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權披露上網 大戶無所遁形 股壇X檔案

greatsoup:
學莊家數飛時來已經來臨了,股權分佈的透明度提高不少,港交所抵讚。

今次查到大零一系和老莊一系玩法一樣,凌駕在這兩系之上的,是他們所持有的證券公司,持有公司超過50%股權,表面股權分散,實質股權集中,在理論上收購他們根本非常困難。你可以查到Mongolia Energy的股權也是集中在他們系的證券公司,實在非常好玩。

2008-04-28 HKET


散戶炒作股票,不時聽到一些例如「貨源歸邊」或「大戶滲貨」等用詞,但實情大戶持倉有幾多,散戶往往都不甚了了,皆因一直以來,只有上市公司自己,才能取得來自中央結算及交收系統(CCASS),俗稱「花紙」的股權分布報告。


不過,港交所(00388)今日開始,旗下發放上市公司資料的「披露易」網站,將會新增CCASS的網上股權披露,公眾毋須花費分毫,只要輸入日期及上 市公司的股份編號,即可查看過去一年任何指定日期每名CCASS參與者,即包括經紀、託管銀行及投資者託管股票,於任何上市公司的持股總數。


港交所今推 影響細價股最大


有人估計這項服務,對市值較細,發行股數相對較少的細價股影響最大。向來細價股若想找莊家炒作股份時,往往都要向莊家提供「花紙」,好讓莊家點算街貨的分布,哪些是大股東的友好,哪些真正無關連的街外人,這個程序俗稱「數花」。


簡單而言,「花紙」上股東數目愈多,貨源就愈分散,相反股東數目少,兼且由三兩間經紀持有,就叫做「貨源歸邊」。但隨着「花紙」可供網上查閱,以往只屬公司及大戶可享的專利將會被公開。


公眾可藉資料 了解街貨多寡


公眾可以如何利用這項資料呢?以僑福建設(00207)為例,曾於去年10月,股價兩日內炒高2.8倍。公司當時發表通告,表示已發行股數5.35億股 中,約有5.29億股或98.8%由股東名義直接持有,除非股東把股票轉為CCASS登記名下,否則不能隨時在交易所買賣。換言之,僑福當時僅有 648.34萬股或1.2%股份在CCASS登記,可以隨時在市場買賣,街貨少導致股價容易波動。


但這些資料現已可隨時在網上看到,毋須等公司發布。現根據CCASS持股紀錄,於4月26日,僑福由CCASS參與者持有的股票,已由去年的600餘萬股,增至1.12億股,但當中有1億股,是由大華繼顯持有。


作為中央存管處,CCASS為經紀、託管銀行及投資者託管股票。以數量計,超過七成股票現時都是由CCASS託管作結算及交收之用。一般而言,CCASS平均每日處理接近100%在港交所買賣股份的結算及交收。


公眾人士雖然可以按《公司條例》走到過戶處,查閱任何一間上市公司的股東名冊,但問題是往往只能發現,除控權股東以外,持股最大的股東,叫做香港中央結 算(代理人)有限公司,即CCASS的持股。因為股東名冊並不包括CCASS持股的詳細資料,故公眾人士要取得這些資料,直至現時才有途徑。


有關網址:


http://www.hkexnews.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2

凡客無所畏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306
  「有春天,無所畏」,韓寒與凡客的這次新的對話,在4月3日被鋪遍中國10個城 市的街頭和地鐵。這個廣告看上去就是這家公司的內心獨白—去年冬季,凡客IPO擱 淺、出現巨虧、現金流緊繃的消息廣為流傳。


  凡客表現出廣告所描述的勇敢,它計劃繼續支付高額代價用於廣告營銷。凡客市 場部門告訴《第一財經週刊》,這輪韓寒廣告的投放金額在千萬級別。


  從媒體的報導來看,凡客今年在互聯網的廣告投放計劃為5億元,這未包括對百 度關鍵字和網盟的投放;而今年整體廣告投放總量將會在去年10億元的基礎上有所增 加—而包括凡客在內,電商行業正處於全行業虧損且融資困難的冬天。


  一種常見的為凡客辯護的說辭是,只要砍掉它那數額與比例都殊為龐大的廣告費 用,這家公司就可以扭虧為盈—根據一份流傳的凡客為IPO提交的財務報告,2011年 凡客的市場費用佔其銷售額的24%,而一般電商的廣告費佔比僅為個位數。雖然凡客 稱今年的目標是下半年實現長期盈利,並對於目標銷售額和增長速度絕口不提,但根 據凡客的表現來看,砍廣告費用並非它對自己出路的選擇。


  正是通過鮮明的品牌廣告、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有態度」的快時尚品牌後,凡客 的銷售額從2009年的5億上升到2010年的20億。與渠道型電商不同,賣自有產品的凡 客毛利率超過30%。


  與韓寒的合作還緊隨著一系列的賺錢計劃。除了線下外,凡客在互聯網投放的是 韓寒身著印有「要麼我倒下,要麼更強大」、「不被KO,我就OK」等幾款T恤的廣告 。官方數據顯示,以「正能量」為主題的VT產品上線頭一週,銷量就超過70萬件。凡 客的VT今年將與200名設計師合作,設計了2000個款,按目前數據來計算,從4月初銷 售到9月底,今年 VT的銷售會大大超過去年的1000萬件。


  凡客正在調整過去狂飆時所犯下的錯誤,這可能是陳年眼中的機會。


  陳年去年把凡客2011年的銷售目標從40億上調到60億再上調到100億,稱要勇於 「試錯」,凡客在日用百貨的品類不斷擴張,這導致比如指甲鉗、電飯煲等產品出現 滯銷和庫存積壓,倉儲物流也難以與之適配。今年,凡客將停止這種嘗試。


  另外,凡客去年被詬病的庫存過多、成本過高,與內控不嚴、基層員工手中權力 過大有關。當時產品中心的中下層員工一夜之間甚至可發出標的為幾千萬元的訂單。 陳年對此的描述是「高層心浮氣躁,基層驕橫腐敗」。這驅動凡客進行大規模組織架 構調整,將產品中心拆分為男裝、女裝等5個部門,對品類管理人員進行大規模調崗 ,更為重要的是,在產品中心與供應商之間,另設三個生產中心負責供應鏈管理。


  對用戶數據的挖掘是凡客另一項重要任務,這有利於提升效率。對於旗下物流公 司如風達,凡客的計劃是加強成本控制,比如壓縮包裝盒開支、人員成本、日常開銷 等,並逐漸承擔一些凡客之外的物流業務。


  

電商有沒有春天?


  京東


  4月傳出它已選定3家IPO承銷商,但劉強東否認京東將在2013年前上市。


  噹噹


  4月初,與國美合作進行大規模電器商品促銷;噹噹自有品牌服裝正式上線,此 前已 推出「當當優品」。


  唯品會


  3月虧損上市,股價破發並一路直線下滑。


  國美


  3月,國美控股的庫巴網創始人王治權卸任CEO職務;國美認為電商燒錢是其財報 表現 不佳的重要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17

透明與神秘:走進「無所不知」的彭博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352.html

早前,華爾街見聞曾報導高盛公開質疑信息供應商彭博(Bloomberg)可能對其數據庫產品彭博終端(Bloomberg Terminal)的用戶使用情況進行窺探,而美聯儲的發言人也對CNBC表示,美聯儲正在檢查一些官員使用彭博終端的數據信息是否有被彭博員工所窺探的嫌疑。

事實上,正如QZ的報導,對於這家信息供應商來說,「無所不知」是一種特點,而並不是一種錯誤。

彭博在紐約摩天大廈裡的辦公室如同一間圓形監獄,每一個轉角處都佈置有透明的金魚缸,沒人可以在辦公室裡躲起來,就算是會議室的牆壁也全部都是透明玻璃。

不管你訪問彭博全球192處辦公室中的哪一個,都會發現同樣的系統。彭博的員工擁有兩個身份卡,在進入辦公樓時使用第一個,讓他們的同事可以掌握其位置。而另一個叫做B Unit(意為生物身份識別)的技術則讓員工們登入他們自己的終端,許多終端的客戶也使用這一技術。

彭博標誌性的終端年費20000美元一年,在全球擁有315000個用戶,每年為公司貢獻79億美元的收入。它為客戶提供快速且無限量的資訊,只要可以幫助客戶賺錢的資訊都被一網打盡,從CDS利差到體育比賽的賠率。彭博甚至動用衛星,每週拍攝俄克拉荷馬州美國最大的石油儲藏庫的照片兩次,並根據房頂上的陰影長度來判斷儲油罐內的油量。

每一位彭博員工都擁有自己的終端,彭博2400名記者通過終端來蒐集維護關於採訪對象的數據庫,他們的聯繫方式,頭銜、孩子的名字甚至自己與對方的每一次交流都一一被記錄在案。

而正如之前被報導的那樣,彭博員工,包括記者們,可以通過終端獲得許多敏感信息,例如用戶最後登錄時間、使用的命令以及他們與客服的對話。

華爾街見聞之前報導:

消息人士表示,近期高盛高管發現,至少有一名彭博記者窺探涉及用戶使用終端情況的一系列信息。

消息人士補充道,一個例子是,彭博社記者向一名高盛主管提問其一位合夥人是否已經離開高盛。而事實上,這位合夥人僅僅是有一段時間沒有使用彭博終端。

高盛隨後才知道,彭博社的工作人員不僅可以知道哪位高盛員工登錄了終端,還可以知道他們使用了哪些特定功能。

儘管彭博CEO在事發後表示記者可以接觸到此類信息是一個「錯誤」,但在公司內部,這早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一位彭博電視的主持人早在2011年就提到過這一現象,彭博的初步分析顯示有「數百名」記者從這種數據中獲得好處。這類信息對於彭博來說,似乎是其「透明」公司文化的一部分,是公司成功的重要秘訣。

在彭博內部,跟蹤信息也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公司員工可以利用功能來查看任何人上次進入或離開辦公室的時間,他們甚至用此來跟蹤上司出差的記錄。有的員工還有習慣查看創始人Michael Bloomberg上一次訪問自己家族基金的時間,因為基金採用了相同的安全系統。

彭博員工都被告知自己在終端上的每一次按鍵都被清楚地記錄了下來,儘管沒有證據表明用戶的按鍵資料被用於新聞報導。許多用戶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的行動被彭博如此清楚地記錄了下來。

彭博週五表示,公司新設立了「客戶數據審查官」一職來保證客戶的資訊不再對記者們開放。

儘管彭博掌握的客戶數據可能會引起侵害他人隱私的擔心,但它並不是第一家這麼做的公司。公開透明的辦公室佈置、從客戶處蒐集大量的數據並在公司範圍內公開這些數據,彭博只是讓這些行為變得流行起來,並且從中建立起了自己的成功典範。

這些都不能為彭博記者濫用客戶資料辯駁,卻能說明彭博的內部員工,數以千記的人,都可以在不驚動任何人的情況下這麼做。在彭博,透明度存在於公司內部,但對於外部世界來說,彭博就像黑匣子一般神秘。

任何的員工,包括記者都需要簽署保密條款,這在媒體界是較少見的。而並不是全部,任何員工基本上都同意不對外部透露任何有關公司的關鍵信息,他們很害怕對外部人士提起任何關於公司的事情。彭博社交媒體編輯在私人對話中表示公司「一團糟」被暴露在網絡上之後,立刻就遭到解僱。

像這樣,普羅大眾很少聽說任何有關彭博公司的事情,除了階段性的終端銷售更新之外。在某種程度上,彭博的透明度和神秘度很好的描述了其公司的商業模式:從世界各地有儘可能多的數據進入到公司,但是它們不會離開。因為在彭博,資訊就是金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53

老無所依,促成21世紀全球性退休危機的三大因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151

全球性的退休危機正在拖垮所有年齡段的上班族。退休危機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就已經開始醞釀,2008年的金融危機大大加劇了它。這個危機的影響會是深遠達數十年的。很多人不得不在65歲以後繼續工作,有的甚至會延遲到70歲以後。發達國家不得不大幅削減養老福利。在中國,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方式遭遇挑戰,但政府尚未建立完整的退休機制來解決養老問題。對於二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一代人,退休危機已經來臨。 Norman Dreger是一位來自法蘭克福的退休問題專家。他說: 第一波未做準備的工人正進入退休年齡。他們會發現自己因為無錢養老而無法退休。 美聯社認為退休危機主要是下面三個問題促成的。 1.國家在削減退休福利,延遲退休金領取的年齡。歐美發達國家在揮霍了十年後負債累累,金融危機後政府財政赤字巨大。退休人口的壽命的延長和出生率的降低造成了勞動力短缺,這對這些國家來說簡直是災難。 2.公司已經廢除了傳統的養老金制度。傳統的養老金計劃不費雇員一分錢,還能保證他們每月拿到錢。 3.在金融危機前,美國人揮霍無度,存不下錢。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美國的家庭債務5.4萬億美元,從2003年到2008年代中期增長了75%。儲蓄率從1980年代初的近13%下降到2005年的2%。 退休危機正式終結了二戰後發達國家逐步建立的退休體系。按照這種退休體系,在相對富裕的國家里,獲得政府養老金的年齡是62.4歲。此外,公司每月支付退休員工一定數額養老金。 然而,這種高福利的退休體系在21世紀註定是不現實的。經合組織表示,平均退休年齡必須從現在的63歲達到66或67歲,這樣做才能“維護控制養老金成本”。標準普爾說,如果富裕國家不更多的削減養老金成本,到2050年,他們的政府債務將超過年度經濟產出的三倍還多,大多數國家的債務將成為為垃圾債務。歐美國家用下列方式來應對: 在30個經合組織國家里,男性可以領取完整退休金的平均年齡將從2010年的62.9歲延遲到2050年64.6歲。對於女性來說,則是從從61.8延遲到到64.4。意大利從59歲延遲到65歲。匈牙利采取最嚴厲的措施:要求其公民向政府上交他們的私人退休帳戶或放棄他們的政府養老金。波蘭沒收了一部分私人退休帳戶。愛爾蘭對退休賬戶實施了稅收。 中國的情況                                     傳統上,中國人指望養兒防老。但新時代的年輕人越來越想要獨立生活。他們有可能搬到離家很遠的大城市工作,離開父母。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Jackson 說,中國和韓國等國正處於“尷尬”階段,舊的養老方式正在消失,但新系統還沒有形成。 中國沒有足夠的資金滿足退休金需要。由於1979年開始的計劃生育政策,老齡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大。隨著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和勞動人口的減少,國家養老的負擔越來越重。 世界銀行說,養老金成本最終可能超過中國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兩倍,超過16萬億美元。 中國正在考慮延遲退休年齡,但遇到阻力。同時,中國嚴格控制投資,對於那些最能產出收益的資產領域有準入限制。 前景展望 全球股市反彈和房價緩慢上升,家庭資產凈值在慢慢恢複。根據城市研究院(Urban Institute)數據,美國的退休帳戶(固定繳費和養老金固定收益計劃的總和)2013年的前三個月達到創紀錄的12.5萬億美元。 政府養老金和退休專家期待的是政府的政策調整和人們的職業生涯變長。政府可能會花更多的錢在最貧窮的老年人身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64

《無所不在》機器人題材夯不怕工資漲!百萬機器人大軍來了

2014-04-14  TCW  
 

 

從國防應用到走入家庭,機器人逐漸影響你我的生活。

不只鴻海在籌組百萬機器人大軍,Google也大舉收購機器人公司,一個屬於機器人的時代,即將展開。

撰文‧林宏文

機器人又來了!是的,今年機器人議題在國內掀起熱烈討論,得從年初的一則消息說起,那就是鴻海董座郭台銘與Google高層、也是智慧型手機Android之父魯賓(Andy Rubin)在台灣見面,由於魯賓從Android總舵手卸任後,就是接手負責Google機器人計畫,他親自飛到台灣拜訪郭台銘,就為了商談Google機器人量產的可能性,消息一出,自然成了國際新聞大頭條。

但只有這樣嗎?在魯賓抵台前,過去一年來,Google已收購八家機器人公司,連蘋果也傳出砸了一○五億美元,就是要投資工業用的機器人,提高生產效率。

機器人向來不是個新話題,但真正讓這個冷灶又熱起來的,莫過於中國工資高漲。當時就有外資估算,這將讓鴻海的人事費用增加一○八億元,直接衝擊的就是鴻海的獲利能力,這也讓郭台銘有了百萬機器人大軍的計畫。

為瞭解決工資問題,郭台銘要提升鴻海的自動化程度,已經是這幾年鴻海最重要的計畫之一,像是鴻海就在二○一○年初步投資了三億元,就為打造一座無人工廠,希望能取代百萬名員工,「即使不開燈,整座工廠也能運作。」郭台銘說。

亞太地區市佔最大

韓國使用率奪冠,台灣排名第十另一方面,美國總統歐巴馬登高一呼,要美國製造業回流,鴻海再次成為第一個備受關注的指標,而鴻海也沒有讓歐巴馬失望,除了本來就在德州設有工廠外,還要在賓州加碼投資十二億元。但有人會說,大陸工資上漲都讓鴻海吃不消了,美國工資更高,為什麼鴻海還願意將工廠設在美國?關鍵就在工業用機器人。

事實上,工業用機器人在全世界的使用已經很普遍,根據統計,一一年全球機器人銷售收入較前一年度成長三五%,創下五十年來新高,雖然至一三年整體銷售量沒有大幅成長,維持全年十六.二萬台左右,但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的預估,至一六年將繼續出現高成長態勢,並成長至十九.一萬台。

工業機器人銷售大增,連帶的幾家機器人大廠的營收、股價都跟著寫下歷史新高,包括德國KUKA、瑞士及瑞典的ABB集團與日本發那科(FANUC)公司等全球三大機器人龍頭企業,過去三至五年股價都有一至兩倍的漲幅。

由於工業機器人屬自動化設備之一,使用量也成為一個國家製造業先進程度的指標,目前亞太地區是市佔率最大的地區,例如韓國是全球機器人使用率最高的國家,平均每萬名員工就配置多達三九六台,其次是日本的三三二台,再接下來是德國、瑞典、義大利、丹麥、美國、西班牙、法國,至於台灣則排第十名,每萬名員工平均配置一二九台,比全球平均五十八台多出不少。

雖然目前工業用機器人以東北亞及歐洲使用量最高,但IFR預估,未來美國及中國兩大市場成長性將最大。事實上,在歐巴馬提出製造業回美政策後,已經可以看到從蘋果、Google、福特、日產、寶馬、聯想、三星、三菱核能系統、沃爾瑪,甚至是歐洲的空中巴士等企業,都陸續在美國本土設立新製造生產線,這些新的生產線,不再依賴廉價的勞動生產力,反而有大量是以機器人自動化生產來取代。

此外,中國早在一一年的十二五計畫中,特別點名對於機器人產業的重視,IFR也指出全世界工業機器人市場前景看好,而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將會在一四至一五年,成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單一市場。

貼心幫手及伴侶

拍背、移動、提醒吃藥都靠它相較於高單價的工業機器人,商業用的服務型機器人這幾年成長更快速,這一類機器人從過去國防、救災、醫療等領域,開始往家庭事務、娛樂、居家照護等功能延伸,美國iRobot就是最好的例子,推出的Roomba機器人吸塵器,已是近年來竄起最快的家事機器人。

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讓居家照護機器人開始走入醫院和家裡,需求已癒來愈大,因為相較於護理之家之類的養護機構或居家照護,大部分高齡及長照患者還是寧願選擇環境熟悉的居家照護方式,會令老人們感覺更溫馨快樂。目前智慧機器人已可協助病人上下床、拍背、按摩,移動至廁所、浴室等,甚至能協助閱讀新聞、提醒吃藥等,成為貼心的好幫手及伴侶。

台大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羅仁權說,發展智慧醫療機器人,不但可提升我國智慧自動化、光機電整合,及資訊通訊技術水準,亦可創造銀髮經濟大規模商機。台灣應努力營造「幸福國度」,提高國人幸福指數,發展智慧醫療照護機器人,以補足社工及照護人員不足的窘境。

其實生產機器人的最初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幫助人類的生活更好,不管是從工作上,或是居家生活上,機器人的出現都是希望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解決人類無法做的事或人力不足的問題。

只是,過去二、三十年來,科技發展的限制,加上投資金額門檻過高,讓機器人一直侷限於軍事用途,但我們能夠樂觀地說,當年網路從軍隊應用到每個人都能上網,也不過是近二十年的事,所以更多機器人走入人類生活的那一天,似乎也不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20

《無所不在》機器人題材夯不怕工資漲!百萬機器人大軍來了


2014-04-14  TWM  
 

 

從國防應用到走入家庭,機器人逐漸影響你我的生活。

不只鴻海在籌組百萬機器人大軍,Google也大舉收購機器人公司,一個屬於機器人的時代,即將展開。

撰文‧林宏文

機器人又來了!是的,今年機器人議題在國內掀起熱烈討論,得從年初的一則消息說起,那就是鴻海董座郭台銘與Google高層、也是智慧型手機Android之父魯賓(Andy Rubin)在台灣見面,由於魯賓從Android總舵手卸任後,就是接手負責Google機器人計畫,他親自飛到台灣拜訪郭台銘,就為了商談Google機器人量產的可能性,消息一出,自然成了國際新聞大頭條。

但只有這樣嗎?在魯賓抵台前,過去一年來,Google已收購八家機器人公司,連蘋果也傳出砸了一○五億美元,就是要投資工業用的機器人,提高生產效率。

機器人向來不是個新話題,但真正讓這個冷灶又熱起來的,莫過於中國工資高漲。當時就有外資估算,這將讓鴻海的人事費用增加一○八億元,直接衝擊的就是鴻海的獲利能力,這也讓郭台銘有了百萬機器人大軍的計畫。

為瞭解決工資問題,郭台銘要提升鴻海的自動化程度,已經是這幾年鴻海最重要的計畫之一,像是鴻海就在二○一○年初步投資了三億元,就為打造一座無人工廠,希望能取代百萬名員工,「即使不開燈,整座工廠也能運作。」郭台銘說。

亞太地區市佔最大

韓國使用率奪冠,台灣排名第十另一方面,美國總統歐巴馬登高一呼,要美國製造業回流,鴻海再次成為第一個備受關注的指標,而鴻海也沒有讓歐巴馬失望,除了本來就在德州設有工廠外,還要在賓州加碼投資十二億元。但有人會說,大陸工資上漲都讓鴻海吃不消了,美國工資更高,為什麼鴻海還願意將工廠設在美國?關鍵就在工業用機器人。

事實上,工業用機器人在全世界的使用已經很普遍,根據統計,一一年全球機器人銷售收入較前一年度成長三五%,創下五十年來新高,雖然至一三年整體銷售量沒有大幅成長,維持全年十六.二萬台左右,但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的預估,至一六年將繼續出現高成長態勢,並成長至十九.一萬台。

工業機器人銷售大增,連帶的幾家機器人大廠的營收、股價都跟著寫下歷史新高,包括德國KUKA、瑞士及瑞典的ABB集團與日本發那科(FANUC)公司等全球三大機器人龍頭企業,過去三至五年股價都有一至兩倍的漲幅。

由於工業機器人屬自動化設備之一,使用量也成為一個國家製造業先進程度的指標,目前亞太地區是市佔率最大的地區,例如韓國是全球機器人使用率最高的國家,平均每萬名員工就配置多達三九六台,其次是日本的三三二台,再接下來是德國、瑞典、義大利、丹麥、美國、西班牙、法國,至於台灣則排第十名,每萬名員工平均配置一二九台,比全球平均五十八台多出不少。

雖然目前工業用機器人以東北亞及歐洲使用量最高,但IFR預估,未來美國及中國兩大市場成長性將最大。事實上,在歐巴馬提出製造業回美政策後,已經可以看到從蘋果、Google、福特、日產、寶馬、聯想、三星、三菱核能系統、沃爾瑪,甚至是歐洲的空中巴士等企業,都陸續在美國本土設立新製造生產線,這些新的生產線,不再依賴廉價的勞動生產力,反而有大量是以機器人自動化生產來取代。

此外,中國早在一一年的十二五計畫中,特別點名對於機器人產業的重視,IFR也指出全世界工業機器人市場前景看好,而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將會在一四至一五年,成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單一市場。

貼心幫手及伴侶

拍背、移動、提醒吃藥都靠它相較於高單價的工業機器人,商業用的服務型機器人這幾年成長更快速,這一類機器人從過去國防、救災、醫療等領域,開始往家庭事務、娛樂、居家照護等功能延伸,美國iRobot就是最好的例子,推出的Roomba機器人吸塵器,已是近年來竄起最快的家事機器人。

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讓居家照護機器人開始走入醫院和家裡,需求已癒來愈大,因為相較於護理之家之類的養護機構或居家照護,大部分高齡及長照患者還是寧願選擇環境熟悉的居家照護方式,會令老人們感覺更溫馨快樂。目前智慧機器人已可協助病人上下床、拍背、按摩,移動至廁所、浴室等,甚至能協助閱讀新聞、提醒吃藥等,成為貼心的好幫手及伴侶。

台大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羅仁權說,發展智慧醫療機器人,不但可提升我國智慧自動化、光機電整合,及資訊通訊技術水準,亦可創造銀髮經濟大規模商機。台灣應努力營造「幸福國度」,提高國人幸福指數,發展智慧醫療照護機器人,以補足社工及照護人員不足的窘境。

其實生產機器人的最初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幫助人類的生活更好,不管是從工作上,或是居家生活上,機器人的出現都是希望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解決人類無法做的事或人力不足的問題。

只是,過去二、三十年來,科技發展的限制,加上投資金額門檻過高,讓機器人一直侷限於軍事用途,但我們能夠樂觀地說,當年網路從軍隊應用到每個人都能上網,也不過是近二十年的事,所以更多機器人走入人類生活的那一天,似乎也不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22

羅傑斯投資14條箴言(上):成功的投資者總是“無所事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071

國際投資大師、與索羅斯共同創立量子基金的羅傑斯,在其漫長而傳奇的投資生涯中積累了大量的智慧,財經博客Business Insider精心選取的他的14條箴言,相信對每個投資者都會有所幫助(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1、事實上,大多數成功的投資者大多數時間都無所事事。

當你做投資某個資產時,你認真做了研究,賺到錢,然後拋掉,這時候你需要當心了。羅傑斯說:“這個時候相當危險,因為你會覺得自己實在太牛了。你會覺得投資原來很簡單。這時候,你應該拉開窗簾,看看窗外,應該去海灘休息,去做投資之外的任何事情。因為這是你最脆弱的時候。因為你會想:我得再找一個值得投資的東西,我得重複之前的成功。這太美妙太簡單了,我的資產馬上就要翻三倍了……人們往往會犯這種致命的錯誤。”

2、如果你希望賺很多錢,記得避免多元化投資。

經紀商總是告訴你要多元化,但羅傑斯表示,這主要是經紀商出於保護自己的考慮:

如果你買10只不同的股票,從概率上來講其中可能會有一些不錯的股票。這樣做能讓你不會破產,但也讓你沒法賺大錢。致富的秘訣就是,找到一條好的路,然後把所有的資源都集中上去。但請確保你的判斷是對的,否則你破產得會更快。

3、令人吃驚的是,牛市會讓許多人犯錯。

在牛市里,人們都會覺得自己很聰明。但所有的大牛市或行業牛市最終都是以泡沫收尾。

4、沒有一條真理比凱恩斯的這句話更靠譜了:在市場回歸理性之前,你很可能已經破產了。

在1970年早期,羅傑斯做空了6家公司,但最終沒能堅持住提前撤離。他意識到,他缺乏那種做控制需要的“定力”。兩三年之後,這6家公司無一例外全部破產,“我覺得自己簡直是個天才。但我卻問我自己,既然我這麽聰明,為什麽我卻沒有變的有錢呢?”

這是一個典型的聰明卻沒賺到錢的例子。我曾經很聰明,但差點破產。我不明白市場為什麽會這樣。

我領悟到,在華爾街,沒有一條真理比凱恩斯的這句話更靠譜了:在市場回歸理性之前,你很可能已經破產了。

5、無論我們現在怎麽想,10或15年之後這些想法都未必是對的。

投資者必須記住,變化是永恒的,每個人都應該學著獨立思考。正如羅傑斯所說:“你回顧歷史,找到任何一年,想想當時人們覺得無比正確的東西,就會發現,15年之後這個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於是我領悟到,要時刻明白事情會在將來改變,要與大眾做不一樣的思考,人們幾乎總是錯的。如今,我當然還是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但我學到的是,如果你想成功,就試著從未來的角度思考問題。”

6、如果你想成為幸運者,請做足功課。

羅傑斯曾經在鉆探公司Helmerich@Payne業績很糟糕的時候對其進行了投資。因為他註意到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的庫存已經開始萎縮,供應開始出現危機。最終,他的研究收到了豐厚的回報。他的一位朋友忘了羅傑斯曾對他提過這一想法,於是他將羅傑斯的成功歸咎於運氣。羅傑斯說:

“你可以整天做各種投資,但除非基本面是對的,否則你不會有什麽收獲。如果基本面大體判斷正確,好消息接連不斷,你覺得這是運氣嗎?如果你希望成為幸運者,請做足功課。”

7、走自己的路。

羅傑斯曾說,在他投資生涯的早期,他總是覺得別人知道的比他多,於是他試著模仿他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當他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時,他最終是正確的。在那之後,他開始更加聽從自己的想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185

全球“最富裕”恐怖組織:日入百萬,賣油勒索走私無所不用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587

不怕流氓打群架,就怕流氓有文化。以伊斯蘭教極端分子為首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上周發布詳盡的季報展示其戰績。這家組織不但有統籌意識,還很有斂財手段,可能躋身最富有恐怖組織之列。(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今年6月更名以前,伊斯蘭國全名簡稱ISIL,另一縮寫為ISIS。6月29日該組織宣布建立橫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哈里法”(caliphate,意為“阿拉伯帝國”),單方面要求全球其他穆斯林向其頭目效忠。

和其他依賴國外捐款的極端組織不同,伊斯蘭國利用攫取的油田和其他非法途徑牟利。美國情報官員與反恐專家預計,該組織每日憑借出售石油、勒索、征稅和走私等非法行為獲取收入約200萬美元。

伊斯蘭國上述“自力更生”特征使力求打擊該組織、削弱其攻擊力的歐美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前美國財政部從事有關恐怖主義和金融情報工作的官員Matthew Levitt說:

伊斯蘭國可能是我們所知的最富有恐怖組織。他們並未融入國際金融系統,所以不會難以抵禦制裁、反洗錢法規和銀行監管。

目前有關恐怖組織的可靠金融數據微乎其微,但自主籌資在恐怖組織中不算先例。

聯合國一份報告估計,塔利班2011年通過捐款、征稅、向毒販、手機運營商和急救項目勒索募集了4億美元。而伊斯蘭國的表現應該還勝一籌。

一位美國情報官員向彭博透露,與走私石油、搶劫、綁架勒索等行徑的所得相比,伊斯蘭國由外部捐贈獲得的資金是小巫見大巫。

彭博報道稱,伊斯蘭國通過控制盛產石油地區和大肆掠奪地方稅收獲取暴利,其他恐怖組織望塵莫及。

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駐卡塔爾多哈的客座研究員 Luay al-Khatteeb稱,伊斯蘭國控制伊拉克北部七座油田和兩家煉油廠,敘利亞東部十座油田中有六座為其掌控。該組織以每桶25-60美元價格折價出售原油。10月交割的布倫特原油昨日在倫敦市場已漲到每桶102.28美元。

金融博客zerohedge評價說,假如伊斯蘭國和美國的外交關系比較好,它本來可以成為石油美元利益圈內的新貴。由於該組織迄今為止還未有使用美元的強烈傾向,今後幾個月它可能成為中俄兩國的戰略偵察對象。

伊斯蘭國如此“大甩賣”當然會引起沙特等產油國不滿,但現階段最應該為此惱怒的非俄羅斯莫屬。

華爾街見聞上周文章提到,上周一俄羅斯烏拉爾原油連跌第八個交易日,一年來首次跌破每桶100美元。今年俄羅斯卷入烏克蘭危機使國內軍事開支增加,油價要達到每桶114美元才能實現政府預算平衡。

面對西方最嚴厲經濟制裁,國產原油大跌雪上加霜,半數預算收入來自能源產業的俄羅斯政府財政壓力陡增。伊斯蘭國影響石油市場供需的行為令人不由懷疑,俄羅斯會忍多久才會有所行動。

al-Khatteeb接受彭博采訪時透露,伊斯蘭國控制的油田日產能達8萬桶,現在半數都在開采。該組織以原油換取現金或者以物易物每日可獲收入約200萬美元。

伊斯蘭國低價倒賣石油日進鬥金的主要目的是什麽?al-Khatteeb認為是保持戰爭繼續進行,維持自身組織機構運轉。在從伊拉克和敘利亞政府手中奪取的地區,其余資金用來招募新成員。

除了石油,伊斯蘭國另一大收入來源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向當地居民征稅。搶劫銀行和珠寶店、勒索綁架索取贖金也是重要的收入源。

一名美國官員透露,伊斯蘭國近年僅贖金一項可能就獲取了至少1000萬美元。

雖然美國西點軍校反恐中心前任主管Brian Fishman和許多美國情報分析師懷疑上述常被引用的數據是否誇大其辭,但Fishman承認,伊斯蘭國適應力強,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摧毀他們。

而且,Fishman暗示,伊斯蘭國能累積巨額財富,西方銀行難逃幹系。他說:

還不完全清楚他們把所有這些資金存在何處,但可能實際上有方法能追蹤到。無論是否在某個銀行賬戶里,都必須把錢放在某個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51

普京前“管家”:普京無所顧忌 俄羅斯商人都是“包身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69

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前“親密戰友”Sergei Pugachev近日表示,俄羅斯所有企業都在普京的掌控之下,俄國商人從某種角度來看都是總統的“包身工”而已。

Pugachev曾因與普京關系密切而被稱為“克里姆林宮的銀行家”。不過在2012年被俄羅斯政府沒收資產之後,兩者的關系早已分崩離析。當時他數以十億的資產被“充公”。

Pugache表示,“在俄羅斯就是普京一個人說了算。私人財產這個概念並不存在於俄羅斯,所有的商人實際上都是資產名義上的所有者而已。如果普京想拿誰開刀,那麽這個人準會倒黴。隨著歐美國家對於俄羅斯的制裁愈加嚴厲,普京的行動可能會更為肆無忌憚。”

Pugache的表態讓人不禁想起一個月前另一位慘遭“共產”的俄國大亨Vladimir Yevtushenkov。Yevtushenkov上月被俄羅斯政府逮捕,隨後被俄羅斯法庭判決沒收其旗下石油巨頭Banshneft的股份。這個消息一度引發了俄國商界的大地震。

分析人士認為,該事件標誌著後蘇聯時代形成的俄羅斯政府與國內金融寡頭關系的潛規則已經被改寫。

Pugache曾經是俄羅斯的商界的重要人物,其產業曾遍及銀行業、建築業及造船業。作為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核心團隊的成員,他一度也是普京身邊的紅人。2000年普京成為俄羅斯總統時,葉利欽時代留下的強勢人物也曾經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普京隨後發動的行動奪回了對俄經濟重要部門的控制權。

2010年Pugache旗下的Mezhprombank銀行崩盤迫使他遠走英國尋求政治庇護,隨後俄羅斯政府宣布將其資產沒收並向其發布了逮捕令。對此他表示是普京的陰謀迫害導致其銀行破產,他正在準備向英國法院提供相關證據以示清白。(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08

從台積電到投幣咖啡機 它無所不在

2014-11-10  TCW
 
 

 

一家年營收不到新台幣十億元的中小企業,它的產品卻像是無所不在,從台積電深達數公尺的化學原料槽,到路邊的投幣式咖啡機台,都少不了它。這家公司,就是專門製造物液位感測器(Level sensor)的桓達科技。

物液位感測器,是測量各種儲存槽中還剩多少原料的感測器,大多數的各種自動化工廠中都需要它。要是沒有這個感測器,台積電將沒辦法準確的製造出晶圓片,大成長城的飼料廠也無法做好庫存管理,並順利出貨。從高科技、石化業到食品廠、飼料廠,都有它的存在。

一支產品開發十二年 客製化!平均毛利逾五成

十一月即將上櫃的桓達科技,它的物液位感測器市占率目前是亞洲第一,勝過中國與日本的同業,平均毛利率超過五成。當年桓達之所以轉入這領域,全因不想讓自己的生意受他人宰制。

桓達科技創辦人兼總經理吳定國,出身宜蘭農家,民國六○年代末原本做的是研發、販售農牧業飼料工廠自動化的控制系統,而物液位感測器,正是農牧業工廠自動化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吳定國回憶,當時每一次做生意,都需要用到物液位感測器,每次都要跟代理商買,東西從下訂到交貨最少要兩到三個月,是賣方市場,「對方開什麼樣的條件,就得接受。」為了不想再受制於人,他自己跳下來研發、製造,後來才發現,和工廠自動化控制系統相比,物液位感測器的競爭對手更少、利潤更好,於是他便逐漸將生意重心,全數轉移至物液位感測器。

在吳定國剛投入感測器市場時,歐美與日本廠商還是市場上的領導者,但經過三十多年後,桓達市占率卻已超過日本以及多數歐美廠,甚至後來大力投入市場的中國廠商,至今也無法超越桓達。

當中關鍵在於,桓達掌握了少量多樣的產品開發能力,又能把交期壓縮得比同業短。

在感測器領域中,全球市占率排名在桓達之前的,多是年營收達百億美元以上的國際大廠,如西門子(Siemens)、愛默生(Emerson)等等,他們多主攻大型公共工程標案,客戶數少,出貨量大,毛利率也僅有兩成到三成。

而桓達這間不到五百人的公司,卻要常態性的服務六千多個客戶,經常性交貨的產品達十萬種以上,而且幾乎一半以上的訂單,都須客製化。其中有些產品,連國際大廠都開發不出來,但桓達卻能做到。

「這一支感測器,我們前後開發了十二年。」採訪時,吳定國指著桌上一支小型球狀的雷達式感測器。相對於常見的超音波感測器,雷達式感測器能不受空氣中揚起的原料顆粒或粉塵干擾,更準確的測量物液位,能適用的領域更廣。

吳定國透露,這個技術連國際大廠愛默生,自行開發六年都宣告失敗,最後直接將瑞典航空機械製造商Saab擁有該技術的部門買下。而桓達靠著跟交通大學的產學合作,歷時十二年,合作教授指導的三個碩士生與一個博士生都畢業了,才自行開發出這個雷達式感測器。

交貨時間只要對手1╱6 模組化!少量多樣也難不倒

除了開發產品的能力,桓達市占率能超越亞洲其他對手的另一關鍵,則是交貨期快速——桓達的交貨時間只有競爭對手的六分之一不到。

與桓達合作近三十年的大成長城副總經理郝立人表示:「國外廠商你跟他訂貨(感測器),交貨期至少要超過一個月或一個半月,但桓達不到一個星期就可以出貨。」且桓達價格又能比大廠平均低兩成,量測品質仍一樣精準。

通常越是少量多樣、客製化程度越高的產品,意味著生產製造的時間也將拉長,為了改善這一點,桓達從近十年開始推動製程的模組化,平時先製作好基礎的半成品,待接單後,再依據客製化需求加工,縮短交貨期。「就像是電腦軟體把很多功能套件化、模組化,接到訂單之後再依照不同的公式加工。」吳定國譬喻。

桓達科技總經理特助林豐章表示,歐美廠商之所以無法壓縮交貨期,是因為歐美大廠接到的多數訂單,都是大量生產的標準化產品,因此生產線的產能調配,比較難配合少量多樣的產品。相較之下,生產線專為少量多樣的需求所設計、具備多種生產線形態的桓達,反而在少量多樣產品的生產效率上具有比較優勢。

延攬歐美專業經理人銷全球!營收連年增20%

由於桓達的產品應用領域廣,客戶分散,不受單一產業的景氣循環影響,因此創業以來,桓達的營收每年平均以二○%的速度成長。近年,更因聘請歐美的專業經理人,了解歐美客戶不同於亞洲的使用習慣,逆勢打入歐美市場。「例如歐美不喜歡我們把整個感測器組裝好再送過去,偏好部分零組件由他們自己配裝,以前我們真的不知道。」吳定國說,自己也從當中學到一課。

桓達科技經驗,證明即使是中小企業,只要打深一口井,持續研發並改善製程,就會在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