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馬通訊社消息:9月12日晚上,上海海知公司正式發佈了V部落的新版本V部落2.0。V部落是一款高效的團隊分享和協作工具,怎麼才能讓用戶在協作中借助V部落提升執行力並降低溝通成本,V部落創始人謝殿俠的一番良苦用心全部體現在產品設計上了。
1從用戶痛點需求到產品定位
在剛開始推出V部落的時候,謝殿俠的團隊把它定位在知識分享和管理。然後,在運營過程中,他們發現在團隊協作中光有知識管理還不夠。他們開始轉型,把V部落定位在團隊分享和協作,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謝殿俠提出「以團隊為中心」的理念。V部落的用戶對象是團隊,團隊協作的痛點在於執行力不夠和溝通成本高,海知從三個方面發現了用戶痛點需求:
–自身經驗,謝殿俠自己的創業團隊在團隊管理協作方面經常遇到一些問題,不能按時完成目標、執行力差、團隊溝通不暢等。所以在設計V部落的過程中,他們會針對這些問題找到相應解決方案,然後集成在一起。
–反饋,根據海知早期運營微筆記收到的用戶反饋也會收集到一些用戶需求和問題,他們會與一些用戶一起研討協作中的問題。
–管理理念,謝殿俠對《失控》中對管理的闡述感觸頗多,團隊協作涉及到對知識的分享和管理,所以這些管理理念對產品設計很有幫助。
根據產品定位和用戶需求,他們在設計V部落時,把產品重心放在如何幫助用戶在團隊協作中根據按時完成任務和團隊信息溝通上,來打造一款團隊分享和協作工具。比如全程任務跟蹤,從任務目標、時間節點和責任人三個方面落實團隊執行力;團隊資料文檔默認可以多人協同編輯,通過版本和草稿機制解決衝突;團隊內部動態以微博或社交網絡的形式進行交流溝通,即時推送到Web以及手機端,有效降低內部溝通成本。
2從產品細節到用戶體驗
V部落2.0在很多方面做了優化。搜索技術優化,搜索框的自動完成功能包含更多板塊提示。操作流程扁平化,發佈文章的操作減少,保證了消息透明化;發佈後的文章支持多人同時編輯,想撤銷操作回歸歷史版本即可。安全方面,V部落使用https 256位傳輸加密和md5 密碼加密,比Email系統更安全。
這些細節能夠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V部落借鑑了微博的信息流,但沒有沒有140限制可以發一整篇文章評論最多可支持 2000 個字」。在文章處理上,用戶可以對文本做插入圖片、表格等高級的文檔編輯,讓複雜事務、說明的呈現更直觀。而文章可以根據需要 @ 相關同事、即時歸檔到不同的小組或公共知識庫上。消息中心會將與你有關的新消息用卡片式的方式呈現在一個版面內,用戶可直接將消息直接設為待辦。不同小組有權限設定,即使你沒有加入小組,你也 可以自由瀏覽公開小組裡的內容,這有助於公司信息的上通下達。
另外,V部落打通了pc端與移動端,在手機上實現移動辦公。
3工具也有盈利模式
V部落是一款團隊分享和協作工具。工具是用戶用的時候才會想起,找到盈利模式是一個挑戰。謝殿俠表示V部落已經找到了盈利模式:V部落通過免費使用來積累用戶,如果工具確確實實解決了用戶的問題,付費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階段。然後工具服務化,V部落對付費用戶提供企業服務和一些特權,包括服務器部署、人工客服、獨立域名等等。
目前V部落已經積累了5000左右的團隊用戶,新版本的推出會為用戶帶來更優的體驗。
| ||||||
我們的社會以智商(IQ)做為智性能力的最佳衡量指標已達近一世紀,大家普遍認為,智商越高者,不論做什麼,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其實,高智商未必意味你能做到你想做的,獲得你想要的。另一方面,那些智商測驗得中低分的人,如何成為商業大亨、暢銷書作家、或創新的發明人?我們想告訴你,智商並不是智性能力的最佳衡量指標或人生成功與否的最佳預測指標,尤其在二十一世紀。 感謝Google及其他類似的搜尋引擎問世,我們在尋找、濾除、及吸收資訊方面出現了徹底的變革,如今,我們生活在Google時代,Google對人們的學習與認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它顯著減少了我們必須查詢、探究、排除的資訊與事實數量。 如今,只需要幾個按鍵與點選,我們就能取得我們需要的任何資訊。不過,現在的智性能力要素是要能夠彙總那些事實,判別資訊的優先順序,並對資訊做出建設性的使用,工作記憶是最能幫助我們做到這些的最重要技巧。智商是你知道什麼(你的知識),工作記憶是你能夠運用你知道的東西來做什麼。 成功者最愛三種習慣慢跑健腦,半小時就有效 當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唱著:「寶貝,我們生來就該跑」時,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克里斯多福.麥道格(Christopher McDougall)的著作《天生就會跑》(Born to Run)提倡一個概念:人類的身體構造天生適合跑步,尤其是長跑。 雖然,現今大多數的人不需要再為食物而跑,但跑步對我們的腦有益。研究顯示,跑步使我們較不會沮喪憂鬱,有助於產生新的腦細胞,分泌腦內啡(endorphin),幫助我們應付壓力狀況。 根據伊利諾大學的研究,跑步也有助於改善工作記憶。跑步對腦力很有助益,尤其是在剛跑時,工作記憶能力大增,但就算跑完半小時後,工作記憶的表現仍然優於運動前。 跑步對工作記憶如此有益,原因之一在於跑步使前額葉皮質活絡起來。 若跑步需要的控制注意得仰賴工作記憶,那麼,以更高度的控制注意來跑步,是否對工作記憶更有益?為解答此疑問,我們自己脫掉鞋子,「腳踏實地」的測試赤腳跑步的效果。哈佛大學的李伯曼教授是這個研究領域的先驅,他的研究指出,從運動力學來看,赤腳跑步比穿鞋跑步好。 你必須注意視覺刺激(你能看到的東西),以及穿鞋跑者視為理所當然的觸覺刺激(你的腳能感覺到的東西)。 我們檢視這些資料,得出有趣發現:跑步時,穿不穿鞋,對工作記憶能力有影響,赤腳跑步者的工作記憶能力優於穿鞋跑步者。 開會塗鴉,更快理解新資訊 你可曾在課堂上或會議中塗鴉而被抓?嗯,其實,你這麼做可能在幫助你更瞭解資訊。當你在試圖理解新資訊(例如成長率的預測)時,你需要運用你的工作記憶,問題是,在冗長的課堂上或會議中,你的工作記憶可能耗弱,尤其是當授課或會議內容乏味時(就算那些資訊很重要),最終,你會失去注意力,資訊從你的左耳進,飄過你的腦袋,右耳出。但新研究顯示,塗鴉使你徵召你的工作記憶,因此能幫助你記住資訊。 這種「塗鴉效果」可能是因為塗鴉使你的工作記憶不會飄走,塗鴉把你的工作記憶保持在起碼的清醒狀態,於是,你仍然在注意談話內容,而不是做白日夢去了。塗鴉的另一個好處是,它其實並不會爭用你的工作記憶資源,塗鴉不需要運用多少專注力,因此,在塗鴉的同時,你仍然能夠聚焦於手邊工作。 臉書查看狀態,腦袋更靈光 如今,臉書已變成無所不在,就算你沒有臉書帳戶(例如羅斯),你也認識有臉書帳戶的人。一項研究指出,臉書成癮症可能比菸癮更難戒。 這當然有可能,不過,有節制的使用臉書,可能對你的工作記憶有益。 青少年加入臉書會員的時間越久者的工作記憶技巧較佳。我們也在二○一二年發表另一項研究發現,我們詢問近三百名成人,他們在臉書上從事各項活動的頻率,像是更新他們本身的狀態、查看朋友的狀態更新、線上聊天等。我們發現,其中一項臉書活動特別有助於提高工作記憶能力測驗得分:查看朋友的狀態更新。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當你查看朋友的狀態更新時,你使用你的工作記憶去刪除儲存在海馬迴區的此人先前狀態資訊,以新資訊取而代之。(本文摘自第一、第六、第十一章) |
席捲全球產業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目前由德國領先,美國和日本緊追在後。日本除了大企業之外,中小企業也極力從工業四.。中找出新商機,把可能帶來的衝擊化為勸力。 全球的各種物品透過網路相互串聯,就叫物聯網或虛實融合系統(Internt ofThings,IoT)。再把它應用到製程上,就是工業四.0,先驅是德國的西門子,美國也以奇異電氣為首在後積極追趕,日本則正力圖進入目前由德美兩強主導的這個世界。 從材料的調度、生產到服務的提供,企業與企業間供應鏈的活動,都透過網路連結。工廠內由於機械設備間彼此連結,就不再需要人力介入。資訊的交換量與分析力都大幅提升,也將從中衍生出新服務。 針對這樣的工業四.0,日本經濟產業省關注兩件事,一是「大量客製化」,也就是藉此由單一產品的大量生產栘往客製品;二是工廠可望開始自行建立更有效率的生產線,縮短前導時間。 建立不仰賴人力的生產體制 日本的富士通同時加入了德國的四.0推動組織,以及美國的四.0推動組織工業網路聯明IIC。 該公司產業暨流通營業事業群的熊谷博之說,「德國是透過討論實現標準化,美國則是不斷累積實證實驗,目前慼覺IIC的行動較快。」王於日本,經產省官員說「現在才有一點火燒屁股的感覺。」 九月十日,Panasonic與富士通等多家資訊企業參與了「產業價值鏈倡議」Industrial ValueChain Initiative)這個聯盟的活動。前身是日本機械學會研究會的它,成立於一五年六月,主要宗旨是深入探討物聯網時代的製造,主導者是法政大學教授西 岡靖之。 西岡靖之說,IVI無意追求日本主導下的製造標準化,或是共通機制的建立,「而是希望建立較寬鬆的標準。一旦追求嚴密的標準化,就會牽涉到強制力,那會讓一些企業比較難加入。企業的核心技術還是可以保留不對外公開,我們只希望提供能夠活用的機制供選擇。」 五月在政府主導下,日本也成立了一個「機器人革命倡議協議會」。西岡說,「它是由政府所主導,由上而下地向企業經營者揭露發展的方向性:IVI則是根據企業在生產第一線的實際課題,不斷拿具體的例子討論。二者切入角度不同,但希望能順利合作。」 但在這段期間,四.0的浪潮還是會從海外無情來襲。 「國內已經有零組件製造商接到德國汽車商通知,『照這樣下去,兩年後沒辦法再向你們進貨』。」NEC第一製造業解決方案事業部的銷售促進部長關行秀說。 由於車商等製造業的供應鏈全球化,安全與品質標準已經不像過去那 容易控管,有效的解決之道,就是在零組件的調度上或製造工程中活用資訊科技,建立不仰賴人力的生產體制,還要建立生產後能夠追蹤產品的管理機制。 中小企業拚「聯手接單」 除了大企業的聯盟外,日本也有市鎮上的小工廠,果敢地挑戰工業四.0。善於板金加工的今野製作所、AIS、西川精機製作所這三家東京舊社區的中小企業,自 一四年九月起,共同導入了西岡教授開發的生產管理系統「Contexer」,透過它彼此相連,希望實現中小企業版的工業四.0。 「我們對今後東京的中小企業能扮演什 角色感到很有危機感。低成本的量產我們比不過海外,但光靠承包生產大企業設計的東西,已無法存活,我們必須變換為更新的業態土今野製作所社長今野浩好說。 三家業者目前都用Contexer做生產管理,再因應各自第一線的要求修正系統。三家公司雖然都擅長板金加工,但今野的強項是溶接,AIS是彎曲加工,西 川則是機械加工,各有所長,未來會力求「聯手接單」。一五年度開始,這些小廠把應用資訊科技的目的,從「追求效率化」這樣的守勢,轉為發揮技術力的攻勢。 西岡說,「日本中小企業比大企業還有機動力,也有很多只有它們才做得到的事。這樣的變化反而是機會土未來,說不定是由市鎮上的小工廠引領日本的工業四.0。 |
2015-11-02 TWM |
||
高鐵邁入「公有民營」新紀元,劉維琪成為史上第一位不必為財務煩心的高鐵董事長,但是,「公有」之後的高鐵如何避免「台鐵化」,卻也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在這方面,劉維琪已有不少準備動作了。 台灣高鐵日前宣布十月起調整員工薪資,平均調幅三%,結束長達四年的薪水凍漲,三千五百多位員工因此受惠。「漲幅不高,但這是代表一種新的思惟。」高鐵執 行長鄭光遠這麼說;董事長劉維琪進一步解釋,這次調薪主要鎖定基層員工,「因為第一線人員才是展現高鐵服務效率的關鍵。」今年九月十五日,高鐵臨時股東會 終於通過爭議多時的財改案,高鐵就此成為「公有民營」的企業。劉維琪成了高鐵史上第一位不必為財務問題傷腦筋的董事長,但是外界對於他卻也有了新的質疑: 「公有」之後的高鐵,服務品質還能維持下去嗎?高鐵的效率會不會從此走向「台鐵化」? 對於這樣的質疑,劉維琪的心裡十分清楚,「所以我也不斷提醒董事會的成員,要有更多的民營企業思惟。」至於劉維琪本身,在這段時間早已透過不少「小動作」,親身演繹了所謂「民營本色」。 旅客通關更順手! 新票匣,正反都可插入「接到董事長的來電時,我嚇了一跳!」不久前,劉維琪撥了一通電話到日本,受話方是鄒宜樺,旅居日本十多年的台灣人;這位年齡不到三十歲的台灣女孩,竟然成了高鐵董事長主動請益的對象。原來,鄒宜樺曾在日本JR鐵路公司工作,擔任九州博多車站的國際旅客服務員。在一個偶然場合中,劉維琪從友人口中得知她的經歷,當場向友人要了電話號碼。 電話中,她向劉維琪提出自己的觀察,例如日本車站進入月台的入口處,會刻意設置商務車廂的位置,讓乘客更容易被高價位車廂吸引,另外,新幹線所有的座位都有充電插座,「對這些設計,董事長都很積極地一一追問。」鄒宜樺說。 「聽見各種聲音是很重要的!」劉維琪表示,他會指定同仁負責整理網路上各種對高鐵的意見,固定檢討;鄭光遠也說,劉維琪擔任董事長以來,非常留心傾聽各方的意見,包括臉書上網友的留言,每天一早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各部門討論,然後盡速回應、調整既有作法。 事實上,高鐵車站內即將登場的一項變革,就是來自網路留言。 十二月一日,高鐵新建三站苗栗、彰化、雲林正式啟用;此外,從這天起,當你拿著高鐵車票插入票匣,不必再多花心思考慮「正面或反面」、「前端或後端」,無論正反前後,隨意插入就能順利通關。 相對於新增站點與調降票價的重大變革,讓旅客「通關更順手」顯得只是「平添幾分小確幸」,但這個小確幸,卻需要斥資七千萬元更換系統。「就是看到一位網友留言,抱怨高鐵車票的設計『跟不上時代、太落伍』,才決定不惜下重本設置票匣新系統。」劉維琪說。 工時不等於績效! 調整KPI,提升士氣不過,要讓高鐵從上到下都有效率腦袋,還是得從制度做起,「所以,我們正在設計一套更具競爭力的員工激勵制度。」劉維琪強調,想要維 持服務品質,吸引優秀的員工留下,必須從內部的員工士氣和素質提升做起,攸關員工考評的KPI(關鍵績效指標)也會改變。 劉維琪舉例,過去曾有一個KPI,是員工在列車上的服務時間越長、績效就越好,「但如果工時過長,必然會影響到員工的情緒、服務的品質。」他表示,想要營 造員工有「把品質做好是一種榮譽」的心態,以時間論績效的指標就沒有意義,「我會把它取消。」種種規畫中的調整,是為了維持「民營企業」的品質與效率,但 劉維琪不忘提醒,畢竟高鐵也是「公有」,此後,必須負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如何兼顧社會責任與股東利潤,對他來說,也是新的課題。 對此他提出名為「GO-T」的四T計畫。第一個T是Train,要維持列車的基本使命,準點、安全。第二個T是Travel,提供「door-to- door」整合產品,例如十月初在台南推出「U-Car」服務,只要買高鐵來回票加價二九九元,就可租借賓士車四小時,比搭計程車便宜,讓商務客更方便。 第三個T是Taiwan,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盡可能開放空間,讓更多社會企業、文創企業和藝文團體有進駐交流的場域。」「最後一個T是Touch,也就 是感動。」透過各種配套行程,鼓勵民眾返鄉了解社區營造。某種程度來說,劉維琪試圖在兼顧企業社會責任的「公有」任務之下,盡可能地創造新的高鐵商機。 「畢竟我們是公有民營,不能把賺錢當優先。」對於未來獲利的預期,劉維琪以財改案規畫的「未來五十三年股東長期平均報酬率四.九%」回應;但他強調:「雖 然股利不算高,但希望明年高鐵股票上市後,股價能夠反映流通性增加,享有更多的溢價空間。」高鐵預計在年底走完財務改造程序,少了財務包袱,「三年後,我 希望台灣高鐵成為民眾信任的代名詞。」劉維琪說。看得出來,雖然沒有歷任高鐵董事長的財務壓力,但這位資歷橫跨產官學三界的董事長,肩頭上的營運壓力仍不 輕。
撰文 / 賴若函 |
排隊,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從大型商場到街角小店,從機場、火車站安檢到各類辦事處都可以看到絡繹不絕的隊列。
然而很多時候,你一定有這樣的感覺——自己選的隊列都走得很慢,甚至排到一半換個隊排,還是很慢,就像下面這樣↓
那麽,究竟該如何判斷哪支隊列的移動速度最快呢?近日在澳大利亞《對話》雜誌網站上,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統計學家尼克斯·喬治烏和恩里科·斯卡拉斯研究了排隊背後的數學問題。
如果你比較著急,可以先看結論:
鑒於大多數人是右撇子,會下意識選擇靠右的隊,那麽你可以“反其道而行”,去排最靠左的隊伍;
盡量找收銀員是女性的隊去排,因為她們通常動作更快;
在收銀員速度大致相同的情況下,重要的是“服務時間分布”概念,也就是要看結賬的商品數而非排隊的人數,另外那也意味著最短的隊或許是最慢的隊。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為大家編譯全文如下,快來一起漲漲姿勢。
最短的就是最快的?並非如此
想象一個場景:你來到一處收銀點,發現其中一排隊列都要比其他所有隊列要長,你理所當然地排在了人數較少的一排隊列後面。然而,人數最多的那一列一直在移動,你身處的較短的隊列卻幾乎紋絲不動。
在排隊的情況中,人們憑直覺選擇的隊列往往都不是最快的隊列。那麽,為什麽你一加入了那個隊列,該隊列就開始變得很慢了?有沒有任何方法能讓你知道哪排隊列是移動最快的?數學家們對排隊這一看似幾乎可以忽略的問題已經研究了多年,他們能幫助人們在排隊過程中節省更多時間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選擇最短的隊列似乎是最直觀的策略。畢竟,一個較短的隊列可能說明這一列的收銀員非常高效,而一個長隊列可能意味著該收銀員沒有經驗,或者這一列的顧客需要結算的物品非常多。但這從大體上來講,並不是真的。
沒有留意到最關鍵的信息,加入人數較少的隊列可能對人們來說更加不利。例如,如果一個隊列只有兩名顧客在排隊,但他們的手推購物車都已經裝得塞不下任何東西了,而另一列四名顧客的手推車卻幾乎沒裝任何東西,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則更願意加入後者。
如果收銀員們的效率都大體相當的話,那麽此時問題的關鍵就是每個隊列中顧客需要結算的物品總量,而不是排隊的人數。但如果手推車不是很滿,而手里提的籃子是滿的的時候,這種情況就非常難判斷了。
排隊時間受哪些因素影響?
上述例子介紹了一個非常通俗的概念——收銀時間分布。收銀時間分布是一個隨機變量,用來衡量客戶收銀結賬的過程所需時間。這個概念包含了每個顧客平均的結算時間以及所有顧客所用收銀時間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簡單來講,這個概念代表著不同顧客所需收銀時間的時間區間。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則是其他顧客加入隊列的頻率,也就是達到率(Arrival Rate),而這取決於兩個連續進入商店顧客之間的平均時間。在特定的時間區間內,加入隊列等待被結賬的人越多,那麽隊列也就越長。
根據以上被提及的變量,最短的隊列可能是排隊時間最短的一個,但也可能不會。例如,在魚店或是電腦芯片店這種地方,可能兩個收銀員在同時接受訂單和為顧客結賬。在這種情況下,加入最短隊列當然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收銀員接收訂單所需時間變化並不太大。
然而不幸的是,在現實中,當你進入一家商店時,很難確切知道相關的變量是什麽。所以人們仍然只能靠猜來判斷最快的隊列加入,或是依賴某些心理學等技巧,比如加入最左邊的隊列,因為大多數右撇子都會自動向右轉。
一旦你進入了隊列,你就會想知道你是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例如,你所在隊列的收銀員效率是不是最高的?觀察到實際的隊列長度是很容易的,你也可以嘗試將該隊列長度與所有隊列長度的平均值進行比較。
值得註意的是,通過計算收銀時間平均值和標準差的方式來判斷的方式,最早是1930年著名的Pollaczek-Khinchine公式提出的。除了收銀時間的平均值和方差外,該公式中還將每名顧客達到的平均時間納入了考慮。
排隊時長應該這麽算
然而,如果你試著去測算一個隊列第一個人所用的結算時間的話,你很可能會覺得你選錯了隊列。這便是著名的費勒悖論(Feller's paradox)或檢驗悖論(the inspection)。從技術上來講,這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邏輯悖論,但上述這種選錯隊列的情況確實與我們的直覺相反。
如果你在加入隊列時便開始測量顧客所用時間,那麽你更有可能看到的結果是,第一個客戶所用時間可能要比平均每名顧客所用時間要長。這會讓你覺得自己很倒黴,因為選擇了等待時間更長的隊列。
檢驗悖論的原理是:假設一家銀行提供兩種服務。其中一種服務只需要5分鐘或根本不需要任何時間(0分鐘),而兩種情況的概率是完全一樣的;另外一種服務則是只需要10分鐘或者20分鐘,這種情況的概率也完全一樣。而客戶選擇任意一種服務的概率都是一樣的,因此,銀行的平均服務時間是8.75分鐘。
如果你加入隊列的時候,最前方的顧客正處於結賬中,那麽這類顧客所用時間就不可能算成0分鐘,而是5、10,或者20分鐘當中的一種,這使得這類顧客的平均所需時間超過11分鐘。事實上,在相同的情況下,這名位於隊列最前端、正處於結賬中的顧客更想要的是10分鐘或者20分鐘的服務。而這也將是隊列看上去移動得更加緩慢,這都是因為第一個顧客已經在結賬,並且你也有其他額外的信息。
每經編輯 趙雲