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88 新奧燃氣因賄賂事件出現清倉式暴跌前後, 美林、匯豐和野村都分別對新奧燃氣發表了最新的盈利預測報告:
美林於5月25日發表報告預期, 新奧燃氣的2010及11年的預期每股盈利分別是1.08及1.26元人民幣, 以現價15港元計算, 新奧燃氣的2010年及11年預期P/E分別是約12.2倍及約10.4倍。
匯豐於6 月2日發表報告預期, 新奧燃氣的2010及11年的預期每股盈利分別是0.97及1.18元人民幣, 以現價15港元計算, 新奧燃氣的2010年及11年預期P/E分別是約13.5倍及約11.2倍。
野村則於6月3日發表報告預期, 新奧燃氣的2010及11年的預期每股盈利分別是1.1及1.29元人民幣, 以現價15港元計算, 新奧燃氣的2010年及11年預期P/E分別是約12倍及約10.2倍。
以新奧燃氣的經營模式和國內 燃氣行業特性, 盈利預測清晰度是相對不少行業較高。
綜合三間大行的盈 利預測報告所得, 以現價15港元計算, 新奧燃氣的2010年及11年預期P/E分別是約12.0-13.5倍及約10.2-11.2倍, 數據是比其他燃氣股預期P/E低約40%-50%左右。
假設市場預期的盈利數據準確, 一旦新奧燃氣的預期P/E估值能夠回復過往20倍左右的平均水平, 那麼2688合理股價便將會是至少$20元以上。
不過, 市場一些觀點認為, 假若新奧燃氣真的涉及賄賂問題, 例如《明報》昨天引述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指, 新奧母公司新奧集團亦捲入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鄧湛行賄案, 而新奧前董事楊宇需在審訊過程作供等。最終結果可能是會對新奧燃氣現時和未來合約出現負面影響, 從而影響其發展前景。不過個人暫時認為, 以新奧燃氣的規模和行業特性, 這方面的風險不算太大, 最多只會是罰款了事。
其實現今市場只是一面倒關注賄賂事件, 卻忽略了新奧燃氣剛剛成功入股越南城市燃氣成為第一大股東, 並計劃在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的越南, 以城市燃氣和車用加氣站為經營切入點, 目標成為越南居領導地位的天然氣分銷和服務商, 這個便是新奧燃氣正式邁出跨國經營第一步的新潛在增長點。
此外, 當回顧新奧燃氣的財務狀況結構和盈利前景清晰度、經營現金流的穩定性、公司管理層的多年往績、公司在國內燃氣市場的位置、競爭者進入該市場的壁壘高度、公 司向消費者轉駕成本的能力、國內消費者採用燃氣習慣的趨勢變化、以及國內城鎮化對國內燃氣行業未來發展的影響等等, 這已經能夠了解為何新奧燃氣的股價於2001年上市至今都能夠長升長有了。
至於現時是否值得吸納2688新奧燃氣? 2688新奧燃氣現價是否屬於平宜? 始終這是真金白銀的投資, 我想大家應該要多做功課和細心研究了。

邵逸夫“清仓”TVB44年香港电视王朝易主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28/2200148.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一纸公告,宣布103岁的邵逸夫正式退出其一手创办的TVB。
近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表示,其最大股东,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同意将其所持有的TVB(电视广播有限公司,00511,HK)26%的股份出 售给德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席陈国强牵头的财团。该财团另外两位成员为台湾已故富豪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以及私募基金 ProvidenceEquityPartners,预计交易将于今年3月31日或之前完成。
至于邵氏基金持有的2729万股或6.23%的TVB权益,也会在股份转售完成或之前,将部分股权出售给独立第三者。
103岁的邵逸夫控股邵氏兄弟,邵氏基金也是其名下基金,两次权益出售完成后,意味着邵逸夫出售了他所持有的TVB全部股权,正式淡出了他于上世纪60年代创办的电视王朝。
公告并未透露邵氏兄弟出售的股权价值。据电视广播27日收盘价每股44.55元(港币,下同)计算,此次邵氏兄弟出售的股份价值超过50亿元。但市场人士估计,实际的交易涉资可能超过100亿元,相信在利好消息刺激下,TVB的股价仍有上升空间。
TVB仍会以香港为基地
外界担心的是,新股东进驻TVB,TVB今后如何定位?
电视业务总经理陈志云27日表示,控股权变动之后,公司的业务发展方针及市场策略不会变动,也没有特别的过渡安排。对于TVB的未来,陈志云强调,TVB一向以香港为基地,作为制作方针,他们以往亦有与内地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合作。
在行政安排方面,除了陈国强、王雪红及ProvidenceEquityPartners的行政总裁会进入董事局外,没有其他的高层变动。这也就是说,邵逸夫的妻子方逸华将继续留在TVB主持大局。
据了解,从2010年初开始,邵逸夫不再履行在TVB的行政职责,转而担任非执行主席,将公司的日常运作交由妻子主持。
结局最终揭晓
据报道,邵逸夫与发妻育有两子,发妻去世后,当时年届90的邵逸夫与方逸华再婚,方逸华入主TVB,原本帮父亲打理业务的大儿子邵维铭和弟弟邵维钟退出董事局。该传闻并未得到TVB方面的证实。
几年来,邵逸夫从不隐瞒他打算退出TVB的意图,称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买家,买下他的股份。
邵逸夫2008年曾计划将TVB的母公司邵氏兄弟出售,但随后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降低了公司的估值,也打消了投资者的兴趣,计划失败。据了解,包括内地的地产开发商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杨国强在内的各方都曾竞购过电视广播的控股股份。
有关TVB股权转移的猜测一直不断。去年9月份还传出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李家杰考虑以个人身份购买电视广播股份的传闻。
TVB成立于1967年,在免费电视业务上,相对于未上市的竞争对手亚洲电视有限公司,TVB控制着85%的市场份额。
这次股权交易完成后,创办44年的电视王朝也将正式易主。
清倉記念日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24.html
今日全數沽出所有持股,幾多錢唔講啦,點解會沽貨呢,我話自己感覺好all right,所以沽出你信唔信,哈哈,如果係既話各位讀者們應該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因為雪明係痴線既,當然我無痴到,我賺同蝕完全關係到我既生活和人生既安排,沽貨係出於以下原因的。
首先油價同金價係咁升,幾本上如果時間長而價格持續,好多企業將會受成本上漲影響,這樣會派會出兩種情況,第一種係能夠轉嫁給消費者,第 二種係不能。後者唔使睇,先死一次先,而第一種情況將會導致物價上漲,咁既情況之下,通脹升溫,衍生出既效果係央行加息,這樣的情況之下,有乜股票唔會死 呢,而上述第二種股票就會雪上加霜。而且香港股巿的動力繫於中資股,中國最近不斷加息,加上原料不斷上漲,未來也會不斷加息,壓制消費品和民生必須品升 價,到時大把股票都要死,而且中國的工資水平要不斷上漲,這樣只會更加放大了以上的效果,結果係點大家可以想一想。
有人曾經講過讓人民幣不斷升值以抵消通脹的效果,有乜可能先得架,中國想一步成為內需主導簡直異想天開,總體經濟還是由出口帶動的,如果 人仔持續升值,變相出口競爭力下降,內需國既話你可以參考美國,美國內需左好耐終於而家點呢,咪有咁耐衰咁耐囉,中國唔應該亦不希望人仔不斷升值,早晚會 推高失業率和減少出口活動,經濟將大受打擊,沒有出口只有內需,不就是一個食老本的模式,你認為可取嗎。
之前講左每逢九倉配股供股,個巿都接近玩完,事實係點目前來講應驗左一部份,往後係點就不得而知了,基於以上咁多種理由,我選擇出清持 股,本年度兩個月微有虧損,但這是我可以想辦法去彌補的一件少事,到目前一刻為止以往作的決策都是正確多錯誤少,往後這種決策將會引導我做得更好。餘下時 間繼續觀望,直到我認為應該買進的時候,我會再和各位交待一下,記住以上只係我自己個人的猜想和推導,並不應當成係名言或者邀約,自己諗清楚呀。
六千億儲備早已清倉 林本利
|
||||||
特首梁振英上台前,向傳媒及商界表示新政府計劃動用6,000億元儲備,用作投資經濟、工業及解決社會問題。梁振英強調政府並非沒有財政資源,但過去一直欠缺長遠規劃和決心,導致香港出現「官富民窮」的怪現象。 現 時政府的財政儲備超過6,000億元,外匯基金累計盈餘接近6,000億元,兩者合計超過12,000億元。筆者不知道梁振英計劃動用的6,000億元儲 備是財政儲備,抑或是外匯基金累計盈餘;但不論是哪一個6,000億元,其實已經被日後預計的龐大支出吃光,早已清倉。政府的財政收支賬目一般是以現金收 付制編製,計算每一個財政年度政府的現金收入和現金支出,兩者的差額便是政府盈餘或赤字。根據臨時數字,2011-12年度政府的整體收入為4,377億 元,支出為3,640億元,錄得737億元盈餘,截至今年3月底的財政儲備為6,691億元。然而,倘若我們考慮到政府未來的財政承擔和準備金,這 6,000多億元的儲備根本不足夠應付。
首先,未來幾年政府繼續大興土木,在香港境內興建多條鐵路幹線和延線,又準備動用 巨額資金興建高鐵和港珠澳大橋,加強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一些鐵路幹線和延線需要政府直接注資才能夠上馬,好像港鐵西區線和沙中線,政府先後注資127億 及798億元,即合共925億元。至於港珠澳大橋和高鐵,政府注資的金額更加驚人。未計大橋主體香港需要分擔的投資金額,單計算大橋連接香港的道路、橋樑 和入境設施,工程造價便要582億元。至於全長只得26公里的高鐵香港段,造價更達669億元。這兩項工程合計花費1,251億元,而且極有可能超支。此 外,去年機管局建議興建第三條跑道,預計日後投資成本達到1,362億元。若這項工程費用由政府獨力承擔,上述各項基建工程的總支出便超過3,500億 元。再加上財政儲備中預留500億元作為醫療融資的啟動基金,政府財政承擔已超過4,000億元。
最要命的是公務員退休金 準備,單是這個財政包袱已足夠吃光所有財政儲備。按應計制編製的政府賬目顯示,截至去年3月,公務員退休金準備5,338億元,較之前一個年度上升 13%。若以這個增長速度推算,現時政府在這方面的負債肯定超過6,000億元。隨着公務員薪金、年資和壽命不斷攀升,以及愈來愈多公務員踏入退休年齡, 未來十多年恐怕政府退休金的負債將有增無減。現時6,000多億元的財政儲備,根本不足以支付上述過萬億元的財政承擔。即使把近6,000億元的外匯基金 累計盈餘計算在內,扣除這過萬億元的財政承擔後;餘下的儲備不過2,000多億元,是否足夠用作穩定港元及應付金融危機亦成疑問。由此可見,梁振英不要以 為當上特首,大權在握後便可以亂花儲備,選擇性地投資在某些產業上,或者博取一時掌聲,大派福利。須知道未來幾年經濟情況可能逆轉,政府財政或會出現赤 字,最好還是審慎理財,切忌胡亂花費儲備。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清倉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1ax.html今天清倉了浙江世寶和中國人壽。相對於浙江世寶來說,估值相若的情況下,我更喜歡處於上游位置的東風集團。日系車穩定性,小毛病少,在廣東地區已經明顯感覺到換車潮的到來。東風重氣也會隨著基建工程上馬而重振雄風,七倍不到的市盈率,對我來說很吸引。
家得寶中國急「清倉」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8/0NNDIwXzUyMzk0Ng.html全球最大的建材超市家得寶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他們在中國市場慘遭失敗。9月15日,一封來自家得寶中國公司的公開信突然出現在所有供應商面 前。包括員工也表示事先沒有任何消息,措手不及。信中,家得寶中國稱,自2012年9月14日起關閉在中國的所有七家大型家居建材零售商店,公司的業務重 點將轉型到專業零售店和網上銷售。
「關閉門店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家得寶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弗蘭克·布萊克表示。
否認退出中國市場
作為美國的第二大零售巨頭、全球最大的家居建材超市,家得寶2006年以超過1億美金的代價收購天津家世界,從而得以曲線進入中國市場。之後,它迅速在北京、天津、西安、鄭州、瀋陽、青島等城市開設分店,本土建材超市東方家園也幾乎被收入囊中。
但家得寶在中國市場一直沒有找到「感覺」,短期內更換了3任中國區總裁。在最近的兩年內,這家公司先後關閉了青島、瀋陽、北京、天津等5家門店。近日宣佈關閉的7家門店是其在中國市場僅存的碩果。
但 儘管如此,家得寶否認退出中國市場。「公司將保留團隊,專注於開發新的商業模式,繼續市場研究和開發方面的工作。公司也將繼續經營最近在天津開設的兩家專 業零售店———分別為塗料地板專業零售店和典藏家家居專賣店。此外,公司將考慮與多家中國領先的電子商務網站合作。」家得寶中國公司回覆給南都的郵件中表 示。
記者瞭解獲悉,這次關店將影響到850名左右的員工。「我們目前在清理正在進行的訂單和存貨,並負責應收應付賬目的處置。」家得寶的 一位供應商告訴南都記者。據家得寶預計,關店工作將使該集團2012第三季度承擔約為1.6億美元左右的稅後費用,或稀釋後每股費用約為0 .1美元。這主要包括商譽及其他資產減值損失、租賃合約終止、員工離職補償等相關工作的費用。
跨國巨頭集體水土不服
這並不是第一家關閉在華門店的外資建材巨頭。早在2005年4月,德國第一大建材歐倍德就對中國業務做出判斷,並將其悉數轉讓給英國第一大建材超市百安居。
定位於打造倉儲式建材超市概念的百安居一度被業內認為是最有希望在中國紮根立足的外資建材巨頭。然而,這家英國巨頭自2009年曝出在中國市場連續 四年虧損,且虧損擴大已達5億元之後,其母公司英國翠豐集團大舉收縮戰線。據悉,在過去的兩年中,百安居陸續關閉了在中國的20多家門店。餘下41家店舖 中的17家轉型「T計劃」。但據業內透露,百安居「T計劃」近期也陷入困局。
如今,家得寶關閉中國所有門店,跨國建材超市巨頭們幾乎在中 國市場全線潰敗。「與租賃建材批發市場相比,進入外資建材超市,顯性成本與背後隱形成本的費用合計更高。但受整體經濟環境影響,這些大賣場的銷售情況又無 法達到供應商的預期。」上述家得寶供應商表示,中國製造業硬著陸,銷商的大批「死亡」對渠道的影響繼續惡化。
「受目前我國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家得寶進入中國以來經營一直較為慘淡,撤出中國是求生之計之一。」廣東省家具協會會長王克表示,中國消費習慣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外資家具零售巨頭水土不服。
例如家得寶在美國,價格比較高,而且沒有配送服務,因其人力資源成本較高,但這種模式直接複製到中國內地必然會出現問題。
另一方面,家得寶所謂的美國模式其實是一種自己組裝、D IY的方式,但中國家具建材的消費習慣是找裝修隊。所以家得寶的退出,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文化習慣的差異。「家得寶在中國實行的模式並沒有取得太大成功,所以此番中國關店,我個人覺得對行業而言影響不會很大。」
高盛尋求清倉工行 總收入將達上百億美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998週一,高盛啟動對中國工商銀行11億美元股份的拋售,這也意味著高盛將清倉對工行的全部持股。
據IFR引述該筆交易的條款清單,高盛拋售工行股份的價格定於每股5.47港幣至5.50港幣之間,以週一工行收盤價5.64港幣來計算,高盛的售價要低3%左右。
高盛拋售工行股份,也將標誌著高盛一個時代的結束。
此次拋售將成為高盛一年時間內的第三次類似行動。至此,2009年以來,高盛至少分六次減持工行股份,此前幾次公開出售分別為:
2009年6月
高盛出售所持工行股份的20%,套現19.1億美元。
2010年9月
高盛出售價值30.4億股工行股份,佔其所持工行股份比例超過20%,此次出售高盛套現22.5億美元。
2011年10月
高盛當季財報淨虧損,部分原因是因為10億美元工行股份的減記。
2011年11月
高盛出售17.5億股工行股份,價值11億美元,至此,高盛持有工行股份降至2.2%*收購時為4.9%,出手前為2.9%)。
2012年3月
高盛在亞洲出現2008年以來首次全年虧損,部分原因是所持工行股份帶來的損失。
2012年4月
高盛出售35.5億股工行股份,套現25億美元,買方是新加坡淡馬錫銀行。
2013年1月
高盛再次出售工行股份,籌得約10億美元。
2006年工行在港上市之前,高盛以25.8億美元買入了工行股份,佔工行股份4.9%。關於高盛清倉工行後能從這筆交易中得到多少收入,路透、FT和WSJ給出了不同的計算版本:
據路透社計算,如果此次高盛成功售出11億美元工行股份,那麼高盛出售工行股份的總收入將達到101億美元。
但FT給出版本稱,總收入將達到99億美元。
而WSJ則報導,高盛將從這個歷時7年的投資中獲得總收入97億美元。
美國銀行清倉價值15億美元建設銀行股票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168據路透及WSJ等多家媒體證實,美國銀行週二出售多達15億美元的中國建設銀行持股。至此全部清空了手中所剩餘1%的建行股份。美銀美林是此次交易唯一的簿記管理人。
文件指出,美國銀行以每股5.63-5.81港元出售20萬股在香港交易的建設銀行股票,相當於較週二收盤價5.93港元折價最多5.1%。
建行香港掛牌股價今年以來下跌4.7%。
在此次交易前,美國銀行已經4次減持建設銀行的股份。2005年美國銀行出資30億美元收購建設銀行9.9%的股份,隨後又行權追加購買了92億美元購買了11%的股份。
根據彭博社的計算,自從入股建設銀行8年以來,美國銀行從建行的股權交易及股息中總共獲利至少150億美元。
Value Investment Principals的CEO Sandy Mehta表示:「出售股權的行動是審慎的,美銀追隨其他西方銀行一起,加入了出售持股,用以充實資本金的浪潮。」
美國銀行香港分行發言人Mark Tsang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