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NBA經濟人模式:資本的力量如何推動熱火3巨頭成型
http://www.iheima.com/thread-7205-1-1.htmlNBA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經紀人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市場早已經全球化和碎片化,在我們(CBA)期待由政府或者官方組織去完成和解決問題的時候,別人已經在成功地自我代謝和成長中了……
當地時間6月6日,在奔赴邁阿密報導NBA(微博)總決賽之前,我們在洛杉磯進行了一個停留,在一間黑乎乎的小牛排館,見到了查爾斯-邦西格諾先生,這位孫悅前經紀人給我們講了不少「貴圈」的故事。
沒有見到查爾斯先生之前,我們心目中的NBA經紀人應該是常年西裝革履,抽著雪茄和商家談判,只需要動動嘴皮子就能拿下成百上千萬的財富的大佬,或者是電影《甜心先生》裡的湯姆-克魯斯,年輕英俊,魅力十足。
但身材微胖,穿著普通T恤加運動短褲的查爾斯的日子過得並不怎麼舒坦,這些年來他始終沒有找到一位大牌的客戶。在和我們的聊天中他不無後悔地承認,當年不該讓孫悅留在湖人,而丟掉了去灰熊的機會。
悔過之後,查爾斯又不無得意地對騰訊記者「吹噓」:你為什麼會去邁阿密?還不是因為熱火、因為三巨頭?這些都離不開我們這些經紀人,即使我們是小角色,但帕特-萊利沒有我們能成功組建熱火王朝嗎?
NBA經紀人掙多少錢? 富比巨星慘過刷碗
「NBA的經紀人是一份壟斷行業,有錢有權的人什麼都有,無錢無勢的如果沒有運氣,不能找到一位能夠長時間在NBA站穩腳跟的球員,就只能完蛋了。」查爾斯一開口就揭示了這個行業的殘酷:這裡還有很多經紀人只是在溫飽水平。
按照NBA的規定,經紀人只能從球員身上拿到工資的4%或者以下。「好的經紀人會拿到3%-4%,但是像我們這樣的,一般是2%左右。有時候為了搶新人,甚至拿過1%的薪水。」一位新秀球員如果年薪在200萬左右,他的經紀人只能拿到2萬的年薪,在美國刷盤子也不止這個價,何況是常年衣冠楚楚,出現在各種高檔場合的經紀人。
以2013年NBA經紀人總收入來算,排名第一的艾恩-泰勒姆旗下共有45名球員,球員年薪收入達到2億7千3百萬,光算工資收入的4%,泰勒姆就可以拿下1092萬美金,在聯盟的球員工資收入中都可以邁入前10%的頂尖人群。而現在NBA註冊經紀人一共有450名左右,只有103個人旗下的球員有合約,排名103的「鳳尾」經紀人名叫邁爾-斯科特,他旗下球員收入一年只有35萬8千美金,給他的工資收入換算下只有不到一萬美金,可謂慘過中國小編。旗下球員年工資達到1000萬的經紀人全NBA只有53人,但1000萬可以說只能是小康,真正邁入富裕階層,也就是旗下球員工年資總額達到5000萬以上的只有13個人。比起球員來說,NBA經紀人的競爭明顯更殘酷。
球員的工資只是一部分,優秀的經紀人真正賺錢的地方是給球員們找代言和廣告,一次可以拿到20%左右的收入。比如當年小經紀人大衛-法爾考給喬丹與耐克牽線,可謂一筆生意成就一生傳奇。喬丹與耐克的合作中,法爾考掙了個盆滿缽滿。「法爾考至少在喬丹身上掙了5千萬美金。」查爾斯說,「但現在想要複製喬丹傳奇,實在是太難了。」
也並非完全不可能,勒布朗-詹姆斯和凱文-杜蘭特的前經紀人古德溫就是一名賺大錢的高手。他幫助詹姆斯和耐克簽下7年9000萬合同,杜蘭特也拿下7年6000萬合同,光耐克這一個贊助商的合同就達到了1億5000萬,如果按照20%的佣金來計算,他已經拿下了3000萬美金。
美國籃球催生了法爾考、泰勒姆這樣的經紀人大鱷,也有小角色的生存空間。例如查爾斯,他在孫悅之後又帶著旗下球員連續參加了幾次NBA選秀,可惜都無功而返。08年他旗下的球員麥克-瓊斯曾被雄鹿選中,但最後仍然被拋棄——查爾斯目前旗下球員只能在NBDL等次級聯盟掙扎。此外,靠著馬庫斯-格雷和泰森-威爾樂等被NBA淘汰的球員,查爾斯逐漸在歐洲的法國聯賽上搶得一席之地,並經營著中國市場。
根據《福布斯》在2012年的體育年報上的計算,NBA經紀人只有82人的年收入可以過100萬美金,而經紀人每年的財富總和來計算,80%的收入集中在15-20個人之中。比起大部分的商業競爭,NBA經紀人絕對是高危而且壟斷嚴重的行業,對試圖進入的新人來說風險極高。這也可以間接證明,為什麼球員退役之後有做教練、有做生意,有做球隊管理層甚至解說員的,但很少有人會選擇成為一名看起來收入豐厚的經紀人。
NBA經紀人能力通天 推動組建熱火三巨頭
若是票選近10年來最影響NBA的轉會,非詹姆斯波什(微博)加盟熱火和韋德(微博)組成三巨頭莫屬。在這筆交易中,一個叫亨利-托馬斯的經紀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亨利手下有波什和韋德,還有哈斯勒姆,這是勒布朗-詹姆當年肯來熱火的幾位關鍵人物。」查爾斯分析說。「詹姆斯是等到波什先與邁阿密簽約之後才來的對吧?如果沒有亨利,波什和韋德根本沒有機會坐在一起討論降薪簽約勒布朗的機會。NBA經紀人對聯盟的控制遠超你們的想像!」
還有吉姆-特納,他手下擁有雷阿倫和巴蒂爾(微博),這兩位球員相繼加入熱火,也可以間接揭秘球員抱團的背後秘密。也就是說除了詹姆斯是自己決定(皇帝的經紀人是自己的兄弟,基本可以說是他自己控制自己),熱火的冠軍球隊是由兩位經紀人決定。「斯特恩當年生氣是有原因的,詹姆斯決定去熱火之後,他有種被兩位並不大牌的經紀人忽悠的感覺。」查爾斯笑著解釋。
同理可證,NBA經紀人中排名第二的傑夫-舒沃茨旗下球員年收入達到1億9千萬,他將手下的一干好手在近幾年全部轉會聚集到了紐約,頭牌德隆-威廉姆斯去了籃網,錢德勒和基德(微博)一起從小牛去了尼克斯。原因很簡單,為了爭取更好的曝光率和更佳的收入,可以推斷,舒沃茨旗下另外一名重要球員凱文樂福(微博)如果有朝一日離開森林狼去紐約或者洛杉磯這樣的大城市,也實屬正常。
NBA的經紀人都希望自己的球員能夠在高曝光率的地方打球,比如紐約、洛杉磯和芝加哥等,一旦球員能夠取得很好的曝光率,那麼他們簽代言的幾率和價格也就越高,畢竟這一塊才是經紀人重點收入的部分。
經紀人決定成敗姚明易建聯命若兩重天
在NBA經紀人的圈子裡流傳著一個名詞:姚明效應。查爾斯是這樣向我們解釋的,「大的城市和環境,能讓球員身上的場外的商業潛力得到最大的發揮,經紀人從姚明身上的收入要比同級別的球員高50%以上。」
姚明在NBA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由比爾-達菲、約翰-赫伊津哈、比爾-桑德斯、陸浩、王曉鵬、章明基六個人組成的「姚之隊」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經紀人的眼裡,姚明從球技層面上不是絕對巨星,但是在帶來商業價值方面,和詹姆斯、科比(微博)一樣的級別。
另外一名中國球員易建聯可沒這麼幸運了,他碰上了丹-費根,這位NBA裡著名的「吸血鬼」,通常習慣於為自己的客戶爭取最大的利益與合同,也是目前霍華德的經紀人。2007年,易建聯以第六順位被雄鹿選中,死活不肯去密爾沃基,拖了一個多月最後妥協,費根還代表易建聯與雄鹿簽下協議,將「保證主力位置」寫入合同中,當時被網民戲稱為「簽下不平等條約」,看似賺了便宜,但僅僅一個賽季他就被當籌碼交易了出去。
在聊起這筆交易時,查爾斯再度強調了大牌的經紀人對聯盟的控制遠超想像:「有了姚明效應,就可以理解為何當年丹-費根要在易建聯身上下這麼多功夫。他旗下球員年薪總額達到了接近1億5000萬,但易建聯的年薪不過300多萬(新秀合同),費根為了易建聯不惜惹怒一支球隊的管理層,可以證明有多重視。後來你們知道了,易建聯去了紐約,華盛頓和達拉斯,(離開密爾沃基)對費根這樣的經紀人來說很容易。」
孫悅能留在湖人,一邊打醬油一邊拿總冠軍戒指,得感謝查爾斯。當時在湖人引進保羅-加索爾的交易中,灰熊提出了兩個交易條件:要麼湖人給孫悅,要麼給小加索爾。「讓孫悅留在洛杉磯和科比一起打球很重要,可以讓他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我和禪師菲爾-傑克遜聊了這件事,剛好禪師也非常喜歡大個子控衛,於是小加索爾去了灰熊,可惜孫悅在湖人並沒有得到太多的機會,最終沒有能夠打出來。」孫悅也曾在博客中寫道:「經紀人已經盡力了,(打不了NBA)最大的問題還是自己實力不夠,但我必須感謝他這麼努力地幫助我留在NBA,我相信有一天我會回到NBA。」
CBA「不專業」 經紀人在中國無用武之地
這幾個賽季,CBA加大了外援的引進力度,不少來自NBA的球員開始了中國的職業生涯,其中不乏麥蒂、馬布里(微博)、阿爾斯通、JR史密斯這樣的大牌。在CBA也活躍著不少外國經紀人的影子,運作外援來中國打球也是他們的生財之道,查爾斯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在CBA的早期,查爾斯可是最主要的外援輸出者,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前後將近有60%的外援都來自於查爾斯的運作。浙江隊的昔日悍將高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另外曾經創造CBA外援工資紀錄的陝西隊蓋茨也屬查爾斯旗下,至於走走停停的小名氣外援更是多如牛毛。可惜後來查爾斯將重心放在了美國,否則以他的經驗和能力,在如今的CBA也能混得一席之地。
談起兩者之前的差距,查爾斯一肚子苦水,認為CBA不夠專業,讓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NBA的全稱是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但他的公司是全稱是NBA娛樂有限公司。這是一個商業社會的產物,職業體育發展到今時今日的地步,已經早與商業息息相關,相輔相成,你不能違背這個原則。」「CBA早期是一個有些矛盾的聯盟,又重視成績但又有時候違背商業規律,比如你們國內球員的轉會很不自由,經紀人對你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用處。每個隊只有那幾個外援,而且操作空間也有限,我其實很想把這一套(經紀人)的東西帶給CBA,但根本沒有這個機會。」
對比NBA的經紀人,CBA的經紀人更像是擔任保姆的角色。談工資和轉會之類的基本上與經紀人沒啥關係,俱樂部更習慣於直接找到球員來協商薪水問題,有時候甚至不理球員,直接開價,球員的自主權利並沒有太多。大部分球員都是一日入隊,終生在此打球。「專業的經紀人還是有作用的,想要聯賽水平提高,一定是伴隨著更強大的商業化運作,NBA如果沒有職業經紀人來運作和推廣,球員的形象不會像現在這樣好,球迷們也不會如此瘋狂地迷戀他們,另外一方面,商業價值也沒有這麼大,整個聯盟價值也會相應降低。遺憾的是CBA對明星球員的包裝不夠好,擁有這麼好的市場氛圍,有這麼多的球迷,也有很多很優秀的球員具備了成為巨星的潛質,但可惜最後都沒有好的商業環境和包裝,讓他們自身的形象以及職業度更上一層樓。」
「NBA的成功在於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經紀人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市場早已經全球化和碎片化,在我們期待由一個強大的政府或者官方組織去完成和解決問題的時候,別人已經在成功地自我代謝和成長中了。」籃球專家張衛平(微博)在與騰訊體育交流的時候感慨地說,「這真的是我們應該關注和思考的地方。」
結語
和亨利-托馬斯、吉姆-特納、傑夫-舒沃茨這樣的大牌相比,查爾斯這樣的經紀人顯得很不入流。正如他手底下的球員,也許永遠沒法達到詹姆斯、杜蘭特、科比、姚明這樣的高度。
但美國籃球的蛋糕足夠大,既能容得下擁有詹姆斯的巨頭大包大攬,也能讓經營馬克西姆-錢莫斯、阿拉里-史蒂文森(查爾斯旗下的NBDL球員)這樣的小角色有口飯吃,這才是一個成熟的籃球所應該擁有的體系。
這才是美國是籃球王國,並且長盛不衰的秘密之所在。
來源:騰訊體育 作者:羅昇 段冉
經濟人看世界 - 林本利 中電配股後又回購 (2013年05月10日)
1 :
GS(14)@2013-05-11 15:40:39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4133
【am730專欄】過去十多年,中電(002)試過配售股份、回購股份和送紅股,去年12月又批股,這些舉動都可能會影響到公司股價。故此投資者參考中電過往股價和將之與電能(006)(前稱港燈)比較時,務必要小心,以免被誤導。
1997年3月,中信泰富(267)以每股32.66元購入近5億股中電,佔已發行股數兩成。但由於中電沒有發行新股,只透過大股東嘉道理家族配售,故此不會影響股價。
中電於1999年以每股34.88元向中信泰富回購3.7億股;2000年又以每股36.42元回購餘下的1.3億股,並且全數注銷。由於回購行動令發行股數大減兩成;這自然令每股的盈利和股價上升。
到2001年,中電為慶祝百周年紀念,宣布每5股送1股紅股,兼派特別股息27仙。由於派送紅股,令股本擴大20%,這自然令股價下跌。在2001年4月9日除淨日,中電股價從前收市價41.8元下挫至33.9元,下挫19%,主要是反映派紅股和股息的效應。
去年12月,中電宣布配售1.2億股予不少於6名承配人,集資約76億元,配售價為63.25元,較前收市價67.2元折讓5.88%,佔擴大後發行股本約4.76%。中電以折讓價配股給個別投資者,而不是讓所有股東認購,難免令人感到不公。經過這次配售後,中電股價便持續跑輸電能,市值有可能被電能追過。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經濟人看世界 - 林本利 滙控股份合併後又分拆 (2013年05月03日)
1 :
GS(14)@2013-05-11 15:41:35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3065
【am730專欄】上文提到中華煤氣(003)喜愛派紅股,隱藏股價實際升幅。一些公司則喜愛分拆和合併股份,或者批股和回購股份,令股價出現顯著變動。投資者參考過往股價時,必須留意這些轉變,免得被誤導。
滙豐控股(005)在1991年4月時將4股合併為一股,股價由6.2元一股變成24.8元一股。之後滙控受惠於歐洲業務快速增長,股價不斷上升,到1999年6月股價高達300元一股。滙控於是分拆股份,一股拆成3股,股價由300元變成100元左右,方便投資者買賣。
滙控分拆股份後,股價到2007年11月升至150元以上,之後因美國次按問題和金融海嘯,股價大幅回落。到2009年3月2日,滙控宣布業績大倒退和供股集資,12股供5股,供股價是每股28元。滙控宣布供股前,股價是56.95元;宣布賤價供股後,股價自然應聲下挫,每股股價即時變得只值48.44元[(56.95元x12+28元x5)÷17] 。之後被有心人「質低」,在2009年3月9日低見33元一股,由最高位下跌近八成之多。
假設滙控股價是85元一股,17股總值1,445元,當中5股是供股得來,以28元供股價計算,成本是140元。1,445元減去140元,餘下1,305元便是另外12股的價股,每股是108.75元。換言之,只要投資者購入滙控時股價低於108.75元,兼且有供股,即使股價只得85元,依然在股價上沒有損失,兼且收了幾年股息。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經濟人看世界 - 林本利 主動型互惠基金 (2013年06月07日)
1 :
GS(14)@2013-06-08 15:56:19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8256&d=2067
【am730專欄】據朋友李偉民律師簡介,互惠基金又稱為單位信託基金或共同基金,其歷史可追溯至十八世紀中期。當時歐洲將投資者資金匯集投資,可算是現代互惠基金雛形。
到1883年,美國出現第一隻基金,資金用作滿足哈佛大學學院和教職員需要。到1924年,美國才創立第一隻官方互惠基金,即麻省投資者信託基金。1929年華爾街股市暴跌,投資者損失慘重,美國國會通過「證券法案」和「證券交易法案」,規定市場上的基金必須在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註冊。在1940年,國會通過「投資公司法案」為基金提供基本指引,保障互惠基金投資者,促使基金業務迅速發展。
早期的互惠基金屬於主動型基金,由專業的基金經理負責管理,進行投資決定。投資者可按照個人喜好和風險承擔能力,去選擇不同類型的基金。一般而言,基金可分為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基金、保證(或保本)基金和平衡基金。投資者亦可以選擇將資金投放在不同地區的基金。
基金可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前者指投資者可以直接向基金公司(或代理機構)購入及要求贖回基金,而後者則指一個基金籌集資金後,就不再由投資者直接或間接向基金公司購買,而是要在市場上購買。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便類似封閉式基金。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最新課程:暑期中學通識班,小學興趣班,請電2512 0699查詢)

經濟人看世界 - 林本利恒指高低波幅 年均37% (2013年07月05日)
1 :
GS(14)@2013-07-09 09:09:00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2087
【am730專欄】近幾個月恒指波動頗大,幾周升跌逾10%,明顯和大量衍生工具買賣和沽空活動有關。投資者持股票,眼見股價被人舞高弄低,自然忐忑不安;有些甚至考慮應否改變投資策略,加入短炒行列。筆者一直相信,應持中長線投資取態,不應受市場短期波動影響。正正股票有升有趺,投資存風險,才可享遠較債券和定期存款為高的回報率。過去幾年恒指相對平穩,每年高低波幅不過兩、三成。參考1964年7月底起恒指數據,每年最高點和最低點差距平均達37%,投資者應作好心理準備,每年股價大上大落。
過去近49年恒指波幅最大一年是1973年,高低位相差78%,其次是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高低位相差62%。最平穩一年(不計僅5個月數據的1964年)是1966年,高低位相差不過8%,其次是1977年,高低位相差11%。值得一提是在1969年11月24日前,恒指每月報價一次,故波幅相對較細。1964年至1996年,恒指每年高低波幅平均38%,1997年至2012年則是36%,波幅略縮窄。1997年至2012年恒指波幅只略縮窄,但每年平均回報(單以指數每年變幅計)不過8%,遠低於1964年至1996年每年平均25%回報。九七回歸後,投資股票風險與回報不成比例,令投資者感到失望和沮喪。
經濟人看世界 - 林本利 伯格的十條簡易投資規則(下) (2013年06月28日)
1 :
GS(14)@2013-07-09 09:09:29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1276
【am730專欄】先鋒基金創辦人伯格提出十點理由支持認購指數基金。上文談到其中5點理由,今次再談餘下5點。
(一)減少中間剝削。倘基金收費相差2%,同樣的投資回報(如10%)扣除收費後,20至30年總回報可以相差數倍。故此,小投資者應盡量減少中間剝削,認購收費較低的指數基金。
(二)世上沒有免費午餐。投資必涉及風險,高風險高回報。若過分擔心風險,只持有現金,購買力肯定被侵蝕,難以累積財富退休。
(三)不要搭錯尾班車。投資者喜愛跟風,容易搭錯資產泡沫尾班車,在高位時入市。結果當泡沫爆破,資產價格急瀉,招致巨大損失。
(四)刺猬勝狐狸。狐狸代表金融市場上的投資專家,對市場十分認識,懂得複雜的投資工具和策略。刺猬對市場認識不多,但知道長線投資的成功之道,就是簡單勝複雜,買大市勝過在市場上左揀右揀,買買賣賣。
(五)繼續持有。最簡單投資方法就是在股票市場上購買指數基金,並且長期持有。另再按自己風險承擔能力,選擇合適股票和債券組合,不理會大市波動,仍續持有。長遠而言投資回報將理想,足夠退休之用。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最新課程:暑期中學通識班,小學興趣班及託管,請電2512 0699查詢。)
經濟人看世界 - 林本利伯格十條簡易投資規則(上) (2013年06月21日)
1 :
GS(14)@2013-07-09 09:09:52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0181
【am730專欄】先鋒基金創辦人伯格一直推介小投資者認購指數基金。他去年出版著作《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 Investment Vs Speculation》,道盡金融市場種種唯利是圖的缺德行為。他提出十點理由,支持認購指數基金。
(一)回歸平均:基金經理短期或會跑贏大市,但長遠而言,投資回報不過是大市的平均回報,再扣減費用。故此,認購與大市表現掛鈎的指數基金,最為上算。
(二)時間是最好的朋友:小投資不要衝動,應耐心作長線投資。長遠計,平均投資回報總較短期炒賣回報為佳。
(三)選對長揸:小投資在合適的時間入市,購入優質股票並長揸不放,長期投資回報必然較炒賣為高。
(四)要有合理期望:投資者的合理期望是賺取股息和股價上升,投機者只期望靠股價上升賺錢;扣除費用後,投機者的長期平均回報遠較投資者為低。
(五)不要在禾稈堆中找一根針:禾稈可能冚珍珠,但要在大市中找出遠較大市回報為高的股票,就等如在禾稈堆中找一根針,或者像大海撈針,往往是徒勞無功。這樣,倒不如持有大市(即禾稈)。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