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恒隆轟政府益港鐵不滿地皮輸送對發展商不公平

2008-10-04 AppleDaily


【本 報訊】身兼香港地產建設商會副會長的恒隆地產(101)主席陳啓宗,罕有地在最新的恒隆年報內,解釋公司近年不在香港買地的原因時,暗批政府過去30年以 物業收益補貼港鐵(066)經營鐵路,令港鐵「很懂得如何擠壓合作夥伴(即發展商)」,「並須把最大份額的利潤留給港鐵」;意指遊戲不公平。記者:高淑嫻

陳啓宗指出,公司現在不在香港買地,除了是時機問題,主要因為政府不熱衷賣地,反而先讓港鐵向發展商批出合作項目。港鐵以市場「折讓價」從 政府手上取得土地後,再與恒隆等私人發展商合資發展項目,然後「瓜分利潤」。恒隆於70至80年代曾與港鐵合作,包括九龍灣及金鐘港鐵站上蓋項目。但陳啓 宗表明,現在已經拒絕參與,原因是市場競爭激烈,令這類交易缺乏吸引力。

指港住宅市場正萎縮

他指出,發展商與港鐵合作,須承 擔所有風險,「並須把最大份額的利潤留給港鐵」,換言之,地產商要承擔發展商的風險,但只可獲得承建商的回報;意指遊戲不公平,政府明益港鐵。要動用資金 也是恒隆拒絕再玩的另一原因。陳啓宗講到明,公司在內地有更多更好的地方來運用資金,應集中發展這個龐大兼利潤豐厚的市場。而且他認為,香港住宅市場正在 萎縮,雖然二手市場於過去一年甚為活躍,但發展商並無任何得益。陳啓宗今次透過年報暗抨政府與港鐵,並非無的放矢。政府數年前開始不向當時的兩鐵批出土地 作補貼,西港島線亦只以現金資助,但今年初再以物業補貼港鐵發展南港島線,便引來個別地產商反對,指發展商目前難買地,政府將貴重地皮批予港鐵,對其他公 司不公平。

港鐵項目分紅比例高

此外,港鐵在發展項目中分紅比例高,也是公開的秘密。舉例說,市場普遍估計,港鐵07年入賬的 售樓收益約50億元,主要來自調景嶺站城中駅,但結果有83.04億元,反映港鐵在該項目的分紅比例較市場估計高。新世界發展(017)執行董事梁志堅曾 經透露,長實(001)數年前投得的將軍澳日出康城一期首都,當時新世界投標時,建議分紅九成予港鐵都未能投得。這反映長實的分紅比例相當小,市場估計, 長實在首都僅獲利10億元,料其旨在拋磚引玉,之後取得二、三期,分紅比例可能較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

政府消費券慢三拍中環在線:港鐵、領匯派錢自救 李華華


2008-11-24  AppleDaily


 

零 售業嗌晒救命,特首煲呔曾仲諗緊係咪推消費券救市,「半官方」港鐵(066)同「前官方」領匯(823)反應快幾拍,為免旗下租戶冇生意要摺埋,喺唇齒相 依、唇亡齒寒嘅形勢下,都費事等政府,自己先出手自救,趁聖誕呢個黃金檔期,豪擲千萬禮物同購物券谷消費。主要客源嚟自中產嘅港鐵九龍站上蓋商場 Elements圓方,負責管理嘅港鐵見到班中產客使錢冇以前咁疏爽,唔敢怠慢,趁聖誕假,掟3000萬銀谷人流同營業額,包括2000萬禮品同購物券。 港鐵投資物業總經理梁羡靈話,唔少中產早排喺股市同樓市損手,有啲仲面對裁員壓力,好明白呢個時勢,中產會慳住使。為咗刺激呢班中產消費意欲,所以趁聖誕 搞旺個場,大派禮物同購物券。

圓方免費泊車6粒鐘

Elements除咗大派名店禮物,仲送埋油券,兼將免費泊車由本來3個鐘加到6個鐘。聽梁羡靈講,單係今次送嘅禮品同優惠,已經用成2000萬,夾埋裝飾同佈置,開支高達3000萬,比舊年多三分一。

領滙派300萬禮券

除咗港鐵,擁有全港最多商場嘅領匯亦重鎚出擊,為增加聖誕新年消費,花咗1500萬刺激商場人流,當中大派300萬銀現金獎同禮券,為期3個月。

谷唔谷到消費暫時未知,但呢個時勢,業主唔做啲嘢,就會俾租戶要求減租,慢吓手,租戶唔掂要摺埋,面對成場吉舖,到時就太遲!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美現金券銷路大跌

仲 有一個月就係聖誕節,係時候開始諗買咩聖誕禮物畀親朋戚友。美國人近年好興送禮物卡(即現金券)當做聖誕禮物,貪方便,乜都唔使諗,班friend又可以 用張禮物卡買自己鍾意嘅嘢,唔使驚買錯嘛。不過,o依家環球經濟不景,好多舖頭執笠,如果一個唔好彩,發行禮物卡間舖頭關門大吉,張卡就變廢紙,所以唔少 美國人今年唔敢買禮物卡畀人,費事搞到收禮物卡嘅朋友空歡喜一場。

小心空歡喜一場

美國零售業聯會估計,今年整體禮物卡銷量跌6%至249億美金,當中以單一商店特約嘅禮物卡打擊最大,因為呢類卡最冇保障,唔少專家都奉勸收到禮物卡嘅人盡快用咗佢。早前香港泰林執笠,揸住泰林現金券嘅人反而俾人拒諸門外,家吓買現金券要諗清諗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09

中環在線:港鐵搵花旗學者撐 李華華


2008-11-26  AppleDaily


 

發 展商不時鬧港鐵(066)批上蓋項目發展權時食到盡,政府又改咗鐵路發展模式,好多條新線都唔批沿線地皮畀港鐵起樓補貼興建費。眼見嚿肥豬肉冇咗,港鐵四 出游說話鐵路混合上蓋物業發展有幾好,但自己講說服力始終差啲。咁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嘅Robert Cervero教授研究開呢個題目,結論好正面,港鐵梗係嗱嗱聲請佢嚟香港講吓有幾好。研究過13個城市交通發展模式,教授話呢種以上蓋項目補助鐵路發展 嘅模式最可行,而港鐵係運用呢個模式最成功嘅例子之一,既可減少土地同能源消耗、各種污染,又可以喺城市規劃同發展密度盡量攞到平衡,樓價仲可以賣貴兩三 成,簡直係三贏方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40

中環在線:港鐵小股東轟陳家強、鄭汝樺唔做好份工 李華華

2009-06-05  AppleDaily






 

香港上市公司嘅小股東真係越嚟越識得維護本身權益,除咗投票反對作價唔合理嘅私有化建議,仲會做足功課,喺每年一次嘅股東大會上,向管理層提出質詢,港鐵(066)小股東就係一個好例子。

港 鐵過去幾年喺九龍灣展貿舉行股東會,今年74歲嘅陳婆婆每年都出席,替所有長者追問有關長者乘車優惠事宜(優惠到8月底完,港鐵話會考慮延長)。佢噚日仲 鬼咁心水清,發現政府兩位局長董事──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都冇到,陳婆婆好嬲咁話:「點解一年一次都唔嚟開會?」

不時請槍開會

陳 婆婆翻閱港鐵年報,發現港鐵舊年召開9次董事局會議,陳家強出席8次,但有兩次請槍,由替代董事出席;鄭汝樺雖然開齊會,但當中有4次由替代董事出席。陳 婆婆即時向主席錢果豐大興問罪之師,質疑兩位局長董事係咪「唔重視呢份工」?錢主席硬住頭皮幫局長講好話,話佢哋公務繁忙,而上市公司有機制容許董事派代 表出席會議,而且行之有效,每位董事都相當盡責咁話!陳婆婆咁留意兩位局長董事,係咪準備好問題向佢哋查詢,兩人no show自然令佢非常失望。李華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42

立論:恒隆港鐵分樓賣富啟示 林少陽

2009-08-17  AppleDaily






 

近 日的城中熱門話題,除了賭王何鴻燊的身體健康及猜測誰是五太之外,同樣內情曲折離奇的,還有港鐵公司(066)與恒隆地產(101)破天荒瓜分九龍站樓盤 「君臨天下」貨尾單位,更醞釀出相同樓盤,手足相殘的現代版「玄武門之變」。過往,港鐵一向都與發展商拍住上,由發展商拍板負責賣樓,港鐵就坐定定等收 錢。今次港鐵為甚麼會破例兼「攞苦嚟辛」?實在令人費解。內情如何,相信比誰是五太更難猜度。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今次事件引起公眾關注,收到不錯的廣告 效益。據報,兩家公司分開推盤至今,已售出40至60%單位,效果相當理想。恒隆手上的內園樓景單位,亦賣到萬四元一呎,令人嘖嘖稱奇。恒隆在本港的發展 物業不多,除了九龍站君臨天下及西九龍浪澄灣兩個大型項目之外,較大型的就只得跑馬地藍塘道待發展地皮。西九碧海藍天及何文田君逸山兩個項目的貨尾,數量 無足輕重。

樓市即將見頂?

恒隆財政健全,是極少數處於淨現金水平的本港上市發展商(記憶中只得恒隆及冷門地產股大昌集團 (088)手頭現金高於負債),根本不急於賣樓。巧合地,大昌近日亦積極推售其舂磡角的豪宅單位。除了少數財困被迫賣樓例子,發展商賣樓都是希望賣得好價 錢,至於是否天從人願,卻是另一回事。恒隆往績不錯,但亦不是每次都摸頂賣樓,事實上君臨天下第一批買家,至今賬面利潤便不錯。今次恒隆賣君臨天下,與過 往攤長慢慢賣的手法大相逕庭,與港鐵分家產賣樓,更不尋常。樓市是否即將見頂,很難說,但準買家不應被最近熾熱的市況影響判斷力,真的要計得掂條數,才好 入市。林少陽以立投資管理投資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8

港鐵:靠政府補貼的國企 林本利

2010-10-28  NM




過去數月,港鐵轄下的八達通公司出售市民私隱資料圖利,趕搭發水樓「尾班車」,以及在繁忙時間出現列車故障而不懂應變,惹來各方面的非議。特區政府作為港鐵的大股東,未有好好監管港鐵,容許公司只顧牟利而不顧商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實在難辭其咎。

港 鐵前身是地鐵公司,成立於1975年,當時由政府全資擁有,以審慎商業原則負責興建和經營鐵路及相關業務。地鐵興建的第一條鐵路線是由觀塘至中環,於 1979年至1980年分段通車。之後,地鐵的網絡不斷擴展,覆蓋港島北面,以及由荃灣伸延至將軍澳新市鎮。上世紀九十年代政府興建新機場,地鐵負責興建 機場鐵路,連貫赤鱲角機場及中環。

九七回歸前十多年,香港經濟快速增長,樓價大幅颷升,由1984年至1997年,本地樓價平均上升10 倍。地鐵受惠於樓價上升,從發展車站上蓋物業中取得豐厚利潤。九七回歸後,地產泡沫爆破,樓價在六年間下挫近七成,地鐵有份發展的西九龍和將軍澳樓盤,空 置情況十分嚴重,市場湧現大量負資產物業。2002年10月政府推出挽救樓市措施(即「孫九招」),其中一項是暫停地鐵上蓋物業的招標,藉此減少樓宇供 應。

亞洲金融風暴後,特區政府面對多年財政赤字。為了滅赤,政府決定出售手上資產,包括地鐵的股權。政府2000年將地鐵上市,出售25% 股權,為政府帶來近100億元收入。由於政府依然是大股東,擁有約75%股權,又負責制定房屋及運輸政策,以及監管地鐵的運作,結果不時出現角色衝突的情 況,決策時不知應該是為了股東利益,還是乘客或公眾利益。

 

九七回歸後,樓價已不像之前瘋狂上升,地鐵依靠物業發展利潤補貼 鐵路營運的模式已難以維持下去。公司於是要直接向政府伸手取錢,由政府注資興建鐵路新線,當中包括迪士尼延線、西港島線及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動用公帑 達700億元。2007年,政府又半賣半送將九鐵的鐵路經營權及物業發展權給予地鐵,令市場對地鐵日後發展充滿憧憬。

兩鐵合併成「港鐵」, 新公司在公共交通市場的佔有率超過四成。港鐵取得九鐵的物業發展權,又成為西鐵沿線物業上蓋發展的代理人,有能力操控樓宇供應,影響樓價升跌。合併後兩年 多,乘客便要面對加價,亦有資料顯示港鐵沒有按照原先計劃,為各物業發展項目進行招標,令過去幾年本地樓宇的供應量大跌,直接間接助長樓價颷升。

合 併前,港鐵在2007年的鐵路營運業務及相關業務的經營利潤只得30多億元,合併後,2009年的利潤倍增至60多億元。港鐵的額外利潤,主要是來自九鐵 的虧損。現時九鐵仍擁有鐵路業務的資產,但根據合併協議,卻只能以超優惠價每年7.5億元將資產出租給港鐵營運。由於九鐵興建西鐵的投資額十分龐大,每年 折舊支出達20多億元,在租金收入低微的情況下,賬目上錄得超過20億元經營虧損,這還未計10多億元的利息支出。

港鐵是名副其實的國企,公司利潤主要依靠政府提供資金、廉價土地和優惠租金而得到。筆者過往亦曾經做過統計,發現港鐵參與興建「發水樓」的數目,更是眾發展商之冠。

自 2000年上市後,港鐵這間國企的管理層,薪酬大幅上升近一倍,薪酬最高的董事由年薪800萬元左右上升至超過1,500萬元,還有七位董事年薪超過 550萬元。港鐵是依靠政府補貼的國企,長期向政府伸手取着數,管理層卻以為自己十分能幹,收取所謂「市場酬金」,納稅人、小股東和乘客,又是否服氣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05

港鐵霸權誰可駕馭? 林本利


2011-4-28 NM

港鐵透過合作多年的廣告公司,向全港15份報章發出信件,指報章一旦刊登港鐵的負面新聞,會保留取消及重新安排廣告的權利。
廣告公司所指的負面新聞,除了涵蓋港鐵在香港境內和境外的所有業務外,還包括港鐵的員工(即包括管理層)及持份者(即包括政府),連任何會令人聯想到港鐵的外地鐵路事故亦包括在內。若是這樣,日後港鐵的廣告(或者負面新聞)恐怕難以在報章上刊登。
我們實在很難相信,一間在廣告界地位顯赫的公司,若沒有得到顧客的授權,會發出一封如此「老實不客氣」的信件。港鐵高層承認曾經指示廣告公司爭取更佳的廣 告版面,亦承認廣告公司向報章發出信件前曾經給港鐵內部過目和認可。現在信件被指為以抽廣告來恐嚇傳媒,責任應該由誰人來承擔?
自從2007年兩鐵合併後,關於港鐵的負面新聞便不絕於耳。除了鐵路事故增多外,港鐵兩年來再次加價、大量興建發水樓圖利、濫收管理費、出賣八達通個人私隱資料等等。然而,即使港鐵負面新聞增加,管理層往往只是道歉了事,並沒有受罰,董事酬金還不斷攀升。
2002年,九鐵爆冷擊敗當時的地鐵奪得沙中線的經營權。地鐵競投落敗,失去過海線的壟斷權,日後要和九鐵互相競爭過海乘客。之後便傳出政府為了要整頓九 鐵管理層,要求兩鐵商討合併。經過多年拉鋸,政府最後以「超筍價」,半賣半送方式將九鐵的鐵路資產及土地交給地鐵管理和發展。
筆者一直對兩鐵合併有所保留。誠然,九鐵管理層過往表現十分不濟,成為退休高官的俱樂部。但政府全資擁有九鐵,若認為公司管理不善,大可以透過撤換管理層去改善營運效率,毋須強行把九鐵的資產管理權併入地鐵。
須知道合併後,港鐵控制的資產達到2,000億元,日後所有鐵路新線的發展權,包括港島西、港島南、高鐵香港段及沙中線等,完全交由港鐵負責,公司控制的 資產將達到3,000多億元,規模較兩電一煤加起來還要大。此外,港鐵自動享有所有鐵路上蓋的物業發展權或代理權,成為全港最大的發展商,完全有能力操控 地產市場的發展。
現時港鐵在公共交通市場的佔有率超過四成,有份發展的新樓盤相信亦佔市場四成以上。如此巨大的市場權勢,即使是長實、新地和恒地等大型地產商,亦自愧不如,難以抗衡,要依靠和港鐵合作發展新樓盤和分享利潤。難怪港鐵管理層自視過高,港鐵霸權逐漸形成。
政府作為港鐵的大股東,持有七成半的股權,不斷補貼港鐵發展,本應可以駕馭港鐵的管理層。奈何政府同時作為土地供應者,地產及公共交通市場的監管者,又有份制定相關政策,以致經常出現角色衝突的情況。很多時候不知是要保障港鐵小股東的利益,抑或是小業主和乘客的利益。
港鐵藉着發展鐵路,操控全港主要的商場、住宅和商業大廈,市民的衣食住行,很難完全和港鐵無關。港鐵的急速擴張,已經到了令人憂慮的地步,政府和立法會議員實應正視有關情況,避免港鐵因操控龐大資源,以致出現權力使人貪污腐化的問題。
近月港鐵透過傳媒大賣廣告,希望能夠改善公司的公眾形象。今次恐嚇報章的事件令港鐵形象衰到貼地,日後真不知要再花多少廣告費才可以挽回聲譽。
林本利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64

倫敦奧運概念股---首選港鐵(0066) warren

http://hk.myblog.yahoo.com/warren_li19/article?mid=119

 

        猶記得, 45年前, 一眾北京奧運概念股被大幅炒上, 奧運就是大市的一大利好因素。轉眼間, 北京奧運已經曲終人散, 留給大家一個美好的回憶, 明年便是倫敦奧運舉辦的年份。不過, 可能因為倫敦始終距離香港較遠, 這次本地股市似乎沒有掀起奧運效應。不管怎樣, 香港也有一些上市公司的業務受惠於倫敦奧運, 例如長江基建(1038)和港鐵(0066)。是次便想特別談談港鐵(去年已談過這隻股份的部份優點, 詳情請看「股份探討」內的「港鐵今後大發展, 誰人能與共比肩?一文)

倫敦奧運概念:

       港鐵與德國的鐵路公司DB Regio 合組的London Overground Rail Operations Limited (LOROL)2007年起開始營運London Overground (倫敦地上鐵), 經營權至2014年。在英國倫敦, London OvergroundLondon UndergroundLondon BusesLondon RailLondon StreetsDocklands Light Railway一起構成英國首都的收費交通網絡, 可見Overground的重要性。英國政府這次將經營權交給港鐵及其伙伴, 7年的經營權剛好覆蓋整個奧運期, 相信是要港鐵改善Overground的營運狀況, 更希望港鐵的優質管理能為倫敦奧運的順利舉辦作出貢獻。

鐵路業務前景:

        很多投資者相信都會有疑問, 港鐵的鐵路業務只是雞肋, 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 有何值得憧憬呢?對此, 筆者想簡單提出數個觀點, 表明鐵路業務的優點。

1.港鐵上市初期只靠地產業務賺錢, 但及後行政總裁周松崗先生提出「物業+鐵路」的營運模式。周先生是一名商界精英, 在英國有「合併王」的稱號, 亦曾被喻為英國最有影響力的華人。他帶領港鐵同時進軍兩個領域相信有他的道理。

2.鐵路業務的周邊收入的廣闊度高於地產業務, 例如廣告、電訊、電子收費系統和車站零售設施。港鐵的廣告收入每年已超過7億港元, 而旗下固網電訊商TraxComm和電子收費系統八達通的收入與日俱增。車站零售設施的業務發展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mtr shops便是一例。

3.鐵路營運是一項可持續發展和穩陣的業務。眾所周知, 住宅物業賣一間少一間, 所以要不斷獲得土地發展。雖然鐵路業務盈利較低, 但可以長做長有。同時, 鐵路營運是一項公用事業, 受經濟週期影響的程度遠較物業發展低。

倫敦奧運對港鐵的影響:

        剛剛已談過鐵路業務的優點, 接下來當然要談談倫敦奧運對港鐵的好處。

        倫敦奧運將會大大提高港鐵的知名度。近年港鐵積極拓展本地以外的鐵路營運業務, 例如澳洲墨爾本的Metro Trains Melbourne Pty. Ltd.和瑞典斯德哥爾摩的MTR Stockholm AB。在早前公佈的全年業績, 港鐵全年收入295.2億港元, 其中香港以外的鐵路附屬公司收入達101.44億港元, 佔公司超過30%的全年收入, 而經營利潤達2.79億港元。由此可見, 港鐵進軍海外市場的成效已逐步浮現。隨著倫敦奧運的舉辦, 勢必令港鐵的品牌在鐵路業界進一步提升, 將來會有助港鐵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 而海外市場將會是港鐵其中一項主要的盈利增長來源。

隱憂:

1.港鐵行政總裁周松崗先生即將退休。這幾年來, 港鐵的發展一日千里, 鐵路業務轉虧為盈, 地產業務蒸蒸日上, 海外鐵路營運業務更取得重大成功, 周先生絕對功不可抹, 他的離任或多或少對港鐵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幸好, 港鐵的管理班子看來仍會大致上維持現狀, 這樣港鐵的發展方針該不會有重大轉變。

2.近日港鐵大小事故頻生, 這絕對影響乘客對港鐵的形象, 尤其是十分著重安全的鐵路行業。倘若Overground在倫敦奧運期間出現事故, 這樣一定令港鐵品牌蒙上陰影, 同時打擊港鐵的海外發展步伐。不過, 到目前為止港鐵的安全度和準時度在全世界均名列前茅, 各位投資者不用過份擔心。

        總括而言, 倫敦奧運一定令港鐵受惠。至於買入時機, 筆者覺得港鐵現價已經值得吸納作長線投資。同時, 股價很可能在數月內便會因奧運概念而被大幅炒上。到這裡, 這篇文章的內容已大致完結, 但筆者仍有一件事想跟讀者談談。

        香港鐵路的收費一向是全世界鐵路公司中其中一間最便宜的。以日本東京為例, 一程鐵路最少收費十多元。即使計算兩地物價差異, 東京的鐵路費仍遠較香港為貴, 所以很多市民甚少為短程(e.g.一個站)乘搭鐵路, 他們寧可以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或雙腳代步。不過, 很多香港市民相信都曾乘坐鐵路一個站(e.g.金鐘→灣仔, 太子→旺角, 大窩口→荃灣), 其中一個原因相信是港鐵收費便宜, 以八達通付款一程只需$3.7, 遠比大熱天時在街上走數分鐘的路程為佳。這種行為在全世界很多人眼中相當奢侈浪費。不過, 港鐵的收費低廉, 卻是世界上最早城市鐵路業務能賺錢的公司之一, 實在令筆者相當尊敬。

        同時, 筆者經常有一個想法。每一個國家、城市都有其引以自豪的企業。在美國人眼中, Microsoft, Facebook, Apple是他們美國夢的縮影。在芬蘭人眼中, Nokia是他們的民族企業。在日本人眼中, Panasonic, Sony, Nintendo是他們先進的電子科技的代表。談到香港, 很多市民都覺得本地所有東西都是入口的, 沒有值得引以自豪的本地品牌, 但我們是否真的沒有值得自豪的品牌? 不是的, 港鐵、機管局都是本地企業, 但它們都能影響全世界。

        到今天, 港鐵已經跨進世界的舞台, 甚至在倫敦奧運港鐵也將發揮重大影響。還有一件有趣的事, 20099月北京市當局和港鐵合營的北京地鐵四號線通車。部分本地記者在當地訪問時發現月台廣播的聲音相當熟悉, 原來那些廣播聲音也是由負責香港列車月台廣播的港鐵職員錄音的。其實, 港鐵「鐵路+物業」的發展模式也是全球首創。筆者心中經常反問自己? 倘若成功的是其他國家的鐵路公司, 那麼他們的人民該會以那間公司為傲。

        諷刺的是, 少部分本地市民卻為港鐵加一元幾毫而相當不滿。其實, 港鐵受到票價可加可減機制的限制, 根本不能多取。再者, 港府持有港鐵超過75%股權, 每年收取港鐵股息超過26億港元(以股代息)。說到底, 港鐵的老闆便是香港市民, 港鐵就算加價最終也會間接回饋市民, 但香港鐵路業務的成敗卻會嚴重影響海外鐵路業務的發展步伐(佔公司30%收入)。試想想, 哪個政府會將其鐵路交給一間自身難保的公司呢? 對此, 筆者絕對支持港鐵根據可加可減機制向上調整票價, 這樣將提升本地鐵路業務的業績, 有利港鐵的海外鐵路管理業務, 使港鐵能賺取更多外匯收入。始終, 外匯收入才真正令本地市民得益。

        筆者向讀者談談這個觀點, 不是呼籲讀者支持港鐵向上調整票價, 更不會因港鐵在全球相對低廉的票價提出什麼「市民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言論。筆者只是想多給一些資料、數據, 讓讀者能根據更多客觀的資料自己判斷港鐵調整票價是否合理。倘若讀者詳細了解後仍覺得港鐵不應向上調整票價, 筆者一定會尊重讀者的觀點。說到底, 任何判斷最重要的便是能說服自己。

        筆者相信只要香港市民今後繼續支持港鐵, 港鐵的前景一定更美好。最後, 筆者心中總有一個願景。將來有一天, 筆者走進世界各地的鐵路月台, 都能聽到香港港鐵職員那把熟悉的聲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76

如何計算港鐵合理票價?(2012/10/4) 林本利

2012-10-04 NM




政府正就港鐵的票價調整機制進行檢討,並邀請公眾提出意見,預期2013年初完成有關檢討。

97回歸前,本地樓市持續暢旺,樓價大幅上升,當時的地鐵公司倚靠物業發展利潤,補貼客運業務,成功拓展本地的鐵路網絡。97回歸後,地產市道連續多年低迷;政府為了救市,一度叫停地鐵住宅項目招標,影響公司的物業發展利潤。之後,政府透過免收股息、直接注資,並且讓地鐵以超筍價吞併九鐵,才可以維持港鐵的利潤。

兩鐵未合併前,地鐵美其名擁有票價自主權,可按照商業原則和市場競爭情況釐定票價,但實際上不時受到特首和議員的干預,無法按計劃調整票價。2007年12月兩鐵合併後,港鐵佔公共交通市場的份額上升至四成多,政府希望透過票價調整機制,去約束港鐵的票價,避免公司濫用市場權勢大幅加價,損害乘客的利益。

政府向港鐵實施的票價調整機制,類似其他國家(例如英國和澳洲)早已採用的價格上限管制(price-cap regulation),公司每年的票價調整幅度,要按照既定方程式進行。現時港鐵的票價調整機制,包括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和運輸業工資指數變動,各佔50%,之後要扣減生產力因素。2013年前生產力因素設定為0%,之後則設定為0.1%。

價格上限管制較傳統的利潤管制優勝,管制模式具高透明度、較為客觀、容易量度,以及避免人為干預公司的運作。票價調整方程式一經訂定後,將會維持一段時間(例如五年);其間受管制的公司若能夠有效減省成本,生產力提升幅度勝過程式內的生產力因素,便能夠多賺利潤。此外,若程式內的生產力因素大於0%,消費者面對的價格加幅便會低於通脹率及其他生產成本的升幅。因此,以票價調整機制約束港鐵的票價增幅,可以平衡公司股東和乘客的利益。可是現行港鐵的票價調整機制,消費物價及工資指數變幅並未真正反映港鐵成本變動,而生產力因素竟然是0%,2013年之後亦不過是0.1%,亦未能真正做到讓乘客分享公司效率提升的好處。港鐵指出兩鐵合併時,已即時把合併初期的生產得益以減價方式回饋乘客。日後因為要作出巨額投資擴展網絡,故此生產力增幅極之有限。

問題是由1998年至2007年這十年間,香港經歷過多年通縮,物價指數下跌了7%,港鐵卻沒有因此而調低票價,減輕乘客負擔。2007年底的減價純屬反映合併的協同效應,並沒有把之前的通縮因素,以及之後的效率提升與乘客分享。另外,在價格上限管制下,公司為了多賺利潤而節省成本,倘若導致服務質素下降,便會受到懲罰。但現時港鐵的票價調整機制,卻沒有相關懲處機制。最大的問題是港鐵的客運業務根本不賺錢,要靠政府仍全資擁有的九鐵公司, 以低價出租資產,才勉強錄得盈利。去年港鐵在香港所賺的180億元利潤(未扣利息及稅項),當中有51億元來自投資物業重估,49億元來自物業發展,53 億元來自車站商場和物業租賃及管理業務,只得27億元來自客運業務,資產回報率不足3%。因此,政府要檢討港鐵的票價調整機制,首先要釐定清楚如何計算港 鐵客運業務的合理回報,以及如何處理公司其他業務賺得的龐大利潤。不然,港鐵一面賺大錢,一面要加價,只會惹來各方面的指摘。

林本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38

政府港鐵主導一手樓市(2012/10/25) 林本利

2012-10-25  NM




過去幾年私樓落成量大減,加上息率偏低,令樓價大幅颷升。即使政府主動拍賣土地,相信未來幾年,私樓供應量仍難以滿足需求。

理 論上,政府是最大土地供應者,有能力操控土地供應去影響樓價。但事實上,土地拍賣和招標,只佔住宅土地供應的一小部分;其餘大部分的土地供應,來自地產商 修改地契、舊區重建,以及港鐵車站上蓋的發展項目。其中以港鐵所佔的土地供應比重最大,估計達到四成之多,兼且位處優質地段。

2006年4月,政府宣布兩鐵合併,合併方案包括港鐵向九鐵支付49億元,換取六個由九鐵持有和兩個由政府持有的物業發展權。另外,港鐵取代九鐵作為政府的代理人,負責發展西鐵沿線物業用地,並可收取相當於利潤的10%或者總銷售收入的0.75%作為代理費用。

未 合併前的地鐵公司,受惠於九七回歸前地產市道暢旺,可以從物業發展中取得巨大利潤,去補貼鐵路網絡的擴展。九七回歸後地產市道持續低迷多年,樓價大挫,這 個以地產發展補貼鐵路發展的模式,其持續性開始出現問題。港鐵於是要求政府直接注資,更透過吞併九鐵,攫取大量土地的發展權和代理權,成為一手物業市場的 支配者。

港鐵若擁有土地的發展權,要先向政府商討和繳付地價,才可以與地產商合作將土地發展成商用和住宅物業。政府計算地 價時,會參考同區樓宇的售價。由於地價未有反映樓盤處於鐵路上蓋的優勢,故此港鐵支付的地價往往低於市價,變相以公帑補貼港鐵牟利。倘若政府收回港鐵的物 業發展權,將鐵路上蓋的土地公開拍賣,會令新樓供應較為穩定,亦可避免港鐵從中取利。港鐵在合併時取得的八塊土地,其中四塊已發展成住宅物業和出售。這四 個位於沙田地段的樓盤,包括沙田御龍山、烏溪沙銀湖‧天峰、車公廟溱岸8號和大圍名城,每呎地價由999元至3,753元。若考慮到發水至少兩三成,每呎 地價實際介乎800元至3,000元左右。政府以筍價批地給港鐵建樓,但港鐵及其合作發展商售樓時卻收足市價,開售價往往逼近一萬元一呎,兼且有大量單位 出售給內地富豪,任由單位長期空置,浪費社會寶貴資源。

港鐵以高價出售手上單位,政府於是調高補地價金額,結果導致多次因 發展商出價過低而流標,待政府調低地價後港鐵才再招標。自從2006年4月政府宣布兩鐵合併後,便先後有四個大型物業發展項目出現流標,當中包括荃灣西站 (七區)、南昌站、荃灣西站(五區)和大圍站,涉及住宅單位超過一萬個,嚴重影響未來的房屋供應。港鐵為了爭取更多物業發展利潤,除了要求合作發展商提高 分紅比率外,還出資發展物業,增加公司的負債和經營風險。港鐵決定是否接納發展商的標書,以及出售物業時,主要考慮公司的商業利益和公司高層的花紅,沒有 責任去穩定樓宇供應和價格。由此可見,政府透過控制西鐵車站上蓋的發展,與港鐵在一手樓市場佔有主導地位,有能力操控供應和價格。政府和港鐵這種特殊關 係,直接間接製造樓市泡沫,惹來民怨。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