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央行急踩第三方支付剎車 博弈網絡消費「限額令」

http://www.infzm.com/content/99123

正當互聯網巨頭們意氣風發進軍金融業時,監管機構突然「在高速路上踩了一腳剎車」。但央行只是拿出了一個文件草案,尚未有正式定論。

圍繞這一草案,或明或暗的角力正在展開。因為創新既帶來了對監管的挑戰,也撼動了舊的利益格局。

一週之間,互聯網金融風雲突變,一位不敢具名的互聯網企業高層形容像是「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被猛踩一腳剎車」。

2014年兩會上,互聯網金融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央行行長周小川也多次表態「不會取締餘額寶等金融產品」。

然而,3月11日,央行向第三方支付企業下發《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手機支付業務發展指導意見》草案,擬為第三方支付平台上進行的轉賬、消費設定額度——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不超過1000元,年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個人支付賬戶單筆消費不得超過5000元,月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超過限額的,應通過客戶的銀行賬戶辦理。

3月13日,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一份特急函件,要求包括支付寶在內的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立即暫停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等業務模式。

短短一週內,央行的監管力度持續加碼,態度轉變之快,內容差異之大,出乎所有人意料。3月18日晚,阿里集團董事會主席馬云在一個技術論壇上說,「有時候,打敗你的不是技術,可能只是一份文件。」這被普遍視為對央行文件的回應。

央行的限額令也引發了許多網友不滿,吐槽聲此起彼伏,「我媽都沒管我一個月在網上花了多少錢,央行你憑啥管我呢?」

突降緊箍咒

這家超市「貫徹央行精神」,自行撤掉了所有「掃一掃」支付的指示牌。

仍在震動中的行業大佬們沒有辦法像網友們這麼詼諧。

「事發突然,措手不及」。在一家電商高管層的內部討論中,對於央行的「悍然」動作,所有人都吃了一驚。相比一週前政策層面的春風和煦,「這是在高層臉上打了一巴掌。」一位高管在群裡的討論中說。

而消息發出後,騰訊旗下財付通公司的管理層一直都在北京開會,沒有回總部,「現在不同的負責人,去不同的地方跟一行三會的人談」。

「緊箍咒」面前,各主要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天然地結成了同盟。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為應對可能出台的新政,支付寶和財付通彼此之間也積極溝通,一道與央行斡旋。

3月18日,財付通發表官方回應稱,央行下發的《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意見稿正處於徵求民意階段,尚未正式實施。意見稿限制的是第三方賬戶的支付和轉賬額度,而用戶在理財通平台購買的是華夏財富寶基金,申購基金是使用銀行卡直接支付,贖回基金是通過銀行卡直接提現,因此不屬於第三方賬戶支付和轉賬業務範圍,故不受限制影響,用戶可放心使用。

支付寶也緊接著發佈聲明——《關於餘額寶,大家放心吧!》,其官方微信配以一張嬰兒的鬼臉圖,試圖緩解緊張的氣氛。聲明同樣強調,草案並未正式頒佈,更沒有實施,與央行的溝通正在積極進行中。最後,其保證,「基於我們對政策的理解和跟監管部門的溝通,支付寶快捷支付用戶申購和贖回餘額寶現在和未來都不會受到任何影響,請大家放心。」

不過,線下的商戶可沒有互聯網巨頭們這麼堅定,他們態度曖昧。

7天酒店負責與微信支付對接的項目已經暫停,該項目之前已處於內測階段,前景頗為公司內部看好,目前則處在觀望階段,相關負責人表示,「時機可能還不太成熟,等有了新的消息再繼續」。

支付寶無線事業部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公司高層在與監管機構溝通的同時,線下O2O渠道拓展並沒有暫停,「商家情緒比較穩定,大部分表示同情」。

杭州某連鎖便利店此前一直在推廣支付寶的「掃一掃」支付,他們的「滿5元送5元紅包」活動原定於3月15日截止。3月13日,央行的意見徵求稿傳出後,在支付寶方面並未告知商戶停用掃碼支付的情況下,這家超市「貫徹央行精神」,自行撤掉了所有「掃一掃」支付的指示牌。儘管支付渠道仍然暢通,但是在便利店已經看不到任何有關「掃一掃」支付的推廣。

該公司一名部門經理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曾說,這種支付方式滿足了年輕人的口味;不到半個月之後,他卻說,用戶沒有需求了。「央行已經提示風險了,這個時候不能跟央行唱反調。」他強調。

支付寶內部人士表示,有的二維碼支付渠道已經暫停,但由於整體上二維碼的比例比較小,所以影響不會太大。他認為,對同一產品的不同理解可能是導致此次事件的原因。但他同時自信,「監管部門在用戶利益和創新上有充分考慮」。

央行為什麼

在風險說不清的情況下,「亮亮紅燈或者黃燈也是可能的」。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鐘偉認為,無論是暫停二維碼、虛擬信用卡,還是最近的《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監管方的出發點都是安全。

3月18日,作為半官方機構,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副會長蔡洪波在北京的公開演講中解釋了央行的邏輯,「比如虛擬信用卡問題,銀行發卡是需要面簽的,這種面簽不是中國的特例,而是全世界總結出來的鐵的規律,面簽是最安全的。而現在看,虛擬信用卡,在網上賬戶還沒有完全實名的情況下,通過線上發卡,省去了和弱化了身份驗證的環節,從合規性和風險要求上,應該說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在他看來,二維碼支付也是如此。當前二維碼的技術安全標準缺失,在支付流程中如何保證二維碼的唯一性和安全性,以及交易的不可抵賴性等都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實際上二維碼應該說有一定的安全性,但是這個安全性目前是否達到了金融支付的標準要求,還沒有統一的說法,所以這也成為了叫停二維碼支付的主要原因。

同時,對於在第三方平台上洗錢、套現等行為的擔憂,央行缺乏監管的控制力,也可能是導致徵求意見稿出台的重要因素。

在第三方支付行業內,另一件大家不願多提的事情就是套現情況的增加。

這也是支付寶擔心的事情。在杭州的支付寶總部風控辦公室內,大屏幕實時顯示著各地的套現數額,其中廣東是最高發的地區。

「之前人行曾經查過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如果嚴格按人行的標準,套現就是變相在洗錢,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都迴避這個問題。」一家被銀行收購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負責人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

由於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的匿名性、隱蔽性以及信息的不完備性,資金的真實來源和去向很難辨別,利用第三方平台進行資金的非法轉移、洗錢、套現等活動也有了空間。作為銀行資金的流出通道,針對網上銀行的欺詐和偽冒風險也增大了。

當第三方支付作為服務中介時,原本銀行瞭如指掌的完整交易過程(付款人——收款人)被「割裂」為兩個看起來毫無聯繫的交易(付款人——網絡支付機構——收款人),即使被「割裂」的兩個交易發生在同一銀行系統,銀行也無法確定其因果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方支付的計入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對資金流向的完整識別。

支付寶國內風險管理部韓俊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他們對所有的商戶都做了監控,每一筆交易,都被要求必須有真實性。一旦觸犯了相關的安全規則,帳戶將會被凍結。他舉說前段時間就處理了一個由商戶協助套現的案例。

央行、銀監會也一直將監管著力於此,定期檢查。央行分管互聯網金融的副行長劉士余多次在馬云陪同下到支付寶總部,察看客服中心以及風控中心。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則對央行設定固定限額一事做出瞭解釋:央行參照了反洗錢國際組織——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簡稱FATF)設定的規模標準。這位人士說道,在國際上,警戒線的額度是單筆四五十美金的規模,由此可見,央行的標準還實際放寬了一點。

即便是傳統的銀聯卡,同樣存在被套現的風險。路透社報導,越來越多的銀聯卡在澳門被用於虛假消費,套取現金,並非法向境外轉移。

不過,面對新產品和服務,規則尚不完善,監管部門往往更為謹慎。

「支付寶只涉及網購的一個環節,淘寶沒有辦法證明一筆交易是真實發生還是轉賬。」鐘偉說,在風險說不清的情況下,「亮亮紅燈或者黃燈也是可能的」。

或明或暗的角力

市場並不認為央行新推的限額會被最終執行,「如果那個限額落地的話,那就會像釜底抽薪」。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兩會期間,在3月8日一天時間內,央行行長周小川、副行長潘功勝和易綱三位全國政協委員先後被記者追問四次,回答中均表示鼓勵互聯網金融。

比領導講話更堅實的動力支撐,來自市場上看得見的利益。

艾瑞諮詢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53729.8億,同比增速46.8%。線下第三方支付企業的收益,基本來源於在銀行卡交易過程中與收單機構的分成。根據行業不同,費率分別為0.5%至4%不等。

傳統的支付方式,通常由銀聯轉接,手續費分成一般遵循7︰2︰1比例,「7」歸發卡行所有;「2」歸收單方所有;「1」則為銀聯所有(即轉接機構)。

中國銀聯成立於2002年,在中國的支付結算市場一直享有唯一的壟斷地位。銀聯與央行一直關係密切,首任總裁就來自央行,此後亦有多位高層曾任職央行。現任總裁時文朝在出任銀聯總裁前曾任央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而銀聯的上任總裁,此前曾任央行支付結算司司長——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出台系列文件的,正是央行支付結算司。

在傳統方式中,商戶往往要付出更高的費用,新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則可以節省不少。7天連鎖酒店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曾表示,新的支付方式至少能省下一半的第三方費用。

正因為如此,所有人都想繞過銀聯。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包括一些商業銀行在內,都曾做過繞開銀聯的嘗試,直接與商戶對接。

銀聯當然不想被繞開。

3月13日,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在拉卡拉新產品發佈會上說,「我最近非常苦惱一件事。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機構當中前20家佔了90%多的市場份額,這20家機構千方百計地繞過銀聯進行轉接清算,銀聯的交易量分流得非常明顯。中國支付市場可能是全球最浮躁、最喧鬧的場所。」

競爭與分流的大量存在,使得時文朝訴苦道,大家都把銀聯當成「唐僧」,想吃唐僧肉,互相挖牆腳。

而在南方週末記者參加的一次包括監管機構和銀行行長參與的內部座談會上,對於互聯網企業越來越快的逼近,銀行體系幾乎眾口一詞地表達了擔憂和反感。

有互聯網企業高層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這也有可能是央行的「警戒槍」。「大家說過要提前30天報備,有時候一些情況沒有報備,」上述人士揣測央行的心態說,「別把我當Hello Kitty,我其實是隻老虎。」

在談及以往和監管機構的互動時,上述人士描述,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默契。在不斷創新的環境下,監管一般是滯後的,如果什麼都及時報備,反而逼著監管部門必須要立即否決一些創新。這種情況下,「他寧可希望你先上車再買票」,如果監管部門發現情況不對,再出手進行干預。

不過,眼下突如其來的變化,意味著以往的默契將會被打破。

有趣的是,很多人也許並不認為關於支付限額的限制最後能真正寫進央行文件,他們在股市上進行了「投票」:不同於中信銀行在虛擬信用卡被叫停後股價跳水,甚至午後臨時停牌,騰訊的股價在一段時間的跌落之後卻呈現出強勢反彈——3月18日港股收盤時,騰訊控股上漲了5.76%。財付通內部人士分析,市場並不認為央行新推的限額會被最終執行,「如果那個限額落地的話,那就會像釜底抽薪」。

最終政策如何,月底才有分曉。

(南方週末記者謝鵬、張玥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873

現金、信用卡、便利超商、貨到付款都是勁敵 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業者賽跑鳴槍!

2014-04-07  TCW
 
 

 

第三方支付商機無限大,不論是網路業者、支付業者、銀行業者都積極搶進,但國人大多手持數張信用卡,加上便利超商普及,第三方支付的餅能做多大?

撰文‧張舒婷

延宕已久的「第三方支付專法」,近期終於有所突破。消息指出,由於第三方支付的不少服務內容,皆與金流管理息息相關,行政院傾向由金管會擔任主政機關。

儘管專法姍姍來遲,不過國內的第三方支付服務業者,已逐漸邁向百花齊放的階段,除了PChome網路集團旗下的支付連外,還有智冠轉投資的智付寶、歐買尬子公司歐付寶、Yahoo!奇摩的輕鬆付等。

廣義來講,所謂「第三方支付」是指由買賣雙方以外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的交易平台。目前在行之多年的信用卡交易、電子商務付款的業務上,早已看到銀行搶進「第三方支付」的動作。但近來常被提到的「第三方支付」,則是指非金融業者,尤其是電子商務的網路業者,自行辦理第三方的角色,故被視為電子商務的重要里程碑,其實國內銀行早就垂涎三尺,更讓競爭白熱化。

挑戰一

消費者要重新建立付費習慣光是去年,就有玉山銀行宣佈與歐付寶合作、永豐銀行推出「豐掌櫃」,以及第一銀行「第e支付」業務與中國知名網路業者騰訊集團旗下「財付通」合作,提供台灣企業商品透過網路銷售至大陸的收款清算服務。今年三月,全台信用卡發卡量第一的中國信託,也宣佈推出「pockii」平台。

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皆紛紛搶進第三方支付業務,「愈多人一起做,餅就愈大!」歐付寶總經理林一泓樂觀以待。

「二○一三年,台灣使用第三方支付的『非現金消費』佔民間消費比率僅二二%,反觀美國、香港、新加坡等先進國家地區,均在三○%左右,韓國更高達六○%到七○%。」中國信託信用卡暨支付事業總處副總經理徐鋒志一語點出,國內的非現金第三方支付產業,還有無限成長空間。不過他認為,後發的非金融業者,要搶食第三方支付業務的餅,誰能勝出?有待時間證明。

挑戰之一是,台灣地狹人稠,三步一超商、五步一家銀行分行,民眾買賣物品時,超商取貨、ATM轉帳或臨櫃匯款,早已便利十足。

「第三方支付當然能解決一些網路交易的payment(付錢)問題,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像是拿不到信用卡的人,但在國內並不多。」徐鋒志說,國內信用卡持有人約在九百萬到九五○萬人之間,持有簽帳卡者也有幾百萬人,這些人之外,就是第三方支付業務的空間。

只是多數國人擁有信用卡、簽帳卡,也習慣用這些工具消費,顯見卡片才是支付主流;再者,貨到付款、超商取貨者也大有人在,民眾要重新建立起到其他第三方支付工具儲值後再結帳的習慣,仍需要時間。

既然如此,為何銀行業者又要大力搶攻第三方支付平台?答案是:多經營一個支付品牌,打入以前無法接近的客群。

挑戰二

銀行業者搶攻非卡友客群

事實上,在第三方支付的戰場上,兩造廝殺是完全不同的考量。對銀行而言,這只是賺取一%左右手續費的蠅頭小利而已;但銀行眼中的「小草」,可是網路業者眼中的「大樹」,例如現在已正式上線服務的淘寶網支付寶、美國的paypal,毛利動輒二到三成,與銀行業的策略思惟截然不同。

「非金融業者期待開放第三方支付業務,主要是為了加快交易速度,衝高業績。」永豐銀行發言人陳亭如表示。因此,目前加入第三方支付戰局的國銀,必須落實風險控管,將利差嚴格維持在幾個BP(一基點為○.○一%)以內;但網路的第三方支付業者,只要控制在三十個BP就足以承受呆帳風險,雙方情況大相逕庭。

不過,網路業者並不悲觀,Yahoo!奇摩拍賣暨超級商城副總經理王志仁表示,十多年前,電子商務崛起,有人主張「地廣人稀地區才有電子商務發展空間,不適用於台灣」,但觀察國內發展至今,網路交易蓬勃,完全推翻這種說法。

王志仁分析,現代人愈來愈習慣利用零碎時間購買必需品,如此就會極度仰賴行動商務,進而帶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普及率。以Yahoo!奇摩為例,目前電子商務平台已有六五%交易透過輕鬆付完成,估計再過半年就會來到一○○%。

國內第三方支付的餅,究竟能被做多大,雖無定論,但不論是銀行或其他第三方支付業者,雙方皆有的認知是:任何支付工具的誕生或創新,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更貼近消費者,讓交易更安全、迅速完成。

雙方也不諱言,不管是金融或非金融機構提供的支付工具,最大競爭對手不是同業,而是民間消費仍以「現金」為大宗。此外,儘管網路上「實名認證」機制漸臻完善,但駭客入侵頻傳當下,在法制基礎穩健、消費者改變支付習慣前,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90

第三方支付再套緊箍咒

2014-04-28  NCW
 
 

 

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佈10號文,從細節規範商業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 財新記者 張宇哲 屈運栩 文zhangyuzhe.blog.caixin.com|quyunxu.blog.caixin.com 在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中,商業銀行是壓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壟斷者?還是縱容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合規經營的姑息者?

近日,銀監會和央行聯手下發《中國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商業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業務管理的通知》 (銀監發【2014】10號,下稱10號文) ,從細節規範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各地銀監局和商業銀行都收到了這份文件。

10號文延續了此前銀監會86號文和央行5號文的基調,從強調保護客戶資金安全和信息安全入手,在前述兩大文件的監管框架內進一步細化,指出了一些更有針對性的問題。86號文是銀監會於2011年8月下發的加強電子銀行客戶信息管理有關規定,5號文則是今年1月央行下發的關於加強銀行卡業務管理的有關規定。

財新記者獲悉,10號文主要是由銀監會法規部牽頭、銀監會創新部協助制定,央行支付司會簽。

有銀行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10號文的嚴格程度和前述兩個文件一樣。 「以前86號文未完全落實,是因86號文本身不夠細化,此次10號文進一步落實了此前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中的合規瑕疵,更有針對性。 「前幾年對支付機構監管太鬆了, 」他亦透露, 「很多操作規則未合規,是因為支付機構不與銀行配合,其中以強勢的支付寶最為突出。 」支付寶是中國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是阿里小微金服的核心機構,未在阿里巴巴海外上市的資產內。目前,獲得許可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共250家,提供網絡支付服務的有100多家。截至2013年底,支付機構共處理互聯網支付業務193.46億筆,金額總計達10.4萬億元。其中,僅支付寶一家,網絡支付業務達120多億筆,支付金額達3.5萬億元。

接近監管部門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一些消費者習慣了支付寶的便捷。過去支付寶嫌麻煩,沒認真執行有關操作規則。銀行客觀上起了配合、姑息的作用。大行和支付寶還有談判空間,小銀行和支付寶沒有多少談判空間,如果支付寶不執行規定,小行為了留住客戶也只能遷就。 」10號文要求銀行於2014年6月30日前做好相應的制度及合同修訂工作 ; 5 號文亦要求商業銀行於7月5日前完善涉及銀行卡業務的有關合規制度。至於執行效果如何,業內人士認為,從銀監會86號文到央行5號文,再到此次銀監會、央行聯手發力的10號文, 「都取決於銀行的執行力度。如果銀行嚴格落實,就會改變其面對第三方機構的被動局面」 。

「過去銀行不同心,但現在不同了。

一方面銀行看到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衝擊較大 ;另一方面,此次是銀監會和央行聯合發文,監管力度加大,銀行應該會比較同心協力。 」一位大行人士表示。

對於10號文 ,第三方支付機構則認 為這是單方面收緊對第三方支付監管力度的信號。支付寶方面表示這個文件不是發給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目前還只是從媒體看到有關內容,也沒有從合作銀行處獲知,暫時不予置評。

一位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則表示,這個文件基本是對銀行提出了具體的合規要求,而這些要求都將轉化成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義務。這給第三方支付行業的印象是,監管在漸漸收緊。

但眾所周知,商業銀行永遠並非鐵板一塊,上百家商業銀行及其分支機構都有其各自的利益訴求,這場第三方支付機構、商業銀行與監管的博弈,勢必還將繼續,並挑戰監管的底線。

焦點仍是限額

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主要體現在快捷支付和網關支付兩個方面。而最近圍繞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矛盾,主要是銀行要降低快捷支付的限額,基本要控制在小額的範圍內。 「這觸碰到了支付寶想要大發展的『根』 。 」一位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如是說。

所謂快捷支付,是指用戶在網上購買商品時,不需開通網銀,只需提供銀行卡卡號、戶名、手機號碼等信息,銀行驗證手機號碼正確性後,第三方支付機構發送手機動態口令到用戶手機號上,用戶輸入正確的手機動態口令,即可完成支付。

網關支付,即支付機構為用戶提供通道,從支付機構頁面跳轉銀行網銀頁面。這種支付方式可採用數字證書(U盾,即數字簽名)驗證交易,金額不受限制,比快捷支付安全。

10號文在客戶身份認證、信息安全、交易限額、交易通知、賠付責任、第三方支付機構資質和行為、銀行的相關風險管控等方面,提出了針對性要求,包括進一步規範快捷支付和網關支付。

快捷支付額度是由第三方支付機構向央行申請,由央行確定一個區間,商業銀行負責執行,支付限額由每家銀行自定,標準不一。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快捷支付的額度幾度提升後,金額已不能稱之為小額了,有的銀行月累積限額可以達到50萬元。

此次10號文要求對等的安全保障原則。在第三方支付機構資質方面,首先銀行要對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客戶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相關的賬戶關聯、業務類型、交易限額等要與其技術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

同時,10號文要求銀行應設立與客戶技術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支付限額,包括單筆支付限額和日累計支付限額。要求銀行向客戶提供臨時調整支付限額的服務,在客戶提出申請且通過身份驗證和辨別後,在臨時期限內可以適當調整單筆支付限額和日累計支付限額。至於限額是多少、臨時期限有多長,由銀行自己決定。

10號文再次重申了客戶身份認證的重要性。要求首次建立業務關聯時,必須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銀行的雙重身份鑑別。此前86號文可由第三方支付機構單獨認證客戶身份,5號文則要求商業銀行識別。10號文再次強調銀行在用電子渠道驗證客戶身份時,應採用雙因素驗證方式對客戶身份進行鑑別。

在交易通知方面,要求客戶應開通至少一種賬戶變動即時通知技術方式,不具備條件的客戶,不得通過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建立一次性的、多次支付的業務合作。同時,對預留手機號碼且設定短信通知的客戶,要在客戶進行支付時,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的手機號碼和銀行預留的手機號碼,進行一致性檢驗。此外,商業銀行應就大額支付、可疑支付及時通知客戶,對開通短信或其他方式即時通知功能的客戶,應就每一筆支付交易即時通知客戶,通知信息包含但不限於第三方支付機構名稱、交易金額、交易時間等。

在賠付責任方面,10號文要求,商業銀行在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時,對於非銀行直接認證的客戶身份的批量扣款或電子支付,要與第三方機構就賠付責任達成一致。要求對客戶通過大額資金劃轉強化身份認證,確保由客戶本人發出資金劃轉要求。對大額支付、可疑支付要及時通知客戶。從銀行賬戶劃出的支付交易資金,遇到交易終止、失敗應劃回原銀行賬戶。

10號文第十六條則直接針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管理出現的問題,強化對備付金監督管理。要求凡涉及備付金存放和資金劃轉的,均應建立每日對賬制度,嚴格執行備付金銀行及備付金銀行賬戶相關監管要求,明確不得使用或變相使用銀行內部賬戶以待清算資金等名義,為第三方支付機構存放客戶備付金。商業銀行應就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存管業務建立統一管理機制,未經總行書面授權,任何分支機構不得直接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開展備付金存管業務。

一位銀行網絡銀行部人士透露,長期以來,支付寶利用手中沉澱的備付金,找各家銀行的各分支行談判,以求利益最大化。 「但這不利於銀行內部的集中管理,也不利於支付寶的頭寸調度。 」

魔鬼在細節中

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機構力圖通過快捷支付的便捷吸引更多客戶;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機構也在利用自身的網絡優勢屏蔽銀行的網關支付。 「在用戶體驗的選擇權方面,這是不平等競爭。 」有銀行人士提出。

在銀行人士看來,此次10號文的主要十八條要求中,至少十條是針對支付機構在以往操作中不配合銀行的違規行為,亦凸顯支付機構和銀行在線上支付業務的博弈細節。比如,第十一條,商業銀行應明確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得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屏蔽本銀行的支付界面與接口。

有銀行人士反映,他們發現,支付機構沒給客戶提供可以選擇的銀行網關支付界面,或者銀行支付網關在不顯眼的地方。 「要點開好幾層頁面才能找得到;甚至讓支付寶內部人士親自在頁面找了半天,才在個性化設置中才找到銀行卡支付界面, 」他抱怨說, 「支付寶刻意屏蔽銀行支付界面,但客戶不會抱怨支付寶,只會抱怨銀行沒提供這個服務,銀行比較冤。 」他同時強調, 「如果按照便捷原則,支付機構應該平等地為客戶提供選擇。比如,客戶需要支付1萬元或更多時,可能會認為從銀行網關支付比較放心。但是如果支付機構不給客戶提供這個通道,把銀行網關屏蔽了,這就是人為製造銀行和用戶的矛盾。 」據知情人士透露,支付寶和180多家銀行合作,在支付寶界面僅僅為不到20家銀行提供網關接口。 「小銀行沒有談判能力,支付寶只給提供快捷支付接口,不給開網關支付 ;客戶就享受不到銀行提供的網關支付服務。 」一位銀監會人士亦稱。

在安全性方面,10號文第十七條稱,商業銀行應採取技術措施保障來自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傳輸數據(如客戶數據、交易數據等)和操作指令(如支付指令、身份驗證指令等)的完整性、一致性和不可抵賴性。對不具備對等安全保障能力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原則上不予合作。

「10號文的目的並不是終止合作,而是要求支付機構整改,強調對等安全。 」銀行人士表示,因為一旦發生資金糾紛,客戶首先會先找商業銀行的責任,因為資金在銀行保管,但支付行為是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發生的,很容易扯皮。這種糾紛的結果,即便支付機構承諾賠償了,但也損害了銀行聲譽,這是讓商業銀行最為惱火的地方。而小銀行更為弱勢,在發生糾紛與支付寶談判賠付時,甚至自己墊付賠償資金,聲譽損 失和資金損失都由銀行承擔。 「銀行挺被動,支付寶太強勢,又擅長利用輿論,加上以往銀行服務意識的確不夠,銀行吃了啞巴虧,往往有苦說不出。 」他說。

一位股份制上市銀行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通過快捷支付發生的糾紛,每個月賠償金額幾十萬元,規模越大的銀行可能賠償金額越多。

財新記者也從一家大行瞭解到,該行通過快捷支付的風險案件逐月增加。

比如,據該行統計,2013年1月到9月期間,在淘寶上通過快捷支付方式交易的爭議筆數上升較快,從100多筆上升到近600筆,欺詐金額從15萬元增加到60 萬元。有爭議的筆數包括欺詐和詐騙。

欺詐,指客戶否認交易或自己將銀行卡信息洩露導致資金損失;詐騙,指客戶承認被騙自行洩露銀行卡信息、驗證碼 或被騙支付。 「這僅僅是一家銀行的部分統計數據。這說明快捷支付的風險問題不容忽視。 」這位銀行人士稱。不過,他也承認,在這些糾紛中,支付寶最終都賠付了,雖然過程頗費周折。

接近支付寶的知情人士則認為,關於安全的議題,基本前提都是以「第三方支付是更不安全的,風險控制是更差的」為假設,因此推導出所有的規範也都是合理的。但目前沒有數據和事實支持第三方支付是更不安全的。

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則在第三屆嶺南論壇上表示,現在快捷支付的糾紛 越來越多,客戶經常投訴,支付寶裡的錢被劃轉了,如何判定這是否是客戶真實意願,涉及很多問題。客戶的賬戶在銀行,但銀行處於被動狀態,這些問題 需要找到解決方案。

如何加強信息安全

在加強銀行內部風險防範方面,10號文要求銀行將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需納入全行業務運營風險監測系統的監控範圍,達到風險標準的,應組織核查,特別是對其中大額、異常的資金收付要逐筆監測。銀行應構建安全的網絡通道(如果專線連接、VPN 通道等) ,制定安全邊界(如部署防火牆、DMZ 隔離區等) ,防止第三方機構越界訪問。

據銀行人士解釋,所謂越界訪問,是指快捷支付的功能超出了銀行的授權範圍。通常銀行對支付接口的用途設定一定的授權,比如只能用於繳納水電煤氣費,但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在操作中存在擴寬支付接口用途的行為,將之延伸到購物等領域,但商業銀行並未給其授權, 「支付機構就偷偷摸摸地幹了。

如果支付機構想從這個接口處理其他業務,可以和銀行談在明處,銀行會按照合規性的要求來合作」 。

比如,銀行授權支付寶的個人信息只是用於支付,但淘寶可能就會給客戶推送一些廣告, 「在這個過程中,銀行和支付機構共享的客戶信息越多,信息保護安全性越差」 。

10號文第十五條還要求商業銀行對客戶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的交易,建立自動化的交易監控機制和風險監控模型,對資金情況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和處置異常行為、套現或欺詐事件。

「這一條能否落實,取決於支付機構首先應按照去年央行下發的《銀行卡收單管理辦法》的規定,把明細的完整交易信息傳輸給銀行,包括交易信息、真實場景、商戶名稱等信息,銀行才能據測此建立風險識別監測模型。 」前述銀行人士稱,目前,無論買理財、水電煤費、購物等,銀行只能看到有資金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交易,但無法得知資金用途。

按照《銀行卡收單管理辦法》的規定,交易信息至少應包括:直接提供商品或服務的商戶名稱、類別和代碼,受理終端(網絡支付接口)類型和代碼,交易時間和地點(網絡特約商戶的網絡地址) ,交易金額,交易類型和渠道,交易發起方式等。網絡特約商戶的交易信息還應當包括商品訂單號和網絡交易平台名稱。但實際操作中,大多數第三方支付機構發送給銀行的信息並不包括二級賬戶的信息,即銀行只能看到這筆第三方交易,但無法得知資金具體流向和用途,就無法向客戶提示風險。

他介紹說,銀行卡對每一筆交易的詳細信息都會短信提醒給客戶,降低出現偽卡盜刷現象,有利於識別風險。比如一天之內,某張銀行卡在泰國和歐洲各發生了一筆交易,商業銀行就會短信提醒,確認是否系卡主本人的支付行為。

「其實這些交易信息支付機構都掌握,只是支付機構的信息提醒沒有銀行這麼細; 另外,支付機構想把銀行給屏蔽掉,讓銀行慢慢失去這個客戶的信息,讓客戶直接面對第三方支付機構。 」他亦強調,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順利的前提,是雙方都遵守監管規定、合法合規。 「比如,在快捷支付方面,此次銀行並未下調騰訊財付通的支付額度,單筆支付限額都在幾萬元,這也是雙方都尊重規則的結果。身份識別、交易驗證,這些都是保護客戶資金安全的最基本的底線,全世界都一樣。 」為何各大行對於支付寶和財付通的快捷支付政策不同。業內人士認為,這或許和財付通推出的理財通產品之安全性有關係,理財通的申購贖回要求必須是原卡申購原卡贖回,而餘額寶在贖回時可以跨行,這增加了安全上的難度。

財新專欄作者信海光撰文表示,此前攜程網信用卡支付信息洩密事件,關鍵就在於如何合規對待用戶信息上。攜程網操作不規範,不但存儲了CVV2碼 等按照國際慣例不該存儲的信息,而且沒有加密,使得信用卡支付這種安全的支付方式也變得不安全。 「沒有絕對安全的支付方式,關鍵在於操作者是否規範,相關的保障制度是否健全。 」一位消費者則告訴財新記者, 「某天第二次用快捷支付時,發現信用卡號碼都被記在裡面了,直接輸密碼就完成支付,這樣是很快,但是感覺好沒安全感。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高管表示,創新不能沒有底線, 「很多第三方支付從業者不是不明白,是裝糊塗,總是習慣用情緒化的抱怨來代替說理。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19

關於微信小店 ,來聽聽微信第三方開發者的心聲:我們就該死嗎?

http://www.iheima.com/thread-7196-1-1.html
到目前為止,除了有一篇匿名的文章遮遮掩掩的提到了微盟的態度,還有白鴉在微博上有發過一篇表態外,沒有看到任何第三方正式的回應和聲明,微大師作為早期一批的微信第三方的接入方和開發者,作為整個行業的真正親歷者和實踐者,我受夠了這些可能自己都沒有親自研究和使用過一個微商城的磚家們的指指點點和幸災樂禍,覺得有必要站出來說幾句,說說我們行業內人的心聲:

影響有多大?

    毋庸置疑,微信官方第一次正式發佈微信電商類應用,對我們第三方開發者絕對是有衝擊的,這個衝擊會大到把我們逼入絕路嗎?是不是像某些磚家說的「或將逼死第三方」?磚家們顯然沒有搞清楚微信第三方開發這個行業的情況,來,我給你們普及下,在行業內目前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純忽悠,微信營銷大濕們沒有任何互聯網經驗和背景, 他們就像是牆頭野草般的投機分子,風往哪邊吹,他們就往那邊倒,看見什麼熱門就整什麼,現在是微信,之前是微博,再之前是電商,最早是成功學、營銷學,他們的特點就是言必稱馬云馬化騰(甚至有個笑話是營銷大濕告訴別人其實馬化騰在騰訊也不是一個人說了算,還有一個叫pony的外國人在背後掌管著騰訊發展)、他們的口號就是月入百萬不是夢、他們的噱頭就是微信即將統治中國走向全球;


一種是做微信電商正規諮詢和方案的,他們大多是諮詢公司背景,沒有互聯網經驗,不從事具體技術開發(或不是主業),他們會給客戶提供微信解決方案和培訓,幫助客戶的業務和微信融入在一起,他們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商家的摸索過程,但是由於非專業的背景,很多公司也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一種是純技術支撐,小團隊,前台後台網頁美工,幾個人湊個草台班子,找個模板過來,迅速的複製一份,價格便宜,但質量也比較有限,營銷能力較弱,但優點是價格便宜,區域性很強,基本上集中在自己的城市,適合本地微小商家,做的早的人也賺到了第一桶金;


一種就是開始是做CRM軟件開發、APP軟件開發等方面的公司,有客戶基礎、有資金沉澱、有技術支持,看見微信業務不錯,轉型到這塊的,由於之前的積累他們在開始時,攤子就可以迅速鋪開,後期不斷的用代理加盟等形式來迅速擴大規模,這塊做的比較大的代表就是微盟、微信生意寶等公司;


一種就是互聯網公司背景的人出來做的,熟悉互聯網的遊戲規則,對這塊的信息、產品、用戶體驗、運營、形式變化比較瞭解,早起來很快容易上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白鴉的口袋通、還有北京口袋購物旗下的微店,微大師的背景和他們也相同,我們之前一直都是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公司,但我們主要是在華南地區。他們佈局全國,除了免費提供整體方案外,還提供線下培訓等輔導業務。比如口袋通週期性的舉行微電商的培訓會診交流,據參加的人說效果不錯。


微信小店對這中間誰的衝擊最大呢?首當其衝的就是最受詬病的營銷磚家和大濕,他們早期利用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對於微信業務的不瞭解,對於移動互聯網的恐懼和無所適從,誑到了大量資金,但是中小企業主沒有解決任何實質性問題,微信官方首次正式發佈微信平台級的技術解決方案後,讓更多人知道這塊並沒有這麼神秘,降低了進入門檻。


同時,小團隊的開發也會受到很大衝擊甚至真的有可能是致命性的,以前是一套模板走天下,現在官方都發佈了,更權威更穩定更安全,誰還會用你的呢。


微信諮詢類的公司影響不是很大,反正之前也不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第三方和微信官方開發對他們來說一樣的,影響不大,培訓師和講師還是繼續講課培訓,即使是紙上談兵。


衝擊最大的最難過的莫過於做加盟代理類的微信第三方開發商,因為他們收取了大量的加盟費(根據不同省代市代等不同代理級別,收取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預存代理費,每賣出一套會扣取相應費用,代理商加盟商加價賣給中小商家,賺取差價),加盟商們都抱著美好的願望加入到微信掘金,然後開發商用加盟費投入到百度搜索或者網盟花費不菲的廣告裡,以吸引下一波的人來加盟和代理。現在加盟費廣告費已經花了,甚至剛剛加盟的人交完費用可能還在回家路上就遭遇到了微信官方的免費方案,這種情況加盟商們是絕對不會答應的,於是開發商就夾在了加盟商和微信中間,左右為難,如坐針氈,而且早期鋪就的攤子越大轉型越難。但是我們要客觀承認,也正是這一波開發商,他們幫助騰訊和微信完成了早期的微信平台的知識普及和用戶拓展。


對於類似口袋通的業務,也會有波及,但是不會動搖根本,反而是件好事,產業升級留下了真正核心的用戶,正如白鴉在微博中說的:「就像不能只給你一個群發接口,必須有個基礎且簡單的群發功能一樣,微信不能只給商戶微信支付接口不給基礎的貨架和基本的交易流程。微小店上線後,我們現在花很大精力答疑解惑的那些超小商戶有人管了。官方開始入手培養市場,我們就可以踏實的做真正賣家的服務。生態分工基本開始確立。」這一點我非常認同。


客觀來看:微信官方的版本的推出其實只是一個產業上的升級,是早期微信經過野蠻生長後的一次必然調整,這不僅僅是微信行業,這是每一個產業包括傳統行業必經的過程,也是成長的必須經歷的陣痛。三五條槍、掛在嘴邊的幾條專業術語就能包打天下,誑錢騙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微信也到了必須轉型的階段,淘汰低下的產能,清洗掉不能跟上形勢或者破壞生態健康發展的參與者,讓整個行業進入到良性的生態分工中來。


微信是在走向封閉嗎?

昨天微信官方聲明一出,各方紛紛指責,說微信卸磨殺驢、背信棄義,致第三方於不顧,用打入冷宮的怨婦口氣傾訴自己被人冷落後的幽怨。微信是一個開放平台,它需要的打造一個生態系統,自身參與到開發中確實對第三方有些不公道,但是它始終沒有說自己不做電商類開發,坊間說微信只做裁判不做運動員完全是第三方開發的一廂情願,道理很簡單,海量的商家的數據掌握在第三方的開發商手裡,品牌商家掌握在騰訊以外的人手裡,你如果是張小龍,你會答應麼?之前甚至還有第三方幻想做大了賣給騰訊,深圳甚至有些八卦專業戶發出假消息說自己公司即將被併購,當然後來證明都是笑話。


讓我們來細數下與騰訊有關的微信類開發應用:拍拍微店、京東微店、微信商城、微商城、微購物、微生活、微商戶、微支付、微團購;其實在很早的時候,這些信號已經非常明顯,當風鈴等系統推出時,我們作為第三方就應該提前預料到這一點:簡單的技術支撐走不了太遠。微信是塊大肥肉,不僅僅第三方惦記,騰訊系內部的人也一直惦記,再加上技術門檻很低,找幾個有兩年經驗的JAVA、PHP、JS等方面的工程師,就完全可以進入這行。


早期的第三方微信創業完全就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品牌和服務全面升級是遲早的事,作為第三方開發者,你不主動升級,就會痛苦的被動升級了。正是因為看到了這點,所以微大師在很早的時候就從技術開發轉型到產品、技術解決方案、運營培訓等後向增值型服務,效果不錯。風鈴、微生活等騰訊系的前期嘗試和摸索給微信官方微信小店正式推出提供了經驗和摸索成本,微信小店的推出順理成章,絲毫不出我們的意料。


第三方到底還有沒有機會?

第三方真的就像這群幸災樂禍的點評磚家說的這樣退出了歷史舞台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條上,有很多機會等著我們,精細化分工也是移動互聯網的特徵之一,包打天下已經成為過去式,我們還有很多路可以走:


a、私人定製

騰訊微信小店官方定位是,「微信對待第三方開發者一直持支持、開放的態度,微信小店其實只是很基礎的商品貨架,提供的功能可以讓更多的運營者更加方便有序的實現小成本開店。而這個店是開成雜貨舖還是精品店,第三方開發者的平台其實還有很大的空間」。通俗的說也就是一套模板,很多行業都可以用,但是沒有辦法深入使用,就像淘寶有提供現有模板一樣,但是你要用個性化的模板,請找第三方。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每行都有自己的特徵,很難用一套模板來適配所有商家和行業,賣咖啡的、做餐飲的、賣保險的、寵物用品的、美容醫療的等等,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徵,微信小店可以提供基礎性服務,第三方可以根據行業特徵深入的來做適合每個行業甚至是每家企業的微信功能,而不是之前換個皮膚,靠一套或者幾套模板走天下。另外微信小店開放的對象是認證的基於微信支付的服務號,這更多的是品牌型客戶,那第三方針對海量的微小商家的訂閱號和未認證的服務號也還有機會,不過機會可能也不會維持很久。


b、運營推廣

商家有一套商城或者微信模板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推廣才是關鍵,讓別人知道你關注你,產生交易和重複性交易,這才是重點。傳統商家在面對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時一頭霧水甚至是慌亂恐懼,提供切合實際的推廣和運營方案能夠有效的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困惑和問題,口袋通在這塊做的不錯。


c、衍生服務

圍繞著微信平台,其實還有很多衍生服務可以提供和開發,比如微信代運營,幫助客戶篩選內容和產品定位、日常的運營維護,這也是之前淘寶第三方類公司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可以借鑑。


d、其他服務

除這些基礎性和日常性的服務外,第三方還可以提供企業微信類移動互聯網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品牌的升級等相對比較高端的服務


最後,我想對所有第三方的同行們說句心裡話:創業真心不容易,除了埋頭苦幹,還要學會審時度事,熟悉甚至要吃透遊戲規則,提前應對,別一廂情願。在別人的地盤上,難道還要主人按照你的意願來進行遊戲麼?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是危險的,君不見之前淘寶無情絞殺淘寶客返利網站時的情景嗎,血流成河,哀嚎一片,僅僅美麗說等幾家公司成功逃生,微信是個好平台,但是不能成為生存唯一的平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77

政策快評:高層表態第三方治理 環保股配置策略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31&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8 18:58 編輯

政策快評:高層表態第三方治理 環保股配置策略
作者:鄔煜

投資機會:環保產業加速進入B2B-2.0階段
自我們之前根據環保關系論邏輯構建了環保產業的三大階段之後,產業和市場的走向也在印證著我們的判斷,本次媒體渠道得知的高層表態第三方治理,其實就是環保產業加速進入B2B-2.0階段的標誌,在這個階段環境產業和企業也將從治理商全面向服務商轉型。這個階段的顯著特征就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關系在加強,並且政府的大管家職能逐漸削弱,逐漸成為共同監管者,後面的趨勢也一定是公共服務外部的入口在不斷擴大。

從我們之前重構的環保邏輯看,趨勢非常清晰,本次高層表態第三方治理,主要針對工業企業這些汙染源的治理模式重構,繼續加強治理企業和排汙企業的關系,使得環保產業的B2B-2.0階段更進一步;而從市場空間看,由於我國目前工業汙染治理設施的社會化運營比例仍相對較低,只有5%左右,而城鎮汙水處理設施的社會化運營比例已達50%左右,劍指工業汙染治理的第三方治理如果大規模展開,空間極大。
而從投資角度看,產業層面也在進一步驗證著我們之前給出了三大階段的投資主線,維持不變:低點配置G2B-1.0階段、重點選擇B2B-2.0階段、適當布局B2C-3.0階段
G2B 1.0階段:目前大市值的企業基本都是從這個階段走過來的,歷史已經證明了自己,在市場逐漸過渡到2.0階段時,陣痛也已經反映,因此此類企業我們的建議是具備配置價值,合理的估值中樞為當年30倍。典型品種如碧水源、桑德環境、瀚藍環境

B2B 2.0階段:目前算是環保的風口,第三方處理的潛力空間很大,未來市值有較大潛力空間的企業在這里,典型的行業如危險廢物、工業廢物、工業廢水、工業廢氣等,這個階段建議產業投資者和二級市場投資者都要密切專註,並且關註G2B-1.0階段的企業向B2B-2.0階段的轉型和滲透。典型品種如東江環保、萬邦達、雪浪環境、海拓環境(被眾合機電收購);此外還存在G-政府關系削弱下的內部機會,國企環保企業的效率和盈利提升(典型品種菲達環保、中山公用和城投控股)。

B2C 3.0階段:環保產業中最可能密切結合互聯網的領域,但目前尚處初期,但考慮到互聯網滲透的速度快,因此向這個階段努力的企業建議VC/PE多多留意,存在很大的投資彈性,典型行業如固廢收運、環保後服務、智慧環保等

附錄:我們根據媒體資料總結整理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駱建華秘書長的問答要點,核心內容和我們之前一直提到的環保產業正在快速進入B2B-2.0階段不謀而合。

誰汙染,誰治理 轉向 誰汙染,誰付費
從我國的環境起步,工業汙染防治一直走的是“誰汙染,誰治理”的分散治汙之道,這條路已經被目前無數的工業汙染事件證明走不通。在這個背景下,“誰汙染,誰付費”的第三方治理應運而生。

企業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汙企業與專業環境服務公司簽訂合同協議,通過付費購買汙染減排服務,以實現達標排放目的,並與環境監管部門共同對治理效果進行監督。

第三方治理的運作模式
委托治理服務型:指排汙企業以簽訂治理合同的方式,委托環境服務公司對新建、擴建的汙染治理設施進行融資建設、運營管理、維護及升級改造,並按照合同約定支付汙染治理費用。

托管運營服務型:指排汙單位以簽訂托管運營合同的方式,委托環境服務公司對已建的汙染治理設施進行運營管理、維護及升級改造等,並按照合同約定支付托管運營費用。

兩種模式區別在於環境服務公司是否擁有治汙設施的產權,前者擁有或者部分擁有;後者不擁有產權,只接受排汙企業托管,負責其治汙設施運營管理。

第三方治理的優勢
一是有利於環保部門的監管。排汙企業治汙責任通過合同方式向環境服務公司轉移和集中,環保部門的監管對象大為減少,相應的執法成本也將大幅降低。

二是有利於排汙企業治汙效率的提高。排汙企業治理設施轉由掌握專業技術及管理經驗的環境服務公司進行運營,可以降低治汙成本,提高治汙效率。

三是有利於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環境服務公司在工業汙染治理領域開拓新的市場,提供新的服務領域,將由過去單純的設備制造、工程建設,拓展到投資運營服務,為自身成長提供新動力,進而推動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

第三方治理主要應用領域
一是大型工業企業,如火電行業的脫硫特許經營;二是工業集中區,如工業園區、工業開發區廢水及廢棄物處理。

前者由於其生產規模較大,產生的汙染物量大而且相對集中,具備規模效應。後者的核心優勢則在於“集中”所帶來的汙染物量的累積,因而更具備專業治汙的條件。

第三方治理五大障礙

責任轉移障礙:從排汙企業角度看,作為支付治汙費用的一方,實現治汙責任的轉移是其采用第三方治理的原始動機。如果不管排汙企業是否已嚴格履行合同,仍需承擔違法排汙所涉法律責任,其對第三方治理的積極性將大為降低。要解決這個問題,法律上可以從調整責任主體角度著手,由過去的“誰產生,誰負責”調整為“誰排放,誰負責”。需要強調的是,調整責任主體的前提是排汙企業嚴格遵守服務合同所規定的各項條款,如果排放未達標,根源是排汙企業違反合同條款,則法律責任仍屬排汙企業。

稅收障礙:排汙企業如自行解決汙染治理問題,則其治理設施建設運營費用可計入企業生產成本,無須納稅。而一旦委托第三方的環境服務公司投資建設或運營管理,排汙企業向環境服務公司支付的汙染治理服務費用,環境服務公司則需繳納各項稅負。從整體上看,這無疑是增加了全社會的汙染治理成本。特別是發電企業的脫硫項目,實行第三方治理(即特許經營)後,還涉及到雙重征稅問題,即電網企業將1.5分/度脫硫電價支付給電廠須納稅一次,電廠再將此電價支付給脫硫企業又須納稅一次。雙重征稅加大了脫硫成本,不利於第三方治理模式的推行。

融資障礙:第三方治理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如果環境服務公司要負責治理設施的投資建設,就涉及到項目融資問題。由於治理設施附著於工業企業的主體設施之中,其所占土地的使用權也屬於工業企業,作為第三方的環境服務公司不能將設施及土地作為抵押品進行貸款。同時,工業項目能否將企業間簽訂服務合同中的收費權作為質押品獲得銀行貸款,尚不明確。

經濟風險:與公用事業領域的PPP(“公私合夥”或“公私合作”)模式不同,第三方治理模式中,環境服務公司的服務對象是工業企業,是一種企業間的合同行為,合同的履行存在較大的經濟風險,如排汙企業經營不善導致業務萎縮甚至倒閉,排汙企業受上遊企業影響或自身所屬行業整體不景氣導致企業生存困難等。這些風險都會使減排服務合同難以得到有效履行。因此,推行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如何妥善解決這些經濟風險問題需要在制度上進行設計。

技術障礙:目前我國環境服務公司研發力量仍較薄弱、技術儲備尚顯不足,對於處理一些複雜工業汙染問題可能力不從心。對於工業治理項目,特別是化工園區等特殊類型的廢汙水治理技術,國內環保企業優勢不明顯。因此,當務之急是加大環保科技投入,提高國內環保企業的研發水平,增強環保技術創新能力和集成能力,為第三方治理奠定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98

四五%台灣人曾用手機購物 市場潛力十足 蘋果新玩意強勢上路 第三方支付沒得玩?

2014-11-03  TWM
 
 

 

Apple Pay還沒正式上路,行動支付大戰還沒開打,卻意外搞掉eBay兩位執行長,到底行動支付上路後,是否會衝擊金流系統?第三方支付還有沒有得玩,業者都在等著看。

撰文‧賴筱凡

十月二十日,Apple Pay正式上路了,然而,就在兩周前更讓業界震撼的是,電子商務網站決定分拆旗下支付平台PayPal,預計在明年獨立營運。外界都在猜測,Apple Pay強勢上路後,第三方支付還玩得下去嗎?

早在Apply Pay推出前,蘋果就曾為了行動支付系統找上PayPal,畢竟PayPal成立十六年,穩坐全球最大支付平台寶座,去年營收高達六十六億美元,年增二○%,維持高成長動能,會被蘋果相中尋求合作,是可預料的事。

兩方商談才進行到一半,沒想到今年二月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上,三星就宣布了將與PayPal合作,一樣有指紋驗證功能,透過手機內建的NFC晶片,就能快速付款。蘋果為此中止了與PayPal合作的可能性,甚至就連主倡要與蘋果合作的PayPal前任執行長馬可斯(David Marcus),因為在內部反對三星合作案,最後只能選擇在六月黯然辭職、跳槽臉書(facebook)。

美國網站Bank Innovation就指出,PayPal的母公司eBay前執行長多納漢(John Donahoe)主張要與三星合作,這樣的立場卻與主張與蘋果合作的馬可斯相反,最後不只蘋果的合作案吹了,PayPal也跟著折損了一位執行長。

三星戰蘋果 意外折損eBay兩大將九月,蘋果大動作推出Apple Pay,直接找上三大信用卡公司合作,便利的使用方式與採用的商家數,都讓市場大為驚豔,反倒打了PayPal一巴掌,不只eBay小股東對於當初主導三星合作案的多納漢大表不滿,還挑明要他下台負責。結果,九月底一到,多納漢只能宣布分拆PayPal,且他也會在PayPal獨立運作後,辭職下台。

事情演變至此,應該是無人可預料,誰也想不到,行動支付大戰還沒開打,就因決策錯誤讓eBay折損了兩位執行長,股價也因而從三月的五十九.三美元,跌到今年新低的四十七.九五美元。

儘管如此,PayPal的一時落寞,不見得蘋果就能笑到最後,畢竟不願意向蘋果買單的業者大有人在,像是美國最大零售通路業者沃爾瑪(Walmart)、最大電子產品通路百思買(BESTBUY),就明白地向蘋果說不,堅持要開發自家支付系統。

就連部分零售業者也自行串聯,共同組成MCX(Merchant Customer Exchange,一種類似遠東集團旗下的HAPPY GO組織),串聯了美國超過十一萬個商家,年交易額超過一兆美元,要推出聯盟通用的支付系統。即使如此,這也才占美國零售通路交易額的二○%,換句話說,還有八成的市場可供蘋果開發。

美國行動支付大戰已然山雨欲來,他們瞄準的都是更方便、更安全的行動付費方式。但原本就存在多年的第三方支付呢?消費者還需要將錢存進第三方平台的帳戶,用它來付款、消費嗎?答案恐怕是未必。

直接找信用卡公司 省去處理費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分析師胡自立指出,過去十年,美國跟中國為了因應電子商務市場的快速成長,因而催生了PayPal與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買賣雙方都不用擔心安全問題,將金流放到第三方手上,隨著電子商務的需求越大,第三方交易平台也越壯大。

如今,蘋果跳過第三方支付,找上信用卡公司,在實體店的消費上,自然不用再提前儲值於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而是將每筆交易的處理費用直接進到信用卡公司與蘋果的口袋。美國太平洋皇冠證券分析師就預估,與Apple Pay的合作,將會讓VISA公司賺進額外的二十億美元,對於VISA來說,自然樂觀其成。

面對Apple Pay來勢洶洶,有些分析師則悲觀地認為,一旦金管會點頭開放,勢必對才剛萌芽的台灣第三方支付造成衝擊,「畢竟,台灣第三方支付老早就落後國外十年。」台灣消費者的信用卡使用習慣根深柢固,流通信用卡數達三千七百萬張,平均每個人手上持有信用卡張數約一.五八張,加上台灣行動裝置普及度達八八.三%,甚至有四五%的民眾曾用手機購物,潛力十足。

這點與中國差異很大,根據《中國信用卡產業發展藍皮書》統計顯示,去年中國信用卡交易總額雖達人民幣十三.一兆元,平均每人持卡量卻只有○.二九張,與其拿信用卡付帳,中國消費者更喜歡用支付寶來做金融活動,小至繳水電費、大至買車,都能用支付寶。

「金流其實很強調地域性,台灣便利商店很發達,即使在網路消費,到樓下轉角就能付錢,不一定要透過第三方支付才行。」胡自立認為,從這角度看,或許台灣消費者對行動支付的接受度更高。也有App業者曾私下質疑,「台灣消費者真的需要第三方支付嗎?」儘管如此,還是有業內人士樂觀地認為,這並不是一個零和遊戲,Apple Pay也不一定會完全取代PayPal這類第三方支付平台,因為喜歡在家用電腦購物的人,自然還是會比較習慣第三方支付平台。不可避免的是,不管是行動支付還是第三方支付,都已是市場潮流所趨,零售業、商家要如何因應這波新潮流,甚至利用這股動力創造更多商機,才是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83

P2P資金托管愈演愈烈 第三方支付進入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1/147632.html

i黑馬: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主任王巖岫於9月底提出的P2P監管十項原則,其中就包括P2P的資金必須托管。據P2P門戶網貸天眼統計,10月份全國共出現問題平臺38家,越來越多的P2P平臺風險事件,加上日益明晰的監管政策,讓P2P平臺的資金托管已成大勢所趨。這一次,第三方支付坐不住了。


          \據P2P門戶網貸天眼統計,10月份全國共出現問題平臺38家,越來越多的P2P平臺風險事件,加上日益明晰的監管政策,讓P2P平臺的資金托管已成大勢所趨。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目前匯付天下、易寶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機構已經推出了比較成熟P2P資金托管解決方案。

10月份,長沙銀行與P2P平臺拍拍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攜手試水點對點的資金托管;江蘇銀行與點融網也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探索資金托管模式。此外,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等也完成了P2P資金托管系統的建設,未來第三方支付和銀行在資金托管的戰場上可能直面競爭。

真假托管

“某些平臺對外宣稱的托管實際上只是一個支付通道,做的還是資金池業務。只要是資金池模式,投資人的錢就存在被挪用的風險。目前跑路的P2P平臺100%都是這種通道模式。”匯付天下金融機構事業部總經理鐘紅波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某P2P網貸的負責人指出,目前市場上的P2P平臺真正實行托管的不到十分之一,就連一些知名的P2P公司,實際上也沒有進行資金托管。

易寶支付CEO助理許現良分析,一方面P2P平臺認為監管規則沒有出臺,沒必要做托管;另一方面也擔心接入托管可能會導致一部分數據的流失。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部分第三方支付公司開始研究P2P資金托管如何杜絕資金池的操作,於是有了分賬的概念。平臺在第三方支付上不能開設唯一的資金池帳戶,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結算帳戶(主賬戶)。結算帳戶下所有借款人和投資人,以及平臺本身的服務費收入、擔保費、賠付等都對應有一個子帳戶,是一個大的帳戶體系。所有的用戶在使用這個帳戶體系充值或提現時,操作指令是通過系統向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P2P平臺集團帳戶的主帳戶進行一個傳送,然後通過主帳戶根據其業務邏輯關系,向對應的體系內子帳戶之間進行數據波動。”暢貸網CEO施俊對記者表示。

施俊進一步解釋,但是其風險依舊存在,因為P2P平臺集團帳戶這套體系從法律意義上來講還是屬於平臺的,只是在這樣一套帳戶體系里做交易時,有了更規範的操作流程。

“後來一些第三方支付推出了一種新的做法,現在比較流行。平臺本身或者投資人都在第三方支付里面開設一個獨立帳戶,每個獨立帳戶是平級的,沒有主帳戶和子帳戶的上下級關系。投資人先把錢充到其在第三方支付上的帳戶里,通過平臺把投標的信息完成以後,這個信息匹配到第三方支付的系統里,第三方支付把投資人的錢直接撥到借款人帳戶,這樣P2P平臺本身不碰錢,基本上也就沒辦法卷錢跑路。” 施俊介紹。

但是,某2013年上線的P2C平臺負責人認為,這樣的方案並非完全沒有缺點。尤其是交易成本非常高,使用便利性比較差。舉例來說,投資人要在某平臺充值,平臺頁面會跳出一個頁面再跳轉到第三方支付的頁面,然後在第三方支付頁面體系里跳轉到網銀,需要輸入很多信息,才能最終完成支付,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用戶體驗。

“這當中還有一個非常大的要求,對於使用這一套支付體系的用戶來講門檻是比較高的。首先,用戶要明白如何使用網銀,要擁有專業版網銀的工具,如USB-Key等,還要等到網銀充值成功再回到網商的頁面。所以這種模式的缺點是用戶使用門檻高、使用體驗差。最重要一點是,這樣的業務在移動客戶端根本不適配,因為移動端沒有辦法用USB-Key完成支付。”上述P2P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某第三方支付機構負責人也指出,按照現有的托管體系,一些自動投標功能很難實現。“平臺本身還具有小部分的調帳權限,雖然卷款風險不存在。但是任何交易只要是系統在做,就具有一定概率的差錯值,當一些系統出差錯的時候,需要一個回撥的操作來糾正這個錯誤。在這樣的情況下,平臺對於獨立帳戶間通過和第三方帳戶的溝通具備一定的調帳權限。這個權限是很低的,必須經過第三方帳戶與其聯合才能完成這個事情。”

在愛投資COO程晗看來,無論什麽樣的資金托管,由於P2P行業的不規範,加之投資標的不透明,很難真正杜絕虛構標的現象的產生。“要保障投資人的利益,還需要行業自律、行政監管的一同配合。”

托管難題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去年匯付天下就推出了P2P資金托管解決方案;上周,易寶支付率先推出了P2P資金托管在移動端的產品。此外,快錢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在積極研究資金托管產品。

相對於第三方支付公司,銀行表現得相對謹慎。

“其實我們一直在和銀行談資金托管事宜,一些銀行的系統也基本開發完成。但由於監管不明晰,銀行不敢貿然進入這個市場。目前市場上銀行和P2P簽訂的托管協議大部分也是戰略性質的,沒有具體的產品實施。” 程晗對記者表示。

“對於P2P而言銀行作為托管方信用更高,監控密度和資金流向的安全度更高。同時,能夠接入銀行對P2P網貸平臺來說,也是一種品牌實力的象征。”北京某P2P平臺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銀行做托管自然有品牌和技術上的特長,但第三方支付公司也有自己的優勢”。許現良認為,相對於傳統銀行,第三方支付在資金托管中的反應更靈活,可以為客戶量身定做解決方案。現在P2P行業創新很快,銀行龐雜的體系很難以跟上P2P的創新步伐。

“我們從去年開始就一直在和銀行談資金托管,最開始是和平安銀行。但是他們和紅嶺創投簽署了戰略協議,系統是按照紅嶺模式設計的,是點對點的模式,而我們的租賃業務包括租賃公司、承租人、投資人三個點,和平安的系統很難兼容,所以我們現在也不敢貿然跟銀行簽托管協議。一旦簽了協議,再開展新業務就可能被銀行系統限制住。”某P2P平臺首席運營官對記者表示。

“我覺得最後的資金托管很可能和基金的托管方式一樣,第三方的托管和自身的備付金賬戶分離,單獨建賬,委托一家銀行管理。”許現良對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740

銀聯“忍無可忍” 第三方支付將不得與銀行直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82

35291370877349

據經濟觀察網11月13日晚報道,中國銀聯(下稱“銀聯”)於11月12日發出《關於進一步明確違規整改相關要求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成員機構準確報備繞銀聯轉接交易遷移信息,並且明確要求截至12月24日,至少要完成遷移所有繞銀聯轉接交易量的90%,12月31日完成所有遷移工作。

銀聯意圖規範銀行與第三方支付直連情況,將繞過銀聯的業務逐步遷移至銀聯平臺。

通知明確提出各階段第三方支付繞銀聯業務的遷移進度指標,要求11月30日至少要完成所有繞銀聯轉接交易量50%的遷移工作,12月10日不低於65%,12月17日不低於80%,12月31日完成所有遷移工作。

銀聯要求,各機構須於11月13日16:00之前將繞銀聯轉接信息報備至秘書處,連接銀行信息細化至分支行,註明收單接口、日均交易量,將所有繞銀行轉接交易量平均至各階段遷移;同時補充報備存量商戶信息。

分析人士認為,銀聯面臨的直接威脅來自像支付寶等互聯網型支付企業。

支付寶是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麾下企業。支付寶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就在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占據了近乎半壁江山,服務對象為數百萬依然沒有信用卡的中國用戶。根據iResearch估計,2013年中國第三方在線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7.2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銀聯在該市場所占份額只有11.9%,而且面臨250多家獲得許可的第三方支付企業的競爭。

早在8月13日,銀聯已開始行動:召集52家與其達成協議關系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參與銀行卡收單業務運作與收單辦法解讀會議,表示跨法人交易發送方式不得繞過銀聯。

據《第一財經日報》此前援引第三方支付人士說,“銀聯想雁過拔毛收一道手續費。”從銀聯的財務數據來看,其目前主要收入來源仍是通道費用。

但事情並非那麽簡單。“一些第三方支付議價能力太強,和銀行多頭談判,銀行要麽選擇直連後手續費被壓低,要麽不能做類似支付寶付費,造成客戶流失。”一些銀行人士稱,大型第三方支付機構已有“壟斷”的趨勢。

銀聯業管委的一份文件估算,主要成員銀行的銀聯卡線上支付業務手續費年損失超過30億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89

京東商城增長前景樂觀 受益於第三方平臺以及平臺擴張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70

京東商城增長前景樂觀  受益於第三方平臺以及平臺擴張
作者:王曉滌


京東商城 (JD US) 增長前景樂觀

受益於第三方平臺以及平臺擴張,預計2014-2016年強勁收入增長可維持 。

自建物流將提高第三方賣家物流服務標準 ,長期可實現規模經濟。

上調盈利預測,維持買入評級,看好公司長期發展

事件,投資策略及建議

   
我們上調收入和盈利預測,以反映第三方平臺的強勁增長 價到33美元,基於發達市場電子商務同行平均估值水平-1.6x2015P/S,盡管預計2014-2015年京東仍然虧損,我們對京東的長期發展持樂觀態度。我們認為京東通過擴大規模,而非重視短期盈利的策略 頭地位得到鞏固。

我們的解讀
   
我們在10月21日發布的京東首次覆蓋報告中指出:京東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自建的物流服務,目前可滿足30%的第三方賣家的物流需求。在2017年公司自有的“亞洲1號”項目完工之後,京東將能夠提供比其他電商企業更多的標準化物流服務,進而獲得規模經濟和更高的客戶滿意度。我們註意到, 單筆訂單成本已經在2014年第三季度下降至人民幣11.9元,2014年第三季度公司Non-GAAP凈利潤錄得人民幣3.7億元,遠超市場預期(凈虧損),因為公司在三季度淡季市場促銷活動較少,帶了業績超出預期。

催化劑

第四季度為旺季,收入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

估值   
我們略微調高目標價到33美元(之前32美元),基於1.6倍的2015年市銷率,與發達市場電子商務同行一致;鑒於公司目前仍處於虧損階段,公司的估值相對中國同行有16%的折價,我們認為公司一旦盈利,將獲得進一步估值提升。  

估值:
京東的新的目標價33美元是基於1.6x2015 P/S, 相當於發達市場電商平均估值,但比中國電商行業平均估值折價16%。
我們給予該估值主要是因為:京東自營轉平臺電商模式,目前註重規模擴張,而非短期盈利,是目前美國上市中概股中直營電商龍頭,
但是也是唯一一家沒有盈利的上市電商公司。京東同時受益於高速發展的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因此應至少給予發達市場電商行業的平均估值水平。我們認為京東一旦錄得盈利將享受估值提升


盈利預測調整
公司指引第四季度的收入增加59%-64%之間,達到人民幣32億元-33億元,相當於全年收入增加62%-63%,高出我們之前預測1%-2%百分點。雖然三季度Non-GAAP凈利潤為正,公司維持全年凈利潤率0%到-1%的指引,因為更多的費用將計提在第四季度。公司一直的策略是註重規模的擴大,而非短期的盈利,我們認為這是朝向平臺電商轉型的必然道路。我們基於超出市場預期的第三季度業績表現,對公司2014-2016年收入上調1-3%,同時我們上調凈利潤。我們預計2014-2015年Non-GAAP凈虧損RMB7.1億元,6.11億元,而2016年將盈利6.27億元。



轉型平臺電商 高速增長趨勢可維持
我們認為京東從直營電商轉型平臺電商轉型順利,其第三方平臺業務在第四季度以及2015-2016年將保持快速的增長勢頭,預計2014-2016年第三方平臺GMV保持130%的年度複合增長,而品類的擴張也同樣保持高速擴張,除3C 以外的百貨以及其他業務同期將保持114%的交易額增長。


自建物流將成為公司核心競爭力

物流服務是電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目前各大電商公司都在物流領域加大投資。比如唯品會(VIPS.US)近期也表示將投資人民幣40億元加強最後一公里的物流建設。京東屬於電商公司中自建物流體系最為完善的,30%的第三方商家目前可享受公司的物流服務,未來“亞洲一號” (上海工程已經完成,此外三個在建,三個在計劃之中)建成以後,更多的第三方商家可以享受到公司的物流服務,顧客體驗將繼續提高,公司長期也將獲得經濟規模優勢。我們草根調研了解到:京東第三方平臺起步比天貓晚,但部分商家選擇開店在京東而非天貓,主要是京東提供物流服務,費用比靠第三方物流服務更便宜。第三季度訂單履行成本同比上升105%,占銷售額比例7.3%,環比和同比分別上升0.3個百分點和1.6個百分點。主要是物流初期投入較大,規模效應還未完全體現,不過每單成本比二季度有所下降


此外,公司的活躍客戶第三季度分別同比/環比增加109%/21%,達到4600萬;而平均每單售價從1Q2014延續下跌趨勢,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是公司從之前家電3C品類擴張到定價較低的百貨品類。


移動端貢獻繼續上升
移動端滲透率第三季度上升到30%, 尤其是雙十一在對移動端促銷加大的情況下,手機滲透率上升到40%,公司管理層表示2015年移動QQ和微信轉化率將繼續提升


雙十一銷售:京東雙十一銷售,總訂單量同比提升120%,公司移動端GMV 提升800%,占公司整體GMV 40%。服裝鞋類是最為暢銷品牌,銷售額同比增加250%。


渠道下沈是2015年策略重點
公司2015年依然加強渠道下沈,2014年第二季度是京東新開的配送站最多的一個季度,核心目標是要進入大量的三線城市、縣城,公司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開始進入鄉鎮,2015年還會通過村民代理的模式也就是加盟模式進村,從一線城市向鄉鎮滲透,公司的物流也會更迅速地增長 。

三季度業績超出預期
京東在第三季度Non-GAAP凈利潤為人民幣3.71億元,扭虧為盈,利潤率達到1.3%,去年同期為0.8%,業績超出市場預期虧損的主要原因是:

毛利率超預期
第三季度是傳統電商銷售淡季,市場促銷減少 ,毛利率相對於去年同期改進2.4個百分點,環比改進1.2個百分點到12.2%。

淡季市場費用投入少
第三季度總體費用率為13.6%,比去年同期提升3.3個百分點,但是從2014年第一季度以費用率持續下降。其中市場費用率從二季度3.7%下降到3%,2、4季度是傳統電商銷售旺季,公司預計更多的固定資本投資費用以及市場費用將計入4Q2014,因此公司依然維持之前的全年凈利潤率指引0到-1%之間,那麽四季度公司仍然面臨虧損。

高毛利率服務收入保持強勁增長
三季度直營銷售收入同比增加57%,環比增加1%,其他服務收入同比增加185%,環比增加3%,公司總銷售額同比增加61%。服務收入延續了二季度的增長趨勢;服務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3.2%攀升到第三季度5.7%。

百貨和其他業務交易額占比繼續攀升
第三方平臺交易額占比由3Q13的24%上升到3Q14的40%,同比增加248%,刨除騰訊拍拍、網購影響,第三方平臺交易額同比增加97%;從品類增長看,3C 交易額同比增長75%,百貨和其他業務同比增長177%,百貨和其他業務占比 由3Q13的35%提升到3Q14的46%。服裝銷售是公司增長最為強勁的品類,第三季度服裝銷售同比增加250%;公司服裝品類目前主要還是靠第三方商家運營,未京東自營可能推出服裝閃購模式。

(作者供職於招商證券香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690

食藥檢測機構:保留國家隊?擁抱第三方?“檢”不斷,理還亂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938

2014年9月18日,山東濟寧檢驗檢疫局實驗室向公眾開放,技人員在為市民講解食品檢測流程。 (CFP/圖)

食品企業幾乎都遭遇過跟檢測相關的烏龍事件。行政整合和推向市場被認為是提升檢測能力的兩劑猛藥。然而行政主導的食藥檢測機構整合遇阻,全面第三方也存在爭議。

因為歷史上藥品審批檢測中存在的烏龍和醜聞,大多數發達國家存在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並行的機構提供檢測服務。政府通過自建檢測機構或購買第三方服務來滿足公益性的檢測需求。經營性機構則盡可能與國際接軌,尋求市場化。

檢測機構的“烏龍”罰單

一家來自歐洲的乳制品企業不久前收到罰單。

處罰依據是北京一家檢測機構對該企業市售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抽檢結果——微量元素和添加劑等多項指標不合格。企業因此被相關部門“約談”,要求“立刻在內地和香港下架,連電視廣告都得停播”。

然而兩家大型檢測中心隨後對同批次奶粉的檢測結果卻顯示,相關指標正常。這時人們才發現,出具第一份檢測報告的機構,連檢測奶粉的資質都沒有。

隨著中國的食品藥品向現代化監管邁進,人們愈發意識到,以檢驗檢測機構和專業人才隊伍為代表的技術支撐體系,是食藥監管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當下的短板。

“幾乎每家食品企業都遭遇過跟檢測相關的烏龍事件。”前述乳品企業一位負責人說。

2012年7月,河南三門峽市疾控中心的檢測結果指稱今麥郎方便面的酸價超標,但隨後該中心又自認“資質不全”,收回檢測報告並向企業公開道歉。幾乎同一時期,湖南農業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檢測中心聲明,“由於工作人員失誤”,對美贊臣等奶粉“香蘭素超標”的檢測結果無效。

食藥檢測是專業的技術活兒,然而檢測機構的設置卻並不專業。以食品檢測為例,全國共有一千多家與食品相關的檢驗檢測機構,散落於農業、質監、衛生、食藥等多個系統。食品企業會不定期接受各級各類管理部門的多項檢測,結果卻不共享、不互認。這既增加了行政成本,又加大了企業負擔,同時還存在某些企業多次受檢、而某些企業卻總被漏檢的弊端。

不僅如此,各級檢測機構的水平良莠不齊,一些檢測機構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理解,甚至將行業推薦標準作為強制標準(國家標準)執行。

“食品檢測結果有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檢測方法不當。”前述乳制品企業法規部人士說。但出了“烏龍事件”,由於檢測機構的官辦背景,企業往往選擇“息事寧人”。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最新一輪食藥監管體制改革的核心議題之一就是要整合食藥檢測資源。與此同時,檢測機構市場化的大幕,也在2014年正式拉開。

整合模式五花八門

檢測機構的整合並不順利。

“一個字,亂!”考察了全國17個省份食藥改革情況的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總結道。與其他檢測機構不同,食藥系統的檢測體系從食品安全危機年——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後才逐步建立。一些地方檢測機構還在建設中,就開始了新一輪改革。

根據2013年下發的《國務院關於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整合的思路是將工商、質檢部門相應的食品安全檢測機構,劃轉到食藥監管部門,包括人員、設備和經費。

但改革推進過程中,整合模式卻是五花八門。

據安徽省食藥監局辦公室主任許伏新介紹,安徽整合了原省食品藥品檢驗所、原省藥物研究所、原安徽國家農副加工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統一成立了安徽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下設三個所,分別是食品檢驗所、藥品檢驗與研究所、醫療器械與藥品包裝材料檢驗所。

這是省級層面公認劃轉較為成功的例子。山西省則在市縣級都建立了綜合檢測機構。

但在絕大部分省市,檢測機構的整合實質上沒有推進,僅劃轉了少量人員。這就導致專業執法人員和檢驗檢測設備的缺乏成為建立基層食藥檢測機構的突出矛盾。

以湖北省孝感市為例,市級食品藥品檢測所只有二十多人。“只能完成省里下發的檢測任務,日常檢測根本顧不上。”孝感市食藥監局一位工作人員說。為迅速劃轉到位,在湖北一些地市,甚至劃轉了一些較大年紀的護士、助產士到食藥監管部門或檢測機構,有技術能力的微乎其微。

在山東菏澤,全省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上萬家,實際檢測機構不足規劃要求的1/10。

“廣州市沒有劃轉檢測機構,因為質監部門不同意。”廣州市食藥系統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種情況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存在。對此,廣州食藥監局采取了變通方式,從輕工集團劃轉一個小型食品檢驗所,又從經貿委處劃轉一個酒類檢測中心。

在一些劃轉難的地方,食藥監管機構只能重新購買設備,以打造自己的技術平臺。但胡穎廉擔心,這將造成大量的“重複建設和資金浪費”。

“食藥技術支撐應該建立一個統一的大平臺。”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以下簡稱中檢院)一位內部人士對各自為政的地方整合並不看好。作為國家食藥總局的直屬單位和最高技術仲裁機構,中檢院多次向食藥總局遞交報告,希望食藥檢測機構統一垂直管理,自上而下地成立一套相對獨立的技術體系,形成數據共享和學術交流平臺,同時不受地方行政因素幹擾。但情況並未有任何變化。

目前,中檢院與各省級檢驗機構之間並沒有隸屬關系,各省所和市、縣所也是同樣狀況。中檢院副院長李波在2014年全國食品藥品醫療器械檢驗工作座談會上,把這種架構稱之為“發揮(檢測)系統整體力量的一種障礙”。

檢測機構市場化破冰

在行政力量主導的整合之外,推動檢測機構第三方化被認為是提升食藥技術支撐能力的另一個思路。事實上,業界討論多年的檢測機構市場化已於2014年正式破冰。

根據質檢總局發布的數據,目前,中國國有檢驗檢測機構數占檢測機構總數近80%,民營檢驗檢測機構數量約占19.5%,外資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僅占0.5%,占比懸殊。

今年以來,國務院至少在五份文件中明確對檢測機構改革提出要求,關鍵詞便是“市場化”和“檢管分離”。最新的一份文件宣布,到2015年基本完成多個部門的檢驗檢測業務整合。政府原則上不再開辦一般性檢驗檢測認證機構。

這意味著,政府檢測機構整合完畢後,下一步將進入市場化進程。

“目前國內檢測還是一個檸檬市場(經濟學術語:指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劣勝優汰現象),大量檢驗機構處於小散亂的狀態。”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副教授張繼宏說。

在張繼宏看來,現在中國有2萬多家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條塊分割明顯,缺乏統一規劃、有效監管,不同部門甚至會出具完全相反的檢測結果。

在2010年的湖南“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標事件中,最初,江蘇省產品監督檢驗院檢出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茶子油苯並(a)芘含量超標。但湖南省質監局卻對外出示了檢測合格的結果。

另一個突出問題是行政壟斷造成的行業壁壘。

一個專業做蜂蜜檢測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總經理抱怨,現在對於檢測機構的招標、抽檢模式就像是為國有機構量身設計的。譬如政府不接受項目分包,這對於他們只擅長做某類檢測的機構就很吃虧。機構成立5年,他沒有承接過任何政府項目。

盡管技術實力較強,外資食品藥品檢測企業想要進入中國市場更加困難重重。

據歐盟商會相關人士介紹,在華運營的第三方實驗室機構即使已通過國際認證和認可,也必須通過中國本土的認證和認可程序,同一公司不同實驗室的每一項檢測服務和產品都需進行行政審批,這給他們帶來極大困擾。

“我們很清楚中國檢測市場的潛力之大,但政府的限制太多。”總部設在法國的必維國際檢驗集團的一位管理人員很無奈。

SGS集團中國區(即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裁申屠獻忠也在幾個月前的國際會議上表達了類似觀點。在他看來,目前檢測機構的整合會帶來合作、收購等各種機會,但不會有想象的那麽快。

“食藥檢測行業已經到了必須市場化改革的階段。”張繼宏說。

要不要保留“國家隊”?

在機構整合和推向市場的兩股力量並行下,一個不得不提出的問題是:食藥檢測機構是不是要毫無保留地市場化?

一方的觀點是,應該把所有的檢測機構都推向市場,優勝劣汰,整合自然而然就完成了,不需要行政主導。而另一方則認為,在市場化之外,還應該保留一些“國家隊”。因為一旦進去市場,企業會因為逐利忽視食品藥品監管的公共安全屬性和社會責任感。

發達國家的“藥害”被認為是前車之鑒。199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FDA)內部出現系統性失靈,藥品的審批檢測出現巨大漏洞,嚴重依賴外部評審專家而不是內部專業人員,多個藥品因安全性問題撤市,最大的當屬“瑞素靈”事件,該藥適用於降低血糖的口服藥物,但是,治療的同時出現了嚴重的肝臟損害,最終造成了94人肝臟完全衰竭、66人死亡的嚴重後果。

“過去財政有經費撥給檢測中心。如果有緊急任務交給檢測中心,送多少都檢。如果變成第三方了,送去能那麽痛快地檢測嗎?”安徽食藥監局辦公室主任許伏新擔心在面對食品安全危機時,使用第三方機構不一定能得心應手。

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有兩種並行的機構提供檢驗檢測服務——公益性和經營性。政府通過建立政府檢測機構或購買第三方機構的政府服務來滿足公益性的檢測服務。而經營性機構則盡可能與國際接軌,尋求市場化。

拿美國FDA來說,該機構在全美下設150多個辦公室和實驗室,有數以千計的醫學、化學和食品工程學博士做技術支撐。

“美國有非常成熟的檢測機構市場,但所有的藥品審批檢測、食品的添加劑、顏色劑檢測全部歸屬FDA總部,並沒有下放地方或推向市場。”胡穎廉指出,日本和歐盟的情況差不多。

美國FDA局長瑪格麗特·漢貝格此前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曾表示,FDA管理模式已經轉向風險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政府利用新的檢驗和執行工具來確保“事前預防”,而不是“事後反應”。他們會投入大量資金研發“預測”系統(PREDICT)——使用基於產品完整生命周期的新型數據分析方法,在產品進入國家之前就對高危產品進行較好的定位——顯然,這需要政府主導。

另外在一些常規檢測之外,有政府背景的機構往往會在一些基礎性和前瞻性研究上增加投入,而這恰恰可能是市場化機構的短板。

2013年8月,轟動全球的恒天然肉毒桿菌烏龍事件,就是因為新西蘭一家第三方檢測機構做出了肉毒桿菌的誤判。之後,新西蘭和美國獨立實驗室進行了195次檢測,並未發現肉毒桿菌。同時,上海市質監局所屬的檢測機構也做出了相同的判斷。

在一些學者看來,優勝劣汰的市場化法則並不能完全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政府需要有一支“國家隊”,專門負責那些關系到戰略層面和高風險的食品檢測。

“比如疫苗、奶粉等重要的食品藥品的檢測還是需要政府來做,但日常性、較為普通、沒有戰略意義的檢測項目和機構全都應該放歸市場。”胡穎廉說,公益性檢測機構不應該參與商業項目。他建議,國家層面確立一個公益性的研究機構,譬如中檢院,各大區域中心也分別設立類似的派出機構,保證一定的獨立性。

“實驗很重要的目的是為科研提供基礎,而不是效益至上。”華東某省級食品藥品檢驗院院長承認市場化是趨勢,但藥品的評價性檢驗,數據的對比分析,國家重大風險評估項目應該由政府主導的機構承擔。在她看來,市場化的機構往往會以“出價”高低來選擇項目的優先級。

“檢測機構整合和市場化的目的是加強監管專業性和能力。如果改革之後,監管部門都失去了專業技術力量支撐,單純推市場化又有什麽意義?”胡穎廉說。

(南方周末實習生梁月靜對本文亦有貢獻)

2013年中國檢驗檢測市場規模1678億元,官辦檢驗檢測機構占八成 (何籽/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