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私人銀行陣痛:事業部制難推 回歸大零售老路

Peter2010年從國外留學歸來,就進入私人銀行這個“高大上”的領域,先在某家知名外資銀行私人銀行部工作5年,後又轉到一家中資銀行私人銀行部工作了大半年,今年初跳槽到一家銀行系財富管理公司,用他自己的話說,中外資都有讓人憋屈和工作難以順利開展的地方。

無獨有偶,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接觸的四五位中資銀行私人銀行部人士,其中有兩位都提到,近兩年基於經營壓力,銀行對短期利潤的追求,導致了私人銀行內部架構被調整,一些私人銀行客戶經理感覺地位尷尬且收入受影響而紛紛跳槽。

某國有銀行私人銀行部一年前從一線江景豪華辦公室撤場了;某股份制銀行私人銀行部兩個多月前從準事業部制退回到依托支行網點模式了……

永不缺乏客戶的私人銀行

縱然門檻動輒高達800萬元甚至1000萬元,但由於中國高凈值客戶人群龐大,銀行的私人銀行部永遠不缺客戶。

“在國內私人銀行剛剛起步的那幾年,一位客戶經理服務150位私人銀行客戶是業界普遍的比例,我們在高峰時一位客戶經理服務兩三百位客戶都有過。”一位國有大行私人銀行部內部人士對本報說,“你可能難以想象,我們支行網點推薦上來的客戶根本做不完,完全不需要外出開拓客戶。”

今年6月,興業銀行私人銀行部與波士頓咨詢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私人銀行2016:逆市增長,全球配置》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預計2015-2020年,高凈值人群可投資金融資產年均增速約為15%,將明顯高於同期預設的6.5%的GDP增速及整體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產12%的增速。至2020年,高凈值人群可投資金融資產將占據中國整體個人財富的半壁江山,占比達51%。

高凈值人群財富管理是一片廣闊的藍海,以此為契機,國內私人銀行從誕生至今的10年以來獲得了相當快速的發展。

本報根據2016年上市銀行中報統計,有9家上市銀行披露了私人銀行管理客戶資產規模,截至今年上半年,該數據為5.3萬億元。與去年底相比,大多數銀行的客戶數增長率和管理資產規模增速都超過了10%,其中,尤以工行和招行的數據最為給力,截至今年上半年,工行私人銀行客戶數達7.62萬戶,管理資產規模達12300億元;招行私人銀行客戶數達5.4萬戶,管理資產規模達14237億元。從這兩項數據來看,招行私人銀行業務已經超越工行,占據國內首位。

各家銀行大力發展私人銀行業務,看重的是其豐厚的利潤,在歐美市場,私人銀行業務的利潤可達其他零售業務利潤的數十倍。上述私人銀行報告亦稱,傳統存貸業務對銀行資本約束日益增大,向輕資產業務轉型已成趨勢,而且私人銀行業務凈資產收益率較高,並擁有連接財富端和資產端的獨特優勢,將成為中國銀行業轉型進程中的重要利潤增長點,盈利優勢顯著。

比如,招行2015年年報顯示,私人銀行持卡客戶營業凈收入(不含信用卡收入)為48.21億元,同比增長31.97%,這與招行2015年凈利潤3.19%的增長率相比,反差巨大。

事業部制模式之痛

不過,在這片藍海里面遊泳的人,不見得都很歡暢淋漓。

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考核都是最核心和最直接的指揮棒;而內部組織架構能否平衡各部門之間的利益,也是決定某項業務能否成功推行的關鍵因素。銀行也不例外。據本報采訪,國內銀行在發展私人銀行業務時,並非一帆風順,其中,特別是事業部制架構就讓部分銀行折戟,最近一年來不得不回歸大零售的老路,由此又導致一些私人銀行客戶經理感覺不適而跳槽,今年尤其明顯一些。

“我此前所在的那家中資行,大概兩個月前撤銷了私人銀行事業部制的做法,改回到依靠網點客戶經理拓展業務的做法,事業部制比較難做。當初我在那里工作時,私人銀行客戶經理是完全依靠自己去拓展客戶的。”Peter說。

據本報采訪的多位人士介紹,從2007年私人銀行在國內起步開始,國內銀行主要采取兩種組織架構模式:少數銀行走事業部制,比如當時的民生銀行;多數銀行走依托支行網點輸送客戶、總行和省分行進行管理和督導的內生型模式。而在此10年中,事業部制逐漸被更多的銀行拋棄,因為無法快速和大規模獲得客戶,導致業務“無米下鍋”。

“某些銀行早期堅持走事業部制,成立單獨的私人銀行部,與零售部完全撇清關系,自己租了一棟別墅,組建私人銀行客戶經理隊伍,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外部發展客戶,導致客戶數增長非常緩慢。某銀行則采取過一刀切的模式,把零售銀行的高端客戶中滿足私人銀行資產條件的客戶都劃歸到私人銀行,剝奪了零售銀行的巨大利潤,為此部門之間的矛盾不斷,私人銀行業務受到極大抵觸。”一位受訪的國有大行人士對本報回憶道,為了避免與分支行的利益矛盾和調動分支行的積極性,當時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在內生型模式下,對支行客戶經理實行“雙算”的考核機制,即私人銀行客戶經理做出來的業績、規模、理財產品的銷售、中間業務收入等,全部算給支行和支行客戶經理,同時也算給私人銀行客戶經理,以考核他們管理的客戶數和資產規模。而客戶仍然在支行網點接受服務。由於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內耗、爭考核和搶資源的矛盾,依托這種模式,私人銀行在規模上得以快速發展。

不過,最近,事業部制和“雙算”模式都逐漸被淡化,很多銀行又回歸到大零售老路。

某國有銀行一位受訪人士對本報說,該行私人銀行在成立時的願景是走事業部制,因此人員編制和團隊都歸屬總行私人銀行部管理,從客戶見面識別、簽約、產品銷售到客戶日常維護,所有私人銀行客戶都在總部進行“管戶”。“當時私人銀行部的資源豐富,權限很大,分支機構是沒有這個崗位的。”

不過,到2013年左右,該行改而將私人銀行團隊歸屬於各省分行私人銀行部,此後慢慢又在盈利能力強的二級市分行成立私人銀行中心,組建私人銀行團隊來“管戶”,而省分行私人銀行部的存在感被大大削弱。“在這種做法下,‘雙算’已經不太需要,同時省分行私人銀行部的地位也很尷尬,總行現在管產品,二級分行管了大部分客戶,我們變成了業務支持和協調分支行的角色,今年很多同事流失,待遇也比以前差很多。”上述國有銀行受訪人士稱。

不過,他的抱怨並不能改變什麽,因為從大局來看,從以前每個省分行幾十號人,到現在全國5000多名私人銀行客戶經理,該行私人銀行業務規模擴張相當迅速。

“其實,說到底就是對短期利益的追求在驅使這種變化,每家銀行多多少少都有這個心態。私人銀行本來應該是見效較慢,更多考慮綜合效益的部門,但在一些高管看來,這種持續投入太久,需要盡快見到利潤。”另一家國有銀行私人銀行人士對本報說,該行的私人銀行部與個人金融部平行,但與上述國有銀行相似,從去年開始,一些省份的省分行私人銀行部從高端寫字樓撤離,劃歸到省分行個人金融部下,其核心原因就是基於規模和利潤考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826

特殊食品增長迅猛 監管強化“不走老路”

在新頒布的《食品安全法》中,嬰幼兒配方食品、保健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被給予了一個新的定性,稱為“特殊食品”。而這類特殊食品的市場需求正在悄然增大。

“中國正處在重要的發展轉型期,與30年前相比,中國人口的消費結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均口糧消費量下降了40%,肉蛋奶的消費量增加了2倍,食用植物油的消費量增近了3倍,中國的公眾飲食消費已經從保障數量安全為主轉向更加註重營養健康,中國的市場也成為全球最大的營養健康類食品的消費市場。”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滕佳材在“中國特殊食品合作發展國際會議”上發言時表示。

不要重蹈覆轍

當前,中國特殊食品市場發展迅猛,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中國保健食品的產值已達約4000多億元,生產企業2600多家,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100余家,產量70多萬噸,2016年上半年產量同比增長14.2%。

隨著中國老齡化的加深以及全面二孩的放開,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的需求量正在加大。

“中國發展特殊營養食品,特殊食品的模式絕對不能走老路,不然又要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在中國,很大程度上需要從國家層面上給予政策刺激,才會造成很大的市場需求空間,政策要刺激,要予以支持,不管是監管當局還是生產環節,還是市場環節和物流行業,對特殊食品都要予以支持。”聯合國項目事務署、中國首席代表羅響表示。

為了更好的發展特殊食品,中國政府也在不斷出臺新政。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法制司副司長陳谞介紹,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特別重視”特殊食品監管,明確了特殊食品的法律定義,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等三大類食品明確為特殊食品。在許可方面,專門增設了特殊醫學配方食品的註冊和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等兩項新增的行政許可,同時將原來的保健食品註冊審批的非行政許可轉變為法律明確的行政許可。同時還明確了“按照藥品的管理模式來加強對特殊食品的監管”的總原則。

此外,國家食藥監總局專門制定了跟特殊食品有關的規章,分別是保健食品註冊與備案管理辦法,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管理辦法,嬰幼兒配方乳品產品配方註冊管理辦法。新法還明確實行保健食品的功能目錄管理,有生產目錄和原料目錄,同時在生產管理,標簽說明書管理和廣告管理方面也都進行了“特別的要求”。

為了從源頭把控特殊食品的質量,國家食藥監總局加強了對特殊食品生命周期的評價,從對產品註冊原料的提取和加工,到產品的生產包裝、市場營銷使用、產品維護至產品最終消費結束,全鏈條、全過程、全方位的評價,從而不斷提升特殊食品產品的質量。

中國食品在聯合國采購中額度不到0.8%

在中國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伴隨著的是中國食品工業的飛速發展,2002年,我國食品工業總值首次突破一萬億元;2005年,全國規模以上食品企業,工業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2010年,全國食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達41286家,比2005年增長73.2%,年均增長11.6%;實現工業總產值6.1萬億元。而2015年,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為11.34萬億,基本比2010年翻一番。

但是如此規模的食品工業,在聯合國的采購額度中,分量卻極微。

“聯合國項目事務署是全球最大的采購系統,我們每年向全球的采購額度超過180億美元,其中在食品藥品方面的采購占16%~18%的比例,但是我們非常遺憾的看到,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在聯合國的采購額度,今年還不到0.8%,還不如旁邊的菲律賓、印度、斯里蘭卡這些國家。”羅響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70

潘功勝:外匯管理政策不會後退,更不會走回資本管制的老路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近日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外匯管理需要統籌兼顧防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和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關系,繼續支持與推動金融市場的改革開放,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體系。與此同時,加強真實性合規性審核,嚴厲打擊外匯領域違法違規活動和投機力量,著力維護外匯市場的健康穩定運行。潘功勝強調,不會重回資本管制的老路,“打開的窗戶不會再關上”。並且當前恰恰是推進流入端改革的重要時間窗口,亟須從戰略的視角繼續推進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開放。以下為采訪實錄:

第一財經:2016年末,美聯儲宣布加息,市場預期2017年美聯儲加息的強度和頻度將有所上升。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下,我國外匯管理的政策取向是什麽?

潘功勝:外匯管理的整體思路要兼顧兩點。一是堅持改革開放,便利跨境貿易投資,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二是防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維護外匯市場穩定。

在政策層面看,1996年中國經常項目已經實現可兌換,近年來資本項下直接投資也逐步實現基本可兌換,證券項下資本可兌換的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中國經濟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趨勢不可更改。因此,我們堅持一個原則:打開的窗戶不會再關上。外匯管理政策不會後退,更不會走回資本管制的老路。

在外匯政策的執行上,我們依據現有的外匯管理政策,依法依規進行管理,加強對交易的真實性、合規性審核,打擊外匯領域違法違規活動,維護外匯市場的健康穩定運行。

第一財經:前面提到,資本流出第一大部分是對外直接投資。2016年來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增長迅速,尤其以跨境並購最為顯著。四部委最近出臺的監管政策在海內外引起高度關註,其背後的政策考量是怎樣的?

潘功勝:發改委、商務部、人民銀行與外匯局在2016年11月末的聯合答記者問中指出,中國對外投資的方針政策和管理原則是明確的,即堅持實施“走出去”戰略,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原則、國際慣例、政府引導,備案制為主,當前也需要把推進對外投資便利化和防範風險結合起來,規範市場秩序,按有關規定對一些具有非理性、不規範的投資進行真實性、合規性核實,促進我國對外投資持續健康發展。

對外直接投資增長是落實中央“一帶一路”戰略和加強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成果,也使得中國對外經濟更加開放,市場主體更加活躍,總體而言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對外直接投資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出現了異常變化,則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前面提到,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了44%。在目前千億美元級的基礎上一年之內增長如此之快,其背後可能會帶來不少潛在問題。

正如一些媒體時常報道的那樣,2016年以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出現了一些不夠理性的傾向,一些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帶有很強的盲目性。應該說,對外並購是一朵“帶刺的玫瑰”,並購國外的企業並不是買下來就等於並購成功了,需要審慎的市場分析、有效的業務整合以實現最終的戰略目標。如果在短期內對外直接投資過快增長,若幹年後可能會暴露出很多問題,這對投資國和投資目的地國都是不利的。

盲目收購歷史上曾經有過深刻的教訓。上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企業橫掃美國地標建築,並發出“買下美國”的豪言壯語,但後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盲目跨境並購就像在沙灘上捧起一把沙子,看著都抓住了,但最終沙子將從手心滑落。

我們在對外投資並購的日常監管中,確實也發現了一些異常情況,例如大額非主業投資、有限合夥企業對外投資、“母小子大”、“快設快出”等。這些類型的對外投資中存在不少風險隱患。為了使中國企業“走出去”更加健康、有序,監管部門有必要加強對外直接投資的引導。

中國政府支持國內的企業,特別是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活動,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既有利於產業轉型升級,也有利於推動跟世界各國的務實合作。

第一財經:外商來華直接投資的情況如何?外界還有聲音反映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匯出操作層面存在障礙,這方面的政策是否有所變化?

潘功勝: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近期發布了一份報告,指出在全球特別是亞洲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大幅下降的情況下,2016年中國利用外資保持穩定增長。在2016年全球十大外資流入經濟體中,中國排名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英國。而且,中國利用外資的結構繼續優化,質量有所提高。流入服務業特別是高附加值服務業以及高技術制造業的外資繼續增長,外資持續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以及高附加值領域傾斜。聯合國貿發會議預測,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將繼續保持在全球較高水平,產業結構將繼續升級,市場導向型外國投資有望保持增長。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外資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中國對外投資開放的領域將進一步拓寬。這將為外資流入註入新的動力,中國仍將是對外資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2017年吸引外資將繼續保持在高水平。

利用外資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和開放型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習近平主席不久前在達沃斯演講中明確談到“中國將積極營造寬松有序的投資環境”,國務院最近發布了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的若幹措施,努力為外商企業創造更加開放、公平、便利的投資環境。

外商來華直接投資在外匯管理方面已經實現了基本可兌換。匯入的外匯資本金可以意願結匯,在境內合法業務收入的匯出、增資、減資、轉股等交易行為憑有效材料直接在銀行辦理。

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利潤可以在境內再投資,也可在完稅後自由匯出境外。外商投資企業正常的利潤匯出屬於經常項目,在政策層面沒有限制,直接在銀行辦理即可。當然,對於企業利潤匯出也是有真實性合規性的要求。例如,要求企業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彌補以前年度虧損,並向銀行提供董事會利潤分配決議、經審計的財務報表以及在中國的完稅證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273

專訪中遠海運集團董事長:央企重組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去年2月,由中國遠洋、中國海運兩大集團重組而來的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在上海宣告成立,成為全球第一大綜合航運企業集團。這也被稱為“史上最難的企業重組”。

重組一年多來,在國際航運市場依然極度低迷的不利形勢下,新集團在2016年實現了160億元的利潤,超額完成國資委下達的目標。特別是在協同效應方面,2016年實現營業總成本同比下降8.77%,改革成效顯現。

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的重組路徑有哪些經驗?如何實現1+1>2的重組效果?還面臨著哪些難題?下一步如何深化重組?帶著這些問題,博鰲論壇期間,第一財經記者專訪了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董事長許立榮。

重組整合不是簡單的“1+1”

第一財經: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的戰略重組已經一年多,目前取得了哪些進展?

許立榮:重組整合不能是簡單的“1+1”合並,做成“大中遠”或是“大中海”,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要把經營管理模式創新作為一條主線,以深度創新求最大改革紅利。

重組之後,新集團從規模增長、盈利能力、抗周期性、全球公司的維度,確立了打造“全球領先的綜合性物流供應鏈服務集團”的發展願景,制定了航運、物流、航運金融、裝備制造、航運服務、社會化服務以及“互聯網+”等“6+1”產業集群的發展戰略。

一年多來,中遠海運堅持“深改”“快改”,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利完成了七個核心業務板塊和海外業務的整合重組,完成了集團總部、集裝箱、散貨、能源、港口、金融、物流、裝備制造、海外網絡和中遠海控等10項重大改革重組項目,打造了集裝箱運輸、碼頭經營、航運金融、油氣運輸四大上市平臺。協同效應不斷發揮,企業效益顯著提升。

通過改革重組,中遠海運集團的規模實力、綜合優勢和國際影響顯著增強。新集團實現了綜合運力、幹散貨船隊、油輪船隊和雜貨特種船隊經營規模的“四個世界第一”,以及碼頭經營、集裝箱租賃、集裝箱船隊、燃油供應、船舶代理、海工制造規模等的“六個世界前列”。主要業務板塊的深度整合,協同效應效益迅速體現。

第一財經: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曾說,央企重組要防止“貌合心不合”。您對此有何看法?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在重組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值得其他央企借鑒?

許立榮:原中遠、中海兩大航運央企資產龐大、人員眾多、全球經營、業務複雜,但僅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就完成了新集團的平穩快速組建,又利用不到一年時間實現了主要業務板塊的深度整合,並逐步釋放改革紅利,實現了1+1>2的效果。這其中有幾個方面的體會:

強化頂層設計,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發展癥結問題。改革重組不是簡單的“1+1”,而是要著眼於企業發展長遠和根本,直面企業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發展的痛點和癥結問題。

確保重組符合集團長遠發展利益,以客戶為中心,築牢市場基礎。在主要業務板塊重組上,沒有采取簡單的吸收式合並,而是采取“拆開來、合起來”深度融合式的整合。比如對兩大集團四家上市公司的重組,確定了集裝箱運輸、碼頭經營、航運金融、油氣運輸四大上市平臺,特別是將原來作為集裝箱運輸上市公司的中海集運創新打造為作為航運金融平臺的上市公司,並通過大規模的資產置換來實現,最終形成了涉及74項交易、600多億資產、3.8萬名員工的被稱為“史上最複雜交易”的上市公司整合方案,雖然大幅增加了交易難度和重組工作量,但對新集團的戰略落地卻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也為新集團未來發展鑄就了堅實基礎。

此外,任何並購重組,打破企業文化差異、融合團隊都是焦點、難點問題。文化融合先行,為改革重組順利推進保駕護航。

“加減乘除”深化改革

第一財經:重組過程中還面臨哪些難題和挑戰?下一步打算怎麽做?

許立榮:下一步深化改革、重組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我們將進一步深化改革重組,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在產業布局當中,通過“加減乘除”,優化資源配置,推進結構調整,提高市場競爭力,打好改革重組和轉型發展的攻堅戰。

所謂“加”,就是要瞄準核心產業做“加法”。對於核心產業和重點業務,或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或有很高的投資回報,或有很好的發展潛力的,我們堅持大力發展。我們將聚焦航運、港口、物流、金融四大優先發展產業集群,推進業務結構調整,不斷釋放改革紅利,提升國際競爭能力。

所謂“減”,就是要瞄準過剩產能做“減法”。按照中央“三去一降一補”的要求,對於非核心產業,對我們未來發展甚至產生負面影響的產業去產能。同時,還要繼續壓減管理層級,清理處置低效無效資產。

所謂“乘”,就是瞄準產業鏈協同做“乘法”。通過加強產業鏈協同,發揮“1+1>2”的乘數效應,讓我們的工作效率遞增、經濟效益遞增、市場競爭力遞增。通過內部協同,使其效益達到“乘數放大”的效果。

所謂“除”,就是瞄準結構優化做“除法”。在密切關註“分母”的同時重點抓好“分子”。在優化產業結構方面,我們當前將著重做好兩道“除法題”:一是提高非周期性資產比重;二是要提質增效。

第一財經:中遠海運在“瘦身健體”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許立榮:中遠海運集團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國資委5家“壓減”試點單位之一,集團利用重組整合的有利條件,將整合同類型企業、處置“僵屍企業”和低效無效資產、優化業務結構與“壓減”工作目標有機結合起來,確定了“壓縮法人層級至5級、管理層級至4級、消減法人公司20%”的工作目標。通過努力,目前已清理關閉231家法人單位,占擬關閉法人數量的67.9%,管理層級已壓減為4級,從工作進度和成效看,集團的“壓減”工作走在了央企前列,被國資委評為“壓減”先進典型。

同時,集團積極推進船隊結構調整優化升級。自重組以來,中遠海運積極推動老舊運力拆解,同時加大造新力度,加快船隊結構調整,進一步推動集團船隊結構向低成本、高技術、重環保、更經濟的方向優化,為提升船隊和企業競爭力提供重要保障。

“一帶一路”機遇

第一財經:在國際海運市場低迷的大背景下,重組後的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何應對之策?如何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

許立榮:當前,航運市場仍然沒有走出歷史上持續時間最久、程度最深的低谷,市場參與方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發展、甚至生存的壓力。

2017年,中遠海運集團將從“穩、進、新、優”四個方面推進各項工作。“穩”就是穩定增長、穩妥改革、穩健發展;“進”就是不斷進取,堅定不移地推進各項改革向縱深發展;“新”就是積極創新,大膽創新,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經營管理創新、航運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優”就是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優化資產結構、優化團隊結構、優化市場結構、優化客戶結構,最終優化我們的發展質量。在2016年整合重組的良好發展態勢下,進一步提升中遠海運集團的全球品牌影響力,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這其中,“提質增效”將是核心工作。圍繞提質增效,我們將積極倡導價值主張,進一步挖掘客戶價值,深度洞察客戶需求,分析已有客戶的既有價值和潛在價值,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全面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將創新商業模式,通過打造新產品、突破傳統服務邊界,向航線兩端延伸並創造新的增值服務,努力打造“專、精、尖”的定制化和標準化服務;同時,強化成本管控,把降本增效抓實抓牢。

第一財經:“一帶一路”戰略為集團帶來了哪些機遇?

許立榮:“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遠海運緊抓“一帶一路”倡議戰略推進帶來的沿線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物流運輸需求增長機遇,積極發揮海外業務以及各相關業務板塊資源優勢,以重要通道、重要區域、重要項目和重要客戶為導向,以為客戶提供全球全程綜合物流服務為抓手,積極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戰略,初步形成了以船舶為紐帶、以碼頭為支點、以物流業務為延伸、以航運服務業務為支撐的全球經營網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具體來講,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船舶運輸,即亞歐之間的集裝箱班輪運輸等;目前,我們有遠東至西北歐、遠東至地中海、遠東至中東紅海、遠東至非洲、歐洲區內支線、東南亞區域等航線百余條。

二是 “一帶一路”沿線的港口碼頭投資業務。截止目前,中遠海運集團在全球現投資經營碼頭共48個,泊位209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區域,主要包括香港、新加坡、臺灣、比利時、荷蘭、德國、希臘等國家和地區。這些海外“一帶一路”沿線的碼頭投資開發,為當地提供了總共近一萬個就業崗位,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是陸上“絲綢之路”的綜合物流業務,重點是跨越歐亞大陸的海鐵聯運。中遠海運相繼開展了海鐵聯運和亞歐國際班列業務,近年來,中遠海運將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作為戰略樞紐港,開通了南線經比港的海鐵聯運路徑。2017年以來,中遠海運把從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出發的海鐵聯運服務向北延伸到巴爾幹半島和中東歐地區,與匈塞鐵路對接,將比雷埃夫斯港真正打造為歐洲的南大門;同時積極探索從波蘭進入中東歐地區的北部通道的物流網絡建設,形成中遠海運在歐洲大陸物流運輸網絡整體的連接和覆蓋,為客戶提供多種運輸路徑的選擇和完善的服務網絡,提升中遠海運的競爭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092

不走賣地老路,“雄安概念”點燃投資持久戰

買不到漲停的雄安新區概念股,不如研究一下雄安未來的“高端高新產業”吧。

壓抑了一個清明小長假後,與雄安有關或看似有關的上市公司5日集體爆發,使得A股迎來了4月開門紅。其中,冀東水泥、金隅股份、華夏幸福、京漢股份、巨力索具、唐山港、北京城建等逾40只概念股一字漲停。

從板塊上來看,走強的公司多屬於鋼鐵、水泥、環保、房地產等明確受益的行業,以及同樣受益的河北板塊等。截至5日收盤,雄安新區板塊上漲10.01%、京津冀一體化板塊大漲9.10%。

Wind資訊雄安新區指數第一天上線即漲停

上海一位私募投資總監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雄安概念”走強在預料之中,稍有“沾邊”的個股都表現強勁,但未來的走勢一定會出現分化。

事實上,以3日帶頭大漲34.67%的金隅股份港股為例,其5日的漲勢已出現疲軟。短期大漲後必然風險積聚,如何對“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進行價值投資引發關註。

對於未來新區產業發展的布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王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首先是高端制造業,這才符合綠色環保節能的要求,“雄安新區不可能重複過去那種建設模式,靠賣地等手段肯定走不通。”

事實上,“雄安概念”的畫卷到目前為止還沒法完全展開,相關政策將不斷出臺,這是一場投資“持久戰”。

“耕地是紅線,法律是底線”的條幅在安新縣城隨處可見

“雄安概念”沖出亞洲

不只A股、港股,“雄安概念”還蔓延到了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

Wind資訊數據顯示,A股5日集合競價階段,就有16只雄安概念股漲停封單超過10億元。其中,金隅股份、華夏幸福、冀東水泥等個股封單均超百億元。

開盤後,逾40只概念股被封上了一字漲停。行業板塊方面,鋼鐵、水泥、環保、房地產等領域的受益股也迎來了漲停浪潮。

在雄安概念股的助力下,上證綜指收盤報3270.31點,漲幅1.48%;深證成指收報10627.13點,上漲1.9%;創業板指報1943.16點,上漲1.88%。

值得註意的是,4月4日晚間,華夏幸福、華訊方舟、冀東水泥、河鋼股份等8家公司發布澄清公告,多提及未在雄安新區開展業務和存在資產,或是公司業績短期內不受影響,與雄安新區“撇清關系”。不過,這也絲毫未影響遊資對雄安概念的追捧熱情,這8家公司均出現了一字漲停。

除引爆A股市場外,新三板、港股、中概股的“雄安概念”也熱度高漲。

新三板做市股票愛廸新能(831513.OC)和布雷爾利(430260.OC)5日分別大漲41.7%和15.6%,位居漲幅排名前三。公開資料顯示,兩家公司註冊地均為河北省保定市。

港股方面,內地資金5日借道滬港通和深港通南下掃貨雄安概念股。雖然此前帶頭領漲的金隅股份高開低走,但最終漲幅也達到了10.57%,整體買入近7.55億港元,凈買入達2.89億港元。天津港發展、北控水務集團也都登上了港股通前十大成交活躍股。

金隅股份(02009.HK)3日、5日連續大漲

“雄安概念”還蔓延到了中概股。Wind資訊數據顯示,相關概念股已連續兩日領漲中概股行情。其中,公司註冊地在天津的中國汽車物流(CALI)4日大漲54.89%至每股2.85美元;辦公地位於河北保定市的英利綠色能源(YGE)3日、4日也分別大漲了17.51%和13.33%。

關註“純正概念股”

狂歡過後還需理智。

“雄安概念股的資金流入情況已經體現出大資金的選擇和判斷,除資金流入量大的‘純正概念股’外,其余股票上漲幅度可能有限。”上述投資總監表示。

具體到行業板塊的確定性機會,中金公司策略分析師王漢鋒表示,雄安新區建設的七大重點任務中有4項與基礎設施相關,包括建設綠色智慧新城、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與之相關的原材料、鋼鐵建材、建築機械、地產等行業都將迎來利好,“在規劃和執行更具細節前,市場可能將關註點集中在基建、地產及環保等領域,隨後再根據規劃的明確和落實而擴散至其他標的。”

上海鼎鋒資產策略團隊也認為,未來雄安新區在對外開放、產業升級(智慧城市、高端高新產業、高效交通)等方面將實現全面躍升,“考慮到雄安新區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未來10年內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可能更高。”

在基建投資確定性較高的基礎上,廣發證券研究團隊建議關註京津冀地區交通、環保、產業轉移及醫療一體化“四維度”的投資機會,重點受益行業包括房地產、鋼鐵、水泥、煤改氣、環保監測及治理。

事實上,投資“雄安概念”是一場“持久戰”。

“長期來看,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將會有較大力度的產業和稅收扶持,對於人口遷移和產業的聚集都會有良好的效果。”廣發證券地產分析師樂加棟表示,從地產開發的角度來看,主要企業將會受益於核心資源價值的提升及未來人口和產業導入後的城市發展。

北京神農投資總經理陳宇表示,雄安概念是一個長期的持續投資的市場熱點,既為市場提供了實在的投資機會,也為市場提供了短期的投機炒作題材,“從炒作力度來看,市場關註空前,必將成為資金關註的重點,因此雄安概念股短期會成為新的熱點,長期會成為一個主題投資機會。”

哪些高端高新產業將落地

相對於基建、環保、地產等確定的受益行業熱點,“雄安概念”中的“高端高新產業”更值得價值投資者長期關註。

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有七方面重點任務,其中提到要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培育新動能。業內專家分析,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無人技術等,以及航空航天、機器人等走在國際前沿的現代新產業,最有可能會在新區落地。

安新縣大王鎮的執勤人員張大爺說:“我們這在過一段時間就是深圳了!就是浦東了!”

王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未來新區產業發展的布局,首先是高端制造業,制造業是發展的基礎,不可能脫離制造業搞其他產業,“比如說大量使用機器人,以及生物工程、雲計算等沒有汙染的制造業。”

其次是高端服務業。王軍表示,雄安新區將承接北京的非首都核心功能,絕大多數在京央企可能會在新區設立總部,作為擴大開放的平臺,外企也會過來,雄安新區將成國內新企業總部所在地,高端服務業會有很大發展。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下稱“國投”)官方微信4日表示,該公司計劃繼續發揮基金業務的既有優勢,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於新區建設。同時,還要創新投資方式,推動基金和直投聯動,謀劃城市管廊、大健康、智慧城市等高端新興產業。

國投黨組書記、董事長王會生表示“堅決擁護和全力支持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國投“在雄安新區的建設開發中應該大有作為”,要“帶頭發揮中央企業的骨幹作用、引領和示範作用,爭做雄安新區開發建設的排頭兵、先行者”。

截至發稿,已有國投、中國石化、中國鐵建、中國聯通、中國中冶等5家央企表態,將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陳甬軍也在媒體上表示,雄安新區既要發展創新產業,也不可能完全撇開傳統的優勢產業,今後新的產業將由搬遷過去的央企及新入駐的企業帶過去,未來當地的產業結構將是創新產業與傳統優勢產業結合在一起。

華泰宏觀李超團隊的一份報告認為,雄安新區會錯位發展,重點在宜居生態上。從雄安-安新-容城這個小三角來看,未來會是圍湖建城、依水建城,3~5年內可能先形成一個特色宜居小鎮或小城市。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5日下午做客人民日報客戶端直播間時表示,雄安新區是世界級城市群里的一個重要支點,“我們希望這樣的協同發展能使整個京津冀都上一層樓,既要改變河北落差比較大的局面,也不是讓北京、天津慢下來。”

“如果雄安的教育條件、醫療條件、創業條件很好,房價又比北京低,那北京的戶口價值也不會跟雄安差那麽多。”鄔賀銓說。

(第一財經記者周宏達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257

今日頭條沒走BAT老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14/165991.shtml

今日頭條沒走BAT老路
接招 接招

今日頭條沒走BAT老路

中國的互聯網人口,只占全球互聯網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不在全球配置資源,追求規模化效應的產品,五分之一,無法跟五分之四競爭,所以出海是必然的。

作者 | 方浩

來源 | 接招(ID:itakethat)

特朗普到訪中國那天,有兩家中國公司跑到美國「搞事情」。一是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收購美國社交媒體Snapchat 10%的股份;二是來自中國的超級獨角獸今日頭條收購獵豹旗下新聞聚合平臺News Republic,同時投資獵豹的另一個海外直播平臺Live.Me。需要說明的是,News Republic是獵豹去年從法國人手里買來的,目前主打歐美市場,可以看成是西方世界的「今日頭條」。

timg-2

過了不到兩天,今日頭條又宣布收購今年美國最火的娛樂短視頻應用Musical.ly,後者估值近10億美金。

今年年初,今日頭條還曾收購了美國移動短視頻創作者社區Flipagram。而就在今日頭條拿下News Republic的當天,美國媒體The Information爆料說,去年今日頭條有意收購美國著名社交新聞網站Reddit,總估值高達200億美元,不過最終雙方並沒有達成一致。

今日頭條的成長邏輯,完全不同於以往中國互聯網巨頭,沒有「原罪」,沒有包袱:從一開始就沒有走Copy to China的路子、在巨頭的夾縫中異軍突起、還沒有上市的前提下扛起中國互聯網公司海外擴張的大旗,這是BAT沒有走過的路,張一鳴和他的今日頭條要走。

今日頭條現在估值200億美金。BAT這個體量的時候,騰訊當時要面對MSN的沖擊、百度面對谷歌的威脅、阿里面對亞馬遜和eBay的挑戰,而且戰場都在中國。當時BAT即使有一些海外投資,加起來可能也沒有今日頭條過去一年的交易規模大。這說明今日頭條開拓海外市場,要與國際互聯網巨頭一較高下的野心。

現在的今日頭條是兩線作戰,一條戰線是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不得不面對FB這樣的強大的對手;另一戰線,國內市場同樣不容樂觀:周遭幾乎全是巨頭,而且到目前為止今日頭條可能是中國唯一一家沒有拿過BAT投資的獨角獸。從來不站隊,還去搶大佬的們的地盤,除了今日頭條也沒誰了。

timg-1

但這樣很危險。開心網最火的時候,正面戰場有人人網及其替身另一個開心網,社交遊戲諸如偷菜、搶車位要跟騰訊爭,社交關系鏈面臨新浪微博的蠶食,還不算後面對其追擊的51.com以及王興的校內網等。從2008年到2010年,不到三年時間,人們眼見開心網高樓起,眼見其樓塌了。

今天來看,開心網很可惜,錯過了很多機會:社交沒做起來,遊戲沒做起來,最後連移動互聯網的站臺票都沒拿到。但根本原因,還在於沒有看清形勢。2008年到2010年中國互聯網最大的形勢是什麽?是PC時代的流量競爭已經進入存量清場階段。換句話說,是巨頭們拼了老命也要守住江山的階段。這個時候四處樹敵、跟巨頭搶地盤,無異於虎口奪食。

今日頭條的崛起,其實就是兩個原因:一是抓住了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期,也就是流量的增量時期;二是算法推薦,這一度被巨頭們看不起、看不懂,直至現在追不上。

今日頭條不是開心網。但今日頭條要回答當年開心網沒能回答的問題:破局之後怎麽走。兩年前的2015年,當大多數中國互聯網公司選擇工具作為切入點出海的時候,今日頭條也開始了自己的內容出海之旅:從自建頭條海外版,到投資當地頭部應用,再到今天的頻繁收購,所有關鍵詞圍繞內容二字。

隨著去年Facebook、Google等主要廣告平臺策略的調整,中國幾乎所有工具型出海公司都受到了殃及,收入變少,增長放緩,是這些公司的最大難題。歸根結底在於,流量變現的命脈掌握在外國人手里,不能形成商業閉環。

但內容分發的商業模式已經很成熟,無論是以Google、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引擎,還是今日頭條開啟的推薦引擎,變現的路子簡單粗暴,就是廣告。

問題在於,商業模式沒問題,商業路徑是否有問題。20多年來,互聯網其實就是不斷解決三個維度的問題:人與信息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商品(服務)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是社交,人與商品(服務)的關系是電商。

但電商和社交領域,從來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公司誕生。Google和Facebook的財報里,中國市場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亞馬遜和eBay很早就進入中國,最後灰頭土臉地都被趕了出去;微信那麽牛,Wechat比起國內用戶數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阿里也出海,最遠也就是抵達俄羅斯……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全世界排名最靠前的互聯網公司,誰都不敢說自己是一家全球性公司。矽谷巨頭來到中國,結局只有一個:敗走麥城。中國公司打倒美國去,更像跟團十日遊,頂多算是蜻蜓點水。

顯然這與社交和電商的本地化屬性極強有關。勢頭再猛、體量再大、資源再多,也抵不過由歷史和現實積澱成的用戶群體特征。Facebook沒成,騰訊沒成,亞馬遜沒成,阿里也沒成,百度沒成,Google沒成。相對來說,搜索引擎是與用戶文化特征的相關性最弱的,也是最有可能成的。因為對資訊和內容的消費,本來就不分古今中外、東西南北。但百度一直忙著賺國內各類中小企業的錢,Google信奉自己的那一套東西。彼此失之交臂。

timg

更重要的是,BAT各自核心業務的原型,幾乎都是來自國外(美國),也就是Copy to China。我們從一開始就是模仿者、追趕者,在自己的地盤上都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老師趕走,何況跑到人家地盤上去!

但今日頭條從誕生起,就不存在Copy to China,至少很難在美國找到一個與今日頭條類似的產品或者一個公司。移動互聯網以來,中國誕生的幾家市值過百億美金的超級獨角獸,最初都有美國對標原型:小米對標蘋果、美團對標Groupon、滴滴對標Uber。只有今日頭條,從一開始被誤認為是新聞客戶端,到現在成為一家推薦引擎,從來就沒有可以對標的美國公司,活生生的「中國制造」。

很多人說,今日頭條在國內的競爭已經很激烈了,為何還要在這個時候跑到國外?

首先,矽谷看今日頭條這樣的公司,是與看待早年的BAT不一樣的。無論BAT做的多大,「抄襲者」的標簽是始終存在的。今日頭條剛出來的時候,很多投資人沒有搞清楚它與傳統客戶端、以及美國Flipboard這類新型新聞客戶端的區別,僅僅從媒體的角度來看待它。但到今天,今日頭條可能是第一家在純互聯網產品領域以原創者的姿態進入全球市場的中國公司。

其次,今日頭條對娛樂內容平臺的收購,在流量輸出和輸入上,可以做到無縫對接。不像社交或電商那樣,因為人群和消費習慣的不同存在國內流量與國外流量的二元結構。內容的消費不存在這種情況,國內粉絲也會關心黴黴的新男友是誰,國外用戶也想知道中國的高鐵有多快。興趣標簽是無國界的。

再次,以傳統搜索引擎為例,百度2016年全年的收入是700億人民幣,這還是一家獨大的情況下取得的,與阿里和騰訊的收入差距巨大。就算將來有公司通過推薦引擎把這塊蛋糕全部吃下,占據內容分發的老大,從全球來看,依然只是個局域市場。要知道,谷歌2016年的收入是近千億美元,主要還是來自搜索引擎,但至少與百度相比,它真的是一家全球化公司,盡管失去了中國這個大市場。

所以,今日頭條要想做大,局限於國內市場肯定不是出路。張一鳴說:「中國的互聯網人口,只占全球互聯網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不在全球配置資源,追求規模化效應的產品,五分之一,無法跟五分之四競爭,所以出海是必然的。」所以說,今日頭條的天花板根本不在國內,而是全球。

今日頭條 張一鳴 Google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83

如何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業內:堅持市場化方向 不能回到政府大包大攬的老路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2-10/1169809.html

每經記者 董青枝 每經編輯 魏文藝

建立房地產的長效機制已成業內共識。12月9日,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馮俊在第四屆平安地產金融創新論壇上表示,“建立長效機制最根本的是解決供求矛盾的判斷、住房投資需求過強、土地供應機制和價格的問題。”

房地產長效機制在路上。業內認為,要從供求雙方來理解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問題,從而尋找所謂的長效機制。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在上述論壇上稱,供給側改革的問題主要涉及長期問題,例如經濟增長、體制改革、創新驅動、生產力提高。決定供給能力的幾大要素是人力資本、資本效率、體制改革制度、知識與技術、創新機制等,所謂供給側改革從長期看就是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而供給側的短期問題是要消除過剩產能。

而在需求側,樊綱認為,一個是居住需求,不管是買還是租,我國住房真正的需求基本是三個部分,剛性需求、非居住性需求和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的遷移性需求。而在調整需求的過程中一部分屬於短期政策,例如限購、限貸、限價、限售等,緊急情況下采取這類措施,可抑制泡沫;另一部分就是長效機制。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劉誌峰看來,限購、限貸、限價、限售等短期調控政策雖然見效,但在未來住房政策還未從根本上解決。

同時,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在上述論壇上稱,長效機制還是要從供應端解決問題,實現多樣化的土地供應,加快發展租賃。

長效機制到底該如何建立?在樊綱看來,長效機制還得靠市場,還得堅持市場化的方向,穩定房價不一定房價不變,只要房價與收入的比例關系基本穩定,住房市場就應該能基本穩定,不能要求房價絕對不變。二是要在供求兩個方面進行調整,長效機制不能只強調一方面。三是不能回到政府大包大攬的老路,而是要完善房地產市場的制度,使市場更加穩定健康的發展。

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也認為,“甭管是什麽機制,短期不管有多長,長期的一定是市場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612

網約車市場不該走“燒錢競爭”老路

隨著市場經濟主體的逐漸理性和成熟,互聯網企業任性“撒幣”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也將得到及時糾正。

根據新華社報道,4月4日,上海市交通執法部門對滴滴出行、美團打車平臺各處於10萬元頂格罰款的行政處罰,理由為“馬甲車”非法客運。所謂“馬甲車”,是“黑車”的一種形式。據執法部門表示,在日常執法檢查中,有關部門發現利用平臺軟件從事非法客運的現象近期有擴大趨勢。

在“美團打車”接到自上線以來的首張罰單次日,清明假期期間,上海市交通委執法總隊召開了緊急工作部署會議,這次會後也讓“美團打車”收到了首張“責令改正通知書”。會議要求,“美團打車”在收到通知書後7天內完成3項整改措施,否則將會被吊銷相關網約車牌照,凈化營運市場環境。

來自政府職能部門雷厲風行的執法,為網約車行業敲響了警鐘,試圖以強力補貼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想必今後將會有所收斂。網約車補貼大戰始於當年市場空白、各種規章制度尚不成熟之際,如今在整個環境都有所改變的情況下,希冀沿襲過往做法、擊退競爭對手,從而分得一杯羹的美團,卻成為執法對象,其進擊的路徑、手法值得深思。

遭遇整改的網約車

3月21日,繼在南京試點一年後,“美團打車”高調在上海上線網約車服務。鑒於“美團打車”已經發布的宣傳用語以及車輛註冊的有關情況,上海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市價檢局聯合對其約談,要求“應當合理確定網約車運價,實行明碼標價,不得有為排擠競爭對手或者獨占市場,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運營擾亂正常市場秩序,損害國家利益或者其他經營者合法權益等不正當價格行為,不得有價格違法行為”。

僅僅過去半個月,美團就面臨著三項整改措施。一是立即停止向不具備營運資格的駕駛員或者車輛發布召車信息,並清理所有平臺內註冊的不合規車輛和駕駛員;二是將所有駕駛員、車輛註冊信息及營運數據如實上傳至行業監管平臺,實時接收接管;三是停止目前以補貼為名的不正當低價競爭行為。

這三項措施的背後,矛頭所指,即“補貼大戰”。當中邏輯可概括為,基於自身業務布局跨界網約車的美團,試圖用遠超其他網約車平臺的補貼力度,期望迅速搶得市場份額。受高額補貼力度的驅使,很多不具備網約車營運資格的司機打起了薅羊毛的主意,一方面導致“美團打車”平臺湧入非上海牌照的外地車輛,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刷單造假的現象。

上海,作為國內市場經濟最為成熟的城市之一,其交通委執法總隊開出的這張“責令改正通知書”,是維護市場秩序的舉措。在此我們看到,對於網約車巨頭為搶占市場份額、開打價格戰、導致非法客運的情況日益嚴重的現象,執法部門對違法營運的網約車企業一視同仁。

據上海交通執法部門統計,僅3月21日至4月2日,不到半個月時間,全市交通執法部門累計查處利用網約平臺從事非法客運案件211件。其中,“滴滴出行”平臺148件,“美團打車”平臺63件。上海市城市交通運輸管理處副處長馬斐也對媒體表示,截至目前,“滴滴出行”尚未獲得由上海交通管理部門頒發的網約車經營許可,主要原因是有部分車輛以及駕駛員是不符合現有規定的。為此,交通管理部門曾多次約談滴滴,而從2015年至今,滴滴已經因非法客運被頂格罰款(10萬元)8次。

此前,在南京——美團第一個上線網約車的城市,“滴滴出行”、“美團打車”也被開具罰單。根據南京市客運交通管理處消息,在多部門多次約談後,兩家平臺不但整改不積極,還大肆招募不合規車輛和人員。4月3日,交通部門向兩平臺開出了150萬元的罰單。這是南京網約車新政落地以來,交通部門開出的最大金額的罰單。

縱然互聯網企業可以用“羊毛出在狗身上,最後由豬來買單”的互聯網思維來解釋網約車的價格邏輯,卻不可否認,這種行為已經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超出了良性市場競爭的範疇。

由價格大戰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所帶來的危害,是真真切切的。比如,對出租車行業的不公平競爭所造成的沖擊,由不具備營運資質的車輛和駕駛員為乘客提供出行服務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再比如,由補貼帶來的刷單造假等行業虛假繁榮和無序競爭現象。

無技術升級降低行業成本,無差異化競爭帶來服務增值,大家都知道,“美團打車”的補貼不會長久,目前所做的僅是向行業老大“滴滴出行”發起沖擊,“撒幣”依靠的無非是財大氣粗、有錢任性。而短暫的價格大戰之後,造成的結局肯定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而且在行業中,也勢必會遺留大量問題,不利於行業的長遠發展。試想,如果“資本為王”這種粗暴的模式可以興風作浪,任意改寫行業格局,後來者延續的不是解決行業痛點,而仍是補貼的傳統套路,那麽每次“野蠻人”來敲門,所憑借的只是是否財大氣粗,那將是極大的諷刺。

網約車帶來的沖擊

網約車在國內的迅猛發展,有著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的時代背景。但最初其針對的是傳統出租車行業的痛點,比如拒載、繞路、服務態度不好等,再借助共享經濟模式的東風,充分利用社會上的閑散資源,大幅降低成本,節省了車輛和人的時間成本。

需要說明的是,最初網約車市場一片空白,在共同培育市場同時搶占市場份額階段,多方參與了猛烈的補貼大戰,滴滴作為最終勝出者,贏者通吃,占盡市場紅利。

如今,新晉者需要跟行業先驅一同面對上演補貼大戰帶來的後遺癥。因為出租車行業自身存在問題是一方面,而網約車大打價格戰所帶來的沖擊則是另一方面。後遺癥之一就是挾裹著資本力量所具有的價格優勢,讓出租車這種傳統業態出現“退車潮”加速的現象。以南京為例,截至2018年3月中旬,出租車退租車輛超過3000輛,退車比例占總運營數的四分之一。其中,只有百余輛是更型期到了停運的。之所以退運,就在於司機收入的下降。

數據顯示,2017年之前,南京出租車的日均營運單數為38~40單,目前已下降到19~20單,司機的收入也從五六千元下降到三四千元。面對這一困境,南京出租車企業采取了降低“份子錢”的方式來挽留司機,承包費從最初的7200元降低到了5000多元。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舉措收效甚微,不少司機已經“轉型”去開網約車。

跟出租車爭奪司機、跟其他網約車平臺爭奪運力(司機和車輛),是當下“美團出行”和“滴滴出行”開打價格戰以來的表現之一。雖然網約車行業跟出租車行業作為新舊業態,有著各自的立場,但只有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以用戶利益為方向,才能贏得市場和消費者最終的認可。

在短時間內,出租車行業並不會消亡。那麽,不論是出於社會穩定的角度,還是行業平穩過渡的角度,促進出行行業新舊業態公平競爭和融合發展,已經成為管理者的共識。

據了解,浙江金華、廣東惠州等地已有巡遊車與網約車“融合派單”的案例。通過這種模式,出租車的收入增加約20%,並帶動了傳統出租車行業服務的規範化。當絕大多數出租車訂單都在線上完成,並受到網約車平臺的全程監管後,司機的違規行為也有所減少,服務也更加規範。

對於監管部門來說,網約車帶來的沖擊,更需在管理方式上跟上。

網約車作為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可是互聯網平臺企業所走的經營模式以及發展方式,與傳統企業存在較大區別,單純依靠地方政府的交通主管部門以及現有的行業法規,還難以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據了解,滴滴盡管2015年在上海拿到國內首張專車平臺的資質許可證,但一年到期後,由於平臺未能將不符合相關規定的車輛以及人員進行清理,而一直沒有通過資質許可。在目前獲得上海網約車經營許可的12家平臺中,就不包括滴滴和易到。

面對法規的明確規定,由於缺乏相應的具有威懾力的停業整頓等相關處罰措施,平臺可以不遵守、不執行,這也對政府管理部門的監管方式提出了挑戰。在馬斐看來,依據現有的法規,針對平臺企業的特點,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應當形成合力,建立多部門參與實施的綜合監管機制。強化互聯網交通出行領域的源頭監管,落實平臺企業的管理主體責任。他建議,應同時加快建立跨部門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可以適當采取下架應用程序,暫停或關閉其APP在相關服務區域的服務等制約措施”。

(作者系本報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9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