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你對人好,人對你唔好呀!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08.html

「你對人好,咁人又對你好囉!」呢句係我時不時都會衝口而出既口頭禪。

做左咁多年人,我當然清楚,呢句說話響好多時候都唔係真既。特別響利益關頭前面,你對人好,人地當然未必會對返你好。

過去當我口快快將呢句說話講出口既時候,好多時都會有好心既朋友提醒我,做人唔可以咁天真,唔可以期望人家對你會如你所願地好。呢個場面,好似一個充滿 生活經驗既老人家,勸戒一個初出茅廬,不知天高地厚既年輕人小心世途險惡一樣。但係我有一個有趣既發現,就係曾經對我作出如此「勸戒」既好心朋友,通常都 唔係咩老人家,反而大部份都比我年輕,只係二十出頭既大有人在,反而生活經驗豐富既「老人家」,卻從來未對我呢句「口頭禪」有過意見。

奇怪嗎?

大家有冇試過,被自己認定為「朋友」既人出賣?我有,試過唔止一次添。全部都係發生響N年前仲好後生既時候。被朋友出賣既感覺當然痛,而且我亦曾經得出 「你對人好但人會對你唔好」呢個答案。引伸出黎既結論係:「為免因人地對你唔好而讓自己受傷,所以你千祈唔好對人咁好。」emm,呢個結論看似理所當然, 但係咪真係咁?

受傷既源頭,並唔係因為你「對過人好」。真正既原因,其實係你「投入過感情」。

年輕既時候,「對人好」同「投入感情」,當中有割不掉既關係。假如我唔當你係朋友,我就不能夠對你好。年輕人既世界,黑與白、敵與友對相當分明。隨住年紀 既增長,灰色佔人生既比例變得越黎越多,「絕對朋友」和「絕對敵人」既數目急劇下跌,取而代之,係一大班「亦敵亦友」既人。

對人好一點,與投入感情跟他/她相處,長大後慢慢發現原來當中唔需要有等號。對一個「並非朋友」的人好,基本上問題不大。但對人好一點既同時,也會啟動「防人機制」,當中原來也冇抵觸。

人與人之間既相處,係一個又一個既循環。你對人好,「大部份」既正常人通常都會以「對返你好」作回敬。當呢個循環不斷運作,加上長時間既相處同了解, 大家既關係可能會昇華變成朋友。年輕人認定一個「朋友」既時間一般相對比較短,然而在對人好之後受到傷害既機會自然亦較高。對人好不會讓你受傷,太輕率投 放感情,先至係讓人受傷既元兇。

我諗,呢個正正係,點解只有後生仔先會勸我,叫我「唔好期望人地會對你一樣好」既原因。真正天真既老鬼們其實少之又少,或者真正讓人婉惜既係,年紀大左之後,要從新認定一個「朋友」,有時比中六合彩仲困難。

祝大家有個愉快既週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02

一個香港人對香港政局變化的理解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88

一個香港人對香港政局變化的理解
作者: 葉兆清

編者按:周五港股那點事刊登了格隆匯會員左龍大叔的文章《誰是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一個跨境投資者對香港政改、港股大機會的深度分析》後引發強烈反響。那麽,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又是怎樣看港股、看香港甚至環球經濟、以及香港的政治的呢?本期港股那點事刊登的這篇文章,正是出自一個香港本地人之手。作者葉兆清本身背景主要做港股,05年畢業第一份工作是做宏觀經濟分析研究,隨後做過賣方、買方研究員、資產管理等工作,相信現時格隆匯中比較少有這背景的人,而本文也和左龍的文章一樣,從細微之處著眼,數據詳實令人信服,值得每一位關心香港命運前途的人仔細閱讀。我們也特別期待作者分享關於港股改變情況的觀點和文章。

昨晚我拜讀了 “誰是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 ,作為本土香港人,也覺得它把很多問題都說清楚了,但有些地方我不太認同。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回歸前我還在念中學,我一直受的是當時英國殖民地色彩的教育,在2003年沙士時我在讀大學,我在04年開始買賣(大陸叫炒,香港較少人叫自己炒,叫投資比較多)港股,到05年畢業後找的宏觀經濟分析研究工作。作為一個香港本地人怎樣看港股、看香港甚至環球經濟、以及香港的政治,我們對自己跟大陸的關系,我相信現時格隆匯中比較少有這背景的人。所以我毛遂自薦寫下這篇從土地港人看香港的文章。

左龍大叔認為 “港資地產商回歸前的成功和迅速壯大是靠中國背景的支持和祝福” ,這點我不太認同。

香港地產從80年代到97年經壓大牛市更多是以下因素的:

1)香港在1984年簽中英聯合聲明時,因中方恐防英方在回歸前把香港土地賤賣,因而制訂每年土地供應少於50公頃之限,

2) 港政府1983年定下聯系匯率,把港元跟美元掛鉤,又適值美國減息周期,令香港出現實際負利率,令美元計價樓價上升,



4) 那段時間當然還包括經濟發展,香港制造業、轉口貿易、旅遊及金融都是迅速發展。經濟好令購買需求及購買力增加,在供應量維持不變下,造就房地產牛市格局。

左龍大叔說的李嘉誠在天水圍布局的成功例子也不太可能靠中國背景的企業。首先,李嘉誠在97年前的天水圍樓是賣樓花的,即樓遠未建好,已經先鎖定買賣合約,先付錢獲得將來住房的權利,而這個樓花是可以轉售的,結果是1997當時把天水圍的房價炒到呎價4500元,炒賣是二級市場的市場參與者行為,跟發展商沒關。當時4500是天價,03年沙士最差的時候跌至原價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直至2013年,15年後才升回至當時水平。

其實李嘉誠的成功不是因為他知道香港回歸前後樓房會繼續繁榮或得到中央幫助,實際上長實以及新鴻基地產等很多成功的本地地產商的成功只是把握回歸前房地產大牛市的趨勢,在適當時候做適當的事,以及做好風險評估,在牛市結束前做好準備,保留實力等待在下一次牛市來臨。

當然我承認的是香港的房地產行業是嚴重影響整個香港生態,論據在左龍大叔有較多的分析,在此不說。

香港回歸後為什麽仍傾向地產發展?原因仍是有很多,但關於政治那邊,我想說的並不一定簡單得出結論是地產商管治香港。

從回歸後行政長官變化說起。

第一位行政長官是董建華,他家族是東方海外,由已故船王董浩雲創辦,董建華是董浩雲長子。董特首是有強大的商界背景、人脈關系亦十分廣泛。重點是他擁有一副慈祥之心,做的很多政策出發點是從市民的角度,只是唯一問題是想法不夠全面,又剛好遇到不利的外圍環境,故此最終才被迫離任。

他在97年樓市瘋狂的時候他推出每年建8萬5千個公屋單位的政策,俗稱8萬5,結果遇上亞洲金融風暴,港府為了打擊追擊港元的大鱷,穩定港元聯系匯率的穩定,在一夜間由9% 升至280%,樓市因此爆破。

“8萬5"最終胎死腹中,樓價已經從97年高位跌超過一半,市民應該高興才對,但人民當時怨氣極深,為什麽?原因是樓價急跌令負資產及破產人數攀升,同時亦影響金融的穩定性以及實體經濟,經濟樓市利益老早就堅固的掛在一起,樓市下跌過快嚴重影響民生。

同時,上天並沒有眷顧董建華政府,2003年沙士的到來令香港經濟、資產價格雪上加霜,有報導指03年7.1遊行的人數有超過50萬,當時很多人把很多責任歸究政府,同時有提出要求要普選行政長官的聲音。

曾蔭權作為當時政務司司長,第二把交椅,走馬上任。曾蔭權是英國統治時的官僚體系出身,從低級的政務官做起,做到政府中第二把交椅,他十分了解回歸前香港為什麽能夠繁榮興旺,香港回歸前很流行一句話叫「馬照跑,舞照跳」,這句話其實出自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口中,所指的是香港回歸中國之後享有「一國兩制」,香港可以享有高度自治,社會制度、司法制度、以及市民的生活方式都不會改變。

曾蔭權當時相信,只要維持英國式的管治政策,香港繁榮會再來。

那什麽叫英國式的管治政策?我這里重點說兩個特點。

一、是高地價(及房價)政策,曾政府發現樓價下跌其實嚴重影響各方面民生、經濟甚至政治,這亦是董下臺的原因。所以他想千法百計要讓樓價回升。


曾政府的任期2005年至2012年,落成量跟政策導向有兩至三年的滯後性,從上表看到,曾政府房地產的施政就是把私樓、公屋供應全面壓低,創造回歸前的房屋供應的水平,甚至更低的水平,這才是現時社會很多居住問題的原因。

二、另一個重點施政叫積極不幹預政策, 1980年底,當時布政司(即現在的政府第二把交椅)夏鼎基在向香港工業總會發表演說中,清楚地闡述了什麽是積極不幹預政策,他特別強調「積極」二字:

“但當我提到政府的經濟政策時,我是用『積極』來形容『不幹預』的。也許我以往未曾清楚說明所謂『積極』的涵義。這其實是指:當政府遇到要求作出幹預的建議時,不會純粹因為其性質而慣性認為建議不正確。剛好相反。一般而言,政府會因應當前和將來可能會出現的形勢,權衡輕重,仔細考慮支持和反對采取幹預行動的理據——在經濟的任何環節以及在需求或供應方面。然後,政府才作出積極的決定,分析利害所在。”

由此可見,積極不幹預政策不是單純的不施政,而是政府有對未來形勢及趨勢有判斷後再作決定施政方針。

只是曾政府以及香港的公務員以前一直都是被訓練為聽取英國政府決定的執行體,對未來形勢判斷及把握完全沒有經驗和能力。

香港的高鐵公布延期又延期才能通車,超資又超資,政府的財政預算永遠跟當年實際財政結余距離很遠等等事例最子均能證明。

曾政府接任後,對自由行政策、中港融合趨勢以及外圍大環境判斷和掌握都不如理想,政策制定並沒有長遠的規劃,埋下了很多社會多層次分化的問題。

政府低估了旅客自由行及中國資金南下,對香港房價、店租金的影響,這些影響嚴重影響香港居民生活情況。香港出現過奶粉荒,奶粉在香港各處商店都買不到,嚴重的時候,曾有段時候,上水的超市連益力多(一種飲料名) 也沒法買到。

有好多人以為地產發展商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但一般的地產商只是從事買地建房的商業模式,對地產商最好的環境是樓價房價逐年穩步上升,從買面粉到賣面包的過程中不止於承受太多太大的風險。

可惜的是,沒有遠見並無為的政府,在加上外圍環境的情況下,樓市上升速度過快失控,導致民心想政府控制樓價,政府發現後出政策控制樓價,增加市場甚不可見的風險。

所以,如果真的是由地產發展商統治/控制香港政治,香港不會發展成這樣的。

左龍大叔說香港人並沒有怪地產商這個亦是值得相確的,香港最近出版有本書叫地產霸權,這四個字成為香港較熱和流行的詞匯,的確,在這環境下,地產商令香港居民捱貴租和貴住房,但是造成這環境並不是由於地產商造成的。

直至任內尾段, 2011年10月,曾蔭權在電臺節目中承認,過去的房屋政策有失誤,土地儲備不足,行政長官曾蔭權七年任期內,樓價不斷上升,並未香港人帶回港英時代的經濟繁榮,真正的利益落在小部份人手里,社會變得分化,這個分化情況到了梁振英政府更之嚴重。

暫時在這里不對梁振英本人作分析。但實際上,梁上臺的政策或者也有外圍因素的原因,令香港細價樓瘋狂上升(見下二圖,比較中原指數跟天水圍嘉湖山莊樓價升幅,後者升幅更大)。左龍大叔說的悲情城市天水圍是最近二、三年瘋狂上漲,如果按照樓價上漲就是地產商受恵的邏輯看,我們不就也確定梁政府也是地產霸權加強版?



“寫到這里,相信大家明白了,華資地產商們回歸前後對香港的繁榮穩定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他們成為了回歸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的港人主體”

“回歸15年的管治結果是,香港大多數老百姓們沒有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貧困人口增加,階層固化,大學生畢業就失業,年輕人看不到詩和遠方(這就是有不少大學生參與占中的核心原因”

左龍大叔提到最近香港提出的普選就是最好的方案。

其實,作為一個香港生活的香港人,深知能否通過政府提出的普選仍是未知之事。香港現時出現的是 “真”和 “假” 普選之爭,並不是是否普選的問題。

我也並不認同普選後能解決上述的社會分化問題。相反,無論怎樣,我認為社會分化會越演越烈。社會出現了各種對立: “親政府”跟所謂 “民主的” ; ”愛國的” 跟” 本土的” ……

梁政府跟上兩屆政府最大不同的特點之一是梁政府十分聽從中央的意見,很少真心考慮香港本土人利益,中港融合是大趨勢,我們預見未來有越來越多的大陸企業、大陸人來香港發展、大陸資金投資尋找機會。

在這趨勢下,香港股市是其中一個重大的特征,盡管我跟左龍大叔有些細節上的看法並不同,但最後結論也是相近,中資將會更多更大影響香港整個地區,無論港人願意如否。

鄧爺爺說過香港回歸五十年不變,五十年後的2047年,當中國自身經濟結構轉形成功,成為世界上真正的強國時,我們將發現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區,在法治上、制度上有其獨特性,但一河之隔的區別並不再明顯,這或者是由於香港一定不變吧。


來源:港股那點事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892

59%人對希拉莉反感 創新高

1 : GS(14)@2016-09-02 05:49:34

自從美國民主黨全國大會結束後,特朗普聲望一直落後對手希拉莉(圖)達雙位數百分點,但希拉莉的小陽春亦陷危機,據《華盛頓郵報》與美國廣播公司調查,多達56%美國人對她不抱好感,是她自1993年當上總統夫人至今20多年來的新低。調查亦指只有41%人對她抱好感,希拉莉的「舊谷底」是6月,反感率達55%人;7月時亦只有42%對她抱好感。唯一安慰是特朗普更惹人厭:35%人對他有好感,反感者多達63%。但若只看已登記選民,兩人不相伯仲:僅38%人對希拉莉抱好感(特朗普37%),反感的多達59%(特朗普60%)。民眾對希拉莉反感的比率創新高,原因難確定,或是上周傳出有關她與丈夫的慈善機構克林頓基金會及她任國務卿期間電郵醜聞的負面消息。美國《華盛頓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02/197574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174

克宮操縱輿論 俄人對敍漠不關心

1 : GS(14)@2016-09-30 08:08:48

【粉飾太平】俄羅斯國民對政府介入敍利亞內戰漠不關心,相信與克里姆林宮操縱輿論、刻意淡化戰爭對國內的影響有關。


電視常播俄軍救援

一年前,克宮以討伐「伊斯蘭國」(IS)為名開始空襲敍利亞,觸發莫斯科300人上街示威,但有份參與示威的資深反對派人士戴維迪斯(Sergei Davidis)指,「以我所知,那之後就再無出現針對敍利亞或俄軍介入戰事而舉行的活動」。敍利亞內戰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首次對外戰爭,本來意義重大,卻不為俄國民眾關注及討論。戴維迪斯指,社會普遍視之為「花費不大、偏遠且不會帶來太大威脅」的戰事。有民眾指身邊人甚少提起敍利亞,相對於每日戰事,電視更常播放俄軍如何施予人道救援。當地獨立調查機構列瓦達中心主任古德科夫指,民眾一年前對政府介入戰事「感到一定程度的困惑甚至恐懼」,但電視台粉飾太平一久他們就開始信服。克里姆林宮至今仍然堅稱,在敍利亞執行任務的戰機僅數十架、士兵僅數千人,即使將參謀及特種部隊派駐敍利亞,仍強調指俄軍的地面部隊並沒有參與前線戰事。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30/197863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682

強國人對即食麵係真愛?稱外遊必備唔係為錢喎

1 : GS(14)@2016-10-02 12:49:55

一方面在名牌店一擲千金,出了名牌店卻在路邊吃即食麵,這種衝突感極強的畫面,大概只有在中國遊客身上看得到。內地傳媒就「中國遊客對方便麵(即食麵)是真愛」的調查顯示,有近30%中國遊客出國玩,一定要帶上即食麵。中國遊客究竟有多愛即食麵?根據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旅行」和「挖財」發佈的「出境旅遊與即食麵的邏輯考證報告」指出,中國有高達31.29%的出境遊客有過帶即食麵出國經歷。而且即使出國不帶即食麵,也有58.24%的中國遊客,會在旅遊目的地購買即食麵。根據報告調查,中國人出國旅遊的行程平均約5天,50.36%攜帶即食麵出國的遊客,行李箱要裝3到5包即食麵。也就是說,有超過一半的人一天都離不開即食麵。對於出國掃貨毫不手軟的中國遊客而言,吃即食麵的原因當然不是為了省錢這麼簡單。調查顯示,出國一定要帶即食麵排名第一的原因是「吃不慣當地伙食」。報告稱,不少中國遊客吃不慣西餐,而即食麵因為帶着「熟悉的味道」,成為了這部份遊客的「剛需」(剛性需求)。對於這些中國遊客來說,他們熱衷攜帶的就不僅僅是即食麵,辣椒醬、火腿腸、牛肉乾、榨菜絲、滷蛋等,也就成為與即食麵一起帶出國的「標配」(標準配備)。排名第二的原因是「節省旅途就餐時間」或「方便」;「便宜」則僅排名第三。還有一群「嚴重即食麵愛好者」,不僅要帶即食麵出國吃,還要在當地買即食麵帶回國吃。日本、南韓和馬來西亞等國家成為中國「嚴重即食麵愛好者」最愛採購即食麵的旅行目的地,其追求的無非是「口味好」和「口味新奇」。報告還顯示,中國遊客對於即食麵的熱愛程度和年齡有關,但與收入卻沒有關係。年齡越大的中國遊客卻越離不開即食麵,「70後」(1970年至1979年出生者)遊客攜帶即食麵出境旅遊的比率高達66.14%,「80後」、「90後」則逐步降低。至於,戀愛中的情侶對於即食麵的依賴程度最低,而已婚且育有子女的遊客,對於即食麵的依賴程度高達60.51%。上海澎湃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02/197886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9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