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日 味皇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7701
聖誕節普天同慶,但味皇一點也不快樂,因為要對住班人版,個個幾萬十幾萬一口咁推,食晚飯都係三爬兩撥,連舒舒服服食餐飯都唔得,收工又搭唔到車,向來味皇都是無節日意識的,至少工作是月月火水木金金
聖誕老人的原型是一個芬蘭的老囚犯,唔知點解以吪傳吪變成海明威造型,不過對該囚犯來說倒是產生了些社會貢獻
對大陸佬的衣著品味有些少認識,從衣服上印有logo的可以知道該品牌的流行程度,一般來說,大部分都是冇印logo的,例如非體育品牌外套,笠記,polo,老西,對大陸佬來說,呢類衣物似乎沒有品牌不品牌的必要
從可以看到logo流的衣物的部分來看,味皇在賭場觀察到按頻密出現的程度如下:
1.adidas--印有logo的adidas是最多人著的牌子,從手臂的直間條就能分到,連初代懵面超人變身後都是著adidas
2.boss--打馬球的logo,有時是大楷boss的logo個logo仲要有咁大得咁大方死人睇唔到咁,一般出現在polo上,出現得第二頻密的品牌,而且是唯一非體育類的品牌
3.kappa--狗男女的logo一眼就認到,從觀察所見,kappa的出現頻率高於nike,特別是女人身上,而男人著就似乎好蝦人,多數都突出左肚腩
4.nike--nike的外套特色是獨特的剪裁,但logo並不突出,相反,nike的笠記只印有大大的logo,反而仲多人著,似乎logo特大的外國品牌似乎更受大陸人歡迎
5.umbro--同心菱的logo只出現在英格籣球衣上,香港人著居多
6.puma--好少人著
7.李寧,361--出現頻率比少一兩截手指的賭客多
8.安踏等--出現頻率比少一兩截手指的賭客少
尋日bossini終於存倉,下星期可以賣了,但比起決定存倉時已回落了兩成幾,相反旭日股價卻上升,今次換馬蝕左d水添
最近股市又下跌,到現時為止,應了以前說的股市會牛皮幾年的說法,但二三線股同指數股的價格差已經收窄了不少,個人大膽認為牛2已經在10月結束,之後是大規模的上落市

港人圣诞囤货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40846.html
圣诞前夕,对于家住香港岛传统高档社区“海怡半岛”的陈先生和陈太太来说,多了一项特别的采购任务。他们从报纸上了解到,明年物价上涨的情况可能更为严峻,为此特意来到位于九龙沙田的大型购物商场“一田”采购明年全年的日用品。
对于两位退休老人来说,这可真是项艰巨的任务。从他们居住的港岛南区到沙田,需要先乘坐大巴然后再转乘火车,车程至少一个半小时。他们抢购的物品清单上列出了方便面、橄榄油、黄豆、盐、糖、洗发水、护发素、厨房清洁剂、厕纸等能够“放得上一年”的杂物。
虽然没有私家车运货,陈先生和陈太太仍乐此不疲。
高通胀迟早袭港?
陈氏夫妇的儿子陈启泰在中环一家金融机构上班,他很支持父母的决定,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家里的房子有四个大房间,其中一个是储物间,现在 终于大派用场了。他解释说,虽然他们这样的中产家庭完全能够负担得起即将来临的物价上涨,但是,既然是天天都要用的必需品,不如提前储备好,这样可以省下 一些钱将来用在其他地方。他并不认为一年储存时间太长。
官方数字显示,香港特区11月份的通胀率已经扩大至2.9%。
虽然比10月份上升了0.3个百分点,仍远远好过一江之隔的深圳,如果再剔除所有政府一次性纾困措施的影响,香港特区11月份基本通胀率为2.6%。
在香港,由于实施了联系汇率制,金管局只能被动接受美联储的低息政策。不过西方圣诞节给香港带来的打折优惠,暂时冲淡了香港的通胀预期,在太古城等一些大型卖场和超市,货价上的商品价格普遍下调了5%~10%,部分儿童玩具的价格更是骤降25%,以吸引客户。
陈太太介绍说,“一田”这次特价活动虽然结束,不过,传统上,香港在圣诞到农历新年结束之前,可能还会有类似的活动,他们还会趁机大量采购日用品。
但是,许多香港人认为,圣诞节不能阻止高通胀的最终到来,而且香港之所以目前比内地的通胀要低一些,最主要原因是香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加 上受惠于自由贸易政策,进口的商品由于免税或是低税,阻止了通胀的迅速蔓延。但在全球通胀预期之下,高通胀袭港只是时间问题,这也是许多像陈氏夫妇这样的 香港中产人士未雨绸缪的最主要原因。
特区政府披露的数据也显示,那些与内地货源联系紧密的产品,价格上扬最为凌厉。例如海鱼价格上涨最多,年增18.5%,其他海鲜则上扬了16%;此 外,新鲜水果也上扬了12.5%。在常用的日用品中,香港的白糖价格劲升了11.17%,不过这一上升幅度仍然追不上内地“糖高宗”的水准。另外,相比内 地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惊人的涨幅,香港截至今年11月的新鲜蔬菜涨幅为6.6%,并未引发过多的争议。
除了日常用品之外,据业内人士分析,香港服装价格在明年也会上涨。一个把服装厂开在广州的香港生意人说,由于棉花价格的上涨,今年布料价格涨势凌 厉,他们肯定会把这部分成本打到明年销售的服装价格中。这个商人甚至劝他的朋友们今年赶快多买一些衣服,否则,厂商明年势必将这些通胀转嫁给消费者。
但是,他同时也建议,可以买一些服装制造销售公司的股票,因为把上涨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之后,服装生产商明年的利润可能不跌反升。
这位服装厂商的建议与香港许多股评家的结论不谋而合。香港各大报纸铺天盖地地推荐抗通胀股,从内银股到消费类股,誓要跑赢可以预见的通胀压力。
投身投资市场抗通胀
香港的股市能否承担抗击高通胀的大任?从来自高盛、摩根士丹利以及野村证券等国际投行的全球策略师报告来看,似乎结论未定。这些分析师认为,明年上半年整个新兴市场都将饱受高通胀预期的影响。
除了股市,香港人还很积极地投身于楼市。虽然特区政府于11月份出台了打击短炒客的有力措施,但是,在小部分实力薄弱的炒家于近一个月内清空了手头 的存货之后,市场似乎又恢复了强势。一位地产中介说,现在的状态是,手头有楼的香港人不怕楼价跌,而一直等机会买楼的人则盼望着这次措施能够让楼价再降一 降。
在一家大型美国银行工作的分析师凯文说:“指望香港楼价跌到1997年或者‘非典’那阵子的水平是不可能了,如果这次楼价能跌10%左右的话,我就打算买了!”
买楼放租是香港人传统的投资模式,但近期这种投资模式的加剧,反映出香港租金价格上涨带来的诱惑。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近日公布的通胀数据显示,11月份的物价上涨除了由电力燃气以及水价上涨带动之外,最主要原因就是私人房屋租金的上涨。在港岛区,8月份,一套40平方米的房子的租金还只要13000港元,可是到了10月份,租金已经涨到16000港元了。
今年刚刚从澳大利亚回到香港工作的安杰拉后悔莫及地说:“谁能料到香港的租金在两个月内就涨了20%多?!早知道这样,我之前来港考察工作和居住环境的时候就应该先把房子订下来。现在不仅租金贵,而且盘源少,业主审查租客时也特别苛刻!”
在更换房屋需求推动之下,记者发现,香港的家具价格也稳步偷升。港人经常光顾的宜家家居店,去年售价仅169港元的一款折叠式小书桌,今年竟然涨到了369港元,涨幅超过一倍。许多餐具也提价了20%至50%不等。
香港特区政府坦承:“现时经济活动蓬勃,加上进口价格上涨,通胀压力在短期内可能持续爬升。”不过特区政府认为,整体经济的生产力持续增长,应有助于纾缓部分通胀压力。香港当局将继续密切留意通胀情况,特别是通胀对低收入人士的影响。
《紐約時報》聖誕不快樂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1212220108/
約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喧鬧的聖誕人流中,夾雜著一名花甲老人的落寞身影。
2004年平安夜過後,珍妮特·羅賓森(Janet L. Robinson)履新紐約時報公司(NYT.NYSE)總裁和CEO。
7年後的今天,她即將離職。
「在羅賓森的帶領下,公司也在探尋一些新的網絡增長模式,不知道她為什麼這個時候離開。」《紐約時報》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說。
無論糾結與否,傳統媒體轉型之路不容回頭。
去年9月,紐約時報公司董事長和發行人小亞瑟·蘇茲伯格(Arthur Sulzberger Jr)「未來某個時點將停止推出《紐約時報》印刷版」的吶喊猶在耳畔。
如今,這聽上去更像是傳統媒體敲響的又一次警鐘。
北京時間昨天,紐約時報公司發佈消息稱,正在與哈利法克斯媒體集團(Halifax Media Holdings LLC)就出售16家地區報紙事宜進行商談。自2006年以來該公司已經出售了部分電視、廣播和體育媒體的業務。
她要退休了
「說來五味雜陳,我想告訴你們,我要從紐約時報公司退休了。」珍妮特·羅賓森,這名在這家全球報業巨頭浸淫了近30年的元老以這封群發郵件向大家告別。
15日,紐約時報公司宣佈,羅賓森將在月底去職。
按照《紐約時報》的說法,羅賓森在其CEO任內,經歷了一個噴湧出太多未知因素的報業大動盪的時代。
近三年來,紐約時報媒體集團(The New York Times Media Group)的廣告和發行營收持續下降,廣告收入的三年走勢為10.68億美元、7.97億美元和7.8億美元。發行收入為6.681億美元、6.834億美元和6.837億美元。
這一讓業內外大呼意外的消息釋放以來,紐約時報公司5個交易日股價累計跌幅超過5%,其中,19日擬出售16家報紙的消息更是「貢獻」了超過2%的跌幅。
今年以來紐約時報公司股價跌幅接近27%。
61歲的羅賓森早在1983年就已經效力於這家巨頭公司,先後執掌報紙並擔任公司高級副總裁、COO(首席運營官)和執行副總裁等職。
她離職消息一出,公司一片震驚。
「之前並沒有聽說過任何消息。」上述《紐約時報》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和傳統媒體行業的其他公司一樣,因為經濟衰退、廣告客戶和讀者的網絡化轉移,《紐約時報》經歷了艱難的時刻。」
他稱,羅賓森其實幹得不錯。
在羅賓森的麾下,公司各大報刊齊頭並進,包括《紐約時報》、《波士頓全球報》(the Boston Global)、《國際先驅導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抓廣告、促發行、多創收,這是羅賓森對於旗下刊物的核心考量,而這些經營觀念又通過三大路徑實現:成本控制、運營效率和定價激勵。
15日,《紐約時報》刊登了近4000字長文,關鍵詞只有一個——羅賓森。
就像15年前重塑《紐約時報》全國性報紙形象,邁入新千禧年的羅賓森開始了又一個重大選題的謀劃:數字化。
談及最近該公司剛剛建立的一個在線訂閱模式,美國康涅狄格州獨立研究機構分析師克雷格·胡貝爾(Craig Huber)認為,《紐約時報》運行得「如此不錯」。
紐約時報公司稱將在公司內外尋覓合適的新CEO人選,而在過渡期,將由蘇茲伯格兼任。
秘密的約談
分析師稱,從公司角度來說,作為一家擁有傳統媒體巨頭,無論是從消費者還是從網絡廣告收益的角度,已經越來越依賴於數字收益。紐約時報公司可能正在尋覓一位有著雄厚數字運營背景和經歷的人繼任。
據《紐約時報》的報導,上週五,蘇茲伯格在公司於紐約曼哈頓總部的15樓約談羅賓森。
1個多月前,《紐約時報》負責數字部門的高級副總裁馬丁·尼森赫茲(Martin Nisenholtz)也宣佈將在年底退休。
羅賓森比尼森赫茲大5歲,同事用「天生的嚴謹和直接」來形容她。她在紐約時報公司乃至整個媒體行業中的聲名鵲起,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她和麥迪遜大道的緊密關係。
麥迪遜大道是美國廣告業的中心。
翻開羅賓森更早的履歷不難發現,經營是她的老本行。
她在加入《紐約時報》之前,是紐約時報公司下屬女性雜誌集團(已被出售)廣告、營銷板塊的高級副總裁。
只是,時不我待。
今年3月,《紐約時報》重新推出網絡版收費閱讀制。
事實上,早在4年前,這張老牌報紙就曾嘗試推出付費電子閱讀,但由於瀏覽量急劇下降,不得不停止收費。
去年9月,蘇茲伯格表示,《紐約時報》將在未來某個時點停止推出印刷版,主要通過網絡版來吸引讀者和拓展營收來源。
2010年的數據顯示,《紐約時報》每年在新聞編輯方面的支出為大約2億美元,而在線業務營收為大約1.5億美元。
觀點的轉變需要時間。
美國農業雜誌(Farm Progress)的主編麥克·威爾遜(Mike Wilson)告訴本報記者,「當我和一名新聞通訊社記者採訪同一個話題時,我想到的是可以做幾個版,但他告訴我,最多只能寫600字。」
轉型道阻且長
這不是《紐約時報》第一個十字路口,對於美國傳統媒體行業也是如此。
「目前,美國報紙遭遇的是商業模式的困惑。」威爾遜對本報記者表示,「讀者喜歡免費的午餐,但他們分不太清楚垃圾信息和專業主義新聞。」
「2011年美國農民有個好收成,我們不擔心自己的廣告。」威爾遜同時坦言,他們的雜誌上線收費是個大概率事件。
美國報業協會(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美國報紙廣告收入連續第20個季度下降。
但當季在線廣告投入「六連增」至8億美元。
然而,如威爾遜所言,如今訂閱新媒體已經不是一個漢堡可以搞定的。
據本報記者瞭解,包括各類終端閱讀的《紐約時報》網絡版在免費體驗之後年費260美元。
相比其競爭對手,這樣的價位並沒有體現羅賓森所設想的定價激勵。
同樣是一年的數字版本訂閱,一名中國讀者告訴本報記者,《金融時報》的收費近200美元,《華爾街日報》的定價為103美元。
這並不是一個糟糕透頂的聖誕節。10月,紐約時報公司稱,《紐約時報》網站擁有32.4萬付費用戶,這給該公司帶來了5800萬美元的年收入。
談及基於網絡平台運行的發展策略,彭博有限合夥企業董事長高逸雅(Peter Grauer)曾同本報記者討論稱,服務於30多萬終端用戶是最安全的策略。
根據紐約時報公司第三季度財報,總營收同比下降3.1%至5.37億美元,其中,廣告營收同比下降9%。
數字廣告營收則同比增長8%。
2010年,整個公司的數字化營收接近4億美元,較2009年增長15%,對公司全部收入的貢獻率為16%。
蹣跚的是印刷發行量。
年報顯示,《紐約時報》2010年工作日和週末版的發行量分別為90.61萬份和135.68萬份,較2009年均下降5萬份左右。
思考的碎片--12/24 城鎮化聖誕快樂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72cl.html城鎮化是最近的討論的熱點。
宏觀的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走到盡頭。
世界工廠模式到頭。
內需成為下一步的重點。
城鎮化正是這個背景下出台的政策。
而且這是動的是增量而非重新瓜分存量。
不得不說這有一定前瞻性和可行性。
城鎮化最近在雪球的討論也很多集思廣益,總的看法還是比較正面。
我和@trustno1 也討論很多。
我們覺得農業是這次城鎮化的第一步
畢竟城鎮化和小崗村是兩個概念
小崗村是公有制到個體私有制的轉變,導致了農業效率的極大提高。
那麼城鎮化呢?
城鎮化成功的前提是個體農戶生產的低效率向規模化搞效率農業轉變。不然農村土地誰要?
還有一個辦法是讓農村宅基地入市 這算是產權界定導致的財富效應。
但是誰會去住呢?
按照我對當下農村的理解,很多留守戶都是老弱病殘,都是自給自足的個體經濟而非商品經濟。
這樣的農業是沒有效率的。也是無法持續的。特別是在人口下降的過程中。
所以城鎮化的第一步應該是規模農業 提高農業效率而非宅基地的置換導致的財富效應。
農業的效率提高才是城鎮化改革的目的和第一步。
由農業效率的提高自然會帶後後期的所謂城鎮化也能解決失地農民的長期現金流。不然會導致更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農村的宗族和熟人經濟會讓所有開發商卻步的如果不是doublewin的話
只有規模農業吸收和解決失地農民的工作問題在是double win,這在四川地震災後重建中已經有體現。
那麼規模農業會如何演化呢?
從這次的重點提出城鎮化看,是給政策而非給錢的改革和4萬億不可同日而語。
1.農業的政策會加大補貼力度。維持糧價等要素價格的穩定
2.減少交易成本
同時今天的新聞中也可以看到加大物流整頓。減少高速公路罰款。這也是減少蔬菜交易成本的一個方法。減少那些爛在地裡蔬菜上新聞。
3.農產品的價格會下降
因為供應增加,這同時也會穩定CPI
只有規模農業上路大規模城鎮化才會實質的推動。
後面的演化會很多種 當下去推演操之過急。
這就是我對城鎮化的理解。
祝大家聖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