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假期所有加班的人群中,影院經理可能是最開心的。
國慶檔的票房又創造了一系列新紀錄。7 天總票房 10. 65 億元,平均每天的票房達到了 1.5 億以上,同時所有 7 天票房都超過了 1 億。平均每天有 440 萬人走進電影院,比平時多出 150 萬。
與去年國慶檔國產影片《狄仁傑之神都龍王》,進口影片《獨行俠》、《極速蝸牛》混戰的局面不同,今年國慶幾乎被國產影片統治。在《心花路放》、《痞子英雄:黎明升起》(下稱《痞子英雄2》)、《親愛的》、《黃金時代》等幾部國產大片的帶動下,今年的國慶檔期票房同比增長了 71.8%,如果同 2008 年的 1.7 億相比,則在 7 年之內增長了526%。
其中最大的贏家是寧浩導演,徐崢和黃渤主演的公路喜劇《心花路放》。它在國慶 7 天拿到了 6.22 億票房,占國慶總票房的58.4%。如果算上超前點映和其它日期的票房,截止到昨天,《心花路放》總票房已經達到 7.95 億,將成為繼《大鬧天宮》之後今年第二部票房超過 10 億的影片。
《黃金時代》的票房慘淡,成為這個檔期最大的意外。盡管各方都認為這部大文藝片並不會像《心花路放》那些取得創紀錄的票房,但憑借湯唯、馮紹峰、郝蕾、王誌文等多位明星的人氣,加上許鞍華和李檣這一對明星導演和編劇的組合,應該能在票房上取得一定的保證,至少可以收回 7000 萬的制作成本(這意味著票房達到 2 億左右)。
最終《黃金時代》在國慶 7 天只拿到了 3640 萬票房,並沒有一天票房超過 1000 萬。這一成績不僅不敵《痞子英雄2》的 1.6 億和《親愛的》1.12 億,甚至被《麥兜我和我媽媽》、《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之秘密計劃》等動畫電影票房超過,兩者分別拿到 3880萬和 3650 萬票房,後者在豆瓣網上的評分僅為 3.9 分。
我們在前幾天的文章《黃金時代:一個失敗的文藝片實驗》中詳細分析了這部影片的營銷,你會發現這部影片在營銷上所做的努力要比絕大多數國產影片都要多,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需要拿到市場上賣的產品,它失敗了。我們聽到了很多“唯票房論可恥”的說法,但是我們打算在商業環境下說這件事:不賺錢的電影在商業上就是失敗的。
我們試著把《黃金時代》和《心花路放》兩部看上去截然不同的電影放到一塊比較,你很快會發現,比起“觀眾就只愛看喜劇”、“文藝片一般人欣賞不了” 來解釋兩者之間巨大票房差異的論調,“是否尊重商業規律”或許才是兩者成功與失敗的最重要原因。
規律一:請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對於一部人物傳記電影來說,《黃金時代》的敘事結構和方法顯得過於複雜,編劇李檣說這是有意為之,是藝術創作的需要和探索,這是藝術家的自由。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處理方式會給觀眾產生一種直觀的感受:這個故事並不好懂。
作為一部需要由每個觀眾來買票觀看的院線電影,尊重——或者說盡量考慮觀眾對於電影敘事的接受程度,是十分有必要的。或許李檣和許鞍華並沒有在故事炫技,但放到整個國產電影市場中,你會發現出現了太多這種所謂玩結構、玩智商、玩題材的影片,而那些真正獲得觀眾和市場認可的,卻是那些可能並沒有把故事講得那麽漂亮,但卻是規規矩矩地電影:《泰囧》、《致春春》,以及並不複雜和難懂的《心花路放》。
規律二:時長超過 120 分鐘,就不要指望好的排片
《黃金時代》的時長達到 179 分鐘,這給院線排片帶來了很大的麻煩。許多影院經理甚至明確表示,如果《黃金時代》的時長能夠短一些,一定會給予其更多的場次。3 個小時不僅考驗的是影院經理的魄力,更是大部分觀眾的耐心——尤其是一部戲劇沖突並不強烈的電影。註意,這里我們不討論少數人的喜好。
90-120分鐘是一個更為合理的時長,只有《變形金剛》這樣的超級大片能夠突破這一限制並讓影院和觀眾買單,即使如此,這部電影的冗長和無趣也遭到到許多人的詬病。對於《黃金時代》這樣的一部影片,如果片方認為無法再刪減內容,甚至分成上下兩部,可能也會是一種更好的選擇:喜歡的人會接著看下一部,而不喜歡的人,也不用花費更多的時間。
規律三:找到自己的市場和觀眾,尤其不要三心二意
《黃金時代》把自己定義為文藝片的那時起,就預示著這部影片是小眾的,且很可能票房集中在一線市場。這些觀眾其實就是這部電影、這個故事的粉絲,營銷好壞對於觀影並不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如果想要獲得一個更大的增量市場,那麽《黃金時代》的營銷重點應該放在更為低線的城市,也就是《心花路放》更為受歡迎的那些地方。
《心花路放》的市場策略則更為集中和有針對性,相比較二三線城市,一線和準一線城市才是他的重點。於是你會看到他們在北京、上海等地方購買了大量的公交廣告,投入了2000萬元與全國最大的電影購票平臺貓眼電影合作,舉行了三次超大規模的點映,在上映前就撐握了主動權。
所以《黃金時代》並不是輸在了題材,輸在了文藝,輸在了所謂的“觀眾觀影水準”不夠,如果它能在在藝術創作之外加入這些做產品的思維,遵循商業規律,它贏不過《心花路放》,但至少可以贏過自己現在的表現。
(編輯:JZ)
1月上半月主要是延遲到今年的引進片,而這也為動畫電影騰出了不少排片空間
本文由數娛夢工廠(微信ID:D-entertainment)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夏清逸
經歷了2016年的混戰,動畫電影在2017年早早迎來了寒假檔的洗禮。目前來看,1月份中正在上映的動畫電影就有8部之多,數量遠高於去年同期,其中1月28日還有國產動畫電影中的大IP《熊出沒》的最新電影上映。
寒假檔本就是動畫電影的熱門檔期,由於去年下半年動畫電影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一些國產動畫電影,例如《超能龍騎俠》主動選擇了延期至今年寒假檔。正在上映的動畫電影中,創下多個記錄的日本動畫《你的名字》和迪士尼最新的公主系列電影《海洋奇緣》也還未下映。再加之國產真人電影紛紛搶占月底開始的春節檔,1月上半月主要是延遲到今年的引進片,而這也為動畫電影騰出了不少排片空間。
一名院線機構負責人在接受數娛夢工廠采訪時就表示:“《魔弦傳說》在國內幾乎沒有什麽宣傳,推廣沒有起到作用,同期的《豬豬俠之英雄豬少年》雖然也是有名的IP,但太低幼向受眾有限,而倒黴熊本身有IP加成,加上放寒假的初中生高中生同期沒有其他選擇,我們在排片上就會有所傾斜。”
相比去年1月的《功夫熊貓3》最終收獲10.02億票房今年,1月新上映的動畫電影票房依然沒有太多亮點。由美國萊卡工作室出品的定格動畫電影《魔弦傳說》雖然去年8月在北美上映後口碑高企,還有2017年金球獎“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的光環,但如同去年的口碑獲獎之作《海洋之歌》,由於缺乏IP加成,受眾定位模糊,從1月13日上映至今僅收獲了2655.5萬元票房,排片率從周末超過10%一路走低至5%。
而同天上映的,由奧飛為新收購的IP倒黴熊推出的第一部動畫大電影《大衛貝肯之倒黴特工熊》成為了目前排片最高的動畫電影,僅次於《太空旅客》、《情聖》和《星球大戰:俠盜一號》,首周末票房達2047.6萬元。
目前《大衛貝肯之倒黴特工熊》上映五天的票房超過5000萬,雖然並不高,也超過了奧飛自己的預期。“奧飛自己對票房的期待就不高,最終能接近1個億就很滿意。而機會也只有這個星期了,下周《熊出沒》新電影上映,肯定會搶走排片空間。”上述人士表示。
事實證明,目前的中國動畫電影市場,除了《大聖歸來》、《你的名字》等口碑爆棚,並配合大量宣發的動畫電影,相對賺錢的就是合家歡類型的動畫電影。當然利潤來源並不僅僅寄予電影票房,依靠嚴控成本的動畫電影,後續從而獲得IP授權與衍生品開發收益才是更主要的途徑。
動畫電影紮堆上映寒假檔
寒假是動畫電影,尤其是合家歡類型紮堆上映的傳統檔期,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即使質量不盡如人意,這類影片也能爭取到一定的市場。
3D動畫電影《大衛貝肯之倒黴特工熊》是由韓國知名動漫IP“倒黴熊”改編而來。早在2014年6月,奧飛出資900萬成立控股子公司深圳奧飛貝肯文化有限公司,專門運營同年5月以700萬美元從韓國收購的“Backkom貝肯熊”。由於倒黴熊的商標已被搶註,因此不得不改名為貝肯熊。
倒黴熊誕生於2002年,被制作成系列動畫,曾在動畫已在50多個國家累計播放超過100億次。對於以近5.4億元收購包括“喜羊羊與灰太狼”在內的系列動漫品牌及卡通形象的知識產權的奧飛來說,收購“倒黴熊”的價格並不高。而在“喜羊羊”系列逐漸走下坡路的情況下,奧飛也急需開發新的針對K12青少年的動漫形象。
在發行上,這部動畫由鑫嶽影視參與發行,這是一家擅長發行小眾類型片的發行公司,曾以發行驚悚片知名。去年開始拓展到動畫電影的發行,參與發行的第一部動畫就是去年上映的麥兜最新動畫《麥兜·飯寶奇兵》,而這部動畫因為定位模糊,發行資源欠缺等原因票房慘淡。
一家影城負責人告訴數娛夢工廠:“這次《大衛貝肯之倒黴特工熊》在推廣上也相對舍得投入,比如鑫嶽做了很多玩具熊發給觀影兒童,而同期《豬豬俠》就是一些文具產品,現在的小朋友對禮品的心理預期其實越來越高,普通的產品已經很難吸引他們。”
而從影片質量來看,韓國出品的“倒黴熊”系列動畫在豆瓣上獲得了8分的高分,而《大衛貝肯之倒黴特工熊》只有4.4分,已經很能說明問題。客觀上來說,倒黴熊的動畫幾乎沒有主線故事劇情,僅從形象出發創作出一部完全原創的新劇本有難度。然而,即使在名字與內容上有模仿好萊塢的痕跡,但總體仍然沒能擺脫國產動畫電影的通病。
奧飛把影片定位為合家歡式電影,與原動畫純逗樂的內容相比,加入了很多教育、親情、環保元素。然而,其劇情的簡單與疏漏很難吸引成年人,又如同絕大多數國產合家歡動畫電影一般,愛用說教與粗俗的笑點填充劇情。
IP背後的衍生品開發才是重點
《大衛貝肯之倒黴特工熊》能在同期上映的動畫電影中脫穎而出,獲得相對好的票房,很大原因還是IP加成與缺乏競爭對手的緣故。詠聲動漫出品的《豬豬俠之英雄少年豬》是該系列第四部動電影,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觀影人群,IP不足以對抗“倒黴熊”。
從1月7日上映至今,共獲得了3687.5萬元票房,而其上一部電影在去年7月10日上映,最終票房為4548.5萬元。即使請來易烊千璽配音,既對低幼觀眾無效,也沒有吸引更多青少年。
《魔弦傳說》再現了進口非知名IP動畫電影叫好不叫座的情況,而《逗逗迪迪之美夢年年》與《超能龍騎俠》等國產動畫在缺乏IP加成的情況下更加無人問津。
一些院線人士預計《大衛貝肯之倒黴特工熊》的最終票房會以接近1億收尾。奧飛沒有透露影片的具體成本。然而,無論是《喜洋洋和灰太狼》系列,還是奧飛旗下的《鎧甲勇士》與《巴啦啦小魔仙》系列,電影票房還是其次,背後的IP授權與衍生品開發才是重點。
與奧飛共同成立奧飛貝肯的深圳市漢唐韻文化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2015年發布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奧飛貝肯在運營一年多後,僅靠遊戲授權、地面活動授權、播出授權就已經獲得了超過 1000 萬元的協議金額。奧飛貝肯還為該IP配置了動畫電影、新動畫系列和多款遊戲的開發計劃,以及打造“貝肯熊”主體樂園,預計業務收入還將大幅提升。
無獨有偶,詠聲動漫在2016年上半年的年報中也表示,“2014 年以來,公司建立了控股子公司負責衍生產品的研發和銷售。在品牌的帶動下,詠聲動漫自主研發的豬豬俠系列兒童玩具產品在各渠道單品銷售成績超越了同行業競爭對手。
2016 年上半年玩具銷售收入同比增長 123.27%。”在2016年上半年,詠聲動漫的動漫形象授權業務和動漫舞臺劇演出業務的收入同比增加了1009.54 萬元;而衍生品業務(玩具日化)板塊的收入則同比增加了1646.06 萬元。
國內一家衍生品開發公司負責人對數娛夢工廠表示:“相比《你的名字》這種二次元向的作品,倒黴熊和豬豬俠在周邊開發上要容易很多,比如《你的名字》通常就是把圖片貼在實物上,要把人物立體化對設計水準和生產工藝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而制作一個倒黴熊毛絨玩具就方便很多。並且除了針對兒童的玩具,也更容易植入童裝、文具乃至餐飲這種面向全年齡人群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