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個月前簽署的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本週六(十六日)正式生效,兩岸金融明顯而立即的變化,就是中國投資海外巿場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將分三梯次登台,第一波是基金QDII,接著是銀行QDII,然後是保險QDII。法人估計後續尚有一、二千億元的陸資將流入。 華夏基金 淨值最大 QDII還沒登台,在台股已未演先轟動。外資衝著QDII提前卡位,不但拉高新台幣匯率,今年開春就帶動台股直衝到八千三百七十點。金管會第一階段先開放大陸證監會核准的基金QDII投資台股,規模約三千七百億元,在金管會總量管制下,一般估計QDII規模的一成以下,約三百億元可投資台股。 大陸人認為搶頭香就是嘗鮮,叫「吃第一隻螃蟹」,而搶來吃第一隻台股螃蟹的QDII華夏全球基金,已完成向金管會申請來台投資與開戶手續,最快下週一(十八日)投入台股。截至去年九月三十日止,華夏全球基金淨值約新台幣九百零四億元。 緊接著第二檔是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已在一月五日向證交所提出申請,基金淨值約新台幣七百四十三億元。這二檔QDII初期預計投入台股百億元,短期內還有其他QDII將陸續登台。 操盤人才 向台借將 大多數投資人會以為中國QDII不瞭解台股,是台股新兵。但本刊調查,中國QDII對台股早已做足功課,擔任先鋒部隊的華夏基金與上投摩根基金也向台灣借將,重金禮聘土生土長、長期深耕台股的台灣資深操盤人,對於台股已是「知己知彼」。 擔任華夏全球基金的經理人是楊昌桁與周全,其中,名列首位的楊昌桁兼任華夏基金海外投資總監,曾在台灣摩根富林明投信前身的怡富投信工作過,先後待過元富證、荷銀投信、國票證。 五年前,楊昌桁轉往中國華夏基金公司工作,前二年擔任首席策略分析師,為大陸引進國外先進的股票分析與操作概念;二○○七年,中國開放QDII成立後,他正式接手基金經理人的工作,負責海外投資操盤,在龐大中國基金版圖裡,是少數崛起的台灣經理人。 而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經理人是楊逸楓、張軍,他們的頂頭上司是來自台灣的侯明甫。侯明甫從一九八九年台股研究員做起,一九九七年展開基金經理人工作,曾負責操盤摩根富林明台灣增長基金,連七年操盤績效打敗同類型基金。 證券金馬 家鄉決勝 侯明甫二○○二年更上層樓,擔任摩根富林明投信總經理,從事基金公司管理。二○○九年二月,轉赴大陸,獲聘出任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副總經理。 有趣的是,「楊昌桁與侯明甫是怡富投信的同期師兄弟,也是國內不超過五人的台灣證券界的金馬獎—金鑽獎與金彝獎雙料得主,他們都有著理性與冷靜的人格特質,行事作風穩健,如今,二人將在老家的戰場上決勝負。」一位同為二人的金融界老友說。 這位老友說:「大陸股巿漲跌凶猛,巿場激情演出,可以大漲三至四倍,再一次殺下來,台股相對溫和,如何在台股操作達一定績效,交出成績單,吸引大陸投資人對台股心動,相信二人心理壓力都很大。」 不少投資人期待楊、候等人帶領陸資來台,重製港股在二○○三至二○○七年間在香港與中國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及中資加持下,大漲近四倍的榮景。不過,這份期待一時可能無法如願。 首要標的 高科技股 侯明甫十一日接受本刊專訪時說:「QDII資金來台,指標性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因現有政策及環境下,估計初期QDII投資台股的基金大約僅百億元,相對於台股的內資以及外資動能,初期陸資來台的實質效益有限。」侯明甫將在十四日回台發表《MOU生效後的兩岸股巿效應》演講。 但侯明甫也認為:「隨著政策逐步開放,後續想像空間很大,也因此吸引更多資金進場台股卡位,將對台股產生推升的激勵。我想,QDII資金最看好的仍然是以台灣最具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為主,尤其是高科技上游、市值較大的產業,應該是QDII資金首要選擇的類股。」 一位熟悉中國QDII的業內人士說:「這一波陸資來台投資才三百億元,火力不大,倒不如把眼光放遠,從兩岸關係做基本面的選股,像面板當中的友達,以及中國大陸今年發展的重點產業—太陽能。」今年二月中國的北大方正儀器公司將來訪,他們看重的是台灣的製藥及醫療器材,未來不排除透過資本市場買股票或等ECFA簽定後參股,都值得關注。 國內投信 爭取投資 去年十月,和華夏基金簽下二年獨家顧問約的國泰投信總經理張錫說:「據我所知,包括華夏等中國基金業者,可能會用fund of fund的方式投資台灣。」也就是投資國內投信發行的共同基金,「國泰投信將爭取中國基金業者投資國泰的基金。」 金管會證期局長李啟賢直言,大陸QDII投資海外以美國、香港為大宗,尤其投資在美、港上市的大陸企業股票為多;至於大陸操盤人不熟悉的市場,QDII則傾向投資當地的指數型基金(ETF)為主。 目前台股ETF五○價位約五十七元,距離歷史高點七十至八十元,尚有一五至二○%的空間。「是不便宜也不太貴,QDII會先從ETF五○開始買。」寶來投信總經理劉宗聖指出。 去年,台股全年大漲三千五九十六點,漲幅達七八.三四%,創下十六年來新高,今年不會瘋狂再漲,目前台股軋空手,現在跳下去買的是三大法人,相互廝殺。劉宗聖認為,小散戶最好選擇基金定期定額投入,長線布局,最好別賭個股。 中證指數 備受重視 此外,投資人也可留意,中證指數公司為 配合陸資QDII登台,將於十八日正式發表的中證兩岸三地五百指數,作為QDII投資配置參考。這檔指數,由滬深三百指數的三百檔樣本股、中證香港一百指 數的一百檔樣本股以及台股市值規模最大的一百檔股票組成,覆蓋兩岸三地市場七五%左右的市值和五三%的成交金額,可全面反應兩岸三地股票市場的整體表現, 對台股影響不小。 被封為「期貨天王」的張松允提醒,台股在農曆年以前,將會進行一波修正,簽署ECFA之後,仍有QDII帶動的資金行情推升,今年大盤指數還有機會再創新高。 新聞辭典 中證兩岸三地500指數 中證兩岸三地500指數是兩岸合作編纂的指數,共列入500檔成分股,其中300檔是在上海或深圳交易所上市、入選中證滬深300指數的權值股,另100檔是在香港證交所掛牌,入選中證香港100指數的指標股,剩下的100檔,則是台灣股市中市值規模前100大的股票。 估計這500檔股票市值合計近150兆元(人民幣32兆元),占中港台市場總市值的75%,且涵蓋三地市場53%的交易額,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備受市場重視。 這項指數將在18日由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未來每半年調整一次。投資者可上中證指數公司網站(http://www.csindex.com.cn),查詢入選的成分股和指數行情等資訊。 |
| ||||||
現在,全世界的鋼廠不是正在美國或加拿大設廠,就是在找尋設廠機會,這是從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未曾見過的現象。 美國最大的鋼鐵電爐廠商紐科(Nucor),決定投資七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二十二億元)在美國的亞利桑納州設立新鋼廠;奧地利鋼鐵廠商奧鋼聯集團公司(Voestalpine AG)規畫投資七億一千五百萬美元,在美國德州蓋鋼鐵廠;國內鋼鐵龍頭中鋼,正密切觀察並研究在加拿大設鋼廠的可行性。同一時期,全球最大的鋼鐵集團阿塞洛.米塔爾(ArcelorMittal)決定在六月底前,關掉位在法國弗洛朗日(Florange)鋼廠中的兩座高爐廠;德國工業龍頭蒂森克魯伯(ThyssenKrupp)則計畫出售位在德國、法國和印度的鋼廠,以降低營運成本。 鋼廠的動作,透露出全球鋼鐵廠設廠的板塊正從歐洲、亞洲移往北美,驅動大投資、大遷移的關鍵,就是「頁岩氣」。 頁岩氣,是三十二年前因技術突破而被開採的天然氣,最近幾年,因恐懼石油蘊藏量可能枯竭與油價持續高漲,頁岩氣的開採價值浮現,成為石油的替代方案之一。 天然氣價格大跌五成掀起兩大革命 美國大量開採頁岩氣,使得天然氣價格在過去兩年內下跌五○%,還一度跌到十年來低價,目前每百萬BTU(英國熱量單位)回升到四.二美元附近。「五美元是頁岩氣業者的損益平衡點,價格越低,天然氣的替代效果就會提高,」中鋼技術副總王錫欽說。 美國大量開採出頁岩氣,壓低天然氣價格,對鋼鐵業與周邊產業,帶來兩大革命性影響。 革命一,鋼鐵煉製過程從一貫化改為分段式。「在有鐵礦砂與天然氣的地方,利用『直接還原鐵』(DRI)的生產方式,以天然氣取代傳統使用的煤炭,生產出海綿鐵,再運到其他地方的鋼廠,繼續往下游產品生產,可生產出鐵皮屋需要用到的鋼板、汽車用的鋼板,或者是蓋房子要用到的棒鋼類等產品。」王錫欽說,這種生產方式的好處是,鋼廠可以打破疆界、就近客戶設廠,降低整體生產成本。 革命二,生產成本可降低二成。根據紐科推算,採用DRI的生產方式,生產每噸鋼品的成本約三百二十八美元,比傳統的方式少了二○%。 新製程衝擊產業鏈觸發三大改變 新的製造思維,不僅為製程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也讓鋼鐵業與周邊產業出現三大改變,原料價格也出現變化。 改變一:煤炭將不容易再見到高價。從年初以來,「差不多有十家煤礦場來跟我們接觸,」中鋼執行副總李慶超說。德勤全球礦業負責人邵杰瑞(Jeremy South)估算,全世界有兩百多家中型礦場等著出售或是找人入股。天然氣逐漸取代煤炭成為鋼鐵廠煉鋼及電廠發電原料。美國能源信息局預計,天然氣在美國的發電比率將從二○一一年的二四%,到二○四○年提高到三○%。煤炭占美國的發電比率從二○○三年的五一%,下滑到二○一一年的四二%,預計二○四○年還會降到三五%。 煤炭的風光不再,價格是最好的證明。美國的煤炭的庫存不僅創四年來新高,價格也從金融海嘯前創下的每噸兩百美元持續溜滑梯,目前煤炭價格約八十美元。價格與頁岩氣的開採程度成反比。 改變二:低品級鐵礦價值浮現。過去,高爐煉鋼必須投入高品級鐵礦砂才能做出品質佳的鋼料,而在採用DRI的煉製方式,就可以製造出純度高的鋼鐵。低品級與高品級鐵礦砂的價差約一成,也使得過去不具開採價值的低品級鐵礦砂也會開始被開採出來,鐵礦石供應量增加,未來價格要再大漲的機率不高。 過去澳洲、巴西因為擁有高品級鐵礦砂的角色,將被越南、馬來西亞、中國等擁有中低品級的鐵礦砂的地區部分取代。對鋼廠來說,成本下降可能會成為長期趨勢。 改變三:廢鋼的角色式微。利用DRI的煉鐵方式精煉出海綿鐵,然後投入電爐廠中生產,「做出來鋼品的品質不輸高爐,」豐興鋼鐵董事長林明儒說,「我正在高度觀察頁岩氣對鋼鐵業帶來的影響,」在原料消長的過程中,使得原料採購的判斷難度增加,必須小心應對才不會買貴了原料。 「未來有鐵礦、有天然氣的地方,就是設立鋼廠的好地方,」王錫欽說。頁岩氣讓持續在海外找尋設廠據點的中鋼,有了新的思考角度。「可以在海外設立海綿鐵煉製廠,然後再把海綿鐵運回台灣或其他地方生產,成本會少很多,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會減少,」王錫欽說,有著一石兩鳥的效果。 有這樣想法的不只中鋼,日本、歐洲等地的鋼廠,正陸續打破行之三十年的鋼鐵製造思維,他們都想找到讓競爭力提高的營運模式。這是一場鋼鐵業新革命,誰先嗅到商機,就能成為下一輪的贏家。 【延伸閱讀】 |
瑞士央行將在本周四進行利率決議,市場普遍預期將按兵不動。不過分析師相信,如果歐洲央行最終決定全面QE的話,瑞士央行2015年或被迫選擇負利率以應對。
在歐洲央行執行負利率和寬松政策之後,歐元/瑞郎已經十分 接近1.20水平,該位置是瑞士央行一直強調的幹預水平。瑞士央行高管已經多次強調一旦匯價觸及或者跌破1.20將“立刻”采取行動——包括調低存款利率至負利率水平。
Nomura International Plc經濟學家Jordan Rochester認為瑞士央行正在權衡利弊是先發制人直接降息還是等待歐洲央行進一步的進展。
根據彭博調查顯示,超過60%的經濟學家認為一旦歐洲央行全面QE,瑞士央行就將以負利率應對。
4Cast Ltd經濟學家Thomas Bloomfield則向彭博表示,“我們預計瑞士央行幹預匯市是他們的首選,但是如果歐洲央行全面寬松,那麽瑞士央行將毫不猶豫的執行負利率政策。”
瑞士央行在宣布歐元/瑞郎1.20為幹預水平之後已經投入了4624億法郎以維持匯價,該規模占到了瑞士一年GDP的四分之三。
上周四歐洲央行徳拉吉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ECB將在明年第一季度重新評估當前刺激措施,而歐洲央行可能不會在明年一月決定新的措施。該言論意味著明年2月之前,歐洲央行都不會采取QE措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 ||||||
擁有三十年實戰經驗的K線贏家蕭明道,淬鍊出一套賺多賠少的「投機之道」。 表面上看似隨興的操作手法,骨子裡卻有一套縝密方法所編織出來的進出習慣。 記者貼身採訪他的操作過程,探索他的獲利祕訣。 撰文‧歐陽善玲 「最近這段時間,我的股票幾乎不會抱波段,變化真是太快了!像美股從一八○○○點殺下來,跌了將近一千點,昨天又漲了三百多點,是不是像神經病一樣,你怎麼抓?如果大漲買進,大跌賣出,很可能兩頭落空。」一見面,專業投資人蕭明道不吐不快似地,為今年以來的股市行情下最新注解。 投資台股以「億元」為單位,講究「順勢而為」的蕭明道,一直以來有個習慣,即當行情清淡,或捉摸不透盤勢時,他就索性離開電腦看盤系統,毫不戀棧;不看盤進出的日子,他日夜顛倒,醉心中國醫學,或上山泡溫泉、打麻將,生活輕鬆愜意。 不過,最近蕭明道的「股市作息」可就沒辦法那麼「隨興」了。「我和幾位學生開了一個群組,他們想學,我就得在盤中示範教學,這樣他們的感受會更強烈,對個股線圖有體會,才會有好的操作結果。」為了不在學生面前漏氣,日前全球股市因希臘問題波動劇烈,蕭明道不但「堅守崗位」全心投入,還大方公開操作習慣,原來他選飆股就從假日三小時開始。 看「漲相」:最注重流動性,鎖定兩指標每逢周休二日股市休市時,就是蕭明道檢視個股,汰弱留強的時機。「我會固定抽出三小時,不一定是白天或晚上時間,利用兩個指標篩選個股;一是五日成交均量在五千張以上,二是各期均線多頭排列(均線皆呈上揚)的個股。符合這兩項條件外,我還會剔除知名度不高或不熟悉的股票。」由於資金進出部位大,為避免想買賣的個股無法順利成交,蕭明道最看重、同時也是選股的第一要件,即是流動性,個股成交量必須超過五千張,才會讓他有安全感;而中小型或特定主力持有的個股,則因成交量過低,不會成為他的持股重心,頂多是玩票性質,偶爾進出個三、五十張,淺嘗即止。 至於各期均線多頭排列,則有助於蕭明道掌握當下最強的股票。「我會先看周線,若趨勢確立就檢視日線,最後選定標的前,還會再三確認月線走勢;當三條均線呈現多頭排列時,我可能就會投入六至七成的資金,進行波段操作。」他說,利用成交量及均線走勢篩選,再評估、剔除名不見經傳的公司,這樣「去蕪存菁」下來,大概就剩下三、五十檔個股。 開盤後:個股走勢比大盤強勢,先進場持有蕭明道憑藉著股市老手的直覺與經驗,將假日找出最具「漲相」的標的列入自選股名單,等到周一開市,市場對於這些標的的反應,將進一步影響他的進出決策,也因此,盤中應變能力與細心研判走勢的操作技巧,常左右勝負。「個股強弱,是相對大盤的概念;所以開盤時,若大盤大跌,就要先買進當日開盤上漲的股票,接著以每小時為單位,觀察個股是否持續創新高,一旦後繼無力,就二話不說先砍出持股。」多年來養成的盤中習慣已讓他進出有據,就算大盤上沖下洗,也不會亂了操作節奏,「眉角」就在於緊盯個股「量、價、時間、角度」的瞬間變化。 「量與價會形成K線,時間則是看均線扣抵位置,角度則可判斷個股強弱。」他舉例,假設大盤開盤跌二%,面板股友達卻逆勢開紅,走勢比大盤強勁,可先進場持有;中場十點半到十一點半附近,再針對友達量價變化,決定該加碼、減碼或賣出。 判斷加碼有三條件:一是盤中股價下跌角度和緩,且量縮;二是攻擊角度陡峭,且量增;三是股價節節攀升,底部愈墊愈高。蕭明道解釋,前兩項條件就是市場公認的強勢股樣貌,如同美女符合九頭身是普世價值一樣。 「當股價下跌角度緩,且成交量縮時,我會等股價反彈出量時,加碼買進。」他強調,所謂強勢股,就是開盤表現比大盤強,之後再與自己比,只要上漲攻擊力道持續增強,即可加碼,就像「只有鑽石才能切割鑽石」的概念。一旦股價無法持續走高或上漲角度和緩下來,就要留意減碼及出場時機。 盯盤時:線圖由小看到大,連續錯就休息舉例來說,「當個股攻擊力道減弱,上漲角度一波比一波平緩時,雖然股價還未翻黑,只要出量,就是減碼時機。因為市場上追價者意願不高,態度不夠積極,就無法持續推升股價上漲;而該漲的股票卻漲不動,接下來會有回檔壓力。若股價已由紅翻黑,且跌破前波低點位置時,就要立刻出清持股。」蕭明道征戰股市數十年,從不預設停利點、停損點,卻能屹立不搖的原因,就是一切只看線形,「照表操課」;當線形走弱時就出場,走強時就追進。 「股價自下而上,出現區間極限大量不見高點,就賣出;股價自上而下,出現區間極限大量不見低點,就買進。」蕭明道像繞口令熟練地為他的盯盤習慣做總結;而他手握上億元資金,能夠靈活反應盤勢,指揮若定,關鍵還是他的盤中操作習慣。 「盤中觀察線圖要由小看到大,先看『TICK』圖,再看日線,最後才看周線。」TICK圖是將交易時間內,所有的價格用點來表示,能抓到比一分鐘K線更短時間內的股價變動狀況。蕭明道強調,盤中要保持一定的敏銳度,積小勝為大勝,就必須分秒關注股價變化。 「要是連續出錯,就代表近期手氣不順,適時離開盤面、轉換一下心情,不要硬拗。」對蕭明道而言,所謂的投資好習慣,不只是緊盯盤中的關鍵指標,建立「適當時候不碰股票的習慣」,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反而能在投資市場上細水長流。 蕭明道 (投資資歷逾30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蕭明道如何練絕招? 好習慣1 利用假日三小時,找出強勢股1、篩出5日均量在5000張以上個股2、檢視是否符合各期均線往上的多頭排列(先看周線,再看日線、月線,挑選波段操作標的)3、從中鎖定30至50檔較熟悉或知名度較高個股好習慣2 美國大漲或大跌時,開盤先看台指期8:45先看台指期表現,判斷當天大盤走勢,了解市場看法,依照大盤強弱度,評估開盤時如何汰弱追強。 好習慣3 盤中緊盯個股買賣強弱度, 短線進出1、大盤大跌,找開盤時相對強勢的個股2、買進後,以量、價、角度進行持股調節加碼:A、下跌角度緩、量縮,反彈出量買進 B、攻擊角度陡、量增 C、一底比一底高 減碼:上漲角度緩、出量 出場:跌破前波低點 3、觀察內外盤5檔,研判買賣方強弱度好習慣4 連續出錯 ,就不再看盤若一買進就跌破,一賣出就上漲,連續幾次,代表看法有錯、手氣不順。為避免鑄成大錯,此時要立刻離開電腦前,不再看盤,泡溫泉、出去玩,轉換一下情緒,都有助於下一回合。 |
緊盯美聯儲的指揮棒——港股策略 作者:張憶東,翁湉 上周港股市場表現回顧:美元走強,港股回落,國企指數上漲 受美元走強影響,恒指上周下跌1.4%至23823點,大幅跑輸A股指數。國企指數在金融股的支撐下上漲0.9%,紅籌指數下跌4.1%。行業方面,無一行業取得正收益,資訊科技業小跌0.3%為相對表現最好的行業。風格特征,恒生大型股跑贏中小型股。 恒生波幅指數上漲5.9%至14,顯示投資者恐慌情緒上升,短期市場進入Risk Off模式。 上周後半周滬港通北向交易活躍度明顯提升,連續兩日使用額度均在12%以上,而南向交易日均使用額度回落至2.4%。恒生AH溢價回升4.7%至128。 美元指數突破100大關,周上漲2.5%。美元兌港幣收於7.7658,為2012年以來港幣最低匯率。但貿易加權的名義港匯指數繼續上行至100.6,同樣創下2012年以來新高。 ![]() 2015年度港股策略展望中的三點邏輯被驗證 年初我們在港股市場2015展望《分享中國改革紅利》中,提出對港股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的幾點判斷正在被驗證:(1)香港市場的流動性環境和風險偏好受到美國進入加息進程的負面影響;(2)受中國自貿區建設和雙邊自貿談判的加速推進,香港作為內地貿易中轉站的戰略地位在下降。香港服務業中占比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增長停滯,1月轉口貨值同比增速僅3.8%,連續第6個月下滑;(3)旅遊業鼎盛期已過,香港自由行的優勢受到陸港矛盾及出境遊簽證政策放松等因素影響,內地遊客赴港意願下滑,拖累1月零售業銷售額同比下跌14.6%,尤其珠寶首飾、鐘表等奢侈品銷售同比下跌21.4%。 ![]() 每次美元大牛市,新興市場都動蕩 歷史上但凡美元大牛市時,包括香港市場在內的新興市場均有下行壓力,體現為本幣貶值,流動性收緊。 與上一輪1995-2001年美元超級牛市相比,此次不同之處在於:(1)此次除了美國以外,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實行寬松政策,全球資金處於“錢多而尋找收益”的時期,港幣由於聯匯制受到的資本外流沖擊相對較小;(2)放眼全球,港股市場是全球的估值窪地之一,目前恒指相較MSCI新興市場指數仍有20%左右的估值折價。鑒於匯率和估值雙方面優勢,我們認為,從全球資金配置的角度出發,港股有望在此輪美元強勢中相較其他新興市場獲得相對收益。 ![]() 投資策略:緊盯美聯儲的指揮棒 投資策略:短期來看,周三的美聯儲會議紀要將是決定港股走勢的關鍵。(1)若聯儲在加息問題上態度偏鷹派,美元有望再創新高,短期港股市場將繼續承壓。(2)若美聯儲仍然維持相對鴿派的基調,那麽,海外資金或將更多焦點聚焦於兩會後中國穩增長政策以及改革進程的推進,特別是地方債務置換等改革紅利將在一定程度上修複境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及人民幣資產的悲觀情緒。如此,恒指也有望獲得中資股的支撐而走強,在新興市場中錄得相對收益。 投資機會:倉位建議:中性,短期市場趨勢並不明朗,投資者情緒偏謹慎,等待更好的加倉時機。配置建議:(1)以銀行股等“低估值+高分紅”價值股為底倉;(2)發掘國企股的投資價值,關註行業景氣變化、國企改革等機會,看好電訊、航空等;(3)自下而上挖掘成長確定性和估值比A股有優勢的成長股。 來源:興業證券 |
總統馬英九在最近一次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自豪地說出,「經過稅改,亞洲四小龍中,我國的所得分配最平均。」但是在《今周刊》的獨家民調中,總統的觀察,卻與全民感受完全相反!
應付社會對於貧富惡化的不滿,總統與財政部長的稅改,永遠只有「所得」,卻忽視「財富」這個真正的問題。
正視財富不均,台灣的稅改,需要新腦袋!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吳沛璇報稅的季節又來了,你是否已經開始準備報稅的資料?你的感受又是什麼呢?
深刻的剝削感
房東坐擁房產 該繳的所得稅卻比上班族少晚上九點,在企畫公司上班的李苑珍與丈夫才剛下班,回到台北市南港的租屋處,兩房一廳,室內不到三十坪,一個月房租三萬多元。
打開財政部的報稅軟體,他們夫妻,今年要繳的稅接近十萬元。除了保險,李苑珍並沒有投資,他們的薪資,每一分都得計稅。「辛苦賺來的錢,每年都要吐出這麼多、要繳這麼多的稅!」她苦笑著說。
她和丈夫早就放棄買房子,「房東每次來作客,都問我們什麼時候生孩子,我們都只能尷尬苦笑。連房子都買不起,怎麼會想生小孩?」李苑珍說。坐擁房產的房東,真實財富遠高過他們夫妻倆,但每年繳的稅卻遠比自己少。「看著房東送小孩去英國念書,退休後也不用工作,就等著收我們的房租,這叫我們怎麼甘願?」其實,就在李苑珍接受我們採訪的前一天,財政部部長張盛和才到國外領回了「全球最佳財政部長」大獎;頒獎單位是英國專業財經雜誌《The Banker》,主要得獎原因是去年推動了以「回饋稅」為名的稅制改革,對「高所得」族群加稅,「英國人崇拜羅賓漢,他們可能認為我做了一些羅賓漢會做的事吧!」張盛和這麼說。
羅賓漢,英國傳說中劫富濟貧的大英雄,他劫的富,是一路世襲財富的大地主,而非辛苦工作賺取所得的勞工階層,「但,部長去年的稅改,好像只是針對所得稅,沒有碰到這些大地主啊!」這種強烈的相對剝奪感,正是現下台灣中產階級的心聲。
今年四月,《今周刊》委託台灣指標調查研究公司針對稅負問題進行民調,結果顯示,七成民眾認為台灣稅制不公;高達八成五的民眾認為,台灣稅制應該要修改,讓有錢人繳更多稅。
揭開殘酷事實
《今周刊》調查發現 台灣財富分配極度傾斜那麼,在一般民眾的想像中,台灣的有錢人究竟多有錢?財富分配究竟是多麼傾斜?五月間,《今周刊》委託美商全通集團波仕特線上市調網,調查台灣民眾對財富分配的認知與期待。對比真實情況的結果顯示,民眾顯然還低估了富人所擁有的財富水平。
據調查,民眾「以為」目前台灣前二○%的有錢人,擁有全台灣五七.八%的財富;最窮的二○%民眾擁有全台五%的財富。
接下來,我們問大家「期待」的均富是什麼?有趣的是,沒有人想要「一人一元」的絕對平等,大家都能接受某種程度的分配差距。全民理想的分配中,最有錢的族群可以分到「台灣財」中的三七.七%,窮人拿到一○%,而中間族群可以拿到五二.三%。
然而,事實比大家想像得更加不堪,距離希望差距更遠。在一份根據瑞士信貸委託倫敦政經學院於去年針對全球財富分配的研究《Global Wealth Research》,揭開更殘酷的事實。台灣前五分之一的富人,擁有全台七四.七%的財富,中間族群可以拿到二五.三%,而最窮的族群只分到○.○四%的財富。
細看這份「真實」的調查,前一○%的富人,拿走全台灣六二%的財富;而前一%的富人,則拿走三二%的財富!
台灣貧富差距,絕不是官員想告訴我們的漂亮外表,巨大財富累積的面貌,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而稅制,這個對付貧富不均最重要的武器,在台灣,已經完全失靈。
根據行政院的國富淨額統計,二○一三年房屋及土地資產共計一一二兆元,較前一年增加了八.一兆元,占台灣資產淨額的七成之重。但是同一年的稅收中,房屋稅和地價稅等財產稅僅收到一三六一億元,只占總稅收的六.八%。同時,台灣的個人所得淨額只增長了三九二三億元,卻貢獻了總稅收的二二%。更誇張的是,綜合所得稅的收入來源裡,七三%都是薪資所得!
這個數字,呼應了李苑珍的感受,也描繪了台灣貧富差距明顯惡化的主因:勞工賺來的薪水,每一分都跑不掉,坐擁財富的地主,政府卻視而不見。這個數字,也點出了稅制的「財富分配」功能失靈的根本問題:推動稅改的財政部部長與立法委員,提供貧富差距情況資料的政府部門,根本搞錯了方向。
他們只有「所得腦」,沒有「財富腦」,應付社會對於貧富惡化的不滿,他們永遠只會從「所得稅」下手。官員自比劫富濟貧的英雄羅賓漢,但卻完全搞錯了羅賓漢眼裡的富人定義。
政府缺﹁財富腦﹂
財富集中度高於所得集中度 二十四年前已揭露政府官員缺乏「財富腦」的現象,大概已經存在二十年以上了。
在稅收資料上,政府公布的資訊看不到財產,而台灣唯一一份關於財產的官方調查「國富統計」中,也沒有財產的分配統計。事實上,主計總處︵原為主計處︶曾在一九九一年的國富統計中公布了財富分配狀況,二十四年前的台灣,最富前二○%家庭擁有全台五○%的「財富」,而這些富人之家在當年的「所得」,則占全台三八%左右。這代表從所得分配中,根本無法看出有錢人與其他階級的財富差距。
令人不解的是,國富統計自此之後再無公布財富分配的變化,彷彿忘了財富分配惡化程度高於所得分配的現實,而我們的立委,竟也像是被政府牽著走似的,逐漸忘了貧富擴大的根本原因。
過去兩年,在立法院的報告和質詢的公報裡,真正討論到「財產稅」三個字,只有兩次。其中一次,立委曾巨威還因為張盛和請假,而無奈放下原本的討論。這就是台灣,政府、財長、立委,多年來他們推動的稅改,不只是讓「稅」的財富重分配功能失靈,甚至,是一種適得其反的、迷航暴走式的荒謬稅改。
回顧過去的稅制大戰,不但圍繞著都是提高所得稅,竟然還降低財產稅。整個稅改的荒謬,從一場戰役中可以看出來。
強行降遺贈稅
五○%砍至一○%過程粗糙 竟無配套措施○八年,政府打算調降屬於財產稅中的「遺產及贈與稅」。時任財政部部長的李述德召集全國財稅專家,組成「賦稅改革委員會」提出建議,這一群專家中,包括了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朱敬一是台灣經濟與財政專家,《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來台灣,就是朱敬一與他對談。
談起當年的賦改會,個性剛烈的朱敬一立刻搖頭:「︵遺贈稅稅率︶早就決定好了啊!邀請全國最專業的人做討論,都是白費工夫!」朱敬一說。
簡單地說,遺贈稅課的是「不勞而獲」的繼承財產,是教科書中載明最具財富重分配功能的一種財產稅。那一年,稅率直接從五○%砍到一○%。
原來,賦改會提出了各種稅率方案,即使其中一案的稅率確實降到一○%,也認定必須搭配消費稅與資本利得稅的補強配套。但是,提出建議案五天後,李述德在行政院提出的案子,就是直接降到一○%。最後,朱敬一乾脆退出賦改會。
財政部前部長何志欽也提出過降遺贈稅,但連他都認為,政府降遺贈稅過程太粗糙,「我們那時候計算,降到二○%是比較合理的,但是財政部卻沒有配套,直接降到一○%。」他說。在︽今周刊︾獨家民調中,也是最多民眾認為二○%至二九%才是合理稅率。一○%的遺贈稅率,到底何憑何據?
也難怪,財政部前部長林全痛批:「台灣的財產稅,是全世界最落伍的!」他指出,除了遺贈稅的「胡鬧」之外,台灣房地產持有稅的「土地價格」與「房屋價格」分切,始終無法房地合一,造成財產稅稅基嚴重不足,與降低遺贈稅後的資金效應相乘,不但造就了台灣房地產盛世,更成為皮凱提口中的「世襲資本主義」經典案例。財富差距,越擴越大。
沒有「財富腦」的官員,放著大筆財產不課,在過去幾年間,反而不斷回過頭來課所得稅。去年,張盛和喊出「有錢人回饋社會」的口號開徵所謂「富人稅」,將個人綜合所得稅最高稅率從四○%提高到四五%。但是,「有錢人回饋社會」這句話,凸顯了稅改的最大荒謬。
財政部認定富人是「年收入一千萬元以上的高收入者」,「這些人可能有相當高的年度所得,但不一定有很多財產,離真正『富人』還有一段距離。」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營運長吳偉臺說。事實上,根據財政部的稅收資料,這些「富人」的所得,雖然收入比多數人高,仍有三成以上的收入來源是薪資。
高所得 富人
「有錢人回饋社會」凸顯稅改最大荒謬今年開始,除了調高所得稅率,兩稅合一股利所得扣抵也減半,再加上補充健保費二%,一刀一刀都是朝﹁高所得﹂下手,卻放走﹁高財富﹂。也就是說,年薪千萬的高階經理,在扣掉近半的所得稅後,根本談不上是擁有大筆財產的富人。
稅改十年,放掉財產,努力搾乾受薪階級,讓台灣的總稅收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逐年下降,一三年,台灣的租稅負擔率是一二.九%,就算加上社會安全捐,在全球都是偏低。政府放著富人的金山不管,緊盯你的每一分薪水。沒有效率的所得稅雖然高稅率,卻是低稅收,更讓勞動者苦不堪言。
「為什麼我們的租稅負擔率是偏低的,但是一般人的感覺卻很重?」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暨策略長吳德豐解答:「這是因為台灣的租稅結構出了問題。」吳德豐分析,現在台灣稅制的面向,「針對國內所得課高稅,但是財產稅及消費稅偏低課稅,這是台灣稅制值得進一步深究的地方。」他說。
現在,台灣的未來已經可以想像。第一個可能性,全民持續要求「公平」,政府則持續以「所得公平」回應,忽視台灣嚴重傾斜的「財富公平」。為了安撫全民對貧富差距的氣憤,政府不斷推動提高所得稅的假稅改,未來,台灣越來越多稅收僅依靠我們的薪資課稅。所得稅課的是「人」,而人都有腳── 人才不斷外流,就是台灣的未來。
後遺症一籮筐
受薪階級壓力大 人才出走成隱憂穿著高跟鞋,輕盈走過機場海關的黃小姐,就是「外逃」的年輕人之一。她看著熟悉的桃園機場,低頭看著自己手上的香港身分證,心中只有無奈。她是台灣人,擔任一家航空公司的空姐,持有香港身分證已經三年。雖然還有台灣國籍,她每年的新台幣一百萬至一百五十萬元的工作所得收入,都在香港申報。
「以我的收入,第一年、第二年,我不但不用繳所得稅,香港還退稅給我。今年終於要繳稅了,心裡還很緊張,但是一看,要繳的稅大概不到新台幣五千元。」黃小姐說。香港的低所得稅,不只吸引她,「很多同事像我一樣,但是,能怎麼辦呢?我又不是什麼有錢人,為什麼要負擔那麼重的稅?」提高所得稅,課的是流動速度快的人才。年薪百萬元的年輕人不願負擔這個荒謬稅率,更高薪的白領階級又怎能留得住?這就是現在張盛和打著租稅正義的大旗,調高所得稅的結果。吳德豐說:「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所得稅的趨勢都是往下調。今天我們財政部推出稅改,不是要追求公平,而是增加稅收。」他憂慮地說:「台灣的薪資水準低,高所得稅率讓它的實質收入更低,這是無庸置疑的。」當高薪人才出走台灣,誰來負擔稅負?答案就是「傻傻的」李苑珍,讓走不了的人,稅負更重。
另外一群人,不是走不了,而是不想走。六十歲的劉先生就是一例。他與妻子退休多年,沒有收入,但是住著新北市三層樓的房子。而且,因為沒有收入,在財政部眼裡,他是「沒有生存能力」的老人,還可以給他的兒子報扶養親屬,夫妻一扣就是十七萬元扣除額。
沒有收入的劉先生,名下房地產是繼承而來,世代相襲,若制度不變,未來也幾乎不用繳稅。去年台灣的核定遺產總額達六三三○億元,占所得淨額五分之一,但這些財產只要課一○%的單一稅率;反觀努力工作的所得稅,不但一分錢都跑不掉,最高稅率還到四五%,加上健保補充費,最高四七%。世襲財產低稅、努力工作繳高稅。
別悲觀,台灣,可以有第二個可能性。在這個可能性裡面,台灣人終於認清,稅改不能感情用事,人民能分辨真正的問題不在所得分配,而在財富分配。沒有財產稅的改革,都是假稅改。
民間越來越多的聲音,逼迫民意代表、政府官員,能夠對財產稅改革有更重要的影響。台灣的新稅改,油然而生,這個稅改,需要新腦袋、新工具。稅制將從財富角度出發,不只再探討所得稅,而是將財產稅、消費稅等稅制一併討論。
雖然從政治上來說,我們離真正的稅改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社會氣氛正在形成。《今周刊》民調中,民眾已意識到問題所在,遺贈稅、營利事業所得稅、資本利得稅、財產稅,都是民眾最希望調升的稅目。
這股力量,需要引導到正確的地方,台灣人,應該有一個更好的稅制改革,這也將是一六年總統參選人的重大責任。
貧富差距的真相遠比你想的更醜陋《今周刊》「財富分配大調查」台灣前1/5富人,擁有全台74.7%的財富最富20%占有全國財富比率中產階級占有全國財富比率 最窮20%占有全國財富比率你以為,台灣的現狀是這樣的… 57.8% 37.2% 5% 你希望,美好的台灣應該是這樣的…37.7% 52.3% 10% 然而,這才是台灣的貧富差距真實模樣… 74.7% 25.3% 0.04% 註:調查時間2015/4/27至2015/5/2 抽樣誤差在95%的信心水準下,正負誤差為3.00%以內。
不限對象,有效樣本數1,068筆。問卷採Dan Ariely, et al.模型,受訪者分別回答各階層財富比率,以簡單加權平均數統計最終比率。委託單位:美商全通集團波仕特線上市調網48% 的民眾期待政府稅改,讓台灣社會的財富分配,更接近理想中的分配
同意 48%
不同意 13%
不回答 39%
加所得稅、減財產稅,讓財富分配更惡化!—— 三稅系成長變化12年來,所得稅成長79%,但財產稅只成長15%
2002 房地產稅減半
2009 調降遺贈稅
2013 重施證所稅、健保補充保費2015 調高邊際稅率、股利扣抵率減半未來 房地合一稅、房屋稅提高財富增長速度遠超過所得 9成 土地及房屋等財產都未課到稅
8.2兆元
財富
2012年國富淨額(總財富)增加了8.2兆元,其中9成都是土地及房屋,這些財產都未課到稅或僅課到微稅。
3920億元
所得
所得稅課稅範圍只有所得淨額,在2012年增加不到4000億元。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
民眾最想要的稅改是什麼?
—— 《今周刊》台灣稅制改革大調查發現,營所稅、資本利得稅及財產稅是民眾最希望政府改革的部分單位:%台灣租稅負擔率12%,但因租稅結構失衡,近半數民眾的實際感受更沉重Q:「租稅負擔率」是各國衡量租稅水準的重要指標,是總稅收(不含社會安全捐)占國民生產毛額的比率。日本為16.7%、韓國為18.9%,你覺得台灣現在的租稅負擔率是多少?
負擔率14?29% 49.4% 負擔率11?13% 25.3 不知道/不願意作答 25.3 營所稅、資本利得稅及財產稅是民眾最希望政府改革的部分Q:如果政府進行稅制改革,讓財富分配更接近理想,你希望政府調升哪種稅?(複選)營利事業所得稅(企業要繳的稅) 61 資本利得稅(例如房地產和股票的獲利課稅) 54.3 財產稅(例如房地產持有稅、遺產及贈與稅) 44.9
個人綜合所得稅 17
消費稅(例如加值營業稅) 15 62.8%民眾認為,遺贈稅的合理稅率應在10% 以上Q:台灣遺產及贈與稅稅率,在2009年從50%調降到10%,你認為合理的稅率區間應是多少?
稅率0?9% 19.3 稅率10?29% 39.1 稅率30?39% 11.2 稅率40?49% 5.3
稅率50%以上 7.2
不知道/不願意作答 17.9 多數民眾不希望台灣消費稅調升Q:台灣的消費稅(加值型營業稅)從實施以來一直維持5%的最低稅率。鄰近各國消費稅日本為8%、新加坡7%、韓國10%、瑞士為7%,你是否同意調升消費稅?
同意 25.1%
不同意 42.0%
沒意見/不知道 32.9%
亦正亦邪的金融巨鱷索羅斯明言,中國經濟正走向「硬着陸」,口術一出,引來各方揣測,認為索羅斯部署經年,只待眼前的大茶飯。 十年八年前索羅斯對大陸企業甚感興趣,除入股海南航空、四環醫藥、民生銀行等股份,更派出兒子Jonathan Soros親自到京城與當地賓架打交道,不過大陸當局對呢位狙擊英鎊以及港元的索羅斯家族,又怎會無戒心,賓架與Jonathan Soros碰面打個招呼,國安人員隨即約見賓架查問二人的對話內容,恐防洩露國家機密予對方,亦都係咁,十年前索羅斯爭奪入股有國家任務的中信證券亦不得 要領,後來被中人壽截胡。否則,讓索羅斯旗下基金持有中信證券,阿爺可能有得震冇得瞓。 金融逍遙客:大劉保鏢著西裝又皺又爆線 游走於中港台併購、私募投資的金融多棲動物,現為多間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及董事 自從張子強事件後,富豪僱請保鏢成了指定動作。成班富豪聚會,無個保鏢傍身,就好似貴婦帶個普通Birkin、但全枱都拎住個鱷魚皮一樣尷尬。大部分有保 鏢的富豪,及有啲連叫得上富豪都相當勉強嘅商人,僱用保鏢都係排場多過實際。從城中各保鏢外形、服裝及素質,多少反映各老闆的風格,所謂有乜老闆一般都會 有乜伙記。多年來逍遙客活動範圍甚少走出中環區,所以經常見到各富豪及其保鏢。論專業及外形,首富女友周凱旋的一男一女白人保鏢,最有型有款,著住剪裁一 流的西裝、眉精眼企戴住標準配備耳機,成個FBI咁款傍住主人,淨係氣勢都贏晒。反而首富喜用黑黑實實但忠心嘅啹喀。受哥身邊保鏢也高大威猛,成個G4咁 款,深色西裝黑色領帶,唔打得都絕對睇得。眾多富豪之中,逍遙客覺得受哥保鏢服飾最有品味,西裝領帶恤衫一看cutting質地,就知係上上之貨,有次真 係有啲衝動上去掀起睇吓乜牌子。同是福臨門常客,大劉的一眾保鏢較為騎呢。以買賣動輒百億計的富豪衡量,呢幾個平日守住福臨門門口的五、六個阿叔,其衣著 真係不敢恭維。清一色灰色西裝,看其又皺又爆線的質地,極可能是羅湖橋的出品,另加一件著咗好多日未換的G2000白恤衫,看上去似屋邨看更多過保鏢。以 拍賣鑽石出手億億聲的真正富豪,身邊伙記這種裝備有點格格不入。但論古怪,咪神港姐老公黃浩身邊嗰個黑鬼也算表表者,睇個輕浮樣,似佐敦南亞兵團多過保 鏢,可能一萬幾千蚊人工當請個跟班,質素就好難要求咁高。有錢佬使錢哲學真係唔係我等普通人可以理解。自己著住件十皮嘢Broni西裝,身邊卻成日被幾套 觀奇洋服圍住,呢種感覺猶如手戴柏德菲臘卻口擔住牙籤踢住人字拖,好好的氣場就咁消失於無形之中。 中環寸嘴:我剝得多呀! 工廈大王楊耀松長子,是各大有名食肆之VIP,喜歡研究城中有錢佬對食之要求,透過美酒佳餚,察看人生百態,讓讀者「嗒」落有味。 啲老友來電講上期「落盤等如女人揀bra」,話我好似對啲女人內衣好有學問。係呀,我回敬一句:「吹呀,剝得多呀。」不過對住老婆就話:「唔識剝呀,剝得 少!」做人梗係要識變通,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好似家陣個市咁,日日都好多變數。呢排應吓景,走去睇呢套戲《The Big Short》,散場撞到個律師老友,問我點睇,我問講影評定睇市呀?老友話一陣同啲「大袋」食飯,驚冇權威性嘅嘢講,所以睇套戲打吓底喎!呢套戲兩粒幾 鐘,除咗唱衰嗰幾大美國投資銀行之外,就係侮辱啲唐人(註:戲中一名唐人面孔年輕人,數學了得,計到個市會跌,但不懂講英文)我覺得幾悶o架,嗰幾個演員 又冇乜台型,淨係「shit、shit、shit」。股市大冧,食肆靜英英,金鐘間Osteria Felice Set Lunch $138咋,見到個靚女拖埋條仔來幫襯,吖,又係個女人找數,真係「又食又拎」,唉,呢啲時候女又搵唔到仔,仔又搵唔到錢!老實講,$138個餐再加一, 夠成個禮拜嘅飯盒錢,算奢侈o架喇!呢度$20杯咖啡,平過Starbucks,不過返上樓上寫字樓沖杯好過啦,通縮殺到,要諗吓縮數。 大鱷激活黑期 炒股有OTC(Over-the-Counter Market,場外交易市場),炒期指也有地下市場,股市風聲鶴唳,大、小鱷隨即撲擊,就連「黑市期指」都轉趨活躍,小宗聽聞,呢排唔單只恒指未平倉合約 急升,由城中牙擦富豪做庄嘅地下期指買賣亦十分活躍,係合法交易嘅四、五倍之多,雖然可以篤手指,但規矩係遲期指結算日一天並以九折交收,黑期呢家嘢,犯 法o架。但違約後果嚴重,可能會惹來血光之災或被送棺材咁啦。 Time is Money 金鐘名都酒樓係唔少白領食晏聚腳之處,去得呢度食晏,個個滾水淥腳,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896
國安緊盯索羅斯2016-01-28 N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