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手機業界風起雲湧,操盤手總如走馬燈般變換,唯有葉順發一人獨撐台灣索尼愛立信,一守10年。 Ericsson在台曾經創下6成市占,2001年結合Sony後,磨合不良,沒有新品推出,市占跌到僅剩3%,差點被踢出台灣。 葉順發用磨功穩住基本盤,從通路下手,設立旗艦店、掛招店強化品牌。撐過磨合期,挾二大品牌優勢,陸續強打照相手機、音樂手機,結合天王歌手王力宏造勢,總算由黑翻紅,重返第二名。 哇係豬哥亮,甲你共今晚哪道菜尚好吃…」一頭白髮、手機業界人稱「發哥」的台灣索尼愛立信總經理葉順發,在經銷商家庭日大會上豁出去,扮成豬哥亮,噘起嘴巴,娛樂現場的老闆們。由於他長期跑在第一線,跟許多經銷商老闆相熟,現場笑聲不斷。 品牌合併 陷困境 目前,Sony Ericsson的全球市占率名列第五,但葉順發卻帶領索尼愛立信衝上台灣第二大手機品牌,二○○九年,索尼愛立信在台灣市占率為二三.八%,僅次於NOKIA的三一.二%,是十五到二十九歲年輕族群最愛的手機。 葉順發身段柔軟,正因為他的事業曾經登上雲端,卻也曾重重摔到谷底。在一九九九年台灣易利信時代,他是手機部門的最高主管,而二○○一年十月Sony與Ericsson合併後,卻是惡夢的開始,市占從六○%如溜滑梯般跌到三%以下。 合併前,Ericsson不論在台灣或全球,與NOKIA、Motorola分占手機市場前三大,華人地區採用藝人劉德華、金城武代言極為成功;而 Sony的跨國品牌與行銷奧援,更是其他品牌望塵莫及。這二大品牌的合併,讓同業深恐以後將是Sony Ericsson獨大,簡直可以躺著賺。 沒想到,這卻是一連串困境的開始。合併前,台灣Ericsson曾有過月市占率超過六○%的風光歲月,一支T28靠著金城武代言加持,在台灣大賣超過六十萬支,卻因為零件問題,使用半年後頻傳當機,消費者怨聲載道,紛紛退貨。 放下身段 攻通路 當時剛「扶正」成為台灣索尼愛立信總經理的葉順發,左手忙著滅火,右手安撫通路商,事件好不容易平息,回頭又發現Sony Ericsson產品出現空窗、二年完全沒有手機可以拿出來賣,全球業績狂瀉,台灣市占率也一路下滑至不到三%,從前三名瞬間跌出十名之外。當時 NOKIA、Motorola站穩老大,OKWAP、三星這些「昔日敗將」也迅速追上來,壓得葉順發喘不過氣。 手上無牌可發,葉順發連賭上一把的籌碼都沒有,只好緊抓通路,像個基層業務員一樣天天守住經銷商,就怕流失任何機會。「當時發哥天天跟Bruce(通路商 神腦國際執行副總邱致忠)照三餐打電話。Bruce一早進公司,發哥電話就到,我們都笑稱他們倆通電話的次數比跟老婆還多。」業界人士回憶:「要不是發哥 這樣放下身段、死纏爛打,Sony Ericsson根本沒有產品,市占率不可能還有三%,早該變成○%被踢出台灣了。」 「那時為一張訂單,從早上十一點守到晚上十點慢慢磨,就是不想讓別的品牌趁虛而入。」葉順發搖頭:「通路商沒有在我最困難的時候遺棄我,總還看交情給個幾張單…」 授掛招店 首賣權 靠交情不能撐多久,既然總部缺乏支援,葉順發只好咬牙自己做。Sony跟Ericsson結合,新品牌卻沒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他決定從通路下手,成 立旗艦店,並跟全台通訊行合作「掛招店」──讓通訊行成為特約經銷商,高掛Sony Ericsson招牌來打響這個新品牌。 但此舉在業界並不被看好,因為同業Motorola曾在東區黃金地段設立旗艦店,其他品牌也成立過掛招店,但效果都不顯著。大家都等著看Sony Ericsson要如何靠著這些老招數起死回生。 別人只是將品牌掛在店頭,葉順發不同,為讓掛招店對Sony Ericsson產生忠誠度,他讓掛招店有新款的獨家首賣權,其次,還提供提供消費者軟體升級、維修等服務。業績優異,他不吝嗇贈送手機、免費招待店家全家旅遊;業績不好,則逐年淘汰。 他又花了二年的時間觀察與調查地段,最後在西門町的獅子林成立旗艦店:「這裡雖不是西門町心臟地區,但租金也相對便宜,可以撐比較久。旁邊有電影院,觀眾等電影開場時可進來殺時間。」這個策略果然奏效,旗艦店第一年就獲利。 推高階機 虧轉盈 苦撐二年,直到二○○三年推出直立式的手機T610,創下三小時賣出三百支的紀錄,讓Sony Ericsson終於轉虧為盈。以此訂出二大主力產品線:照相手機與音樂手機。 易立信時代的T68,是全球第一個外接數位相機的手機,待Sony Ericsson合併後,結合Sony的Cyber-shot技術,又開啟照相手機風潮。二○○四年,同業還在推三十萬畫素的照相手機,索尼愛立信就推出 一百三十萬畫素的S700i;隔年,同業在像素上窮追猛趕,索尼愛立信轉而延續Sony的強項Walkman,正巧搭上手機聽MP3的風潮,重回市占第三 的寶座。 二○○五年,索尼愛立信找上屬新力音樂的王力宏擔任產品代言人,並結合當年他發行的專輯《蓋世英雄》作宣傳,廣告、MV、演唱會大舉拉抬品牌聲勢,一年內 在台市占率成長一倍衝破二○%,坐二望一僅次於NOKIA。原本不喜公開曝光的葉順發,因為這一仗打得漂亮,也在媒體上頻頻露臉。 「這不是我的本性,但我願意改變。」一路走來,葉順發都是這樣挑戰自己。他原本只是個宅男工程師,大學畢業後,進入ALCATEL阿爾卡特(原ITT,美 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擔任軍方通信設備測試工程師,工作就是在公司測試、出差、到基地測試,他說:「整天只要跟機器溝通就好,反正我本來就很木訥,不喜歡 接觸陌生人。」 拚衝業務 改個性 後來,到了西門子當應用工程師,他跟著當業務的大學同學出門應對客戶:「那時我就覺得業務真好,下訂領一筆,結案又領一筆,剩下的苦工全是我做。」他決定改變自己的個性:「如果我不改變,一輩子就這樣苦哈哈。改變當然會遇上挫敗,但沒有挫敗過的人生,要成功也很難。」 葉順發鼓起勇氣,苦練英文,雖然競爭對手都是從國外回來的碩士,他卻毫無畏懼,憑著工程基礎,拿下了當時電信局(今中華電信)的訂單,一路從通用、北電、阿爾卡特、易利信到索尼愛立信,由工程師做到總經理,是不折不扣的電信業沙場老將。 這十年,手機業物換星移 ,台灣Motorola換了五任總經理,台灣NOKIA也換了四任,只有葉順發坐穩位置,還因台灣的成功經驗受到英國總部表揚。 父親影響 學工科 葉順發的父親是鐵路局的技工,家中有五個孩子,他排行老四,家境只能勉強溫飽。但父親給他的影響很大:「我爸很能幹,從屋子到水電到所有機械,他都會修,站在他旁邊,只會覺得自己手很不巧,什麼機器都不會修。」 但大學選填志願時,他還是選了工科,後來竟成為整天跟機器打交道的工程師。原本個性木訥,卻強迫自己去學著當業務,也一路當上了總經理。 「如果個性是風,逆著風走遇上的不見得全都是壞事哪。」葉順發說。那天,我跟著他在西門町走走逛逛,總戲稱自己是LKK的葉順發,眼睛卻比我利,很快就在攤子上看出最新流行的玩意。我心想,手機界最資深的總經理,卻做得了最年輕的品牌,果然不是浪得虛名。 後記 ˙葉順發大學時正是民歌極盛期,他自稱是宅男,整天只在宿舍看書、自彈自唱。 ˙葉順發的妻子是電信同業,當時因為業內陽盛陰衰,追求者眾多,在AT&T工作時被外派出國,有人用情書情話綿綿,有人用越洋電話窮追猛打,但害 羞的葉順發只寄上一整捲自彈自唱的錄音帶,沒想到女孩天天聽著歌想家、流眼淚,進而思念起男孩,回國之後,2人果然結為連理。 ˙以逸代勞,雖然跟葉順發跑業務的風格不符,不過,我想,大概這也算是第一代宅男出頭天的故事吧。 葉順發小檔案 生日:1958年5月18日 學歷:輔仁大學電子工程系 經歷:阿爾卡特測試工程師、北方電訊經理、台灣易利信副總經理、索尼愛立信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婚姻:已婚、1子1女 最喜歡:唱歌、晨泳 最討厭:缺貨 經營哲學:充分授權,騎著千里馬絕對比自己跑快。 |
|
||||||
真的非常抱歉!」五月一日,平井一夫首次以索尼(Sony)副總裁的身分出現在媒體面前,卻是向全球用戶九十度鞠躬道歉。這一天距離平井正式升任副總裁,才不過一個月的時間。 索 尼旗下的PlayStation遊戲網路(PSN)與音樂串流服務Qriocity,在四月中遭到駭客侵入,全球已有超過一億名用戶的帳號密碼、郵件信 箱,甚至是信用卡資訊被盜取,超過二○○三年美國線上(America Online)九千二百萬名會員個資遭竊數量,成了「史上單一企業受害人數最多的榜首」。 在這個非常時期,索尼現任總裁施金格(Howard Stringer)並未親自滅火,反而把新上任的副手推向最前線,可說是別有一番用意。這一戰對索尼來說,固然是能否贏回品牌信任的一役,也是測試接班人平井能否真正領導索尼的嚴峻考驗。 平井自一九九五年轉任索尼電腦娛樂(SCEI)以來,肩負著美國電玩市場的開發任務,是PlayStation系列的主要推手,在二○○七年取代素有「PS之父」之稱的久多良木健擔任執行長,四年不到,便使PlayStation 3(PS3)轉虧為盈。 擔任轉型舵手以網路服務,整合各產品 具 有行銷背景的平井善用既有的技術服務拓展新市場,他能夠成功推銷PS3,最關鍵的一環在於從網路服務出發,全面整合索尼家用3C產品。在平井規畫中,不僅 是PS3,任何索尼的設備,從掌上型遊樂器PSP、平板電視Bravia、智慧型手機,到數位相機,使用者只要一機在手,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免費的網路服 務。 當時PS系列被微軟的Xbox 360壓著打,但在他的「技術為底、遊戲為輔」基調政策下,PS3回歸單純的遊戲機角色;另一方面,平井全面開放外部軟體開發者製造跨平台的網路遊戲,以藍光影片等凸顯PS3的特長,藉此拉大和其他遊戲平台的差距。 「對於索尼的轉型來說,策略的關鍵便是將產品透過網路相連接。」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證券資深分析師石野雅彥觀察,平井試圖推動的業務,幾乎每項都與網路有關,稍有差池,平井不只接班不成,想要一舉超越蘋果(Apple)或三星(Samsung)的野心,也可能就此瓦解。 輕忽雲端趨勢缺維安技術,遭駭客入侵 石野雅彥的評論一語中的。索尼日前爆發的個資外洩事件,至今無法確認駭客身分,各界對雲端用戶安全的疑慮四起。最新進度是消息人士對彭博資訊(Bloomberg)表示,駭客是利用網上零售巨頭亞馬遜(Amazon)的零售外租雲端服務系統,以假名設立帳號入侵。 這 條線索的意義驚人,正如雲端管理服務商艾比括(Abiquo)執行長麥爾坎(Pete Malcolm)所指,駭客的戰場已經從自家搬到雲端,任何人都可以隱匿真實身分發動攻擊。再進一步說就是,雲端環境提供使用者異於以往的便利性,卻同樣 提供駭客前所未有的「安全保護網」。 對於想藉由雲端網路技術重振索尼聲威的平井來說,缺乏技術背景因而輕忽這個趨勢,可說是一場隨堂考就壞了十年功,特別是因為平井四月才成為今年六十九歲的施金格所欽點的「四劍客」中,接班聲勢最高的副總裁。 大學畢業就進入索尼的平井,一待就是二十七年,除了衝刺出施金格耳提面命的業績表現,平井具備豐富的國際經驗、重視合作的柔軟身段,加上整合網路行銷的眼光,獲得同樣專注行銷的施金格重用。 面臨接班危機須施展長才,才有望登基 五十一歲的平井出生在東京,但小學起便隨著任職銀行的父親派駐海外,童年旅居日本、美國、加拿大之間,浸淫東、西兩種文化。英、日語雙聲道的平井,因為英文太過道地,許多不知情的記者聽到他開口說母語,才驚訝的發現他「原來也會說日語。」 長大後決定「以日本人走下去」的平井,最終選擇留在日本升學就業。平井一方面有著日本人低調的性格,從音樂行銷出身的他尊重專業,願意接納技術人員的意見;一方面又有美式的親和力,說話時忘情擺動雙手,一掃日本人慣有的拘謹形象。 相對於過去領導者面對外界的戒慎恐懼,平井流暢的簡報能力也讓他獨樹一格。他每每都會在新作發表會上親自示範遊戲,一邊在台上玩著賽車,一邊對觀眾高喊出遊戲的名字,韓國《中央日報》甚至將他稱為「索尼的賈伯斯(Steve Jobs,蘋果執行長)」。 無獨有偶,就在平井力挽資安危機之際,賈伯斯也為蘋果私載用戶隱私權滅火。IT網站MacWorld主編史耐爾(Jason Snell)評論,蘋果雖遲了一星期才回應,但緩慢而細緻的危機處理方式有效的解決問題。 反觀平井,外界美譽能否禁得起考驗,里昂證券分析師高耶爾(Atul Goyal)說:「平井一夫是頭號接班人,但仍須證明自己的能力,現在正是他施展長才的時候。」 |
http://news.imeigu.com/a/1327293663164.html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23日上午消息,據日本媒體報導,目前有多家公司正在考慮與醜聞纏身的奧林巴斯進行股權合作(equity tie),索尼便是其中的「領頭羊」。
日本《Diamond》雜誌表示,奧林巴斯可能會盡快在本週舉辦一場新聞發佈會,或將公佈該公司與索尼進行股權合作的事宜,從而使得索尼推高其現有的0.03%奧林巴斯股份。
《Diamond》還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索尼高管發言稱,索尼CEO霍華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早已通過了此項交易提案。
索尼是奧林巴斯的圖像傳感器供應商,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及精密儀器製造商之一。投資人與媒體此前都曾放出風聲稱索尼對奧林巴斯內窺鏡業務很有興趣。同時,該醫療相關部門也是奧林巴斯為數不多的吸金利器,目前佔據著全球領先的市場份額。
此外,有意與索尼聯手進行股權合作的公司還包括松下、富士、佳能和日本醫療設備商泰爾茂(Terumo)。
但奧林巴斯發言人沙織山崎(Saori Yamazaki)卻表示,所謂的新聞發佈會是子虛烏有,而且股權合作一事目前並未有論斷:「我們正在考慮各種管理改革方案,但還沒有就任何問題作出具體決策。」
索尼發言人吉田(Shigenori Yoshida)則表示該公司對此不予置評。
週一早盤奧林巴斯股價飆升,漲幅高達7.5%至1289日元(約合人民幣106元),另外一個助推股價上漲的因素便是,東京證券交易所上週五決定奧林巴斯依然可以上市交易。
但自去年10月14日該公司前CEO邁克爾·伍德福德(Michael Woodford)爆出17億美元財政欺詐危機從而引發一系列後續醜聞以來,其股價總體已下跌近50%。
《Diamond》還提到,索尼高管曾表示,奧林巴斯內窺鏡業務佔據70%的全球市場份額與索尼先進的圖像傳感器技術相結合一定會潛力無限。
當然,該雜誌還引用了奧林巴斯高管的質疑,有著強勁現金流的內窺鏡業務是否真的需要另外一家公司的資本注入。
但奧林巴斯總裁高山修一(Shuichi Takayama)強調,待醜聞塵埃落定之後,該公司還是需要提高股權份額。
在舉辦4月份的臨時股東大會之前,目前奧林巴斯這些醜聞纏身的管理層已表示過他們還不會辭職,因此各方關於股權交易的談判一直步履維艱。
高山修一也提到,任何諸如股權合作等重大事宜都得等到新管理層走馬上任後才能做最後決定。(漆犇)
無論霍華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七年來曾為索尼做過多少變革和努力,從結果來看,這位日本電子巨頭的美籍CEO無疑是失敗的。根據索尼公司發佈的財報,預計2011財 年(截至今年3月31日)淨虧損5200億日元(約合64億美元),創成立66年來的最大虧損紀錄。這是該公司連續第四年虧損,總虧損額累計9193億日 元(約合113億美元)。
今年2月1日,索尼做出了一個在業界看來「延誤太久」的決定,由平井一夫接替霍華德·斯金格出任新CEO,斯金格於4月正式卸任。在斯金格掌管索尼期間,除2008年外,索尼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公司股價「腰斬」。
2005年,63歲的斯金格從執掌索尼十年之久的出井伸之手裡接過權杖時,被賦予了顛覆性、革命性改造索尼的期望。人們曾希望,這位外籍CEO能夠像卡洛斯·戈恩拯救日產一樣,給索尼帶來新生。
「斯金格的失敗,既是他個人的領導能力無法與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相比,也是整個日本電子工業全面落敗的時代悲劇。」中國消費電子渠道商聯盟秘書長吳咸建對財新記者表示。
斯金格的變革也並非全無是處。索尼公司給財新記者的回應中評價道:「索尼很多員工都是保守、遲疑不決的,但霍華德無疑已經震動了他們。也許他已經比一個日本老闆讓索尼變得更加安全。」
事實證明,力挽狂瀾的故事多為傳說,斯金格在索尼的這些年,在矢志不渝改造索尼的同時,也切身地感受著索尼的「糾結」。
「外來和尚」
和卡洛斯·戈恩一樣,霍華德·斯金格有著多元化的生活背景。他出生於威爾士,加入索尼之前,他已經在美國三大廣播網之一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工作了30年,歷任記者、新聞節目製片人和總裁。
在此期間,斯金格曾獲得了九座艾美獎盃;他跟另一位知名主播合作的CBS晚間新聞,曾是全美收視率最高的新聞節目。1988年-1995年,斯 金格擔任CBS總裁。夢工廠的聯合創始人大衛·格里芬,形容斯金格是美國娛樂界和新聞圈裡「最有魅力和最受尊敬的管理者」。他曾在20世紀80年代末操刀 裁掉CBS新聞部200多人,但他不僅沒有成為眾矢之的,反而贏得了「溫柔殺手」的稱號。
1996年,斯金格和剛出任索尼全球CEO不久的出井伸之在紐約見面,旋即加入索尼任美國公司總裁,主要負責索尼在美國並不賺錢的娛樂事業。 1988年和1989年,在盛田昭夫的主導下,以生產消費電子硬件起家的索尼陸續併購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音樂和電影部門,進軍內容市場,但之後持續虧 損,被好萊塢傳為笑柄。
憑藉在新聞和娛樂界的資歷和人脈,斯金格很快就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帶出困境。同時,借助於2001年推出的《蜘蛛俠》等佳作,索尼的電影業務開 始走上正軌,並於2004年展示出了實力。當年,時任索尼美國總裁的斯金格吞併米高梅,躍身全球第一大電影公司。在斯金格的領導下,索尼在美國的大部分業 務都非常成功。
這一切,都被正在物色接班人選的出井伸之看在眼裡。當時的出井伸之,由於戰略失誤和業績壓力,正面臨市場普遍質疑。
索尼過往的CEO都是日本人,且日本公司也有重用本土高管的傳統。儘管此時戈恩已經在日產表現出令人信服的手腕,提前完成「日產復興計劃」和「180計劃」,但斯金格更大的爭議還在於,他對消費電子技術一竅不通。
出井伸之找到斯金格時,後者和市場的反應一樣,很是驚訝。後來,斯金格說:「我總是在危機中被委以重任,而且很少有人能預料到我會被選中。」
艱難的「手術」
斯金格接掌索尼,讓外界看到了這家公司渴望變革的決心。然而,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秦合舫看來,與戈恩在日產面臨困境時候的大刀闊斧改革相比,斯金格獲得的權限和變革的力度都不是足夠大。
「索尼儘管不同尋常地起用一個西方人當CEO,但戰略沒變。」他說,「出井伸之力推斯金格,是為了執行一個延續性的戰略。」
從20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末,索尼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之一。在管理學名著《基業常青》裡,吉姆·柯林斯篩選出了18家「高瞻遠矚」 的標竿公司,索尼是惟一入選的亞洲企業。當年的索尼總能開發出令消費者喜出望外的產品,從隨身聽、CD播放機、特麗瓏彩電到PlayStation遊戲 機,莫不如是。
然而,在出井伸之治下,由於錯判產業趨勢,索尼沒有完成從家電業到信息業的轉型。到2004年左右,面對內憂外患,索尼難有招架之力。對外,液 晶面板和數字電視不敵三星,電腦和音樂播放器難比蘋果,遊戲機受制於任天堂和微軟;內部,傳統的日式管理風格遏制了企業對外競爭的反應能力,內部協商機制 失靈則導致產品體系過於臃腫和資源配置的混亂。
2004年,當出井伸之找上斯金格,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斯金格能複製他對索尼美國公司的成功改造。上任以後,斯金格的確拿出了更大的魄力。斯金格 堅信「仁慈最終會害了公司」,為了使索尼能在短時間內扭轉頹勢,他頂住壓力,打破日本終身僱傭制度進行裁員,關閉工廠,收縮戰線,出售了價值7億美元左右 的業務和資產。
索尼(中國)一位總監級幹部對財新記者說,斯金格與索尼之前的管理者不同,他幽默、務實、開放,雖然大幅削減開支曾惹來索尼內部不滿,但他在員工和中層管理者當中依然很受歡迎。
為了加速索尼內部變革,斯金格對索尼重新定位,提出索尼將以電子、娛樂、遊戲三大核心業務為中心,通過內容來拯救技術。不過,斯金格所推崇的 「內容為王」策略似乎並未在索尼內部得到廣泛認同,尤其是曾讓索尼引以為豪的技術工程師們對此並不認同。斯金格曾表示,只要他一提內容,人們就會質疑: 「索尼說到底是一家消費電子公司,內容只佔次要地位。」這樣的文化,造成了日本工程師和美國加州電影音樂部門間的緊張氣氛。索尼在日本本土的製造部門,甚 至不願意給位於加州的娛樂部門提供拍攝設備。
斯金格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為了實現企業內部的業務和文化融合,斯金格要求娛樂、電子和遊戲部門的工作人員一起辦公。他自己也有意識地在多個場合表達對重視技術的工程師團隊的肯定。不過,這些努力並沒有換來索尼內部各個產業集團之間的共識。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斯金格著力推動公司變革方案,即將市場部門、軟件開發以及其他產品的生產整合為一體。斯金格的前任出井伸之,也曾試圖將內容服務和硬件設備結合起來,但終因索尼的內部派系鬥爭無功而返。
經濟衰退,給了斯金格一個改變現狀的機會。除瞭解雇1.95萬名員工、將大部分電視生產業務外包,斯金格還提拔了一批年輕且傾向於學院派管理方 式的管理人員。不過,已經做大的索尼內部依然派系林立,斯金格的變革收效甚微。日本公司特有的公司治理結構和緩慢的結構流程,使得斯金格的變革極其緩慢, 很多都無疾而終。
「作為一個曾經的王者,索尼儘管遭遇困境,但一切似乎看起來還遠沒有到糟糕的地步,各個業務板塊依然強大。」秦合舫認為,斯金格試圖發動根本性的變革,反而比在徹底陷入困境的企業要遇到更大的阻力。
比如,索尼在數字音樂播放器上本來具有巨大的實力,但由於索尼唱片公司是世界三大唱片公司之一,發展MP3播放器會直接危及其利益。在索尼遲疑之際,蘋果卻牢牢地抓住了機會,從iPod開始,爆髮式的成功一直延續到後來的iPhone、iPad。
斯金格的成績單
斯金格這些年在索尼的職業生涯,一直在面對一家處於悖論中的企業。秦合舫說:「本質上索尼還是一家日本企業,它的優勢基於日本文化,但是它一直渴望變成一家去日本化的公司,可最終又沒能放下。」
無疑,這樣一個「糾結」的發展階段,這樣一種既渴望變革又抵制變革的文化,在此後多年裡,讓斯金格對索尼的「手術」也變得愈加艱難。
除了在強勢的日本文化面前,作為外來者且不懂技術的斯金格,其各項變革被執行層打了折扣,斯金格設想的「融合戰略」,最終也是事倍功半,被認為 不符合行業競爭的發展趨勢: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模塊化生產的普及降低了電子產品工藝製造上的難度和差異化,並在摩爾定律的驅使下,轉變為一個升級和速度的競 爭,而索尼以及各日本企業所擁有的高端製造技術優勢,反而被擠到產業鏈上相對次要的位置,在硬件製造這一端,關鍵競爭要素發生了變化,索尼沒趕上;而在內 容一端,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帶來的信息內容的膨脹和開放式的生產-消費模式,讓索尼自產的唱片和影視內容,與開放體系產生的龐大內容資源相比簡直如滄海一 粟,不足以產生讓用戶溢價購買索尼硬件產品的足夠吸引力。
有分析師總結說,斯金格「以內容為核心、內容帶動技術」,整合內容和硬件的一體化融合戰略,看起來宏大,但在兩個競爭點上難以互相支持,反而陷入了互相掣肘。
「時不利兮騅不逝」。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讓索尼不得不斷臂求生,大幅裁員;到了2011年,原本有望盈利,卻又遭遇3月11日大地震。 2011年4月,索尼網絡遊戲賬戶遭遇黑客攻擊;7月,泰國洪水再次讓索尼的供應鏈遭遇重挫;8月,倫敦的CD和DVD庫房在暴亂中被燒燬⋯⋯索尼的 2011年盈利預期變成了32億美元的淨虧損。
不僅是天災人禍,索尼更本質的問題在於轉身的緩慢,正如斯金格的反思:「索尼是在沉睡中錯過了數字媒體時代的黎明。」
不過,英國《經濟學人》也溫和地為斯金格辯護:「如今的索尼已經比斯金格2005年剛接手時健康得多。這家公司大部分僱員是保守的日本人,但是斯金格震撼了缺乏生機的體制。即使索尼未來再由日本人掌舵,也不用太擔心。斯金格已為此做了最好的準備。」
過去的七年,也是消費電子、互聯網和通信產業融合性創新、破壞性創新最為猛烈的時期。斯金格給索尼帶去了變革的因子,卻沒能帶領這家日本公司成功完成變革。和出井伸之一樣,斯金格將航船交給了自己親手提拔的繼任者平井一夫。
霍華德·斯金格
1942年2月出生於威爾士,1985年加入美國國籍。1976年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先後任記者、製片人、新聞執行副總裁,總裁。1997年任索尼(美國)公司總裁,2005年6月起擔任索尼公司董事長兼CEO,2012年4月正式離任。
|
||||||
索尼(Sony)日前正式宣布投 資奧林巴斯(Olympus)五百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百八十五億元)收購該公司一一%股權,成為最大股東。這意味著,奧林巴斯歷經去年十月曝光,粉飾虧 損近二十年的財務醜聞後,終於找到解方重新出發。然而,如同夏普(Sharp)寧可轉向日本銀行尋求金援,也不願讓鴻海介入經營,九十三年老字號的奧林巴 斯,抗拒外資加碼,選擇同為日資的索尼挹注資金,一再說明日本企業即使面對危機,仍不願大刀闊斧改革的保守心態。 拒外資介入,寧稀釋股權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毫不留情批評日本企業的保護文化,自有資本比率一度掉到只剩二‧二%的奧林巴斯,仍想緊抓經營權,除拒絕外資股東從外部指派經營團隊,推 舉沒沒無聞的笹宏行擔任新任社長外,向索尼增資,更稀釋原有股東一三%股權,步步都是要將外資排除在決策之外。 去年,隻身揭發弊案的奧林巴斯第一位外籍總經理伍德福(Michael Woodford),因缺乏日本投資者支持,數度爭取復職不成,最後只好以不當解雇對簿公堂,但奧林巴斯寧可奉上賠償金,也不願他再介入經營。 過去一年,奧林巴斯歷經四位領導者更替,前會長等三人認罪,市值一度蒸發四分之三,屢次面臨下市,但這些危機都未曾撼動奧林巴斯在醫療內視鏡全球市占率七 成的龍頭地位。日本財經週刊《鑽石》便透露,除了外資,日系大廠如東芝(Toshiba)、日立(Hitachi)都曾積極爭取合作,以奧林巴斯的 know-how與既有網絡進軍醫療產業。 「這次的合作是奧林巴斯全贏,」JP摩根證券資深分析師森山久史指出,兩者的合資公司不經手最強的內視鏡業務,而是開發市占率、利潤相對偏低的「外科用」內視鏡,等於是將高昂的研發費用轉嫁到索尼身上。 一邊是力圖從家電赤字中東山再起的索尼,一邊是歷經重創仍不改黑箱經營的奧林巴斯,這場聯姻成功與否,就看能否如期在八年後達到六百億日圓的營業額目標了。 |
||||||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擁有一台屬於自己的「Walkman」(索尼隨身聽)是很多中國大學生的夢想。此後,Discman(CD 播放器)和MD(MiniDisc,微型CD機)繼續引領著數碼隨身聽的風尚。那時候,日本索尼(SONY)是頂尖電子科技與時尚的代名詞。
1998年,MP3出現了。這種原本為壓縮音樂而開發的音頻格式,因容量小、可快速有效傳播,迅速成為上網台式電腦的首選。2001年後,蘋果推出1.8英吋高容量iPod,同時搭配開創性的「iTunes」線上音樂商店平台,在兩年內席捲全球隨身聽市場,一舉擊敗了索尼的Walkman系列。
數字IT代表者蘋果的崛起,拉開了模擬技術代表者索尼衰落的序幕。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推動後者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沉沒。2000年,索尼市值超過1200億美元,如今跌至110億美元。蘋果、三星目前的市值則分別是5600億美元和1750億美元。
2012年11月22日,更糟糕的消息傳來。全球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之一惠譽宣佈,首次將索尼和松下兩家公司的長期信用評級下調至「垃圾級」,且預期今後仍有進一步下調信用評級的可能。10月底,索尼最新財報顯示,第二財季淨虧損為155億日元(約合1.94億美元),這已是索尼連續七個季度虧損。
但在業界看來,當前索尼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止於虧損,而是「想不出一條什麼樣的產品線或者一個什麼樣的產品,能夠讓它扭虧」。惠譽認為,「索尼已失去了關鍵產品的技術領導力。」
事實上,索尼在觀念上並未落後於數字時代。早在1998年10月的索尼技術節上,索尼時任CEO出井伸之就斷言:「在網絡時代,硬件將失去其一貫的價值,電視屏幕是否有美麗的分辨率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內容,誰創造了它,誰控制了發行內容的網絡。」
但硬件時代的霸主要邁出自我革命的一步並不容易。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在談到為何顛覆性的創新很少在大公司產生時曾表示,大公司的人是為KPI(關鍵績效指標)而活的,對於所有影響本部門KPI的技術創新都會被圍剿。
索尼內部對信息產業轉型戰略的羈絆重重,也最終令公司錯失最佳的轉型時機。2005年已卸任索尼CEO的出井伸之在今年10月底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索尼應往IT方向做更為激烈的改革。「未來佔據行業領導地位的企業一定是將硬件和軟件(互聯網)完美融合的企業。」他認為,索尼在家電業的沒落是產業革命大勢所趨,更重要的是索尼如何抓住將來。
如果再給索尼一個機會
在硬件領域深耕還是向互聯網方向轉型,是索尼內部改革最為糾結之處。出井伸之告訴財新記者,「如果我再領導索尼,我會將索尼的新老業務一分為二。老索尼叫『第一索尼』,新索尼叫『第二索尼』。前者做以往的傳統業務,而後者要變成IT企業。」
這位曾執掌索尼十年的CEO,是索尼公司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1995年,出井伸之就任索尼首席執行官,他前瞻性地發現IT產業將代替電子產業,希望讓索尼從一個電子產品公司轉型成為IT公司。2000年後,他大力打造 「索尼夢幻世界」,提出將索尼轉變為「傳媒和技術企業」。
事後看,這一理念方向雖對,但為時過早。2003年,出井伸之寄予厚望的三大業務都表現不佳: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僅僅收支平衡;PS遊戲機銷量和利潤下滑;網絡連接卡的投入產出也極不成比例。這一年的前三個月,索尼創下了八年來的最大季度淨虧損1111億日元(約合9.26億美元)。
到2004年,索尼陷入內憂外患——從外部看,在液晶面板和數字電視領域,不敵三星;在電腦和音樂播放器領域,不敵蘋果;遊戲機領域,則受制於任天堂和微軟。而內部問題更為嚴重。索尼內部的技術派(研發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技術人員)向來佔據公司核心地位,但出井伸之的轉型戰略讓這一部分人地位不保。索尼內部協商機制陷入失靈狀態,導致其產品體系臃腫和資源配置混亂。
2005年,出井伸之被迫告退,舉薦索尼美國分公司的負責人霍華德·斯金格繼任,寄望「外來的和尚」能對索尼內部管理進行徹底改造。斯金格上任之初的確顯示了更大的魄力,頂住壓力,打破日本終身僱傭制度進行裁員,關閉工廠,收縮戰線,出售了價值7億美元左右的業務和資產。
延續此前出井伸之的改革思路,斯金格提出索尼將以電子、娛樂、遊戲三大核心業務為中心,通過內容來拯救技術。但和出井伸之所遭遇的阻力一樣,斯金格的「內容為王」策略也未在內部得到廣泛認同,尤其受到技術工程師們的排斥。斯金格曾表示,只要他一提內容,同事們就會質疑:「索尼說到底是一家消費電子公司,內容只佔次要地位。」
派系鬥爭讓索尼內部「山頭林立」。當數字時代來臨,蘋果、三星都輕裝上陣,全力開發新業務,而索尼卻因新業務可能危及某個舊部門的利益,總有多股內部勢力竭力抵制新的業務格局。比如,索尼本身在數字音樂播放器上實力雄厚,但由於索尼唱片公司是世界三大唱片公司之一,發展MP3播放器勢必直接危及其利益。索尼遲疑之際,蘋果抓住了機會,從iPod開始,爆髮式的成功一直延續到後來的iPhone、iPad。
技術派內部也各自為政。在今年4月索尼新CEO平井一夫上任之前,索尼不同的業務團隊均彼此獨立地做產品規劃。平井一夫的副手,視頻遊戲和消費電子產品部門負責人鈴木國發現,索尼內部有四個產品部門在各自研發一款能挑戰蘋果iPad的平板電腦。
為改變這種狀況,平井一夫在今年8月建立了一個新的集中化部門——綜合用戶體驗部(Integrated UX),並令其在數碼相機、電視、PlayStation遊戲機、視聽產品和Vaio電腦生產規劃上的權力,高於各部門的產品規劃經理。
「索尼畢竟是曾經的王者,各個業務板塊依然強大。」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領導力中心研究員秦合舫認為。但正是這種強大,讓斯金格在試圖發動根本變革時遇到了更大的阻力,最終錯失了智能電視和智能手機的發展時機。斯金格自2005年上任到今年4月離任的七年,被業界認為是索尼「對不准焦距」的七年。
內部阻力太大,缺乏權威而有決斷力的領導,是業內認為索尼無法走出虧損的原因之一。日本學者三品和廣曾表示,擁有領袖型經營者的韓國三星能夠簡單快速地做出決策或改變方針;鴻海等台灣企業的創始人健在,做決策時也不會搖擺不定。但索尼等日本老牌企業,被內部固有的計劃性規制所束縛,中途一旦改變方向就會引發內部巨大混亂。
有業內人士指出,近十年來的「軟硬件融合」,在索尼內部無異於左右手互搏,被內耗折損得事倍功半。再加上數字時代,電子產品在工藝製造上的難度和差異化被顯著降低,令擁有高端製造技術優勢的索尼喪失優勢。而在內容端,索尼自產的唱片和影視內容,也難與互聯網開放體系產生的龐大資源比拚,令用戶逐步失去了溢價購買的興趣。
「所以,索尼整合內容和硬件的一體化融合戰略,看起來宏大,但由於在兩個競爭點上都和行業的競爭特徵相違,不但難以互相支持,反而陷入了互相掣肘。」秦合舫表示。
![]() |
平井一夫的復興計劃
2012年年初,斯金格在索尼獨立董事的壓力下離任。曾經通過削減基礎零件成本,扭轉索尼遊戲業務連續五個財年虧損的平井一夫繼任。上任伊始,平井一夫即宣佈裁員1萬人,同時關閉部分工廠,出售相關資產給合作方甚至競爭對手。他承諾,未來將圍繞遊戲、數字成像和移動設備等產業重建索尼,同時培育醫療設備等新業務。
電視機曾是索尼電子業務繁榮時期的基石,但平井一夫宣佈,索尼將把過去每年出售4000萬台電視的銷售目標削減一半,並把推向日本和美國市場的Bravia系列電視機的款式從79款縮減至39款。他希望,電視給索尼帶來的損失將會在下一個財年減半,在截止於2014年3月的財年恢復盈利。
平井一夫還在視頻遊戲業務上押下賭注。今年7月,索尼斥資約3.8億美元買下美國遊戲平台公司Gaikai,準備擴展基於云計算的娛樂業務。視頻遊戲業務將是索尼三大增長支柱之一,目標是截至2015年3月財年營業利潤率達到8%。但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個很難實現的目標,因為智能手機遊戲的普及,面向傳統視頻遊戲業的市場正在縮水。
平井一夫也很看中智能手機。今年2月,索尼收購了索尼愛立信的全部股權,更名為索尼移動通信。根據索尼2012財年二季度的財報,索尼集團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9%,為16047億日元(205.7億美元),其中主要得益於移動產品及通信業務銷售收入的大幅增長。但根據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公佈的2012年三季度數據,三星智能手機在全球市場份額達31.3%,蘋果為15%,隨後是RIM、中興和HTC,索尼未能進入前五。
醫療業務復興計劃也在進行中。今年9月,索尼宣佈向在醫療領域有著深厚積累的奧林巴斯影像公司投資500億日元(約合6.45億美元),成其最大股東。索尼預計,在截至2015年3月的財年,醫療顯示器、打印機以及其他設備的銷售額將達到6.3億美元左右。
今年以來,索尼的虧損額度在不斷收窄。2011年,索尼、夏普、松下分別虧損56億、47億、96.4億美元;而對2012財年的業績,夏普預計將出現淨虧損56.2億美元,松下全年預虧95.5億美元;但索尼卻做出了盈利預期:200億日元(2.438億美元)的淨利潤和1300億日元(15.844億美元)的營業利潤。預計電視機業務收益改善超出預期,以及智能手機用圖像傳感器銷量增加是主力。
但這些並沒有給市場太多信心。惠譽就認為,儘管索尼的圖像影像業務和音樂業務仍能為公司提供穩定的營業收入和利潤來源,但這不足以抵消索尼在家庭娛樂、移動電話和個人電腦產品方面的市場頹勢。特別是在以移動互聯技術為潮流的移動終端市場上,索尼幾乎完敗蘋果、三星甚至是聯想。
敗在「獨食」模式
事實上,打敗索尼的正是自己。
由於索尼組織體系過於龐大,業務轉換速度緩慢,即便取得了技術上的突破,也難以快速搶佔市場。以LED、OLED顯示技術為例,索尼最先取得硬件的突破,但競爭對手三星,卻通過更快速的技術改進,在產品中集成直觀簡便的軟件和在線服務,更巧妙地削減成本和推出更靈活的營銷信息,搶先佔領了市場。
雖然索尼是日本最早國際化的企業之一,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認為,日本企業的全球化,大都以日本為中心。和韓國三星等企業將研發、製造、銷售、服務等整個產業鏈移植境外的發展模式不同,大多數日本企業都是「保守的技術派」,習慣於在本國建立一體化價值鏈。索尼的全球分公司實質上只是銷售公司。
這種一體化價值鏈曾發揮重要作用。過去,從Walkman、特麗瓏彩電,到PS遊戲機,索尼都善於以獨創性的產品引領消費時尚。但電子產業進入數字時代後,協作性的價值鏈更具優勢。
秦合舫分析稱,在模擬電視時代,元器件的選擇或銲接工藝質量跟產品質量的關聯度很大。索尼的上述產品均勝在製造工藝的差異化優勢上。但在數字化時代,電路處理以芯片和軟件設計為主,標準化程度和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製造難度降低。現在,一體化生產和代工生產的質量差別不大,成本差別卻很大。
而索尼是一個喜歡「吃獨食」的公司,由此錯失了借勢產業轉移降低製造成本的時機。相反,蘋果、Google、微軟更喜歡構建平台,只抓核心價值鏈,並以此驅動整個產業體系發展。
在這樣的戰略下,索尼變得異常龐大。有資料顯示,索尼現有產品線多達兩千條,資源分佈極為分散。
對於索尼等日本家電企業近幾年巨虧的境況,日本佳能中國區總裁小澤秀樹曾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日本家電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總是依靠現有產品的銷售來扭虧,而爭相降價的結果是利潤日益受到擠壓,問題也越來越多。
「日本企業將逐步退出消費電子領域,這一領域的主要競爭者將是韓國企業和中國企業。」秦合舫將日本消費電子產業的沉沒歸因於日本電子企業的保守、謹慎和封閉。但出井伸之則預言,日系家電的沒落是產業階段變化的結果,「中國家電企業以後一定也會這樣,在十年內將迎來敗給越南和緬甸等國家的時代」。■
| ||||||
五月底,日本電子大廠索尼(Sony)宣布將首度發行一千五百億日圓(約合新台幣四百六十億元)零售債券(retail bond),捧著品牌直接向粉絲要錢,讓信用評等與西班牙銀行無異的索尼有如久旱逢春。 索尼開創新籌資管道,其實有不得已的苦衷,因為信評機構都看衰營運前景,最低給到離垃圾只差一階的等級,籌資有一定難度。不過,這消息倒是讓分析師對它生出信心,麥格理證券(Macquarie Securities)分析師說:「這有助於索尼開發新款遊戲機PS4,或投資於圖像感測器業務。」 根據英國勞埃德銀行(Lloyds Bank),零售債券比傳統企業債券有彈性,不需要信用評等參考依據、毋須擔保,發行企業可自訂天期及金額;金融網站《投資人紀事》(Investors Chronicle)亦表示,企業可藉此直接向大眾募資,扣除銀行在放款上賺取的利潤,成本低廉得多。 賽馬俱樂部祭出高利率,折扣回饋 不過,除了財務考量,零售債券還是一種強化粉絲忠誠度的行銷方式。就以最近英國一家賽馬俱樂部(Jockey Club)也發行二千五百萬英鎊(約合新台幣十一億六千萬元)零售債券為例,雖祭出高達七.七五%的利率,但四.七五%為現金,剩餘的三%則以馬票折扣、餐飲等回饋代替。 《衛報》(Guardian)分析,零售債券不受現金債息形式限制,反以「實物債息」邀請客戶參與公司成長、提高員工向心力,因此還幫它取了一個別名:熱情債券(passion bond)。 精品甜點業每兩個月,送債主甜點 在英國,採用此法試水溫的企業還不少,像是精品甜點業者巧克力飯店(Hotel Chocolat),針對忠實會員發債擴建廠房門市,除了保證到期還本外,每隔兩個月「債主」還會收到公司寄贈的巧克力禮盒。 精品百貨集團約翰路易斯(John Lewis)也曾在年度獲利成長一五%,甚至還大手筆發放一億七千萬英鎊員工紅利的情況下,針對一百五十萬死忠顧客及七萬名員工發行零售債券,債息則選現金搭配百貨禮券,除可強化粉絲對公司的忠誠度,還打著提高自家產品再購率的算盤。 不過,儘管投資者顧問機構(Capita Registrars)的研究指出,光是英國零售債券市場在今年成長,就可望逾十倍,但是《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提醒,高收益的反面往往就是高風險,許多零售債券,並未納入英國的中央存保機構保障的範圍內,若是企業倒閉,勢必求償無門,投資前,務必三思而行。 |
| ||||||
獨領電子業風騷六十年的索尼,在二○○八年到一一年,合計虧損八千五百六十億日圓,直到一二年才重拾獲利。 力圖振作的索尼,在過去五年,學到了什麼教訓? 撰文‧李洵穎 索尼(SONY),這個超過六十年的品牌,近五年來,逐漸從你我家中客廳、書房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蘋果、三星等後起之秀。在核心產品不斷失守下,索尼遭逢最大的一次危機。 生存還是被淘汰?索尼面臨一項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選擇題。 為挽救品牌形象、解除經營危機,索尼的近兩任會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與去年上任的平井一夫,無不使出渾身解數。 索尼這五年來的起伏,到底讓主事者學到了什麼教訓?又有什麼經驗值得台廠借鏡? 失策1 重硬體輕內容 消費者移情別戀消費者愈來愈注重軟體內容、應用和操作簡單性,以技術競爭為優勢的日本企業,重要性就不如以往;換句話說,產品的品質好壞固然重要,但「好用上手」這點更吸引人。硬體規格好卻缺乏內容的產品,就好比「有體無魂」的稻草人,無法打動消費者。 索尼過去著重硬體創新,能力無人能及;但目前的問題是,全球創新的主要動力已經從硬體轉移到軟體。索尼對自己的製造技術太自信,反而忽略要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待產品。 就拿隨身聽來說,索尼是隨身聽的代名詞,結果竟輕易被蘋果iPod擊敗。iPod結合iTunes,讓消費者可以很方便地付錢下載音樂,並支援相當多的影音播放檔案格式;反觀索尼,它的線上音樂商店產品過少,又死守ATRAC3檔案格式,使用不便,自然就被iPod擊垮了。 一位熟悉日本產業文化的學者指出,日本產業一直都是大企業當道,缺乏像美國一樣興盛的創業風氣,自然在創新方面容易落後。面對蘋果在創辦人賈伯斯帶領下,展現強大創新優勢,當然就難以與之競爭。 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唐瓔璋表示,日本電子業過去十年產品創新不足,「他們(索尼)不明白重點已不在硬體,研發思惟仍停留在硬體製造階段。台廠向來追隨日本企業,也是同樣的舊思惟。」他語重心長地說。 台灣電子業長期投資理工人才和製造人才,然而,品牌的重要性不是理工或製造人才所能理解的;因品牌的經營不是一蹴可幾,關鍵在產品的創新與銷售,讓消費者因為喜愛產品,而認同這個品牌。 失策2 創新腳步慢 失去市場競爭力 索尼發明了隨身聽,按理來說,在進入數位時代之後,也應該順勢進入數位電子播放器,可是卻被蘋果捷足先登。索尼墨守成規、不願改變的習性,斷送隨身聽發展的路,在二○一○年宣布停止生產隨身聽。 從這個例子來看,當企業沒有辦法創造新產品來更替自己的舊產品時,就已經埋下失敗的種子,等著競爭對手推出新產品,擊潰當年自己紅透半邊天的創意。索尼在二十世紀後半推出了十個以上「破壞式創新」的產品,甚至令賈伯斯十分讚歎;但是自從家用遊戲機Play Station推出後,索尼已有將近十年沒有再推出創新產品。 市場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首席分析師呂俊寬認為:「就像所有日系廠商一樣,索尼創新的速度太慢,難以跟上快速變動的市場腳步;現在硬體規格好不容易趕上潮流,但市場競爭力仍嫌不足。」有學者分析,過去同業間廝殺激烈,極力追求競爭優勢,這樣的結果,造成廠商間的差異化極小,創造不出自我價值。「明明就是想與對手不一樣,結果卻向『同質化』靠攏,最後誰也沒辦法真正坐大。」唐瓔璋表示,索尼確實試圖進行差異化,但做得不夠徹底。「對手有做這個,我們也不能少,甚至還要比對手多一點花樣來達到『差異化』。」老把心思放在「沒有太多差異」的差異化上,哪還有餘力創新? 對於創新這個課題,台灣也做得不夠。因為商業模式不確定性太高,台灣的老闆沒有辦法評估風險,使得台廠在創新的表現不如他國。台大商學院教授郭瑞祥曾說過:「創新不是目標,而是永續成長的關鍵。」對索尼來說,如何拾起過去領先市場的創新精神,將是未來重建帝國的一大關鍵。 失策3 只做高階產品 種下新興市場敗因《哈佛商業評論》曾點出日本企業在新興市場失敗的原因,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對中、低階市場缺乏好感。由於日本品牌長期關注高階市場,使其失去龐大中產階級的支持,在新興市場失去占有率。 不過,當主打優質平價的優衣庫(Uniqlo)在中國成功後,許多日本企業已重新思考是否應該創造平價商品,以博取新興市場中產階級認同,這點,索尼已有所體認,策略也開始轉向。索尼在六月底,便選擇中國上海為智慧型手機新機發表會地點。 只是,唐瓔璋認為,新興市場中的中國,強調人力成本,且抄襲速度快,這些是索尼將產品推往中國的一項新挑戰。 不只是索尼,日本企業的劣勢在於對市場反應慢,這或許和日本企業文化中冗長的管理流程有關。尤其是在發展海外市場方面,日企通常不願授權,產品研發總是習慣由總部控制,很難實現真正的在地化。 過去,索尼只將中國視為降低成本的生產基地,缺乏長期策略;不像三星,雖然先前技術能力不及索尼,但在進入中國初期,就十分注重消費者的需求,甚至祭出「要當中國人的三星」策略。往後索尼能否在中國市場拿下一席之地,將面臨不小挑戰。 呂俊寬指出:「中國手機業者擁有廣大的本土市場優勢,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快速崛起之際,中國手機市場(含功能手機、智慧型手機),大概有八成是由本土品牌拿下,連蘋果、三星也只能分食剩下的二○%。」賈伯斯和史考利(John Sculley,曾任蘋果執行長)在一九八○年曾去日本參觀索尼工廠,賈伯斯對於索尼有條不紊的管理方式十分讚歎;後來,當隨身聽上市時,索尼的創辦人盛田昭夫各寄給他們一人一台,賈伯斯對此愛不釋手。「那時的索尼是賈伯斯心中的超級英雄,他想讓蘋果成為另一個索尼,而不是IBM、微軟!」從史考利的描述中,不難想像當年索尼的氣勢如日中天。 但誰也沒料到,近十年來的電子產業,會從人們急於發掘「誰是下一個索尼」,演變到「誰是下一個蘋果」。電子產業不斷遭遇挑戰,甚至破壞既有版圖,是這個產業得以發展的動力,索尼應作如是想。
| ||||||
| ||||||
微軟創新衝過頭,索尼新世代遊戲機PS4氣勢如虹,儼然成為索尼集團繼手機事業後重返強權的關鍵下一步;在此同時,扮演零組件供應角色的台廠,也終於盼到了訂單及時雨。 撰文‧歐昇晨 二○一三年二月,索尼(SONY)集團旗下負責遊戲機業務的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於美國廣發邀請函,請各大媒體及相關業者「見證未來」;果然在會場中發表新一代遊戲機PS4,這代表敲響與另一遊戲機巨擘──微軟的戰鼓。 不過,該場發表會上,PS4主機始終未現身,僅曝光控制器手把、數款遊戲及部分PS4功能,讓玩家摸不著頭緒,更引發業界質疑不斷,甚至認為遊戲機末路已近、老狗玩不出新把戲。 就在一片看衰聲浪中,五月微軟舉行的Xbox One發表會反倒令人驚豔,不只是遊戲機硬體規格有所提升,在操作上添加了更直覺式的語音聲控、手勢操控等人機介面應用;且整合網頁瀏覽、影音、即時通訊等數位娛樂功能,重掌家庭娛樂核心的企圖相當明顯。「All in One」的創新定位,除了讓媒體及相關業者大為讚賞外,同時賞給PS4一記重拳。 定位明確又有價格優勢 但這如日中天的聲勢,卻在六月的美國遊戲大展後豬羊變色,索尼的PS4接連反擊,至今攻勢不斷,可說是上演了一齣漂亮的逆轉秀。市場幾乎一致篤定,PS4將贏得一三年底新世代遊戲機前哨戰。 首先,在售價上,PS4可說是占盡便宜。微軟的前代機種Xbox 360靠著體感遊戲的設計翻身;依循成功模式,如今Xbox One為求創新,增添更多體感操作應用,但這也使得整套遊戲機售價高達四九九美元,比PS4足足貴了一百美元。 其次,Xbox One定位為家庭娛樂核心,整合了電視、機上盒、即時通訊軟體及瀏覽器等;因此原本許多設定與過去遊戲機不同,但這樣的創新作法,反倒引發了一連串爭議。 舉例來說,著眼於「在雲端玩遊戲」的未來趨勢,微軟原本設計每二十四小時透過網路檢驗遊戲版權的機制,若玩家離線超過一天,恐就失去遊戲版權,這項作法立即引發全球遊戲玩家反彈;微軟讓步妥協後,又有另一派玩家認為微軟沒有「擇善固執」。種種惹惱各方玩家的決定,也成了微軟互動娛樂事業前總裁麥崔克(Don Mattrick)閃電辭職的導火線。 反觀索尼,一邊看著微軟如何被玩家抨擊,一面表態PS4產品定位就是遊戲機,與過去習慣並無不同,藉此凝聚玩家購買意願。 再者,微軟日前在官方部落格Xbox Wire上發布消息,指出Xbox One原先預計在十一月開賣的二十一處首發地,其中有八處,由於在地化工作進度不如預期,將遞延至一四年發售。 而PS4則選在Xbox One消息放出的一個星期內,公布歐、美市場確切的發售日期,且出乎預料地選在十一月十五日及二十九日;相較於先前市場預測的年底前快上一些,並指出年底前全球共三十二處市場開賣,針對性十分濃厚。 在這一連串你來我往的攻防中,索尼似乎找回過去的王者姿態;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認為,這次PS4贏在「打保守牌」,與積極創新尋求突破的Xbox One,形成強烈對比。 台供應鏈下半年營收增溫 無論如何,隨著PS4、Xbox One的火熱開戰,除了消費者是受惠者,台灣零組件業者一向與遊戲機兩大陣營有密切的供應鏈關係,自然也將在這波熱潮中接連受惠。 事實上,近來個人電腦市況不振,部分零組件業者已將遊戲機零組件訂單視為補強業績的及時雨,成為帶動下半年營運的柴火。部分業者已進入出貨旺季的產能滿載狀態,可望一吐近年來出貨低迷的怨氣。 據了解,遊戲機零組件業者已於六、七月開始小量出貨,八、九月正式進入放量階段,而組裝廠也開始進行生產、備貨,全力因應即將到來的感恩節與耶誕節消費旺季,相關業者下半年營收將明顯增溫。 負責供應Xbox One電源供應器、光碟機的光寶集團,日前舉行第二季法說會時,特別指名遊戲機產品,光寶集團總裁陳廣中表示,遊戲機訂單將是下半年集團成長的重要動能之一。負責Xbox One及PS4鏡頭元件的新鉅科、今國光也曾透露,八月起遊戲機零組件出貨將翻倍成長。 其中新鉅科更於六月下旬發出擴廠聲明,表示為因應客戶對新產品後續技術發展需求,將於中國擴廠及添購設備;另外,其新品於第三季陸續出貨,可望同步提升營收及獲利。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新鉅科的態度較為樂觀之外,不少零組件業者指出,依照過去經驗,遊戲機訂單季節性因素濃烈,首波備貨階段更是供應鏈產能及良率的最大考驗;到了後期,銷量成長態勢則往往趨緩,拉貨力道明顯下降,訂單看得到未必吃得到,吃得到未必吃得久。因此就訂單能見度來看,第三季固然樂觀,但第四季訂單落袋關鍵,仍在於產品上市後消費者的反應。 PS4開賣在即 台廠跟著受惠 ──PS4 台廠供應鏈 上游IC相關 晶圓代工 台積電 封測 日月光、矽品 零組件 PCB 欣興 散熱模組 能緹、鴻準、健策、F-聯德 電源供應器 台達電 鏡頭元件 新鉅科、今國光 覆晶基板 南電 無線模組 建漢 連接線材 鎰勝 連接器 正崴、維熹、湧德、鉅祥 組裝 和碩、鴻海 資料來源:各法人投資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