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月底,全國最大的電器零售商國美(493)宣布,以近七十億元代價,向大股東黃光裕收購其私人持有的國美分銷網絡三成半權益。然後不出十日,黃氏即急急配股套現逾十五億元。 今次配股,是黃光裕自○二年借殼國美上市以來,第六次的抽水行動,累積汲資六十億元。被稱為「中國首富」的他,二十年前還是廣東潮陽的一介貧農,但利用長達半年的供應商數期,以獲得資金擴充,並大玩配股、注資等財技,炮製出賬面逾百億元的身家。 市值近一百四十億元的國美,是內地電器零售商的大哥大。○三年國美進軍香港時,也霸氣十足,租下旺角亞皆老街前先施百貨的舊址,建立其香港總店,頓然成為旺角新地標,分外矚目。 上週五、週六,記者先後往此旗艦店觀察,週五晚等足一小時,才有三數個顧客幫襯,其中一人更表示:「我嚟買吸塵機塵袋,貪呢度人少,無其他電器鋪咁逼人。」 該 幢佔地五層的國美總店,月租高達一百五十五萬元,地下以售賣手機、數碼電子產品為主,一至三樓則賣各類家電;其中三樓所賣的內地品牌有家之神、 Famous等,非常冷門。除地面一層較多人逛外,其餘數層人流稀少。即使是傍晚的黃金時段,三樓卻連一個顧客也沒有,只有幾個店員在閒聊打發時間。 中原商鋪部總經理潘志明指出:「賣冷氣機等家電,要賣出幾多部,先頂得住五百至一千元的呎租?」他認為租值如此貴的地方,只宜賣手機等流轉快的貨品,一般家電流轉率低,又佔地多,不大適合貴租鋪。 近月關掉兩店 事實上,國美原本計劃在港大肆擴展至廿間分店,但近月卻悄悄關掉尖沙咀漆咸道及旺角豉油街分店,只剩十一間。有地產代理說:「百老匯同鐳射有部分係自置鋪,加租對國美影響梗係大啲。」 在被內地同胞稱為「電器一條街」的旺角西洋菜街,國美的形勢更為惡劣。這片兵家必爭之地,單單百老匯電器便有五間分店,國美卻只有一家面積約五百呎的店鋪瑟縮於街尾,有多達廿名店員駐場。附近的百老匯面積比它大逾一倍,店員數目卻相若,國美的營運效率相形見絀。 「其實好多行家都估,國美喺香港生意欠佳。」一大型電器連鎖店負責人認為,國美在香港開店並非為賺錢:「香港只係show case,上市要造個勢嘛!」 為廠家織國際夢 四 月一日,國美在北京召開全球家電論壇,雲集國內各大電器生產商的高層,及逾三百名內地媒體代表。國美戰略中心總經理王俊洲,拿進軍香港做生招牌,對一眾與 會者誇誇其談國美在香港有多成功、是成為世界企業的一大步,又說國美可以帶領內地品牌進軍國際,愈說愈誇張:「以前香港幾乎沒有內地的家電品牌,但這兩、 三年(國美來港開店後)有很大變化,因為國內品牌有價格的優勢,故大受歡迎。」 記者當面向王俊洲指出香港國美生意慘淡,王俊洲先是愕然,跟着連忙否認:「誰說的?香港業務由我負責,是賺錢的。」記者追問:「那賺多少?」他即回應,香港國美並不屬於上市業務,便匆匆離去。 而國美的大老闆黃光裕,則一聽見記者從香港來,便拒絕接受訪問,後來甚至把攝影記者驅逐出場。 靠供應商資金擴充 國 美在五年間由只有六十間分店,到今日坐擁近五百間店鋪,發展如此神速,一些家電供應商卻不以為然,指跟國美做生意並不容易,甚為激氣。據一名在中港兩地都 有生意的家電供應商爆料:「國美供貨的條件好辣,又多收費,例如上架費、運輸費,有時又有商品贊助費。」種種收費加起來,佔總銷售額的一成有多。 「雖然豐澤上年都開始收上架費,但係條款始終比較清晰,好計數啲。」他表示,國美的要求幾近無理:「連要求佢哋準時找數,都要額外收費!」所以他索性不賣貨給香港國美。 但不少國內廠商,便不得不向這間全國最大的電器連鎖店低頭。一參加北京論壇的國內電器生產商說:「國美開一家分店,成本約一百五十萬元人民幣。場內動輒百多、二百個品牌,每個生產商至少拿出七、八千元進場費,還要付裝修費呢!部分員工是廠家僱用的,國美已封了蝕本門。」 譬如說,要把一件電器擺上國美貨架,進場費少則七、八千元人民幣,多至幾十萬元人民幣也有,而其他雜費亦海鮮價。如果廠商被國美發現同時贊助其對手宣傳,更要罰上萬元人民幣。 數期長達半年 另外,該生產商表示,國美找數期極長,除非是國際大品牌,否則供貨的數期可以長達四個月,甚至半年。上市的國美去年做近一百八十億元生意,應付賬項高逾六十八億元,主要正是拖欠供應商的貨款。「黃光裕作風霸道,不可能跟他討價還價。一談不攏,他就收起你的貨不賣。」一供應商說。 有如此長的找數期,國美自然可以更鬆動去擴充或作其他投資。黃光裕除了搞電器外,亦熱衷投資地產。他於○二年借殼把國美於香港上市,自此便大玩財技,令身家暴漲。 黃光裕小檔案 年齡:37歲 籍貫:廣東潮陽 學歷:初中輟學,後於人民大學取得大專學歷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兩女 身家:$135億元(胡潤百富榜) 85年:與兄長黃俊欽赴內蒙古做生意 86年:於北京珠市口開設國美,最初銷售服裝,翌年轉賣電器 93年:兄弟分家,黃俊欽創辦新恒基地產,將國美電器分給黃光裕;同年認識中國銀行貸款部職員杜鵑,三年後結婚 99年:國美衝出北京,於天津開店,繼而進軍全國 02年:以中國鵬潤集團之名,於香港借殼上市,專注地產 04年:中國鵬潤向大股東黃光裕收購其私人的國美電器部分股權,變身零售股,黃氏身家隨即暴漲,連續兩年獲「胡潤百富榜」選為中國首富,並於去年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位列第四 詹培忠帶路上市 黃光裕最初打算在內地借殼上市,但難求乾乾淨淨的殼;後改委任法國巴黎百富勤、野村等投資銀行及證券行研究在香港招股,亦不順利。一投資銀行職員說:「當時佢只係發展過一個北京樓盤(鵬潤家園),同埋有啲地皮;國美的分店亦無依家咁多,招股都唔會籌得多錢。我哋叫佢開多啲分店先。」 這時幸得汕頭同鄉、有「金牌庄家」之稱的詹培忠,為黃光裕指點另一條上市捷徑,教他將物業注入詹氏手持的殼股京華自動化,換取股權,然後配股等大堆財技。對此,詹培忠回應說:「個上市地位係我賣俾佢嘅,指點就唔敢講,我唔敢邀功,有傾過吓偈咁囉!」 運用財技套現六十億 「當年(八五年)黃光裕喺鄉下拎住幾百蚊,就走出去,呢個後生仔好夠膽同拼搏,加上少少運氣,就行出條大路囉。」詹培忠又曾對人說,黃光裕很聰明,「很多事一說便懂」。 詹 培忠剛認識黃光裕的時候,黃氏只有一、兩億元身家,但他將學曉的財技舉一反三。首先把三個北京商廈單位注入京華自動化,不費分毫便獲一成六股權,更有現金 落袋。之後把國美股權分批注入,股價炒高即配股,再注入資產,換股再配,四年套現近六十億元,還持有國美的五成六股權。 整個國美集團包括上市及非上市部分,去年全國開設逾二百間新店,國美戰略中心總經理王俊洲甚至表示會開到大陸的農村。主力生產洗衣機的無錫小天鵝董事長焦為民說:「片面追求規模,是不理性的。有些店甚至開在競爭者對面的不遠處,根本賺不了錢,損人不利己。」 事實亦然,上市的國美,去年純利只有百分之二點七的增長;而店鋪每平方米的生意額,亦由○四年近三萬七千六百元人民幣,大幅下降三成一,至去年近二萬六千元人民幣;其毛利率不到一成,純利率更不足百分之三。 黃光裕最新注入的三成半國美分銷業務,作價近七十億元,以此計算,其市盈率高達二十五倍,媲美全球最大的電器零售商Best Buy(二十五點三倍)。 不過,國美上市部分的淨資產其實不多,自置的店鋪物業只有五間,加上商標及特許經營權等仍在黃氏私人手中,是否值如此天價,實在見仁見智。 外資殺入形勢將變 而且根據世貿協議(WTO),內地零售業自去年起全面開放。國際零售巨擘接連衝擊國內零售商,家樂福在上海開設分店時,即令方圓五公里內的小型超市及百貨公司生意減半。 外資電器零售商,之前還未開始發功,但今年形勢有變:Best Buy於上海徐家匯開設旗艦店,並積極洽談收購國內第四大的電器零售商五星,正式進軍中國;全球第三大的建材零售商百安居在中國的店鋪,將兼賣電器;而日本的山田電器及小島電器,亦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 國美在國內前景未明,黃光裕卻趁勢套現。僅花上五、六年光景,三十七歲的黃光裕的身家已滾大至逾一百三十億元,蟬聯兩屆胡潤(之前負責《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百富榜中國首富之位。很難想像,二十多年前的他,不過是個一貧如洗,滿腳牛糞的農村小子。 擅用財技成首富 黃光裕能成為國內首富,擅長運用財技,能夠不用付現鈔便賺來資產,是致富原因之一。 例一:買殼有錢落袋 ○○年底,黃光裕將名下價值$2,568萬北京鵬潤大廈十九樓三個單位,注入京華自動化(國美前身),換取一成六股權及$1,200萬現金,不須付真金白銀入股,還有現金落袋。之後他雖曾注資增大股權,但經過多次配股,早已歸本。 例二:買地不須付現鈔 黃光裕以上市公司名義,在○二年四月及○四年四月,分兩次買入北京市朝陽區西埧河北里七號院地皮權益,總代價$4.95億。 ○五年十一月,該地皮升值至$7.6億,國美以專注電器零售業務為由,將之以市價售予黃光裕,但他最長可一年後才找數。 之後短短不到五個月,上市公司便宣布以$69.9億代價,收購黃氏手中的35%非上市的國美權益,黃氏欠上市公司的$7.6億,因此抵銷。換言之,黃光裕毋須付現鈔,便獲價值$7.6億的地皮。 出身汕頭家住豬欄旁 這位原名黃俊烈的首富,中學時才改名光裕,生於汕頭銅盂鎮潮陽區后岐村,全村僅三百多人,以曾氏後人為主,是條貧窮的小村莊。 其表弟婦說:「黃光裕的祖籍是潮陽區西臚鎮埔尾村,後來他父親黃昌義來后岐村,投靠了我家老爺,學習搾取藥用的柿子油出售。認識了姑媽(黃母曾嬋貞),還結了婚,定居下來。」 可是,始終寄人籬下,生活相當艱苦。黃光裕與父母及哥哥俊欽、妹妹秀虹和燕虹一家六口,擠於不足一百五十呎、與豬欄只一牆之隔的斗室中。由於是外姓人關係,全家所分耕地不足兩畝,加上父親收入微薄,家裡連開飯也成問題。 十多歲時,黃光裕遂與哥哥到鎮上收買舊電器,轉售賺錢。兩兄弟更無師自通,學懂修理電器,其表兄曾俊隆說:「他兩兄弟非常聰明,甚麼電器也懂得修,經常將破爛的收音機修好賣錢。」 曾俊隆說,八五年時,黃俊欽只差半年,便可入讀大學。但為免加重家庭負擔,又有感家鄉落後,難有發圍,便帶同還未唸完初中的黃光裕,北上創一番事業:「他們走時,帶着一堆修好的舊電器,好像說是用作路費的。」 兄弟班於內蒙做了一年貿易生意,賺不到大錢,八六年尾遂轉到北京發展,於珠市口東大街頂了一間叫國美的國營時裝店來經營,可惜兩個大男人粗手粗腳,生意麻麻。 擺空紙箱扮有貨 後來黃光裕留意到,街上的電器店其門如市。做生不如做熟,便毅然決定改賣電器,將店易名為國美電器。住在附近胡同裡的老居民憶述:「國美的店好小,不夠一百平方米,最初生意不怎麼好。」 當時中國剛改革開放,他倆賣電器,既缺乏資金,亦無固定貨源。但如果售貨架上疏疏落落,又難吸引顧客幫襯,於是兩兄弟便在鋪內堆起空的紙皮箱,當有客人要貨,才拿着顧客的錢到供應商處買貨;甚至有說兩兄弟最初是靠走私電器進口,才掘得第一桶金。 曾訪問過黃光裕的北京記者說:「我們曾直接問過黃光裕,他沒有直接否認,只強調自己沒有責任弄清貨源。我想,算是默認吧。」 關 於黃光裕未經證實的傳聞,沒完沒了:有說九三年兩兄弟鬧分家時,曾發生手下對峙事件;他旗下的地產項目,亦曾發生打人事件。該記者說:「○一年底,黃光裕 發展的鵬潤家園有業主嫌車位月租六、七百元太貴,就胡亂泊車,更與保安爭執。後來這個業主被人打傷,但兇徒出入屋苑時,電梯的保安攝錄機卻碰巧關了。」 只信錢和權力 「他自卑出身寒微,完全不信任下屬。」一前國美員工如此形容黃光裕。他說老闆不肯下放權力,就算小小的原子筆、A4紙都要由北京總部採購。 事實上,國美集團的權力核心就只有黃光裕及其妻杜鵑,北方的生意自己看管;華東的交給妹妹黃秀虹;私人的房地產業務則交予妹夫張志銘;連跟在身邊的高層如採銷中心總經理李俊濤,都是黃光裕一手從家鄉帶出來的人。 他回鄉也甚講排場,其表弟婦說:「起碼八、九個保安跟在後面,逗留兩小時便走,說不到兩句話。」 五十億轉戰房地產 重把國美注入上市公司套現後,黃光裕趁近來大陸房地產股在港紅火,又滿肚密圈籌劃最新發財大計。 去年初他的私人公司用八億多元人民幣,買下兩幅位於北京豐台區、面積三十五萬平方米的地皮,打算建商廈、商場及會議展覽中心。該公司總經理禹晉永當時一時心直口快,洩露黃光裕的上市骨水大計,說公司考慮把物業項目以房地產基金形式上市。「公司從來沒有把房地產作為商業去看待,房地產只是我們投資的品種。」「幹一把就跑掉了。」結果去年九月,黃光裕親自把禹氏炒掉。 黃光裕近來動作頻仍,既在北京發展了國美第一城、明天第一城等地產項目。上週三,他又宣布入股北京中關村,加上早前囤積的地皮,看來去年中傳聞黃光裕有意籌集五十億元人民幣的地產上市大計,已進行得如火如荼。 內地消費股升過龍 最近半年,市場拋出內地經濟高速增長的願景,國內消費股發惡狂升,幾乎只要打正大陸做生意的旗號,股民就急急奉上真金白銀。不少國內零售商,亦趁市旺紛紛來港上市,如在內地經營百貨店的金鷹商貿(3308),今年三月招股,最終竟挾逾三百倍超購之名上市。 而上市不足半年、同樣做百貨生意的百盛商業(3368),現價已較招股時勁升一點六二倍,單計最近三個月,升幅已達七成六。散戶愈買愈旺,其實不少基金公司已在高位出貨大賺一筆,如原先持有逾一成聯華超市(980)股份的摩根大通,在年初開始大手減持,二月中就以高價沽掉近一百四十萬股,持股量減至不足半成。 東亞銀行總經理兼投資銀行處主管李繼昌提醒股民:「最近內地消費股升勢已過火位,中國係愈來愈多有錢人,但係唔係全部富起來呢?係唔係咁一面倒呢?」 事實上,個別國內零售股,市盈率已升逾五十倍,接火棒者,隨時損手。 |
|
||||||
長久以來,監管兩電的工作屬於經 濟局的範疇。2007年,曾特首重組各政策局,將監管兩電的工作歸入環境局。當時政府與兩間電力公司正就2008年後的監管模式進行談判,由環境局局長主 力負責談判,顯示政府有意藉着環保政策讓兩電多賺一大筆。 自1994年起,中電先後引入核電、水電(蓄水抽能系統)和以天然氣發電的機 組,這方面的裝機容量達到4,480兆瓦。再加上青山發電廠有兩台機組(合共1,354兆瓦)可以使用天然氣發電,數字便達到5,834兆瓦,佔總裝機容 量8,888兆瓦的66%之多。中電在夏季的系統最高需求量不過是6,000多兆瓦,只要公司取得足夠天然氣供應,自然可以大幅度降低使用燃煤機組的比 例。 至於港燈,早於2001年在南丫島填海興建天然氣發電廠,原本打算興建六台機組,但至今只得一台335兆瓦機組投產。連同改裝其他機組 轉用天然氣,港燈的燃氣機組裝機容量共680兆瓦,佔總裝機容量3,736兆瓦的18%,遠遠低於中電的比率。 因此,若比較兩電的污染物排 放量,港燈的情況理應較中電嚴重。但由於中電從海南島獲得的天然氣供應低於原先估計(不知責任誰屬),故此近幾年增加使用燃煤機組,令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急 增。在新的管制計劃協議下,中電的排放量若超出限額便會受罰、被扣減回報率。公司於是向政府提出一個耗資90億元的減排大計,為部分燃煤機組安裝煙氣脫硫 系統。另外,中電還準備耗資70億元在清水灣海面興建風力發電場,為已經過多的備用容量再加添200兆瓦。
由2006年至 2010年,中電的裝機容量維持不變,仍然足以滿足系統最高需求量。這四年間,本地售電量增長不足5%,每年增長只有1%左右。電力需求增長放緩,市民和 企業較以前更注重節能減排,本應是一件好事。可是在「利潤保證」計劃下,市民和企業愈是節能,電力公司的電價便會愈高。當電價上升促使市民和企業加倍節 能,電力公司的電價便會更昂貴。2006年,中電的固定資產總值是732億元,以13.5%至15%的准許回報率計算利潤,准許利潤大約100億元。到 2010年,公司的固定資產總值上升至877億元,四年間上升了20%,每年增幅接近5%。倘若趨勢持續,到2013年固定資產總值便突破1,000億 元。以現時約10%的准許回報率計算利潤,准許利潤重返100億元的水平。由於兩電的准許利潤是和資產值掛鈎,當售電量增幅追不上資產值增幅時,每度電要 承擔的准許利潤便愈高,基本電價(包含准許利潤)的增幅亦愈高。正因為政府官員早已批准2008至2013年合共接近400億元的「發財」計劃,中電自然 「闊佬懶理」,不斷擴大資產值和調高電價。近月澳洲政府通過潔淨能源法案(即碳排放稅),中電要為在當地投資的燃煤發電機組減值約20億元。在香港,中電 不單毋須為天然氣供應失準,要額外使用燃煤機組而承擔財務責任,更可以藉着安裝減排設施而賺取更多利潤。最離譜的就是耗資90億元安裝的燃煤機組減排設 施,到2020年便可能因為煤電的比例大幅下降至一成而報廢。到時,又不知由誰承擔減排投資失誤的財務責任?
林本利曾任教 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2012-1-12 NM
2008年1月,特區政府與兩電簽訂新的管制計劃協議,將電力公司的准許回報率與環保表現掛鈎。當時環境局局長邱 騰華強調,《空氣污染管制條例》的罰則欠缺阻嚇力,故此政府在新協議中引入更高罰則。兩電的排放物若超出環 保署訂定的上限,准許回報率可以被扣減最多0.4%;若排放低於上限,則可享有最多0.1%額外回報。
由於新協議將准許回報與環保表現掛鈎,兩電自然大條道理提出減排「發財」大計,藉此賺取超過10%的准許回報。 但我們若仔細分析這些與減排有關的投資計劃,絕大部分都是沒有必要的。
中電早於20年前,已經計劃透過購買核電和在龍鼓灘興建八台新的天燃氣發電機組,藉此降低本地的二氧化硫(SO2)排放量。當時中電為了購買核電和引入天然氣發電,耗資數百億元興建新電廠、輸電網絡和輸氣管道,准許利潤由1991年的40多億元倍增至1998年的80多億元。此外,中電還花費金錢將兩台合共1,354兆瓦的燃煤機組改裝成能夠以天然氣發電,方便大量使用天然氣。
到1996年龍鼓灘發電廠正式投產後,中電的備用電量急升,政府要求中電押後部分機組的投產日期。中電的回應是 公司早已和內地供氣公司簽訂購氣合約,不能減少購買和使用天然氣,最後只願意押後最後兩台機組的投產日期五 年。
到2003年,中電又突然大幅度調低天然氣發電的比重,同時大幅度調高燃煤發電的比重,每年消耗燃煤量大幅上升 近一倍,中電的解釋是海南島的氣田產量低於預期。中電增加使用燃煤發電,自然令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增加,令空 氣質素下降。中電於是向政府提出要為青山發電廠大部分燃煤機組安裝脫硫系統,預算資本開支90億元。
按照管制計劃協議,中電的發電機組折舊期是25年。在1982年正式投產的青山發電廠,機組在2007年開始折舊期陸 續屆滿,賬面資產值變成零,不能再賺取準許利潤,本應可以大大減輕用戶的電費負擔。可是環境局卻在2008年批 准中電安裝脫硫系統,讓中電可以擴大資產值90億元,每年多賺9億元。政府否決中電在香港境內興建液化天然氣接 收站去補充氣源,要求中電繼續向內地購買天然氣。但根據報導,從深圳引入天然氣,相關管道及改裝機組的投資 金額超過30億元;中電還說新氣價是舊氣價的兩至三倍。到底政府要求中電向內地購氣的方案是否符合經濟效益,有關官員有必要澄清。從立法會的文件顯示,中電若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的燃氣機組,而非大幅度增加使用燃煤機 組,青山發電廠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根本不會超標。即使青山發電廠排放量超標,中電各發電廠的總排放量,依然在 排放限額之下。由此可見,減排策略明顯是電力公司的發財大計。1990年代中電提早興建龍鼓灘發電機組和提早購 買天然氣,令用戶多付數十億元電費。現在又因為海南島氣田提早幾年耗盡而減少使用燃氣機組,要用戶支付巨額 金錢為燃煤機組安裝減排系統和興建新的天然氣管道和相關設施,天然氣燃料費更會大幅上升兩倍至三倍。這一切 的投資失誤,中電的股東不單毋須承擔財務責任,還可以藉此多賺一大筆。如此管制計劃,只會助長電力公司魚肉 市民。(更正:上期提及中電的水電,應為「抽水蓄能」糸統。)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http://blog.yahoo.com/pollyho2002/articles/659120/index
在中國農曆新年, 人們喜歡說好聽的說話, 最流行的是"恭喜發財", 也即是說這個民族最渴求的東西是錢.
中 國人可能窮得怕了, 最怕就是無飯開, 見了面, 外國人會說 Hi 你好嗎? 中國人說的是你食了飯沒有. 這是帶有慰問, 關心的意思. 想深一層, 你這樣問難道說我沒有錢開飯嗎? 說回"恭喜發財", Polly 不是清高得不要開飯, 不想發財, 不想多錢, "恭喜發財"並沒有甚麼不妥. 只是除了發財, 應該有其他相同重要的東西. 較多人說的是"身體健康, 龍馬精神", 但往往是排在"恭喜發財"之後.
其實 Polly 想要達到的是"財務自由", "身心自由", 當然資產及身體缺一不可.
有 人留言說 Polly 的資產增長很快, 其實仔細一看就知道財務表是虧本的, 更不說用計上通脹. 另一半也由滿心期待, 變成失望, 不欲繼續月供股票而想儲錢買磚頭. Polly 也沒有十足十的信心月供數年後一定會成功, 但是這幾年若是買了磚頭, 加上槓桿效應, 增值會跑贏月供股票許多, 這當然是有風險的. 另一半在想樓價下跌三成, 可能會買一層樓收租用, 而 Polly 自己則繼續不死牛, 且看日後發展如何.
周六,六合彩累積獎金一億五千萬;
周日,馬季開鑼,三T彩池累積獎金三千萬;
這兩天,全城狂訂蘋果新機,幸運訂到機者又可得到一筆小橫財。
如此多的發財機會真是人人都有機會發財,只要參與就可以。
只可惜,自己財運一向不佳,參與則有份,機會卻欠奉。
唯獨賽馬,尚可稍動腦筋,只是,今季開鑼,竟然一點熱情都沒有,真是奇哉怪也!
由此可見,人,是善變的!
又到京東發財報曬成績單的日子了。這一次,京東集團CEO劉強東成功向公眾展示了作為CEO頗為繁忙的一天。
就在5月7日因為李克強總理一杯咖啡而走紅的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上,劉強東今天一早請了不少人喝了杯奶茶。
JD+智能奶茶館位於中關村創業大街顯然位置的奶茶館終於在5月8日早上正式開門營業後,除了劉強東和有奶茶妹妹章澤天,5月8日資本總裁徐新、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也成為最早一批客戶。
當然京東方面想要強調的並不是奶茶,而是智能。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JD+智能奶茶館其實是京東智能集團旗下的經營實體。按照京東的規劃它不僅會成為京東JD+孵化器的落地窗口之一,同時還將承載智能新品首發、路演、體驗,創業者交流、融資洽談、行業權威信息發布等活動。
為此,5月8日,JD+智能奶茶館展出了一系列優秀的智能產品,包括能夠通過京東微聯APP進行互聯互通的智能水杯、智能豆漿機、智能體脂秤等,以及貓王收音機和來自科大訊飛的識別率高達99%的訊飛人臉識別系統和能聽會說、能走會跳的訊飛小柔機器人等產品。
事實上,給奶茶館開幕之前,劉強東還抽空去給途牛站臺。
JD+智能奶茶館開業現場
5月8日,途牛對外宣布獲得總計5億美元的投資。
而根據協議條款,京東將投資總計3.5億美元用以認購途牛股份,其中包括2.5億美元現金以及向途牛提供1億美元資源及運營支持,包括途牛獲得京東旅行-度假頻道網站和移動端的5年免傭金獨家經營權,在該頻道獨家銷售打包旅遊產品、郵輪、景點、簽證、火車票以及租車等產品及服務;途牛同時將成為京東機票和酒店業務的優先合作夥伴。
上述交易完成後,京東將成為途牛第一大股東,占途牛27.5%的股權比例,並獲得一席途牛董事會席位。預計該交易將於2015年第二季度完成。
由於正好是京東發財報的日子,5月8日的晚些時候,劉強東還得在北京參加財報電話會議。
劉強東和章澤天
按照京東5月8日發布的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2015財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這一季度,京東的交易額和收入分別同比增長99%及62%,訂單量同比增長76%,而過去12個月累計的活躍用戶數首次突破1億人,達到1.052億,同比增長90%。
2015年第一季度,京東交易總額(GMV)為878億元人民幣(約142億美元),同比增長99%。其中,第三方業務同比增幅達到185%。
在具體銷售品類,2015年第一季度,京東非3C類商品(日用商品及其他品類商品)的交易總額占總交易額比例較2014年同期的39.1%躍升至49.4%,與3C類商品幾乎均分天下。
2015年第一季度,京東凈收入為366億元人民幣(約59億美元),同比增長62%,高於此前的市場預期。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第一季度,京東完成訂單量為2.272億,較2014年同期的1.293億猛增76%。其中通過移動端渠道完成訂單量約占總完成訂單量的42%,較2014年第四季度36%的占比率再上漲了6個百分點,而同比增幅高達329%。
相比2014年一季度38億元人民幣的凈虧損,2015年第一季度公司凈虧損為7.102億元人民幣(約1.146億美元),而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2015年第一季度凈虧損為2.056億元人民幣(約332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