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中港未必共繁榮 Uncle Ray
|
|
維 根斯坦及英美Analytic Philosophy學派對語言的理解是──人類思考的工具,語言不清,代表思想混亂又或者刻意狡辯。上周曾特首的一番「代表整體香港人」的言論,早被口 誅筆伐,無意在此多踩一腳,但有兩點可以補充。「國家在各方面的發展都得到驕人成就」,1949年建國後的三反、五反、大躍進、文革,經濟一潭死水,人民 一窮二白;改革開放,驕人成就更欲罷不能,六四、毒奶粉、貪污腐敗、異見分子遭打壓、汶川豆腐渣工程等,大家都耳熟能詳。筆者早幾年經常往返中港兩地,有 次在深廣火車中,聽到對座同胞口沫橫飛,在手機中大談買賣死囚屍肝,最後以15萬元人民幣成交,中國果然是世界最自由的國家。 開荒者冇剩餘價值 「亦 為香港帶來經濟繁榮」,自中國開放,大量香港廠商於珠三角地區投資,最初,香港中低層管理人員跟隨老闆北上開荒,三幾年後,用馬克思的語言,「剩餘價值」 沒有了,老闆又「異化」,打工仔紛紛回流。上海、廣州、深圳成立××港、××園與香港競爭。現在香港不是中國的唯一窗口,中國繁榮,香港未必一定得益,反 而像停滯不前,繼續炒樓炒股。商務部公佈09年1至4月份,外資投資中國的金額下跌22%,但香港仍佔外商直接投資額45%。香港同胞從文革時的糧食衣 服,到現在真金白銀,是香港不停地向阿爺派糖,不是the other way round。電視上見到「長毛」大罵曾特首,人血不是胭脂,獨裁者把人血當成胭脂,更可悲的是一群奴才,爭先恐後把胭脂往獨裁者臉上輕拍,上星期的特首答 問大會,就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Uncle [email protected] |
|
股市繁榮時切勿隨波逐流 Copy from WSJ 人世間 之 大象無形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1/01/copy-from-wsj_28.html
在火爆的股市中保持頭腦清醒并不容易。
近來﹐華爾街盡顯一派繁榮景象。自去年夏天以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已經上漲了22%﹐納斯達克綜合指數(Nasdaq Composite)也上漲了30%。市場情緒回升。大批多頭占據市場。在收益頗丰的2010年之後﹐股票策略師預測﹐2011年的股市仍然會有不錯的表 現。
在這種時候﹐很多投資者可能會不顧一切﹐愿意一頭扎進去而不計後果。畢竟﹐所有人都說股市將會節節攀升﹐對吧?你不想錯過這种机會!也許你應該趁著現在還為時不晚而趕緊加入?
這足以考驗最自律的投資者的決心了。
現在到了深吸一口氣、集中精力﹐并再次提醒自己恪守長期投資理念的時候了。
沒錯﹐股市的確大幅走高。而且﹐華爾街可能會漲得更高﹐但也可能不會再漲。沒人知道未來會怎樣。對股市“發燒”是投資者的大敵。以下是為你開的七副退燒藥﹐請酌情用半杯水沖服。
1、不要跟著感覺走。
我們都會產生一股想要在股市上漲之後買入股票的沖動﹐但這其中的真正原因与經濟前景或者投資風險毫無關聯。
這完全是本能的反應。我們會本能地隨著蜂擁的人群一起奔跑﹐通過數量占先來尋找安全感。這種做法是有原因的。數千年來﹐這個本能成功地讓我們的祖先避免了 落入猛獸口中的危險﹐但對投資來講卻會產生可怕的誤導作用。投資中不存在緊急情況:隨著時間推移﹐自律性的投資戰略能夠輕而易舉地戰勝短線投機行為。
2、不要從眾。
他們通常都是錯誤的。研究反復證明﹐公眾會在錯誤的時機投資——他們會在股市上漲之後樂觀買入﹐而在股市下跌之後恐慌拋售。
金融公司TrimTabs Investme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儘管過去十年間股市表現基本持平﹐但普通投資者還是虧了錢。而且﹐金融研究公司Dalbar發現﹐即使再往前追溯几十年﹐情 況依然如此。如果有人在20年前向標准普爾500指數(Standard & Poor's 500-stock index)投資1,000美元并且保持不動的話﹐到2009年底他將會得到大約5,000美元。
而如果你盲目從眾——高買低拋——你最後拿到手的不會超過2,000美元﹐所以不要從眾﹐他們的投資記錄糟糕透頂。
3、不要受短線消息影響﹐不論是好消息還是坏消息。
短線消息在近期內可能會對股票價格有所影響﹐但基本上不會產生任何長期的影響﹐而且很快就會被人忘記。
大部分股市價值來源於公司未來几十年內將會獲得的利潤。未來几個月的影響極其有限。
頂級投資公司GMO的總監本•印克(Ben Inker)分析認為﹐即使是未來十年的利潤也僅占股市市值的大約25%。誰又會在意下個季度的盈利呢?
4、不要過於樂觀。
股市近期的增長伴隨著很多的風險。美國政府目前每年的財政赤字高達1.3万億美元﹐用來刺激經濟增長﹐而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卻在印製甚至更多的貨幣。
美國全部的債務——包括政府、家庭和公司——已經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而且還在增長。
儘管這些資金大量涌入﹐但房價實際上已經再次出現了下跌﹐就業市場的情況也比官方統計數据顯示的要糟糕得多。
与此同時﹐中國与其他的新興市場都在努力遏制日益蔓延的通脹﹐原材料價格出現飛漲﹐人們對歐洲再次爆發債務危机的恐懼正在蔓延。我們有足夠的理由保持頭腦清醒。
5、千万不要相信空談家的蠱惑。
太多的股市空談家在電視上高談闊論﹐他們給股市製造了一種虛假的緊張刺激的氣氛。
不﹐華爾街并未“勢如破竹”﹐也沒有“取得一連串的勝利”。而且沒有人意欲先發制人、買入股票。
這是怎樣的一個騙局呀!
如果你要買入股票﹐股價走高是坏事﹐而不是好事。這些空談家會去到超市﹐然後說出“哇!我們應該赶緊購買更多的漢堡包——它漲價了!”這樣的話嗎?
還有﹐股票与人們踢出的足球也不同。它并不是處在一种連續的運動狀態。独“股市正在上漲”這種說法僅僅意味著“股市出現了上漲”。毟所以﹐如果說今天的股價比昨天高了一些﹐那么它還會讓你有興趣買入嗎?
6、考慮一下華爾街削價賣出的頻率。
你愿意以正價買入股票嗎?股價已經出現了很大的漲幅。你真的認為它們不會再跌下來嗎——不論是從相對意義還是絕對意義上講?
這還真不好說。
在過去十年間﹐我們曾經看到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僅報6,600點﹐亞馬遜公司(Amazon.com)的股價為6美元﹐埃克森公司(Exxon)的預期市盈率不過7倍﹐免稅市政債券的回報率是需繳稅的美國國債的三倍﹐而通漲保值政府債券簡直是白送。
金融市場打折銷售的頻率似乎与折扣家俱店一樣頻繁。為什么在接下來的十年內就會有所不同呢?
7、看看是誰在為此次股市繁榮搖旗吶喊。
現在揮舞花球的大部分人﹐在1999年和2007年的時候都在做著完全同樣的事情。他們是可以信賴的指導者嗎——抑或不過是一只坏了的手表﹐總是顯示現在是該買入股票的時候了?
同時﹐大多數準確預測了上一次危機的人如今都特別謹慎——比如說赫斯曼基金公司(Hussman Funds)的約翰•赫斯曼(John Hussman)和GMO投資公司的杰里米•格蘭瑟姆(Jeremy Grantham)。大量數據顯示﹐目前的股票價格正處於高位﹐而從這一水平獲得的長期回報很可能會令人失望。
Brett Arends
吻不起的增長:中國鋼鐵虛假繁榮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8/4ONDE3XzQ1MDI4OQ.html
21世紀網獨家報導 在2萬億新經濟計劃刺激下,鋼鐵產能超負荷運作、鋼貿融資黑洞、鋼企信用質量受壓、重組受阻等潛行風險,已經達到了讓人顫慄的程度。
一次遲來的批覆,讓位於中國南方的兩座海濱勝地搖身成為鋼鐵之城。5月,武鋼、寶鋼兩家鋼企巨無霸同時在兩廣不到500公里的半徑範圍內圈地競爭,行業的瘋狂和虛火,再一次得到了印證。
便宜的鐵礦石運輸成本、鋼材出口和西部大開發三大優勢,成為吸引武鋼佈局廣西防城港、寶鋼落止廣東湛江的最好「嫁妝」。
當前,世界經濟復甦的曲折性、艱巨性進一步凸顯。在中國鋼鐵行業面臨世紀性首虧的背景下,最新的支出刺激方案較2008-2009年更加謹慎也更具有選擇性,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鋼鐵和綠色能源項目上,無論對於中央或是地方政府來說,這份「厚禮」顯然讓人備受鼓舞。
不過,鋼鐵行業仍難以流血止損、鋼貿圈授信大幅縮水,大規模的鋼鐵基建項目,會否引發更大的信貸規模和系統性風險,甚至是民間借貸等更危險領域的災難?中國地方債與房地產風險猶存,鋼鐵供應過剩會迎來多多益善的效應嗎?
21世紀網特別策劃《吻不起的增長:中國鋼鐵虛假繁榮》,將陸續推出8篇文章,闡述當前鋼鐵行業庫存超負荷積壓現狀、鋼企探索多元化轉型、現金流及募投情況。本輪經濟刺激計劃中,機場、鋼鐵、鐵路項目紛紛獲批。新一輪投資驅動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動鋼鐵行業?2萬億,能救鋼鐵嗎?
一方面是大舉南遷,搶灘便利的港口貿易條件,一方面瘋狂重組、開闢副業、上市圈錢、融資解困、甚至出海拓荒。成為當下中國鋼企掙扎求存的縮影。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出於對GDP的迷戀,高舉鋼鐵產能即意味著綠色經濟的受損。為何仍表明把虧損中的鋼鐵進行到底的決心?
對於用鋼需求疲軟的下遊行業來說,房地產、基建、機械、家電、汽車等消費主力軍,超負荷的鋼鐵產能會引發崩盤的擔憂嗎?
對於商業銀行來說,當地產調控和信貸緊縮破壞了鋼貿融資的盈利模式,鋼和銅的貿易融資會成為銀行的首要風險嗎?
當中國政府把2012年GDP增長目標定為7.5%,2011-2015年期間的平均增長目標為7%。中國過熱的經濟增速帶來商品市場的繁榮,政府強調使經濟增長擺脫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鋼鐵大躍進會成為主要趨勢嗎?
據麥格理數據,中國鋼鐵業的現金利潤率為負值。產能利用率已從2000年初的逾95%降至去年的83%。如果低於90%,鋼鐵生產企業就很難擁有較高利潤。中國鋼鐵業的營運利潤率是全球最低之一,一些上市鋼鐵企業目前正將業務多元化,分散到養豬等副業。
來自中鋼協的數據,當前中國鋼鐵產能為8.5億噸,但目前只利用了6.8億,嚴重的產能過剩壓力猶如泰山壓頂。一季度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虧損10.34億元,較之去年同期158億元的盈利數據,鋼鐵行業仿似步入冰河世紀。

2011年全國鋼材產量分佈圖,鋼鐵行業向南佈局集結號吹響(單位:萬噸)
路透財經分析稱,如果不關閉工廠,那麼中國鋼鐵市場要用很長時間才能達到供需平衡。假如中期內中國GDP每年增長6%,GDP每增長1%,就仍然需要再多生產0.6%的鋼鐵。
東方證券最新發佈的「微中國」調研報告顯示,大家對平台貸款和房地產最擔心。英國金融時報曾援引銀監會稱,中國已對部分鋼鐵貿易商過度放款的問題向銀行業提出警告。
多元化求生,成為了鋼企在寒冬的唯一出路。在緊縮的信貸條件下,鋼鐵企業的日子愈發艱難——寶鋼鞍鋼武鋼,因違規增加產能頻被審計署點名;重慶鋼鐵擬收購大股東投建的198億元鋼鐵資產,但復牌遙遙無期。
首鋼擬重組緩解資金壓力,卻遭到106個小股東反擊;華菱與安賽樂米塔爾嘗試期權式股權置換,也仍難擺脫對銀行貸款的嚴重依賴。標準普爾評級認為,鋼鐵業基本面情況可能將在2012年惡化,對寶鋼集團、新日鐵及浦項制鐵三家東亞龍頭鋼鐵企業的信用質量施壓。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甚至直接宣稱,中國為應對經濟放緩而出台的刺激措施規模可能將高達二萬億元,也就是2008年「四萬億」的一半。總體看,
「中國鋼鐵業起碼要用六年時間才能實現產能全負荷運作,換句話說,從業者未來10年前景依舊黯淡。」(21世紀網 江佩霞)
下一頁:2012年4-5月份國內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合作動態(21世紀網整理)
史上最貴上市公司:蘋果紙面繁榮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22/1MNDE1XzUwMjk1MA.html美國資本市場上的奇蹟不斷地被科技類公司創造並刷新。
北京時間週二晚間21:30,蘋果股價開盤繼續領先超過1%,市值再度攀升至
近6280億美元。此前週一收盤時,蘋果已經大漲2.6%,股價鎖定在每股665美元,一夜之間賬面市值躍逾6235億美元,打破了1999年科網泡沫時
期微軟(微博)曾經留下的紀錄,成為當今最值錢的公司。
紙上富貴
「股價和市值代表了資本市場中投資者對蘋果公司的前景預期。」一位美股基金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微博)》記者表示,儘管從基本面角度看,高增長、現金流強大,以及PE市盈率的偏低都是投資者寵愛蘋果的理由,但從更實際的意義上說,蘋果目前實現的不過是紙面上的繁榮。
前不久,蘋果公司公佈2012財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顯示整體業績不盡如人意,在截至今年6月30日的第三財季中,營業收入為350億美元,淨利潤88億美元,平均每股收益為9.32美元,均低於市場分析人士的預期。
蘋
果公司認為,業績不及預期的原因有歐洲經濟疲軟導致消費者購買需求下降,以及消費者在等候推出iPhone新機型,數據顯示,第三財季蘋果手機銷量從上季
度的3510萬部下降到2600萬部。分析人士認為,手機銷售對蘋果業績影響巨大,從另一個角度理解,蘋果公司目前過分依賴手機銷售,在未來拓展新增長點
方面有所欠缺。蘋果對第四財季的業績預測做了進一步下調,營收為340億美元,每股收益預期7.65美元。
資本市場擺出的姿態是催生蘋果紙面繁榮的重要力量。一位美國共同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看著蘋果股價從一年前的300美元高漲到600多美元,如此高溢價的股價必然蘊含高風險,對於追求長期穩定收益的共同基金來說,類似蘋果公司這樣的熱門股票通常不會被納入配置範圍內。
一線之隔的「泡沫」
然
而,一些風格偏激進、優先追求絕對收益的對沖基金,卻常有披露不斷增持蘋果公司股票。據近期多家對沖基金報備SEC的公開文件顯示,對沖基金經理丹·勒布
(DanLoeb)管理的ThirdPoint公司在二季度末繼續增持蘋果股份,從前一季度的持倉36.2萬股增至42.5萬股;朱利安·羅伯森
(JulianRobertson)的老虎基金二季度持股從8.869萬股上升到10.09萬股,佔其配置比例近20%,其旗下擅長投資科技類股票的老虎
全球基金持有大量蘋果股票;另外,紐約大型對沖基金D.E.Shaw在今年第一季度持有多達200萬股蘋果股票。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3月末,美國市場有134家對沖基金都對蘋果公司具有持倉敞口,高盛也在一季度的對沖基金趨勢名單中,把蘋果列入最受基金增持熱愛的首隻股票。
上
週五,美國投資銀行Jefferies的分析師彼得·米賽克(PeterMisek)宣佈將其對蘋果公司的目標股價從原來估計的每股800美元上調至每股
900美元,這主要因為預期蘋果的iPad、iPhone和明年第一財政季度末之前推出的蘋果電視(iTV)的銷量將增長。
「儘管短期內
很難衡量蘋果真正的合理估值,但股價漲到一定程度必然會有泡沫和炒作。」上述共同基金經理表示,社交網站Facebook就是很好的例子,「市場的狂熱追
捧成就了Facebook市值千億美元的巨大IPO,但上市3個月,現行股價幾乎被腰斬至IPO價格的一半顯示當初這只是『賬面的泡沫』,美國資本市場歷
史上互聯網科技股的泡沫破裂也是這樣發生的。」他認為,隨著相關最新蘋果手機消息「靴子落地」之後,理性資本可能很快就會回歸。
頁岩繁榮不會使美國放棄中東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266OPEC顯然感受到了北美非常規油氣生產的壓力,一方面警告稱美國石油產量增長預期存在風險,另一方面沙特帶頭減產拉低OPEC產量,推高布油價格。
面臨如火如荼的國內頁岩氣革命,美國會放棄中東,改變其既定的中東軍事策略嗎?
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問題,而且對石油市場有著重大影響。60年來,石油市場已經習慣了石油重要產地處於美國控制之下的格局。
表面上來看,美國方面確實有不少新的動向。美國原油進口已經下降至每天770萬桶,達15年來最低。與此同時,五角大樓在海灣地區和霍爾木茲海峽的航母戰鬥群從兩個減少到一個。
但表像往往具有迷惑性。
美國國務院國際能源事務協調人Carlos Pasqual最近表示:「我們面對的是全球化大宗商品,當局部地區存在不穩定或不安全因素時,全球的價格都會升高」。言外之意就是要控制住所謂「不穩定」和「不安全」的因素。
此外,美國每天從海灣地區進口的原油並沒有減少。美國能源信息部上個月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每天從海灣進口210萬桶石油,約佔進口石油總量的25%,這些石油主要來自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巴林和伊拉克。
縱向來看,雖然從中東的石油進口較2000年的峰值有所下降,但依然比1990年代海灣戰爭前後高出不少。海灣石油進口占進口總量的比重也保持在過去20年的平均水平。
據FT,在本月初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殼牌石油公司董事長Jorma Ollila評論說:「要美國放棄在中東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分開來看,美國近幾月從沙特進口石油數量為每天140萬至160萬桶,為過去25年的平均水平,僅低於1991年和2003年兩次伊拉克戰爭時期。那是為了彌補伊拉克的缺口,美國才增加了從沙特的石油進口。
事實上,頁岩革命真正影響到的,是美國最少軍事和政治接入的西非地區。頁岩油的大量出產直接減少了美國從西非國家的石油進口,尼日利亞和安哥拉就減少了一半的出貨量。主要原因是以上兩國所產的原油與頁岩油一樣,都是高品質、低含硫量原油。
轉貼:美國下一次繁榮的寵兒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epjz.html作為唯一沒有遭受二戰荼毒之災的工業化強國,美國曾經生產出這個星球近40%的商品。如今,這一比例已降至18%。我們把美國女孩(AmericanGirl)洋娃娃交給中國製造,把李維斯(Levi's)牛仔褲交給墨西哥製造,甚至把許多電影放到加拿大溫哥華去拍攝,以至於可以把那裡稱之為「北好萊塢」(HollywoodNorth)。
然而,在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外包之後,如今美國正悄悄興起一場製造業的復興。蘋果(Apple)、卡特彼勒(Caterpillar)、福特汽車(FordMotor)、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惠而浦(Whirlpool)等公司在美國本土生產的商品越來越多。受到廉價能源、弱勢美元和停滯薪酬吸引的不只是美國企業,三星電子(SamsungElectronics)計劃在得克薩斯州投資40億美元建造一座半導體工廠,空客公司(AirbusSAS)正在阿拉巴馬州建造一座工廠,豐田汽車(Toyota)想在印第安那州生產廂式旅行車,然後出口到亞洲。
美國老工業區重新煥發生機是有不少原因的,其中包括亞洲人工成本和工業地塊價格的上升,但最大的因素應該是美國能源實力的大爆發。由於在石油天然氣頁岩開採技術上的先發優勢,現在北美大陸生產的天然氣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大陸。與石油不同,天然氣的跨洋運輸並不容易;由此帶來的結果是,美國唾手可得全世界最廉價的能源:天然氣在美國的價格是每百萬英國熱力單位(BTU)3.55美元,而在歐洲約為12美元,在日本約為16美元。廉價能源不但能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以及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還能增強美國工廠的全球競爭力。對從產品輸出大國淪為就業輸出大國的美國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提振
最大的受益者是能耗大戶企業,如化工廠和煉鋼廠等。《巴倫週刊》(Barron)挑選出了應該能從天然氣優勢推動下的美國製造業復甦中獲得巨大成功的八隻股票,它們是西南能源公司(Southwestern Energy)、利安德巴塞爾工業公司(LyondellBasellIndustries)、紐柯鋼鐵公司(Nucor)、都福集團(Dover)、卡爾派恩公司(Calpine)、CF工業控股(CFIndustries)、威廉姆斯公司(Williams)和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UnionPacific)。不過復興也會對區域性借貸機構、住房建築商和各地的小企業產生影響。紐約研究機構國際策略與投資集團(International Strategy & InvestmentGroup)的聯席主管南希•拉扎爾宣稱:「美國是天然氣領域的沙特阿拉伯。美國中部是我最看好的新興市場。」
美國的能源優勢要感謝液壓破碎法。這是一種備受爭議的開採方式,利用高壓將液體打穿岩層,深度往往達到一英里以上,以獲得石油和天然氣。批評人士譴責液壓破碎法會破壞環境,但甚至連他們都承認,這種做法能帶來大量的廉價天然氣。過去六年多來,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從每天1500萬桶油當量躍升至2010萬桶油當量,創下20年來的新高。同期的美國原油進口從每天1400萬桶降低至800萬桶,為近25年來的最低水平。
有一個趨勢值得關注:南達科他礦業理工學院(SouthDakota School of Mines &Technology)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88%,要求的起薪中值比耶魯大學(YaleUnivesity)畢業生高出16%。他們的吉祥物是:地精礦工(Grubby theMiner)。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稱,到2020年,美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預測,到2025年,北美將成為能源淨出口地區。
美國在能源上的優勢足以維持數十年之久。T. RowePrice基金公司自然資源類股票組合經理提姆•派克(Tim Parker)說:「美國的優勢不僅在於地下蘊藏的巨大儲備,而在於一連串可以預想到的組合拳,包括早已建成的基礎設施、專業技能、相對豐富的水源,以及一個有利的許可權制度,從而確保土地所有者在開採過程中能獲得應有收益。」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歐洲反對液壓破碎法,基礎設施缺乏;日本幾乎找不到任何頁岩地形;中國雖然資源豐富,但只有靠近長江的頁岩地區擁有足夠水源進行液壓破碎法開採。
當然,一個尤其寒冷的冬季可能會推動美國天然氣價格飆升,但這種波動只是暫時的。由於天然氣儲備不斷擴大以及庫存屢創新高,商品策略師預計美國天然氣價格將在未來數年內保持在每百萬英國熱力單位三到五美元的區間──遠低於國外的天然氣價格。
廉價天然氣並非美國唯一的優勢所在。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Organization)以來,中國已成為全世界的低成本工廠。然而,中國工人的工資和福利正在以每年15%到20%的速度增長,而美國的工資水平則停滯不前。雖然中國政府力求保持幣值穩定,但自2005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升值33%。中國整體的工業用地平均成本為每平方英呎10.22美元,但在沿海城市寧波已上漲至11.15美元,深圳為21美元──而美國田納西州和北卡羅來納州僅為1.30美元到4.65美元。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Consulting Group)高級合夥人哈爾•西爾金(HalSirkin)說:「未來五年內,如果在美國一些地方建造工廠,其許多產品的整體生產成本僅比中國沿海城市高10%到15%左右。」如果再考慮關稅和運費,美國與中國的製造成本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如今,製造商在為工廠選址時的考慮因素也不僅僅是成本。哈佛商學院(HarvardBusiness School)教授加里•皮薩諾(GaryPisano)表示,美國仍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而把供應鏈貼近美國,有助於加快企業的市場反應速度和創新速度。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美國工業企業部負責人羅伯特•麥卡瓊(RobertMcCutcheon)說:「在美建廠不僅能保護產品的知識產權,還能保護產品的生產流程。」
當然,美國企業不可能完全關閉海外工廠。與其他許多國家相比,美國的企業稅依然很高。由於自動化技術進步和產能提高,回歸美國的就業崗位也有限。不過,波士頓諮詢公司的西爾金做出一個保守估計,認為到2020年,美國將增加250萬到500萬製造業崗位,從而讓美國目前接近7.8%的失業率下降二到三個百分點。由於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競爭對手的生產成本較高,美國的出口也將進一步擴大。美國的港口設施齊全,但容量閒置,目前吞吐量僅為最大運營能力的54%,低於歐洲的59%,拉丁美洲的67%,以及東南亞的76%。
更多的工廠回歸本土有助於美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全美製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表示,在製造業上每投入一美元,能額外拉動1.48美元的經濟。還有一個好處是:製造業在研發上的投入佔美國私人板塊研發投入的三分之二。
五三銀行私人銀行(Fifth ThirdPrivate Bank)的首席投資策略師傑弗裡•科贊尼克(JeffreyKorzenik)表示,這一切只是開始: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以及較弱的美元是一個長期趨勢,在失業率低於6%之前,美國的人工成本將保持穩定。「美國製造業的離岸外包已持續數十年,但重新回歸的趨勢僅僅開始了兩三年。」
下面列出應該受益於這一趨勢變化的八隻股票。
1、西南能源公司(SWN)
廉價能源是製造商的福音,卻是能源開採企業的詛咒;因此,投資者對受天然氣價格猛跌影響最大的能源生產企業避之唯恐不及。西南能源公司99%的產量和儲備都是天然氣,當天然氣價格逼近十年以來的最低點時,你可能以為這家休斯頓公司的管理者會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但事實恰恰相反。這是因為西南能源公司的生產效率極高,生產成本很低。這家公司在北卡羅亞納州南部城市費耶特維爾(Fayetteville)有926,000公頃的頁岩氣田,憑藉密井、一些自有鑽井平台以及垂直一體化的服務保證了運營生產的穩定性。該公司在賓夕法尼亞州馬塞勒斯(Marcellus)也有187,000公頃的頁岩氣田。目前該公司的股價為34美元,比同類公司稍高,但依然低於公司的淨資產價值。
RS全球自然資源基金(RS Global Natural Resources Fund)的聯席投資經理肯•賽托斯(KenSettles)預計,美國的天然氣價格最終將達到五美元到六美元的水平。「投資一個低成本生產商的好處在於,即使天然氣價格低於長期可持續水平,西南能源公司的資產依然在產生利潤,為股東們創造價值。」
西南能源公司計劃把2013年的天然氣產量增加11%到13%,分析師預計其本年度的每股盈利將攀升19%。如果天然氣價格上揚,公司的利潤增長將更為強勁,但投資者無須對此翹首以盼,就能安享投資收益。
2、利安德巴塞爾工業公司(LYB)
化工廠對能源的需求極大,同時依賴於石油天然氣提純過程中的副產品作為原材料,如乙烷、丁烷和丙烷等。因此,頁岩氣的大發展對其是一個雙重利好消息,一方面提供了廉價原料,另一方面提供了廉價能源。事實上,普華永道認為我們可能會開始看到越來越多的基於塑料的替代品,以取代金屬、玻璃或木材。這對杜邦公司(DuPont)和陶氏化學公司(DowChemical)這樣的多元化特種化工巨頭企業是個好消息,陶氏化學正在投資40億美元提升產能,在得克薩斯州建造一個乙烯廠,預計招聘2,000名工人。
不過,T.Rowe Price基金公司的提姆•派克認為,原本利潤率較小、趨於大眾商品化的基礎化工企業能從廉價原料和能源的新格局中斬獲更多。他推薦的股票是:利安德巴塞爾工業公司。
這家公司總部位於荷蘭鹿特丹(Rotterdam),從2010年4月的破產保護中浴火重生後,其在紐約上市的股票大漲184%,近期的交易價格為62美元,基於2013年預計利潤的市盈率為10.7倍。利安德巴塞爾工業公司的管理團隊正在提升公司盈利水平,並通過股票回購和分紅向股東返還本金。公司的股息率為2.6%,淨利潤率5.6%,超過同類公司3.7%的平均水平。德意志銀行(DeutscheBank)的分析師大衛•貝格雷特(DavidBegleiter)堅信,憑藉新增加的產能、廉價的原料以及140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利安德巴塞爾工業公司2016年的每股收益將達到10美元,股價有望突破100美元。
3、紐柯鋼鐵公司(NUE)
鋼鐵公司並非只是能源消耗大戶,鋼管和鋼鐵產品也是能源開採和運輸的有機組成部分,更不用說能源生產和基礎設施建設了。紐柯鋼鐵公司99%的收入來源於美國市場,是美國規模最大的小鋼廠運營商和金屬回收商,因此能夠牢牢抓住美國能源優勢和製造業復甦所帶來的商機。
鋼鐵行業困擾於產能過剩問題,股票價格隨著喜怒無常的經濟數據大幅波動,而紐柯鋼鐵公司的股票與同類公司相比更具防禦性。富國銀行(WellsFargo)鋼鐵板塊分析師山姆•達賓斯基(SamDubinsky)從長期角度看好這只股票,「理由是其具有精簡的成本結構以及靈活的產品多樣性,從而推動其盈利水平處於同業領先地位」。在美國建築市場的觸底過程中,紐柯鋼鐵公司已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健康的資產負債表和3.1%的股息率進一步增加了該股票的吸引力(近期股價為47.78美元)。
4、都福集團(DOV)
美國真的準備好再次投身於製造業嗎?美國製造工廠的平均年齡為15.5年,而設備的使用時間接近六年。這兩個指標都處於近50年來的最高位。美國鋼鐵協會(ISI)在一份報告中這樣寫道:「設備和工廠老舊,因此需要進行大範圍的更新換代。」美國鋼鐵協會認為,未來五年內,資本支出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將從10.2%上升至14%,接近20世紀80年代初的頂峰水平。這對都福集團來說是個好消息:這家大型企業集團生產各式各樣的工業產品──從製冷系統到特種水泵,從鑽頭到條形碼設備等──因此能在美國的製造業復甦中獲益良多。
與其他經濟敏感型股票相比,都福集團的產品更趨多元化和穩定性。管理層的資本運作較為巧妙,購併企業,回購股票,將資本回報率提升至12.4%,達到十年來的最高水平。其股息生息率為2.1%,其9.7%的利潤率超過了行業平均水平。然而,其股價僅為67美元,基於2013年預計利潤的市盈率為12.8倍,低於市場平均市盈率,也低於其他機械類股票的市盈率。
5、卡爾派恩公司(CPN)
卡爾派恩公司是美國最大的私營天然氣發電企業,運營著好幾家最先進、最高效的發電站。僅在六年前,美國有近一半的電力來源於煤炭發電,但天然氣發電的佔比快速提升,已從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煤電則已日漸衰落。
美國正在不斷轉向更清潔的天然氣,這也是《巴倫週刊》對這只股票青眼有加的原因之一(詳情參見2012年7月23日的文章《卡爾派恩蓄勢待發》(Calpine GetsReady to Light Up))。公司還有閒置的天然氣發電產能,因此能在煤電轉為天然氣發電的大潮中穩坐釣魚台。
該公司的股價為19美元,2013年每股預計利潤為69美分,市盈率27.6倍。乍一看來,公司的優勢已經充分體現在股價當中,但這看似很高的市盈率依然低於其近五年來的中值,而且該公司每股的自由現金流達到一美元,並在不斷減少債務水平。RS全球自然資源基金的聯席投資經理麥肯齊•戴維斯(MacKenzieDavis)說:「當電力價格處於低位時,卡爾派恩可以從產能效率不高的發電商那裡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而當電力價格上漲時,公司的利潤率和現金流還會進一步改善。」
6、CF工業控股公司(CF)
在化肥生產過程中,能源成本佔到總成本的將近70%。蒙特利爾私人銀行(BMO PrivateBank)首席投資長傑克•阿布林(JackAblin)認為,CF工業控股公司是天然氣富足時期的一個很大受益者。
該公司總部位於伊利諾伊州東北部城市迪爾菲爾德(Deerfield),主要生產氮肥和磷肥,85%的收入來自於美國市場。目前的股價為226美元,超過同類公司,近兩年來上漲了73%,最近一次漲幅得益於旱災所導致的玉米和大豆價格飆升。分析師擔心公司盈利水平達到週期頂點,因此下調這只股票的推薦評級;投資者也心神不寧,擔心管理層耗資38億美元擴大氮肥產能會降低公司利潤率,影響股票回購規模。
然而,股價回落對長期投資者來說反而是一個大好機會。低廉的天然氣成本應該能讓該公司的營業毛利保持在接近50.1%的歷史高位。玉米供應短缺、密西西比河水位下降以及美國玉米帶(Corn Belt)的持續乾旱會對穀物價格和化肥價格形成支撐,CF的投資級信用等級和低債務水平有助於讓公司在有資金需求時以較低成本借貸資金。其股票基於過去12個月利潤的市盈率僅為8.2倍,遠低於公司2005年上市以來12.3倍的市盈率中值。
7、威廉姆斯公司(WMB)
為什麼天然氣價格如此便宜,而美國開車一族不能在加油站享受到更低的油價?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油價是由全球供需關係決定的。經過數十年進口石油的日子,我們需要重新設計基礎設置,以便銷售美國國內生產的天然氣。這對天然氣管道運營商來說是個好消息,有不少這類公司採取「業主有限合夥制企業」(MLP)的形式以達到避稅目的,而如果投資者不想糾纏於這種複雜的組織結構,可以選擇它們的母公司進行投資。
威廉姆斯公司從事天然氣的開採和運輸工作,擁有同名MLP子公司WilliamsPartners 78%的股份。公司具有多元化的資產結構,股息率3.9%,並將從天然氣運輸及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升溫中獲益。
不過,2012年是13年以來MLP投資回報率首次落後於股市整體水平的一年,原因是天然氣價格疲軟,稅收顧慮,以及多年盈利後的利潤分配。
Williams Partners公司的投資回報率為6.6%,下降22%。母公司Williams的股價也較為疲軟,原因是Williams私營控股的Access MidstreamPartners公司及其MLP投資了一個22.5億美元的複雜項目,而Williams專門增發股票為其融資。
不過,該交易提升了Williams在尤蒂卡(Utica)頁岩區和馬塞勒斯頁岩區的話語權,並為公司帶來穩定的許可費收入,以緩解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對其產生的不利影響。Williams的股價為34美元,投資者一度擔心公司需要進一步融資,但其今年約16億美元的現金流超過了華爾街預測的8.16億美元的調整後淨收入,足以覆蓋公司的各項支出,從而確保Williams能夠實現之前的承諾,即每年提高股息率20%,直至2015年。
8、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UNP)
任何生產出來的產品都必須從工廠運往其他地方。鐵路運營商堪薩斯城南方鐵路(KansasCity Southern)擁有的南北線路得天獨厚,直接連接美國中西部和墨西哥,因此能在美國一部分製造業移往墨西哥的過程中受益。不過,真正的鐵路之王還是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
150年前,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簽署了《太平洋鐵路法案》(Pacific RailwayAct),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應運而生,其密集的鐵路網絡遍佈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美國版圖。Stephens資本管理公司的運輸行業分析師布萊德•德爾科(BradDelco)認為,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是與汽車、化工和鋼鐵等能源敏感板塊關聯性最強的鐵路股票之一。該公司的鐵路網絡覆蓋墨西哥灣岸區(GulfCoast),擁有各家鐵路運營商中規模最大的化工產品運輸權,佔美國西部汽車及零備件運輸量的75%,而其在美國東海岸相對較少的線路使其能夠避開煤電衰弱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股票過去兩年來已經上漲44%,達到133美元,是同類公司平均水平的近兩倍,其基於2013年預計利潤的市盈率為14倍,稍高於同類公司,但還不到它自己的歷史平均水平。公司管理層將營運毛利率提升至36%,為十年來的最高值。股票的股息率為2.1%;自1899年蒸汽機推動美國進入第一次工業現代化以來,該公司每年都支付股息。在美國進入能源新時代之際,這家鐵路巨頭也已整裝待發。
澳門博彩業重現繁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319儘管中國經濟放緩,股市低迷;可似乎對中國有錢人裡的有錢人來說,生活還是很美好。在澳門,隨著博彩業四月營收創下歷史記錄第二高,「VIP市場正蓄勢待發」。中國到澳門的賭博者經常是由中介人帶進來。澳門博彩業近三分之二的收入是來自揮金如土的有錢人,他們用信用卡買籌碼是因為中國對攜帶離境的現金數額有限制。
(華爾街見聞:《維基解密:洗錢模式怎樣助澳門獲得巨大經濟成功》)
但根據彭博報導,去年因為猜測中國政府可能會遏制從內地到澳門的現金流,當時大賭客紛紛從澳門撤離。隨新任領導人政治過渡完成,VIP業務也逐步恢復正常。證據就是澳門銀河賭場32層的Sky32,一個奢華的精英消費場所,那裡可以俯視城市景觀,還有一個人工瀑布、酒吧,六個奢華房間,那裡的玩家必須至少投注10萬元人民幣。
以下是彭博社的報導:
僅在幾個月錢,即便最奢華的Sky32也不足以吸引中國的大玩家,許多人都避開澳門。現在,有錢的大玩家正回歸澳門,去年澳門從賭博業營收中獲得380億美元稅收,是拉斯維加斯的6倍。
銀河娛樂CFO Robert Drake說,「VIP市場正蓄勢待發,四月博彩業的營收創下歷史第二高記錄,今年我們有了一個非常好的開局。」
聯合博彩集團的分析師Grant Govertsen說,「到目前我們還沒看到任何(中國政府打擊的現金流)的跡象,這純粹是坊間傳言。VIP業務增長良好。」VIP業務營收往往和奢侈品銷售曲線同步,奢侈品銷售情況在去年下半年放緩,(就意味著VIP業務也放緩),可能與政府權利過渡有關聯。「現在過度完成,VIP業務已經恢復正常。」
米高梅中國CEO Bowie說,「VIP業務將會保持穩健,雖然增長不會像大眾市場那麼快。從絕對數值來看,VIP業務市場巨大。」
解構:日本音樂產業繁榮的五大原因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411.html據最新的人口數據顯示,日本人口數量僅為美國的41%,但日本人為何能在音樂方面花費與美國人相當甚至更多的錢?一個可能的解釋由《數字音樂新聞》的評論給出:日本反盜版法令中明確規定版權侵犯將會受到監禁的懲罰,而這是保證日本音樂業收入增長的重要原因。
「日本在2012年將刑事監禁引入非法下載的懲罰條例之中」一名佚名評論者評論道,「而現在,我們看見了結果。這正如之前所預料的一樣。」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2012年6月份才通過此法案,而且直到10月份才開始執行。因此我們不能將音樂界的上升趨勢完全歸因於反盜版法案。那麼,究竟有哪些因素在這裡起到了關鍵作用?又有哪些原因使得日本音樂業從每個人身上都賺取到了如此多的利潤,甚至做得比美國還要成功?
Evolver.fm就此訪問了Alan Swarts——MTV日本台的前VJ,他在MTV日本工作了17年,近來剛升為其主管創意與內容的副總裁。
以下是AlanSwarts總結的幾個原因:
1. 在日本一切都更加昂貴
出租車起步價為710日元(約44元人民幣或7美元),看一場電影得要1800日元(約111元人民幣或18美元),而一張CD專輯均價則在3000日元左右(約186元人民幣或30美元)。
可以看到,CD等實體形式在日本賣的更加昂貴,而數字產品也是如此。iTunes商店裡歌曲的平均售價為250日元(約15.4元人民幣或2.5美元)。雖然其歌曲銷量也不可勝數,但真正造就如此龐大的市場的原因在於其居高不下的產品價格。如今,日本不僅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音樂市場,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昂貴的音樂市場。
2. 穩定的CD銷售價格
日本的CD價格在十年甚至更長的階段內都沒有什麼變化,儘管近來發行的CD還包含諸如DVD或是寫真別冊一類的福利(這也許能部分說明唱片為什麼賣得這麼貴)。在日本,音樂產品的價格總是被合法保護以避免其降價打折——價格總是被直接打印在產品身上,也因此一直以來都沒發生過競爭降價的零售戰爭。日本的百思買或是沃爾瑪也無法通過低價銷售來吸引顧客。日本的書籍與DVD價格同樣固定不變不打折,這也是我認為當今日本音樂界能夠在實體銷售方面取得強勁穩步增長的原因。
3. 狂熱型收藏者促使市場持續通脹
如今許多CD都會額外贈送一些福利,如CD/DVD雙套裝。那些擁有狂熱粉絲的藝人們(如男孩組合、女性偶像以及K-pop團體)會贈送得更多,或是為同一產品發行多種版本——例如,一張單曲也許會發行以下三個不同版本的實體專輯:
·CD以及演唱會DVD全長紀實
·CD以及音樂錄音帶DVD與拍攝花絮
·CD以及40頁的寫真別冊
那些忠實粉絲們會為滿足收藏而集齊三種不同版本的專輯,而每一個版本都至少要30美元或更多(宅男的戰鬥力在這裡充分展現了)。有時,他們甚至只是為了另一版本的不同封面而花錢購買。所以說,在日本,做一個樂迷一點都不便宜。
像東方神起,這個在日本最受歡迎的K-pop團體,就為其2013年的專輯《Time》發行了三個不同的版本。而2011年,他們也為當年的專輯《Tone》發行了三個不同的版本。女子組合AKB48則包攬了日本2012年銷量最高的五首單曲,她們的成功案例也很值得研究——她們的CD專輯不僅包含了音樂內容,同時包含一些其他無關音樂的資格券,例如藝人與粉絲見面會的入場券,或是為組合選出下一張單曲Center的年度投票券。
可以理解,日本的唱片業協會將會對日本成為全球唱片界龍頭老大而感到高興,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將不會出現危機。如今的市場規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少數幾個藝人擁有大量極度狂熱粉絲導致的擴張——他們會願意去購買1張專輯的3種不同版本,或是僅僅是為了在年度選舉中為他們最愛的成員投出100票而一次性購買AKB48的100張專輯。而這樣的市場也會隨著這些藝人不再走紅以及那些具有附加價值的CD不再具有銷售吸引力而開始出現萎縮。
4. 日本從未發生過非法下載革命
在日本,諸如Napster、BitTorrent或是其他音樂共享方式從未在日本年輕人中獲得歡迎。這也許是因為日本人都比較誠實(日本人也許會比較喜歡這個說法),也或者是因為,日本年輕人上網的方式往往是通過手機,而手機並不易於資源分享或傳輸。
不管是什麼原因,非法下載在日本從未像其他國家那樣對於唱片業產生過致命的衝擊。大多數人都會通過合法渠道購買(或是租賃)音樂——還是全價音樂。日本當然也未能倖免於實體唱片的銷量萎縮,但在相當長的階段內,這樣的不景氣都被移動音樂下載銷量所彌補——一首移動下載的完整音樂大約售價為4美元。如今,這樣的不景氣也轉移到了數字音樂市場,功能手機下載業務正在因智能手機的普及而陷入低谷,但同時智能手機的下載量卻未能取得與衰落速度一致的增長。
5. 數字音樂尚處於襁褓期,實體音樂仍統治市場
有種陰謀論這樣說道:日本的唱片公司從未想要構建一個真正的數字音樂市場,他們不想讓數字音樂威脅到現仍有利可圖的實體音樂市場。
當移動網站以4美元的價格出售精選單曲,這還尚且可以接受,但讓iTunes或其他網站構建一個在線音樂圖書館與實體零售商們分庭抗禮也許就不太妙了。iTunes於2005年就已進入日本市場,但直到2012年索尼音樂日本區才向蘋果公司開放其日本分部的全部作品,這意味著iTunes日本在過去若干年裡都未能成功收錄日本音樂界相當重要的一大部分作品。
而訂購業務也面臨著重重障礙。如今多種音樂訂購業務都已進入日本市場,但它們也都遇上了來自主流市場的頑強抵抗。索尼音樂建立了海量的全球音樂目錄,這其中包括了索尼日本的內容,但並沒有包括日本主流唱片公司艾回的作品。艾回唱片在與其他平台的合作中總是表現出相對消極的態度,這也許是因為它擁有自己的音樂/電影流媒體業務Uula,而Uula也未收錄任何來自索尼唱片的作品。日本的Recocoku網站是由日本的唱片公司聯合建立,這也使其成為樂迷數字下載的首選網站。但其收錄的音樂作品相對較少——僅約合100萬首歌,這也使得它更專注於收錄辨識度較高的J-pop熱門單曲。
總之,日本目前尚未出現發展完備的數字服務,這使得人們不願意放棄現有的CD形式而轉而投向數字音樂的懷抱。而這也許正是整個日本音樂界樂於看到的。
下一步:日本的全球夢
對於日本音樂界每個人來說,如今最熱門的話題只有一個:如何出口日本的音樂。這已被看做是藝人與唱片公司的生存關鍵。下面是唱片協會為在世界範圍內推廣日本音樂在Youtube上製作的視頻。
如果開啟日本音樂的海外市場已成為產業發展方向,更多的唱片公司將會與類似於Spotify這樣公司合作,而White Stripes的粉絲們也許也會發現諸如Miyavi(日本吉他手/鼓手)這樣的音樂天才。
大宗商品繁榮期結束 嘉能可減計77億美元Xstrata資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710大宗商品價格展望惡化迫使嘉能可減計收購的礦山資產,昨天該商品貿易和礦業巨頭減計77億美元收購的Xstrata資產。
今年5月嘉能可完成了對礦業巨頭Xstrata的併購,按照每股收購價計算交易規模超過440億美元。但昨天公佈的上半年財報初步評估把這部分資產價值降至370億美元。
嘉能可併購Xstrata歷時超過1年,期間嘉能可屢次被迫提高報價。
但嘉能可宣佈收購成功以來,必和必拓,力拓等礦業巨頭紛紛宣佈減計資產規模達到數十億美元,中國需求下降意味著大宗商品超級週期正在結束。
週二嘉能可報告半財年利潤年比下降39%,而同一天全球最大的礦業集團必和必拓報告年度淨利潤下跌30%。
花旗稱這個財報結果表明業績「清晰的洗牌」,嘉能可必須在下一個月提出新策略安撫投資者。
嘉能可報告與兼併相關的減值和重估相關的減計超過88億美元,其中包括77億美元的商譽減計,和11億美元已經持有的34%嘉能可股權價值的重估。大規模資產減計造成該公司上半年損失89億美元。
嘉能可首席執行官Ivan Glasenberg仍然堅持他的策略正確。
美國高端房產繁榮背後——洗錢與縱容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426 去年八月,美國房地產泡沫中,出現一種讓人難以理解的現象:頂級豪華房產似乎有著源源不斷的需求,而且大都是全額現金支付,高盛發佈的報告稱,這個比例高達60%,ZH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簡單:犯罪。
通過美國房地產市場,犯罪分子可以非法地進行境外洗錢,而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擁有反洗錢規定的豁免權,換句話說,那些花了4700萬美元購置弗羅里達房產的海外寡頭政權們幾乎都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將現金匯入美國,且不用經過嚴格的審查。
ZH曾在去年八月的文章中提到:
無論這些寡頭政權是否參與過大規模犯罪活動,是否與伊朗、阿富汗或其他國家在某個時間點進行過交易,都正在利用美國房地產作為洗錢工具?其實我們無法回答,因為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積極遊說而得到了反洗錢條款所賦予的豁免權承諾,不像匯豐等銀行受到監管,你找不了他們的茬。
而這一現象今年再現端倪。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當局週二宣佈將尋求沒收一售價過高的曼哈頓房產,此房產與一樁欺詐案有關,一位俄羅斯律師在死前揭發了此案。
多家房地產商宣稱,俄羅斯2.3億美元的稅收欺詐中有一部分就是通過購買四間位於華爾街的頂級公寓以及兩項位於市中心和切爾西黃金地段的商業地產進行洗錢。
據媒體披露, 這位名叫Sergei Magnitsky的律師曾在2008年宣稱,有組織的不法分子與腐敗的俄羅斯內政部官員相互勾結,騙取2.3億美元的退稅。他隨後因逃稅指控而被逮捕,並與2009年11月死於獄中。俄羅斯總統人權理事會在2011年發現他曾遭遇過毆打,並且拒絕藥物治療。
Magnitsky生前就任的Browder投資公司宣稱,其中一位受賄的官員在莫斯科、迪拜和黑山共和國擁有高檔房產,資金通過她丈夫的賬戶進行來往,共計3900萬美元。
美國一位律師Bharara表示,「沒收行為是對洗錢計劃的揭發和處置,紐約是國際金融中心,但不是犯罪活動的避險天堂。」
最近受到俄羅斯內政以及塞浦路斯財政崩潰的影響,不少人包括很多億萬富翁將現金轉移到美國房地產市場,這裡不僅沒人問沒人說,還有媒體大肆宣揚紐約房地產市場欣欣向榮。
但問題是,真正解決洗錢等問題還要多久?如果這些一擲千金的「搖錢樹」消失了,恐慌的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拿什麼去遊說?最後,如果黑錢不再進入美國房地產市場,那就真要跟房地產復興的幻象say goodbye了。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