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看這篇就夠了,Google I/O大會究竟透露出哪些VR訊息?(含最全谷歌VR布局及大會視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0/155943.shtml

看這篇就夠了,Google I/O大會究竟透露出哪些VR訊息?(含最全谷歌VR布局及大會視頻)
蜀黍 蜀黍

看這篇就夠了,Google I/O大會究竟透露出哪些VR訊息?(含最全谷歌VR布局及大會視頻)

在5月19日淩晨1點Google I/O 2016開發者發布會上,萬眾矚目的谷歌VR平臺Daydream開發者版正式與開發者及用戶見面。

Daydream VR是怎麽個“玩”法

Daydream VR的軟件平臺是基於Android N打造的。Daydream平臺分為3部分:手機標準、App規範和App Store以及頭盔和交互設備。

手機標準方面,一部手機想通過Daydream認證,必須擁有高速處理器、低延遲顯示屏、方位傳感器等必要部件。

從目前Google公布的情況來看,有三星、HTC、LG、小米、華為、中興、華碩、阿爾卡特這些廠家在按照Daydream的標準設計新手機。

1

App規範和App Store方面,Daydream的軟件端類似GearVR的界面,它集合了Google電影、虛擬現實街景、虛擬現實照片瀏覽、YouTube VR版。

而且Google Play商店還針對VR做了特別的翻新設計,用戶無需摘掉頭盔即可從中搜索、安裝你想要的內容。

2

頭盔和交互設備方面,Daydream還象征性地發布了一個手機頭盔和一個遙控器,這一點不同於HTC Vive 、Oculus等高端VR頭顯所采用的雙手操控方案。

3

新的手機頭盔外觀像無線版的Oculus CV1,新的遙控器帶有一個小型的觸控板。像Neuxs手機一樣,Daydream的頭盔試圖樹立一個VR頭盔的標桿。

VR內容方面,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Netflix、Hulu、HBO、今日美國、CNN、MLB(美國職棒大聯盟)、NBA和獅門影業等擁有大量影視新聞類內容資源的公司將作為Daydream的資源庫。

今年秋天這套設備就能面市了,預計價格也會介於Cardboard和GearVR之間。

谷歌發布Daydream VR究竟意味著什麽

谷歌此時發布Daydream VR,很有可能是希望在未來打造出VR產業的“Android”並再次建立自己的標準。

但目前VR設備的出貨量並不高,而且在各巨頭的瓜分下表現出高度碎片化之時,對於谷歌而言是否是建立自己標準的良機?(Facebook、HTC、索尼等均有自己的標準及內容)

對此,有業內評論認為,未來VR產業很可能呈現的一種狀態是:多個系統都能吸引一定的用戶群,這種情況下即使互不兼容也依然可以共存,因此在較長的時間內VR市場的碎片化很可能比以往的其他計算設備更嚴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比誰能成為贏家更值得關註。而鑒於此前,在智能手機產業中Android 因為開放而被業內詬病,還讓自己推出Android的價值大打折扣(多數廠商利用開放的Android定制化自己的系統及繞過谷歌的Google Play建立自己的應用商店)的事實,Daydream VR是否會重蹈Android的覆轍?

實際上正是由於目前VR產業前期顯現出的碎片化,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谷歌不如自己獨立打造自己的軟硬結合的VR生態系統。畢竟谷歌擁有其他對手不具備的自己的內容平臺YouTube,而優質的內容永遠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還有業內人士表達出不同意見,谷歌可能僅僅是想向外界表明自己在VR領域開放的一種姿勢才發布Daydream VR,而最終這步走得是否如谷歌預期,並且能夠適用於VR產業還不好說。

除了上文提及的華為、中興、小米等手機廠商將按照Daydream的標準制造手機外,網易遊戲也成為“Daydream”平臺大陸唯一一家首批入選的遊戲廠商。

那麽谷歌發布的Daydream平臺對於國內廠商究竟有什麽影響呢?

對絕大多數的VR設備商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挑戰是一旦有了統一的技術標準,未來技術不達標的企業,很難在Daydream的浪潮里存活。

機遇則是數億的android VR市場很有可能因此開拓。如果一些技術優秀的設備商與手機廠商合作,並且借助智能手機市場捆綁銷售,就不用擔心VR設備出貨量的問題了。

對內容開發者來說,在統一的標準上開發內容,就不會存在開發出來的內容不兼容VR設備的情況。這會刺激很多優秀的內容制作者開始試水VR內容,而優秀的內容也會反過來,刺激更多的消費者使用VR產品。

今天谷歌的開發者大會,為未來整個Android生態系統內的VR發展定下了一個技術標桿。對於VR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大有助益,這也更是在整個人類VR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谷歌布局的VR世界

事實上,與如今各界大佬紛紛高調布局VR相比,谷歌顯得有些低調。

除了在去年就已經宣布停止接受訂單被外界解讀為徹底失敗的Google Glass和兩年前推出的成本兩美元的紙板眼鏡盒子Cardboard,谷歌似乎一直都默默布局著它的VR世界。

1.Google Glass

這款由攝像頭和電腦處理器組成的Google Glass是Google公司於12年4月發布的增強現實型穿戴式智能眼鏡。

它的功能類似於智能手機,但是你只需眨眨眼就能拍照上傳、收發短信、查詢天氣路況等操作,甚至用自己的聲音控制拍照、視頻通話和辨明方向。還能試用Android 或IOS等一切智能手機所擁有的App。

2015年1月19日,谷歌停止了谷歌眼鏡的“探索者”項目。

4

2.Cardboard

5

Cardboard作為14年I/O大會上最令人驚喜的產品,最初是谷歌法國巴黎部門的兩位工程師David Coz和Damien Henry的創意。

看上去就是十分簡易的VR眼鏡盒子,主要由紙殼和專門的眼鏡組成的。甚至你還可以根據谷歌給出的組裝說明,自己動手制作一個成本僅需2美元的Cardboard。除了便宜,它還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兼容Android和iPhone手機。

3.GoogleJump 相機

6

GoogleJump是由Google和GoPro聯合開發完成,在Google I/O 2015上亮相的一款360°全景攝像裝置。它包含相機組、素材整合處理軟件、播放平臺三個組成部分。

從外觀上看來它就是由16臺GoPro組成的相機陣列,但每個相機的數量和安放角度都有精心的設計。但是其精華和核心就是它的圖像拼接算法,能夠把每個GoPro相機拍攝的照片拼接並且無縫縫合成一個360度的全景視頻。

4. Project Tango

7

Project Tango是由GoogleX實驗室以及矽谷Movidius公司聯合研發。

2014年2月的時候Google研發出了一款該項目Android手機,同年6月發布了一款名叫“黃石”(“YellowStone”)平板電腦,其具有Tango項目所有的功能。這款平板電腦配備了攝像頭、傳感器和芯片,能實時地進行VR建模。

該項目正在研發一種自帶VR環境感應功能的手機,有望能夠在未來隨時建立實時的VR環境結構圖。

5. TiltBrush

8

這是近期谷歌推出的一款VR繪圖應用。它的整個畫布都是立體的,畫面是立體的懸浮在空中,甚至你也可以進入到畫作中,喜歡的話還能截圖保存下來。這的確彌補了現實中的繪畫方式只能在二維平面中進行的缺陷。

6. Youtube VR 視頻

06年Google收購了Youtube。15年11月Youtube上線了VR視頻,並在今年4月份宣布推出VR直播業務。

7. Spotlight Stories

Google Spotlight Stories是一款VR app。包含3D動畫、360度全景視頻、立體音效和視覺傳感器等功能應用。最早在2013年以“Spotlight Player”的名字出現在摩托羅拉的Android設備中。

8. Expedition 遠征計劃

8 (1)

Google Expedition遠征計劃是為了更大範圍普及Cardboard應用而提出的計劃,通過這個計劃,老師和學生可以免費使用Cardboard眼鏡,進行更加逼真的虛擬現實課堂教學。

9. Magic Leap

9

號稱世界上最神秘的公司Magic Leap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位於美國的增強現實公司。2014年10月,Magic Leap獲得由谷歌領投的5.42億美元B輪融資。

10. Google X實驗室

15年一則“Google X招募VR工程師”的新聞引起軒然大波,正是前有這個Google眾多黑科技的誕生地的名聲在,因此也更讓人解讀為谷歌下定決心在VR技術領域力爭取重大突破。 

谷歌2016開發者大會全程視頻中文字幕版

註:本文綜合參考了VR那點事,雷鋒網,VR看天下,魔多VR,虎嗅等,經VR圈重新編輯整理。

 

二維碼VR圈

Magic Leap Daydream VR 操控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974

歐盟「統獨大戰」關鍵看這兩件事 英國脫歐公投倒數 川普式民粹PK鷹派恐嚇

2016-06-20  TWM

六月二十三日的英國脫歐公投,統派與獨派民調來到五五波,但已牽動全球政經情勢,也創下大國領袖聯手干涉個別國家公投的紀錄。這兩派究竟在吵什麼?

歐洲正面臨一場瀕臨失控的「統獨大戰」,反對歐洲統合的獨派支持度,來到史無前例的高峰。六月二十三日的英國脫歐公投,是這場統獨大戰的最終決戰。

歐洲的統一大業,是無數歐洲政治家一生最重要的志業,往前推算始自一九五一年的《巴黎條約》,剛剛在二次大戰中拚得你死我活的六個交戰國,包括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西德,放下仇恨的情緒,先從建立歐洲區域的煤鋼共同體(ECSC)起步,逐漸形成影響深遠的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為今日的歐盟打下了基礎。

元凶:英國首相卡麥隆

操弄民粹留歐 弄假成真

但是,蹣跚走過六十五個年頭的歐洲統一大業,卻在二○一六年遭遇了生死存亡挑戰!意外迅猛且難以控制的難民問題,迫使許多歐洲國家放下人口自由流動的《申根公約》,關閉了邊境大門,而即將在六月二十三日舉行的英國脫歐公投,更可能出現重量級國家出走,甚至引發歐盟崩解的骨牌效應。

掀開歐盟統獨大戰這個潘朵拉寶盒的「元凶」,是英國首相卡麥隆。他在一三年元月正式提案「加入或退出歐盟全民公投」時,原本只是要藉此重啟與歐盟的談判,讓英國獲得更多有利條件。另外,英國政客一向喜歡操弄英國與歐盟之間「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民粹情緒,卡麥隆當年就是藉著操作統獨議題,成功擺脫對手工黨與自由民主黨的糾纏,建立他完全執政的地位。

卡麥隆深深相信「留在歐盟」(Vote Remain)是英國最大利益,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過去三年「脫歐派」聲勢大振,以激進言詞主張獨立的英國獨立黨,連續在一四年、一五年的選舉大獲全勝;卡麥隆領導的保守黨,竟然有一半的國會議員、五位閣員集體叛逃,包括大法官兼司法部長、文化部長、勞工部長、下議院議長,以及呼聲最高的下任首相人選、前倫敦市長強生(Boris Johnson),都加入脫歐陣營(Vote Leave),加上全球媒體熱炒英國脫歐議題,脫歐派在投票前夕取得五五波的支持度。

蔓延:核心國家也升溫

支持拿回個別國家的主權

不只在英國,反歐盟的聲浪也已在全歐洲蔓延。六月初,著名的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針對十個主要歐洲國家進行民調,從南方的義大利、希臘,到北方的波蘭、瑞典,超過一萬名受訪者中,有高達四二%的民意認為應該收回交給歐盟的權力,拿回個別國家的主權。

身為歐盟最核心的法國,支持歐盟的民意在○四年為六九%,這次調查竟然暴跌到剩下三八%。遭受歐債風暴襲擊至今尚未恢復的西班牙,對歐盟的支持也由八○%降至四七%。甚至連主導歐洲統一大業的德國,也有高達四三%民眾認為,應該由歐盟手中收回部分國家主權。

六月二十三日的英國脫歐公投,全球媒體焦點,鎖定在高舉獨立大旗的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奇(Nigel Farage)身上。

今年五十二歲的法拉奇,是個打死不退的鐵桿獨立派,早在一九九二年,當時英國首相梅傑簽署歷史性的《馬斯垂克條約》(即歐盟條約)之後,他就宣布退出保守黨,並參加英國獨立黨的創黨。法拉奇及獨立黨,自始至終以退出歐盟為最重要的政治目標,持續近二十五年從未動搖。

獨派:獨立黨黨魁法拉奇

川普風格 拉抬到五五波

○八年,英國查爾斯王子獲邀向歐洲議會的七百多位議員演講,主題是「歐洲必須集體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演講結束後,歐洲議員全體起立鼓掌長達三分鐘,只有英國的法拉奇議員,從頭到尾屁股死黏在椅子上,抗議查爾斯王子不應該為了節能減碳,擅自主張給予歐盟更集中的權力。

一人對抗七百多人的歐洲議會,甚至大逆不道忤逆英國王子的行徑,讓法拉奇成了英國最具爭議性的政治人物。

從一九九九年至今的每次選舉,法拉奇都在東南英格蘭區高票當選歐洲議會的議員,但是他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的議會裡,卻用每一個發言機會,主張英國應該退出歐盟的立場;在歐債危機的風暴中,法拉奇也帶頭反對紓困。這種行徑,猶如在北京的共產黨大會中,黨代表突然高喊反黨叛國的口號,法拉奇卻堅持了近二十五年,從未退卻。

令人莞爾的是,如此鮮明反歐的法拉奇,曾祖父是在十九世紀移民英國的德國人,他的第二次婚姻,也是娶德國太太;法拉奇曾向媒體說:「如果我家隔壁搬來一戶羅馬尼亞移民,我會覺得不安。」而政治對手則恥笑地問:「如果搬來的是德國移民呢?也會讓法拉奇議員不安嗎?」在法拉奇領導下,英國獨立黨政治實力不斷累積,在一四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竟然一口氣拿到二八%的選票,超越保守黨、工黨與自由民主黨,成為全國得票率最高的政黨。這是英國自一九○六年以來,超過一整個世紀,首度出現三大政黨以外的新黨取得全國第一高票的歷史紀錄。

二○一五年的英國國會大選,獨立黨再接再厲拿到一二.六%的得票率,僅次於保守黨與工黨,較上一次一○年的國會大選得票數整整多了四倍,但是因為英國獨厚傳統大黨的選舉制度,拿到第三高票的獨立黨竟然只在六五○席下議院中分配到一席。

雖然脫歐陣營還有許多重量級的保守黨明星,包括前倫敦市長強生、大法官兼司法部長葛夫等人,但不論是媒體,或是主張留歐的陣營,都將鏡頭焦點對準最具話題性的法拉奇,卡麥隆找他單挑電視辯論,留歐陣營鎖定法拉奇,塗抹他是「英國的川普」形象。

妙的是,法拉奇仍不改大炮性格,頻頻失言,例如他說留在歐盟會導致更多的性侵犯罪(明顯歧視新移民);他主張脫歐的最主要目的,是大幅縮減淨移民(移入減移出)人數,但是對於目前每年三十三萬淨移入的人數,到底要減少到哪個水準,他卻說不上來。

法拉奇說去年英國新增四十五萬個工作機會,「有高達八成的新工作,都被不在英國出生的移民拿走了。」更是違反常識的胡亂指控。

風向:大國領袖都說不

全球政治、金融市場動盪

於是,留歐派現在的戰法很明確,就是鎖定法拉奇,試圖藉著不斷攻擊他,製造更多失言,來凸顯脫歐派民粹、不理性的本質。

面對高漲的脫歐情緒,所有大國領袖都表達憂慮,並公開呼籲英國公民選擇留在歐盟。五月底的G7高峰會議,英國脫歐公投竟然成為會議宣言最重要的決議,包括美國歐巴馬、德國梅克爾,以及其他與會領袖,齊聲呼籲英國選民謹慎投票,選擇留在歐盟。這創下了大國領袖聯手干涉個別國家公民投票的紀錄,更凸顯了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可能對全球政治與金融市場,帶來無可預測的災難。

六月十日,德國《明鏡周刊》發行了英國脫歐專輯,長達二十三頁、特別採取英文與德文雙語呈現的封面故事,最強烈的訊息來自德國財政部長薛伯勒(Wolfgang Schauble)。

鷹派:德國財長薛伯勒

恐嚇英國別搞灰色地帶

薛伯勒表達一個強硬、卻非常明確的訊息:英國脫歐派不能心存僥倖,一邊搞退出歐盟,另一邊還要享受歐洲單一市場的優惠。薛伯勒說:「留就留、走就走,沒有灰色地帶!」英國如果選擇脫歐,所有進入關稅、經濟政策上的優惠,就全部取消。

英國國內存有「逆向馬斯垂克條約」的討論,以及「瑞士、挪威模式」的可能性,認為即使脫歐派勝利,仍然可以援用挪威、瑞士這兩個非歐盟國家的模式,藉著與歐盟的談判,維持與歐洲單一市場連結的經貿與關稅優惠;或者藉著修改一九九二年創設歐盟的《馬斯垂克條約》,鬆綁部分歐盟條款、討回國家主權,來達到脫歐派最高的利益。

但是,薛伯勒(以及他背後的一大群歐盟主流派)在發出「留就留、走就走」的鷹派訊號後,模稜兩可的灰色空間已經大幅壓縮,一旦脫歐派在公投獲得勝利,英國將要面臨立即而且劇烈的經濟與金融衝擊;相對上,歐盟也將承受史無前例的反作用。

依《英國獨立報》六月十二日報導的最新民調結果,英國民眾支持脫歐的比率達到五五%,支持留歐則為四五%,脫歐派的支持率竟已超過留歐陣營十個百分點;至於其他單位進行的調查,則大致呈現五五波的拉鋸態勢。相較於民調,被認為更具參考價值的是賭盤狀況,由此觀察,目前八成的賭資都仍押寶英國留歐。

投票前的最後一周,關鍵就看留歐派能否將法拉奇的「川普色彩」抹到極致,以及薛伯勒的鷹派言論是否發揮恐嚇效果(抑或反效果)。但即使是薛伯勒,也認為不論是脫歐或是留歐派勝利,歐洲都不能硬推更強烈的整合,而是要「反省歐盟過度的官僚問題」。

無論結局勝敗,歐洲的獨立聲浪,終究來到史無前例的最高點,近二十五年來不斷邁向統一大業的歐盟,在英國公投之後必然將煞車、削減布魯塞爾的權力,重新返還更多的主權給各國。英國脫歐公投的歷史意義,就在這裡。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100

誰最會賺辣媽的錢?看這10個創始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6/157198.shtml

誰最會賺辣媽的錢?看這10個創始人
王亞奇 王亞奇

誰最會賺辣媽的錢?看這10個創始人

最懂辣媽、最會從她們口袋里掏出錢來的還是男人。

文 | 王亞奇  編輯 | 楊潔

對於苦苦找尋方向的創業者和投資者而言,這無疑是一種召喚——“快來賺女人的錢!”

基於這樣的認識,過去幾年間,在創投市場聲名顯赫的資本大鱷紅杉中國、今日資本、經緯中國、晨興創投等將大錢砸向辣媽生意。而在資本慎行的去年下半年至今,包括寶寶樹、蜜芽、貝貝網等在內的垂直母嬰電商平臺更是收獲資本市場的重金加持。

二胎政策的放開、充足的募資環境,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紅利,都決定了垂直母嬰電商的誕生和勃發。

創業家&i黑馬盤點了近年來,垂直互聯網+母嬰領域融資、收入等位居前列的10家創業公司。在京東、聚美、唯品會接連入局母嬰市場的今天,打著新玩法、新戰略旗幟的它們仍然堪稱資本市場的寵兒。

針對過去兩年表現突出的新銳垂直母嬰行業的互聯網公司,我們從盈利能力、融資能力和估值/市值、商業模式、創新能力等維度進行考量。在整體評價體系中,我們最為看重的指標是商業模式和創新能力,考察的角度包括盈利模式、服務的創新性以及活躍用戶數、交易流水等。

同時,我們也註重觀察了創始人和團隊的特點,重點針對創始團隊是否有電商運營經驗、是否能在市場競爭中快速反應來進行考量,來甄選企業。

綜合各項指標,我們選出了截至目前,垂直母嬰電商市場最具商業“錢(前)景”的10家公司,包括純電商平臺貝貝網、辣媽幫、蜜芽、麥樂購、寶貝格子;社區+電商平臺寶寶樹、辣媽幫、媽媽網、育兒網;O2O電商平臺樂友孕嬰童、十月媽咪。

面對移動風口和萬億母嬰市場,創業者們正在圍繞“媽媽經濟”加速拓寬產品品類和服務邊界。但他們仍需掂量,如何快速從辣媽身上賺到錢,以保證自己活著度過這輪資本寒冬。

最會賺辣媽錢的創業公司 TOP10

NO.1  十月媽咪

創始人:趙浦

賺錢指數:★★★★☆

成長指數:★★★

融資輪次:Pre-IPO

商業模式:線上依靠第三方平臺+線下直營為主

十月媽咪已提交IPO申請。從其披露的信息來看,十月媽咪擬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股票(A股)數量不超過1500萬股,預計籌集約2.19億元資金。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4和2015年,十月媽咪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74億元和2.7億元,營業利潤分別為13038萬元和1269萬元。據了解,2015年十月媽咪通過線上第三方平臺實現銷售收入1.34億元,占全年銷售收入總額的49.53%,其中直營模式收入為1.19億元。

十月媽咪線下銷售為直營為主、加盟為輔,其中直營銷售指通過與百貨商場簽署聯營合同開設專櫃或租賃門店開設專賣店的方式直達消費者。2015年,十月媽咪通過線下直營模式實現銷售收入為9779萬元,占全年銷售收入總額的36.10%。

十月媽咪創始人趙浦1997年投入時尚創意產業,成立專業服裝品牌運營公司,以十月媽咪O.C.T.mami及UKI有喜孕婦裝自創品牌,經營中國孕婦裝市場。2009年有喜實業有限公司成立,目前公司擁有十月媽咪、有喜、P.B.三大品牌,為孕前至嬰幼兒人群提供從平價到高端品牌的購物。

NO.2  寶寶樹

創始人:王懷南

賺錢指數:★★★

成長指數:★★★★

融資輪次:C輪

商業模式:社區+電商

2007年,寶寶樹乘著SNS網站崛起的東風,憑借王懷南在谷歌的多年來對搜索引擎的深刻理解,享受到流量紅利。2013年,寶寶樹網站訪問量超過世界第一的母嬰社區Baby Center。2014年7月,在移動互聯網的大潮下,寶寶樹正式以美囤媽媽入局母嬰電商戰場。

美囤媽媽的優勢在於,寶寶樹目前的社區月獨立訪問量達到1.7億,覆蓋8成從孕期到6歲的中國互聯網媽媽人群,這些人群天然的將成為美囤媽媽的潛在用戶。2015年底,美囤媽媽月銷售額破2.5億。而此前寶寶樹社區到美囤媽媽的轉化率為40%。

今年6月,寶寶樹COO魏小魏稱美囤媽媽已實現盈利。目前來看,寶寶樹可能是母嬰電商新秀中第一家盈利的公司,但未來寶寶樹電商能否大成,可能仍然受制於社區與電商基因的不匹配。

原因是,早在2012年5月,寶寶樹曾嘗試與紅孩子聯合成立生活消費頻道,打通社區與電商服務,後來寶寶樹也曾做過一個叫洋淘派的海淘網站,但由於時機等原因,幾次嘗試都沒有獲得想象中的成功。如今,寶寶樹將美囤媽媽團隊單獨建在上海,與情懷的電商團隊區隔開,以使其更具戰鬥屬性。但整體來看社區+電商目前仍處於摸索階段。

NO.3  樂友孕嬰童

創始人 : 胡超

賺錢指數:★★★

成長指數:★★★

融資輪次:C輪

商業模式:“連鎖店+網上商城+APP”的全渠道模式

樂友創始人胡超及聯合創始人龔定宇有著矽谷工作背景,IT技術基因,因此1999年樂友從線上起家,但彼時母嬰垂直電商遠未到達爆發點,隨後胡超、龔定宇通過DM、線下連鎖店找到感覺。2014年,感受到移動互聯網大潮的兩人,在傳統零售受到電商、O2O等商業模式沖擊下,重新定義門店價值,向O2O轉型。

2015年在跨境電商的火熱下,樂友又殺入跨境業務,補足母嬰人群需要的海淘商品,但在樂友這一業務所占比例並不大。

樂友輻射人群為0~6歲孕嬰童,通過“連鎖店+網上商城+APP”的全渠道營銷模式滿足媽媽人群育兒過程中的一站式需求。此外,樂友在大眾品牌加盟代理外,還直接與品牌公司或廠家進貨,獨家經營部分品牌,同時做了自有品牌。如果樂友OEM體系在未來發展過程中能不斷擴大,會使樂友與其他網上連鎖呈現出相對差異化的商品體系。

目前樂友整體仍以線下為主,400多家門店分布在全國50多座城市。對於樂友而言,其IT思維、ERP系統,以及線上管理能力、經營理念遠超傳統同行,但樂友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抵住電商的沖擊,實現真正的O2O線上線下聯動。

NO.4  媽媽網

創始人:楊剛

賺錢指數:★★★

成長指數:★★★

融資輪次:A輪(新三板掛牌)

商業模式:社區+電商

媽媽網是服務媽媽人群的母嬰網絡媒體集群,擁有母嬰垂直門戶媽媽網、32個城市媽媽網站點等垂直社區,於2015年11月9日登陸新三板。2013年媽媽網開始從PC端延伸至移動端,推出了母嬰社交應用媽媽圈、懷孕管家等APP。2014年9月上線母嬰用品特賣平臺小樹熊。至此,公司擁有資訊、社交、工具、電商等四大商業板塊,形成母嬰生態圈布局。

日前,媽媽網公布的2015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度營業收入為1.5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6.84%;凈利潤為1221.64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47%.

媽媽網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為網絡廣告收入,電商業務將為公司帶來新的盈利增長點和發展空間,但同時也對公司的運營能力帶來了挑戰。如果不能將龐大的用戶群有效轉化為“客戶”,實現經濟價值,則公司新業務的經營發展將可能存在不確定性。

NO.5  育兒網

創始人 : 程力

賺錢指數:★☆

成長指數:★★★

公司狀態:香港創業板上市

商業模式:社區+電商

育兒網是為準備懷孕、懷孕以及0-6歲的嬰幼兒父母提供孕育、餵養、發育、早教等育兒知識的垂直門戶網站。2015年7月公司於香港創業板正式掛牌上市,募資金額2.932億港元。

育兒網表示,上市集資所得款項中,20%的資金將投入到發展電子商務及相關的O2O業務,另約20%的資金用於收購或投資其他孕嬰童相關業務。

育兒網不同業務覆蓋的客戶群體各不相同。營銷及推廣服務業務的客戶主要為廣告代理、孕嬰童產品制造商及服務供應商以及第三方網上購物平臺;電子商務業務的客戶主要為使用育兒網平臺的個人客戶;特許智能硬件產品業務的客戶為幫助育兒網設計智能硬件產品的第三方制造商。2016年育兒網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其營業額為1781.50萬元,凈利潤為684萬元。

NO.6 貝貝網

創始人:張良倫

賺錢指數:☆

成長性:★★★★★

融資輪次:D輪

商業模式:深度管控的運營體系(平臺+自營)

貝貝網是一家瞄準媽媽消費群體的移動電商。2014年,其GMV為5億;2015年全年GMV突破40億。

與其他垂直母嬰電商不同,貝貝網銷售的主要品類為童裝、童鞋、兒童玩具、女裝、家居用品等非標品類,而不是奶粉、紙尿褲等。目前貝貝網SKU非標品占75%,標品占25%。

從非標品類入局的好處是,一方面,非標品千差萬別,品牌商與供應商不計其數,但市場上缺乏領導者,消費者心中也沒有強烈的品牌意識,使得貝貝網在選品和選擇供應商時有非常大的可操作空間,話語權較強,且複制壁壘較高,容易做出差異化。另外,相比標品只能覆蓋0~3歲兒童,非標品類能覆蓋的兒童年齡範圍更大,可以更充分的挖掘用戶價值。

商業模式方面,貝貝網平臺+自營並重,非標品類采用平臺模式,標品采用自營模式。但相比其他線下賣家到電商平臺開店賣貨的模式,貝貝網對供應鏈的介入更深,建立了專業的運營團隊,一對一服務商家,除了發貨,包括銷售、營銷、客服、售後等在內的其他環節均由貝貝網完成,以避免開放平臺模式的差用戶體驗和自營模式的庫存壓力等,在輕重模式之間最大程度保障用戶體驗。

據數據分析機構QuestMobile日前披露的數據,截止今年5月份,貝貝網單月活躍用戶數達1123萬。

NO.7  蜜芽

創始人:劉楠

賺錢指數:☆

成長性:★★★★

融資輪次:D輪

商業模式:跨境自營模式

作為業內炙手可熱的母嬰跨境電商平臺,劉楠曾在短短兩年間,將蜜芽有一個淘寶小店做成月銷售額數億元,估值超10億美金的獨角獸。但在大量人力物力的高舉高打之下,蜜芽也一直深受假貨、用戶體驗差等風波困擾。

蜜芽的商業模式為一手品牌方,一手消費者,去掉所有的中間環節後,基本可以做到和國外銷售商城產品平價。此外,通過奶粉、紙尿褲品類帶來的流量如果能持續帶動其他母嬰相關品類的交叉銷售,將產生巨大的發展空間。

從Quest Mobile的數據來看,蜜芽的月活為231.27萬,這一數據為貝貝網的六分之一。奶粉、紙尿褲等標品屬於引流品類,毛利率率低,企業較難依靠其形成核心競爭力。為此,2015年下半年開始,蜜芽在擴展非標品類的同時開始向線下服務進軍,試圖將產業鏈從線上流量向線下教育領域拓展,進行全產業布局。今年初蜜芽APP端上線的親子頻道,即涵蓋早教遊泳、演出展覽、遊樂、攝影等六個子類目。

在用戶價值越來越重要的今天,蜜芽能否不斷提升其供應鏈水平,並基於消費者需求構建強大的線下服務護城河是其未來成敗的關鍵。

NO.8  辣媽幫

創始人:金贊

賺錢指數:☆

成長性:★★★☆

融資輪次:C輪

商業模式:社區元素突出的電商

辣媽幫成立於2012年5月,公司擁有辣媽幫、辣媽商城、孕期伴侶、荷花親子等多款移動產品。由於起家於已婚年輕女性社區,辣媽幫具有較強的社交屬性。其擁有6000萬用戶,日活480萬,這為辣媽幫實現社區向電商的轉型提供了底層流量基礎。

辣媽幫旗下辣媽商城模式為“B2C2B眾薦”,運營模式與蜜芽大同小異,同為專註跨境進口母嬰產品,但不同之處在於辣媽幫的創始人金贊是技術出身,本身更偏向於產品功能及後臺算法,因此眾薦模式的背後,依靠了強大的數據整合和分析能力。

早期辣媽商城在產品品類上更專註於奶粉、紙尿褲等標類產品,2015年3月引入唯品會等的C輪1億美金融資後,開始加強童裝、奶粉等非標品類,並引入了唯品會的倉儲管理、物流管理及運營經驗、供應鏈等。辣媽商城上線首日公布,純移動端銷售突破1000單、月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對於以金贊為首的辣媽幫團隊而言,即便唯品會成為其戰略投資方之一,電商依然是需要補足的短板。

NO.9  麥樂購

創始人:馬雲

賺錢指數:☆

成長指數:★★☆

融資輪次:B輪

商業模式:跨境集采的進口電商平臺

麥樂購是一家全球貿易公司,通過與國際知名品牌的合作,經由互聯網向全球個人消費者提供具有獨家折扣的母嬰用品。2006年12月,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專註於跨境母嬰電商業務,主營進口奶粉、輔食、紙尿褲、營養品等。

與其他母嬰類電商最大的不同是,麥樂購在售商品中進口食品在80%左右,食品中又以進口奶粉、寶寶輔食等為主。供應鏈方面,麥樂購采用的是集裝箱式采購,即直接和品牌商或一級代理商合作,從廠家和經銷商將貨整體運到全球庫房、再進入到保稅區、最後到達零售終端。

此外,麥樂購APP還於今年1月上線神馬值得買,布局母嬰人群的另一大增值服務,即為媽媽群體提供個性化的兒童成長建議。

NO.10  寶貝格子

創始人 : 張天天

賺錢指數:☆

成長指數:★★☆

融資輪次:A輪(新三板掛牌)

商業模式:國內閃購+海外直郵

寶貝格子2015年實現全年成交額1.027億元,營業收入為8695萬元。

經營模式上,寶貝格子為“海外直郵+全球特賣”,截至2015年年底,已開通美國、加拿大、澳洲、日本等九個國家的海外直郵業務。同時寶貝格子背靠第一視頻董事長張力軍及其在海外的APEC資源整合海外供應鏈,目前已與全球300多個品牌達成合作,從上遊建立核心競爭力和壁壘,並在國內進行全網式銷售(進駐天貓國際,京東國際,蘇寧國際等)。2015年,寶貝格子海外直郵收入與2015上半年相比,環比增加898%。

寶貝格子2015年度報告摘要顯示,截止2015年12月31日,其在中國擁有註冊用戶419萬,APP下載量達1834萬,訂單重複購買率為74.02%。

報告還透露,針對社交移動化趨勢,2016年,寶貝格子將以社交功能為發展重點,打造垂直應用+SNS的移動電子商務平臺。

640-2

註:文中及圖表引用數據來源於企業公開發布的融資信息及財務報告

母嬰電商 辣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335

中報季來襲 股民如何吃肉喝湯看這里

從下周開始,滬深兩市將進入中報密集披露期,中報行情有望就此打響。盡管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只披露了業績預告,但是從這些業績預告中,我們也能找到有價值的信息。截至周五,深滬兩市A股合計有1298只股票公布了2016年上半年業績預告,接近上市公司總數的一半。

中報行情是一年中的重要機會。從以往歷史經驗來看,布局中報行情有三條線路:一是中報高送轉潛力股,二是披露時間靠前的公司,三是中報業績暴增的公司。

對此,國金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立峰表示,今年的市場環境決定了投資者對所配置行業的“業績確定性”的要求更加苛刻。與2015年的市場不同的是,今年高估值純主題的板塊大多遭到了市場的拋棄,市場重新回歸到“業績為王”的階段,尋找業績確定性的板塊成為下半年配置的方向。

海通荀玉根建議,半年報期繼續以穩定增長類股為底倉,如醫藥、農業、食品飲料、家電板塊,半年報預告的凈利潤同比增速為17.8%、417.7%、1.8%、41.3%。至於短期彈性品種,繼續推薦未來催化劑不斷的券商、軍工。

廣州萬隆認為,市場分化顯著,資金調倉換股的動作明顯。在這樣的行情下,需繼續重點關註有業績支撐,半年報有望交出滿意答卷的個股,如業績大幅增長,成長邏輯逐步清晰的板塊;而另一類股隨著成長邏輯被漸漸證偽,中報業績或大變臉,則會被各路資金遺棄,深度回調在所難免,需及時規避。

華訊財經認為,2016年的股票市場猴性特征明顯,多空轉換往往都是“一剎那間”。從配置上看,現階段投資者更需要均衡配置,且需要踏準市場節奏。一方面,深港通即將開通、供給側改革開始發力,以券商股為代表的藍籌軍團值得關註;另一方面,伴隨著半年報業績披露,部分景氣度較高的新興產業迎來布局時點,高送轉亦可酌情參與。

興業證券建議從“質”和“勢”兩個角度把握行業結構性機會。“質”指業績增長紮實、估值合理的“高性價比”板塊,如小家電、白電、白酒、機場、環保等;“勢”包括行業趨勢好轉的“景氣向上”板塊和代表未來趨勢的“核心資產”板塊,如電子、航空、化工(電子化學品)、小金屬、建材(玻纖、PCCP)等。主題投資方面,建議關註“超級業績+重磅催化”的投資機會,如新能源和智能汽車、OLED產業鏈、體育、量子通信、智慧物流與供應鏈等。

農業、化工、醫藥板塊業績報喜

分行業看,農林牧漁、化工、醫藥生物業績最好,而虧損多集中在在機械設備、采掘等過剩產業。從下圖也可以看出,截止7月14日,兩市上市公司中,凈利潤排名靠前企業多來自於農林牧漁、化工、醫藥生物、銀行等板塊。

其中,農林牧漁板塊共50家企業公布預告,其中虧損企業僅9家,占比為18%,不僅如此,該板塊也是所有板塊中上半年凈利潤上億元企業最多的一個。其中,溫氏股份以69.73億—74.7億元的凈利潤在所有預披露企業中領先。

化工板塊披露預告的8家企業全部報喜,其中上海化工上半年凈利潤達29.43—32.89億元,預計同比增長79%--90%。

醫藥生物板塊披露預告的8家企業全部報喜,其中宜華健康預告稱前半年凈利潤約8.5億—9.5億元,預計同比增長75121.23%--83970.80%。2015年之前,宜華健康的主營業務是房地產,一系列並購之後,實現地產業務全部置出,全面轉型醫療健康行業。該業績為合並報表之後的數據。

國金證券策略分析師李立峰分析稱,農業和化工企業業績的轉好,受益於前半年的物價上漲。

“我們首推的也是與‘漲價’相關,且能夠延續的行業,目前來看,未來2-3年提價預期相對確定的,我們首推消費中的“白酒”板塊。當然,以白酒為代表的消費類估值的提升,必然會帶動其他類消費品估值的提升(如家電、中藥等)。其次,受益於漲價預期的有色板塊和部分與新能源汽車相配套的化工品、受益於供給側改革推進,且供需出現變化的煤炭鋼鐵板塊、受益於油價低迷,需求改善,中報業績維持40%以上增速的航空板塊等都值得關註。”

中報季如何吃“肉”

關註提前交卷的好學生

俗話說,“醜媳婦總要見公婆”,中報披露就有這樣的意味在其中。簡言之,中報披露靠前的公司,業績相對也會好一些,往往受到市場關註的概率更高。這些個股就是我們挖掘的對象。

從歷史規律來看,很多搶先發布業績公告的公司往往會在短短幾個交易日實現股價快速上漲,甚至有不少機構會專門盯著交易所公布的時間表來進行炒作。如2014年兩市首家披露中報的華平股份(300074),在當年7月1日-7月12日累計漲幅為11.48%;2015年7月6日,沃華醫藥(002107)率先披露中報,在當年7月1日-7月6日期間累計漲幅為20.21%。兩者分別跑贏同期大盤11.55個百分點和32個百分點。

今年7月份,兩市大約有185家公司陸續披露2016年中報,其中美好集團(000667)、牧原股份(002714)等個股均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實現業績的翻倍增長。從市場目前走勢和業績發布時間表安排,以及結合中期業績預告情況,部分中期業績優良的個股在7月份仍有較大炒作空間,可以提前對一些績優股進行捕捉。

尋找持續增長的低估值個股

業績的增長一般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主營業務景氣度提高;補貼、出售資產;並購其他行業的公司。因此,在對中報業績增長的個股進行篩選時,需要區分業績的成色和主業相關性。

結合個股估值和買入機會,我們發現一共有33只個股去年凈利增長超過30%、今年中期凈利增幅最少超過30%,市盈率低於60倍,市值低於100億元的個股。

具體看,晨鳴紙業(000488)去年凈利同比增長超過102%,今年中期預增超過230%。按照預計凈利最低值計算,該股最新動態市盈率在9.5倍。豫能控股(001896)去年凈利潤同比增長51.18%,今年中期預增超過55%。按照預計凈利最低值計算,該股最新動態市盈率在13.21倍。此外,華聯控股(000036)、天邦股份(002124)、羅普斯金(002333)等個股最新動態市盈率低於20倍

高送轉是中報必修課程

隨著中報披露進入密集期,高送轉題材同樣會受到資金關註。

回顧過去四年中報高送轉案例,披露家數呈現逐年增加之勢,7月和8月是明顯的高峰期。從數量上看,年中高送轉上市公司已從2013年的17家上升至2014年的28家,2015年高送轉案例更是達到了132家,遠超過去幾年總和。隨著高送轉行情的持續火爆,今年年中高送轉公司數或仍將處於高位,其中8月份更有可能是高峰期。

從已發布中報分紅預案的公司的市場表現看,四通新材(300428)的漲勢最為傲嬌,6月14日至今,股價累計上漲114.41%。緊隨其後的是今年中報“高送轉第一股”愛康科技(002610),4月22日以來,累計也實現了66.2%的階段上漲。而在近期的高送轉股中,風頭最勁的要數煌上煌(002695),6月30日公告分配預案以來,5個交易日內有4天封上漲停,累計漲幅高達53.3%。還有個共同現象是,10送轉10以下的分配方案已無法引起市場的興趣。

對於2016年中期高送轉的預期,有觀點認為,隨著市場的趨穩,高送轉數量由此前的井噴將回複至常態。但另有一種觀點則表示,盡管今年中報的“高送轉”公司總數不會超過2015年,但目前高比例送轉還較少,即使是相比2011年和2014年也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具有一定超額投資收益的高送轉預期概念股,還是值得進一步挖潛。

另外,在關註中報投資機遇的同時也需要防範中報業績可能低於預期、或有商譽減值風險的個股。

(綜合證券時報、都市快報、金融界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86

老人被騙購買萬元保健品 維權的正確打開方式看這里!

消費者維權一直存在著法制不完善、維權成本高等事實。這一現狀也給不法經營者制假售劣減輕了壓力,甚至打開了方便之門。

北京零點調查公司針對維權消費者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獲得滿意結果的消費者僅占14.1%;費了很大周折,總算得到解決的消費者占23.0%;未獲得積極的處理結果的消費者占62.9%。

“隨著老百姓維權意識的增強,食品藥品安全投訴舉報處置工作已是我們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重要工作,我們通過投訴舉報處置工作讓轄區老百姓認識了食藥人,知道12331投訴舉報電話,形成了全民共治食藥安全。”蘭州市西固區食品藥品稽查局局長吳佩君在接受國家食藥監總局走基層媒體采訪團采訪時表示。

2014年,蘭州石化王女士家的78歲老人聽信了銷售人員的話,花了一萬元購買了一種可以降血壓的保健品,並停用了醫生給開的降壓藥。但是,保健品並沒有捍衛他的健康,反而使之每況日下。王女士發現後,趕忙帶著老人去看了醫生。與此同時,王女士也開始了自己的維權之路。

關於維權,國際慣例是遵循“疑似從有”的原則,但在中國卻是“疑似從無”的原則。如果消費者認定有問題,需要自己去找證據,即便如此,還得找對維權部門,以及經歷漫長的等待。

“先去找這個保健品的銷售公司,問能否退貨,可是這個公司堅決不給退貨,我只好去找相關部門,但是都說不是他們負責,去派出所報案,也說不歸他們管,最後到了消協,消協說食藥監管。於是我就來到了這里,接待我的就是吳局長。我上午報案,他們下午就去了。”王女士介紹稱。

吳佩君接到信息後,帶領人馬立即出動。她說:“我們帶著執法人員立即趕往保健食品店進行了現場檢查,發現該店已取得保健食品經營證明,該保健食品也是合格產品,負責人不願意退還老年人的貨款,我們給經營戶解釋法律法規,告知其在產品銷售方式上誇大宣傳,最終經營戶認識到了錯誤並退還了老人的貨款。”

正是因為消費者面臨的維權難,為了保障食品藥品的維權通道,達到全民共治的目標,國家食藥監總局在2011年12月印發的《食品藥品投訴舉報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各地開通的食品藥品投訴舉報電話。2016年3月1日正式實施《食品藥品投訴舉報管理辦法》(下稱《辦法》)。

《辦法》規定,12331是全國開通統一的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投訴舉報電話。除電話外,單位、個人可通過信件、互聯網、傳真、走訪、手機短信等方式,向監管部門反映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化妝品在研制、生產、流通、使用環節的違法行為,以及餐飲服務環節食品安全違法行為。

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建立專門機構,負責受理舉報。接到投訴舉報後,該機構要統一編碼管理,專人負責,並於5日內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對投訴舉報對象及違法行為明確,並屬於本行政區管轄的,應予受理。全部辦結的期限一般為60個工作日,情況複雜的,延長期不得超過30個工作日。

“為了不漏過一個舉報,我們稽查局安排兩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系統運用,這兩名工作人員通過自學,對系統反複操作,熟悉掌握了系統的錄入、保存、辦結、打印、歸檔,負責24小時接聽電話。”吳佩君表示。

據其介紹,接線人通過內網平臺及時接受省、市局12331投訴舉報電話記錄單,對記錄單反饋的投訴舉報人信息嚴格保密,將記錄單立即登記並匯報分管領導,屬於本局職權範圍內的,分管領導第一時間安排執法人員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認真細致的調查工作,現場調查中充分發揮檢驗檢測中心的技術支撐作用,另外,如需內部配合的,和相關科室、食藥所、檢驗檢測中心積極合作。如需外部聯合的,積極和公安、執法、工商、衛生等部門整體聯動。現場調查結束後及時將處理結果錄入系統並回複舉報人。不屬於本局職權範圍的,系統運用人員立即通過內網12331系統給省、市局匯報並移交相關部門。

“目前每個月能收到舉報量70-80條,每個電話都能錄音,如果通話過程不能詳細記錄,可以通過錄音進行核實。”吳佩君表示。

目前,通過12331這條舉報電話線,共銷毀假劣食品藥品近2000公斤,貨值20余萬元,對食藥領域違法犯罪行為起到了震懾作用。此外,西固區食藥監局在蘭州市率先出臺了《西固區食品藥品違法行為有獎舉報獎勵辦法》,已對舉報學校小賣部出售黴變面包、舉報加工黑窩點、舉報超市售賣過期食品等舉報人給予了獎勵。通過有獎舉報的方式調動了老百姓參與食品藥品監管的積極性並能挖掘更隱蔽、更深層次的食品藥品安全隱患線索,實現食品安全的全民共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52

關於醫療器械行業投資,看這一篇就夠了|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22/158874.shtml

關於醫療器械行業投資,看這一篇就夠了|黑馬薦文
蘇震波 蘇震波

關於醫療器械行業投資,看這一篇就夠了|黑馬薦文

未來20年,基本上中國是大概率成為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第一大市場。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預計26分鐘

推薦理由:在中國,醫療器械上市公司和生物制藥上市公司的占比中,器械的上市公司在A股里屈指可數。而在國外的大部分公司占據這一高端市場。但分享投資管理合夥人認為,中國醫療器械將迎來黃金十年,且未來20年,中國將在很大概率上成為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第一大市場。在本文中,你將看到他為什麽有這樣的論斷,以及他對醫療器械行業的投資邏輯。本文作者蘇震波,由分享投資(ID:fxtzvc)授權i黑馬發布。

這可能是關於醫療器械行業投資最全面的文章。

分享投資管理合夥人蘇震波對醫療器械行業有深入理解。他將從以下方面深入分析醫療器械行業:為什麽要投資醫療器械行業?醫療器械行業有什麽特點?什麽樣的醫療器械公司會成功?醫療器械行業的投資邏輯是什麽?他個人對部分細分領域的熱點、行業機會有什麽看法?

蘇震波擁有近18年醫療行業經驗,曾在強生等知名醫療外資企業擔任管理人員,從事過銷售,市場,醫學,中國區部門總經理等職務工作,並聯合創立Techlink Medical。從事醫療投資後,專註於中早期醫療投資,成功主導過多項器械,醫療服務及生物制藥的投資。

如果你對這個細分領域感興趣,一定不能錯過以下分享:

美國醫療器械行業投資趨勢

做醫療的我們都知道,美國是全球第一大市場,中國現在雖然漲得很快,現在GDP是全球第二,但是我們的醫療行業離美國的差距不是一般的遠。美國這麽大一個市場,我們來看看美國的現狀,為什麽美國醫療器械的投資近幾年一直火不起來?

這個圖是美國的醫療器械IPO的數量,從2000年到2014年,我們可以看到04到07年有一個高峰,14年又有一點高峰,整體來說,每年大概是10個左右的IPO數量,跟美國的生物制藥來說根本是九牛一毛,這是很奇怪的現象。美國在醫療器械曾經有一段時間,尤其是2013年之前是很火的,因為大家都在想,醫療器械的風險低,周期短,容易上市,但是最後發現結果不是這樣的。美國醫療器械PMA成本和周期都不容小看,而且要在大公司林立的美國市場站穩腳跟,做到可以IPO的盈利狀態,並沒有投資人想象中容易。

1

接下來可以看下Medtech和處方藥銷售的增長率。曾經假設全球的醫療器械增長率應該是比處方藥要大,處方藥的總金額要高,但是最後可以看到出來的結果不會差很遠。只有2010到2013年之間有差距。

2

我們再來看看融資的金額,這是從2010年到2015年的數據,一直是比較平靜的,到2015年開始有點下滑,這里也有一些原因,和美國的政策有關。

3

再看美國藥監局的PMA、PDP、HDE,綠色是第一次通過PMA/HDE/PDP的創新醫療器械,淺綠色這條線是510(k),黑色這條線是Supplementary PMA/PDP。美國通過新的PMA和HDE並不是很多。

4

為什麽會這樣?

首先是和美國的VC結構有很大的關系。美國很少有臨床醫生會出來做VC,去公司里做銷售的就更少,這跟中國的差別是很大的。醫療器械一個要懂臨床,第二要懂產業,基本上應該是綜合性複合型比較高的行業,它的門檻和藥的門檻是不一樣的,醫療器械是產業化的門檻。

所以對於美國的VC,第一是美國很多VC是生物醫藥背景出來的比較多,第二是生物制藥確實是爆發性很強,如果你做得好,單個項目的回報可以是很高。最後還有一點,美國的VC尤其是很多大的VC他們的資金量比較大,但是醫療器械用不了那麽多錢。每個VC能力都有限,不可能投那麽多項目,所以他們會比較喜歡生物醫藥,這也是一個原因。

第二個是美國的醫改和政策的變化。剛才說到2013年之前有一波投資的熱潮,因為大家都想像蠻好的,但是美國發生了幾個重要的事情,第一個是醫保控費模式改變了,以前美國從DRG到後來的按項目收費,到後來的按療效收費,變化很大。包括美國的醫療器械稅對美國器械行業也是打擊。尤其初創小的公司是承受不起的。

還有一個是高成本的PMA。因為美國的PMA成本是非常高的,在美國做創新醫療器械如果不是真正的創新會死得很慘,就算拿到證,還得經過臨床價值的驗證,以及衛生經濟學研究。因為美國新的醫保政策會很強調臨床價值加上衛生經濟學,就是這個東西對病人究竟有什麽價值,所以無疑對你的臨床研究及上市銷售帶來了非常大的考驗。

還有美國的醫療器械日益集中,很高的壁壘。可以看到美國醫療器械上市公司里面前20,真正大的80億美元銷售以上的就那麽幾家。這就造成了為什麽VC有一段時間認為,它的風險低,要不就賣給上市公司,要不就自己IPO,但是他發現賣給上市公司就那麽幾家,這和中國不太一樣,它的議價能力很差。資本市場的環境也發現IPO沒有想像中那麽容易,而且巨頭壟斷,導致了並購退出的小公司並不是特別好。因為醫療器械從拿到證,到美國做進醫保,再到銷售的門檻是非常高的。所以做創新公司,尤其是醫療器械並不是那麽容易,反觀生物醫藥里東西一出來就價值巨大,做到Phase II就可以去IPO,所以還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什麽美國醫療器械近年來火不起來的一個原因。

經過這幾個原因我們可以看到,在美國基本上是無顛覆不生存,基本上成熟國家的醫療器械有一個特點,做得好的這些,比如說達芬奇直覺外科這樣的公司,它一定有顛覆性的項目,非常有創新力,否則就沒有別的選擇。因為不像仿制藥,做仿制藥的話如果是同一個成分,藥房是有權換掉醫生的處方。可是醫療器械就有很大的問題,就是要證明你的臨床價值,確實和中國進口替代的戰術是完全不一樣的,美國是行不通的。這導致了美國醫療器械的投資一直比較不瘟不火。

為什麽未來十年是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黃金十年?

我們看完美國,再來看下一個結論,我個人覺得未來十年是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黃金十年。為什麽有這個論斷?

5

根據IMS的數據我國醫療市場規模2015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中國的器械和藥的占比,這個比例跟美國成熟國家的比例是趨低的,中國器械和藥的占比只有1:5,可是在美國基本上是一半一半,所以說這里的空間是非常大的。

在中國器械上市公司和生物制藥上市公司的占比也不是一個概念,基本上可以看到器械的上市公司在A股里屈指可數,而藥物的上市公司非常多。

招標和保險控費的趨勢對中國本土的醫療器械公司是非常有利的,和美國不一樣,越是招標控費,進口替代的趨勢就越強,保護國產的趨勢越強。新聞中也可以看到,有明顯的趨勢。這也和中國的醫改模式和市場運行的模式有關系,因為中國的醫療器械,包括招標,包括進醫保,物價等等,這個和美國不一樣,美國的保險公司是很強的,而在中國非常分散。

從這幾個角度來說,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比美國醫療器械行業甚至是中國制藥行業都有非常大的增長動力,因為增長空間非常大。早期的進口替代先是從藥開始,器械先是從電子類或者是設備類開始,但是它的進口替代的進程遠遠沒有完成,這個空間非常大。

未來20年,基本上中國是大概率成為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第一大市場,我們的經驗是創新和投資永遠是跟市場大小成正比的。我們看到一些以色列創新的公司,以色列真正創新的醫療器械公司,最後真正好的那些都會發現落戶在美國了。反而在本土因為市場太小所以並不太多,來中國融資的公司又嚇死你。所以這基本上是一個經驗,而中國近年來醫療器械公司早期都是進口替代,東西很爛。但後來東西越做越好好,創新是一步步在發生。

中國醫療市場也處於類似於美國大概是上個世紀70年代騰飛結束的時代,大部分美國的醫療公司,尤其是醫療器械公司騰飛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它有幾個關鍵的前提,中國也非常像。

第一個是美國叫嬰兒潮老化,第二是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與工業化水平非常高,尤其是戰後,美國從歐洲攬了很多人才,然後包括政策與資金投入的累積效應也非常明顯,各大公司的投入都非常大。國際化的浪潮第一波,包括美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些都造成了美國醫療器械大的發展。可以看到今天前20位耳熟能詳的,包括美敦力,波科等等都是上個世紀50年代70年代才發展起來的巨頭。

中國也面臨著非常類似的情況。而且中國的產業基礎是慢慢齊備的。第一個是政策方面,都是搞醫療的我就不再贅述。尤其是各園區競爭科技人才簡直到了瘋狂的情況。有好有壞,用領導的話來說,讓科技人員富起來也不是什麽壞事兒,只有這樣才能鼓勵創新。但是確實這麽多年的科技投入和累積,確實是有效果的,美國也一樣。

還有人才是最重要的,大概在20年前麥肯錫就提出了人才競爭,如果大家有在這個行業內的都會有感覺到招人很難。人很多,要招一個合格的人才是很難的,無論是科技人才、銷售人才、管理人才還是生產人才都是很困難的。但是近30年本土的生物醫學工程包括清華、上海交大等一批生物醫學工程系的崛起,還有很多的海外引才計劃,包括千人計劃、百人計劃等,確實把很多海外一些核心技術的人吸引過來,因為他們是有經濟利益在里面的。

從管理方面,中國的醫療市場,近10年,在跨國公司要往上走的,中國市場是要過來鍍金。這也造成了很多跨國公司,比如說強生、GE這樣的公司培養了一大批的本土人才。我們很多創業公司要找人的時候,如果回到十年前是根本找不到人的,都得自己幹。很多時候都像農民一樣,自己做技術人員,手把手的弄起來,找醫生聊啊聊。今天要找一個銷售或者是市場,找一個搭檔是非常容易的,很多人都願意出來,這也是很大的不同。

還有金融市場的造富效應,各方的熱情都湧到這里來。

產業鏈也逐步完善,如珠三角是明顯的電子類的比較強,長三角的器械比如說機械、材料都比較強,這些都形成了區域性的特點。這些特點都會有一個產業集群,要找一個什麽人加工,請一個什麽工人或者是技術人員,也都會比較容易,以前是比較難的。所以產業鏈的形成,產業承接能力就開始加強,海外並購開始興起,都帶來了新的機會。

為什麽是中國醫療器械的黃金十年?因為進口替代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策略,只有在中國這樣的國家執行效果才會明顯。由於中國巨大的市場和快速成長的市場,我們確實看到過去很多成功的公司,像樂普、邁瑞這樣的公司都是走在前面的。
 
      醫療器械行業投資幾大特點

6

這是前20位的醫療公司的概貌,基本上50億美元以上銷售的是屬於大公司。強生、美敦力這些基本上是300億美元左右,中型公司這一批大概是30億美元左右,還有大量的10億美元左右的,再往下的就是初創公司。

醫療器械行業有幾個特點:

第一是品類繁多。

行業是具有高度的多樣性,非常難掌握。但是投資和創業的機會非常多,每一個細分品類都有它的機會,每一個好像都不大。但是那個點都不錯,可以活得挺好。分類也很分散,有大設備,小設備,耗材有高耗、低耗,醫用器械,家用器械等等,診斷,治療類,分類本身就很多,運營環節也很多。每一個機會都比較多,但是比較散。

第二是增長高,利潤好。

雖然說藥的毛利會更高,但是藥的研發投入非常高,要看怎麽算生產成本,而且藥品的失敗風險也很高,沈默成本很高。醫療器械如果是這個行業里面做過的,拿著核心技術出來的,這個失敗的幾率是比較低的,剩下的只是拿證的速度和後面的市場情況。所以增長很高,設備類的5成以上的毛利是很正常的,有的可能會更高。高質耗材基本上是80%以上的毛利,做不到就別幹了。

但是他們的單個品種很容易碰到天花板,器械單個品類能夠做到1億以上的就很好了。能做到10億的就非常厲害了,單品種像心臟支架、骨科的鋼板都是比較大的。

第三是品牌營銷的影響力是明顯強於新技術的。

因為這里有一個特點,這和醫生的話語權有關,我們會發現招標,藥一招,藥價就受壓力,而器械怎麽控,招標價都很難下來。因為和醫生的使用習慣不一樣。同樣的一個化合物我可以替換它,但是如果同樣一個器械你敢替換它,在美國的話醫生就要罵死這個醫院。在中國雖然沒有這麽強勢,但是也有類似的情況,醫生的話語權很強,而且這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一個醫生用慣了一個器械,他熟手了,效果就是好。要他換一個器械,就是不順手,用起來效果就沒那麽好,還得重新學習。所以對品牌營銷要求很高,所以為什麽我們可以看到來來去去就是那20家大公司在玩,有它們的道理,因為它們的品牌營銷各方面已經建立在那里了。

第四是投資周期短,資金需求量較小,風險相對比較低,尤其對頭三張有效的證。

但是也是一樣,大家都面臨著天花板比較明顯,如果你上不了市或者是賣不掉,對風投來說也是虧錢的,所以我個人認為頭三張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你做不到進入第一梯隊,我個人認為投資價值就要仔細考慮了。

第五是在技術創新上比較偏重於成熟工業技術的醫學轉化,很少有單純的技術顛覆性的產品。

比如說強生,它自己沒有做什麽創新,大部分是買回來的。真正創新的是小公司,比如說達芬奇,波科等等,但是即使是達芬奇和波科介入的都是成熟工業技術,是幾十年驗證很多了,很少說從來沒有聽過這個技術拿過來給人體用的,這和倫理有違,所以基本上看到器械,你是可以預期的。

最後是公司的成功還不純粹是產品,涉及到研發、生產,生產里面還有很多,包括Market  Access,包括CFDA註冊、招標、物價、社保等等,這些東西在歐美包括中國都有專門的公司做,國內公司也在請商務人員做招標等等,非常重要,不是產品做出來了做得好就行了,不是這樣一回事。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技術人員從海外回來創業,都很拽,拽到後面頭就低下來了,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包括營銷,孵化,投資並購等等,因為你既然單個品類的天花板比較明顯,要擴張,靠自己做是很難的,應該是選擇一個專科領域,包括並購合作等等,把它發展起來,這是比較現實的。

第六是對器械的公司,我個人認為是更看企業家的,更看人。

這個企業家如果是優秀的,他成功的幾率就比較高,做大的幾率就比較高。如果光看產品,並購機會是比較高的,但是估值是不一樣的。而且器械對團隊的運營能力要求也比較高,對投資人的產業經驗要求也比較高,既要看懂生物醫學工程的一些東西,也要看這個團隊,要看人。你還得看它的品類,常說隔行如隔山,做消化的看做外科的就是一頭霧水,做耗材的看設備也是差別很大的。所以里面的門檻和藥的門檻不是太一樣。
 
      什麽樣的醫療器械公司會成功?

挑幾個案例和大家分享,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首先是看兩個比較典型的公司,一個是美敦力,一個是直覺外科,看看有什麽共同的特點。

細分行業的容量與持續擴張能力

關鍵產品的創新性與臨床實踐顛覆性

創始人與管理團隊問題

恰當的起步時機與第一梯隊的重要性

第一個他們在創業的過程中起點的細分行業的容量都非常大,而且他們都在這個起點,作為切入點的細分行業很快做到老大。而且他們表現出來持續的擴張能力,無論是對自己的專利保護還是對並購,包括自己的營銷渠道品牌,國際化,都表現得異乎其它公司的能力。

美敦力是50年代,從起搏器起家。很快就從一個區域代理商變成了一個起搏器的領先企業,其中有一個技術還不是自己的。它的起點也非常好,那時候領域還是空白的,所以很快就占領了這個領域。之後美敦力就很多人都聽過,通過持續的擴張,並購,已經成為現在橫跨骨科,心血管、內分泌等等幾大科室的巨頭。

直覺外科就是達芬奇,它挑的行業是非常好的,手術機器人,也就是第三代外科(第二代外科是微創,第一代外科是開腹)。第三代外科對強生產生威脅,美國新聞在去年年初的時候說到,強生和Google宣布聯合研發手術機器人。它感覺到了威脅。強生是很保守的公司,達芬奇的第四代第五代已經把一些超聲刀等整合在機器人手臂上了,在未來這會對強生這樣的公司造成威脅。

美敦力和直覺外科的細分行業起步選得非常好,接下來表現出的企業運營能力,達芬奇每年花3千萬美元在專利上,國內沒有一個可以成功繞過它的專利,做出和它一模一樣的東西。很多人說做出來了,但是做出來的基本上不能滿足臨床真正需求,炒作概念的多。

第二點是它們關鍵產品的創新性和臨床產品的實踐顛覆性都非常強的。這是在美國的情況,中國是另外一個故事,進口替代的故事,無論是它的起搏器還是手術機器人。

第三個是創始人和管理團隊的問題。兩個企業的創始人都是非常優秀的企業家,達芬奇的創始人是一個技術人員,原來是斯坦福的一個博士,他的投資人給他配了一個非常強的運營團隊,所以達芬奇可以看到是近十年來美國創新的模式,而美敦力和強生則是過去幾十年的主流模式。所以它們會更強調技術創新,我們做醫療器械的都知道,醫療產品就是產品越好,越容易賣,對銷售和渠道依賴越小;產品越不好,企業家運營,做渠道,和醫生的關系就更重要。所以就看是什麽樣的產品。

還有一點是有恰當的起步時間和第一梯隊,這個很重要。美敦力算是第一批在做起搏器的,直覺外科絕對不是第一個做手術機器人的,所以說是不是第一個註冊證並不是很重要,我們國內經常有一些券商說我這是第一個證,第一個證如果沒有效,醫生是講體驗的,如果不是有效的證就是廢的,醫生不會用。所以它是不是第一梯隊非常重要。這兩個都是穩穩的第一梯隊,現在誰也搶不到他們。

我們再來看看國內是什麽情況呢?

一個是上海微創,一個是樂普,兩個都是心血管公司。它的行業選擇也非常好,或者是邁瑞,它在起步的時候行業選擇是非常好的,那個時候它所在的領域,進口替代是剛剛開始,而上海微創和樂普選擇的是心血管,當時國內的支架全部是進口的,沒有國產的,當然它們兩個都不是第一張證。所以它們細分行業非常好,選擇的點也非常大,剛好切入了中國醫療器械,而且對整個控制的一個點。

第二個是它們關鍵產品的進口替代的時機也非常好。當然進口的市場,當時幾家已經把市場培養起來了,但是有很多病人其實沒有那麽多錢,醫生也要用東西,所以這個跨國廠家在中國把市場培育起來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個是創始人和企業的基因,這兩家公司還有一點不一樣。樂普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企業家,上海微創的產品技術更強一些。他們第一代出來的產品和進口比是很爛的,我們當時想這樣的產品有誰用?但是最後讓我們大跌眼鏡。為什麽說創新很重要?它只要切中了那個點,所以醫療器械的創業選點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在適當的時機選擇了適當的點,創始人都是不簡單的。所以選定和創業的時機和企業家的運營能力往往是排在前面的。

企業的基因樂普明顯不是創新驅動的一個公司,明顯是一個企業家,它就是專註心血管,現在整個布局是非常好的,甚至一定程度比上海微創都要好。所以說是不一樣的。

最後我們探討一點,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怎樣?

時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有沒有在適當的時候選擇了一個適當的點進入第一梯隊,這是非常重要的。

什麽醫療器械公司會有比較大的成功幾率?

第一個要找對細分行業。

這個細分行業一定有幾個特點,市場一定要廣闊,發病率,替代療法的競爭力,包括付費意願,究竟是誰付費,還有付費額,這些是非常重要的,毛利一定要夠高,因為你要運營你的品牌和銷售,你的毛利不夠高是不現實的。所以如果你一個醫療企業公司跑過來跟你說他的毛利只有50%,我勸你就要小心了,或者是自己創業的時候就要小心。

我們經常有看,進口替代的創始人就跑過來說,我的東西做得和進口的一模一樣,一問里面的組成包括自己的生產成本,最後這個其實是沒有競爭力的,那樣就沒有意義,毛利太低了。如果是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基本上這個創業是非常危險的。尤其是在工藝上,有很多醫療器械供應商,包括強生,美敦力這樣的公司,它的供應商體系是排他的,說白了給你知道你也不能買,你買了之後換一個零件就是兩回事。

所以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的研發是兩回事,生產方面包括供應鏈的選擇,這些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如果一個醫療器械公司連這一點,不是在行內的,這樣每一個都是錢,一個零件選錯了,可能差別就會很大。我們估值怎麽估?減少試錯的成本也是估值的基礎。

第二個是產品的競爭力。

首先是中國未來十年一定是進口替代非常好的時候。這是毫無疑問的,有很多的細分領域還沒有開始,或者是還沒有完成。第一梯隊還沒有出現,它有了,可是沒有出現。有很多原因,包括工業發展和核心技術的可靠性,原材料和工藝的成本控制優勢等等。這對中國未來是非常大的機會。

然後我們有很多微創新的醫療器械產品。還有一類也有一些顛覆性的創新醫療器械產品,最近國內說沒有創新,其實有,其實不容易,在手術機器人領域確實有一家做得很不錯,當然也是國外回來的。我們認為產品具有競爭力是這三大類,這是有可能的。前兩大類一定是看企業家和他的運營能力,最後一類是可以只看技術。

第三個是非常優秀的創始人和管理團隊。

這個是重中之重,我們所有投資都是投人,最後都要看創始人和他的團隊。他一定要非常熟悉行業,掌握核心技術,這個核心技術不是我在學校里面弄出來就行了,最終里面的生產管理要有很成熟的方案,最好是在做過的,直接搬過來,那個是風險最低的,也是最快的,那些都是錢,你摸索的過程就是錢。

團隊的架構要健康,股權架構不健康是投資的致命傷,尤其是醫療器械行業,如果是股權太分散,或者是核心的人都沒有得到激勵,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失敗的案例。至少我們看有一半的公司都是因為股權架構設置不合理或者是創始人不分利,或者是不懂得分利,最後才失敗了。

最後是企業家精神。

這是我們認為重中之重的,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除了三個是起步之外,上市之後,為什麽說企業家的運營能力很強,包括你的資本運作能力,因為基本上上市之後,如果不能表現出持續的擴張細分領域的能力,基本上就沒戲,靠一個品種上市是非常難的。細分領域就那麽幾個,市場就那麽大,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反面的例子:說說國產手術機器人。前段時間是看得比較多的,國內很多都說我做出來了,但是實際上電子元件不穩定,精確度很差,算法的差距很大,包括機械加工,都會導致刀頭磨損,壽命很短,你說比達芬奇便宜,但是實際上使用次數少,那樣就沒意義,成本不是真的便宜了。轉速控制不穩定,術中抖動比達芬奇大。因為手術機器人有一個很大的賣點就是防抖,醫生做精細手術,細微的情況下稍微一抖就會破壞比較大,所以說如果做不到這點,也基本上沒有意義,國內目前的情況基本上在骨科玩一玩還可以。

有一個公司,老說自己是第一張證。我們之前問那個機器人的醫生,醫生說領導來了我們就搬出來給大家看看,領導走了這個東西就放在一邊,是政績工程。

還有一個很嚴重的是國內光學的差距,有經驗的外科醫生都知道,尤其是手術機器人領域,只要用過,現在國產的手術機器人所謂的力反饋根本就是一個坑,有力反饋肯定是好,但是不是必要的。有經驗的手術醫生在高清的環境下憑經驗可以把手術做得非常好,根本不需要力反饋。而目前這一塊技術的頂尖基本上控制在日本人和德國人手里。

所以你的東西要做出來,最後工藝要有要求。尤其是醫生用來做手術的,醫生的體驗重要,而且買得起的都是大三甲,一千萬對大三甲來說重要嗎?達芬奇機器人對三甲醫院是掙錢的。所以說基本上達芬奇現在在中國銷售受限,根本不是產品的問題,而是配置證的問題。國產的就算做到500萬又如何?如果不能解決臨床的問題,並不是一個有效的證,沒有什麽意義。
 
我們還是要看什麽樣的醫療企業公司會有比較大的成功幾率,這里面還是比較明顯的。

醫療器械行業投資的邏輯

一定是看細分行業。市場空間足夠大,第一梯隊沒有形成或者是正在形成的過程中,一般一個細分領域,每個地方不一樣,最好不要有效的證超過3張,第一張證是有價值的,第二張減半,第三張就砍下來,第四基本上是可有可無了。

然後看產品,是顛覆性產品還是微創性的產品,還是進口替代?進口替代也分兩種,以前像邁瑞、上海微創那樣的時代已經沒有了,有了一大批這樣的上市公司,如果你很容易做出來產品,人家就會做得比你快。上市公司業績壓力也很大,天天在琢磨該去哪里做BD該去發展哪個領域。因為工業技術是很容易人家做得比你快,你已經沒意義了,所以進口替代在未來十年還是一個主流,但是會進入進口替代2.0,還是要有一些核心的技術在里面,如果只是簡單的模仿,已經沒有生存的空間,至少沒有VC介入的理由。

然後人永遠是第一位的要素。企業家永遠是稀缺品,我們投資是投人,要發現一個好的企業家真的太難了,不是那麽容易,萬中挑一。但是無論是自己創業也好,投資也好,其實投一個細分領域,如果是你找準了頭三張證,賣給上市公司,無論是醫療還是不是醫療,你的收益還是不錯的,只要估值足夠便宜。

最後是器械公司的並購整合是十分頻繁的,估值合理的技術型公司早期投資機會是非常多的,也非常好。

近年來醫療器械並購概覽

8

9

PS(市銷率)是從17倍到2倍左右,當然1.7倍的多一點,好像是做VEM的。但是可以看到並購比較大的基本上是4到5倍的PS,比如說美敦力。美敦力像並購Covidien這樣的公司大概也是幾倍的PS,而且還考慮了稅的問題。

因為Covidien的稅務地是在愛爾蘭,那里是避稅地,而且美敦力在海外有大量的現金,根據美國的稅法它回到美國或並購美國的公司要交非常高的稅,所以它做海外並購。所以即使是這種情況,它的PS都不是特別高。這個PS最終還是要看你自己的成長性和這個領域的布局,比如說Smith &Nephew並Blue Belt,Blue Belt是做Robot,新的東西估值會比較高,這個也很正常。所以最終還是看技術。

骨科領域的並購是比較頻繁的,比如說Zmmer,骨科領域基本上也是1點幾倍的PS到14倍的PS都有,最高我們見過17倍的PS,但是這種情況非常少有。所以自己有企業的話要想賣多少錢,自己要想一想,跨國公司的並購一般比國內公司的老板手要松很多的。
 
      目前醫療器械重點細分市場

大的細分市場主要是幾個,除了IVD和影象之外,器械最重要的是心血管,骨科,眼科,內鏡,傷口管理、外科是比較大的。增長比較快的是ENT、神經外科、糖尿病等幾個領域。

0

我們來看看Market Sizes和它的增長率,就主要的幾個細分領域。我們來看TAVR,TAVR是心血管的,目前的市場大概是15億美元左右,但是增速非常高,是十幾個點,基本上國際上的平均增速是4-5個點左右。國內的增速會去到兩位數左右,20個點左右。

所以說這個領域是非常好的領域,如果大家要選投資或者是創業,肯定是這個象限以上的最好,到了這個象限就要仔細看了,有沒有有效的證。比如說像Wound closure、Spine這些都是有機會的,但是是放在下面的象限,因為這個是全球的,所以中國情況不太一樣。尤其是神經調控領域是非常好的領域。

幾個大的科室都在這里,醫學影像的增速是不高的,國內應該還有一些細分領域,還有一波進口替代的機會,但是大的機會不多。大的機會主要是在這個象限。這個象限的機會是很多的。

11

22

 

我個人對醫療器械的投資策略,基本上關註兩類:一類是中國和美國兩地產生彎道超車的新的科技平臺,這個是比較少的。

第二個是我們重點關註未來十年中國市場的兩種進口替代的模式。

第一種是以國內有核心技術,從海外回來,這個核心技術能夠直接帶來第一張有效的證,這種我們是比較喜歡的,如果是能夠配合這個企業家本身的能力很強,那是最理想的,可以作為一個上市公司來培養。

第二種是現在大量的上市公司想非常大的並購需求,國內稍微好的資產都非常貴,海外,美國的醫療器械投資並不是很火,這個里面是有很多機會的,非常非常多的機會。

我們會挑剔幾個大的品種科室,一個是外科,心血管,骨科,影像,糖尿病,泌尿,口腔,傷口管理。這個外科是普外科。

新興的技術,微創一定是一個主流,內科、外科現在提出一個介入,所以這里出現的技術非常多,從早期的心血管到現在,幾乎所有的科室都可以見到介入,包括耳鼻喉都有介入,所以這是一個方向。

再生醫學也是一個方向。數字醫學和自動化,這個是毫無疑問未來的方向。神經調控是我非常看好的領域。納米醫學,包括超聲影像技術,還有國內比較空白的,可能是一些影像的設備,國內還是有很多機會的,也都沒有人做得很好。

快速成長的科室,有眼科,神經外科,消化,ENT,疼痛科,感控,整形美容等等,這些我們會更喜歡,因為這些比較新,它的增速很快,市場沒有上面的大,但是它的競爭相對也小一點,所以這幾個領域我個人都是比較看好的。
 
     對幾個科室的看法

外科

主要集中在微創,機器人和內窺鏡。

33

外科作為一個很大的品類,很可惜前段時間本來有一個公司自己搞死了自己,現在國內真正的外科上市公司還一家沒有,聽說瑞奇是報了,不知道什麽時候可以上,而且瑞奇主要是腔鏡下吻合器做得比較好,其它品類也不怎麽樣,開放性吻合器的話基本上也是沒戲的。所以說這個領域,我比較看好能量外科這個子模塊,目前國內有證的有兩個半,有一家是二類是打擦邊球,居然拿個二類證也敢到處賣,真是中國特色,有一家拿證的技術落後,半死不活的,有一家已經拿證了就是瑞奇,但是我們分析下來,目前的這兩張證都不是有效的,基本上用量非常低,我的判斷不太可能做得起來。所以這一塊領域我是很看好的,我們也在這方面在尋找投資。

腹腔鏡和相關器械是喜歡的。機器人不要問了,肯定是喜歡的,但是我會很謹慎,由於各種工業的問題,但是確實也有他的吸引力的地方,比如說如果你做剛性機器人,確實有很多問題解決不了,可以試一試柔性的。這個里面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標準的機器人手術比如說泌尿,比如說心血管,微創等等,這些方面有一些機器人,理論上是更有機會的。

有一些低耗也是我喜歡的,像一些止血產品市場非常大,但是實際上在國內空間大的有效的證不是非常大,如果是產品做得好,企業家團隊很強的,我們是非常喜歡的。

心腦血管

毫無疑問是第一大科室,除了IVD和影像之外,器械類的第一大科室,而且增速也一樣很快,這麽大的科室增速還是很快,和他的病種有關。

44

今天早上有講OCT,心血管的OCT是增速非常高的,雖然它size很小,它size小其實主要還是看全降解支架(BDS)什麽時候起來。全降解支架我個人的判斷是5年之內很難起來,第一個是和材料技術有關,基本上現在的降解材料沒有辦法做到滿足醫生要求的,所以大部分的都只能用在簡單的病例,對於複雜病變是沒有辦法用的,所以是有限的,而且現在第三代的DES效果非常好,如果一個有良心的醫生,你可以想一想為什麽我要用BVS?

TAVR毫無疑問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這是繼心臟支架之後下一個千億級的市場,大家可以看到線下面包括DES、IVUS等等,這些在國際上都不是創業的熱點,可是在中國的這些領域里面,真正做好的是不多的,還有很多機會。上市公司包括上海微創,樂普都有做,但是他們都做得不夠好,醫生的標配是拿一個國產的支架,配一個泰爾茂,其實這里面是有機會的。

骨科,神經外科

在美國骨科,神經外科是放在一塊兒來說的。

55

這兩個科室也是我們高度看好的。市場非常大,我們有很多,包括生物材料,顱腦修補等等,我會重點看好Neuromouilation。Neuromouilation的主要市場還是放在Pain這塊,這塊市場很大,國內現在有兩家公司在做,一個是北京的,一個是蘇州的,但是都還要再看,也有別的公司在做。

這個領域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疾病,從微觀層面都說精準醫學,分子生物學解決是一個路線,另外從神經調控的方向也是一個路線,因為人所有的器官,所有的組織活性都跟你的神經是相關的。大概是去年的時候GSK專門成立了一個生物物理部門,專門做神經調控產品的。

強生的風投部門,剛剛宣布投資了一家神經調控的公司,是治療肥胖和高血壓的,這個領域還是希望很大的,尤其是藥物已經對它沒有效果了。所以這個領域我們也是高度看好,但是它的難度也更高,所以國內能夠做這個的非常少,目前只有兩個團隊能做出來,而且國內這兩個主要還是電池,電池都是買自於歐洲的一家公司,自己創新的技術不是很多。未來這里面會有很多機會,我們也高度看好。

眼科

66

我們做臨床的都知道,醫院里面叫做“金眼科,銀外科”,眼科醫生一般做不了領導,但是都很掙錢,為什麽?因為眼科是一個很封閉的小科室,好像和外面沒有什麽交流,而且眼科早期學醫的不是很重視,說女人去得多,男人一般喜歡去外科。但是我們看眼科的市場非常大,而且增速非常快,而且眼科有一定的獨特性,毛利非常高。

看幾個大的跨國藥企,包括幾宗大的收購案,這些公司都是非常明顯的,國內的眼科做得很差,真的能夠做進口替代的還沒有開始,無論是你的波切機,人工晶體等等,沒有一個廠家能夠完成進口替代這個任務,也就是說我們認為沒有一張有效的證,有一張在北京,很可惜它的策略,包括企業家的運營能力比較差,我們認為它不能擔負這個重任,所以我們認為這里還有很多機會。

耳鼻喉

77

這也是我非常看好的領域,里面無論是介入、重建,包括現在新的生物學技術平臺在里面都可以用,或者是生物材料,所以它還在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在發展。你很難說現在的市場有多大,因為它增速太快了,而且耳鼻喉的醫生專業度越來越高,我們也很看好這一點。

院內感控和傷口管理

88

我也是非常看好的,基本上是一個“現金牛”的生意。

醫療器械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984

企業服務的最新幹貨,只看這一篇就夠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21/159912.shtml

企業服務的最新幹貨,只看這一篇就夠了
經緯創投 經緯創投

企業服務的最新幹貨,只看這一篇就夠了

關於十年創投市場的機會有可能來自於哪里?

*本文系經緯創投(微信ID:matrixpartnerschina)授權i黑馬網發布。

如果說未來十年創投市場的機會最有可能來自於哪里,企業級市場顯然是一個。企業服務現在已經成為全球 VC 投資最活躍,最為關註的領域。經緯在這塊的布局始於 2012 年,我們的企業服務垂直小組一直以來非常註重分析現狀、觀察趨勢。經緯中國投資董事熊飛在最近出席興業研究所活動時,分享了一些最新的現象和觀點,包括中美企業服務市場的現狀和機會,可供創業者把握的一些關鍵指標等等。以下,Enjoy:

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投資時點往往相差三到四年,當然現在時差也在逐漸縮短。例如移動互聯網領域,經緯 2011 年投了很多,而二級市場在 2014 年才開始;經緯是在 2012 年底開始投企業級服務的,包括銷售易、北森、OneAPM、青雲、七牛、環信、GrowingIO、永洪 BI 等等,而二級市場在 2016 年才開始關註。下面我將系統地分享一下經緯在企業級服務方面投資的經驗和投資思路。

海外企業級服務市場

趨勢1:SaaS 服務正在替代傳統軟件

2016 年美國企業級服務市場持續火爆——今年美國絕大部分科技公司 IPO 都是 toB 公司,包括 Twillio、Nutanx、Coupa 等等,並且表現都很好。Twillo、Nutanix 的股票都翻了兩三倍以上。

2016 年 SaaS 中的 CRM 是第一個超過傳統軟件的領域。因為 SaaS 服務的定價一般是傳統安裝軟件的 1/3 到 1/5,所以就項目份額而言,美國 SaaS 市場大大超出傳統軟件市場,美國 SaaS 市場與傳統軟件市場份額之比是 75% 比 25%。

其實 Salesforce 早已成為 CRM 的領軍企業了。這一趨勢在其他領域也一樣,比如說在 HR 領域,Oracle 斥資 100 億美元收購 PeopleSource。但是從去年開始,Oracle 已經停售 PeopleSource 的全部傳統產品,只賣 SaaS 版的 HR 軟件 Fusion。從去年開始的 Oracle 的兩屆年度大會,其 CEO 也只講雲。

趨勢2:最後一波上雲的公司也開始上雲了

舉三個例子☟

➀ 某美國最好的信用卡銀行之一,已經把其約 70% 業務搬到雲上。

➁ 去年某家在美國大數據雲領域排名很靠前的公司建議摩根士丹利上雲,被摩根 CIO 拒絕,回絕的理由是,“No Cloud”。今年摩根士丹利的 CIO 自己找了三十家雲服務 CEO,來見他們的 CEO 戴蒙,集中選型和交流,而且信誓旦旦說要上雲,原話是“ We will be in the cloud not the future, but now . ”

➂ 在美國 Azure 和 Google 非常努力地在與 AWS 搶占公有雲市場,對於大企業來說有三個雲的選擇。這一方面因為 PK 使得價格大幅下降,我聽說有家世界 500 強公司,因為引入 Google Cloud 和 Azure,使得雲主機的價格下降了 40%;另一方面避免 Lock in,公司有了 3 個雲的選擇,有了 Backup,使得 CIO 在上雲的時候,少了非常多顧慮。

趨勢3:雲服務加速增長,初創公司明顯

美國這個趨勢在初創企業中尤其明顯。達到 1000 萬美元年收入的時間,2006 年發布的 Box 大概花了 39 個月,2009 年發布的 Yammer 用了 33 個月。而 2014 年發布的 Slack 只花了 11 個月,增速是過去的三倍。不僅在美國,中國也是這樣的,我們投資的不少企業服務公司在成立第二年,營收就達到千萬人民幣量級。

我們認為傳統廠商的增速放緩,給雲計算提供商增長加速作用是很明顯的。美國從 2008 年到 2014 年雲服務公司的增速是 60%。更不用說 Salesforce 這樣的企業,其營收在五十億美元級別,還能保持 30% - 40% 的高增長。

中國企業級服務市場 

我們認為中國的雲計算市場還處在嬰兒期,因為中國的市場太大了:美國和西歐人口加起來是 11 億,而中國是 13 億。中美 toC 市場規模是類似的,Amazon / FB / Google 和 BAT 的市值是一個量級。美國 toB 市場光 Oracle、SAP 和 Salesforce 就是 5000 億美元的市場,而中國是一片空白。我個人估計中國整個 toB 所有公司市值只有這三家總和的 1/10 都不到,即 500 億美元。但市場規模方面美國加西歐是 2500 萬家企業,而中國是 2000 萬家企業。

所以在中國 toB 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商業價值和業務價值的窪地。因為這是每個就是一個模塊,一個模塊下面就有這麽多的上市公司。如果美國是一個生態,那在中國就幾乎就是零。這對中國的創業公司也是很大的機會,比如說我們投了北森,它從測評開始做起,然後做招募,然後做績效,會發現在中國你有可能去做到比還美國要大的一個領域。

中美對比

美國信息化是 30 年,這點我覺得我很願意跟大家分享,就是為什麽我去美國交流,負責企業服務的同事幾乎都非常羨慕我們,這是因為在美國企業服務是三波浪潮:

第一波浪潮是 30 年前企業信息化,從 70 年代,80 年代開始,包括 Oracle、SAP 和微軟的興起;

第二波浪潮是十幾年開始的雲計算,從 Salesforce 1999 年創立開始,已經十七年,包括了 salesforce、Workday、Servicenow、Netsuite 等一批百億美元量級以上的公司;

第三波浪潮是現在的剛剛起步的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在企業端的應用,不過才剛看到美國在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層出不窮,收獲期還需要一段時間。

而中國非常誇張的是三波壓到一起,就是三年前沒有人談企業服務,沒有什麽人談信息化,三年之前也沒有人談雲計算,更不要說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在企業端的應用,如今的中國是三波浪潮加在一起。

這其實非常像 15 年前的 toC,因為像電商領域,中國的集中度就比美國高很多,線下的華聯、農工商業等等因為運營精細化積累不高,在電商領域是沒有辦法跟淘寶和京東 PK。但美國是地廣人稀的國家,加之沃爾瑪,costco 有多年的運營精細化積累,它其實能去很大的稀釋亞馬遜的競爭力。今天在企業服務領域,我們是能夠期待會有非常非常大的公司去出現的,並且也有可能達到京東淘寶在商業零售所占的份額。這是我們能看到的一些機會。

VC投資機會到了的原因

經緯 2012 年開始投企業服務的時候也很苦逼,沒有 VC 在看這個領域。我們 2015 年上半年和所有 VC 說,今年是企業服務元年,基本上現在企業服務都是所有 VC 關註前三的投資熱點,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➀ 人力成本到了一個拐點

舉個例子,六年前一線城市一個人一個月工資可能 3000 塊,一臺電腦 5000。那現在反過來,一個人 5000,一臺電腦 2000 - 2500,京東上可以買一個筆記本電腦,就是原來是 2:1,現在變成 1:2。因為企業是一個非常理性的決策,所以就是你過去的時候覺得 IT 很貴,但是它會越來越便宜,值得跨過你的決策臨界點。此外,中國的人力成本還在面臨每年 10% 到 15% 的增長。

➁ 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

近幾年,各行各業都在面臨供大於求。以前各行各業供不應求的時候,企業只需要做兩件事,拉貸款和擴產能,不用特別提高效率,業務就能增長很快。但是從過去兩年開始,每個公司都在說,你能不能幫我在不加人的前提下,通過 CRM 把我銷售的效率提高 30%,或是通過一些差旅管理把差旅成本降下來,這種效率的增長成為他們利潤來源的一個核心。

➂ 國內 IT 滲透率極低,這是潛在巨大機會

美國目前 IT 的滲透率大概超過 85% ——美國你只要超過 30 人的企業,一定會用很多的 IT 產品。中國的滲透率僅大概 10%,兩三百人的企業往往用的都是 excel 。滲透率低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國外的軟件是 global price,定價跟中國勞動力成本大概是 1:1 的關系——企業服務軟件的作用是節省人力,你在美國省了十個人,也就是省了 50 萬美元,收費 15 萬美元,企業主覺得非常好;但是在中國你省 10 個人,節省 50 萬人民幣,但定價還是 15 萬美元,中國公司覺得你瘋了。所以這就造成了中國企業的 IT 滲透率一直很低,低滲透率留了大機會。

去IOE是一個大勢所趨

10 年前大家都想用智能手機,但是所有人發現智能手機要六千塊一臺,那所有人說哇,那中國的智能手機普及真的是猴年馬月。但是沒想到一兩年之內,小米、OPPO、華為、中興、聯想就出來,一兩千塊的手機迅速把中國智能手機覆蓋率變成 90% 以上。我覺得同樣的故事一定也會發生在企業服務,而且需求非常強勁,這給了國內的創業公司巨大的一個市場。

我們 2012 年剛投的時候,行業處於還早期,高估值公司很少;今年大概有八到十家估值在兩三億美元及以上的估值,增長非常快。我覺得從 2018 年開始,這個領域應該會系統性出現一批獨角獸並登陸資本市場。另外很有意思的是,這個領域的很多公司都在陸續登陸國內的資本市場,就是因為企業服務有收入,商業模式非常清晰,有續約率。我覺得是非常合適國內二級市場關註的標的,所以現在很多二級市場非常領先的賣方分析師和投資人開始去系統性了解這個行業領先公司,做好鋪墊,等到一兩年之後登陸主板市場後,可以先人半步去布局最優秀的公司,最早一波得到行業紅利。

關於對公司判斷的邏輯

➀ 看目標客戶規模

目標客戶規模非常重要,因為企業服務本質上是賣給中大企業。我舉個小例子,如果公司大概就二三十個銷售,有無數種方法去提高效率,比如說是第一名拿一個 iPhone7,或者說我作為老板每天跟這二十多個人晚上加班,逼著大家去努力。

但是你管兩三百個人,軟件就成為你唯一可以依靠的工具了,因為你不可能盯著兩三百個人,你也不可能隨時都跑在一線。所以越是大公司,對於軟件的需求就越強。我們投的所有公司,我們都會問你的目標客戶究竟是多大,這決定了你最終能從客戶身上收到多少錢。

有一點很有趣,Gartner 和 IDC 的報告中全球 IT 投入的 90% 來自於財富 2000強,剩下的 10% 中的 90% 來自於 2000 到 2 萬強,就是你公司如果能力比較有限,做不到財富 2 萬強的生意,你就只能拿 1% 的市場。工商銀行一家在 IT 上的投入,可能是所有城商行加起來的總和再乘以二,體量決定了他的投入,體量越大越需要 IT 來管理,對 IT 要求就越高。

➁ 建議直銷模式為主

雖然分銷看上去增長會很快,但是 SaaS 本身是要看續約率的。因為 SaaS 不像之前的傳統軟件,賣進去,過了驗收就收掉 90% 的錢,10% 的尾款可能都無所謂了。但是對於 SaaS 來說,第一你希望是個持續的長期收入,往往是你進去的時候第一年可能收了 40 萬,第二年繼續能收 40 萬,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以此類推下去。

其次,你希望它越用越好,使用量和付費都越來越多,即原來可能 1000 個賬戶收 40 萬,你希望他明年要擴到兩千個人,另外幾個部門都用也都用起來。這樣 2000 個賬戶,年付費就提高到 80 萬了。

這麽算下來,一個客戶的生命周期你可能能收到 200-300 萬。如果通過分銷,不能賣對客戶,服務好客戶,可能就只能收到第一年的 40 萬。兩者的商業價值的差別可以是 5-7 倍,直接去面對客戶非常非常重要,要賣對客戶,要賣了真正用起來!以續約為導向的打法跟傳統的安裝版完全不一樣。

➂ 跟蹤關鍵指標健康度,尤其付費客戶

如果有人和我去溝通,說他有很好的 SaaS 軟件,很好的運營服務。我會第一時間看他們付費客戶的續約率、活躍度。一個公司沒有良好的付費用戶續約率和活躍度,它長期發展一定會遇到瓶頸。

關於續約率

我提到的 salesforce 的金額續約率是 100% 多,即每年老用戶的付費是自然增長的。當然,它的用戶續約率可能是 96%,100 個用戶,96 個能夠繼續來用,因為肯定有人斷約,肯定有人倒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是這 96 個第二年要付我 100 多塊錢,那就是華爾街為什麽給 SaaS 公司這麽高的市銷率。前段時間是 6 到 8 倍,最近又回到 8 到 10 倍、就是因為你用現金流折現,是可以去把未來的現金流真的回溯和預測的。在這點上,他的情況跟 toC 公司是不一樣的。

所以,續約率是非常重要的,是 SaaS 生意的核心。包括你大概多少錢能拿回一個客戶的成本,就是你想我花 1 萬塊錢能買 1 萬塊錢一個客戶,客戶理論上能為我繼續在這兒待 6 到 10 年,那我 1 萬塊錢拿 1 萬的客戶是非常值得的,但是如果我花 1 萬塊錢拿一個 1 萬的客戶,但是他只續一年的約,那就完全是不值當的,所以為什麽續約率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用戶的運營效率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大家現在在二級市場,都很想了解一級市場覺得究竟什麽樣是好的雲計算公司,什麽樣是好的 SaaS 公司,我覺得以上是個系統性的分享了。最後,經緯在企業服務領域,大概投了不到 40 家,每年大概新增 5 到 7 家。借助大勢,這些公司都增長很快,大部分公司每年收入都在兩三倍的增長,五六家公司收入是億元量級往上,甚至到了 3-4 億人民幣的量級。所以我們經緯在國內應該是做的最領先之一,提前布局了很多,基本上是大部分公司的早期或 A 輪的唯一投資人吧。

Q&A

問: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就是中小企業它做 SaaS 可能比較合適,大型企業更多還是傳統的這些軟件,我想問一下為什麽美國公司會有動力去上 SaaS?最後制約它的原因是什麽呢?

答:買 SaaS 有兩點:第一點我覺得是最直接的,更快的反饋。現在競爭太激烈了。五年前,十年前做 IT,CIO 牽頭搞一個決策小組,大家來選型,先討論半年,之後一年大家一起來開發,來建數據中心,然後一年半看到軟件,其實已經完全不 work 了。現在像各大城商行跟支付寶、微信支付的競爭是白熱化的,物流公司跟菜鳥網絡的競爭是白熱化的,還包括華為跟小米的競爭也是白熱化的,你需要你的軟件更快的 feedback。

第二其實就是維護成本要低。大家所有人都不願意去維護,舉個簡單例子,現在出去出差,你是願意自己租輛車,還是用滴滴,當然是後者了,因為簡單快捷方便。其實對於企業來說也是一樣,它建一個數據中心,還要有專業的人去維護,那人有可能還會離職,就是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展開講了,我大概簡單講一講就是這樣。

問:制約企業使用 SaaS 的因素消失了嗎?

答:我覺得是一點一點的消失了。三年前,你去跟企業聊,他們不接受,但現在真的是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現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其實你看美國的 SaaS 騰飛是什麽時候?2008 年,是因為 2008 年經濟危機,大家沒有那麽多錢去買新的 IT 設備,但又要跟上企業的發展需求,所以就使用了 SaaS。

問:您剛才說主要的雲的采購需求都是在大企業,那如果做很多中小企業呢?

答:是這樣的,就是第一你看美國的股市的話,大概 SaaS 或者是雲計算的上市公司有 40 到 50 家,每年增加 4-6 家。其中已經被驗證市場和收入比較好的是什麽?基本都是面向中大型企業的公司,所以如果你是認真地想從軟件收費中收到大錢,那就是絕對做中大型企業。也許你可以從中小企業切入市場,逐步升級,但最終你的收入絕大部分還是來自於大中型客戶。

問: A股現在有很多公司也想講 SaaS 邏輯,明顯感覺到他們會有很多顧慮,比如說一些傳統軟件,他考慮到如果上了 SaaS 以後跟原來那個產品是左右互駁的關系,而且可能價值量沒有原來的大,所以反而做得堅決做得活躍的,是提到的北森這些創業公司,那您覺得結合您在美國的經驗來看,國內這些想轉型的這種公司有沒有機會,如果有機會的話,在哪兒?

答:我真的覺得挑戰特別特別大,第一是左右互駁,第二他們的銷售的模式已經相對比較固定了:把產品賣進去了,過了 POC,我就拿90%的錢了。真的很難調整到服務者的心態上。除非是像 Oracle 一樣,真的是鐵腕,才有可能改變。舉幾個例子,Oracle 瘋狂到什麽程度,同樣的一塊錢跟賣安裝版和賣 SaaS, SaaS 的傭金是安裝版的七倍多。第二他們在美國,北美把 people soft 廢掉不再賣,只賣 SaaS 的 Fusion。當年接近 100 億美元買下來的軟件資產,放棄重頭再來做 SaaS,你能有這樣的勇氣嗎。然後今年的 Oracle World 上埃里森甚至要跟 AWS 去幹,所以我覺得除非是老板真的有巨大的魄力,還挺難的。

經緯創投 企業級服務 B2B 產業B2B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47

2016能源十大新聞 看這一篇全知道

1月6日,中國電力傳媒集團在北京舉行2016年度十大能源新聞、十大電力新聞發布會,總結盤點2016年國內外能源電力大事,分析梳理能源、電力發展趨勢。

中國電力傳媒集團總經理顧平安表示,此次發布的能源、電力年度十大新聞精準回顧了全年能源電力行業重點與熱點,展現了行業發展與突破,為能源行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輿論支持。

第一財經記者在發布會現場獲悉,2016年度十大能源新聞如下:

1.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強調加快提高清潔供暖比重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12月21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研究“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165項重大工程項目進展和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等工作。

習近平強調,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等6個問題,都是大事,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關系北方地區廣大群眾溫暖過冬,關系霧霾天能不能減少,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農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內容。要按照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居民可承受的方針,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加快提高清潔供暖比重。

2. 煤炭行業超額完成全年化解過剩產能工作

2016年2月1日,國務院印發《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從2016年開始,用3年至5年的時間,煤炭行業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

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啟動以來,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八個配套文件,煤炭行業先後實行了276個工作日制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生產。2016年4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印發了《關於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下半年以來,煤炭行業逐漸回歸理性,供需基本實現平衡。截至2016年12月12日,煤炭去產能2.5億噸的目標任務提前、超額完成。

3. 《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獲審議通過

2016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國家能源委員會主任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部署推進相關工作。

會上,李克強指出,能源戰略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柱。當前,面對國際能源供求格局深刻調整、新一輪能源技術變革方興未艾的形勢,我國作為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必須抓住機遇,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推動能源消費、供給、技術、體制革命和國際合作,優化能源結構,努力補上能源發展中資源環境約束、質量效益不高、基礎設施薄弱、關鍵技術缺乏等諸多短板,提升能源產業競爭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更好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4. G20能源部長會議提出:構建低碳智能共享的能源未來

2016年6月29日至30日,2016年G20能源部長會議召開,主題是“構建低碳、智能、共享的能源未來”。27個國家和有關國際組織的官員參加了開幕式。

會議的召開是2015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之後,中國落實《巴黎協定》的重要舉措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能源治理的關鍵切入點。會議共形成4項成果性文件。作為2016年G20能源部長會議主文件和主要成果,《北京公報》重點強調G20成員國在應對世界能源發展共同挑戰方面應發揮表率作用,並為此采取一致行動的意願。

5. 《巴黎協定》正式生效

2016年11月4日,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正式生效,標誌著全球各國在一份共同的法律約束下踏上了合力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征途。

中國作為《巴黎協定》締約方之一,提出了有力度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包括:第一,到203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0%-65%;第二,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總能源當中的比例提升到20%左右;第三,到2030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達到峰值;第四,增加森林蓄積量和增加碳匯,到2030年,中國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

6. 光伏扶貧融入國家扶貧攻堅戰略

2016年3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能源局、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五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區應將光伏扶貧作為資產收益扶貧的重要方式,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增添新的力量。至此,光伏產業精準扶貧自上而下的各個環節被打通。

7. 世界首條±1100千伏特高壓工程開工

2016年1月11日,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正式開工。準東-皖南工程起點位於新疆昌吉自治州,終點位於安徽宣城市,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陜西、河南、安徽6省(區),新建準東、皖南2座換流站,線路全長3324千米。工程投資407億元,於2015年12月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計劃2018年建成投運。

8.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

2016年6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公布了《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明確今後一段時期我國能源技術創新的工作重點、主攻方向以及重點創新行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計劃》明確十五個領域的重點任務,涵蓋煤炭無害化開采技術創新,非常規油氣和深層、深海油氣開發技術創新,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創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創新,先進核能技術創新,乏燃料後處理與高放廢物安全處理處置技術創新,高效太陽能利用技術創新,大型風電技術創新,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生物質、海洋、地熱能利用技術創新,高效燃氣輪機技術創新,先進儲能技術創新,現代電網關鍵技術創新,能源互聯網技術創新,節能與能效提升技術創新等。

9. 電力體制改革全面推進

2016年以來,電力體制改革全面推進。2016年11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批複同意天津市、青海省開展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2016年11月30日,又批複了湖南電改綜合試點。至此,電改試點覆蓋29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範圍擴大到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級電網,基本實現全覆蓋。此外,國家能源局公布了105個增量配電網試點項目。

10. 中英法簽欣克利角核電最終協議

2016年9月29日,中英法三方在倫敦簽署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最終投資協議。這標誌著中英關系“黃金時代”的旗艦項目在經歷波折後終於實質性啟動,同時中國新一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有望真正出海。

除欣克利角C項目外,中廣核還將與法電集團在塞斯維爾C、布拉德維爾B兩大核電項目上展開合作。其中布拉德維爾B項目由中廣核主導、法電集團參與,雙方在項目開發階段的投資將分別占據66.5%、33.5%的股份,采用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183

收盤分析丨滬指放量突破60日線 後市如何操作看這里

周四,兩市延續反彈走勢,滬指放量突破1月份高點3174.58點,盤中最高摸至3186.84點。截至收盤,滬指上漲0.51%,報3183.18點;深成指上漲0.52%,報10182.73點;創業板指上漲0.55%,報1914.08點,兩市全天成交合計4586.63億元。

盤面上看,和昨天的次新股、軍工、券商三馬齊進不同,今天的市場熱點明顯渙散,給人一種無處下手的感覺。這其實也不難理解,資金都在枕戈待旦,一旦有一個板塊起來,資金紛紛尋找還沒漲起來的,這體現在盤面上就是此起彼伏,前期活躍的板塊你方唱罷我登場。

此外,滿屏給人一種莊股的感覺,同力水泥這個妖股帶著小兄弟天山股份大漲,而天山股份有刺激了整個水泥板塊,青松建化、西部建設無腦跟板,繼而又帶動了北新路橋、新疆城建等一帶一路概念。

今日市場有幾個亮點值得註意:首先是量能,滬市在早盤一個小時便實現了820億元的成交量,上一次如此大的成交量還要追溯到去年的雙十二,彼時滬市在開盤後一個小時成交974億元。此外,從全天成交量看,滬市成交已經恢複到正常的2000萬左右,從量能上看,反彈的一個條件夠了!

資金面上,央行已經連續5天暫停逆回購,這對市場資金面造成一定的壓力。不過,從市場表現來看,這部分的影響正在逐漸減弱,畢竟市場的預期已較為充分。

熱點板塊:

新疆混改在天山股份(000877)大漲的情況下受到刺激,今日再度強勢。天山股份,北新路橋(002307),青松建化(600425),新疆城建(600545),西部建設(002302)漲停,雪峰科技(603227)漲逾5%,新疆眾合漲逾4%。

受證監會鼓勵節能環保企業上市的影響,今日早盤環保板塊領漲,永清環保(300187),三維工程(002469),偉明環保(603568)漲停,神霧環保(300156)漲逾5%,津膜科技(300334),高能環境(603588)漲逾3%,中電環保(300172),清新環境(002573)漲逾2%。

鋼鐵板塊早盤強勢反彈,酒鋼宏興(600307)漲停,安陽鋼鐵(600569),河鋼股份(000709),西寧特鋼(600117)漲逾4%,西寧特鋼,杭鋼股份(600126)漲逾3%。

西藏混改板塊早盤走強,西藏天路(600326)漲停,西藏城投(600773)漲逾5%,西藏發展(000752),西藏礦業(000762),西藏珠峰(600338)漲逾3%。

跌幅榜上銀行,證券,兩桶油改革等板塊跌幅居前。

消息面上:

1、證監會:加強企業並購審核力度,強化業績補償監管。支持節能環保企業上市融資。

2、外匯局:2016年儲備資產減少4436億美元。新聞發言人表示,預計2017年我國國際收支將繼續呈現“經常賬戶順差、資本和金融賬戶(不含儲備資產)逆差”的格局。國際收支狀況仍將保持基本均衡,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總體可控。

3、全國證券期貨監管會議將在明後天召開(2月10日和11日),劉士余主席到時將發表講話,這次會否放出什麽大招?市場普遍關切劉主席對於監管及註冊制的表態,IPO發行節奏會否提速等重點問題。

機構觀點:

巨豐投顧認為,技術看,滬指盤中放量突破,但上方壓力重重,短期謹防沖高回落。總體看,節後在IPO放緩以及資金回籠的刺激下,次新股等超跌股迎來反彈,而在成交量的釋放下,權重股頻頻表現,市場向好局面開啟。此外,“兩會”即將臨近,國企改革、環保、一帶一路等主題提前發酵,提升市場操作熱情。預計股指還有結構性上漲空間,但在維穩基調以及監管嚴格之下,市場上行空間以及力度有限,建議持股觀望下,多做高拋低吸,重點以“兩會”題材以及業績增長良好標的股為主。

安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果表示,目前應該更加側重於重主題。建議重點關註三條主線:國企改革(短期重點關註上海)、農業供給側改革(有漲價邏輯的玉米產業鏈、飼料產業鏈)、一帶一路(海外工程企業及西安和廈門本地股)等板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924

特朗普女婿庫什納家族的財富情況,看這張圖就明白

特朗普入主白宮後,把女婿賈瑞德·庫什納(Jared Kushner)聘為白宮高級顧問,讓更多人認識了這位“幕後軍師”。但其實,36歲的庫什納出生於美國最富有的家庭之一,早就躋身了美國最有權勢的精英階級。

據《福布斯》報道,和特朗普一樣,庫什納家族也是靠房地產發家。進入白宮前,庫什納負責經營家族房地產帝國。2005年,庫什納的父親查爾斯由於逃稅等罪名被判入獄。第二年,庫什納以1000萬美元購入《紐約觀察家》報紙。

庫什納的弟弟喬希今年31歲,也不是一位遊手好閑的富二代。2012年,喬希與人聯合創立了一家財富保險初創公司Oscar,目前該公司估值2.4億美元。

庫什納家族總計擁有18億美元財富,具體劃分如下:

圖片來源:福布斯

庫什納家族在美國6個州擁有1300萬平方英尺的住宅、商業及零售物業,以下是其中一些:

圖片來源:福布斯

曼哈頓第五大道666號

持股價值:3.6億美元

圖片來源:福布斯

曼哈頓Maiden Lane 80-90號

持股價值:7500萬美元

圖片來源:福布斯

芝加哥AT&T大樓

持股價值:4900萬美元

圖片來源:福布斯

曼哈頓Puck大樓

持股價值:2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