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過一年來的劇烈修正,生技產業如今醞釀另一波成長動能,生技股王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認為,第二波生技創業潮將遠比第一波要精采,十年內生技業創造兆元產值不會只是夢想。 口述.張念慈 整理.林宏文編按:生技新藥股王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儘管稱自己早已退休不管事,不過,在浩鼎OBI-822臨床試驗數據即將揭曉前,仍接受本刊專訪,除了 關心台灣生技業的發展,對於過去一年來生技股股價修正,以及第二波的創業風潮,都有深入的觀察與分析。以下是張念慈以第一人稱口述的整理內容。 近年來生技產業在台灣備受重視,有人還喊出「兆元生技產業不是夢」。若三、五年間就希望台灣生技業產值達到兆元,這一定是個春夢,絕對達不到。但若把它推到十年後,也許會有一點機會。 我對台灣生技業很有信心,因為看台灣生技業第二波創業潮已開始。在新創事業中,包括新藥及醫材兩大領域,至少各有十幾家新創公司,不論品質與水準都不輸第一波企業,咸信三年後興櫃市場一定有很多好公司準備掛牌。 期待產業躍進 一定要做對的四件事 我預估,在過去十多年成立的第一代生技企業中,應該就有幾家公司可衍生成「大樹」,就是市值達到三十億至一百億美元之間的企業,當然還是要透過國際購併才行。至於近幾年成立的第二代企業,亮點也很多,未來若接替上來,會讓台灣生技業發展愈來愈精采。 不過,生技業要達到兆元產業,有四件事很重要,一是專利(IP),二是選題,三是人才,四是資本市場。 在專利部分一定要夠強,用西方術語來說,就是要能夠登在橘皮書(美國FDA具治療等效性評估之核准藥品目錄)上;專利當然也不是拿到就好,還要能夠用來打仗;另外,經營團隊還要想辦法把專利保護期延伸到最長,目前台灣產業界都還缺乏這些概念。 選題更是重要,選題一定要精準,尤其要打全球品牌時,時機、題目、銷售團隊、對市場需求的了解等,都必須考慮在裡面,尤其如何選一個台灣比較有優勢的題目更是重點。 至於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目前台灣有海歸與本土人才,但長遠來看,年輕一輩在高階經營管理策略與國際接軌上還是很缺乏。過去台灣的人才政策相當保守,例如沒 有營收的公司不准聘請海外人才,限制了很多新藥公司,這項政策到今年六月才拿掉。目前台灣對中國人才也限制嚴格,都有改進的必要。 如何管理生技公司不同專業的人才,也是一門大學問。從研發、臨床、製造,到行銷、授權、法規,一家公司內有七、八種不同專業的人才,當公司發展到不同階段,要讓不同的人來帶頭,或是再從外面找人……。這些事,台灣企業目前還待加強。 至於在資本市場部分,也是投資人最關心的議題。過去一年,台灣生技股跌幅很重,當然是因為先前炒作太厲害,下跌才會那麼猛,若要再漲回去,一定是體質好的企業。 投資時間放長 生技股才有安定力量 台灣生技業的資本市場雖活絡,但散戶比重太高,就像「流寇」一樣,一千多億元的游資在市場竄來竄去,這樣的資本市場很不健全。美國投資生技業的都是大型專業機構,很少有散戶。持股時間長,才能形成一股安定的力量。 至於外資為何還沒進軍台灣投資生技股?那是因為專業外資會買在關鍵轉折點,以美國市場為例,若有公司產品開發成功,或許股價已大漲三成至七成,外資才會買,因為後面可能還會再漲三至四倍,他們的投資策略相當慎重,沒必要去搶短線。 很多人擔心生技業泡沫化的問題,覺得生技業很燒錢,成功機率又低。以美國來說,二○一○年美國大約有六千家生技公司,其中上市公司不到三百家,而三百家中 真正有產值的只占一半,裡面真正賺錢的又不到五十家,也就是說,六千家企業中真正有淨利的其實不到二%,這會是一種常態,但仍然可以造就一個很大的產業。 我不擔心泡沫化的問題,套一句麥克阿瑟「老兵不死」的話," Biotech never die, they only merge with each other."─生技不會死,即使失敗了,最後還會融合到產業之中。因為有太多失敗是因為設計錯誤或資金無以為繼,但人才、智財與題材,最後都會重新找到 出口,振奮再起。 不過,台灣與美國生技業若遇到失敗,處理方式確實很不同。美國公司習慣失敗,產品不成功,由於股東通常是創投或法人,很習慣就結束或賣掉;但台灣老闆即使一個產品失敗了,都會想辦法再多設幾個產品事業部,想辦法再活起來,絕不輕言退縮。這沒有對錯,投資人要自己判斷。 浩鼎目前已進入關鍵時刻,很多人問我,為何浩鼎選擇走研發銷售一條龍的方式?我要強調,這條路很難走,不一定是台灣生技業最好的商業模式,但浩鼎抗乳癌新 藥OBI-822的創新療法,在主動免疫療法中打開新領域,當然要冒很大風險,我希望浩鼎能做示範,證明台灣有能力做一流的生技企業。 張念慈 出生:1951年 現職:台灣浩鼎董事長 經歷:美國Cinogen及Pharmanex創辦人、美國Optimer公司董事長學歷:麻省理工學院資深研究博士、美國布蘭戴斯大學有機化學博士 |
4月19日消息,據CNBC報道,License Global公布的全球最大150家授權商榜單顯示,迪士尼去年的授權產品全球零售額達到566億美元,較2015年增加41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授權商,比第二位高出近兩倍。迪士尼的《奇幻森林》、《冰雪奇緣》和《星球大戰》特許經營權為其成功做出了貢獻。
2016年,迪士尼發行了四部票房超過10億美元的電影:《美國隊長:內戰》、《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瘋狂動物城》和《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幫助其登上冠軍寶座。除了這些新電影之外,米老鼠等經典動漫形象也做出了貢獻。去年,米老鼠的形象登上了Coach的一個皮具系列,迪士尼還與家具制造商Ethan Allen簽署協議,授權後者推出一款售價249美元的“我看見米妮”(I see Minnie)地毯。
榜單上排名第二的授權商是出版商Meredith Corp,去年的授權產品零售額達228億美元。Calvin Klein的母公司、服裝巨頭PVH排名第三,授權產品零售額達180億美元。
第4至10位依次為:Iconix Brand(120億美元),華納兄弟消費品公司(65億美元),孩之寶(62億美元),Universal Brand Development(61億美元),Nickelodeon(55億美元),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55億美元),IMG College Licensing(45億美元)。
附:全球最大150家授權商榜單——前十名
1、迪士尼,566億美元
2、Meredith Corp,228億美元
3、PVH(Calvin Klein的母公司),180億美元
4、Iconix Brand,120億美元
5、華納兄弟消費品公司,65億美元
6、孩之寶,62億美元
7、Universal Brand Development,61億美元
8、Nickelodeon,55億美元
9、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55億美元
10、IMG College Licensing,4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