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深私募人士進一步解釋:“頻繁申報頻繁撤單的行為,遇到近期股價大幅下跌甚至跌停時,會對個股價格造成下壓影響,加劇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在跌停時的賣出申報,會對投資者產生遠離交易的心理暗示;反複撤單,則會影響投資者對實時盤面的判斷。”

8月3日,《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上海證券報》均刊登評論要求規範程序化交易,維穩股市行情。針對近期一些賬戶盤中連續拉擡或打壓權重股、尾盤大額集中拋售股票等異常交易行為,以及在市場異常波動期間,一些具有程序化交易特征的賬戶頻繁報撤單,對正常價格信號形成幹擾的情況,滬深交易所已分兩批對34個證券賬戶采取了限制交易措施,中金所也采取市場化手段對報撤單頻率加以限制。
在此背景下,中國證監會表示,在市場初步企穩但情緒較為敏感的情況下,一些賬戶的異常交易行為與程序化交易風險相疊加,嚴重影響了市場穩定。我國市場處於新興加轉軌階段,發展程序化交易尤應審慎,特別要警惕程序化交易與異常波動、操縱市場疊加的風險。
該負責人稱,“光大事件”後,證券、期貨交易所已開始完善業務規則,在異常交易認定和監管中關註程序化交易風險。從近期市況看,監管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監管規則還需抓緊完善,行之有效的做法要及時上升到行政規章。
中國證券報:加強程序化交易監管維護資本市場穩定
券商人士日前接受采訪時表示,作為資本市場的“雙刃劍”,程序化交易對整個市場的作用具有明顯的“反身性”,尤其是頻繁報單和撤單,會明顯誤導其他交易者的投資預期,任何市場都應對此類委托進行限制。業內人士建議,借鑒美國、德國等成熟資本市場經驗,通過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加強程序化交易監管。
優點與副作用並存
業內人士介紹,程序化交易一般是指根據一定的交易模型生成買賣信號,並由計算機自動執行交易指令的過程,包括算法交易、量化交易、高頻交易等多種交易形式。優點主要體現在順勢操作,賺取波段利潤;指令簡單、策略明確,排除人為貪婪;提高交易效率,豐富市場流動性等方面。
但在A股流動性危機剛剛基本緩解的背景下,程序化交易所帶來的副作用也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券商人士表示,股票投資中存在“反身性理論”,指投資者與市場之間的互動影響。套用該理論,很多程序化與量化的操作在捕捉市場機會的同時,本身也會對市場帶來巨大影響。
“程序化交易通過機器實現各種交易技術,事實上造成了對其他交易者在委托上的不公平,同時助長了市場一致性的形成,放大了市場波動。尤其頻繁報單、撤單,目的在於連續競價時獲得委托上的優勢,但由於其下達的委托指令很多並不代表真實交易意願,因此必然會影響、誤導其他交易者的預期。任何市場都應限制這些類型的委托。”前述人士指出。
對於近期滬深證券交易所及中金所在日常監控中所發現的一些具有程序化交易特征的賬戶參與擾亂市場交易秩序活動的情況,前述人士表示很有可能。“在金融市場中,很多方面並不是效率越高越好。比如給一些特定交易者自動化交易接口,使其能更快、更效率地進行交易,除公平性值得探討外,這種效率的提升在總體上對市場的作用值得懷疑,因為這實際上加劇了市場不穩定性,甚至不排除A股近來尾盤突然大幅波動殺跌就與程序化交易有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