,不怕應對價格競爭。未來,我們也會率先推出「鮮花險」等新型服務,幫助用戶解除掉一些買花的後顧之憂。
* 本文系野草新消費原創,口述朱月怡,整理秦予。加入消費產業VIP群,請加野草君微信(crui1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