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私募.釋股.減資手法大公開大股東吃定小股東

2010-06-14  今周刊




內幕

茫茫股海,大 股東擁有絕對的主場優勢,早就不是新聞。

但近年來,資本市場遊戲日益翻新,減資、私募、 釋股,在令人眼花撩亂的資本遊戲中,小股東的權益一次又一次被踐踏。

大同的林蔚山、威盛王雪紅以及友達李焜耀,這些聲譽顯赫的大老闆們,都 在其公司的利益分配中,把大餅從小股東口中挖出來,一刀切給了特定人。

這是台灣資本市場的悲哀!

金管會、證交所應該負起監理 責任,針對這些情事是否違法,給小股東明確的交代。

撰文‧劉俞青

當初是看大同在台灣這麼多年了,到現在我每天 還用大同電鍋煮飯,很好用,但股價怎會跌成這樣呢?我買了一百多張呢。

我是二○○三年買進的,總共拿了一百多萬元的私房錢去買,那時我的孩 子剛考上高中,想說以後賺了錢給他當作大學畢業出國念書的學費。

但七年了,那天問了我的營業員,他說七年來大盤大概漲了二到三成,我九塊買 的,七年來大同沒有配我一毛錢(股息),到現在股票價值剩下六十幾萬元。

前幾天,我看報紙說最近還要減資六成再增資,我問我的營業員這是什 麼意思,我要再拿錢出來增資嗎?這樣之前虧的就會慢慢補回來了嗎?他說我的股票只會剩下四十幾張,而且我不能增資,因為增資是給大股東他們增的,不是我。

我 不懂,怎麼會變這樣?股價跌、張數還變少,大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難道要我認賠賣掉嗎?

我虧錢就算了,但我的孩子要出國讀書怎麼辦?

這 是一位大同小股東的真實心聲,卻也道出了,茫茫股海裡,千千萬萬個小股東,最寫實的心情。

股市就像大海,大股東們像是開著豪華大遊艇的船 主,御浪前行,好不愜意。

但多數小股民卻只能隻身跳進大海裡游泳,隨著浪花起落,連個救生圈都沒有,只要風浪一起,就要淹沒在茫茫大海裡。

這 幾年,台灣的資本市場越來越活絡,外表看來,法令似乎越來越繁複,但對小股東權益的保護,實際上增加了多少?只有天曉得。

但對手握公司充分 資訊的大股東而言,本已立於不敗之地,加上近年來可以玩的﹁把戲﹂越來越多了,這些魔杖在手,只要海浪(機會)一來,一番上沖下洗之後,再讓魔杖充分發揮 法力,小股東的權益眼看就被坑殺殆盡。

但是,主管機關看見了嗎?金管會、證交所的大官們,聽見小股民們含淚的吶喊了嗎?至少到目前為止,還 不見這些主管機關有具體的大動作,但小股東的權益,早就在這場由大股東所主導的利益分配遊戲中,被秒殺了。

釋股 貪財大股東分配利益的幻術大同把五.六億元利益變不見了就以這次大同公司為例,從今年五月十二日,第一篇小股東致大同董事會的公開信,以廣告形式披露在 《經濟日報︾開始,這家百年老店的問題再度浮上台面。

表面上是一群小股東透過廣告,抗議大同公司的減資增資、以及公、私產權不分的公司治理 問題;但背後不為人知的,卻是一幅大同董事長林蔚山低價釋股的情事。

故事要從去年的五月說起。

去年九月九日,尚志精密化學 (簡稱尚化)登上興櫃交易。尚化是大同集團旗下一家專做電動車的磷酸鋰鐵電池的公司,搭上電動車的風潮,加上特有的日本技術專利,因此一登錄興櫃,股價就 衝上百元俱樂部,至今股價還在九十元上下。

一般公司要掛牌之前,都要做股權分散的動作,尚化當然也不例外。去年五月,尚化的最大股東——也 就是大同公司,拿出手上共一萬二千張的尚化股票來釋股,以達到股權分散的目的。

但弔詭的事情來了,這一萬二千張其中至少七千張股票,都釋給 了股市知名金主賈文中相關的投資公司(見圖),賈文中曾多次參與上市櫃公司經營權爭奪。根據大同公司去年半年報揭露,這筆釋股交易,每股僅僅十五.八九 元。

如果和三個多月後,尚化登錄興櫃首日的高點每股一三二元相比,每股價差高達一一六元,七千張就是八.一二億元;即使和最近五日來的均價 每股九十六元相比,也有五.六億元的價差。

這筆錢,原本應該要在大同名下,屬於公司全體股東所有;但如今卻因為大同賤賣資產,價差落進了賈 文中等相關人口袋,被犧牲掉的,是大同所有小股東的權益。

至於大同公司為什麼別人不賣,偏偏要把尚化的股票,以低價賣給賈文中等相關人?是 否與二○○八年大同經營權爭奪戰有關?這個答案當然只有交易雙方當事人的心裡最清楚。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六月十八日,大同的股東會上, 要通過減資三百二十億元,還要再私募增資;而減資後的大同每股淨值十二元,和如今大同在 重大訊息上公告載明的私募參考價格每股七元相比,足足有五元的價差。參與私募的名單如何,值得密切關注。

對林蔚山來說,減資加私募的計畫,如何在股東會中闖關已是一道難題。但對尚化釋股案當中「賤賣資產圖利特定人」的疑義,在 今年股東會上,要如何給大同小股東們一個說明,這恐怕要比通過減資加私募的案子,還要更 棘手。

大股東口袋滿滿 小股東求告無門事實上,類似的案例絕非只有大同一樁,尤其在公司未上市之前的釋股,由於還未受到公司上市櫃之後法令的嚴密規範,這塊難得的空白堪稱﹁黃金 時期﹂,給了董事長一人手握釋股生殺大權的好機會。

到底誰能分得這個好處?有人選擇給了對自己有恩的特定人、親友,還有人乾脆給了自己,但 無論如何,被犧牲的,全都是小股東權益。

日前證交所董事會審查圓展上市案也是一例,圓展是一家從上市公司圓剛科技切割出來的金雞母,公司獲 利良好。但這個上市案到了證交所董事會竟破天荒喊卡,硬是把案子退回審議委員會重審;理由就是圓展在上市前釋股時,母公司圓剛科技的董事長郭重松,把圓展 股票用很低的價格,賣給了圓剛的董監事個人,甚至包括獨立董事們。

圓展與尚化案如出一轍,說穿了,都是﹁釋股﹂惹的禍。對於公司的掌權者來 說,這場利益重分配的遊戲,實在簡單得太誘人,太輕易的就會挑起人性的貪婪面。

私募 自肥老闆最愛的「彈性空間」走完程序股價狂漲 王雪紅眼光準?

股海浩瀚,但這個用金錢堆砌起來的大海,大股東可以利用的工具何其多, 其中的誘惑又豈止﹁釋股﹂一招。最近幾年幾乎成為所有上市櫃老闆最愛的﹁私募﹂,其中大 股東得以從中掌握的利益,更是誘人。

私募其實是公司籌資的一種方式,有別 於公開募資是所有股東按原持股比率認購,私募就是公司利用非公開的管道,以洽特定人的方 式來籌措資金。

既然是洽特定人,那麼要洽誰、用什麼價格洽?都有彈性空間,此時,和釋股一樣,大股東可以藉機揮灑的機會就來了。

攤 開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料,今年五月初,威盛三億股的私募案揭曉,一路以來英偉達 (NVIDIA)要入股的消息甚囂塵上;結果令人大失所望,三億股的私募全數由威盛董事 長王雪紅持股的投資公司吃下,私募價格定為每股十二.三元,總計三十六.九億元。

如 果以四月二十六日定價當天的收盤價十八元計算,每股價差高達五.七元,等於立時擁有十七.一億元的﹁潛在獲利﹂。

奇妙的是,每股十二.三元 的私募價訂定之後沒幾天,威盛的股價在沒有太多業績表現加持下,從五月初開始一路狂飆; 同一時期,大盤跌了快一千點,威盛股價卻逆勢漲了近七成。六月四日收盤價二十八.二元,如果和私募價 相比,等於當初募得三十六.九億元的股票,市值一轉眼已經來到八十四.六億元,短短一個月﹁潛在獲利﹂(編按:私募股交付日期未到,且交付後有三年閉鎖期,因此還未真正獲利)高達四十七.七億元。

如 果私募晚一個月定價,定出來的價格至少要比十二.三元高三到五成以上;但威盛的股價早不 漲、晚不漲,偏偏在私募定價完後才一路走高;真不知道要說王雪紅對威盛的投資眼光太精 準,還是運氣太好。

然而,這筆雖然未實現、但金額驚人的﹁潛在獲利﹂,如果當初改用公開募集,應該可以稍微補償一下這幾年來投資威盛慘遭虧 損的小股東荷包。

友達不買 七億元利益小股東沒份再舉一個例子,是聯華神通集團旗下的聯成。

聯成是一家銷售石化原料為主的 公司,一直以來經營績效良好。儘管金融海嘯侵襲,去年仍賺了十四.三九億元,今年第一季表現更佳,獲利八.三六億元;等於今年第一季就賺了去年整年接近六 成的獲利,展現出頗為可觀的營運爆發力。

而就在公司即將展現營運爆發力的前夕,聯成在去年底辦了一筆十五億元的私募現增。但在認購的名單上,赫然出現聯成董事長苗豐強的弟弟、同時也是聯成董事的苗豐盛,及聯強國 際總經理杜書伍的名字。私募定價是每股十三.四元,而定價當天聯成的收盤價是十七.二 元,每股價差三.八元,折價幅度二二%。

根據承銷商私下透露公司想法,當初聯成董事會選擇公募或私募時,曾猶豫許久;但後來考慮如果選擇公募,折價幅度可能更大,且當時聯成股價已經相當委屈,因此 最後才決定辦理私募增資。而聯成發言人朱明光則說,公司針對私募對象都有經過資格審查,符合者才能認購。

然而,儘管私募股票必須有閉鎖期三年的限制,折價幅度也還可說是在合理範圍內;但聯成向來經營績效不錯,在景氣 回春之際如果做公開募集,上述「折價幅度可能更大」的理由似乎不能成立。大股東直接把私募利 益歸為自己、家人或團隊所有,還是讓不少聯成的小股東吃味。

相對聯成,友達集團旗下的LED廠隆達布局更縝密,不仔細看,母公司友達的小股 東可能不會發現,自己的權益在無聲無息中被剝奪了。

隆達在今年三月二十六日正式登錄興櫃,而去年的二月和十月,曾辦了現金增資。不過奇怪的 是,身為隆達大股東的母公司友達光電(董事長為李焜耀)竟然放棄認股,或者只認一點點的股權(見圖),而將這個認股權益洽公司的關係人認購。

偏 偏這些關係人不是別人,正是﹁陳炫彬及本公司法人董監事代表人及其二親等以內親屬等十人﹂,其中也包含李焜耀。

陳炫彬不僅是隆達的董事長, 還是友達副董事長,兩次的認購價分別是每股十元和十五元,這些關係人等兩次現增共認了將近一萬四千張隆達股票。

關係人以低價買了隆達股票之 後,今年三月間,每股淨值十元的隆達和每股淨值十四元的凱鼎宣布合併,換股比為一比一。當時許多法人認為這個合併價格有﹁偏愛隆達之嫌﹂,而這項合併決策 是否與早在一年前,關係人已經提前以低價大買隆達股票有關,令人好奇。

宣布合併沒有多久,三月二十六日,隆達掛牌當天股價直奔六十九元。算 一算,李焜耀放棄讓友達認股,卻讓陳炫彬等關係人大賺將近七億元,看在友達小股東的心裡,不知作何感想。

減資+私募 浴火重生誰獲利?

小股東自我犧牲強化公司換來一場空除了單純的私募之外,針對虧損累累的公司,資本市場最近也盛行﹁先減資後私募﹂的方式,重整公司資本。

通常公司經營階層會決定要這樣做,主要著眼是先透過減 資,彌補掉原本的累積虧損之後,再透過私募增資的方式,引進新資金;雖然小股東的股權會 因此稀釋,但卻有機會讓公司營運能夠重新動起來。以這次大同為例,就是想循這樣的方式,希望大同可以浴火重生。

但問題是透過私募引進新資金的目的為何,如果引進有助於公司未來經營的策略性投資人,那麼眼前小股東的帳面權益受 損或許還有機會在未來的股價上補回來;但若減資的目的只是「騰出空間,讓別有用心的資金能順利進駐」;那麼小股東被稀釋掉的股權,恐怕就只能含淚無語問蒼 天了。

然而,當這些股東權益被各種未盡公平的招數,分布在不同的特定股東手上,或許這些企業主們都能大言不慚地表示:並未違反當前的法令規 範。但這個制式性的回答只是凸顯台灣法令的未盡完備?還是企業主早已習慣將個人的私利擺在股東權益之前?

股神巴菲特每年以嘉年華會的方式召 開波克夏的股東會,用意之一就是希望股東不分大小,都能透過親眼所見,更了解公司經營者的態度。

這位世界股神用身體力行的方式,追求股東權 益的公平性,看在台灣這些大老闆眼裡,除了汗顏,應該要有更深的省思與體會才是。

《證交法》跟不上時代

私募法規的大漏洞

今年已經公告的台灣上市櫃公司中,共有180家公司辦理私募增資,等於每7家公司中就有一家辦私募私募可以說已經是最夯的企業籌資管道。

但台灣《證交法》中對私募規範似乎還欠周延,大股東很容易在其中撈到好處。舉例來說,雖然在國外,私募只要經董事會同意即可,但台灣似乎更嚴格,須送股東會經1/3股東出席、2/3出席股東同意才算 數。但問題是,私募的對象和價格往往才是最具爭議之處。如果董事會遞案股東會時,一併把 認股對象名單列出,應該可以消弭不少爭議。

再者按《證交法》規定,如果私募價 格訂定低於參考價格的八成以下,須出具專家報告。但這次本刊特別整理所有提出專家報告的「專家們」,其中有獨立的會計師、有券商,就是不見具市場公信力的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讓人不禁對所謂的「專家報告」抱持保留態度。

如果未來《證交法》能補強「專家」身分的認可,或許能讓私募的檢驗更周全一些。

針對上述兩點,金管會某高層官員都給予極正面的肯定,認為應該 好好評估檢討。

據了解,金管會證期局確實已經邀請學者專家,針對私募規範 上的疏漏,著手進行討論,希望能給台灣一個更周全的資本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96

魏石龍率領團隊八年改造 光頡科技從減資兩次到掛牌上櫃之路

2011-3-14  TWM




九年前加入光頡科技的魏石龍,是 一位在工研院及國巨集團歷練過的研發高手,他為光頡重新聚焦發展高階產品,讓公司毛利率維持在四成以上,並且成為少數可以與美、日大廠較勁的台灣企業,他 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呢?

撰文‧林宏文

即將於三月十六日掛牌上櫃的光頡科技,是國內少數能夠站上國際舞台的精密元 件製造商。而這家轉型成功的企業,不僅歷經兩次減資,背後還有一群來自工研院與產業界的經營團隊,歷經八年多的辛苦調整,才有如今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動人故 事。

光頡科技總經理魏石龍畢業於中原大學化工碩士,早期曾任工研院兩個最重要的所──材料所及電子所的課長,後來被國巨延攬擔任研發部經 理,國巨購併奇力新後,被派到奇力新東莞廠擔任總經理。

由於工研院是國內科技業的人才養成所,很多魏石龍當年的主管及同儕已是產業界的一方 之霸,台積電成立之初,第一座廠房就移轉自工研院,魏石龍還曾經面臨選擇,是要到台積電工作,還是待在工研院。

兩次減資、重 新調整策略

聚焦薄膜電阻及高頻元件

魏石龍還講了一個小故事,民國七十八年,他賣出自己在竹北的房子給一位台積 電工程師,當時售價是八十萬元,而當時台積電一股市價約八十元,這位台積電工程師就問他,﹁你要現金,還是台積電十張股票?﹂最後,魏石龍當然是拿了現 金,否則,那十張台積電股票,如今已因多年配股而變成兩百多張,市值已達上千萬元了。

不過,魏石龍後來改造光頡的價值,卻遠遠超過那擦身而 過的千萬財富。二○○二年,光頡已成立五年,但一直沒有獲利,只好先進行一次減資。當時擔任光頡大股東光磊科技總經理的林明德,就邀請魏石龍加入,冀望這 批經營團隊為公司帶來轉機。

當時,魏石龍也在找尋新的機會,希望在被動元件產業中創造更大的價值,於是他拿出多年來的研發經驗,為光頡進行 策略調整,聚焦發展薄膜電阻及高頻元件,並再進行一次減資,魏石龍也親自帶領研發團隊。這個策略,讓光頡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創造出台灣小企業的國際競爭 力。

細究光頡目前的營收,傳統的厚膜電阻約占營收的三成,這部分的毛利較差,僅一二%到一三%;至於薄膜電阻及精密元件約占營收六成,此部 分毛利率則高達六○%,也因此讓公司整體的毛利率可達到四成以上。

以最近三年的毛利率來看,光頡○八年毛利率高達四四%,○九年受金融海嘯 影響,加上收購泰銘科技的整併因素,毛利率降至二五%;但去年度前三季的毛利率又回升至四二%。

魏石龍預估,未來光頡的毛利率可以長期維持 在四成以上,在今、明年新業務加入後,包括LED基板及指紋辨識器產品若達到經濟規模,毛利率就可以再拉高。

觀察電子廠商的競爭力,毛利率 是很重要的指標,尤其是關鍵零組件廠若能擁有高毛利,就表示產品較具研發深度,且國內競爭對手相對較少。因此,光頡雖被列入被動元件產業,但光頡提供的薄 膜晶片電阻特性,是屬於高單價、高毛利的產品,不是像國巨、華新科提供的標準產品,是稱斤論兩賣的。光頡目前主要的競爭者,是像日本的KOA、 Susumu和美國的Vishay等國際大廠。

此外,國內原有另一家薄膜晶片電阻廠乾坤科技,但去年已併入台達電,並且以全面支援母公司台 達電為目標。因此可以說光頡目前在國內幾乎沒有競爭者。

由於光頡切入的產品特殊,目前上市櫃公司中也很難找到與光頡類似的公司。從產品特性 來看,光頡的薄膜精密元件,位階很像提供整合型元件的璟德電子;至於在新切入的LED基板業務部分,則與近來每年都是高成長及高獲利的同欣電類似。

持 續高階研發、布局新品

將後面的追兵拋在腦後

除了產品競爭力強以外,魏石龍也堅持公司的服務要做得好,這是競爭 力的另一項來源。因此,光頡要求交貨時間一定要在八天內就完成,有時為了趕貨,甚至四、五天就能出貨。比起像Vishay這種大公司,交貨時間平均是八周 到十二周,光頡等於是以十倍速的腳步與這些大廠競爭。

大半生都投入研發的魏石龍,對於過去業務人員需要靠喝酒應酬的文化也是深惡痛絕,﹁很 多男性業務去應酬喝酒,不只害了公司,也害了自己,業務不一定要靠應酬才能做生意。﹂因此,光頡還有一項特色,就是全公司總計二十多位業務,幾乎全是女 性,目前只有一位男生。﹁我們的女業務員,對公司的產品規格都相當清楚,絕對不是花瓶,同時,女性比較細心,可以提供客戶更精緻細微的服務。﹂光頡每年一 定辦一次出國旅遊,卻不辦尾牙,但會在新年開工後舉辦春酒,且通常是兩天一夜的旅遊,可邀請家人參加,像今年員工就到六福村去度假過夜。這種照顧員工與家 人的用心,讓許多員工家屬也對公司很有向心力,光頡財務副總經理黎順和說,﹁有些員工要離職時,還有家人出來阻止,質疑他為何要離開這麼好的公司?﹂展望 未來,魏石龍很清楚,光頡選擇走高階研發的路,一定要不斷布局新產品線,以擺脫後面可能趕上的追兵。因此,除了將薄膜電阻擴大應用面,切入汽車產業以外, 去年也開始切入LED基板及指紋辨識產品,前者受惠於LED產業的蓬勃發展,目前已有許多國內外的客戶。

至於指紋辨識產品則因技術突破,單 價將從原來兩美元降到一美元,預計在智能卡(smart card)手機及筆電等產業的應用將會打開,這些新產品,將是魏石龍繼續讓光頡發光發亮的武器,值得拭目以待。

光頡科技

成 立時間:1997年

資本額:8.69億元(掛牌後)經營團隊:董事長韓之華、總經理魏石龍產品:薄膜及厚膜電阻、高頻元件、LED散熱基 板、指紋辨識器

近三年營收:

08年營收4.33億元,EPS 2.1元09年營收6.14億元,EPS 0.55元10年營收9.91億元,EPS 2.68元(前三季)

魏石龍

現職:光頡科技公司總經理經歷:工研院材料所、電子 所課長、奇力新電子東莞廠總經理

學歷:中原大學化工碩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6

開發金拚ROE 最後得靠減資?


2012-02-27  TCW




二月十五日,開發金控總經理楊文 鈞帶領一級主管,召開史上首度法人說明會,與滿場的法人面對面溝通。楊文鈞還承諾,未來將每半年舉辦一次法說會,增加資訊透明度,來爭取機構法人認同。

比 史上首屆法說會更引人注目的是,去年在十五家金控中,獲利吊車尾的開發金,在法說會上喊出未來每年力拚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一○%至一五%,此目標一 出,就連在場法人也打了問號。

結果,法說會隔天,開發金股價不漲反跌,掉到票面十元以下,除了受台股當天大跌百點的拖累,顯然開發金在法說 會上宣告:營運要邁入「第二個黃金十年」,以及ROE一○%至一五%的營運目標,法人並不埋單。

開發金的第一個黃金十年是一九九○年代,當 時年年每股稅後盈餘都在三元以上,吸引許多小股東不斷成為開發金的支持者,現在開發金股東近四十九萬人,是國內上市公司股東人數前三名,等於全台股民中, 每三十三人就有一人投資開發金。

先是高層大地震找來具國際資歷「鐵三角」

過去十年,開發金陷入敵意購併、公司兩派鉤心鬥角等 弊端,造成公司經營績效不彰,股價持續低迷,大股東開發金控前總經理辜仲也是受害者,相較於當初吃下開發金的持有成本約二十元,目前股價已腰斬,在所有金 控中表現倒數第二名,僅高於日盛金。

眼看開發金獲利表現不佳,去年九月,辜仲主導開發金人事大搬風,把當初重金挖來的楊文鈞,由投資長擢升 為總經理,並啟動組織重整。

過去,開發金的定位是協調兩大子公司──開發工銀和大華證券的業務,現在負責營運策略和財務運籌,等於由四十三 歲的楊文鈞直接指揮。在組織再造下,重新劃分為直接投資、企業金融和證券等三大事業群,除了大華證券仍由許道義掌舵,其他兩項業務的主管都換了人。

出 身外資圈的楊文鈞,挖角怡和創投集團前總經理周大任,出任直接投資事業群執行長。另外,找來曾任職花旗亞太區銀行負責人的王幼章,主導企業金融業務。具有 國際資歷、熟悉中國業務的「鐵三角」新官上任,訂定的營運目標,就是比照國際金融機構水準的ROE一○%至一五%。

一○%至一五%的 ROE,標準有多高?去年國內金控獲利創新高,第一名的富邦金全年賺了三百一十億元,ROE達到一三.五%,相反的,開發金去年獲利卻敬陪末座,全年稅後 淨利僅十五億六千萬元,ROE一.二五%。若要ROE達一五%,等於要成長超過十倍!

更何況,開發金是工銀體系,無法吸收成本較低的大眾存 款,資金成本比一般商業銀行來得高。而且,股本高達一千一百多億元的開發金,先天包袱就很重。

再來推成長策略三大業務全壓寶中國市場

到 底大象要如何跳舞?在法說會上,開發金端出了五大成長策略,包括擴展中國業務、增加經常性收入、風險控管及資產活化、擴大營運規模,以及導入新產品等。

這 五大成長策略,追根究柢,重點放在中國業務,並由開發金的新經營團隊兵分三路,從私募基金、租賃、證券三領域來執行。

首先是周大任掌舵的直 接投資事業群,未來將在中國擴展創投及私募股權投資的管理業務。近來交出與陸資合作募集兩檔人民幣私募基金、合計人民幣四十億元的成績單。

第 二部分是王幼章負責的企業金融,曾出任上海浦發銀行特別顧問,其中國人脈和經驗也深受倚重,籌備多時的昆山租賃子公司,可望於第一季開業。

第 三部分則是大華證券,將透過策略投資或設立合資公司登陸,同時積極尋找海外購併對象,拓展財富管理業務、增加手續費收入。

長期以來,台灣金 融業過度競爭,手續費和利率都殺到見骨,以致「用賣白粉的風險、賺賣白菜的利潤」,楊文鈞坦承,未來開發金要達一○%以上的ROE,只能指望中國和海外市 場的投資及營業收益。

如果獲利救不起?不排除讓千億資本瘦身

此外,去年開發金獲利慘澹,主要就是被「四大慘業」的太陽能、面 板和LED投資給害慘,給開發金一記當頭棒喝,認清台灣市場標的受限。目前手上兩百億元的銀彈,為提高資本運用效益,未來投資重點也將放在中國市場。

近 年,國內金控紛紛搶攻中國,獲利卻寥寥無幾,如果中國布局遲遲無法讓開發金獲利突飛猛進,最後恐怕只能祭出減資,才有機會老牛翻身。楊文鈞不諱言,對資本 額高達一千一百多億元的開發金,減資是提升ROE的選項之一。

這家股東比客戶還多的金控,到底在畫大餅?還是真有機會重新擦亮老字號招牌? 仍待時間證明。當下,國際投資環境依然險峻,開發金如何在衝刺獲利之餘,又能兼顧風險控管,恐怕才是四十九萬名小股東的共同心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11

健保補充費發威 上市公司拚減資


2013-05-13  TCW  
 

 

五月三日,已經連續多年獲利、卻幾乎不配發股利的被動元件大廠國巨,宣布將辦理現金減資縮減三成股本,每股退還股東三塊錢。事實上,包括國巨,今年以來,宣布要現金減資的上市櫃公司竟已高達十三家,創下歷年新高,而背後原因竟然是:公司想藉現金減資取代現金股利,幫股東省下所得稅與健保補充保費。

這真能節稅嗎?背後到底有什麼玄機?

所謂的現金減資,就是減少公司資本額,把股本以現金形式退還給股東,相較於公司配發現金股利,對股東而言都是現金到手。然而,比起現金股利要繳稅,「現金減資是將股東投入公司的資金退還,沒有課稅的問題。」勤業眾信會計師林宜信說。

換句話說,同樣是領現金,股東領得股利必須繳交個人綜合所得稅,最高累進稅率達四○%,加上今年起還有每筆股利二%(最高不超過二十萬元)的健保補充保費,合計拿到的股利就有近四二%要繳給國家。若採現金減資,這些統統不用繳。

舉例,國巨過去三年的EPS(每股稅後盈餘)分別是一.八九元、○.七六、○.四八元,但前年只「意思意思」每股配發○.一元現金股利,去年、今年股利都掛零,去年股東會上,還一度引起小股東與投資人保護中心抗議。

如今答案揭曉,國巨原來是要存銀彈辦理減資。國巨今年預計每股將退還股東三元現金,以董事長陳泰銘持有約兩億股計算,若三元採現金股利發放,他可領得六億元,但有近二億四千萬元要繳納國庫;現在採現金減資,他這六億元都不用繳稅,個人對國巨持股比例並無改變。

原因:公司「賺不動了」還可激勵股價、節省稅負

現金減資的原始目的,其實並不是節稅。華南永昌投顧董事長儲祥生指出,當公司手上現金充裕,眼前卻沒有更好的投資擴張機會,既然「賺不動了」,就把錢還給股東。

他分析,當公司股本下降,如果還是能賺一樣多的錢,每股獲利數字就會上升,這時,公司EPS對成長力道的反應更靈敏,投資市場往往會給予比原來更高的本益比,激勵股價上揚。過去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晶華酒店分別於二○○二、○六年減資五成、七成,減資後股價躋身百元俱樂部,更一度以七百三十八元股價榮登台股股王。

一位美系外資投資銀行高階主管最近頻繁往返台灣、香港,就是為了服務暴增的減資客戶。他分析,減資對股價的激勵效果,大家其實早已知道,但從去年起,節省稅負的誘因開始發酵,口碑傳開後,加上健保補充保費推波助瀾,今年現金減資真的變成風潮了!

今年已宣布辦理現金減資的十三家公司中,老牌食品公司黑松去年出售土地認列一次性獲利七十七億元,全年EPS飆高到十五元,董事會決定每股配發二.五元現金股利,同時辦理現金減資每股返還二.五元現金,股東等於每股可拿到五元現金。

百貨貿易商弘帆甫於去年底新上櫃,當時藉由掛牌增資五千七百萬元,卻在今年四月宣布減資一億三千一百萬元,每股約退還兩元,跌破一堆人眼鏡。雖然甫掛牌就減資,惹來不少議論,股價卻仍獲漲停板叫好。此外,包括年興紡織、三洋電、台聯貨櫃等公司的現金減資方案公布後,股價也都大漲響應。

尤其,早是老手的年興,今年是連續第四年辦理現金減資,今年再減三億三千萬元後,股本將只剩四十億元,只有四年前的六八%。不過,公司已宣布,今年辦完後,減資計畫將暫告一段落。

免稅:有成本及已課過稅股本零成本股本須依法課稅

事實上,並非每家公司都有現金減資的條件,想連續減資更不容易,前提是帳上現金充足、短期內不需資金、退還現金不影響公司未來發展,而且股本也要夠大才能減資。另一方面,若公司獲利不分配股利,只想透過現金減資節稅,減過頭還可能落得補繳所得稅下場,投資人擁抱減資股前必須先搞清楚。

財政部賦稅署指出,現金減資免稅範圍僅限於原始出資、增資時超出十元票面價的溢價等「有成本」股本,以及股票股利等「已課過稅」股本;如果是屬於出售財產獲利、資產重估增值後轉增資變成的「零成本」股本,在以現金退還股本時還是要課稅的。舉例來說,二○○七年聯電進行現金減資時,就有一小部分的返還現金,因屬於出售固定資產溢價轉變成的股本,必須依法課稅。

「並非所有現金減資股都值得擁抱,仍必須看每家公司的狀況,」儲祥生指出,過去也有不少公司現金減資後,表現平平,重點是減資後,EPS要能成長,例如考量要不要參與國巨減資,就要評估被動元件產業前景與國巨的業界地位。他強調,搭配基本面改善,才容易拉出多頭走勢!

【延伸閱讀】反映減資,股價最高漲18.4%!——今年公告現金減資公司股價表現

宣布日:2/27代號:3014公司名稱:聯陽宣布日至5/6股價漲幅:3.81%

宣布日:3/15代號:2456公司名稱:奇力新宣布日至5/6股價漲幅:-2.27%

宣布日:3/19代號:1451公司名稱:年興宣布日至5/6股價漲幅:18.40%

宣布日:3/20代號:1234公司名稱:黑松宣布日至5/6股價漲幅:0.77%

宣布日:3/20代號:5601公司名稱:台聯宣布日至5/6股價漲幅:5.58%

宣布日:3/21代號:1614公司名稱:三洋電宣布日至5/6股價漲幅:13.87%

宣布日:3/25代號:2436公司名稱:偉詮電宣布日至5/6股價漲幅:0.36%

宣布日:3/28代號:1416公司名稱:廣豐宣布日至5/6股價漲幅:-5.88%

宣布日:4/24代號:2359公司名稱:所羅門宣布日至5/6股價漲幅:8.16%

宣布日:4/25代號:8433公司名稱:弘帆宣布日至5/6股價漲幅:11.85%

宣布日:4/29代號:3040公司名稱:遠見宣布日至5/6股價漲幅:1.38%

宣布日:5/3代號:2327公司名稱:國巨宣布日至5/6股價漲幅:6.50%

宣布日:5/6代號:2331公司名稱:精英宣布日至5/6股價漲幅:NA

資料來源:證交所、櫃買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76

台股最大減資案 對小股東是福是禍?

2014-03-24  TCW
 
 

 

三月十四日,南亞科董事會通過了二千一百五十六億元的減資案,減資幅度高達九成,是台股史上最大的減資案,也是南亞科體質改造計畫的一部分。

總經理高啟全在減資案通過後,接受《商業週刊》專訪時強調:「就是因為已經看到未來,所以才要減資。」

曾三度募資讓股本膨脹每股淨值五年皆低於五元

高啟全坦言,之前的南亞科「狀況很糟糕。」所謂「糟糕」,指的是南亞科在標準型DRAM市場中只有五%市佔率,卻要與合作夥伴美光共同分擔研發經費,負擔龐大資本支出,同時受標準型DRAM波動劇烈的市況影響,至二○一三年底,累計虧損二千三百三十億八千萬元,每股淨值僅有○‧四一元。

去年,同屬DRAM產業的華亞科在改善體質後,營收、獲利與股價皆成長,而南亞科雖然同樣獲利豐厚,股價卻始終沒動靜,問題就出在畸形的財務體質。

過去為使淨值維持正值,南亞科曾三度募資共約四百五十五億,已使股本膨脹到二千三百九十六億,成為另類的「股後」,是台股中僅次於台積電、股本第二大的企業。龐大股本,加上鉅額累積虧損,讓南亞科的每股淨值從二○○九年以來,始終低於五元,屬於全額交割股。

高啟全表示,南亞科去年到今年為止的營運成果,讓台塑與南亞科管理階層認為,這是一家「有未來」的公司,因此決定減資使淨值上升,這也是改造南亞科體質計畫中的一步。

目前南亞科已轉入車用、網通與電視等利基型DRAM,今年一、二月的營收,有超過七成來自利基型與低功率DRAM,標準型DRAM比重低於三成,但累計一、二月營收年增率,仍有近五○%的高水準,高啟全認為,南亞科可以打破過去大家認為利基型DRAM只能「小賺小賠」的刻板印象。

減資後股東股數全縮水私募增資恐對小股東不公 只是,南亞科大減資,對股市中小股東的權益會不會受到影響?

南亞科減資,是公司減少股本來彌補累積虧損,公司減低多少股本,就能相對減少資產負債表上的累積虧損金額,但同樣這也會使股東手上的持股數降低。

南亞科這次減資九成,因此,無論大小股東,手上的股數也會一起蒸發九成。

但根據《公司法》,為了不讓公司減資影響股東權益,雖然股東手上的持股數降低,但股價卻會相對提升,使股東手上持有股票的價值,以及公司市值不會因為減資而改變。

在價值不變的狀況下,小股東的權益並不受影響,但卻有一個情況,可能使特定大股東受益,而小股東權益相對受損。那就是減資後,公司又透過私募管道增資,以低價讓特定大股東認購股份。

這是因為在減資後,理論上公司變成一間財務與營運體質較佳的公司,這時如果只有特定大股東能循私募管道認購股份,而當初一起被減資的小股東,卻沒有權利認購的話,對小股東來說就不公平。

因此,在南亞科減資後,市場也在猜測,南亞科的下一個動作是否會再增資?

高啟全表示,不排除在今年第四季或明年第一季,南亞科脫離全額交割後,啟動增資案,增資是改造計畫的最後一步。

不過高啟全強調,增資是為了降低南亞科高達近九成的負債比率,目前也未決定是否循私募管道。他半開玩笑的說:「希望將來增資後,非台塑集團的股份持有者多一點(編按:南亞科的大股東為台塑集團),這個才是上市的目的。」

轉向車用與網通DRAM推測美光可能參與增資

針對南亞科未來可能的增資,工研院IEK電子與系統研究組計畫副組長楊瑞臨認為,目前南亞科積極切入的利基型DRAM領域,例如車用或網通市場,原本市佔率最高的廠商,正巧是美光,因此,他推測未來南亞科可能讓美光參與增資,彼此策略合作,美光將訂單分給南亞科,再透過持股獲利,可使南亞科轉型後的發展更順遂。

事實上,這次並不是南亞科第一次減資,二○○九年該公司也曾減資超過六成,但最後營運並未顯著好轉。雖然去年稅後淨利超過八十億元,但和從二○○七年開始,連六年虧損逾一千六百億的數字相比,仍是杯水車薪。

台灣DRAM過去的「慘業」歷史能否畫下句點?南亞科離開標準型DRAM戰場後,減資轉型的成敗,將是最具觀察性的指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653

太陽能之光 三年內從百元股價到減資八成 負債百億的福聚能 如何撐下去?

2014-04-28  TWM
 
 

 

曾經是台灣多晶矽量產希望的福聚太陽能,卻震撼宣佈減資八三%,股價也從昔日的一○八元,到至今只剩不到五元。背負完整台灣太陽能供應鏈使命的福聚太陽能,該怎麼走下去?

撰文‧周品均

度過春寒料峭,四月屏東氣溫已達三十度C,然而,位在屏東的太陽能多晶矽廠福聚太陽能(以下簡稱福聚能),卻還在產業寒冬中等待暖陽。

它曾背負著台灣太陽能產業升級的期望,還曾以一○八元的高股價登錄興櫃。但不到三年的時光,福聚能卻在今年三月二十八日做出不得已的決定—減資八三%,以彌補虧損。

在巨幅減資的背後,福聚能債務總額高達一三八億元,股價跌到只剩四.二八元,悲歌繼續奏著。

外商主宰市場

就算價格再高 還是得買那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八年,福聚能選在台灣最南端的屏東加工區建立廠房,「當時,所有太陽能矽晶圓料源都掌握在國外大廠手中,台灣的電池模組廠只能被掐住咽喉。」一位不願具名的福聚能內部主管的話裡,充滿了感慨。

那是個台灣太陽能廠被外商箝制的時代,若想做太陽能電池生意,就得想辦法與國外廠商簽訂長期合約,確保料源。

這些合約一簽就是三、五年,有的還簽到七年,簽長約的結果是,一旦市場供需失調、價格快速滑落,下游廠商取得成本還是高得嚇人,原因無他,就是他們必須履行高價合約。

正因太陽能市場的畸形生態,因此,當李長榮化工集團(以下簡稱榮化)決定投資福聚能,揮軍太陽能多晶矽廠時,台灣太陽能廠無一不抱著希望,想擺脫外商的箝制。

成立僅僅三年,福聚能便傳出量產的好消息,產能將從五千噸大幅提升至八千噸,等於拿下市場供給量約二%至三%,這讓福聚能的員工興奮了好久。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沒料到福聚能跨入太陽能市場的時機,就是產業的最高峰。

不只下游太陽能模組價格跌跌不休,還向上竄燒到多晶矽供應商,「一二年與一三年的太陽能產業,真的很不好。」福聚能內部主管忍不住嘆了口氣,他們也沒料到,一一年的多晶矽價格每公斤仍有七十美元的水準,一三年卻砍到二十美元不到。

多晶矽價格砍到見骨,大環境險惡對於一家多晶矽新進業者來說,再殘酷不過,即使他們再用心經營,也永遠有填不完的虧損黑洞,造成福聚能去年每股稅後大虧六.三二元。

一一年由十四家銀行共同參與的聯貸案,包含台北富邦銀行、兆豐銀行、台灣銀行等。當時主辦銀行之一的台北富邦銀行甚至說,「儘管太陽能利空消息不斷,但福聚太陽能居國內領先地位,母公司榮化也大力支持,讓參貸銀行對福聚能的未來營運有信心。」如今聽來格外諷刺。

但福聚能不是太陽能多晶矽市場唯一交出虧損成績的業者,「過去這兩年做多晶矽,根本沒人賺錢。」業內人士點出這血淋淋的事實,拿全球最大的多晶矽廠中國保利協鑫為例,即使市佔率逾兩成,也難逃市場崩盤、營運赤字的宿命,去年保利協鑫的虧損達六.六四億港幣(約新台幣二十五.八九億元)。

儘管如此,太陽能市場委靡不振是事實,更慘的是,大廠還趁著這次產業整頓期,進行大整併,造成二線多晶矽廠一家一家倒,例如美國Hoku Materials吹熄燈號,中國多晶矽廠更是在一二年掀起一波倒閉潮。

市調機構EnergyTrend研究經理黃公暉便直言,「二線廠未來的發展,確實不樂觀。」

降成本才有機會

設備折舊、電價是關鍵

全球多晶矽市場向來都是外商的天下,像是德國老字號的多晶矽廠瓦克(Wacker)、挪威的REC集團、美國的Hemlock,後進業者也有韓國OCI及夾帶國家發展助力的保利協鑫。光是這些外商就囊括全球八○%的市場,即使台灣二線廠擠破頭,也只有不到兩成的市場可以分。

「長期來看,多晶矽做不做得起來,還是取決於價格。」黃公暉分析,目前多晶矽廠商都已跨越技術門檻,量產不是問題,要拚的就是成本。

其中,又以設備折舊與電價為兩大關鍵。台灣工業用電價格不高,屏東加工區一度電大約一.九元,問題就出在折舊費用。福聚能去年與前年認列的折舊費用,都超過十三億元,以每公斤計算,這樣的折舊費用幾乎是保利協鑫的三到四倍。

如今,福聚能不得不做出減資八三%的決定,小股東感慨,讓福聚能的經營團隊對外,只能沉默因應,「雖然市況不好,但我們真的很努力地在做。」福聚能內部員工說。

大股東榮化則力挺,「福聚能經過兩年努力,多晶矽產品已受到客戶接受與信賴,這對福聚能是個重要的肯定。」榮化發言人魏正誠回應。就連擁有一一%股權的第二大股東億光,也否認抽手傳聞,「億光是福聚能的原始股東,福聚能與億光同樣位在節能產業,策略投資並未改變。」億光主管說。

只是能否等到撥雲見日的那天,就看福聚能如何走出一條復甦的康莊大道了。

福聚太陽能

成立時間:2007年9月

負責人:楊賽芬(圖)

資本額:65.31億元

主要業務:多晶矽製造

近三年EPS:

2013年:6.32元

2012年:6.54元

2011年:2.82元

福聚能是否能分到餅?

——全球前五大廠吃下8成多晶矽市場中國 保利協鑫 26.10% 德國 Wacker 22.40% 韓國 OCI 16.50% 挪威 REC 7.90% 美國 Hemlock 7.90%

其他19.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67

國巨老董推減資 密謀一石三鳥計

2014-05-05  TCW
 
 

 

四月二十四日,被動元件廠國巨董事長陳泰銘被媒體揭露,三月個人持股增加七千張,同一天下午,旗下兩間子公司智寶電子與奇力新電子宣佈將減資。而在此之前,國巨更已實施庫藏股計畫,並也曾於去年現金減資。

一連串大動作,是否代表自國巨下市案失敗後沉寂了三年的陳泰銘將有新計畫?

當年引發了「國巨條款」現在低調如鴨子划水

當初,陳泰銘以改造國巨為由,欲聯合私募基金公司KKR將公司收購下市,引發爭議,最後因主管機關不同意而失敗。三年來國巨營運雖有起色,但一位被動元件董座坦言,被動元件產業景氣雖有回溫,可是基本面其實變化不大。

在產業環境變化不大之下,國巨集團近期一連串財務操作,凸顯陳泰銘重新啟動下市案,藉以改造國巨的可能性大增。國巨公司證實,七年前陳泰銘為預備下市,引進KKR認購的二億三千萬美元可轉換公司債,已在今年一月全數轉換為持股,共佔國巨稀釋後股份約三成。經估算,目前KKR加上陳泰銘、家人和公司管理階層的持股,已佔國巨股數近五成。雖然《企業併購法》修訂後已增加「國巨條款」,規定公司下市需三分之二持股股東同意。

但目前國巨股權結構較過往集中,大股東持股近五成,若要下市,幾乎不須再公開收購股份,引起的輿論較小,下市相對容易。而國巨近期的財務動作更有一石三鳥的味道。

首先,國巨購買庫藏股與陳泰銘增加個人持股,除了象徵經營者有信心,向市場宣傳的意味濃厚外,同時也使股權更集中,避免KKR成為單一最大股東可能帶來的經營權威脅;其次,辦理現金減資後股本降低,可提升每股盈餘數字,讓股價提升;最後,現金減資與發放現金股利一樣可讓大股東拿回現金,卻不必課稅。

面對市場好奇,國巨公司表示,公司無從揣測大股東是否會再啟動下市,但財務結構確實會朝更健康的方向改進。擅長購併與財務操作的陳泰銘,現在打的究竟是什麼算盤?將再度成為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92

減資取代配息趨勢來臨

2016-06-20  TWM

未來5年,每年將有60至100家以科技股為主的公司將進行現金減資;這和美國科技公司喜歡同時回購股票和發現金股利不同……。

最近這幾個月上市櫃公司似乎流行減資,截至六月一日,已有三十家宣布現金減資,全年應可輕易地超越去年的四十七家, 而且高科技公司占比超過六成。根據我們的數據分析,在全台灣一千多家高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中,超過五五○家(逾五成)的公司有能力現金減資兩成, 有四百家(逾四成)以上可現金減資五成,有二百家(逾二成)以上可現金減資九九%。

對股東而言,現金減資確實比發現金股利更省稅,但現金減資對發行股數和每股盈餘有重大影響,現金股利則無。筆者認為,因為電腦、平板、電視和智慧手機未來需求趨緩甚至衰退,低成長和找不到成長引擎的科技公司,會將過去和未來產生的現金,透過現金減資和現金股利還給股東。

如果一家零成長公司,每年將淨現金流入或相當於一○%的市值減資配息,不到十年股東就能倍數回收;如果一家公司每年盈餘成長一○%,但全數再投資, 不減資也不配息, 股東只能期待股價上漲以反映獲利,這不確定性反而吸引部分投資人,追逐能穩定減資配息的公司。

我們估計,未來五年每年有六十至一百家以科技為主的公司將進行現金減資、和配合發現金股利。這與美國有些不同,美國科技公司喜歡同時回購股票和發現金股利,這樣對股價有所支撐,並能大量買回先前發放的股票紅利及選擇權,減少股權稀釋。

台灣發現金股利不但要付二%健保補充保費,併入薪資所得稅率最高四五% (雖然有可扣抵稅額),還要接受除息調整價格(美國公司配現金股利不調整價格),這也難怪指數越除越低,大股東紛紛轉成假外資避稅, 主力投資人紛紛棄權息。

為改善此惡性循環, 筆者建議政府應採股息分離課稅二○%,及不調整配息除權股價。筆者在外資從事半導體產業研究二十餘年,我們全球研究部門的統一規定是,對股票除權要調整整體發行股數、每股盈餘及目標價格;但對股票除息不須調整這三項,所以每次證交所除息調整價格,對外資分析師和外資客戶都是莫大困擾。

撰文 / 陸行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91

除權息旺季 別錯過逾四%賺錢機會 13檔減資概念 送股民雙份現金

2016-07-11  TWM

央行接連降息,定存越存越薄,高現金殖利率股儼然成為熱門投資標的,因此今年既減資、又配息的上市櫃公司,可望大受青睞,但選股該注意什麼呢?

每年七、八月進入台股除權息旺季,高股息、高現金殖利率的個股,將成為市場矚目焦點。隨著全球低利率、負利率盛行,台股每年平均約四%的現金股息殖利率,在全球股市中十分亮眼,也是吸引外資進入台股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國內投資人而言,原本「存股」是一個不錯的投資管道,只要選對個股、又能年年填息,的確可以穩穩打敗定存。不過這幾年來隨著富人稅、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扣抵稅率減半等加重稅負的政策陸續推出,讓公司大股東或高所得人士的股息收益縮水不少,更引發許多爭議。

既然發現金股息加重稅負,越來越多上市櫃公司改採另一種方法:辦理現金減資,將帳上過多現金發還給股東。由於現金減資所退還金額完全免稅,且有美化財務報表效果,因應台股的高稅負,減資已是未來流行趨勢。

國泰證期顧問處協理簡伯儀指出,企業減資通常有兩種原因,第一種屬於「打消虧損」型,由於公司連年虧損,透過減資降低帳上虧損,以改善公司體質與財務結構;或想藉由減資拉高每股淨值,例如若回到十元以上,就可以恢復信用交易。以往公司辦理減資,多半屬於這一類型,也因此在股民心目中,減資一直是負面印象居多。

減資退錢免稅

小股東笑擁另類配息

第二種是近年來流行的「退還盈餘」型,即使公司獲利不錯,但若帳上現金太多,缺乏投資管道,或想藉由減資降低資本額,相對提高EPS(每股純益)與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以美化財務數據,都可以透過退還現金給股東,以達成目的。而且由於股東收到現金免稅,更成為稅率節節高升下合法節稅管道。

所以,不管企業是根據什麼原因現金減資,股東都會有現金入袋,有著另類配息的效果,甚至有人把現金股息與減資退還的現金加總,來計算現金殖利率。簡伯儀提醒,兩者即使都發現金,但意義大不相同,將金額合併、計算殖利率是錯誤的,還是只能以配息金額作為計算標準。

另外,簡伯儀表示,不少壽險業會尋找現金股息殖利率高且穩定的標的長期持有;但若某家公司宣布辦理現金減資,除非相當看好公司前景,否則由於對法人投資績效會有影響,所以大多不會參與,甚至出脫手上部位。因此現金減資對個人有節稅效果,但對法人未必是利多。

那麼,投資人該如何選擇現金減資標的?簡伯儀認為,最重要的是觀察這家公司的「獲利恆常性」,投資人可以檢視公司近三年,甚至更久的財報,若獲利與配息都很穩定,就是值得參與的減資標的。

兩心法挑好貨

獲利穩定、產業前景佳

反之,若公司過往獲利大起大落,且是因為某一年獲利大增,次年就宣布減資,往往是因為缺乏理想投資機會,這類公司減資最好不要參與,以免「賺了減資、賠了本金」。

此外,產業前景也很重要,簡伯儀舉例,近年不少半導體通路股辦理減資,因為產業大者恆大趨勢成形,二、三線公司生存空間被壓縮,既然缺乏明確的投資方向或目的,只好退還現金給股東,參與這類公司的減資,須比較小心。

若以上述標準檢視,附表中即將辦理減資的標的,國巨(二三二七)與穩懋(三一○五)可能比較值得留意,而且這兩家公司近年來都密集辦理減資。其中國巨身為被動元件龍頭廠,這幾年率領集團各公司積極轉往利基型產品,以提升毛利率,逐漸發揮成效。

另一檔穩懋則是國內砷化鎵代工大廠,產品廣泛應用在網通領域,功率放大器(PA)更隨著智慧機需求的成長,帶動今年業績表現優異,尤其從三月以來單月營收頻創新高,第一季EPS也創下單季新高。公司並樂觀看待下半年營運可望持續加溫,因此也是值得參考的減資標的。

穩懋PA廣泛應用在智慧手機,營運前景看俏。圖為董事長陳進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