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暴風雨終將來臨:內衣終端的生死劫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077.html

這是發生在家居服行業乃至內衣和服裝行業第一起終端和廠家之間為電商而引發的抗拒行動,從中不難看出,廠家在不斷加大電商運作力度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對線下市場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實體終端唯一能反制廠家的似乎也只有下架、罷賣一條路。

無獨有偶,我認識一個在做一線內衣品牌的區域代理商,以專賣和商場專櫃為主,在2012年品牌要進行訂貨會的時候,我們曾經有過一次交流,我讓她訂貨的時候要悠著點,當時我就說2013年的實體銷售會被電商衝擊,果然,也就在前幾天,她給我發信息,說悔不當初沒聽我的勸告,現在一堆庫存,問我有沒有辦法。坦白講,我還真沒有辦法。

也就在上面兩個事情差不多的時候,一個加我QQ不久的湖南內衣實體店的老闆和我也聊到今年的銷售問題,依然是生意清淡,對未來感到迷茫,對於廠家打雞血的鼓勁深感疲倦。但作為一個個體店舖的老闆,卻也無力改變,只能做一天算一天。

以上的三個案例,從一個店舖到一個市級市場,再到一個省級市場,由點及面,無不真實而深刻的顯示了內衣市場真的出問題了,而且居然有全省終端聯合起來和廠家進行叫板,說明這問題出的還不小。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一個省級市場終端集體和廠家兵戎相見?是什麼導致了內衣經銷商成為廠家廉價的庫存搬運工?是什麼導致了內衣終端的迷茫?

運作模式存在弊端

首先簡單梳理一下內衣市場的基本運作套路,國內內衣市場的運作是以代理製為核心的大批發、大流通模式進行的,除了幾個所謂的一線知名品牌,其餘的品牌莫不如此,而在這種代理制運作模式下的終端則以組合店舖為主,因此代理商就成為廠家庫存的中轉站,代理商的實質就是終端組合店的配貨中心,從廠家到代理商,再到內衣組合店,則是以逐層壓貨、轉移庫存為運營手段。

1、代理制粗放運作

可以說,代理制的運作模式恰恰就是內衣市場目前深陷困境的第一原因,代理制的大流通、大批發的粗放運作,導致品牌對於市場的掌控力不從心。代理商怕廠家和終端親密接觸會將自己架空,而廠家對代理商運作市場的能力又很難滿意,於是,廠商博弈樂此不疲。

2、內衣產品的同質化

這是個老生常談,但又不得不談的話題,老生好生慚愧。同質化一直以來都是內衣品牌難以擺脫的短板,是國內內衣品牌難以突破的一個瓶頸,這就造成品牌自身在整個渠道都沒有任何差異化的競爭力,更不要說對消費者了。

3、品牌建設的乏力

概念營銷滿天飛,功能健康包治各類婦科疾病,大大小小的內衣都號稱內衣健康專家,不但美體而且治病,且慢—中國的女性有這麼傻逼麼?

4、運營系統不完善

在基於代理制這種大批發、大流通的粗放運作之下,品牌商的運營系統始終是圍繞著代理商在轉,圍繞著如何把貨壓給代理商,所以我曾經說過,目前內衣品牌所謂的營銷不過就是轉移庫存的活。

5、終端組合式店舖吸引力不足

無論是視覺呈現還是購物體驗,組合式店舖都不能夠滿足消費者日益挑剔的購物需求,一個狹小、雜亂的空間將難以承載現在的品牌零售發展的要求,面對各類參差不齊、千差萬別的產品,你說這是體驗式消費麼?再者,當消費者一走進店舖就面對導購員從培訓大師那裡學來的各種所謂的銷售技巧的狂轟濫炸時,你覺得這是在購物麼?當消費者面對各種各樣能治各類婦科疾病的內衣,你說這是在購物呢還是在醫院的婦科門診?

綜上所述,內衣品牌基於代理制運作所帶來的弊端日益凸顯,這種大批發、大流通的粗放運作,難以解決終端店舖缺乏體驗式零售的問題,所以,當電商以難以阻擋之勢日益侵蝕實體銷售的時候,內衣終端的生存壓力可想而知,失去價格優勢這個最後的屏障之後,內衣終端已經無法和電商進行抗衡,所以,在這樣狀況下,終端店舖要麼在迷茫中等待,要麼像上面某家居服品牌的終端一樣集體抱團狙擊廠家。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面臨電商衝擊、租金、人力成本逐步上漲乃至店員難以管理的現實面前,作為品牌商也沒有拿出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而品牌商逐步轉型電商運作,逐步淘汰乃至放棄代理制模式這是必然的趨勢,這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一場商業革命,是整個國內零售商業一次重大的轉型,不管你願不願意、不管你怎麼難以接受,這個商業發展的趨勢都不會以個人的意志而轉移。

大師抓的藥方不能治病根

在終端店舖感覺到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的同時,品牌商也好不到那裡去,他們一方面要承受代理商和終端店舖的責難,要去安撫他們日益躁動的情緒,一方面,由於缺乏電商運作的實操經驗,在電商運作方面處處碰壁。以我服務過的一個內衣品牌舉例而言,這個品牌一方面要去投入電商,但另一方卻又顧忌電商衝擊自己的實體渠道,所以,很多電商的運作策略難以實施,在經過幾個月的拉鋸之後,實在難以改變,我索性終止了與這個品牌的合作。

從這個合作失敗的案例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品牌商正處在電商和實體渠道的兩難之間,對於以代理制模式發展起來的品牌而言,現階段,他們都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實力去放棄實體渠道,一個是電商運作,要麼剛剛起步,要麼還在觀望,為了生存也必須保住實體渠道的銷售,另一個是畢竟和代理商合作了這麼多年,他們的利益必須要考慮到,必須要對代理商和終端店舖有所交代。

為了能穩住代理商和終端店舖的情緒,品牌商大多採取「拖字訣」,企圖難言之隱,一拖了之,同時,也絞盡腦計在尋求解決方案,於是,各路大師紛紛開出了藥方,品牌商此時也是病急亂投醫,照著大師的方子就開始診治「渠道疾病」了。

那「大師」們到底開出了什麼樣的方子呢?歸納起來就是「兩會」:招商會和培訓會。而這「兩會」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呢?答案是: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是打雞血,兩個基本點是給代理商壓貨和幫終端店舖賣貨。

我們發現,在內衣行業裡面,招商會和培訓會層出不窮,雖然冠以各種各樣的名頭,但實質還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即打雞血而展開,就是用不同的政策加心靈雞湯給代理商以精神刺激,雖然現在雞血的劑量越來越大,也越來越上癮,但只要讓代理商進貨,一切都在所不惜。

當代理商在招商會上打的雞血而亢奮的情形漸漸消退過後,面對堆積的庫存,面對終端的抱怨,怎麼辦?上培訓會,給終端店舖打雞血,鼓足幹勁賣貨。

這樣的情形在內衣行業週而復始輪番上演,但為什麼還不能阻止終端銷售的下滑、為什麼還會引起終端集體的反彈?那就是,今日終端面臨的困境絕對不是雞血所能解決的,也就是說,大師的雞血藥方沒有根治代理制本身的弊端、沒有根治品牌商運營系統的短板、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內衣組合式店舖的落後機制。

所以說,當國內的品牌營銷模式已經從面對代理商、加盟商的小眾化運作轉變到面對普羅大眾的大眾化運作、當消費者從弱勢地位轉變到消費者主權已經建立、當電商已經不可避免的成為品牌運營必選的道路之後,大師們還拿著上世紀90年代的雞血藥方來治療今日渠道之疾就顯得非常可笑。

大家都躲不過的暴風雨

現在終端的抱怨、消沉,乃至像終端集體的情緒發洩,都還只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零星雨點,這對於品牌商和代理商甚至終端來講,似乎還不是什麼大事,在拖之推之的方式之下,一時半會還不是傷筋動骨的大事故,但這零星的雨點無不預示著暴風雨還是要來。

當有的品牌商遮遮掩掩、欲說還羞地說不會搞電商,十之八九是假話,大家心裡都清楚,搞電商不一定能活,但不搞電商肯定是個死,現在說不搞,只是時機而已,所以,對於代理商而言,必須早作打算,為自己找到避風港,而終端店舖無疑是最受傷的那個,但也須積極為自己的生存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

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技術推動的商業革命,對於整個傳統行業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衝擊,包括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本身都已經被這種技術所改變,當微信對中國移動的江湖地位都產生了致命的威脅,你覺得內衣行業將要遭受的改變還有疑問嗎?

可以這麼講,在這場商業浪潮中,不是那一個品牌的事情,也不是誰拋棄誰的問題,而是整個傳統商業向電商轉變的大趨勢,因此,這必將導致品牌的營銷戰略、運營系統乃至產品的研發都會隨著這種趨勢做出調整,會逼著品牌在電商和終端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所以,品牌商、加盟商、終端店舖必須在這場浪潮中做出各自努力以期獲得「三贏」!

這裡可以給大家一些思路,以供參考:

1、股東制:比如鹽步某品牌,讓代理商入股,把代理商變成股東,這樣就很好的解決了品牌商和實體之間的衝突。

2、配送制:可以讓代理商成為品牌電商的配送中心,讓代理商在電商中獲取收益;

3、體驗制:讓一些終端店舖成為品牌的線下體驗店,同樣讓終端獲取電商收益;

結束語

暴風雨終究要來,是躲不過的,我覺得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此無動於衷,這麼多年,內衣市場的野蠻生長似乎讓很多品牌看不到狼真的來了,他們依然沉浸在粗暴的營銷思維裡面,所以,出現內衣終端集體暴動的事件,也是在所難免,而且,這種事件將越來越多,品牌商該如何應對,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10

上海同仁堂終端調研紀要 丹華

http://xueqiu.com/3630871406/24878341
上週五逛了同仁堂在上海的兩家店,粗略回報下。

同仁堂終端藥店的一般情況:
店舖選址都比較好,基本都在大的交通樞紐附近,交通方便,人流多。同仁堂的店面裝修一般都是中國傳統建築,雕樑畫棟,古色古香,跟周圍的現代樓房區別明顯。一般分兩層,一樓藥品零售、保健品、人參等名貴中藥材、藥妝等,二樓是中藥飲片、中醫門診部。一樓一般按四大類別分區經營。自有的安宮牛黃丸、大活絡丸、阿膠塊(科技的),其他公司的中成藥都有,化藥和處方藥只有一個專櫃,所有品類全部閉櫃。除自有品類外,其他藥品多數是常用藥、經典藥,如感冒、跌打、婦科、皮膚、消化等。服務人員都是中年阿姨,年輕女性較少。服務較熱情,每到一區都會上來搭訕問買什麼藥。

 觀察一,店內有同仁堂自有的藥妝品牌專櫃,品牌名MIRAHI,同仁堂旗下麥爾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包括護膚、補水、祛痘等系列產品。延安西路門店在做活動的一款是海洋水動力補水套餐。定價有低有高,高的幾百上千元,低的近百元。化妝品也都鎖在玻璃櫃中,有試用裝櫃檯,但沒有專門的佈置和銷售人員配備。另搜索知,麥爾海是北京同仁堂科技與香港華美集團合資設立,致力於脂質體與中藥現代化的結合在藥品和化妝品領域的應用業務。上市產品以護膚品為主,銷售已基本覆蓋全國。

觀察二,關於阿膠,阿膠也是一大品類,同仁堂科技有自產阿膠塊。調研中發現有三家阿膠塊出售,同仁堂的、東阿阿膠、山東華信製藥集團。前兩者沒有OTC標誌,華信的有。同仁堂的阿膠240克358元,華信的500克550元。同仁堂的阿膠做活動,送食用配料小棗核桃黑芝麻冰糖和黃酒等。東阿阿膠也披露自己在阿膠銷售中加送小包配料。這從某一側面反映阿膠市場競爭的加劇。

觀察三,二樓門診,上海區同仁堂門診部的負責人是趙愛華,同仁堂特邀中醫,三代御醫之後、中醫泰斗趙紹琴之女。前來門診的並非都是老人,有很多中年人和年輕女性。這是調研比較出乎意料的地方。說明現代社會裡,還是有老中醫和中藥的鐵桿粉絲。

觀察四,同仁堂東方路店正在籌備同仁堂養生館,將設置皮膚美容護理中心和中醫推拿按摩。皮膚護理包括清潔、補水、祛痘祛斑等,全部採用麥爾海產品。此一動作折射公司將逐步放下「老中醫」身段,開始涉足偏大健康服務的跨界領域了。值得期待。

觀察五,大眾點評網上網友對同仁堂藥店的點評意見梳理:
1)老字號老品牌是網友在點評中提到最多的詞語,包括諸如口碑,信譽,正規,藥材放心,品種全,質量好,百年歷史,御醫,瀰漫藥味增強信任感和認可度。
2)感冒消化等常用藥銷售來看,銷售人員並未推薦很貴的藥。
3)對西醫副作用的疑慮和恐懼是選擇同仁堂的原因之一。
4)對西醫院的擁擠嘈雜診療環境不滿也是選擇中醫的原因。
5)大婦科(美容、皮膚痘痘、內分泌、坐月子等)、慢性病、保健養生調養類的需求較多,部分消費者是買給老人做健康禮包的。
6)因服務員多是大媽,話多,喜歡介紹,慢性病的熟客特別熱情熟悉,但個別大媽的服務態度欠佳。
7)消費者很重視能不能刷醫保卡
8)普遍反映一樓櫃檯的阿姨服務態度很好,而二樓收銀和導診的服務很差,可能跟一樓有銷售提成,二樓人員是固定工資有關。
9)整體看,女士的調理保養和老人的保健是兩塊最大的中藥需求,這也迎合了當前消費者重視養生、藥食同補的消費趨勢,是所謂中醫藥尋找突破口的大健康產業的一部分。

結論:本次調研和思考改變我之前對同仁堂的看法,認為中藥的文化確實根深蒂固,有很強的品牌粘性和擴散作用(家庭、口碑等)。而中藥領域叫的響的全國品牌,基本就只有同仁堂一家。儘管中藥市場遠小於西藥,但其競爭結構要遠好於仿製氾濫的化藥,所以同仁堂的競爭優勢和長期成長性是可以保證的,10-20%的長期增長可以維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91

明年部分嬰幼兒奶粉進口暫定稅率下調 專家稱不會對終端價格造成影響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800

據財政部官方網站12月16日消息,財政部日前發佈了《2014年關稅實施方案》。《方案》規定,供嬰幼兒食用的零售包裝配方奶粉暫定稅率為5%,比最惠國稅率15%下調了67%

據《方案》,自2014年1月1日起,我國將對767項進口商品實施低於最惠國稅率的年度進口暫定稅率,平均優惠幅度達60%。

此次被調整關稅的項目中,與大眾消費相關的部分嬰幼兒奶粉、護膚品等商品較受關注。據《方案》,部分嬰幼兒奶粉、護膚品等進口商品暫定稅率與2013年相比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其中,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氨基酸配方、無乳糖配方特殊嬰幼兒奶粉2014年暫定稅率為5%,比最惠國稅率的20%下調了75%。

相比2013年的調整方案,2014年的方案新增了供嬰幼兒食用的零售包裝配方奶粉的暫定稅率為5%,比最惠國稅率的15%下調了67%。此外方案顯示,2014年對燃料油等767項進口商品實施暫定稅率,而2013年進口商品實施暫定稅率的項目為784項。

此前,據國新辦舉行的2013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情況新聞發佈會,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表示,近年來隨著國內消費的不斷增長,我國進口奶粉的規模在持續擴大。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口奶粉44.5萬噸,增加了24.8%。

而據《新京報》報導,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主任趙萍此前表示,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曾多次調降特殊配方嬰幼兒奶粉稅率,這是由於國內消費者對進口奶粉需求旺盛。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進口奶粉已從此前的奢侈品轉變成為中等收入階層的必需品,因此關稅理應調降。

不過目前,進口奶粉在我國的「高價」已是人所共睹。據此前《南方週末》報導,2013年7月1日,發改委對合生元、多美滋、美贊臣、惠氏、雅培等多家奶粉企業進行價格反壟斷調查。稍後,惠氏、多美滋、美素、美贊臣、明一、合生元和貝因美等外資奶粉廠商紛紛宣佈將對產品降價。

不過,反壟斷大棒帶來的短期的降價效果能否持久仍有待觀察。而此次降低進口關稅稅率是否將對洋奶粉終端價格造成影響?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其實,從2013年1月1日起,我國已經調整了780多種進口商品稅率,特殊配方進口嬰幼兒奶粉關稅從20%降至5%。但根據此前多家媒體的報導,關稅下調並未撼動進口奶粉的高價,甚至有個別品牌進口奶粉還在醞釀漲價。

乳業專家王丁棉認為,關稅稅率下調並不會對終端奶粉價格造成影響。「目前我們市場的嬰幼兒奶粉有多種渠道,稅率有所不同,既有最惠國稅率,也有零關稅,比如我們與新西蘭簽訂協議,零關稅的奶粉12萬噸左右。」

「但是,我觀察了七八年,每次關稅稅率的下調,我國市場上嬰幼兒奶粉的市場終端價格並沒有下調。」王丁棉分析說,首先在整個產品的價格中,關稅所佔比例不多,對成本構成很少,所有每罐900克裝的洋品牌奶粉,成本都是85元左右,關稅影響不了整個價格。奶粉價格增加的環節主要在流通環節,從總經銷到分銷商再到代理商,層層都加價。「這種銷售方式不打破,價格難以改變。另外,很多品牌的奶粉最終價格設計都是以利潤來定價,降價沒有慣例,價格不提就是好事了。」

在王丁棉看來,進口奶粉價格降低的辦法只有採取直銷模式,砍斷流通渠道的利潤,比如採用網店或者平台營銷的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33

軟銀創始人孫正義:從終端與云端的變化看未來30年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16/144180.html
在座的各位,大家好。我是來自軟銀的孫正義,請大家多多指教。

「向世界挑戰」,這是我對我們公司的期望,今日聚集在此的諸位都就職於在世界市場活躍的企業,也都是很有抱負的人。最近,在安倍經濟政策的影響下,日本的經濟再次顯現出了迎來成長期的態勢,在刺激經濟發展這個意義上,有許多的財政上的舉措,也會有經濟成長的戰略規劃,然而,利用一時的財政政策,卻無法讓經濟成長的話,就沒有意義。在這個意義上,日本經濟的高速成長的時代,正是日本家電和汽車產業的創業者們開始大規模向世界進軍的時代。在最近的20年裡,日本經濟增長長期停滯,還面臨人口減少和少子化問題,進軍世界是必要之舉。

要麼數碼化,要麼滅亡

現在的狀況是:數字化之於許多人,並不是主動進行的,而是走投無路被逼進行的。

特別是最近,日本的家電產業在持續和赤字苦戰。我認為,其原因就是數碼化的動作太慢了。僅僅組裝零件,就僅僅只是電子化。日本製造的硬件非常輕薄,故障率低,這是日本的傳家手藝,這也面臨數碼化不足的問題。

要讓軟件和硬件融合,一定要活用云技術和大數據,也就一定要積極地進行數碼化。

「向世界挑戰」,我想將這個作為今日的主題,首先從我自身來說,今年我們軟銀會更進一步向世界挑戰,我們已經開始著手了,收購美國的Sprint,我們也很不安,有很多意見分歧、也有很多曲折,雖然收購價稍高,但最終還是收購完成了。

我們是銷售額排世界前三的企業,至今也在日本排第2、第3。我們引以為傲的服務排在第3位,整個集團服務的用戶數和銷售額排在第2,但是,在國內第2第3先暫放一邊,重要的是在世界排第3,用戶數在全球的數量遠遠超多docomo,逼近美國第一的威訊。

這麼看來,平時與我們做交易或者今後有此打算的各位,軟銀將Sprint收歸旗下,能得到什麼呢?雖說軟銀在全世界的據點並不少,但是Sprint在全世界有30個據點,用網絡連接了165個國家。對於在世界市場活躍、或是今後有此計劃的各位來說,軟銀·Sprint聯軍可以幫助你們,將美國排名第三的Sprint收於麾下,我們的聯軍可以在全世界大展宏圖。

雖有挑戰,但定能打開未來之門。沒有任何挑戰就能面對未來的情況,要麼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要麼純屬運氣,恐怕也不能長久。但是主動持續挑戰著地各位,是自己開拓自己的未來的,我認為一定能取得好的結果。

我差不多在3年多以前,提出了軟銀的「30年願景」。第一次提出「30年願景」的時候,是創業之時,我第一次舉行公司早會,除我之外公司員工只有2人,在早會上我差不多說了半個小時的未來願景,兩個員工都睜著眼睛聽,覺得自己身在一個奇怪的公司,兩星期過去後2個人就辭職了。

進行長長的演講述說公司願景,會給員工留下心理陰影,所以我把願景封印在心裡了。創業經過了30年,我再一次把這個問題擺在員工面前,把至今以來的30年願景述說出來。

終端之變:單片機的晶體管數量在2018年會超過人腦

一開始,我迷茫於「30年之後會怎樣」這個問題,然而越是迷茫就越要往遠處看,就越能看清洪流中的未來。我們考慮長遠一些,徹底考慮一下300年後的人類的生活狀態、社會、技術的進化,大約花費了一年聚集國內外的才智來考慮這個問題,今天大致說一下其中的一部分。

單片機是晶體管做成的,晶體管靠近和分開,形成了電流,腦細胞也是神經細胞靠近分開、進行記憶與思考,也就是2進制,用微弱的電流記憶和思考。晶體管也是二進制,腦細胞和電腦芯片完全是同一理論。由此推斷,在大約20年前,人類的腦細胞數量是30億個,按照二進制就有300億個組合。300億個,單片機裡的晶體管數量何時能超越這個數,如果我們算一下的話,答案是2018年。

按照摩爾定律,機能一定會不斷進化。而人類的細胞從4000年前到現在就沒變過。

從現在起2000年後腦細胞的數量也不會變,而單片機的晶體管數量在2018年會超過人腦,我們再想想30年後會怎樣,2018年之後的30年後、更進一步,想想300年後。300年後,就是10的60次方倍,遠遠超過腦細胞的數量,至今為止人類是地球上用腦細胞工作的生命體中數量最多的,而擁有超越人類機能之力的,是單片機。

晶體管蘊含許多可能性

我們認為煩惱、想像、創造是人類的特權,電腦今後也將擁有自學能力,電腦自己編程的時代將會到來,今後的世界將像是科幻小說一樣,腦構造計算機一定會誕生,能比人類更加敏銳地洞察和發明,搭載這種計算機的機器人會超過人類,不與其共存就沒有未來,我相信人類與優秀的機器人能夠幸福地共存。

人類目前認為不可能而放棄的領域,像災害的救助、看護、醫療、教育等等,都可以由搭載腦構造計算機的機器人來幫助。

在從事通信事業的軟銀看來,優秀的電腦無線連接網絡,通過芯片和人類進行腦內交流,只需在腦中思想就能與對方通信,就如同傳心術一樣。

30年前,手機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就想到過像如今的智能機一樣,平時隨身攜帶的機器,最近的可穿戴設備,如手錶、眼鏡也相繼出現了。

另外,醫療也會大大進步,平均壽命200歲的時代終將到來,300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是35歲,大多數人因為戰爭和疾病早早地死亡。300年後人類的平均壽命是200歲,70~80歲都會被說年輕,未來越想像越覺得接近科幻小說,充滿哲學、宗教等等爭論的話題。

然而一邊想像著300年後的世界,一邊煩惱之後,再次考慮「30年後」這個話題,會覺得基本上是無聊而理所當然的世界。會讓人覺得「這樣的程度是理所當然的」,討論300年後搭載腦構造計算機的機器人的時候,人們的意見多種多樣,30年後的事與之比起來似乎太平常、引不起議論,但關鍵問題就在這理所當然的30年後。

首先是「信息大爆炸」,比如,我們想像一下30年後的iPhone會如何,與現在同樣價格的CPU的能力大約會是現在的100萬倍。

雖然不知到那時候,iPhone還存不存在,但30年後的智能機平均的記憶容量會是現在的100萬倍,通信速度是300萬倍。

100萬倍是什麼概念呢,那是裝入了是人類大腦10萬倍的晶體管。

2018年以後電腦會超過人腦,30年後就是遠遠超過,這樣的話,就能夠放進5000億首歌曲、3.5億年份的報紙。這樣的「超級智能機」今後將會出現,這樣的終端本地的處理能力已經如此,云端會如何呢?這又完全不一樣了,通信速度達到現在的300萬倍的話,本地和云端之間的連接速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無限大的云端將把地球大大拓寬,也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云會成為人類最大的資產

所有的一切都會成為生活記錄,被保存在云端。 「實時翻譯眼鏡」 30年前就取得了專利,當然遠在谷歌眼鏡之前,今後的云技術中,在通信的瞬間完成自動翻譯會變成理所當然的事。教育當然也會大大進化,全世界的孩子能與世界各地的孩子說話、語言不通也能自動翻譯。醫療也會發展到高水平,無論你是住在孤島還是住在沙漠,也能瞬間接受世界最尖端的醫療服務。工作方式也會進化,能瞬間連接許多東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云會成為人類最大的資產。

移動設備的流行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軟銀也開始將云技術作為最大資產而活用起來,云和大數據相混合,能形成更加有益的形式,為市場服務、解決問題。軟銀首先從自己開始,活用大數據,解決自身的問題。首先改善信號,為了更好服務軟銀的用戶,我們讓信號更良好,建立更有效率的基站。

我們做了一件世界首創的事,獨立花費了1個月時間,收集了7.5件的數據,數據從智能機App上獲得並分析,用戶網絡的改善。用戶在何處、何時、幾次接入網絡、連上了沒有……我們進行了種種分析,也分析了競爭對手的用戶的連接狀態。這是世界首次,人們在哪個店裡會進行怎樣的行動、週五的18點到週日的10點都幹了什麼……一切都用數據進行分析。

我認為這樣才能進行真正的改善,才能分析哪裡有問題,障礙在哪裡。舉個例子,我們常在IT雜誌上看到「調查了200個地方」「問了1000個人」,然後進行分析,但從沒看過分析7.5億人的雜誌,因為這樣很花錢,也沒有相應的技術。Docomo的top2機型現在有多少連接上了,au的哪個機型連接率不好,我們比他們都清楚,這為我們改善通信服務幫了大忙,能堂堂正正地在電視廣告裡說「我們改善了信號」。再賣給別人之前自己先試試,能不能真的派上用場,這是軟銀的文化。把時下流行的概念比如雲比如大數據先自己徹底活用,讓我們的服務改善真的具備科學的數據分析背景,才能用有限的設備投資與別人競爭。

另一個活用大數據的例子,就是我們之前就開始做的,用戶能不能實際體會到信號改善,我們通過分析推特的大數據來把握。

軟銀在工作方式上也配合云技術,率先進行了改變。iPhone推出至今已有4、5年了,我們給全部公司員工都配了一台,iPad出來的時候也給所有人配了,全員可以隨身攜帶、連接云端,利益增長並不是偶然的事,對於未來的云,不活用iPhone是不行的,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進行各種各樣的工作,郵件也通過Gmail Cloud化了,各種各樣的報告也Cloud化了。

不僅僅是我們,和我們合作的企業也在活用這些。JR上配了7000台iPad mini,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閱讀喜愛的內容,醫藥公司利用視頻提供醫生的情報、misawa home(房地產公司)利用iPad進行工程管理、三和shutter也在工作中引入了1400台iPad,利用視頻等手段,讓人們能實際體驗閘門開關的速度。

軟銀公司內已經實行無紙化,也不用打印機,除了契約性文件和向政府提供的文件,已經全面無紙化了,開會也是用視頻介紹,公司內有專門製作視頻的團隊,presentation的方式也改變了。利用Google Apps在世界各處商談……

向世界挑戰,我們看見了新的風景,是不挑戰則見不到的風景。今後讓我們繼續我們的征程,正在積極進行數碼化的企業,讓我們繼續挑戰信息的革命,世界的工作方式也會發生大的變革。

為什麼要行動呢?只因這是為人們提供幸福而不得不進行的事。

這就是我今天的演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616

個推CEO方毅:我如何收穫6億終端 對抗微信競爭的?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6/144459.html
經歷了連環創業的方毅,在本次對話中,分享了他的創業經驗,與我們討論了推送的未來,也對大數據和精準營銷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最後,他說,自己是「偽裝成技術公司」,在互聯網創業,文科生也不可以忽視技術。
 
Part1:個推的前世今生
 
12樓君:方毅你好~能和大家簡單地介紹下自己嗎?
 
方毅:請大家百度「方毅」。最著名的一個就是我了。
 
12樓君 :好有個性的開場,那我們就直奔話題吧,個推項目最初是怎麼提出來的呢?
 
方毅:個推項目其實是被逼的,大家都知道2009年開始我們做個信,早於微信。我們把自己積累的1000萬和融資的近千萬美金都All in。2011年工信部找個信、微信、有你、米聊談話的時候我們是行業老大。到了年底我們1500w用戶,微信2億,過了年我們1700w,微信3億,我們就知道該怎麼辦了。後來,我們思考,個信積累的核心技術就是推送,這個耗費了我們一半的時間和資源。推送技術很多人應該都會用到,於是乎我們嘗試開放做成標準服務。
 
個推首先搞定了新浪微博,然後英明的董事會讓我們什麼事情都別幹,半年就伺候好一個客戶。所以當2012年我們開放服務的時候,用戶量飆升厲害。
 
12樓君:個推是怎麼搞定新浪這個大客戶的呢?
 
方毅:最開始是我們說服新浪嘗試用推送的,當時新浪是定時抓取,耗電耗流量,且私信根本就相當於站內留言,有了推送就變成了IM了。有人@、回覆你都可以看到,活躍從原來的每天3次變成了10次,在線時間也提升了3倍。所以,新浪開始就是嘗試,後來,就依賴了。
 
2012年底新浪佔據我們8成用戶,現在我們累計20億用戶,獨立覆蓋6億手機了。國內大的獨立應用90%用我們服務。畢竟2億的並發連接,不是小團隊能夠支撐的,這種大體量支撐的基礎是,做好各種參數的優化,把系統做到最好。
 
Part2:「跪式服務」才是核心競爭力
 
12樓君:個推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方毅:「跪式服務」。這點是大平台放不下的姿態。當然基礎是個推在省電省流量上的極致要求和自律,以及這幾年運營下來的「超級穩定性和最好的到達率」形成的口碑。一方面是產品性能, 比如耗電量我們做到每天20來毫安, 耗流量0.8M每個月,當年某粗糧的IM服務每個月20-60M流量。另一方面是成本,我們每台機器32G內存的就能支撐200萬並發連接,成本很低,所以我們能對客戶說「只收你們自己做的硬件成本的10%的費用,人工費用不計算」,一句話攻心。很有意思的是當客戶有人員流動,老客戶不丟,新客戶我們就會又多一個。
 
另外我們每秒鐘能分發20w條消息,這個吞吐能力相當於中國移動集團的短信吞吐能力。
 
12樓君:這麼強大的項目,技術團隊有多少人呢?
 
方毅:開始時,核心的技術30來人,現在整個100來人了。偶們可是從135的個信團隊壓縮到40來人,重新長回來的。
 
Part3:推送的未來——「smartpush」
 
12樓君:在第三方推送市場,整體有多大的容量?
 
方毅:50%的應用都需要用到吧。也就是15*8億的app個次。但我們不認為每天都需要推送,現在我們每天10億條分發,其實是有問題的,這是整個行業的問題:推送被濫用。以至於現在推送的消息的打開率只有15%,之前是40以上。所以,我們提出要做Smartpush。後來,某粗糧翻譯了一下叫做「智能推送」,也就是要智能判斷用戶的偏好和畫像,針對性推送消息。
 
12樓君:怎麼能實現智能推送呢?
 
方毅:我們提倡「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場景,給合適的人推送合適的內容」。每個應用自己也會打上120個最多的tag,利用用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另外我們會和很多大數據公司合作,進行數據挖掘,用大數據挖掘出來的小數據,做精細化運營。比如天天X聽,如果能夠精確記載用戶的聽歌習慣和經常城市,這個時候如果某宇春在杭州開演唱會了,就可以進行針對性精準營銷了。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做抓取、處理數據的工作,我們只是提供平台和工具,每個APP的用戶數據都是他們自己用。我們只是提供精準推送的工具、大數據挖掘引擎和數據自動處理平台給APP開發者。因此,智能推送的方向盤永遠掌握在app手中。
 
換句話說,我們幫助app開發者給他自己的用戶畫像,同時在他們需要的情況下幫助不同app交換畫像。
 
12樓君 :數據挖掘引擎和數據處理平台的開發是自己做的嗎?
 
方毅:都是偶們自己開發的,我們有伯克利的統計學博士。畢竟20億的用戶6億的覆蓋,每天10億條消息,大家可以想像我們的數據量。
 
另外智能推送也可以在O2O的應用場景中使用。其實我們會專注做好送水工作。此外,這裡可以提一下,我們剛剛推了兩個500w計劃。用戶數在500w以內的兄弟們都免費。
 
Part4:互動提問
 
黃蓓蕾:現在互聯網產品被替代,被顛覆的節奏很快,你們怎麼能保鮮?
 
方毅:首先是剛才說的:「跪式服務」。其實就是持續專注做最好,但別在巨頭的主進程上。當年我有一個比喻,大家問我和大象怎麼打,我說我是螞蟻大象腿踢過來,我用針扎ta。但是後來發現我處在大象群遷徙的道路上。
 
市場是一塊大蛋糕,有人豎著切一塊,我們橫著整個切一小片。至於如何面對巨頭,面對顛覆,其實現在什麼都不怕,反正都創業了。
 
徐宏淼 :江湖上傳說你又融到幾千萬美金?
 
方毅:江湖傳說是對的。
 
李靜輝:方總怎麼看商用Wi-Fi的發展?現在這塊猶如火山噴發。
 
方毅:智能WI-FI希望做的是:收集用戶mac-找出用戶是誰-想辦法觸達消息給他。現在整個鏈條他們做了第一步,後面的遞進很難。而我們,6億用戶,直接技術上實現這3步,這個能力我們會提供給開發者。
 
黃斌:Wi-Fi的主要功能是精準定位,而定位更精準的是藍牙,方總怎麼看?
 
方毅:其實定那麼準幹嘛?50米的人才是潛在用戶,都走到店舖了,你還推消息幹嘛。Wi-Fi指紋其實可以做好的,Wi-Fi還是要好好對待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99

BAT移動終端之爭,O2O競賽到底哪家強?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11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4-12-30 09:50 編輯

BAT移動終端之爭,O2O競賽到底哪家強?

作者:蘇龍飛



2014年,可稱為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性增長之年。

這一年,手機網民數量超過了PC網民數量,移動端的網頁搜索量超越了PC端的網頁搜索量,手遊的用戶數量也將超越PC網遊的用戶數量。

自從百度、阿里、騰訊三座大山成型之後,中國互聯網的任何演化都離不開BAT。某種意義而言,中國的互聯網生態一直在圍繞著BAT進化,中國的互聯網故事同樣在圍繞著BAT演繹。當傳統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演進之時,BAT在移動端的對決將會如何?O2O之戰將最終決定王者歸屬。

BAT已然將戰火燒到了移動端,外界也在熱鬧地看著三家打得不可開交。看多?看空?挺誰?貶誰?似乎各家都有一批鐵桿粉絲。但熱鬧之外的冷酷數據,似乎與直觀的感覺呈現出某種反差。

雙十一之後,誰在尷尬?

2014年11月10日晚21:30,阿里2014年度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媒體直播剛剛開始,大洋彼岸紐交所阿里巴巴(BABA.NYSE)的股價以2.37%的漲幅跳空高開,達到117.27美元/股。

隨著本年度阿里(天貓+淘寶)雙十一交易總額(GMV)在淩晨00:38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突破100億元,阿里的股價沖上了119.45美元/股的最高價。當日,阿里股價最終以4.01%的漲幅報收於119.15美元/股,市值觸及3000億美元,甩開中石油、中移動、工商銀行等一票央企巨無霸,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2014年雙十一全天結束時,阿里平臺上的網購交易額,定格在了571億元,相較於2013年雙十一的362億元增長58%。

雙十一接近尾聲之時,馬雲身穿綠色毛衣現身發布會現場,以“感謝婦女(為雙十一做的貢獻)”作為開場白。此時的馬雲春風滿面,相較於2013年末2014年初,焦慮已一掃而空。

騰訊倒逼之下,馬雲焦慮

回想去年歲末今年年初,騰訊微信借助搶紅包功能的推出,聲勢達到巔峰,看上去騰訊幾乎將移動電商的戰火燒到阿里的家門口了,情急的馬雲強推來往APP對抗微信,卻猶如沙粒落入湖面,竟無一絲漣漪。借助搶紅包功能,外界瘋傳微信支付“一夜綁定一億銀行卡”,微信電商直搗阿里核心大本營—支付寶,騰訊似乎一切皆唾手可得。

當時的馬雲沒有理由不焦慮。

於是,2014年春節剛過,馬雲即發出了《雲+端,阿里巴巴ALL IN移動電商》的內部郵件,擺出決戰移動端的姿態。

2014年3月10日,騰訊宣布對京東(JD.NSDQ)戰略投資,以2.147億美元現金+拍拍網全部股權+QQ網購全部股權+易迅物流全部資產,換取京東新發行的3.517億股股票,占京東擴大股本後的15%。騰訊之後的2014年一季報進一步披露,此次入股京東的現金+資產總代價為87.98億元。

2014年5月21日,京東IPO招股之時,騰訊再次斥資13.1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81.3億元),按招股價9.5美元/股(19美元/ADS)購入京東1.38億股股票,使其在京東的持股比例進一步提升至17.9%。

據此計算,騰訊先後兩次認購京東股票的總代價高達169.28億元。除此之外,騰訊還在微信及手機QQ兩大移動端向京東提供一級流量入口(詳見本刊2014年3月號《京東+騰訊=?》)。

當時外界對京東獲得騰訊的戰略投資普遍看多,尤其是看好微信入口對京東在移動端的戰略價值。正是在騰訊入股的利好刺激之下,京東得以超預期完成IPO,市值一舉突破300億美元大關,成為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

由於微信擁有令人望塵莫及的移動端流量,周鴻甚至調侃“插根扁擔都能開花”。那麽,京東與騰訊聯姻之後,在移動端對陣阿里的戰果會如何?

微信入口神話不再,逆轉外界預判

令人意外的是,騰訊微信雖然輸血給了京東,但京東的成績遠不及外界的預判,騰訊在移動電商領域再次遭遇水土不服;而年初被外界大幅看空的阿里移動端,實際戰果卻大大逆轉了人們此前的預判。

從最近5個季度的電商移動端成交占比情況來看,阿里始終高出京東一截。阿里的移動端成交占比,從2013年第三季度的14.67%,增長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35.82%;而京東的移動端成交占比,從2013年第三季度的5.54%,增長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29.6%(圖1)。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兩家的移動端占比統計口徑並不一致,阿里是按照成交額口徑來計算的,而京東僅僅是按照訂單量口徑來計算的。按照京東商城CEO沈浩瑜的介紹,“訂單價格方面,移動端要低於PC端”。這就意味著,如果把京東訂單量的移動端占比,轉換成與阿里同口徑的交易額在移動端占比的話,其比例會較現有數字更低。這也更進一步說明,京東與阿里巴巴在移動端差距的拉大。

另外,從圖1中呈現的移動端增長趨勢線來看,京東基本與阿里同樣維持著一個平穩的自然增長率。這也從側面折射出,京東從2014年第二季度開始接入微信的一級流量入口之後,並未在移動端出現突發式增長。

在京東2014年三季報發布之後舉行的財報電話會議中,有券商分析師問及來自於微信及手機QQ的具體訂單數,沈浩瑜答複道:“有多少訂單來自於京東原生移動應用,有多少來自於手機QQ和微信,我們不便披露這一數據。但我可以透露的是,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移動下單量都是由移動應用(即京東自身APP)貢獻的。”

沈浩瑜的言外之意,微信及手機QQ給京東帶來的增量訂單相當有限,以至於京東方面都“不便披露”。

看來,此前外界普遍看好的、京東自身也是抱著很高預期的微信流量入口,實際效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實際上,在騰訊戰略投資京東並給與後者在微信的一級入口之前,騰訊自家的易迅曾接入過微信,但在2013年底,易迅內部對來自與微信移動訂單做統計時,發現效果甚至還不如京東的APP。

阿里借雙十一首秀移動端硬實力

微信上“插根扁擔也能開花”的預期,被現實無情擊碎。微信流量對於傳統電商的無效性,在2014年的雙十一大促中再次明顯地呈現出來。

關於雙十一移動端的占比,京東前後總共只公布過三個數據:截至上午10:00,移動端訂單量占總體訂單量的比例是2013年同期的3倍;截至下午16:00,移動端訂單量占總體訂單量的比例達到40%;截至24:00,移動端訂單量占比超過40%。

第一個數字,其實是個無效數據,因為誰也不知京東2013年同期的數據是多少。此外,40%的移動端占比也是按照訂單量計算的,按照交易額計算,應要低於此比例。而且,京東未能公布移動端訂單中,來自自家APP、微信、手機QQ各自的明細。

相較於京東,阿里雙十一的移動端占比,在媒體發布會現場則是動態顯示的,隨著交易額的增加而實時變動,最終全天571億元交易額的移動端占比定格在了42.6%。

2014年11月10日晚21:00,在雙十一直播開始之前的媒體發布會上,阿里集團COO張勇(花名“逍遙子”)就提前透露:“我今天傍晚在看我們(後臺)實時的數據大屏,看到6點鐘以後我們無線端的流量飛速上升,很不可思議,因為在PC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這樣(在這個時間點流量飛速上升)的情況。大家可以想象,在那個時候消費者用手機的場景是什麽?我猜很多消費者應該是在回家的路上,在地鐵上,在公交車上,用手機在天貓鎖定產品。我們也可以預料到,今年無線的整個消費者的參與度會非常高漲,一定是空前的。”

之後的實際情況印證了張勇的說法。11月11日00:00直播開始之後,直播現場屏幕上顯示的移動端交易額占比,在促銷開始之時達到了72.6%的驚人比例,此後隨著交易額的增長,移動端的占比逐步下降,及至交易額達到100億元時,移動端的占比已經下降至45.5%(圖2)。


根據這個移動端占比走勢圖,很容易推想出場外的交易的實際情形:午夜00:00,雙十一正式開始時,大部分消費者正躺在床上通過手機蜂擁下單支付,這部分人由於購買量小,所以無需守著電腦下單,於是出現了開始時移動端占比出奇高的現象;隨著這部分“長尾散戶”完成購買,移動端交易便逐漸下降,而守著PC端下單的用戶,由於訂單相對更多,金額也更大,PC端的占比也就逐漸提升。

開局即時的移動端超高占比,從側面印證了阿里的移動端覆蓋面不可小覷,遠非此前外界想象中那麽無力。

如果以百億成交額為單位,來觀察阿里此次雙十一的移動端占比變化情況,會顯示出更明顯的移動端特征(圖3)。


從圖3的變化軌跡不難看出,阿里的移動端占比隨著交易額的增加不斷降低。緣何前100億元成交額的移動端占比會下滑特別厲害?這里需要提及的一個時間點背景是,在淩晨00:38阿里即突破了100億元的成交額。實際上,在這略多於半個小時的時間里,眾人是蜂擁通過手機下單了,搶到商品的基本就退出APP歇去了,剩下的更多是守在PC端的深度“敗家黨”了。

值得註意的是,成交額達到200億元時,移動端的占比又從45.5%明顯回升至48.1%。為何有些反彈?因為成交額突破200億元的時間點是清晨7:17,此時眾多用戶剛剛從睡夢醒來,於是躺在床上打開手機開始了第二波搶購,因而移動端占比隨即反彈。

之後移動端的占比再進入緩慢下降通道,當成交額突破500億元時,移動端的占比在42.8%的位置基本穩定下來。當天活動結束時,移動端占比定格在42.6%。

借著此次雙十一,阿里首次通過直觀的動態數據,向外界證明了其在移動電商的潛力及地位。微信對阿里的“降維攻擊”論,似乎要偃旗息鼓了。

BAT移動家底哪家強?

憑借微信的崛起,曾經被外界譽為拿到了第一張移動互聯網船票的騰訊,在商業變現能力方面,至少目前還未達到與微信勢能相匹配的程度。阿里的移動電商戰果雖超出外界預期,但相比之下,並不高調的潛行者百度,成果已然更加斐然。

各自核心業務,移動端延續霸主地位

2014年第三季度,百度移動端創造了48.6億元收入,占其總收入的36%;阿里的中國零售業務(天貓+淘寶)在移動端獲得了37.19億元收入,占其中國零售業務總收入的29%;騰訊遊戲從移動端獲得了26億元營收,占其遊戲業務總收入的23%。

從趨勢來看,百度營業收入的移動端占比,呈穩定上升態勢,增速也最快;阿里中國零售業務的移動端占比起點低,但目前呈加速上揚的態勢;而騰訊遊戲的移動端占比起步晚,原本急速上升,卻在2014第三季呈現轉折性下滑(圖4),對此,騰訊在季報中解釋:“主要原因是由於新版本的延遲發布,起因於我們必須在這些遊戲內推出訪客登錄選項。我們已於2014年10月大致完成了訪客登錄選項的整合。”


直觀來看,百度的數字大幅領先。雖然這三家的移動端營收數據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百度的金額是全部的移動端數據,而阿里及騰訊只是其中一項業務的移動端數據,但是,無論是阿里的淘寶+天貓,還是騰訊的遊戲,都是各自的創收核心,因而該業務的移動端占比情況,大體上也能反映出各自企業的整體情況。

再從各自移動端市場地位的橫向對比來看,BAT各自的核心業務在移動端的市場占有率,基本延續了其在PC端的霸主地位(圖5)。


2014年第三季度,阿里集團天貓+淘寶的交易總額,占據國內整體網購市場的80%,而在移動端,天貓+淘寶的市場份額,艾瑞的監測數據是86.2%,易觀的監測數據是83.6%。這說明阿里集團在移動端電商的市場份額,甚至還要高於其在PC端電商的市場份額。

易觀的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騰訊在手遊領域擁有接近半壁江山的市場份額。根據預測,2014年中國手遊市場規模將達到240億-250億元,而騰訊的目標是拿下其中120億元,此份額與其在PC端的市場份額大體相當。業界預計,2014年底,手遊的用戶數量將超越頁遊和端遊。

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百度在移動端的搜索市場份額約為80%,明顯高於其在PC端70%的市場份額,百度來自移動端的搜索流量也超過了PC端。

BAT麾下各自的主要移動端APP中,百度移動搜索的活躍用戶數量悄悄地趕了上來,達到了能與騰訊旗下手機QQ、微信相匹敵的5億活躍用戶量,而阿里旗下無論是手機淘寶還是支付寶錢包,活躍用戶量皆與騰訊相差甚遠(圖6)。


當然,由於用戶在手機上使用搜索的頻率遠不及微信及手機QQ等,所以即便百度的移動搜索活躍用戶接近騰訊,其實際的活躍程度也遠不及騰訊。關於移動搜索使用頻率相對低的原因,李彥宏解釋道:“手機端的每位用戶搜索次數比PC端的要少,因為如果用戶需要認真地搜索一些東西的時候,他們會選擇坐在電腦前面,這也就增加了PC端的搜索次數,而使用手機搜索都是隨機的、想得到快速結果的用戶,這樣的用戶行為也導致了搜索的次數沒有PC端多。”

“過度開采”VS“夯實生態”

騰訊擁有微信、手機QQ、手機QQ空間三大移動端利器,無論是所擁有的移動端用戶數量還是所占用用戶的移動端時間,都是BAT中其余兩家不可匹敵的,但其移動端的收入占比目前卻處於末位,說明騰訊對移動端的商業開發尚處於較為初始的狀態。

騰訊一直是“產品經理”主導的企業文化,而對於微信教父張小龍而言,對微信的一切商業化更是謹小慎微,他曾明確表態“用戶體驗絕不會讓位於商業變現”。顯然,騰訊還沒有準備在移動端的商業化方面甩開膀子一路狂奔。

跟騰訊相比,在企業文化上一切以運營為導向的阿里,則是另一個極端,有時為了推動商業變現屢屢不顧用戶體驗,阿里所收購的UC瀏覽器、高德地圖、新浪微博,皆呈現出這種特征。

UC瀏覽器被阿里收購之後,其在手機瀏覽器中的市場份額趨於下滑趨勢,不僅被騰訊旗下的QQ瀏覽器反超,而且差距有拉大的趨勢(圖7)。根據易觀國際的監測,最近7個季度以來,QQ瀏覽器的市場份額基本穩定在36%左右,而UC瀏覽器則從38%以上一路下降到了32%左右,而UC瀏覽器所丟失的市場份額則大幅被百度瀏覽器收入囊中。


而累計用戶數量方面,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QQ瀏覽器以38.5%的份額大大高於UC瀏覽器25.8%的份額。

UC瀏覽器的份額下降,與阿里的選擇不無關系。UC自從被阿里收購後,重金打造“神馬搜索”,而此搜索的核心目的在於,在移動端為淘寶及天貓導流。此舉不但分散了UC在移動瀏覽器研發方面的精力,而且這種導流行為對用戶體驗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同樣的,阿里入股了新浪微博及高德地圖之後,一直都在“單方索取”,即最大化地對其進行商業開發,以至於新浪微博被戲稱為阿里的“廣告微博”,高德也成了阿里業務推廣的入口。這種未有顧及用戶體驗的行為,使得高德地圖與百度地圖的市場份額差距越拉越大。

阿里這種在移動端的“過度開采”,是否會導致其在移動端後勁不足,目前還無法評判。但是騰訊和百度,至少目前還未有充分挖掘其在移動端的潛力。騰訊對移動端的商業化顯然是有保留的,目前的重心還在於夯實移動端的生態基礎。百度李彥宏同樣有著類似想法:“移動搜索流量的增長速度確實高於移動搜索商業化速度,這也是在意料之內,因為公司並不想將這部分流量過度商業化。移動搜索還處於發展的早期,增長用戶黏性的機會還有很多。”

移動圈地,O2O搶跑誰能勝出?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BAT各自都曾試圖進入到對方的核心領地,但基本也都鎩羽而歸。而在移動端,情況也基本如此。

阿里去年強推移動社交平臺來往,基本以失敗告終,今年以來設法進入手遊領域也幾無建樹。騰訊通過微信嫁接京東,試圖進入移動電商,戰果乏善可陳。百度自從收購了91無線之後,試圖借助分發渠道的力量進入手遊領域,但同樣沒有起色,百度CFO李昕表示,2014年三季度取得36%的移動端收入占比,“驅動力主要是移動搜索,手遊占比很小”。

BAT各自的核心業務,在移動端基本都沿襲著在PC端的慣性,並且有著不淺的護城河,自身的大本營都不易被對方攻破。

然而,在移動互聯網更具想象空間的O2O(Online To Offline)領域,對BAT來說皆為全新的領域。全新的領域、全新的規則、全新的摸索路徑,O2O對BAT三家來說,都無法依靠路徑依賴來獲得競爭的主動權。

O2O的試錯與糾偏

曾經,百度地圖與阿里的高德地圖為了搶奪O2O的入口陣地而打得不可開交,而且騰訊地圖一度也有加入戰局的沖動,無奈因其太過弱小而無力角逐。

兩大移動地圖商廝殺一年多之後卻猛然發現,即便地圖基於LBS(位置定位)與線下結合有天然優勢,卻並非O2O的天然最佳入口,因為培養用戶以地圖為媒介到線下進行各種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費習慣相當困難。巨頭們最終迫不得已放棄地圖作為O2O入口。

繼地圖之後,阿里又嘗試了淘點點、手機淘寶等作為O2O的突破口,但基本都收效甚微。

不同於百度及阿里,騰訊的O2O一直圍繞著微信展開,隨著公眾號、微信支付的上線,騰訊的O2O布局逐步有了雛形。

微信推出支付功能之後,阿里隨即將O2O開疆拓土的重擔壓在了支付寶錢包身上。雖說支付寶錢包近2億的活躍用戶遠不及微信,但至少大大高於微信中綁定銀行卡的微信支付用戶。

針對缺乏粉絲營銷及客戶關系管理平臺的短板,支付寶錢包2014年5月又推出了直指“公眾號”的“服務窗”,商戶在支付寶平臺開通服務窗之後,支付寶用戶可以自行關註商家的服務窗。

此後,支付寶錢包啟動了旨在令O2O落地的“未來計劃”,其中包括未來醫院、未來公交、未來生活廣場等一系列子計劃,以將支付寶接入到醫院、公交、商場、地鐵、酒店、美食等生活場景,消費者未來可以在支付寶錢包中找到線下的消費、服務場所,並且用手機通過支付寶錢包完成支付。比如,通過支付寶錢包推出的“未來醫院”計劃,消費者可直接實現就近選擇醫院、掛號、醫院導航、候診排隊、繳費、取報告以及醫患互動功能。

不甘示弱的微信在2014年8月28日推出了“智慧生活”全行業O2O解決方案,為各行業的合作商家提供“連接一切”的能力。具體而言便是,以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為基礎,幫助傳統行業將原有業務“移植”到微信平臺。

比如,智慧酒店,可以實現微信自助選房、微信開門、微信客服和微信支付;智慧餐廳,可以微信自助點餐、微信呼叫服務和自助結賬;智慧醫院,可以全流程微信掛號、到號微信提醒、微信支付結賬、微信查驗檢查單;智慧票務,實現微信支付購票、微信選座、無紙化門票,甚至微信演出互動;智慧景點:可以隨時隨地手機訂票、wifi覆蓋、信息實時發布、定制化客服。

9月3日,不甘落後的百度推出了“直達號”,全力搶食O2O市場。直達號類似於微信的公眾號,是商家在百度移動平臺上開設的賬號,消費者在其移動平臺(搜索、地圖等)上搜索商家的名稱時,百度會在移動端優先呈現商家的直達號,而如果消費者在搜索框里輸入“@商家名稱”,則可以“直達”商家的直達號平臺。通過這種方式,百度將線上有明確消費意向的用戶引導到線下的商家,促成消費,並沈澱用戶進行粉絲營銷。

O2O競賽,孰強孰弱

經過之前的試錯與糾偏,BAT三家的O2O模型日趨一致,而且基本在向騰訊的方向靠攏。O2O不同於以往PC端的電子商務,其目的在於將線下的所有傳統商業實現電子化,通過移動互聯網將線上的用戶(消費者)與線下的商家銜接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商業生態體系,並且令線上與線下通過關系鏈進行自發的商業互動。

一個完整的O2O閉環,由入口(線上用戶來源)—支付(實時結算)—線下(傳統商家銜接)—場景(消費者使用習慣)四個環節構成。在這四個要素中,BAT三家各自的能力與稟賦高差不一。

入口:騰訊最優。目前阿里支付寶錢包所能獲得的移動端流量遠不及百度及騰訊。而騰訊與百度在移動端獲取流量入口方面,即便總量不相上下,但百度的流量是遊離的,遠不及關系鏈極強的微信。阿里做O2O在入口方面還存在線上線下互博問題,線下商家希望O2O平臺將用戶引流過來,而阿里由於比價功能的存在,甚至有可能將線下原本的用戶引流到了線上。而在商家日後的粉絲營銷及客戶關系管理方面,百度甚至不及支付寶錢包,更不用說微信了。因為多數人都不會為了搜索目的而去註冊賬號,即便有百度賬號的用戶也不會單純為了搜索而去登錄,如此,百度直達號的商家很難積累粉絲,進行後續的互動與營銷。

支付:阿里最優。支付寶錢包的用戶數量大大高於微信支付的用戶數量,雖然目前微信支付在奮起直追,但在支付習慣上用戶還是天然傾向於支付寶。微信支付唯一的優勢是,因為與微信捆綁為一體,而微信的用戶黏性大大高於支付寶錢包,隨著時間的積累會大大激活微信支付的使用數量及頻率。而百度雖然也推出了百度錢包,但目前基本還無法對百度的O2O戰略形成有效支撐,缺失了支付環節,甚至可以說百度連O2O的商業閉環都還未有效形成。

場景:百度最弱。在O2O的閉環中,除了要有足夠多的可能引導線下的用戶,還要培養用戶在線下消費時使用移動支付工具的習慣。無論是在購物、餐飲、旅遊、住宿等衣食住行的各方面,都要有足夠多的場景提示用戶使用移動支付。此方面無論是支付寶錢包還是微信支付,都在積極聯合商家培育用戶的使用習慣,而百度錢包因用戶基數的問題,在使用場景的推廣方面也是相差太遠。

線下:阿里最優。O2O的閉環中,最終的落腳點還在線下的商家,亦即,要有足夠多的線下商家接入到O2O平臺上。線下與O2O平臺的對接也最為複雜,不僅涉及地面掃街式的商業拓展,還涉及線下商家後臺IT系統的改造,使之與O2O平臺能夠無縫對接。對線下商家IT系統的技術改造,對於BAT來說可能並不是什麽瓶頸。關鍵是對線下商家的拓展速度的比拼,而在這方面以強大運營能力著稱的阿里有著天然的優勢。此外,如何培育商家在O2O平臺上進行有效的營銷與客戶關系管理,阿里在之前的電商領域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而百度及騰訊幾乎需要從頭學起。

機會在誰手上?

整體而言,在O2O領域的布局方面,騰訊與阿里應該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雖然阿里在線下地推、支付方面強於騰訊,但在流量入口、在社交營銷方面卻是大大弱於騰訊。更為關鍵的是,移動端的O2O是去中心化的,這與阿里之前在電商領域集中流量進行“灌溉”的模式有著極大的差異,而與移動社交的去中心化是天然匹配的。當然,不管騰訊還是阿里,都未曾掌握O2O商業世界的規則,這場開疆拓土中最終誰能占優,取決於誰的執行力大、誰走的彎路更少。

這場O2O大賽中,百度暫時處於最不利地位。入口、支付、場景、線下,百度無一環節占據優勢,甚至其直達號本質上還只是定向廣告而已,畢竟沒有支付就沒有O2O閉環。如果說騰訊和阿里已經開始小跑前進,百度則還在蹣跚學步中。



來源:新財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68

華為終端發力美國市場:自建電商平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7/148770.html

i黑馬:過去一年,華為終端在美國市場的整天表現並沒有太多改善,2015年,華為方面將在戰略上做調整,將重點放在對新渠道的開發和建設上,以求找到新的突破口。而對於美國運營商渠道的地位,華為稱會繼續加強合作,但也不能完全只依靠運營商。
 
\美國當地時間1月6日,CES 2015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今天在拉斯維加斯正式拉開帷幕。據記者現場觀察,相比往屆多數手機廠商並沒有新品發布,反之,家電廠商在開展的前一天頻繁重磅出擊,以至於業界一致認為,CES又回到了當初的家電展。

從今年表現尚佳的華為終端來看,也是沒有任何新品發布。對此,消費者BG營銷副總裁邵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按照華為終端整體產品規劃周期,CES展並不在列;其次,在美國市場,華為終端的整體表現在去年並沒有太多改善。”
不過,在2015年,華為終端針對美國市場已規劃了一些列措施。“在美國市場,運營商的強勢地位依然無法撼動,華為一方面在繼續鞏固關系,從OEM轉型;另一方面將開辟新的渠道,以找到最佳的突破口。”
 
美國自建電商渠道
 
眾所周知,與全球其他區域不同,美國市場的智能手機銷售大約95%都是通過運營商渠道賣出去的。業界常說,誰能搞定美國運營商,誰就能在當地手機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而在國內大賣的華為手機,在美國市場的經歷卻頗為曲折。究其原因:一方面長期的OEM角色轉變緩慢,另一方面華為身份等因素一直遭遇美國市場的排擠。
 
對此,邵洋坦言,“去年我們在美國市場的份額都不及2013年,一是重心都放在了歐洲、亞非拉等市場,美國市場受很多因素困擾開展並不理想。但從2014年第三季度開始,我們有目標的開始突破美國市場。”
 
據了解,在美國市場最重要的運營是Verizon、AT&T、Sprint、T-Mobile四家,後兩者分別被AT&T和日本軟銀所並購,但在美國市場依然保持著獨立運營。華為終端目前主要與T-Mobile合作居多,早先計劃與最大的Verizon合作就是因為政府因素等沒有達成。
 
對於美國運營商渠道的地位,邵洋稱會繼續加強合作,但也不能完全只依靠運營商。於是在去年6月份,華為開啟了美國手機渠道的變革,自建官方B2C網站(www.gethuawei.com),入駐亞馬遜(美國)電商平臺,發布中高端手機,試圖用國內單品制勝的互聯網打法去征服美國民眾。
 
據騰訊科技了解的最新消息,目前該平臺已對外開售產品,主要以P系列為主,日銷量百臺左右,預計今年二季度開始,獨立品牌榮耀的產品將進駐該平臺,正式向美國用戶開放。去年11月,榮耀在歐洲發布了品牌正式進軍歐洲市場。
 
據了解,從去年華為終端全球市場增長情況來看,北美市場增長超過300%位列第一,其次是增長98%的亞非拉市場,之後是68%的歐洲市場,最後是中國市場。“北美市場之所以增速高是因為基數較低,空間大;中國市場雖然增速不如其他市場,但產品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中高端產品的效應已呈現出來。”
 
華為終端美國公司總裁許誌強此前曾透露,直銷的電子商務業務模式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而最近各大運營商取消補貼舉措將令直銷市場變得更加龐大。華為認為,電子商務將是未來與消費者進行接觸的渠道,營銷、銷售以及服務支持都是如此。
 
市場投入還需觀察
 
作為負責全球市場營銷戰略的邵洋對美國市場的投入目前還在思索中,他對騰訊科技說,“目前營銷還並不是打開美國市場最先要做的事情,渠道的變革是否能成為真正的切入點還需要時間驗證。”
 
據了解,去年華為終端在歐洲市場的表現可圈可點。品牌知名度和產品銷量均有兩位數的提升。尤其是在營銷方面的頻繁舉措,贏得了市場和用戶的一致好評。如簽署了西甲、德甲、英超等足球豪門。
 
對於美國市場下一步的營銷和投入,如上述所言,華為並不急於開始。據了解,雖然華為還沒有主動出擊,但已有相關行業的營銷意向。如美國流行歌手Lady Gaga的運營公司曾找過華為終端談全球產品代言,變形金高制片方也曾找過,但終因其他因素沒有達成最終合作。
 
目前,華為終端要想在美國市場有所突破還要看設備系統的表現,因為一直以來美國政府對華為的封閉態度一直未有松動。
 
據《華爾街日報》近期報道,華為高級副總裁陳黎芳在出席WSJD Live大會時表示,華為希望憑借先進的技術突破封鎖,進軍美國市場。
 
華為預計,該公司2018年的收入將達到4357億元人民幣。此外,由於智能手機銷量增長的推動,華為去年在中國的營收同比增長14%。2015年華為智能手機全球銷量目標1億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471

智能電視: 終端估值體系革新 分享電視互聯網價值盛宴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91

智能電視行業研究報告: 終端估值體系革新   分享電視互聯網價值盛宴
作者: 金星

行業發展的下一步趨勢是什麽?

一方面,行業流量集中度會快速提升,加強終端對內容的粘性與話語權。我們判斷,龍頭廠商將在2-3年內快速達到2000~3000萬臺激活終端,憑借規模優勢形成集中流量導入,呈現流量集中度>智能電視集中度>電視集中度的局面。

另一方面,產業資本融合加速打造行業全新生態。未來智能電視生態比拼的是硬件+內容的綜合運營能力,互聯網巨頭將通過合作加速搶占大屏入口,並會通過互聯網與資本的合力催化各類新模式快速成熟。我們預計優質內容與強勢硬件的資本融合有望在2015年漸次落地,成為行業發展的進一步催化劑。

為什麽硬件終端能夠分享電視互聯網爆發的價值盛宴?

我們認為核心原因是,終端+操作系統是電視互聯網的核心入口。硬件技術碎片化加強了終端企業對操作系統的控制力,從而牢牢控制用戶;封閉的監管系統則賦予了終端企業對內容的選擇權。與移動互聯網進行對比,移動互聯網的入口位於多個層級,格局分散;但各大應用分發平臺依然具備極高的話語權,分成比例高達30~50%。我們認為電視終端作為更加集中的流量入口,將獲取更大分發價值。此外,流量入口的價值不只是分發,終端企業還可開展廣告運營、數據挖掘以及電視電商平臺等業務。目前運營收入呈現爆發增長態勢,預計後續運營數據仍有望持續超市場預期。

硬件公司用戶運營的市場空間有多大?

電視互聯網發展迅速,硬件終端將通過用戶運營獲取巨大增量價值,我們從兩個角度估算市場空間。以整體市場規模測算,終端用戶運營整體市場空間長期有望達到300~400億元。以單一平臺用戶價值測算,龍頭公司用戶運營對應市場空間長期也有望接近百億級別。在電視互聯網經濟大爆發的起點,我們認為,硬件終端盈利模式的巨大變革同樣將驅動估值體系發生變化。

風險因素:監管過於嚴厲;用戶習慣培養較慢;巨頭不計成本布局終端。

投資建議:智能電視產業鏈發展快於預期,商業模式進入爆發拐點,硬件價值重估有望率先發生。

一、互聯網向客廳加速滲透,電視互聯網爆發在即

(一)PC、移動端流量增長放緩


PC、移動端互聯網用戶數量遭遇瓶頸,流量增長逐步放緩。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經歷了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兩大時代。20年前,中國首次加入全球互聯網大家庭,PC互聯網時代正式起航,如今,中國成為全球互聯網用戶數最多的國家,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互聯網公司。2007年,蘋果iPhone的推出,引爆了移動互聯網市場的發展。經過數年的快速普及,中國已擁有超過5.5億移動互聯網用戶,市場規模2100億元。然而隨著用戶數量逐步達到瓶頸期,流量與市場規模增速已逐步放緩。


(二)電視互聯網步入大爆發時點

智能電視快速放量,電視互聯網用戶普及率即將邁過10%關鍵點。2014年是中國智能電視第一個放量銷售的年份,全年智能電視銷售滲透率超過50%,行業累計存量接近3000萬臺左右,存量用戶滲透率達到5%。2015年,智能電視滲透率有望達到70~80%以上,電視互聯網用戶滲透率即將跨越10%的關鍵點,龍頭公司激活終端數量超過千萬臺,日均活躍用戶超越500萬,達到規模運營起點。(註:用戶滲透率的定義:智能電視存量占全部電視存量的比重)



伴隨用戶普及與流量激增,電視互聯網經濟步入大爆發時點。讓我們回憶一下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普及率從10%邁向30%時發生了什麽?應用市場規模大爆發,各類可盈利的商業模式迅速形成,PC互聯網成熟的生態逐步轉移,此外,巨頭加速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這一切無一例外都會在電視互聯網經濟中出現。

電視互聯網經濟從無到有,長期市場規模高達數千億,空間廣闊。

(1)視頻類業務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級別(包含電視視頻廣告與內容付費服務)。中國傳統電視生態市場價值達到2000億元左右,包含1300億元傳統電視廣告與700億元有線電視收視服務費。隨著用戶觀看時長與流量逐步轉移至智能電視,市場價值也將出現轉移。同時互聯網各類創新有望提升用戶對優質內容的付費意願,與電視互聯網視頻相關的市場規模將快速發展,長期來看有望達到千億規模。



(2)電視遊戲與應用類業務合計市場規模預計長期可達到500億級別。
電視遊戲:目前全球電視遊戲市場規模為300億美元,其中扣除硬件銷售,遊戲付費市場規模在200億美元左右,占全球遊戲產業規模的比重達到穩定的20%。根據艾瑞咨詢預測,長期來看,中國遊戲產業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2014年為1108億元),假設電視遊戲從無到有,占比達到10~15%,市場規模將達到200~300億元。其他各類應用以及衍生的廣告業務:如在線教育、音樂、社交等,估算市場規模也將超越百億級別。


(3)電視端購物市場規模保守估計將達到3000~5000億。2014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規模達到2.8萬億元,增長率高達50%,根據艾瑞咨詢預測,中國網絡購物市場規模長期有望超過7萬億元,隨著電視端支付體系成熟以及用戶習慣的轉移,假設電視端購物占比未來達到5%左右,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0~5000億元。



二、終端+操作系統是電視互聯網的核心入口

(一)相較移動互聯網的分散入口,電視互聯網入口集中


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呈現多元化特征,格局分散。最底層的是硬件+操作系統,通過打造封閉或半封閉的模式,形成極強的用戶粘性及流量導入作用,例如蘋果+iOS,小米+MIUI。其次是純操作系統層級,例如MIUI等定制型操作系統。在應用商店層級是91助手、360手機助手等應用分發平臺。APP層級則是微信、百度地圖、大眾點評網等超級APP。



(二)電視互聯網:終端+操作系統是最重要的流量入口

由於電視系統的封閉性、硬件技術標準碎片化以及用戶操作習慣,電視互聯網的入口將集中在終端+操作系統層面,其中操作系統是運營的核心。


技術碎片化使得終端與操作系統的結合十分緊密,操作系統由硬件廠商牢牢把控。由於電視硬件具備不同的技術標準,型號多樣,同時需要提供直播信號支持,因此電視操作系統需要與不同的芯片與硬件做底層結合,開發與維護難度較高。硬件廠商對操作系統的研發均經歷了多年的探索,方才形成了統一的運營平臺。我們認為,操作系統是實現用戶運營的關鍵環節,主流廠商一定不會將操作系統控制權交予第三方,並且電視系統刷機難度極高,用戶控制權將被硬件廠商牢牢把控。

電視系統的封閉性監管賦予硬件終端選擇權。電視屏幕的內容呈現受到廣電總局嚴格的監管,內容提供方的選擇權從消費者手中轉移至終端企業,APP的上線目前也需要經過終端企業報備牌照商進行審核,同時未來廣電總局要求禁止終端給用戶提供U盤、SD卡等外部安裝APP的途徑。因此,用戶自主選擇內容的權力大大減少,電視廠商實質上通過對操作系統的控制掌握了內容以及APP的選擇權,成為最重要的流量入口。

用戶操作習慣決定首頁EPG具備極強的流量導入效果,第三方平臺的生存空間較小。用戶對電視的操作要求簡單,不會像手機一樣進行多層級的自行探索,因此電視首頁EPG具備極強的流量導入效果,第三方應用平臺與超級APP很難成為電視領域的流量與應用分發平臺。例如TCL與愛奇藝的兩種合作模式,第一種是在應用界面上架愛奇藝標準版APP,另一種是推出愛奇藝TV+,在首頁EPG集成愛奇藝內容,二者的活躍用戶率差別達到3倍以上。

(三)流量入口集中,終端價值凸顯

1、電視終端分發價值突出


移動互聯網各類應用商店的分發比例高達30~50%。移動互聯網由於開發端極其分散,各大主流應用分發平臺具備很高的話語權,分成比例均高達30~50%。以小米為例,憑借小米手機+MIUI系統打造的半封閉生態,小米的分發能力極強。2014年7月MIUI的單月營收首度破億,其中超過60%來自於遊戲分發,在MIUI上線的《全民奇跡MU》首日充值高達2600萬元,2015年MIUI的營收或達到30億元以上。


電視互聯網流量入口集中,分發價值更加突出。隨著主流電視廠商智能電視銷量的不斷增長,未來智能電視終端將形成幾大分發平臺,具備很強的話語權。我們預判部分龍頭電視廠商將在視頻內容領域獲取10~20%的分成比例,在電視遊戲、電視教育、各類應用終端中獲取超過30%以上的價值分成。

短期視頻廣告分成模式將率先落地,電視遊戲等應用市場靜待爆發。優酷土豆、愛奇藝今年均將開始上線TV端視頻廣告業務,全年目標均超過億元級別。預計部分黑電龍頭公司2014年即可獲得數千萬級別的視頻廣告分成收入。電視遊戲方面,行業流水規模進入爆發時點,騰訊遊戲、西山居等大型遊戲廠商均開始進軍TV端遊戲開發,未來電視遊戲市場的發展值得期待。

2、流量入口的價值不只是分成


創新業務與廣告運營價值凸顯。
先分享兩個數據,(1)TCL全球播業務(即電視院線,關於全球播業務的詳細介紹請參考中信家電前期報告)經過2個月試運行,目前用戶規模達到30萬,每日營收超過3萬元,其中三分之二為廣告業務收入。我們預計全球播2014年底將達到500萬用戶,並且隨著電影內容的不斷完善,運營能力也將大幅提升,2016年有望貢獻超過2億元營收及數千萬元凈利潤。(2)創維數碼的直通好萊塢業務,2014年已達到3000萬收入,其中創維分成比例超過60%,我們預計其直通好萊塢業務2015年收入有望達到6000萬元。

廣告業務市場空間巨大。智能電視的產品形態使得電視廠商可以在任何視頻與應用的顯示界面上層添加廣告,隨著硬件平臺效應的不斷增強,廣告業務的快速爆發將為硬件廠商帶來可觀的收入規模。僅開機廣告這一簡單的形式,目前的市場價值(針對單個龍頭廠商)便已經達到數千萬元。而一旦電視廠商形成千萬級別的日活躍終端,其廣告價值不亞於一個中等規模的電視臺。

數據運營——精準營銷的金礦。通過對操作系統的控制,電視廠商可以獲取用戶的觀看信息(出於對隱私的保護只會獲取正規途徑播放的內容)。一方面,可以通過對觀看數據進行分析匯總,可以形成精確的收視率報告,為電視臺、廣告主、內容制作方提供指引。另一方面,隨著用戶觀看數據的持續搜集,將形成每個用戶的特征肖像,為實現精準營銷與服務提供打下基礎。目前,TCL、長虹、寬帶資本合資的歡網科技以及創維數碼旗下酷開公司均已經開始數據運營業務。

電商購物平臺——做電視領域的淘寶。電視電商市場空間廣闊,並且可以與電視內容、廣告進行配合,開創全新的購物場景體驗。目前部分龍頭公司已在其智能電視上試水電視購物業務,根據銷售額或銷售利潤獲取1~3%不等的分成。我們認為,隨著龍頭公司終端數量的增長,其平臺效應將不斷提升,具備發展電視電商平臺的基礎,長期潛力巨大。

三、產業趨勢:流量集中度快速提升,資本融合大勢所趨

(一)流量集中度快速提升,黑電龍頭話語權顯著


未來智能電視領域將出現流量集中度>智能電視集中度>電視集中度的局面。目前黑電龍頭液晶電視市場份額均在15%左右,而智能電視市場份額則接近20%,國外品牌份額顯著縮水。隨著智能電視滲透率不斷提升,部分低端品牌將逐步退出市場,國外品牌由於智能電視內容的缺失,份額也將不斷下降,龍頭市場份額有望持續提升。此外,龍頭廠商在智能電視用戶運營領域探索多年,實際可運營終端存量出眾,將率先實現規模化運營,預計電視領域流量集中度將遠超市場預期。



龍頭硬件廠商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將不斷提升
。由於黑電制造與分銷存在一定門檻,沒有數年積累,一個全新的品牌很難在短期內達到300~400萬臺以上的銷量。主流黑電廠商將在2-3年內快速達到2000~3000萬臺激活終端,形成大量活躍用戶。不僅構成了分發壁壘,同時將極大的增強落地在平臺上的內容粘性,進一步增強平臺吸引力,因此預計龍頭硬件廠商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將不斷提升。

(二)內容&硬件強強聯手,資本融合大勢所趨

智能電視生態比拼的是硬件+內容的綜合運營能力。隨著主流黑電廠商用戶數量的不斷提升,綜合運營能力的差異將決定行業未來的競爭格局。如何更好地挖掘用戶價值,提升ARPU值是實現平臺效應最大化的關鍵。新的產業環境下,內容與硬件將融合發展,優質的內容將吸引用戶,實現流量變現價值,並加強硬件吸引力;硬件直面用戶,作為內容的渠道與流量的入口,是內容迅速分發落地的保證,並可鞏固內容黏性,實現對用戶的真正控制。



新模式的快速成熟離不開資本與互聯網的推動,預計股權層面的深度合作有望成為行業新趨勢。內容提供方、互聯網企業與硬件終端在業務層面的合作只是開始,智能電視新模式的快速成熟也離不開外部資本與互聯網力量的推動。目前龍頭硬件廠商均成立了獨立的子公司或團隊負責智能電視業務,部分已經開始獨立融資。參考小米投資愛奇藝,我們預計未來進一步的融資、引入外部合作夥伴推動業務發展將成為行業新趨勢。


鵬博士已發布大麥電視,我們預計未來不排除仍有公司涉足終端業務,但我們堅定看好強強聯合的生態鏈所產生的價值。產業鏈上仍會有新的參與者基於自身業務優勢向硬件終端延伸,希望打造自己的流量入口平臺,這恰恰體現了硬件終端在電視互聯網中的核心入口地位。但未來2-3年是電視互聯網發展的寶貴時間窗口,互聯網巨頭已來不及摸索電視制造,選取具備規模優勢的龍頭黑電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才是正確選擇。讓專業的人負責專業的事,我們堅定看好強強聯合的生態鏈所產生的價值。

四、風險因素

針對互聯網電視的監管收緊;用戶習慣培養較慢;互聯網巨頭不計成本布局終端。


五、投資策略

(一)終端估值體系革新,分享電視互聯網價值盛宴


電視互聯網市場空間巨大,黑電龍頭估值體系有望革新。隨著終端存量規模與用戶數量的不斷積累,黑電龍頭來自於用戶運營的收入與利潤將快速增長,長期空間廣闊。伴隨盈利模式的變化,相應估值體系也有望出現革新。以整體市場規模測算,終端用戶運營對應市場空間長期有望達到300~400億元。根據電視互聯網經濟市場規模以及黑電龍頭分成比例測算,黑電產業用戶運營價值長期有望達到350億元以上。

以單一平臺用戶價值測算,龍頭公司用戶運營對應市場空間長期有望接近百億。我們假設龍頭廠商長期達到5000萬臺激活終端,以每臺終端150~200元ARPU值計算,對應價值75~100億元。


(二)投資建議


智能電視普及率即將邁過10%,正是電視互聯網經濟大爆發的起點,這個階段終端硬件(新政策監管下產業鏈三大參與者之一)價值重估的彈性最大,維持對黑電龍頭的堅定推薦。2014年末中國智能電視存量占電視機存量比例為5%,根據銷量判斷,我們預計智能電視普及率將在今年超過10%的關鍵點,龍頭公司日活躍終端數量突破500萬臺,智能電視規模運營起步,商業模式步入爆發時點。維持對黑電龍頭公司的堅定推薦。

(來源:中信證券、i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359

兆馳借力東方明珠海爾切入終端 互聯網電視醞釀變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253.html

兆馳借力東方明珠海爾切入終端 互聯網電視醞釀變局

一財網 王珍 2015-06-18 22:31:00

在顧偉看來,互聯網電視行業將重新洗牌。他認為,之前一些互聯網公司與傳統彩電廠合作,由於雙方都要爭奪用戶的主導權,所以很難真正深入合作。而東方明珠、兆馳均從B2B領域切入B2C的終端,加上優勢互補、資本聯姻,雙方可以真誠合作、用戶共享。

互聯網電視的江湖不只有口水仗,還有真槍實彈的比拼。國內最大的彩電代工廠兆馳股份(002429.SZ)正打算從幕後走到前臺,它還邀來了兩大合夥人——國內最大的互聯網電視集成播控平臺運營商東方明珠(600637.SH,由“百視通”更名而來),以及白色家電巨頭青島海爾(600690.SH)。

據兆馳股份6月18日晚公告,東方明珠、青島海爾將參與認購兆馳股份的非公開發行的股票。其中,東方明珠和母公司SMG(“上海文廣集團”)一共出資33億元,占增發後兆馳總股本的14.06%;青島海爾出資3.7億元,占增發後兆馳總股本的1.58%。值得關註的是,此次增發完成後,東方明珠、SMG、青島海爾將依次成為兆馳股份的第二、第三和第五大股東。

兆馳股份、東方明珠、青島海爾三方“聯姻”,劍指互聯網電視終端。兆馳股份將與東方明珠聯手推出自有品牌的互聯網電視,並借助青島海爾在國內完善的銷售渠道、配送和售後服務網絡,迅速提升銷量,擺脫以往單純代工的角色,東方明珠則借此完善互聯網電視生態圈。

一拍即合

兆馳股份與東方明珠、青島海爾的資本結盟,可以說是一拍即合。兆馳股份與東方明珠三周內敲定戰略合作;而兆馳股份與青島海爾“確定關系”,也就在一周之內。

各自清晰的戰略目標、明顯的互補優勢,成為這場“閃婚”背後的推動力。兆馳股份董事長顧偉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兆馳有硬件規模制造和成本控制優勢,將“由消費類電子制造向互聯網電視聯合運營”轉型。

“東方明珠是國內最大的互聯網電視運營商,有豐富的內容和運營經驗、超強的資金實力,”顧偉說,正由有線電視、IPTV運營商向互聯網電視運營商轉型。“2015年5月底,我們在東方明珠OTT機頂盒的招標里中標,談到向互聯網電視轉型,雙方很投機,一拍即合。”

而青島海爾2015年不斷推進智能家居戰略落地,它有完善的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和服務網絡,也很看重互聯網電視的入口。顧偉透露,此前兆馳替海爾旗下的統帥電視做ODM代工,雙方合作過程中,海爾獲悉兆馳增發融資、做互聯網電視,幾天之內就確定也要加入進來。

通過三方“硬件+內容+渠道”的合作模式,兆馳計劃三年內發展1000萬互聯網電視月活躍用戶,並參與互聯網電視的內容運營、收益分成,通過為活躍用戶提供增值服務,獲得除硬件之外的、長期穩定的收益。

為了這個目標,兆馳這次增發募集的36.7億元,將投向三個項目:一是智能電視的硬件平臺;二是搭建包括視頻、遊戲、醫療、教育、電商等在內的內容雲平臺,戰略合作夥伴東方明珠是國內七家互聯網電視牌照方之一,其母公司上海文廣集團擁有強大的電視制作能力,旗下風行網聚合了大量視頻點播內容,兆馳未來還將自建或收購視頻內容網絡雲平臺,並引入專業運營團隊;三是搭建全渠道覆蓋的自有品牌銷售平臺,除了借助海爾每年銷售數百萬臺液晶電視的線上線下渠道,還將建設自有的互聯網品牌和網上商城。

“硬件由兆馳生產、銷售,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平臺由兆馳、東方明珠共同運營,用戶資源雙方共享”。一位東方明珠的內部人士對合作也充滿期待,“這次通過參與兆馳定增並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東方明珠正式開啟了互聯網電視B2C戰略,形成B2B和B2C兩個戰場的雙線布局,合作各方將共同打造集內容、渠道、平臺、終端和應用服務於一體的互聯網電視生態圈。”

其實,優酷土豆、愛奇藝、小米等網絡視頻商和互聯網公司也向兆馳“拋繡球”,為什麽兆馳還是選擇東方明珠呢?顧偉坦言,東方明珠方面有互聯網電視牌照和豐富優秀的內容,且資金實力雄厚,這次一下子斥資33億入股兆馳14.06%,雙方將實現真正的深度合作。

轉型

2015年50歲的顧偉,頭發有點花白,但說話幹脆、行事利落。在彩電行業摸爬滾打20年,使他對行業趨勢變化的感知很敏銳。

“ODM代工業將來會碰到瓶頸,未來所有電視都是互聯網電視,既然認清這個趨勢,為什麽不放手一搏呢?”顧偉告訴記者,他在2014年年底想清楚了這點,“開竅了”。

他的自信,緣於兆馳與一般代工廠不同:兆馳有自己的設計、研發能力,而且成本控制力很強。顧偉說:“我們是ODM,客戶直接從兆馳開發的產品中挑選型號。”結果是,兆馳股份2014年營業收入71億元,凈利潤6.66億元,凈利潤率高達9.38%。

“在成本控制上,我們采取兩大策略。”顧偉曾說,一是對內標準化,如目前所有電視只有大中小三塊解碼板,標準化可以帶來大的采購量,一次采購50萬元跟采購10萬元的成本是不一樣的;二是采購的標準化,可以加快開發速度,縮短推出產品的時間。

即便如此,ODM代工業仍然面臨挑戰。兆馳在公告中坦言,公司及下遊傳統家電行業客戶均受到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沖擊:部分企業放棄通過電視機銷售實現盈利的模式,轉為通過提供內容、增值服務以實現盈利;部分互聯網電視品牌直接與用戶對接,快速響應用戶需求,這些使傳統電視制造企業的總體市場份額出現下滑。

中國宏觀經濟的大環境,也迫使東南沿海的代工企業轉型。總部位於深圳的兆馳,眼看著當地人工成本不斷上漲,已在江西設立了一個LED封裝的工業園,但仍需未雨綢繆。兆馳在深圳龍崗的新工業園計劃2015年下半年全面投入使用,將大量采用自動化的生產設備。

2015年一季度,兆馳的營收和凈利潤同比有所下滑。顧偉解釋說,主要是因為生產逐步搬遷到新工業園,有一個磨合過程。他自信地說,一旦搬遷到新工業園,兆馳將節省30%的人員,而且年產能提升至1400萬臺電視和1500萬臺機頂盒,“三年內將實現工業4.0”。

與工業4.0同樣重要的是,兆馳商業模式的轉變。顧偉透露,電視ODM代工業務未來可能剝離獨立運作,當然仍將由兆馳控股;兆馳的主業將逐漸轉變為互聯網電視及運營。

變局

互聯網電視2015年不斷升溫,不再是傳統彩電廠的獨角戲,網絡視頻商、互聯網巨頭、廣電運營商、牌照商、代工廠、寬帶商都紛紛涉足,也想來分一杯羹。

在顧偉看來,互聯網電視行業將重新洗牌。他認為,之前一些互聯網公司與傳統彩電廠合作,由於雙方都要爭奪用戶的主導權,所以很難真正深入合作。而東方明珠、兆馳均從B2B領域切入B2C的終端,加上優勢互補、資本聯姻,雙方可以真誠合作、用戶共享。

“而相比於其他一些封閉的競爭者,我們這種通過各自優勢和強力資本紐帶形成的三合一模式,勝算更大。”顧偉自信地說,而且各自因此而獲得的新增利潤都是低成本的。

不過,像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巨頭,之前嘗試做自主品牌的電視機,最後也不了了之。顧偉說,兆馳的做法不同,不會自己一捅到底,將通過開放合作,來實現從後臺到前臺的轉型。

IHS Display 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認為,牌照商和代工廠聯手切入終端,品牌和渠道將是難點。對此,顧偉回應說,兆馳這次還引入青島海爾的戰略投資,就是看中海爾龐大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渠道體系;“高性價比的產品、豐富的內容,將有助於自主品牌的提升”。

“小米機頂盒和電視機,花了三年累計銷量才650萬臺,兆馳三年1000萬的目標可能會有壓力。”中怡康黑電研究中心總經理彭顯東分析說。而顧偉表示,三年內實現月活躍用戶1000萬的目標,不只通過電視機,還可以通過機頂盒實現,將來合作三方參與的這個互聯網電視運營平臺系統還可以置入海爾渠道分銷的其他電視機內。

融合網的總編輯吳純勇認為,東方明珠此前已經控股或參股了廣電網絡(陜西)、東方有線、新疆有線、太原有線等五地的有線電視廣電運營商。與兆馳合作,東方明珠可以對接已有的廣電渠道,獲得互聯網電視入口,搶先實現“DVB+OTT”(直播+點播)的模式。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00

擬重大投資智能終端 樂視發布停牌公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2458.html

擬重大投資智能終端 樂視發布停牌公告

一財網 劉佳 2015-07-08 12:25:00

有接近樂視的人士認為,樂視在公告中所指擬在智能終端領域進行重大投資,仍是圍繞手機這一智能終端進行布局。

經歷了連續兩日的跌停之後,7月8日,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籌劃重大事項停牌公告。

公告稱,樂視擬在智能終端領域進行重大投資,本次投資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公司在智能終端領域的影響力,為公司直接帶來大量的智能終端入口資源,對公司提高具有高粘性的用戶規 模具有重要意義,充分體現了公司“樂視生態”的開放性,與外部資源共生、共 享、共贏,不斷創造全新的產品體驗和更高的用戶價值的理念。

該事項屬於尚未披露重大事項,且尚存在不確定性,為維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避免公司股價異常波動,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和《創業板上市公司規範運作指引》等有關規定,經向深圳證券交易所申請,樂視自2015年7月8日開市起停牌,待公司披露相關事項後複牌。

有接近樂視的人士認為,樂視在公告中所指擬在智能終端領域進行重大投資,仍是圍繞手機這一智能終端進行布局。

在今年6月底,酷派發布公告稱,樂視移動旗下子公司Leview MobileHKLimited公司認購酷派集團18%股份,樂視成為酷派的第二大股東。樂視董事長賈躍亭隨後在微博中確認了這一投資,稱樂視移動智能公司成為酷派第二大股東,“開放閉環的樂視生態將推動酷派快速進入手機生態時代,酷派深厚的產研供銷、售後能力與樂視強化反(強烈的化學反應),全流程共生共贏。開放的樂視生態,正在推動傳統手機產業進步和變革。”

根據樂視公布的最新數字:樂視超級手機目前總發貨量已超50萬臺,七月份量產爬坡至40萬臺。不過,樂視移動總裁馮幸告訴記者,和酷派方面的洽談尚處於資本運作層面,尚未落實到業務階段,什麽可能都會有。

而對於樂視和酷派未來的合作方向,馮幸透露,樂視會和酷派集團在手機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全部合作,進行優勢互補,此外,樂視內容和酷派硬件也會進行全面合作。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除了手機入口,對於剛剛進入手機領域的樂視而言,更看重的是酷派作為傳統手機廠商的固有優勢——龐大的生產供應鏈能力。酷派的研發優勢、成熟的傳統制造和供應鏈、以及渠道優勢的價值,可以幫助樂視間接獲得在產業鏈內更多的話語權 。

編輯:霍光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