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钢铁业“复苏”拉动力:炼焦煤进口激增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22/HTML_8S3PV3L6PB1X.html


钢铁业复苏已经传递到上游焦炭行业。

“暂停了3年多的炼焦煤进口,今年3月又启动了。”江苏沙钢集团人士7月21日透露,与澳大利亚供货商们达成的供货协议预计执行到今年9月,“之后根据价格再确定新进口量”。沙钢上半年的炼焦煤(焦炭原料)进口量位居全国前三。

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炼焦煤128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4倍。进口炼焦煤到岸均价130美金/吨,同比上涨14%。

上半年,进口炼焦煤与国内炼焦煤一直维持着100-250元人民币左右的价格差,“山西小煤矿的减产也在刺激钢铁企业和贸易商们到海外寻煤”。山西焦化行业协会秘书长、山西焦炭集团副总经理张岗峰7月21日分析。

山西焦炭集团另一高层人士介绍,焦炭的销售已经大幅改善,行业的限产幅度已经由年初70%下降至40%左右。

山西限产与进口激增

6月,中国炼焦煤的进口攀升至历史最高位,达到463万吨,同比增长约7倍。北方港口的变化更为惊人。上半年,张家港口岸共进口焦煤67.4万吨,同比增长1062%;日照港1月-6月已进口焦煤200多万吨,同比增长也超过了10倍。

江苏沙钢集团人士介绍,今年一季度,品质相仿的炼焦煤,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煤的到岸价,比山西煤的出厂价大约便宜了200多元人民币,价差甚至一度超过250元。

不过,随着中国采购的激增,以及海外钢厂产能的缓慢恢复,进口炼焦煤的价格开始上扬。“综合考虑运费等因素,目前价差一般在100元-150元,进口煤的优势仍然明显。”上述人士表示。

沙钢人士透露,3月重新启动焦煤进口后,短短数月,已经到货的进口煤超过80万吨。沙钢目前的生产所用的炼焦煤中,绝大部分都已经改用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煤,而就在去年,该企业还主要通过与山西焦煤集团这类大型煤企签订长协采购这一煤种。

上半年赴外采购的企业以钢铁企业居多,柳州钢铁、鞍钢集团、宝钢集团、北台钢铁集团上半年均有为数不少的外采量,而这些采购,以现货协议居多。

“一季度,价差刺激钢铁企业与海外炼焦煤供应商签订了现货合同。”北京长贸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腾说,这些协议大部分为期3-6个月,即便近期价差缩小,预计到9、10月,炼焦煤的进口量都仍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今年中国对进口焦煤的热情让人感到惊讶。有中国贸易商近期以每吨132美元的价格从澳洲购买了一笔现货炼焦煤,这比今年的国际焦煤长协价128美元高了4美元。”一家英国煤炭研究咨询公司的人士表示。

事实上,山西对小煤矿的整治对国内炼焦煤的产量影响至深。

今年2月屯兰矿难后,山西的小煤矿一直处于停产整顿状态。而产煤大省山西,炼焦煤约有70%来自于小煤矿。今年1-5月,山西炼焦煤的产量为2532万吨,同比下降幅度高达32.5%。全国前5月的炼焦煤产量下降幅度达7.4%。

上述山西焦炭集团高层介绍,6月开始,为缓解供应略微紧张的局面,地方政府进一步放开了炼焦煤小煤矿,“目前的中小煤矿复产地区主要集中于临汾、吕梁一带的焦煤主产区”。

下游复苏

受益于下游钢铁业复苏,焦炭的需求亦开始膨胀。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会长黄金干表示,预计全年焦炭的需求量可能超过3亿吨;就在今年4月,他还估计全年焦炭需求“至多2.8-2.9亿吨”。

“下游需求的恢复,才是炼焦煤进口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山西焦协秘书长张岗峰表示,山西焦炭产量正在逐步增加,山西焦化企业的限产幅度目前大约在 30%-40%,而在今年年初这一行业的限产幅度还在70%。去年10月开始,受钢铁业减产影响,山西焦化企业开始主动限产,从10月的限产40%紧缩至 限产70%。“前期亏损的局面扭转,但目前盈利仍不理想。”

今年4月开始,中国国内焦炭的价格开始逐步走高。二级焦从4月的1400元/吨左右攀升至目前的1700元/吨。

汾渭能源炼焦煤分析师周泰介绍, 5月底,钢厂的焦炭库存已经到达低位,“调研发现部分钢厂的库存甚至不足一周的用量”。而正常状况下,钢厂一般会备足一个月左右的焦炭用量。

事实上,受益于政府4万亿的投资拉动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回暖,钢铁的产量正是在5月开始呈现明显反弹。

去年四季度以来,钢铁行业陆续限产,今年一季度粗钢日均产量仅为133万吨,“当时的产能利用率预计只有70%”,“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介绍,4月底、5月初,产量的恢复日渐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6月,粗钢日产量创出165万吨的历史新高(08年的最高日产量为156万吨)。“估算目前产能利用率达到91%!”徐向春表示。

从焦炭需求恢复的情况判断,下半年炼焦煤的进口的热潮有望持续,但考虑到价格差的缩减,“进口的数量可能小于上半年”。黄腾预计,2009年全年炼焦煤的进口量有望超过2000万吨。

近日,山东的铁雄能源、淄博焦化等15家骨干企业就组建了山东焦化集团实业公司,山东焦协汇总情况显示,这些抱团采购的企业,下半年炼焦煤海外采购数量预计超过400万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57

中国专利数量激增背后:最多而非最强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2963.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01

日化企業的「夾縫式」生存:成本激增25%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5/yNMDAwMDIzNDUyNw.html

一邊是不斷飆升的原材料價格,一邊是主管部門「穩定物價」的要求,無法向下游轉移成本壓力的日化企業稱,相關部門最應該約談的,是「上游的石油、石化企業」

在國家發改委出面「約談」之後,日化行業的漲價衝動暫時受抑。但上游石油化工原料以及工業用油脂價格高居不下,甚至仍將繼續攀升,讓整個日化行業「兩頭受壓」。

本報從中國洗滌用品工業協會瞭解到,2010年12月,洗滌用品主要上游化工原料的價格,已較當年6月上漲均超過48%。並且,隨著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化工原料的漲價趨勢仍在繼續。

「洗滌行業是低利潤的行當,不可能上游動了,下游不動。」一位日化企業管理層情緒頗為激動地對本報記者表示,發改委最應該約談的是「上游的石油、石化企業」。

事實上,此前參加發改委約談的中外日化企業,已紛紛反映了原料價格上漲的情況,並希望穩定下游物價的同時,發改委能約談上游石油、石化企業。

2010年下半年以來,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導致日化產品成本上升約25%。

洗滌用品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均來自石油、油脂。2010年下半年以來,原油、動植物油脂等商品價格節節攀升,這些初級化工原料價格的上揚,讓處於下游的日化企業承受著成本重壓。

中 國洗滌用品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6月,洗滌用品主要原料AEO2-3、AES、脂肪醇、工業棕櫚硬脂、毛椰油、工業牛羊油價格各為9600 元/噸、6500元/噸、14000元/噸、6080元/噸、8400元/噸,短短半年之後,上述原料價格均大幅攀升,分別上漲到19200元/噸、 12900元/噸、23900元/噸、9750元/噸、13700元/噸,漲幅均超過60%。其中,AEO2-3上漲幅度為100%,AEO7-9與 AES的漲幅各為99%和98.5%。

該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下半年以來,洗滌用品的主要原料LAS、AEO7-9、 AEO2-3、工業棕櫚硬脂、毛椰油、工業牛羊油價格的平均漲幅都超過了50%,加上水、電、燃料、運輸、包裝材料、人工等生產經營要素的上漲,導致日化 企業的產品成本上升了約25%。

「而且很多時候,原材料價格不是因為需求增加而上漲,而是因為人為的炒作。」奧天集團董事總經理涂俊光表示,由於人為炒作等因素,去年該公司採購的棕櫚油價格翻了一倍,最終只能硬啃,內部消化掉。

據瞭解,去年下半年,由於天氣影響導致棕櫚油產量高峰期的產量增長不如市場預期,市場開始熱炒馬來棕櫚油期價,四季度棕櫚油價格一度達到了歷史高峰。而今年迄今為止,棕櫚油價格已經跌了14%左右。

成本激增,最終讓整個日化行業的經營陷入困境。國家統計局對規模以上洗滌用品企業統計顯示,2010年1至11月行業主營業務收入比2009年同期增長了14.88%,而行業利潤卻下降了5.99%,虧損企業虧損面達到15.35%,虧損額比上年同期增長了49.39%。

洗滌用品工業協會表示,洗滌用品市場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跨國公司,產品毛利率均比較低,而且原材料佔生產成本的70-80%,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勢必會導致企業調整經營策略。

無法轉移的壓力

在發改委約談之後,「企業從大局出發暫緩漲價,目前只能靠內部消化成本壓力。」

不過,當聯合利華、寶潔、立白和納愛斯四大日化巨頭「不約而同」地準備對旗下日化產品進行漲價,平均漲價幅度約10%時,卻引發「價格聯盟」的指責。

一位日化企業管理層辯解說,洗滌用品市場是一個充分市場化地的行業,跨國公司、民營企業之間競爭激烈,企業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言提價,因為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誰先提價誰就先死」。

「但目前原料成本高漲,國家不讓漲價,虧損誰來承擔?」這位人士稱,「洗滌用品行業利潤很薄,國內洗滌企業的淨利潤率在3%左右。」洗滌用品工業協會此前也曾表示,「目前企業這種小心翼翼的漲價,並不能完全消化原料上漲帶來的影響」。

一邊是原料成本的高漲壓力,一邊是發改委的約談,兩頭受壓之下,日化企業如何面對?

曾 因提價而被約談的立白集團新聞發言人許曉東對本報記者稱,「企業從大局出發暫緩漲價,目前只能靠內部消化成本壓力。」他表示,立白主要將通過三個途徑來消 化成本壓力:一是通過研發,開發出新的產品,以及對產品進行改進;二是在採購源頭上,與合作夥伴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提前準備原料採購;三是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工藝。

一家洗滌用品生產商的高管表示,目前絕大部分企業主要是通過技術創新、使用新的原材料或者在包裝、工藝、生產設備方面的改進,提升生產效率來消化壓 力。「原材料從品質上還分很多等級,有的企業為了保證質量,用質量比較好的原材料,甚至是進口的原材料,它的生產成本和價格比較高,如果用的原材料稍微差 一點,生產成本就會低一些。」

談及此次暫緩漲價的影響,上述日化企業管理層表示,對民營企業的衝擊遠大於跨國公司。因為跨國公司本身實力雄 厚,而且產品線豐富,整體利潤率遠高於國內企業,而民營企業利潤低,抗風險能力低。「現在不漲價對跨國公司沒問題,但長此下去,民營企業會扛不住,會被壓 垮,跨國公司則會趁機擴大市場。「

營銷專家李志起認為,發改委的密集約談,僅是治標不治本,而且還有可能讓企業遭受不能承受之重,也是對企 業的一種不公平,「有的企業確實是因為產業鏈條的原因或者成本的原因,就有上漲的需求,我們應該把價格的問題交給市場去解決,漲價後,企業的市場份額下來 了,有的為了更好的生存還需要讓利,不同的企業應該有不同舉措才對,現在這種一刀切的方法,或者說禁止、不准的方式,對企業來說,有時候是很難接受的。」

「價格管制短期可以,但長期來講,這種價格是扭曲的,對民營企業很不利,因為民營企業的利潤本就比跨國公司薄很多。」上述日化企業管理層也稱。

「應該約談國企」

「我們最擔心的是,不管上游,只管下游;只管民企,不管國企。這樣的話,市場就扭曲了。」

「油價再漲,我們的日子就更難過了。」4月22日,國內某洗滌用品生產商的一位高管對本報記者抱怨說,「每當油價上漲時,我們就知道,幾天後供應商肯定會找上門,讓我們提高採購價格。」

這 位高管告訴記者,它們的供應商為了減少油價上漲帶來的壓力,要麼將合同週期縮短,要麼在合同里約定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要求日化企業與其一起承擔成本壓 力。但一邊是不斷飆升的原材料價格,一邊是發改委的「穩定物價」要求,無法繼續向下游轉移成本壓力的日化企業,目前處境艱難。

「為什麼不查一下上游的石油、石化行業,而只是查下游的消費品行業?」前述日化企業管理層說。

在國家發改委頻繁約談日化等下遊行業,並召集17家行業協會出面維穩價格之際,成品油卻單獨漲價,這幾乎讓所有日化企業心生不滿。畢竟,石油化工是日化產品的主要原料來源。

「我們最擔心的是,不管上游,只管下游;只管民企,不管國企。這樣的話,市場就扭曲了。」前述日化企業管理層表示。顯然,其所說的「國有企業」,是指中石油、中石化等壟斷上游原料和石化初級產品加工的國有企業。

在發改委約談下游日化企業之際,中石油、中石化各自公佈了2010年的業績,中石化淨利潤達到707.13億元,同比增長12.8%;中石油淨利潤1398.7億元,同比增長35.6%。

這樣的對比,難免讓日化企業耿耿於懷。上述日化企業管理層稱,「石油、石化行業高度集中,競爭一點也不充分,若要進行價格控制,發改委應該約談上游的石油、石化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47

「握手不言和」 三星為蘋果代工業務激增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2016832.html
管三星和蘋果在專利官司上已經吵得不可開交,看上去雙方關係也是一直僵持不下,但這並沒有影響三星從蘋果的代工訂單裡賺取利潤。

近日,三星宣佈向自己位於美國得州奧斯汀的工廠投資40億美元,改造現有生產裝置,提升系統芯片的產能,該廠主要為蘋果代工A4和A5X處理器產品。

「蘋果短期內很難擺脫三星,三星具有全產業鏈上的優勢。」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林宗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可以看到,儘管蘋果對三星心存不滿,但目前可以選擇的合作夥伴並不多。

八成代工訂單喂蘋果

加上此前的投資總額,三星對得州代工廠的投資已經達到了130億美元。這被業內解讀為在和蘋果的代工合作上,三星信心十足。

在201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買主後,蘋果公司預計花費在芯片採購上的錢就超過200億美元,而三星正是以強大的NAND閃存供貨能力,爭取到了當前為蘋果代工iPhone和iPad用的A4和A5X處理器的機會,並且實現快速增長。

市場研究公司IC Insights近日發表研究報告稱,受蘋果需求的大力提升影響,三星電子晶圓代工業務將繼2011年猛增82%之後,2012年再度增長54%,達到33.75億美元。而這樣的速度也把三星推上了全球IC代工廠的第四位,成為連續兩年成長最快的公司。

IC Insights表示,2012年,蘋果預計佔三星晶圓代工銷售的85%左右。

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曾把A4和A5X處理器形容為iPhone和iPad的引擎,而三星位於奧斯汀的工廠正是以代工蘋果產品而出名。

「40億美元也是當地有史以來獲得的最大一筆單一外商投資。」林宗輝對記者表示。

iSuppli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則說,三星通過對存儲芯片和面板以及晶圓代工廠和邏輯芯片的努力,已經逐漸掌控了整個電子產業鏈。「在存儲芯片領域,三星在今年第一季度佔據了全球40.8%的份額,而在閃存領域是37.4%,都是絕對的規模,銷售額利潤第一。」

也許正是看到這樣的成績,蘋果有些擔心了,在終端領域,合作夥伴卻成為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並分享著由產業鏈上下游產生的協同效應帶來的好處。

據統計,到2012年年中,三星的IC代工產能已經達到了每月13萬片300mm晶圓,以每片營收2500美元計,三星每年的代工業務營收最高可達39億美元。此外,三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供應商,出貨量達5400萬部,蘋果以2600萬部iPhone的銷量排在第二。

合作生隙,互覓新合作夥伴

據此前報導,蘋果已經在尋求多樣化的芯片供應,以擺脫對三星的IC供應依賴性。目前,全球晶圓代工廠龍頭台積電正在一座晶圓廠中試產蘋果A6處理器,而實際訂單將取決於產量。

此外,也有聲音稱,三星也在尋找新的大客戶,谷歌平板等公司名列其中。

「但因為製造工藝和生產良率的問題,蘋果今年換代工廠的機會並不大。」林宗輝對記者表示,最可能換上的是台積電,但是最快也要明年或者後年,而且不一定會用目前台積電的28nm,因為和三星的32nm差不多,所以蘋果可能會直接上20nm。」

另外,因為價格等因素,蘋果也不太容易拋棄三星。目前蘋果需要向三星大量採購記憶IC,而三星的優勢在於可以打包銷售並提供非常便宜的大批量「閃存」、DRAM以及處理器,而全球範圍內尚未有代工廠可以像三星一樣提供如此巨大的整體IC供應產能。

業內分析,還有一種可能是,蘋果可能會同時向三星和台積電下單,以確保有足夠的第二供貨來源。

不管怎樣,比起持續三週的專利混戰,雙方在上游環節至少還沒有陷入尷尬。

在那場還在進行的專利混戰中,蘋果起訴三星抄襲其iPhone和iPad的設計,要求索賠25億美元;三星則否認蘋果指控,同樣認為蘋果涉嫌侵犯專利,要求賠償5.19億美元。陪審團表示,會把三星平板電腦和手機的外觀、感覺與蘋果產品的相似度納入考量。

雙方的這場訴訟預計本週內進行最後的裁決,但上游之間的較量估計才剛剛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18

美國GAAP會計準則改動或致美銀行業壞賬激增50%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7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最近一項改動GAAP會計準則的提案重新界定了企業必須迅速確認不良債務的時間,可能導致銀行壞賬率增加。
 
雖然FASB還未進行官方研究評估提議的規定有何影響,但FASB主席Leslie Seidman在21日的會議上已經透露:
 
很多美國的大金融機構交談時告訴我們,他們估計自己的損失可能增幅達到50%。
 
這項提案修改了今年2月的草案,從「實際損失」模式變為「預計損失」模式,規定在企業發現潛在損失的初期跡象時,銀行必須立即開始確認貸款、債券和其他應收款的損失,以此避免金融危機時期那樣的衝擊。
 
根據目前的美國會計準則,銀行需要利用「實際損失」模式為不良貸款撥備資金。這意味著,在可能已經產生損失或視為已產生損失以前,銀行不必為問題貸款留出「準備金」。
 
FASB預計,假如實施這些新規定,一些美國銀行可能需要增加資本。
 
野村控股分析師Glenn Schorr認為,銀行也許會因為預料有規則變化而不再減少貸款損失的準備金。
 
我們認為會出現行業大倒退,因為依據新的指示,新發貸款時要最初確認的貸款損失增加了,導致出現「首日損失」。
 
金融時報認為,不僅銀行業會對新規定提出異議,FASB推動此項提案還可能引起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的爭議,IASB今年年中就警告,FASB的做法可能使銀行減少放貸。
 
IASB一直在與FASB共同推行「預計損失」模式,但IASB的計劃是,將預計發行貸款損失的期限設定為放貸後的12個月內。而FASB沒有任何預計期的限制。
 
IASB主席Hans Hoogervorst批評FASB對銀行財會的態度更趨保守,稱FASB的方法使銀行必須先期確認所有預計貸款損失,可能產生「嚴重的意外後果」。

Hoogervorst認為,首日損失可能促使金融機構減少新增貸款。


下圖為美國銀行業貸款損失準備與所有貸款之比近三十年來走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93

中國海外原油權益產量激增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295

前段時間獲批的中海油出價180億美元收購Nexen事件,使得世界目光再次聚焦在中國海外原油權益產量激增的探討上。據IEA首席經濟學家Fatih Birol在倫敦舉辦的全球最重要的石油行業年度會議上對Financial Times說到,

」中國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境外原油生產國家」 ;「在去年,中國原油一個非常顯著的生產增長都來源於海外併購交易。」

據中國石油集團內部期刊報導,去年中國海外油氣權益產量首次突破9000萬噸,比上年增長了3%,併購金額也創歷史新高。國企成為全球石油公司中最大的海外油氣資產收購方。 據Dealogic數據顯示,自2009年起,中國國企諸如中海油和中石化一直積極對海外油氣富足的國家進行併購,活動足跡從美國到安哥拉。去年,併購(包含合資和直接購買)金額創下了有史以來最高紀錄,達350億美元。

一些海外的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擔憂中國的這一舉動會影響到他們自己的能源需求。但是,來自IEA和其他的一些分析家則稱, 這些國營石油公司海外生產的原油並非運回本國消費,而是通過國際交易市場銷往海外。對此,中國石油高管們堅稱,這種做法是不可能的。作為世界第二大原油進口國家,這種規模龐大的海外併購只是為了滿足本國的能源需求。

 

中國與委內瑞拉之間的石油貿易數據差異可見一斑。據卡耐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的Matt Ferchen講,從中國和委內瑞拉石油貿易數據來看,某些年份(比如2008年和2009年)中國官方的進口數據大幅低于于委內瑞拉發佈的對中國出口數據。

對此,Ferchen認為因為地理位置原因,委內瑞拉到中國的運輸線過長,這使得委內瑞拉生產的級油(heavy-grade oil)並不適合中國煉油廠的生產計劃安排。因此,IEA在諸多報告和期刊上都聲稱,中國大多數權益油實際上是在當地或國際市場上轉售了。

對於這種爭論,Birol先生評論道:

「中國的能源公司也在試圖在境外保護他們的生產」 他認為這一現象主要由「商業利益」引發的。

作為國企,中國政府對這些能源公司是有年度生產硬指標要求的。當中國國內最大的油氣資源近乎枯竭的時候,這些公司勢必轉往海外去實現這些生產目標
 
獲取關鍵技術也是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另一個關鍵目標。尤其是與頁岩氣相關的各種技術對於目前中國來說極其需要。中國頁岩氣儲量豐富,2012年3月中國公佈發現可採資源潛力為25.1萬億立方米頁岩氣可供中國使用近200年。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目前中國政府在世界上面臨的能源政治風險,蘇丹是其中一個非常顯著的例子。中國在南蘇丹有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尤其是在石油產業。但是自南北蘇丹分離後,暴力摩擦夾雜著綁架事件不斷出現並升級,這給作為目前南蘇丹最大的油田投資者的中國帶來極高的投資風險。

中國能源企業海外大手筆的併購,對中國國內消費者來說目前還沒有見到直接的效果。 國內消費者紛紛質疑油價太高。但據《2012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稱,按照國內調價機制,去年國內油價仍未調到位,未到位空間達10美元/桶,國內煉油企業仍虧損。其中,去年1-9月,中石油、中石化煉油業務分別虧損300億和155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84

中國大陸2月從香港進口黃金環比激增89%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726

2月,中國大陸從香港進口黃金激增89%,隨著黃金價格下跌,2月黃金進口數據由此前的下降趨勢中實現了扭轉。

據香港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2月中國大陸買家夠沒9.7106萬千克(97噸)黃金(其中包括黃金廢料),1月該數據僅為5.1303萬千克。2月的進口數據也成為歷史記錄上第四高的水平。

去年同期(2012年2月)中國大陸從香港進口黃金3.9668萬千克。

此外,2月中國大陸向香港出口黃金3.6159萬千克,也較1月的3.1723萬千克有所上漲。而2012年2月該數字為8701千克。

去除大陸流向香港的黃金數量,2月大陸淨進口黃金量達到6.0947千克,1月該數據僅為1.9580萬千克。

2013年目前為止,黃金價格下跌5.3%,黃金SPDR信託大跌11%。

2012年,中國僅次於印度,是全球第二大黃金消費國。

彭博社引述廈門商業銀行副總經理宋和平(音)表示,「黃金價格的下跌吸引了中國投資者和珠寶買家。中國最近出台了抑制房地產市場過熱的政策,同時還限制了一些存款產品,這會促進貴金屬投資的需求,所以預計中國的黃金消費今年還將持續上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72

手游渠道成本激增 月入千萬仍難賺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777.html

導讀:「現在我們手裡有些底牌,如果國內渠道壓榨太厲害就出國。」邢山虎說。

樂動卓越旗下手游《我叫MT》在Android和iOS兩大平台的總註冊用戶已經達到了2400萬,日活躍量突破了230萬。樂動卓越CEO邢山虎表示,目前國內和海外手游市場的營銷成本都在增加,沒有好的產品以及運營經驗已經很難在國內市場立足。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手游邁入千萬(月收入)大軍,另一方面這個市場的陷阱和壁壘也在逐漸浮現,這個看上去很賺錢的行業,正在經歷著重重考驗。

只談流水不談利潤 整體毛利不足兩成

第三方數據監測機構Entbrains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已經有18款國產手游的月流水超過了千萬,而最新的說法是已經達到了23款。

其中《我叫MT》、《捕魚達人》、《時空獵人》、《大掌門》和《王者之劍》名列前茅,收入均在2000萬以上。

然而在行業的宣傳報導中利潤這一指標卻鮮被提及,事實上除了上述幾款優秀產品以外,還有大量產品已經死在了沙灘上。當樂網CEO肖勇泉介紹,去年共有1200款手游發佈,月收入超過100萬的只有10%。

千萬俱樂部只是手游金字塔的塔尖。

另一方面對大多數手游來說,華麗的流水下,利潤數字並不好看,GMGC全球移動遊戲聯盟秘書長宋煒介紹,現在做的好的手游毛利率在20%-30%之間,一些強勢的手游可以做到與渠道三七分賬,而弱勢的只能做到五五分,月收入不到兩千萬的,毛利率更低。

今年4月,《二戰風雲》開發商數字頑石的CEO吳剛在微博中說手游團隊月收入300萬是底線,扣除渠道、發行分成、服務器、帶寬、運維以及各項固定開支,結餘可能還不夠開發新產品。而在宋煒看來,隨著利潤率的降低,這個底線很快就會被提升到千萬。

渠道,正在成為手游難以承受之重。

高額營銷和渠道成本或將手游逼出國門

邢山虎介紹,樂動卓越兩個月內的廣告投入已經接近千萬,其中中國600多萬,海外市場300萬。

其中營銷和渠道成本佔了大頭。CP(開發商)與渠道的分成比例已經從七三過渡到了五五,未來則可能更多。

國內的手游渠道包括Google Play、應用和等應用商店,多盟、艾德思奇等廣告平台,360等應用內渠道和Openfient等社交遊戲平台,以及當樂網、UC等垂直網站和流量入口等等,邢山虎表示,(手游渠道)誰都不是雷鋒,雷鋒只在渠道之間發生惡性競爭的適合出現,但是現在江山已定,渠道與CP的衝突是必然的。

渠道商與CP分成,拿到錢後去做自身的推廣以保持用戶數量和影響力,隨之而來的是廣告費的增高,最後平台和PC聯合從玩家手裡拿錢,最終受傷的是玩家,「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邢山虎說。

邢山虎介紹,目前《我叫MT》的每用戶獲取成本已經達到了5塊錢,且仍呈現上漲趨勢,《我叫MT》已經開始在海外市場有所布局,Google Play和App Store都還在堅持三七分,CP可以拿到7成的錢,如果國內渠道壓榨的太厲害,樂動卓越就將進軍海外。

藍港在線CEO王峰表示,三年內守住五五分賬就是手游的黃金分割線,可以讓手游企業研發出更健康的產品。藍港旗下《王者之劍》目前月流水已經突破了2200萬,而海外市場的年收入已經超過了1000萬美元。

不過海外市場也並不好做,邢山虎表示目前在美國,每用戶獲取成本已經高達20美元,而在日本甚至高達80美元。高回報也意味著前期的高額投入。

併購風將起 前十均已被盯上

本月初有消息稱國內影視巨頭華誼兄弟將收購《時空獵人》的開發商廣州銀漢,而事實上,被資本大鱷們看上的並不只有這一家。

「現在排名前十的都已經被盯上了。」宋煒說,銀漢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肯定會有很多併購案發生,不過併購的資源也是有限的,資本們看上的肯定是收入靠前的,如果月收入只有千萬,利潤只有百萬的很難被看上。

在手游展現了強大的變現能力後,各路資本都試圖往手游業務靠攏,華誼兄弟此前已經持有掌趣科技11.81%的股份,如收購銀漢,將是目前國內手游圈最大的併購案。

也有消息稱華誼兄弟該舉動是為了拉抬股價而進行的一次炒作,不過宋煒表示,接下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併購案發生。

渠道和營銷成本不斷增加,抄襲指責不斷,同質化競爭嚴重,已經成為國產手游揮之不去的陰影,不過各方面的壓力也在催促著手遊行業的洗牌,手游已經不是沒錢沒經驗的創業者玩得起的遊戲,同時業內也在呼籲手游精細化運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59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外媒危言聳聽,小麥進口並未激增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447

華爾街見聞此前報導,路透報導稱由於成長期的霜凍和收成時期的雨水造成的影響,中國的小麥收成損失可能比預想得更嚴重。路透對農民的走訪及分析師的最新預估均表明,天氣因素可能導致中國北方最多有2,000萬噸小麥不適合供人食用,約佔16%。這將是之前所報導損失規模的兩倍。

路透報導稱浙江導致中國大幅增加小麥進口:

美國農業部上週四將2013/14年度中國小麥進口規模預估上調至850萬噸,上一年度為320萬噸。但海外交易商和分析師預計,2013/14年度中國進口規模可能突破1,000萬噸,超越同期埃及預計900萬噸的進口。中國分析師和交易商預計的國內短缺數量低於海外分析師的看法,他們估計的小麥總進口量也較少,在500-600萬噸左右。因為他們預計符合中國意向價格的美國軟紅冬麥有限。中國還可能通過動用庫存來滿足一部分需求。

對於路透的報導,上證報記者從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獲悉,近一階段全國部分地區強降雨天氣雖然對我國小麥供應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我國小麥進口並未出現明顯增長。

上證報的報導援引一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人士的話表示:「USDA的報告只是一種推測,而且是對2014年的進口量進行預估。目前就判定中國明年的小麥進口量,還為時過早。實際上,今年1-5我國的小麥進口量僅為117.77萬噸。6月底我國是對外採購了一批小麥,但進口並未出現明顯增長。」

上證報記者還致電河南省農業廳,一位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6月以來河南部分地區的確遭受了強降雨天氣,但災情並不嚴重。而且部分產區的小麥在降雨前就已經收割入倉。「雖然目前還沒有確切數據,但說河南1000萬噸小麥因暴雨無法儲備,肯定是不準確的。」

上述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人士表示,我國今年夏糧總產2638億斤,比2012年增產39億斤,實現了創歷史的「十連豐」。其中河南夏糧播種面積8090萬畝,畝產量799.8斤,總產量647.04億斤,比去年增產9.84億斤。「夏糧豐收這麼多,暴雨影響並不大,總體看我國下半年至明年,小麥進口不會呈現大幅激增。」

該人士還稱,要防止國際上一些機構或者國際炒家,別有用心地發佈一些中國糧食的需求數據,影響中國糧食進口商的判斷,在高價位買進或者下訂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34

IPO回暖助推投行家獎金激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830

隨著股市的高歌猛進和IPO市場的回溫,企業對於融資和財務顧問需求增加,投行手續費收入創六年來最佳。 以英國為例,投行傭金收入較上一年增長12.5%,達到46.5億美元,一些在英國的投資銀行家們獲得了豐厚的獎金回報。其中以股票資本市場部門(ECM)員工獲得的獎金最多,這得益於去年IPO收益激增111%,IPO收益占投行業務整體收入的一半。 英國IPO市場不斷回暖,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股市亦創下六年新高,企業新獲融資達到157億英鎊。在IPO排行榜上高盛以承銷2.99億英鎊位列排頭兵,分列其後的是摩根大通,德意誌銀行,美銀美林和摩根士丹利。 但IPO的熱潮並未提升並購重組部門的收益,該業務收入整體下滑14%,僅為13.5億英鎊,顯示在經濟增長整體放緩的情況下,企業收購擴張仍舊缺乏活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