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限制稀土出口配額,但由於利 潤豐厚,不少人鋌而走險走私搵黑錢。 除了內蒙古包頭,原來就近香港的珠海市斗門鎮有一條村落—— 大濠涌村,全村上上下下均參與走私稀土,本刊記者深入這條走私村,窺探到稀土山頭如何被非法開採,再被偷偷摸摸地從水路把稀土運出國,擺明與國家對着幹! 在珠海拱北碼頭,乘一小時車進入了斗門鎮,記者找來電單車司機送我們到大濠涌村的深水碼頭。他們都面有難色,然後跟我們說:「日頭還可以,晚黑之前就要 走。」沿着進村的路,路邊泊着一輛又一輛的重型貨櫃車,只見一幅幅被掘到凹凸不平的稀土地有如爛地盤,記者想找個位置看清楚,村屋內的狗隻見陌生人就不停 吠,幾名大漢即時跑出來,問記者為何來這裡,記者借意說找人,未問及找誰,他們已目露兇光地說:「這裡沒有你找的人,走呀!」他們一直跟着,至目送我們離 開為止。 村民警覺性十分高,短短一條村路,已有多人在把守,一見有陌生人進來,便立即打電話「通水」,每家每戶都養有一隻惡狗。抬頭看看,有些村屋更安裝了閉路電 視。 深水碼頭總共有三個貨船停泊處,村民說每晚總有一個在運作。記者到達了這個走私碼頭,白天時,船泊在碼頭旁,毫無動靜,運輸工人都躺在車內休息,只有一架 警車停泊在船的旁邊。村民叫我們千萬不要走近,因為警車不是用來保護市民,是保護走私者的。 村民敢怒不敢言 白天的大濠涌村十分寧靜。一到晚上,卻變了天。記者躲藏在一間村屋內一整夜,親眼目睹國家資源——稀土,如何流失。 上週四凌晨二時,記者在碼頭附近埋伏,有一架私家車突然有節奏地響安「咇咇、咇咇、咇咇」,猶如叫醒大家「開工呀!」那些白天停泊在路邊的重型貨車隨即開 動,泥斗上載滿一箱箱如泥頭般的稀土,魚貫地排隊進入碼頭上磅,再把稀土倒上着了大光燈的船上。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貨櫃車司機跟我們說:「稀土運出公海 後,就會轉船,直接送去日本及美國等地,一日大概運五千噸。」以現時稀土平均價每噸一萬元人民幣(下同)計,一晚走私額就達五千萬元! 船上有兩名船員拿着電筒四周圍照,海上亦有兩架巡邏船在行走。船上不斷發出「轟轟聲」,令村民難以入睡,但從來無人投訴!記者也不敢貿然舉機拍攝,因為聽 說曾經有海關線人暗地裡進行緝私活動被發現後,遭當地人持刀追殺。 記者循船隻登記號碼追查,據河北省曹妃甸港口海事處登記資料,這些船以往曾報稱是運鹽的,但現在卻用來走私稀土,有村民告訴記者,稀土走私在他們村已有五 年多,卻不敢告發:「我們這條村以前是全珠海最窮的,土地種不出東西來,吸毒者就最多,後來有姓鄧的人在這裡起了個私人碼頭,請了一些人幫手做運輸,亦在 湖南、四川找人負責監視,有人試過出聲反對,後來卻無故失蹤了,他們在這裡是無法無天的。姓鄧嘅主腦已經買通村長李華英,主腦嘅哥哥係珠海市副市長,海 關、公安全都被疏通好,平日有警車巡邏,但對他們的行為卻視而不見。」中國政府大聲疾呼保護稀土資源,對如此明目張膽的走私活動卻視而不見,莫非真是鞭長 莫及? |
||||||
身為收購基金的CVC,在入場之時就撒下一張大網,不僅通過多層境外控股企業直接控制珠海中富,還通過BPI、BP(HK)等棋子悄然將珠海中富控股子公司的少數股東權益、非上市的關聯企業納入囊中。此後,其開始施展「吸星大法」,左手借上市公司吸入巨額第三方資金,右手又借BP(HK)向上市公司反向高溢價出售無廠房的「寄居」公司,並借BPI擁有的珠海中富54家控股子公司的少數股份,從上市公司分得了與其持股比例不相稱的巨額紅利。在珠海中富業績下滑、收入遞減之時,BPI又把所持有的48家公司股份以8.8億元高溢價拋售給上市公司,令市場嘩然。如果這一交易成功,那麼CVC從珠海中富直接收回的資金超過14億元,而其所持上市公司股權尚從未減持。
CVC的兇猛套現,已引起監管機構的高度重視。而由於還持有珠海中富大量資產,它很可能在這個平台上再講一系列的新故事。
本刊主筆 楊智全/文
2012年9月8日,珠海中富(000659)罕見地批量拋出55條公告,欲以8.8億元、溢價50%收購旗下48家控股子公司分散在外的少數股東權益。這一消息引起市場軒然大波,諸多分析者認為,珠海中富控制人涉嫌掏空上市公司資產。作為監管機構的深交所也對事件高度關注,並對交易的必要性以及資產評估的合理性提出了質疑。
珠海中富,是為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在中國提供飲料灌裝的廠家,也是統一企業等諸多知名食品飲料企業的容器包裝提供商。它這筆交易的對手—飲料包裝投資有限公司(Beverage Packaging Investment Limited,簡稱BPI),和珠海中富屬於同門兄弟,二者同受亞洲瓶業公司(Asia Bottles Company limited,簡稱亞洲瓶業)控制。而此次交易的幕後推手,則是總部遠在倫敦的歐洲最大私募基金之一CVC資本(CVC Capital partners Group),它是站在複雜股權結構之上的珠海中富最終「掌舵人」(圖1)。
珠海中富上市之初,曾以優異的業績引得資本青睞,但近年來,其表現每況愈下,2011年以來,其淨資產收益率和銷售淨利潤率都已跌到2%以下。如果要完成此筆交易,珠海中富將面臨巨大資金壓力。雖然最近的2012年中報顯示,其賬面現金約有8億元,是近十多年來最「殷實」的一次,但事實上,為了獲取這些豐裕的頭寸,珠海中富在2012年上半年首次發行了11.8億元的公司債,為了進一步減輕資金壓力,其又在7月以上市公司及其旗下子公司在國內幾乎所有的資產作抵押,向銀團申請了最大額度為20億元的3年期貸款。
在經濟環境低迷、自身利潤又非常微薄的情況下,珠海中富為何要破釜沉舟、逆市收購?要揭開這背後的故事,得先從CVC超高溢價入主珠海中富說起。
PE大鱷緣何高價入主?
CVC資本成立於1981年,最初隸屬於花旗集團,直到1993年才通過管理層收購獨立出來,現在花旗集團依然是其重要的機構投資者。CVC的PE業務聚焦於收購基金模式,截至目前,其在歐洲和北美完成的收購項目超過250個,在亞太超過30個,包括2012年5月以48.7億港元收購香港城市電訊(01137.HK)。自從其第一隻基金成立至今,在全部已變現的投資中,其年內部收益率達35.7%。
CVC旗下的亞太基金(CVC Capital partners Asia Limited)募資規模超過68億美元,中國是其尤為關注的地區。2006年5月,CVC即欲通過定向增發,以50億元投資成國內紙業龍頭晨鳴紙業(000488)第一大股東,但這一計劃最終終止,據報導,原因是CVC欲控制董事會,而商務部和國資委持謹慎態度。次年10月,CVC就成功入主珠海中富,並掌控董事會,成為A股中比較罕見的外資控盤上市企業的案例。
溢價收購之謎
2007年3月,珠海中富發佈公告,CVC通過全資控股公司亞洲瓶業向當時的珠海中富控制人—珠海中富工業集團(簡稱「中富集團」)購買了29%的珠海中富股權,對價為16.5億元。這一收購價折合每股8.27元,分別對應珠海中富2006年64倍和2007年69倍的市盈率,大大高出珠海中富3月19日停牌前6.84元的收盤價,也較其2006年底的每股淨資產2.82元溢價193%。
令人不解的是,從2005年10月股改一直到2006年末,珠海中富的股價一直在3元附近徘徊,2006年8月,在CVC表達投資意願時,其市值僅為22億元,29%對應的股權市值還沒有超過6.4億元。專長收購的CVC,為何以如此高價收購珠海中富股權?
事實上,29%股權只是CVC針對珠海中富及其關聯業務的整體收購計劃之冰山一角。
「天網」佈局
在中富集團多年的經營之下,珠海中富組織結構複雜而龐大,其下設數十家子公司(包括境外4家),珠海中富擁有這些子公司70%-75%的股權,其餘25%-30%的股權絕大部分則被香港眾成化纖原料有限公司(簡稱「香港眾成」)持有。此外,中富集團還控制著與珠海中富有密切業務往來的多家非上市企業,包括珠海市中富膠蓋、珠海市中富膠罐、珠海市中粵紙杯容器等(圖2)。
香港眾成、珠海中富及中富集團堪稱長期的「革命戰友」,早在珠海中富上市之初,它們就合資成立了不少中外合資企業,香港眾成通常在其中佔股25%-30%。此後,它們更是如影隨行,先後合作成立了廣州富粵容器、瀋陽中富瓶胚等數十家中外合資企業。
2007年3月,CVC通過旗下的亞太基金設立了多達4層的境外控制公司(圖1),最終由亞洲瓶業(香港)有限公司[Asia Bottles(HK) Company Limited,簡稱「亞洲瓶業(香港)」]從中富集團買入29%的股權,成為珠海中富實際控制人。
同時,公開資料顯示,CVC入主珠海中富前一年,另一系列的股權交易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圖2)。2006年上半年,香港眾成等將珠海中富數十家子公司的少數股東權益全部轉給了註冊地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的富達投資(Fridden Investment Holdings Limited)。富達投資是珠海中富的關聯企業,珠海中富創始人黃樂夫的長子、擔任珠海中富董事副總經理的黃朝暉是富達投資的股東。同時,根據公開資料推斷,中富集團應將控制的多家非上市企業也同時轉給了一家海外的投資公司—眾成工業(Chung Shing Industries Limited)。
當CVC完成珠海中富29%股權收購時,作為其整體收購計劃的一步,CVC同時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BPI悄然收購了富達投資100%的股權。BPI和珠海中富同受亞洲瓶業控制,這樣,珠海中富境內子公司另25%-30%的股權就歸之BPI麾下,亞洲瓶業旗下另一公司—飲料包裝(香港)公司[Beverage packing(HK) Company Limited,簡稱「BP(HK)」]也100%收購了眾成工業,從而控制了中富膠罐、中富膠蓋、中粵紙杯容器等非上市關聯企業。
隨著在明在暗的悄然佈局,CVC猶如有著多個吸盤的章魚一樣,將珠海中富及其非全資子公司、關聯企業牢牢控在掌中。如今,回顧CVC這張「天網」式股權控制圖,有業內人士指出,其當初以16.5億元收購的資產,很可能包括29%的珠海中富股權+BPI收購資產+BPI(HK)收購資產。依據珠海中富2006年財報,被BPI控制的少數股東權益對應的權益為6.1億元,29%珠海中富股權對應的權益是5.6億元(如果按3.2元/股計算,29%的股權市值為6.4億元),因此,16.5億元是此三者整體打包售價的推測合乎情理。看似高價收購的CVC,絕不是糊塗的冤大頭。
而CVC複雜控股結構的關鍵在於:在橫向全方位掌控珠海中富的同時,縱向設置了足夠的「隔離層」,這些境外多層控股企業的存在,最大程度上緩衝了境內交易產生的風險衝擊波;同時,其日後剝洋蔥式套現的一系列「吸星大法」,也可以通過BP(HK)、BPI及上市公司等不同的吸盤一層層展開。
第一層: BP(HK)的關聯交易
CVC曾承諾過,在完成收購後的12個月內,不對珠海中富進行資產購買、出售、合併及合資計劃。2009年7月,在這一期限過去9個月後,CVC即開始「收網」行動,操刀了2.6億元的關聯交易,從上市公司套取利益。
關聯交易是控制人套取上市公司利益最常見的伎倆,唯一的區別是看誰更狠更隱蔽。就CVC與珠海中富之間關聯交易的金額和涉及的信息複雜程度而言,其應難逃掏空上市公司之嫌,而且手法也夠狠夠隱蔽。
「寄居」公司賣出2.6億元高價
這次珠海中富要買入的資產,是BP(HK)旗下經營膠罐和紙杯的非上市公司。這些企業從中富集團收購而來,包括珠海中富膠罐、珠海中粵紙杯及其子公司100%股權,還有從瀋陽中富膠蓋及成都中富膠蓋剝離出的膠罐資產(圖3)。
根據公開數據,2008年,珠海中富從這批企業採購的商品金額為170萬元,向其銷售的金額也不過520萬元,而同期這批企業的收入合計在3億元以上。儘管珠海中富與這些關聯公司的關聯交易少得可憐,但為了「協同效應」、「提高效率」、「減少關聯交易」,CVC促成了這樁「好事」。最終,珠海中富共動用2.6億元、以淨資產的總溢價190%收購,在這批資產中,珠海中粵紙杯和崑山中富膠罐溢價分別高達299%和311%,而此時珠海中富的市淨率才是1.15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珠海中富曾將價值415萬元的設備賣給了本次收購目標之一的珠海中富膠罐,理由是「利用閒置資產產生效益」,如今以222%的高溢價收購此公司卻是為了「協同效應」,「真實的謊言」其義自現。另外,珠海中富2009年報中顯示,被收購的天津中粵紙杯曾在2009年初將價值400多萬元的廠房租賃給珠海中富子公司(表1),但這筆資產並沒有包括在本次收購的資產範圍內。
令人驚訝的是,這麼高的溢價並不是因為土地及房產重新估值所致,這次巨資收購的經營資產中除了賬面淨值不到120萬元的倉庫外,不涉及其他任何的土地及房產,僅僅是生產設備,評估師為何給出如此高的溢價?
本案資產評估師認為,賬面價值不能反映被收購資產的「市場領導地位」、「客戶關係」等無形資產,於是採用收益法。收益法最大的特點是主觀性,涉及到非常多的前提假設,每年的投資金額、經營現金流入和流出、折現率在很大程度上都受評估師主觀性影響,在某些情況下,用「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來形容收益法的評估結果毫不為過。
負責本案的廣州恆信德律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和珠海中富是多年的合作夥伴,2002年就為其收購前控制人旗下的13家企業進行過批量股權資產評估,多年來雙方始終不離不棄。巧合的是,珠海中富2008年之前12個年度的會計報表審計也出自於廣州恆信德律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如果兩個「恆信德律」歸屬同一控制人,那麼,恆信德律評估公司就非常不適合成為此次交易的資產評估人,因為其「獨立性」完全有可能受到嚴重的削弱,這種情況下的資產評估報告難言公允。
那麼沒有房產,這些被收購過來的公司以前棲息何處,如何經營?
從珠海中富2009年披露的關聯租賃或能一窺。珠海中富各地子公司為北京中富膠罐和崑山中富膠罐提供了廠房和設備(表1),同時也為珠海中富膠罐提供設備,這些關聯租賃涉及資產3500萬元,而截至收購時,被收購的這幾家公司的固定資產淨值為4000萬元;而從兩個膠蓋廠剝離出來的膠罐資產「分家」時屬「淨身出戶」,不帶走任何土地及房產;而對於珠海中富膠罐、珠海中粵紙杯、天津中粵紙杯「寄居」何處,沒有進一步的資料披露。
因為缺房又缺設備,這些在被收購前取得相對不錯業績的公司,很有可能與所謂的「輕資產」運作相關,而這應當離不開珠海中富的「大力協助」。尤其是關聯租賃最多的崑山中富膠罐,在被收購前的2008年和2009年第一季度的銷售淨利潤率為10.7%和12.3%,而珠海中富同期銷售淨利潤率僅為3%和6.9%。崑山中富膠罐最終在這批收購的公司中溢價最高,達到311%,收購價為9200萬元。
監事變股東,關聯交易順利通過
此次收購發生時,珠海中富共設有6名董事,其中5人在CVC擔任要職,包括CVC亞太基金合夥人、董事總經理、高級顧問等,另一名董事葉春萱來自中富集團,擔任中富集團的董事、副總經理。由於中富集團向CVC轉讓29%股權後就一路減持,在珠海中富2010年年報的前十大控制人中已不見其身影,葉春萱也於2010年3月辭去了珠海中富董事職務。珠海中富在CVC入主前有兩名獨立董事,在CVC入主時也全部換成另外3名獨立董事。因為是關聯交易,所以當時除葉春萱外,共有5名關聯董事迴避表決,最後本次董事會投票的結果是「其餘董事一致通過」。
當時的珠海中富前十大股東(依據2009年12月31日的登記資料),除了持29%股權的CVC外,中富集團及其關聯方持股5.87%,其他7個股東合計持股6.37%。2009年8月,珠海中富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召開,按規定,除關聯交易大股東迴避外,代表珠海中富11.83%股權的524人在網上和現場共同投票,其中包括持股量為5.75%的8位股東、持股量6.08%的其他515位股東,最後提案得到通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掌握5.75%的8個股東都投贊成票,那麼本次提案通過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從投票統計看,前十大股東並沒有全部參與投票,「參政議政」的熱情明顯不足。
此外,監事會也認為收購價格公平合理,沒有侵佔其他股東利益。問題在於,珠海中富監事會主席孔德山和監事李冬梅原是珠海中富的老員工,但是在CVC入主後,此二人實際上已升級為珠海中富控制人亞洲瓶業集團控股公司的股東,利益衝突之下,監事又如何能保持客觀公正的獨立性?
收購無助業績改善
這些被收購的企業在2010年才被納入珠海中富報表合併範圍,而從2010年度財報看,珠海中富淨資產收益率和銷售淨利率分別由2009年的6%和6.9%變為6.5%和6.3%,並沒有明顯改善。不過這卻是其8年來業績最為輝煌的一年,此後珠海中富投資力度雖依舊強勁,經營業績卻陷入了新的低谷,2011年淨資產收益率和銷售淨利率跌至1.6%和1.7%,2012年又繼續大幅下滑。
對於本次高溢價收購,珠海中富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按這批企業在2008年淨利潤計算的話,收購價對應的市盈率為17.69倍,而同期珠海中富市盈率為85倍,收購後會對珠海中富股價產生支持和正面影響。
膠蓋業務將成下一出售目標?
向珠海中富出售的膠罐和紙杯業務,並不是BP(HK)旗下業務的全部,其下屬的珠海中富膠蓋並沒有在此次收購範圍之內。這家公司過去與珠海中富一直有著龐大的關聯業務,並且至今依然與其保持著親密接觸。
2008年,珠海中富向珠海中富膠蓋採購了5800萬元的膠蓋,這比其同期向BP(HK)採購膠罐和紙杯的關聯交易多出好幾十倍。2009-2011年間,珠海中富向珠海中富膠蓋及其子公司買入膠蓋金額更分別達6500萬元、7400萬元和7300萬元,5年累計採購金額高達3億元,這一關聯採購金額的增長幅度遠大於同期珠海中富收入增長幅度(圖4)。如果說為了「協同效應」、「減少關聯交易」,珠海中富膠蓋應當是個收購的好標的。
與珠海中富膠罐類似,珠海中富膠蓋與珠海中富還存在特殊的關聯租賃。據珠海中富2009年報披露,其通過子公司將廠房租賃給瀋陽中富膠蓋,涉及租賃資產為324萬元,而在2011年度,珠海中富更是將3800萬元的廠房和設備租賃給珠海中富膠蓋,其中2600萬元的廠房合同期限長達10年,同時珠海中富也通過子公司將廠房租給BP(HK)旗下的杭州中富果蔬保鮮包裝公司,租賃廠房涉及資產金額為1180萬元。
這兩家關聯公司是否也是所謂「輕資產」運作的公司,業績又如何?珠海中富對此沒有更多的披露。未來這些公司是否會被珠海中富為了「協同效應」而收購,繼而成為另一個中富膠罐收購故事的翻版,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CVC的佈局還沒有到最後的收穫季節。
第二層: BPI曲線「暴利」
CVC作為一家專注於收購的私募基金,投資週期一般為4-7年,它不可能長期持有公司的股權,在進入後逐步套現離場完全符合其運作規則。因此,充分利用第三方資金來達到利潤最大化,是其最佳選擇。BP(HK)之外,其佈局在珠海中富身邊的另一個觸角BPI也開始發揮作用。
控制人何以缺席定向增發?
CVC通過BPI控制了珠海中富控股的數十家子公司25%-30%的股份,這些子公司給BPI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但在珠海中富對其增資時,BPI並未繼續投資跟進。
2010年 3月15日,珠海中富曾發出公告,決定在兩年內動用3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對全資子公司增加投資、對公司瓶胚吹瓶生產線和IT系統進行技術改造;3月16日,珠海中富又公告稱:在和BPI協商後,決定單方面對瀋陽中富容器、崑山中富容器等8個控股子公司增加3.9億元的投資;在其後的2011年11月,珠海中富又是單方面投入4000萬元對控股子公司進行投資。
不僅珠海中富的投資CVC不跟進,融資它也不參與。2010年12月,珠海中富對7名特定投資者發行6800萬股普通股,一共募集資金4.7億元(表2)。儘管在公告中將募資前景描繪得花團錦簇,但CVC及其旗下機構並沒有參加此次定向增發,在此次股權變更後,其持股比例從29%下降到了26.39%。
這樣做的結果似乎是CVC在珠海中富合併報表中的權益比例將逐步減少,而實際上,通過控制少數股份的BPI,CVC得到的利潤及現金分紅反而更高。其高明之處何在?
神乎其技的低持股高分紅
在CVC入主珠海中富前,BPI通過持有少數股份獲得的淨利潤比例與其在珠海中富合併報表中所佔權益的比例一直非常吻合,但是CVC入主後,這一切隨之改變。
2007年3月27日,也就是公告CVC將入主後的第三天,珠海中富公佈了2006年財報,也正是從這一期年報開始,BPI獲取的利潤比例開始遠大於它們在合併報表的權益比例(圖5)。如在2008年,BPI佔合併報表的權益比例為26.1%,但所獲利潤比例卻超過50%。儘管權益佔比不斷下降,但BPI獲取的利潤比例依舊高企,這自然意味著上市公司股東享受的利潤減少。
對於這種現象,有資深財務專家表示,如果子公司沒有特別利潤分配方案,那麼這可能同母子公司的資產稟賦不同有關,比如說,母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的資產稟賦比較差,盈利能力低,就會拖整個集團的後腿;而與BPI合資的子公司資產稟賦好,盈利能力相對較強,就會造成權益佔比小的BPI取得不菲的投資回報。但是否在CVC入主後,後一類子公司的資產稟賦就突然得以提升了?其中原因值得玩味。
超額利潤還要高分紅才能落袋為安,而珠海中富子公司在分紅上也特別豪爽。在2008至2011年的4年間,其向BPI支付分紅近2億元,佔同期對應的少數股東利潤近90%。
相比之下,珠海中富遠不及子公司慷慨,分紅比例通常為淨利潤的30%-50%。在CVC入主後,其分紅比例有所提高。公開數據顯示,2008至2011年間,CVC從珠海中富分紅中得到0.52億元現金,加上子公司支付的分紅,總計笑納2.5億現金紅利,而同期珠海中富其他股東得到的分紅不到1.4億元。此外,珠海中富還要向CVC交納年均近200萬元的諮詢費。
CVC以持有珠海中富26.39%的股權,卻獲得如此高的分紅,簡直神乎其技。相對而言,參與2010年珠海中富定向增發的股東,簡直是個「杯具」。
第三層: BPI金蟬脫殼
2011年和2012上半年,珠海中富業績大幅下滑,BPI獲取的淨利潤也下滑到2800萬元和1100萬元,CVC通過BPI得到的分紅將會大減。就在此時,珠海中富突然宣佈,欲將BPI控制的48家公司的少數股東權益以8.8億元的高溢價買入。
這次異常複雜的收購使得諸多投資者如霧裡看花,但就本質而言,本次收購的收益率小於資金成本率,珠海中富正在做一樁虧本買賣(附文:評估的數字遊戲)。
從珠海中富本身經營的角度,此次收購也非常不合適。近年,珠海中富因連續擴張,產能已經出現了過剩,2010年,其瓶胚線產能利用率僅為84%、結晶線產能利用率僅為65%、吹瓶線產能利用率僅為62%、罐裝線產能利用率僅為62%。加之其處於資本密集型行業,固定資產佔總資產55%以上,此次收購之後,公司不會增加任何固定資產,現金反會減少8.8億元,固定資產佔比將因此驟然加大,企業抗經營風險能力自然會被削弱,而珠海中富近10年來的低迷業績顯示其不宜暴露在更大的經營風險之下。近10年,珠海中富年平均淨利潤為1.2億元上下波動,資產負債率卻不斷攀升,負債總額已高達34億元,巨額現金支出無疑使得企業財務風險得以放大。
珠海中富的非典型關聯交易引起了深交所高度關注。在其質詢珠海中富本次收購的動機時,珠海中富如此答覆:收購可以增加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以上市公司利益最大化規劃管理;有效降低上市公司整體稅負;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降低整體成本。
這樣的解釋非常牽強:首先,增加上市股東的淨利潤不能作為判斷投資的標準,假設8.8億元買回年利潤1元的公司,也屬於增加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這樣的表達非常荒唐;其次,對於上市公司利益最大化,答覆中給出的舉例是子公司分紅過多,不利於母公司發展,但問題是,子公司分紅政策歸根到底是CVC控制,為什麼當年BPI每年從子公司大把揣進五六千萬真金白銀時絕口不提收購事項;第三,合併產生稅務節省可帶來永久的年2.83%的回報率,這種降低稅負說法顯然偏頗且缺乏理論及實際操作支持,有糊弄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的嫌疑,此外,珠海中富本就已控股了子公司75%股權,集營運、融資、投資大權於一身,資源優化的空間還有幾何?
目前,這一收購案已經珠海中富董事會通過,還要經過股東大會投票決定,屆時,CVC作為關聯股東要迴避投票。目前珠海中富的其他股權非常分散,本次收購議案能否通過,不妨拭目以待。但有投資者對媒體表示,已有小股東自發結盟,號召股東們投出反對票,以阻止CVC掏空上市公司資金。
按8.8億元收購價計算,這批被收購的資產折合2012年的市盈率高達44倍—並且還是未來市盈率,對BPI而言,在弱市中這無疑是一單划算的交易。
而即使這宗收購完成,CVC賦予BPI的任務也還未結束。公開資料顯示,BPI和珠海中富共同控制的子公司共有54(按2012年初數據)家之多,剩下的6家子公司如果不能繼續高分紅,BPI會不會再把所持股權轉賣給上市公司呢?
第四層: 上市公司利潤再「造」
如果BPI能夠成功脫手48家公司股權,那麼CVC入主珠海中富這幾年來,僅僅是通過「倒賣」少數股東權益和其他非上市關聯公司、向BPI和BP(HK)分紅就收回超過14億元。
而CVC套現之路遠沒有完成,BPI和BP(HK)依然有「吸盤」粘附在珠海中富身上,同時,CVC還沒有對上市公司的股權進行任何套現。這部分股權在2011年對應的市值最高達27億元,如今珠海中富盈利創新低,股價也創新低,這部分股權已大幅縮水至9億元,CVC高價套現遭遇難題。但最近一則公告顯示,其或許正在另尋出路。
2012年9月27日,珠海中富宣佈,對投資性房地產採用公允價值模式後繼計量,這涉及到賬面價值1.2億元的房產及土地,它們都屬於2011年珠海中富從自用改為出租的房地產。
投資性房地產採用後繼計量,對公司利潤的影響可能非常大:上市公司每年都須重新評估投資性房地產的市場公允價值,如果高出賬面價值,則按差額數調增其賬面價值,同時再按相同金額增加利潤,反之亦然;此外,這部分房地產也不需再折舊了,因此,公司賬面利潤可以得到二次提高。
採用公允價值模式增加的財富純屬紙面「富貴」,和企業實際的現金流入不但沒有「一分錢關係」,反而因為紙面「富貴」要計提企業所得稅,用「得了面子,輸了裡子」來形容它也不為過分。因為公允價值評價受主觀性影響,因此公允價值模式往往成為某些上市公司調節利潤的伎倆。但珠海中富對此舉的解釋是,「為了更準確的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除了1.2億元的投資性房地產,珠海中富目前有賬面原值近8億元的房屋,如果有更多的房屋給關聯方或是外部租用,其淨資產和淨利潤受賬面「富貴」的調節就更多。有業內人士分析,此舉不但對其獲得銀行貸款有正面作用,對股價也有一定的支撐作用,在珠海中富利潤微薄之際,頗具現實意義。
吸金「黑洞」摧毀股東價值
珠海中富近10年股東淨資產收益率均值僅為4.19%,而在CVC入主的6年來,更低至3.53%(表3),其同期銷售淨利潤率均值為3.96%,從理論上講,長期小於資金成本的淨資產收益率無疑是在摧毀股東價值。導致珠海中富股東價值被摧毀的原因有二:一是微薄的利潤率,二是生產設備增長迅速,但效率非常低下。分析珠海中富的資金流向,可以看到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
2007年到2012年6月,珠海中富生產經營總共得到現金28億元,而維持固定資產更新及規模擴張就支出21.5億元,這意味著,其在維持正常的經營後,只剩下6.5億元可支付利息、紅利及償還到期債務。而匪夷所思的是,其同期財務費用就達9億元,竟是同期淨利潤的1.3倍,也就是說,珠海中富必須不停依賴新的外部融資才能償還利息、支付到期債務。
2010年定向增發所募的4.7億元為珠海中富資金減壓不少,但這遠不能滿足其胃口,銀行借款和發債成為不二選擇,因而週而復始的大舉負債成為年復一年的家常事。珠海中富的負責總額已由2007年的26億元增長到目前的34億元,資產負債率達54%。如果再次動用8.8億元現金收購少數股東資產,它很可能捉襟見肘。
珠海中富吸金的「黑洞」到底在哪裡?其財務數據已給了部分回答。28億元的營業資金淨流入,支付利息就佔了32%,支付CVC及其他股東紅利佔了17%,剩下的所有資金外加融資絕大部分都花在了BP(HK)相關的巨資收購、對控股子公司的單向增資及其他固定資產投資上面,但這些資產的「成色」備受投資者的質疑。
面對這樣的一份成績單,CVC是不善於經營還是另有原因呢?
媒體公開資料顯示,CVC入主之前,珠海中富前創始人和董事長黃樂夫曾表示,CVC的人只懂投資,不會做實業,它正是看好經營團隊才購買公司的。但在CVC入主後不久,前管理團隊就遭到清洗,黃樂夫的長子黃朝暉及舊臣李耀章、鄭歡雪相繼離開,CVC組建了新的領導班子來經營,但珠海中富的業績並沒有起色,融資、投資、併購的步伐反而越邁越大。
離奇的是,珠海中富頻換董事長。管文浩是前CVC合夥人,負責亞洲投資業務,在CVC入主後,他接手黃樂夫不久後就辭任,而陳斌空降一年後也請辭,之後再空降的Gary John Guernier任期也未滿兩年,三年內三換董事長在A股實屬罕見。
同樣,珠海中富也頻頻更換審計事務所。2008年由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接替以前的恆信德律會計師事務所,值得關注的是,CVC新任命的財務總監羅俊武在這之前曾在畢馬威任高級審計經理和審計主管。兩年後,其審計機構又換成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
如同被境外大型私募控股的上市公司在A股罕見一樣,珠海中富在CVC入主後表現也不同尋常,這背後的一切是否與其精心策劃的連環套現相關,隱情或終有揭開的一天。而在資本運作領域長袖善舞的CVC,在珠海中富還有大量未完成套現的資產,其很可能在這平台上再講一系列的新故事,一如當年入主時的「精心」佈局。
珠海中富近年的走勢可謂跌宕起伏,最高市值與最低市值相差8倍,即便是在熊市的2011年,其市值也一度創下了逾百億的次高。一個業績長期萎靡、近10年平均利潤只有1.2億元的公司,有什麼魔力使得市場為之瘋狂呢(圖6)?令人感慨的是,在控制人大舉套現的同時,華夏旗下6只基金曾一度同時殺入,至今其十大股東中還有諸多知名投資機構,而自2011年以來,其股價已縮水67%。資本市場的遊戲中,誰為魚肉,又有誰為刀俎呢?■
珠海打印耗材業在國際上還是有「一號」的:據耗材行業細分媒體《再生時代》報導,珠海600餘家打印耗材企業,供應了全球70%以上的色帶、60%的兼容墨盒、30%的再生激光碳粉盒組件。雖然業績輝煌,但從20年多前原始模仿起家的珠海打印耗材行業卻是典型的「小、散、亂」,因而綜合實力不強。有數據顯示,2012年度珠海打印耗材生產企業累計產值超過200億元,但這僅相當於同年珠海格力電器營收的1/5,而打印巨頭惠普IPG(打印及成像系統集團)在2010年營業額就已達到260億美元,珠海打印耗材整個行業的產值連其1/6都不到。
造成這個局面跟以下原因有關:
珠海從事耗材生產的企業產品同質化強,技術門檻不高,近年國際經濟環境動盪,不少大企業節省開支,而再生耗材領域不需要大量固定資產和技術研發投入,同時規避了與原裝品牌的專利糾紛,因而最近兩三年有大量的作坊式小企業進入該領域,結果加劇了「只拼價格」的惡性競爭。與此同時,國際原裝品牌則屢次通過更新型號的方式變相漲價。《再生時代》出版人、策展商李廣連認為,這從深層次反映出本地企業在依靠核心專利、自主知識產權支撐的產品定價權方面,能力依然較弱。
技術是提升產品附加值的有效出路,珠海耗材行業已擁有4000多項專利,但原裝品牌利用知識產權與兼容耗材生產商的「博弈」也日漸增多。
去年年初,日本打印機供應商再次提起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訴訟,指控30多家再生企業及銷售商違反美國貿易法,進口、出售侵權專利的硒鼓,其中珠海企業赫然在列。早在2010年7月,佳能也以相同的兩項專利對珠海耗材龍頭企業納思達提請ITC調查和侵權訴訟,雙方於次年6月達成和解。假設此次ITC頒發普遍排除令,禁止涉案硒鼓和相關耗材進入美國市場,將對行業造成不小震動。
據瞭解,佳能的專利產品平面為三個放射狀分隔,而納思達則將其改為兩個分隔,並申請了技術專利。正是這個僅幾元成本的小零件,卻讓諸多企業栽了跟頭。可見,產品細節與技術背後所代表的知識產權壁壘,已成為珠海打印耗材產業參與全球中高端競爭需要踰越的障礙,技術革新刻不容緩。
珠海最大耗材生產商天威的創始人賀良梅,據說曾在一次全國經銷商大會上告誡經銷商:「假如還不走進電子商務,很快就會被淘汰。」其公司旗下的一站式打印耗材網購平台——好彩快線,去年銷售量達到3000萬元,較3年前創立時增長了10倍。當地不少企業經營者對於通過虛擬電子商務平台來宣傳品牌和開拓新市場,飽有熱情並積極實踐。一家小微企業「灰太狼」,在阿里巴巴國際站上建立了多語言版本的國內外銷售平台。其負責人表示,推廣自創品牌的電子商務,能提供企業更好現金流並主動規避價格戰。在去年的低迷行情下,這家企業仍維持了10%—15%的淨利潤率。
9月26日,珠海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印發《進一步加強我市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以進一步加強住房保障與房地產市場均衡發展,以適應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建設國際宜居城市的需要,實現“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場”,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有關意見對原有的限購、限價政策作出調整。
至此,中國46個限購城市中只剩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三亞5個城市未松綁限購。
《意見》強調,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營造良好投資營商環境為基本出發點,建立完善房地產市場體系、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要加快保障住房建設和市場供應;要發揮規劃和土地供應的調節作用,調整房地產產業結構,優化住房發展空間布局;要以建設國際宜居城市為契機,加快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推進新城新區的開發建設。《意見》還就優化人才環境、改善金融機構服務、完善房地產市場監管提出了具體意見。
《意見》明確,自印發日起,為了進一步優化戶型、優化住房發展空間布局、控制居住人口密度,在中心城區(香洲、吉大、拱北、新香洲、前山)購買144平方米以上(含144平方米)的商品住房不再需要提供社保或納稅證明。為鼓勵和引導居民到新城新區安居,新城新區(橫琴、南灣、唐家灣、西部地區)範圍內,購買商品房不再需要提供社保或納稅證明。為更好吸引各類人才,提供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在我市投資創業、工作就業的非本市戶籍居民,符合我市人才目錄的,可以憑投資創業、工作就業等相關憑證,在中心城區購買1套商品房。
《意見》還提出,放寬對在珠海投資創業、工作就業的非戶籍購房人在珠海新購買商品住房的房貸限制;改進房地產價格管理體制機制,通過市場決定價格;進一步規範房地產開發建設、經營行為和房地產市場秩序;引導居民合理自住的理性消費。
關於放松限購對樓市的影響,目前業內較多的一種觀點是,放松限購只能在短期內給壓力較大的城市予以緩解,帶來“曇花一現”的高峰式成交。但從中長期來看,樓市調整還在繼續。
民生證券認為,房地產政策方面,政府會總體“保持定力” ,不會輕易用降息或者全面信貸擴張刺激總量,但仍會“有所作為” ,通過擴大供給保障基本住房需求。同時,政府會更尊重市場,讓銀行自主決定是否放貸及給予優惠,並註意分城施控,房價壓力較大的北上廣繼續限購,二三線城市能放開限購的就放開。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4-11-13 13:56 編輯 珠海航展殲-31亮相引關註:戰鬥機產業鏈掘金 作者:徐彪、姚衛巍 投資要點: 我國自主研發的殲-31 戰鬥機首次實體亮相珠海航展,五年內有望實現量產的消息預計將直接刺激航空裝備板塊;軍事專家稱殲-31 有望作為第四代艦載機登上航母,我們認為這將打開航母編隊建設的想象空間,建議關註間接拉動的航母概念板塊。 殲-31 亮相航展,90%的國產化率有望刺激航空裝備板塊 自 2006 年以來,珠海航展的簽約規模不斷擴大,2012 年已達到 118 億美元,隨著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展品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的提升,包括國產的殲-31和 FD-2000 導彈等軍工產品有望通過此次航展推向世界。殲 31 代號“鶻鷹”,是沈飛集團自主研發的最新一代雙發中型隱形戰鬥機,按歐美舊標準屬於第四代戰機,是我國首款公開展示的四代機,也是迄今為止中國航展公開亮相的最先進戰機之一。 關註航空裝備產業鏈 《2014 年中國軍力報告》顯示中國空軍共有超過 2800 架飛機,其中 1900 架作戰飛機(包括戰鬥機、轟炸機、攻擊機等)僅為美國的一半,而且只有 600 架是現代化的三代機,占比僅為 32%,與美國的完全三代化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 戰鬥機的換代升級一方面直接利好戰鬥機制造、發動機、材料等相關產業,另一方面也間接利好空軍信息化建設。關註戰鬥機制造相關的成飛集成、發動機相關的航空動力、航電系統相關的中航電子、機身相關的中航重機。 殲-31 有望成為航母艦載機,打開航母編隊建設的想象空間 從媒體照片來看,本次航展亮相的殲-31 是雙前輪(而比它重一倍的殲-20 只是單前輪),由於航母艦載機起降時要承受更大的沖擊力(更短的跑道和顛簸的路基),通常都是雙前輪,因此殲-31 戰鬥機有望成為航母艦載機。量產的殲-31 將不會僅僅配備於目前僅有的“遼寧號”航母,為未來的航母編隊打開了想象空間。 關註航母產業鏈 航母編隊建設的產業鏈大致可以劃分為上遊的特種材料(包括特種鋼材、合金材料、符合材料)、中遊制造過程中的高端裝備(包括艦體制造、武器裝備制造、艦載機制造)、動力系統和信息系統(包括指揮控制系統、預警探測系統、通信系統、電子戰系統和導航系統)。 建議關註產業鏈相關的個股:撫順特鋼(特種鋼材)、中國重工(航母、潛艇制造)、北方導航(制導、火控系統)、航空動力(燃氣輪機)、海格通信(通信、導航)等。 11 月 11 日至 16 日第十屆中國航展將在珠海舉行,我國自主研發的殲-31 戰鬥機首次實體亮相,預計將直接刺激航空裝備板塊(關註發動機相關的航空動力,航電系統相關的中航電子,機身相關的中航重機);軍事專家稱殲-31 五年內將實現量產,而且有望作為第四代艦載機登上航母,我們認為這將打開航母編隊建設的想象空間,建議關註間接拉動的航母概念板塊(特種鋼材相關的撫順特鋼,航母、潛艇制造相關的中國重工,制導、火控系統相關的北方導航,燃氣輪機相關的航空動力,通信、導航相關的海格通信等)。 根據媒體報導,11 月 5 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殲-31 戰鬥機首次在珠海上空試飛備戰本屆航展,90%的國產化概念有望直接刺激相關的航空裝備板塊;從媒體照片來看,本次亮相的殲-31是雙前輪(而比它重一倍的殲-20 只是單前輪),由於航母艦載機起降時要承受更大的沖擊力(更短的跑道和顛簸的路基),通常都是雙前輪,因此殲-31 戰鬥機有望成為航母艦載機。量產的殲-31 將不會僅僅配備於目前僅有的“遼寧號”航母,為未來的航母編隊打開了想象空間。 珠海航展召開在即,殲-31 首次實體亮相 2014 年 11 月 11 日至 16 日,第十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將在廣東珠海舉行,作為國內唯一被中央政府批準的航展,是展示我國航空航天科技發展水平以及進行貿易洽談、學術交流的重大盛會,已成為世界五大航展之列。 我國自主研發的殲-31 戰鬥機首次實體參展,鑒於殲-31 是雙前輪(而比它重一倍的殲-20 只是單前輪),而航母艦載機起降時要承受更大的沖擊力(更短的跑道和顛簸的路基),通常都是雙前輪,因此殲-31 戰鬥機有望成為第四代航母艦載機。 航展規模創新高,軍品出口或成看點 本次珠海航展規模有望再創新高,與 2012 年展出 113 家飛機盒參展 650 家展商相比,預計本屆將展出飛機超過 130 架,國內外展商超過 700 家,各種尖端武器裝備以及眾多自主研發的航空航天產品將會一齊亮相。 亮點 1:中國自研大小預警機空警-2000、空警-200 預警機將亮相航展並進行新機飛行表演,今年剛首飛成功的“領世 AG300”輕型公務機以及賽斯納 208B 飛機、獎狀 XLS+公務機和西銳“願景”SF50 飛機等機型也將悉數展出。同時中航通用飛機研發的大飛機項目之一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模型,H631 型和 H660 型國產地效翼船等都會首次亮相航展。 亮點 2:火星探測器、貨運飛船、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高分二號衛星等展品將首次展出,同時航天科技集團將攜 300 余項航天成果參展,另外最新立項研制的一批導彈武器系統包括精確打擊武器系統、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無人機偵查作戰系統及精確制導炸彈等武器裝備等將首次亮相。 亮點 3:除了 SR-5 型火箭炮、MBT-3000 主戰坦克等各種輕重式規格坦克,以及裝甲車、導彈發射車、低空目標指示雷達、自行加榴炮武器系統等數十種兵器將悉數展出以外,目前我國國內最先進進的防空導彈系統“天龍-50 防空導彈系統”將首次實物展示。作為空襲平臺和精確制導彈藥的全空域克星,備受關註的 FD-2000 導彈將展出,升級版的導彈防禦體系也將展出,其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發的FD-2000 防空系統是中國紅旗-9 號地空導彈系統外貿版, FD-2000 防空系統已經獲得了土耳其數十億美元的大訂單。 亮點 4: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種大型軍用重型運輸機運—20 運輸機、代號“鶻鷹”的第四代戰機——國產殲-31 隱形戰機以及對華軍售超機動多用途重型戰鬥機蘇-35 等尖端裝備將亮相珠海航展。 自 2006 年以來,珠海航展的簽約規模不斷擴大,2012 年已達到 118 億美元,由於本次航展規模再創新高,而且隨著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參展展品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的提升,包括國產的殲-31 和 FD-2000 導彈等軍工產品有望通過此次航展推向世界,預計本屆軍工產品的出口將會是一大看點。 殲-31首度實體亮相,有望成為航母艦載機在眾多展品當中,殲-31 可以說是最受矚目的“明星”,自 2012 年首飛成功以來,此次參展是殲-31 首次實體亮相。 殲 31 代號“鶻鷹”,是沈陽飛機工業集團自主研發的最新一代雙發中型隱形戰鬥機,按歐美舊標準屬於第四代戰機,“鶻鷹”亮相航展將成為中國首款公開展示的四代機,同時也是迄今為止中國航展公開亮相的最先進戰機之一。 殲-31 是一款先進的多用途戰鬥機(AMF)。從外形上看,該機單座、雙發,采用了上單翼雙外傾垂尾正常氣動布局,機身兩側 DSI蚌式進氣道,全機采用複合材料,以降低戰鬥機的結構重量。戰鬥機具有隱身功能,中低空機動性能強,具有全天候作戰的能力。機長 16米左右,翼展 10 米左右,預計空重約 12 噸左右,最大起飛重量 26 噸左右。從修長機身、大邊條、梯形上單翼、前後襟翼、大角度雙外傾垂尾、全動尾翼等氣動外形和結構布局來看,其設計註重了超音速巡航、中低空機動和短距離起降等性能。從全機采用複合材料、無鴨翼、彈倉內臵及若幹綜合航空電子信息系統的外臵天線配臵和工作口蓋設臵等技術細節來看,其目標鎖定了第四代飛機普遍追求的隱身攻防、體系作戰等基本特性。 作為空中作戰武器平臺,其體量相對較小,據此似可判斷機載武器有可能是以中距主動攔截和反輻射攻擊武器為主。若配備以空中格鬥彈藥和對地(對海)精確打擊彈藥,執行空中格鬥、空中截擊、空中偵察、空中掩護和對地(對海)打擊等綜合性任務。 殲 31 在航展的平臺上公開展出意味著它將來有可能進入國際軍貿市場,這對中國的航空工業來說意義重大,因為一個國家的航空工業不可能只靠國內的內需,軍工企業研發生產必須要考慮投入和產出,僅僅靠國內的投資來發展是不夠的,如果不能有效的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不能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資金,是不可能具備持續發展能力的。殲 31 最初並不是軍方立項的產品,而是航空企業自主投資研發。軍品生產采用軍民結合,引入企業來參與競爭是大勢所趨,作為第一個成功的產品,殲 31 的意義極為重大。 殲-31 參展珠海航展背後有著許多重大的意義,第一,公開亮相意味著殲-31 各方面技術已經能經得住考驗,如若前期研制過程中仍存在某些缺陷則不會選擇在如此重大展會上亮相。第二,珠海航展是國際航展,殲-31 參展意味著未來很可能將進入國際軍貿市場,如果殲-31能夠成功走出國門,這將是我國軍品貿易的一大突破。第三,殲-31 最初並非軍方立項研發項目,而是航空企業自主投資,殲-31 的成為未來或將開辟軍品生產采取軍民合作的新道路。媒體對殲-31 用途的猜測主要分為三種:一是與隱形戰機殲-20形成高低搭配,二是推出的隱形戰機出口型號,三是未來發展為替代殲-15 的新一代隱形艦載戰機。 我們認為殲-31 成為艦載機的概率較大,因為殲-31 采用的是雙前輪,而殲-20 采用的是單前輪,由於艦載機起降時需要承受很大的沖擊力,因此基本艦載機都是雙前輪,也有專家猜測殲-31 部署於航母上將與殲-15 形成高低搭配戰鬥群。 另外從殲-31 尺寸大小來看,艦載機理想機長在 18、19 米左右,翼展 13.6 米左右,最大起飛重量應該在 30 噸超一點,正常起飛重量在 26 噸比較合適。而殲-31 機長 16 米左右,翼展 10 米左右,預計空重約 12 噸左右,最大起飛重量 26 噸左右,已經完全符合艦載機大小,而且還略顯小了一點,具體來講殲-31 內油量或許略顯不足,無法滿足留空需求。 殲-31 從修長機身、大邊條、梯形上單翼、前後襟翼、大角度雙外傾垂尾、全動尾翼等氣動外形和結構布局來看,其設計註重了超音速巡航、中低空機動和短距離起降等性能。雖然四代機的典型特征就是4S,但要上艦必然要在 4S 方面做出一定犧牲,其中有沖突的就是超音速巡航,不過如果不追求完全的超巡而改為在加力狀態下追求較好的超音速性能,殲-31或許能做到這之間的平衡。 從各方面分析來看,殲-31 均有上艦可能性,或許是成為未來中型航母匹配的航空作戰平臺,或許殲-31 遵循一機多用原則,瞄準多軍種多市場,未來有上艦需求則可以經過進一步處理完成航電系統等的設計,從而完成適配。 ![]() 關註戰鬥機產業鏈 戰鬥機國產化進程有望提速 戰鬥機以其飛行性能優良、機動靈活、火力強大特征,深受各個國家的重視,它的先進性程度決定了一國空軍力量的強弱,戰鬥機也一直是軍工領域發展得最為前沿的細分行業。戰鬥機經過 100 多年的發展,從最早的活塞式戰鬥機到最新的矢量式戰鬥機,共經歷了五代的新舊更替,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戰鬥機是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公司聯合開發的第四代(按歐美劃分標準)F-22 隱性戰鬥機。美俄兩國由於在戰鬥機的研發中投入了巨額的資金,它們生產的戰鬥機一直都處於最頂尖的水平。中國最早生產的戰鬥機都是仿制蘇聯原型機的,80 年代以後中國才逐漸進入自主研發的過程,得益於中國國防軍費預算開支的增長,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於戰鬥機的研發,近十幾年來,中國的戰鬥機制造水平突飛猛進。目前,中國的戰鬥機已經研制出國際領先水平的第四代雙發重型隱形戰鬥機——殲 20,以及本次航展亮相的兄弟機型殲 31。 發展新型戰鬥機是建設空軍現代化建設的必備手段 早在《2006 年中國的國防》提出的國防現代化三步走戰略和空軍發展戰略中,對於空軍目標是著眼於建設一支攻防兼備的信息化空中作戰力量,減少作戰飛機總量,重點發展新型戰鬥機。目前中國空軍戰鬥機代數中,已由二代逐步向三代為主、四代研制的方向發展,新型戰鬥機將在空軍現代化建設中大展拳腳。 根據《2014 年中國軍力報告》,解放軍空軍是亞洲最大的空軍和世界第三大空軍,約有330,000 人,超過 2,800 架飛機。這些中國空軍的飛機,大約 1900 架作戰飛機(包括戰鬥機,轟炸機,戰鬥機,攻擊和攻擊機),其中 600 架是現代化的三代機,三代機的占比僅為31.57%,相較 2010 年的 25%提高了將近 6%,但這與美國幾乎實現三代化的水平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從擁有的作戰飛機數量來看,中國僅為美國的一半,與俄羅斯相當,隨著美國重返亞太、東海沖突加劇以及航母編隊的建設,可以預測未來中國還需要新增很多的作戰飛機。所以說,未來中國戰鬥機的代數升級的必然趨勢和作戰飛機絕對數量的增加有利於整個戰鬥機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 兩個維度把握戰鬥機產業鏈的投資機會 全球著名的航空專業雜誌——《Flightglobal》指出中國戰機現代程度為美國 40%左右,總體作戰效能能力僅為美國的 14%左右。要著力提高戰機的作戰效能能力,一方面需要依賴於大力發展三代機和四代機,另一方面要軟件和硬件兩個部分提高軍隊的信息化建設水平。直接受益於作戰飛機的換代升級的公司中國目前大部分的作戰飛機還是停留在較舊的二代戰機,三代機占比才剛剛超過三分之一,未來空軍的發展方向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全面實現空軍的三代化,按目前的空軍作戰飛機數量來看,中國空軍需要采購超過 1000 架的三代機,這無疑使得有能力生產三代機和為三代機產業鏈的相關公司直接受益。 戰鬥機的生產主要包括戰鬥機機體制造、發動機制造以及整機制造三個部分,以美國美國洛克希德.馬丁生產的 F-35A 第四代隱形飛機為列,英國 BAE系統公司負責生產側翼和機體,普惠公司負責生產航空發動機,然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完成整機制造。 在中國最著名的兩大戰鬥機生產公司無疑沈陽飛機工業集團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都是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子公司,這兩家公司幾乎包攬了中國所有的戰鬥機制造。 ![]() 航空發動機制造是戰鬥機最核心的技術,作為飛機的“心臟”,被譽為“工業之花”,它直接影響飛機的性能、可靠性及經濟性,是一個國家科技、工業和國防實力的重要體現,美國國防部直接把航空發動機制造技術作為最保密的軍事機密之一。由於受到發達國家技術出口的限制,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一直發展緩慢,好在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幾年有所突破,成為了繼英、美、俄、法後少數能夠獨立研制高性能航空發動機的國家之一。 由於航空發動機行業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壁壘的特性,目前國外航空發動機主要被三大生產商美國通用電氣(GE)、英國羅爾斯〃羅伊斯(RR)和美國普拉特〃惠特尼(PW)高度壟斷,特別在軍用領域普惠 PW 公司絕對是一方霸主,無人可以撼動。中國目前雖然已經研制出第一代國產發動機“昆侖”,和最近的“太行”渦扇發動機,但是跟美國相比仍然有二三十年的距離,“太行”發動機的性能相當於美國 80 年代就已研發成功 F-100發動機,而且“太行”發動機要實現量產還需要三五年的時間。為了縮短差距,中航工業在 2011年將把航空發動機研發放在優先地位,2014 年下半年中國通過“兩機專項”(即國家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兩機”科技重大專項),成為了國家第 20 個重大技術專項,預計未來 10年內將投資 1000億人民幣用於先進航空發動機研發和生產。中國航空運輸量目前以每年 8%的速度增長,按此速度到 2026 年,中國的飛機需求總量接近 3000 架,由此有望帶動航空發動機市場需求總量達到 6500 臺,總價值約為 650 億美元。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發動機制造公司優先受益,比如航空動力、中航動控和成發科技等等。 ![]() ![]() 航空發動機零部件重量的 50%-60%都是材料構成,現代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需要采用一些高強度、耐高溫材料,包括鈦、鎳、鋁、複合材料以及鎳基和鈷基超耐熱合金,所以制造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制造耐超高溫的合金材料。航空發動機需求的告訴增長必然帶來高溫合金需求相應的增加,目前我國高溫合金年產量約在 1萬噸左右,而市場需求量可達 2萬噸以上,產品供不應求的現象明顯,需要大量依賴進口。高溫合金相關上市有:鋼研高納(高溫合金細分領域絕對的龍頭企業)、撫順特鋼(軍用高溫合金占有率國內領先)。鈦合金生產:寶鈦股份(公司是我國最大的鈦材生產商,其具備年產 3000-4000 噸航空鈦棒材的能力,同時它是我國軍用鈦的主要供應商)。 受益於空軍信息化建設的相關上市公司 所謂空軍信息化建設,它包括四大方面:信息感知能力,主要是指雷達對空、對地、對海的目標探測能力和平臺對戰場態勢信息的感知能力;信息對抗能力,是指空軍武器裝備的信息對抗能力,如裝備的抗幹擾能力、電子對抗協同作戰能力等;快速精確作戰能力,指空軍武器裝備的快速與精確的打擊能力;一體化作戰能力,是指空軍武器裝備的綜合作戰信息網絡的互聯互通水平,與指揮控制系統的交聯程度,與編隊友機的戰術協同能力,與友鄰作戰單元的任務協同能力等。此外,隱性無人飛機的使用是空軍信息化建設的更高臺階,也是各軍事強國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我國軍隊的信息化建設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總體上正處於信息化全面發展的起始階段,與美國等軍事強國相比有巨大差距。其中,軍用通信是信息化建設的關鍵,也是市場化程度高、軍民融合最為緊密的領域,可積極跟蹤關註北鬥產業鏈和軍用信息系統產業鏈的相關投資機會。 北鬥產業鏈可積極關註:1)唯一具有衛星制造能力的上市公司:中國衛星;2)衛星地面設備提供商:北鬥星通(元器件、終端、方案和運營全產業鏈布局,終端占比較高)、國騰電子(元器件、終端、系統、運營,終端占比較高)、海格通信(元器件、終端、系統、運營,終端占比較高)、華力創通(立足軍用、面向民用,芯片、終端、系統)、中海達(由測繪設備提供商向測繪一體化服務商轉型);3)衛星應用系統及運營商:四維圖新(導航電子地圖)、超圖軟件(與雲計算結合的 GIS 平臺軟件商); 軍用信息系統產業鏈可關註:中航電子(公司生產的大數據信息系統在軍用航空占有率高達90%)、四創電子(公司是我國氣象和航管雷達行業的龍頭企業,在在中國氣象局新一代氣象雷達和軍用氣象雷達市場均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川大智勝(公司是我國空中交通管理領域和地面智能交通管理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軟件和重大設備供應商。公司的航管雷達模擬機和程序管制模擬機產品占國內市場的 95%以上)。 第四代艦載機量產,為航母編隊建設打開想象空間 航空專家徐勇淩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殲-31 很可能在五年之內實現量產,殲-31將來上艦的可能性很大。量產的殲-31 將不會僅僅配備於目前僅有的“遼寧號”航母,為未來的航母編隊打開了想象空間。 航母發展的必然性 航母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不同於戰列艦,航母本身並沒有很強的火力,而是作為一個搭載艦載機的平臺。它的強大之處就在於其能在遠離國土的地方,在不依靠當地機場的情況,利用搭載的戰鬥機提供的火力,進行空中掩護和遠程打擊。在一支艦隊中,航母的遠洋作戰能力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 航母作為海上軍事力量金字塔頂端的武器配備來說,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是國家發展的堅實後盾,能有效提高政治影響力、增強軍事實力以及提高對外話語權。 ![]() 中國不僅是一個陸權國家,更是一個海權國家。中國有漫長曲折的海岸線,擁有渤海、東海、南海等三百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領土,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海洋,無論是海洋資源還是對外貿易的通道。我國的陸上鄰國有 14 個,已經跟 12 個劃定邊界,只有印度和不丹尚未劃定,但是 8 個海上鄰國無一不是爭端國,爭議面積達到 150 萬,占了我國海域面積 300 萬的一半以上。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軍事實力也在迅猛增加,海軍的各類船艦火炮也不停的增加和升級,從二戰時期,中國海軍力量的薄弱,到現在中國擁有的戰艦數量位列世界第一,而海軍軍力穩居前三。作為海上強國而言,中國海軍仍然缺乏強大的遠洋打擊能力。近幾年,越來越來的國家開始嘗試挑戰我國的底線,我國南海、釣魚島局勢複雜,部分島嶼及海洋資源被占用,單純的近海防禦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對我國海域領土的保障。 2012 年之前,對於周邊領土、領海的爭端,我國基本上是以戰略防禦進行應對,但 2013年開始,我國轉入積極應對,重要的標誌就是海洋局下面成立了一個海警局,海警局把海監、漁政、緝私、海警統和起來,海警局局長是正部級官員,比海洋局局長還高一級,判斷未來海警局成為獨立部門的概率較大。 十八大報告也提出了未來我國國防發展的方向與目標: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必須堅持以國家核心安全需求為導向,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按照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構想,加緊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力爭到 2020 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2010 年國務院發布了第七版國防白皮書,其中可以總結為四大方向:1.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2.維護社會和諧穩定。3.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4.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值得關註的為最後一點,對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詮釋為深化國際安全合作,加強與主要國家和周邊國家的戰略協作和磋商,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軍事交流合作,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海上護航、國際反恐合作和救災行動。從以上四個目標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戰略重心已經從一味的防禦以獲得更好的發展轉變為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履行一個大國所要承擔的責任,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隨著我國大國意識的覺醒,我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戰略也不再是保守的只掃門前雪,海軍的發展重心也從黃水海軍向藍水海軍過渡,介時無論是突破島鏈枷鎖還是在區域內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航母艦隊的價值將更加顯現。 ![]() 無論是從經濟發展角度還是軍事戰略部署角度來看,我國都需要發展航母。美國現在擁有11 艘航母,英國、日本各 3 艘,意大利 2 艘,西班牙、法國、俄羅斯、巴西各 1 艘,幾乎每個強國都會擁有自己的航母,就從這點來看,我國想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強國,擁有自己的航母艦隊是必然的。而且我們鄰國的印度也有 3 艘、泰國 1 艘、韓國 1 艘。 我國目前僅有一艘“遼寧號”航母,但是一艘航母可能還達不到我國的戰略目的。香港《明報》的報道稱,中國第二艘完全國產的航母正在建造,未來我國的航母產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1910 年美國人率先在靜止的船只上起飛降落飛機,隨後 1912 年英國在行駛中的戰艦上起飛降落飛機,並將老巡洋艦改裝成了可容納飛機的船只,這就是航母的前身。英國作為最早擁有“航母”的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功阻止德國,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其在戰爭後期毫無作為,為一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917 年英國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純正血統的航空母艦,日本緊隨其後於 1919 年開始設計並建造,並提前與英國在 1922 年建造完成開始開始服役,而英國由於一戰結束放緩了工期,於 1923 年完工。美國第一艘航母是由運煤船改造而成,於 1922 年開始啟用。一戰結束後,各海軍強國嚴格控制戰列艦的建造,但允許航母的建造,由此,拉開了航母的時代。航母的強大毋庸臵疑,其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得到廣泛運用,並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二戰時期三場經典的海戰:偷襲珍珠港、珊瑚島海戰及中途島海戰中均發揮了決定戰局的作用。首先是偷襲珍珠港,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胡島上的飛機場,導致了美國 4 艘戰列艦被擊沈,3 艘戰列艦受損,3 艘巡洋艦被擊沈,188 架飛機被摧毀,155 架飛機受損。珊瑚島海戰,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後,開始對莫爾茲比港發動進攻,企圖打通南太平洋的環形包圍圈,並控制澳大利亞。美日兩軍在珊瑚島海域進行了激烈的交戰,日軍損失 69 架戰機,1 艘輕型航母,1 艘驅逐艦,美軍損失相當,值得註意的是所有損失均來自於艦載機。最後就是徹底覆滅日本海軍的中途島海戰,日本帝國面對美軍鋪天蓋地的艦載機攻擊下,朽木難支,轟然倒下。 另外還有許多戰役由於航母的存在迅速的奠定了戰局,毫無疑問,單憑戰列艦是無法與航母相提並論的,可以說擁有航母的國家才有資格角逐海上霸主的地位。 ![]() 關註航母產業鏈 按照中國的綜合實力以及國防需求,北海、東海、南海至少各擁有一個艦隊,那麽未來中國將會新增 3 個以上的航母編隊,每個編隊全壽命周期需要 1000-1500 億元,它將撬動著四五千億規模的產值。 建造航母編隊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按產品鏈劃分可以將這塊“大蛋糕”可以切割上遊的原材料——特種材料,中遊艦體的制造過程——高端裝備、動力系統和信息系統。建議關註特種鋼材相關的撫順特鋼,航母、潛艇制造相關的中國重工,制導、火控系統相關的北方導航,燃氣輪機相關的航空動力,通信、導航相關的海格通信等。 特種材料——航母編隊的肉體 特種材料是航母編隊的肉體,是發展航母工業的基石。從世界範圍來看,很多特種材料的研發最初都是為了軍工需要而開展的,因此,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將特種材料作為一種戰略性稀缺資源,對出口做出了過度的限制,這導致中國過去幾十年特種材料成為困擾整個軍工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說用於建設航母工業的特種材料只能依靠我國的自主研發,在實踐中摸索前進。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將新材料上升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這表明了國家對該領域的高度重視。具體來看,航母所用的特種材料主要有:特種鋼材、合金材料和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等等。 一、特種鋼材:航母的特殊性要求用鋼具備非常特殊的性能 1、抗海水腐蝕:海水對艦船底部的腐蝕特別厲害,會嚴重影響艦船的速度和防護能力。由於航母的作戰環境比一般軍艦更為惡劣,維修所需時間也長,因此,要求所用鋼板抗海水腐蝕的能力就更強。 2、防磁:一般鋼鐵都帶有一定磁力,由於受到地球本身是有磁場的作用,用久了的艦船會受地球磁場磁化而產生磁力,而磁力對軍艦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因為這容易被敵方磁力探測儀偵測到,或受到敵方磁性水雷等武器的攻擊。因此,軍艦用鋼,磁力越小越好。 3、耐高溫和耐沖擊能力 飛機在陸上起飛,一般需要在三公里多,至少也要一、兩公里的跑道助跑、起飛。而在航母上,飛機在一兩百米內,就要從靜止狀態完成滑跑、起飛、騰空的過程。這除了有彈射裝臵助推外,更要求飛機本身有強大的推力,當飛機加力開到足以飛起時,發動機噴射出的火焰可達上千度,足以把一般鋼材制作的甲板熔化了,只有耐超高溫的特種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另外,幾十噸重的艦載機降落對航母甲板會產生極大的沖擊力,這要求甲板用鋼能夠具備非常強的抗沖擊力和抗扭曲力。 二、合金材料:航母、艦載機和護衛艦等的特殊部位用於工作環境原因需要大量的合金材料 1、 高溫合金 高溫合金一直是現代航空、航天發動機熱端部件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在先進的航空發動機中,高溫合金用量占發動機總重量的 50%-60%以上 ,其主要用於四大熱端部件:燃燒室、導向器、渦輪葉片和渦輪盤,此外,還用於機匣、環件、加力燃燒室和尾噴口等部件。由於高溫合金具備良好的性能,也將廣泛用於航母、艦載機和護衛艦等所用的發動機的制造。近年來,我國國防工業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為高溫合金材料提供了強勁的市場需求,促使國內高溫合金主要生產企業迅速地更新裝備、提高工藝水平,從而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目前我國高溫合金年產量約在 1 萬噸左右,而市場需求量可達 2 萬噸以上,產品供不應求的現象明顯。另一方面,國內在燃氣輪機用大尺寸精鑄葉片等先進生產工藝方面尚未突破,國產化率不高,許多高檔高溫合金材料仍須依賴進口。由此可見,我國高溫合金行業的生產能力及技術水平與市場需求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缺口。再加上高溫合金單價高,盈利能力強,未來我國高溫合金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發展空間。 2、 鈦合金 鈦合金高端發動機核心部件材料,鈦合金以其高強度、高韌性的特點一鍛件的形式被應用在飛機結構中,使用鈦合金材料較集中的部位是發動機的壓縮機部分,鈦合金占發動機重量的20~30%;鈦合金還被用作防火隔板,將發動機與其他結構隔開;也可以用作機翼蒙皮及軍用飛機中的支撐結構。近年來鈦合金在戰鬥機原材料中的占比處於穩步上升的態勢。具備更好優良性能的鈦合金替代鋁合金將是未來航空航天發展的大趨勢。 三、複合材料 玻璃鋼(FRP)亦稱作 GRP,即纖維強化塑料,一般指用玻璃纖維增強不飽和聚脂、環氧樹脂與酚醛樹脂基體。由於具有質輕而硬,不導電,機械強度高,耐腐蝕和透波性好等特點,被運用於新型戰鬥機中的護尾罩、機翼翼尖包皮、雷達蒙皮等部位。在國外複合材料被廣泛用於軍用戰鬥機上(如 F-35 複合材料運用超過 25%),相比而言,我國由於研發落後和核心技術的缺失,飛機複合材料的運用較落後,軍用戰鬥機使用量不到 10%,而且很多還是依賴於進口。 ![]() 高端裝備——航母編隊的骨架 高端裝備是組建航母編隊的大骨架,包括艦體制造、武器裝備制造和艦載機制造三個細分行業。高端裝備制造是“十二五”規劃提出的七大新興產業之一,以航母艦體為代表的特大型海工裝備的建造能力是一個國家海洋經濟實力的最直接體現。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一只航母編隊需要由 2 艘護衛艦、2 艘驅逐艦、1 艘反潛巡防艦、2 艘攻擊潛艦、1 艘補給艦和30-50 架的艦載機。 艦體制造 一支航母艦隊的建設中,最具挑戰的是航母艦體的制造過程,由於軍用艦的船體體量龐大,建造地點需要有大型的船塢和起重裝備,制造工藝極其繁雜,其生產能力常受限於技術、硬件設施等等,因而只有少部分大型工業集團有能力完成一只航母艦體的制造過程。航空母艦艦體的整個制造流程十分複雜,簡化後主要有四個步驟:前期準備工作包括鋼材預處理和艦體的生產設計,接下來是零件加工工程,之後是中間產品的裝焊、分段組裝和單元舾裝加工過程,最後才是船體的總裝和下水過程,這一系列的步驟需要造船廠具備很強的人力物力。目前具備該實力的有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旗下的大連造船廠(據遼寧省委書記王瑉透露,我國第二艘航母分段已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預計建造周期為 6 年)、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旗下的江南造船廠。而最近獲得中船重工資產註入的廣船國際也具備生產導彈護衛艦、導彈護衛艇、導彈快艇等各類戰鬥艦艇和輔助艦艇。 ![]() ![]() 武器裝備制造 武器制造對於航母艦隊的戰鬥能力高低有相當的影響,是評價國家軍事工業強大與否的重要指標。先進的武器裝備具有威懾敵人的作用,它是能否在戰爭中先發制人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部分武器屬於國際先進行列,但仍有許多領域較西方強國落後,因此是未來的重點研發方向。 目前上市公司涉及武器裝備制造方面的業務主要是精確制導,北方導航(600435)、光電股份(600184)的轟炸瞄準、制導系統都是武器裝備中的重要環節。 ![]() 艦載機制造 艦載機是航空母艦的主要武器,是其作戰精髓所在。艦載機主要用於攻擊空中、水面、水下和地面目標,並遂行預警、偵察、巡邏、護航、布雷、掃雷和垂直登陸等任務。一艘航空母艦可搭載數十至百余架艦載機,可以說艦載機的性能和數量決定著航空母艦的戰鬥能力,艦載機快速、機動的作戰能力,與航母強大的續航能力相結合,能有效提高航母編隊的綜合作戰能力,是取得現代海戰勝利不可或缺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它是海軍航空兵的主要作戰手段之一,是在海洋戰場上奪取和保持制空權、制海權的重要力量。艦載機按用途可以分為戰鬥機、攻擊機、預警機、反潛機、電子戰飛機、直升機和教練機等。 ![]() 動力系統——航母編隊的心臟 動力系統的好壞決定了航母編隊性能的發揮。航母發動機有燃氣輪機、蒸汽輪機,而航天發動機主要是渦輪發動機,它通常由為進氣裝臵、壓氣機、燃燒室、渦輪和排氣裝臵五大部件構成。前文提到航空發動機的重量構成中 20%-30%是鈦合金,50%-60%是高溫合金。將在2014 年珠海航空展亮相的殲-31 戰鬥機采用的是兩臺 RD-93 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其也是 FC-1“梟龍”戰鬥機的標準動力。由於我國航母工業剛發展不久,國產航母發動機一直進展緩慢,在今年 3 月 21 日,中航工業承擔的國家“十五”863 計劃重大專項 R0110 重型燃氣輪機研制與調試並順利通過了專家組驗收,這標誌這我國向航母發動機國產化邁出了重大的一大步。報相關報道稱,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將在遼寧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因此被稱為 001A 型。此外,該艘航母動力系統采用的是哈爾濱生產的鍋爐,采用蒸汽輪機動力。 ![]() ![]() 信息系統——航母編隊的大腦 航母編隊的信息系統相當於一個人的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它是軍事信息化的標誌,電子信息技術也是航母建設的必備元素,它是航母完成各種攻防任務的前提和保障,也符合習近平主席提出軍隊信息化建設的目的以及實現信息化時代打贏“局部戰爭”的核心任務。古人眼中,兵貴神速是戰爭指導的鐵律,現在也不例外,在信息化條件下更強調“速度優勢”,快速反應能力已成為衡量一支軍隊戰備水平和實戰能力的重要標誌。航母電子信息系統主要包括指揮控制系統、預警探測系統、通信系統、電子戰系統和導航系統。 在航母的電子信息系統中,指控系統是其作戰系統的核心,它在預警探測、偵察、通信和電子戰等系統的支持下,完成情報處理、指揮決策、武器系統控制和作戰管理等任務,其能力決定著作戰系統的整體效能。通信系統是航母內部聯絡和外部聯系的“神經中樞”,是聯絡、指揮和協同作戰的紐帶,它由內部和外部通信組成,其中外部通信主要用於與岸上指揮部、各軍兵種的聯系和協同、艦隊間的聯系。預警探測系統是航母獲取戰場態勢信息的源泉,是航母的“眼睛”和“耳朵”,主要包括預警系統、雷達系統、光電探測系統和水聲探測系統等,它為航母構建了具有較大縱深的對空對海目標進行探測、見識、跟蹤和識別的能力,使航母具有極強的攻防體系。電子戰系統是航母電子信息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防禦“屏障”,包括艦載電子戰系統和機載電子戰系統,主要由於對敵軍艦艇、飛機、岸基雷達、通信系統和各類反艦武器制導系統進行偵察和幹擾,掩護航母及其戰鬥群實施海上作戰和保障編隊安全。 ![]() 風險提示:本報告是從策略角度來分析行業投資機會,個股不作推薦,提及的個股存在行業研究員尚未覆蓋的可能性。(來自華泰證券) |
珠海未來將引進10位諾貝爾獎得主做科研。7月22日,“粵創粵新”廣東創新驅動發展主題大型網絡采風活動來到珠海。珠海市分管科技的副市長王慶利在與采訪團的座談中透露上述消息,目前已確定的諾貝爾獎得主有兩位,其中一位是以色列的化學家。
王慶利介紹,這一項目由清華大學教授黃子為牽頭,計劃在珠海高新區成立一個諾貝爾研究院,在幾年內引進10位諾貝爾獎得主。
有記者提出質疑,會不會諾貝爾得主僅是掛個名,不做任何實質性的貢獻?王慶利表示,引進的諾貝爾獎得主每年在珠海的工作時間是有規定的,如果有研究成果,知識產權是歸中國所有的。這個項目將成立一家公司完全按照市場化模式運作,政府對於必要的研發費用會有適當補貼。
珠海非常重視人才引進。2013年,珠海出臺全國首部地方性人才法規《珠海經濟特區人才開發促進條例》。
除了政策,珠海還拿出真金白銀吸引人才。珠海高新區印發《關於實施引進培育人才“鳳凰計劃”的意見》,對於高新區居住的大學生、研究生給予住房補貼,同時對評估的高端人才給予生活補貼,對高層次的人才團隊給予天使投資扶持。同時,重點推動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高層次的平臺建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區出臺了共有產權住房管理辦法。產業人才在珠海符合條件的購買房子只需要支付70%,由政府出30%,購房滿10年後可以擁有另外的30%,同時也可以上市交易。
此外珠海還對青年人才推出政策,符合條件的可以享受24個月的住房補貼,博士是800元一個月,研究生是400元,本科生是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