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俞敏洪:我們該如何把握社交和獨處的時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5/161671.shtml

俞敏洪:我們該如何把握社交和獨處的時間?
老俞閑話 老俞閑話

俞敏洪:我們該如何把握社交和獨處的時間?

選擇性社交,努力與能讓自己成長的人群交往的同時,主動掌握自己的時間。

本文由老俞閑話(微信ID: laoyuxianhua)授權i黑馬發布。

提問:目前大二,感覺生活除了上課、考證外,許多社交都是沒意義的,同周圍人交流時都談不到積極正能量的話題,大部分人都在娛樂中虛度時光。生活沒有新鮮感,該怎麽辦?

這個問題確實問到了一個核心點,就是:我們如何進行社交的同時又能掌控自己的時間?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社交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人是社會動物,是social animal,任何人都絕不可能一個人孤單度過一生。盡管我知道現在有很多宅男宅女,成天不出門,但是他們在做虛擬社交,他們都在用自己的社交軟件和那些認識的、不認識的人聊天。

話說回來,我們日常生活中確實要應付很多實實在在的社交,比如說同事們一起出去吃飯,你去不去?同學要玩牌、聊天,你參不參加?對我們來說都是現實的社交問題。

我對社交的態度是:我們要參加社交。

第一是參與熟悉環境的社交。比如同事、鄰居、同學關系的社交,這樣的社交有的可能是有意義的,有的純粹就是聊天,就像這個問題所說的,是娛樂。那是不是每次都要參加這樣的社交?我覺得不一定,你可以有所選擇。

拿我自己舉例,我有很多大學同學的群、中學的同學的群,還有老鄉的群,他們經常有聚會,如果他們每個聚會我都去參加,那我一年365天就都在參加聚會了。所以我會有所選擇,我不能一次都不參加,也不能每次都去參加,我會選擇其中時間、環境、地點上都還比較方便的去參加。那樣的話,既不會和比較親密的群體脫離,也不會因為過於沈浸社交導致自己大量的時間被占用。

第二是參與能夠提升自己的眼界、知識和品位的社交。這樣的社交需要自己去努力爭取。比如說,為什麽很多人去上工商管理學院的EMBA班?是因為在這個班里,往往能結識到一些有社會資源的人,當這些人變成了自己的同學,就方便進行資源交換。

因為這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資源互換的社會,如果你擁有資源,卻沒人與你交換,你的資源就是浪費;如果你不了解別人的資源,那麽你也得不到別人的資源。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進行有效社交。這也是為什麽像我們這些做事情算是做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依然會去尋找各種各樣的社交機會,比如參加一些高峰論壇,或者跟著更加有名望的人一起到海外去出訪,等等。這些東西實際上是能讓自己成長的社交。所以,要先找到讓自己成長的社交,再去努力進行社交。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設計自己時間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時間管理能力。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但是有的人一年365天能做出很多的事情來,有的人卻一點事情都做不出來。

造成這個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很多人的生活過得很被動,總是被別人的行為牽著鼻子走,就像這個問題所說的“參加了很多社交,但最後也沒覺得有什麽正能量,也很無聊,感覺時間被浪費掉了。”

但有的人就總是能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籌劃好哪段時間應該讀書、哪段時間應該工作、哪段時間應該思考、哪段時間應該社交、哪段時間應該鍛煉身體等等。如果有了這樣的規劃,那麽你就可以主動地把握時間去籌劃生活中能給你帶來有挑戰的、有新鮮感的事情。

這個問題中也提到生活沒有新鮮感,你之所以覺得生活沒有新鮮感,是因為已經失去了自我主動探索的能力和對於生命和知識的好奇心,也就意味著你本人不斷地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如果不擺脫這個狀態,那麽你的一生將會永遠在懊惱、沮喪、沒有長進的狀態中度過。我相信沒有一個人願意過這樣的生活。

所以,我的建議是:選擇性社交,努力與能讓自己成長的人群交往的同時,主動掌握自己的時間,去尋找讓自己能夠不斷成長的機會。

社交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401

工時長寧獨處 OL「剩女」增

1 : GS(14)@2010-10-18 22:09:02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9-833845?category=m


俗稱「30部隊」的30至39歲適婚女性,未婚率顯著上升,至去年已每4人有一人未結婚。有工會及學者歸咎工時長是「禍因」之一,令OL「剩女」急增。剩女一詞源自內地,是形容有經濟能力,但年齡較大的單身女性。

有調查顯示,逾一成OL日做12小時,不少人累至寧願獨處也不外出社交,以致錯失良緣,倡訂標準工時。

在投資銀行任職會計管理層的Amy(化名)是一名剩女,她今年38歲,沒有男朋友,她一直等候「白馬王子」出現,惜過去10年一直未有遇上。

Amy條件不俗,目前月入20多萬元,家住半山,市值2,800萬元,平日以Benz跑車代步。她工作忙碌,工時亦長,每日朝9晚9,趕數時更要一直工作至凌晨,有時朋友聚會也因工作而臨時「甩底」。

她認同工時長無疑扼殺女性結識異性機會,但在她眼中,最大問題是︰「要找一位有學識、見地,收入和家庭背景和我差不多的男仔,真的很難。如果條件不好,我寧願自己一個,和朋友去歐遊、打golf歎世界!」

職場壓力大 休息拒社交

事實上,與Amy差不多遭遇的女性愈來愈多。據統計處數字,去年有15.5萬名年齡介乎30至39歲的未婚女性,佔該年齡組別的女性人口約24%,未婚人數比01年的13.58萬人,增加14%,反觀,未婚男性的人數保持平穩。在40至49歲未婚女性組別中,人數在8年間上升了70%(見表)。

工聯會轄下香港文職及專業人員總會婦女事務委員會,今年8至9月訪問了562名女性僱員,逾一半人屬於高級管理層、行政人員及專業人士,調查旨在了解職場女性的工作壓力。

結果發現,有11%受訪女性每周工作超過60小時,以銀行業最嚴重,每日工時長達11至12。有97%被訪者認同,工作壓力和嚴重超時工作,會影響家庭生活質素。

老來乏支援 添社福壓力

該會副召集人朱天樂認為,本港工時長及工作壓力大,令職場女性休息時,寧願選擇獨處,降低參與社交活動意願,難以結識異性。該會的調查就顯示,多達48% 的被訪OL希望每日有獨處時間,多於想參加社交及體育活動。該會召集人葉粲粲建議,政府應盡快訂立標準工時為每日8小時,同時應釐清加班定義,令僱員可獲補水或補假。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鍾劍華認為,本港女多男少,加上職場競爭大、工時長,無可避免影響女性僱員的社交生活,影響其戀愛或婚姻生活。

他認為,單身女性比率增加,年老時可能缺乏家庭支援,最終照顧她們的壓力會轉移至社會,建議當局規管工時,並考慮仿效新加坡、日本政府等,提供配對支援。

撰文:洪小晶、陳韻文
2 : GS(14)@2010-10-18 22:09:27




3 : 鱷不群(1248)@2010-10-18 22:12:03

月入20多萬元smiley
4 : 龍生(798)@2010-10-18 23:59:06

仲要住半山, 佢搵到男仔, 我真係乜都得....
5 : GS(14)@2010-10-19 22:37:47

4樓提及
仲要住半山, 佢搵到男仔, 我真係乜都得....


我真係乜都得...有深度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04

蔡東豪:「獨居、獨處和寂寞是不同的。」

1 : GS(14)@2012-06-09 15:32:43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fin/20120608/99316
「獨居、獨處和寂寞是不同的。」
《時代雜誌》

《時代雜誌》列出10個改變生活的主意,第一個是關於「獨居」。1950年,400萬美國人獨居,佔9%人口;2011年,3300萬美國人獨居,佔28%人口。
有專家指,「獨居」對健康和快樂有負面影響,打擊生活質素,是政府需要正視的問題。《時代雜誌》不同意,社交生活不錯是重要,不過重質不重量。獨居不代表寂寞,相反,獨居者通常會確保自己有豐富社交生活,特別踴躍參與群體活動。獨居者多的城市,公共文化氣氛特別熱鬧。獨居其實符合社會趨勢,現代人傾向以自己為中心,注重個人空間,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
互聯網把人的距離拉近,拉至可能「太近」,或者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私人空間的問題。
我的獨居方法是,擁有一張私人書枱。

蔡東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768

詳列獨處時間表力證劉愷威與王鷗三度幽會

1 : GS(14)@2016-11-18 17:56:36

劉愷威之前喺新疆拍劇《莽荒紀》時,被內媒指佢曾先後三次夜訪同劇拍檔王鷗嘅房間,但愷威同王鷗都先後否認其事,仲有該劇嘅劇組人員質疑報道有剪輯,惡意中傷愷威同王鷗。為洗去惡意剪輯嘅嫌疑,爆出呢單報道嘅內媒就將佢哋見面嘅時間詳盡咁列咗出嚟。時間表大致係由10月12日至19日,一共八天嘅時間表,表中顯示劉愷威同王鷗第一次共房係15號,愷威晚上12點半送走劇組編劇後,再折返王鷗嘅房,獨處近3小時。之後兩次嘅獨處時間日期分別係17同18號,其間冇人進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118/1983779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127

黑客思維:珍惜獨處時間

1 : GS(14)@2017-09-17 15:36:48

我們每天一睜開眼,都充滿着與人交流的時間。對於每一個城市人來說,無論是與親人,同事或朋友的互動,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社交活動」雖是群體生活的基本元素,卻很多時令我們透不過氣。因此,懂得好好運用個人「獨處」的時間,是成功人士必須的一個生活技巧。絕大部份的人都嚮往獨處時間。一項調查發現,八成半的人表示獨處時間對他們十分重要。但事實上,很少人真正有「獨處」的機會。就算是獨自一人在家中,最放鬆、自在的時候,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檢查電話的信息,順道瀏覽一下facebook等社交網頁。這反而對平衡自己的壓力有反效果。一些利用fMRI腦掃描的研究發現,當我們休息時,腦部的dors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DPC)會進入一個default mode(默認模式)。而當維持這默認模式一段時間後,對於社交的選擇,反而變得更好。所以停頓的時候,表面上我們沒有做甚麼,腦部卻已在做充份的準備。近年有一個術語,叫「FOMO」或Fear Of Missing Out,指大家於群體當中,害怕錯失一些圈子裏的共同話題。而這種隱藏的不安感,會令我們有一種衝動,去不斷追尋一些沒有太大用處的資訊,徒然浪費時間。這種習慣反而令我們錯失了增值自己,或真正關心身邊的人的機會,而感到更加空虛。因此懂得善用個人停頓的時間,便是成功的智慧。社交媒體產生的問題越趨嚴重,對我們生活有很大影響。有一些App如StayFocused或Forest就是專門設計來解決這問題。就像Forest,這小程式助你專注之餘,還幫你種一棵小樹作獎勵,一舉兩得。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被打擾,我們可以先嘗試關掉所有與社交媒體相關的一切。一開始嘗試休息5分鐘,然後再延長到15分鐘。慢慢就會感受到那寧靜帶來的充電能力。在急速的生活中,我們往往忘記停頓下來審視自己。停下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幾件事。第一,重新釐清自己的方向。例如今天上班的目的是為了甚麼?是為了賺錢,結識朋友還是幹一番事業?如果是為一口飯,有沒有更有效的策略?如果是為一個理想,目光夠不夠遠大?透過審視自己,可以明白到,甚麼能令自己進步,甚麼是浪費時間,甚麼卻只是令同一個問題不斷重複。第二,就是理解自己的憂慮和感受。我們可以透過把這些想法寫出來,用第三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看法是否合理。表面上,寫出來並不會讓事情改變,但當把腦子裏的想法搬到紙上的時候,往往會可看到把事情改變的破綻,甚至會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可笑。第三,如果發覺這段時間已經想得太多,最簡單的,就是停下來,專注於自己的呼吸。你可能會發覺這一刻你身邊,其實有另一番風景。懂得生活的人不會把所有時間投注於facebook和Instagram上,而是會珍惜善用獨處的時間。把手機放在一旁,好好享受與自己相處的時間,才能把身邊的一切融會貫通。
Leon Ho
Lifehack創辦人
http://lifehack.org/career/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10/201480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0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