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更輕的租車模式:iPhone一掃就能把車開走
http://news.imeigu.com/a/1332235503512.html網易科技訊 3月20日消息,「擁有一輛汽車是100年來美國夢的重要組成,代表著美國人追求自由的夢想。它對中國人同樣的適用!想讓中國人放棄駕車是根本不實際的。」嘟嘟快捷租車創始人云濤說。
美國街道上經常可見帶有綠色標示的Zipcar轎車,它能利用iPhone打開車門將車開走。在波士頓留學的云濤覺得這很酷,問了問美國同學,幾乎校園裡人手一張會員卡,美國人管這叫快捷租車也叫汽車共享,學生們非常熱愛這種方式。
云濤覺得非常激動,這個模式太好了,美國人家裡都至少有兩量車,家裡有閒置車輛的非常多,租給其他人每月能掙900美元左右,同時消費者能以更低的價格滿足用車需求,這是兩方互利的產物。
美國的快捷租車是繼中國學習「快捷酒店」後又一熱門領域,快捷租車的產品模式非常適合走直營+加盟的路子快速擴地盤,改造成本較低。一個城市只需要一個street team來集約化管理車輛,人力資源成本也大幅下降。
而且中國的城際動車開始高速發展,像快捷租車這種可以提供6小時以下時租業務的模式很機動靈活,完全可以沿著各大城市動車站打造成熟的一日商務租車服務。
想清楚思路後,云濤2011年毅然中斷了在讀的美國東北大學CPS學院項目管理碩士學業,找到以前奇虎360的同事走上了創業這條路。
快捷租車就是用iPhone一掃就能把車開走
在奇虎360做產品出身的云濤想讓租車成為一個簡單的事。要使用嘟嘟快捷租車的服務,用戶只需將駕照和信用卡信息在網站上註冊,就會收到嘟嘟郵寄的一張會員卡。
云濤稱嘟嘟是國內唯一一家用iPhone智能手機開鎖解鎖車輛的公司。嘟嘟利用RFID技術將讀卡器放置在車窗上,預訂好汽車後,在指定停車點通過會員卡在車窗右側讀卡器上輕輕一刷,就可以解鎖車門了。
這
一套流程嘟嘟完全效仿zipcar,Zipcar通過接收會員、發放會員卡來運營。Zipcar的汽車停放在居民集中地區,會員可以直接上Zipcar的
網站或者通過電話搜尋需要的車,網站根據車與會員所在地的距離,通過電子地圖排列出車輛的基本情況和價格,會員選擇汽車,進而預約取車。使用完之後於預約
的時間內將車開回原本的地方,用會員卡上鎖。
嘟嘟則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使註冊、預定、支付、開鎖全部實現自助無人操作,找不到車的時候可以通過手機的app應用來鳴笛尋車、解鎖車門。
租車者用iPhone就可以開鎖車門,全程不需與車主交換鑰匙。為防止偷盜,如車輛發生未經授權的移動或者不換車,嘟嘟的Carbot技術可以遠程熄火控制車輛。
RFID讀卡器的硬件成本在1500元左右,云濤說是在美國拿到的專利資料,安全性有保證,幾乎不存在被破解的可能。
如何保證車主安全顧慮
作為一名私家車主,你可以簡單的在線註冊車輛的一些必要信息,審核通過後在指定的車輛維修點安裝嘟嘟Carbot車載設備。車輛每小時租金(含保險)15-25元不等,每週如果租出去一輛車15個小時(每天2小時),就可以每月收入達到900元左右。
將車轉租給陌生人確實會讓很多車主有顧慮,嘟嘟稱會提供100%的驗證服務,工作人員親自去驗證每個租車者身份,租車者租車時同樣也可以看到車主的照片。當租車者並不愛護車主的汽車,比如亂扔雜物時,車主就可以給租車者一個差評。
另外,保險是另外一個重要保障。嘟嘟快捷租車另外上有一種保險理賠方式,出了交通事故能一定能給車主賠償。嘟嘟還會檢查租車者的駕駛員扣分記錄,確保最近一年沒有嚴重的交通事故。
另外註冊登陸嘟嘟時需要綁定微博賬戶,這樣還可以讓車主知道租車者的個人主頁,增加雙方的可信度。
典型的O2O消費服務模式 跟中小汽車租賃公司合作
在中國私家車租賃想爆發還需要鋪墊,嘟嘟快捷租車把目標瞄向了中國汽車租賃市場分散著的6000餘家汽車租賃公司。這些中小租賃日子其實並不好過,每天需要不斷的自己尋找客戶。
嘟嘟目前主要採取加盟模式為主,採取跟中小租賃公司加盟合作方式抽成10-15%,車全部是經濟型轎車,日租全部200元下,同時提供按小時租20-30元/每小時。
嘟嘟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建立共享平台,通過RFID技術給小租賃公司的汽車嵌入一個小的車載端,不影響原有其客戶資源的情況下,給他們帶客源。相當於嘟嘟是一個分銷商,那些合作的小租賃公司沒有任何損失,同時嘟嘟的固定資產支出就是車載端應兩千塊以內的硬件成本。
嘟嘟是典型的O2O消費服務模式,線下發展與線上需要平衡發展。談好加盟車了,沒有客戶不行;有了客戶,但沒有車也不行。
對
嘟嘟來說,租車不只是快捷,今後最重要的是整合服務。一是效仿zipcar購置新車,拿到更加優惠的價格;二是改造車的成本要經濟,加盟的車載設備成本控
制在2千元以內;三是控制運行成本,通過數量優勢拉低保養維護費用;四是控制人力資源成本,在每個車上加裝系統監控器實時監控車輛狀態,讓每個城市配備的
專門street team數量儘可能少而精。
以大學生群體為切入點
雖然短租市場目前開始爆發出強大的增長潛力,但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市場並非易事,嘟嘟瞄準的是大學生群體。
「關
於大學生群體這一客戶群我們非常的看好!」嘟嘟快捷租車云濤講到,「校園計劃是zipcar最初快速獲取客戶的來源,這是因為美國的本本族其實就是大學生
群體,在大城市的美國大學生確實很多人不買車,工作後才開始購買第一輛車。所以Zipcar精準的抓住了這一無車群體,而在中國大學生群體分佈更廣闊,人
數也更多。」
Zipcar在美國已經擁有9000多量車,汽車共享運動早已在發達國家風風火火開展多年。在中國這還是一個非常新穎的模式,
讓消費者瞭解、接受並熟練使用還需要一定時間。不過在中國擁有更多的本本族、擁擠的交通、高密度的小區和逐漸提高的智能手機使用率,這也讓更多人看好這一
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
云濤笑稱嘟嘟快捷租車是中國汽車共享模式的先驅,但他絕不想成為先烈。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作者:馮婷)
能把命托付給手術機器人嗎? 國內方興未艾,國外審慎評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479

達芬奇手術進行中。 (張海濤/圖)
適合在狹小空間操控的機器人手術,幾乎已經涵蓋了外科所有科室,高年資醫生累積的手術經驗會因此貶值嗎?
2013年前11個月,美國FDA共接到3697起機器人手術的不良事件報告。目前國內機器人手術通常由主任以上醫師操刀,以此控制手術風險。
2015年6月28日,八個月大的妮妮安靜地躺在北京和睦家醫院的外科手術臺上,等待手術開始。
這場手術有些特殊,妮妮的主刀醫生不僅有兒外科專家、北京和睦家醫院外科主任鄭偉,還有他的“小夥伴”——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以下簡稱達芬奇)。
國內第一臺達芬奇早在2006年就落戶解放軍301醫院,但直到2013年底,國內(不含港澳臺)達芬奇的總數只有17臺。不過手術機器人配置潮正在迅速升溫。根據國家衛計委規劃,近三年內將有36臺設備獲得審批。
能把外科手術這項關乎人命的事托付給機器人嗎?如今,中國的醫生和患者都在審慎地評估它的神奇和風險。
最具天賦的手術者
手術室里,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已經調試完畢。更準確地說,它叫“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系統”,是一款可以輔助醫生進行外科微創手術的機器人。它由三部分組成:外科醫生控制臺、三維高清成像系統和配有四條機械臂的手術系統。
換上無菌服的鄭偉進入了手術室。這是他做的第三例機器人手術,為了這場手術,他準備了近10天。
影像報告顯示,妮妮有重腎癥狀,在她的身體一側,多余的腎和輸尿管不但沒有正常機能,反而成了“細菌大本營”,讓她的尿道反複感染、發炎。鄭偉打算切除它們。
如果按照傳統的開放手術,需要在腰部開一個比腎還要大的切口,外加一個取輸尿管的切口,8月齡的妮妮顯然承受不了。即便采用微創腔鏡手術,嬰幼兒狹小的腹腔也讓操作難度大增,效果難料。
只能召喚機器人醫生“達芬奇”了。
“達芬奇”的外形像章魚。四條“手臂”中的三條負責握住手術器械進行微創手術,另一條負責攝像和照明。
與人的手臂一樣,達芬奇也有肩、肘、腕三個關節,能完成上下、前後、自由運動與仿真手腕的左右、旋轉、開合、末端關節彎曲共7種動作。它的前臂可脫卸,能根據需要安裝剪刀、鉗子、持針器等不同功能的“手”;而它的腕關節比人的手腕更加靈活,不僅能自由旋轉540度,還能在手腕向下彎曲90度後,再自由旋轉540度。
妮妮的肚子上被切開四個直徑0.5-1.2厘米的微創小口,助手將達芬奇的“手臂”一一“送”入腹腔。兩三米外的控制臺前,鄭偉將雙眼置於3D眼鏡上。從這里望進去,妮妮的組織結構被以10-12倍的比例放大,高清的三維手術視野,讓他更有信心。
鄭偉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靈活地掌控著指套式操控桿,遠程操控機械臂和立體腔鏡。只不過,手上的動作通過計算機系統過濾顫抖後,經過1∶5的比例調整,被縮放成了機械臂上更精細的操作。
他的雙腳也沒閑著。操控臺下方有4個腳踏控制板,最左側的是離合器,踩下就切斷了操縱桿與達芬奇“手臂”的聯系;左側的另一個踏板負責調整攝像頭的焦距;右側的踏板分別是雙極和單極電凝刀的開關,它們產生的高溫能在結紮血管的同時起到止血作用。
10個小時後,妮妮的腎和輸尿管被成功切除。她成為國內年齡最小的接受達芬奇手術的患者。
按照傳統手術,妮妮起碼需要住院10天,但3天後,她就康複出院了;一周後,傷口全部愈合。
有了機器人還需要老教授嗎?
“你看過木偶戲嗎?”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泌尿外科教授王國民將達芬奇的操作原理比作提線木偶。1997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泌尿外科進修時,這位複旦大學的老教授第一次見到了手術機器人。18年過去了,繼第一代單臂手術機器人“伊索”和第二代三臂手術機器人“宙斯”後,屬於四臂機器人“達芬奇”的時代已經到來。
“它特別適合在人手難以施展的狹小空間里工作。”王國民這樣歸納達芬奇的特點。而這一優點也讓泌尿外科成為使用達芬奇最多的領域。
他介紹說,例如前列腺,位於尿道和膀胱接口處,部位很深,傳統的開放手術需要很大的切口,但機器人手術只需開幾個1cm左右的小孔,“出血量一塊紗布就能搞定”。在美國,目前超過90%的前列腺癌根治切除術由機器人輔助完成。
在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血管外科專家張強看來,達芬奇將微創手術做到了極致,它的精準性是腔鏡不可想象的。
“手術機器人對於精細化手術是非常有利的。”張強說,過去縫合細小血管時,醫生手部容易顫抖,血管一旦縫合不規整將導致閉塞,而“手術機器人克服了人工手的這個缺陷。”
如今,機器人手術幾乎涵蓋了外科所有科室。泌尿外科的膀胱癌根治術、腎部分切除,胃腸外科的胃切除、結直腸切除,婦產科的子宮切除,五官科的咽部腫瘤手術,都能看到達芬奇的身影。在韓國,達芬奇最受甲狀腺患者的青睞。它通過雙側腋窩或乳暈進入切除腫瘤,脖子上的疤痕再也不見了。
不過,達芬奇的精準也引發了擔憂:高年資專家累積的經驗會不會就此貶值?
王國民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在操作機器方面,我確實‘玩’不過年輕人,但臨場判斷仍然需要積累的經驗,這方面我肯定比他們強。”他說,機器人手術歸根到底由人主導。
新舊技術的博弈讓張強想起十多年前腹腔鏡剛被引入中國時的情景。那時,他所在的浙江邵逸夫醫院邀請美國醫生來做培訓,不想卻遭到一些老專家的反對——腹腔鏡的手感不如開腹手術;屏幕顯示的是二維圖片,操作時很難精準定位。最重要的反對意見是:如果年輕醫生都做腹腔鏡了,以後沒有開腹手術的經驗怎麽辦?
“對新生事物早期的質疑是有意義的,會促使各方不斷改進技術,”張強說,“但博弈的結果往往是新技術勝出,這種方向是無法改變的。”
達芬奇也在不斷更新換代,由最初的S型升級到了擁有兩個控制臺的Si型,Xi型也已經出現,機械臂被直接吊在了天花板上,和老機型動輒占據幾平米相比,手術室也變得寬敞了不少。

達芬奇的四條機械臂。 (李鴻波/圖)
高昂手術費
從2006年引進第一臺達芬奇到2015年5月,國內累計開展達芬奇機器人手術15358臺;而達芬奇制造商、美國Intuitive Surgical公司(以下簡稱直覺外科)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每年開展近50萬臺達芬奇手術。從數據上不難看出,這項應用在中國的起步才剛剛開始。
“達芬奇在國內推廣難的原因之一在於價格太貴。”幾位受訪專家均表示。
達芬奇的“手臂”只有10條“命”——裝在機械臂遠端的手術器械在使用10次後就需強制性更換。機械臂的每一次使用都會被系統記錄在案,10次過後,機器將自動鎖定,無法操作。
“不換也得換,確實有點浪費。”王國民認為,這雖然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卻也意味著患者必須為這份國內醫保報銷尚未覆蓋的費用埋單,“如果能增加使用次數,耗材費應該能降低不少。”
在上海,在傳統手術的基礎上加3萬元,這構成了達芬奇手術的基本價格體系。在南京,患者需支付約為1.9萬元的開機費,外加術中實際耗材費,一般約為1萬元-3萬元不等;一些新開展該手術的醫院為了支持達芬奇手術,最初的手術全部免費,有些會半價收取耗材費。
在王國民接觸過的患者中,經濟能力可以承受的一般會選擇機器人手術,但仍有不少人選擇做開放手術,“畢竟自己掏錢少。”
達芬奇手術價格昂貴的原因之一在於它的技術和市場壟斷。1999年,直覺外科研制出達芬奇,並於2000年通過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審批,開始生產和銷售。很快,它便取代了“伊索”和“宙斯”,確立了近乎獨霸市場的地位。
美中互利醫療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中互利)是達芬奇機器人在中國的獨家代理商,據其外科產品部總經理劉雨介紹,一臺達芬奇Si型設備進口到大陸市場的價格約為200萬美元。因為沒有統一的定價,醫院買進的價格各不相同。
作為甲類大型醫用設備,達芬奇的采購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什麽樣的醫院可以配置、全國配置多少臺,國家衛生計生委都有著明確的標準。
2006年底,國內有了第一臺達芬奇;兩年後,它獲得了原國家藥監局頒發的醫療器械註冊證,但直到2013年底,國內達芬奇的總數只有17臺。根據國家衛計委《2013-2015年全國內窺鏡手術器械控制系統配置規劃》,三年內將有36臺設備獲得審批。2014年以來,國家衛計委共3次批複多家大型醫療機構手術機器人的配置申請。在2015年2月的最新一次審批中,共有12家醫院獲準配置,其中大多是大型公立醫院,北京和睦家醫院成為唯一一家民營醫療機構。截至2015年3月,中國大陸共有37臺設備,而美國和日本的數字分別為2254臺和194臺。
手術有風險患者需謹慎
在達芬奇手術開展最為成熟的美國,熱潮之下,隱隱湧動著一股對於安全風險的擔憂。
FDA醫療器械報告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1月至11月,FDA共接到3697起達芬奇手術的不良事件報告,而在2011年和2012年,這一數字分別為511例和1595例。
“絕大多數不良事件報告是由於人為操作失誤導致的,但也有少部分是設備本身的故障導致了患者的受傷甚至死亡。”FDA醫療器材和放射健康中心新聞官埃里克·帕鳳告訴南方周末。
不良事件報告的增長引起了FDA的註意。2013年1月至4月間,FDA通過醫療器械檢測網絡(MedSun)在美國外科醫生中了解達芬奇的使用情況;同年4月至5月,FDA還對直覺外科的設備進行了調查。帕鳳表示,目前FDA對達芬奇安全性的監測仍在持續。
此外,一些專家對手術機器人的有效性也提出了質疑。2013年,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與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相比,機器人輔助手術的並發癥並沒有降低,每例手術的平均花費卻要高出2189美元。
“綜合成本和並發癥,至少在子宮切除這方面,機器人手術的優勢是不明顯的。”論文第一作者、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婦科腫瘤研究室主任傑森·瑞特告訴南方周末。
“目前我還沒聽說國內有過不良事件報告。”王國民表示,“這也許是因為機器人手術醫生的資質普遍較高。”
在國內,達芬奇手術的主刀醫生一般從有腹腔鏡微創手術經驗的醫生中挑選,在網上學習並通過課程考核後,他們將會在美中互利的機器人模擬器上進行練習,隨後組成主刀、助手和護士的三人團隊,前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威爾士親王醫院的微創及機器人操作培訓中心進行實訓。這是直覺外科認定的亞洲唯一可以頒發操作上崗證的培訓中心。在這里,團隊成員將用動物進行模擬手術。
手術前,團隊成員一般還會在廠家或專家的指導下反複“彩排”。王國民記得2009年7月8日第一臺達芬奇手術的前兩天,他專門去菜市場買了點雞肚腸,還從食堂要了些黃豆,反複練習縫合和夾取。
據他透露,國家有關部門曾討論過達芬奇手術醫生的資質問題,按照技術難度、複雜性和風險性的從低到高,手術可被分為四級,“機器人手術屬於等級最高的四級手術,必須由經過專門培訓的主任醫師或相當級別的醫生操刀”,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機器人手術的風險。
你能把產品做得像空氣一樣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24/154390.shtml
導讀 : 如今,智能家居還處在春秋時代的早期,遠沒到七雄爭霸的戰國時代。誰在未來能把產品打造成空氣一般的存在,就算是扒開了一點窗。
i黑馬訊, 2月24日報道
“當一個產品的智能化像空氣一樣讓人感覺不到,直到消失了才知道,那這個智能產品就做對了。” 在智能家居3.0論壇上,精益理想科技聯合創始人廉翌說到。
在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智慧家庭研究中心主任梅曉春看來,如今的技術完全可以做到。
早在梅曉春2009年去往德國西門子拜訪時,就已經看到有成形的智能家居模型。2014年,智能家居的概念在中國市場開始變得火熱。
北京的智能家居市場,不少經銷商一年可以輕松做到兩三千萬的出貨量,與此同時,一線、二線、三線城市也在迅速鋪開,各地創意生活館不斷冒出來。供給端越來越豐富,系統越來越成形。
火熱的另一端卻是智能產品的真實現狀:價格高、性能低,功能雞肋,普及率極低。不少人圖新鮮,用了一時,就擱到一邊,再也不理。
“以往遙控器直接控制,或者啪地一聲就把燈打開了,現在反而要先拿起手機、解鎖、打開APP、點選、確定等等。一步變成了好幾步,生活反而更麻煩了。”中關村在線家電家具頻道主編勾蕊說到。
在她看來,智能家居從1.0的手機控制,正在向2.0的語音控制過渡,而未來人工智能將通過收集人們的生活習慣,為人們提供更為貼心的3.0服務。如所謂,好的智能產品如空氣。不過,這樣的3.0顯然還沒有進入大眾的視野。
智能本質上就是信息交換
正如滴滴打車、uber等打車軟件,通過對供給和需求信息進行對接,結合地理位置提供方便,讓多年以來仍處於傳統形態的打車業態變為一種高效的協作方式。智能家居從某種程度上也算得上一個信息交換的載體。
廉翌講到這麽一件事,如今的電網輸送的電量其實是一定的,當電量達到一定閾值時,便會出現報警狀況。而如果將電網與城市家庭相連,當電量達到一定臨界值時,城市家庭便可適當降低功耗,以讓用電峰值平穩過渡,不至於造成危機。
信息交換是一種物聯網的概念,其初步形態已經被應到類似可調節電網這樣的場景中,節省能源的同時保障穩定性。
至於更高一級的信息交換,比如,房間溫度控制器與空調、加濕器等的互動,空氣檢測儀與空氣凈化機之間的互動,燈光、門鎖、電視、音響之間的互動等等。
這個時候,家居會變得懂你了,這樣的智能才是真正的智能,而不是雞肋。
還有多遠
“盡管從大方向來講,智能家居是趨勢,但目前一般老百姓不會買,一個是價格高,第二個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勾蕊說到。
什麽時候智能家居才能真正來到每個人的身邊呢?價格大幅下降,便捷而完美地解決實際問題。要達到這個期許,不少業內資深人士提出四個方向還有待成熟。
第一, 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技術的突飛猛進。大數據可以被認為是機器學習的基礎,而機器學習則是將大數據變成實實在在有價值的服務的驅動力。大數據即人們日常生活習慣的收集不在一朝一夕,而在經年累月。機器學習無論是在算法上,還是新的體系設計上,都面臨不少挑戰,底層的技術問題仍然無法攻克。這是一個緩慢的進步。
第二, 傳感器、芯片、電池有待進一步突破。傳感器作為家居感知外界的入口,無論在語音、溫度、濕度、室內位置、圖像、觸覺、嗅覺等有待提高,以實現精準的判斷和傳遞。而芯片則需要在功耗及效率上基於家居形態做適應性調整。電池就更難了。當家居都智能化了,所有地方都在耗電,如何讓電池更持久從而減少更換麻煩,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而在電池上,新材料的挖掘和利用也需要假以時日。
第三、 消費市場仍未到。中國整個市場的中產階級雖然逐年增加,但比例仍然很小。不過,未來會越來越樂觀。據波士頓咨詢公司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將有5億富裕人群,這部分人群會願意會高需求付出高溢價。相關報告也預測,中國在2016年將有1億人屬於高收入人群,這將帶動家電消費行為和理念的轉變。
第四、 仍然沒有一款真正的爆品出現。掃地機器人算得上是較為成功的一款產品,產品真正做到了自己掃地,自己充電,不需要人操心。但就這款機器人而言,要走的路還很長,比如在wifi模塊上如何實現更多共享等等。
初創團隊的機會
如今,阿里、騰訊、小米、海爾等巨頭已經相繼布局智能家居領域,期望建立自己的領地,在未來保有平臺優勢。對於初創團隊來講,應該如何競爭呢?
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早年供職於摩托羅拉,如今自己創業做智能家居的廉翌分享了11條經驗。
第一, 單點突破。挑一到兩個單品進入,重度垂直進行深耕。公司在前期所有的精力必須放到產品的打磨中。
第二, 痛點一定要痛。找痛點最好從親身經歷或周圍朋友出發,找準最亟需解決的點。對於是不是偽需求,需要長期跟蹤了解用戶的行為習慣,把習慣摸透了,才能知道產品的推出到底有沒有真市場。對於智能產品來講,評價痛點的標準包括,大大節省能源,“讓用戶變得更懶”,“零思考”。
第三, 智能家居多為硬件產品,互聯網團隊必須做好足夠的準備,且需要調整思維。
互聯網產品和硬件產品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容易改。出現錯誤,服務器的問題,1天改完,APP的問題,幾天足夠改完,而硬件的問題,沒有一個月根本下不來。因此,整個產品規劃,最好首先從服務器搭建開始,重心依次為硬件、軟件,最後是UI。
第四, 硬件團隊也應學習互聯網思維,註意產品設計的模塊化、可變化和可叠代。由於硬件的元器件屬於賣方市場,采用不同規格的芯片雖然表面省了錢,但實際上在采購和供應鏈支持時會遇到大的困難。因此,如果能在硬件設計時就註意實現核心元器件的共享,將大大減少麻煩。
第五, 產品設計時還要從生產的角度出發,盡量減少生產過程。由於工廠生產線屬於流水作業,每增加一道工序,便會有人力成本的上升。如果是在中途重新設計流程,更會使得成本加倍上升。
第六, 註意排期。由於不同的硬件部分需要在不同的工廠進行生產,對於初創團隊來說,工廠屬於強勢的賣方市場,周期不可隨便調動。因此,提前了解所需工廠所有的生產周期和地點,做好排期表,能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損失。
第七, 不要太計較價格。無論是元器件,還是工廠加工,初創團隊並沒有優勢。因此,初創團隊對於前期報價不要太多計較,不然,工廠為了節省成本偷工減料,或者將原材料換掉,導致初創團隊後期的產品賣不出去或者不達標,損失就大了。
第八, 註意與工廠打交道的方式。初創團隊可以站在工廠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比如提前開發軟件測試方法,幫忙工廠改善流程,減少浪費,工廠受益,自然也會更多回饋創業者。
第九, 管理上一致對外,結果導向,責權下放。
相比初創團隊,大公司可謂優勢明顯:不缺錢,不缺人,不缺品牌,不缺市場。但是大公司為求穩,往往在決策效率上冗長繁瑣,重程序而非重結果。而這恰好是初創團隊的優勢所在。管理上,必須集中全公司力量一致對外,用人上要麽用,要麽不用,帶領全公司拼命往前沖。
第十, 盡可能采集更多數據。當人們更多享用智能的時候,也意味著交出更多隱私權。與智能家居相關的數據,無論是用電量、產品的開關習慣、控制習慣、天氣、空氣質量、地理位置、時間等,收集越多,越能在後期發揮影響力。
第十一, 在智能家居領域還有很多細分領域有待挖掘。門鎖、貨架重量計算器、電熱壺、面包機、烤箱、電飯鍋等2B或2C的小產品,只要能讓過程更加簡化,讓人們變得更懶,並適當結合共享的模式,初創公司就很有機會。
如今,智能家居還處在春秋時代的早期,遠沒到七雄爭霸的戰國時代。大公司的平臺戰略,小公司打破既有利益的反叛突襲,各種通訊傳輸協議如wifi、藍牙、zigbee的無標準統一,真假需求的魚龍混雜,消費市場的緩慢培育……都給智能家居這塊未來的必爭之地蒙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毛玻璃,窗外一片光明,卻看不清,摸不透。
誰在未來能把產品打造成空氣一般的存在,就算是扒開了一點窗。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