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老闆返鄉》豐藝董事長用科技優勢改善人與土地關係 陳澄芳感受原鄉召喚 為良田注創意活水

2011-4-4 TWM




從小在好山好水的宜蘭長大,陳澄芳對土地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如今,他利用企業界的優勢,站到第一線推動友善農戶及市集,希望能夠號召更多電子業老闆,一起來參與台灣319鄉鎮的環境保護。

撰文.林宏文 攝影.林煒凱每周二的下午,位於台北市內湖的豐藝電子餐廳都會很熱鬧,許多員工與義工會前來幫忙,因為當天早上從花蓮及宜蘭開來的貨車,會送來一箱箱新鮮的水果青菜,大家忙著分類,作為員工餐廳料理的食材,也讓訂購的員工可以下班就帶回家烹煮。

人群中,有一位精壯身材的中年人,跟著大家一起分菜,看起來不像科技新貴,倒十足是宜蘭鄉下農民的模樣。他就是豐藝電子創辦人兼董事長陳澄芳。

陳澄芳一九七六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物系,當時正值電子業起飛的年代,許多同學如今都創業有成,例如威健董事長胡秋江、偉詮電子董事長林錫銘、前Foundry Network董事長陳澧,都是電子業重量級人物。

豐藝電子投入電子零件通路產業,如今年營收已近兩百億元,不過,這位科技大老闆目前卻積極投入對環境與土地的保護行動,執著參與的精神,比當年創業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推動產地直銷

自掏腰包補助有機農民

攤 開雙手,陳澄芳手上長著像莊稼漢一樣粗糙的厚繭,﹁這可不是因為打高爾夫球,是這幾年下田幫忙,磨出來的。﹂六年前,他就不再打球,因為覺得已經打到沒意 思了,﹁我的內心有另外一個聲音在呼喚我,台灣的土地、環境與農民,有太多的事,更重要的事需要做。﹂豐藝員工目前吃的水果與青菜,是與近三年積極把農民 直接帶進消費市場的大王菜鋪子合作的。大王菜鋪子把花蓮及宜蘭等地六十個農戶所產的食材,直接銷給台北及花蓮等地兩百多個家庭,其中豐藝除了企業本身有採 購,也有四十名員工家庭參與其中,算是消費大戶。

大王菜鋪子創辦人王福裕說,當初Eric(陳澄芳的英文名)來找他,談到要長期支持宜蘭的 農民,希望他把原來只做花蓮農戶的供應鏈,也納入宜蘭的農戶。﹁因為宜蘭到了秋冬雨多,收成向來不好,但消費者秋冬季也要吃,光靠宜蘭農戶,很難有穩定的 供貨。﹂王福裕說,原先他覺得很困難,﹁但Eric很認真,談了好幾次,並保證要推動企業及員工來參與,我真的是被他的誠意感動了,最後決定和他一起做。 ﹂王福裕強調,不是規模做大就對農民有利,最重要是要有長期穩定的支持力量,因為,如果消費者今天要,明天不要,那對計畫生產的農戶來說,反而是個大災 難。

強調生產過程不灑農藥及除草劑,只用有機肥料及少數化肥的食材,價錢一定比較貴,例如市面上一顆雞蛋賣兩元,但這裡要價七元,平常一罐 油兩、三百元,這裡要六、七百元,﹁為了幫助農民,為了不再破壞土地,多出來的部分就由公司或我個人掏腰包補助。﹂陳澄芳說,人每天吃的食物,與農業、土 地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例如大家都要吃雞腿,都要吃又大又漂亮的水果,但為了供應這麼多雞腿,這麼多漂亮的水果,生產過程就會被扭曲,對土地、對健康, 都造成難以挽救的傷害。﹂這也是為何他如此積極地從改變吃的習慣做起,希望給農民一些改革創新的機會。

受舅舅影響深

對土地關心、對資源珍惜

陳 澄芳對於土地的熱愛,源自於從小在宜蘭長大,故鄉的好山好水,讓他一直有難以割捨的感情。﹁每次傍晚開車回家,經過雪山隧道出來,看到整片是深藍色的雪山 景色,就有說不出的感動。﹂陳澄芳老家住在宜蘭市,父母經營﹁日和行﹂雜貨店,平常很少管小孩,他總是一大早就和鄰居小朋友跑到附近河圳中釣魚,那時河裡 到處可見魚蝦,陳澄芳每次抓到魚,就細心地帶回家養。

在員山鄉種田的舅舅吳錫富,是影響陳澄芳最深的人。念小學的時候,陳澄芳經常到田裡幫忙除草種菜,那時就可以挑很重的擔子,個子不高但很精壯的身材,就是當時練出來的,後來他也成為交大足球校隊的成員。

陳澄芳念的幼稚園叫慈愛園,當時是佛光山創辦人星雲大師從大陸來台灣時,第一個落腳的地方,那時星雲大師還只是三十歲不到的年輕小夥子,小時候陳澄芳就經常在他身邊跑來跑去。如今,這個幼稚園原址已蓋成二十多層的大樓,成為佛光山在宜蘭重要的據點。

陳澄芳帶著記者,回到老家日和行舊址及慈愛園,如今都已翻成新大樓,至於小時候釣魚的河圳,附近已改建成運動公園。回憶這些往事,陳澄芳說,這些童年往事至今還影響著他,不論是對土地的關心、對資源的珍惜、星雲大師的訓勉,都形成他日後創業及工作的座右銘。

陳 澄芳的舅舅吳錫富後來加入農耕隊,派駐海外三十年,到過許多非洲及中南美洲等邦交國,用台灣優秀的農業技術大幅提升農民的收穫,不過十年前,吳錫富回台 灣,發現台灣的農藥噴得太過分,﹁像番茄,實在噴太多農藥了,我們農耕隊在海外,也會使用農藥,但會遵循很多原則與限制。﹂看到現在台灣農村完全沒人管, 土地這樣被糟蹋,讓他非常痛心。

如今,許多宜蘭鄉間的農地旁,隨處可見丟棄的農藥罐子,陳澄芳隨手就指著農地旁的樹下,﹁你看多糟糕!農藥 一桶桶用完,就這樣丟在路邊,連把罐子拿去處理掉都不願意!﹂舅舅現在又回到宜蘭鄉下種田,不用農藥也可以種出很好的產品,這位農業專家的觀念與作法深深 影響著陳澄芳,也讓他覺得找到新的方向。

推廣在地農產

用特色農產製作原味餐

於是,陳澄芳開始積極支持農民及土地相關的活動,他在員山鄉買了一塊地,進行溼地復育計畫,同時,也與附近有共同理念的小農戶一起合作,定期舉辦友善農戶市集,推廣健康食材。他還找了幾位從國外學習環境保育等專業的年輕專家,一起推動環境相關事務。

此外,他還成立日和文教基金會,在宜蘭市火車站附近租下一整棟辦公室,添購腳踏車,自己規畫遊宜蘭的路線,邀請企業或團體到宜蘭時,用最簡單的單車來遊玩。他也計畫在基金會設立農產品展示櫃,邀請農民站到第一線,為自己的理念及產品站台。

為了直接推廣在地農產品,陳澄芳還規畫了一系列的原味餐,邀請許多企業界朋友來品嘗,這些來自宜蘭壯圍鄉、五結鄉、員山鄉、蘇澳及冬山鄉等地的小農戶,提供從小胡蘿蔔、葛鬱金、芝麻菜、油菜、芭蕉、金棗、花生、山藥到豬肉等,讓許多人親身體驗後印象深刻。

二 ○○九年,陳澄芳參與了源自澳洲的樸門( PermaCulture)課程,這是一個跨國際的組織,目標是回歸自然、照顧地球,並且分享多餘。他在台東連續上了兩周的課,與許多環境運動界的朋友朝 夕相處,這群朋友來自各行各業,有老師、警察、作家、攝影師等,陳澄芳是唯一來自企業界的代表,也是大家認為最有錢的人。樸門的理念讓陳澄芳非常欣賞,自 己更親身力行,並大力支持各項活動。

生態關懷者協會理事長陳慈美說,幾次辦活動,陳澄芳出錢出力,還出借車子接送,﹁企業界有資源也有優 勢,透過企業可以影響更多人,但企業界對環境一向很冷漠,Eric是很少數的例外。﹂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的陳慈美,原本在國外攻讀博士,後來深受環境運 動的影響,決定投入生態界,雖然她有很多同學及朋友在科技業,但大部分忙於工作,不太關心。

陳澄芳無奈地說,企業界對環境保育的確不太關心,當初自己在員山鄉買地時,農民最初也把他當作是來炒地皮或準備開民宿,﹁去上這個課時,剛開始大家也很奇怪,覺得你這個企業界人士來做什麼?是來贖罪的嗎?﹂陳澄芳笑著說。

當環保領頭羊

號召電子業認養各鄉鎮

從 小在農田中長大,讓陳澄芳更重視土地與環境;接觸佛法,更讓他知福惜福,重視資源利用,對於事業經營也產生不同的想法,﹁凡事不一定要追求規模大,我知道 很多老闆其實壓力很大,晚上常常睡不好。﹂陳澄芳覺得,小而美、精緻且獲利不錯,豐藝營收近兩百億元,但仍可維持不錯的毛利及淨利,也一樣很好。

以電子零件代理起家的豐藝電子,目標是找到好的供應商及好的客戶,將彼此連結起來。如今陳澄芳推廣友善農戶,道理也是一樣,要找到好的農戶及善意的消費者,只是後者難度更高,因為觀念根深柢固,很難改變,而且這並非一門營利事業,很難用世俗的價值觀來衡量。

從 主流電子業出身,如今一腳踏入非主流的環境界,陳澄芳很清楚,他要做的事是很困難的,比經營電子公司要難上十倍。但是,他覺得還是要努力做,並不斷邀請朋 友來參觀,希望大家把想法帶回去。陳澄芳的夢想,就是希望全台灣三一九個鄉鎮,都有電子業老闆來認養,這是他最終的目標,﹁其實不難啦,每個人都先回自己 的故鄉,投入一點點資源,就做得到了!﹂

陳澄芳

出生:1952年

現職:豐藝電子董事長、日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經歷:德儀工程師、參與創辦威健實業學歷: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

日和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陳澄芳

目 標:經營自然生態、健康蔬果、美學花圃等園區,為農村社區注入信心與新生命,並逐步朝向跨領域合作,希望成為連結社會團體、企業機構、健康農業的協力平台。此外也設自行車中心,邀請企業及團體用最簡單的方式親近宜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5

是台灣金融市場活水 還是過路財神?台版人民幣離岸中心 還有三大挑戰

2014-03-03  TCW
 

 

日前行政院高喊要讓台灣發展成人民幣離岸中心,但強敵環伺,香港、新加坡、倫敦皆來勢洶洶,加上台灣本身的法規制度、產品問題、政治考量,都讓台灣的人民幣離岸中心版圖,仍有不少難關待克服。

撰文‧張舒婷

二月二十日,行政院長江宜樺聽完金管會報告「發展具兩岸特色金融業務計畫」後表示,將持續鬆綁法規,以利台灣發展成人民幣離岸中心。一時之間,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議題,再成焦點。

「台灣人好像(對於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比較悲觀,可是其實台灣的潛力不比香港少。」澳盛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楊宇霆獨排眾議,主要就是看好兩岸強勁的經貿往來關係,以及讓香港瞠乎其後的人民幣存款成長速度。

但江揆的發言,早已不是政府官員第一次高喊的目標了,只不過,什麼是人民幣離岸中心?對一般民眾、金融業乃至於企業界,又有何影響?

簡單來說,「人民幣離岸中心」就是中國政府認可和擔保的海外大宗人民幣交易地點;尤其在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設定海外特定區域成為主要的交易中心,如此才能養成一定規模的資金池,所有人民幣的相關業務要啟動,都得從這個蓄滿水的池子開始。

優勢:存款成長速度快

事實上,早在二○一○年,中國就正式宣佈香港成為第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領先起跑的香港,如今各方面表現都領先主要競爭區域;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最新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十二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已來到八六○五億元,是目前台灣的四倍多。

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有成,其他國家也積極搶進成第二個離岸中心,除了台灣,主要試點城市還有新加坡、倫敦。

相較於香港、新加坡,台灣雖然起步較晚,不過也有急起直追之勢。前年八月,兩岸簽署《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開啟新台幣與人民幣清算機制;去年二月六日又開放DBU(國內外匯指定銀行)辦理人民幣存貸業務。

不過台灣最讓其他試點城市羨煞的,除了人民幣存款驚人的成長速度,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去年一月兩岸金證會時允諾的人民幣一千億元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不僅高於新加坡五百億元、倫敦八百億元,甚至比「第一站」香港試點初期的七百億元還高(一二年十一月又增加至兩千七百億元),代表在人民幣尚未全面開放的階段,中國已率先准許台灣的資金匯入,進行投資,而且可投資的規模僅次於香港。

此外,自台灣開放DBU辦理人民幣業務以來,各家銀行爭相提供人民幣高利存款優惠活動,也讓存人民幣成顯學。

根據央行統計,去年十一月底,國內人民幣存款餘額達到一五五一億元;人民幣DBU存款也來到一一七三億元,這是香港六年半(○四年至一○年下半年)才達到的水位,而台灣只花了短短十個多月。

至今年一月底,國內人民幣存款餘額達二一四五.二二億元。日前渣打、星展銀行分別發佈預測,今年底台灣的人民幣存款可突破兩千五百億元、三千億元;永豐金控董事長何壽川更在法說會上自信高喊,達到四千億元不是問題。

包括業者、外銀專家如楊宇霆,都看好台灣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但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則語重心長說:「台灣有台灣的優勢,但眼前還是要承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挑戰一:產品面不夠多元

主要癥結點何在?一是產品面不夠多元。今年一月,英國倫敦金融城市長吳斐娜(Fiona Woolf)訪台時,直言「台灣沒有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能力」,就是看到台灣境內人民幣相關產品及服務不足的問題。

目前一般民眾除了人民幣存款、基金外,選擇甚少。雖然去年十二月政府陸續讓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及建設銀行來台發行寶島債,但僅限專業投資機構法人購買。

曾銘宗說,目前金管會已在研究引入更多香港、倫敦的人民幣理財商品,包括基金、保單、其他衍生性商品,也會考慮雙幣別的ETF(指數型基金)和股票。「產品要多樣,才有辦法成為一個(人民幣離岸)市場。」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日後政府可發行雙幣別債券,或和不同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合作,開放人民幣商品相互掛牌,一起把餅做大,但以台灣目前產品太少、連寶島債都不開放一般民眾購買的情況來看,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挑戰二:欠缺回流機制

第二點,是所有業者最大的痛處:沒有人民幣回流機制。談到政府要將台灣打造成人民幣離岸中心時,國泰世華銀行董事長陳祖培不假思索回答:「回流機制當然最重要!要讓人民幣可以自由流出流入嘛。」人民幣離岸中心就像一個水池,為了保持這個池子的水源源不絕,水位低時,人民幣應當及時注入;如果水位太高了,也要有回流管道;如此一來,這個池子才能長保水源不絕,這也正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實際意義。

殷乃平也認為,要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重點根本不在RQFII額度多寡,而是人民幣資金是否活絡,但目前國銀DBU的人民幣存款,高達半數以上缺乏去化管道,「是靜態不動的,簡直是一灘死水。」即使崑山試驗區、上海自貿區有特定的回流機制,但並非全面開放,只適用零星個案,形同杯水車薪。

「國內的人民幣存款成長速度太快了,而且人民幣不是全球流通的國際貨幣,如果人民幣無法回去,統統卡在我們這裡,怎麼可能不出問題!」某位公股行庫主管相當擔憂。

該主管分析,銀行吸收存款後的資金運用,攸關其整體營運能力,但目前狀況是:國銀吸收如此多人民幣存款,多數卻都轉存在中國銀行台北分行,賺取三%多利息,非但不利營運多元化,日後支付龐大存戶利息時,恐難以承受。

就連二月中旬,瑞信證也罕見地發表報告,警告國銀人民幣存款激增,擠壓了其他存放利差更高的外幣(例如美元),導致人民幣業務龍頭業者例如兆豐金、中信金,外幣存放利差均出現逐季下降趨勢,並非台灣銀行業之福。這一切問題,皆源自於沒有人民幣回流機制。

挑戰三:開放額度受制政治第三,還是兩岸之間無解的問題:政治考量。雖然中國允諾台灣一千億元RQFII額度,但其實這些條件都與《兩岸服貿協議》綁在一起,走出立法院審查後才算數,只是︽服貿協議︾卡關太久,導致RQFII額度遲遲無法啟動,更遑論建立人民幣回流機制。

不少等不及的金融業者,多次主張應讓金融業與︽服貿協議︾中的其他服務業者脫鉤,只是這樣的建議,也許礙於其他考量,並沒有被行政院採納。如今,在外患內憂不斷的市況下,江宜樺再提「人民幣離岸中心」,面對眼前僵滯的人民幣市場,人民幣究竟是台灣金融市場再起的活水,還是流過門前的過路財神,就看政策鬆綁的時程了。

人民幣離岸中心的三贏藍圖

人民幣離岸中心

1.所謂「人民幣離岸中心」,是指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後,陸續在中國境外經營人民幣交易的地區,提供非中國居民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一般包括外匯兌換、存款、貿易結算、人民幣債券等2.目前中國開放香港、台灣、新加坡、倫敦四大城市試點

一般民眾

1.投資外幣時,多了人民幣可選擇,目前以存款、基金為主,今年3月可望再增加保單

2.換匯更便利快速

企業界

1.目前台商在中國,慣用美元來計價或結算;若改用人民幣,則可節省匯兌手續費等成本,還可更快取得中國外銷退稅2.可望享有更進一步的人民幣金流、融資、理財等服務3.有人民幣資金需求的台商,可以透過更多管道籌資

金融業

1.從人民幣存款,創造外幣衍生性商品的新需求,激發金融創新2.可創造更多非利息收入,包括手續費、TMU(金融商品行銷)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88

老金入市方案正式出台:A股再迎万亿活水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762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继6月27日央行定向降准加降息之后,养老金入市也是箭在弦上。据测算,养老金入市意味着有万亿增量资金入市。

养老金投资股市成定局:万亿资金入市

根 据财政部公布的2015年基本养老保险预算情况,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两者合计,2015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 收入为2.7万亿,其中保险费收入2万亿,财政及补贴收入5620.38亿元,支出为2.46万亿,本年收支结余2400亿元,年末滚存结余约3.59万 亿。

如果按照企业年金入市不得超过30%的比例,理论上有约1万亿养老金可以入市。

此前经济学家分析,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养老金入市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各省分散自行投资、二是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第三种则是单独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

据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近日发布的2014年度基金报告来看,2014年,全国社保基金权益的投资收益额为1424.60亿元,投资收益率近11.7%,超过 同期通货膨胀率9.69个百分点;同时,尽管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随市场情况有所波动,但基金自成立以来,其年均投资收益率都高于年均通货膨胀率。

养老金入市原因分析:实现增值保值

据 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基金、补充保险基金和社保基金。按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躺”在账户中高达2.7万亿元的养老 金实际上处于贬值状态。而已经实现市场化投资运营的补充保险基金(主要指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收益率则较为可观,其中,社保基金2014年收益率已达到 11.43%,而去年CPI涨幅仅为2%。

人 社部专家分析表示,按照此前政策规定,养老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年均投资收益率还不足2%,低于同期的年均通货膨胀率,并没有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而全 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在投资股市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并获得较好的收益,这也正是下一步养老金投资股市的一大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分析 称,养老金入市利大于弊。一方面,养老金入市可以保证基金稳定增值保值,因为现收现支的资金不能用于入市的规定,不影响退休养老人员当期养老金按时发放, 由此带来的资本收益远超预期;另一方面,养老金入市后,主要以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为重点,股市投资作为辅助,使投资风险降低,资本市场趋于稳定;最后,养 老金入市后,管理上接受市场经济规则考验,有效归正当前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弊端,减少财政支付的压力,“阳光”下管理更能发挥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开、透明 度,拉近政群距离,提升形象。

养老金入市的地方样本:山东、广州

2012年3月,广东省曾将1000亿元 的城镇职工养老金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本来当时签订的委托期限是两年,但由于2012年、2013年都取得了超过6%的收益率,因此双方又将委 托期限延长了3年,一直到2016年。受此影响,之后,浙江、江苏等省份也纷纷要求将城镇职工养老金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来投资。

而最新的消息则是,最近山东省也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1000亿城镇职工养老金,广东省则将委托期延长至2017年。这些无疑也都对促成人社部等方面,作出将养老金投资股市的决定,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养老金入市利好大基建等板块

那么问题来了,养老金入市后会选哪些股?我们不妨参照一下社保基金的选股思路。

Wind 资讯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保基金共持有706只A股,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为:中国建筑、农业银行、大秦铁路、华侨城A、伊利股份、省广股份、小商品城、 中南传媒、中国中铁和平安银行。按目前股价计算,以上持仓市值前10大个股多数是大盘蓝筹,也有部分中小板个股,这些个股只要受益于一带一路、国企改革等 热点概念。

从板块分布来看,社保基金重仓的前十大板块分别为:医药生物、建筑装饰、计算机、传媒、房地产、食品饮料、化工、交通运输、电 气设备以及公用事业板块。此外,中国交建、中海油服、TCL集团、东方证券、春秋航空、索菲亚、广联达、平潭发展、中航资本、恒瑞医药分列社保基金新进持 有股票前十名。

全 国两会上,尹蔚民表示,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资金的投资运营,要在保障基金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四条原则:一是市场化原则,由专业投资机构按照市场规律进行 投资运营;二是多元化投资方向,对进入股市肯定有比例的限制;三是相对集中的运营,适当地集中委托给专业投资机构来进行投资运营;四是加强监管。这实际上 表明,养老金的投资运营基本上按照社保基金的运营模式。

方正证券财富管理中心(杭州)高级投资顾问杨庆华表示,目前A股市场上绩优蓝筹股 大多估值比较低,现金分红的股利收益率又相对较高。而且,对于养老金这样庞大的资金来讲,一般的小盘股难以满足其对流动性的要求,因此业绩优秀的一、二线 蓝筹就会成为其首选。大基建、银行、两桶油、交通运输、电力等板块有望成为养老金重仓对象,因为这些行业大多业绩优良而且盈利能力稳定、分红比较高。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保险资金在混改上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和保险资金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的想法契合。同时,混改也为保险资管产品创新提供了空间。在判断项目价值方面,不同的保险公司有各自偏好,但整体上国企混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成为保险资金重要的投资目标。

资产管理机构抢食入市红利

养老金入市带来的蛋糕如何切分,五六年前就在银行、券商、保险、基金等主要资产管理机构间展开竞争,2012年打破证券、保险、银行、基金、信托之间的竞争壁垒之后,各方都试图抢占养老金业务的先机。

一 位银行高管表示,为备战养老金入市,银行系统最近都在申请成立养老金管理公司,保监会也在推动人保资产申请成立养老金管理公司。一证券公司人士根据企业年 金入市情况计算,按照市场平均换手率400%和佣金率0.08%的标准,这部分资金给券商经纪业务带来了近29.7亿元的佣金收入。

据了 解,目前国内已有长江养老、国寿养老、平安养老、太平养老等几家专业的养老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领域发展规模已日臻壮大。银行方面,目前工行、农行、光大 等多家银行同时具备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资格,而其他多数银行仅具备其中一项资质。近日,市场再度传出消息,建设银行已获得养老金公司试点资格,并有望在今 年设立国内首家“银行系”养老金公司。(香港万得通讯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90

3000億中國保險投資基金確定設立 險資“活水”註入實體經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6866.html

3000億中國保險投資基金確定設立 險資“活水”註入實體經濟

一財網 楊芮 2015-06-24 23:36:00

隨著險資運用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投資渠道的放開及資金運用方式創新正在打通保險資金直接對接實體經濟的經脈。6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設立中國保險投資基金,更是為實體經濟註入了一流“活水”。

保險業資金的活水正源源不斷流向實體經濟。

隨著險資運用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投資渠道的放開及資金運用方式創新正在打通保險資金直接對接實體經濟的經脈。6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設立中國保險投資基金,更是為實體經濟註入了一流“活水”。

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設立中國保險投資基金,基金采取有限合夥制,規模為3000億元,按照市場化專業化運作和商業可持續原則設立。基金主要向保險機構募集,並以股權、債權方式開展直接投資或作為母基金投入國內外各類投資基金,主要投向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重大水利工程、中西部交通設施等建設,以及“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重大項目等。用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打造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經濟新引擎。

保險業“新國十條”(《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幹意見》)始落地時,保監會資金運用監管部主任曾於瑾就曾給出“保險資管3.0”的概念,指向險資高效對接實體經濟。在保險業“新國十條”中,險資長期投資定制的投資領域擴大,險資更多地參與到國家重大工程、民生工程和新興產業中。“新國十條”中還明確,要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的獨特優勢。

昨日,國務院會議稱,保險投資基金的設立是為改革商業保險資金運用方式,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市場需求,有利於保險業創新增效,也可以帶動社會有效投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保險投資基金的設立是為了促進保險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目前險資在投資實體經濟上亦有諸多嘗試。”

截至去年6月的數據顯示,保險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已經達到3.6萬億元,最新數據尚未公布。另據保監會最新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首次突破10萬億元,較年初增長7.59%。

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新國十條”中明確的是通過投資股權、債權、基金以及探索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支持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服務城鎮化方面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此前,保監會原副主席王祖繼還曾公開表示:“保監會將研究制定保險資金直接投資實體經濟的便利化政策,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方面,為經濟轉型升級作出貢獻,並將進一步推動市場化改革,支持市場主體創新資金運用方式,在重點投資領域發揮保險資金的作用。”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73

中國展望》一位三十年投資老手 犀利剖析後市 資金活水充沛 別把中國股市看太衰

2015-12-07  TWM

國際資金大舉回流美國,加上美國升息在即的雙重推力下,美元指數日前升破一百點重要整數關卡。這種情況,帶給人民幣益加沉重的貶值壓力。在經濟持續走緩、人民幣貶值壓力內外交迫下,中國股市前景益加混沌不明,且聽一位資深投資大戶如何解析。

編按: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在其著名的「投資十律」中,有這麼兩條寫著:「要有耐心,因為任何事情都不可預期,發展方向往往和大家想像的不同」,「只有看到遠大 的發展前景時,才可買進。」說來容易,實踐起來卻要具有非凡的勇氣與睿智!

時值中國股市多事之秋,美元強勁升值,與美元連動的人民幣因兌其他貨幣更形升值,衝擊中國出口,亦讓中國資金外流問題雪上加霜。

在「習李體制」高舉「調結構、緩增長」的大旗下,中國經濟成長進一步降溫,則讓投資人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前景更坐立難安。

對此種種問題,本刊訪問了一位長期投資股市的投資贏家。他的見解或許與市場主流看法背道而馳,卻蘊含了修練長達三十年的投資智慧,值得讀者細細品味。以下 是他的訪談摘要:在講人民幣與中國股市之前,我先講一個觀念:市場高度認同的事情,如果你跟著做,會不會賺到錢?通常是不會的,如果會的話,那有錢人豈不 是滿街到處都是了!

媒體、投資機構,甚至是很多所謂的專家,現在都說美元強勢,且明年美元走勢會更強。他們所持的理由,主要是美國經濟基本面表現相對較佳,加上美國將升息,全世界資金會大舉回流美國,所以造成美元強勢。因此美元會強勢,成了市場目前的主流論調。

一個這麼廉價、大家都知道的資訊,如果你跟著大家一起去買美元資產而真的賺到錢,那全世界豈不都是有錢人了?大家認為如此的事情,如果跟著做會成功的話, 那請你告訴我,為何在現實的投資世界中,總是只有少數人會成功,多數人是失敗的?這是經驗法則加上邏輯判斷所推論的結果。

美元沒有續強的條件

人民幣匯價貶到七 機率不大我不認為美元有持續強勢的條件,美元指數在不到兩年間,已經從八十幾升到一百,充分反映市場的預期。接下來我反而會注意的是,美國升息後,美元會不會逆轉?

美國升息又怎樣,就算從美國利率從○.二五%,在一年或二年內,升到○.七五%,利息還是比人民幣低(編按:目前人民銀行一年期基準放款利率為四.三五%)。人民幣存款利率還有二%多,即使中國貨幣政策持續寬鬆,利率還是遠高於美元。

有人說人民幣會貶到六.八或六.九兌一美元,甚至到七,這不無可能,這我不敢講。因為中國資本帳開放後,隨著資金流動益加自由化,加上市場有時會過度反應,我認為不無可能。

但我認為,基本上機率不大,原因在於現在市場上所有看衰人民幣的論調,都是似是而非。譬如說,中國資金會流出,主要是貪官的錢蜂擁而出。問題是,習近平打 貪已打了二、三年,該跑的都跑掉了,其他不是貪官髒錢的正常資金,來來去去的有什麼不對。台灣也是一樣啊,這幾年流出海外的錢也是很多。

你只想到中國人民的資金會流出,那有沒有想過,他們在海外的資金也會流進來。你回想台灣自己的歷史,在台、美斷交的時候,有多少人賣掉房地產把資金匯往海外,之後卻後悔不已,因為匯出海外的錢,錯失了台灣那二、三十年高度成長、高度發展的機會。

大家說中國經濟成長率放緩至六.五%或六%,一直在減速降溫,中國高速成長的黃金時機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沒搞頭了。但即使六%或六.五%又怎樣,相對來說,它還是全世界大型經濟體中最好的成長率,你說全球的資金不會來嗎?

不當廉價品世界工廠

要從外銷轉內需 不靠貶值救經濟另外一股看衰人民幣的論點在於,人民幣一向釘住美元,美元走強,人民幣無形中也跟著其他貨幣升值,這不利於中國的出口部門,所以,中國政府也有讓人民幣進一步貶值的動機。

我認為這種說法,忽略了中國經濟轉型的大戰略因素。中國為何要仿效德國工業四.○政策,為何要端出中國製造二○二五計畫,主要就是為了把出口導向為主的經 濟體,轉變成內需為主的經濟;主要是為了產業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價值,讓中國逐漸地擺脫廉價產品世界工廠的角色,而不要只是依賴匯率貶值手段,進行表層地 提振出口、救經濟。

在這個戰略下,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度已經開始顯著地下降。況且,美元強勁升值這一年半來,即使人民幣實質升值對出口造成頗大壓力,中國目前每月的貿易順差仍高達五、六百億美元,仍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貿易順差大國。

再者,中國是所謂的非民主的國家,領導中心的意志貫徹性不容小覷。當中國的領導人已經明白地宣示,人民幣沒有貶值的實質基礎,這應該是內部經過詳細的沙盤 推演,已把資金進出、對出口的衝擊、產業升級戰略??,種種因素考量進來,而推導出人民幣目前匯價是相對均衡的水準,但相對均衡,不意味沒有波動。如果你 不相信他,還要跟他對作,那豈不是自尋麻煩,所以長期而言,我認為人民幣沒有大幅貶值的條件。

再論股市。一個經濟成長率六%上下的經濟體,充滿著發展機會。這個狀況有點類似一九七○年代的日本,或二次大戰後的美國,充滿著很多機會。一個充滿機會的經濟體,就是股市多頭的最佳溫床。

中國股市邁向所謂市場化、自由化,嚴格來講,是近幾年來的事,尤其是李克強所推動的政策,對所謂市場化與自由化著墨較深。所以,基本上我們應該把中國上證指數二千點至五千點,視為是:資本市場有效率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我視現在是第一個階段步入尾聲後的整理。

A股充滿機會

外資持股仍低 加碼空間大中國人本身的資產配置,平均而言,股票僅占一○%;其他發達國家,甚至包括中度發達國家如台灣,股票占家庭資產的平均比重約二五%。如果按照二○二五的計畫走,股票占中國家庭資產的配置,可能上升至二○%。

不僅家庭持股水位偏低,外資持股也極低,為了改善這種現象,中國政府正在考慮開放非攸關國防與重大民生的類股讓外資參與。如果把資金比喻成水,中國股市就 如同一只水位很低的杯子,不僅是中國人本身增加股票資產的需求有提升的空間,外資持股太低,未來也有大幅加碼的空間,這只杯子水位上升的機會不就很大嗎?

做為一個長期趨勢的投資者,中國股市是我目前以及明年最有信心重押的標的,遠優於美、歐、日或其他新興市場股市。

撰文 / 謝富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52

【房地產】重慶房價的前世今生:獨特的地票制度,實現土地供應源頭活水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357&summary=

【房地產】重慶房價的前世今生:獨特的地票制度,實現土地供應源頭活水

慶房價的前世今生


重慶——這座建在山上的奇幻之都是不少人向往的宜居城市。作為西南區域核心、四個直轄市之一,重慶的發展模式也備受關註。然而,和重慶過山車般刺激的道路交通相比,其房價表現卻始終平平,遠落後於其他主流城市,也算是國內市場中的一塊“窪地”。重慶房價體現在過去累計漲幅小、絕對房價低,即使在 2015 年以來一二線城市的牛市行情中,重慶也保持著自己獨有的步調。


重慶 10 年房價漲幅:落後主流城市


縱觀 2010 年至今 7 年的房價漲幅,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平均漲幅分別為 194%和 135%,而重慶的房價漲幅為 110%,低於二線房價漲幅的平均水平,過去 10 年房價平均漲幅在 30 個城市中排名倒數第 9。2015 年至今,一線城市及二線城市在 2016 年政策寬松期的月度最高漲幅分別為 30%和 18%,而重慶的最高月度漲幅僅為 7%。



重慶房價絕對值:低於主流城市平均水平


與全國 30 個非一線城市新房絕對價格做比較,我們選取樣本城市平均價格為 10686 元/平米,其中最高為廈門達到 24681 元/平米,而重慶的平均房價僅為 6836 元/平米,位於樣本城市的倒數第四位,僅僅高於呼和浩特、貴陽、長春和長沙。以北京為例,北京一套價值 600 萬的二居室為標桿,如果比較重慶核心渝中區和渝北區為置換對象,可置換的套數為 5-6 套。


導致重慶房價偏低的原因包括多個方面,既有供給端的持續放量,也有重慶本身需求端的元素,對省外人口的吸引力較弱,上有房地產稅限制,下有保障房扶持,這也導致了重慶市場長期處於一個較為穩定的水平。



重慶房地產市場特點:供給端


特點一:多組團的格局,“無止境”的邊界


重慶是典型的山地城市,由於自然要素的限制以及人為的引導,其城市格局為多中心、組團式發展,與其他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通常是由核心區域向外圍擴張不同,重慶的發展模式則是多個中心組團發展共同建設,每個行政區域內都有自己的商業中心和行政中心,因而形成了重慶各區域相對的獨立的行政區體系,這種行政區域體系輻射範圍廣、覆蓋面積大,目前重慶主城區域包括 9 個城區、2 個城市中心、14 個城市副中心,這種城市格局帶來了充裕的城市建設空間,也為重慶土地供應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城市建設空間巨大:已建成區域面積占比遠低於其他主流城市


從總體空間來看,全國重點城市已建成區域面積與行政區域面積的比重為 6.0%,其中一線城市平均占比為20.7%,深圳的已建設用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重為 44.6%,是重點城市中占比最高的城市,二線城市平均已建成區域面積占行政區域面積平均比重達到 5.0%,而反觀重慶目前的已建成區域面積與行政區域面積的比重僅有1.5%,是比重最低的城市,未來可建設空間依然巨大。



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快速擴張:10 年再造 2 個重慶


在此基礎上,近年來重慶保持飛速的城市建設,2005 年重慶都市區城鎮建設總用地面積為 465 平方公里,當時規劃在至 2020 年城鎮建設用地面積達到 865 平方公里,但這一目標在 2010 年就已提前完成。而在此後新的規劃將 2020 年的城鎮建設總用地提升至 1188 平方千米,而在 2015 年末又再一次接近完成,相比 2005 年幾乎再造了兩個重慶。



特點二:政府主導下的土地供給“超前儲備”


21 世紀之初,重慶土地市場大部分都是協議轉讓,導致土地大多集中在房企手中,而重慶市政府旗下土地儲備稀少,城市強烈的擴張欲望和土地瓶頸構成了重慶市發展的主要矛盾。


在此背景下,重慶市政府 2002 年開始改變土地儲備制度,成立土地整治儲備中心,上收土地一級整備經營權,對全市土地進行宏觀調控。2003 年 2 月在土地儲備中心的基礎上成立重慶市地產集團,該集團是重慶市政府註資的專事土地儲備和開發整理的運作載體,專門負責經營重慶土地儲備和開發整體的具體事項。此後,重慶市城投公司、重慶市水利投資公司、渝富資產經營管理公司、重慶市開發投資公司、重慶市高等級公路投資公司等重慶市政府旗下的八大投融資平臺被授予土地儲備職能,介入了土地一級市場。


通過土地儲備制度的建立,重慶政府實現了對於土地資源的掌控——“一根管子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從 2004 年至今,重慶市政府累計審批的轉用和征收的土地高達 15.1 萬公頃,完善的土地儲備制度,是重慶市政府得以“有節奏”地供應土地的大前提。


而在掌握土地儲備基礎上,重慶市政府利用土地市場的持續供應,改善了財政支付能力,以土地收入/地方政府公共財政收入來衡量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自 09 年以來重慶土地收入在當地的財政收入中的占比持續維持在 60%以上。



特點三: 推行地票制度, 實現土地供應源頭活水


在重慶土地供應的特色體系中,地票制度作為重慶土地改革的獨特產物,充分創新了重慶城鄉建設的土地供給機制,加大了重慶市的供地規模。所謂地票,是指將閑置的農村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行複墾,經由土地管理部門嚴格驗收後騰出的建設用地指標,由市國土房管部門發給等量面積建設用地指標憑證。2008 年,重慶報經中央同意,成立農村土地交易所,正式開啟了地票交易的試點。


重慶地票制度的推行,打破了傳統城鄉二元結構之間的分割的土地流轉制度,過去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中,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一方面城市建設用地面臨供給不足,而另一方面農村隨著人口的流失,土地浪費嚴重,地票制度的出現,較大緩解了這一矛盾,有效促進了農村土地的流轉,並提高了農村人口收入,充分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區域城市化進程。


截止到 2015 年末,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累積交易地票 17.3 萬畝,成交額 346.8 億,成交均價穩定在 20 萬元/畝左右,新增供地面積 11.8 萬畝,占地票制度成立以來重慶土地供應的 19%。從區域上看,95%以上地票使用在重慶的都市功能區和都市發展新區,有效增加重慶市區土地供應規模。



特點四:把握投資節奏,土地持續超供


重慶市政府針對房地產投資有著較為嚴格的把控,具體實施層面,房企在重慶拿地後,政府會對每個樓盤的規劃審批嚴格把控,通過加快或者延緩審批進度來調控土地開發和建設的進入,進而達到調控房地產投資進度的目的。因而我們看到,從 2010 年起,重慶的房地產投資占重投資額比重就已經控制在 25%左右,近年來隨著重慶經濟的不斷發展,房地產投資有所加快,但也維持在 25%的水平線附近。



正是在以上多個因素下重慶天量的土地供應規模成為常態,在 2008 年重慶的土地供應就已經突破 3000 萬平,其中住宅供地超過 2000 萬平,住宅用地供需比達到 1.9,此後重慶住宅用地超供規模始終在 1000 萬平以上,大部分年份重慶住宅供地均大於商品房需求面積的一倍以上。



從溢價率方面來看,重慶土地溢價率基本在 5%到 15%波動,土地價格絕對值和溢價率普遍低於其他二線城市。因而通過地價推升成本進而導致房價上升的傳導機制對重慶市場並不適用,重慶住宅用地的地價房價比基本穩定在 1/4 左右。較低的門檻使得房企的參與度上升,因而當大量可售庫存湧入市場,開發商之間容易出現無序競爭,進而導致房價難以上漲。



重慶房地產市場特點:需求端


人口結構:人口持續凈流出


雖然近年來重慶產業結構有所變遷,但我們仍看到重慶人口持續凈流出並年均保持在 380 萬人左右,自 2015年以來重慶人口凈流出現狀得到明顯緩解,全市凈流出人口 355.3 萬人,較 2014 年減少 28.5 萬人;但從結構來看,我們依然可以發現重慶的人口結構存在 2 大問題:1、年齡結構較差,勞動人口弱於其他主流城市;2、人口流入主要為省內周邊郊縣人口導入,而對省外人口吸引力依然較差。



人口年齡結構弱於其他主流城市


重慶本身人口年齡結構呈現老齡化,我們比較了 2015 年重點城市 25-44 歲人口占比,其中重慶僅以 26%排名全國倒數,而撫養比則達到 41%,位居全國首位。根據我們在《人口質量決勝未來》中的研究,一個城市的年齡結構與房價呈現明顯正相關,對年輕人口吸引力更強的城市擁有更好的房價漲幅,而人口結構較差的城市房價漲幅明顯落後。可以說,重慶購房年齡人口的缺位是房價難以提升的重要內因。



人口吸引力大多集中在省內周邊縣區


根據重慶歷年的人口流動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第一,重慶市仍以人口凈流出為主:2014 年、2015 年省外的人口流出與流入的差值分別為 455、355 萬人,2015 年凈流出率同比下降 22%,表明省外人口負增長的趨勢有所減弱;第二,近幾年重慶對於省外人口的吸附能力減弱,而更多的人口流動來自於重慶市區和周邊縣區之間,2014 年與 2015 年重慶省內的流動人口分別上漲 3.0%與 5.8%,並呈現進一步上升趨勢;第三,從流入結構來看,省外流入僅占 20%,80%流入來自於周邊區縣。由於周邊縣區的經濟和消費能力相比較弱,同時疊加省外人口流入的負增長,重慶房地產的供需平衡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一定程度抑制了當地房地產價格的上漲趨勢。



收入水平弱於其他城市


根據統計局公布的 2015 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我們選取 30 個重點城市,其中上海以 49867 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第一,北京、杭州緊隨其後,而重慶以 27239 元位於 30 個城市中的倒數第 3 位,明顯落後於一線城市以及大部分二線城市,重慶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處於弱勢格局,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輻射範圍內城市相比收入競爭力明顯不足。重慶收入水平的弱勢會進一步促進人口流向收入水平偏高的區域,導致城市吸引力進一步下降,這也和我們此前觀察到的重慶市對省外人口吸引力偏弱是一致的,而依靠省內的需求房價難有彈性。



保障房體系:解決中低端收入需求


在保證充足土地供應的同時,重慶的保障房建設也對重慶商品住房市場需求形成擠壓。重慶保障房建設由來已久,早在 2001 重慶就開始審批經濟適用房項目,2002 年重慶出臺《重慶市城鎮廉租房保障辦法(試行)》,由此開始逐步建立起廉租住房制度,到 2007 年重慶出臺《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實施意見》,確立了以經濟適用房為主,廉租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相結合的保障體系,並把解決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問題作為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職責。


2010 年重慶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開工建設 2000 萬平公共租賃住房,截止到 2015 年重慶累積保障性住房供地面積就超過了 3900 萬平,自推行保障房制度以來,保障房供地面積已達到住宅供地面積的 10%左右,變相增加了重慶區域的住宅供應規模。按照目前保障性住房人均 20 平左右的住房標準計算,重慶累計保障房供應至少可滿足約 200 萬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住房保障體系對中低端住房需求形成了明顯的替代效應。



房產稅政策:對於高端需求的抑制


此外在高端住房市場方面,重慶也是最早試點房產稅的城市之一,2011 年重慶宣布啟動對部分個人住房征收房產稅改革試點,在征稅對象上,重慶房產稅針對個人擁有的獨棟商品住宅和個人新購的高檔住房。房產稅的實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本地的高端住房需求,根據龍湖地產的數據統計,2011 年以前 250 萬以上別墅成交占所有別墅成交量的 20%左右,而在 2016 年已降至 10%,反映了高端住宅需求受房產稅的抑制後向中端市場轉化的趨勢。



長期展望:有變化,有掣肘


從上文可以看出,重慶相對較低的房價原因在於:一方面供給量偏大,而且持續擴大的城市建設規模和地票制度保障了土地供應的源頭活水;另一方面,重慶市人口凈流出的情況雖然有所緩解,但對省外人口吸引力依然較弱,同時上有壓制、下有保障的格局下,需求相對缺乏彈性,因此,對重慶市場的展望上,我們需要關註重慶在供給以及需求層面的微妙變化:


當前問題一 :潛在供應量仍然巨大


重慶的高庫存狀況在近年有所改善。從 12 年起,重慶市場的庫存面積常年維持在 1200 萬平以上,在 15 年上半年曾達到過 1780 萬平的高點,去化周期基本維持在 10 個月左右,雖然進入 16 年以來,庫存壓力有所緩解,但是從潛在供應的角度來看,市場上依然有大量的供應存在,僅從近四年的住宅土地成交和新開工面積來看,累計的已成交但未開工的住宅用地面積就高達 2954.5 平,所以重慶市場的潛在庫存壓力不可忽視。



問題二 :產業結構對房地產高度依賴,土地供給難以看到大幅削減


從重慶的產業結構來看,房地產依然是重慶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產業,2010 年房地產行業 GDP 占重慶 GDP比重就已經達到 3%,隨著重慶城市規模的快速發展,房地產行業占重慶 GDP 比重也越來越大,近幾年來重慶市場房地產占重慶 GDP 持續維持在 5%以上的高位水平,截止今年上半年房地產行業占重慶市 GDP 比重已經達到 5.5%。在二線城市中,重慶房地產行業 GDP 占比處於相對高位,且近年來呈現上升的趨勢。



從財政角度來看,我們以土地收入/地方政府公共財政收入來衡量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我們發現自09 年以來重慶土地收入在當地的財政收入中的占比持續維持在 60%以上的高位,2013 年更是創造了 89.4%的歷史新高,直到近兩年才逐漸降至 50%左右;從負債率角度來看,如果以 2016 年各地區城投債余額/當地 2015 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得到的狹義政府債務率為口徑,重慶的債務率達到 151%,位居負債率排行榜的第二位,截止2016 年 7 月底,城投債余額達到 3246 億,絕對數量也位於全國前五,土地出讓金成為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疊加政府負債率居高不下,重慶當地土地供應規模很難快速出現削減。



需要關註的契機一:未來土地供應有所變化?


重慶市房地產市場的最大壓力來自於天量供應,因此如果期待未來市場結構出現變化,必須關註未來供給結構的轉變,但從目前而言,我們也確實發現幾個因素正在發生細微的調整:


1、供給增速預計將有所放緩。今年 2 月重慶市政府正式出臺《重慶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確指出重慶市未來要加大土地供應調控力度,兩年內土地供應規模逐年減少 10%,商品房新開工面積增速控制在 3%以內,去除房地產庫存 100 萬平方米等多項要求。我們梳理了重慶市場歷年以來土地成交和供應的變化情況,假設未來重慶的土地需求不會發生較大改變,按照未來兩年內土地供應規模逐年減少 10%的規劃,重慶市場從 18 年開始即將結束土地市場長期供大於求的不平衡格局。


2、土地收儲規模正在調整。2016 年 2 月財政部、國土部、央行及銀監會聯合發布《關於規範土地儲備和資金管理等相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各地方政府對現有土地儲備機構進行全面清理,進一步規劃土儲行為及土儲規模,隨後重慶市相應出臺了相應政策,將土儲機構數量從 72 個縮減為 41 個,八大投的土地儲備職能逐漸被剝離,僅地產集團可代為執行市土地儲備中心職能,在一定程度將有效縮減重慶收儲規模,進而改善重慶區域內土地供求關系。


3、房企加速整合。隨著房地產行盈利趨勢的不斷下滑,眾多中小房企借助本輪回暖的窗口期加速去化,退出行業,疊加當前企業資金端管控的持續加強,未來隨著房地產市場集中度的不斷提升,行業將面臨中小房企加速退出的局面。從 2014 年開始重慶區域房地產開發企業就已有逐步退出的趨勢,當前重慶區域內 3100 家房企中,95%的房地產開發、建設和銷售都集中在前 500 家公司,隨著剩余房企的逐步退出,重慶市場無序競爭的格局有望緩解,同時本地住房市場的供求關系也有望隨著供給主體的壓縮得到改善。


需要關註的契機二:經濟轉型帶來的人口遷移加速?


從重慶的人口結構而言,依靠自身力量很難改變,只有通過產業轉型來實現人口導入,從而推動房地產市場需求的回升。


1997 年重慶直轄初期,汽車、摩托車,化工以及冶金為當地三大支柱產業,三大產業占全市工業的占比分別為 28.2%、13.2%及 9.3%。隨著改革力度和政策導向的變化,重慶市產業結構在發生了重大轉變,第三產業成為重慶市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工業結構也在向高新產業轉型。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快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大有效需求,逐步解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偏低的問題,重慶市在發展先進制造業方面已經初見成效,形成了以電子信息汽車兩大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工業體系。


電子信息領域,重慶已構建起由品牌商、代工企業、零部件企業組成的“5+6+800”全球最大電腦產業集群;汽車領域,重慶形成了“1+10+1000”的汽車產業集群,成為全國最大汽車生產基地。截止 2016 年底,重慶不僅成為了中國最大的汽車整車生產基地,同時也是全球 50%筆記本電腦的生產基地;過去五年,重慶電子產業全行業產值從 500 億元增加到 5700 億元,增長了 11 倍,汽車產業則增長了 4 倍。2015 年重慶工業總產值突破2 萬億大關,達到 2.45 萬億元。其中,電子和汽車兩大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 45%。電子信息和汽車等高附加值主導產業能夠提供大量極具競爭力的工作崗位,而這些崗位具有年輕人更多、學歷層次更高、消費能力更強等特點,有利於進一步增強城市競爭力,促進重慶在西部形成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格局。



從產業布局進行分析,重慶的的支撐產業包括汽車摩托車制造業、材料工業、裝備制造業以及輕紡勞動密集型產業等,互聯網業、新能源、金融等第二、第三產業的占比有限,但重慶第三產業的占比排名目前為全國排名第 12 名並逐步提高之中,雖然現有的產業對人口的吸附能力有限,但產業升級以及第二、第三產業占比的不斷提高有助於促進重慶當地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同時,重慶是唯一一個內陸直轄市,改革開放後很多年一直是勞動力輸出地,城鎮化進程相對滯後於沿海地區。隨著經濟結構轉型,越來越多產業回遷內地,重慶的優惠政策有助於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帶著技術和產業回流,形成獨特的“後發優勢”。


需要關註的契機三: 政策紅利正在逐步釋放


除了產業的支撐,我們也看到過去幾年重慶受益於全國區域紅利的釋放,包括“一帶一路”、“中新合作”以及全國高速鐵路網的規劃,都有助於對重慶市產業和人口的導入,推動房地產市場供需結構的變化。


一帶一路:重慶處於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於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聯結點上,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獨特區位優勢。重慶在“一帶一路”中的戰略定位為建成西部開發開放的重要支撐,包括西部開放平臺、重要產業基地、西部中心樞紐以及西部金融高地,未來重慶依托區位優勢,有希望積極規劃爭取一批互聯互通的重大項目,發揮重慶西部中心樞紐的作用,從通道、市場、產業等角度融入一帶一路。


中新合作:2015 年 10 月,中國和新加坡簽署了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而重慶為該政府間合作項目的運營中心,該項目聚焦“現代互聯互通和服務經濟”,有助於促進重慶的現代金融業、現代物流業、交通和通信產業、國際貿易的發展,政策紅利有助於促進重慶本地經濟,進一步推動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高鐵規劃:2016 年 7 月,國家發改委對外發布《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重慶位於“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中的“三縱二橫”交匯處,共有七條高鐵被納入規劃,重慶被定位為全國綜合性鐵路樞紐。未來重慶將形成至成都、昆明、長沙等 7 條高鐵線路,境內鐵路總里程達到 4180 公里,建立起與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等國內主要城市群的快捷聯系,突破流通道瓶頸。重慶的高鐵樞紐中心地位有助於加速重慶產業升級和極化布局,並提升城市土地價值,房地產成長空間進一步擴大。



關註重慶市場分化的機遇


重慶房價判斷:


由於重慶市場潛在供應量依然巨大,產業結構對房地產的依賴度較高,而且人口結構相對不具備優勢, 我們認為重慶市場供需結構難以出現大幅優化,這也是房價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快速逆襲的壓制因素。


但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從中長期來看,重慶市場確實已經出現一些微妙變化,土地供應彈性開始有所減弱,產業結構也正在優化,如電子信息和汽車等主導產業也正在吸引更多年輕人口向重慶重新聚焦,這將帶來重慶房價中長期改善的機會。


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需要關註重慶房地產市場的兩大機會:1、產品業態的分化機會。近年來重慶大力主導電子信息和汽車等相關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形成強有力的人口導入機制,這部分人口年齡結構偏年輕化,人均收入相對不高,有望為重慶剛需型產品帶來增量市場空間。


2、區域分化的機會。自重慶直轄以來,渝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00 年重慶北部新區成立,2001 年當期政府提出“重慶向北”的口號,由此開始重慶北區逐漸成為重慶市的一塊熱土,隨後汽博、金開、照母山等板塊先後崛起,眾多開發商和居民的入駐,帶來北區經濟的迅速繁榮,自 2013 年到 2015 年連續三年以來,每年的重慶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提出要加快北部區域的開發建設,形成高品質商務聚焦區,作為重慶市未來發展的重心和內陸開放的高地,重慶北部區域將蘊含著更多的機遇。


重慶市場:近 1 個季度去庫存加速


2016 年重慶市場在主流核心城市成交回暖的帶動下呈現量價齊升的趨勢,全年實現商品住宅銷售面積2122.9 萬平,同比增長 29.6%,其中主城九區實現住宅銷售面積 2002.7 萬平,同比增長 44.2%。全年實現住宅銷售金額 1473.1 億,同比增長 31.9%,主城九區實現住宅銷售金額 52.9%。各項銷售數據均創下歷年以來新高,尤其是今年四季度以來,重慶 10 月、12 月單月銷售連續突破歷史高點,近 1 個季度重慶去庫存效果明顯。



銷售均價方面,重慶市整體改善並不十分明顯,今年重慶銷售均價僅有 6939 元/平,較去年基本保持持平,雖然重慶整體市場房價表現低迷,但主城九區房價今年改觀明顯,自 15 年開始重慶主城區房價顯露松動跡象後,16 年以來重慶主城區房價持續保持上漲態勢,到 12 月份重慶主城區均價達到 7274 元/平,創下歷史新高。


庫存方面來看,在重慶市場庫存加速去化的帶動下,去化周期也大幅改善,其中重慶整體去化周期由年初的 17.1 個月降至 11.1 個月,主城區去化周期到 12 月份也已降至 10.9 個月。



區域分化:一路向北


從重慶市區域格局來看,“三北”區域占據市場最大市場份額,2016 年成交量占比 43%,其次是西部,占比達到 30%。


重慶市場改善最為明顯的是渝北區域,2016 年渝北區全年成交 537.9 萬平,同比增長超過 180%,在良好的銷售去化之下,渝北區庫存周期快速下降,從年初的 23.7 個月下降至年末的 10.1 個月。除渝北區外,其他如南岸區、江北區、大渡口區等區域庫存周期有著明顯的下降。部分區域如北培區、沙坪壩區和九龍坡區雖然銷售增速一般,但這些區域因庫存積壓較少,供地規模不大,因而庫存周期也維持在低位,但巴南區、高新區等區域,因為存量可售庫存較大,疊加銷售未能有明顯改善,其中高新區全年銷售面積下降 6.5%,因而庫存周期相對其他區域依然維持高位。



重慶細分板塊介紹


從具體細化板塊來看,根據龍湖地產數據,16 年重慶成交量最熱的板塊主要集中在:渝北區的照母山板塊、中央公園板塊;沙坪壩區的大學城板塊;江北區的茶園板塊、江北嘴板塊;南岸區的南坪板塊、彈子石板塊。從 16 年重慶土地市場的成交布局來看,重慶北區的市場愈發引起房企的關註,持續提升的樓面均價和配套改善也將進一步提升板塊區域的競爭力。



照母山板塊:作為重慶向北發展的地標,照母山板塊整體區域規劃容積率達到 2.5,產品結構以改善型需求的高層住宅和花園洋房為主。 交通方面:輕軌 5 號線和 10 號線環繞整個區域,周邊金開大道、金州大道、金渝大道等 7 條交通路網環繞,星光隧道也已於去年開工,建成後將把照母山片區和金開大道、新牌坊和觀音橋等地緊密連接;商業配套:到 17 年照母山預計將建成 3 個大型商業綜合體,商業體量高達 200 萬方,其中約克郡80 萬方商業體有望成為觀音橋後北區商業新中心; 醫療方面:區域內醫院目前有金山國際醫院、人和醫院,首家市級三甲醫院北部新院也已開工建設;學區方面:2017 年板塊內會有 1 所小學和 1 所初中建成;另按照規劃,還將有一座小學和兩所中學將進入建設階段。


大竹林板塊:大竹林板塊位居重慶三北區域交界處,整體區域規劃容積率僅有 1.9,因而大竹林板塊產品結構以高端改善型需求的別墅及花園洋房為主。交通方面:輕軌 6 號線在此開設有 3 個站點,加上其他已經投入使用的金州大道、金通大道、金開大道,雙碑大橋及西引橋、大竹林大橋,構築起大竹林“四橫三縱三橋一輕軌”的交通網絡;配套方面:大竹林配套設施相對完善,除了 5 公里的濱江休閑帶外,區域內實驗學校、兒童醫院、金山醫院等生活配套也逐步建成,除此之外大竹林板塊商業資源也相對豐富,包含嘉陵江岸 10 萬平的“江悅匯”,金科天元道項目約 8 萬方區域首發商業,還有商社集團擬投資 50 億修建的大型購物公園商業。


中央公園板塊:中央公園板塊的發展與重慶其他區域不同,該區域建設首先是完善規劃,其次是發展城市配套,在完成合理科學規劃和配套設施落地後,才是開發商進駐拿地,因而整個區域的城市界面在重慶區域相對領先,交通方面:中央公園板塊內轄“三縱四橫”的軌道交通網絡和“七縱七橫二環”城市快速路網,地鐵10 號線和 3 號線北延端也已紛紛開工建設;醫療配套:區域內規劃了渝北人民醫院,而該醫院也將在明年建成並投入運營;教育資源:中央公園引入了重慶八中、巴蜀小學等優質教育資源,部分學校已完成招生。


禮嘉板塊:禮嘉板塊地處重慶未來北區商業中心,目前已有龍湖、融創、華宇等開發商進駐,產品結構以別墅項目為主。交通方面:禮嘉商務區內轄 10 條主幹道,輕軌 6 號線在此開設有 3 個站點,板塊周邊的龍塘立交也正在修建,不久將完成通車。配套方面:禮嘉板塊內重慶市兒童醫院和金山醫院已開診運營,兩江巴蜀中學也於 2015 年在禮嘉商務區落地,預計今明兩年將完成入學招生;商業方面,禮嘉商務中心規劃在 2017 年落成 340 萬方商業圈,除龍湖兩江新宸的 100 萬方商業配套外,還將陸續引起龍湖其他成熟商業品牌;此外華僑城歡樂谷和瑪雅水公園也將於 2017 年和 2018 年陸續在此開業迎客。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65

新華社:要引導金融活水更好地澆灌實體經濟 完善主板基礎性制度

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就維護金融安全提出6項任務,任務之一便是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金融環境,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更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必須充分認識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金融因順應實體經濟需要而產生。金融業的發展歷史,就是不斷改進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過程。

近幾年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積極穩妥推進金融創新,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資金結構流向更趨合理,成為提升中國經濟“新氣質”的有力支撐。但需要看到的是,金融業在一定程度上出現“脫實向虛”傾向,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有待進一步提升。

金融的使命是服務好實體經濟,我國處在經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實體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一個良好的金融環境。

金融把錢用在“刀刃”上,企業才能有獲得感,實體經濟才能獲得更多源頭活水。這就需要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通過加強信貸政策指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先進制造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的資金支持,提高資金的可獲得性,降低融資成本。

要服務好實體經濟,需積極規範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目前中國總體金融結構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資本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直接融資占比仍然偏低。要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以合格機構投資者和場外市場為主發展債券市場,形成包括場外、場內市場的分層有序、品種齊全、功能互補、規則統一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擴大直接融資創造更好條件。

要服務好實體經濟,金融機構要突出主業、下沈重心,發揮其固有的價格發現、風險管理、資金配置等優勢,堅決防止“脫實向虛”。其中,大中型商業銀行要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豐富金融產品供給,為實體經濟“解渴”;保險機構則應發揮保險資金規模大、期限長、來源較為穩定的優勢,做實體經濟的穩定器和助推器。

讓金融活水更多、更好地流入實體經濟,在促進經濟茁壯成長的同時,也會促進金融回歸本源,有效防控風險,確保行業平穩健康發展。二者相得益彰,互促共生。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發展和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金融各行各業要積極把社會資金引導到實體經濟上去,持續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提升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42

陳文輝:引入活水也要過濾汙水,對外開放把握三個原則

“不僅要引入‘活水’,也要過濾‘汙水’,引入的外資機構必須具備優秀的專業能力、充足的資本實力。”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5月19日的”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

當前,金融業迎來了全面開放新格局,在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打造開放型經濟體的新時期,金融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陳文輝表示,銀保監會加快推進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近期已推出一系列對外開放舉措,並積極推進各項開放措施盡早落地。同時,把握三大原則:一是要把握擴大開放和防範風險平衡的原則,完善監管規章及配套制度建設;二是堅持穩妥有序、平等互利;三是補齊監管短板,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

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外資銀行業和保險業機構在華蓬勃發展,外資機構數量穩步增長。數據顯示,銀行業方面,截至2017年末,共有外資銀行業營業性機構209家,外資銀行總資產3.24萬億元,同比增長10.76%;2017年全年外資銀行凈利潤146.46億元,同比增長14.59%。保險業方面,共有外資保險業營業性機構71家,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3%;2017年全年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2140.06億元,同比增長35.7%。

此前,外資機構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一直維持於較低水平,至2017年末,外資銀行總資產占銀行業總資產比重僅1.32%。而不論在英、美等發達金融市場還是在俄羅斯、印度、南非、巴西等其他金磚國家,外資銀行資產份額占比均超過10%。

與此同時,在華外資保險公司的總資產份額和保費收入市場份額分別為6.71%和5.85%,也處於較低水平。

“雖然外資銀行業和保險業市場份額較低有多方面因素,但不可否認目前仍存在制約外資發揮業務優勢的制度因素。”陳文輝表示,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利益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階段,改革步入攻堅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具有現實的必要性。

他表示,從內部動力看,銀行業和保險業需要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將有助於利用好境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更好地挖掘外資機構的特色金融服務,實現“以外促內”,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經濟全球化發展和中資機構“走出去”要求實施內外一致的金融制度,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

除上述兩方面原因之外,中國金融行業的開放也基於其已具備擴大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當下,我國銀行業和保險業體系已具備較強的綜合實力,對國際金融規則制定權和話語權逐漸增大,銀行業保險業監管能力獲得國際認可。

陳文輝表示,銀保監會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積極推動各項開放措施落地。一是放寬外資投資和設立機構條件。確保放寬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的重大措施落地,鼓勵銀行業和保險業機構引進境外專業投資者。允許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同時設有子行和分行,以及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外資保險機構設立前需開設2年代表處的要求。

二是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經營空間。取消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等待期,支持外國銀行分行從事政府債券相關業務,放寬外國銀行分行從事人民幣零售存款要求,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近期,中英合資的韋萊保險經紀公司成為首家獲準擴展經營範圍的外資保險經紀機構。

三是優化外資機構監管規則。對外國銀行境內分行實施合並考核,調整外國銀行分行營運資金管理要求。

“為確保上述對外開放措施及早落地,銀保監會正在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制度建設,同時也在同步受理對接各項開放措施的準入申請。”陳文輝介紹,近期,已有一些外資金融機構表達了在華新設機構或增持股權的意向,將根據既定的開放方案做好政策和準入輔導,推動一批對外開放舉措適時落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4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