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現代農業園」前不久在安吉縣皈山鄉正式奠基開工,「網易養豬」計劃初見眉目。這座投資3億元、佔地1200畝的養豬場預計今年11月竣工,年產將達2萬頭。
自從2009年2月網易CEO丁磊在廣東省人大會議上表達了養豬的想法,外界對「網易豬」什麼時候能擺上餐桌給予了高度關注與猜測。
「我們也希望越快越好,但快的前提是好,我們希望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兼顧速度。」網易農業事業部副總周炯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在 武鋼、復星等集團紛紛涉足養豬業的今天,網易明確表示其目的是建立 「第三代養豬」的新模式。網易用近兩年的時間對新模式進行了考察與預算。據周炯介紹,單單為了保證豬能在一個群體裡自由活動,並且不會打架,網易就專門研 究了動物行為學等書籍,確定豬舍養豬的安全距離是14米。「這些以前沒有人研究過,網易只好自己來。我們在學習考察的過程中發現要改進提升的東西太多。」
儘管緩慢,但網易的養豬計劃總體上正在向前推進。
對 於這場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公開的實驗」, 網易方面表示「模式一定要成功,模式一定要賺錢的」。周炯告訴記者,為研發「第三代養豬」模式,網易已投入了很高的成本,也願意繼續埋單。「但我們希望這 個模式本身的成本是可控的,並且是一個賺錢的模式,只有模式能盈利,才能吸引企業倣傚。」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下稱“特醫食品”)正在成為乳企爭奪的下一個新機會。
4月24日,雀巢集團宣布在中國斥資10億元的新工廠在江蘇泰州竣工,作為雀巢首個在華投建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工廠,該廠也被認為是雀巢搶食中國特醫食品市場的重要戰略布局。
記者了解到,隨著國家對特醫食品管理方式從藥品轉向食品,特醫食品市場逐步解凍,目前包括健合集團(01112.HK)、美贊臣、聖元國際、貝因美(002570.SZ)等國內外主要乳企近期都在紮堆進入特醫食品領域試圖分一杯羹。
雀巢中國加碼特醫食品
據了解,雀巢的新工廠將包含雀巢健康科學和高德美兩大業務組成,分別生產特殊醫學用途產品和皮膚健康產品,項目一期投資超過10億元。雀巢方面表示,泰州工廠也是它在國內現代化等級最高、技術最先進的工廠之一。根據規劃,這家工廠將為雀巢健康科學公司生產液體類特醫食品產品。
目前雀巢健康科學在中國銷售多款成人和兒科營養領域的特醫產品,但此前主要是在瑞士和德國生產,進口到國內銷售,而斥巨資在中國修建新工廠,不難看出雀巢在特醫食品方面的布局。
雀巢健康科學大中華區總裁顧欣鑫告訴第一財經,特醫食品在國外發展已有50年的歷史,包括數千種產品,但在國內這一領域才剛剛解凍,只有幾十款產品在售,還是一片藍海。
特醫食品是指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者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記者了解到,此前特醫食品被作為藥品監管,由於臨床試驗操作複雜,大量產品被攔在市場之外。而隨著去年開始,國家對特醫食品采取註冊制,推動特醫食品從藥品轉向特殊食品過渡,讓雀巢也看到了市場的新機會。
顧欣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特醫食品也是2030健康中國戰略中重要的一部分,該戰略提出了要強調國民營養計劃,並強調微量營養素的補足,尤其是加強臨床營養,這將對特醫食品發展形成利好,加上此前有關部門已經公布了相應的國家標準,行業將進入良性發展期。
而雀巢高層也對新工廠寄予厚望,在竣工儀式上,雀巢大中華區董事長兼CEO羅士德表示,雀巢健康科學是雀巢中國整體戰略中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之一,並希望工廠的落地可以帶來非常快速的業績增長。
在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秘書長劉學聰看來,雀巢新工廠的布局是一種前瞻性的投入。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國內特醫食品市場規模還有限,據不完全統計,1歲以下產品市場在30億元左右,而成人特醫食品市場規模在50億元左右,主要是由於長期以來,特醫食品作為藥品在醫院渠道中銷售,且消費者對此缺乏認知所致。未來隨著公眾認識的增長以及相關領域法規法規的完善,市場還將迎來一輪爆發式增長。
乳企紮堆入局搶市場
事實上,不止雀巢,國內外乳企也紛紛入局特醫食品領域“搶位置”。
4月22日,美贊臣宣布將從美國引進擁有75年歷史的特配粉產品安敏健LGG,以期在中國牛奶蛋白過敏市場上占據優勢。而近期健合集團BNC中國區執行總裁朱定平也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目前健合集團已經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註冊一款水解蛋白的特配粉產品。而此前就在特配粉領域布局較多的國內乳企聖元國際和貝因美,已經提交了多款特配粉配方申請註冊。可以預見,未來國內特配粉領域將成為下一輪乳企爭奪的重點。
對於為何選在此時引入特配粉產品?美贊臣方面向第一財經記者回複稱,此次特配粉入華經過了較長的籌備期,美贊臣之所以引入這一產品,很大程度上也是看好國內特配粉市場潛力巨大。數據顯示,中國牛奶蛋白過敏市場產品銷售相對5年前翻了一倍,而且隨著國家頒布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奶粉相關政策,證明特配產品市場將得到國家的重視,中國的特配粉市場也會越來越成熟和規範,目前美贊臣還在持續評估國內市場,並計劃繼續引進特醫嬰配產品。
根據尼爾森統計數據預測,牛奶蛋白過敏特醫食品市場規模從2015到2021年預計增長125%,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0%。
顧欣鑫表示,目前國內對於特醫食品領域的需求正在不斷加速,以兒科營養領域的牛奶和蛋白過敏產品為例,國內1600萬新生兒中,大概有5%到8%的孩子存在這一問題,由於產婦年齡偏大等因素,在城市這個比例可能會更高。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乳企密集紮堆特醫食品領域,一方面是垂涎特醫市場未來的增長空間,除了嬰幼兒,老人也是特醫食品的重要消費群體,二孩政策和中國社會老齡化,給特醫食品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另一方面,雖然市場還是開放初期,但各企業提前占位的意圖濃厚,希望在市場初期就先入為主。
不過對於大型乳企來說或還有另外一個打算。
根據國家公布的GB29923國家標準,對特醫食品生產要求滿足GMP,也就是藥品的生產規範,實際上國內的奶粉企業在硬件條件上都滿足這一要求,但想入局特醫領域並不是誰都可以。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記者,乳企從單純的奶粉產品向營養品領域轉型已經成為一種大趨勢,目前各家企業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已相對穩固,每一步增長將變得更加困難,營養品業務可以帶來更多增長機會。與此同時,目前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巨頭間的競爭轉為品牌和科研實力的競爭,特醫食品的關鍵在於配方和研發,這也是企業科技實力的體現,大企業也希望借此拉開與其他對手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