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在投資股票時往往輸多贏少 財務自由瘋子
http://blog.yahoo.com/_57YOXEDKUPRE2DCDJ45Y5HIMRM/articles/579372/index
瘋子長線投資己經有5年, 成績不好.
主要原因是國壽帳面虧損有-33%, 中國動向 -53%, 建行 -6.8%
月供股票的平均成本法也好不到哪.
老實講, 沒有資格和大家談什麼投資.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如下:
要成為一位成功的投資者,必須要有耐性和紀律,還要嚴守投資策略。
許多投資者都「心裡明白」,聚焦於低市盈率、低市賬率、低市現率( Price-to-cashflow)和低市營率( Price-to-sales)的投資策略,較聚焦於高估值率的策略更優勝。
投資世界中最令人費解地方,就是為何很多基金經理會跑輸主要指數,又為何散戶在投資股票時往往輸多贏少?
從數字上來看,機構投資者的表現有時落後於主要指數,因為在計算投資回報時,還要計入交易費和管理費等成本。
至於散戶賺不到大錢、甚至輸錢的原因,歸根究柢就是缺乏紀律和耐性.
他們慣常挑選「時興的股票」,而捨棄了「穩打穩紮的股票」.
因為他們覺得後者投資乏味,兼且難於在短時間內搵到大錢。
此外,最受散戶歡迎的股票,往往在媒體的曝光率較高,儼如明星股。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明星股: 2000年有科網股, 2006年有地產股,而 2008年有商品股,這些板塊的股價均曾經被推上很高的水平,可惜到頭來還是讓一批投資者失望而回。
為甚麼這些明星股最後都掉了下來?理由很簡單,此類股票的價格均被推高至不合理的水平,同時持有這些股票的投資者,憧憬著股價可以漲到「天價」,可是這種想法都是建基於盼望、貪婪和不切實際的幻想。
我要強調一點,與基金經理比較,散戶在投資時其實少了許多掣肘。基金經理被「每月成績」框住,比方說在 1997至 2000年這段大牛市期間,如果基金數月的表現欠理想,恐怕會引發一波贖回潮。
所以,在瘋狂的牛市下,基金經理有時候會迫於吸納哪些「狂飆」的股票,並放棄了以價值行先的投資策略,可謂知易行難。
作為散戶,我就不必擔心股票投資表現暫時跑不贏大市。我這樣說是為了帶出一個訊息:就算散戶不是財雄勢大,長線而論也有機會爭取到上佳成績,但大家必須有耐性和紀律,並嚴守以價值為本的投資策略。
既然聚焦於低市盈率、低市賬率、低市現率、低市營率和高股息率的投資略策較勝一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必理會欠缺現金流、低盈利和沒有紅利的資產,諸如是商品、貴金屬、藝術品和收藏品等等?
從很長遠的角度來說,能產生收入的投資,自然會勝過「沒有生產力的資產」。然而,在中央銀行狂印銀紙的情況下,利率偏低,造成機會成本不高,這將會吸引一些投資者持有未能帶來現金流的資產。
所以,在牛市的日子,增長型股票會跑贏聚焦於以價值為本的投資策略;而在貨幣通脹高企的日子,未能產生收入的資產如商品、藝術品和收藏品,表現或許會優於金融資產。
不過,投資者如果把全副身家投放於未能帶來收入的資產,他們所承受的風險肯定會高很多。
由於投資者情緒現時過度高漲,故此我對環球股市投資環境仍抱持審慎態度。
對於持有極大比重股票的投資者,我的建議是分階段減持套現。
*****
後記:
跟據瘋子5年投資經驗, 真正可以在股市賺錢的人只有一種.
就是在股災出現的時候. PE < 10 or PE = 7 - 9 之間 , 而不是平時買股票的人.
例如: 2008 - 2009 金融海嘯 (恆指: 10600 點) ; 2011/ 10 歐債危機 (恆指: 16000 點)
要成為一位成功的投資者,必須要有耐性和紀律,還要嚴守投資策略。
耐性 = 等待 PE 7 - 9
紀律 = 平時儘量少買股票, 杜絕手痕. (除左短炒
)
策略 = 嚴守 「三柱投資法」 (Mabochi 攻、 守、 備 投資策略)
養精儲銳,他朝必定東山再起。
山頂樓皇居屋價,天才瘋子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12/blog-post_37.html
巴黎:
不知何故,有很多投資專欄時常標榜幾時幾時避過大跌市。
筆者覺得奇怪,這有什麼值得吹噓呢?先父次次都避過股災,因為他從不買股票,而股神只有73年那次避過,次次大跌他也陪跌。
筆者從未見過一個在股災時無股票的人會是真正投資好手。用價值投資角度看,大跌市不是用來走避,而是上天給機會閣下扭轉乾坤,創造財富!
每次大跌市,最重要工作應是衡量市場那支股票的內在價值較自己手上的股票更吸引,趁此機會轉股。只要看看股神股災時賣了什麼、買了什麼股,就會明白這顯淺道理。
反過來說,股市大升,也不應像一些專家酸溜溜整天唱黑天鵝,或像怨婦天天花時間寫文章彈甲彈乙股,而不探究尋寶,這些行為對自己荷包有乜用呢?尊重市場丶對手,就是尊重自己。
升市亦會有滄海遺珠,可以把同等價值股轉到價格更便宜的股票,例如AH差價股,想賺差價首先要問那價低的股票H股的內在價值,若H價是10元,內在價值只值5元,即使A股是20元,這多出的10元看似可能的上升AH差價,最好諗也不要諗,反而要感謝H股無勁跌而輸大鑊。
瘋子也得要尊重,瘋子把A股抄高五成,如果條氣唔順是可以沽空賭它一把,沽空才是真正劍客所為,市場是很公平,如果認為市場錯,有大量的工具可作買賣,沒有Guts做交易,便莫打份成專家。
瘋子只炒仍然價低的內銀,或業績將會勁升的證卷行,筆者看到昨天卻有二百多隻細股跌停板,何其聰明的瘋子!天才的瘋子!
上天每日也給機會每一個人,比如內銀建H,今天股價較一年前還低,如果按2014年盈利計,PE更是歷史低位5倍,只要維持35%派息率,2015年仍然有6.7厘,山頂樓皇居屋價,感恩也來不及,還有什麼好怨呢?
電影《你好,瘋子》遇冷 話劇改編電影"冰火兩重天"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1-19/1071402.html
原標題:話劇改編電影,冰火兩重天

電影《你好,瘋子》劇照看上去仍有一些舞臺劇的感覺
上映大概兩周後,電影《你好,瘋子》在北京已經沒有影院放映了,全國排片率也僅為0.2%,僅僅1500萬元的票房成績很難再有突破了,虧本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話劇改編電影,因為《夏洛特煩惱》的爆紅而被人們看好,然而,“瘋子”遇冷,是否又為這個剛剛萌動的市場澆上了一瓢冷水呢?
戲劇電影熱,“瘋子”卻冷
“在一個單一空間里,能夠講述一個這麽豐富,情節如此曲折的故事,又是個喜劇,當時我就覺得可以搞!”回憶起2014年在劇場看到這部戲的情景,電影《你好,瘋子》制作人殷樂現在依然很激動。
隨著電影產業近些年的迅速升溫,整個行業對“好故事”呈現出饑渴的狀態,在掃蕩了動漫、遊戲、網絡小說之後,IP熱不可避免地燒到了劇場。開心麻花總經理劉洪濤說,從近幾年的表現來看,話劇改編電影已經成為電影尋找題材的路徑之一。
殷樂當時在國話先鋒劇場看到饒曉誌導演的《你好,瘋子》時,開心麻花的《夏洛特煩惱》還沒有上映,他只是憑著直覺看到這樣一個能讓現場觀眾爆笑的黑色幽默劇,是可以改編成電影的,“喜劇本來就是電影市場的主流,再加上我以前還做過根據漫畫改編的電影《李獻計歷險記》,當時就想自己投資500萬元做個小成本影片搏一把。”
不過,隨著《夏洛特煩惱》的走紅,市場越來越熱,《你好,瘋子》吸引了更多投資加入,最終的制作成本被擡高到1500萬元,再加上1500萬元的宣發預算,大家都在期待一個新的“爆款”誕生。
在《你好,瘋子》上映前一個月,由同名話劇改編的電影《驢得水》再次證明了好故事的力量是無窮的。這部投資約1500萬元的影片,最終票房為1.73億元,票房收益率為476%,是2016年票房收益率最高的國產影片,將一系列十億大片遠遠甩在身後,被稱為“賺錢王”。這讓殷樂對《你好,瘋子》的前景更加充滿信心。
走進影院,甩掉“話劇腔”
“雖然是電影,但是演員的走位感覺還是話劇調度,有些表演在話劇舞臺上是必須的,但在電影中看來就有些過火了。”一位觀眾在看完電影《驢得水》後評價說。《你好,瘋子》上映後,同樣有不少觀眾表示,影片話劇色彩依然很重。
無論是《驢得水》里的導演周申、劉露,還是影片《你好,瘋子》導演饒曉誌,其實都在極力擺脫作品中的話劇腔。饒曉誌說,他首先確定的就是絕不能拍成把話劇搬上銀幕的電影,“從籌備開始,我就刻意去打破自己的慣性思維、敘事方式,首先在文本上做了最大化的區別,可以說舞臺劇劇本和電影完全不一樣。”
話劇《你好,瘋子》大概在全劇進行到百分之八十的時候,揭開了最重要的謎底,而電影則在進行到百分之六十的時候就把謎底拋了出來。影片《你好,瘋子》改編幅度之大,連殷樂都沒有想到,“我在劇場看到的是一個黑色幽默劇,但最後呈現在大銀幕上的卻是一部燒腦的驚悚懸疑片。”
對“話劇腔”的質疑,話劇制作人傅若巖認為,話劇《驢得水》和《你好,瘋子》都是商業性與思考性兼具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後依然保留了這些特質,與現在市場上的大多數電影相比顯得更有深度,讓觀眾不太適應才會覺得有些特別,而並非真正的“話劇腔”。
改編版權費上漲三到五倍
“我是饒曉誌的粉絲,他的話劇改電影肯定要來看的。”齊小姐聽說電影《你好,瘋子》上映後,第一時間就邀請朋友一起來看。
“《你好,瘋子》雖然最後的票房連宣發成本都沒有收回,但這次失敗並不會影響我們向劇場尋找IP,畢竟話劇背景還是可以為影片票房加不少分的。”殷樂認為,《你好,瘋子》票房失敗的原因與話劇改編無關,相反話劇粉絲還貢獻了不少票房。
分析《你好,瘋子》遇冷的原因,影片質量問題首先被排除。雖然這部影片最終投資只有1500萬元,但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卻是經得起推敲和實踐檢驗的,甚至有人稱之為2016年最佳影片。豆瓣電影上,《你好,瘋子》的評分是7.1分,被認為好於57%的懸疑片。殷樂和他的同事們認為,這次票房失敗更應該從宣發方面進行反思,“選擇新年檔期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影片驚悚懸疑的風格在新年檔期尤其不受歡迎。”正是因為選錯檔期,宣發不得力,該片上映第一天排片率就只有7.2%,第二天就變成了4.2%,而一部影片要想達到一定影響力,至少應該有15%的排片率。
不過,殷樂認為現如今的結果並不會影響話劇IP在市場上的走紅。據他了解,現在行業內還有多部話劇改編的影片在籌備中,“以前我買小說改編電影,話劇版權都是贈送的,現在一部話劇的電影版權費要比幾年前至少上漲了三倍到五倍。”
至樂匯是話劇行業比較早嘗試戲劇電影聯動的團體,今年還有《破陣子》等多部話劇改編電影在籌拍中。至樂匯負責人孫恒海認為,電影投資者向劇場尋找IP,對當下戲劇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中國戲劇現在有一個誤區,不講故事、沒有文本性。現在,看到好故事吃香,會讓更多創作者老老實實講故事。”但他同時也提醒同行不要浮躁,話劇改編電影還需要依靠一個成熟的體系,才能孵化出成功的項目。
造車20年 李書福從“汽車瘋子”到“逐夢人” | 人物
和10年前相比,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用“汽車瘋子”來形容李書福了。這並非因為他不如以前那般“瘋狂”,而是因為,很多之前被認為瘋狂的說法和做法,最後都變成了現實。
1997年,政策對民營企業造車尚未打開閘門,李書福“造汽車”的夢想在世人看來就是癡人說夢,但他沒有放棄。5年後的2002年,李書福正式獲得政策“準生證”,成為民營造車第一人。2002年,當李書福在內部會議上說出想要收購沃爾沃時,連內部人都認為他“瘋了”,8年後,他排除萬難正式將驕傲的“北歐公主”迎娶進門。
李書福曾經的夢想是“造奔馳那樣的汽車”,但技術上白手起家的他,剛入行時只得庖丁解牛,拆了花上百萬買來的奔馳轎車學習和模仿。後來,他入股戴姆勒汽車集團,成為後者的第一大股東。
根據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吉利汽車”,0175.HK)8月22日發布的上半年財報,2018年上半年吉利汽車營業收入達到537.1億元,同比增長36%;歸屬母公司凈利潤66.7億元,同比增長54%,為自主品牌最賺錢的車企。
與此同時,上半年吉利汽車總銷量76.7萬輛,同比增長44%,成為國內市場上銷量排名前三的品牌。
剛入行時,李書福說自己最大的夢想是“讓中國車走遍世界,而不是讓世界的車走遍中國”。大家都覺得,這簡直就是一場遙不可及的臆想。但眼下,吉利造汽車已經開始進入東盟國家,並計劃在下一步進軍歐洲以及美國等主流市場。

我不是汽車瘋子
李書福那句“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一個沙發”的經典判斷句式,在業內廣為人知。當時,這句話引發了很多非議,很多年之後,人們依然樂於“舊事重提”,以此撫今追昔,談論吉利汽車20年來飛躍式的變化。
但李書福自己已經不太愛提及這句話,他曾在多個場合解釋過當時說這句話的背景和原因,並強調將此話簡單理解成為“李書福認為造汽車很簡單”,是不合適的。
在進入汽車行業之前,他先後五次創業,人生的第一桶金,來自於幫人拍照。老一輩的臺州人還依稀記得這樣的一幅畫面。1982年的浙江省臺州路橋區李家村,崎嶇不平的土路上,常見一輛破舊自行車上載著一個戴草帽的男孩,他走街串巷為別人照相賺錢,並承諾不喜歡不要錢。在那個月工資最高不過50多塊的年代,李書福一年下來竟賺到了2000元錢,他很快就用賺來的錢開了一家照相館。這是他的第一次創業,那一年,他僅有20歲。
在改革開放的大浪潮中,李書福大膽嘗試各種市場機會。從照相館到冰箱制造、裝潢材料、生產摩托車。敏銳的市場嗅覺加上踏實肯幹的態度,李書福幾乎每進入一個行業都能獲得成功。1989年,他的電冰箱廠產值已經超過幾千萬元。一天產量達到600到1000臺,外來拉貨的車子排著長長的隊伍。但一擁而上的模仿者讓他感覺到無奈,並被迫轉戰新的行業。
後來,李書福將目光瞄準了汽車。在那個年代,民營企業還沒有被批準進入造車領域,市場上的玩家都是國有企業。汽車遠未進入普通家庭,一輛價格超過20萬元的桑塔納,還需要找關系才能買到。但是 “在美國,一年的工資收入可以買兩輛轎車。而在我們中國十年的工資收入,還買不到一輛轎車,所以這個轎車普及不了”。李書福想,如果能造出5萬元左右的車,那一定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同時,“我認為汽車是一個高度全面和複雜的業務,人們無法輕易進入這一行業並破壞整個格局”。這兩大因素讓他決意投身於汽車行業。
尚未“下水”的李書福在當時並不十分清楚汽車行業的壁壘究竟有多高,挑戰有多大。但和前5次創業一樣,一旦想到,他就開始了行動。有人嘲笑他,一家民營企業竟然也來造車。李書福不服氣:“汽車不就是四個輪子加一個沙發嗎?”此話一出,人們更是引以為笑談。“汽車瘋子”的名號慢慢流傳開來。
但他並不在乎外界的看法,“我學習很認真,天天看新聞聯播,看奧巴馬在說什麽,天天看汽車工業到底怎麽變”。他後來不止一次地說,吉利進入汽車行業的時機是最佳的,“早一年不行,晚一年也不行”。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在吉利之後,市場還經歷了一場民營企業“造車熱”,奧克斯、美的等企業都跨界進入汽車行業,但莫不鎩羽而歸。
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
李書福天生腦子靈活,自己不會造,就先從模仿開始,靠榔頭和手工硬是“打造”出第一輛吉利豪情轎車。而真正讓他感受到壓力的是沒有“準生證”。李書福曲線救國,想了很多辦法最後成功收購了四川德陽的一家客車制造企業,並用收購來的客車資質進行生產。
嚴格來說,這並不符合規範。吉利要發展,不可能永遠靠打擦邊球。當時的李書福,在汽車行業的投入已經達到十幾億,他對外戲稱,已經“把身家性命都搭上了”,但在如何拿到生產資質這個問題上,他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等待。2001年,中國汽車產業政策從目錄管理過渡到公告管理,李書福趕緊將吉利的兩款新車的改進車型,上報給國家相關部門,希望進入新一期的《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之中。
他對政策的松動充滿期待,但結果讓他再度失望。“當別人在《公告》刊出當天告訴李書福,吉利被排除在目錄之外時,他甚至沒有勇氣自己拿起那張刊登《公告》的報紙”,《中國企業家》當年的一篇報道寫道。但他依然沒有想過放棄。當時,浙江省內有家企業想要收購吉利,雙方來來回回談了好幾次,最終李書福並沒有賣。“吉利是有人想買,但我堅決不給,寧可失敗了,我都不會賣掉它。”他對著前來視察的時任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說:“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這句話至今仍然廣為流傳。
財經作家吳曉波談到生意人和企業家最大的區別,他認為,“善於發現並挖掘市場機會,因勢而動,逐利而行,對風險與收益精打細算”是一個成功的生意人需要具備的條件,而企業家會更專註於某項事業,並堅持不懈,有時候甚至還會有點不惜一切。
聽上去,在當時李書福已經有點“企業家”的潛質。“汽車瘋子”李書福在人們眼里開始從當年那個有點狂妄的門外漢逐漸過渡到十分執著和狂熱的“逐夢者”。
吉利最終在中國“入世”的前夜拿到了生產資質,李書福欣喜萬分。不過,當時的人對吉利造車的前景都表示悲觀。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誌在參加央視節目時說道:“我覺得李書福現在得到的還不是奶酪,他得到的只是尋找奶酪的權利。”他還補充到,有尋找的權利和能分到它是兩回事,那個後邊有可能還要經過十八層地獄的考驗還真說不定呢。
十余年後的2017年,吉利收購戴姆勒集團股權落定,並成為了對方第一大股東。當年對其前途表示擔憂的柳傳誌感慨,李書福買了沃爾沃,又成為奔馳大股東,是“為中國企業家長臉”。
如果按照柳傳誌的標準,在短短20年的創業歷程中,李書福為中國企業家長臉的遠不止收購沃爾沃和入股奔馳。從0起步,僅用了20年時間,吉利年銷量已經超過了120萬輛,銷售額接近3000億元,為民營第一家。通過海外並購和合作,吉利旗下已經有吉利、沃爾沃、領克,到倫敦出租車、寶騰和路特斯等多個品牌。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四大核心研發機構,僅研發人員已超過1萬人。除了在英國、馬來西亞等地擁有生產基地外,在白俄羅斯也有博越(ATLAS)的工廠,產品已經在東盟和俄羅斯等地銷售,並將於2020年進入歐洲市場。
前不久,《財富》世界500強出爐,上榜的6家中國車企中,吉利不僅是唯一一家民營企業,也是利潤率最高的一家。而在福布斯的全球富豪榜上,李書福成為了中國汽車行業的首富。
很多人想要知道,李書福成功的秘訣是什麽?在2013年11月吉利舉辦的一次分享活動中,李書福曾將自己多年的心得總結為二十四字“真言”:“追求理想、把握商機、堅持信念、不怕失敗、用心決策、凝聚力量”,為其成功的秘訣。
那麽,知道秘訣就可以複制成功嗎?在吉利完成對沃爾沃的收購後,有記者用類似的問題提問李書福,他回答道:怎麽複制?沃爾沃只有一個,吉利也只有一個。
因愛“蛇吞象”
雖然在汽車行業,海外並購並非新鮮事兒,但成功的案例並不多見。有並購成功者,此後在運營的過程中能夠如今日沃爾沃般成功者,也並不多見。
吉利收購沃爾沃時,後者在全球的銷量僅為37萬輛,而到今年,沃爾沃全球銷量有望超過60萬輛。在福特旗下,沃爾沃在2008年面臨巨額虧損,而被吉利收購後,今年上半年,沃爾沃創造了史上最佳表現,營業利潤達到78億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59億元。其實在並購沃爾沃之前,吉利還收購了澳大利亞DSI自動變速箱公司,並完成了對英國倫敦出租車公司的收購,但這兩起並購並未給吉利的發展帶來立竿見影的飛躍,在業內引發的關註也遠不如收購沃爾沃那樣高。
吉利收購沃爾沃受到廣泛關註,不僅因為這是當時中國車企最大手筆的海外並購,還因其中折射出吉利“蛇吞象”的隱忍和不畏一切困難的執著,以及李書福敏銳的嗅覺與極具東方哲學的管理智慧。
2002年,吉利剛剛拿到轎車生產資質,李書福在一次內部會議上首次談及想要收購沃爾沃,當時與會的楊健、安聰慧等高管都驚呆了。雖然彼時沃爾沃汽車“委身”於福特旗下,但整個20世紀,沃爾沃在全球範圍內都享有與寶馬、奔馳、奧迪齊名的品牌聲譽。吉利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企業,想要收購一個舉世聞名的豪華品牌,無異於天方夜譚。
但李書福當時就曾斷言通用、福特都會破產,福特最終會選擇出售沃爾沃。當時被認作的“狂言”,幾年後卻一一應驗。當福特計劃瘦身,並在“one Ford”的戰略之下,開始為旗下包括沃爾沃在內的資產尋覓買家時,李書福就已經準備好了。
自2007年起,吉利就開始了內部轉型,以期能在並購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加分。一開始,福特根本沒把這個實力與沃爾沃懸殊的追求者放在眼里,但李書福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登門,最終獲取了對方的好感和信任。雖然獲得了福特方面的認可,但在當時,沃爾沃的員工以及工會對於“吉利”這個在國際市場上幾乎毫無影響力的中國企業,能否帶領沃爾沃走向光明,依然充滿了不信任感。
在收購準備接近尾聲之時,李書福第一次與工會會面,有工會代表用略帶敵意的話語問他,你能否用一句話來說明為什麽要買沃爾沃?李書福大聲說:“I love you!”當時就獲得了對方的好感。後來李書福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主持人問他,這個答案是此前就準備好的?李書福回答:“我一直這樣想的”。
李書福對沃爾沃愛之深,在這場長達幾年的並購馬拉松最終落下帷幕時,他哭了。2010年3月28日,在英國倫敦的他低頭將桌上半米高的文件一個個簽字完畢,他趴在桌上一動不動。隔了許久,到了需要與杭州吉利總部連線的時候,李書福擡起頭來,時任吉利控股集團CFO的尹大慶發現,李書福的眼淚像斷線的珠子一樣跌落。
在2010年初,吉利並購沃爾沃進入最艱難的談判階段時,李書福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願意選更自由的職業:記者、律師、詩人、作家、畫家、歌唱家。”
早年的李書福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寫詩填詞。他曾經這樣寫道:“人在旅途,誰知前方有多少條路,酸甜苦辣早已留在記憶深處。清晨日暮陽光星光為我引路,春夏秋冬希望就在不遠處。不低頭不認輸,擦幹淚堅持住,該受的苦我來受,該走的路我清楚。”這段文字後來還被譜成了曲,由歌唱家陳琳演唱。
“放虎歸山”
當時有人以“蛇吞象”來形容這場跨國並購,李書福不以為然:“蛇就是蛇,象就是象,蛇永遠也吞不了象。”他也不願意用父子來形容吉利和沃爾沃的關系,而是選擇適當的“疏遠”,吉利就是吉利,沃爾沃就是沃爾沃。
在收購沃爾沃後的一次演講中他說:“在新的所有權框架下,我們需要科學管理,最好的辦法是把沃爾沃‘放虎歸山’。”這句話讓時任沃爾沃汽車瑞典公司總經理安德斯·古斯塔夫森印象深刻,不僅形象,更重要的是“這種話西方企業家說不出來”。他覺得李書福講哲學多於講商業,“是有內在驅動力的商人,不局限於賺錢”。
雖然在當時,李書福與沃爾沃的管理層在產品定位等多個領域存有分歧,但李書福依然遵循著自己的承諾。“我只要大方向是對的就好。”他不止一次地說,“他們(沃爾沃的管理團隊)比我懂得多,如果不懂裝懂,那就是危險。”在對外接受采訪時他也多次提到,“沃爾沃是一棵大樹,我們並不是想要挪動它,經常給它澆澆水、松松土就好”。
李書福在對待沃爾沃這個被收購的品牌時表現出來的謙遜和平等,以及後者良好的發展狀況,徹底打消了沃爾沃對吉利的“防備”和觀望,雙方的合作也步入深水區。在吉利收購沃爾沃後不久,吉利在沃爾沃瑞典總部所在地哥德堡建立了歐洲研發中心(CEVT),為吉利即將推出的新品牌領克以及沃爾沃聯合開發CMA模塊化平臺架構。
李書福的思路很簡單,汽車是一個規模制勝的產業。沃爾沃有很多非常先進的技術可以為吉利所用,而吉利在成本控制、本土化采購方面,可以為沃爾沃帶來優勢。另外,二者在產能上也可以進行配合,比如沃爾沃的歐洲工廠,下一步就將為吉利領克代工生產新車,助力吉利進入歐洲市場。
李書福有強烈的危機感和合作意識,同時他又有著孩童般的意趣和幻想,每一個前瞻性的汽車技術,他似乎都感興趣,比如自動駕駛、飛行汽車。此前,吉利宣布正式收購美國飛行汽車公司,李書福表態要讓“汽車在天上飛這個夢想變為現實”,當時也有人笑話他,但如今,吉利宣布其飛行汽車將在2019年上市。他說,他要造一種車,世界上還沒有的。“你坐到這里,車子會自動開過來;你說回家,車子就自動載你回去……”
他曾多次在不同的場合預測,未來傳統車企可能只會剩下2~3家。而吉利不僅想要成為幸存者,還想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無論是並購沃爾沃,還是此後寶騰以及入股沃爾沃集團和戴姆勒,都是以合作共贏為出發點。“其實現在我們的壓力很大,比以前更大了。汽車行業正在發生變革,這場變化會給汽車行業帶來什麽樣的改變,現在還不知道。”他談道。所以吉利希望通過“合縱連橫”的模式,在新技術和商業模式領域加快步伐。
“在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都誕生不了偉大的車企,那是不可能的。”吉利集團副總裁、銷售公司總經理林傑說,這是董事長(李書福)一直以來的觀點。他的夢想是吉利要成為那樣一家偉大的車企,不僅希望在銷量上要與大眾、豐田等進入同一陣營,還要成為“受人尊敬的企業”。
入行20年,伴隨著追夢路上的磨煉和砥礪,李書福不斷斂其鋒芒,變得越來越低調。收購沃爾沃後,瑞典的文化改變了他。在接受央視采訪的時候,他談道:“他們不管多有錢,出行都坐經濟艙,我現在也不坐公務艙了。”
吳曉波曾這樣描述李書福:“他表現出的低調、謙遜,甚至有些客套、靦腆,一度讓我產生了錯覺,以為自己見到了一個‘假的李書福’。當初那個在媒體眼中有些狂妄、偏執,甚至兼具‘表演天賦’的汽車瘋子,已然不見;站在面前的,是一個談起汽車制造就兩眼放光,從安全技術、綠色節能到車聯網、智能化都能侃侃而談的汽車專家。”
從草根到國際化的企業家的路途中,李書福慢慢修煉,“汽車狂人”的時代已經過去,眼下,他正在“逐夢”的路上低調前行。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胡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