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趨勢會對張裕A產生怎樣的影響)
蒙牛、伊利當然有投資價值,它們佔據中國最好的奶源基地,它們的產品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有源源不絕的需求,還有,兩者又形成了行業內老大老二同在一地的最佳競爭結構。只要價格合理,就可以投資。
格隆對阿里巴巴塵埃落定後的若幹反思 作者:格隆 萬眾矚目的阿里巴巴終於登陸美國資本市場,首日漲幅38.1%,遠高於籌資額超過100億美元的IPO公司股價上市首日9%的平均漲幅,也實現了馬雲“leave some money on thetable”的願望,收盤市值2314億美元,超越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中石化、中石油、中國人壽、中國平安這一堆多少享受著壟斷利潤、耳熟能詳的中國公司,也超過了寶潔,IBM,輝瑞,豐田,可口可樂,美國銀行,Intel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美國公司,整個亮相過程堪稱完美。現在這幕大劇暫時算是塵埃落定,格隆不再去解剖阿里,而是談談阿里折射事件的一些反思! 1、一定要有夢想並堅持去做:再糟糕的夢想,也扛不住SB似的堅持 用50萬元成立的阿里巴巴,僅僅15年時間就做到近1.5萬億元市值。馬雲這個長得像外星人,兩次高考落榜,第一次高考落榜後應聘酒店服務生被拒絕,找了個蹬三輪送雜誌的零工,三次高考才考上,畢業後當老師,業余辦過翻譯社、背著書包賣過小百貨,多次創業失敗的應試教育失敗者,一首打造了一個時代和奇跡。 沒有人確切知道15年前馬雲是怎麽想的,但可以確認的是他一定擁有一個美麗的夢想:我經常在想,在15年前誰談電商,誰一定會被罵做騙子和SB的時代,馬雲是用什麽樣的夢想來激勵自己,以及說服蔡崇信等18個人心甘情願一年只拿600美金年薪,跟著他去做夢的。一個傳聞的花絮是,在蔡崇信放棄美國70萬美元年薪回到中國和馬雲一起做夢的時候,蔡崇信剛懷孕的老婆無比疑惑地對說身邊朋友說我老公被一個中國騙子騙去大陸了,我一定得去看看究竟是怎麽回事:是啊,能不說他是騙子嗎?要知道馬雲當時要人沒人,要錢沒錢,第一筆500萬還是蔡崇信加盟後憑自己華爾街的人脈資源拉到的。 創辦阿里巴巴之後,起步非常艱難,競爭對手易趣當時處於壓倒性優勢地位。阿里巴巴資金緊張時銀行里只剩200元。馬雲這個沒有任何所謂什麽二代背景,也沒有任何政策支持或者獲頒壟斷牌照之類的照顧的小個子醜男人,打造了一個全球仰視的巨人公司! 廣東潮汕人教育孩子,說你要麽去當官,要麽去創業。當個白領,拿再多也被人瞧不起。 還是那句話,再糟糕的夢想,也扛不住SB似的堅持。 2、阿里開啟了一個時代,更是一個奇跡。 但這個奇跡對很多中國人,尤其是一些極端民族主義者,則多少有些尷尬:我們自己的金融體系是不可能催生阿里這樣的企業的,銀行不會在初期給阿里貸款,中國本土的風險投資和P E 只會靠關系弄點上市前突擊入股的遊戲,我們的證券市場也不會接受阿里的股權治理結構。所以,阿里巴巴是中國公司,但本質上不是中國制造,而是完全迥異於我們國內的海外風險投資制度、金融制度催生的。這就是說阿里是個奇跡的原因:在我們這種金融制度框架下,原本是不應該出現阿里這樣的公司的。 回想起很多人當初攻擊阿里是日本人的公司,號召抵制阿里與淘寶,我在想,現在這些人是否也應該給幾句贊揚:馬雲這個小個子,在沒有利用國家一點政策的前提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利用一個日本人和一個美國人的錢,燒出了一個龐然大物般的商業帝國,並成功去到美國騙了一堆錢回來,算不算一個英雄?(美國歷史上最大的IPO是一家中國公司,讓美國極端民族主義者情何以堪) 3、阿里財富效應有沒有可能改變中國文化重心? 阿里上市,占阿里巴巴8.9%股份的馬雲成為中國首富,並超過微軟聯合創始人鮑爾默,印度裔億萬富翁拉克希米猠呼爾,以及香港富豪呂誌和、鄭裕彤等。同時阿里1.7 萬名員工 1 萬人成為千萬富翁,三百人以上成億萬富翁——這有無可能開始引領一代江南文化之風,重新確立江南文化在中國的主流地位並引領中國走向更加富庶與繁華? 當年曾國藩的湘軍鎮壓天平天國起義,縱橫半個中國的湘軍子弟在打完深勝仗後,順帶每個人都盆滿缽滿帶回家鄉大筆財富,由是也奠定了三湘子弟寬闊的視野、開放的心胸、敢於為天下先的闖蕩精神以及支撐這些境界的財富基礎,從此湖南人幾乎主宰了整個中國的近代史。 有宋一代,江南文化底蘊支撐的中國物質文化水平都達到一個很難企及的極限,是故史學界有句話:崖山之後無中華。格隆誠摯祝願阿里的財富效應能夠讓曾經“兩江膏腴,澤被天下。滿朝進士,半出江南”的江南文化能重新回歸主流,並引領中國走向更加富庶與繁華。 4、為什麽那麽多人不喜歡馬雲? 個人好惡純屬個人私事,格隆無意去改變任何人的想法,只是想知道這樣一個沒有任何國家資源,全靠自己騙子一樣的夢想和SB一樣的堅持而獲得的成功的草根案例為何不被接受?無獨有偶,很多人不喜歡中國史上最出色的網球運動員李娜,甚至對她不乏額度的攻擊。在格隆看來,這兩個人都是典型依靠自己的拼搏與努力獲得成功的案例,也是格隆最欣賞的類型。 如果把馬雲和李娜都受攻擊擺在一起看,最合理的解釋應該就是:中國文化一直強調集體,個體則很渺小乃至可以忽略,這種文化不太能接收個人英雄主義。多數人會天經地義認為,你的個人成功一定是因為背後的人,背後的集體,背後的組織,而不是因為你自己的努力和奮鬥。這反映的是一種國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不自信:他們相信,離開了集團,離開了組織,自己什麽也不是,什麽也不可能做成。如果你竟然靠自己做成了,還堅持不把感謝集體放在第一位,好了,你會成為大逆不道的公敵。 馬雲的答謝詞里沒有感謝集體。李娜退役致辭二十多次哽咽落淚感謝,也沒有——很完美的謝幕,我很認可! 5、總有一天,阿里市值會上4000億乃至6000億 阿里定價區間出來,格隆就分析了這個價格有確定的、可以算的出來的20%以上的空間。在阿里上市前夕,格隆在個人微信朋友圈寫了另外一段文字:阿里開盤如果漲30%,阿里黑洞就基本告一段落,後面如果阿里繼續漲,阿里黑洞將變成阿里引擎,其他前期跪下的中概股,科網股都應該回頭去看看了; 目前看,阿里已2314億市值,後面會不會接著漲不確知,因為這確實是家好公司,而且還有很多、很多、很多基金並沒有拿到貨(據說三分之一基金拿到了0股)。但接近2500億市值,短期意思就不大了(不知道當初那些預測阿里900億,1200億的人會不會瘋了? ![]() 但做空它也沒必要。這是個長期看好的品種,沖著短期的略微高估去做空,這是在和自己內心的不忿在較勁(人多少都有不忿他人太風光的內心情節),沒必要,也不是賺錢的合理邏輯與正當路數。但阿里這個估值與定位會讓其他中概股,科網股開始整體顯露吸引力,這是好事。如果中國經濟不出大問題,阿里不犯大的錯誤,阿里市值總有一天會上4000億乃至6000億。 |
《退市制度的若幹意見》的影響,博弈加劇! 作者:徐彪、姚衛巍、劉名斌、江金鳳 10月17日證監會正式發布《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幹意見》,主要內容涵蓋1、健全上市公司主動退市制度;2、重大違法公司的強制退市制度;3、嚴格執行市場交易類、財務類強制退市股票;4、完善與退市相關的制度安排;5、加強退市公司投資者權益保護。 《意見》是對5月9日新國九條中關於“完善退市制度”的細化,明確了退市過程中對投資者保護的措施,細則的出臺意味著未來執行退市的公司將會增加,“被動退市”增加上市公司違法違規的成本,“主動退市”通過減少股票供給影響市場估值體系,長期來看對於規範資本市場、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培育價值投資、保護投資者權益有著積極的意義。 《意見》對績差股形成利空,但對藍籌股和績優成長股則是利好。隨著未來上市公司被動退市案例的增加,績差股的市值需要扣減殼資源價值,對高估值的績差股股價形成利空;而主動退市意味著質地優良但估值被低估,股權融資不再是最優選擇的公司可以尋求私有化,之後也可以選擇估值更高的時機或者市場重新上市,對於藍籌股和績優成長股形成利好。 關註低估值且融資需求不高的采掘、建材、公用事業、房地產(融資受限)行業,回避業績持續下滑的行業。退市警示個股的風險與機會並存,28支個股連續2年虧損且今年中報繼續虧損,退市風險加大,但隨著《意見》的推出,此類公司重組的進度將加快,重組成功又將刺激股價。 1、 為何會有《意見》?答曰落實新國九條中關於“完善退市制度”的提法。5月9日,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市場稱之為“新國九條”,提出發展多層次股票市場,完善退市制度。“構建符合我國實際並有利於投資者保護的退市制度,建立健全市場化、多元化退市指標體系並嚴格執行”。“支持上市公司根據自身發展戰略,在確保公眾投資者權益的前提下以吸收合並、股東收購、轉板等形式實施主動退市”。“對欺詐發行的上市公司實行強制退市”。“明確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標準和程序”。“逐步形成公司進退有序、市場轉板順暢的良性循環機制”。 2、 什麽是“主動退市”及其原因?市場給予的估值偏低時股權融資成本偏高。以私有化為主要形式的“主動退市”最早出現在70年代的美國,很多在60年代末泡沫期上市的公司在股價大幅下跌之後,通過回購公眾持有的股票進行私有化。2011年之後,國內經濟下滑背景下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遭到渾水等研究機構質疑,遭遇到嚴重的信任危機,股價大幅下跌,估值偏低使得中概股出現私有化傾向,包括BMP太陽石(BJGP)、中消安(CFSG)、康鵬化學(CPC)、中國安防(CSR)等公司選擇退市私有化。 3、 “主動退市”:以退為進,公司對融資需求不再迫切,而更關註長期戰略發展。上市公司需要遵循嚴格的信息披露機制,有時會不利於公司的長期業務開拓, 2012年引發較大爭議的阿里巴巴B2B私有化就是基於中長期戰略而需要而選擇私有化退市。 4、 “主動退市”的投資機會在哪兒?估值和融資需求均偏低、經營性現金流較好的行業方向,包括采掘、建材、公用事業,此外,房地產行業由於股權融資受限而且估值偏低,也存在“主動退市”的動力,但其經營性現金流緊張,所以更有可能的是通過外部股東(保險機構等)實現私有化,而不是原股東。(註:融資需求的衡量主要通過前期的資本支出(購建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和當前的庫存狀況。) 5、 什麽是“被動退市”及其原因?觸發包括上市公司違法違規、交易類、財務類指標的不達標。《意見》規定存在欺詐發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兩類違法行為,被證監會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或因涉嫌犯罪被證監會依法移送公安機關的,暫停其股票上市交易。交易類指標包括股本總額、股權分布、成交量、市值。財務類指標包括凈利潤、凈資產、營業收入、審計意見類型的退市指標。 6、 “被動退市”的影響?績差股的市值需要扣減殼資源價值,對高估值的績差股股價形成利空。存在財務類指標不達標而“被動退市”可能性的行業方向包括連續三年(2012-2014,2014年截止中報)業績下滑的機械、軍工行業。 博弈加劇!存在“被動退市”可能的風險警示股票將是市場博弈的焦點,風險與機會並存。一方面,連續2年虧損且中報繼續虧損的公司如果下半年不能扭虧,則將會退市;另一方面,隨著《意見》的推出,此類公司重組的進度將加快,重組成功又將刺激股價。目前A股共有46家上市公司被ST,其中40家帶有退市風險警示,今年中報來看,有28家公司繼續虧損,未來退市風險加大的同時,也要關註其重組的可能性和進程。(本文源自華泰策略團隊) |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669
作者: Kevin张梦云 自我们在5月13日和6月8日分别发表了中概股系列策略(4)和(5):《“融合”与“回归”下的投资机会》及《三大方式掘金中概股回归》以来,中概股市场出现了一波私有化的小高潮。过去一周中,平均每天至少有一家中概股公司宣布收到私有化要约,分别为易居、人人、世纪互联、如家和博纳影业。此外,还有兰亭集势、500彩票网和欢聚时代的股权结构出现一定变化,具体请见图表1中的总结。不仅如此,私有化小高潮的出现更是推动了中概股公司股价普遍大幅上涨,我们在此前报告中梳理的可能回归的11家中概股公司,仅在过去一周中的平均涨幅就高达17%,远高于中概股指数(HXC)2.5%的表现。 近期中概股公司私有化进展的总结 针对此前发表的两篇有关中概股回归的系列报告,我们近期陆续接到很多投资者关于中概股公司私有化和回归过程中一些关键细节的询问。对此,我们将在本篇报告中就一些主要问题做出解答。 问题一:私有化的具体流程和操作细节? 具体私有化的过程中,涉及到收购方和普通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因此有必要对私有化和具体流程和操作细节有一定了解。在美股市场上进行私有化的常见方式是通过并购来实现。根据美国和开曼群岛公司法的规定,当大股东持有上市公司超过90%以上的流通股时,可以直接进行私有化,而不需要得到被收购公司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的批准,即所谓的短式并购(short-formmerger)。但本身具备这种高度集中股权情况的公司较为少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私有化方通常会采用两步并购(two-step merger,即要约收购+短式并购)或一步并购(one-stepmerger)这两种方式来进行。具体来看: 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主要流程示意图 ► 两步并购(two-stepmerger)。从近期的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实践来看,多数公司采用的均是要约收购+短式收购的两步并购方式,其好处是可以合法规避召开股东大会的程序要求;而且要约收购文件不同于股东投票委托书,发给股东之前不需要证监会审核,因而可能缩短并购时间。两步式收购的主要步骤为: 两步式要约收购的参考时间和流程图 1) 首先,要约方(一般为公司管理层或战略投资者)向目标公司董事会提出私有化要约。一般而言,为了成功收购到足够多的股份,要约价格比市场价格会有明显的溢价,具体溢价水平差异较大; 2) 第二步,目标公司董事会成立特别委员会对要约进行评估。特别委员会一般会聘任法律和财务顾问帮助评估要约价格并履行相关手续、进行尽职调查为其出具专业意见; 3) 第三步,特别委员会及主要股东就并购价格、具体条款等与要约方进行谈判;若双方达成一致,特别委员批准私有化要约方案,同时提交相关材料至交易所和SEC; 4) 第四步,若最终成功收购到超过90%以上的股权,则可以进行短式并购完成私有化;但是若实在无法收购到超过90%的股权,则需要进入一步并购程序,即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对私有化方案进行投票。 ► 一步并购(one-stepmerger)。在这种方式下,需要召开股东大会,由被收购股份的股东投票来表决私有化方案。投票通过的标准因目标公司注册地以及公司章程等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根据中概股公司普遍注册地开曼群岛公司法第86条规定,需要被收购股份的股东人数超过50%、并且持股价值75%以上的股东批准同意,私有化方案才能通过。 一步并购的核心和难点是获得目标公司被收购股份股东的批准。此外,为召开股东大会准备的股东投票委托书在寄送给股东之前需要经证监会审核,也可能会影响并购进程。此前盛大网络采用的便是一步并购的方式。 问题二:从私有化到回归A股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中概股公司在私有化回归A股上市的过程中,时间成本是一个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根据我们在此前报告中的分析,中概股回归A股需要经历私有化退市、拆除VIE架构和A股上市这三个主要步骤,因而这三步的时间决定了中概股回归大体需要的时间长度。 ► 私有化退市。根据已有经验,私有化退市进程可快可慢。在董事会配合、证监会审查迅速、小股东对私有化价格满意等理想情况下,私有化进程往往会比较顺利的推进。我们在图表4中整理了一个详细的两步式并购流程示意图,正常情况下这一流程需要3~6个月左右的时间。但实际操作中仍有可能会遇到如董事会不配合、小股东诉讼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体进程。从此前已完成私有化中概股公司的历史经验来看,最快的环球天下耗时仅为30天,而泰富电气过程较为曲折,历时长达388天。 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的时间周期和平均溢价水平 ► 拆除VIE架构。拆除VIE结构主要是解除境内运营实体(即拟在A股上市主体)的协议控制框架、并将股东结构全部落回到境内的过程。其中需要涉及商务、工商、外汇、税收等多个监管程序。根据暴风科技拆除VIE的经验,走完这些流程需要约4~7个月不等。 ► A股上市。根据中金公司投行部的估计,目前在A发行上市审批加速的情况下,上市时间大概为60周左右。但是具体到公司层面,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以及选择上市路径的不同(如直接IPO、新三板、或者借壳),所需时间也会相差很大。而且未来随着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推进、如注册制,以及上海战略新兴板的推出,上市时间有可能进一步缩短。 问题三:回归A股的方式、以及未来国内资本市场可能有哪些利于回归的进展? 目前,限制海外公司回归的主要因素为国内上市冗长而繁杂的审批程序和排队等待时间。 ► 从可能的回归方式选择上来看,直接IPO上市所需要的时间最长、要求最高,但优点是最为直截了当、股权结构清晰(如暴风科技)。这其中,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未来可能成立的战略新兴板的对于拟申请上市公司的条件要求各有不同。具体关于目前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的挂牌要求请见图表6中的整理。 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的挂牌要求、监管方式、以及交易规则对比 此外还可以选择借壳上市(如分众传媒)。借壳上市的优点是审批时间周期相对较短,但缺点是股权结构可能较为复杂,而且合适的壳资源相对稀缺。 ► 从未来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来看,上交所申请设立的“战略新兴板”有望突破目前发行审核的多重限制(如在成立年限、收入和利润率增长等方面的要求);再加上未来注册制改革的推进、以及新三板都有可能为承接中概股回归提供更多便利。 今年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我们认为从国务院层面对此的推动,有助于促进各职能部委协同,进而突破目前约束普遍采用VIE结构的中概股公司回归A股在制度和政策上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问题四:目前可能回归的中概股公司私有化成本有多高? 对于整体中概股私有化回归所需要的成本、或者说这一市场的潜在容量而言,其实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估算,因为具体到每一家公司私有化要约的溢价水平、以及私有化过程中所需收购股权的比例都有很大差异。 基于在此前报告中的分析,我们认为潜在更有可能成功回归A股市场的公司需要满足一下一些条件:如1)公司市值较小(便于私有化退市)、2)股权相对集中(便于私有化退市、以及高效的执行公司战略)、3)外资股东支持(在私有化退市以及清理海外持股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外资股东的支持)、4)公司稀缺性和行业成长性(保证回归A股能够收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和追捧)、5)A股所属行业和对应公司有充分的估值溢价(中概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的初衷和动力所在)。 基于上述条件,我们做了一个粗略匡算。我们筛选出符合市值小于30亿美元、所处行业具有稀缺和成长性、以及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44%这三个条件的中概股公司共有36家,总流通市值约为213亿美元。而根据近期最新收到私有化要约的几家中概股公司基本为零的私有化溢价的经验,假设以最新收盘价收购前三大股东以外的股权所需要的资金大约为90亿美元。当然,如果溢价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话,所需成本也会更高(图表7)。 市值小于30亿美元、所处行业具有稀缺和成长性、以及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44%的中概股公司 问题五:大市值公司是否会选择私有化回归? 根据此前的分析,我们认为,至少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市值较小、股权结构集中的中概股公司率先回归的可能性更大。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但一些大市值公司,典型的如阿里巴巴、百度和京东,在短期内选择私有化退市回归A股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其主要的原因在于,1)首先,相比小公司而言,大市值明星股如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和追捧,交易往往非常活跃,因而其回归的愿望和动力并不强。2)其次,由于体量庞大、投资者众多、且股权结构复杂,在私有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包括收购股份以及支付给律师和投行的费用)、以及操作难度(如拆除VIE结构)也远远高于小市值公司。 因此对于大市值公司而言,更有可能的方式是未来随着国际板的推出,选择通过在国际板两地上市的方式回归国内资本市场。除此之外,分拆部分业务上市也是另一种可能的选择。 问题六:对A股市场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往前看,我们认为中概股回归将是大势所趋。初期来看,中概股回归对于A股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相对有限;相反,中概股的回归进程有可能会进一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和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具体而言, ► 从市场供给的角度来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市场供给,但考虑到目前大公司回归动力不足且难度较高,小公司回归的可能性更大;再加上A股已经超过60万亿人民币的市值规模以及充裕的流动性,因此短期内,中概股公司回归不会对整体市场造成明显冲击; ► 从市场结构上来看,目前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以主要以互联网服务、电商、游戏、视频、教育等A股市场相对稀缺的公司为主、其中不乏行业龙头公司。因此,这些中概股公司的回归有助于补充和完善A股市场在这些行业中上市公司的缺失; ► 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中概股回归可能将会有助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和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中概股在回归A股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如外资产业政策、上市制度等诸多问题。推动和解决中概股回归的进程实际上等于推动现有制度和监管框架的革新。例如近期提出的电商“国八条”、国务院层面“推动特殊股权公司境内上市”、上交所的战略新兴板等都将为中概股回归创造便利,客观上也将推动监管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来源:Kevin策略研究)
當前,我國改革開放正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要統籌開放型經濟頂層設計,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意見關於如何在外商投資、走出去戰略、外貿和國際經濟合作等領域建立新體制具有四大看點。
外商投資:創新管理體制
當前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創新引領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而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期和換擋期,中國制造的傳統低成本優勢正在被削弱。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提高引進外資質量,穩定外商投資規模和速度,變得尤為迫切。
在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上,意見提出四個方面的內容: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推進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完善外商投資監管體系;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說,中國正在努力為外商投資創造穩定、開放、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引入新資本、人才、技術,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
根據意見,在做好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分層次、有重點放開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進一步放開一般制造業。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近日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動員部署大會上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服務業的跨境貿易和投資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重要力量,與服務業相關的國際經貿談判明顯提速。商務部正在積極研究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以自貿區談判和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為契機,推動服務領域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以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促進服務業的大發展。
走出去戰略:建立新體制
根據意見,我國要確立並實施新時期走出去國家戰略。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以及對外開放總體戰略,完善境外投資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強對走出去的統籌謀劃和指導,提供政策支持和投資促進。
17日公布的《201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1231.2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4.2%,雙向投資首次接近平衡。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張向晨說,我國正在接近對外投資和吸引外資的平衡點,但是離平衡點還有一段距離。但總體趨勢表明,我國對外投資將會超過吸引外資。
在對外投資合作方式創新上,意見明確,允許企業和個人發揮自身優勢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允許自擔風險到各國各地區承攬工程和勞務合作項目,允許創新方式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並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等。
意見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境外基礎設施投資和能源資源合作。促進高鐵、核電、航空、機械、電力、電信、冶金、建材、輕工、紡織等優勢行業走出去,提升互聯網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國際化水平,推動電子商務走出去。
外貿:構建可持續發展新機制
在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方面,意見指出,強化大通關協作機制,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加快一體化通關改革,整合和規範進出口環節經營性服務和收費。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說,中國作為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在貿易便利化上下功夫,能更好地為國內進出口企業減負,促進我國進出口穩定增長,對拉動全球貿易增長作用也顯而易見。
而日前我國接受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議定書,不僅有助於我國口岸綜合治理體系現代化,還將普遍提高我國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便利化水平,促進我國產品出口並營造便捷的通關環境。
值得關註的是,意見還提出建立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要求擴大服務貿易規模,依托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推動服務業轉型,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業標準化體系,促進服務外包升級等。
今年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迅速,連續兩個季度增速保持在10%以上。商務部數據顯示,前7月,中國累計實現服務進出口總額(不含政府服務)3703.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1%,其中,國內重點戰略布局區域服務貿易增勢良好。
國際經濟合作:拓展新空間
意見提出,要堅持世界貿易體制規則。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在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中的主渠道地位,堅持均衡、普惠、共贏原則,反對貿易投資保護主義。
此外,要建立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堅持分類施策、精耕細作,逐步構築起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積極擴大服務業開放,加快推進環境保護、投資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等新議題談判,積極推進國際創新合作。
目前,從中國與冰島、瑞士自貿區啟動實施,到中韓、中澳自貿協定的簽署,我國已簽署自貿協定達到14個,中外自貿區的延伸推動了雙邊經貿關系的飛躍。
白明說,當前全球貿易體系正經歷自1994年烏拉圭回合談判以來最大的一輪重構。中國第一階段的對外開放是利用經濟全球化機遇參與國際分工,重在參與別國創造的機會,在新一個階段的對外開放中,中國要積極參與、引領國際規則的制定,主動為自己和別國創造經濟發展的機會。
意見明確提出,全面參與國際經濟體系變革和規則制定,在全球性議題上,主動提出新主張、新倡議和新行動方案,增強我國在國際經貿規則和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
新華社2日受權全文發布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
《準則》和《條例》緊緊圍繞全面從嚴治黨這個主題,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充分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新經驗新成果,並結合新的實踐提出一系列新觀點新舉措,為新形勢下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提供了根本遵循,對於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更好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準則》分三大板塊、12個部分。第一板塊是序言,屬於總論,闡述黨內政治生活的重大作用和歷史經驗、存在的突出問題、面臨的形勢任務以及新形勢下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性緊迫性,提出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目標要求。第二板塊是分論,是主體部分,圍繞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嚴明黨的政治紀律、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發揚黨內民主和保障黨員權利、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嚴格黨的組織生活制度、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保持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12個方面分別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具體規定。第三板塊是結束語,主要講加強組織領導和督促檢查、高級幹部帶頭示範,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條例》共8章、47條,也分三大板塊。第一章是總則,構成第一板塊,列了9條,主要明確立規目的和依據。第二章至第五章構成第二板塊,是條例的主體部分,分別就黨的中央組織、黨委(黨組)、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這四類監督主體的監督職責以及相應監督制度作出規定。第六章至第八章構成第三板塊,列了11條,分別就黨內監督和外部監督相結合、整改和保障、附則等作出規定。
今年3月1日,黨中央發出《中共中央關於對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研究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問題、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征求意見的通知》。文件起草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啟動。
在8個月時間里,文件起草組開展專題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反複討論修改。其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3次會議、中央政治局召開2次會議分別審議文件稿。8月初,文件征求意見稿下發黨內一定範圍征求意見,包括征求黨內部分老同誌意見,還專門聽取了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意見。
黨中央責成文件起草組認真梳理和研究這些意見和建議。文件起草組對兩個文件稿作出重要修改。
10月24日至27日,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就《準則(討論稿)》和《條例(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10月2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組織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學習宣傳。通知強調,學習宣傳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要註意把握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的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的基本精神,《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的基本要求,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落實全會確定的各項任務。
關於《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的說明
習近平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現在,我就《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起草的有關情況向全會作說明。
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決定,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問題,制定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成立文件起草組,由我擔任組長,劉雲山、王岐山同誌任副組長,有關部門和地方負責同誌參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進行工作。
一、關於文件稿起草的幾點考慮
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中,不少同誌建議結合新的形勢,制定一個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文件。
2014年1月12日,我在給劉雲山、王岐山同誌的批示中指出:“1980年制定的《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對於當時恢複和健全黨內民主、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嚴肅黨的紀律、促進黨的團結,實現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的撥亂反正,實現全黨工作中心的轉移,發揮了重要歷史作用。當前,《準則》對我們嚴肅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仍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30多年來,形勢任務和黨內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黨的建設既積累了大量新成果新經驗,又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請你們考慮是否適當時機由中央就新形勢下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作出一個決定,提出新的要求。”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自2003年12月31日頒布施行以來,對加強黨內監督、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隨著形勢任務發展變化,條例與新實踐新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顯現出來。形勢發展需要我們對條例進行修訂,圍繞責任設計制度、圍繞制度構建體系,強化上級黨組織對下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的監督,做到責任清晰、主體明確,制度管用、行之有效。
一段時間以來,圍繞制定準則、修訂條例,有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4年,由有關方面同誌參加的工作小組就加強黨內政治生活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形成了初步成果。根據中央紀委五次、六次全會關於健全黨內監督制度的要求,中央紀委機關先後召開7次專題會議,研究黨內監督條例修訂工作。
這些前期研究形成了一些重要成果,中央政治局綜合分析,決定用一次中央全會專題研究這個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這是完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需要。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戰略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我國發展新特征確定的治國理政新方略,是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抉擇。
幾年來,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相繼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了專題研究,這次六中全會再以制定修訂兩個文件稿為重點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就都分別通過一次中央全會進行了研究和部署。這是黨中央根據“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全會議題的一個整體設計。
第二,這是深化全面從嚴治黨的需要。全面從嚴治黨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抓黨的建設的鮮明主題。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更好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必須以更大力度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切實把黨建設好、管理好,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都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十分重要的課題,也是我們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我們黨抓黨的建設,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要不斷總結我們黨長期以來形成的歷史經驗和成功做法,並結合新的形勢任務和實踐要求加以創新。因此,有必要通過六中全會,對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嚴治黨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總結,看哪些經過實踐檢驗是好的,必須長期堅持;哪些可以進一步完善並上升為制度規定,以黨內法規的形式固化下來;哪些需要結合新的情況繼續深化。所以,黨中央決定同時制定準則、修訂條例,這是著眼於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的一個重要安排。
第三,這是解決黨內存在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需要。在長期實踐中,黨內政治生活狀況總體是好的,但一個時期以來,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在一些黨員、幹部包括高級幹部中,理想信念不堅定、對黨不忠誠、紀律松弛、脫離群眾、獨斷專行、弄虛作假、庸懶無為,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好人主義、宗派主義、山頭主義、拜金主義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任人唯親、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拉票賄選現象屢禁不止,濫用權力、貪汙受賄、腐化墮落、違法亂紀等現象滋生蔓延。特別是高級幹部中極少數人政治野心膨脹、權欲熏心,搞陽奉陰違、結黨營私、團團夥夥、拉幫結派、謀取權位等政治陰謀活動。這些問題,嚴重侵蝕黨的思想道德基礎,嚴重破壞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嚴重損害黨內政治生態和黨的形象,嚴重影響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令計劃等人嚴重違紀違法案件,不僅暴露出他們在經濟上存在嚴重問題,而且暴露出他們在政治上也存在嚴重問題,教訓十分深刻。這就使我們認識到,要解決黨內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把黨的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我說過:“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汙濁,從政環境就惡劣;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就優良。政治生態和自然生態一樣,稍不註意,就很容易受到汙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複就要付出很大代價。”
黨內監督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保障。長期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內監督,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顯著成績。同時,也出現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部門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一些黨員、幹部黨的觀念淡漠、組織渙散、紀律松弛,一些黨組織和黨員、幹部不嚴格執行黨章,漠視政治紀律、無視組織原則。一個時期以來黨內發生的種種問題,與管黨治黨寬松軟有密切關系。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從根本上解決主體責任缺失、監督責任缺位、管黨治黨寬松軟的問題,把強化黨內監督作為黨的建設重要基礎性工程,使監督的制度優勢充分釋放出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全面從嚴治黨緊緊抓在手上,采取一系列新的舉措加大管黨治黨力度,堅持正風肅紀、標本兼治,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決遏制腐敗蔓延勢頭,著力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層層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著力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黨內政治生活出現許多新氣象,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全黨全社會高度認同。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雖然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很多得到了有效解決,但一些問題依然存在,一些問題解決得還不徹底,一些問題還可能再冒出來,必須繼續努力,不斷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作風上、制度上防範和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特別是要看到,新的歷史條件下,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黨面臨的執政環境和執政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要把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解決好,要有效化解黨面臨的重大挑戰和危險,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完善規範、健全制度,紮緊制度的籠子,既使已經發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得到更加深入有效的解決,又有效防範新的矛盾和問題滋生蔓延、有效防範已經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反彈複發。
總之,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制定一個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修訂黨內監督條例,時機成熟、條件具備,要求迫切,意義重大。
二、關於文件稿起草過程
今年3月1日,黨中央發出《中共中央關於對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研究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問題、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征求意見的通知》。文件起草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啟動。
這次征求意見,從反饋的情況看,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認為,黨中央決定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問題並制定修訂相關文件,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強決心和歷史擔當,體現了全黨的共同心聲,對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家認為,新形勢下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既要繼承和發揚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基本規範,又要結合新的形勢和任務,在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的內容範疇、方向目標、原則要求、方法途徑等方面與時俱進,推動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大家就新形勢下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文件起草組在起草過程中,充分考慮、認真吸收了大家的意見和建議。
在8個月時間里,文件起草組開展專題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反複討論修改。其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3次會議、中央政治局召開2次會議分別審議文件稿。8月初,文件征求意見稿下發黨內一定範圍征求意見,包括征求黨內部分老同誌意見,還專門聽取了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意見。
從反饋的情況看,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對準則稿和條例稿給予充分肯定,認為兩個文件稿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黨章為根本遵循,深刻總結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直面當前黨內政治生活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圍繞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提出明確要求,圍繞加強黨內監督作出具體規定,為新形勢下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家認為,兩個文件稿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繼承和創新的有機統一,既深入總結了我們黨在加強自身建設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繼承和發揚了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制度規定和優良傳統,又全面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生動實踐,對全面從嚴治黨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進行了集納,並深入分析新形勢下黨的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針對當前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存在的薄弱環節提出了明確措施,形成了新的制度安排,順應了新形勢新任務對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的要求。
大家一致認為,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確立和維護黨的領導核心,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的迫切要求,是保持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正確方向的根本保證。
大家還認為,黨中央就兩個文件稿在黨內一定範圍征求意見,是充分發揚黨內民主、集中全黨智慧的體現,是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優良作風的體現。文件稿主題鮮明、思路清晰,內容豐富、重點突出,措施有力、務實管用,思想性、指導性、操作性都很強。文件稿經全會審議通過後,對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對更好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在這次征求意見過程中,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對兩個文件稿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據統計共提出1955條修改意見,扣除重複意見後為1582條,其中原則性意見354條、具體意見1228條。黨中央責成文件起草組認真梳理和研究這些意見和建議。文件起草組對兩個文件稿作出重要修改。
三、關於文件稿起草的原則和基本框架
在文件稿起草過程中,文件起草組著力把握以下原則。
一是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著力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反映黨中央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新經驗新舉措,並結合新的實踐提出新觀點新舉措,體現時代性、創新性。突出全面從嚴治黨這個主題,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明確新形勢下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的方向、目標、原則、任務、舉措,以嚴的要求、嚴的標準、嚴的措施推動全黨增強從嚴治黨意識、落實管黨治黨責任。
二是堅持以黨章為根本依據,突出尊崇黨章、貫徹黨章、維護黨章,著力把黨章關於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的要求具體化,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黨中央出臺的重要文件和黨內法規中關於黨內政治生活、黨內監督的有關規定和要求系統化,推動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三是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存在的薄弱環節,著力圍繞理論、思想、制度構建體系,圍繞權力、責任、擔當設計制度,推動解決黨內政治生活庸俗化、隨意化、平淡化和黨內監督制度不健全、覆蓋不到位、責任不明晰、執行不力等問題。
四是堅持統籌協調,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著力處理好新準則、新條例和老準則、老條例以及其他黨內法規的關系,做到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堅持必要性和可行性相統一,既從政治上對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提出原則性要求,又針對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不搞面面俱到。
準則稿分三大板塊、12個部分:第一板塊是序言,屬於總論,闡述黨內政治生活的重大作用和歷史經驗、存在的突出問題、面臨的形勢任務以及新形勢下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性緊迫性,提出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目標要求。
第二板塊是分論,是主體部分,圍繞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嚴明黨的政治紀律、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發揚黨內民主和保障黨員權利、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嚴格黨的組織生活制度、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保持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12個方面分別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具體規定。
第三板塊是結束語,主要講加強組織領導和督促檢查、高級幹部帶頭示範,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條例稿共8章、47條,也分三大板塊:第一章是總則,構成第一板塊,列了9條,主要明確立規目的和依據,闡述黨內監督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監督內容、監督對象、監督方式以及強化自我監督、構建黨內監督體系等重要問題。
第二章至第五章構成第二板塊,是條例的主體部分,列了27條,分別就黨的中央組織、黨委(黨組)、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這四類監督主體的監督職責以及相應監督制度作出規定。其中,將黨的中央組織的監督單設一章,是對現行條例的突破,體現黨中央以身作則、以上率下。
第六章至第八章構成第三板塊,列了11條,分別就黨內監督和外部監督相結合、整改和保障、附則等作出規定。條例沒有對中央部委和地方黨委制定實施細則作出授權規定,體現全黨必須一體執行,防止搞變通、打折扣。
四、需要重點說明的兩個問題
第一,關於新準則稿和1980年準則的關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總結黨內政治生活正反兩方面經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於1980年制定了《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這個準則,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那個特殊時期,對實現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的撥亂反正和全黨工作中心的轉移,促進黨內的團結統一、保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0年準則,既對當時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又對黨在長期實踐中取得的寶貴經驗進行了歸納,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的豐富發展,具有開創性意義,其主要原則和規定今天依然適用。比如,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目標和基本準則,關於堅持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關於堅持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專斷,關於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嚴格遵守黨的紀律,關於堅持黨性,關於要講真話、言行一致,關於發揚黨內民主、正確對待不同意見,關於保障黨員權利不受侵犯,關於接受黨和群眾的監督、不準搞特權,等等。這些都要繼續堅持。
為什麽還要制定一個新準則呢?黨中央的考慮是,1980年準則雖然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由於這個準則針對的是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主要矛盾,現在黨內出現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當時尚未遇到,而當時比較突出的一些矛盾和問題現在已經不突出了。黨的十八大和修訂通過的黨章以及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對新形勢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有關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但比較原則,需要具體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制定的一系列黨內法規和規範性文件,不少涉及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問題,但比較分散,需要系統化。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新形勢下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既要堅持過去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規定,也要結合新的時代特點與時俱進,拿出新的辦法和規定。我們制定和頒布新準則,不是要替代1980年準則,而是要在堅持其主要原則和規定的基礎上,針對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新規定。本著這一精神,在文件稿起草過程中,我們重申了1980年準則的主要原則和規定。新老準則相互聯系、一脈相承,都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黨內政治生活必須遵循的。
第二,關於以高級幹部為重點。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是對全黨提出的要求,也是全黨的共同任務。同時,準則稿、條例稿都強調以高級幹部為重點,主要考慮是加強黨的建設必須抓好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而抓好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組成人員是關鍵。把這部分人抓好了,能夠在全黨作出表率,很多事情就好辦了。因此,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必須首先從這部分人抓起。
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在起草兩個文件稿過程中,著重把高級幹部突出出來。比如,準則稿第一部分就強調,新形勢下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重點是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關鍵是高級幹部特別是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高級幹部特別是中央領導層組成人員必須以身作則,模範遵守黨章黨規,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堅持率先垂範、以上率下,為全黨全社會作出示範。準則稿中需要對高級幹部提出要求的也都作了強調。準則稿結尾時進一步強調,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要從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做起。高級幹部要清醒認識自己崗位對黨和國家的特殊重要性,職位越高越要自覺按照黨提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越要做到黨性堅強、黨紀嚴明,做到對黨始終忠誠、永不叛黨。
條例稿也對中央層面提出了專門要求。比如,專門就黨的中央組織的監督單設一章,強調中央委員會成員必須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發現其他成員有違反黨章、破壞黨的紀律、危害黨的團結統一的行為應當堅決抵制,並及時向黨中央報告;中央政治局每年召開民主生活會,進行對照檢查和黨性分析,研究加強自身建設措施;中央政治局委員應當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自覺參加雙重組織生活會,如實向黨中央報告個人重要事項,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加強對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的教育和約束;對中央政治局委員的意見,署真實姓名以書面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向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或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反映,等等。
準則稿最後提出要制定高級幹部貫徹落實本準則的實施意見,指導和督促高級幹部在遵守和執行黨內政治生活準則上作全黨表率。這項工作正在進行。
在征求意見過程中,一些地方和單位建議,把準則稿搞成條例那樣的體例。我們考慮,準則在黨內法規體系中位階比較高,僅次於黨章。這次制定的準則,是一個思想性、政治性、綜合性很強的文件,要總結我們黨長期以來在開展黨內政治生活方面形成的寶貴經驗和基本規範,闡明黨關於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的原則和立場,有很多問題需要講講道理。做到這些,用條例那樣的體例是難以容納的。至於涉及的一些具體規定,有些黨內有關法規已經明確了,有些要進一步在今後其他有關法規的制訂中貫徹落實。現在的準則稿同1980年準則風格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