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財點睛丨老齡化日趨嚴重 智慧養老行動計劃出爐

據工信部網站16日消息,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行動計劃提出,期內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行業領軍企業,打造一批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品牌。

所謂智慧健康養老,是指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實現個人、家庭、社區、機構與健康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推動健康養老服務智慧化升級,提升健康養老服務質量效率水平。這有助於我國快速增長的老年人口在目前有限的養老資源中獲得更好的養老服務。

自1991年開始,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連續24年低於世代更替水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總和生育率僅為1.18。雖然數據可能存在漏報錯報導致的誤差的嫌疑,但按照人口學標準,總和生育率在1.5以下就意味著已經掉入低生育率陷阱。這也就意味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態勢已經凸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至2015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2億,占總人口的16.1%。國務院1月份印發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顯示,“十三五”時期,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平穩增長,2021-2030年增長速度將明顯加快,到2030年占比將達到25%左右。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有35%的人口超過60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

人口老齡化直接導致的是我國老年人口快速上升,養老需求日益增長。國泰君安分析認為,中國養老產業2020年將迎來5萬億元的市場空間。此時,多部委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將有助於我國養老產業迅速發展,有望快速解決我國因老齡人口眾多導致的養老資源難以全面覆蓋等問題。

 

今日《點睛》您可滿意?還有更多精彩等著您~請前往App Store、安卓商店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好內容為更好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752

中法簽署核能、科研、應對老齡化等領域合作文件

據中國政府網站消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1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舉行儀式,歡迎法國總理卡澤納夫訪華。兩國總理會談後,共同見證了核能、科研、應對老齡化等領域合作文件的簽署。雙方還達成了《中法駕照互認協議》。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1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同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法國總理卡澤納夫舉行會談。

李克強表示,中法關系發展良好,一直走在中國同西方國家關系的前列。中方願同法方一道,始終從戰略高度看待和把握中法關系,秉持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理念發展好兩國關系。中法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廣泛共同利益和責任。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下,中法有必要進行深入溝通協調,深化各領域合作,共同應對風險挑戰,向世界發出致力於維護和平穩定、促進發展的強烈信號,以穩定性應對不確定性。

李克強指出,中方願同法方繼續立足雙邊、面向全球,實現深度利益融合。重點深化核能全產業鏈合作,穩步推進中法英國欣克利角核電項目,探討共同開發其他第三方核電市場,拓展航空航天合作,深化應對氣候變化、綠色產業合作,加快推進武漢生態城項目,探討開展農業全產業鏈合作,以及醫藥衛生、應對老齡化等新興領域合作。

李克強強調,中法都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人文交往潛力巨大。雙方可深化科教文衛體等合作,落實好“千人實習生計劃”和此訪期間簽署的《中法駕照互認協議》等,更好便利雙方人員往來。希望法方為中國遊客提供更多安全保障和便利化服務。

李克強指出,歐洲是多極化世界的重要一極。中方願同歐方對接發展戰略,深化互利合作,共同促進亞歐大陸和世界的繁榮與發展。中方始終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希望看到一個團結、繁榮、穩定的歐盟,這不僅有利於中法、中歐關系,也有利於多邊主義和全球化發展。歐盟應全面、徹底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所作承諾,以平等磋商妥處分歧,為中歐務實合作健康穩定發展創造條件。

卡澤納夫表示,法中兩國交往歷史悠久,友誼深厚,富有強大活力。兩國民用核能合作成果顯著,農業合作機遇廣闊,環保等可持續發展產業合作具有示範意義。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法中更應進一步密切雙邊往來,深化互利合作。法方願同中方加強政治、經貿、投資、科技、農業、核能、環保、教育等各領域合作,與中方共同維護貿易自由化,化解保護主義。歐中擁有許多共同利益,相信雙方能夠在履行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義務方面找到妥善解決方案。法方願為此作出努力,推動歐中關系發展。

雙方還就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

會談前,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為卡澤納夫舉行歡迎儀式。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家瑞等參加。

會談後,兩國總理共同見證了雙方核能、科技、人員交往等領域多份合作文件的簽署。

公安部:中國與法國將實現駕駛證互認換領

2月21日,中國公安部與法國內政部在北京簽署駕駛證互認換領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法蘭西共和國雙方承認對方核發的有效駕駛證,一方準許持有對方國家駕駛證的人員在其境內直接駕車或者免試換領駕駛證。

對於臨時進入對方境內不超過一年的,雙方駕駛證實現互認。臨時進入法國的,可以憑中國駕駛證和翻譯件直接駕車,無需換證;臨時進入中國的,可以持法國駕駛證和翻譯件直接換領臨時駕駛許可,免予體檢和考試。互認駕駛證準駕車型包括中型客車、大型貨車、小型汽車和摩托車。

對於在對方國家居留超過一年的,雙方駕駛證實現免試互換。一方公民或常駐人員持本國駕駛證和翻譯件,以及護照、簽證或者居留證件,可以直接免試換領對方國家駕駛證。免試換領的駕駛證準駕車型包括小型汽車和摩托車。

對於外交人員和留學生,雙方給予對等優惠政策。中國外交人員和留學生在法工作、學習期間,憑中國駕駛證和翻譯件可以直接駕駛相應準駕車型的機動車;法國外交人員和留學人員在中國工作、學習期間,可以持法國駕駛證免試換領相應準駕車型的中國駕駛證。

據了解,互認協議將自雙方簽署並完成國內法律確認手續之日起九十日後生效。實現中法駕駛證互認換領,有利於方便兩國公民駕車出行,有利於促進兩國警務合作,對推進兩國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人員往來具有重要意義。中法駕駛證互認換領協議的實施,將直接惠及大量在法華人華僑以及赴法旅遊、留學、務工、探親等人員。

公安部交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推進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駕駛證互認換領是深化公安改革、落實國務院駕考改革意見的重要舉措。此前,中國已經實現與比利時、阿聯酋兩國的駕駛證互認換領。目前,正在積極推進與其他國家駕駛證互認換領工作,進一步擴大互認換領範圍,提升我國駕駛證國際認知認可度,方便中國公民出境駕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317

一財點睛丨多部委發文應對老齡化加速 智慧養老受益

國家衛計委等多部門近日聯合發布《“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旨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的趨勢,實現健康老齡化。

《規劃》指出,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健康服務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我國針對老年人健康服務體系仍有待完善,醫養結合服務政策體系尚不健全,為社區和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服務的能力亟待加強。同時,國內老年健康保障制度總體上也滯後於人口老齡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政策效率不高,尤其是失能老人、殘疾老人迫切需要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尚未建立。

《規劃》要求,“十三五”期間要進一步優化老年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加強醫療救治、康複護理、醫養結合等方面工作,構建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持續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

值得關註的是,規劃重點部署了9項工作任務,其中再度強調,要積極推動醫養結合服務,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同時也對推動智慧養老、中醫藥醫養結合服務等方面工作作出部署。

《規劃》指出,要加強老年健康相關科研工作,研究發展可穿戴老年人健康支持技術和設備,同時推進信息技術支撐健康養老發展,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創新健康養老服務模式,發展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

此外,《規劃》表示,將推動發展中醫藥(民族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服務,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新建)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主的護理院、療養院,探索建立一批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服務示範基地,促進中醫醫療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居民家庭。

今年以來,管理層關於養老方面的相關政策層出不窮,顯示政府對於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高度重視,預計後續對於加強醫養結合、扶持養老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政策細則有望持續落地,對於養老相關產業有望構成積極影響。A股市場上,對於智慧養老的推進有望給便攜智能設備制造等相關領域上市公司,諸如樂普醫療(300003.SZ)、魚躍醫療(002223.SZ)、延華智能(002178.SZ)等構成積極影響。此外,益佰制藥(600594.SH)等中醫藥領域企業也有望受益於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的持續推進。

 

今日《點睛》您可滿意?還有更多精彩等著您~請前往App Store、安卓商店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好內容為更好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54

老齡化“來襲” 養老金融未來大有可為

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未來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挑戰。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對眾多金融機構而言,這一挑戰也意味著巨大的養老市場潛力。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金融服務分會成立儀式及中國養老金融服務論壇上,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養老信托、養老產業資產證券化等養老金融業務未來“大有可為”。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2.31億,相當於德國和俄羅斯人口的總和;老齡化速度世界第一,202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43億,2050年將達4.8億,超過美國和俄羅斯人口總和。當今我國社會正處於加速老齡化階段。

國家體改委綜合試點司原副司長、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曾國祥在上述論壇上表示,現代社會養老制度改革任務非常艱巨,養老機構的運作,一定要走社會化、市場化的路子才行,同時要拓寬養老資金社會融資的渠道,確保養老資金運營的保值增值。

目前,我國養老保險的頂層設計為“三支柱”的結構,以基本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為第一支柱,企業年金及職業年金為第二支柱,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為第三支柱。

中民普惠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總裁劉菁表示,養老產業金融服務發展目前明顯不足,首先我國老齡金融發展上處於起步階段,養老金融產品單一低效,很多老人是以個人儲蓄作為唯一的理財方式;第二個是養老保險方面也存在過於依賴基本養老保險,其他的養老相關保險補充不足的問題;第三是產業發展理念滯後,對於老年用品,老年金融的重視不夠,基本上是觀望多、行動少;第四是產業有效的需求不足,鼓勵老年人消費的政策支持不夠,扶持政策基本上處於空白的狀態,因此養老市場亟需模式升級以及供給側的改革,需要用連鎖化、標準化來治愈之前散亂差的狀況。

而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除了商業養老保險之外,養老信托、養老產業的資產證券化都是未來具有發展潛力的業務。

華寶信托總裁王波表示,企業年金制度是建立在信托的發展基礎之上的。“我國大概現在有200萬家企業,如果是微觀層面上,大家有更多的比較靈活的普通養老,但是從宏觀層面來說,完善以信托人為核心的年金企業托管的管理制度,加以商業化運作,充分提高年金基金運作管理的效率,這對整個的社會養老體系健全更有益處,養老信托大有可為。”王波認為,基於信托上佳的財產隔離性,基於信托的監管模式分別從道德機制、國家監管和市場競爭三個層面約束受托人行為,能夠保障年金參與人員的利益安全。

廈門國際金融技術有限公司總裁陳雷則表示,退休養老基金的投資,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選擇是資產證券化產品。

資產證券化是指把具有穩定現金流的資產,通過破產隔離,結構化分層等技術手段,發行資產支持證券,從而進行融資的業務活動。

“例如,養老地產開發完成轉入經營期後,由於養老項目以持有為主,在前期資金投入巨大的背景下,後續經營中的資金需求問題更大更迫切。養老地產的經營過程中,會產生兩種收益:一是老年人入住養老物業時交納的會費或者押金,這屬於已有債權;二是老年人入住時每月需交納的養老服務費、房費、餐飲費等,該類費用明確、穩定,屬於未來債權。這種有基礎法律關系的未來債權是可以作為信托財產設立信托的。因此,通過結構性融資工具,把既定債權和未來債權證券化,能夠解決養老地產持有運營階段的融資問題。”陳雷表示,在美國,最主要的投資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基金就是養老的基金、政府的基金以及學校的資金。所以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將是我國養老金融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和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323

人口結構揭示經濟未來,未來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比日本還嚴重!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172&summary=

人口結構揭示經濟未來,未來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比日本還嚴重!

先來看一下老齡化的趨勢。


度量老齡化趨勢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老年人所占的比重。這里一個指標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全體總人口的百分比。上圖畫了從1953年到2015年整個老齡人口所占百分比的變化趨勢。從一開始的5%以下到2015年超過了10%。


但是老齡化變化的速度隨時間來說也不是穩固變化的,是越來越快的。


從1953年到2015年整個60多年來看,這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只增加0.1個百分點。分時間段看,1953年到1995年,年均增加0.04個百分點,1996—2005年年均增加0.14個百分點,速度加快很多;2006年—2015年年均增加0.29個百分點,增長速度越來越快。


不僅僅是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增長的越來越快,這只是比重,整個人口基數也在漲,比例也在增加,老年人口的數量其實是在加速增加。在未來可以預見的十年二十年人口沒有負增長的話,這個比例一直在長,老年人的人數一直往上走。


從中國自己的歷史來看這個速度越來越快,進行國際比較的話會發現中國老齡化的速度也是相對比較快的。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有一個全世界的排名,數據來自於世界銀行對全球200多個國家及經濟體的統計。1960年中國排在第75名左右,2015年中國排名排到了60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快於平均趨勢的,所以排名在往上走。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從5%漲到10%。


幾個主要的老齡化國家大概用了多久的時間?現在老齡化最嚴重的問題是日本,日本從5%到10%用了35年。第二名是意大利,意大利從5%到10%至少用了100年時間,時間非常長。中國呢?只用了30年,比日本還要短5年。我們老齡化從國際角度比較也是非常迅速的。


再考慮一下未來,老齡化的趨勢大概怎麽走。國際上有一個通用的指標,如果說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比達到了7%,就是老齡化社會(agingsociety);如果到了14%叫老齡社會(agedsociety);再往上達到21%就是超老齡社會(Hyper-agedsociety)。中國從2000年開始65歲以上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那時候步入老齡化社會。但是如果未來老齡化的速度延續過去10年平均的速度,10年之後到2027年中國就進入老齡社會;再過20年到2047年進入超老齡社會。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假設,未來老齡化的速度延續過去十年的速度。如果快於前十年的速度,達到老齡社會和超老齡社會的時間可能還要繼續提前。這是未來的基本展望。


老齡化趨勢這麽快背後原因是什麽?


原因非常簡單,兩個:


第一個就是出生的人少了;


第二就是人的年齡壽命增加了,死亡率降低。


一個是低出生率一個是低死亡率。如果在一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社會里,整個人口的年齡結構應該呈現正的金字塔形狀,金字塔頂端是年齡大的人占的比例,底端是年輕人占的比例。高死亡率最頂端的人故去的非常快,占比不會特別大,會比較小比較尖;而出生率很高,最底下的青少年會不斷的加入到總人口里,底盤很大,這是正的金字塔的情況。如果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最上面的塔尖消失越來越慢,所以這個塔尖會越來越胖。底下出生的人少,填補的人越來越慢,這個塔基變得越來越窄,金字塔就會變樣。老年人相對占比就大了。



上圖展現了過去幾十年來出生率跟死亡率的變化趨勢。里面的柱狀圖還是表示65歲及以上老年人所占的比重,參照右邊的坐標軸。第一條實心圓點線表示出生率,平均每一千人出生人數。第二條空心圓點線表示死亡率,平均一千人死亡人數。


出生率這個圖畫的不是很完整,出生率70年代初以前,除了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出生率一直處於比較高的位置,73年的時候下降的非常快,然後到了80年代進一步下降,到了2000年處於非常低的位置。死亡率比出生率下降的早,死亡率基本上70年代中後期就下降到一個比較低的位置,大概在千分之七。最近十年死亡率又上去了,上去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每一千人里面老年人的比重越來越大,老年人本來是特別容易死亡的群體,這樣會帶動整體社會的死亡率往上走。這個死亡率上升不是社會退步的標誌,恰恰說明了社會老齡化變化的趨勢。


一個快速下降以及非常低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兩個數據一起共同推進了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變化的態勢。這兩個都是原因,出生率和死亡率。



從數據來看,出生率的下降以及維持低的位置是人口老齡化里更重要的因素。上圖給大家展示的是每一年全部人口分三個部分各自的占比,黑色的部分是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灰色部分是勞動力,主要是15—64周歲,最下面白色是青少年0—14周歲。可以看到老年人比重越來越高,黑色的柱子越來越長,但長的過程中到底截取了人群中哪一塊的占比?一開始灰色的柱子也在增加,雖然增長的速度沒有老年人快。主要體現在0—14歲青少年相對比重下降的非常快,上面兩部分比例的增長完全來自於下面青少年部分比例的減少,減少主要的因素就是出生的人少了,補引來的速度比補到上面的速度慢很多。


2010年之後青少年的比重基本上穩定了,相比之下老年人比重上升了,這個比重主要是從中間部分群體分來的。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底下14歲變成中間群體的速度要遠遠慢於64歲變成老年人的速度。為什麽14歲變成中間慢呢?14歲這個區間是恰恰生在計劃生育嚴格的時候,基數少了,等到他們15歲變成勞動力的時候,轉化就慢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早期生育率下降帶來的。這是一個基本的態勢。



上圖是三個年份人口金字塔的圖,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每個金字塔由兩個兩個金字塔圖疊加而成,一個是有邊框的金字塔,另外一個沒有邊框但底色是灰顏色的。有邊框的是現實的人口結構,灰色的是假定現在的參數發生變化之後的金字塔。如果出生率調高,假設每個人平均生的孩子多加一個,人口金字塔會怎麽變?就看灰顏色的。我們發現即便是把出生率提高了,因為我們死亡率還是比較低的。我們看到老年人的比重、寬度越來越寬,而且底下基座也慢慢收窄,即便收窄到了2010年還是金字塔的形狀。而有邊框的實際人口金字塔,1990年開始底座嚴重被腐蝕,不太像金字塔了,到2000年、2010年金字塔變成了0形。


這三個圖的對比可以看出生育率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口年齡結構的轉變和變化過程。


這些是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原因。


人口老齡化有哪些後果?


四個視角:


第一個是養老負擔;


第二健康負擔;


第三是勞動力市場的沖擊;


第四是經濟發展。


這四個視角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首先看養老。老年人口撫養比就是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占15到64周歲人口的百分比。1953年這個數字是7.4,平均100個勞動力養7.4個老年人。這個比重快速的往上走,從1953年到2015年翻了一番,從7變成了14。



不僅人的壓力大了,錢的壓力也大了。上圖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占GDP的比重。這不可能完全反應態勢,但是至少可以看出趨勢。從2005年開始往上走,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占GDP占比越來越高。


養老總體負擔變重,地區跟地區不平衡也在加劇。像北上廣如這幾個地方是經濟發展最好的地方,死亡比較低,生育率比較低,如果沒有任何人口遷移,北上廣應該是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其它地區沒有那麽嚴重。恰恰是因為有了人口遷移給這些地區老齡化的趨勢有一些緩解,沒有那麽嚴重了。



上圖就表達了這個邏輯。里面每一個點代表中國的每一個省,橫坐標代表65周歲以上戶籍人口占的比例,假如沒有人口遷移所占的比例,縱軸是外來人口遷入率,是正相關的關系。如果一個地方戶籍人口老齡化非常高,同時這個地方也有可能遷入人口比較多,背後原因可能是這個地方老齡化高,但是經濟發展好,所以吸引人過來。右圖橫坐標就是遷入率,縱坐標是常駐人口老齡化率。遷入人口比較多,那常駐的老齡化人口就下來了。對於北上廣這樣的城市,人口流動可以緩解老齡化的趨勢。



有流入就有流出,所以流出地區老齡化的趨勢是惡化的。上圖給每個省都標了顏色,顏色越淺,表示老齡化的程度隨時間的變化越溫和,沒有那麽激烈,甚至老齡化的程度還會下降。顏色越深的地方,隨著時間的變化這個地方常住人口老齡化率在快速上升。北京、上海、廣東,沿海地區都是相對來說比較淺的顏色,也就是說它們的老齡化率隨時間變化沒有多麽快速增加。但是看看說東北、西部、西南省份這些人口流出的主要區域,顏色非常深,它們常住人口的老齡化趨勢變化劇烈。這就是人口流動對地區的老齡化不平衡,造成了這樣的趨勢。


省與省之間的不平衡,除了人口不平衡之外還有養老支出的不平衡。人口凈流出的省份養老的壓力非常大,個別省份出現了養老保險基金結余的虧空,當年收不抵支。舉個黑龍江的例子。黑龍江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當年結余,2010年當年結余24億,2011年負12億,2012年正3億,2013年負14億,2014年負106億。


剛才是養老負擔,再看一下健康跟醫療的負擔。


因為老年人口的比重現在越來越大,老年人越來越多。家庭、政府需要支付老年人醫療健康方面的費用越來越多。老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比如說日常的行為障礙,身體部分或者全部的失能,從一開始的簡單失能到後面的殘疾,都會出現這些問題。再往下會有一些慢性病,比如說高血壓、糖尿病在老年人的比重比較高,比較難治,花錢也多。還有隨著年齡增長慢慢會得的老年病,典型的阿茲海默癥,失智癥,在老年群體越來越嚴重。我們對健康的管理需要花費非常多的成本和精力。



上圖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占GDP的比重,也是上升趨勢。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平均醫療成本支出的提升。


再看對勞動力市場沖擊的後果。


如果老齡化問題很嚴重,現有的勞動力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要養老養老負擔加重了,不僅是養自家老人,同時作為工作者繳社會保險,養全社會的老年人。養老負擔加重,一方面交養老金後,自己可以支配的錢就少了,影響消費水平。另外時間花在照顧老年人身上了,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也會變少,會影響勞動者的生活質量。如果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質量也會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勞動生產率。


未來會面臨勞動力相對短缺或者不足。現在來看勞動力(15到64歲)的比重以及絕對數量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學者認為劉易斯拐點已經出現。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到相對短缺已經出現了,這個觀點不是很一致,有人認為還沒出現。


再看對經濟發展的後果。


一方面如果勞動力年齡結構發生劇烈的變化,但是經濟結構跟產業結構跟不上這個變化的話,可能會造成錯配,可能會影響整體經濟的效率和發展。另外從養老負擔角度考慮,養老負擔重,會影響企業的積極性,因為現有的養老體制是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機制,統籌賬戶的錢是企業交的,很多地方繳費的負擔已經超過了稅的負擔,所以這塊負擔企業覺得特別高,會挫傷企業的積極性。從國家整個大盤子的角度講,因為老齡化人口比重越來越高,從事生產的人少了,國家收入少了,但是要支付給老年人的錢多了,支出多了,整個國家不管從個人、家庭還是政府的角度來講赤字越來越高,債務風險越來越高,會進一步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利的後果和沖擊。


下面探討一下針對這些後果,一些可能的應對措施。


應對措施分成四個角度來討論:


第一個是人口政策,


第二個是社會保障政策;


第三個是跟健康照料相關的政策;


第四個經濟和產業政策。


首先看人口政策。剛才說過,低出生率可能是造成人口老齡化快速增加的原因,如果我們想緩解老齡化,大家註意不是解決老齡化,是緩解。老齡化趨勢不可能逆轉了,只能是緩解老齡化的趨勢。提高出生率是一個途徑,但是是不是有效還要再看。基於這樣的背景,2016年1月1日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不僅我們國家生育政策越來越寬,從原來限制生育到慢慢鼓勵生育的方向走,全世界都是這樣的趨勢。



上圖來源於聯合國2013年的一個報告,刻畫了世界各國人口政策的變化趨勢。人口政策分三類,第一大類就是人口政策慢慢朝著增加出生率的方向推進,第二類朝著降低出生率的方向推進,中間的是原來怎麽樣現在就怎麽樣,原來不幹預現在也不幹預。1976年人口政策增加出生率的國家只占9%,到了2013年增加到27%,越來越多的國家人口政策開始轉向鼓勵增加出生率的方向走。降低出生率的1975年是65%左右,到2013年變成了30%。


中國的全面二孩政策有沒有效?


衛計委前兩天公布了相關數字。2015年出生率是千分之12.07,2016年出生率升為12.95,也就是一千個人多生了一個人左右。人口總數上看,2016年比2015年多生了131萬人,這是非常小的一個數字,對於緩解老齡化來說是杯水車薪。2016年第一年實施全面兩孩政策,還很有可能是政策效果比較大的一年,因為有很多歷史積攢,60後的人想生二胎原來沒有機會,所以2016年爆發。今後可能還不如2016年的高。


另外看人們的生育意願,調查問他們願不願意生二胎,這個結論不穩定。有的調查發現很多人願意生二孩,有的調查認為意願不是很強。生意意願本身就是不太穩定的指標,回答想生幾個跟實際生幾個沒有必然的關系。


還有可以從歷史經驗中來借鑒一些放開二孩政策以後對於人口變化的影響。歷史上當然沒有放開二孩的過程,但是歷史上有從二孩變成一孩的歷史。70年代是二孩政策,70到80年代轉換成一孩政策,出生率顯著下降。反過來回到二孩可能也會有明顯的反彈,這是歷史的參考。70年代二孩政策到80年代初一孩政策的轉變,有的人覺得效果明顯,有人覺得效果有限,我個人認為效果有限,效果有限的話希望一孩轉為二孩以後有大的反彈,不太可能。


80年代中期確實有一些地方實施了二孩政策,比如說山西翼城1985年開始實施全面二孩,這些實施全面二孩的試點縣市跟其他實施一胎的地方做對比,看看有沒有明顯的差距。我們的研究效果發現最後效果非常有限。


所以不管看現實的效果還是歷史的參考,沒有強烈的證據支持全面放開二孩後會有人口的反彈。



上圖是數據的模擬。圖的縱坐標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橫坐標是年限。這四條線中,實線說一孩政策沒有被二孩政策取代,一直實行下來老年人的比重會怎麽變,飛速的往上走。下面的三條曲線是,如果實施了二孩政策老齡化的比率會怎麽變?我們給了三種情況,菱形虛線假設實施二孩以後平均每個女性多生0.3個孩子,這是相對比較小的變化。三角形虛線假設放開二孩以後每個女性多生0.5個孩子,最下面正方形虛線假設放開二孩政策每個女性多生0.7個孩子。最樂觀的情況下,平均一個女性多生0.7個孩子這種情況下,到2040年左右老年人口比重也遠超過20%,2040年就進入超老齡社會了,比預測的2047年還提前了7年。



上圖是全面二孩背景下養老撫養比的變化。同樣是在一孩政策以及三種二孩政策下做的圖。最樂觀的情況下,養老撫養比的增長也非常快。如果二孩政策放開一個女性多出生0.7,2040年的時候也是40%。2015年是六個青年人養一個老年人,2040年是5個青年人養兩個老年人。



最上面這條線,圓點連接的如果一直實行一胎政策,老年人口比例的變化情況。最底下正方形虛線是,如果完全取消生育限制,一開始沒有任何的生育限制老齡化的變化情況。即便如此2040年到2050年左右也是進入超老齡社會,這個趨勢不可逆轉。


老年撫養比,即便沒有任何生育數量的限制,2050年老年撫養比也是在100個青年人養三十六七個老年人的樣子,也是非常高的水平。


如果在人口政策上進行一些展望的話,我們認為,現在放開二孩的政策遠遠不夠,甚至沒有什麽效果的。甚至下一步即便全面取消生育限制,人口數量、人口生育率以及老齡化的加重態勢都不一定得到非常明顯的緩解。因此現在已經可以開始探討采取怎樣的鼓勵生育措施了。


是有一些例子存在的,比如東亞地區的日本、新加坡、韓國和臺灣地區。日本和新加坡的鼓勵生育政策稍微早,實施20多年了,他們是一個鼓勵包,包括育齡婦女的優惠、補貼等等。主流文獻認為日本和新加坡的鼓勵生育效果微乎其微,沒有太大的效果。韓國跟臺灣地區鼓勵生育的政策實施時間不長,現在做一個全面的評估為時尚早,但到現在為止也實施了將近10年了,也沒有發現很明顯、很突出的效果。整個東亞地區鼓勵生育的經驗基本上是失敗的。歐洲國家老齡化也很嚴重,歐洲個別國家的鼓勵生育政策比較成功,比如說荷蘭,但是荷蘭的政策能不能拿來用是有疑慮的,因為荷蘭政策支出比較大,它有一個政策,小孩出生以後到長大,每年國家給多少錢。這個負擔中國能不能承受是很大的問題。


所以中國到底鼓勵生育的政策能不能采用?以及怎麽采用?采用之後會不會有效果?都是將來可以研究、思考的問題。


做一個簡單的結論。人口政策的調整,我個人認為只是權宜之計、緩兵之計,本質上只能做到緩解老齡化趨勢,而不能改變老齡化造成的問題和困難。


社會保障的政策怎麽辦?


1、什麽時候可以領養老金?現在講延遲退休。延遲退休兩個層面,第一是不是女性職工跟男性職工統一,從55歲變成65歲。第二整個退休年齡是不是都要往後移,移到70歲等,這在國際上都是通用的政策,馬上可以緩解養老金的支付壓力,這樣交錢的多了,花錢的少了。但是延遲退休學界會有疑慮,對青年人有什麽影響,對老年人有什麽影響,結果還有待考察。


2、現有的整個大的養老金盤子其實收比支多,問題是各個地區之間不平衡。目前的狀態下如果提高統籌層次,把富省的錢撥到窮的地方,做一個調劑是不是一個改革方向,也是可以討論的。


3、即便是現在整個大盤子收仍然多於支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速度越來越快,不敢保證未來整個大盤子會不會出現虧空,如果出現虧空現有保障體制維持不下去怎麽辦,這些都是可以探討的方向。


健康和照護方面的政策怎麽辦?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一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總共八篇29章,非常長的報告,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對中國未來十幾年跟健康有關各個方面的戰略以及政策的制定都給出了指導性的意見,里面內容非常豐富。我個人認為,既然老齡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了,甚至連緩解的可能性都比較小的情況下,下一步怎麽樣促進這些老年人身心的健康,增加他們的生活質量,完善健康服務的效率,進而降低健康方面、醫療方面的成本,包括個人得、家庭的、政府的公共開支,這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另外要充分利用市場、社會資源完善養老體系,比如說現在兩個孩子照顧4個老人,孩子工作又忙,怎麽辦?社會化、市場化的體系不僅僅是說老年人可以住到養老院去,是不是可以讓老年人住家里,充分利用市場化的資源請人到家里服務?充分利用整個社區基礎公共服務的體系,解決、緩解養老問題。這些方面都可以思考。


經濟和產業方面相關的政策怎麽辦?


1、老年人這麽多,不能僅僅把它看成是一個負擔,其實還可能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契機,就是養老產業。產業界需要仔仔細細考慮老年人從頭到腳吃喝拉撒到底需要哪些服務、哪些商品,進而把養老產業發展起來。特別是現在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情況下,找到經濟新的增長點是非常重要的。


2、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部分,使得產業結構跟人口的年齡結構、勞動力年齡結構相適應,這樣才能發揮勞動人口的優勢。


3、將來勞動力數量上短缺了,如何保障經濟快速增長?要讓老年人得到好的照料,勢必在生產技術和勞動生產率方面需要進一步的提高。


最後的結論:


1、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並且快速的在步入老齡社會、甚至超老齡社會階段。


2、死亡率的降低和出生率的降低都是老齡化迅速演變的重要原因,我個人認為生育率下降是一個更加主要的原因。


3、我國人口老齡化對養老負擔、勞動力市場和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會帶來不利的後果。


4、因此要從各個方面進行老齡化的應對,需要借助人口、社保、健康、經濟等各方面的政策的合力。


特別是人口政策是權宜之計,更需要做的是已經是老齡化這個趨勢了,如何改革社保措施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支持,如何改革醫療政策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如何改革經濟政策使得經濟發展跟老齡化趨勢相適應,這是我們將來要持續考慮的問題。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90

IMF警告:老齡化和低生產率或“殺死”亞太經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9日在一份報告中稱,雖然亞太地區仍是全世界長期經濟增長前景最強勁的地區之一,但由於人口老齡化和生產率低下,該地區中期經濟增長或將受到壓制。

IMF稱,今年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產出增長率預計將達到5.5%,而在2018年則料將達到5.4%,但為了維持長期增速,該地區需要結構改革,以應對人口狀況轉變帶來的挑戰,並提高生產力。

人口老齡化

該報告稱,在亞洲各國中,印度、印尼、菲律賓等國屬於人口發展的早期階段,同時也是亞洲人口構成比較年輕的國家之一。上周野村(Nomura)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印度和菲律賓的經濟增速可能會在未來幾年成為亞洲最高,因為這些國家的勞動力人口在2020年之前持續擴張。

報告同時認為,根據估算,到2050年,亞洲人口增長率將會降至零(目前日本已經是負增長),而其勞動年齡人口比率眼下已經見頂。那也就意味著,到2050年,亞洲65歲及以上年齡人口比例將是當前水平的將近2.5倍,而在東亞地區,這一比例還會更高。

報告指出“總體而言,人口問題對亞洲的經濟增長可能略為不利。相比歐洲和美國的歷史經歷,亞洲眼下的這一人口老齡化速度非同尋常,部分地區甚至可能未富先老”。

報告還表示,未來30年,人口問題可能拖累亞洲的經濟年均增速0.1個百分點,如果那些人口發展早期階段國家無法獲得人口紅利的話,這一數字甚至可能達到0.2個百分點;此外,老齡化也可能對實際利率和資產回報率造成下降壓力。

不過報告也認為,勞工,養老金和退休金改革有助於緩解人口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這包括促進婦女和老年人的參與勞動;以及將養老金保障降至最低限度,另外推出新的金融產品,以減少預防性儲蓄,並增加安全資產的投資渠道也可能有所幫助。

生產率增長放緩

報告還指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亞太各經濟體出現了生產率增長放緩的情況,特別那些相對發達的經濟體尤為明顯。

報告認為,要想生活和福利水平的持續改善,最終都需要生產力的增長;雖然由資本積累驅動的粗放型增長短期內可能奏效,但長期看來,只有生產率增長才能克服資本回報率的下降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

報告表示,新技術、新的組織生產過程、研發支出、出口、進口和外國直接投資都是生產率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現在事關提高生產率的主要政策問題是,外部因素的支撐可能不如全球金融危機之前那麽有力,進一步的貿易自由化可能會更加難以實現。

報告並稱,亞太各發達經濟體需要著眼於加強研發支出的有效性,而發展中國家則應該加大國內教育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66

老齡化催生養老服務需求劇增,產業亟待標準化提升

中國老齡化進程推著養老服務業急速前進,養老機構如雨後春筍,數量急劇上升。

但是,“目前養老機構仍處於基礎設施建設階段,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務能力還需要提升。”國家認監委認證專家組長高輝對第一財經表示。

國際上通行標準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於老齡化社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2.4億,占總人口的17.3%,65周歲以及以上人口1.58億,占到總人口的11.4%。顯然,中國已經進入艱巨的養老階段,如何服務於老齡人口更是一個世紀性的重大命題。

養老機構現狀堪憂

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各類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38.6萬個,但是養老機構的現狀卻不容樂觀。

“整個中國(養老機構)還處在基礎建設,防火安全等層面。目前剛有服務意識,需要通過服務認證來推動服務能力的提升。”高輝表示。

據了解,由於勞動時間長、強度大、報酬低,許多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長期處於超負荷運轉,工作沒有晉升空間,頻繁跳槽改行,養老服務隊伍極不穩定。其次,雖然國家已經實施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證制度,但全國登記在冊的執證上崗養老護理員數量不足1萬人。養老領域規範化培訓尚未廣泛推開,養老機構中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比例少,很多人甚至沒有參加過正規的崗前培訓,往往是邊幹邊學。

另外,我國部分養老機構尤其是民營養老機構普遍存在設施簡陋、功能單一的問題,服務內容僅限於吃、住等簡單的生活照料,缺少健身、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等設施,直接影響著老人入住率。

過度追求房地產化的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存在很大的挑戰。普遍不能夠滿足管理標準,缺乏硬件設施,不能夠體現出國家的政策支持,價格與服務質量之間差距較大,無法落實國家的養老事業推動政策。

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會長馮曉麗表示,標準化建設是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2018年全國標準化工作要點中提出,增加民生標準的有效供給,落實國家已經出臺的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等要求,要加快養老服務質量、服務評價標準制定及應用推廣。

“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人口,我們能夠提供的養老服務,尤其是老齡人口的需要,又是遠遠不能滿足的。這種情況之下,標準化是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此外,人才培養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標準化研究中心主任雷洋認為。

認證提升服務

“在2017年年底,《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範》正式發布。換句話說,這個標準的發布實際上為以後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提供了一個入門級的標準。未來可能我們對行業的管理、監管,就以此為準入的基準線。”雷洋表示。

2013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幹意見》,2015年又相繼出臺了《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指導意見》、《關於開發性金融支持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等多個文件。特別是在2017年國務院又頒布了《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

“我國養老服務業領域也制定了一些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很多企業也制定了自己的企業標準,以總結世界經驗的方式,以文本的方式,向整個行業做出了宣誓;也以很多實物標準狀態向各方展現了成效、成果和做法。”中國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高建忠表示。

高建忠表示,隨著養老服務業中的產品服務逐步擴大,相伴而生的標準話語權和制高點作用將愈加顯現。一方面老齡產業將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為重點,完善服務設施,加強服務規劃,提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水平。另一方面,從養老服務業自身建設上,需要統一性、規範化、高水平、可複制、可持續,與相關產業的兼容性,與利益相關方、老齡服務對象的協調一致性。

“實現這些管理路徑、服務模式和技術方法,都需要包括標準化工作者在內的相關方準確識別我國養老服務業的供給形態、發展特點,特別關註人文、跨界、個性、可持續等需求要素。積極探索與客戶、科技、產業、市場的協同方法;積極探索與政策、法規、執行的統籌推進方法;積極探索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同步編制這個體系與方式。”高建忠表示。

截至目前,我國從事服務認證工作的認證機構有93家,累計頒發有效證書7893張。累計備案的服務認證規則206項次。

但是,無論從認證機構的數量還是認證證書的數量來看,服務認證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與服務業整體的體量以及國民經濟當中所占的比重相比,遠沒有得到行業的認可和采信,也缺乏在消費者心目當中有影響和代表性的服務認證制度。

作為新型認證制度的服務認證,在助推服務業供給側改革,助力人民美好生活方面大有可為。我國已進入服務經濟時代,服務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對於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991

養老保險改革四十年,未來如何應對老齡化

1978年至今,中國養老保險改革走過了四十年歷程。回頭顧望,需總結歷史邏輯和規律;擡首前瞻,要明確未來方向和路徑,以使養老保險改革更順暢、更成功。

四十年養老保險改革歷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建立了國家保障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制度。1969年國有企業停止提取勞動保險金,企業退休工資改在營業外列支。1978年國家放寬了退休門檻,提高了退休待遇,但財務機制並未改善,隨著退休人員增加,退休費大幅上升,企業間負擔畸輕畸重,一些地方陸續出現了退休金發放困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養老保險改革大致經歷了以下歷程:

(一)探索、建立新制度(1984~2005年)。

1984年湖北沙市等地陸續試點退休費統籌,在一定範圍內均衡了企業間的退休費負擔,支持了退休金發放,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其資金不足與企業間負擔差異懸殊的問題。

1989年海南省、深圳市試點,探索儲存基金保險制(個人賬戶制)與現收現付統籌制(共濟賬戶制)相結合。海南省設定個人賬戶為18%,共濟賬戶為6%;深圳市設定的個人賬戶為22%,共濟賬戶為8%。

1991年《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三支柱”,實行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共同負擔,至此我國養老保險個人繳費制度正式確立,開辟了養老保險基金籌集的新渠道。

1993年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改革試點,將養老金分為社會性養老金和繳費性養老金。

1995年國務院《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通知》提出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統賬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並由當時的勞動部和體改委分別提出“大統籌”、“大賬戶”兩個方案供各地自行選擇,結果全國各地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規模從3%到17%,呈分散化。

1997年《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規定企業繳費比例不超過工資總額的20%,其中3%劃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規模統一為本人繳費工資的11%。該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個人賬戶規模和養老金計發辦法,奠定了統賬結合養老保險新制度架構。但因其制度設計缺乏激勵機制,影響了制度的可持續。

2000年《國務院關於印發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的通知》規定了8項主要任務,包括調整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隨即遼寧省啟動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試點,企業繳費不再劃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從11%調整為8%,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基金分別管理,基礎養老金由統籌基金支付,個賬養老金由個人賬戶支付,繳費每滿一年增加一定比例的基礎養老金。

2005年在遼寧試點基礎上,《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頒布,取消了單位向個人賬戶劃轉的3%,將基礎養老金計發基數由社平工資單因素改變為社平工資和個人繳費工資雙因素,增強了個人繳費基數的正向激勵;將基礎養老金20%固定計發比例改變為每繳費一年計發1%,增強了個人繳費年限的正向激勵;將個人賬戶養老金120的固定系數調整為個人退休余命決定的計發月數,抑制了提前退休的個人意願,有效地增強了制度的可持續性。

與基本養老保險改革同步,1991年提出“補充養老保險”,1995年頒布《關於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2000年遼寧試點方案提出“企業年金”,2004年《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和《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頒布,作為我國補充養老保險的企業年金制度正式建立。

(二)擴大覆蓋面與提高養老金待遇(2005~2013年)。

從2005年起至2013年,政府的養老保險改革顯現出兩個維度,一是新一屆政府確立的擴面與提待,另一是前任政府所確立的既定改革路徑,但明顯第一個維度成為這一階段政府養老保險改革的主導。

2005年將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納入職工養老保險制度。2006年研究建立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

2009年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早在1991年我國農村以縣為基本單位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到1997年底已有8200萬農民投保。1999年國務院對已有的農村養老保險業務進行清理整頓,停止接受新業務,有條件的地區逐步向商業保險過渡。2003年起東部一些地方積極創新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模式。2009年《國務院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我國農村實行統賬結合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2011年建立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除個人繳費級次略有不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與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架構相同。

2012年將集體企業、五七工、家屬工等人群納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範圍。

在擴大覆蓋面的同時,政府還以每年10%的幅度連續提高企業退休金,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2005年為714元,到2013年上漲到1856元。

2008年《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頒布,確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5省市先期開展試點。由於僅對事業單位進行改革而沒有將公務員納入,同時又完全按照企業養老保險制度設計,導致事業單位人員養老金水平大幅降低,最終試點改革無果而終。

2009年《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頒布,男50歲、女40歲參加城鎮企業養老保險(包括農民工)者可以進行養老保險跨省轉移;個人繳費年限合並計算;個人賬戶累計計算;不得退保;統籌基金按個人繳費工資轉移12%。

(三)攻堅與克難(2014年至今)。

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2014年以後我國養老保險改革進入攻堅克難階段。

整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2014年《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整合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並軌。2015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決定從2014年10月實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至此,喊了20多年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並軌終於啟動。同時建立了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

建立企業養老保險中央調劑金制度。2018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明確從2018年7月1日起按照各省份養老保險基金的3%建立中央調劑金。

推進第三支柱建設。自2018年5月1日起,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期限暫定一年。

總結與展望

經過四十年改革,我國目前已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覆蓋城鄉的兩大基本、三個支柱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

兩大基本制度是指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根據2017年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統計公報,2017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91548萬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4029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51255萬人。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中,執行企業制度的35317萬人,農民工6202萬人,由此推斷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976萬人。

三個支柱是指我國已初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三支柱養老保險制度體系。除了上述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外,我國還建立了包括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第二支柱補充養老保險。2017年年末全國有8.04萬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職工人數為2331萬人,年末企業年金基金累計結存12880億元。

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平穩地實現了退休制向養老保險的制度轉換,是世界範圍內了不起的工程,助推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成功轉軌,幫助國有企業度過了改革困難期,保障了廣大退休人員基本生活,維護了社會穩定。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養老保險改革還有不少尚待解決的問題。

1.養老保險改革的總體方向和目標仍需明確。

我國從1991年明確了養老保險三支柱,1995年確立了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模式,但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二者究竟以何種方式、比例結合,至今依然模糊。雖然目前我國個人賬戶繳費比例明確為8%,社會統籌繳費比例為20%,但這僅僅是基金收入方的結構,作為支出方,基礎養老金和個賬養老金各自的比例並不清楚,這表明我國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只是收入方實現了統賬結合,支出方仍是現收現付。

2.養老保險責任分擔機制還沒有明確。

首先是政府與市場、社會之間的責任沒有明確。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勞動者的養老是國家負責,上世紀60年代末期企業退休人員養老改由企業負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企業不可能背負沈重的社會包袱去參與市場競爭,這就需要為企業卸載負擔。改革探索過程中先是將負擔向勞動者個人轉移,建立了個人繳費機制。但勞動者個人難以承擔歷史、現實及未來的養老負擔,養老金發放的現實壓力使得政府進行養老保險補助,政府責任有了部分回歸,但政府補助的邊界和深度是模糊的。

其次是歷史與現實的責任沒有明確,我國從現收現付制轉向部分積累制所形成的歷史債務,始終缺乏明確的分擔。政府與市場、社會,歷史與現實,中央與地方之間有關養老保險責任分擔的三大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3.養老保險統籌層次低。

我國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提高養老保險統籌層次,但至今全國大部分地區仍是縣級統籌,結果造成養老保險基金分隔在全國2000多個統籌碎塊內,余缺無法調劑,影響勞動力流動,也影響養老保險制度持續發展。今年提出企業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制度,雖然有望進行省際間基金余缺的調劑,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4.養老保險制度碎片化舊疾未除,又增新問題。

經過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整合及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並軌,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碎片化問題有了改善,形成了職工和城鄉居民兩大制度體系,但實質問題並未解決。

首先,城鄉居民的社會統籌,資金來源於政府,屬於零支柱;職工的社會統籌,資金來源於用人單位,屬於第一支柱,當勞動者在城鄉之間流動、在就業與歇業之間變化,其養老保險制度轉換仍有障礙。

其次,靈活就業人員雖也納入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但因其12%的統籌繳費比例低於用人單位的20%,於是就有企業與職工共謀,讓員工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保,造成參保人員中靈活就業人員比例明顯高於實際。

第三,對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而言,原本只是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兩個制度體系,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後,機關和事業單位之間又產生了新的溝渠。

5.養老保險基金財務可持續性堪憂。

我國養老金十四連漲,人口老齡化持續快速發展,養老保險制度贍養比不斷上升,勞動年齡人口將漸漸減少,靈活就業人員日漸增多,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增幅回落,支出壓力加重,雖然建立了中央調劑金,但根本問題並未解決,養老保險基金財務可持續性依然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課題。

展望未來,筆者認為:

1.要堅持統賬結合大方向,明確其結合方式與比例。

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是在總結國際養老保險改革經驗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所選擇的養老保險改革的正確道路,這一大方向毋庸置疑,應繼續堅持。中國應加以明確的是養老保險統賬結合的方式和比例,正確可行的路徑應為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的板塊式組合,即兩部分獨立運行,共同支付參保者的養老金待遇。社會統籌支付30%替代率的基礎養老金,實行現收現付,當年收支平衡。個人賬戶由參保者、政府、企業單位代表組成機構,實行自主管理,完全積累,以25%替代率為基金運營管理的追求目標。

2.明確劃分養老保險責任。

首先,社會統籌體現政府責任,個人賬戶體現社會責任,補充養老保險實行市場化運營,該政府管的,政府要管住、管好,不該政府管的,政府就放手。其次,社會統籌30%目標替代率的基礎養老金由中央政府負責,實行全國統籌;個人賬戶25%目標替代率的養老金由省級政府負責。另外須明確,養老保險的基本政策應由中央政府統一制定,以保持養老保險制度架構的全國統一。在中央統一制度基礎上,省級政府可以有一定的補充性政策,但不得有違中央統一制度。

3.繼續完善職工和城鄉居民兩大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應著力完善職工和城鄉居民兩大制度。

一要將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統籌繳費比例與用人單位的社會統籌繳費比例加以統一,堵塞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個人合謀的制度漏洞,並借以建立職工和城鄉居民兩大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體系之間的通道和防火墻。

二要真正實現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統一,可以實行分賬管理,但要堅持基本制度的一致,有關繳費工資等參數應予社會公開,在基本制度一致的情況下,機關事業單位只是由於繳費工資高、繳費多而得到較高的待遇,社會應該可以理解和接受。

三要研究社會統籌基礎養老金的計發基數,要由社會平均工資和個人繳費工資雙因素改變為個人繳費工資一個因素,以增強工作激勵,便於全國統籌管理,方便勞動者就業轉移。

四要明確養老保險制度轉換的時點,切斷新舊制度的聯系,固化養老保險歷史債務。我國從1991年開始確立統賬結合養老保險制度,各地陸續開始個人繳費,因此可以此為節點,劃斷養老保險新舊制度,凡1991年後參加工作的完全實行新制度。1991年參加工作的“新人”,其年齡最小者(1973年出生),到2033年也已經60周歲,屆時“中人”將不複存在,有的只是“老人”。如此可以預測養老保險歷史債務,及早作出制度安排,順利實現養老保險新舊制度更替,促進新制度成長。

(作者系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楊小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