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报社记者详述家属同一天遭车祸经过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82021.html
同为27日,同在福建省福州市,报道过紫金矿业“封口费”事件的两家报社记者,他们俩的家属在开车时意外遭到撞 击,所幸没人受伤。鉴于相关记者身份的敏感性,事故经记者微博披露后,迅速引起网民对记者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28日,两位记者向一财网回忆了事故的经 过,表示没有证据表明这两起车祸存在关联,只是巧合,现在他们很安全,谢谢网友关心。 其中一位记者是《第一财经日报》驻福建站的邵芳卿。据邵记者回忆,27日傍晚6时许,其爱人驾车送儿子和亲戚的女儿去兴趣班上课,车出了小区轿车掉 头拐上主干道五一南路,车位摆正后缓慢前行。过了一会儿,后面一辆的士突然加速,朝轿车驾驶室方向撞,导致驾驶室门被撞烂,所幸车内大人小孩只是受到惊 吓,没有受伤。其爱人将车停靠路边后打电话报警,涉事的士司机也将车停下来。司机是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的士司机当时没有喝酒,声称不是故意撞车,是驾驶时不小心导致。前来处理事故的交警和保险公司认定,该起事故是一般事故,责任完全在的士一方,的士司机需负全责。目前车子已被送往修理厂维修。邵芳卿28日早上还通过微博透露,“凑巧的是,和我并肩揭开紫金矿业公关记者灰幕的中青报(记者)陈强,昨天家属车辆也被撞,所幸也没受伤。我希望这两起同天的车祸,只是巧合。”据《中国青年报》记者陈强对一财网回忆,27日中午下班后其爱人驱车从单位前的小路前往附近的主干道,到达路口时一辆疾驰的电动摩托车撞了上来。由 于后者车速太快,导致汽车保险盖被掀翻,骑电动摩托车男子也被甩离车座。男子并未久留,扶起摩托车驶离现场。陈强认为,该男子自觉理亏,才见势跑了。因为骑车男子已无法找到,接警赶来的警察和保险公司人员认定按70%理赔。陈强强调,这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纯属偶然”。不必过度关联起来,并对邵芳卿表示不必多虑。他分析道,如果真有什么特殊之处,对方就不会用的士和电动摩托车来故意肇事,尤其是电动摩托车,如此快的速度对骑车者并不安全。虽然可能只是两起简单的事故,但由于这两位记者最近报道过紫金矿业向媒体发“封口费”的问题,加上最近《经济观察报》记者被通缉事件,这两位记者的家属所遇之事,令广大网友对记者的人身安全格外关注。《经济观察报》的记者仇子明因为报道了上市公司凯恩股份(002012)关联交易内幕,遭到凯恩股份所在地浙江丽水遂昌县公安局网上通缉。目前,被通缉的记者四处求援,工作陷入停滞。网民对两位记者所提事故的广泛关注,折射出当下舆论对于记者这个群体所遇职业困境的关注。一财网网友田享华在财经社区同乐坊发文认为,因为邵芳卿积 极报道了紫金矿业污染事件,而且还站出来揭示“红包门”,习惯于中国思维的人,很自然地会将这些事情联系起来,但是正如芳卿所言,“性质难定”,我们只有 合理怀疑,但是却无法认定。陈强于28日上午在微博上回应博友的关注时表示,“小概率事故,偶然性较大。谢谢大家关心。”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
【未來城市】樣板房經過「九十多年的風吹雨打,依舊屹立不倒」 綠色草屋不是童話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904經歷過三次石油危機的歐美國家重新尋找可持續發展之路,被遺忘的草屋也開始嶄露頭角,它被賦予節能減排等「美德」。
冬暖夏涼,隔音避火
一隻小豬蓋了一棟草屋,結果被大灰狼一口氣就吹垮了。草屋真的如童話故事《三隻小豬》裡描述的那樣不堪一擊?法國人可能不這麼認為。
至少卡羅琳·勒曼會不屑一顧。這名法國婦女是現代草屋的忠實粉絲。在奧爾良,她的家是一幢兩層小樓,外觀與周邊磚砌的別墅無異。走進大廳,只見北牆上安著「假窗」,透過玻璃能看到黃色的麥稈。
「這小窗名叫『真相窗』,粉刷牆壁時特意留下來的。如果有人懷疑房子的用材,這就是最好的證據。」卡羅琳說。
像這樣的草屋,在法國已超過3000幢,不惟私宅,還有辦公樓、學校校舍、企業廠房等。法國是西歐的草屋大國,近年來,這種非主流建築一躍成為年輕一代自建屋的新選擇。
歷經近一個世紀,這種人類最早的居所之一又開始復興。20世紀初,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農民將草稈、麥秸壓縮成草磚。這種技術傳入西歐時,曾引起工程界的注意。一戰後,法國建築師福耶特設計了一幢草木結構的樣板房,但在當時鋼筋混凝土強勢發展的時代,草屋難有立身之處。
經歷過三次石油危機的歐美國家重新尋找可持續發展之路,1980年中期,被遺忘的草屋重新在法國嶄露頭角,它被賦予節能減排等「美德」。
建造原理很簡單:在房屋地基上搭一個裡外雙層的木架,兩層間距控制在50-60釐米,將草磚填入中空區域,構成實心牆。牆面抹上混凝土(一種石灰、水泥、黃沙、木屑的混合物),將其和外界隔離起來。
400捆壓縮麥稈,兩年工期,卡羅琳和丈夫就建成了現在90平方米的小別墅。
「夏天住草屋很舒服。我家外牆用的是松木,內牆是粘土,和麥稈混成一種清新的味道,連蒼蠅都退避三舍。」卡羅琳說,「對於草屋的保暖性,我有些懷疑。寒流來之前,我給每個房間配了電暖器,安了溫度計。」
卡羅琳是個細心的實驗者,經過觀察後發現:無論嚴寒酷暑,室內外的溫差始終保持5℃左右。她不僅驗證了草屋的冬暖夏涼,還做了隔音測試:「我老公喜歡唱歌,每次他引吭高歌,我馬上叫停,怕吵到鄰居。不過我悄悄溜到屋外,發現離開房子3米,聲音基本沒了。」
人們想像中的草屋往往是矮小的,而當另一個市民安東尼·唐布里耶造起135平方米地基、7米高的草木結構房時,立即引來媒體關注。安東尼對草屋的安全性深信不疑:「不少人認為草屋的火災風險很高,其實是誤解。草稈經過高度壓縮後,含氧量很少,可燃性已降低,真的燒起來不會爆炸,也不會產生有毒氣體。反而混凝土磚屋更危險,因為磚塊一旦受熱容易斷裂,引起房屋坍塌。」
口口相傳,粉絲抱團
經過口口相傳,草屋隊伍在城郊逐漸壯大。草屋主人們建立網絡論壇,交流心得,為自建房網友提供技術支持。80後的亞歷山德羅·貝羅第和未婚妻看到報導後,隨即加入網上的草屋論壇。在閱讀了幾本專業書籍之後,兩人就買地蓋屋了。「我想讓將來的孩子生活在無毒、無污染的環境裡。」亞歷山大說。
「這是一個典型的群體,可以說是自發的草屋使者。他們的特徵比較明顯,一般是中青年夫婦,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思想比較新潮,也樂意分享,關注綠色經濟,是環保的身體力行者。」「親近草屋」(草屋建築地方協會)成員弗朗科·勒布朗說。
草屋論壇初顯規模時,民間協會也同步發展。地方協會相互聯合後,全國性組織「法國草屋聯盟」誕生。他們定期開展技術培訓,組織參觀草屋人家,攜手其他環保組織舉辦論壇,吸引媒體和政府的注意。
協會的活動也促成了一個小產業的發展:農民成立作坊,加工草磚對外銷售;城郊工匠爭相學習草屋技術,擴展業務;創業者抓住商機成立加工廠,銷售可自行組裝的草木結構牆;對草屋設防的保險公司開始接受自建房主的投保。
「法國草屋聯盟」經過7年的發展,已是歐洲規模最大的草屋協會之一。現在,它成為草屋經濟的「研究中心」,撰寫草屋建築的行業標準。據報導,2012年,來自歐洲7國的16名草屋代表在法國集會。他們的交流活動引起了歐盟委員會的重視,草屋被納入「達·芬奇計劃(歐盟成員國職業技術教育交流項目)」。
如今,草屋的發展也碰到了一些現實障礙:專業的工程師屈指可數;施工隊伍水準參差不齊;草屋建築行業標準尚未獲得國家權威機構的完全認可;一些工程隊無法簽發10年質量保證書,耽誤屋主的投保事宜。
那麼,草屋經濟是否能順利融入到現代化工業呢?專家們各執一詞。「草屋經濟是一種新型模式,對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如果說磚屋建造過程中要釋放大量二氧化碳,那草屋就是把二氧化碳當牆壁用。另外,草屋用材單一,基本可以就地取材,能促進區域經濟。但草屋建築沒有多大的利潤空間,因此不會受到大工業集團的重視,注定它無法成為主流建築。」草屋研究專家特瓦爾認為。
當然,民間的使者依然樂此不疲地推廣草屋建築,他們找到了有力的代言:福耶特老先生的草屋。這棟「樣板房」經過九十多年的風吹雨打,依舊屹立不倒。
記者採訪成稿需要經過被採訪人認可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869.html1. 媒體有權不採訪某人,某人也有權不接受媒體的採訪。說「不」的權利是討論這個問題的根本。
2. 如果媒體非常想採訪某人,那麼受訪者更加佔據主動,會提出各種要求,而媒體會根據各種情況選擇是否接受這些要求。但不要忘了,媒體始終有權說「不」。
3. 如果受訪者非常想通過媒體讓自己的觀點為更多人所瞭解,那麼媒體更加主動。但不要忘了,受訪者始終有權說「不」。
4. 不管是誰,如果答應了對方,就應該信守承諾。
5. 一般來說,更堅持「獨立性」的媒體,會更受到尊敬,而答應受訪者過多要求,會傷害獨立性。但堅持「獨立性」需要實力為支撐。譬如《紐約時報》就拒絕以審引語為前提的採訪(http://publiceditor.blogs.nytimes.com/2012/09/20/in-new-policy-the-times-forbids-after-the-fact-quote-approval/,需翻牆) 。但能明文做出這種規定的媒體,至少我沒看到第二家。
6. 更多媒體會答應受訪者「審引語」的要求,但拒絕「審稿」。「審引語」和「審稿」的區別在於:受訪者通過審核在採訪過程中說過的話,確保自己的意見表達充分、準確,但稿件的撰寫與受訪者無關。這種處理方式是媒體和受訪者各自訴求均得到一定保護的平衡點,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對雙方都更有利。
7. 在新聞實踐中,越接近「專訪」,媒體越容易答應受訪者提出的審核要求;越是廣泛採訪,媒體越不容易答應受訪者的審核要求。這很好理解:專訪更接近於「共同創作」,即記者與受訪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而廣泛的採訪,受訪者提供的只是「引語」,很多時候甚至只是對一個事實 Yes/No 的確認,對作品完整度幾乎沒有影響。
8. 在新聞實踐中,還存在「背景談話」的情況,即受訪者者要求談話內容不被記錄,只是幫助記者瞭解所談事情的背景。媒體和記者可以主動提出進行背景談話,以說服有顧慮的受訪者提供線索;受訪者也可以要求談話內容不被記錄。通常在這種情況下,記者不應錄音、錄像或者做筆記,但受訪者可以,以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
9. 對受訪者而言,更專業的做法是自己也進行記錄,並約定在某個時間之前,可以修正自己的說法。
10. 在中國,會提出「審引語」的很少,要求「背景談話」的更少,自行記錄並修正說法的受訪者鳳毛麟角。而要求「審稿」的受訪者很多,事後雙方糾結於「是否斷章取義」的互相攻擊更多。無他,媒介素養在一個社會的養成,是長期過程。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也就大概不到20年的歷史,這需要有個過程。
11. 隨著 SNS 的發展,受訪者可以直接將自己的觀點傳遞到受眾,對「媒體」的需求越來越小,因此接受採訪時提出諸多要求的情況越來越多,前面提到的《紐約時報》的規定,也是去年才制定出來的。新傳播規律正在挑戰和影響著很多舊規則。
綜上,到底是否「應該」由受訪者認可,更多是實踐操作的問題,丟開背景討論所謂的規則沒什麼意思。
專訪踢爆胖達人的香港音樂家李冠集細談實驗經過 試做胖達人 讓我經歷前所未有的挫敗
|
|
撰文‧鄭閔聲 編按:一篇香港部落客踢爆胖達人麵包含香精的網誌,一天之內吸引超過二十萬人次點閱,讓台灣媒體跟進報導,迫使胖達人公開道歉並同意退費。本名李冠集的部落客Keith,在︽今周刊︾越洋電話專訪中,細數製作麵包的歷程,以及揭發真相後不為人知的龐大壓力。 雖然我的手法不專業,但我以前也做過馬卡龍、燉飯、奶酪,從沒有一次差別這麼大。」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李冠集告白,試做胖達人麵包讓他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挫敗,「不管怎麼試,烤出來的麵包,就是幾乎沒有一點香味。」揭發胖達人香精事件的部落客李冠集今年三十歲,是香港頗具名氣的古箏演奏家。 六月初,胖達人麵包風光進軍香港。由於港媒事前已大幅報導這家高檔烘焙店在台灣瘋狂熱銷,打從開幕第一天,胖達人位在旺角的店面就擠滿饕客。 看見誇張的人潮,李冠集的第一反應是:「真的有好吃到這麼誇張嗎?」然而,咬下玫瑰蔓越莓口味麵包的瞬間,問題有了答案:「香味不但濃,而且半小時都不會散。」「這是香港從來沒有的麵包!」 試做數十次做不出的氣味 幾滴人工香精就搞定 一試成主顧的李冠集,每周平均到胖達人消費港幣三、四百元,還在臉書上推薦好友嘗鮮。由於平常就有做菜習慣,他索性自行購買材料,打算在家揣摩胖達人麵包的獨特風味。正是這個念頭,意外揭開胖達人商品「不能說的祕密」。 一開始,就像他所說的,「一點香味都沒有。」為找出失敗原因,李冠集首先放棄麵包機,改用手工揉麵,同時四處尋覓餡料食材、祕方,試做不下數十次,卻沒有一次成功。 其中,實驗次數最多的藍莓餡,「我就用過新鮮藍莓、冷凍藍莓、藍莓汁、藍莓乾、藍莓果泥等材料。」成品卻始終令人失望,李冠集說,無論用再怎麼天然、高級的材料,「做出來的麵包沒香味就是沒香味,下的量再多也一樣。」八月初,實驗再次失敗的李冠集,心裡浮現一個不願深究的想法。當天,他在臉書發文:「胖達人的麵包這麼香,是不是加了人工香精?」休息幾天後,李冠集決定打起精神進行最後一次實驗。 首先,他將三十毫升要價三十港元的「天然」香精,整罐倒進麵團裡,烤出來的麵包依舊「乏味」。他接著對另一塊麵團滴下幾滴「人工」香精,「奇蹟」發生了,送進烤箱裡的麵包,還沒出爐就已香氣四溢,「連我的家人都闖進廚房興奮地問,是什麼東西這麼香,可以吃了嗎?」李冠集只冷冷地回答:「不能吃,加工的。」八月十七日,李冠集致電香港胖達人,詢問麵包是否摻有人工香精;店經理卻全盤否認,宣稱風味皆來自天然。 李冠集追問:「蔓越莓餡料用什麼做的?」店家回答「果乾。」「果乾只有甜味沒有香氣,香味怎麼來!」「用酒泡過。」經理解釋。但李提高音量質疑:「這我也試過,還是不會有香味,你就承認吧!」店家這才改口:「是總公司教我說的,製作流程我不清楚。」李冠集要求店經理找麵包師傅弄清楚有無添加人工香精,對方才坦承「加了香精,但是食品用的。」李冠集認為,麵包既然加了香精,就不該以「天然無添加」欺騙消費者,一氣之下,在部落格發表了《嚴重譴責香精麵包「胖達人手感烘焙」》,原以為只有幾百人看見的文章,點閱數竟然在一天內就超過二十萬人次。 網路發表文章揭露真相 卻遭員工家屬恐嚇 文章刊出後不久,雖獲不少正面回應,卻也有人指控李冠集無中生有,正反雙方隨即在網上大打筆戰,胖達人也發表聲明揚言提告,並宣稱已備份蒐證李冠集所有言論,讓他承受極大壓力。 一則來自台灣台北市中山區的臉書訊息,更讓李冠集近乎崩潰。疑似胖達人員工家屬的女子以反諷口吻寫到:「恭喜你,你要紅了,胖達人非常注重聲譽,未來將『告訴你』他們真的沒用任何香精…散播不實謠言毀壞商譽的賠償,你可要撐住呀……。你真是個好心腸的人,只是可能難得到你想要的平靜了,殘念。」「那時好像有東西從肩膀重壓下來,我像泄了氣一樣,站也站不穩。」態度一直沉穩有禮的李冠集,在談起遭恐嚇的經歷,情緒出現明顯波動,「我氣得全身發抖,我只是想告訴消費者實話,為什麼恐嚇我?」為求自保,李冠集隔天帶著錄影機前往胖達人店面,要求業者面對鏡頭證明麵包摻了香精,但這次店經理選擇沉默,僅強調「一律由總公司回應。」悻悻然離開的李冠集回憶,「回家的路上,我每走幾步就要擦一次淚,不只一次想過,乾脆把文章刪掉算了。」緊繃的情緒,直到胖達人二十三日公開道歉才稍稍舒緩。當天,李冠集也在部落格上寫下了《給每一位台灣人的信》,感謝台灣網友與媒體,為還原事件真相所做的努力;他也在信中坦承,短短幾天內,不知道流過多少次淚。 訪談當天,胖達人已停業三天,且須賠償詐欺所得。李冠集說,事件發展至此,他只想盡快擺脫一個多禮拜的「重壓」生活,回歸平靜。被問到是否將持續關注胖達人的補償措施,他卻像突然回過神來:「那當然,胖達人除了消費者以外,還欠我個人一個道歉。」 |
【黑馬課堂】張向東:從創業到上市要經過哪些坎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2/59446.html口述/張向東(久邦數碼聯合創始人、總裁)
整理/張九陸
創業動機,不為實現財務自由
我大學在北大讀的是信息管理,1995年入學的時候,正是互聯網開始普及的時候,那時候網絡還不發達,但是在大學的四年中,讀了比爾·蓋茨出的一本書《未來之路》,我看完了以後激動得不得了,他告訴大家未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那時候還沒有雅虎,更不要說谷歌這些公司。我看完這本書時他就來到中國了,正是我找工作的時候,街上打出很多互聯網廣告,我們相信互聯網真的是改變世界的東西,雖然那時網民只有200萬,我覺得我生下來就是做這個事情的。
畢業後,第一個工作我只做了幾個月的時間。由於我畢業論文寫的是電子商務,李國慶出身於傳統出版業,當時正在四處找做電子商務的人,我的畢業論文發表在一個雜誌上,李國慶看到了,就說「誰說中國沒有人懂電子商務,這個人很懂,把他請來」。那時候我還沒畢業,他給我的筆記本比他自己的還好,我就覺得中國沒有人比我更懂電子商務。其實當時我的知識就是從亞馬遜抄過來的,但是脾氣很大,而且我有一個想法,我為什麼跟隨著別人去改變世界?我可以自己去改變世界。於是我做了第一個公司,公司的名字叫「解決」。名片後面印了一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話——有些問題需要解決。
我不知道在座的諸位是為什麼創業的,有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尤其你做了幾年之後回過頭想想當初為什麼要創業?(台下有同學說是為了財務自由)1999年我創辦第一個公司,那時候我初出茅廬,剛剛畢業,不知天高地厚,覺得創業想法是很偉大的,出發點是很偉大的,我就想改變世界。
關於創業和實現財務自由的問題,我曾很認真地跟一個有錢的朋友算了一下,在中國,有一百萬美金就夠了,基本財務就自由了。不是說那種奢靡的生活,財務自由是你吃的好穿的暖,每年能夠出去旅行,孩子有良好的教育等等。但是,你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如果你為了財務自由而去創業,其實你做高管也可以,為什麼要創業呢?創業真的財務自由嗎?上了市之後也許在財務上面很自由,但是別的方面不見得自由。因此,你要對一個公司負責,對公司裡的人負責,你一點都不自由,你不覺得這個目的讓你懷疑嗎?如果為了財務自由你可以做別的事情,你不用創業,你坐在家裡也可以實現財務自由,最近資本市場這麼好,為什麼要創業?有人問我願意不願意創業的時候,我就問他,如果你為了很快賺錢的話請不要選擇創業。如果非要用自由這個詞,如果創業是發自內心的,如果你覺得創造是你一生的使命,那你就去創業。這個世界要用你的想法去塑造,那你就去創業,你不能僅僅為了賺錢而去創業。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告訴你我的出身是什麼,我在陝西長大,小時候我家的房子漏水,大學的時候,一年住宿費加學費要1100元,每年我的父母都要沿街去借這1100元。到我大三的時候,已經不需要家裡的錢,還能往家裡寄錢。我在廣州時,為省錢甚至公交車都可以不坐,我可以走回去。創業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去做,創業的失敗率非常高,當你經過10年時間努力後,你是那90%的人怎麼辦?如果你是為錢,你覺得承受得了這個失敗嗎?你因為創業損失了正常生活的機會,你甚至會負債,你90%得到的是損失。
二次創業,和同學合夥做3G門戶
第一次創業,現在想起來幼稚得可笑,但是我創辦的公司要做的是一個非常超前的東西,是一個個人信息打理的軟件,很智能地解決互聯網裡的檢索等問題,那時候我有兩個搭檔,他們都是非常著名的專家,編出來的都是很有美感的東西。但是很快互聯網泡沫破滅,加上經濟形勢等等各種原因,公司就失敗了,我們過上了非常痛苦的生活。
開始時是激情昂揚的,每天在三室一廳的屋子裡,一人用兩台電腦,每天都不出門的,有一個阿姨給我們做飯,當這些產品沒有人用的時候,我們就解散了,兩個搭檔一個去了加拿大一個去了美國,我自己在中國,我都不敢出門,因為覺得很丟人,我是要改變世界的那個人啊。最後就是逃避,跑到廣州去,廣州我不認識一個人,就去做了一個記者,自己改變不了世界就看別人改變世界。應聘記者時,人家都不願意要我,因為我只寫過一篇文章,是開放源代碼的文章,南方週末登了一整版,給了我五六千。後來軟磨硬泡下,一個雜誌《新週刊》勉強讓我當一下記者,我就當了20個月的記者,每天晚上跟人喝酒,白天跟人聊天,一個月幾千元的收入,過得很開心,跟有趣的人聊天。
後來發現,人的命是天注定,年輕時注定要做一些內心想要做的事。我現在的搭檔來找我,他想做另外的事情。這是我大學的同班同學,他很聰明,想法特別多,而且他不是為了錢,他家裡很有錢。這個人一直有創業衝動,有典型的南方人特點,我總結叫現實的理想主義者。他有一個長遠的目標,但是他會想現在怎麼活下去。我對比自己最早做公司的想法只想著以後,是徹頭徹尾的空想主義者。他跟我不一樣。那時候我們做的就是3G門戶網,我們認為移動互聯網會有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手機會比電腦更厲害、更重要。在今天這是一個常識,但是我的這位同學&搭檔是2003年就跟我這樣講,而我們跟人講的時候,人們都覺得我是一個瘋子。
但是,我們決定了去做了。今天,看上去有了一個不錯的結果,去年11月,我們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了。
上市之前產品轉型的艱難之路
接下來,我要講一個故事,「晴天是好天氣,下雨天就不是嗎?」。我第一次在法國騎車的時候,有一天遇到了最糟糕的事情。長途騎行有三件倒楣事:車壞了、迷路和壞天氣。那一天我運氣太好了,這三件事同時發生了。我的車鏈條斷了,我居然在雨裡學會了修它,因為連續下雨,體溫下降很快,而且迷了路,找不到地方住。那時候手機還是諾基亞的時代,無法導航,又是在法國,那天我完全迷路也找不到吃飯的地方,又下著雨,還生怕鏈條又斷了。但是好在法國沒那麼荒涼,我看見一個人在那打獵,我過去找他問路,但是我忍不住好奇心:「下這麼大的雨,他一個人那麼享受,仍然不急不慌抽雪茄打獵。」我問他,天上下雨你怎麼還在外面打獵呢?他跟我說:「晴天是好天氣,雨天就不是嗎?」我不知道黑馬營學員聽了這句話是什麼感受,我那時候非常疲倦、慌張,但一下子被這句話的禪機打動。那次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在創業的時候,在路上各種事情都會發生,這是創業必須有的事情,我從來沒有聽說過誰的創業是一路順風。
我們做的3G門戶網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第一個免費網站,在七八年前的時候,我們是非常受關注的,但是在過去的三年,包括2013年5月份之前,有兩年半的時間,在中國沒有開過一場新聞發佈會,很多人認為我們死了,我們很多人也認為自己要死了。在2009年之前,我們用了一百多個開發人員,秘密做了一個產品,這個產品叫做手機心臟。那時,如果沒有iPhone,它將會是一個劃時代的產品。可現實是,我們遇到了iPhone這個大問題,這些努力白費了,我很多天晚上睡不著,睜眼也不知道該做什麼。最後我們把那些同事們叫在一起說,我們要放棄這個產品,我們要全力轉向安卓,我們要在安卓的智能手機成為主流之前,佔據一個入口位置。這,是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而不是為過去的事情痛哭流涕。我們都說天不會塌下來,但那一天天真的塌下來了,我們要放棄原來傾注心血的東西。
那時候,我們就決定要做智能手機時代的產品,而且對於已經融過三次資的公司來講,不允許自己從小做起了,如果用天氣形容,真的是暴風雨的夜裡一個人在往前走。你們黑馬營學員見過男人那麼哭嗎?好幾個大男子漢站在你面前,站著站著突然眼淚掉下來了,我也特別難受。人人都知道這個決定是對的,塞班不要再做了,我們要做智能手機。但是到底做哪個方面?天知道。今天回過頭來,大家會覺得這個公司去年在美國上市了,市值不大但還不錯,漲了一倍多,而且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現在,我們的業務絕對是第一,覆蓋了全球,70%的用戶來自歐美市場,而且全都是發達國家。你現在想著晴天風和日麗,公路非常漂亮,但是創業的路就和你出去騎車的公路一樣,前面是未知的路,你要享受得了下坡、平路,還要享受上坡,這樣才是享受真正的創業。如果你有一天喜歡上坡,你就會真正懂得自行車了,創業也是這樣,當困難出現的時候不要焦慮,你要喜歡它們,當然不會有人很喜歡自己資金鏈斷裂,更不會喜歡一個高管剛剛被對手挖走了。我的意思是,創業的時候遇到所有的事情都一樣,這些事情就是創業中需要面對的事情。當你能享受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會看得到這些。
有人問我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我沒有任何最大的困難,我們的工作就是解決困難的,最大的困難就是我被搞定了,那樣的話我就不會站在這裡。
到今天,我已經做了十年,我很感謝今天有機會讓我回顧做公司的十年。十年前,我們從手機上的第一個門戶網站做起,過程裡經歷了移動互聯網從功能機到智能手機的轉型階段。到今天,我們又面臨一個新的巨大變化,就是互聯網之間的智能化,手機變成了核心終端,當你的冰箱都可以與手機進行連接的時候,我們看到另外一個挑戰,能不能在下一代智能互聯網裡成為一個好的玩家,這又將面對更多的挑戰。我們能忍受過去十年的枯燥,我們也有勇氣面對未來的十年。
最重要的是,沒有所謂創業的法則,有人說要堅持,堅持下去就會成功,我幸虧沒有在三年前堅持塞班那些東西;有人說勤奮,24小時不睡覺就一定可以成功嗎?創業真的是沒有一個法則,沒有誰的人生需要別人來告訴你怎麼活,也沒有一個公司需要一個創業的法則,主要是你內心的發現和指引,那是最最重要的東西。謝謝大家!
還原葛蘭素史克行賄案查處經過:常規審計中發現線索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13/929666.html
從葛氏公司“賄賂門”的曝光,人們終於看清了中國醫療行業滋生行業腐敗的土壤以及醫、藥行業之間的潛規則:虛高的藥價中包含了諸多的行賄成本。
葛蘭素史克行賄大案怎樣水落石出
藥品價格問題是關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但讓不少中國老百姓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麽中國的藥價會那麽高,知名藥企的某種藥品價格為什麽在中國會高出其他國家多倍。在一次稅收征管審計中,審計人員以專業視角抓住關鍵點,並以一查到底的精神,抽絲剝繭,重拳出擊,才得以揭開這一鮮為外界所知的醫藥行業秘密。
2013年7月,公安部首次向社會公開了英國著名制藥公司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葛氏公司”)的部分高管涉嫌嚴重經濟犯罪,被湖南長沙、上海和河南鄭州等地公安機關依法立案偵查的消息,引起社會輿論巨大反響。這一案件被公安部列為2013年十大經濟犯罪案件之首。當然,此案所涉及的遠不只一家藥企,還有相關醫療單位,甚至包括政府官員。而葛氏公司因行賄被判罰金30億元,被媒體稱為“中國史上最大罰單”。
從葛氏公司“賄賂門”的曝光,人們終於看清了中國醫療行業滋生行業腐敗的土壤以及醫、藥行業之間的潛規則:虛高的藥價中包含了諸多的行賄成本。
這一轟動全球的行業行賄違法違規問題的線索,是審計署駐上海特派辦在2011年的一次常規審計中發現和查實的,並依法移送公安部門進一步查處。
名不見經傳的“臨江國旅”
2011年年初,審計署駐上海特派辦處長王海(微博)(化名)帶隊對某市國稅局開展審計。審計過程中,王海和審計人員小肖、小陸等仔細分析了企業的年度報稅資料,將營業費用居高的如藥品、化妝品等行業作為此次審計關註的重點,發現一家外資藥企兩年營業費用約6億元,達主營業務收入的30%。
“以審計職業的敏感,這麽高的營業費用,背後很可能隱藏著‘秘密’。是虛列費用偷稅,還是多列支出套取資金?必須看一看。”他們通過稅務部門協調,對多家藥企實地查訪,並要求這些企業提供2009年和2010年兩年營業費用的明細。
對藥企財務資料的分析發現,藥企的營銷費很大一部分付給了旅行社。這些旅行社中,有國有的也有民營的。一家名叫“臨江國際旅行社”(以下簡稱臨江國旅)的民營公司作為供應商在藥企中相當活躍,與許多藥企都有業務往來。調查發現,有些藥企第一年和某家國有企業合作,第二年就轉到了臨江國旅。這再一次引起了審計人員的關註。
審計人員的職業素養就在於,不能放過哪怕是一個極小的疑問,因為有些不起眼的問題背後也許就藏著一個巨大無比的“黑洞”。強烈的責任感驅使著審計人員將藥企的“生態環境”作為下一步的研究對象,而這家名不見經傳的“臨江國旅”是非延伸調查不可的。
當時收集到的資料顯示,臨江國旅為非本地註冊企業,是註冊地旅遊局十大旅行社之一,日常主要業務是組織在滬外企高端商務人員在中國境內及世界各地開展會議、會務、會展和培訓工作。
在稅務專管員的陪同下,審計人員到了臨江國旅。這是一家規模不大的民營企業,公司員工20多人。但是,在臨江國旅的財務賬上卻發現,其年收入1.5億元,業務量相當驚人,的確可以稱得上當地十大旅行社之一。令人費解的是,這些收入基本上來自各制藥企業,沒有散客旅遊收入。
審計人員通過對臨江國旅賬目的分析掌握了該旅行社的成本核算方式,從中找到了與其訂單成本不符的幾單業務,其中計入成本的幾次50萬元支出進入了審計人員的視野。經查,有200多萬元最終付給了天津的一家房地產公司。而這家房地產公司與臨江國旅並非有直接的業務往來。詢問財務人員關於這筆資金的問題,財務人員閃爍其詞。
臨江國旅暴露出的種種疑點,使審計人員迅速作出一個決定:去天津延伸調查事實。
-
中國青年報
-
劉小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我們從冬天走來,經過一輪春夏,如今再次入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09/152714.shtml
導讀 : 在資本夏天的時候,這些不可思議場景都在極其扭曲地上演,並且,越扭曲的越風光。
文/章正超 (黑馬營七期學員、攜車網創始人)
“資本的寒冬並不會消滅O2O,它只會讓O2O更快地回歸商業本質。”
“一般說來,大家都會覺得虧在補貼上。但實際上,最大的虧損還不是保養的補貼。”
“在資本夏天的時候,這些不可思議場景都在極其扭曲地上演,並且,越扭曲的越風光。”
“O2O最熱的時候,攜車網的單量拼不過他們,因為對於瘋狂的燒錢,我過不去心里那道坎。”
“攜車網公司成立的2011年12月19日,上證指數2208點;完成第一輪融資的2013年7月,上證指數跌到2000點以下。什麽是冬天?那才是冬天!”
批評永遠比贊美來得更容易。
在過去的一兩個月里,朋友圈里的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油膩膩的雞湯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血淋淋的失敗教訓。打我電話的記者朋友也逐漸多了,過去一般是我主動聯系他們去發布一些信息的,現在他們會來問我關於友商負面新聞的看法,最好還能從我的言語中捕捉到一些當前困難的描述,為他們O2O死亡潮的文章標題提供註腳。因為,一篇某某公司死亡的微信文章,比某某公司的融資新聞的閱讀量能多出10倍,互聯網的負能量傳播遠比正能量要快得多。
11月8日夜,節氣:立冬。
敲這段文字之前,我剛剛在陽臺上滅掉一支煙,冷雨和寒風讓我微微發抖,兩天前北京已降一場大雪:冬天,已來。和季節更替一樣,資本周期是客觀的規律,只是這次,它剛好和季節同步了。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一位資本大咖說,“至少我從事這個行業以來,每次冬天的時間都並不長”,這或許是寒夜里最溫暖人心的話了。但是,討論冬天有多長,莫如說說怎麽耐寒更有意義。任何一個冰川紀都不會滅亡所有物種,它只是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加速物競天擇。同樣,資本的寒冬並不會消滅O2O,它只會讓O2O更快地回歸商業本質。
點開任何一篇標題類似“O2O死亡潮”的文章,都會看到那幾個洗車O2O的公司。這樣一個品類提前倒在了深秋,這讓我回憶起年初時一位洗車O2O同仁在行業交流時說的話:“我們的粘性用戶一個月用我們的服務洗2.3次車,這樣全年是28次,每次洗車我們補貼15元,全年是420元,如果我們一年能從這個車主別的地方賺到420元,那這個模式就是成立的。”其實,我從那時到現在都希望這個理論上成立的商業模式能最終走通,如果冬天來得沒這麽快,這位同仁或許能夠在實踐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一點。但是,一些在熱帶美艷逼人的物種,到了西伯利亞卻雕零得最快。
於是有人問我,上門保養會不會緊跟洗車後塵。我多麽想斬釘截鐵地回答,“不會!”,但斟酌再三,我給出的回答是:“相比洗車,上門保養會更耐寒得多。”如果距離商業本質的遠近決定了耐寒程度,而商業本質說到底了就是賺錢,那我的答案其實挺安全,翻譯過來就是,上門保養更容易賺錢。
一定有讀者笑了,你們這些做O2O的居然說自己賺錢。沒關系,我們就來說說這個事,如果賺錢怎麽賺,如果虧錢又虧在哪里。
O2O的賺與虧
首先說說什麽是汽車保養。如果有人說保養就是更換機油三濾,這一點我是不同意的,它沒這麽簡單;但如果說保養專業到只能在4S店或維修廠才能完成,我也是不同意的,它沒這麽複雜。車輛保養是按照要求對車輛的機油、三濾及易損件進行更換,並對車輛進行全面規範的檢查,發現隱患。如果把給車看病和給人看病做個類比,保養就好比醫療服務中的保健和體檢,訓練有素的護士配以必要的工具就可以完成,主治醫生是不需要的,大型的醫療設備也是不需要的,而更高的服務標準會讓人體驗良好,所以專業化的體檢機構比三甲醫院更有優勢。正如在4S店和維修廠之外,還有上門保養機構的空間。
然後說說收費。在汽車保養這項消費中,價格一直由兩部分構成,零件和人工。過去維修廠的毛利來源主要來自於零件加價,以更換機油機濾的小保養為例,進價200元的機油可以賣到350元,進價20的機濾賣到40~50元,而人工只收40~50元。但機油機濾這些標準化程度高的零件恰恰是電商的強項,所以同樣進價的機油和機濾京東或天貓可以賣到240元和30元,這個時候維修廠也必須降低零件價格,否則車主就會“自帶機油”,而人工費還是40~50元,因為服務水平並沒有提高。所以這幾年維修廠零件毛利在下降,人工費沒有提高,但門店租金和人工成本都呈上升趨勢。而上門保養采用的定價方式一般是零件與電商同價,人工費100~150元,這個人工費價格需覆蓋服務用車和技師的成本。這種定價方式一方面讓零件價格更加透明,同時也是順應行業價值鏈轉移的做法,即從原來的零件毛利轉為服務價值。那麽車主為什麽接受更高的人工費呢,因為上門服務為他們節省了時間成本和往返交通成本。
最後說說效率。上門保養服務車輛的折舊費相對逐年攀高的門店租金具備優勢是毋庸置疑的,但傳統門店經營者對上門保養的勞動效率有質疑,即技師浪費在上門途中的時間會降低勞動者效率。的確會有浪費在路上的時間,但效率高低是相對的,一方面門店在獲客上的被動性無法實現維修車輛始終一臺接一臺,而上門保養的單位產能也隨著訂單的飽和度以及訂單的地域密度提高而提高。目前攜車網府上養車的單位日服務訂單已超過8個,在效率上達到了經濟性。
這麽說來,上門保養雖然毛利一般,但的確是一個可以賺錢的業務,那為什麽大家都在虧錢呢,虧在哪里?
一般說來,大家都會覺得虧在補貼上。的確,因為多家公司在同一條賽道上的競爭,也因為希望降低用戶從傳統門店保養改為上門保養的嘗試成本,促銷和補貼是存在的。順便預告一下,這種補貼在雙11那天會達到頂峰。但實際上,最大的虧損還不是保養的補貼。汽車保養是一項使用間隔較長的服務,三五個月甚至大半年才用一次,使用一般的營銷方法達到車主時,絕大部分比例的車並沒有到保養周期。所以大家都會采用一些和保養周期無關的服務來提供車主使用的轉化,如更換空調濾芯、更換雨刮等等。這些營銷性質訂單的低價程度(一度免費)以及單量占比就決定了各家燒錢的程度。有一段時間業內質疑到底是上門保養還是上門換“空調濾芯”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在資本夏天的時候,這些不可思議場景都在極其扭曲地上演,並且,越扭曲的越風光。訂單量成為VC看重進而被創業團隊追逐的單一指標,大家已經忘了客單價和銷售額。在媒體的PR報道中,年初時候大家說“日均單量”,過了幾個月變成“日單峰值”,到六七月份時,看到的都是“日單”,是日均還是峰值,自己想去吧。
行業扭曲時的堅守
大家說,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而曾經瘋狂的扭曲都需要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寒風下大規模的收縮和裁員。低價甚至免費的訂單都是需要技師去服務完成的,一旦這一部分的訂單停止,服務團隊便產生了過剩。所以,如今的裁員幅度可以反映曾經低質訂單的比例,又或是當初扭曲的程度。
O2O最熱的時候,攜車網的單量拼不過他們,因為對於瘋狂的燒錢,我過不去心里那道坎。在今年6月初,攜車網完成B輪融資後的第一次董事會上,我問我們的機構股東們,你們要我拿出訂單數量還是訂單質量,當大家明確答案是後者時,我把這一條寫進了董事會紀要。於是,當之後幾個月友商激進的市場舉措和PR攻勢給我造成巨大壓力時,這一條會議紀要成為了我堅守原則的依據。
我們認為用戶習慣從門店保養轉為上門保養是一個較慢的過程,所以當我們的上門保養訂單從2015年1月到10月維持月環比50%增長時,我們認為這是正常且合理的,而不去追求不切實際的增速;我們固執地把營銷訂單比例控制在25%以內,並逐月考核營銷訂單向正常訂單的轉化率,而沒有把營銷訂單數量無節制放大;在城市擴展時我們堅持以長三角為重點,不追求城市數量而考核單個城市運營質量,甚至刻意避開了O2O補貼的重災區北京,為此我們犧牲了PR曝光度和資本關註度;我們始終在產能滿負荷之後才擴充服務車輛和人員,以至於很長時間里以產定銷,於是至今為止我們沒有裁撤任何一名技師;為了給車主提供保養後續的優質維修服務,同時增加收入和改善毛利,我們從6月份開始籌建高標準的“互聯網汽修標準工場”,目前它已經試運營近兩個月。這些舉措都讓我們和同一條賽道上的選手們區分開來,並逐漸形成團隊的基因。
一個團隊的基因首先源自它成長的環境。攜車網公司成立的2011年12月19日,上證指數2208點;完成第一輪融資的2013年7月,上證指數跌到2000點以下。什麽是冬天?那才是冬天!
從初創到2015年4月底我們B輪資金到位前,我們在40個月的時間里進行了從平臺導流到自營服務的模式實踐,並把上門保養擴展到上海、蘇州、杭州三個城市,而使用的資金是團隊出資的100萬、天使輪300萬和A輪800萬(這個金額實在不好意思稱為A輪)共計1200萬元。和每一個時期的同行相比,我們都不是融錢最多的,但卻是資金使用效率最高的。並且我們堅持每一次公布真實融資金額,因為我覺得如果人一次又一次說出那個放大的數字,說多了會覺得自己真的融到了那麽多錢,並且虛幻地想象下一輪還會更多。創業最重要的一課是對現金流的管理,當前的現金流和未來的現金流,我首先做的是不讓浮誇的數字麻痹自己。
迎接春天的機會
夜已深,陽臺外的煙缸里已積滿了煙頭,敲打鍵盤的手也冰涼。
這樣的夜在創立這個公司以來已經歷很多次,以前在經歷這樣的夜之後我還要強打起精神去給團隊兄弟們打氣,但這次不需要。這些天,線上的團隊在全力以赴應對雙11,他們會搶下這一天汽車保養分會場的前幾把交椅,而線下服務團隊正在接過友商撤出的城市,後發而先至。
這就是一個從冬天走出的團隊,經過了一輪春夏,只是再度入冬而已。
於2015年11月8日夜
要當特朗普政府的官,先要經過這些調查
隨著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宣誓就職日的臨近,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特工們不得不加班加點力爭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特朗普在大選時承諾將“清除華盛頓淤泥”,大規模的人事調動和重組令華盛頓安全調查系統面臨巨大挑戰。
FBI承壓
特朗普的支持者希望在其政府中看到大量的新面孔,這也是特朗普承諾的,卻為華盛頓內部人士所厭煩。這些“新鮮人”進入特朗普政府首先將面臨安全許可調查。其中有些可能擁有海外關系的則需要在最高機密安全調查開始時就進行,這往往平均需要耗費225天的時間,而現在允許的時間只有三分之一。
“我想這將相當困難。”曾從事背景調查工作的退休FBI特工邦加特(Steven Bongardt)說,尤其是如果特朗普提名的人以前沒有政府工作經驗,沒有華盛頓內部人士的跟蹤記錄,調查會更加困難。
以前的美國總統過渡並不是沒有面臨過背景調查的麻煩,1992年,FBI特工就曾抱怨無序的克林頓團隊讓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官員安全調查。
FBI華盛頓辦公室一個名為特別調查單位的小組負責白宮官員和高級內閣官員的背景調查。要在特朗普宣誓就職前完成工作,該小組成員面臨巨大的壓力,畢竟到現在為止特朗普政府已經確定的人選還屈指可數。
目前特朗普已經選定的班底,包括提名阿拉巴馬州參議員塞申斯(Jeff Sessions)為司法部長、眾議員蓬佩奧(Mike Pompeo)為中央情報局(CIA)局長、退役中將費林(Michael Flynn)被任命為國家安全顧問等,前二者此前均有華盛頓經驗,後者2014年從國防情報局局長的位置上退下前也存有安全記錄,但之後他曾前往莫斯科參加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飯局,並接受了來自俄羅斯國家資助電視臺“今日俄羅斯”的演講費用,這些都將受到嚴格審查。
“會有新面孔進來。”當了21年FBI特工的安德森(Robert Anderson)今年1月剛剛退休,他對此則相當坦然,“那是FBI在做的事情,我們一直在做的。因此不會是很大的問題。”
要申請一份美國國家安全部門的工作,首先要完成一份名為SF-86的127頁表格,其中包括就業歷史、外國旅行經歷、酒精和毒品使用情況、財務問題、病史以及其他個人詳細信息。
調查人員還會和申請人的朋友、同事等進行面談,檢查犯罪記錄和信用報告,核實申請人信息。如果調查發現問題,將由相關機構作出最終決定。
新面孔太多
即便調查官員們有信心及時調查完高級別官員背景信息,特朗普政府其他配備人員的背景調查將是第二個挑戰。
為了應對2015年黑客公開披露逾2100萬申請聯邦政府公職人員信息的事件,白宮專門成立了國家背景調查局,來接手安全許可背景調查。
在國會山,兩黨都擔心該局是否能夠勝任95%公職人員的背景調查。參議員特斯特(Jon Tester)以及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成員麥卡斯基爾(Claire McCaskill)曾兩度寫信給美國總統奧巴馬,表達擔憂。
特斯特的發言人班克斯(Marnee Banks)說,議員們對回複並不滿意。“他擔心國家背景調查局是否準備好處理隨著新政府成立即將到來的大規模背景調查。”她說,尤其是現在還存在大量積壓的工作,目前大約有50萬新的調查需要進行。
USIS是一家成立於1996年的背景調查公司,主要業務是對聯邦機構大量工作人員進行背景調查。2014年,美國司法部向USIS提起聯邦指控,稱該公司至少提交了66.5萬名未安全背景審核的報告,尤其是沒有對CIA前雇員斯諾登(Edward Snowden)和2013年9月華盛頓海軍工廠槍擊案兇嫌之一、軍事承包商雇員亞歷克西(Aaron Alexis)進行嚴格的背景調查,導致了嚴重後果。去年,美國司法部作出裁決,認為USIS工作出現重大失職,後者被迫同意放棄3000萬美元費用,作為交換,美國司法部則放棄2014年上半年提起的訴訟。
審計署:經過整改,追回或盤活超340億民生資金
據審計署網站消息,審計署今日公布2015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
從整改結果看,審計工作報告反映的問題大部分得到糾正,對有關責任人員依紀依法進行了處理處分。截至2016年10月底,整改問題金額共計1605億元,整改率為84.5%,處理處分3229人次;通過整改,促進增收節支和挽回損失等共計976億元。
對審計工作報告反映的扶貧、農林水、保障性安居工程、工傷保險、水汙染防治等資金違規分配、使用和相關項目推進慢、績效不高等問題,有關地方通過上繳國庫、歸還原資金渠道、收回貸款或借款等方式,追回被套取、侵占或損失浪費等資金12億元,其中扶貧資金1.15億元、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8.23億元、工傷保險基金7529.95萬元、農林水資金2.2億元,並騰退收回住房、調整取消保障資格10.58萬戶(套);通過收回後重新安排、加快項目實施、完善手續、加快下撥、調整計劃等方式盤活閑置資金333.29億元,其中扶貧資金7.88億元(占93.5%)、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325.41億元(占68%);通過退回多征收保險費等方式,整改工傷保險基金財務管理不規範問題1.21億元(占49.4%)。其余相關問題資金已作出清理、撥付或清收計劃,正在抓緊實施。

審計署審計長 劉家義
關於中央部門預算執行方面:
截至2016年10月底,有關部門整改違反財經制度規定問題金額共計76.4億元、整改率為98.6%,制定完善財務預算、經費管理、內部監督等方面制度64項。具體情況為:
一是關於違規套取和使用資金等問題。主要通過將資金上繳國庫、歸還原資金渠道、退還費用、調減預算、完善制度等方式進行整改,並調整了相關賬目。對重複申報項目或多報人數等取得財政資金的問題,通過將資金上繳國庫、歸還原資金渠道、調減預算等方式整改6205.43萬元,並全面清理和規範了部門預算項目。對財政資金未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問題,通過收回借款、歸還原資金渠道、上繳國庫等方式整改2.43億元,並規範了預算管理範圍和項目資金來源渠道,調整了有關賬目。對未及時辦理竣工決算、政府采購不規範等問題,通過歸還原資金渠道、加快竣工決算等方式整改59.47億元,完善制度27項。對利用部門權力或影響力取得收入的問題,停止違規評比、違規考試活動,取消了違規收費項目,清退收費1034.04萬元,完善制度9項。
二是關於“三公”經費和會議費等問題。主要采取歸還車輛、停止違規活動、退還費用、完善手續等措施進行整改。因公出國(境)方面,退回多收取的團組費用35.06萬元和由企事業單位承擔的費用104.5萬元,調整賬目涉及30.61萬元,完善制度5項。公務用車方面,長期無償占用的其他單位車輛已全部歸還,將超標準購置的車輛拍賣、清退或封存,並嚴格公務用車運行費用預算管理,避免超預算問題再發生。公務接待方面,退回超標準列支、轉嫁其他單位的接待費63.66萬元,完善制度4項。會議費方面,退回超預算、超標準及由其他單位承擔的會議費65.24萬元,完善制度15項,並嚴格會議計劃和費用報銷等管理。
關於財政資金績效方面:
主要涉及預算安排、預算執行、稅款征收和國庫支付等方面,有關部門單位通過整改,加快了預算執行進度,提高了預算管理和財政資金使用績效。具體情況為:
一是關於預算執行進度慢、項目推進慢、資金結轉多的問題。財政部在2016年度預算執行中,嚴格按規定時限下達一般公共預算,提前下達了政府性基金預算轉移支付指標,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部分轉移支付采取“預撥加清算”方式管理。目前,一般公共預算等三本預算的執行進度均有所加快。同時,財政部督促有關部門和地方加強預算執行的監督檢查,通過調減預算額度、加快項目執行、強化績效管理等,已將2015年底結轉結余的26.95億元全部安排使用。
二是關於關稅和進出口環節稅征繳入庫不及時、應轉為稅款的保證金超期未轉的問題。海關總署通過推動“財關庫銀”橫向聯網工程建設運行,進一步加強了海關、銀行和國庫間的信息溝通,據海關總署統計,2016年8月銀行滯壓稅款額較前7個月月均水平下降超過80%。相關關區對企業保證金進行核實清理,按規定解除擔保或將保證金及時轉稅入庫,並優化了作業流程,加強了日常監控。
三是關於財政授權支付範圍劃分不夠明細的問題。財政部統一了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政府采購支出和非政府采購支出的支付方式劃分標準,加強大額資金支出審核和授權支付動態監控,並比照商業銀行市場化收費標準修訂國庫集中支付銀行代理手續費計付標準;在39個部門推行“基層預算單位+科目”的用款計劃控制機制。
四是關於預算安排未充分考慮結轉結余的問題。財政部印發《中央部門結轉和結余資金管理辦法》(財預〔2016〕18號),改進了結轉結余資金管理模式,並核減3個部門有關項目的年度預算,明確從2016年起不再代編文化體制改革等項目預算。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