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蘋果的牽線木偶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2OMDQwXzM5NTU2OA.html

2011年12月22日,上海松江區申港路附近的空曠廠區,籠罩在陰冷的上海冬日下。僅從外觀看,你很難想像5天前,位於這片地區的日騰電腦配件(上海)有限公司曾發生過一起爆炸。

一位在當天趕到現場的記者如是描述爆炸後的景象:在發生爆炸的四樓拋光車間,大部分窗戶玻璃被炸開,廠房朝南一側幾乎沒有一塊完好的窗子,周圍遍地散落著碎玻璃。事故共導致59人受傷。

5天後,一切恢復正常。只有中午午休時,員工三三兩兩,在工廠門口小聲交流。一位身著工作服的經理級別管理者向身邊的三位員工回憶說,爆炸發生時,他幸好有事離開四樓車間,否則,「當時我就皮開肉綻了。」

廠區內的人不約而同保持著兔子般的警覺,但凡有任何非工廠內的人打聽關於此事的任何細節—三緘其 口。

但這阻止不了媒體的高度關注,因為日騰公司與一個當下讓中國人為之瘋狂的品牌名字聯繫在了一起:蘋果(iPod)。日騰的母公司和碩聯合科技公司正是蘋果在國內最大的兩家代工商之一,另一家是富士康。

不幸的是,富士康也未能倖免:2011年5月,富士康位於成都的工廠發生過類似的爆炸案,事故地點同樣在拋光車間,造成2人死亡、16人受傷。

和 中國製造業環節發生的其他事故一樣,這些爆炸很快會被人遺忘。人們更關注品牌本身作為,卻很少將眼光放在品牌背後的代工者身上;在IT行業,幾乎所有當紅 的品牌(蘋果、聯想、三星、索尼……)都頭頂著科技創新前沿的光環,其幕後的代工廠則隱匿於暗黑的幕布後。這群玩家中,被奉為時代英雄的「蘋果」因其獨特 的封閉文化,難窺生態圈,前後端的明暗對比更為強烈。

與蘋果公司經銷商系統由蘋果中國掌管(詳情請見www.gemag.com.cn 《探秘蘋果中國》)的方式不同,蘋果的代工業務由其美國總部直接佈局。這些「偶發」事故暴露出這家公司在供應鏈的端頭存在的風險與隱患;經本刊調查發現, 與其近年來所獲巨額的商業回饋,伴隨「全球市值最高公司」而來的一切讚譽形成反差的是,蘋果並未盡善其作為一家「大企業」的社會責任。

這顯然與其傳奇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價值觀緊密相關。據可考資料,喬布斯幾乎從未對任何社會問題表現出關注;在1997年重返蘋果後,關閉了公司所有的慈善項目,此後再沒重啟。蘋果公司也因此得過「全美最不仁慈的企業之一」的封號。

喬布斯的個人風格不知不覺中滲透到蘋果公司各個層面,包括代工環節。在製造工藝上臻於完美的追求,對供應商和代工商近乎嚴苛的要求,事無鉅細地盤點和過問,談判階段對代工商流露出的強勢態度,對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問題不聞不問……

當然,一切也在好轉。去年11月專程赴美與蘋果美國總部高管談判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環球企業家》,對於他提出的蘋果產品生產造成的污染,蘋果已由全然忽略轉變為「願意改變」了,雖然截至目前,尚未付諸行動。

對這家積蓄功力良久、短短幾年內引爆全球「蘋果熱潮」的頂級明星公司來說,現在何嘗不是一個自省的好時機?

牽線木偶

很大程度上,蘋果深受熱捧是因為產品設計上的顛覆性和工藝上的登峰造極;喬布斯本人正是追求極致境界的代表。實現這一切有賴於代工環節。因此,從挑選代工商開始,蘋果就秉持著極為謹慎的態度和相當高的標 准。

首 先,蘋果只關注位居所屬加工業前五名的集團型大公司。蘋果會從總部派團隊前來對代工廠情況進行全面考察,「他們考核的項目非常多,對公司的軟硬件要求非常 嚴格。」一位曾在蘋果代工廠工作的人士告訴《環球企業家》。他提及一個令其印象深刻的細節:蘋果對工廠是否裝有SAP系統非常看重,一方面,有能力安裝 SAP系統,說明該公司實力不弱,且流程控管能力強;而更為實際的是,在生產過程中,蘋果要求代工廠的流水線具有不斷掃碼的能力,輸入計算機系統後,通過 系統,蘋果在美國的團隊能第一時間得知遠在中國的代工廠總共產出多少成品。

對於結果的監控還不是最重要的,和其他IT品牌相比,蘋果甚至 會深入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事無鉅細地過問。幾乎每天,由蘋果方面派來的駐廠工程師都會去到生產現場瞭解情況,與工廠中負責各個環節的負責人及時溝通, 生怕出現任何意外狀況,同時,也會詢問是否需要蘋果方面提供支持和幫助。

這群數量龐大的駐廠工程師—僅富士康工廠,就有近5千個駐廠工程 師—擔負著保障蘋果產品質量一流的重任。在蘋果位於中國的代工廠內,駐廠工程師大都是30至40歲的中國人,也不乏從新加坡或馬來西亞外派而來的專職工程 師。人數則按工藝的複雜程度配備,工藝較為複雜的生產環節會配備兩三個工程師,工藝簡單的需要一到兩個。他們整日與兩大考核指標為伍:為流水線上產品的質 量打分;與此同時,嚴格控制交貨期限。

他們承受的壓力巨大。IT產品生產本是繁複而精密的過程,牽涉數萬零件設備,如果某個環節出現問 題,都有可能導致最後產品的不合格。追溯哪個環節出現問題,是駐廠工程師的職責,若有一個零件涉嫌不合格,他不得不叫停整條生產線的工作。當然,也會出現 駐廠工程師解決不了的狀況,這時,工程師和其上級必須在不影響生產進度的短時間內探討並得出結論,勻出時間改善質量,停止整條生產線運作,重頭來過。

這是一項必須緊繃神經的工作。「遇到產品外觀不良的問題,駐廠工程師比廠裡的任何人都要緊張。」一名原蘋果代工廠員工告訴本刊。據稱,因為工作壓力頗大,駐廠工程師的流動性很大,一個工藝環節上的工程師一年內甚至會更換2至3個。

這張由駐廠工程師織起的精密大網,鑽入代工廠生產線的各個角落。「代工廠在蘋果的系統中,只是個牽線木偶;富士康也是如此,只是個機械手,不需要有任何思考。」一位IT製造業人士告訴《環球企業家》。

事 實上,幾乎從一開始,蘋果的力量就滲透代工廠的方方面面。從工廠廠房的規劃、建設,到如何培訓工人,再到生產監控所用的計算機系統和軟件、原材料,代工廠 都必須採納蘋果的建議。蘋果甚至會指定原材料的供應商;也觸及到了尾端—即使是外包的代工廠也必須是蘋果指定的。「他會告訴你,即使沒有活幹,你的工人也 不能離崗,我給你開工資。他會要求你說,你所有設備我來給你買,但是你不能干別人的活,全幹我的。」上述IT製造業人士說。

不可否認,如此細緻的管控,提升了代工廠的生產水平。「蘋果教會了這些工廠,應該怎樣做一個高質量的產品。」一位業內人士評價說。

蘋 果確實傾力傾為。如前所述,凡是被蘋果選定的代工廠,都必須使用蘋果制定的生產設備,以保證每一個產品模具的質量。以富士康為代表的大規模代工廠,70% 至80%的設備自費購買。而針對規模較小的代工廠,蘋果則會購買其中50%的設備,免費供這些代工廠使用。曾在深圳一家中型規模的蘋果手機殼底代工廠工作 過的員工對本刊說,他所在的工廠成為蘋果的代工廠之後曾購入1000台設備,其中自費500台,另500台的費用由蘋果負 擔。

蘋果每選 定一個代工廠之後會進行一些試量產,每次試量產時間約持續兩到三個月,根據產品結果重複進行4至5次。試量產的目的是給代工廠充裕的時間進行外觀上的打磨 以及提升品質。「他們會通過不同進度要求不同的供應商,慢慢提升供應商的工藝能力,並不是一步到位把代工廠逼死。」上述人士透露。

之所以 投入如此巨大,是因為蘋果秉持「長期合作」的理念。「美國人做買賣,一旦做熟了他輕易不換。前期建立信任不容易,但一旦建立起來以後,基本上不會換,是一 個長久的太平生意。」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IT從業人員告訴《環球企業家》,「蘋果近三五年內沒有放棄過一家供應商。」不過,每個季度,蘋果都會對所有供應商進行打分、排名。 事實證明,排名靠後的,未來獲得的訂單配額越來越少。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於代工廠來說,蘋果是一個不錯的商業夥伴。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蘋果的優勢亦會轉化為強勢,代工廠需要支付的代價是—江河日下的利潤以及議價權利的喪失。

代 工廠薄利已是整個IT代工行業公認事實。一位代工廠的員工告訴本刊,常常為了是否接單而糾結不已:接下,可能利潤難保;不接,會被其他競爭對手搶單。一旦 沒有訂單,設備就不能開動,員工就要被遣送。這樣一來,等接到訂單時會面臨設備老化、重新招聘培訓員工的局面。而品牌商也正是掐准了代工廠的這個弱點,討 價還擊:「因為你知道,它不賺錢也干,殺他一票。」

在談判階段,蘋果會比其他品牌更顯示其強勢一面。誘惑條件是:儘管為蘋果代工利潤較低,但由於蘋果一款產品銷售週期較長,因此一旦開動生產線,能產生利潤的時間也被拉長了。同時,替蘋果做過的代工廠由於設備流程等都屬於行業中的頂尖,也較為容易接到其他品牌的代工單。

目 前,蘋果的代工商隊伍已經基本穩定。從2006年,蘋果的產品方興未艾之時,訂單量就開始驟然增大,中國的很多代工廠就是在彼時加入蘋果的代工大軍。「如 果在產能上有瓶頸,蘋果情願等,也不願意將訂單外發給其他的代工廠。」一來,這是從管理穩定的角度出發,二來,這亦是蘋果謹慎、保守的公司文化的體現。

不可洩密

精益求精的產品品質以及高度保密的公司文化,已成為蘋果公司除喬布斯以外的另一標籤。《華爾街日報》曾透露說,蘋果公司用巨額懲罰措施來要求供應商簽署保密合同。

代工廠所有人員都會被要求籤訂「保密協議」,從產品圖紙到人員管控流程,都不能有絲毫洩露。特別是產品外觀—這是喬布斯和蘋果視為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

兩年前,富士康觀瀾科技園在交貨過程中丟失了一部iPhone4樣機,公司上下頓時緊張起來。負責交接樣機的孫丹勇被懷疑偷竊樣機,安保處多次對他進行詢問並且搜查住處,最終孫因壓力過大從12樓的宿舍上一躍而下,時年25歲。

據 以往媒體的披露,富士康內部等級制度森嚴,新干班成員在下生產線實習時,會像作業員一樣地被主管「檢閱」,安管人員下班時的安檢舉動,讓這些剛畢業的大學 生難以接受。只要報警器有響聲就不能通過。一次,一個女孩子走了兩次都響,最後查明原因是胸衣帶上有金屬紐扣。另外,富士康員工配有門卡—每張門卡只能打 開自己所屬項目的門禁。

產品的外觀被蘋果視為「Top Secret」確實也在情理之中。但蘋果代工廠產生的環境污染也被蘋果以「這些污染也會涵蓋商業秘密」為由,不進行供應商名單披露,並拒絕NGO的監督。

每一部手機的成品都是綠色無污染的,但整個生產過程中,手機某些部件卻可能對環境產生巨大的污染。比如帶鋁殼的手機中使用到的鋁粉,可能會引發爆炸並產生粉塵污染。

美國當地時間2011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11月1日,馬軍在蘋果總部與數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蘋果高管進行了5個小時談判,這距離馬軍第一次向蘋果總部發送污染提示信時隔一年半。

2011 年1月,馬軍發佈「蘋果的另一面」的污染報告,報告中列舉了11件代工廠工人受到有毒材料侵害而導致重病的案例。其中有一些被鑑定為「職業傷殘十級」的工 人最終拿到了8、9萬元的賠償。「這些病人的住院費都出自社保,大量的錢最後是我們納稅人出的。」馬軍說。對於1月份的報告,蘋果八個月都未做出回應。

因 此,去年10月31日的會談可以稱為一個「突破」,此時距喬布斯離開人世近一個月。在會談中,蘋果公司高管認為這份報告對他們來說是一個wake up(警醒),在此之前,他們對勞工問題有所認識,也做出相應努力。但蘋果對於環境問題缺乏瞭解,相應的經驗與能力也不 足。

至此,蘋果做出了一些改進的措施,包括聘用了一個獨立的機構對15家代工廠進行審核,在審核中如發現問題便會給予代工廠時間表責令其解決。同時,蘋果已經準備付酬超過1億元人民幣解決相關問題。

不過,一個原則性問題上,馬軍無法與蘋果達成一致,「我們雙方有一個很大的爭論,那就是污染這些是不是商業秘密,蘋果只願意做一個統計學上的介紹。但不願意對公眾去說明他們怎麼整改;不願意讓他們的代工廠置於社會監督之下。他們希望就是環保組織尊重他們的保密。」

誠然,IT代工廠的污染現象並非只有蘋果一家,而員工身體受到的傷害,以及土地受到的污染,和重金屬對水的污染,這些都是不可逆的。但包括諾基亞、飛利浦等公司都公開地積極推動污染問題的改進。

「如果蘋果只重視產品價格,每次把定價壓得非常狠,就會誘導這些供應商去降低環境標準。」馬軍回國後,蘋果對此事件無更進一步的溝通。

可 以預見的是,如果蘋果的駐廠工程師對於產品的監控只到質量問題就止步了,同時,蘋果還堅守保密文化不開放代工廠的相關信息,那麼所有改進措施都將成為隔靴 搔癢;蘋果籌備的1億元人民幣對於代工廠實質性的解決問題來說,也猶如落入大海的一滴水—連一絲漣漪都看不見。(本刊記者周燁彬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91

木偶們的反擊:投資者列舉高盛“四宗罪”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2133

除了傲人的業績,名滿天下的高盛還因為“木偶門”被大家所熟知。曾在高盛工作12年的前員工在離職信中痛斥高盛道德敗壞,將客戶當成“提線木偶”,玩弄於鼓掌之間。但如今,“木偶們”開始反擊了。 喬治敦大學金融學教授James J.Angel是汽車旅館公司Grace的股東,高盛收購該公司後采取了一系列舉措,讓他覺得像木偶一樣被操縱。他聯合了其他投資者向高盛挑戰,列舉了高盛的四宗罪: 1、向股東隱瞞財務信息。2007年,高盛旗下一家名為Whitehall的私募基金22億美元收購了經營汽車旅館的公司Residence Inn。被收購後,該公司的名字改為W2007 Grace Acquisition,並由高盛員工直接管理。高盛旗下的高盛抵押貸款公司為該筆交易提供了貸款。 收購之後,高盛將Grace從紐交所退市,並停止支付股息,將它變為了“黑箱”。因為根據SEC規定,股東數少於300人的公司無需向其公開財務信息。高盛同時采取了其他措施將Grace“藏起來”。比如股東如果需要看公司財務狀況,被要求支付每頁10美分的費用,並且要簽署保密協議。 因為這些麻煩,投資者們於是迫切地想將股票出手。高盛收購時並沒有購買優先股,當時優先股的價格為25美元,但之後一路暴跌至只剩5美分。房地產蕭條和停止分紅是價格下跌的主要原因,但不透明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2、先打壓價格,再暗中購回優先股。2012至2013年,一家名為PFD控股的神秘公司開始大量收購Grace的優先股。2012年時,PFD以3至5美元的價格買入,不久後,優先股價格迅速翻了一番,現在已經漲到12美元。最新數據顯示,PFD已經擁有58%的優先股。 那麽,PFD公司是何方神聖呢?很少有外人了解。Grace在介紹中稱PFD為姊妹公司。換句話說,PFD背後依然是高盛。紐約時報記者就此詢問了前高盛管理層。該人士稱並未聽說過這家公司,不過他開玩笑說PFD大概是Pretty Fishy and Dodgy的簡寫。額,事實上他用的是另外一個“F”開頭的詞,不過你懂的。 3、Grace公司的治理結構也很成問題,而且它沒有設獨立董事。Grace曾宣布要召開董事會會議進行投票,但隨後又稱參加會議的法定投票人數不夠。去年8月,Grace稱要延遲另外一場特殊的董事會投票的會議,原因是神秘的PFD向Grace“發出收購要約,將於2013年底前購買尚未收購完的剩余股份”。但事實上,2013年並沒有所謂的收購要約。 4、自導自演,關聯交易。2009年時,高盛抵押貸款公司消除了Whitehall公司5.45億美元的債務,換取Grace旅館80%股票的期權。當時Grace正陷入困境,這筆交易可能拯救了公司。 到了2012年,高盛抵押貸款公司又作價1.75億美元將這些期權賣回給Whitehall。這些交易純粹是高盛自導自演,公平嗎?這其中似乎沒有任何獨立的第三方參與。兩樁交易的最終結果是,Grace被倒了兩手之後又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回到了Whitehall。這讓一些優先股股東擔心,他們的利益是否被置於Whitehall之後了呢? (文章內容整理自紐約時報相關文章,作者JESSE EISING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57

明星都是經紀人的提線木偶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7/164688.shtml

明星都是經紀人的提線木偶嗎?
南州知道 南州知道

明星都是經紀人的提線木偶嗎?

雖然經紀人在藝人發展中的角色很重要,但並沒有粉絲們想的那麽重要。

來源 | 南周知道(ID:nz_zhidao)

文丨範夢宇

在粉絲的眼里,自己的偶像都是不諳世事的傻白甜,聽話的乖寶寶,經紀人說什麽就去做什麽。經紀人都是利欲熏心、只為自己謀利的自私鬼。為了不讓自己偶像利益受損,粉絲們動不動就集中火力對經紀人一頓猛攻。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明星都是經紀人的提線木偶嗎?

31

宋茜(東方ic/圖)

地球上的萬事萬物都在進化,粉絲也是如此。如今粉絲絕對不僅僅是跪舔偶像就可以了,還附帶各種屬性。飯圈之中,“親媽粉”“姐姐粉”“事業粉”等各種屬性的粉絲比比皆是。而“事業粉”,總是以在飯圈中頻頻發聲而博得高出鏡率。總是擔心自家“傻白甜”的愛豆會被老謀深算的經紀人們往“歪路”上帶。為了維護偶像的事業前程,手撕經紀人也變成“家常便飯”。前陣子,宋茜粉絲抵制“毒餅”的劇本,喊話經紀人,連宋茜都看不下去要親自下場安撫。

操碎了心的還有其他流量小生和小花的粉絲們,李易峰粉絲就曾喊話歡瑞開除經紀人,陳偉霆粉絲也曾為了拒絕代言微商品牌和經紀人激烈交戰。即便這些粉絲真的高瞻遠矚、參透了娛樂圈的遊戲規則,但是這一切真的都是經紀人該背的黑鍋嗎?

經紀人的“前世今生”

在粉絲的眼里,自己的偶像都是不諳世事的傻白甜,聽話的乖寶寶,經紀人說什麽就去做什麽。經紀人都是利欲熏心、只為自己謀利的自私鬼。為了不讓自己偶像利益受損,粉絲們動不動就集中火力對經紀人一頓猛攻。代言不好?手撕經紀人啊!劇本不好?去罵經紀人啊!捆綁炒作?讓經紀人辭職啊!

42

前有陳偉霆粉絲手撕霍汶希、拒絕代言可疑品牌,後有宋茜粉絲嚴辭拒絕賈士凱(宋茜經紀人)接下的三觀不正IP劇。我們逐漸發現,經紀人的角色日益從幕後走向前臺,經紀人的名字也開始上熱搜了。但是我們需要明白,雖然經紀人在藝人發展中的角色很重要,但並沒有粉絲們想的那麽重要。

41

把時針撥回上世紀80年代,當時在國內演藝圈,一種名叫“走穴”的現象悄然興起。知名的演藝圈人士到各地參加演出並得到相應的報酬。為藝人與活動主辦方之間牽線搭橋的人就被叫做“穴頭”。他們的工作就是組織藝人參加各種盈利性活動,並從報酬中抽取提成。可以說,穴頭是中國第一批藝人經紀人,內地的藝人經紀也是自此起步。

1990年代可以說是國內藝人經紀人1.0時代。那時候的經紀人不僅需要負責安排藝人的通告活動,甚至衣食住行、造型設計等各方面事務也都要一並負責。這種與藝人緊密捆綁的“保姆式”工作模式雖然使得經紀人大權獨攬,但由於這一時期多數經紀人還是受雇於經紀公司,在利益問題上也是以公司為重而不是以藝人為先。而隨著藝人的名氣越來越大,雙方的矛盾也會日益凸顯。

然而即便矛盾尖銳,當時的藝人們對於解約也還是有所顧慮。雙方妥協的產物便是明星工作室。早期的明星工作室通常是依托經紀公司,也逐漸發展處以藝人為核心獨立工作室,比如範冰冰工作室就是其中典型。由此,經紀人邁入了2.0時代。這一時期的經紀人不再獨享話語權,而是要與其他職位的工作人員一起成為藝人星途中的推手,但對藝人整體發展仍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1.0和2.0時代的經紀人行為具有濃郁的個人色彩,更別提許多藝人“任人唯親”,經紀人的水平參差不齊。而市場發展日趨成熟,對專業化經紀人的要求不斷提高,則成為了開啟3.0時代的鑰匙。隨著好萊塢大型藝人經紀公司CAA(Creative Artists Agency)和WMA(William Morris Agency)在國內設立分支機構,由專業經紀團隊集中服務於一個藝人的模式也得到了普及。比如鹿晗回國後簽約的壹心娛樂,采取的就是專業化、分工合作式的CAA模式,由團隊全方位打造、運營藝人。經紀人不再當保姆,而是開始成為承包明星IP生產、運營、維護工作的“幕後推手”的代言人。

如果把藝人比作文娛產業的商品,那麽經紀人的工作就是“推銷”這件商品。藝人能走到怎樣的高度,與其身後經紀人有著密切關系。

壞事都是經紀人做的嗎?

當娛樂進入造星時代,“網紅”的橫空出世讓傳統藝人流失大量粉絲。娛樂叢林的慘烈競爭讓經紀人們為了自家藝人能夠出鏡曝光傷透腦筋。

而另一方面,互聯網互動帶來的各種粉絲站、粉絲俱樂部、粉絲群雖然可以讓藝人更快更好地得到受眾反饋,卻使經紀人們要躲避粉絲的時不時扔過來的“人參”(人身攻擊)。一旦有負面新聞和不合心意的資源,粉絲們就會一言不合教經紀人“做人”。

“霸權在握”的經紀人,真的能夠把藝人當作提線木偶來操縱嗎?

一方面,經紀人對於藝人的星途發展起到的是規劃和推動作用,而無法全程主導。藝人和經紀人同是與經濟公司存在雇傭關系的員工,即便是自行組建的工作室,也是工作上的“同事”,合作的目的也在於最大化雙方的利益。由公司控制的經紀人,在藝人的發展規劃之中還要最大程度為公司的利益服務。因此,與其說很多藝人受經紀人控制和擺布,倒不如說很多藝人被經紀公司剝削的情況更為常見。由於經紀公司“壓榨”藝人、爆發解約糾紛的事例屢見不鮮。以韓國幾大經紀公司為例,公司與藝人在專輯銷量分成上的比例,SM為公司占95%,藝人占5%,FNC為公司占70%,藝人占30%,YG和JYP則是五五分成,經紀公司仍然是占據主導地位。

另一方面,雖說藝人是被經紀人著力推銷的“商品”,但是這樣的推銷卻有太多的變數。主要原因就在於藝人是“活”的,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偏好,也有自己對於日後發展的規劃和安排。而且,藝人也大多數都是成年人,哪里還像不諳世事的孩童一樣?一些處於事業上升期的藝人被爆出惡性新聞,難道不該去反思自己偶像到底存在什麽問題,一味責怪經紀人危機公關力度不夠、反應太慢,這樣真的好嗎?

優秀的經紀人能夠將藝人從無名小卒做成超級巨星。但是一切光鮮的行業背後都是嗜血的本質,沒有人能真正不聲不響地攀上頂峰。這既要求經紀人本身八面玲瓏,長袖善舞,積極為藝人開拓和打理資源和業務,另一方面也與雙方的合作狀態不無關系。藝人和經紀人的關系,早已不是普通人所想象的經紀人一個人就能決定生死了。二者更像是夫妻,是一種雙向選擇。畢竟藝人需要經紀人打理工作出主意,經紀人需要藝人帶來更多空間、資源、挑戰、人脈,二者相輔相成。任何一方出現問題時,雙方關系也會難以維系。

而在粉絲經濟日益被重視的當下,粉絲與經紀人的關系也是藝人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一方面經紀人需要穩定粉絲情緒、為藝人保持人氣,另一方面粉絲也需要經紀人為自家偶像打理和開拓資源和業務,雙方彼此依存的關系日益緊密,沒有哪一方是絕對被動的。粉絲們在指責經紀人“操縱”藝人時,又何嘗不是企圖用自己的言論影響藝人的決定呢?

經紀人 明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839

木偶哥讚巧瑩慳家

1 : GS(14)@2015-06-08 08:44:49

■林師傑與女友歐陽巧瑩在麥當勞買外賣。


【爆相爆片】「木偶哥」林師傑自從公開與2013年落選港姐歐陽巧瑩拍拖之後,越戀越高調。女友早前遠赴沙巴拍旅遊特輯,遇上當地發生黎克特制5.9級地震,雖然未有受傷,但身為男友的師傑當然好擔心,前晚專誠到機場接女友機。昨日讀者劉先生更透過本報「爆相爆片」提供一張師傑與歐陽巧瑩到坑口一間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買外賣的相片,稱師傑好幸福,難得找到個肯捱「M記」的女仔。師傑昨日在電話笑說:「都OK唔錯㗎,佢係好慳家,對媽咪都好好。」他表示女友在沙巴時真的好擔心,他說:「好彩離開咗先,但有港人準備上神山,希望大家都平安。」採訪:嵐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607/191749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721

遭萬達收購AMC被嘲「中國紅色木偶」

1 : GS(14)@2016-10-18 08:13:34

【本報訊】中國首富王健林旗下的大連萬達集團近年大肆拓展海外影業版圖,惟未受美國民眾歡迎。有反對人士趁王健林往洛杉磯出席活動時,於日落大道下大型廣告,質疑被萬達收購的北美第二大院線AMC將成為「中國紅色木偶(China's Red Puppet)」。《彭博》報道指,近日洛杉磯日落大道上出現一個寫有「中國紅色木偶(China's Red Puppet)」字樣的大型廣告。廣告由一名說客Rick Berman創作,以反對「共產主義收購美國電影」,目前反對運動已吸引一些美國國會議員注意。
Berman指,投資者或歡迎萬達及其他中國公司入侵,但他擔心最後美國影業將被控制影響公眾輿論,根據「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統治者」喜好裁剪電影,「最後永不會在電影中看到一個中國奸角」。萬達繼2012年以26億美元收購AMC後,最近《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透露,萬達正研究收購電影制作公司Dick Clark Productions控制股權,估值達到10億美元。Dick Clark Productions主力制作現場直播節目,包括金球獎、全美音樂獎以及美國小姐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8/198044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506

徐榮變暖男「馬子妮」「木偶哥」真名你知唔知?

1 : GS(14)@2017-04-28 00:54:35

大台時裝處境喜劇《愛.回家》係繼《真情》後第二長青電視劇,總共有995集,真係唔講得笑。《愛.回家》除咗創造出「做完愛回家做咩?」嘅金句之外,仲有不少藝人係因為呢套劇而多人記得。第一個要數嘅就緊係徐榮啦!佢喺《愛.回家》入面飾演馬強,同林漪娸演夫妻檔,而且角色個性格正氣,有承擔,簡直係「暖男」呀!其實徐榮都可以做叫處境喜劇界男神,由《同事三分親》、《畢打自己人》、《天天天晴》、《誰家灶頭無煙火》等等再去到《愛.回家》每一套都有佢嘅身影,而且印象都好突出。第二個要講嘅係「馬子妮」,其實人哋原名係蔣家旻,其實早喺《天與地》佢飾演年少版佘詩曼,大家都唔會對佢陌生。不過,唯獨「馬子妮」呢個角色最多人記得。不過,喺13年蔣家旻接咗葉念琛執導嘅電影《第一次不是你》,仲獲提名金像獎最佳新人獎;但係戲中有大量床戲而且尺度太激,搞到大台嬲豬,將佢放逐咗幾個月,好彩最後都可以返馬家「一家團聚」咋。第三個要數由林師傑飾演嘅「木偶哥」,睇過《愛.回家》邊個唔識木偶哥呀?林師傑戲裏戲外都係音樂人,先後為劇集創作多首歌曲:《騙徒》,《小木偶的話》,《逃出地球》,《小天使的話》,《不再說謊》,《木偶歌》。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同湯洛雯飾演嘅李思思一齊。第四個就係湯洛雯喇,劇中飾演李思思,其實佢不嬲有個朵叫「靚湯」,12年港姐出身嘅佢又喺《學是學非》入面做「是非精」,而且仲喺網民心中嘅女神,真係不得了。



難得生性暴龍哥創科眾籌夢,遭隱世肥報販秒殺! https://goo.gl/hnEB7D「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427/200029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566

【有啖笑】鬼馬人體木偶團襲港 眼耳口鼻失驚無神嚇鬼你

1 : GS(14)@2017-10-30 00:53:44

團員Lachlan Plain(左)、Daniele Poidomani。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當你身處木偶中,你會忘記辛苦,當下你只享受與觀眾的互動。」於剛才約20分鐘的表演中,扮演「鼻」的Daniele Poidomani道。來自澳洲的大型木偶團體Snuff Puppets,於1992年創團,表演者會身處大型木偶中,與觀眾互動,如動態的裝置藝術。今次他們一連幾日,來到太古坊演出。



木偶團製作人Katrina Chandra不介意讓我試穿木偶服,我對眼情有獨鍾,十幾公斤?應該無難度吧,事前我是這樣想的。誰知……不要說行行企企,單是試穿已經……很攞命。身體要屈成弧形,正宗「無腰骨」,所以不到一分鐘,我大叫投降,精靈眼都變死魚眼。Katrina指,與成年相比,小時候我們看甚麼都「大」,「希望觀眾能透過這些大眼耳口鼻,尋回童真。」猶如以小朋友的視野看世界。眼耳口鼻的角色,大家會輪流扮演,對Daniele來說,越大越過癮。「你的木偶越大,相對更易吸引觀眾之餘,表演者的樂趣亦越多。」今次活動由西九文化區合辦,除以上表演,期間亦涵蓋其他戲劇、音樂及展覽等活動。



記者單是試穿已經很攞命,身體要屈成弧形,正宗無腰骨。

Snuff Puppets於1992年創團,表演者會身處大型木偶中,與觀眾互動。

「自由看@太古坊」日期:即日至10月29日時間﹕下午及傍晚時段(每日兩場)地點:太古坊辦公樓大堂 費用全免記者:湯珮然攝影:劉永發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028/201968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