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搞汽车,就是走上一条不归路”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HTML_XV79TQA8C5E6.html


【核心提示:沉寂数年以后,身在美国的仰融突然高调现身,尽管他年岁已老,但是雄心和梦想分毫不减。仰氏整个宏大计划中:近三大家族,十个车型,300万辆设计产能,涵括从小型车到皮卡车的全线车型。相当于在美国市场上再造一个通用汽车。】

纽约当地时间6月30日凌晨2:00,在记者第一封E-mail发出12分钟后,仰融从加州打来了电话。

沉寂数年以后,身在美国的仰融突然高调现身,宣布将在美国本地开展300万辆产能的庞大造车计划。同时对中国市场也有300万辆产能的B计划。

当土地还是“生地”,发动机技术刚开始研发,工程设计公司还在招标,工厂的地基甚至还没有打下……仰融就大胆放话“要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并且瞄准奔驰,还声称要比奔驰做得更好。

尽管他年岁已老,但是雄心和梦想分毫不减。仰氏整个宏大计划中:近三大家族,十个车型,300万辆设计产能,涵括从小型车到皮卡车的全线车型。相当于在美国市场上再造一个通用汽车。

午夜电话里传来的声音,在谈到汽车和汽车技术时,就开始变得激昂。对于外界在仰氏方案技术上的挑战和种种疑问,在问答中,仰融用自己的理解和逻辑一一回答。

对于这个高度不确定性的宏大计划中,最为核心最为致命的命题:45亿美元资金的具体来源。他还无法用具体数字来回答。仰融只是坦承“需要高度的金融杠杆技巧”。仰融向记者描述了又一个让人击节而叹、令人匪夷所思的融资通路。这个路径比当年的华晨系更加天马行空。

一个半个小时的访谈收尾时,仰融特意提醒记者:“搞汽车是有很多困难。上天不会给你机会。搞汽车就是走上一条不归路!”

三大融资方式

《21世纪》:从美国联邦法院找到的资料,在你公司的整个融资过程当中,想引入大量中国投资移民,用他们的钱进行融资造车?

仰融:法院资料不完全正确。EB-5是美国国会通过的立法。通过这种方式引入投资者。在城市进行投资,需要100万美元的投资者。在失业率较高的地区或者是农村地区,需要50万美元。都要求雇佣10个员工。但是现在美国国会又出台了区域中心法案,只要有经济学家证明某个项目1个直接员工可以创造几个不同间接工作机会就可以进行这种投资。

今年我在香港的香港远东金源 (01188.HK)已经收购了一家移民管理公司,ACFI移民中心,收购了80%的股份。——密西西比州项目收购的是海外中心。目前这家公司在法律诉讼中。

我没有说要吸引中国的投资移民。其实这个计划要吸引的是全球的投资移民。目前对美国最大的投资移民是韩国和俄罗斯。韩国投资者的纳税记录都很完整。

《21世纪》:这么庞大的计划,只靠吸引投资移民的钱来进行?

仰 融:我目前的融资计划是由三个部分购成的。第一个是我通过美国和香港的市场进行私募。第二,争取通过这个项目,拿到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会的新能源汽车研发 专项资金。这个是现在的热点项目,每三个月受理一次。第三个部分,则是这个个人投资者项目。如果有投资者比较看好这个计划的话。之前有很多到美国进行投资 移民的人,最后的款项都打了水漂。

我想如果有可能性,他们愿意投资我的项目,就是很好的一个项目,所谓“愿者上钩”,是自愿投资的。

在资本化的项目中,我认为我的这个项目也是比较好的。 我们最近在纽约和波士顿开推介会,包括很多的环保组织基金会。现在正和很著名的基金的策划者在讨论私募问题。这种引入的资金可能是以可转债的形式来进行 的,用CD的方式。看他们喜欢哪种方式的投资产品。包括未来是跟我香港的公司换股,还是用纳斯达克单独上市,这个还不能披露。

《21世纪》:债券是公司发行的高收益债券?

仰融:个人投资者就是投资移民。然后把100万美元或者50万美元投给我。公司债券是可转股,主要是针对机构投资者。基本是私募。已经谈了好几个了。这个项目总计45亿美元。三个融资方式各占三分之一。

非常规的“当代工业理念”

《21世纪》:外界质疑你的方案太大,成本过高。

仰融:成本过高是常规思维导致,用传统的眼光看传统的问题,看过去的东西,所以容易被人误解。丰田的亏损,三大的倒闭就是明证。现在必须要把老眼光,老公式,老框框全部扔掉。

一期工程100万辆的话,应该要投资45亿美元,是比较合理的。我们现在的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并不意味着我要提高售价。这个又是一个误导。

事 实上用高新技术的时候,还必须要把成本降下来。我们的标杆是奔驰C、E、S和宝马3、5、7系。我们的动力、排放、节能都在他们同等级车之上,但是成本要 比他们降低一档。我们的E CLASS相当于是他们的C CLASS的价格。要做到这个效果。这才能给市场崭新的理念。这才叫“当代工业理念”。但是不是说把全部的技术放到一个车上去。

《21世纪》:动力总成技术这一块是你的整个庞大造车计划的关键。使用汽油/压缩天然气的混合发动机技术到底是研发当中还是已经研发完成的技术?这个庞大的造车计划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开始实施?

仰融:保时捷工程技术公司跟其它几家德国公司是全球一流的三大汽车工程公司。这几家工程公司都具有造型及其它的工程技术开发的能力。因为原有的项目公司现在处于法律争议中。我现在的(新)项目公司还在跟这些公司招标过程当中。

我们有几个体系。一个是天然气与电力的混合系统。另一个是天然气与汽油。再就是天然气汽油电力的系统。考虑到加州以外的州的加天然气情况。

《21世纪》:具体的制造工艺能详解吗?几个关键技术都在招标或者研发当中,不确定性是否太大了?

仰融:当代汽车工业都是“同时工程”。现在拿到现成的技术,等三年以后投产,都落后了,没有竞争价值。2012投放的车型一定是2012年的标准。我们找的研发公司在发动机的时间表上,已经有主机型了。

我 们第一个提出技术整合的开发概念。共轨直缸喷射,DVV-T技术,可变气门生成(VVL)技术,可变压缩比(VCR))技术,还有HCCI,稀薄燃烧技 术,再加上中度混合动力。7种技术放在一个主机型上,是我们独家。实验室仿真以后,我们已经达到2012年美国加州排放的标准,使用汽油时,CO2小于 130克/每公里,使用天然气时,CO2排放小于100克/每公里。最高值达到400匹马力,比 现在奔驰550的马力要大,车重减轻20%-25%。

技术突破上肯定会有困难。发动机当中我认为两级增压是技术难点,可能突破会花费一 定的时间。我们也仿真预算过,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可以得到解决。我们已经把这个因素考虑在我们计划里去了。变速箱是为混合动力专门开发的,7月份样机就出 来了。7挡自 动变速箱,全新概念,变速箱上有电机功能,在ECU控制系统中,在行驶过程中的剩余电能,以及在刹车过程中都有回收电力功能。

阿拉巴马州我拿到的是“生地”

《21世纪》:密西西比的工厂进度如何?阿拉巴马州又是如何?阿拉巴马州给你的优惠条件是如何的?

仰 融:密西西比原来Tunica这块地现在处于法律纠纷中,双方都不能动,政府在另外给我们安排一块地。阿拉巴马州我现在拿到的土地是5000多英亩。现在 还是“生地”。阿拉巴马州负责平整土地。每个州的优惠情况都不一样。阿拉巴马州的门槛还高一些,但是总体上南部州政策差不多。例如员工工资到一定额度以外 会给一定的补贴,各州不一样。州税前几年都可以免。工厂的物业税可以免几年(美国拥有土地后需永久交纳的税收,因土地价格较低,长年累积交纳的物业税常常 超过所获得土地成本数倍。记者注)。

《21世纪》:汽车制造是一个体系。供应链不可能凭空而造。阿拉巴马工厂是如何的?

仰融:我们选址的周围300英里范围有70%的供应链存在。现在是现成的。只是每一家都要再签合约。要看他们的资质来挑选。由设计公司来具体招标,具体工厂有待谈判。

《21世纪》:这么大的项目,业界认为设计人员不会少于200人。你现在招到多少个?设计人才会成瓶颈吗?

仰融:200人说少了。不少于500人。我现在还在招人。设计公司工作平台有了,但是岗位空着,要有人填充。我现在在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招人。现任CEO王川涛是通用汽车的。

《21世纪》:经销商渠道问题?经销商压库问题?

仰 融: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全新模式,因为这个汽车可以大量模块化。可以实现全部网上实时订购,直接进我们系统下订单,可以在电脑上完全看到车辆如何组装。第 二种,收购一个现成的全美的经销商网络,这个正在跟投行谈。具体某一家还是不能说。第三,招募美国私人资本,组建一个全新的分销渠道,招商授牌。土星跟我 们车体、文化都不同,所以不是我们的方向。

这工程要非常大的金融杠杆技巧

《21世纪》:为什么说全球的汽车厂都没有价值了,需要全新技术?你现在冲压是什么技术?

仰融:超薄高强度钢板热冲压成型技术。我们最近跟世界最好的冲压设备公司——谈判。但是通过四大工艺,如油漆、钢板成本等,调整其它成本,成本不会大幅增加。

《21世纪》:产能如何设定?通用汽车只有180万。再增加一个通用汽车,可行吗?

仰 融:通用汽车统计的只是轿车。但是我们是全系列十个车型300万辆。规划中三大车系各100万辆。每个车系的目标为30万起步,60万辆,100万辆。 2016年达到全部产能。车型包括小型车、SUV、CUV还有皮卡车。皮卡车通用汽车曾一年生产60万辆,每辆可以赚1万美元。所以我预计皮卡是未来赢利 大户。因为美国人喜欢SUV和皮卡。我们的发动机最高400马力,可以装在5吨皮卡车。轿车可能是三分天下。我曾经想过利用美国的产能,但是实际上不太可能。焊接、油漆等都是新工艺。

《21世纪》:现在手上的现金有多少?

仰融:现在这个不能说。

《21世纪》:如果要到大陆公开融资,你会以什么样的身份前往?

仰融:我1992年前就是香港公民,92年移民美国,所以我家在美国,工作在香港,投资在大陆,是以外商身份进中国大陆投资的。我现在还是南大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的董事。

2002年时,有携款外逃5个亿美元的说法,如果这真是一个大案,你有没有见过没有同伙的、没有政府官员涉入的这种案件?

《21世纪》:大陆省市政府方面具体招商情况如何?

仰融:大陆谈了有一年了。有些谈得比较深了。最近有新闻出来以后,到目前为止有9个省市政府通过媒体通过香港跟我联系。但是具体情况现在还不能透露。说实话,这个工程需要非常大的金融杠杆技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94

李书福兑现诺言 本月六度增持吉利汽车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728/20090728030212449.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今年5月份中旬,吉利汽车(00175,HK)公布了一项配股融资计划,通过此项配股计划,公司主席 即控股股东李书福的持股比例由此前的57.98%下降至50.04%。此前吉利集团新闻发言人曾向记者表示,在完成配股后,李书福将在短期内以某种方式回 购2.3亿股公司股份,令其持股数量恢复至配股前。从香港联交所的权益披露资料来看,李书福在7月份,已经开始“兑现诺言”,正在频繁的增持吉利汽车的股 份,其持股比例也开始逐渐增加。

        据联交所的权益披露资料显示,从本月3日开始至24日,李书福共增持了吉利汽车股份有6 次。资料显示,在本月3日、8日、13日、16日、21日及24日,李书福分别以平均每股1.38港元、1.4港元、1.55港元、1.77港元、 1.32港元及1.32港元,增持了425万股、795万股、1590万股、3030万股、6200万股及9800万股吉利汽车的股份。

        通过此轮增持,截至7月24日,李书福的持股比例增加至51.54%,这距李书福配股前的持股权益仍有一定距离。如果按照此前吉利汽车新闻发言人所说,那么李书福为了达到其持股比例恢复至配股前,他将在近期继续大量增持吉利汽车的股份。

        之前吉利汽车宣布,以先旧后新方式配股,以每股1.35港元的价格共配售8亿股现有股份,筹集资金共约7.5亿港元,同时明确表示:“集资净额将用作现有及未来的收购项目,以及拨作集团的一般营运资金。”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83

长城汽车国内业绩好 轿车将成销售主力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13/20090813024430428.html


每经记者  朱蔚淇

        以皮卡及SUV见长的长城汽车(02333,HK)表示,轿车将成公司未来销售增长的主动力。

        “目前,我们全国拥有200多个轿车销售网点,希望今年底能达到400个。”长城汽车副总裁兼董秘白雪飞昨在港表示,“这项计划将集中在大中城市展开。”

        受 “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小排量车购车税减免等政策刺激,中国轿车市场在上半年着实火了一把,长城汽车也不例外。其2009年中期报显示,今年上半年 盈利2.6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5.8%,营业额上升11.8%至51.55亿元。其中,国内汽车销量大幅增长103.2%,国内营业收入上升 79.1%,占总营业额的84%,海外销售比重大幅水至16%。公司上半年共销售2.84万辆轿车,比去年激增近6倍,占上半年总销售量的41%。因轿车 生产尚未达到一定规模,其毛利率始终在低位徘徊。受此影响,长城汽车今年上半年整毛利率较去年下降3个百分点,仅为17.5%。

        白雪飞表示,假如全年轿车销量达6万台,相信毛利率会有所改善。

        此外,长城计划今年全年完成销量17万~19万辆,以上半年完成8.69万辆的表现看,公司有信心实现全年目标。同时,公司计划年底轿车零部件自产率达60%,以降低成本,并将销售网络延伸至二、三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重点销售皮卡及SUV。

        对长城汽车是否将回归A股,他表示,公司中长期有意回归A股,因为国内汽车市场增长快,回归A股对汽车销量有帮助,但现在并无详细计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15

吉利汽车证实参与竞拍沃尔沃传闻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9-08/110243114.html


 【《财经网》香港专稿/实习记者 何姗】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0175.HK,下称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在中期业绩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母公司很可能与非同行的投资机构联手收购沃尔沃,但上市公司暂时不参与其中。

 这也是吉利汽车高层首次证实母公司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下称吉利集团)参与竞拍沃尔沃的传闻。

  “吉利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汽车公司,在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够不去参与这样的一些行动(指国际性并购),”桂生悦在9月8日的中期业绩新闻发布会上说,“但我们的上市公司至今没有参与,也没有在资金上准备对沃尔沃的收购。”

  桂生悦指出,吉利集团91%的资产属于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吉利汽车市值也不到150亿港元,单靠吉利汽车,或者单靠吉利集团一家来完成对沃尔沃的收购,肯定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一定是协同某一些单位,它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投资机构,来完成这个收购。”

  但他明确指出,不会与汽车行业的同行联手进行收购。

  桂生悦还强调,“中国政府这些年来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给予了吉利汽车充分的肯定,温家宝总理前两个月还到了我们湘潭的工厂,这说明国家对我们吉利公司很重视,也由此确定了我们有机会在国际大项目上获得其他单位的认可”。

  发布会上,另一位发言人执行董事洪少伦总结了吉利汽车上半年的业绩,净利润上升145%,至人民币5.96亿元,摊薄每股收益上升115%,至人民币8.933元。

  根据吉利汽车计划,2009年将生产及销售轿车25万台,增长22%,而在前七个月,吉利汽车已销售轿车16.2万台,完成全年目标65%。

  洪少伦预计下半年国内需求仍然强劲,出口也将有所改善,因此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没有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6

布局十五年 東陽要在汽車維修市場驗收成果 吳永茂:不進前十大就不必玩了!

2009-12-21  今周刊 




今年全球車市黯淡,獨獨中國大陸汽車業獨占鰲頭,而東陽更是鰲頭上一顆明珠,創下歷史新高的獲利,簇擁著股價往上走挺,而這一切,是吳永茂洞燭機先,領先同業,在大陸深耕達十五年,才得以歡慶豐收。

撰文‧許小晶

二○○九年是汽車零組件廠東陽的豐收年,也是東陽進軍大陸車市十六個年頭來,讓總裁吳永茂最感振奮的一個年度。

東陽今年前十一個月的累計營收已經達七十五.九億元,自結累計稅前淨利達十六.八億元,稅前每股獲利三.七三元;眼看著東陽○九年獲利將寫下歷史新高,利多支撐之下,股價從十一元多一路攀高來到六十元,漲幅接近五倍,創下自○八年底以來的近期新高。

業績大爆發

比當初的規畫﹁整整晚了八年﹂面對佳績,吳永茂早就胸有成竹,今年八月接受訪問時,東陽正處在上半年大陸獲利﹁連續四個月創歷史新高﹂的喜悅之中,只是當時的吳永茂﹁只有高興一點點﹂,他說,這個成績比我當初的規畫,﹁整整晚了八年﹂。

換 言之,吳永茂等這個成績等了八年了。東陽的大陸投資出師不久,就碰上大陸的宏觀調控,逼得吳永茂也緊急﹁宏觀調控﹂東陽的大陸投資策略。這一調,讓東陽得 以先蹲後跳,就像被刻意用力按壓的皮球,一旦壓力解除,反彈力道大得驚人。然而,等待是值得的。東陽的再爆發,○九年是個新起點。

一九九○ 年,吳永茂參加日商住友集團的大陸考察團,當時大陸汽車市場還只是一張白紙,德國福斯汽車和中國合資的大眾汽車才在籌備,而東陽的營運穩定,每年每股稅後 純益總有三元之譜。吳永茂回想當年的安穩,他說,﹁若是保持原狀,日子其實挺好過的﹂,而這趟大陸之旅,吳永茂預見一個正迅速成形的美麗新世界,他決定帶 領東陽離開舒適圈,展開西征。

只是挑戰來得比設想中更艱鉅。東陽擅長的是AM(After Market,售後服務維修市場),但在大陸這塊汽車處女地,大陸自有汽車品牌則還未成氣候,國際品牌又有既定的合作對象,而AM市場還不夠成熟,而往好 處想,這是東陽進軍OEM︵委託代工︶市場的絕佳機會,而且勝算不小,然而,機會存在的同時,卻也是處處風險。

一九九四年四月,東陽進軍大 陸市場的第一座廠房在重慶正式啟動,合資對象是長安汽車集團,隔年,東陽跟隨東風汽車腳步,落腳福州的第二座廠也開始投產。兩件投資案東陽總計投入三千萬 美元,而後續的合資案也緊鑼密鼓地展開。豈料,此時中國大陸強力實施宏觀調控,導致消費力大幅萎縮,才在中國市場初試啼聲的東陽立刻感受到刺骨的寒意。

按照吳永茂原本的規畫,前面三年是投資期,虧損在所難免,第四年應該能損益兩平,到第五年開始賺錢。豈料, ○三年大陸實施宏觀調控,導致東陽才淺嘗賺錢滋味,就立刻面臨連續兩年的﹁赤字風暴﹂。

這段時間,東陽幾乎傾集團資源全力投入中國,設廠投入的資金之外,模具的開發所投入的資金與人力更多,而為了贏得這場戰役的求勝壓力,更讓吳永茂隨時處於備戰狀態,深怕一有閃失,波及東陽的根基。

然而,吳永茂深知這是一場非常戰役,他意識到大陸傾全力發展汽車工業的決心,東陽若想扎根大陸市場,定要設法與大陸汽車廠合作。於是,東陽採取跟進設廠的方式,把零組件廠設在車廠隔壁,就近服務。這種策略雖讓東陽一開始走得辛苦,卻每一步都踩得穩而踏實。

吳永茂的盤算是,與大陸汽車廠合資,確保了東陽的訂單,一旦這些車廠成氣候,穩定的汽車銷售量及市占率,可助東陽一舉晉身大陸OEM市場的零組件一級搭配大廠行列,又可兼收後續的AM市場,而這,才是東陽的大肥肉。

真正的肥肉

售 後維修市場還要五年時機才會到目前東陽在中國布局領先競爭對手,共擁有十六座廠,大陸的合作夥伴多是前十大汽車銷售業者,包括長安汽車集團、哈飛汽車、奇 瑞汽車、一汽四環等;又為了分散風險,另外與素來享有技術能力的日商合作在大陸設廠。由於一開始網撒得廣又深,再加上吃下中國實施汽車購車補助的這一帖大 補丸,汽車銷售強強滾,成為東陽業績爆發的最大助力。就以長春富奧東陽︵一汽四環與東陽合資︶為例,去年每月平均營收僅人民幣一千萬至一千二百萬元,今年 出現倍數成長達人民幣六、七千萬元,光這一年就把過去數年的累計虧損一次彌補。

吳永茂形容這十五年的投資史,﹁往往賺進來的錢,到手還沒乾,轉手又投資出去了﹂。但正是這溼漉漉的鈔票,協助東陽布建了從北到南的十六家合資工廠,卡位的幅員之廣之久,遙遙領先同業,具備先行者的優勢。

而且,吳永茂當初的眼光如今更得到明證,以新銷售汽車隔五年就會有一波AM市場需求來看,歷經這些年的累積醞釀,大陸的AM市場正蓄勢等待大爆發。

今 年的成績單讓吳永茂更添自信,他說,﹁未來的大陸市場若擠不進前十大,也不用玩了﹂。汽車與其他消費品不同,其單價高,人均所得要到達一定水準,市場才有 發展的機會。而中國的轎車市場,過去幾年的平均成長率高達三三%以上,累積之下,市場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何況,還有中國官方採用政策補貼手段,有效地 刺激中國大陸車市的成長。這對向來落後新車市場至少一到兩年才會出現效果的售後市場,無疑更是一大利多。

吳永茂說得白:相較於新車市場,﹁ 我認為中國大陸的售後維修市場還沒達到成熟,最少還要五年,到二○一四、一五年的時候,時機才會到﹂。更重要的是,從汽車產業發展的過往經驗來看,AM市 場三、四十年來,從沒有一年是衰退的,年成長率更從未小於二○%,這些,在在標示出東陽未來的爆發力。展望二○一○年,東陽再次展現領先布局的本領,搶先 轉進最擅長的AM市場。吳永茂斬釘截鐵地說,﹁東陽以OEM進入大陸市場,十五年的布局,最後要從AM市場驗收成果﹂。

東陽進軍中國大陸 AM市場,第一座廠選在南京,藉著距離安徽幼獅東陽、南京敦陽及南京開陽等工廠都近,一旦發動AM售後市場的攻勢,三座工廠可以扮演後方支援輔助的角色, 加上南京人事成本比上海便宜近三成,相對有利基。明年第二季,南京廠即將加入生產行列,屆時東陽在大陸地區的營運規模將更有看頭。

二○一○ 年東陽集團將進入AM的大擴建年,兩岸擴建的資本支出預計將超過二十億元。吳永茂更指出,過去十五年,東陽的大陸投資側重在OEM工廠布局,明年起,一方 面要回過頭大舉搶進AM市場,另一方面,將對OEM廠進行大整頓,對沒有績效的工廠就得斷然處置。他點出,迎接AM市場來臨,資金跟通路將會是業者決勝兩 大關鍵,東陽財務控管向來謹慎,步步為營,而在大陸車市耕耘十五年來,本來就擅長通路行銷的吳永茂,顯然早就準備好大展身手,摘取榮耀的桂冠。

吳永茂

出生:1951年

現職:東陽集團總裁

學歷:崑山工專工管科

經歷:東陽實業廠執行副總

東陽大陸16家合資公司

轉投資事業 資本額

(萬美元) 集團持股 合資車廠 主要客戶重慶大江渝強 1300 48.40% 長安集團 長安鈴木、長安汽車、

成都豐田

福州東陽 1750 88.00%   東南汽車、戴姆勒、

東風汽車

長春富奧東陽 2700 44.90% 一汽四環 一汽集團哈爾濱哈飛東陽 1000 22.00% 哈飛汽車 哈飛汽車重慶大江東陽 1300 48.40% 長安汽車

集團 長安福特

蕪湖幼獅東陽 1200 44.00% 奇瑞汽車 奇瑞汽車南京開陽 2000 61.60% 日本雙葉、

日本大協西川 長安福特

武 漢翔星 1200 25.00% 日本三星化成品 東風日產、東風本田番禺南沙敦陽 540 35.20% Nippon Bee 廣州豐田、廣州本田長春敦陽 150 35.20% Nippon Bee 一汽大眾天津敦陽 120 35.20% Nippon Bee 天津豐田、天津汽車武漢敦陽 150 35.20% Nippon Bee 武漢本田、襄樊日產南京敦陽 300 35.20% Nippon Bee 南京福特、奇瑞汽車哈爾濱哈飛開億 1200 89.60% 哈飛汽車 哈飛汽車

廣州廣電

林仕豪模具 700 84.50% 日本立松、

開銘 日系及當地車廠

南京東陽 900 88.00%   大陸AM市場

資料提供:東陽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96

收购中誉汽车 吉利国内并购再下一城


http://www.1cbn.com/s/n/000004/20100226/000000150001.shtml


CBN记者 赵奕

虽然收购沃尔沃还没下文,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下称“吉利”)国内的并购再下一城。

根据安排,中誉汽车母公司,浙江中誉控股集团(下称“中誉控股”)将于今日下午在浙江杭州签订协议,向吉利转让中誉汽车。伴随着中誉控股从汽车业务中撤出,其业务人员也纷纷转向其他产业。

目前,中誉控股旗下投资范围包括房地产、照明工程、文化传媒等,而汽车本是集团主营业务。与外界猜测的中誉汽车不赚钱,控股公司忍痛割爱的情况相左。昨日,一位中誉汽车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2009年,中誉汽车创下销售新高,但对于具体销售数字,该人士不愿透露。

中誉汽车在萧山区建设年产2.5万辆的各类专用车生产、改装及销售基地,主要车型以奔驰凌特、威霆商用车为主,其业务形态主要以改装销售为主,其豪华商务车、豪华旅居车的销售对象为私营企业主,平均售价在百万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改装豪华商务车市场2009年销售量在1600辆左右,其中奔驰品牌占1400辆左右,其他为GMC品牌。整个改装商务车市场2009 年增长率在200%,中誉汽车的业务增长虽慢,但十分健康。这与外界猜测中誉控股因汽车业务不赚钱,而借机剥离的说法相左。

接近中誉 汽车的人士透露,中誉控股旗下照明业务,主要为通用电气代工;同时,其文化传媒业务以户外广告牌的买断、租赁为主。这两大业务板块在2009年遭遇金融危 机的洗礼,资金链发生了严重问题。为保证现金流,已经将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制造基地处置给东风集团;现在,又将位于杭州萧山的基地卖给了吉利。

吉利方面表示,将完全收购中誉汽车资产,在完全收购基础上,利用中誉汽车现有设备、技术,开发、建设吉利高端乘用车、商务车、专用车,丰富、延伸吉利产品线。

同时,中誉汽车位于杭州萧山核心区域的120亩土地,未来将迎来吉利汽车技术中心,首期投资3.5亿,员工总数达到2000人,建设国内一流的安全碰撞中心。而吉利原先位于台州临海的汽车研究院功能和机构设置保持不变。

吉利方面表示,汽车技术中心的兴建是大吉利研发体系的核心,建成后吉利技术体系将形成以杭州为中心、临海联动的大吉利研发体系。

新研发体系将确保吉利5大技术平台、15大产品平台、40余款产品的产品线发展战略。而对于海外市场,“新技术中心的建立,也将保证到2015年,在海外建成15个生产基地,实现二分之一外销的目标。使吉利汽车成为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品牌。”吉利新闻发言人杨学良表示。

至于此次吉利收购的资金来源和具体数额,吉利方面未予正面回应。

收购中誉汽车之前,李书福曾经发起过两起国内并购,分别是位于上海金山的上海华普和湖南湘潭的江南奥拓,上述资产分属李书福的弟弟李书通和哥哥李胥兵。中誉汽车是李书福第一次在国内,对亲戚关系以外的汽车资产发起收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66

吉利前世今生:从回收废金属到造汽车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3/328366.html


上世纪末时,国内汽车产业有着“6+3”的格局,以上汽、一汽、东风为代表的国内车企,加上唯一的一家民营车企——吉利。

作为创始人的李书福,此前是浙江台州从事摩托车制造的企业家,在1999年,李书福的摩托车厂年产达到了43万辆,实现产值15亿元。虽然这点现金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手握这些钱的李书福开始规划他的汽车产业帝国。

这位浙江人显然充满想象力,他的第一桶金来自废旧金属回收,有了点钱就在自家村里开设照相馆,后来他用这些钱去开设了电冰箱厂,等到再有了积累,他 又做起了摩托车。如果有谁是干一行、爱一行的话,那肯定不是李书福。

不过,直到昨天晚上,汽车这一行已经让他迷恋了14年之久,可谓最长的一次“恋爱”。当1996年,李书福把自己的亲信,现任吉利宁波基地总裁的安 聪慧叫到身边时,他告诉这位刚刚来到吉利工作的年轻人,他们要在台州临海做一个汽车项目。

安聪慧当时十分狐疑,因为他们没有生产汽车的资格,原先申请的是一个摩托车项目。他问李书福,是否要生产农村大街上满处跑的微型面包车,李书福则拍 拍自己的奔驰车说,这才是他想要的。

没有生产许可的情况维持了很久。1998年底,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市场价定在4.79万元,成为当时中 国最便宜的“电喷车”,当时上海大众的普桑售价近20万元。豪情的价格得到了众多家庭购车者的关注,市场需求渐旺。

不过,李书福再次撞大运。不久,他从四川德阳一所监狱汽车工厂拿到了一个车型目录,车型生产基地从德阳搬到了台州临海。2001年12月26日,国 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集团生产的轻型客车HQ6360、MR6370和三厢式轿车MR7130又名列其中,这标志着民营 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正规军,吉利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2001年~2002年,在宁波北仑,通过收购日本人的破产钢结构企业,李书福拿到了不到1000亩的土地,这里后来诞生了吉利的第二款车型——美 日。加上此前建立的临海基地,两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年产2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

此后,利用汽车项目在地方政府中的号召力,吉利先后在台州、济南、湘潭、成都、兰州等地开出了若干汽车产业基地。虽然吉利的产能2009年在全国整 车企业中仅排在第十位,但从生产基地的数量来看,无疑将排在第一位。

另一方面,吉利自主技术的研发上,也不断成长。吉利快速地从创始时,无图纸、无模具、无标准的状态中,过渡到拥有变速箱、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企业。

发展上述技术的同时,吉利在2005年登陆港交所,吉利控股(00175.HK)作为李书福的资本平台,成为吉利后来对外实施并购的主体,不管是收 购英国锰铜、澳大利亚DSI,还是吸引诸如高盛这样的战略投资人,吉利控股都是资本运转的核心部件。

事实上,李书福本人原先也是个资本玩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他刚刚离开电冰箱业时,参与了海南的房地产开发热潮。后来,中国足球的火爆也吸引 充满好奇心的浙江人参与其中,不过这些投资案例都失败了。

资本运作实际不是这位浙江人所擅长的,他的财技更多的是其团队的财技;而吉利之所以能成功,和李书福作为实业家对于产业的敏锐嗅觉分不开。

“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这辆汽车来自中国,没有天窗、地毯,也不豪华。无论你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你们同意还是不同意,这就是汽车的未来。”当吉利 第一次参加底特律车展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主持人在吉利展台上如是说。

如今吉利收下沃尔沃,未来的大幕缓缓开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30

福特汽车:20年收购梦一场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4/331519.html

到10年耗费巨资收购的沃尔沃被折价出售给中 国的吉利汽车公司,坐在必和必拓董事长办公室的雅克·纳赛尔不知做何感想。
1999年,正是时任福特汽车CEO的雅克·纳赛尔顶着福特家族的压力,以6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

但现在,纳赛尔当政期间收购的沃尔沃、路虎,包括福特更早时候收购的阿斯顿·马丁和捷豹,都不再属于福特汽车。

新的福特汽车CEO艾伦·穆拉里彻底推翻雅克·纳赛尔的并购扩张战略,以“一个福特”为发展方向。

不过回顾10年前,雅克·纳赛尔担任CEO的2000年却是福特汽车迄今为止最辉煌的一年。从辉煌到平庸,福特汽车10年并购,换取的是一把心酸的 泪水。

膨胀的收购

福特的全球扩张战略可以回溯至1987年,此后的10年里,终极性全球防御战略一直是福特汽车的投资行动主导,并在20世纪末达到巅峰。

事实上,在20世纪的80年代,世界汽车界就流行着一种预言:未来全球汽车只会仅剩6家大型集团,2家欧洲公司、2家美国公司和2家亚洲公司。对于 当时的福特而言,实力强大无疑是安全的保障。

1989年,福特汽车收购英国捷豹汽车15%的股权,并在当年10月以25.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捷豹汽车。1996年,福特汽车再次在亚洲大展拳 脚,将持有马自达的股权增持至33.4%。1999年,雅克·纳赛尔开始担任福特汽车CEO,当年就以64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沃尔沃汽车。纳赛尔的理由 是,福特虽然在美国拥有林肯这样的豪华车,但在欧洲豪华车市场,福特汽车却没能占有一席之地。2000年,纳赛尔再次主导了福特对豪华越野车品牌路虎的收 购,收购价格为30亿美元。

在这11年里,福特汽车对外并购汽车公司的累计花费就达到了120亿美元以上。如果将福特汽车收购的汽车租赁公司等资产计算在内,该期间福特汽车用 于收购的金额更高达200亿美元。

但即便如此,福特汽车在20世纪末时依然有着值得骄傲的资本。1999年,福特汽车手中持有的现金高达220亿美元,1997年~2000年,福特 汽车的盈利达到惊人的390亿美元。但福特汽车的好运没有持续太久,此后的12个月里,福特汽车面临着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导火索正是雅克·纳赛尔和费尔 斯通轮胎。

著名的“福特-费尔斯通”翻车案不仅使福特损失55亿美元,几乎是一夜之间,福特在汽车世界中的优势荡然无存。

沃尔沃的悲情样本

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福特汽车彻底陷入困境。原本高价买进的汽车公司,不得不开始低价抛售。

2007年,福特汽车以8.5亿美元价格将阿斯顿·马丁出售给英国的一个投资集团。2008年,福特将捷豹、路虎打包出售,价格为23亿美元,不到 它购买价格的1/2。同年,福特将其持有的20%的马自达股份出售,持股降低至13.4%。2010年,福特汽车以18亿美元的价格将沃尔沃出售给中国吉 利汽车公司,出售价格不到其购买时的1/3。

值得一提的是,福特汽车在收购路虎后耗费了近百亿美元,但也没能帮助路虎实现盈利。2007年,福特在路虎和捷豹的经营上就损失了15亿美元。福特 汽车海外并购的“失败”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比起捷豹、路虎和阿斯顿·马丁这些小众品牌,加入福特11年的沃尔沃汽车的失意更加令人难以释怀。2000年收购沃尔沃后,2001年沃尔沃全 球销量达到42万辆,创下历史新高。此外,福特汽车也可借助沃尔沃全球领先的技术,提高自身技术实力。直至出手前,福特的部分品牌车型依然与沃尔沃共平台 生产。

但福特经营欧洲豪华车的能力依然没能得到验证。与奔驰、宝马和奥迪的较量中,无论是在欧洲、北美还是亚洲等新兴市场,沃尔沃销量持续落后于竞争对 手。2009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33.48万辆,同比下降10.6%。比起2007年的45.8万辆下滑了12万辆。

在中国,2009年沃尔沃轿车销量为2万多辆,同期奥迪中国销量达到20万辆,为沃尔沃的10倍。

沃尔沃轿车在被福特收购后,长时期处于亏损状况,其最近一次季度盈利还是在2007年第一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沃尔沃亏损加剧。2008年第三、 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沃尔沃利润率最低时达到-22.72%。2008年福特提出要将沃尔沃出售时,当年沃尔沃的亏损高达15亿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35

汽车金融加速跑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007/t3081157.htm


 多方涌入市场跑马圈地,汽车金融业正在经历边发展边洗牌的调整,银行资本的入侵更为市场格局带来几分悬念。不过,在追求规模实现盈利之余,风险控 制环节的表现将决定谁是最终胜出者。

  车市火爆,在中国低调蛰伏多年的汽车金融又成吸金之地,开始发力。
2010年6月21日,比亚迪公告称,将出资4亿元与法国兴业银 行旗下子公司CGL共同在深圳设立合资汽车金融公司,为国内消费者买车等业务提供融资,CGL注资1亿元。车企与银行联姻的模式之外,银银联手闯入汽车金 融业对市场的震动更大。2010年4月底,中信银行宣布将与外资银行BBVA(西班牙对外银行)下属子公司COR-FISA合资10亿元设立中信汽车金融 公司。
多方资本入场圈地,不仅暗示中国汽车金融业奶酪的诱人程度,也给这个稍显沉闷的行业带来新的驱动力,资本侵入意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却也给行业版图的变动带来想象空间。


  诱人奶酪,中国制造
  2009年,中国从金融危机的泥淖中率先反弹。中国车市受购置税减免、新旧 车置换、汽车下乡优惠政策等多重利好刺激,走出了超乎世人想象的高涨行情,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近50%,达1360万辆,一举超越美国,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汽 车市场。车市繁荣,意味着从供应商、经销商到个人消费者,整条发酵膨胀的产业链都存在着巨额的融资需求。
与此同时,国内车市的消费模式正悄然 与国际接轨。当前全球汽车70%通过融资贷款销售,欧美国家贷款购车的比例更高,美国就超过80%。相比之下,中国贷款购车者的比例只有约10%,即使与 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相比,这个比例也低得出奇,俄罗斯大约为40-50%,印度和巴西则在70%左右。
中外消费文化迥异是造成比例悬殊的重 要原因,在中国,更多买家习惯一次性付清。不过,信贷文化深入脑髓的“80后”、“90后”正逐渐成为购车一族,并将主宰今后10-20年的车市风格,他 们可不会像父辈那样,挣够了全车款才拎着钱袋子去提车,在这代新新人类脑中,“早买早享受”的观念恐怕更为流行。
即将接棒的消费者风格转变无 疑会推动未来车市消费模式的切换,政策支持则进一步推波助澜。在2009年3月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加快发 展消费信贷、支持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加快建立汽车金融公司,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等业务”。在困扰汽车金融公司多年的融资成本一事上,央行、银监会、保监会也在 2009年年底联合发文,表示将会支持符合条件的汽车金融公司发债,进行直接融资。
车市火红,车贷族逐渐掌握话语权,政策基本面的扶持,三者 叠加意味着中国汽车信贷消费将成大势所趋。在贷款购车比例向世界平均水平靠拢的过程中,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增长空间巨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数 据,到2025年,这一市场将有5250亿元的容量。中金公司的预测更为激进,其研究报告指出,贷款购车需求有望在未来3-5年快速提升,2016年汽车 信贷规模就将达到约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0%。

  盈利空间打开,格局待变
  中国早期的汽车金融公司多 以外商独资企业挑大梁,唱的是一出闷声不响的“独角戏”,自通用汽车于2004年首开先河在华创立汽车金融公司以来,大众、丰田、福特、标致雪铁龙等国际 巨头都早已排兵布阵,希冀占领中国汽车金融业起步之时的先发契机。
不过,在2009年之前,汽车金融公司的设立虽时有新闻,却并无猛料,市场 发展波澜不惊。常常高呼“汽车金融的春天就要来了”,却一直处于漫长的冬眠季。究其原因,还是汽车金融公司在中国的盈利一直未达预期。
通用汽 车金融公司的负责人曾坦言,进入中国市场,是希望帮助拓展销售,开始三年不追求盈利。不过对于早一步的汽车金融公司,三年期限早过,如今对盈利一事,各大 巨头依然言语不详。业内资深人士亦透露,目前业内仅有两三家汽车金融公司实现盈利。从中银保险退出一事便可略察端倪,早在2006年,中国银行就曾通过旗 下全资子公司中银保险曲线进入东风雪铁龙标致汽车金融公司,出资2.5亿元,持有50%股权,但是这段合作以2009年中银保险以3.25亿元出售全部股 权告终,折算下来,资本年收益率不到10%。
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在中国受到诸多限制,许多业务无法展开,尤其是利润较厚的车险、汽车租赁等业 务,而在车贷市场,一方面受限于中国不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及不成熟的信贷消费文化,另一方面,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非常有限。
对此,中信证 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李春波表示:“金融管制是这个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在金融债放行之前,汽车金融公司仅能通过银行贷款或者占用母公司资金,不能利用杠 杆融资,从而抬高了资金成本,高于银行车贷的利率难以有效吸引消费者。车企卖车是为了赚钱,为了让消费者买车,在汽车金融这块业务上还需要贴钱,从而影响 提供汽车金融业务的积极性。现在允许有条件的公司发债,对行业发展是一大利好,未来,如金融管制进一步放宽,这一部分业务有望通过资产打包上市融资,低成 本资金将会刺激汽车金融业务更快发展。”
在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利润率能保持在30%左右,大众汽车金融公司对大众的利润贡献在2004年曾 高达40%,随后虽逐渐下滑,但也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图1)。这也是相关部门积极倡导汽车企业组建金融公司的同时,众多金融机构急吼吼进场圈地的原 动力(附表)。



  
“中国-汽车-消费金融”的组合本就是块听起来就够美味的奶酪,再加上汽车金融公司的 融资渠道有了明显改善,这次的“春天”不再是“狼来了”式的空喊。而随着盈利盒子的开启,本土车企、本土银行甚至外资银行的加入让这个战场开始变得热闹起 来。参与游戏的玩家变多,已有的沉闷格局新生在即。


  银行新势力
  汽车金融公司设立热潮中,此前被禁止直接单独进入汽车金融业的银行,似乎也在混业经 营方面撕开了一条口子。而银行资本的进驻,无疑最为引人注目。与车企设立汽车金融公司意在促进自家品牌销量相比,银行的侵入指向更为直接明确—利润回报, 拓展新的盈利点。如果中信银行与西班牙对外银行合资设立的汽车金融公司得以最终获批,那么可以确定监管信号灯由红转绿。
在时下三种车贷方案 中,银行车贷、信用卡分期付款、汽车金融公司各有优劣。银行设立汽车金融公司,是预谋兼收三者优势。银行车贷利率最低,但是手续费时费力,审核通过率低。 在经过2004年大面积坏账的冲击之后,商业银行对直接发放车贷普遍持谨慎态度。信用卡分期付款可以借助个人信用征信系统,银行承担风险相对较低,申请较 为便捷,但是受透支额度影响,提供选择的范围不大。
汽车金融公司则具备了某些令消费者心动的特性。以丰田汽车金融(中国)公司为例,承诺两个 工作日内发放贷款、无手续费、无担保、低首付、弹性还贷等。不过,汽车金融公司的软肋在于利率较高,丰田车贷利率叠在9%左右,而目前银行车贷利率三年期 约为5.4%、3-5年期则为5.49%。对于数额较高的高端车型而言,尽管车贷可以避免一次性大额付现影响现金流,但是不菲的利息支出还是将影响人们购 车时选择车贷的意愿。
银行直接设立汽车金融公司,一方面可以借助资金优势,提供较低利率车贷,同时不受品牌限制,可与多家车企及经销商展开合 作,从而吸引消费者扩大规模实现盈利;另一方面,借助银行自身的征信系统,也比车企单独设立的汽车金融公司更加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品质和诚信度,消费者的过 往记录可以作为是否发放汽车消费贷款的依据。正是基于此种考虑,目前已成立汽车金融公司的两家本土车企,奇瑞和比亚迪,均引入了银行作为股东,奇瑞牵手同 处安徽的徽商银行,而比亚迪则牵手外资行法国兴业银行。
中信银行的战略则更加凸显银行资本进军汽车金融这一领域的野心。在资金安排上,注册资 本金为10亿元,中信银行出资6.5亿元成为大股东,而且其合作方BBVA同样也是银行,而非传统模式中的车企。BBVA之所以得到中信银行的青睐,一方 面在于BBVA本身就是持有中信银行15%股权的股东,另一方面BBVA作为汽车金融业务上的熟练级玩家,在成熟的西班牙市场,BBVA汽车金融业务拥有 14.8%的市场份额,而在新兴的墨西哥市场,其份额高达35%。BBVA在这些市场上的成功运作经验、风险管理能力正好可以弥补中信银行的短板。中信银 行目前采用的是更贴近车企类汽车金融公司的准事业部模式运作,以汽车经销商作为销售主渠道,通过逐步在各地设立区域分中心进行业务扩展,希望最终实现业务 规模化发展以实现盈利能力。
李春波认为,在这个急速扩张的市场中,无论是车企还是银行,入场即意味着好收益。车企更熟悉自己的经销商系统,而 银行对终端消费者的情况更加了解,并无谁占优势一说。随着消费者的收入增长,当汽车价格与普通人年收入的比例降到一定区间时,两者发展都将值得期待。

  规模与风控的跷跷板
  汽车金融业务想要实现盈利,规 模是基础。数据显示,汽车金融公司做到50亿元以上,通常才能实现盈利。不过,随着车贷市场升温,多方进场圈地,竞争也趋于激烈,在优惠条款上拼力时,难 免会出现将车贷发放给无还款能力消费者的放水行为。在追求规模之余,风险控制环节同样值得关注。
中国汽车金融市场早期经历当可为鉴。当房贷成 为大多数人购房的第一选择时,车贷却倍受冷落。2004年前后,国内购车贷款比例也曾达到30%左右,不过这不是消费信贷文化水到渠成的结果,而是伴随着 松散风控管理下的银行车贷坏账,不少银行的车贷坏账率一度高达30-50%(图2)。为了车险而进入车贷担保领域的保险公司同样出现了巨亏,且与银行间多 有法律纠葛。随着保险公司的退场,银行车贷市场趋于萎缩。



此后进入中国汽车金融业的外资公司,步伐就相当谨慎。不追求盈利,更重要的是保证贷款质 量。事实上,这些具备良好风险管理经验的公司的确有效控制了风险,2007年底的数据显示,它们的不良率仅在0.76%左右,不过这也限制了发展速度和盈 利能力。以目前在中国市场份额最高的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为例,市场渗透率不过11%,远逊于“每三辆车就有一辆是通过通用金融卖出去”的总部水平。
不过,国内银行等新势力独立踏入汽车金融时,仍需要借鉴这些外资公司的成熟做法,先行建立类似的风险管理系统,以实现健康盈利。上汽通用金融日前发布的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8月中旬,其在中国市场已经为超过22.5万名消费者提供了汽车消费贷款服务,零售信贷总额突破100亿元。上汽通用在风险 控制上突出了售后外勤人员的作用,对经销商,外勤人员会不定期实地清点经销库存与账表,核对其账目数据是否准确;对零售客户,则会安排实地走访。大众汽车 金融公司也结合中国现状创建了一套比较成型的风控管理办法和流程,如考察客户收入情况、酌情家访、提前发现违约行为并及时催缴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91

电动汽车上路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86809.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