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一財網,作者 李德尚玉 杜卿卿,授權華爾街見聞轉載
高層昨日連出10招緩解企業融資難,再度釋放金融改革提速的信號。
11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抓緊出臺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方案,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等10條辦法,旨在緩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因為傳導機制不暢,“貨幣市場的水首先流入金融機構,其次才由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流動。體制瓶頸的梗阻導致了資金流動不暢,所以小微企業貸款難。”
而對於新股發行註冊制改革有望加速推進的預期,有券商分析人士對《一財》表示:“目前總體目標就是降低融資成本,一個前提就是要降低直接融資門檻。”他認為,在退市新政生效之後,註冊制改革方案的推出已經比較成熟。
利率市場化絆腳石松動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改進合意貸款管理,完善小微企業不良貸款核銷稅前列支等政策,增強金融機構擴大小微、“三農”等貸款的能力。
合意貸款的說法此前已經引發了市場關註。“這是一個前奏,和存貸比的取消是結合起來的。”連平稱,合意貸款總量流向和機構的管理問題將是未來的重頭戲。因為要推行合意貸款,所以銀行明年或取消存貸比。
然而,兩者之間也是相互作用的。中國銀行業在存貸比取消後,會不會拼命放貸款?這是一個問題,所以需要用合意貸款來對銀行放貸行為進行約束。央行將會使用相應工具來對貸款進行調控,也就包括合意貸款。
“比如銀行通過該年M2目標情況,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結合自身具體情況來確定一個貸款增長的計劃,上報央行,央行來衡量是否可接受。”連平稱,“如果央行覺得不可以接受,那麽央行會通過差別存款準備金率進行調整,提高該銀行的存款準備金使得其資金量減少。”
此外,在外匯占款增速越來越慢的趨勢下,通過央行獲得融資將是非常重要的渠道。銀行需要資金時,央行還可以通過再貸款給予資金支持,從而通過調整再貸款的利率來使得銀行服從合意貸款目標。
另一方面,存貸比放松也是利率市場化的必然之舉。值得註意的是,昨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提到了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
央行行長周小川曾提到,利率市場化在兩年內可以實現,並表示“感覺中國的最高層領導對改革有緊迫感,只爭朝夕,所以我依然按此準備”。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高級經濟學家章俊對《一財》稱,小微企業貸款利率高恰恰是市場化的行為。反過來,利率市場化推進難度大,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這是所謂的“預算軟約束”,因為它們對利率不敏感。
“目前這兩個方面推進已有突破,包括政府推出的43號文,城投債不能發了;國企推進混合所有制。”章俊說。
今年國慶前夕,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即43號文),隨後財政部向地方財政部門和部分城投公司下發了“處置辦法”,對存量債務的甄別、處理方法做了具體規定,對城投債進行限制。
章俊稱,利率市場化涉及到三個核心改革目標。國內改革最重要的三方面已有體現:財稅改革、金融改革、國企改革;財稅、國企改革兩個主體恰恰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阻礙,而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利率市場化。
在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方面,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建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合理調整“虛高”的貸款利率。
那麽市場上的利率是否“虛高”?中信銀行杭州分行小企業金融部總經理俞偉成對《一財》稱,小微企業貸款和上市公司貸款比,風險的確較大,所以融資成本的確較高。
“央行的寬松政策使得整個金融體系的利率實際已下降了,這是立竿見影的。但實體經濟的利率的確維持在高位,但我不認為是‘虛高’,”章俊對《一財》稱,“這恰恰是銀行對風險溢價的市場化反應。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中小企業風險不斷累積,恰恰是銀行對風險定價的自我控制,在風險上行的情況下,才造成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降不下來,這是銀行市場化風險定價的結果。”
連平也對《一財》稱,如果要說“虛高”,其實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比銀行一般貸款利率高得多。小微企業貸款首先是獲得性難,因為獲得難所以貴。如果獲得容易,利率就高不上去,這是融資結構問題。
連平表示,真正願意給小微企業融資的機構比較有限。雖然現在央行和銀監會一直鼓勵金融機構給小微企業貸款,保持貸款增速,現在來看,增速是保持的,但不一定能夠完全滿足其融資需求。
從目前來看,小微企業多為民營企業,這就需要有一批小型民營銀行,為小型企業服務。所以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到,加快發展民營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支持銀行通過社區、小微支行和手機銀行等提供多層次金融服務,鼓勵互聯網金融等更好向小微、“三農”提供規範服務。
新股發行註冊制改革臨近
昨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明確提出,抓緊出臺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方案,取消股票發行的持續盈利條件,降低小微和創新型企業上市門檻。
方正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郭艷紅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從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表述看,註冊制改革方案應該已經完成,而且推行進度會加快。
“市場本來預期今年年底出註冊制改革意見,明年末試點,但最近由於新股發行進度明顯不達目標,仍然有大量的公司在排隊等候。”郭艷紅表示,當前情況發生變化,預計註冊制改革推行進度會加快,目前排隊待上市的公司可能會有部分采取註冊制的方式上市。
註冊制改革是目前中國證監會正在推動的一項資本市場領域的重要舉措。去年底,隨著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啟動,IPO開始了向註冊制過渡的階段。由於註冊制改革需配合《證券法》修改,證監會曾表示預期將在今年年底推出註冊制改革草案。
證監會副主席姚剛在10月30日出席第三屆金融街論壇時稱,要抓住當前制約市場功能發揮的突出問題,全面深化市場各領域、各環節的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
隨著年底臨近,市場對註冊制改革草案推出的期待也越來越熱切。特別是對於國務院層面“抓緊出臺”草案的表態,業內人士解讀為改革步伐將加快的信號。
在郭艷紅看來,中國證券市場上,哪些公司可以發股票、哪些公司可以再融資,都需要審批。這在前些年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發展時期是無可非議的,但是隨著小微企業大量湧現,這種機制必須發生變化,而註冊制恰恰是將選擇權重新交給無數的投資者。
“不瞞大家,作為一個監管部門,面對這個問題,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現實的挑戰和一個非常嚴峻的課題。”證監會副主席莊心一昨日表示,證監會正在集思廣益,研究推進註冊制改革,希望能夠推動投融資進一步平衡。
在莊心一看來,當前之所以有一批企業在準備上市或正在上市,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匹配還有失衡之處,對接不夠完善。一邊是許多公司要上市,另一邊,則是許多資金、許多投資主體感覺投資渠道不夠豐富,投資產品、工具還不夠豐富,投資組合的空間也不夠大。
目前在中國金融體系中直接金融占比過低,資本形成效率和質量難以適應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需要。莊心一表示,加快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顯著提高直接金融比重的任務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
前述券商分析人士則認為,隨著退市機制的明確,註冊制改革草案推出時機已經比較成熟。
今年下半年,證監會完成了退市規則的修訂,新的《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幹意見》也已於11月16日起正式實施。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退市新政的實施,正是註冊制改革的前奏。
平安證券研報認為,強制退市制度的完善,有助於降低和消除垃圾股票“殼資源”的價值,從而防止市場對垃圾股票殼資源的惡意炒作,防止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市場有進有出,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如果“牛市”不來,註冊制能不能推呢?該券商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市場相對低迷,但是註冊制改革依然要推進,只不過進程可能有所拉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思科、愛立信、蘋果、三星,盡管各項主營業務面前都有強大的競爭對手,但華為依然要向強手如林的雲市場發起猛烈“進攻”。此時,這個市場的玩家亞馬遜AWS、微軟Azure正在全球市場“高歌猛進”,當然,還包括國內的巨頭阿里雲。
“華為過去參與過的行業,哪一個競爭不激烈?”華為Cloud Bu總裁鄭葉來在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說,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服務器、芯片,都是充分競爭領域,華為都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事實上,隨著ICT整合時代的到來,雲計算領域早已成為科技巨頭們爭奪未來機會的戰略點,一些領域已經開始硝煙彌漫。
過去三個月,低調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開始越來越多的成為各省領導的座上賓,而在與各省簽約的內容來看,雲計算、大數據和智慧城市建設成為華為與政府生意的重點。在此之前,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浪潮董事長孫丕恕也在不同場合為各自的雲業務進行“代言”。
來自IDC的一位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華為是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是不是,要看任正非能否帶領華為贏得雲市場話語權,這在華為內外部都是巨大的挑戰。
強攻公有雲
阿里雲和AWS都如此成功了,華為在雲業務上還能怎麽玩?聽到華為要做公有雲的時候,外界不免產生諸多的疑問。
但從這幾年華為對外展現的態度來看,在公有雲市場,華為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認真。
一個月前,華為正式宣布成立Cloud BU,該業務是華為近幾年來的重要戰略點,並計劃新增2000人專門進行業務擴展。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第14屆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做出了這樣的表態,在公有雲領域,華為一定會堅定地走下去,雲是核心之核心。他表示,公有雲就是未來基本的商業模式,在5年時間內,以此為契機,完成華為的數字化轉型。
從發展的角度,華為的決心不言而喻,但晚到的華為如何和AWS、微軟Azure還有阿里雲競爭?
“華為華為公有雲策略是,首先有自己的公有雲業務,另一個是和全球運營商合作的公有雲,攜手運營商和商業合作夥伴打造生態,實現行業雲化,這就是華為Cloud Family戰略,是區別其他公司的不同的公有雲發展之路。”徐直軍說,希望外部競爭更為激烈一些,推動運營商加速雲業務的轉型。
和阿里等競爭對手相比,徐直軍認為華為最大優勢是運營商的夥伴關系和線下服務行業企業的能力。
例如德國電信T-Systems、中國電信等運用華為雲技術構建了雲平臺,通過共享統一的技術和生態,它們也是華為全球公有雲服務能力的一部分。此外在線下服務方面,華為還將提供雲遷移咨詢和服務支持。鄭葉來強調,華為全球超過12000家合作夥伴,華為也將利用生態優勢發揮在雲生態系統中的價值。
事實上,從目前雲市場的機會來看,主要集中在四類企業上,一類是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價格敏感,忠誠度低,業務簡單,即開即用。第二類是政府,投資長,回報大,關系複雜,技術門檻高,強調運營和服務,最近又有PPP模式進入,如1分錢中標。第三類是大企業,混合雲是常態,技術優先,安全第一。第四類是一般企業用戶,有場景和行業背景需求,對技術依賴。
“雖然在每類客戶上,都有不同的玩家進入,但目前並沒有一家雲計算廠商可以全覆蓋。”大數網總編吳玉征對記者說。在他看來,華為可以提供基礎設施、設備、運營和運維和服務。“換言之,你要什麽,華為雲一應俱全。”
技術力PK
在雲的投入上,各大廠商不遺余力,但玩法又有所不同。
在3月29日在深圳召開的阿里雲棲峰會,阿里雲正式上線ET醫療大腦,同期發布的還有ET工業大腦,機器學習平臺PAI2.0及宣布2017年新增70萬輛YunOS互聯網汽車。
此前,ET在電商、物流、交通、制造業、金融和信息安全等領域,均有不俗表現,並頻頻與地方政府合作,參與智慧城市的建設。通過開放的雲生態,和一系列名為“天池眾智”的AI競賽,阿里雲在過去三年里,集中了一批來自全球各地的算法工程師、行業專家,和人工智能研發團隊。
從某種意義上看,阿里在雲計算上更具“應用性”,並且也是熱點科技的引領者,相比之下,華為的邊際則更為清楚,著重與基礎建設,比如不把人工智能定位為新業務,而只是一個“使能”的技術。
技術角度看,華為公有雲是基於OpenStack開發,利在於它基於開放平臺架構,能夠實現企業業務的平滑遷移和共享。同時,更加註重可靠性和安全性。
鄭葉來此前向記者介紹,華為在硬件上甚至會根據客戶不同安全等級進行不同配置,而為了確保服務合規,華為還設立了嚴苛的安全管理規範服務全球運營商,保證客戶數據都在客戶控制之下。“安全、可靠,符合華為一貫的調性。”
但市場的競爭也許比想象中殘酷,
目前擺在華為面前的是不見硝煙的“價格戰”戰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除了騰訊的一分錢中標項目,阿里雲也有不少“讓利”的行為。阿里雲曾在2015年一共實施了17輪降價,2016年這種降價勢頭有增無減。
對於在政務雲上已經開始的價格戰,徐直軍說,華為和政府客戶合作很簡單,兩種模式:一是我們提供產品和合作夥伴,滿足政府IT的需求;二是用雲服務方式,直接給政府客戶提供計算存儲資源。至於其他廠商,用他們方式參與競爭,為什麽,我也不清楚,反正華為不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