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文化籽】虛擬水墨 雜畫人生

1 : GS(14)@2017-11-05 17:44:02

【文化籽:藝文沙龍】我是誰?幾乎是每個對自我有所覺醒的人皆會熱衷於討論的問題。何鳳蓮(Chloe)是誰?或許大部份人對她的認識,源於她初出道時被傳媒點題為商業電台創辦人何佐芝的孫女,記住了她家族的顯赫和政商界超強的人脈,刻下了畫壇名人的感覺。但這位80後藝術家,有更值得人記住的造詣。在加州Mills College畢業後,她師承華裔當代藝術家劉虹及美國藝術歷史學家Moira Roth。她創作都喜歡以人為對象,從她第一次的個展「你認識我嗎?」(2012,香港),到後來的「Two Sides of the Brain」(2014,上海)、「人海」(2016,香港),她都在觀察人的生命和活動。


在她最新的畫展「昇華」(Ascendence)中,Chloe再次以人的存在為命題,而且野心不小。從宇宙大爆炸一刻探索,直至未知的未來。當中牽涉到物理上的人類、大自然與人類的關係、人類對地位的追求,以及人類未來的預示,是一部探索人類身份變異的通史,連展示的方法也足夠異想天開。以禪玄兼備的水墨風格為基準,卻中體西用,水墨為魂,當代繪畫為軀,用上中國水墨、丙稀、咖啡為顏料,繪畫出中西大同的視覺效果,並加入新科技元素。

何鳳蓮是80年代出生的傑出藝術家,於加州Mills College完成學業。

何鳳蓮畫展 探索「我是誰?」

或者追隨一下畫者的思路去欣賞。《穿過蟲洞》展示物理學上的人類。蟲洞是接通時間和空間的隧道,物理學上現今人類無法穿越蟲洞,但人的記憶有相似的屬性。記憶、情感可在任何時間穿越,這是物理世界中與人的聯繫。再看人與自然的關係。從前的人,敬天畏天,把大地視為母親。《火山和墨水噴發》這作品,充份反映火山的破壞和再生能力,Chloe以墨水、咖啡、丙稀,模擬火山的爆發和流淌。人再進步(抑或退步?)下去,是把自己地位的提升,想超越自然、超出物理,追求和確立自己的身份位置。這人生命題,由畫展同名的畫作《昇華》來點題。人類離開自然,走入以人為本的群體中生活,本為一體,但人和人之間又希望確立自我,在眾人中認定自己的個性與不同,為自己找尋性格。當中既糾結又帶有自我的意識形態,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狀態。再下來人會走向怎樣的未來?Chloe嘗試提供出路。其中一幅作品是以VR和Tilt brush的技術來處理。她架起VR眼鏡,以Tilt brush在虛擬中創作了《步進水墨中》,以《完美結合》為藍本,捕捉當中的藍色花卉的動態。觀眾戴起VR眼鏡,即看見流動的水墨作品。跟平面的水墨作品不同,VR技術活現水墨流動的形態,超越了紙張的界限,放下了畫功的講究,突破了色彩和平面構圖的框框,把潑墨的動感和豪邁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走入了疑幻疑真的水墨空間,有如墮入了那濃淡墨霧間,像畫師在你的角度去為你作畫,烘、染、破、潑、積,皆以第一身角度觀視。那感覺更貼近、更易代入,更易理解畫者的心思。Chloe特意以這新媒體去探索人類未來的可能。真人在虛擬中創作,在虛擬中創造實在的虛擬。真真假假,幻象現實,你的感官是我的感官,共用相同的視覺角度,這可是人類的未來?可是藝術家未來發展的方向?Chloe說她提出的不是答案,而是向人類未來發出的問題。你又是誰?從物理、從與大自然共存、從自我地位的追求和醒覺,未來,人又會再怎樣昇華下去?人生的命題,如水墨,舉重若輕。



《火山和墨水噴發》是畫家希望以墨水為媒介,以墨水的律動,捕捉火山爆發一刻的爆炸性,乃至熔岩、火山碎屑流和火山雲的特性。

《完美結合》把中國水墨和西方畫布合而為一,表達了在傳統、藝術風格、哲理,以至人類中尋找完美結合。

《宇宙能量》表達出由能量波推動的無間斷轉移,以及能量自存在以來無堅不摧的永恒特質。



查詢:http://www.3812cap.com/portfolio/ascendence-chloe-ho/採訪:陳玉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04/202035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880

【文化籽】穿梭千年歷史名畫 劉克襄走進水墨畫行山

1 : GS(14)@2017-11-13 03:47:51

劉克襄研究山水畫裏的生態,笑稱猶如走進畫中行山去。

【文化籽:周末藝遊】台灣前總統馬英九長女馬唯中持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藝術史、理論與評論博士學位,2013年開始擔任西九文化區M+水墨策展人。由她策劃的M+首個水墨展,從6,000件館藏挑選出60件作品展出。期間她更忽發奇想,將水墨藝術結合生態學問,因此半年前邀請了熱愛行山的台灣作家劉克襄着手研究。


劉克襄被香港行山友尊稱為「劉老師」,不單因為他一早踏遍香港群山而寫下《四分之三的香港》,更因為他筆下的青山綠水蘊藏了最深厚的香港典故。他對M+的邀請興奮莫名,一頭栽進唐宋文人雅士的世界,聲稱幾乎不想回到現代。「像《清明上河圖》這麼長,我拿着放大鏡子一直看,找渚(音:煮,水中小塊陸地)的東西,研究水邊的茅草和樹是畫家想像,還是真實的情景呢。北宋畫的石頭跟南宋畫的石頭很不同;各種山勢怎麼稱呼,我便拿着康熙字典對照。」

馬唯中(左)邀請劉克襄以生態角度賞水墨藝術,兩人一拍即合。

神遊唐宋元明賞畫

這半年來,他穿梭《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谿山行旅圖》,神遊唐宋元明,像行山一樣觀察四周花鳥。據說乾隆皇帝每逢南巡,必把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攜於行篋,以畫中山水對照眼前景致,「當時乾隆因為走進黃公望的世界很感動,現在跟我看山水畫的人是乾隆和黃公望,那種享受是過去行山沒有的。」劉克襄以生態角度賞畫,總結出崇山峻嶺必為立足中原的北宋作品,山明水秀當屬偏安一隅的南宋藝術,他從山水畫辨出渚和汀(水中小洲或水邊平地),從而理解江浙生活文化,難怪當地的琮、璧玉器皆以黑陶製成。他又從嶺南山水畫考究香港地名,例如畫中的水梯田,廣西人稱「那」、福建人謂「畲」(音:蛇),他記起從西貢出發攀爬馬鞍山,山腳一隅正是菠蘿輋,還有荃灣下輋、沙田禾輋和八鄉下輋,梳理出「輋」即「畲」的異體字,意指刀耕火種而得的農田。

香港郊野步道堪稱美學

今天高官商賈對郊野公園磨刀霍霍,在劉克襄眼中,麥理浩徑和衞奕信徑把港九新界山脈相連,正是文明城市的憑證:「古羅馬旁邊的山也有這樣的步道,長老們走在上面看城市的發展,思考國家大事,我覺得一個文明城市應有如此山徑,就像太平山的盧吉道,可以鳥瞰整個香港城市。」今天深圳也想發展山徑,卻把梧桐山道鋪滿水泥;台北也醞釀建山徑,卻一直只聞樓梯響,他說:「香港步道把所有人工化的東西降到最低,這是一種美學,也是一種軟實力,不是你有錢就學得來,要靠過去長期的法治和城市規劃才有。」對劉克襄而言,水墨藝術四通八達,既可像他一樣穿越時空,或像這次M+展出董陽孜的作品般以書法詮釋。他自己也是舞文弄墨的人,計劃翌日搜購所有關於香港地名的古籍,回台灣好好寫一本探索香港地名的新作。


李禹煥《隨風》 1991年 油彩及礦物顏料布本

劉國松《澄者自澄》 1965年 水墨設色紙本

楊詰蒼《芥子園三號》 2010年 水墨及礦物顏料絹本


劉克襄愛把山上看見的動植物素描下來。

踏遍香港群山後,劉克襄以手繪地圖記錄。



參觀資料

似重若輕:M+水墨藏品為M+首次舉辦的水墨展,展出來自亞洲內外逾40位藝術家的繪畫、書法、攝影、裝置和錄像等館藏,展現水墨60年來的多元發展。日期:即日至2018年1月14日(逢星期一及二、12月25日至2008年1月1日閉館)時間:11am-6pm地點:西九文化區M+展亭票價:免費入場

延伸活動

講座:水窮雲起:談水墨、美學與生活香港水墨畫先鋒梁巨廷及梁銓分享研究心得日期:12月17日(星期日)時間:2:30pm-4pm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演奏廳舞蹈表演:香港編舞家林偉源展現水墨與舞蹈的相通之處日期:12月9、10日(星期六、日)時間:3:45pm-4pm、5:30pm-5:45pm地點:西九文化區M+展亭


一周好事

佛教藝術:「真如重現」當代佛教藝術展覽2017,將展覽佛像、唐卡等藝術作品。時間:11月17日及18日(星期五及六)10am-8pm、11月19日(星期日)10am-6pm地點:上環文娛中心6樓展覽館查詢:https://www.shangpahk.com/



攝影:20位日本及香港攝影師描繪日本風情的作品。時間:11月11日及12日(星期六及日)2pm-7pm地點:走馬燈(旺角太子道西204號2樓)查詢:https://www.rhlmedia.com/



玻璃藝術:「玻光蕩漾」王鈴蓁玻璃藝術個展,透過玻璃藝術反映活在當下的喜悅。時間:即日至12月17日(逢星期一除外)11am-7pm地點:牛棚藝術村1a空間(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查詢: https://www.oneaspace.org.hk/


採訪:呂珠玲攝影:王國輝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11/202104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1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